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衡山嵩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1 07:50:31

点击下载

作者:冯欢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恒山衡山嵩山

恒山衡山嵩山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北岳恒山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大同浑源县城南,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其主峰天峰岭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

恒山以道教闻名,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称。其中悬空寺更是闻名遐迩,尤其是寺中的三教殿,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共居一室,堪称一绝。

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大都要差使臣到恒山朝圣,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也都游览过恒山胜地,并留下灿烂辉煌的诗篇。

盘古右臂衍化而成恒山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没有天地上下,没有东南西北,也没有前后左右。就在这样的世界中,诞生了一位伟大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

18000多年过去了,盘古就一直在这个“大鸡蛋”中沉睡。终于有一天,他睁开蒙眬睡眼,发现周围一团漆黑,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鸡蛋”紧紧包裹着他的身子,使他感到浑身燥热,呼吸异常困难。

盘古勃然大怒,他拔下自己一颗牙齿,把它变成了一把威力巨大的神斧,他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去。

一阵巨响过后,“鸡蛋壳”终于破裂了,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慢慢变成了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则缓缓下沉,就变成了后来的大地。

从此,原本混沌不分的宇宙就有了天和地,宇宙间也不再是漆黑一片了。盘古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天空越来越远了,大地越来越辽阔了。

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他叉开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高高昂起头颅,顶住天空,并且施展法力,让自己的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9次,每次都增高一尺。

就这样,每当盘古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当盘古身体长高一丈,天空就随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

又过了18000多年,盘古身体长得有9万里那么长了,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天空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了。

但是,盘古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直到有一天天终于不能再升高了,地也不能再增厚了。而这时,盘古也已经耗尽了全身的力气。

盘古缓缓地睁开双眼,满怀深情地望了望自己亲手开辟的天地。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再也不会生活在黑暗中了,盘古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慢慢地躺在地上,闭上沉重的眼皮,与世长辞了。

在临死前,盘古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他的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电,他的左眼变成了照耀大地的太阳,右眼变成给夜晚带来光明的月亮,千万缕头发变成了点缀美丽夜空中一颗颗闪烁的星星。

鲜血变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湖海,肌肉变成了供给万物生存的千里沃野,骨骼变成了树木花草,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了石头和金属,精髓变成了明亮的珍珠,就连汗水,也变成了霜雪雨露,滋润着万物茁壮成长……

相传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了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了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

而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后来人们都说,人类自己是世界的万物之灵。

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崇拜的伟大英雄。

而恒山,这座由盘古右臂变成的大山,带着上古英雄不朽的血脉,在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历经沧海桑田,弥久愈坚,孕育了无数的神话和传奇。知识点滴相传,恒山生长着几十种名贵中药材,在众多的中药材中,尤以恒山紫芝最为名贵。据《恒山志》记载,恒山灵芝仙草为镇山之宝,状如紫色云锦,服之可延年益寿,起死回生。当地人传说:每一棵灵芝草,便有一条双头毒蛇看护,又说恒山灵芝平时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祷北岳大帝,灵芝才会现形放光。神奇的恒山灵芝仙草传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员,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12棵,留下了《采取玄芝记》的石碑一通。

道教和五岳之名的伊始

在上古时期,“岳”原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据后来史书《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这里的“四岳”原指的是上古帝王尧的4个大臣。即:四岳,四时官,主方岳之事。后来,人们便把主管大山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一起来,便出现了代表四方大山的“四岳”。

在帝尧时,相传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羲和氏的4个儿子分别掌管四岳,羲仲为东岳长官,羲叔为南岳长官,和仲为西岳长官,和叔为北岳长官。

到了帝舜时,他曾用了一年时间巡狩四岳,他二月东到泰山,五月南到衡山,八月西到华山,十一月北到恒山,并且封北岳为万山宗主。据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帝舜:

十有一月朔,巡狩至北岳。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舜帝北巡时,曾遥祭北岳,遂封北岳为万山之宗主。

那时只有东、西、南、北四岳,而无中岳,而且具体说出名称的只有东岳岱宗,就是东岳泰山。在之后,大禹治水时也有“河之北属恒山”的记载。

到了商朝时,汤的女儿昌容自幼受异人传授,善知天文地理。她厌倦宫廷,超凡脱俗。背着父王,暗离朝廷,隐名埋姓,入恒山而修道。

昌容在恒山吃的是树皮草根,饮得是夏泉冬雪。那时恒山上长有一种紫色的草,用这种草染的布不会褪色。昌容每天除修炼外,还沿山四处采紫草,下山卖给染坊,然后把卖得的钱又送与那些生病的人。

