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微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内部讲义(精华版)—要点精编、考题透析及名师点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1 09:02:0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20年微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内部讲义(精华版)—要点精编、考题透析及名师点评

2020年微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内部讲义(精华版)—要点精编、考题透析及名师点评试读:

第一讲 需求与供给

第一节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或者“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和概括。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即他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后面的分析中,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都是“理性人”假设的体现。数学方法表述为:目标函数的一阶偏导等于零——经济学的优化方法之一。

从总体来看,“理性人”假设是符合实际的。尽管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经济活动,但就整体而言,人的选择是理性的。因此,不能根据个别的非理性选择而断言“理性人”假设是不现实的。

二、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change in the quantity demanded)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

需求的变动(change in demand)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图1-1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如图1-1所示,当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时,将引起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如需求曲线D上的箭头所示。当任何一种0其他影响购买计划的因素变动时,将引起需求曲线移动和需求变动。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D到D),需求减少使需求曲线向01左移动(从D到D)。02

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需求曲线,价格变化反映在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上;需求曲线的移动会引起在给定价格水平下需求量的变化。

三、均衡价格决定的供求模型

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为:

模型所决定的变量Q和P称为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其他变量如α、β、δ和γ均为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是模型能够建立的外部条件。d

至于上式当中的需求曲线方程Q=α-βP为什么是这种形式(斜率为负,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消费者行为理论将予以讲述;供给曲s线方程Q=-δ+γP为什么是这种形式(斜率为正,供给曲线向上倾斜),分析竞争性市场时将予以讲述。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是经济学的三种分析方法。在整个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经常用到以上三种分析方法。【例1.1】谈谈经济学中的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研)

答: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是经济学的三种分析方法。由于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寻找均衡状态,所以从研究均衡状态的角度来区别和理解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1)静态分析是指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例如,在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给定的情况下,二者的交点即为均衡点,此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此时的数量为均衡数量,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均衡点不再发生变化。这就是静态分析方法。(2)比较静态分析是指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例如,在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当外生变量的变化使得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时,均衡点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新旧均衡点的分析比较就是比较静态分析。(3)动态分析是指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例如,蛛网模型就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分析。【名师点评】应该说本题的难度系数不是很大,但要答好也并不容易。之所以将此题列出来,重点是介绍答题方法。学员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答题的条理性,从而保证主观题的作答能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

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802经济学综合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微观经济学部分第一题为:

什么是经济学中的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各举一个微观经济学的例子说明这两种分析。

这两道考题非常相似,从而可以看出,研究历年相关院校考研真题的价值所在。

五、均衡分析【例1.2】2010年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迅猛的上涨态势。根据中国新闻社一个记者的追踪调查:一车西红柿,千里进京,成本为每斤1元。送菜进城的菜农每斤赢利为0.1元。然而,西红柿在从批发市场到市民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其价格却“野蛮上涨”,连翻几个跟头,从1.1元涨至3元。请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从需求、供给和一般均衡的角度分析这种涨价现象,并提出抵制价格上涨的政策建议。(人大2012研)

答:(1)涨价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西红柿在从批发市场到市民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其价格“野蛮上涨”的原因可以从需求、供给和一般均衡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①成本增加。西红柿等蔬菜价格在“最后一公里”狂飙,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蔬菜经营者的生活和销售成本一直在增加。随着整体物价的上涨,蔬菜经营者的生活和销售成本不断增加,如摊位租金费、管理费、蔬菜经营者生活成本等。为了分摊这部分成本的上涨,蔬菜中间商、菜摊主等,提高了西红柿等蔬菜的价格。

②供需矛盾。之所以会出现菜价在“最后一公里”价格飙涨,根本原因在于北京市蔬菜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蔬菜是低质、低价、易腐的商品,需要高效率的配送条件,但北京的菜市场却呈现出减少、缩小、缺失等现状,再加上在京配送蔬菜的运输成本,远高于蔬菜从产地到批发地的运输成本,近年来房租等又不断飙升,最终造成了“最后一公里”菜价远高于批发价。

③垄断经营。由于部分市民身边的菜市场规模小,导致一些菜市场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垄断经营,而市民对蔬菜的需求是“刚性需求”,对菜市场的选择余地变小,转换成本高。因此,北京菜市场在一定范围内调高菜价,以求获得更多利润。

