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讲历史”系列·第二辑·13宋辽金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1 01:35:37

点击下载

作者:凯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凯叔讲历史”系列·第二辑·13宋辽金下

“凯叔讲历史”系列·第二辑·13宋辽金下试读:

““凯叔讲历史”系列 第二辑 13 宋辽金(下)凯叔 著中信出版集团序一 读历史的味儿,攒人生的劲!我第一次接触历史故事是通过评书,最喜欢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先生说的《杨家将》。那个时候年纪还小,我以为真实的历史就是那个样子。后来上了中学,课堂上的历史跟评书里讲的有点儿不一样,而且更多的是一串年代、人物、事件、结果、意义……这些知识点单一而枯燥,远没有评书的情节吸引人。于是,我找来史书自己读,想看看真实的历史到底什么样!我把《战国策》《左传》《史记》《汉书》等统统读了一遍,越读越觉得,史书里的历史远比评书里的故事更精彩。历史源远流长,让我铭记在心的不是多么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卷入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仔细想来,历史上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在上演着一幕大戏,每一个人物在面对抉择时做出的决定都影响和推动着历史的进程。不仅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是。我喜欢绕到历史人物的背后去体察其身处事件中的心境,去感受他的感受,去思考他的抉择,然后在史书里寻找蛛丝马迹,以佐证我的猜测和推断。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让我在寻找中不断地获得新知,在思考中不断地构建逻辑,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我就是这样爱上历史的,我也想把自己在读史当中的收获分享给孩子。所以,《凯叔讲历史》就是要给刚刚接触历史的孩子讲述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把历史事件的场景融进故事里。谁不爱听故事呢?这套书就用故事打开历史的大门,把历史有趣的一面呈现出来,把故事讲精彩,把人物讲活,让你身临其境。这套书从夏启家天下讲到清末虎门销烟,近300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也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凡人。他们中有你熟悉的,也有你陌生的;有让你喜爱的,也有让你痛恨的。我希望你从他们的故事里,认识到千古名臣也有局限和失误,亡国之君也有善行和明政。这就跟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一样,谁都有做对事的时候,也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这套书里没有标签化的语言和艰涩的历史名词,不会塑造任何一个刻板的人物形象或设置死胡同一样的情节。我希望你能无障碍地阅读,读到故事里面去,钻进人物内心去,体会历史中的那些人当时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思考和判断,像一个亲历者一样感受历史、触摸历史。就像我们都知道的商纣王,他残暴不仁、荒淫无道,是商朝的亡国之君,但有多少人知道他少年时天资聪颖、孔武有力,也曾心怀抱负和理想,领兵打仗开疆拓土;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勤于政事,任用贤明,开创了大唐开元盛世,可后期却怠慢朝政,宠幸奸佞,最终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的中衰埋下伏笔……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当人在成长而目标不长的时候,就很容易扭曲。在读了这样的故事之后,我们一起来思考,是什么改变了他们。再回归到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想一想,权力、财富、地位、名望是如何左右一个人的。这该是我们今天读历史最值得思考的方向,也是我从历史里学来的思考的方法。这套书里还藏着一个很酷的组合,那便是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提供的珍贵的文物故事和文物图片。最早和马先生聊起要给孩子讲历史时,我们便说,如果在每一个历史故事之后能有一件文物佐证这段历史,那该是多么奇妙。比如讲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故事之后马先生便“展示”出一柄剑,告诉你这便是当年越王勾践的剑,看这柄剑是什么样的材质,是什么样的纹路,刻有什么样的铭文,为什么保存千年而不锈且锋利异常。当这个组合真的实现以后,我们发现,这套书堪称一座纸上的历史博物馆啊!是不是超酷!故事包罗万象,承载万物,就像这套书,不仅有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也有一件件珍贵文物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历史常识、知识、典故,有古代的科技、文化、艺术,也有古老的智慧、朴素的哲理。更玄妙的是,故事仿佛在不断重演,却又在不断变化,推动着人类社会步步向前。当《凯叔讲历史》的音频节目在凯叔讲故事App上播放量超过3400万次的时候,我们出版了《凯叔讲历史》这套书。期待你在静静地阅读时,读到一段一段真感情,也触发一段一段真感情——对历史人物的真感情,对逝去时间的真感情。当你见识了历史长河中的大抉择、大是非、大生死之后,定会有更开阔的眼界,更豁达的胸怀,更美好的未来。凯叔序二 畅游历史长河,领略文物风华“凯叔讲故事”邀请观复博物馆合作出版了一套适合孩子阅读的历史书——《凯叔讲历史》,凯叔用了近300个独立的故事串起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观复博物馆又精选了近300件文物来辅助说明历史故事。为了让孩子们愿意听,还特意请可爱的观复猫来“讲述”,这立刻让这套书变得生动起来,也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观复猫是观复博物馆养的一群猫,每只猫都极具个性,“各司其职”。