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拖延症的49种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1 08:40:32

点击下载

作者:海韵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终结拖延症的49种方法

终结拖延症的49种方法试读:

前言

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一个人想要征服全世界,首先要征服他自己。”

何谓征服?就是学会自控,成为自我的主宰。当我们具备了自控力的时候,就能够正确及时地做那些该做的事,表现出该有的状态。否则,其他的力量——可能是坏习惯,或是他人,抑或是周围的环境,就会趁虚而入,直接对我们进行控制。

拖延,就是自控力缺失的一种表现。相关资料显示,在大学生中,大约有70%的人有拖延习惯,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成人中有25%的人存在慢性拖延问题;另外,有95%的人希望能改掉他们的拖延恶习。

这样的情景,对你来说可能并不陌生:打开了一天却只字未写的Word文档,邮箱里堆积如山的未读邮件,电脑里迟迟没有更新的数据,昨天用过还没洗的杯子赫然摆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你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把需要处理的事一拖再拖,总是嚷嚷着“时间不够用”,而时间却都浪费在上网和发呆中。

拖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理疾病,却会严重地影响生活,给人的心理带来负担。我们的情绪、态度、能力都是有可能导致拖延的因素,而内心的不确定、完美主义的心结、害怕承担结果的懦弱,又都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弱点。

面对这一系列的难题,我们该如何借助自身的力量与拖延抗衡呢?

翻开这本书吧!你会瞥见熟悉的影子,看到类似的情景,但也会找到应对的策略。在一天中的任何一个时段,随意打开任何一个小节,无须前后对照,你都可以有所收获。书中介绍了拖延症患者最容易犯的49种现象,也提供了49种解决方法,可谓一本精简的实用手册。

每一场拖延的斗争,都是与另一个自己和解的过程。战拖不易,但请慢慢来。方法1任何事情都别想着速成,贪吃的胖子不可能一夜暴瘦【拖延者自白】

时间充裕的时候总是没有做事的动力,总是到火烧眉毛了,才能迸发出聚精会神、全力以赴的状态,这是怎么回事?

有些人习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在紧迫的状况下,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行动,把加班干活当成一种刺激,因为平常的散漫劲儿没有了,在某一刻甚至觉得自己变身成了那个理想中的自己。

某公司的数据统计员N,她的工作周期是每个月做两次数据统计。这就意味着,她必须在两周的时间里完成一次数据的更新与维护。N最喜欢每次周期开始的时候,因为不用像其他人一样紧绷着神经,她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去做这件事,完全可以把节奏放得慢一点。

就这样,在周期之初,她总是悠着做,觉得这种工作方式很轻松。可是,拖来拖去,就到了周期末,这时她才发现时间不够用了,心里一边咒骂时间过得快,一边熬夜干活。最后,踩着时间的最后节点完成了手里的工作,还在心里感叹自己是一个“天才”。

对于这种热衷于跟时间赛跑的人,美国特拉华州大学的心理学家朱克曼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词语——寻求刺激。他说:“这类人需要肾上腺素迅速上升带来的刺激感,宣称有压力才有动力,在高压下做事,才能获得这种刺激感。事实又如何呢?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根本没法很好地完成任务。”

拖延存在一个习惯性的怪圈:一项任务降临时,拖延者的内心总是充满了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做到。随即就开始拖延,拖到了最后,发现很多想法都来不及落实了,只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即便是完成了,也不尽如人意,其中自然也就少不了漏洞和瑕疵。

对于这样的现象,朱克曼教授解释说:“你一次又一次地推迟完成任务,直到越来越接近最后期限,你错误地认为,这是最好的完成任务的方法。在推迟完成任务时,你所经历的任何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并不是你继续拖延的动机所在。相反,你所经历的‘刺激’感是在时间所剩不多的情况下,匆忙赶工而产生的一种焦虑感,这种情感是由于拖延所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

美国德保尔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拖延症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约瑟夫·费拉里在其著作《万恶的拖延症》中,讲述过这样一件事。

伦敦某家主流报社,通常要求记者们周一上报自己的选题,周二则召集12个部门的编辑们共同召开会议,选出这一周最为满意的主题。这12个部门彼此之间是竞争对手,在会议上,编辑们像疯了一样毫无理智地抨击其他人的构想,批判得一无是处,不是说构思老套,就说想法愚蠢,似乎只有自己的构想最靠谱。

报社里一位名叫约翰的记者告诉费拉里,这样的争吵几乎每周都会发生,而且要一直拖到周五才能选定出哪个构思最合适。通常,周一交上来的50篇初稿中,大概只有9篇稿子能胜出。然后,这些记者为了能够赶上周日的出版,就得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地赶稿。时间如此紧迫,根本就没有任何修改稿件的工夫,刊载出来的东西,那就可想而知了。

费拉里还表示,他常常听到一些学生们念叨“有一篇文论或是研究项目第二天要交了”。他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有哪个导师会让学生们在一两天之内完成一篇优秀的专业论文,或是一个研究项目的呢?真相是,这些学生大多都有拖延的习惯,他们以为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己能够做得最好。”

拖延的人总是把拖延变成一种压力,认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虽然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会给人带来某种快感,虽然在很短时间里完成本来需要更多时间去完成的工作量的事实让人感到“自信”,但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它会不由自主地强化“自己适合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而对今后的工作态度产生暗示,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不管是寻求刺激,还是制造压力,都只是拖延的借口。如果不根除症结所在,就只能在拖延中奋战,在压力和焦虑以及熬夜的坏习惯中受到折磨。最终的结果,不是工作效率低,就是做事不精细。这就好比,一个贪吃的胖子不可能一夜暴瘦,很多事都是循序渐进的,稳扎稳打、按部就班,这才是良策。方法2从你能做到的事情入手,一步步脱离舒适的圈子【拖延者自白】

明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可一想到那漫长的过程,以及遥远的结果,心里顿时就泄气了,只好不断地往后拖,跟自己做思想斗争。

当你意识到应该去做某件事,可心里又有了拖延的念头,这个时候,你通常都在做什么?