④配送率低。事实上,西红柿等蔬菜价格在“最后一公里”狂飙,关键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供应效率的问题,如果配套菜市场建设到位,蔬菜配送效率提高,根本不会出现菜价涨起就难落的现象。(2)抵制价格上涨的政策建议

为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可采取具体措施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下: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和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完善“绿色通道”政策;提高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以降低营销费用;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统筹抓好当前“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名师点评】该题为人大2012年“802经济学综合”的一道考题。该题所给的例子出自于2010年9月3号北京晨报的一篇报道,考察考生的经济学素养和功底。题目本身不难,但要得高分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观察力。该题一共问了两问,涨价的原因是什么,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中,难点在于第一问,要求从需求、供给和一般均衡的角度来分析。第二问,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第二节 弹性分析

一、弹性的概念

弹性(elasticity)原是物理学的概念,是指某一物体受外力作用而作出的反应程度。经济学家马歇尔把弹性引入经济学领域,是用来说明经济变量间某变量对另一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一般说来,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则弹性的一般公式可表示为:

e=(ΔY/Y)/(ΔX/X)=(ΔY/ΔX)·(X/Y)(弧弹性)

表示:当自变量X变化百分之一时,因变量Y变化百分之几。

若经济变量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即:当ΔX→0且ΔY→0时,则弹性公式为:

后面的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以及供给弹性都是建立在弹性的一般含义基础之上的,描述自变量发生变化以后,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需要注意,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二、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也即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之所以前面加一个负号,只是一个技术上的处理,使得需求价格弹性的值为一个正数,以便于分析和比较。

2需求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需求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理方法予以证明。证明如下:由于TR=PQ,所以

dTR/dP=d(P×Q)/dP=Q+P×(dQ/dP)=Q[1+(P/Q)×(dQ/dP)]=Q(1-e)d

当e>1时,有dTR/dP<0,从而总收益TR与商品的价格P反方d向变动。

当e<1时,有dTR/dP>0,从而总收益TR与商品的价格P同方d向变动。

当e=1时,有dTR/dP=0,从而总收益TR与商品的价格P的变d动无关。

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综合关系如表1-1所示。表1-1 需求的价格弹性和销售收入

3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意义(1)线性需求曲线的点弹性

设线性需求曲线方程为Q=a-bP,此需求曲线斜率为常数-(1/b),则需求价格弹性为:

e=-(-b)(P/Q)=(bP)/(a-bP)d

可以看出,一般来说,线性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斜率相同,但是每一点的弹性不一样,点的位置越高,相应的点弹性系数值就越大;相反,位置越低,相应的点弹性系数值就越小(但是,也有特殊情况,需求曲线为水平或垂直的,每一点的斜率相同,弹性也相同),如图1-2所示。

图1-2 线性需求曲线点弹性的五种类型(2)需求曲线的斜率与需求价格弹性

可以看出,需求价格弹性等于该点斜率的倒数的绝对值乘以P/Q。之所以用需求价格弹性而不是需求曲线斜率作为反映需求量和价格变化之间关系的衡量工具,是因为斜率的大小跟横纵坐标的单位有关,而弹性跟横纵坐标的单位无关。另外,一般来说,斜率绝对值越小的(曲线越平坦),弹性越大;斜率绝对值越大的(曲线越陡峭),弹性越小。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例1.3】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需求价格弹性的具体影响是怎样的?(浙江工商大学2002研;辽宁大学2003研;武汉大学2005研;昆明理工大学2010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山东大学2012研;浙江财经大学2014研;北京师范大学2018研;大连理工大学2018研;东北大学2018研)

答: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1)商品的可替代性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大;相反,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小。对一种商品所下的定义越明确越狭窄,这种商品的相近的替代品往往就越多,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就越大。(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用途越是广泛,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用途越是狭窄,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小。(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一般说来,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者在某商品上的消费支出在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可能越大;反之,则越小。(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一般说来,所考察的调节时间越长,则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反之,则越小。

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分析一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名师点评】通过查看各高校考研真题,发现有些重要知识点经常被重复考到,个别考题甚至完全一样。所以,建议大家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分析历年考研真题,其中包括其他水平相当高校的历年考研真题。

三、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也即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1%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e=(ΔQ/Q)/(ΔM/M)=M(M/Q)·(ΔQ/ΔM)。

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商品可分为奢侈品、必需品和劣等品,分类如表1-2所示。表1-2 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对商品分类

四、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简称为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也即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1%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e=(ΔQ/Q)/(ΔP/P)=(ΔQ/ΔP)·(P/Q)XYXXYYXYYX