它们每日在博物馆里迎来送往,与游客,尤其是孩子发生过不计其数的故事。不仅与主人、与文物之间多年来形成了极好的关系,还将文物变成与孩子沟通的桥梁,让他们在参观、读书之余,领略中国文物的精美绝伦,体会中国文化的玄机奥妙。为孩子做文化产品,尤其做书,十分不易。为此,“凯叔讲故事”团队利用会讲故事的先天优势,讲述中国悠久的历史;观复博物馆的团队也整合了文物资源,将深奥难懂的文物抽丝剥茧地通过观复猫来一一展现。这一优质组合非常难得,也正是目前孩子所需要的。由音频故事升级为图书,让历史和文物变得鲜活和直观,并可以随时翻阅,加深印象,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事。帮助孩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在文物的森林里采撷,保持学习的兴趣,这套书身体力行,捷足先登。是为序。2019年春宋辽金大事年表观复猫介绍花肥肥花肥肥:理事长。观复猫的领袖,学识渊博的智者,和蔼可亲的长辈。胸怀大志,把握大局。黄枪枪黄枪枪:接待馆长。温柔大气,善解人意,逢叫必答,稳重大方。白身黑尾的猫被称为“雪里拖枪”,枪枪的白身黄尾更为名贵。天生丽质,高贵妩媚。麻条条麻条条:运营馆长。体态轻盈,一看就是体操运动员的胚子。活泼好动,动作自如且优雅。哪儿不好走就偏走哪儿,走自己的路,不管外界的评价。云朵朵云朵朵:营销馆长。名字富于诗意,也与她蓝白毛色相符。天真烂漫,单纯活泼,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有些害羞,体谅他人,像个小天使。蓝毛毛蓝毛毛:学术馆长。观复猫里的智多星,聪明有智谋,遇事冷静。爱读书,爱美食,尤其爱甜食。文静内向,喜欢“宅”在家里。第17篇 史上最深情的兄弟苏氏兄弟在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一门占据了三个名额,即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哥哥苏轼和弟弟苏辙。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最让人赞叹的不是这父子三人的才学,而是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不仅才气出类拔萃,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更是被传为千古佳话。1057年,大宋京都汴梁城(今河南开封),人来人往的街道上,两个人骑着高头大马,身披大红绸花,一路上说笑着行走在人群之间。此二人五官颇为相似,气质却明显不同:笑声爽朗的那位便是苏轼,面色沉静的那位是苏辙。路人见了,议论纷纷。有人抬高嗓门:“哟,这不是苏家两位新科进士嘛!恭喜恭喜啊!”“哈哈,多谢多谢!”苏轼大笑着回应,而苏辙只是微笑颔首。马行至一处人少的地方,苏辙突然想起什么:“兄长,你我将来被朝廷调遣,一个天南一个海北,可如何是好啊?”[1]“哈哈,我和你一个榜眼,一个名登五甲,朝廷怎会遣我们去天南海北呀?到时,你我在京城为民造福,又能相互照应,岂不快哉?”苏轼和苏辙相差两岁,他们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是个大器晚成的文人。因为自己的教训,苏洵着重培养两个儿子,他们在父亲的培养下,勤读书,善写文。这年,苏洵带他们进京,谁知一考试,兄弟二人竟然同榜及第,苏家父子顿时名震京师。这一年,苏轼二十岁,苏辙十八岁。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广阔仕途、锦绣前程,年轻的兄弟俩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命运并不打算让他们平步青云。苏辙一语成谶——兄弟俩自从踏入仕途,便开始了四处奔波、聚少离多的生活。1076年,苏轼写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自己对弟弟苏辙的思念,词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079年,苏轼在浙江湖州任职,苏辙在河南商丘任职。这夜,一人骑马急急赶到苏辙府上,交给苏辙一封信,便匆忙离开。苏辙打开信一看,脸色“刷”一下子白了。信中说,新党人士用苏轼诗文里的个别用词做文章,说他反对新政、斥责皇帝。宋神宗得知之后大怒,已派人前去湖州抓捕苏轼。苏辙面如死灰,浑身颤抖,他忙命人连夜去给苏轼报信。等那送信之人一走,他立刻瘫坐在地。此刻,兄长危在旦夕,他还能做些什么?沉思片刻,苏辙起身快步走入书房,伏在桌案之前奋笔疾书。这时,苏辙的妻子端来一杯茶,她凑向纸页,大惊失色:“你疯了?你要辞去一切官职?”“倘若能换兄长性命,官位算得了什么!”“你若丢了官,我们一家老小吃什么呀?”“顾不了那么多了,兄长的命最要紧!”苏辙上书朝廷,希望用自己的所有官职换回兄长苏轼一条命,然而,苏轼还是被捕入狱了。苏轼被囚禁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吃着难以下咽的牢饭,心戚戚然。他想,如今新党当道,自己怕是没机会活着出去了。他又料想到,此刻弟弟正在狱外到处为自己求情,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提笔落字成诗,诗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意思是,我死之后,这里的青山就可以埋葬我的尸骨,但是更可怜的是,以后每逢夜雨,你都会独自伤心。但愿世世代代与你做兄弟,来世我们再结未了的因缘。诗名为《狱中寄子由》,该诗题下共有两首律诗,是苏轼在狱中写给弟弟苏辙嘱托后事的诗,这是第一首的最后四句。子由是苏辙的字,在苏轼的诗词里,有许多的题目或说明里都有“子由”二字,兄弟俩的诗词往来从未中断过。由此也可以想见,这兄弟二人之间是有多少思念和牵挂。后来,因为众人求情,苏轼终于被放了出来,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2]当衣衫褴褛、面色憔悴的苏轼走出监牢时,等在外面的,正是满面焦急的苏辙。苏辙一见苏轼,紧走几步,迎了上来。兄弟二人四目相对,满眼热泪。苏轼心中五味杂陈,正欲开口说话,苏辙紧皱眉头,冲苏轼摇摇头。苏轼瞬间读懂了弟弟的眼神,他这是在告诫自己:祸从口出。这一年,苏轼四十二岁,苏辙四十岁。命运给了他们一场巨大的劫难,他们从中收获的,只有难言的心酸。从此以后,兄弟俩的仕途更加坎坷:他们同为旧党的支持者,同样屡次被贬谪,同样四处奔波,想见一面,那是一件很难的事。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这年五月,兄弟俩居然在被贬途中相遇了,这次相遇让他们兄弟二人得以同行了一个月。