让我猜一猜,你可能会告诉我: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为什么要待在那里一动不动,任由思想挣扎呢?很简单,因为一旦要动的话,就必须告别此时此刻的惬意。现在这么舒服,谁要去做那些痛苦的事呢?潜意识里越是这样想,人就越懒得动。

姑娘V下定决心减肥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看着体重秤上的数字,内心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恐慌。她知道,再这样下去,已经不是胖瘦美丑的问题了,而是会严重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说,她至少要减掉40斤的体重,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减掉40斤!这个目标光听起来就那么吓人,要戒掉高热量的食物和甜品,还要迈开腿做累人的有氧运动,想到那个过程,心里就无比地厌烦,谁不知道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吃零食是最舒服的?V感觉身体里有两个自己在打架,一个自己在说:“赶紧减肥吧!你不能这样下去了。”另一个自己说:“减肥太辛苦了,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就算能成功,可至少要坚持一两年,太辛苦了。”

就这样,V一直做着思想斗争,偶尔挣扎着做了一次尝试,下一次依然会拖延。她不是不知道问题所在,也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可就是抵抗不过一个字——懒。

设计师S也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周五那天,他接到领导安排的新任务,要求下周二早上递交一份策划文案。他想着时间尚早,不用太着急。到了周日晚上,他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想起策划案还一个字都没动,心里突然有种焦灼感。

S知道,自己应该去构思方案了,否则单靠周一的时间,恐怕不够。道理都懂,可他就是不想起身,呆坐在沙发上,跟自己的懒惰和拖延做着思想斗争。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者说,V和S刚好映射出了你的现状?

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如果让你直接从电视机前站起来,跑到书房去工作,你多半不太愿意,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别急,让我们听听日本心灵作家佐佐木正悟的建议吧!

毋庸置疑,从关掉电视到投入运动或工作,这两个动作需要很大的心理跨度。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这太难了!这时,我们先关掉电视,不要去想接下来干什么,也别想着“该运动了,该工作了,关掉电视吧”,更不要有马上就要做痛苦的事情的念头。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的思维被这种消极的念头占据时,你就再也无法动弹了。别忘了,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简单一点,把你的思维放到“关掉电视”这个动作上,抛开其他的想法。这样,你就从舒适、快乐的状态中迈出了第一步。只有离开沙发,把自己置于一个中立的位置,你才能够去做接下来要做的事。

佐佐木正悟认为,往大了看,往长远看,多数人总是沉溺于现状,逃避现状之外的事物,所以很难改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办法,在维持现状的状态下循序渐进地改变。

怎么解释呢?就拿跑步来说,你讨厌有氧运动,那不妨先离开椅子,到外面走走。当走路成为一种习惯时,再去接受跑步这件事,就能逐渐改变现在的行为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想着速成,更不要希冀马上看到结果。先从安逸的现状中迈出一小步,脱离那个舒适的圈子,就能给自己带去动力和希望。哪怕这一步很不起眼,但总胜过原地踏步,在拖延和懒惰中“溺死”。方法3接受冒险和博弈,对后果负责是逃不掉的必修课【拖延者自白】

我知道人生该自己做主,可对那些不确定的事,我很害怕一个人做决策,万一真出了什么问题,我怕自己承担不起那份责任。

提到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性人物,哈姆雷特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向我的继父,也是我的叔父报仇雪恨?他杀死了我的父王,奸污了我的母亲。”

在精神病学家眼里,哈姆雷特是优柔寡断性格的代表人物。我们的生活要经历各种各样无法预知结果的事,到底是采取行动还是保持原样,哈姆雷特映射出了现实中不少人的影子。很多时候,人拖延着不做某个决定,不执行某项任务,并非真的没有想法和倾向,只是不敢去做那个决策。

人生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没有妥善处置的小决定,最后变成了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重要决定;过去选错了工作、选错了伴侣,之后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决定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因为它面临着未知的风险,于是拖延就成了避免责任和犯错的一种方法。

职场新人T,对工作非常认真,老板交代的任务,他总是用心去做。每次递交结果的时候,他总会拿出三四套不同的方案给老板,并把各项方案的优缺点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但自己从来不说认为哪一种方案更好。

起初,老板觉得T做事挺勤快,颇为欣慰,并未察觉有不对劲的地方。可渐渐地,老板意识到一个问题,明明是交给T做方案,自己的工作量却比原来多了。他要花费1小时的时间听T讲述所有方案,这段时间完全都能跟老客户谈一笔生意了。待T介绍完之后,他还要进行对比,判断哪一种方案比较好,或是在哪儿进行修改。

考虑到T是一个新人,老板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指出了这个问题,希望他能做出调整。但是,T还是跟从前一样,只是把过去的三四套方案改成了两套,让老板做比较。这个问题让老板很是头疼,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继续雇佣这个员工。

生活中的T也是一个回避作决策的人,就连看电影、买东西这样的事,也喜欢让别人替自己拿主意。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沃尔特·考夫曼早就说过:“患有决策恐惧症的人,通常不会自己作决定,而是让别人替自己来决定。这样的话,他们就不用对后果负责了。”仔细琢磨这句话,会发现它说的就是事实。

有决策拖延的人总认为,只要不作决定,就不会犯错。对于T来说,如果自己只交一份策划案给老板,万一老板不满意,或是直接被客户退回来,他就得承担责任;如果他多交几套方案让老板选择,最后就算客户不认同,那跟他也没多大关系,大不了就是退回来修改一下。

拖延着不作决策,把决策的权利交给他人,责任就被转嫁到他人身上了。看起来,这好像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但其实这是一个再糟糕不过的行为。从工作方案到人生大事,拖延着不做出决定,不过是暂时回避了那个问题,但最终这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生活是一场人人都得参与的比赛,必须加入,也必须成为赢家。冒险和博弈,是生命的重要组成。做决策是一种挑战,也是必经的经历。有可能你会说:“我可以晚一点再作决定,我还年轻,不需要冲刺,我可以用大把的时间来学习、投资、结婚、生子……等我做完了这件事或那件事,我再来做这个决定。”别忘了,人生不是无限的,一直拖延着,你真的可能会虚度一生。

人生本就是各种选择和决定串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没有担当的勇气、没有明确的目标的人,注定会变成懦弱、没有主见的傀儡,因为你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决策能力和权利全都放弃了。哪怕是做错了、失败了,那也总比不作决定要好得多;就算是爱过又失去了,那也比从来都没有爱过要好得多。方法4趁早放弃幻想,根本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刻【拖延者自白】

我脑子里有不少的想法,但总是不敢去做,生怕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我总安慰自己说,再等等吧。其实,我也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时机成熟”?

