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大探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1 14:57:19

点击下载

作者:李浩然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姓氏大探源

中华姓氏大探源试读:

前言

近些年来,“寻根问祖”已经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人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追寻、探源自己的姓氏来源及各代谱系,原因就在于人们的天性以及姓氏探源后面所蕴藏的深刻文化。通过对姓氏的探源,你不但可以了解自身姓氏的文化渊源,还可以增加同他人交往的实力。可以这样说,姓氏及其蕴藏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通行各地的名片,是可以轻易打开沟通交流的媒介。为了满足广大读者朋友对于姓氏文化的这种迫切需求,我们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在借鉴参考同类优秀图书以及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了严谨的布局,详细地对各种姓氏进行了一次大探源,最终推出了本书。

本书不同于同类书籍的地方在于侧重姓氏探源,兼及姓氏的繁衍之迹和各姓代表名人。对于姓氏的探源,我们力求做到详实、科学、全面,使读者能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理解;对于姓氏的繁衍,则是勾勒出一条主线,再对其分支加以适当的描写,力求给读者一份简明的姓氏繁衍图,使读者看清楚各个姓氏从古至今的繁衍轨迹。而在对姓氏代表名人的选取上,则主要以古代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其已有定论,且资料比较丰富的缘故。总之,本书集丰富有力的资料性、充满趣味的娱乐性、论证严密的学术性和文采斐然的文学性于一炉,给读者朋友们烹制出了一份美味无比的姓氏大餐,能让你在入口之后,犹入时空隧道,遨游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姓氏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一次趣味非常的寻根之旅。

此外,在姓氏的选取上,本书侧重于现实性,并未依据《百家姓》等古代姓氏书籍的排名,而是依据当今各个姓氏在全国汉族人口的占有率来排名,相信能让绝大部分读者满意,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只能选取排名前100位的大姓和常见的复姓。这难免会疏漏一些别的姓氏,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体谅。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的不足和漏洞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1 李——“木子”救命成李姓

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一亿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李姓大探源

根据《姓篡》的记载,李姓是上古时代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了大业。大业生了女华。到了女华的儿子咎繇,当了尧帝的理官。理官是一种相当于现代法官的官职,专掌狱讼推断之事。当时,社会上盛行着以官为姓的风气,于是,咎繇也不能免俗地以“理”为姓。

当这个姓氏传到了殷代暴君纣王的时候,他们的族长理征因事得罪了纣王,使整个家族面临灭顶之灾。理征有一个儿子叫做利贞的,就逃到一处废墟避难,但废墟中无以为食,最后才找到一种长在树上的名叫“木子”果类充饥,从而保住了性命。所以,当利贞脱难后,就变姓为“李”,一方面逃避暴君的追缉,一方面也是对曾经救了自己性命的“木子”表示感谢之意。

到了北魏和唐朝时期,李姓的组成分子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不但有外族加入,连许多其他的姓氏,也因功被李唐政权赐姓而改姓了李。于是,现如今李姓在血缘上已不再单纯。

繁衍之迹

李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鹿邑一带。先秦之时已有李姓族人迁居山西、四川等地。到三国时,李姓族人向东北已迁居到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已迁至今宁夏一带,向东南已迁居至今江苏、江西一带,向南已迁入今湖北,向西南已迁至今云南。魏晋南北朝时,李姓已是全国的大姓。至唐代,统治中国达三百年之久的李氏作为国姓很是显贵。李姓大举南迁也始于唐代,当时李姓基本上遍布大江南北。从明末开始,福建、广东一代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南迁的结果,使李姓族人开始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而且远播海外。明清之际,李姓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真可谓泱泱大族,枝繁叶茂。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可逾18%,而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不足8%。

李姓名人

1.道家创始人老子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其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老子》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奇葩,多次翻译出版。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老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名君楷模李世民

在中国所有伟大的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二十三年时间,但他的功绩及名声丝毫不逊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创业之主。用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只有等到“唐太宗登帝位,唐朝才开始盛大起来”的。而且,他还是著名的军事家、书法家,他开创的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鼎盛时期。

李世民早年随父起兵反隋,战功赫赫,先后镇压和收服窦建德、刘黑闼、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太子李建成很忌妒他,联合另一个弟弟李元吉设计陷害他。

公元626年农历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门客的建议下,先发制人,于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发动政变,兄弟兵刃相见,最终,李世民一举消灭了建成、元吉的势力,成为唐王朝的唯一继承人。