路途艰难,兄弟二人却浑然不觉,日日热切地攀谈。他们聊各自走过的地方、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人,却只字不提受过的苦。他们像年轻时一样饮茶对诗,只是诗中少了许多意气风发,多了些许沧桑和无可奈何。他们像当年同榜及第时那样,并肩站在船头说笑,只是脊背已经有了几分弯曲。一个月后,兄弟俩不得不分开,各自上路了。在雷州的海滨,须发花白的二人双手紧紧相握,注视着彼此日渐苍老的面容,良久说不出话来。苏辙红着眼眶,嘱咐道:“兄长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往后把酒戒了吧。”苏轼带着泪水依然哈哈大笑:“该戒,该戒!子由啊,你也保重身体!”后来,苏轼写道: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3]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chōu)矣。意思是,我与子由终是相逢在山谷间,朝夕相处整整一个月。天南海北如此苍茫,你我即使把日子过得再粗糙,那也是我们的生活啊。你劝我学习陶渊明做个隐士,为自己的身体着想。你放心,我的小病是因为饮酒而发,我戒了酒,病也就好了。这一年,苏轼六十岁,苏辙五十八岁。他们二人谁都没料到,这首诗竟成了兄弟二人的诀别诗。这是苏轼、苏辙二人最后一次见面。[4]四年之后,苏轼遇赦北归,病逝于途中。苏辙得知兄长病逝的消息痛哭不止,直到临终前他还嘱咐子孙一定要将他的遗骨安葬在哥哥身边。这兄弟俩半生仕途不顺,命运跌宕起伏,但无论自己生活多么困顿,他们都互相扶持、彼此牵挂。苏辙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意思是,我的哥哥把双手扶在我的肩头,那一刻他是我的兄长;我的哥哥教导我的时候,他就是我的老师。苏轼说“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意思是,我这弟弟,怎么能只是兄弟呢?他更是我一生中的挚友。[5]苏家兄弟的文字震古烁今,他们的手足深情直到现在都感动着爱他们诗文的人。说一说苏轼这一生写了很多诗词给自己的兄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阙。苏轼和苏辙兄弟两人的感情是不是让人羡慕呢?你有弟弟或者妹妹、姐姐或者哥哥吗?读了苏轼和苏辙的故事,你觉得应该怎样和兄弟姐妹相处呢?观复猫讲文物嗨,我是观复猫麻条条,我要给你介绍的是一种宋代家居装饰摆设的小花瓶——宋代哥窑花插。花瓶里的『金丝铁线』宋代哥窑花插这件花插的釉面有密布的裂纹,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出品的,它带有哥窑的独有特征——“金丝铁线”。瓷器因为胎体和釉层的膨胀系数不一致,釉层会有开片的现象,哥窑的工匠们会在瓷器冷却之后把瓷器放到黑色的水中浸泡,大的开片会吸收颜色,变成“铁线”,细小的开片吸收不到颜色,时间久了会慢慢氧化成黄色,被称为“金丝”。哥窑的“金丝铁线”和正常的审美有很大不同,属于瓷器中的一种“缺陷美”。这件哥窑花插体积很小,造型很端正,一般放在居室里做摆设,属于案头清供的一种,这跟古代文人的雅兴有关。古代文人除了在屋内案头放置必备的文具之外,还会摆设奇石、花草、盆景,等等,营造出温馨雅致的气氛。特别是在冬天,屋外寒风凛冽、萧条冷清;在屋内案头的花插中插一枝梅花,或是放一盆水仙,生机盎然,读书写作也会有灵感吧!哥窑花插 宋观复博物馆藏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有烹茶、焚香、插花、挂画。其中,插花后来又发展成为“花道”。关于瓶子和插花,明代袁宏道写了一本《瓶史》,专门讲述了花瓶、花和它们之间的搭配技巧。插花既可以锻炼专注力,也能提高审美和动手能力,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哦![1]五甲:宋代科举考试制度中将一至五等称“五甲”。[2]褴褛:(衣服)破烂。[3]诗名为《和陶止酒》。全诗共二十句,这是第九至十六句。[4]赦:以国家命令的方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5]震古烁今: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第18篇 最有文化的吃货!大才子苏轼“胸有成竹”“明日黄花”“水落石出”“出人头地”“坚忍不拔”……这些成语都跟一个人密切相关。这个人是个大才子,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一生创作诗词近四千首,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绝世佳作。虽然在官[1]场上他屡遭贬谪(biǎn zhé)从而四处辗转,但他也得以游历各地,遍尝美食,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无论条件多艰苦,他都能发现并且创造出新的美食,还能写出绝美的诗词。1082年,黄州城(今湖北黄州)的东边,一片刚刚开垦的坡地上,零星冒出些嫩芽。坡地上方是五间简陋的茅草屋,有一个人正提着一挂肉朝茅草屋走去。这个人一身粗布衣裳,高挑清瘦,须发齐整,脸上洋溢着洒脱的快意。他边走边爽朗大笑着走进门,门边挂着几串钱,这是他一家二十多口人这个月仅剩的生活费。一个女人从里屋迎了出来:“家里都快要揭不开锅了,你还买肉!”“哈哈哈,这是猪肉,比菜都便宜!”“猪肉?那怎么能吃啊!”“放心吧!”在当时,吃猪肉并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很多读书人轻视猪肉,不愿意吃。可是这个人,拎着这挂猪肉转身就进了厨房,一阵“乒乒乓乓”之后,厨房里传出了一股浓郁的肉香,简直能把人的馋虫勾出来。等他端着盘子从厨房出来的时候,盘子里盛着一块块方方正正、色泽红亮的红烧肉,家里的大人小孩早就口水直流了,迫不及待地围了上来。这盘肉鲜嫩香软,软烂而不碎,香糯而不腻,一家人吃得直咂嘴,这做肉的人看得哈哈大笑。这道味道绝美的红烧肉一直从北宋流传到了今天,它就是名扬天下的“东坡肉”,而这位“大厨”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东坡”二字出自他为自己取的号,因为他住在[2]城东这片贫瘠(pín jí)的坡地上,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号,于是后人多称呼苏轼为苏东坡。前面说了,苏轼是超级大才子,他的诗词多有传世佳作,文章写得也是一级棒。