在感情的圈子里,我们总能看到一大把优质的男女,各方面条件都没得说,可偏偏就是“遇不见”合适的人;在事业的圈子里,我们又能找出一大堆优质的青年,身上有突出的特长,绝对可以有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可偏偏待业在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对于现状,他们也有自己的说辞,那就是不愿意将就。诚然,有自己的坚持和立场是对的,但如果这份坚持包含着太多“理想化”的成分,甚至有点吹毛求疵,就有必要自省一番了。

Y是一个满怀斗志的青年,从走进职场的那天起,就认定自己会有一番作为。可真到了实践中,他给老板留下的印象却是拖泥带水、效率低下。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是这么大,从内心来讲,Y是很渴望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无瑕的。可随着工作的进展,他总是会在某个环节中发现不尽如人意之处,无论事大事小,他都会停下来,想办法解决掉这个瑕疵,再进行下一步。有时候,一个不太重要的地方也会让他耗费上一天的时间,可想而知,效率自然会降低。

在想法还不太成熟的时候,Y不会着手开始工作,他总是说:“再等等,准备得还不够充分。”试问:完全准备充分的时刻存在吗?工作的实质,不就是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吗?拖延着不去做,就一定能等来完美的结局吗?

对此问题,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拉里曾经说过:“某些拖延行为其实并不是拖延者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够,而是某种形式上的完美主义倾向或求全观念使得他们不肯行动,导致最后的拖延。他们总在说:‘多给我一点时间,我能做得更好。’”

完美主义型的拖延症患者,通常都有两个弊病。

◎做事过于注重计划,忽略真正的可行性

人不是计算机,不可能每天都按照严格的程序走,就算计划做得再详尽、再具体,无法落实到行动中,也是废纸一张。

◎遇到一点挫折,立刻就想放弃

完美主义者是最害怕挫折的,只要遇到麻烦,就好比被拦腰截断了一样。有时,哪怕偶尔一次睡过了头,晚起了一小时,他们都会觉得无法执行计划了。其实,那一点点“瑕疵”,算得了什么呢?集中精力去做,完全可以弥补回来,可别因为一粒芝麻就丢掉整个西瓜,那才是想不开。

如果非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滴水不漏、完美至极,那么很有可能什么事都做不出来。当你不停地苛求一件事情时,总会出现更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做。然而,你此时多半会放弃去做这件事,因为太想把它做得完美的心愿会让这件事变得烦琐而吓人。

完美主义型的拖延症患者“有救”吗?答案是,当然“有救”。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谈到解决策略,在此借用Bill Knaus博士在写给《今日心理学》的话做个概括: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话,你要做的就是在每次被完美主义拖延时告诉你自己“打住!”

别总是去探寻一条最好的、永远不会出差错的路,也别企图找寻处理一件事情最正确和最省力的做法。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最完美的路,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这条路、这个方法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走出来、做出来的。

那么,要如何才能杜绝“万事俱备再行动”的症结呢?

◎事先预料各种困难,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每一个冒险都会带来困难和变化,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便你这一刻考虑得很周祥,计划得很缜密,也无法准确预测到最后的解决方案,过程中依然会有意外发生。所以,做好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然后果断地行动起来。

◎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方案

任何人都无法在行动前解决掉所有问题,聪明的人往往是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方案,遇到麻烦积极地想办法解决。沉浸在幻想中会让人心生无限的恐惧,而行动本身却会给人带来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现在就行动,不要再用任何借口来拖延

如果你希望自己是积极的,就要摆脱“万事俱备”的枷锁,立刻投入到行动中。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些难,可当你养成了“马上行动”的习惯后,就掌握了成功的秘诀。

总而言之,不要等万事俱备后再去做,世间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也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当你酝酿出梦想的那一刻,如果没有“立刻行动”,那么你就可能与梦想失之交臂。方法5经常敲打一下自己,免得让懒惰在身心里扎根【拖延者自白】

早就知道自己身上有很多问题,可总是懒得去改,潜意识里觉得都还有时间,没必要即刻就去做,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再看身边的人,大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原本以为自己只是停留在原地,猛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已被人甩了好几条街。

说到懒,很多人不以为然,总觉着不过是习惯上的小毛病,出不了什么大乱子。懒的结果不外乎就是,房间乱了点,衣服脏了点,人邋遢了点,做事拖了点……偶尔咬咬牙,也能变勤快。

不可否认,懒惰是人的天性,任何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惰性,只不过有的人自控力强,有的人自控力弱。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认清楚,懒惰是本能,但不可小觑,一旦丧失了自控力,让懒惰和拖延跑到一起,有些结果可能超出你的预料。

L从军校毕业后,分配到某看守所做狱警。他不喜欢这份工作,内心充满了怨忿,态度也很消极,能不做的事情就不做,领导没安排的任务他也不会主动承担,就算是安排到自己头上的工作,也是拖着做。

某个周末,犯人赵某的妻子来探监,她告诉赵某,他们的女儿出车祸去世了。赵某情绪波动很大,监狱长让L尽快找时间跟赵某谈谈,疏导他的情绪,以防发生意外。L没当回事,因为各种琐事拖着没办。一周之后,当他想起这码事,来到重刑监区准备找赵某谈谈时,才得知赵某在两天前自杀了。

你能想象得到,就因为懒惰拖延,会让一个生命戛然而止吗?或许,多数人都不曾意识到,当懒惰这一坏习惯蔓延开时,我们会不分轻重地拖延,总是心存侥幸地认为没事,却忘了有多少意外都是因为疏忽大意酿成的。

英国圣公会牧师伯顿,同时是一位学者和作家,他在《忧郁的剖析》中写道:“懒惰是极为严重的坏习惯,再聪明的人,如果有懒惰的毛病,都是非常不幸的,他最终会被懒惰打倒,成为制造恶行的人。懒惰控制着他的思想,在他的心中劳动和勤劳是没有一席之地的。此时他的心灵就像垃圾场,那些邪恶的、肮脏的想法,会像各种寄生虫和细菌一样疯狂地生长,让他的心灵和思想变得邪恶。”伯顿还总结说:“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让懒惰控制了内心,那么他们的欲望将永远不能得到满足。”

是的,懒惰的杀伤力和覆盖面,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懒惰的人,对工作不可能富有激情,更谈不上责任心,只会得过且过、混一天算一天。

懒惰的人,在人际关系上也是一塌糊涂,明明是自己的问题,却要拉着别人一起来承担。任何关系如果无法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都是难以长久的。当你的懒惰变成了自己和他人的绊脚石,还有谁愿意与你同行?