是年八月初九,他强迫他父亲李渊让位,自己即位为帝,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自此开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统治。

3.“诗仙”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之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居中亚的碎叶城(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后举家迁返。

年轻时候的李白即显露了超人的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他20岁时到成都,写过一些描绘锦城的诗,25岁时决定离蜀东游,开创一番事业;由于长期漫游各地,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因吴筠等推荐,天宝初(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被重视,使其对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有了较深认识;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之志任永王李璘幕僚,后由于受到李璘谋反之事的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安徽当涂。

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篇诗中,大部分鲜明的表现了他对封建权贵的轻蔑,对腐朽政治的揭露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同时也由于封建统治思想的严重影响,李白的不少作品往往流露道家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李白是我国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其诗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的诗歌各种体裁俱佳,而其中又以七言诗最为擅长。

4.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县人,明末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

李自成出生于一个贪苦的农民家庭,6岁时曾入私塾读书,后因生活所迫替地主牧羊,不堪其虐待,参加高迎祥的起义军,因作战勇猛,被称为“闯将”。

高迎祥战死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公元1640年,李自成根据部将李岩的策略,针对中原灾荒严重、河南耕地大半被明朝宗室贵族占有、广大农民不得温饱的状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民众纷纷揭竿而起投奔起义军,部队迅速发展到上百万人。第二年,起义军攻破洛阳,杀福王,以王府和富户的钱粮救济饥民,百姓唱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夹道欢迎李自成的军队。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但起义军领袖犯了贪于淫乐的错误,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吴三桂盛怒之下,引清兵入关,后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说。起义军在清军和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节节败退,李自成在湖北通县九宫山兵败被杀,也有传闻说是出家为僧。

2 王——王姓多风流之士

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4%。

王姓大探源

在历史上,王氏之所以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始于晋朝的名相王导。他辅佐晋元帝渡江,在建业(今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并且接连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他的子孙,也世居高官,于是,他们这一家族,自然门第越来越高,最后演变成“合望族者,辄推王、谢”了。

但也许正是因为名望太高的缘故,历来对于王氏的姓源,有许许多多的说法,令人有莫衷一是的感觉。

据史料记载,王姓并不是从一个源流传下来的,以汉族来说,有的王姓是周文王的后代,有的王姓则是虞舜的子孙,还有的王姓则是殷商丞相比干的后代。这种情形,已经是够复杂的了,再加上后来许多外族不约而同地改姓了这个汉姓,而且还有一些人也被赐姓为王,来自西域胡支氏的王世充也冒姓王。这样一来,姓王的人想要从姓氏上去追溯自己的血统,无疑是难上加难。

虽然王氏的姓源如此之多,但是数来仍以出自周文王的那一支,名气最大。根据考据,使王氏成为望族的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一支在山东繁衍的子孙。

繁衍之迹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故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往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姓和三槐王姓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福建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8.8%,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区,仅占4.5%,为第四大姓,在全国汉族中,以内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

王姓名人

1.“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临沂人,是东晋名相王导的侄子,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们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书法,不论寒暑,练字从不间断。他每天写完字,就到门前的池塘去洗笔砚。久而久之,池塘的水都因此而被染黑,人们便称之为“墨池”。

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聚宴于兰亭,面对满目春色,王羲之落笔如神,写出名传千古《兰亭集序》一文,文中“之”字甚多,且文体各异。后来,王羲之又多次重写,但都不如在兰亭所作。后来,“兰亭之会”成了高朋聚首的代名词。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开辟了草、楷书结合的行书体。他的代表作品《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2.“初唐四杰”之一王勃

王勃(公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年时即有“神童”之称,博学多才;15岁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后为沛王府侍读,因戏作斗英王鸡檄文,触怒高宗,斥逐出府;遂南游巴蜀,漂泊西南;返长安后,补虢州参军,因事免官,其父亦受累贬交趾(今越南河内)令。王勃赴交趾省亲,渡海坠水,受惊而死。他善为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时称“四杰”。后人评其诗,亦列初唐四杰之首。所作诗清新流畅,质朴自然,是新旧诗风过渡的标志。

3.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王安石幼年时已饱读诗书。据说他曾三次到大学者周敦颐的门下求学,周敦颐听说他心高气傲,有意想使他多碰钉子,便三次都闭门不见,王安石愤怒地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的学问出自六经,难道我不能也从六经悟出些玩意儿吗?”自此再也不去拜见。后来,王安石任提点江东刑狱,此时周敦颐仕途不顺,还是他的下级。两人相见后,各言所学。过后,王安石仔细琢磨周敦颐的话,学问上大有长进。