南宋时的考生都拿苏轼的文章当范文,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什么意思?把苏轼的文章掌握熟了,就可以做官吃羊肉了;否则的话,就只有喝菜汤的份了。另外,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不得了,书法位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才子多见,超级大才子少有,作为好厨师的超级大才子,苏轼更是独一无二。别看苏轼这么有才,活得这么潇洒,一副“吃货”的样子,在官场上他却吃不开。不知道被降职了多少次,他离京城这个梦想之地越来越远,在黄州担任的,不过是一个叫团练副使的小官,人微言轻,没有实权。可是,这位苏大才子是一个天生乐天派,虽然官场失意,也没多少存款,偶尔也会有点儿小忧郁,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不过,黄州不是苏轼被贬谪的终点站,命运对苏轼的考验还在继续。1094年,苏轼再度被贬,这一次,他要去的是比黄州更远、条件更艰苦的广东惠州。生活环境的恶劣磨灭不了苏轼心底的热情,比如对美食的热爱。在这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惠州一绝》,也叫《食荔枝》,原诗是这样的:[3]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的意思是,罗浮山下一年四季都是春天,卢橘、杨梅总有新鲜的可吃,如果每天可以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做一个岭南人。那苏轼当真只顾着吃吗?当然不是。作为文人,苏轼从没停下手中的笔,从没放弃对诗文的爱好和写作。在惠州,苏轼创作的诗词、杂文近六百篇,可见他对惠州的喜爱。不仅如此,苏轼还广收门徒,有不少岭南学子跟随他学习。另外,在惠州苏轼还成功化解了他家和表兄家多年的恩怨,并借此帮当地做了不少好事。苏轼的表兄叫程正辅,程正辅也南下任官。因为一些事情,两家已经几十年没有来往了,苏轼到了惠州之后,苏轼就想跟这位表兄和解。他给表兄写了一封信,托一个同乡带了过去。信里面说:“表兄啊,咱们已经很多年没见了。我现在来惠州了,想跟你见一面。我听说你喜欢喝酒,正好我学了一种酿酒法,酿出的酒色香味俱全。如果你来,一定提前告诉我,我好把酒给你准备好。”程正辅已经知道苏轼到了惠州,他也想和苏轼一家和好,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正好这时候接到了苏轼的信,他立即动身去惠州看苏轼。表兄弟二人都已经是当爷爷的人了,这一见面都非常感慨,几十年的恩怨终于在他们纵横的老泪里冰消雪融了。借着表兄这个强大的后盾,苏轼做了很多为民请命的好事。比如,向朝廷申请改变当地农民的税收制度,让农民广受恩惠;为军队修建住房,解决了军队扰民的问题。苏轼还带领惠州百姓建桥筑堤、引水入城,缓解水患,改善水稻种植方式,甚至把自己随身的财物全都捐出去了。可是,在惠州待了还不到三年,命运又一次把魔爪伸向了苏轼,把正安享天伦之乐的苏轼丢得更远了——海南儋州(Dān zhōu)。这一次,苏轼会向命运低头吗?当然不会。[4]儋州在当时被认为是蛮荒之地,人们说它“非人所居”。用苏轼自己的话来说,这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苏轼来到儋州之后,却给儿子写信说:“……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你瞧瞧,苏轼入乡随俗,到海南他又爱上了生蚝,还发明了用酒煮生蚝的吃法,这个吃法一直流传到了现在。最有意思的是,苏轼在吃了美食后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说儿子你可一定不要告诉别人我的这个发现、我的这个吃法。否则,北方的那些人都知道了,也都要请求被贬到海南,这帮人就会跟我争夺美味了。你看,多幽默啊!你可能会想,天天吃生蚝,苏轼过得可真宽裕啊!其实不是这样,那时候的生蚝不值钱,苏轼依然很穷。这年,在儋州街头人来人往,苏轼站在街边,面前的一块破布上摆了一些酒具,当年的那身粗布衣裳,已经添了很多补丁。“东坡先生,您这是做什么呀?”“哈哈哈,卖些酒器。”“我听说东坡先生不是最爱喝酒吗?酒器卖了,您还拿什么喝酒啊!”“无钱买酒,我要酒器有何用啊?”这时候的苏轼,为了供给自己一家人的衣食,把自己的酒器都卖光了。可如此窘迫的他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带领百姓开荒种田、挖渠掘井、兴办学堂,让整个儋州焕然一新。苏轼始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凡人,面对如此坎坷的人生道路,苏轼也有无奈、失意的时候。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叫《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意思是,我的心如同已经烧成灰的木头,毫无希望。我的身体就如同未系缆绳的小舟,漂泊无依。黄州、惠州、儋州,这是我一生被贬的三个地方,可我平生的功业都集中在这三处。“诗必穷而后工”,遭遇的坎坷使得苏轼对人生世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给了苏轼诸多的创作灵感。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两首诗,苏轼还给我们留下了多得数不清的如钻石般璀璨的传世精品。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蝶恋花·春景》里“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浪漫;《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婉;《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里“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忧伤;《和董传留别》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警策,《题西林壁》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等等。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命运多糟糕,他都能爽朗一笑,放下悲伤,将满腔豪情寄于大好河山,将雄心壮志抒于笔下诗词,将一腔赤诚用于黎民百姓,将满怀喜悦付于口中美食。