懒惰的人,在感情路上也会屡屡受挫。爱情也好,婚姻也罢,都是需要用心经营的。你习惯性地犯懒,把所有的家务和压力都置于对方的身上,再好的感情也会被压垮,再乐意付出的人也会失落,付出总是需要得到一些回报,才有勇气坚持下去。

曾有人问一位在寺庙修行的僧人:“为什么念佛时要敲木鱼呢?”

僧人说:“名为敲鱼,实则敲人。”

那人不解,追问道:“为什么是鱼而不是其他动物呢?”

僧人大笑,答道:“鱼是世界上最勤快的动物,它每天游来游去,眼睛一天到晚都要睁着,连勤快的鱼都要这样时时敲打自己,更何况是懒惰的人呢?”

生活中的很多灾难,不是别人酿造的,也不是老天刻意地为难,而是自身的惰性习惯所导致的,那就是懒得做任何改变。要战胜拖延,就得先从心理和行动上克服懒惰。如果懒惰的情绪一直存在,人就会处于一种空想的状态,做什么事都会觉得“懒得动”。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把懒惰当成小事,当你放任了它的随意,它就会在你的身体和思想中扎根。懒惰的人还有希望改变,知而不行的人则是无可救药。记住歌德说的话:“我们的本性趋向于懒怠,但只要我们的心向着活动,并时常激励它,就能在这种活动中感受到真正的喜悦。”方法6决定做一件事后,天大的问题也要为此让路【拖延者自白】

三分钟热度是我最大的短板,我一直都在思考,怎样才能摆脱这个毛病?

斯坦福大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小时候最喜欢看他的父亲绘画和泥塑。

他的父亲没有拜过师学艺,但在绘画和泥塑方面很有天赋,且完全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如果不是有极强的意志力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很难想象他的父亲如何能在屡屡失败后依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有一次,父亲趁着做完工作的间隙,准备创作一件泥塑作品。万事俱备后,父亲开始动手。这时,隔壁宿舍的几个工友在大声聊天,天南海北地聊着,说着各种有趣的段子。父亲很感兴趣,就暂时停下了手里的活,偷偷地在自己的宿舍里听。等他醒悟过来打算继续创作泥塑时,却发现那份灵感已经荡然无存,那件作品也就没能完成。

这件事给他的父亲带来了启发,他告诉凯利·麦格尼格尔:“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被外力影响。因为你决定了,说明你已经深思熟虑、考虑周详了,那么首要的任务就是坚持不懈地去完成,天大的事情也要为此让路,要不然你可能会失去宝贵的东西。”

多么宝贵的箴言和忠告啊!现实中,很多人给自己设定了多个目标和计划,今天想学绘画,明天想学英语,后天想坚持运动,到最后却发现,没有一件事是做完的。刚开始时还有一股新鲜劲儿,能坚持早起、坚持看书、坚持锻炼,可三天之后,惰性就开始冒泡了,纵容着自己一点点地偷懒,今天该看的拖到明天,明天该做的拖到后天,到最后索性就不做了。

突然有一天,回首过往的岁月,才发现自己没有完整地学会任何一项业余技能,也没有在事业上做出什么成绩。日子就在平庸中流过,人也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没有自信。

很多人都在问,要如何改掉三分钟热度的毛病?

面对懒惰、面对拖延、面对诱惑,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专注!

比尔·盖茨最聪明的地方在哪儿?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没做什么。以比尔·盖茨的实力,他可以买下纽约,可以去做房地产,但他专注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的研发,而不被市场中的其他诱惑吸引。想要提升自控力,打败三分钟热度,就得培养专注力。

那么,要如何培养我们的专注力呢?

◎充分运用积极目标的力量

给自己设定一个自觉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的目标,你会发现,在很短的时间里,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会得到迅速提升。从现在开始,你要告诉自己:我比过去善于集中注意力。无论做什么事,一旦开始,就要迅速地排除干扰。比如,你今天要写一个方案,那就要求自己高度集中注意力,把这件事情完美地解决。

◎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你可能也有这样体验:看一场喜欢的电影,读一本喜欢的书,玩一会儿喜欢的游戏,时间似乎过得特别快。而这个过程中,你的内心会很踏实,脑子里没有任何杂念,也从没想过偷懒不看、不玩,或者拖延到明天再做,转身干点别的事。

这说明什么呢?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懒惰和拖延往往不会出现。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或者学习的内容并非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因为只要提及兴趣,我们想到的就是工作之余的休闲活动。

事实上,专注于兴趣的目的并不是只局限在那件事上,而是要借助这个平台训练自己在工作、学习上的专注力。很多成功人士,他们专注于兴趣,以此为乐,并且在兴趣上的成就超过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后,他们成功地把兴趣转化为工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享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努力完成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我们不必非要在某项兴趣上获得多大的成功,这样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压力。更现实的做法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制定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努力去完成它。比如,你想学英语,那就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如两个月内背下托福单词。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你就专注地做这件事。等你完成这个目标后,再为自己制订其他的。

◎每次只做一件事情就好

学习新鲜的事物时,拖延症患者总会犯一个毛病,那就是率性而为,想起什么是什么,从来不仔细思量。真的去做了,遇到了困难,立刻就退缩变懒,或者干脆不做。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要同时给自己定多个目标,每次只做一件事,专注地把它做好。方法7让生活有点“奔头”,才能远离浑浑噩噩的状态【拖延者自白】

