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应试题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1 21:09:28

点击下载

作者:裴建国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应试题解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应试题解试读:

前言

本书是为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统一鉴定考试提供的考试辅导书。依据最新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第三版)(以下简称《教程》)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三版)(以下简称《基础知识》),应广大培训学校和考生的要求,根据最新考试大纲、考试要求,我们编写了本书。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按照《基础知识》分别设计了各章的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参考答案;第二部分为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理论知识,按照《教程》分别设计了各章的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专业技能题和参考答案。所有参考答案后均对应《基础知识》和《教程》相应页码,便于考生复习备考。书后附有两套模拟真题供练习使用,并附答题卡。书后还收录了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伤保险条例》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大纲。

本书实用性、针对性强,是应试人员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同时还适合在校大学生考试复习使用。借助本书,考生可以大大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便于考生复习,对专业技能题的题目和“答”字进行了清晰的加黑标识,使考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题目和答案,便于识记掌握。

本书由裴建国主编,具体分工如下:基础知识部分由潘继革、季晓煜编写;理论知识部分第一章由裴建国编写;第二章由惠文平、潘继革编写;第三、六章由张钧、邓晓辉编写;第四、五章由裴培、季晓煜编写;最后由裴建国统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向为此书提出宝贵意见的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咨询电话:(010)51859488 邮箱:jgopw27@163.com编者第一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 )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A)劳动经济学(B)劳动力(C)劳动资源(D)劳动能力

2.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 )”资料。(A)消费(B)物质(C)需求(D)资源

3.资源的有限性称为( )稀缺性。(A)消费(B)物质(C)需求(D)资源

4.在市场经济中,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 )。(A)劳动结果(B)支付能力(C)支付手段(D)劳动能力

5.一定社会发展阶段能够拥有的( )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A)劳动能力(B)劳动手段(C)劳动量(D)劳动资料

6.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被定义为( )。(A)劳动资源的稀缺性(B)消费资源的稀缺性(C)消费劳动资源的稀缺性(D)资源的稀缺性

7.利润是指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 )的差额部分。(A)生产费用(B)总费用(C)原材料费用(D)人工费用

8.个人追求的目标是( )。(A)收益最大化(B)效用最大化(C)可支配收入最大化(D)可支配资源最大化

9.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 )的基本假设。(A)市场经济(B)经济行为(D)经济分析(C)经济决策

10.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A)调节资源的配置(B)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11.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 )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A)观察研究方法(B)实证研究方法(C)对比研究方法(D)规范研究方法

12.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 )。(A)劳动工资率(B)劳动市场的供求矛盾(C)劳动资源的配置(D)劳动力调配

13.从( )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A)生产要素(B)服务要素(C)使用成本要素(D)收入

14.( )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运行规律。(A)实证研究方法(B)规范研究方法(C)对比研究方法(D)观察研究方法

15.实证研究方法重点研究现象本身( )的问题。(A)应该是什么(B)是怎样(C)是什么(D)实在

16.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 )的问题。(A)应该是什么(B)是怎样(C)是什么(D)实在

17.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把规范研究方法和( )结合起来运用。(A)实践研究方法(B)客观研究方法(C)实证研究方法(D)实现研究方法参考答案

1.A,1

2.B,1

3.D,1

4.B,1

5.C,1

6.D,1

7.B,2

8.B,2

9.D,2

10.B,3

11.B,3

12.C,3

13.D,3

14.A,3

16.A,4

15.C,3

17.C,5二、多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选项中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包括( )。(A)劳动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的,是相对的稀缺性(B)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的属性(C)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D)人所共知,生产赖以消费(E)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

2.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 )的稀缺性。(A)支付能力(B)生产结果(C)生产力(D)支付手段(E)劳动结果

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包括( )。(A)暂时的稀缺性(B)绝对的属性(C)相对的稀缺性(D)消费劳动资源支付能力的稀缺性(E)消费劳动资源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 )。(A)企业(B)供给者(C)个人(D)需求者(E)政府