这样经历大起大落却又真诚乐观、率性洒脱的苏轼,让人如何不爱呀!不仅咱们爱他,在当时苏轼就已经是时代巨星了。北宋年间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但几乎全国上下都知道他,苏轼的粉丝更是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公贵族,就连宫里的皇帝、皇后、太后都对他极其崇拜。每每苏轼写出一首诗词来都会在全国上下掀起一股热潮。这就是吃货苏轼的魅力。说一说苏轼,一生多次被贬,遭遇了无数人生低谷,但在逆境中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自得其乐、写诗作词,造福百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应对的?读一读苏轼的诗词,跟小伙伴们交流一下你最喜欢哪一首。观复猫讲文物你好!我是观复猫黄枪枪,我要介绍的是一件敬香焚香的小炉——南宋官窑鬲式三足炉。从蒸锅到香炉的华丽变身南宋官窑鬲式三足炉这件鬲式三足炉通身呈青色,宽沿,肚子部位鼓鼓的(这种样式叫鼓肚),它有三只脚。南宋官窑的瓷器,瓷器口部由于釉层比较薄会露出紫色的胎骨,足底不上釉,呈现为铁褐色,因此,文人们便把这个特点称为“紫口铁足”。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烧造的瓷器专供皇室所用。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靖康之变”使北宋灭亡。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后来,南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在临安附近又设置了新官窑。官窑鬲式三足炉 南宋观复博物馆藏这件鬲式三足炉的造型是仿造商周时期青铜器“鬲”而来的。鬲最早是一种袋形足的蒸煮器,后来演变成容器了。到宋代,鬲形的三足炉成了日常用来敬香、焚香的器具,当然它比当年的青铜器要小很多。我国的香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到宋代,香文化达到了繁盛时期,各种香料不只会在佛教、道教等宗教场所使用,在百姓家中的客厅、卧室等地方也都能看到。黄庭坚曾经写过《香十德》,苏轼还有“东坡闻思香”。他们通过味觉、嗅觉、触觉和视觉品味生活,平时读书、作画或与好友相聚的时候借焚香来烘托气氛,是一件很优雅的事情。[1]贬谪:封建时代指官员被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2]贫瘠:(土地)薄;不肥沃。[3]卢橘:在苏轼诗中指枇杷。[4]非人所居:不是人住的地方。这里指生存条件非常艰苦。第19篇 小部落打垮大辽朝完颜阿骨打耶律阿保机一定没有想到,他一手建立的雄踞北方的大辽,最终的命运竟然是被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部落所灭,而这个部落最开始的兵力只有两三千人。1112年初春,东北大平原上,白雪飘飘。在这白茫茫的雪原上,一条大江横贯而过,江水已经冰封,这条江叫混同江。[1]江畔的一顶威风凛凛的皮室大帐内,传出了阵阵乐曲声和哄[2]笑声。帐外冰雪漫天,帐内笙歌鼎沸。原来,辽天祚帝正在账内大宴群臣。大帐中央,一个身形肥胖的人正笨手笨脚地跳着舞,这个人身穿羊皮短袍,脚蹬鹿[3]皮长靴,此刻满脸涨红、气喘吁吁,模样窘迫至极。辽君臣看着这人的窘样,止不住捧腹大笑。此时,角落里几个与舞者同样装扮的人全都又羞又窘地低着头。没有人注意到,这几人中间有一个人暗暗攥紧了拳头,目光死死地盯着天祚帝。[4]这个人名叫完颜阿骨打,此番他带着几个女真族首领来辽朝贺,谁知竟在宴会上被辽人要求依次跳舞助兴。一曲终了,天祚帝哈哈大笑:“女真人果真能歌善舞啊,跳得好!跳得妙!”这句话充满讽刺,引得辽人又是一阵大笑,而对于完颜阿骨打而言,却是字字剜心。多年来,辽仗着实力雄厚对女真人百般欺压,他们不仅强迫女真人进贡猎鹰海东青和一种叫“东珠”的珍珠,更是公然到女真人的领地劫掠虐杀。如今,他们又来嘲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转头看着自己的族人,他们提心吊胆、手足无措。完颜阿骨打不禁想道:“我女真族几万人,这么多年忍气吞声,在你们眼中只是任人愚弄的牲口,难道我们就真的只能这样毫无尊严地苟活?与其这样,还不如死了痛快!”这时,天祚帝目光扫过女真族一行人,轻蔑地说:“喂,你!还没跳呢?”话音一落,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完颜阿骨打,可是他仿佛没有听见,只见他目视前方,一动不动。天祚帝的一名亲信不满道:“完颜阿骨打,该你为陛下献舞了。”完颜阿骨打站起身,肃然道:“陛下,我女真族各首领此次前来,一为朝贺,二为纳贡,至于跳舞,非我所长。”天祚帝脸色一沉,“砰”一声将手中杯盏重重地摔在案几上:“你不是不会,是不想吧!”一时间,乐曲声戛然而止,整个宴席氛围像绷紧的弦,让人紧张不已。其他女真族首领纷纷给完颜阿骨打使眼色,唯恐得罪天祚帝。可完颜阿骨打挺直了脊背,目不斜视。碍于宴会上不宜见血的禁忌,天祚帝强忍怒气,甩袖而去,宴会不欢而散。后来,天祚帝生气地对大臣萧奉先说:“阿骨打顾盼之间不同于常人,赶紧杀了他,否则后患无穷。”萧奉先马上劝解说:“他是一个粗人,不懂礼仪,不跳舞不是杀头的罪名,在女真人里影响不好。如果他真的选择,他那小小的部落能有什么作为呢?”在萧奉先看来,完颜阿骨打在酒宴上的表现完全是不自量力,这个人也不足挂齿。天祚帝也因此未做深究。可谁都万万没想到,那次宴会上的不妥协是完颜阿骨打反抗的开始。那个夜晚,完颜阿骨打看着族人被辽人戏弄,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为这么多年来受的屈辱讨个公道。一转眼两年过去了,1114年十一月的一个深夜,在辽边[5]疆重镇出河店,几个辽军哨兵打着哈欠在岗哨上望着茫茫的[6]夜空。混同江上一片冰寒,静悄悄的夜里,只听闻簌簌的风声。然而,昏昏欲睡的辽军哨兵不知道的是,在混同江边,一队骑兵正悄无声息地踏着冰面过河。一人站在一旁正在指挥将士有序前进,此人正是完颜阿骨打。他率领着三千七百名轻骑兵来到这里,要在这天寒地冻的深夜突袭驻扎在此的七千辽军。然而,刚刚有一千多名女真人渡过河岸,就被辽军岗哨发现了。“有人偷袭啦——”“有人偷袭啦——”几簇星星点点的火把从辽军岗哨飞快地奔向了营帐,看来,辽军哨兵回去报信了。一时间,女真军队人心惶惶,混同江两岸乱作一团,没有过河的停滞不前,已经过河的掉转马头。完颜阿骨打丝毫没有犹豫,他一挥马鞭,大声喊道:“女真族的勇士们!你们怕什么?如今逃走是来得及,可我们又能逃去哪儿?逃回女真,等辽军全副武装,把我们的族人残杀殆尽吗?还是卑躬屈膝,祈求他们饶命?这么多年,辽人劫我钱财、占我土地、辱我族人,我们到底要忍到什么时候?!”