在外人眼里,我是个不着调的人,做什么事都没有长性。其实,我不是不想变化,我是太渴望变好,却一次次备受打击,内心的那点儿激情和火花,都被磨灭了。

有人想升职加薪,所以毫无怨言地努力工作;有人想获得曼妙的身材,所以坚持不懈地运动;有人想拿到全勤奖,所以连续一个月都没有因为睡懒觉而迟到……这些带有积极意味的期待,通常会消除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和各种心理不适,并激发出内在对所做之事的热爱,从而自主自愿地提高效率,戒掉懒惰和拖延。

事实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期望效应”,它是在1964年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的。它说的是,人们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愿意高效率地去完成这项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我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欲望和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人才会努力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为了满足需求而做出特定的行为。有期望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不会轻易犯懒。从这一点上来说,要避免荒废时光,就要学会用“期望效应”来激励自己远离拖延和浑浑噩噩的状态。

静下心来想想,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渴望拥有幸福的家庭,那就要抽出时间去用心经营;如果你渴望在事业上出类拔萃,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就要提升抗打击的能力,适应在高压下高效率地工作;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具备组织能力的人,就要多参与一些类似的培训和学习,而不能坐等机遇到来。只有带着期望上路,才能走出迷雾和停滞不前的窘境。

人们常说,生活得有“奔头”。这个“奔头”是什么呢?其实,说的就是期待和希望。弗鲁姆指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结果的期望概率,即M(激励力量)=V(目标效价)×E(期望值)。

在弗鲁姆看来,当一个人有需要并且能够通过努力满足这种需要时,他的行为积极性才会被激活。换而言之,如果期望过高,就很难达到所期望的结果,那么期望带来的激励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只有期望值适度,才能有效地调动积极性,激发出内在的潜能。

细细思量,拖延的人为什么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停地犯懒?就是因为期望值不合理。一个经常只拿着底薪的业务员,总想着一夜之间签个大单变身成创业的老板,这种期待显然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想法是好的,但最重要的是尊重事实。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老板确实都是业务员出身,可他们也是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最终才走上创业之路的。初出茅庐就希冀着一步到位,往往步子还没迈出去,就被各种困难绊倒了。

那么,如何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期望值呢?

◎客观地认识自己,正视自身的优缺点

生活中有一些人,明明什么努力都没做,却还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这就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过高,导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受阻。跳出自己的视线,从家人、朋友、同事等周围人的意见中认识真实的自己,给自己设定与能力相符的目标。

◎你的期望要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

在为自己设定期望值和目标时,一定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踮起脚尖能够得着。这样既能给潜能的发挥预留出充分的空间,又能避免因期望值过高而无法达到,可谓一举两得。

我们要看到,消极的情绪和行为会让人“上瘾”,变得破罐子破摔;而积极的期望和微小的成功,却会给人以激励,让人享受到战胜惰性、战胜自我的快乐。当美好的体验积累得越来越多时,积极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到那个时候,克服懒惰和拖延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方法8离懒散的人远点儿,人是会接受暗示的动物【拖延者自白】

曾几何时,我也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个凡事无所谓、不求上进的人。我说不清楚,究竟是现实改变了我,还是我主动选择了颓废?

一位贵族绅士的哥哥去世了,某侯爵问他:“你的哥哥是怎么死的?”

贵族绅士回答说:“他死于无所事事。”

侯爵说:“是啊,这个原因足以杀死我们所有的人。”

仔细琢磨这句话,可以思悟出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更可怕的事了;第二层含义就是,跟无所事事的人相处久了,满怀激情的人也会被传染上懒懒散散的毛病。懒惰,可以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甚至是一个民族。

R刚来公司时,对整个环境不熟悉,做事一直很谨慎。同时,他也很珍惜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很想做出点成绩。上班时间,他从来不会跟人闲聊,总是规规矩矩地做事,就连QQ都不敢挂在桌面上,生怕被人看见,说他“心不在焉”。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半年左右。在这期间,公司又陆续来了两个新人,R也算是“老员工”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有点儿过于“严肃”了。同事的电脑上不仅挂着QQ,还开着微信,上班时间照样聊天,就连新来的同事也是这么干的。R一下子变得“有勇气”了,把自己的QQ、微信全都挂了上去,也开始了工作之前、工作之余的闲聊。

时间久了,他还发现,自己在埋头干活的时候,同事经常跑到咖啡间去喝咖啡、打私人电话,故意拖延完成任务的时间……这些懒散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R。他总觉得,拿着差不多的工资,自己却比别人做得多,心理开始产生了不平衡感。同事似乎也不认为他的努力有多伟大,反倒觉得他不够“精明”,不时地调侃他“做人不能太老实”。

在这家公司待了两年,R跟最初判若两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昔日好友叙旧,看到对方在工作上意气风发的状态,R才意识到自己的斗志已经被那个懒散的环境腐蚀掉了。

有句话说得好:“跟着苍蝇,你会找到厕所;跟着蜜蜂,你会找到花朵;跟着富人能赚百万;跟着乞丐你会要饭。”现实生活中,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甚至可以改变你成长的轨迹。因为,人是唯一能够接受暗示的动物。

每天置身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里,会不由自主地想去努力;跟一群浑浑噩噩的人在一起,要么会觉得努力毫无意义,要么就是降低努力的效果。法国天文学家卡米尔·弗拉马龙就遇到过一位懒散的助手,这位助手总是在观察星球运动时睡着。助手的失职,让弗拉马龙对星球的观察遭遇了多次的失败。

这显然在提醒我们,克服自身的惰性已然不易,千万不要再被外界的消极人群所影响。有很多事情,当时你可以偷懒,但拖到最后,后果还是要你自己去承担。为了保持自己的积极性,就要跟懒懒散散的人保持距离。

那么,要如何跟懒散的人保持距离呢?

