老老恒言白话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0 21:35:07

点击下载

作者:崔为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老恒言白话解

老老恒言白话解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老老恒言白话解/(清)曹庭栋撰;崔为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7005-5

Ⅰ.①老… Ⅱ.①曹…②崔… Ⅲ.①老年人-养生(中医)-中国-清代 Ⅳ.①R161.7②R2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032406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老老恒言白话解

译  者:崔 为 崔仲平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005-5

策划编辑:张永太

责任编辑:张永太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老老恒言》序①

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庭栋久失怙恃,既无吾老之可老。今吾年七十有五,又忽忽不觉老之及吾,宜有望于老吾者之使吾克遂其老也。嗣孙应谷,年甫弱龄,未能老吾之老,并不知吾之老,吾惟自知其老,自老其老而已。老之法,非有他也。宋张耒曰:大抵养生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起居寝食之间尔。昨岁壬辰,自秋而冬,以迄今春,薄病缠绵,动多拂意,此正老态毕现。欲得所以老之法,能荟萃其类者,卒罕成书也。爰于卧室呻吟之余,随事随物留心体察,闲披往籍,凡有涉养生者,摘取以参得失,亦只就起居寝食琐屑求之。《素问》所谓适嗜欲于世俗之常,绝非谈神仙讲丹药之异术也,纵无解于老,亦自成其为老,更无待于老吾者,而所以老之法在是,而吾所以自老其老亦在是。随笔所录,聚之以类,题曰《老老恒言》。其中有力易办者,有力不易办者,有易办而亦非必办者,有不易办而不可不办者,概存其说,遂付梓以公诸世。是即所谓及人之老,可各竭其力,各老其老,俾老者起居寝食,咸获康宁之福,竟若不自知其老,优游盛世,以享余年。吾之老与人之老,得同为太平安乐之寿民,岂非大幸与!岂非大幸与!① 怙(hù户)恃:指父母。《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①

乾隆三十八年岁在昭阳大荒落之涂月上浣慈山居士曹庭栋书于观妙楼① 涂月:农历十二月。语自《尔雅》。【译文】 孟子说:赡养自己的父母,进而扩及别人的父母。我曹庭栋很早就失去了双亲,已经没有自己的父母可赡养。现在我已七十五岁,不觉衰老已一步步逼近我,本应当期待给我养老的人,能让我顺利走完人生旅程。我有一个孙子名叫曹应谷,年方十几岁,不能养我的老,甚至不知道我已年老了。我只得自己品尝年老的滋味,自己保养衰老的身体。养老的方法,并没有什么别的招数。宋代张耒说:“养生总的要求是求安乐,也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道理,不过就是起居寝食那些事罢了。”去年是壬辰年,从秋天到冬天,又到今年春天,我一直疾病缠身,想干什么大多不如意,这正是老态毕现。我试图寻求养老的诀窍,可是能荟萃诸家之长而写成书的,却极为稀缺。于是,我在卧室呻吟的余暇,留心体察病状和起居饮食的点滴感受,空闲时翻阅历代典籍,凡是涉及养生的内容,都一一摘录下来,以互相比较其得失,也仅仅就起居寝食零零星星地去探求。《素问》所说的依照世俗的习惯调节自身的嗜好欲求,绝不是谈论神仙、讲究丹药的异术。即使这种养生方法不能缓解衰老,也能实现自然终老,更不依赖别人来给自己养老。可是,给别人养老的方法就在这里,老年人自我调养的方法也在这里。随笔记录下来,分类编排,书名叫《老老恒言》。其中有的是一般人财力容易办置的,有的是不容易办置的,有的是容易办置却并非必须办置的,有的是不容易办置却不可不办置的。我一律保存他们的说法,于是交付印刷而公布于世。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扩及别人的父母,可以各尽其力,各自赡养父母,使老年人起居寝食,都得到康宁,竟然像是不知道自己已老,愉快地生活在太平盛世,尽享晚年。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能够一同成为太平安乐的寿星,难道不是一件大大的幸事!

乾隆三十八年岁在昭阳大荒落之十二月上浣慈山居士曹庭栋书于观妙楼《老老恒言》序

吾乡曹慈山先生,神仙中人也。曹氏自前明迄本朝,家世文学,①尔堪侍从相继,鼎贵者百余年。己未丙辰,两次鸿博。祖子顾少宰②③,兄古谦明经庭枢,皆就征。慈山亦为浙抚所延访,而辞之坚,故未与。先生幼有羸疾,俗所谓童子痨,终其身未出乡里。家素华膴④,不问治生事,天性恬淡,虽博极群书,于经学、史学、词章、考⑤⑥据无不通,而不屑蹈坛坫标榜之习,朋俦绝鲜,声华阒如,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身岩壑,⑦终日焚香鼓琴,意致旷远,至九十余乃终。年届大耋,犹姬侍满前,不事药饵,不希导引,惟以自然为宗,故能颐养天和,克享遐寿。其⑧所学不悖濂洛,不师老庄,亦不旁涉二氏,戛然为一家言。所辑⑨《宋百家诗存》,及讲经各种,皆采入《四库全书》。此《老老恒言》二卷,乃自言其养生之道,慎起居,节饮食,切切于日用琐屑,浅近易行。而深味之,古今至理,实已不外乎此,引证书至数百种,可谓①博而约矣。兵燹后板毁,乃为重梓问世。先生当康雍乾三朝,为中天极盛之运,以布衣伏处山林,自达天德,同辈中如归愚、随园、萚②③石、山舟,虽年齿相埒,而身心之泰,视先生远矣。三公万户,莫能易之。然使他人处先生之境,或有未甘暗淡至此,斯其所以为高,斯其所以不可及欤!① 鸿博:清代科举所设博学鸿词科。② 子顾:曹尔堪,字子顾。曹庭栋的祖父。少宰:官名。③ 征:征召。④ 华膴(wǔ午):显贵。⑤ 坛坫(diàn电):原指诸侯会盟的祭坛。此指官场应酬。⑥ 声华:声誉光耀。阒(qù去)如:寂静貌。⑦ 耋(dié碟):年老,七八十岁的年纪。⑧ 二氏:指佛道两家。⑨ “所辑”句:《四库全书》收录了曹庭栋的《易准》、《昏礼通考》、《孝经通释》、《逸诗》、《琴学内外篇》、《宋百家诗存》、《产鹤亭诗集》等7部著作。① 兵燹(xiǎn显):因战乱而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此处指太平天国战争。② 萚石:钱载的号。钱载,字坤一,又号瓠尊,晚号万松居士。诗精于韩杜苏黄。擅长书法、水墨画,有《萚石斋诗文集》。③ 埒(lèi类):等同。