根据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商品可分为替代品和互补品,分类如表1-3所示。表1-3 根据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对商品分类【例1.4】假定商品X和商品Y是互补品,当商品Y的价格下降时,商品X的需求交叉弹性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研)

A.正值

B.负值

C.零

D.不存在【答案】B【解析】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简称为需求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若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因此需求交叉弹性为负。

五、个人需求价格弹性与市场需求价格弹性

个人需求价格弹性与市场需求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可视为消费者在市场需求量的份额乘其需求价格弹性之和。数学证明如下(假设有两个消费者):dd

Q=q+qABddd

e=-(P/Q)×(dQ/dP)=-(q/Q)×(P/q)×(dq/dAAAdddAdBdP)-(q/Q)×(P/q)×(dq/dP)=e×(q/Q)+e×BBBdAdd(q/Q)B

第三节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一、政府干预: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

1价格政策

政府价格政策有最高限价(保护价格)、最低限价(支持价格),政府价格管制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这部分内容,考查政府价格政策类型及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的影响。(1)最高限价

最高限价(price ceilings)即能够对一种产品索取的最高价格,往往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图1-3 最高限价:租金控制

租金控制法限制了公寓所有者能够索取的租金。如图1-3(a)所*示,如果将租金控制在R,即低于市场出清水平R,那么就存在公1寓的超额需求。图1-3(b)给出了长期的反应。出租住房的供给在长期更有弹性,因为房东可能拒绝修建新的公寓楼,或是将现有公寓当作单位住房来出售。另外,对住房的需求在长期也更有弹性,低的住房价格使得长期住房需求增加。因此,相对于短期来说,长期短缺更加严重。

因此,一位经济学家称租金控制是“除了轰炸之外,毁灭一个城市的最好方法”。(2)最低限价

最低限价(price floors)即能够对一种产品制定的最低价格,往往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图1-4 最低工资

如图1-4所示,由于最低工资是价格下限,因此将引起过剩:劳动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结果是出现失业。

价格控制的目标往往是帮助穷人,但价格控制往往损害了那些它本想要帮助的人。例如,租金控制可以保持低租金,但它无法鼓励房东修缮住房,并使找房变得困难。最低工资法会增加一些工人的收入,但也使其他工人成为失业者。当决策者通过立法方式确定价格时,他们就模糊了通常情况下指引社会资源配置的信号,因此经济学家总是反对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例1.5】简述价格限制的负面作用及解决方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研)

答:价格限制是指政府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而规定的某种商品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或为保护生产者利益而规定的某种商品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1)最高限价的负面作用及解决方案

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图1-5 最高限价

如图1-5所示,原先产品市场的均衡点为E,即均衡价格为P,e均衡数量为Q。P为限制价格(P<P),当价格为P时,需求量为e00e0Q,供给量为Q,(Q-Q)为实行最高限价后的产品短缺的数2121量。

产品的短缺会导致市场上消费者排队抢购和引发黑市交易。生产者也可能粗制滥造,降低产品质量,变相涨价。为了维持产品的限制价格,政府通常会采取产品配给的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打击黑市交易。(2)最低限价的负面作用及解决方案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图1-6 最低限价

如图1-6所示,原先均衡点为E,即均衡价格为P,均衡数量为eQ。P为支持价格(P>P),当价格为P时,需求量为Q,供给e00e01量为Q,(Q-Q)为实行支持价格后的产品过剩的数量。为了解221决过剩的数量,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产品。

2税收政策

政府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对一种物品征税是在买者支付的价格和卖者得到的价格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1)对厂商征税

假设政府对厂商征收税额为t的税,将使得厂商的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成本增加会使得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如图1-7所*示,征税后,供给曲线由S左移到S′。均衡条件为供给价格P(q)s***加上税收t等于需求价格P(q),即有:P(q)=P(q)+t。dds

图1-7 对厂商征税(2)对消费者征税

假设政府对消费者征收税额为t的税,将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也可以说实际购买力)下降。当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下降,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如图1-8所示,征税后,需求曲线由D向左移动至D′。均衡**条件为需求价格P(q)减去支付的税收t等于在q上的供给价格,即d**有:P(q)-t=P(q)。ds

图1-8 对消费者征税

可以证明,在这两种方法中,需求者支付的价格或者供给者得到的价格都是相等的。

3弹性与税收归宿

税收归宿是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中得到分担的形式,即是对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1)供给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