◎只看自己,不看他人

罗宾斯说过:“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那些偷懒的同事,而不是专心于自己的工作。”

当你周围的人处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中时,无论他在做什么,别去琢磨他,专注于自己的事。当你成功地不受他人影响,完成了一项任务时,你会涌出一种成就感,这种美好的感觉会给克服拖延和懒惰带来积极的效用。

◎坚定自我,不被诱惑

懒惰的人在做事时总是开小差,一会儿喝杯咖啡,一会儿去趟厕所,一会儿再刷刷网页。有时,还会找旁人聊聊天。当他找到你时,提及和工作无关的事,千万不要被诱惑,要坚定地回复:“我现在有事在忙,回聊。”一旦你被他诱惑了,拖延立刻就会出现,结果就是你必须为这一刻的闲聊付出加班的代价。

◎划清责任,免受牵连

跟懒人合作是最要命的事,如果偏偏不凑巧,你所在的团队就有这样的懒人,那一定要摆明态度,先做好分工,并且让其他人都知道懒人负责哪一个环节。这样的话,他就很难把责任推给其他人,如果因为他的拖延没做好,大家有目共睹,无辜的人也不会受牵连。

总而言之,珍爱前途,珍爱自己,离懒散的人远一点儿!方法9坚持再坚持,跨过让你痛不欲生的临界点【拖延者自白】

我经常会莫名其妙地焦虑不安,不知道自己在困扰什么,眼下摆着一堆事情要做,却怎么也静不下心,理不清思绪。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立刻就颓丧,不战而退。

拖延的人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茫然不安的力量,这种力量叫作浮躁。

现在,请你对照一下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看看有无这样的情形——

总是心不在焉、坐立不安,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

过于计较自己的得失,总担心他人占便宜,自己吃亏?

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不安,担忧未来的生活?

经不住挫折,稍有不如意就轻易放弃?

幻想自己能有所作为,可一做事就抱怨辛苦?

经常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鱼和熊掌兼得?

制订好的学习计划和工作计划一再被搁置?

上述种种,皆是浮躁的表现,如果你被说中,那真的很有必要进行反思了。

细数许多失败者和平庸者的经历,他们不是败给了能力,也不是败给了机遇,而是败给了浮躁的情绪。有想法、有追求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能够踏踏实实地去把握、去争取、去创造。越浮躁,越静不下心;越静不下心,越拖延。结果,就变成了一事无成。

要戒除浮躁,甩掉拖延,需要一点傻瓜式的坚持,跨过那个最难受、让我们最痛不欲生的临界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如果你被一种不寻常的需要推动时,那么奇迹将会发生。疲惫达到极限点时,或许是逐渐地,或许是突然间,你突破了这个极限点,你就会找到全新的自我!此时,你的力量显然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是经验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拥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并感觉到难以言表的轻松。”

那么,如何来锤炼自己的耐性呢?

◎听从内心的呼唤,有效地控制自我

了解自己,清楚内心的召唤,积极地做出回应,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当我们开始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时,才有可能成功地控制自己。没必要刻意强化,也用不着逼迫自己,而是在行动中感受到那件事对自己的意义。

◎逃离舒适区,经常挑战自己

当我们习惯了舒适的模式后,就会变得懒惰。这种懒惰会让我们不再进步,不再尝试新鲜事物,不再追求更好的人生,习惯把一切计划往后拖。为此,我们就要不断挑战自己,逃离舒适区,不停地去学习一些新东西,开阔思路,帮自己打造新的机遇。

◎从小事入手,不断培养耐心

耐心是可以培养的,就像肌肉可以锻炼一样。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学会从小事入手去培养耐心,而且耐心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方法10所有的拖延借口,都是会被识破的口是心非【拖延者自白】

对待任何问题,我的第一反应不是主动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找借口。有时候,明知道那些借口站不住脚,却还是忍不住拿出来做“挡箭牌”。其实,我很怕被拆穿。

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办到的一件事,恐怕就是找借口了。

拖延的人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任何完不成的任务、没做好的事,都可以归咎于他人或其他的外在因素,理由五花八门:“路上堵车了,我才会迟到”“时间有点紧,没来得及修改”“当初没说这件事由我负责”“如果有人配合我的话,我可以做得更好”……借口,像空气一样蔓延,成为敷衍他人、遮挡拖延、逃避责任的挡箭牌,所有的问题都在借口的包裹下被“合理化”了。

然而,这不过是一个假象。要知道,所有的拖延借口,都是会被识破的口是心非。你以为旁人看不穿真相,但其实只是在自欺欺人。不信的话,扪心自问一下:你因为拖延而导致的那些后果,会因为你找的借口而改变吗?借口能够帮你免除责任吗?

领导交给你的工作,你因为偷懒和拖延,到了最后一刻才向老板“交作业”。你却找借口说:“这两天身体有点不舒服,所以影响了工作效率。”听起来似乎有情可原,老板也相信了,让你侥幸逃过了这一劫。

事情真的结束了吗?几天后,老板把你的工作反馈回来,声称里面有很多细节做得不到位,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调整,且不能耽误正常的工作时间。此时的你,依然要加班熬夜、牺牲娱乐时间来弥补这些漏洞。你以为从前偷的懒是赚到了,可现实告诉我们:该承担的、该偿还的,一样也少不了,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会去反思自己,也不认为自身是拖延和失败的根源,反倒会把“外因”视为罪魁祸首。比如:“如果我不是这么害羞,肯定有人喜欢我,交际对我来说太难了”“不是我的错,我没有完成,是因为中间出了一些岔子”。不管这些借口听起来多么合理,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它们是当事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最终的目的也不过是安抚自己,获得虚假的心安。

然而,这种做法只能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甩掉包袱和担子,获得短暂的心理平衡,但也会由此养成疏于努力、不想办法争取成功的心态,渐渐地失去热情和危机意识,最终丧失竞争力,沦为平庸者或是被淘汰者。

曾有人问:世上的军校那么多,为什么西点军校最负盛名且人才辈出?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最为关键,那就是西点向来都把“没有借口”作为学院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看似只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背后隐含的却是一种超强的责任心、事业心、荣誉感和纪律意识,包含了服从、诚实、主动、敬业和自信。

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跑得长了,跑得久了,难免会懈怠与疲倦,这个时候,找个理由让自己休息一下、放松一下,无可厚非。借口人人可以找,人人都在找,偶尔找一找也的确无伤大雅。可当找借口不再是一种“调味品”,而是变成了“主食”,让借口成为一种习惯,偶尔的休息成为习惯性的驻留,那人生的长跑该如何继续?