同治九年八月同里后学表从甥金安清谨识于武林舟次【译文】 我家乡的曹庭栋(号慈山)先生,是一个活神仙。曹家从明朝到本朝,家传文化学术,在朝廷做文化侍从的一个接一个,一百多年间一直处于鼎盛状态。己未(1679)、丙辰(1736)两度有曹家人被授予博学鸿词的称号。曹庭栋的祖父曹尔堪(号子顾)少宰、兄曹庭枢(号古谦)明经,都接受了朝廷的征召。曹庭栋也得到浙江巡抚的延聘和寻访,由于曹庭栋坚决推辞而没有前去就任。曹庭栋自幼瘦弱多病,俗称童子痨,终身没有离开故里。由于曹家一直是当地的显贵,曹庭栋不必为生计犯愁,天性恬静淡泊,虽然博览群书,对经学、史学、词章、考据无所不通,但却对官场上应酬、吹捧夸耀的风气不屑一顾。他很少结交朋友,名气很大却喜寂静安宁。他在城里开辟了一座园林,里面楼台馆阁隔水相望。园林里有白皮古松数十株,风吹松林,声浪盈耳,犹如生活在山峦溪谷中。曹庭栋每天焚香弹琴,情怀旷达,一直活到九十多岁。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依然有很多姬妾随身伺候。他不服食药饵,也不追求导引之术,唯以顺应自然为宗旨,所以能颐养天年,享有长寿。

曹庭栋的学术思想,不违背宋儒理学精神,不师从老子庄子,也不广泛涉猎佛、道两家思想,他思想超群而成一家之言。辑录的《宋百家诗存》,以及讲解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都被《四库全书》收采了。这本《老老恒言》二卷,乃是自述他的养生之道,谨慎起居,调节饮食,对日常生活的诸多琐碎事情作了切合实际的阐述,浅近易行。如果加以深入研究,古今养生的最根本的道理,其实也不外乎这些。此书引证书籍多达数百种,可称得上广博而简约了。战乱之后,原刻木板被毁,于是我为此书重新刊刻,做了一些工作。曹庭栋先生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那是国运全盛的时期,他却以平民百姓的身份隐居山林,达到了修身以达天德的境界。同辈人中如沈德潜、袁枚、钱载、梁山舟等,虽然年龄相仿,但在身心安泰方面,都比曹庭栋差远了。即使被封为三公万户侯,也不能换来这种境界。然而,如果别人处在曹庭栋的这种状况,也许会心有不甘。这就是他人品高尚,别人无法达到的原因啊!

同治九年八月同里后学表从甥金安清谨识于武林舟次卷一安寝

少寐乃老年大患。《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阴气虚,故目不瞑。载有方药,罕闻奏效。邵子曰:“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又曰:“神统于心。”大抵以清心为切要,然心实最难把捉,必先平居静养,入寝时,将一切营为计虑,举念即除,渐除渐少,渐少渐无,自然可得安眠。若终日扰扰,七情火动,辗转牵怀,欲其一时消释得乎!【译文】 大多老年人都有失眠的忧虑。《黄帝内经》认为,卫气不能融入于阴分,总是停留于阳分,则阴气变虚,神不易守静,所以不易入睡。即使书中记载了方药,但却很少能有奏效的。邵雍说:“醒着的时候神是停留在眼睛上的,睡着的时候神则是停留于心上的。”又说:“心统帅人的精神意识。”大致要以清心养神为紧要,然而心却是最难以把握的,必须安居静养,入睡时,摒弃一切杂念,心思顾虑渐除渐少,直到最后消失了,自然可以入睡。若是终日思虑纷乱,心念太杂,忧郁牵肠,那么想要一时就能消除,怎么可能呢?《南华经》曰:“其寐也魂交。”养生家曰:“先睡心,后睡目。”俱空言拟议而已。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反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译文】 庄子《南华经》说:“入睡时神与气相交。”养生家说:“先让心睡下,而后才是闭上眼睛睡觉。”这些说法都不过是想当然的空谈和揣度议论罢了。我认为入睡的方法有“操”与“纵”两种。“操”,是把所有心思都集中到头顶,或者默默地计算自己的呼吸次数,或者像练气功那样意守丹田,使心神有所依附,而不至于思绪散乱天马行空,这样便能自然入睡了。“纵”,就是放任心思自由,让思绪漫游于虚无缥缈之中,也可以渐渐进入到朦胧之境而慢慢睡去。最忌讳的是,一心只想着如何能睡着,却是越想越难以入睡,大概处于醒与睡交界的境地,这不是说你想睡就能睡着的。只有忘掉睡眠,心里按着操法或是纵法而行,都是通往睡乡的道路。①②《语》曰:“寝不尸”,谓不仰卧也。相传希夷安睡诀:左侧卧则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半山翁诗云:“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此果其睡方耶?依此而卧,似较稳适,然亦不得太泥,但勿仰卧可也。① 《语》:即《论语》。② 希夷:即陈抟,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隐士,字图南,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译文】 《论语》说:“寝不尸”,说的是不要仰卧着入睡。相传陈抟先生安然入睡的秘诀是:当侧左身而睡时就把左脚弯曲着,左臂也弯曲,用手托垫着脑袋,而右脚自然伸放着,把右手放在右腿上。如果是侧右身而睡则相反。半山翁诗写到:“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这果真是陈希夷入睡的方法吗?按照这种方法躺下,会比较沉稳舒适,但也不应该太拘泥死板,只要不是仰卧就可以了。《记·玉藻》曰:“寝恒东首。”谓顺生气而卧也。《保生心鉴》曰:“凡卧,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向西。”愚谓寝处必安其常,《记》所云“恒”也。四时更变,反致不安。又曰:“首勿北卧。”谓避阴①气。《云笈七籤》曰:“冬卧宜向北。”又谓乘旺气矣。按:《家语》②曰:生者南向,死者北首,皆从其初也。则凡东西设床者,卧以南首为当。① 籖:同“签”。② “生者南向”句:语自《礼记·礼运》:“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译文】 《礼记·玉藻》说:“睡眠时头应一直朝向东方。”意思是顺应东方生发之气而卧。《保生心鉴》指出:“凡是入睡姿势,春夏季节头应该朝向东,秋冬头则应朝向西。”我认为睡眠方向一定要保持规律,也就是《礼记·玉藻》所说的头朝向东固定不变。如果睡觉时头的朝向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反而会导致睡不安稳。又说:“入睡时头不能朝北。”这样可以避阴气。《云笈七籖》说:“冬天入睡时头应该朝向北面。”说可以顺应旺气。曹慈山按:《孔子家语》写道:活着的时候头朝南,死了以后头向北,都回归到其初始的状态。那么,大凡在房间东、西两侧摆放床榻的,入睡时以头朝南向为佳。

卧不安,宜多反侧,卧即安。醒时亦当转动,使络脉流通,否则半身板重,或腰肋痛,或肢节酸者有之。按:释氏戒律,卧惟右侧,不得转动,名吉祥睡,此乃戒其酣寐,速之醒也,与老年安寝之道正相反。【译文】 如果睡不安稳时,应该多翻转身体,就能睡着了。醒来时也应该多转动身体,使经络脉道流畅通顺,否则容易使身体僵硬沉重,有时会出现腰肋疼痛、关节酸痛等现象。按:佛教的戒律,睡卧的姿势只能是右侧卧位,不能翻身,称做吉祥睡。这种睡眠方式是为了避免人们酣睡,可以迅速清醒,与老年人需要安睡的情况正好相反。