王安石入朝为官时,最初与北宋重臣司马光相交甚厚,后来因双方在政治立场上一个保守而另一个力主革新,于是逐渐疏远。在神宗任用王安石为相、实施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之际,司马光以朋友之间应互相督促行善的道理,数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放弃新法,王安石很不高兴。新法实施以后,司马光上书,历数新法的害处,不久,名臣韩琦也上书规劝神宗停止实施青苗法,神宗似有所感,打算同意韩琦的意见。然而在革新派的大力鼓动下,新法最终还是推行了。

王安石不仅在政治上影响深远,在文学上也有很大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便是明证。

4.国学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着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王国维任清政府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遗老自居。至死,王国维都没有剪掉作为旧时代象征的辫子。

1923年春,当时溥仪小朝廷要选海内博学之士,王国维经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五品)。

次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王国维结束了“南书房行走”的工作。其后胡适、顾颉刚等人请他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坚辞不就,仅任教授。王国维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

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给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的战栗和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

当时的一些清朝遗老把王国维比作屈原。《清史稿》还为他立了个“忠义传”。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先生认为“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热风·不懂的音译》)。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

3 张——黄帝后裔,历史悠久

张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位的大姓。人口近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08%。

张姓大探源

张,是一个十分荣耀的大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人才辈出。姓张的人要是数起“家珍”来,恐怕很少有人能比得过他们。

张姓的祖先,可以直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孙子挥的直系后裔。

挥是古代的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使用弓矢以前,必须先用力气把它张开,所以挥的后代有的姓弓,有的姓张。现在姓张的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每每使用“弓长张”的说法,实在非常有道理,也足见中国文字的无比巧妙。

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另一支张姓。晋国有一个大夫姓鲜名张,骁勇善战,因为战功赫赫,受到晋国君主的嘉奖,将其封为张侯。从此,他的子孙也就改姓张。

繁衍之迹

古代传说张姓始祖挥,生活在青阳,即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到春秋时,晋国成为张姓聚集之地。汉代以前,张姓由河南以北地区繁衍到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由此,张姓一族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同时期有张姓人入蜀郡为太守。汉代,张姓族人有的落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也有的迁往东北及西北等地。汉末的董卓之乱,使中原地区生灵涂炭,北方的张姓被迫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迫使张姓也同其他士族一起大举南迁。此后不久,吴郡张姓首先崛起,成为我国张姓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繁衍中心。隋唐以后,张姓在中国大陆分布更为广泛,甚至连台湾、海南等沿海岛屿也遍布张姓的足迹。

张姓名人

1.兴汉四百年的张良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在韩国做过宰相。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灭,张良对此怀恨在心,决定要刺杀秦始皇。公元前218年的一天,张良与一名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结果,大力士抛出了一个60公斤重的铁锤,却误中了副车,行刺未能成功。

张良逃走后,躲到了下邳,下邳城北有一条沂水。有一天,张良从沂水桥上经过,这时,一位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然后命令张良把鞋捡起来。张良强忍怒火,把鞋捡了上来。老人又命其为之穿鞋,张良又依言而做,老人赞了一声“孺子可教”,让张良过五天再来。一连三次,张良来得一次比一次早。最后,张良得到了一部珍贵的《太公兵法》,老人告诉精通此书即可为“帝王师”。于是张良苦读这本书,得以精通兵法。后来,他协助刘邦打下天下,因功被封为留侯。

2.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

张衡,字平子,河南南阳人。他是东汉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博学多才,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四愁诗》、《归田赋》等,天文学著作有《灵宪》。在天文学方面,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他又用青铜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地动仪的形状就像一个大酒樽,直径八尺。仪器的周围镶着八条龙,龙头分别朝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每个龙嘴里都含着一颗铜球,每个龙头下方又铸了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对准龙嘴。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嘴就会把铜球吐出,落到蛤蟆的嘴里。公元138年的一天,西面龙嘴里的铜球落入蛤蟆口中,表示西边发生了地震。因为洛阳毫无震动之感,所以大家议论纷纷,对此不大相信。几天后,甘肃来了报告,说那里的确发生了地震。