借口到处都有,它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想找,它绝对无穷无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它可以减轻烦恼;在需要承担的时候,它可以逃避责任;在遭遇失败的时候,它可以用来埋怨别人;在需要行动的时候,它可以帮你拖延。但是别忘了,时间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用借口填充人生,就意味着虚度光阴,自我欺骗。

你,真的愿意欺骗自己一辈子吗?方法11习惯说“做不到”的人,往往是把自己看扁了【拖延者自白】

除非是自己特别有把握的事,否则的话,无论什么事情,落到我头上时,我都会觉得自己做不来,然后一拖再拖。不够自信,算不算一种病?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人们一直坚信:人类无法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这种观念盛行许久,以至于后来演变成了众所周知的“4分钟障碍”。不只是常人,就连那些知名的运动员和生物学家也确信,4分钟跑完1英里是超越人类身体和心理的极限的。

当所有人都相信了这一认知时,有一个人却犹如惊雷般地突破了4分钟的极限,用了3分59秒4创造了奇迹。这个打破“魔咒”的人,就是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学生罗杰·班尼斯特。在做这件事之前,他曾对自己说:“经过了心怀信念的训练,我将克服所有的障碍。”

这说明什么?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你不给自己设限,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世间的诸多庸庸碌碌者,未必是没有能力,未必是没有机遇,而是选择了自我设限,用这把沉重的枷锁,扼杀了所有的潜能。那些习惯找借口说“做不到”的人,其实就是在自我设限,这种行为在拖延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小觑的消极作用。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自我设限行为在拖延者身上的表现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一群即将读大学的女生。最初,所有的女生都去做那些看起来很难但又有解决可能的测试题。之后,研究者对其中一半的女生说:“与其他测试者相比,你们表现得很出色。”对于另一半女生,则没有做出任何评价。

到了执行第二轮任务时,研究者首先让所有女生自行选择环境:嘈杂的分散注意力的环境,或者是安静无干扰的环境。接下来,又让她们选择不同的任务:发散性题目,或是无须动脑就能完成的题目。最后,她们还要做一个选择:对于自己的表现结果严格保密,只有自己知道,或者是把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公布出来。

结果,有拖延倾向的女生,更喜欢选择有干扰的环境。事实上,实验到她们作出这一选择时,就已经结束了。所有参加实验的女生都相信,她们选择了这一环境时肯定会听到噪声。所以,当她们不能确定自己在第二轮任务中的表现时,她们选择提前设置障碍,选择自我设限。如此,她们就可以为自己接下来糟糕的表现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

生活中,我们大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推迟着不去做一件事,或是拖着不肯完成一项任务,会试图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万一,结果真的不理想,至少可以用这个借口逃避谴责。看起来,这真的是绝佳的自我保护方式,可它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从此走上一条拖延和平庸的路。

拒绝让借口成为你拖延的“温床”吧!也许,放开胆量去尝试的结果不能保证总是尽如人意,但所有的路都只有脚踩上去了才知其远近和曲折。敢迈出第一步,坚持下去,就是难能可贵的勇气。你认为自己不行,给自己画地为牢,那就永远都不可能有改变。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放开胆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赢家。方法12如果你自己不认输,没有谁能让你投降【拖延者自白】

对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或是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我的内心总是充满恐惧。有时,明知道那是一个机遇,可还是抵不过内心的胆怯,也就迟迟不敢去做。

美国的一位平凡青年麦克,在37岁那年的一天下午,突然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将身上仅有的钱施舍给街上的流浪汉,回家后只带上几件换洗的衣服,和未婚妻匆匆道别后,就徒步从阳光明媚的加州出发了。他要一个人横穿美国,去东海岸北卡罗来纳州的“恐怖角”。

麦克从不是一个勇敢果断的人,在做这个决定前,他几乎面临着精神崩溃的局面。就在那天下午,他脑海里突然闪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死神来了,说我活不过今天,我会不会感到遗憾?心中的回答令他万分恐惧,他这才意识到,尽管自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个漂亮的未婚妻,有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朋友,可他这辈子从来没有做过一件令人惊讶的事,生命就像是一条平静的线,没有波澜起伏,也没有值得骄傲的资历。

他再次问自己:这一生有没有经历过苦难,有没有勇敢地去挑战过恐惧?没有!他为自己懦弱的前半生感到愤怒和难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害怕的东西太多了,小时候怕保姆、怕邮差、怕蛇、怕鸟、怕黑、怕蝙蝠、怕幽灵、怕荒野,即便是长大成人后,这种恐惧感依然没有放过他。是的,他无所不怕,所以活得小心翼翼,活得平平庸庸。“我不要再这样下去了!”麦克决定挑战恐惧,把令人闻风丧胆的“恐怖角”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借以象征战胜生命中所有恐惧的决心。这个懦弱了三十多年的青年上路了,就在出发前祖母还警告他:“孩子,你在路上一定会被人欺负的。”这样的声音他从小到大听过了无数次,他也因此而退缩了无数次,可是这一次,他不想再退缩了。

麦克的决定是对的!在经历了几千次的迷路,吃了几十顿野餐,接受了一百多个陌生人的帮助后,他终于成功抵达了目的地。在此期间,他没有接受任何金钱的馈赠,曾与黑夜和荒野为伍,在电闪雷鸣中睡在超市提供的简易睡袋里;还有几个像公路杀手和劫匪一样的家伙让他胆战心惊;在最艰难的时候,他给陌生的游民打工换取住宿。就在他思量着自己下一次是否会碰到孤魂野鬼的时候,他抵达了“恐怖角”。

麦克惊奇地发现,“恐怖角”原来一点也不恐怖,它的本名是16世纪一位探险家取的,叫作“cape faire”,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讹传成了“cape fear”,一切都只是个误会!