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或即倦而欲卧,须强耐之。《蠡海集》曰:“眼眶属脾,眼开眶动,脾应之而动。”又曰:“脾闻声则动,动所以化食也。”按:脾与胃,同位中州,而膜联胃左,故脉居右而气常行于左,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续博物志》云卧不欲左胁,亦此意。食远则左右胥宜。【译文】 饭后,胃刚刚消化腐熟食物,脾还没来得及将其运化转输,有的人就已经疲倦而犯困,这时必须强打精神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入睡。明代王逵在《蠡海集》中说:“眼眶归属于脾,眼睛睁开时眼眶就会跟着动。脾与之相呼应也就动了。”又说:“脾听到声音就会运动,用运动来运化食物。”曹慈山按:脾与胃同在中焦,脾通过膈膜与胃相连,居胃的左侧,所以脾脉在右,而脾气通常在左循行。如果吃完饭后实在想要睡觉,应该采取右卧的姿势以使脾气舒展畅通。《续博物志》记载的躺着的时候不应该左卧位,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吃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么左侧卧或右侧卧都是可以的。

觉须手足伸舒,睡则不嫌屈缩。《续博物志》云“卧欲足缩”是也。至冬夜愈屈缩则愈冷。《玉洞要略》曰:“伸足卧,一身俱暖。”①试之极验。杨诚斋雪诗云:“今宵敢叹卧如弓。”所谓愈屈缩愈冷,非耶?① 杨诚斋雪诗:即杨万里的《霰》。【译文】 醒着的时候手脚应该舒展开,睡觉时手脚就不妨蜷缩着。这就是《续博物志》说的:“入睡时脚要蜷缩着”。冬季的夜晚,越蜷缩着睡觉越冷。《玉洞要略》认为:“睡觉时把脚伸展开,全身都会暖和。”我尝试着去做,发现非常灵验有道理。杨万里的《霰》中描写了在寒冷的雪天,只好“今宵敢叹卧如弓”了。所说的睡时越蜷缩就会感觉越冷,难道不对吗?

就寝即灭灯。目不外眩,则神守其舍。《云笈七籤》曰:“夜寝燃灯,令人心神不安。”真西山《卫生歌》曰:“默寝暗眠神晏如。”亦有灭灯不成寐者,锡制灯笼,半边开小窦以通光,背帐置之,便不照耀及目。【译文】 入睡的时候要把灯灭掉。眼睛不会被灯光所迷眩,这样精神会安守其舍。《云笈七籤》说:“夜里点灯睡觉,会令人心神不安。”真德秀《卫生歌》提到:“在没有灯火照耀下沉睡,则会使人的精神平静安定。”也有的人灭了灯之后就会睡不着觉,于是有锡制作的灯笼,一侧开着小口用来透光,背对着床帐放置,这样灯光就不会照到眼睛。

寝不得大声叫呼。盖寝则五脏如钟磬不悬,不可发声。养生家谓多言伤气,平时亦宜少言,何况寝时?《玉笥要览》曰:“卧须闭①②口,则元气不出,邪气不入。”此静翕之体,安贞之吉也。否则令人面失血色。① 静翕:语本《周易·系辞上》:“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翕,闭合。② 安贞之吉:语自《周易·坤卦》:“安贞之吉,应地无疆。”意思是:能安静固守上述坤道去做事将会吉祥,与坤地广大无垠的柔顺之德是相应合的。安,安静。贞,正固,中正坚固。【译文】 躺在床上以后就不要大声说话。这是因为躺下以后五脏就像没有被悬挂起来的钟和磬一样,是不能发出声音的。养生家认为多说话会伤损人的元气,平时就提倡要少说话,更何况入睡的时候呢?《玉笥要览》说:“躺着睡觉的时候必须闭口不语,这样人的元气不会外出,同时邪气也就无法进入体内。”这恰好吻合了《周易》提到的静谧时要呈闭合状态,安静固守坤道则吉的思想。否则会令人面无血色。

头为诸阳之首。《摄生要论》曰:“冬宜冻脑。”又曰:“卧不覆首。”有作睡帽者,放空其顶即冻脑之意。终嫌太热,用轻纱包额,①如妇人包头式,或狭或宽,可趁天时,亦惟意所适。① 包头式:古代女子用粽丝编结的织物,包于头额,来网住头发。刚开始流行宽的,后来又流行窄的,主要目的是束发,并兼装饰性。又称“帕额”、“头箍”。【译文】 头为诸阳之会。《摄生要论》说:“冬季应该使头部保持凉爽。”又说:“躺下入睡时不要盖头部。”有做睡帽的,帽顶做成空的,让头顶露出来就是“冻脑”的意思。如果还是嫌太热,可以用薄纱包住额头,就像妇人用的帕额,可宽可窄,可以按照天气而不同,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

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搥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入,可治腹作冷痛。②③段成式诗云:“见说自能裁衵肚,不知谁更着帩头。”② 衵(rì日)肚:即今之兜肚。③ 帩(qiào窍)头:古代男子包头发的头巾。【译文】 腹部是人体脏腑汇聚的地方,所以腹部的本性是喜欢温暖的。老年人肾气虚弱,更要特别注意保暖,应当做一个兜肚,将蕲艾捣碎搥软均匀地铺在里面,用丝绵盖住,然后用细针密密地缝行,这样里面的蕲艾就不会散乱成块了。这种兜肚是老年人夜里睡觉的必需之物,平日时也不能轻易地脱掉;还有人把姜、桂、麝香等多种药物放入其中,可以用来治疗腹部的寒冷疼痛。段成式有诗云:“见说自能裁衵肚,不知谁更着帩头。”

兜肚外再加肚束,腹不嫌过暖也。《古今注》谓之腰彩,有似妇人袜胸,宽约七八寸,带系之,前护腹,旁护腰,后护命门,取益良多。不特卧时需之,亦有以温暖药装入者。【译文】 在兜肚外边加上肚束,腹部不在乎过于暖和。《古今注》中把它叫做腰彩,有点儿像妇人的抹胸,宽约七八寸,用带子系住,前面可以保护腹部,旁边可以护住腰部,后面可以保护命门,好处很多。不仅睡卧时需要它,也有人把温热的药物装在里面的。①

解衣而寝,肩与颈被覆难密,制寝衣如半臂,薄装絮。上以护其肩,短及腰,前幅中分,扣钮如常。后幅下联横幅,围匝腰间,系以带,可代肚束。更缀领以护其颈,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不可着冷。领似常领之半,掩其颈后,舒其咽前,斯两得之矣。穿小袄卧,则如式作单者,加于外。《说丛》云:“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疑是度其身而半之,如今着小袄以便寝,义亦通。① 半臂: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因此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译文】 脱衣就寝,肩部与颈部都难以全部覆盖,可以制作一件半袖的睡衣,内絮薄丝绵。上可以护其肩,长短到腰,前身是中分的,纽扣和平日衣服一样,后幅的下缘再缝连一个横幅,这样长长的横幅就可以围住腰部,再用带子系住,可以用来代替肚束。更要缝一个衣领来保护他的颈部,因为颈部中间是督脉,名叫风府穴,千万不能着凉。这种衣领大致是寻常衣领的一半,既保护了颈项,又可以使前面咽部舒服,这样真是一举两得啊。喜欢穿小袄睡觉的人,则可以照以上的样式做一件单衣穿在外边。《说丛》这样描述:“有个家乡人睡觉一定穿睡衣,这种睡衣有全身的一半长。”我估计就是测量身高而取其一半长做的,与现在穿着这种小袄而方便睡觉的意思是相通的。晨兴