3.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张居正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及第,后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与高拱并为宰辅,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主政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沿海边防,整饬边镇防务。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抄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4.“中兴四杰”之一张之洞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他是晚清洋务派的后期首领。1863年,他考中进士。此后,他在官场上步步高升,声名鹊起。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升任两广总督。对于法军的进攻,他坚决主张抵抗,并在两广积极加强备战。开战之初,清军在中越边境连吃败仗,形势危急。张之洞于是奏请朝廷起用已经告老还乡的老将冯子材,开赴镇南关。1885年2月,在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冯子材取得了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一举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他在湖北大力兴办洋务,成就卓著。1891年,经过张之洞的不懈努力,亚洲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阳炼铁厂破土动工。1898年,他发表了《劝学篇》,力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贡献,不愧为一代中兴名臣。

4 刘——源流复杂,多为帝尧之后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5.38%。

刘姓大探源

刘姓家族,源流较为复杂。据考证,他们的来源有以下五种:尧帝的后裔、王季(周文王之父)的后裔、由娄氏改姓而来、由项氏改姓而来及由匈奴姓氏改姓而来。

另外,在黄帝的其他子孙之中,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还有一支以刘为姓的。该书指出:“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而这项文献中所谓的“周大夫”,经过历来许多学者的考证,已知为周文王之父周太王的后裔,在周成王的时候,被封于刘邑,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地方,其后代即以其封邑为姓。

繁衍之迹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从探源来看亦当在今河南省境内。战国时期,有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了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大封同姓诸侯,刘姓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西汉,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从此分散全国各地。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刘姓名人

1.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谥号高皇帝。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当过亭长,为人豁达大度,但却不事生产;秦时因释放刑徒而被流放到亡芒、砀山中;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也引兵入关。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项羽大怒,进驻鸿门,欲攻刘邦。刘邦因兵力不敌,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亡秦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战争前期,刘邦处于劣势,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汉王五年冬,刘邦命韩信、彭越等人率军合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2.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

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因为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他在位54年,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刘彻是汉景帝的儿子,汉高祖的曾孙,公元前156年生于猗立殿,他7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时即皇帝位。

尽管汉武帝即位时还很年轻,可是他很有一套治国的办法。他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让丞相、御史、郡守、诸侯王等人推荐贤良方正。诏令一下,各地推举了不少读书人,有100多人被选送到中央政府。汉武帝亲自询问他们的治国安邦之道。其中有一个叫董仲舒的,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种主张恰好符合汉武帝统一天下的愿望,因此,汉武帝大为称赞。丞相卫绾也向汉武帝上了一个奏章,指出各地派来的贤良方正,有的是法家一派的,有的是纵横家一派的,还有其他各派的,这些人不但不能治理好国家,而且各立一说,会把朝廷扰乱,应当一律不用。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和卫绾的建议,只把公孙弘等几个儒家学派的留下,其余的人一律不加任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上,也很敏锐和果断。他懂得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首先要发展生产,增强经济能力。他一方面稳定个体小农经济,宣布“重本轻末”的政策;另一方面则对地主的兼并和不法行为加以限制。同时他还注意兴修水利,先后修了引渭入河、引汾入河、引斜入渭等渠道,这样既可通航,又可灌溉田地。在他即位后的20年里,又实施了新财政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整理币制,将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直接控制起来;废销各种杂劣铜钱,统一推行“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设立盐官和铁官;控制与经济命脉有关的大手工业和大商业。这些政策的实行,充裕了汉王朝的财政。

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汉武帝决定改变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新政策,进行一场反击匈奴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这3次战役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但这些战争消耗了国家的财富,使广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为了联合西域,共抗匈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同西域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产交流的新纪元。不但促进了亚洲各地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公元前88年,汉武帝70岁时,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他叫画公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做皇帝。为了防止太后专权,汉武帝又杀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汉武帝安排好后事以后,不久就死去了。

3.一代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2年。他是匈奴人的后裔。其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耳闻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19岁游学长安,21岁时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后来被贬为朗州司马。但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他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权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后来,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哀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4.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1360年,义军统帅朱元璋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朱元璋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朱元璋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朱元璋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

5 陈——舜帝后代,以国为姓

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

陈姓大探源

据史料记载,陈姓最早出自为妫姓,也就是舜帝的后代。陈,最初是一个地方,本来是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的时候,把这个地方封给了舜的后裔妫满,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他,称为胡公。后来,他的十世孙妫完,因故奔齐,才开始以国为氏,创造了“陈”这个姓氏。