有一天,昌容在卖完紫草后,看见一个后生在街头讨钱。她上前一问,后生说家有老母病重,无钱买药。

昌容听后把卖紫草的钱全部给了那个年轻人,吩咐年轻人给他老母亲买些米面。又给了后生一丸药,叫他回去拿给生病的老母亲吃。

老人吃了昌容的药,果然病愈。母子二人万分感谢昌容。

第二天,后生上恒山砍柴,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崖上发现了一个山洞。洞口旁的石灶还冒着青烟,从锅里散发出一股异样的香气。

他好奇地爬上洞口,掀开锅一看,锅里煮的尽是些叫不出名的树叶草根。他向洞里一望,只见昌容正端坐石上,闭目打坐,宛若一座美人雕像。后生大喜,竟然找到了恩人。

又过了几天,后生用卖柴的钱买了一袋小米,上山给昌容送来。当他来到洞口一看,灶在洞空,昌容不知在何方。他等了整整一天也没等着,只好将米留下。又过了十几天,后生砍柴又来到山洞,那袋米还在。

从那以后,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位神秘的恒山女神。

后来,相传有众多的仙真出入恒山,他们在恒山修真传道,并开设道场。如此,恒山开始成为道教的福地洞天了。

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周公旦在他所著的讲述西周官制和政治制度的儒家经典《周礼》中的《职方氏》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当时的天下形势:

九州各有镇山,恒山,正北并州镇山。

我国最早的词典和儒家经典之一的《尔雅》一书中也有关于五岳的记载,称“恒山为北岳”,并且因为它位居北方,能够降服万物,是恒久长远不变的地方,所以称之为“恒山”。

西周的周成王,“巡狩至北岳,北方诸侯朝于明堂”,这是历代帝王对恒山祭祀的开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之说颇为流行,因此“五岳”之说正式应运而生。

到了秦初时期,“五岳”的内容开始确定下来。后来西汉初期著名经学者伏生所著的《尚书·大传》中写道:

五岳谓:岱山、霍山、华山、恒山、嵩山也。

此时不仅有了“五岳”的称谓,而且五岳的山脉名称都有具体的指向,北岳恒山赫然就在其中了。秦朝时期专门在恒山设有一郡,就是因北岳恒山在其辖区内而得名。有史书记载:

秦祀官所常奉名山十二,其二曰恒山。

也就是说,秦始皇在位时曾封天下十二名山,那是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了。

当时著名的方士茅盈,从18岁开始就到恒山修习道法了:

遂弃家委亲,入于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潜景绝崖,素挺灵岫,仰希标元,与世永违。

茅盈和他的弟弟茅固、茅衷一起在山上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山名也一度被更改为“茅山”。后来,茅氏三兄弟在茅山得道,并开创了茅山道派,被后人尊称为茅山道教的祖师。知识点滴其实,道教来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方术。而鬼神崇拜、神仙信仰与方术及古代哲学确是道教史上的主要思想内涵。道士所从事的活动内容十分庞杂,有坛蘸、布道、符箓、禁咒、占卜、祈雨、圆梦、躯疫、祀神等。布起道来好像玄机无限,显得十分深奥莫测,让人摸不着边际。道教分为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系统。茅山道教是正一道符箓派,茅山道士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可以娶妻生子。茅山是正一派道教的主要道场。

最为宏伟的北岳庙建筑

在北魏当朝的倡导之下,佛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致于发展到了危及统治者利益的程度,最终导致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于446年下诏宣布“灭佛”。而道教则于此时得到极大的发展,所建造的宫观在大茂山的山阳“褶皱出,随处可见”,北岳庙就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

北岳庙构筑于天峰岭南坡半山腰上,北倚绝壁,面临山谷,依坡而起,雄伟壮观,是恒山庙中最为宏伟的一座,是现在北岳大帝的主庙,而恒宗殿就是供奉北岳大帝的地方。

恒宗殿,亦名贞元殿,因位于恒山恒宗峰南岩峭壁下,得名恒宗殿,俗称朝殿。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2),坐北向南,居高临下,冠于诸庙观之首。

恒宗殿门前有103级石阶,这便是有名的“陡若天梯”。通往前下方到达北岳庙门,即崇灵门。崇灵门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朱门铜钉,绿瓦红墙。陡阶两面分别是青龙殿和白虎殿两相拱卫。