老年人往往天未明而枕上已醒,凡脏腑有不安处,骨节有酸痛处,必于此生气时觉之。先以卧功,次第行数遍卧功(见二卷导引内),①反侧至再,俟日色到窗,方可徐徐而起。乍起慎勿即出户外,即开窗牖。① 至再:即“至再至三”。一而再,再而三。语自《尚书·多方》:“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后形成成语“至再至三”。【译文】 老年人常常在天未亮之前就已经醒来,这时大凡脏腑不适,关节酸痛的地方,就一定会在这阳气初生时感觉出来了。此时,老人不该马上起床,而应先做卧功,按照次序做几遍卧功(具体方法见卷二导引),然后不断地翻身,等到太阳出来时,才能慢慢起床。刚起来千万不能立即走出户外,也不能马上开窗户。

春宜夜卧早起,逆之则伤肝;夏同于春,逆之则伤心;秋宜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冬宜早卧晏起,逆之则伤肾。说见《内经》,养生家每引以为据。愚谓倦欲卧而勿卧,醒欲起而勿起,勉强转多不适,况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似不得以四时分别。【译文】 春天应该晚睡早起,违逆此规律就会伤到肝气;夏天和春天一样,违逆此规律会伤到心气;秋天应该早睡早起,违逆此规律会伤到肺气;冬天应该早睡晚起,违逆此规律会伤到肾气。这是《内经》里的说法,很多养生家都以此为根据。而我却认为,困倦想睡的时候却忍着不睡,醒来之时想起床而又忍着不起,如此勉强自己,反而会使身体不适应。况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活动夜间安静休息,讲的是动静、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似乎不能因四季不同而改变。

冬月将起时,拥被披衣坐少顷。先进热饮,如乳酪莲子圆枣汤之属以益脾,或饮醇酒以鼓舞胃气,乐天诗所谓“空腹三杯卯后酒”也,然亦当自审其宜。《易·颐卦》“彖”曰:“‘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译文】 冬季天冷,老年人在起床之前可以先裹着被子或是披着大衣坐一会儿。先喝一些热饮,如乳酪莲子圆枣汤之类的来养脾,或者喝醇酒来激发胃气,白居易的“空腹三杯卯后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关于选用何种饮品,还是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周易·颐卦》的彖辞中这样说:“观察颐卦,是观察各爻所养的是什么;从自己口中吃食物的状况,可以看出自己的养生之道。”

晨起漱口,其常也。《洞微经》曰:“清早口含元气,不得漱而吐之,常以津漱口,即细细咽津。”愚谓卧时终宵呼吸,浊气上腾,满口粘腻,此明证也。故去浊生清,惟漱为宜。《仲贤余话》曰:“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然兼行之,亦无不可。【译文】 早上起床后漱口是一种习惯。《洞微经》里说:“清早,口中饱含元气,这时不要漱口吐出,要常用津液漱口,即慢慢地吞咽津液。”我认为夜里睡觉经过一夜的呼吸,浊气上升,满嘴的黏腻就是明证。所以早起要去浊生清,漱口是最为适合的方法。《仲贤余话》说:“早上起来漱口,不如晚上睡前漱口。”然而清晨睡前都漱口,也不是不可以。

漱用温水,但去齿垢。齿之患在火,有擦齿诸方,试之久,俱无效。惟冷水漱口,习惯则寒冬亦不冰齿,可以永除齿患,即当欲落时,①亦免作痛。騣刷不可用,伤辅肉也,是为齿之祟。《抱朴子》曰:“牢齿之法,晨起叩齿三百下为良。”① 騣(zōnɡ宗):今作“鬃”。马、猪等畜类颈上的长毛。【译文】 用温水漱口,只能除去齿垢。牙齿的疾患都属于体内的火气,前人记载了很多擦齿的方法,我逐个试用了很久,均无效果。只有用冷水漱口,习惯之后在寒冷的冬季也不觉得冰冷,这样可以永久地去除牙齿的疾患,即使到了掉牙的时候,也不会觉得疼痛。用鬃毛制作的牙刷不好用,会伤到牙龈,是牙齿的祸患。《抱朴子》说:“坚固牙齿的方法,以早晨起床后叩齿三百下为良。”

日已出而霜露未晞,晓气清寒,最易触人;至于雾蒸如烟,尤不可犯。《元命苞》曰:“阴阳乱则为雾。”《尔雅》曰:“地气发,天不应,曰雾。”《月令》曰:“仲冬行夏令,则氛雾冥冥。”其非天气之正气可知。更有入鼻微臭,即同山岚之瘴,毒弥甚焉。《皇极经世》曰:“水雾黑,火雾赤,土雾黄,石雾白。”【译文】 清晨太阳已升而霜露还未干,雾气清冷,最易侵入人体。至于遇到大雾弥漫的天气,则更不能触犯它了。《春秋·元命苞》解释说是阴阳之气混乱产生了雾气;《尔雅》则说是地气升腾散发,天气没有与之相呼应,因而形成了雾;《月令》也说,仲冬时节却出现夏季的气候征兆,就会出现雾气弥漫。可见这种雾气不是天地间正常的气候。甚至有的雾气吸起来微臭,就如同山间瘴气,对人体的毒害更重。《皇极经世》说:“水雾黑,火雾赤,土雾黄,石雾白。”

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瓯,能推陈出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细。如杂以甘咸之物,即等寻常饮食。扬子云《解嘲文》云:“大味必淡。”《本草》载有粥记,极言空腹食粥之妙。陆放翁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译文】 每天空腹的时候进食一碗淡粥,能促进新陈代谢,生津和胃,好处非常多。如果配合其他或甜或咸的食物,就会跟一般饮食相差无几,淡粥的功效便大大降低了。扬子云《解嘲文》说到:“大味必淡。”在《本草纲目》里头也有关于粥的记载,极力强调空腹食粥的好处。还有陆游诗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清晨略进饮食后,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①,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过午阴气渐长,日光减暖,久坐非宜。① 日为太阳之精:《说文》:“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晋书·天文志》:日为太阳之精,主生恩德,人君之象也。【译文】 清晨略微进食之后,如果天气晴朗,风息云定,靠近南向的窗户,背对阳光而坐,这就是《列子》所说的后背对着太阳晒暖和。这样后脊背会感觉微热,能使全身舒服和畅。日是太阳之精华,阳光能壮人阳气,对人极有好处。但是午后阳气衰而阴气逐渐增长,日光减暖,不适合人久坐。