5.利润最大化的含义是( )。(A)如果“总收入减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B)如果“总收入减总费用的差额”是负值,则越小越好(C)利润最大化是效益最大化的变形(D)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的变化(E)利润最大化是货币收入的变化

6.市场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 )。(A)研究(B)分析(C)预测(D)执行(E)总结

7.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A)劳动力供给(B)劳动力的稀缺(C)劳动力需求(D)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E)劳动力要素

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A)观察法(B)文献研究法(C)定量分析法(D)实证研究方法(E)规范研究方法

9.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劳动力市场现象(B)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C)劳动力市场(D)资本市场(E)就业与失业

10.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包括( )。(A)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B)研究现象自身的活动规律及内在逻辑(C)研究自身认识客观的规律(D)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E)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11.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是( )。(A)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B)设定假设条件(C)提出理论假说(D)提出理论的设想(E)验证

12.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劳动力市场现场,必须坚持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需要( )等方法、知识和分析工具。(A)经济学知识和均衡分析(B)市场非均衡分析(C)静态分析方法(D)动态分析方法(E)逻辑学、数学、统计学

13.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有( )。(A)信息障碍(B)体制障碍(C)市场缺陷(D)管理障碍(E)物价障碍

14.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指( )的全部人口。(A)能从事劳动(B)具有劳动能力与要求(C)在一定的年龄之内(D)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E)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考答案

1.ABC,1

2.AD,1

3.BCDE,1

4.AC,2

5.AB,2

6.BC,2

7.ACD,3

8.DE,3

9.AB,3

10.ADE,4

11.ABCE,4

12.ABCDE,4

13.ABC,4~5

14.BCD,5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等于劳动力除以( )。(A)总人口(B)总劳动力(C)可能劳动力(D)有能力劳动者

2.(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提供的劳动时间。(A)劳动力供给(B)劳动力总量(C)劳动力需求(D)劳动力市场

3.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 )程度的指标。(A)人口密度(B)社会劳动强度(C)人口参与社会劳动(D)参加工作人口比例

4.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 )。(A)供给无弹性(B)劳动力供给弹性(C)供给缺乏弹性(D)供给富有弹性

5.劳动力供给弹性是( )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A)劳动力需求量(B)劳动力需求增长量(C)劳动力供给量(D)劳动力供给增长量

6.( )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A)劳动力参与率(B)劳动力周期(C)劳动力需求(D)劳动力供给

7.供给富有弹性表示为( )。S(A)E< 0S(B)E> 0S(C)E< 1S(D)E> 1

8.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 )。S(A)E> 1S(B)E< 1S(C)E> 2S(D)E< 0

9.供给缺乏弹性表示为( )。S(A)E< 0S(B)E> 2S(C)E< 1S(D)E> 1

10.下图关于劳动力需求曲线中,(弹性。)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相对于工资变动富有(A)a(B)b(C)c(D)d

11.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 )。S(A)E> 1S(B)E< 1S(C)E> 0S(D)E< 0s

12.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表示为( )。(A)(∆S/S)/(∆W/W)(B)(∆W/W)/(∆S/S)(C)(∆W/S)/(∆S/W)(D)(∆S/W)/(∆W/S)

13.经济周期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A)附加性劳动力假说(B)一级劳动力参与假说(C)二级劳动力参与假说(D)三级劳动力参与假说d

1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表示为( )。(A)(∆W/∆D)/(W/D)(B)(∆D/∆W)/(D/W)(C)(∆W/W)/(∆D/D)(D)(∆D/D)/(∆W/W)

15.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 )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A)劳动力需求(B)劳动力供给(C)劳动力需求量(D)劳动力供给量

16.需求富有弹性表示为( )。d(A)E> 0d(B)E< 0d(C)E> 1d(D)E< 1

17.需求缺乏弹性表示为( )。d(A)E> 2d(B)E< 2d(C)E> 1d(D)E< 1

18.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 )。d(A)E> 0d(B)E< 0d(C)E> 1d(D)E< 1

19.对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判断正确的是( )。d(A)E>2d(B)E< 2d(C)E> 1d(D)E< 1