登上石阶,就是北岳庙的主殿恒宗殿。恒宗殿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屋顶,四周有回廊环绕。黄、绿琉璃4瓦覆顶。

恒宗殿门牌匾上题有“贞元之殿”4个大字,门侧有长联,上联为:

恒岳万古障中原唯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载;

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

恒宗殿殿内供奉北岳大帝金身像,头带太平冠,身披朱绫,目光微启,端庄沉静,一派帝王气概。两旁恭立4位文官和四大元帅像。神座上方高悬康熙御书匾额“化垂悠久”,两旁对联为“威镇坤方庙貌远昭千古,德垂冀地精灵不爽分毫”。恒宗殿左侧是振衣楼,同右侧的藏经楼相对称。

北岳庙的寝宫,隐于幽深之处,嵌于石窟之中。而三清殿,则巧妙地建在绝壁之上,下面则是万丈深渊。魁星阁,独立于险峰,而与北斗相应。明朝李梦龙曾赋诗一首《谒岳庙》,诗中写道:嵯峨恒岳锁云中,望秩何车有閟宫。片面飞来明月冷,六龙归去碧山空。松杉晚挹浮岚翠,殿客晴摇旭日红。敬谒瓣香修岁事,满庭霜叶起秋风。浑源南去是恒山,路阻千岩万壑艰。一自重华移望后,便传飞石落人间。彩云缥缈龙旌远,紫盖茏葱鹤驭还。时雨时肠帷帝念,愿分和气散尘寰。

过了恒宗殿,就是会仙府,因里面排列着许多神仙的塑像而得名。会仙府建立在一片高平的岩石之上,位于一个形如弯月的石窟内,内塑上、中、下八洞神仙以及福、禄、寿三星。

府外东西两侧悬崖,布满了宋、辽、金、元、明、清历代名人称颂恒山的摩崖石刻,各体书法,异彩纷呈,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

在会仙府西北的山岩上就是著名的琴棋台。琴棋台像半轮山月凸出于悬崖峭壁。该台极其平坦,活像一个大棋盘。

琴棋台西边就是通元谷,位于入谷处有一巨大的石门。谷内云蒸霞蔚,草木含翠,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灵气。此谷就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炼丹的地方。因为张果老被赐封为通元先生而得名。

由通元谷往南即到九天宫。九天宫殿庭楼阁,规划整齐。宫门外药草丛生,春天带露的杞树茁壮清纯,秋际着霜的野菊高洁挺立,采摘回来配成茶食之作料,芳芬清神。当月凭栏,山中烟云弥漫。和宫中道士把茶而谈,极尽人间悠闲之乐。

在九天宫的前面则是纯阳宫,相传吕洞宾曾在此降乩卜卦,因而以吕洞宾道号纯阳得名。

在恒山半山腰有两口古井,两者相距不过一米,而水质却是一苦一甜,区别极其明显,被称为“苦甜井”。相传,恒山过去只有苦井一眼,唐朝时有一个姓魏的道人,在恒山修道讲经数十年。有一天,魏道人讲经完毕,看到一个老人一直不走,问其原由,老者据实以告:“我乃本山黑龙,玄武化身,听道已有数年,深得其意,当为本山尽绵薄之力。”恰好这一年恒山附近久旱不雨,魏道人就求助于黑龙。黑龙面露难色,说道:“降雨救民乃我本职,苦于玉帝禁令,违者诛戮,最轻也得囚于山底,永不超生。”

魏道人只好作罢,又拜谒张果老,张果老作法普降喜雨。玉帝误以为是黑龙所为,便欲诛之,张果老为其求情,才未受诛。

但死罪可免,囚罪难逃,黑龙感恩张果老,想到恒山只有苦井一眼,便主动囚于井底,将自己的口水吐出,供人饮用。天长日久,苦井旁受冲刷之力,形成水井一眼,便是“甜水井”。

甜井很深,从不干涸,水味清洌甘甜,道家弟子奉为圣水。唐玄宗曾为甜井题匾,名为“龙泉观”。

恒宗殿外有有一块“鸡叫石”,相传恒山停旨岭村有一对兄弟,弟弟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哥哥好吃懒做,不求上进。父母死后,哥哥分给弟弟一只公鸡,便将其踢出家门。