长夏晨兴,勿辄进食以实胃。夏火盛阳,销铄肺阴,先进米饮以①润肺。稼穑作甘,土能生金也。至于晓气清凉,爽人心目,惟早起②③乃得领略。寒山子曰:“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刻,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气入大肠,方可起身,稍进汤饮;至辰气入胃,乃得进食。此四时皆同。① “稼穑作甘”句:出自《尚书·洪范》:“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② 鸡鸣:时间术语,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凌晨的1—3点。此处指黎明之时。③ 寅时初刻: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时辰,后来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初”、“正”。如果按照现代时间来对照,寅时初刻就是凌晨3点。下文的“卯”,相当于现在的5—7点;辰时,相当于现在的7—9点。【译文】 长夏早晨起来,不要马上进食以充实胃肠。因为夏火过盛,会销铄肺阴,应该先少饮米汤来润肺。这就是所说的“稼穑作甘,土能生金”之意。至于长夏早晨的雾气清凉,让人心情舒爽,只有早起的人才能领略到。寒山子说:“早上不要在鸡鸣之前起床。”因为清晨3点左右正是肺气生发的时期,正适宜熟睡;等到卯时,阳气进入大肠,才可以起床,稍微进食汤饮;到了辰时阳气入胃,才可以进食。这是一年四季都适合的养生方法。盥洗①

盥,洗手也。洗发曰沐,洗面曰,洗身曰浴,通谓之洗。养生家言发宜多栉,不宜多洗。当风而沐,恐患头风。至年老发稀,沐似可废。晨起先洗面,饭后、午睡后、黄昏后,俱当习以为常。面为五脏之华,频洗所以发扬之。《太素经》曰:“手宜常在面。”谓两手频频擦面也,意同。① (huì会):洗脸。【译文】 盥,是洗手的意思。“沐”是洗发,“”是洗脸,洗澡称为“浴”,这些统称为洗。养生家建议头发应该多用木梳梳理,而不宜多洗。如果迎着风洗头,还恐怕会患上头风。到了老年,头发逐渐稀疏,似乎可以不用洗头了。清晨起床应该先洗脸,饭后、午觉后、黄昏后都应该洗脸。因为脸是五脏的精华所在,多洗可以使面色红润聚精。《太素经》曰:“手宜常在面。”即两手应该常常摩擦面部,说的是一个意思。

冬月手冷,洗以热水,暖可移时,颇胜烘火。《记·玉藻》曰:“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又《内则》云:“三日具沐,其间②③面垢,燂潘请,足垢,燂汤请洗。”燂,温也;潘,淅米汁也,即俗所谓米泔水。② 燂(tán谈):烧热。③ 潘:淘米水。【译文】 冬季手较为冰冷,应该用热水洗手,在热水里多泡一会儿,比用火烘手的效果还好。《礼记·玉藻》提倡每日洗手五次。大概说的是洗手不要嫌太频繁。《内则》也说:“三天洗一次头发,其间脸上有污垢则可以用烧热的淘米水来清洗,足垢就用温水洗。”燂,温热的意思;潘,指淅米汁,就是民间所说的米泔水。

洗面水不嫌过热,热则能行血气,冷则气滞,令人面无光泽;夏月井水阴寒,洗手亦恐手战,寒透骨也。《玉藻》曰:“沐稷而粱。”注:沐稷,以淅稷之水洗发;粱,以淅粱之水洗面,皆泔水也。泔水能去垢,故用之。去垢之物甚多,古人所以用此者,去垢而不乏精气,自较胜他物。【译文】 洗脸水可以尽量热点儿,用热水洗脸可以刺激面部血气运行,而冷水则易使血气涩滞,会使人面无光泽。夏季井水寒凉,洗手都会冷到打颤,钻心透骨的冷。《玉藻》里提到“沐稷而粱”。注:“沐稷”,就是用淘稷米的泔水洗头发。“粱”,就是用淘粱米的泔水洗脸。淘米水能分解脸上的污垢,所以被人们所采用。然而去除脸上污垢的物品有多种,而古人却偏爱淘米水,是因为用淘米水洗完的脸光滑亮丽不会干燥,比用其他物品更胜一筹。

浴必开发毛孔,遍及于体,如屡屡开发之,令人耗真气,谚云:“多梳头,少洗浴。”盛夏亦须隔三四日,方可具浴,浴后阳气上腾,必洗面以宣畅其气。进饮食,眠少顷而起,至浴时易冒风邪,必于密室。【译文】 洗澡的时候全身所有的毛孔都会张开,如果经常洗澡,张开毛孔,就会耗损人体真气,所以谚语说:“多梳头,少洗浴。”盛夏时节也是相隔三四天才能洗澡的。而且洗澡后阳气上升,一定要洗脸,使阳气宣畅。过后还应再吃些食物,小睡一会儿再起身。洗澡的时候容易触冒风邪,必须在密闭的室内洗澡。《记·内则》云:“五日则燂汤请浴。”盖浴水不可太热,温凉须适于体,故必燂汤。或浴久汤冷,另以大壶贮热者,置于浴盆旁,徐徐添入,使通体畅快而后已。《云笈七籤》曰:“夜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译文】 《礼记·内则》说:“相隔五天烧热水洗浴。”洗澡水不能太热,温热程度要使身体适应,所以应该烧热水。如果洗久了之后水变凉了,洗浴时应该在浴盆旁边摆放装有热水的水壶,逐渐加入其中,直到身体感到温暖舒适为止。另外《云笈七籤》还记载:“晚上入睡前,经常用双手摩擦全身,叫做干浴。”《四时调摄论》曰:“饥忌浴。”谓腹虚不可复令耗气耳。又曰:枸杞煎汤具浴,令人不病不老,纵无确效,犹为无损。至有五枝汤,用桃枝、柳枝之属,大能发汗,乏人精血,或因下体无汗,用以洗足。【译文】 《四时调摄论》说:“饥忌浴。”说的是饥饿时人体本来就虚弱而不应洗澡,否则过度耗气,不利于身体健康。又提到用枸杞煎汤洗浴可以使人不病不老,即使效果不明显,对身体也没有伤害。另外还有五枝汤,用桃枝、柳枝之类,会令人出大汗,消耗人的精血。如果一个人下肢寒冷无汗,可以用这种水洗脚。

春秋非浴之时,如爱洁必欲具浴,密室中,大瓷缸盛水及半,以帐笼罩其上,然后入浴。浴罢急穿衣,衣必加暖,如少觉冷,恐即成感冒。【译文】 春秋不宜洗浴。如果天生爱干净非洗不可,洗浴时一定要在密室之中,而且应在大瓷缸中放入一半的温水,并用帷帐罩在上面,然后再入浴。洗浴后应立即穿上衣服,衣服一定是烘热了的,如果稍微感觉冷了,恐怕就感冒了。