从心理学上讲,当人们对一件事情充满期待,却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它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但其实,从人本身的角度来说,厌倦只是一种逃避,或者说是因为恐惧失败而为自己找的借口。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都是曾经的“麦克”,心里有无数个想法,可比想法更多的是恐惧。于是,那些想做的事就被无限地拖着,并用各种借口安慰自己,想象着等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出色、更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做。结果,大半生过去了,也没等到那个时刻。

世界著名的撑竿跳运动员布勃卡,曾经35次打破撑竿跳的世界纪录,享有“空中飞人”的美誉,接受过乌克兰总统亲自授予的国家勋章。就在那次授勋典礼上,记者们让他谈谈成功秘籍,布勃卡笑着说:“很简单,每次起跳前,我先让自己的心‘跳’过横竿。”

许多事情你总觉得遥不可及,随随便便找个借口放弃了,可有人却在你望洋兴叹的时候,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其实,别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你也可以,只是你的消极、你的怀疑、你的倦怠、你的胆怯,阻碍了你去尝试的脚步,让你在畏畏缩缩中拖延,埋没了自己的潜能。如果你不认输,没有人能让你投降;如果你认定自己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不要再让没来由的、荒谬可笑的借口囚禁你的潜能,也不要再让自己输给莫须有的假想。突破心障,挑战自己,你会惊喜地发现,在打破恐惧的那一刻,你也蜕变成了全新的自己。方法13与其浪费时间去想“如果”,倒不如多想想“如何”【拖延者自白】

总是幻想着有时光机,能回到过去的某些时刻,让一切重新来过;总是幻想着能够改变某些条件,借此来改变现状,当作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

你是不是经常会把这样的口头禅挂嘴边——“如果当初去另一家公司就好了,那边的薪资待遇比这里好多了!”“如果我早点开始做这件事,现在就不用熬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如果我有一个通情达理的上司,我会比现在发展得好得多。”

……

不被打断的话,我们还能说出更多的类似的“心愿”,恨不得一切都重新来过。可惜,这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和不切实际的空想,沉浸在这样的幻想里,用这样的借口安慰自己,不会让现状有任何的改变,只会让意志更消沉,让问题积压得更多,让行为变得更拖拉。

美国的一位推销大师在给学员做培训时,总是会给出这样的忠告:做一个只想“如何”的人,不要做一个只想“如果”的人。如何与如果,看似不过是一字之差,实则有天壤之别。

他解释说:“想‘如果’的人,只是难过地追悔一个困难或一次挫折,悔恨地对自己说:‘如果我没有做这或那……如果当时的环境不一样的话……如果别人不这样不公平地对待我的话……’就这样从一个不妥当的解释或推理转到另一个,一圈又一圈地打转,终是于事无补。不幸的是,世上有不少这样只想‘如果’而失败的人。“考虑‘如何’的人在麻烦甚至于灾难降身时,不浪费精力去追悔过去,他总是立刻找寻最佳的解决办法,因为他知道总会有办法的。他问自己:‘我如何能利用这次挫折而有所创造?我如何能从这种状况中得出些好结果来?我如何能再从头干起,重整旗鼓?’他不想‘如果’,而只考虑‘如何’。这就是我们教给推销员的成功方式。”

这番话,把拖延症患者的问题剖析得淋漓尽致。他们总在用借口拖延解决问题的速度,而不是选择承担,积极地思考,想着“如何”去实现目标。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要是再年轻一点,也会尝试到其他领域发展。”

年龄真的是门槛吗?曾经,一个65岁的老人创办了一家餐厅,结果他把炸鸡卖到了全世界,这个老人就是哈兰·山德士,他的餐厅就是肯德基;英特尔公司的总裁贝瑞特,也不是年纪轻轻就荣登这个高管的位子的,他接管公司的时候已经60岁了。对有心想做成一件事的人来说,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太晚。

还有人抱怨说:“我不是不想改变,只是我学历不高,这是硬伤。”

学历真的是限制吗?一个出身贫穷的人,从小没上过学,到了15岁那年才花了40美元在福尔索姆商业学院克利夫兰分校就读三个月,这是他一生中接受的唯一一次正规的商业培训,但这并未阻挡他拥有一片大好的前程。这个穷孩子,在多年后成了有名的石油大亨,他就是洛克菲勒。“如果”二字,其实就是借口的化身,它是一个无底洞,会吞噬积极的心态和行为。借口会让人忘记责任、忘记上进,变得毫无斗志、胆小怯懦、无限拖延。把时间浪费在不断重复“如果”上,倒不如多想想“如何”去提升自己、改变现状,然后投入行动中。方法14想翻过一座墙的时候,记得先把帽子扔过去【拖延者自白】

面对那些有点儿棘手的问题时,还没有开始,心里就开始打退堂鼓了。也许是对一连串未知的恐惧吧,总会找各种借口拖延开始的时间;或是在做事的途中,找一些看似说得通的理由,让“完不成任务”变成一个合理的结果。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和出版商签订合同,约定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而后,雨果把所有外出的衣服都锁进了柜子里,把钥匙扔进了湖里,彻底断绝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专心写作,于是就有了《巴黎圣母院》这部文学巨著。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年轻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里练习口才。因为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地想跑出去溜达,心总是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不太理想。无奈之下,他一狠心,把自己的头发剪掉了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他没法不顾形象地去见人,就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专心地练口才。连续几个月不出门,戴摩西的演讲水平突飞猛进。在这样的勤学苦练下,他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演说家。

雨果也好,戴摩西也罢,他们究竟在做什么?是真的跟自己过不去,才会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强迫自己么?当然不是。他们只是不想给自己有找借口的机会。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在《思考致富》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理念:过桥抽板。

请注意,这不是教导我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而是提醒我们:在做一件不是可以轻易完成的事情时,最好切断退路,让自己无路可退,这样才能调动所有的激情、释放所有的潜能,义无反顾。

这些有所作为的大师们,其实就是不想给自己留退路,逼着自己死心塌地地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完成想要完成的。很多时候,退路是另一种逃避,有退路的时候,懈怠和自我安慰就蠢蠢欲动。对待工作,所有的做不到和完不成的借口,往往都是给自己留的退路。如此,就能给自己的惰性、欲望、恐惧找到合理的解释,对自己无法拼尽全力去想办法找一个台阶,借口听起来总是那么合情合理,而前途和出路也在借口中被掩埋了。

美国卡托尔公司的新员工录用通知单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最优秀的员工是像恺撒一样拒绝任何借口的英雄。”为什么说像恺撒一样呢?

有一次,恺撒率领他的军队渡海作战,登岸之后,他决定不给自己的军队留任何的退路,就下令烧毁所有的船只。他向全体战士训话,明确地告诉他们:战船已经烧毁,所以大伙儿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勉强应战,如果打不过勇猛的敌人,后退无路,就只能被赶入海中喂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