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变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姓改为单姓陈。

繁衍之迹

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陈姓由发源地向南迁移,始于西晋太尉陈伯畛,他举家南迁到今江苏丹阳县。后来,他的孙子陈世达做了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于是陈姓人又迁居到了浙江。陈霸先建立南朝陈,使陈氏家族显赫一时,遍布长江和粤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唐高宗时候,陈姓人进入福建和广东等地。五代十国以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又有大批陈姓人南迁,甚至向海外发,从而进一步壮大了江南陈姓人的队伍。明初朱元璋曾派陈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后,闽粤陈姓有人出海谋生到南洋和欧美。陈姓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和广东两省,陈姓约占当地汉族人口的10%以上。

陈姓名人

1.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陈胜,字涉,阳城人。陈胜年轻时靠给别人当长工为生,一次跟伙伴们在田间休息,他对伙伴们说:“如果我们之中有的人将来富贵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大伙听了好笑,说:“你给人家卖力气种地,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燕雀怎么能懂得鸿鹄的志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去屯戍渔阳。当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连降暴雨使他们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应该处斩。陈胜、吴广决定起义。他们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在一块白绸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把它塞在别人家捉的鱼的肚子里。兵士们买了鱼回来,发现了这块白绸上面的字,十分惊奇。到了半夜,吴广又悄悄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加又惊又怕。

陈胜、吴广见起义时机成熟了,于是杀掉带领他们的两个军官,揭竿而起,在大泽乡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队伍发展迅速,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接着陈胜派兵攻打赵、魏等地,并派主力进攻关中地区,但由于秦军优势兵力的反扑,陈胜兵败被杀。

2.汉初名相陈平

陈平(?~公元前178年)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为魏王效力。不久为谗言所害而归项羽,随其入关破秦。刘邦平定三秦时,陈平降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成为西汉统治者的重要谋士。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陈平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爱妾,得以解围。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辅助惠帝。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转任左丞相。不久周勃罢相,陈平独揽相权。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卒。

3.陈姓皇帝第一人陈霸先

陈霸先,南朝陈国的创建者。字兴国,小字法生。先祖在西晋永嘉时南迁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陈霸先家世寒微,出身小吏,却喜读兵书,长于军事。起初随萧映至广州任刺史,后为中直兵参军。曾镇压土著与少数民族起义,累官至西江督护、高要太守、督七郡诸军事。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侯景叛梁,攻陷建康。次年七月陈霸先消灭与侯景勾结的广州刺史元景仲,十一月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勤王讨伐侯景。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出大庾岭,沿赣江而下,军至南康(今江西赣州),受湘东王萧绎节制。至湓城(今江西九江)与王僧辩会师,率甲士3万、强弩5000张、舟船2000乘,东进破建康,剿灭侯景之乱。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公元554年)十一月,西魏攻陷江陵,杀梁元帝。陈霸先与王僧辩迎立晋安郡王江州刺史萧方智为帝,从此开始专权朝政。四年后,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至建康为帝。陈霸先从京口起兵袭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拥萧方智为帝(梁敬帝),并击败北齐军。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霸先加九锡,晋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

6 杨——出自姬姓,为文王后裔

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1%。

杨姓大探源

杨姓也是一个荣耀而古老的姓氏。不过,关于杨姓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官得姓的,有说是以地命氏的,很不容易找到头绪。然而,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杨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子孙,更是黄帝的后裔。

据史料记载:周宣王的小儿子尚文,周幽王时被封为杨侯,后来杨国被晋国灭掉,杨国的人逃亡后以国为姓。

杨姓汉人于1000多年以前在长江以北繁衍。当时,杨氏就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显赫家族,出了不少在历史上知名的人物,像战国时以主张“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而跟主张兼爱的墨子大唱对台戏的杨朱;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等等,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繁衍之迹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其国为晋所灭后,便开始向西迁移,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唐朝玄宗时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至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杨姓名人

1.亡国暴君杨广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为隋文帝次子。杨广仪表堂堂,智勇兼备。

杨广人虽聪明,但却极为诡诈,深谙权谋之道。为了达到早日登位的目的,他不惜弑父杀兄。公元604年,杨广登基,即隋炀帝。

隋炀帝残暴不仁、荒淫无道,但却也称得上风雅,他好学多才,写得一手好文章。同时,他生性嫉妒,见薛道衡的“空梁落燕泥”名句传遍天下,非常恼火,就借故将其杀掉。

隋炀帝一生荒淫,不离娥眉粉黛,好色如狂,甚至敢在文帝的病榻前调戏父皇的宠妃宣华夫人。他又好大喜功,为逞一代帝王之威,北巡西行,续筑长城,开掘运河,还发动了三次征伐高丽的战争。