浴后当风,腠理开,风易感,感而即发,仅在皮毛,则为寒热;积久入里,患甚大。故风本宜避,浴后尤宜避。《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狂士不过借以言志,暮春非浴之时,况复当风耶?【译文】 浴后恰好被风吹到了,这时肌肤腠理张开,容易感受风寒之邪。初受风邪侵袭,由于风邪仅侵袭到皮毛,所以会出现寒热;如果风邪积蓄时间长了向里深入,会对身体产生极大的危害。所以说洗浴时应避风,洗浴后更应防风。《论语》所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只不过是少年轻狂的人借以来表达志向和意愿罢了,不符合养生原则。春季不适宜洗澡,更何况是迎风呢?①《清录》载香水洗身诸方,香能利窍,疏泄元气。但浴犹虑开发毛孔,复以香水开发之可乎?愚按:《记》言沐稷粱,不以稷与粱洗身者,盖贵五谷之意,凡上品诸香,为造化之精气酝酿而成,似亦不当亵用。藏器云:樟木煎汤,浴脚气疥癣风痒。按:樟辛烈香窜,尤不可无故取浴。① :通“秘”,秘密,神秘。【译文】 《清录》记载了采用香料做水洗浴的各种方法,香气具有利窍疏泄元气的功用。只是洗浴时尚且还担心皮肤毛孔张大,再用具有开窍功效的香水洗浴更扩大毛孔,怎么可以呢!我认为《礼记》记载:“用淘洗稷粱的泔水洗头洗脸”,但是不用稷粱水洗浴,是以五谷为贵。大凡上品香料是由大自然之精气酝酿而成的,似乎也不应该随意使用。陈藏器说用樟木水洗脚,能治疗脚气、疥癣或者因受风而引起的皮肤瘙痒。今考樟木气味辛烈浓厚,更不应该无缘无故拿来洗浴。

有砖筑浴室,铁锅盛水,浴即坐锅中,火燃其下,温凉惟所欲,非不快适。曾闻有人入浴者,锅破遂堕锅底,水与火并而及其身,吁!可以鉴矣!【译文】 有的人用砖头砌成浴室,用铁锅盛水,洗浴时直接坐在锅中,用火在锅下燃烧,或温或凉温度随心所欲,非常的惬意舒适。但曾听说有人洗浴时因铁锅破裂而掉到锅底,身处水与火之中。唉,这件事真是值得借鉴啊!饮食《记·内则》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注:酸苦辛咸,木火金水之所属,多其时味,所以养气也。四时皆调以滑甘,象土之寄也。孙思邈曰:“春少酸增甘,夏少苦增辛,秋少辛增酸,冬少咸增苦,四季少甘增咸。”《内则》意在乘①旺,孙氏意在扶衰。要之,无论四时,五味不可偏多。《抱朴子》曰:“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味克五藏,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当时特未遽觉耳。① 《内则》句:《素问·宣明五气》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春季肝木旺,《礼记·内则》提出“春多酸”即“乘旺”之义。肺、心、脾、肾同理。根据五行生克规律,木克土,春季肝木旺,孙氏主张“少酸多甘”,意在补脾,故称“扶衰”。【译文】 《礼记·内则》说:“大凡调配饮食,春天多酸味,夏天多苦味,秋天多辛味,冬天多咸味,还要用柔滑甘甜之味来调和。”郑玄注:酸苦辛咸和木火金水是同类,顺应天地四季的变化而多吃当令的食物,对自身的养气是很有帮助的。四季之中都要用滑柔甘甜之味来调养,就像五行中的土分别与木火金水相关联一样。孙思邈说过:“春季少吃酸多吃甜,夏季少吃苦多吃辛,秋季少吃辛多吃酸,冬季少吃咸多吃苦,四季都要少甜多咸。”《礼记·内则》强调“乘旺”,而孙思邈则强调“扶衰”。无论何种观点,老人养生最重要的是四季饮食五味不可偏多。《抱朴子》强调:“酸食过多对脾有害,苦吃多了伤肺,辛食过多对肝不利,咸食过多了对心脏不好,甘食吃多了则会伤害到肾。”五味与五脏相克,这是自然界五味与之相对应的规律。凡是由于饮食导致的五脏受伤,或许当时没有及时察觉,但长期积累定会表现出病症来。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每见多食咸物必发渴,咸属水润下,而反发渴者何?《内经》谓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血燥。其义似未显豁。《泰西水法》曰:“有如木烬成灰,漉灰得卤,可知咸由火生也,故卤水不冰。”愚按物极必反,火极反咸,则咸极反渴。又玩坎卦中画阳爻,即是水含火性之象,故肾中亦有真火。【译文】 任何食物都离不开咸味,但是只要调入些许即可,让食物略显淡味会更好,因为淡味能让人真实地品味到食物原本的味道。常常吃多了咸味食物之后便会口渴,咸在五行中属水,有润下的作用,怎么反而会使人感到口渴呢?《黄帝内经》中记载说:咸味能使血凝,血凝则血燥。这句话的意思讲的并不明晰。《泰西水法》也说,就好像是木头燃烧成了灰烬,过滤灰得卤,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咸味是由火而生的,所以卤水是不会结冰的。我认为,凡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火过盛变成咸,而咸味太过反而会让人感到口渴。又玩味出坎卦中间是一个阳爻,就是说明水包含火性的意思,所以说肾中也含有真火。《记·内则》曰:“枣栗饴蜜以甘之,菫荁枌榆,免薧滫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愚按甘之以悦脾性,滑之以舒脾阳,膏之以益脾阴,三“之”字皆指脾言,古人养老调脾之法,服食即当药饵。【译文】 《礼记·内则》中记载,(老年人口易苦)应用枣、栗、饴糖、蜂蜜等甜味的食物来调节;(老年人口易干),就要用堇菜以及堇菜之类的植物、白色树皮的榆树叶等拌和植物淀粉来使食物不会发干而变得柔软滑爽,用肥厚的食物来滋润。按:“甘之”则能适应脾的生理特性,“滑之”则能舒畅脾阳,“膏之”则能有益脾阴,这三个“之”字都指“脾”而言,这是古人奉养老人,调养脾的方法。正确的饮食相当于服药来调养脾胃。《抱朴子》曰:“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勿灼唇,冷勿冰齿。”又曰:“冷热并陈,宜先食热,后食冷。”愚谓食物之冷热,当顺乎时之自然。然过冷宁过热,如夏日伏阴在内,热食得有微汗亦妙。①《内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汗由气化,乃表里通塞之验也。① 风疟:因夏季阴暑内伏,复感风邪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寒热交替、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疼、发热时自汗出、脉弦数等。【译文】 《抱朴子》中说到:“过热的食物容易伤到筋骨,过冷的食物容易伤肺。而冷热的标准是:再热也不要灼伤到嘴唇,再冷也别冻到牙齿。”又说道:“如果需要同时吃冷热的食物,应先吃热食后吃冷食。”而我认为,所吃食物的冷热,应该顺应四季自然规律。不过对老年人而言,食物宁可过热也不要过冷。例如夏天阴气藏于体内,温热的食物能让身体微微发汗,也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夏日酷暑都不出汗的人,秋天则会患上风疟。汗液由气化所产生,是身体表里是否通畅的验证方法。《卫生录》曰:“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当旺之时,不可犯以物之死气。但凡物总无活食之理,其说太泥。《玉枢微旨》曰:“春不食肺,夏不食肾,秋不食心,冬不食脾,四季不食肝。”乃谓不食其所受克,其说理犹可通。【译文】 《卫生录》记载:“春天不应该吃动物肝脏,夏天不应吃动物之心,秋天不应吃动物之肺,冬天不应吃动物之肾,而四季都不应吃动物的脾脏。”这是因为,正值脏气旺盛之时,若以死脏之气补之,对身体不利。所有的动物都没有活着就吃的道理,这种说法也太拘泥了。《玉枢微旨》说:“春天不吃动物肺脏,夏天不吃动物肾脏,秋天不吃动物心脏,冬天不吃动物脾脏,四季不吃动物肝脏。”说的是不在相应季节吃其相克之脏,这种说法还可以解释得通的。