完颜阿骨打哽咽地说完这番话后,已经是浑身发抖。队伍里沉默半晌,有人开始喊:“誓死抗辽,保卫女真!”“誓死抗辽,保卫女真!”……一时之间,女真军队士气大振。完颜阿骨打长吁了一口气,继续说道:“辽军军纪涣散,即使白天备战,少说也要一个时辰,何况是夜里。此地已迫近辽军大营,我愿率领先过河的一千多人做先锋,诸位若退,我完颜阿骨打绝不阻拦;诸位若战,我完颜阿骨打以命相谢!”[7]说到这里,完颜阿骨打策马冲锋,头也不回地率先冲向敌营。而他身后,已经过河的士兵纵马紧跟,未过河的将士迅速过河,没有一人逃离。今夜,他们要为过去的屈辱而战!今夜,他们要为未来的光明而战!此刻的辽军营帐内,刚从睡梦中惊醒的士兵们惊慌失措,乱冲乱撞,连自己的军阵都找不到。辽军主帅慌忙登上点将台,一边举着帅旗发号施令,一边声嘶力竭地喊:“大家莫慌!莫慌!”话音未落,只听“嗖”的一声,一支箭矢直直射来,点将台上的帅旗应声而落,辽军士兵惊愕地看着这一幕,瞬间的沉默之后便慌张地四处逃窜起来。射箭之人正是完颜阿骨打,他的这一箭,射倒的不仅是辽军的帅旗,更是辽军全体将士的斗志。昔日如狼似虎、雄踞北地的契丹民族,早已在长久的养尊处优中丧失了尖牙利爪,而这一箭恰恰让他们认识到,此时的辽军将士已经不再是辽朝铁骑。完颜阿骨打见敌军士气大挫,果断下令道:“为保卫女真而战,为一雪前耻而战!冲啊——”女真轻骑气势如虹,对辽军展开了凶猛的进攻,仿佛要将多年的屈辱在这一夜全部发泄出来。辽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一时间混同江边尸横遍野。出河店大捷使完颜阿骨打一战成名,辽军惶惶如丧家之犬。关外众多饱受辽军欺压的游牧民族纷纷前来归附他,短短几天,完颜阿骨打的兵力就从三千多人扩充到了一万多人。女真族兵力日益壮大,虽然与几十万辽军相比依旧是云泥[8]之别,但经此一役,辽军被女真之勇吓得士气大挫。之后,辽也在内忧外患之下,一步步走上了灭亡之路。最后,完颜阿骨打当政的金灭掉了天祚帝为政的辽,成为一支强劲的势力。说一说天祚帝让完颜阿骨打献艺的时候,辞以不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如果你是完颜阿骨打,从辽朝回到女真后,你会做些什么呢?观复猫讲文物你好呀,我是观复猫蓝毛毛,我来介绍一个金代的酒瓶——北方窑口白釉褐彩诗文梅瓶。酒瓶上有个错别字金代北方窑口白釉褐彩诗文梅瓶梅瓶又叫经瓶,古人用它来装酒,那怎么能确定梅瓶就是装酒的呢?你看上面的诗文,就是很好的证据呀。“武陵城里催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这可是当年卖酒的广告词。其中“崔”字被窑工不小心错写成了“催”,我们猜想,可能是由于这种瓶子在当时都是大批量生产的,窑工加班加点赶工期太累了,一时大意才写错的吧。后来为了节约成本,窑工就直接把单立人给刮去了,所以“崔”字看着比其他字窄小。虽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不难看出这字写得还是很漂亮的。梅瓶上面的花卉画得很粗略,可粗略有时候也是表达美的一种方式,这也正好印证了北方窑口的瓷器特点,就跟北方人一样,往往粗犷豪迈,利落大方。北方窑口白釉褐彩诗文梅瓶 金观复博物馆藏这个梅瓶大致属于金代,瓶身上的这两句诗化用了唐朝张白写的《赠酒店崔氏》中的两句诗:“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应无天上有。”武陵城指的是湖南常德地区。你看第二句,居然将原句反过来写成“天上应无地下有”,是不是很洒脱呀!能看出来,酒家经营者的巧思和对自家酒水的自信。想想看,这只高高的瓶子摆在宴席上,桌子上都是美味佳肴,侍者手捧酒瓶给在座的宾客们斟酒,想必卖酒的商家脸上一定洋溢着快乐的笑容。[1]皮室:辽君主的心腹部队。[2]笙歌鼎沸: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凡。[3]窘迫:十分为难。[4]女真族: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今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5]出河店:辽金时地名,位于黑龙江地区西南部,嫩江下游与松花江汇合的北岸。[6]混同江:辽金时称流经今吉林省扶余市的一段松花江为混同江。[7]策马:用策赶马。策是古代赶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刺马的身体使它奔跑。[8]云泥之别:差别像天空的云和地下的泥,形容极大的差别。第20篇 引发三朝之战的王牌间谍赵良嗣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金;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又灭了北宋。在这一连串的历史巨变中,有一位颇具争议的关键历史人物,有人说他是北宋罪人,也有人说他是北宋的替罪羔羊。他,就是赵良嗣。大宋与辽的边境有一条自西向东奔腾不息的大河,名为白沟河。1115年的一个夏夜,宁静的白沟河上,一钩弯月斜挂半空,清风缓缓拂过河面,粼粼波光隐约可见。“布谷,布谷。”忽然,河中央响起了两声布谷鸟的叫声。接着,白沟河南[1]岸的树丛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有几个人走了出来。为首那[2]人把手放到嘴边,几声惟妙惟肖的布谷鸟叫声便从他嘴里发出:“布谷,布谷,布谷。”原来,布谷的叫声是这一行人联络的暗语。不一会儿,一条小船划到了南岸,岸上的人点燃火把,一起朝小船走去。在火把的照耀下,只见这些人都穿着红色军装,分明是宋军的打扮。他们离小船还有十几步的时候,一人从船上走了下来,此人看起来三十多岁,身材魁梧,长相虽普通却流露出一种豪杰气概,只是他的衣着发式与宋人的不同,竟是一身辽人装束。那几个宋军走到他面前,毕恭毕敬行礼:“大人,鞍马已备好,藏在树林里,我们这就启程。”“有劳了。”那辽人装束的男子道。众人顺着小路上了官道,连夜直奔南方而去。十几天后,这个辽人装扮的男子出现在了大宋的宫廷,宋徽宗带着一应重臣亲自前往延庆殿接见。这人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连宋徽宗都要亲自接见呢?此人姓马名植,是辽朝官员,官居光禄卿,负责管理皇室饮食,出入宫廷的机会很多,甚至还能接触到辽朝的最高机密。但马植原本是汉人,虽然身在辽朝,却一直心系宋朝,希望有朝一日能驱逐辽人,光复大宋河山。四年前,马植就与大宋取得联络,表示愿意帮助大宋收复燕云,还将名字改成“李良嗣”,以表诚意。宋徽宗很高兴马植能为大宋效力,但他不敢断定马植是不是真心,打算再观察一段时间。于是,他命令马植继续潜伏在辽,这一潜伏就是四年。在这四年里,马植源源不断地发回情报,并且策反了辽的许多高官。