这一年,天下大旱,虫满为患,上苍因弟弟好善积德,便将公鸡点化,为其捉虫除害。弟弟的庄稼在大旱之年长势良好。

哥哥的庄稼却遭虫害咬噬,哥哥便向弟弟借鸡一用。但是,公鸡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走,哥哥便气急败坏地追着公鸡猛打,当追到恒宗殿右侧,哥哥用石击之,公鸡魂魄便向对面山体飞去,只留下一块石头。

这块石头就叫“鸡叫石”,击打其上便作鸡叫之声。清晨敲击鸡叫石,引起山谷回声,如群鸡争鸣,所以被称之为“金鸡报晓”。知识点滴曲阳历史悠久,因地处古代北岳恒山弯曲的阳面而得名。那是在上古时,恒山所在位置最先认定为曲阳。战国时期,曲阳曾先后为鲜虞、中山和赵国属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设置曲阳县。公元前206年,汉朝设恒山郡,后又设常山郡,曲阳县属之。公元前179年,曲阳改称“上曲阳”。元朝曾一度将曲阳提升为恒州,故曲阳也有“恒州”之称,可见曲阳与恒山的历史渊源之深,恒山胜景之一的北岳庙,原名“北岳安天元圣帝庙”,俗称窦王殿,就建在曲阳。

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悬空寺

491年,北魏朝廷把道家的道坛从平城移到恒山,当时的工匠们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了悬空寺。在建造悬空寺时,工匠们首先要布置横梁,然后再在山脚下,制造出每一个建筑上使用的木质构件。所用的木材是经过桐油泡过的,能够有效地防止虫蚁的腐蚀。用的木头也是当地产的铁杉木,这种木头适合于建筑、造船等,以保证悬空寺千年不坏。等所有的木构件都造完后,再把它们搬运到山顶拼接起来,最后再用绳索把这些部件放在山腰。

另外,悬空寺的选址也颇有讲究。悬空寺所在的翠屏峰从高处看是一个内收的弧形,对面的横山主峰也是一个内收的弧形。两座山的山峰就像两只手一样包拢着悬空寺,使悬空寺的日照时间很短,避免了暴晒。

建成后的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龛依背岩,寺门向南,以西为正。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连。

远观悬空寺,其总体布局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小巧玲珑,空间丰富,层次多变,小中见大,不觉为弹丸之地;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近看悬空寺,寺内共建有大小房屋40间,全寺主要建筑有三宫殿、三圣殿和三教殿三组,三宫殿为道教天地,是奉祀道教之所。殿内几座塑像都是墨面乌眉,衣袖飞舞,飘飘欲仙。三圣殿是佛教世界,殿内的释迦、韦驮、天女等塑像,正襟危坐,两旁弟子拱手侍立,形体丰满,神态感人。三教殿集我国建筑文化之大成,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右是圣人孔子,左是道教老子,他们形态各异,集佛教、儒家和道教于一体,充分表现出了各派宗教之间的雍容大度,十分难得。悬空寺内还有朝殿、会仙府、碧霞宫、纯阳宫、楼台亭、寝宫、梳妆楼、御碑亭等古建筑。有古诗生动描绘了悬空寺惊险神奇和动人心魄的景象:谁凿高山石,凌空构梵宫,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

后人把恒山悬空寺建筑特色概括为“奇”、“悬”、“巧”3个字。

悬空寺之“悬”,是指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但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悬空寺之“奇”,在于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寺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既能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也能在山下的洪水泛滥时免于被淹,还能减少阳光的照射时间,使得悬空寺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地震等灾害的侵袭仍然完好无损,是华夏文明的奇迹。

悬空寺之“巧”则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等都设计非常精巧。

735年,诗仙李白游览悬空寺后,他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两个大字,但仍觉得不能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便在“壮”上多加了一点。

悬空寺就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庙宇阁台,凌空欲飞,因而悬空寺被后人称为“挂在天上的‘空中楼阁’”。

悬空寺虽然名为“寺”,却以独特的“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悬空寺是从金代开始,由原来单一的佛陀世界变成三教合一的寺庙的。后来,悬空寺时僧时道,僧道融合。明代以前是僧,明清两代时僧时道,清末以后都是道人,以后又一直是僧人。正因为这种宗教融合的文化,使得悬空寺在历代战争此起彼伏的金戈铁马格局中历经千年而完好无损,堪称奇迹中的奇迹。知识点滴悬空寺的来源还有一个传说。说在古时候,金龙峡谷中的唐峪河历来难以驯服,每当大雨来临,洪水顺着陡峻的山势俯冲而下,翻江倒海,奔腾呼啸,以惊人的速度冲出峡口,淹没山外的村舍田野,一片汪洋,历朝历代对此河束手无策。有一位仙人云游到此,对人们说,如果在金龙峡谷峭岩上建一座空中寺院,就能锁住蛟龙,消除水患。因而人们就修建了悬空寺来镇住此河。