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阴初生,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浓。《内经》曰:“味厚为阴,薄为阳,厚则泄,薄则通。”再瓜果生冷诸物亦当慎,胃喜暖,暖则散,冷则凝,凝则胃先受伤,脾即不运。《白虎通》曰:“胃者脾之府,脾禀气于胃。”【译文】 夏至过后,秋分之前,是长夏时节,自然界暑热之阳气越来越炽热,体内微弱的阴气刚刚产生,最应当调理脾胃,此时切忌进食肥厚的食物。《黄帝内经》说:“肥厚之食为阴,有泻下的作用;清淡之食为阳,有通利小便的作用。”另外,老年人在吃瓜果蔬菜等生冷食物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因为胃喜暖,暖则发散,冷则凝滞,凝滞会使胃先受伤,然后导致脾气不运。因此《白虎通》说:“胃者脾之府,脾禀气于胃。”

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避死气也。《内经》曰:“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故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译文】 午前为阳气上升的生发之气,午后为阴气上升的死沉之气。佛家有“过午不食”的说法,就是为了避开死沉之气。《黄帝内经》也说:“正午阳气聚集旺盛,太阳西下则阳气虚衰。”所以早餐宜饱,午后就应当少吃了,到了晚上更应该吃得少。

应璩《三叟诗》云:“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须自己审量,“节”者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宁少毋多;又古诗云:“努力加餐饭。”老年人不减足矣,加则必扰胃气,况努力定觉勉强。纵使一餐可加,后必不继,奚益焉?【译文】 应璩的《三叟诗》说:“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其中“量腹”二字用得最为精妙。食量或多或少,不是别人可以知道的,应该根据自身的消化能力来思考度量,应每天做到“节”字,进食宜少不宜多。又有诗说“努力加餐饭。”老年人食量不减少就可以了,一味地增加饮食一定会惊扰胃气,增加胃肠负担,况且尽量增加进食量的做法一定会觉得费劲。纵然有一顿饭可以多吃,往后也不能再多进食,这样做对身体又有什么好处呢?

勿极饥而食,食不过饱;勿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但使腹不空虚,则冲和之气,沦浃脊髓。《抱朴子》曰:“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得此意也。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译文】 不要等到饿到极点了才进食,进食时更不应吃太饱;也不要等到口渴到极致才喝水,饮水时也不该喝过多。只要不使腹中无物,这样阴阳调和之气就可以浸透深入骨髓。《抱朴子》说:“进食应该少量而多餐,不能暴饮暴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凡是进食都应该以少量为好,这样才能使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发挥,反之补进的食物过多,反而会伤害到脾。所以说少吃是在调养脾胃。《洞微经》曰:“太饥伤脾,太饱伤气。”盖脾借于谷,饥则脾无以运而虚脾;气转于脾,饱则脾过于实而滞气。故先饥而食,所以给脾;食不充脾,所以养气。【译文】 《洞微经》说:“太过饥饿损伤脾,太过于饱损伤气。”大概是因为脾要靠水谷而产生功能,饥饿则脾无法正常运作而使脾虚弱;气转输于脾,过饱则脾气过于充实而产生气机凝滞。所以说,在感到饥饿前就进食,是用来补给脾气,让脾正常发挥运化作用的方法,而少量进食,则是为了使脾气负担减小,濡养脾气。

华佗《食论》曰:“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惟借火化,磨运易即输精多,若市脯每加消石,速其糜烂,虽同为火化,不宜频食,恐反削胃气。【译文】 华佗《食论》指出:“食物的消化有三个步骤:一是通过烹煮,将食物煮烂;二是通过口腔,用牙齿将食物慢慢嚼烂;三是通过腹腔,用胃肠的蠕动来使食物自然消化。”对老年人而言,最好的方式是烹煮,这样有助于咀嚼而加强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像市场上销售的肉食品,往往添加硝石之类的东西,以加速肉食的煮烂,虽然都是煮过,但老年人不应频繁进食此类食物,否则反会削弱了胃肠本身的消化功能。

水陆之味,虽珍美毕备,每食忌杂,杂则五味相挠,定为胃患。《道德经》曰:“五味令人口爽。”爽,失也,胃口失正味也。不若次第分顿食之,乃能各得其味,适于口,亦适于胃。【译文】 水中和陆地上的食物,虽然种类很多,而且可口美味应有尽有,但是在食用时切忌混杂,如果掺杂在一起食用,则容易导致食物性味相互干扰,从而对胃肠造成损害。《道德经》指出:“各种美味令人口不辨味。”爽,是丧失的意思,舌头失去辨别五味的功能。还不如一顿一顿地分开食用,这样才能品尝到各种食物真正的味道,不但口感好,对胃也有好处。①

食后微滓留齿隙,最为齿累,以柳木削签,剔除务净,虎须尤妙。再煎浓茶,候冷连漱以荡涤之。韦庄诗:“泻瓶如练色,漱口作泉声。”东坡云:“齿性便苦,如食甘甜物,更当漱。”每见年未及迈,齿即缺落者,乃甘味留齿,渐至生虫作。① 虎须:即老虎须,又名箭根薯,是箭根薯科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公孙尼子曰:“食甘者,益于肉而骨不利也。”齿为肾之骨。【译文】 饭后有些许食物残渣留在牙齿缝隙中,是牙齿最大的祸患。用柳树削成牙签,务必将牙齿剔除干净,用老虎须制成的牙签更为好用。然后再沏壶浓茶,等茶凉之后频繁漱口来清洗牙齿。韦庄有诗:“泻瓶如练色,漱口作泉声。”苏轼也说过,牙齿适宜苦味,如果食用甘甜食物之后,更要漱口。经常见到有尚未年老而牙齿便缺少脱落的人,是因为甜味食物滞留于牙齿缝隙之间,逐渐导致牙齿生虫而产生虫食病。