这一次,马植只身来到大宋宫廷就是为了告诉宋徽宗一个重大消息:去年(1114年),辽东北部的女真族突然崛起,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之下起兵抗辽,今年(1115年)建立了金。金辽交战数次,辽军屡屡受挫。马植认为大宋可以与金的完颜阿骨打合作,南北夹击消灭辽,收回燕云。经过四年的观察,宋徽宗已经彻底对马植放心了。燕云一直是大宋的心病,听了马植的话,宋徽宗喜出望外,他心想:“如果能收复燕云,那就意味着大宋王朝有了门户,可以阻挡北方民族的铁骑,那可是功过太祖、太宗的事啊!”想到这里,[3]他笑道:“若是此事能成,可是大功一件,卿即我大宋功臣!”过去的四年里,为了刺探情报马植每天都生活得提心吊胆,听了宋徽宗的话,他的眼眶不由得湿润了,觉得这些年付出的心力终是没有白费。马植跪倒行一大礼,哽咽道:“还我大宋河山乃臣毕生所愿,若能收复燕云,臣虽死无憾!”“好!好!好!”宋徽宗亲自上前把马植扶起来,“好一个还我大宋河山!往后,卿就叫赵良嗣吧。赵,乃我大宋国姓;良嗣,忠良后嗣是也。”忽闻陛下御赐国姓,马植先是一愣,缓过神后激动万分,连忙跪倒谢恩:“谢陛下恩典!”赵良嗣知道,御赐国姓是中原王朝最高的奖赏之一,自己虽出身辽大族,久居北地,但骨子里却流淌着汉人的血脉。辽现在已经奄奄一息,他坚信大宋才是当今最强大、最富足的帝国。宋徽宗急忙把他扶起来:“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就在把赵良嗣扶起来的一瞬间,宋徽宗忽然察觉大殿内氛围有些奇怪。原来,自赵良嗣进言后,整个大殿内只有他和赵良嗣两个人在说话,其余大臣都沉默不语。宋徽宗疑道:“众卿,夺取燕云乃国之大计,你们为何不置一词啊?”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一名大臣上前一步说:“如陛下所言,夺取燕云乃国之大计,陛下只听赵良嗣一人之言就允诺与女真结盟,未免过于草率。”“这……”宋徽宗素来耳根子软,没有主见,闻听此言又立刻犹豫起来。“辽雄踞北方百余年,根深蒂固。依赵良嗣之言,女真人丁寡弱,兵力不过数千,岂能与辽人争雄?陛下,此事须慎重些才好。”又一名大臣进言道。刹那之间,宋徽宗的好心情一扫而空,皱着眉头沉默不语。大臣们的反对让赵良嗣的心又提了起来,他想:“若是陛下错失良机,将来燕云必然会被女真人据为己有,到时再想克[4]复就难上加难了。”想到这里,赵良嗣环顾当场,扬声说道:“女真虽是小族,但族中人人为勇士,妇孺亦可走马挽弓。诸位若是不信,可派人到金走上一遭。”“从大宋到金必须行经辽人的地界,辽人的边关盘查甚严,怎会允许宋人穿行啊?”一名大臣反驳道。“陆路不通,走海路便是。”赵良嗣说了这句话后,朝堂之上没人再言。又过了好一会儿,宋徽宗出声打破了沉默:“众卿,谁愿出使金朝?”然而,依旧无人应声。走海路,说来容易做来难,海上风大浪急,稍有不慎就会葬身鱼腹,谁愿意冒这么大的险?赵良嗣知道大家为何犹豫,他上前一步,昂然说道:“臣愿出使。”宋徽宗摆了摆手:“不可,不可,卿熟悉北方的山川地理,不如留在朝中协同战将商议作战之策,至于使者,还是另定他人为好。众卿,谁愿出使?”满朝寂寂,无人出列。宋徽宗叹了一口气,说:“海路难行,风险极大,你们不愿冒险,情有可原。众卿回去斟酌一番,愿出使者可来见朕,必有重赏。”过了好几个月,终于有几个人站出来,声称愿意出使,但是他们还没到目的地就被海浪吓得返回来了。1118年,宋徽宗第二次派人出海,这一次使者倒是到达了金朝,见证了金人的强悍战斗力,但也只是初步接触,宋金之间没有达成任何合作。不知不觉到了1120年,此时完颜阿骨打已经快打下辽朝的半壁江山了。赵良嗣明白,现在的形势下宋金还有一些合作的可能。如果继续等下去,一旦完颜阿骨打彻底压倒辽朝,恐怕金朝就不屑与大宋合作了。于是,在这一年的春季,他带着宋徽宗的亲笔信,率领使团来到金朝,几经磋商后与完颜阿骨打缔结了攻守同盟,约定共同出兵,夹击辽朝。由于这次合作是走海路达成的,所以后世称其为“海上之盟”。赵良嗣本以为宋金缔结盟约,大宋收复燕云指日可待,却没想到这个盟约里有一个很大的漏洞。为了弥补这个漏洞,这一年冬天,赵良嗣奉命再次出使金朝。[5]时值数九寒天,完颜阿骨打的御帐里,地面上铺着厚厚的羊皮毡毯,帐中铜盆里炭火正旺。但是,当完颜阿骨打阅览大宋国书的时候,赵良嗣却感受到了森森寒意,因为他在完颜阿骨打阴沉的脸色中感受到了一丝不祥的气息。完颜阿骨打看完国书,不悦地说:“赵良嗣,上次你们皇帝在信里说只要燕京一带,怎么这次又说要燕云一带?如此颠三倒四,怎么能取信于人?”赵良嗣心下一沉,强作镇定道:“此乃因两朝对地理的界定不同。还望陛下见谅!”“界定不同?两朝邦交无小事,难道宋朝皇帝不知道吗?”“这……”赵良嗣所说的“界定不同”就是盟约里的那个漏洞,那个漏洞源于一个字。这里说的燕云包括两大部分:以云中为中心的西部地区,以燕京为中心的东部地区。赵良嗣前一次出使金的时候,宋徽宗给完颜阿骨打写了一封亲笔信,原本想说,宋金联合打败辽,燕云就归还给大宋。可这位宋徽宗写的是宋朝对此地的名称——燕京,而金认为,燕京不是燕云,宋朝的意思是只要燕京,那云中呢?如此可笑的漏洞自然被完颜阿骨打死死抓住,他企图把云中据为己有。赵良嗣据理力争,坚持云中为大宋国土。最终,在“海上之盟”里,他们定了一个折中之策:先联手灭辽,燕京归宋,至于云中,到时候再说。但没过多久,宋徽宗改变主意,打算修订盟约,让完颜阿骨打承认云中归属大宋。赵良嗣这一次出使金就是为了补这个漏洞,可是毕竟是大片的领土,哪是说要就能要回来的呢?赵良嗣再三恳求周旋,最终完颜阿骨打只留下一句话:“明年春天,朕将挥师南下,攻打云中。如果你们还想合作,届时请攻打燕京,等合力占了燕云,再商议云中的归属!”赵良嗣带着沉重的心情踏上了返宋的路途。一路上,他禁不住满怀忧虑:“明年春天,单凭大宋攻得下燕京吗?到时候,云中又何去何从呢?”又过了一年多,在1122年的秋天,赵良嗣第三次来到金。此前,完颜阿骨打尚能对他以礼相待,但是这一次,完颜阿骨打只是让他在校场外候着。烈日当头,赵良嗣在校场外等了很久,忽然听见身后传来铁蹄踏地的声音,他回头一看,只见完颜阿骨打一马当先,率领几十个骑兵策马奔来。“吁!”完颜阿骨打的骏马前蹄高扬,重重地落在赵良嗣面前。赵良嗣纹丝不动,淡淡说道:“大宋使臣赵良嗣,问候大[6]金皇帝圣躬万福。”完颜阿骨打高坐马背,冷笑道:“赵良嗣,你又来做什么?”赵良嗣脸上闪过了一丝痛苦,无奈说道:“臣此次前来,特请陛下出兵,助大宋夺取燕京。”“哼,我们女真人最恨不守信约之人。当初约好共同出兵,你们却出尔反尔,怎么而今吃了苦头倒是想起了朕呢?”原来,赵良嗣第二次出使金朝之后,宋徽宗就整军备战准备北伐,可就在出征前夕国内发生了动乱,军队临时被派去平乱了。等到动乱平息,宋徽宗听说辽对宋金签订盟约非常恼火,唯恐辽兴师问罪,于是产生了毁约的念头,迟迟按兵不动。可没过多久,宋徽宗得知辽军被金军打得狼狈不堪,又改变主意,想去捏软柿子,于是仓促下令进攻燕京。但是宋徽宗没想到,辽军虽不是金军的对手,打宋军却是绰绰有余。眼看着宋军兵败如山倒,大宋朝廷这才又派赵良嗣到金朝求援。此刻,赵良嗣虽然面不改色,但心里一阵苦涩。