东征高丽使得国家元气大伤,再加上隋炀帝荒废朝政,统治腐败。百姓相继揭竿反隋。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的宠臣司马德勘和宇文化及等人,在江都发动兵变,缢死了隋炀帝。

2.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

杨贵妃,名玉环,杨玄谈之女,本为唐寿王(唐玄宗子李瑁)妃,天宝四年被封为贵妃,备受唐玄宗宠爱,正所谓“三千宠爱在一身”。杨贵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史书上称赞她“姿质丰艳”、“殊艳尤态”。不仅如此,杨贵妃还通晓音律,擅长歌舞,一曲《霓裳羽衣曲》舞得让人痴迷。她聪慧过人,又善于献媚,把玄宗这个风流天子弄得神魂颠倒。

杨贵妃在生活上非常奢侈,别的不说,单是宫苑内专为她织造锦绣的工匠就达700多人。据说,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为取悦她,玄宗便每年夏天兴师动众,派人从四川涪州将荔枝运往相隔千里的长安。由于当时运输条件差,为保证荔枝色香味不变,先得将快要成熟的荔枝树整棵连根带土挖出来,培植在大缸里,使其继续生长,再用船快速运往长安,然后按其成熟程度算好天数,摘下荔枝,派人快马加鞭,送到杨贵妃手中。其事有杜牧诗为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虽然美艳千古,可惜红颜薄名,在马嵬坡事变中成了政权更替牺牲品,一代红颜香消玉殒。

3.大宋忠烈杨业

杨业,今山西太原人。他的父亲杨培是五代十国时后汉麟州刺史。杨业自幼随父征战,骁勇非常,特别喜欢狩猎,曾对人说:“将来我用兵,就要像使用鹰犬追逐野兔那样。”公元958年,他就任建雄军节度使,用兵如神,屡立奇功,时人称他为“无敌”。宋太宗赵匡胤征讨太原时,闻杨业的威名,将其招揽。北汉灭亡后,宋太宗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镇守代州。当时正赶上辽军入侵,杨业率兵大败辽军于雁门关。从此,辽军只要望见杨业旗号就自动退去。

杨业虽大字不识几个,但极富智谋,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对部下有情有义,士卒甘愿为其效命。朔州兵败时,他打算疏散剩下的100多名将士,将士们都哭着不肯离去,结果全部战死在沙场。杨业被俘后,绝食三日而死。

7 赵——以邑为姓,《百家姓》中排第一

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3%。

赵姓大探源

翻开百家姓,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赵钱孙李这四大姓,《百家姓》为什么会拿“赵”姓来开头呢?

据说,这是由于《百家姓》是在宋朝所编,而宋朝的皇帝姓赵,当时正是赵家的天下,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顺理成章地就拿“赵”来作为众姓之首了。

据史料记载,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以善于驾驭闻名,周穆王的时候,得到了赵城这个地方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当时的赵城,现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赵城县西南。

赵姓从一开始便十分显赫,在春秋时代,自从赵衰辅佐晋文公完成霸业,赵氏子孙就世代为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

到了春秋末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时候,赵家的权势更大,进一步与同为大夫的韩家和魏家瓜分了晋国,而分别自立为一个诸侯,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三家分晋”。

后来,赵国的国势越来越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其都城设在晋阳,也就是现在山西省太原县的北面。由此可见,现在所有姓赵的人,最早都是山西人,后来才逐渐移居他处,“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姓赵的人来说,如果像这样认真的推溯,又岂止是500年?