驰名天下的永安寺壁画

山西浑源县坐落在北岳恒山脚下一块狭长的川地里,浑河从县城边流过。最早建于秦,历代都是据守太行的军事和交通要地。在辽金时代,恒山是当时的文化之邦。书院学舍、摩崖题刻、楹联碑碣很多。再加上恒山山高风大,气候变化剧烈,故建筑多依悬崖峭壁而建,或开凿石岩而成,形成了独有的奇险特色。永安寺是一处极为恢宏、壮观的古典建筑群。全寺布局工整,古朴壮观,殿宇雄伟,壁画精奇。因占地广阔、规制高大,被当地人称为大寺。

据《寰宇通志》和《大永安禅寺铭》记载,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一场火灾。直到元代,才在永安寺的遗址上重新建造了起来。

元朝初年,浑源州的曾任永安节度使的高定解甲返乡后,邀请当时一位法高望重的归云禅师主持重建寺院。因高定回乡后自号永安居士,因而由他捐建的这处寺院便沿用了原来的名字,定名为永安寺。

1315年,高定的孙子高璞又捐款在寺内建造了传法正宗殿。后来,到了明清时,又修建了寺内的其他建筑,如山门、天王殿、东西朵殿、配殿等建筑。

永安寺坐北向南,面迎恒山,背靠浑水。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寺院山门建在正中,气势雄伟,中开3门,琉璃盖顶,两旁又有两小门,共计五门,五门两旁有琉璃八字墙。山门前雄踞石狮一对,高耸金碧辉煌的牌楼一座,进入山门后两座塑哼哈二将,十分威武森严。

寺院分前中后3院。进入前院,钟、鼓楼两面对峙,正中为护法殿,内塑四大护法天王,两面厢房分别是方丈堂、云堂。前院正中是护法殿,内塑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护法天王。

东西朵殿分别为方丈室和云堂,东西厢房为库房,厢房正中为全寺的主殿传法正宝殿。东西配殿各7间,为观音殿、伽蓝殿、达摩殿、霜神殿、关帝殿等。配殿南端,对峙着钟鼓二楼,悬檐飞角,建筑艺术较高,大殿东南两侧分别为钟鼓楼。

沿着护法殿两侧可入中院。中院是全寺的主要部分,正中是全寺的主殿传法正宗殿。殿前檐下正中高悬匾额,刻写“传法正宗之殿”6个大字,遒劲典雅,是元代著名书法家雪庵和尚题写。

殿下门两侧的砖墙上雕刻高达3米多的“庄严”两个大字,殿后板门两侧壁上雕刻“虎啸龙吟”4个大字。字体庄严大方,出于太原名士段士达之手。

整个大殿,采用我国传统的木骨与斗拱相结合的建筑手法,稳固庄重,风格疏朗简朴。殿内支柱排列较特殊,明间最宽。沿袭金代做法,减去前槽金柱,在保持合理承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既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又可节约木料,设计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大殿下斗拱式样简单,全无繁复支离之弊病,尺度比例适中,与建筑物整体协调,主次分明,华丽美观;大殿内梁架制作规整、严谨,也显示出高超的技法。

传法正宗殿殿堂内正中砌须弥座,上塑金身三世佛、阿难、迦叶,东西两旁塑四菩萨和二天王像,佛像高大雄伟,姿态生动。

殿顶有精美的佛龛和方形藻井,佛龛有数以千计的贴身金佛,四周为天宫楼阁,结构精巧,玲珑美观。

传法正宗殿殿内四壁斗拱布满了巨幅工笔重彩画,彩画高3米、长56.7米,共有800多个人物形象。永安寺殿内正面的元代壁画画的是佛教密宗十大明王彩绘,最为考究,绚丽多姿,表现手法新奇,技艺高超,笔力飞动,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组壁画造型匪夷所思,面目狰狞,神态凶恶,令人遐思无限,叹为观止。明王为佛教密宗护法神,因其有智力摧毁一切魔障,故云明王。常见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据说,明王为使世人醒悟痴迷,常以狰狞面目出现,如同棒喝,使人迷途知返。在传法正宗殿内正北面北壁上可看到有一明王,蓝颜赤发,面目狰狞,但其双手做揭开自己面皮状,显示撕开面皮后露出的是一副大慈大悲的神容,让人联想到世间万物纷繁的表象和实质的耐人寻味处,其哲理意蕴令人深思。东西两壁和殿门两旁画着佛道合一的水陆道场,绘有各种神像474个。这些神像彩画分为天、地、人3层,上层为天界,绘有四方天王和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星诸君像。中层为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及北斗星像。下层是人间帝王嫔妃、文武百官、黎民百姓、僧尼道姑,以及贤儒烈女、孝子贤孙等像。