20.单位需求弹性可表示为( )。d(A)E=1d(B)E>1d(C)E< 1d(D)E=0

21.边际产量MP用公式表示为( )。(A)∆L/∆Q(B)∆Q/∆L(C)Q/L(D)L/Q

22.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的第一个阶段,判断正确的是( )。(A)AP递减(B)AP递增(C)MP递减(D)MP为负值

23.AP与MP的交点为( )的最大值。(A)总产量TP(B)平均产量AP(C)边际产量MP(D)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MRP

24.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A)MRP =VMP(B)MRP =MP(C)VMP =MP(D)MP =MC

25.当( )时,总产量取得最大值。(A)AP =0(B)MP =0(C)AP > MP(D)AP < MP

26.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 )。(A)边际产品价值(B)边际产品(C)边际产品收益(D)边际产品出售

27.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 )。(A)劳动关系(B)雇佣关系(C)经济关系(D)劳动交换关系

28.( )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A)劳动要素(B)狭义的(C)劳动关系(D)劳动机制

29.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由相互对立的( )构成。(A)客体(B)雇佣关系(C)两极(D)主体

30.劳动力市场的( )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A)本质属性(B)本质特定(C)本质特征(D)本质要求

31.在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分析中,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A)R·韦恩·蒙迪(B)A·马歇尔(C)雷蒙德(D)希克斯

32.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A)亚当·斯密(B)希克斯(C)马歇尔(D)L·瓦尔拉参考答案

1.A,5

2.A,5

3.C,5

4.B,6

5.C,6

6.C,7

7.D,6

8.B,6

9.C,6

10.C,9

11.A,6

12.A,6

13.A,7

14.D,8

15.C,8

16.C,9

17.D,9

18.C,9

19.D,9

20.A,9

21.B,10

22.B,10

23.B,10

24.A,11

25.B,10

26.B,11

27.C,11

28.B,11

29.C,11

30.A,12

32.D,12

31.B,12二、多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选项中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 )。(A)供给无弹性(B)供给有无限弹性(C)单位供给弹性(D)供给富有弹性(E)供给缺乏弹性

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女性教育水平普遍提高(B)制度劳动时间缩短(C)人口出生率下降(D)科学技术进步(E)经济结构升级

3.对劳动力参与率的长期变动趋势描述正确的有( )。(A)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B)女性人口劳参率上升(C)女性人口劳参率下降(D)老年人口劳参率上升(E)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4.我国在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中将劳动力分为( )。(A)一级劳动人(B)二级劳动人(C)三级劳动人(D)四级劳动人(E)五级劳动人

5.下图中对劳动力需求弹性描述正确的是( )。(A)A,需求无弹性(B)B,需求有无限弹性(C)C,单位需求弹性(D)E,需求富有弹性(E)F,需求缺乏弹性

6.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3个阶段:( )。(A)MP递减阶段(B)AP递增阶段(C)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D)总产量绝对增加阶段(E)总产量不变阶段

7.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产量的变动,判断正确的是( )。(A)第一阶段AP递增(B)第一阶段AP递减(C)第二阶段MP递减(D)第二阶段MP递增(E)第三阶段MP为负值

8.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A)MRP=VMP(B)VMP=MP·P(C)MC=W(D)MP=W(E)VMP=MC

9.劳动力市场的性质是( )。(A)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B)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使交换双方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实现各自的效用(C)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D)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E)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10.劳动力市场本质属性表现为( )。(A)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B)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C)劳动力市场是在变革中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D)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交换的途径,实现生产要素的分配(E)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交换

11.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是( )。(A)两者均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B)局部均衡分析单个市场的实现与变动(C)两者均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D)一般均衡分析研究任何一种特定商品的供求关系(E)一般均衡分析研究任何一种特定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关系

1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包括( )。(A)充分就业(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C)体现工资差异(D)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E)增大工资总额

13.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 )的状态。(A)力量悬殊(B)力量相当(C)相对稳定(D)不再变动(E)经济均衡