繁衍之迹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开始繁衍壮大,在三家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赵王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扩大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赵姓名人

1.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前295年),名雍,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长期与当时称为“三胡”的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中,他发现窄袖短衣的胡人服装及其骑射技术对军事作战极为有利,于是亲身示范,力除众议,全面推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政策,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骑兵,进而取得“平三胡”、“灭中山”的胜利。

赵武灵王所处的时代,兼并剧烈、战争频繁。新兴封建力量正在崛起。赵武灵王提出“利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即判断一个国家政令的好坏,要以是否“利民厚国”为标准;判断一个大臣的功过,要以是否“补民益主”为准则,“补民益主”是做大臣的本分。赵武灵王认为“胡服骑射”的政策“利国”“补民”“益主”,从而积极统一认识使胡服令得以贯彻下去。

赵武灵王的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了地主阶级上升时期积极有为、改革进取的时代要求,对于发展生产和巩固政权,都起着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2.“一身是胆”的猛将赵云

赵云(?~公元229年)三国时蜀国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初从公孙瓒,后来归顺刘备。公元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逃。赵云身抱刘备弱子刘禅,奋力救出甘夫人,这时他已是伤痕累累,但却奋力杀出重围,见到刘备时,刘备把婴儿扔在地上,说“为一孺子,险折我一员大将!”刘备念其功,封为牙门将军。不久,他又随刘备夺取成都,平定益州,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博昌亭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随诸葛亮驻汉中。第二年,随军取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寡不敌众,退回汉中,一年后病死。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的将军。

3.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王朝的创立者。他祖籍河北涿州,属涿郡赵氏后裔,是一位文韬武略兼而有之的有道明君。

北宋建立后,在一次宴会结束后,赵匡胤特地留下掌握禁兵的石守信和一些实力派将领。对他们说:“身为天子在众人眼中是何等风光,有多少人日夜惦记着这个宝座,朕一念及此,食不甘味,睡不安寝啊!”石守信等心领神会,连忙跪下请罪。太祖又说:“你们为何不解除兵权?回乡多买些土地,为子孙留下万世的基业。”石守信等清楚赵匡胤害怕他们篡权,假若不把兵权交出,自己一定不会有好下场。因此第二天,众将领个个都借故称病,请求辞官。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强化了中央集权。

8 黄——陆终后裔,以国为姓

黄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0位,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位。

黄姓大探源

关于黄氏的得姓渊源,历来的考证十分详尽。

据史料记载,上古时有位叫陆终的名人,其子孙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时,曾被封于黄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潢川县之西的地方,列为当时周天子的诸侯之一。后来,黄国被野心勃勃的强国吞并,于是子孙四散,开始以国为氏。黄姓,正是这样来的。

另外,黄姓还有一个来源,就是由他姓改来的,如金、陆等都有改姓黄的。

繁衍之迹

发源于古时江夏的黄氏,是在唐代之时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的,关于他们的繁衍之迹,《黄姓族谱》有极为详尽的记载:

其先四十三世南陆,居河南光州固始。六十八世珂郎仕晋,徙江西广信府。七十三世志,由和平迁福建邵武。七十七世祖剑,子二,分居晋江。七十九世礼恭,子二,分居莆田。八十八世肃,子四,分居福州,江西,南剑。峭(宋祥符元年进士),妻三,子嫡七,分居宜黄,九江,莆田,邵武,晋江;庶三,分居建宁,汀州。九十五世久昌,子五,长居邵武;次居南海,支分东莞,崇安;三居剑州,支分龙岩,宁洋;四居清流,支分武平,宁都,抚州;五居建宁,支分福州。同世久茂,子五,长分兴化,仙游;次分惠安、安溪;三分晋江、同安;四居永福,支分惠来,揭阳、澄海。同世久盛,居汀州,子三,长移宁化、邵武,支分潮之大埔、饶平;次居永定,支分饶平、平和。同世久美,子四,长居龙溪,浦城;次居太田,支分潮之澄海、揭阳、惠来、霞浦;三居长泰,支分潮之普宁;四居平和支分饶平、诏安、秀岭。同世久书,长居大埔县,次居梅州,支分镇平、平远、兴宁,河源、龙川、长乐,惠来、潮阳、广南。同世久安、久兴,支分嘉应、陆丰。

黄姓名人

1.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黄巢(?~公元884年),唐末农民战争将领,曾建立大齐政权。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进士不第。公元875年,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起义,响应王仙芝。

黄巢转战各地,最初在山东、河南,后渡江南下。公元877年,王仙芝兵败被杀,黄巢遂自称冲天大将军。公元879年,起义军攻克广州,控制岭南,10月又北上,公元880年渡过淮河,攻下洛阳;公元881年,起义军进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两年后,逃往四川的唐僖宗反攻,黄巢部下大将朱温叛变降唐,沙陀族李克用又率援军助唐,黄巢撤出长安,转战山东。公元884年6月,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兵败自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