图1-9 供给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

在图1-9中,供给曲线富有弹性,而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卖者得到的价格只有很少的下降,而买者支付的价格大幅度上升。因此,买者承担了大部分税收负担。(2)供给缺乏弹性,需求富有弹性

图1-10 供给缺乏弹性,需求富有弹性

在图1-10中,供给曲线缺乏弹性,而需求曲线富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卖者得到的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买者支付的价格只有很少的上升。因此,卖者承担了大部分税收负担。

结论: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税收负担更多地是由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所承担,因为市场的这一方难以通过改变购买量或销售量来对税收做出反应。

二、“谷贱伤农”的经济学解释

图1-11 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和谷贱伤农

如图1-11所示,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向右平移至S′,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原先的P下降到P。由于农产品均衡12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EQ和OPEQ的111222面积之差。

另外,还可以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收入之间的数学关系来解释这一经济现象:令TR=PQ,所以

dTR/dQ=d(P×Q)/dQ=P+Q×(dP/dQ)=P[1+(Q/P)×(dP/dQ)]=P(1-1/e)d

由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e<1,即有dTR/dQ=P(1-d1/e)<0。即当农产品的产量增加时,农产品的总收益是下降的,d所以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

思考:利用相似的分析方法分析“薄利多销”。“薄利多销”指价格下降,销售量增加,收入提高的现象。该现象的经济学逻辑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下降,销售量增加,并且销售量增加程度大于价格下降的程度。造成“薄利多销”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是大于1的,即当这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往往是富于弹性的。

三、蛛网模型

1蛛网模型简介

蛛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种早期动态分析理论。它考察了像农牧业那样的产业在生产和销售之间存在较长时间间隔的情况下,产品价格波动对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均衡波动。蛛网模型通常用来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中某些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之间的关系。(1)这些产品具有如下特点:

①产品本身不易储存,必须尽快出售。

②市场信息极不灵通,生产者对其产品的预期价格和预期需求一无所知,只好以目前的价格作为决定下期产量的依据。

蛛网模型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蛛网模型却证明,按照古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均衡一旦被打破,经济系统并不一定自动恢复均衡。(2)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是:s

①商品的本期产量Q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P,即供给函数为tt-1sQ=f(P)。tt-1dd

②商品本期的需求量Q决定于本期的价格P,即需求函数为Qttt=f(P)。t

即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而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换言之,蛛网模型涉及的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这种商品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供给变动存在时滞,而需求不存在时滞。

2蛛网模型三种情况(1)收敛型蛛网: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

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的情况时,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于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小于需求,此时,价格波动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小,价格与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弱,最后自发地趋向于均衡水平。这种蛛网波动称为收敛型蛛网,如图1-12所示。

图1-12 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收敛型蛛网(2)发散型蛛网: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情况时,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要大于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大于需求,此时,价格波动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强,最后离均衡越来越远。这种蛛网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如图1-13所示。

图1-13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3)封闭型蛛网: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

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意味着供给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与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相等,即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始终保持相同的程度,既不趋向均衡点,也不远离均衡点。这种蛛网波动称为封闭型蛛网,如图1-14所示。

图1-14 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名师点评】“谷贱伤农”模型和蛛网模型都可以用来分析农产品市场,但是这两种模型分析的角度不一样:“谷贱伤农”模型分析的是农产品数量的增加反而导致农民收入下降,蛛网模型分析的是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导致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因此,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认真审题,从而选择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

第二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

一、效用概念的演进

在穆尔(Mill)、埃奇渥斯(Edgeworth)的古典或新古典理论中,效用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如“欢乐”或“痛苦”。因此,假定一个人的效用是可以测量的,一个人的效用是可以与另一个人的效用相比较的。这种概念的难堪之处在于,经济学家必须对人们内心的活动做出严格的假定,而这种假定往往很牵强。

帕累托(Pareto)率先对效用可以测量表示怀疑。希克斯(Hicks)指出,为了讨论需求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既不是必要的,又不是充分的。迪布鲁(Debreu)完成了标准的消费理论的推导,其所用的效应概念只依赖于偏好关系。

二、边际效用的含义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地用数字来衡量,效用之间的具体数量比较是有意义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基数效用论者把效用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其中,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如总效用函数为:TU=f(Q),则相应的边际效用为:MU=dTU(Q)/dQ,也就是对效用函数求一阶偏导。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用数学语言表示为:总效用函数为增函数,即∂U(x)/∂x>0;22边际效用函数为递减函数,即∂U(x)/∂x<0。如图2-1所示,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效用量,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对应的TU曲线以递减的速率上升。