14.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劳动年龄组人口占失业人口的比重(B)劳动年龄组人口占总体人口的比重(C)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D)劳动年龄组外部年龄构成(E)就业人口总量

15.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的内容包括( )。(A)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B)人口年龄结构组合的供给影响(C)人口城乡结构(D)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E)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参考答案

1.ABCDE,6

2.ABCD,6

3.ABE,6

4.AB,7

5.ABCDE,8~9

6.AB,10

7.ACE,10

8.ABCE,11

9.ABCD,12

10.ABE,12

11.BE,12

12.ABD,13

13.BCD,12

14.BC,13

15.ACDE,13~14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 )形成的理论。(A)商品均衡(B)均衡产量(C)商品构成(D)商品价格

2.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 )在所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A)A·马歇尔(B)亨利·明茨伯格(C)斯迪克兰(D)汤姆森

3.( )的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分别得到各自的报酬,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A)劳动要素(B)生产要素(C)服务要素(D)管理要素

4.实际工资的计算公式是( )。(A)货币工资/价格(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货币工资×价格(D)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5.计时工资中,工资标准乘以实际工作时间等于( )。(A)时间有效工资(B)支付工资(C)货币工资(D)应得工资

6.计件工资的计算方式是:货币=( )。(A)计件工资额(计价单价)×合格产品数量(B)计件率×合格产品数量(C)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D)计件工资率×总生产当日数量

7.( )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A)总需求(B)总需求价格(C)总供给(D)总供给价格

8.总供给等于( )。(A)消费+储蓄(B)投资+储蓄(C)投资+收入(D)消费+收入参考答案

1.D,14

2.A,15

3.B,15

4.B,16

5.C,16

6.C,16

7.C,18

8.A,19二、多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选项中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所谓工资,就是( )。(A)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B)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C)由需求价格决定的价格(D)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E)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2.福利的支付方式包括( )。(A)各类保险(B)免费的工作餐(C)优惠的商品(D)失业保险(E)折价的商品

3.所谓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根据单位时间标准的不同可分为( )。(A)小时工资率(B)日工资率(C)基本工资(D)加班工资(E)节日加班费

4.生产要素分为( )四类。(A)土地(B)资源(C)劳动(D)资本(E)企业家才能

5.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工资所得。它受到( )因素影响。(A)劳动价格(B)货币工资率(C)工作时间长度(D)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E)工资率的计量方法

6.就业包含三层含义:( )。(A)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参加某种劳动(B)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C)所参加的劳动对社会有益(D)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E)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

7.以下关于货币工资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A)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B)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C)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D)计件工资率×总产品数量(E)计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

8.福利所具有的特征有( )。(A)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B)法定性(C)企业自定性(D)灵活性(E)公平性

9.福利的支付方式分为( )。(A)当期支付(B)实物支付(C)延期支付(D)支票支付(E)现金支付

10.福利以实物支付的主要原因是( )。(A)实物支付变相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B)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C)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D)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E)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参考答案

1.AB,15

2.ABCDE,17

3.AB,15

4.ACDE,15

5.BCD,15

6.ABCDE,18

7.AB,16

8.ABCD,17

9.BC,17

10.BCD,17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下列公式正确的是( )。(A)总需求=总供给需求+总消费需求(B)总需求=服务需求+投资需求(C)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D)总需求=产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2.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 )。(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3.失业率=( )。(A)失业人数/就业人数(B)失业人数/人口总数(C)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D)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4.( )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A)劳动生产率提高(B)气候的变化(C)市场经济的动态性(D)总需求不足

5.增长差距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统称为( )。(A)季节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需求性失业(D)需求不足性失业

6.关于平均失业持续期表述错误的是( )。(A)无论时间长短都属于非正常失业(B)它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C)平均失业持续期相对较短,反映了经济的动态性(D)平均失业持续期延长表明劳动力市场存在长期失业者

7.下列定义说法中判断错误的是( )。(A)最低工资又称最低工资率,是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C)工会是劳动关系双方矛盾长期发展的产物,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