但他有苦说不出,只能默默承受。见赵良嗣不说话,完颜阿骨打一扬马鞭指向校场上正在操练的金军:“你看,我金朝勇士与你们宋朝士卒相比如何呀?”看到金军的壮盛军容,赵良嗣心里很清楚,宋军根本无法与金军相提并论,但这是外交场合,“不如”这两个字,他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完颜阿骨打继续道:“你们出尔反尔,但我们说话算话。既然我们已经结盟,就绝不会对你们坐视不理。朕一定会助你们攻下燕京,但到时你们要拿东西交换燕京。”听到此处,赵良嗣沉声道:“绝不能拿云中交换。”“哈哈哈,朕所说的交换条件,只是一些钱财而已。”“按照盟约,燕京本来就归大宋所有,何来交换一说?”完颜阿骨打脸色一寒:“你们能攻下燕京吗?”说罢,他纵马而去。赵良嗣呆呆地站在原地,欲哭无泪。两朝相交,如果实力相当还能和平相处、互惠互利;要是弱者求助于强者,那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很不幸,大宋当时就是弱者。不久后,金人兵分三路逼近燕京,辽军居然望风而逃。完颜阿骨打进驻燕京之后狮子大开口,要求北宋用重金赎回燕京。宋徽宗无计可施,只能派赵良嗣往来于两国之间进行艰难的谈判。1123年,赵良嗣第七次去往金国,与完颜阿骨打签订了赎买燕京的正式文书,条件是北宋将原给辽的“岁币”转给金,并再纳一百万贯作为租税。宋军的软弱在收复燕京的战争中暴露无遗,因此金朝对北宋更加轻视,也不禁打起了北宋国土的主意。很快,金军挥兵南下发动了灭宋之战。北宋朝廷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了赵良嗣一个人的头上,认为是赵良嗣引狼入室。最终,宋钦宗以“结边患”的罪名处死了这位曾经为大宋王朝出生入死的使臣,赵良嗣原本满腔热血,力图光复山河,最终却悲凉收场。这样的结局,让人叹息不已!说一说赵良嗣虽然心知大宋朝廷自身有许多问题,但在外交场合仍要据理力争,维护大宋利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观复猫讲文物你好呀,我是观复猫云朵朵,我要介绍一件见证女真人春猎习俗的印章——铜柄钮·“鹰坊之印”。给皇帝养老鹰的官儿金代铜柄钮·『鹰坊之印』这件铜铸印章的大小跟人的手掌差不多大,在印章的背面,中央有高高凸起的方形钮,方便使用时抓握;背面左侧有“内少府监造”的款文,可见这是一方金代政府机构使用的官印。铜印的正面印文采用了阳文叠篆,写着“鹰坊之印”四个字;如果要试着去辨认这些印文,你需要按照从右向左、从上向下的顺序,从右上角的“鹰”字开始。你认出来了吗?“鹰坊”是管理鹰鹘(yīn ghú)的机构,金代时设立在殿前都点检司下,专门负责饲养、调教专供辽、金皇帝的海东青。铜柄钮·“鹰坊之印” 金故宫博物院藏在文字记载中,辽、金春猎的场面精彩刺激,皇帝一般站在上风处观望水边四周的情况,御前侍从统一穿着墨绿色衣袍在水边分散开来,随身还带着流星锤、鹰食器和刺鹅锥。当有天鹅出现的时候,侍从就会举旗示意,此时击鼓造势,在天鹅受惊腾起后,鹰坊的人就将海东青呈上,拜请皇帝放出海东青去追击天鹅。训练有素的海东青在放飞的瞬间就能瞄准天鹅所在的方向,一旦擒获天鹅后,海东青就带着猎物坠向侍者所在的位置。海东青优秀的表现也会有奖赏回报,驯养人会在抓到天鹅的第一时间,就立即用备好的刺鹅锥取出新鲜的天鹅脑来喂食海东青。同时,调教海东青的驯养人也会因此受到皇帝的例赏。这下你明白,为什么那时的人会为驯养海东青而专门设置鹰坊这样的官署了吧![1]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2]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3]卿:古时候君对臣的称呼。[4]克复:经过战争而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地方)。[5]数九寒天:是民间谚语,冬至开始每九天就是一个“九”,指从数九开始就进入冬天中最冷的日子了。[6]圣躬:臣子对皇帝身体的敬称,也代指皇帝。第21篇 一场法术,丢了京都东京保卫战金灭掉辽之后,从此成为雄踞北方的霸主。金人的野心可不止如此,很快,金军的铁蹄就踏进了大宋的领土。1126年正月,天刚刚亮,东京城内一片寂静。“吱呀”一声响,尚书右丞李纲从府门内走出来,他打算去上早朝。李纲面色沉静,微蹙的眉头却露出几分不安。从去年十月开始,六万金兵长驱直入,一路南侵,所到之处,无不陷落。如今,金兵已经渡过黄河,直捣东京,这东京城该怎么守啊?李纲边走边想,路过皇宫南面的正门宣德门时,忽见一队禁军静默而立,整装待发。队伍中央,一台御辇静静地候着。李纲大惊,瞬间愣在原地。金人发兵南侵,告急文书被递到了宋徽宗面前,这位艺术家皇帝又气又急,竟然昏厥过去,接着便留下传位给太子的诏书连夜南逃了。皇太子赵桓心不甘情不愿地继了位,史称宋钦宗,难道现在新任皇帝也要弃城而去?李纲心下一沉,加快脚步往宫内赶去。他刚迈进宫门不久就看到一群宦官、宫女抱着行李匆匆忙忙朝外走。李纲逆着人流疾步向前,正迎上神色慌张的宋钦宗,他双膝着地,直直跪在宋钦宗面前。“陛下万万不可离京啊!”“朕暂时南巡,择日便归,爱卿莫要拦朕。”“陛下!太上皇传位给陛下,就是希望您能守住京城啊。”“敌军这般声势,东京城守得住吗?朕会派人与金议和,这才是万全之策!”“陛下,东京乃大宋之中心,天下城池没有比东京更坚固的,只要陛下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况且,将士们的家小皆在东京城,陛下若在,将士们自当固守京城;陛下若南去,那随行将士就等于把自己一家老小拱手交给豺狼啊!”宋钦宗紧皱眉头,正欲张口,李纲继续说道:“陛下,眼看金兵就要兵临城下,此时求和怎能满足金人的野心?况且陛下此时出城,金人若策马急追,陛下没有城池守护,恐怕有性命之忧啊!”此话说完,李纲抬眼望去,见宋钦宗脸色刷白(shuà bái)[1]。宋钦宗沉吟良久,终于下定了决心:“朕不走了!来人,传朕旨意,命李纲负责东京防务,诏各地勤王之师率兵前来拱卫东京。”皇帝留下来了,负责守城的李纲一刻不停,开始着手布置防御。他在外城东西南北四面城墙上各部署了一万多兵士,又指挥军民在城墙上安放了床子弩、石炮、火油、滚木、礌石等各种防守器具。一时间,东京城上下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金军殊死一战。当时东京的外城共有十七座城门,其中有五座是水门,分别是东水门、西水门、西北水门、东北水门和陈州水门。水门就是临护城河的城门,要进此门,要么走吊桥,要么乘船只。这天一早,数十艘金军的木船顺着汴河朝西水门驶来。行至一半,头船突然被什么绊住,前行不得。金兵到船头一看,发现河中有许多粗大的木桩。这些木桩又粗又沉,想要挪开太费力了,金兵的船只好绕道而行。可是,他们刚绕行了一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