公孙尼子说:“食用甘甜之物,有利于肌肉却对骨头有害。”齿为肾之骨。食物《本草》谓煮饭以陈廪米为补益。秋谷初成,老年食之,动气发病。愚意胃弱难化则有之,滋润香甘,莫如新粒,不妨酌宜而食。微炒则松而易化,兼开胃。有香稻米,炒则香气减,可竟煮食,煮必过①熟,乃佳。昌黎诗所谓“匙炒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也。有以米浸水,冬月冰之风干,煮饭松软,称老年之供。凡煮白米,宜紧火,候熟开锅即食;廪米、炒米宜缓火,熟后有顷,俟收湿气,则发松透里。① 呞(shī诗):牛反刍。【译文】 《本草纲目》记载说,煮粥时应用陈年的米对人体有好处。用秋天刚刚收获的新米煮粥,老年人吃了容易“动气发病”。我认为,新米可能会使胃弱之人难以消化,然而滋润香甜没有比新米更好的了,不妨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来食用。将新米微微翻炒则变得松软并且容易消化,还兼具开胃的功效。另有一种香稻米,炒后会令香气减少,因此可以直接煮食,而且一定要煮得十分熟,这样才好。韩愈有诗:“匙炒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还有一种制法:冬天时将新米浸泡在水中,然后令其冻成冰后自然风干。用这种米煮的饭松软可口,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一般煮新米,应用快火烧开,煮熟后立即食用;而陈米、炒米则应用小火煮开,煮熟后还要关火焖片刻,让米收尽锅中湿气,就会松软可口美味。

煮粥用新米,香甘快胃。乐天诗云:“粥美尝新米”,香稻弥佳。按《本草》煮粥之方甚多,大抵以米和莲肉为第一,其次芡实、薏苡仁俱佳。此外,或因微疾,借以调养,虽各有取益,要非常供。李笠翁曰:“煮饭勿以水多而减,煮粥勿以水少而添,方得粥饭正味。”【译文】 煮粥的时候用新米,香甜可口又有助于消化。白居易诗句写到“粥美尝新米”,香稻米是煮粥之上品。按:《本草纲目》记载有多种煮粥的方法,其中大米和莲子搭配煮粥最好,其次是芡实和薏苡仁也都很好。此外,如果身体微微不适,用粥进行调养的话,虽然可以根据不同配料的功效进行搭配,但不是常规做法。李笠翁说:“煮饭时不要放水过多而再舀出来,煮粥时也不要因为水不够而再添加,只有这样,才能煮出味香可口的粥和饭来。”①

茶能解渴,亦能致渴,荡涤精液故耳。卢仝七碗,乃愈饮愈渴,非茶量佳也。《内经》谓:“少饮不病喘渴。”华佗《食论》曰:“苦茶久食益意思。”恐不足据。多饮面黄,亦少睡。魏仲先《谢友人惠茶》诗云:“不敢频尝无别意,只愁睡少梦君稀”。惟饭后饮之,可解肥浓。若清晨饮茶,东坡谓:“直入肾经,乃引贼入门也。”茶品非一,近地可觅者,武夷六安为尚。① 卢仝七碗:卢仝,唐代诗人。七碗,是指其诗《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译文】 饮茶能解渴,同时也会导致口渴,这是因为茶能荡涤消耗津液的缘故。卢仝喝了七碗茶,反而会越饮越渴,这不是茶量大的表现。《内经》说到:“少量饮水可以预防喘渴病。”华佗《食论》说:“长期饮苦茶可以提神益脑。”恐怕不足为据。多饮茶的人,往往会面色黄、睡眠减少。魏仲先《谢友人惠茶》诗说:“不敢频尝无别意,只愁睡少梦君稀”。只有在吃了肥厚食物之后饮茶,可以用来解油腻。如果清晨饮茶,就像苏东坡所说:“茶水直入肾经,乃是引狼入室的做法。”茶的种类有很多,近处可以找到的,武夷山和六安的茶叶为好。《诗·豳风》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书·酒诰》云:“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酒固老年所宜,但少时伤于酒,老必戒,既素不病酒,黄昏后亦不宜饮,惟宜午后饮之,借以宣导血脉。古人①饮酒,每在食后。《仪礼》谓之酳。注云:酳者,演安其食也。今世俗筵宴,饱食竣,复设小碟以侑酒,其犹存古之意与?米酒为佳,曲酒次之,俱取陈窨多年者,烧酒纯阳,消烁真阴,当戒。① 酳(yìn印):古代宴饮的礼节。食后饮酒清口叫作酳。【译文】 《诗经·豳风·七月》说:“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周书·酒诰》说:“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酒虽然对老年人有好处,但是如果年轻时饮酒过多而伤到身体,老来就一定要戒酒,即使平时不被酒所伤的人,黄昏之后也不应该饮酒,只可以在午饭过后少饮,借以宣通疏导血脉。古人都是在饭后饮酒,这在《仪礼》中叫做“酳”。注说:酳,即吃完饭后,饮酒漱口来安食。如今的世俗筵席宴会,在饭后也会再设小碟来助酒兴,大概还保存古意吧。老年人最好喝米酒,其次喝曲酒,都要挑选窖藏多年的,烧酒烈性大,饮用后耗伤体内真阴,应当戒除。

烟草,据姚旅《露书》:“产吕宋,名淡巴菇。”《本草》不载,《备要》增入,其说却未明确。愚按:烟草味辛燥,熏灼耗精液,其下咽也,肺胃受之,有御寒解雾辟秽消腻之能,一入心窍,便昏昏如醉矣。清晨饮食未入口,宜慎。笃嗜者甚至舌胎黄黑,饮食少味,方书无治法,食猪羊油可愈,润其燥也。有制水烟壶,隔水吸之者,有令人口喷,以口接之者,畏其熏灼,仍难捐弃,故又名相思草。《蚓庵琐语》曰:“边上人寒疾,非烟不治,至以匹马易烟一斤。”明崇祯癸未,禁民私售,则烟之能御寒信矣,盛夏自当强制。【译文】 烟草,根据姚旅《露书》的记载,产于吕宋,叫做淡巴菇。《本草纲目》中并无记载,后来增入《本草备要》中,但说法却未明确。我认为,烟草性味辛燥,它的熏灼能耗伤人体津液,烟气下到咽部之后,被吸入肺胃之中,可以有御寒、解雾、辟秽、消腻的功效,一旦进入心窍之后,便使人产生昏昏如醉之感。清晨空腹之时,不该吸烟。吸烟上瘾的人舌苔黄黑,饮食无味,方书中没有记载关于治疗此证的方法。有一说法是食用猪羊油可以治愈,因为油脂可以滋阴润燥。有的制作水烟壶,隔着水吸烟;有的则先让别人吸,再把烟吐出来,然后自己用口接着吸这种烟,害怕烟草的熏灼,却又难以戒掉,所以古人又把烟草叫做相思草。《蚓庵琐语》有记载,边疆人患上寒疾时,都是用烟草来治疗的,他们用一匹马换得一斤烟草。明代崇祯皇帝时期,禁止百姓私自销售烟草,那么烟草可以用来御寒这个说法是可信的,所以在盛夏时节自然应当强行限制。①

菹菜之属,每食所需,本非一类。人各有宜,文王嗜菖薥,孔子不撤姜食,皆审其所宜,故取之,非仅曰菖可益聪,姜可通神明也。按菖薥:即菖蒲菹。《遁庵密录》有种石菖蒲法,以辰砂搥末代泥,候其生发,采根食之,不必定作菹也,利窍兼可镇心,据云能治不寐,极为神妙之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