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D)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8.( )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A)财政政策(B)货币政策(C)收入政策(D)宏观经济政策

9.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三个制度结构受到( )的保护。(A)宪法(B)劳动法(C)法律(D)国务院条例

10.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具有的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B)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C)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D)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1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就业与收入宏观调控中属于( )。(A)收入政策(B)货币政策(C)财政政策(D)货币紧缩政策

12.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 )。(A)国民收入(B)基尼系数(C)人均GDP(D)需求弹性

13.从世界各国来看,基尼系数( )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A)大于0.2(B)小于0.2(C)大于0.4(D)小于0

14.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 )。(A)0~1(B)0~2(C)0.2(D)0.2~0.4参考答案

1.C,19

2.C,20

3.C,21

4.D,21

5.D,21

6.A,22

7.A,23~24

8.A,24

9.C,24

10.C,25

11.B,25

12.B,26

13.B,26

14.D,26二、多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选项中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具有的优势包括( )。(A)延期支付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B)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C)延期支付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D)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E)延期支付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

2.均衡国民收入等于( )。(A)消费+储蓄(B)总需求(C)投资+储蓄(D)总供给(E)消费+投资

3.对摩擦性失业表述正确的是( )。(A)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B)是一种正常性失业(C)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D)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E)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中

4.失业的类型包括( )。(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E)阶段性失业

5.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我国最重要的失业类型有( )失业。(A)摩擦性(B)技术性(C)结构性(D)季节性(E)需求不足性

6.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形式为(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增长差距性失业(D)周期性失业(E)季节性失业

7.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 )。(A)就业人数(B)失业率(C)失业人数(D)平均劳动时间(E)失业持续期

8.失业的度量公式是( )。(A)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B)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C)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要求就业人数×100%(D)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能力人数×100%(E)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的容量×100%

9.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方法是( )。(A)只能依赖市场以外的力量使失衡的市场均衡(B)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C)只能依靠政府的宏观调节(D)政府通过发行货币进行调节(E)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10.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三种状态的相互转换会发生六种变换:( )。(A)就业状态→失业状态(B)就业状态→非劳动力(C)失业状态→就业状态(D)失业状态→非劳动力(E)非劳动力→就业状态,非劳动力→失业状态

11.失业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包括( )负面影响。(A)物质的(B)家庭的(C)社会的(D)安全的(E)精神的

12.对失业造成的影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B)失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无法实现(C)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D)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E)失业有利于商品出口的增长

13.政府支出包括( )。(A)赠与(B)政府购买(C)税收(D)转移支付(E)政府呆坏账

14.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 )。(A)国防用品(B)公共管理服务(C)公共工程项目(D)政府雇员的薪金报酬(E)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

15.转移支付包括( )等方面的支出。(A)社会保险福利(B)社会优抚(C)社会救济(D)老年救济(E)某些补贴

16.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有( )。(A)劳动力供给量(B)最低社会保障(C)劳动力需求量(D)最低劳动标准(E)工会

17.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 )。(A)财政政策(B)就业政策(C)货币政策(D)金融政策(E)收入政策

18.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 )。(A)扩大政府购买(B)减少政府购买(C)增加政府转移支付(D)增加税收(E)降低税率

19.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 )。(A)调节利率(B)增减政府税收(C)增减预算支出水平(D)调节收入(E)调节法定准备金库

20.财政政策因其目标不同,可分为( )。(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B)增加政府转移支付(C)降低税率(D)紧缩性的财政政策(E)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

2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 )。(A)降低税率(B)免税(C)扩大政府购买(D)退税(E)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22.广义的收入政策( )。(A)包括宏观调控(B)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对以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C)仅仅是宏观经济调控手段(D)主要措施包括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E)即社会收入分配政策

23.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表现为( )。(A)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B)有利于抑制过度的消费增长(C)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D)有利于自由竞争机制发展(E)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24.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 )。(A)公开市场业务(B)调整税率(C)调整利率(D)调整贴现率(E)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25.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措施和作用有( )。(A)增加货币供应量(B)降低利率(C)刺激投资和消费(D)增加总需求(E)降低消费需求