图2-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一是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人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永无止境,但生理等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满足来说则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消费每一单位商品时得到的满足也最大,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递减,以致当要满足的欲望消失时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的感觉。

二是因为如果物品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并且各种用途的重要程度不同,人们总会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用途,也就是效用最大的地方,然后才是次要的用途,故后一单位的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或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

三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有饱和点,只有当消费商品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为零时,消费者才达到消费饱和点。

四、消费者均衡(既定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假定消费者的总效用函数为U(x),他在预算约束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即有:i

运用数学方法可解得消费者均衡条件为:MU/P=MU/P=……1122=MU/P=λ。即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nn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应该指出,花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既不是指消费者在各种商品上花费相同数额的钱,也不是指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而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使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成比例。另外,消费者获得了最大效用并不是指消费者的欲望得到完全的满足,而是指在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为一定的条件下得到了能够得到的最大效用。

五、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推导需求曲线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购买价格与商品的边际效用成正比关系。

当消费量增加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按照基数效用论的观点,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也是递减的。因此,在横轴表示消费数量,纵轴表示商品价格的坐标轴中,建立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上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六、水与钻石悖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指出“具有极大使用价值的东西往往只有很少的或没有交换价值,相反,那些具有极大交换价值的东西往往很少或没有使用价值。再没有比水更有用的东西了,但水却不能购买任何东西,没有东西和水交换。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却十分昂贵。”由此引出了水与钻石悖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共同解释了该悖论:

从需求一方看,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对于水,水源充足,人们对水的消费量大,因而其边际效用很小,价格也就很便宜。同理,钻石的边际效用很大,其价格也就相应地昂贵。

从供给一方看,由于水源充足,水的成本很低,因而其价格也低。钻石则很稀缺,生产钻石的成本也很大,因而钻石很昂贵。

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则水便宜,钻石昂贵。即虽然水的使用价值极大,却没有交换价值;而钻石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却可以交换大量的其他商品。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的,但效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心理现象,没有客观的计算标准亦无法用数字来测定。对此,帕累托(Pareto)及希克斯(Hicks)发展出一套在消费者偏好基础上研究人的消费行为的新的效用理论,即“序数效用论”。所谓序数效用论,即消费者对自己所消费商品的喜好程度,虽然不能用数字来表示大小,但至少能将其喜好的顺序加以排列。这种方法构成了现代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础。

一、预算线

1预算线的概念

预算线(budget line)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如图2-2所示。

图2-2 预算线

假定以I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以P和P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122的价格,以X和X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那么,相应的预12算等式为:PX+PX=I。1122

该预算线的斜率为-(P/P),它的经济学含义是:市场愿意用12商品X来“替代”商品X的比率。12

2税收、补贴和配给(1)税收对预算线的影响

从量税(quantity tax)指消费者对他所购买的每一单位商品都得支付一定的税收。对于消费者来说,从量税就相当于提高所征税商品的价格,即如果对商品1征收t的从量税,相当于把商品1的价格从P1提高为P+t。新的预算线为:(P+t)X+PX=I。11122

从价税(value tax)指对商品的价值——价格——而不是对所购买商品的数量所征收的税。如果对商品1征税率为τ的从价税,相当于把商品1的价格从P提高为(1+τ)P。新的预算线为:(1+τ)11PX+PX=I。1122

总额税指不管消费者的行为如何,政府都要取走一笔固定金额的货币T,这会使预算线向内平移,斜率不变。新的预算线为:PX011+PX=I-T。220(2)补贴对预算线的影响

从量补贴(quantity subsidy)指政府根据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来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补贴。如果对每单位商品1补贴s,相当于把商品1的价格从P改为P-s。11

新的预算线为:(P-s)X+PX=I。1122

从价补贴(ad valorem subsidy)是根据被补贴商品的价格实行的补贴。如果对商品1的从价补贴率为σ,就相当于把商品1的价格从P改为(1-σ)P。11

新的预算线为:(1-σ)PX+PX=I。1122

总额补贴指不管消费者的行为如何,政府都会给予一笔固定金额的货币T,这会使预算线向外平移。0

新的预算线为:PX+PX=I+T。11220(3)配给对预算线的影响

配给即控制某些商品的消费量,使其不能超过某个数量。

假设商品1是实行配给供应的,一个消费者对商品1的消费数量_不得超过x。那么实行配给供应后的预算集就是原来的预算集砍掉了1一块,如图2-3所示。

图2-3 受配给限制的预算约束

二、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

1关于偏好的假定

所谓消费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s)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其所消费的可能的商品组合所进行的喜好顺序的排列。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以下基本假定:(1)完备性