西壁和西南壁绘有各种神像397个,也分为3层。上层是五岳圣帝、四海龙王及五湖百川、风云雨雷电诸神像;中层是十殿阎君及地府诸百官像;下层是十八层地狱,以及地狱中众鬼像。

永安寺传法正宗殿大殿的彩绘笔法娴熟,笔力遒劲流畅,色泽绚丽协调,人物刻画细致,表情栩栩如生,是我国古代的壁画杰作。知识点滴永安寺传法正宗殿殿顶覆盖着黄琉璃瓦。这在封建社会是帝王的专利,这里却堂而皇之地存在,不是一大忌讳?不是僭越?当时的建寺者高氏父子是如何想的呢?身为朝臣,难道不知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吗?当地人传说高定原想造反,意欲将此殿作为宫殿。后朝廷派人调查,便改作寺院了。其实,高定在仕途巅峰时急流勇退,已充分说明他超然物外的个性。岂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呢?也许,还是清代《浑源州志》说得妙:永安寺用黄瓦不合制度,但殿上又设置皇帝万岁之牌位,文武官员在此朝贺,用黄也就合适了。因此,永安寺才安然得以保存。

南岳衡山

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我国南方的宗教文化中心,五岳之一。

南岳衡山以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而著名,并称“衡山四绝”;以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为“衡山四季佳景”。

衡山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沉积。它宛如一座辽阔的人文与山水文化和谐统一、水乳交融的巨型公园,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衡山和祝融峰的民间传说

南岳衡山的来源有很多的传说。一说盘古开天辟地,死后化为山川林木,头为东岳泰山,脚化为西岳华山,腹化为中岳嵩山,右臂化为北岳恒山,左臂化为南岳衡山。一说是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追赶朱鸟,用神鞭将朱鸟打落变成南岳,所以大家在南岳古镇入口处所见的牌坊上便绘有朱鸟图案,南岳山徽“朱鸟”因此而来。相传帝喾任命祝融担任火正之官。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中的三皇之一,他在担任火正时,以火施化,为民造福,能昭显天地之光明,生柔五谷林木,后世尊为火神。

后来祝融升天当了神仙,他把火种埋在了衡山的山里,谁知火种慢慢地燃了起来,南岳一时成了火海。

衡山的山神急了,忙请东海龙王来救火。老龙王降下雨水,可火不灭反而更大了。老龙王向观世音求救,观世音说:“只有打通衡山通向渤海的那条通道才可以灭火。”

龙王叫了手下800只龙,日夜不分,打通了那条通道。火灭了,但龙王还怕火再次燃起来,于是叫龙儿们日夜守候在那里。

冬天,天气寒冷,让火大一些,融化山上的雪水,给衡山以湿润和温暖。夏天,用泉水灌输,让火小一些,使天气能凉爽。

正是因为这样,衡山才会有这么舒适的环境。而在南岳大庙里还有那800只蛟龙在那儿守护这片山山水水。

祝融峰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

因为祝融熟悉南方的情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即让他永远光明。

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盖、天柱、祥光、烟霞、轸宿诸峰之上。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丽。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它的余晖。正如明代孙应鳌的诗所描绘的: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

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地方。隋炀帝大业年间,下令改为上封寺。

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门。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4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

衡山有遍山遍岭的竹子,有楠竹、斑竹、毛竹、凤尾竹,还有箭竹、水竹和紫竹。这里的竹子能够结竹米,可以吃。

相传很久以前,祝融峰北面中山沟有座茅屋,住着一个名叫刘二的人,全靠打柴为生。

一天,他扛着扁担、带着弯刀上山去砍柴。看见一头大野猪正在拱竹笋吃。他冲上前去,举起扁担向野猪猛刺。野猪惨叫一声,没命地逃跑了。他走过去,只见那笋子又大又嫩。刘二连忙把笋子扶正,用松土培好,还砍了几根杂树棍钉在四围,才又上山去砍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