26.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包括( )。(A)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B)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且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C)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D)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E)评议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

27.收入平等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A)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B)对遗产、赠与、财产高消费征税(C)发展社会保障事业(D)对失业者,特别是其中的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E)发展教育事业和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参考答案

1.ABCDE,18

2.ABDE,19

3.ABCDE

4.ABCD,20

5.ABCD,20

6.CD,21

7.BE,21

8.AB,21

9.BE,21

10.ABCDE,22

11.ABCE,23

12.ACD,23

13.BD,23

14.ABCDE,23

15.ABCE,23

16.BDE,23~24

17.ACE,24

18.ACE,24

19.BC,24

20.AD,24

21.ABCDE,2

22.ABE,25

23.ACE,25

24.ADE,25

25.ABCD,25

26.ABCD,27

27.ABCDE,27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我国早期对劳动法的定义是( )。(A)劳动法是规范法(B)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C)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的依据(D)劳动法是国家大法的一种

2.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 )法律。(A)核心(B)基本(C)规范(D)依据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 )。(A)基本规范(B)指导思想(C)基本准则(D)基本原则

4.以下不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特点的是( )。(A)权威性(B)指导性(C)稳定性(D)唯一性

5.以下所述不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作用的是( )。(A)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B)对劳动法有指导性的作用(C)指导劳动法的实施(D)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

6.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 )。(A)保障报酬权(B)保障物质帮助权(C)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D)保障休息休假权

7.( )是劳动权的核心。(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B)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

8.章先生在某企业工作有10年以上的工龄,该企业向章先生发出了一个解聘书,并没有说明解聘的原因。如果按照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该企业违背了劳动法提出的( )权。(A)基本保护(B)全面保护(C)优先保护(D)劳动就业

9.所谓( ),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利、法定权利和约定权益。(A)基本保护(B)优先保护(C)全面保护(D)部分保护

10.( )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A)劳动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

11.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时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 )共同参与决定。(A)企业(B)员工(C)员工代表(D)企业家协会

12.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在于( )。(A)规范企业的行为(B)规范劳动者行为(C)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D)规范劳动力市场

13.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所具有的特征包括社会性和( )。(A)规范性(B)保障性(C)互济性,补偿性(D)抗风险性

14.不属于社会保险特征的是( )。(A)自由性(B)社会性(C)互济性(D)补偿性

15.( )是劳动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A)劳动法律(B)宪法(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

16.( )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A)劳动法律(B)劳动规章(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宪法

1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A)劳动法规(B)劳动法律(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

18.将①宪法、②劳动法律、③行政法规按照法律效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②(B)③①②(C)①②③(D)②①③

19.劳动法律所规定的劳动标准为( )劳动标准,具有单方面的强制力。(A)最高,非强制性(B)最低,非强制性(C)最高,强制性(D)最低,强制性

20.( )不具有法律效力。(A)立法解释(B)任意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

2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称为( )。(A)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B)宪法(C)劳动法律(D)劳动规章

22.在劳动争议中,采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使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属于( )解释。(A)司法(B)行政(C)法律(D)问题

23.( )是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法律渊源(D)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24.( )是雇员与雇主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A)劳动合同(B)雇用规则(C)司法解释(D)集体合同

25.( )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A)劳动合同(B)雇用规则(C)司法解释(D)集体合同

26.( )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A)法官法(B)判例法(C)习惯法(D)成文法

27.( )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A)劳动法的体系(B)劳动法的渊源(C)劳动法的原则(D)劳动法的内容

28.我国劳动法的体系是根据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特点和( )构成的。(A)内容(B)要求(C)标准(D)规则

29.( )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职工特殊保护制度等。(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B)劳动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30.正常情况下,每月依照法定程序延长的工作时间不能超过( )。(A)34小时(B)36小时(C)38小时(D)40小时

31.以下不属于劳动标准法的是( )。(A)劳动争议处理法(B)工资法(C)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D)工作时间法