假定任何两个消费束都是可以比较的。或者说,给定两个消费束X和Y,理性消费者能够确定哪一个是更好的或者两者无差异,即消费者具有必要的能力与知识去区分与评价不同的消费计划。(2)反身性

任何消费束至少与它本身是同样好的。(3)传递性

给定消费束X、Y和Z,如果X好于Y,Y好于Z,则X一定好于Z。这说明消费者的选择是一致的。

为了使得无差异曲线具有良好形状或者说使得消费者行为便于分析,序数效用论者还添加了以下两个假定:

①偏好的非饱和性

偏好的非饱和性指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即就商品(goods)而非厌恶品(bads)而言,人们希望是多多益善。

②偏好的凸性

如果X≥Y,那么,对于所有λ∈[0,1],有λX+(1-λ)Y≥Y。这在几何意义上表示的是,消费者的消费束集是个凸状集。

偏好与偏好假定为借助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行为提供了条件。

2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指在某特定期间内,某消费者为维持一个相同的效用水平,对其所消费两种物品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点的轨迹。无差异曲线的绘制如图2-4所示。

图2-4 无差异曲线

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可表示为:U=f(X,X)=120U。(2)无差异曲线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距离远的无差异曲线比离原点距离近的无差异曲线效用大(效果看作是描述偏好的一种方法)。

②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学员应学会画图证明)。

图2-5 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图2-5中,a和b这两个消费束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表明消费者对这两个消费束偏好相同;a和c这两个消费束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表明消费者对这两个消费束偏好相同。根据传递性公理,可以推出:b~c。问题是,c消费束带来的效用水平明显高于b消费束带来的效用水平,即理性的消费者更偏向于c消费束。

③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且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体现了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3效用函数(1)效用函数的概念

在以消费者偏好为基础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效用仅仅看作是描述偏好的一种方法(Utility is seen only as a way to describe preferences)。也就是说,消费束X的效用大于消费束Y的效用,意味着对消费束(x,x)的偏好超过对消费束(y,y)的偏好。1212

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是一种为每个可能的消费束指派一个数字的方法,消费束受偏好越多,所被指派的数字越大。即:如果u(·)是效用函数,则两个消费束

需要注意的是,效用函数仅仅是一种表示或概况偏好排列次序的方法。效用水平的数值并没有实质性的含义。(2)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

单调变换是以保持数字次序不变的方式将一组数字变换成另一种数字的方法。由于效用仅仅看作是描述偏好的一种方法,一个效用函数的正单调变换还是一个效用函数,它所代表的偏好与原效用函数相同。【名师点评】在计算题解题过程中,利用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可以极大地简化计算过程和计算难度,有助于迅速解题。(3)从效用函数推导无差异曲线

给定一个效用函数u(x,x),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步骤来推导无12差异曲线:

第一,令常数k=u(x,x),适当变换表示为函数x=122f(x),从而根据这个表达式画出相应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1

第二,变化k的大小(也即效用值)看曲线的变化,这样就能很快地画出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变化方向。

第三,画出无差异曲线后,在该曲线上随便找出两点,连接两点,看线上的点是否比端点达到更高的效用。如果线上的点比端点效用和端点一样甚至更好,则为凸性偏好,如果线上的点比端点效用更差,则不是凸性偏好。

4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法则(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

MRS=-(ΔX/ΔX)1221

之所以在公式中加一个负号,是为了使MRS为正值。边际替代12率的另一种重要数学表述为:

MRS=MU/MU1212

可以用全微分法证明如下:

维持效用水平不变,即使得效用增量dU=0,这种变化可以表示为:dU=(∂U/∂X)·dX+(∂U/∂X)·dX=0。1122

整理得:MRS=MU/MU。1212(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22

边际替代率递减应满足以下条件:ff-2fff+ff<0。2111212122

证明如下:

MRS=f/f=f/f=-dy/dxxy12

因为f/f=-dy/dx,所以,有:12

由于f=f,得:1221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