32.( )在于保障劳动者的物质帮助权,其功能是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和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帮助和补偿。(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B)劳动标准制度(C)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33.( )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发展培训事业和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方面的职责、管理权限、职业分类、通用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A)促进就业制度(B)劳动标准制度(C)工作用工制度(D)职业培训制度

34.劳动法监督检查的( )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劳动法律规范的实施状况。(A)内容(B)目的(C)客体(D)方式

35.劳动法的监督检查的内容既包括《劳动法》各项规定的实施状况,也包括劳动法律部门各项( )的实施状况。(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规范(C)劳动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体系参考答案

1.B,28

2.A,28

3.C,28

4.D,29

5.B,29

6.C,30

7.B,30

8.C,30~31

9.C,30

10.B,31

11.D,31

12.C,31

13.C,32

14.A,32

15.A,33

16.C,33

17.D,34

18.C,33

19.D,33

20.B,34

21.D,34

22.A,35

23.A,35

24.A,35

25.D,36

26.C,36

27.A,36

28.A,36

29.B,37

30.B,37

31.A,39表2-1

32.D,37

33.D,37

34.A,38

35.B,38二、多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选项中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以下关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高于后者(B)前者所覆盖的事实状态小于后者(C)前者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低于后者(D)前者所覆盖的事实状态大于后者(E)前者的稳定性高于后者

2.我国法学界关于劳动法定义的表述是( )。(A)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B)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C)劳动法是法律的一种亚学科(D)劳动法是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是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E)研究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特点( )。(A)是劳动法律部门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B)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C)有着高度的稳定性(D)高度的权威性(E)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是( )。(A)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除(B)指导劳动法的实施(C)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D)可以直接适用(E)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

5.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为( )。(A)平等就业权(B)基本保护(C)自由择业权(D)全面保护(E)优先保护

6.下列属于劳动权的是( )。(A)平等的劳动就业权(B)劳动报酬权(C)自由择业权(D)休息休假权(E)职业培训权

7.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A)物质帮助权原则(B)适用性原则(C)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D)灵活性原则(E)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8.劳动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 )。(A)平等就业权(B)自由择业权(C)劳动报酬权(D)生理间歇权(E)劳动自由权

9.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 )。(A)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B)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C)劳动权益(D)基本劳动权益(E)职业发展权益

10.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体现在( )。(A)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B)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C)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D)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重大处罚等事项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E)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

11.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其中三方指的是( )。(A)雇主协会(B)政府(C)企业员工(D)工会(E)行业协会

12.劳动法律渊源的含义是( )。(A)是指对劳动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所有因素(B)仅仅指对法律适用者有约束力的规范(C)立法本身并不是法的目的、法的实施(D)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E)是法的表现形式

13.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包括( )。(A)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B)劳动法律(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E)地方性劳动法规

14.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具有的特征是( )。(A)大众性(B)社会性(C)互济性(D)补偿性(E)待遇性

15.劳动法律中所提到的关键词是( )。(A)调整劳动关系(B)基本准则(C)最低标准(D)强制规范(E)单方面的强制力

16.下列属于法律渊源的有( )。(A)劳动法律(B)正式解释(C)地方性劳动法规(D)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E)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

17.根据解释主题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D)任意解释(E)合同解释

18.为了贯彻执行劳动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行为解释包括( )。(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B)《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C)《关于劳动合同制职工工龄计算问题的复函》(D)《关于特有工种不是提前退休特殊工种的复函》(E)《关于贯彻〈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通知》

19.我国在劳动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中多采用了( )正式解释权。(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D)律师解释(E)公民个人解释

20.劳动(雇用)合同是( )双方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A)用人单位(B)雇员(C)劳动者(D)雇主(E)义务

21.劳动法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 )。(A)劳动关系(B)劳动法律事件(C)劳动标准(D)劳动监督检查(E)社会保险

22.劳动法的体系包括( )。(A)促进就业法律制度(B)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C)劳动标准和职业培训制度(D)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E)工会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23.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A)社会保险的体制(B)社会保险的项目(C)社会保险的种类(D)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E)社会保险的筹集、运营和管理

24.按照劳动法的所有制结构模型,将劳动法体系划分为( )。(A)国有企业劳动法律制度(B)集体企业劳动法律制度(C)股份制企业劳动法律制度(D)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劳动法律制度(E)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律制度

25.劳动法体系的构成包括( )。(A)劳动关系法(B)劳动标准法(C)劳动保障法(D)劳动监督检查法(E)劳动合同法

26.劳动关系法的构成包括( )。(A)劳动合同法(B)集体合同法(C)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D)职工民主管理法(E)劳动争议处理法

27.劳动标准法的构成包括( )。(A)劳动合同法(B)集体合同法(C)工作时间法(D)工资法(E)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28.劳动保障法的构成包括( )。(A)促进就业法(B)职业培训法(C)社会保险法(D)劳动福利法(E)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参考答案

1.CD,29

2.ABD,28

3.ABCD,29

4.ABC,29

5.BDE,30

6.ABCDE,30

7.ACE,30~31

8.AB,30

9.AB,30

10.ABCDE,31

11.ABD,31

12.ABE,32

13.ABCDE,33~36

14.BCD,32

15.BCDE,33

16.ABCDE,33~34

17.ABC,34

18.BCDE,34~35

19.ABC,34

20.BD,35

21.CDE,37~38

22.ABCDE,37~38

23.ABCDE,38

24.ABCDE,38

25.ABCD,39表2-1

26.ABCDE,39表2-1

27.CDE,39表2-1

28.ABCD,39表2-1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法律关系(B)劳动合同关系(C)劳动行政关系(D)劳动服务关系

2.劳动关系的产生是以劳动条件的( )为其条件的。(A)合并(B)具备(C)分离(D)完整

3.( )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渊源

4.适合调整劳务关系的法律是( )。(A)刑法(B)民法(C)劳动法(D)各地行政法规

5.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 )。(A)法律原则(B)国家意志(C)劳动权利(D)法律渊源

6.( )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A)法律文本(B)双方当事人(C)劳动合同关系(D)法律渊源

7.( )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渊源

8.( )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劳动法律渊源

9.( )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A)劳动法律原则(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关系

10.运用劳动法的各种调整方式将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 )调整。(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

11.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现实基础,而劳动法律关系则是劳动关系的( )。(A)法律效力(B)法律规范(C)法律(D)法律形式

12.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 )。(A)劳动能力(B)劳动行为能力(C)行为能力(D)享有权利

13.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 ),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A)劳动关系(B)法律关系(C)劳动合同(D)双务关系

14.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进行制止、纠正和追究违法行为人法律责任采用( )。(A)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B)劳动争议处理制度(C)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D)劳动法的制约制度

15.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雇主与雇员。(A)主体(B)客体(C)内容(D)事实

16.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 )。(A)条件(B)方法(C)规则(D)客体

17.( )的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A)完全劳动行为能力(B)限制劳动行为能力(C)无劳动行为能力(D)部分劳动行为能力

18.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A)原则(B)客体(C)内容(D)事实

19.劳动法中规定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 )的未成年人。(A)16周岁以下(B)18周岁以下(C)16~18周岁(D)1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

20.劳动法律关系的( )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A)原则(B)客体(C)内容(D)事实

21.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和( )。(A)劳动法律形式(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

22.( )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

23.( )是指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渊源(C)劳动法律体系(D)劳动法律事件参考答案

1.A,39

2.C,39

3.A,40

4.C,39

5.B,40

6.C,40

7.B,40

8.C,40

9.D,41

10.A,41

11.D,41

12.C,42

13.D,42

14.C,38

15.A,42

16.D,42

17.A,43

18.C,43

19.C,43

20.B,43

21.D,44

22.A,44

23.D,44二、多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选项中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包括( )。(A)劳动合同关系(B)劳动行政法律关系(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D)岗前培训法律关系(E)保障安全生产法律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是( )。(A)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B)劳动法律关系提供了劳动法律的当事人行为模式标准及其行为准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