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超人李嘉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2 09:34:56

点击下载

作者:刘干才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投资超人李嘉诚

投资超人李嘉诚试读:

总序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名人。这样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名人活在我们的心里,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伴随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遥远而又亲近。

名人是充满力量的榜样,特别是当我们平庸或颓废时,他们的言行就像一触即发的火药,每一次炸响都会让我们卑微的灵魂在粉碎中重生。

名人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狂喜。当我们迷惘或无助时,他们的高贵品格就如同飘动在高处的旗帜,每次招展都会令我们幡然醒悟,从而畅快淋漓地感受生命的真谛。只要我们把他们视为精神引领者和行为楷模,就会不由自主地追随他们,并深刻感受到精神的强烈震撼。

当我们用最诚挚的心灵和热情追随名人的足迹,就是选择了一个自我提升的最佳途径,并将提升的空间拓展开来。追随意味着发现,发现名人的博大精深,发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发现最真实的自我;追随意味着提升,置身于名人精神的荫蔽之下,我们就像藤蔓一般沿着名人硕大粗壮的树干攀援上升,这将极大地缩短我们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从而踏上光明的坦途。

不要说这是个崇尚独立思考的年代,如果我们缺乏敬畏精神,那么只能让个性与自由的理念艰难地生长;不要说这是个无法造就伟人的年代,生命价值并不在于平凡或伟大。如果在名人的引领下,读懂平凡世界中属于自己的那本书,就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

名人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自有许多特别之处。我们追溯名人成长的历程,虽然每位人物的成长背景都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具有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成为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名人有成功的契机,但他们并非完全靠幸运和机会。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这是永远的真理。因此,我们不要抱怨没有幸运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我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开始人生的真正行动。这样,才会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成功的契机。

我们说的名人当然是指对世界和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们包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企业家等。滚滚历史长河,阵阵涛声如号,是他们,屹立潮头,掀起时代前进的浪花,浓墨重彩地描绘着人类的文明和无限的未来,不断开创着辉煌的新境界和新梦想,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明天。

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政治远见和政治才干、掌握权力,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领导人物。军事家是指对军事活动实施正确指引或是擅长具体负责军事行动实施的人,一般包括战略军事家和战术军事家。

政治家、军事家大多充满了文韬武略,能够运筹帷幄,曾经叱咤风云,纵横天地,创造着世界,书写着历史,不断谱写着人类的辉煌篇章,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科学发明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士。他们从事着探索未知、发现真相、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和造福人类的大学问。他们都有献身、求实、严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具有一颗好奇心。从好奇心出发,他们希望探知事物规律,具有希望看到事物本质一面的强烈意识与探索激情。还有就是他们都有恒心,他们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锲而不舍,具有永不止步的追求精神。

文学家是指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学者等。其中,诗人是指诗歌的创作者,小说家指小说创作者,散文家指散文创作者,而文学家则是指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领域均取得一定成就的创作者,他们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创作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具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活动的人士,通常指在绘画、表演、雕塑、音乐、书法及舞蹈等艺术领域具有比较高的成就,并具有了一定美学造诣的人。他们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哲学家、思想家是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具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士。思想主要是用言语和符号来表达的,而致力于研究思想并且形成思想体系的人就是哲学家、思想家。他们用独到的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且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与宇宙,以此解决人们思想认识上矛盾迷惑的问题。他们是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我们的人格,探讨所有人类重要的问题和观念,并创造出一种思考和思想的能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人类前进的步伐,推动着人类思想和精神不断升华,使人类不断摆脱低级状态,不断走向更高境界。人是有思想和精神的高级动物,因此,哲学家和思想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导师。

企业管理家是最直接创造财富的人。他们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使得人们更加幸福。财富虽然只是一个象征,但它与人们的生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等息息相关。企业家也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在追求财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著、诚信和服务等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我们追踪这些名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就会发现他们在做好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能够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从而获得灵感和启发,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并进行持久的人生追求,去争取获得巨大的成功。

影响名人成长的事件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在一生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则大同小异。正如爱迪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

爱默生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正如日本著名歌人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伟大人物,起初都是很幼稚且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名家并进而获得人们的崇敬。”所以,名人成长也具有其非凡之处,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为此,本套作品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探知他们的人生追求,感悟他们的思想力量,会使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的关键,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生命更有意义。

简介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李嘉诚全家逃难到香港。1943年,他的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3个弟弟妹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谋生。1947年,他开始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他不到20岁,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

1950年,李嘉诚把握时机,用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以下简称为“长江”或“长实”)。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和记黄埔商行,李嘉诚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后来,他一直担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长江”或“长实”)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李嘉诚先生是亚洲首富,也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富豪之一。作为华人当中最成功的商业巨子,他控制着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网络和18%的海上贸易。

在欧洲,他是新一代移动电话的最大投资者;在亚洲,他是最大的跨国通信网络供应商,并为泛亚地区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他还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优质地产项目和能源生意,包括分布在加拿大、印度尼西亚、中国海南省和利比亚的石油资源等。

1980年,李嘉诚基金会成立,公益慈善事业也随之成为李嘉诚先生人生的重要部分。在香港和内地,他常常捐助上亿元的巨资,用于造桥铺路、兴办教育、支援医疗、赞助科研、弘扬文化、赈济灾民等慈善事业。迄今,他为各种慈善事业的捐赠已达8亿多美元,其中超过80%捐给了祖国内地的教育、医疗、文化和公益事业等。

在海外,在震惊世界的印度洋大海啸赈灾捐赠中,李嘉诚仅个人捐款就达到了2400万港元。2005年1月13日,李嘉诚将个人所得78亿港元捐给了李嘉诚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促进全球公益活动的发展。

李嘉诚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级企业家。他所获荣誉众多:1981年获选为“香港风云人物”; 1988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华人首富;1995年至1997年任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被评选为1993年年度香港“风云人物”, 1999年成为亚洲首富;2001年,李嘉诚被《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全球最有钱的华裔富商;2006年,李嘉诚被《时代》亚洲英雄榜评为商业领袖;2010年,《福布斯》全球最具影响力富豪选出,李嘉诚居第八位;2012年,李嘉诚被《福布斯》评为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第九,并再度成为亚洲首富。

李嘉诚先生在60多年从商生涯中的勇气以及用前瞻性的眼光进入世界消费市场所蕴含的“大智慧”,正是时下欲打造世界级企业的内地企业家最需补的一门功课。

受书籍和父亲影响

明末清初年间,为了躲避战乱,有户中原人家在李明山的带领下,迁居到广东,定居在潮州城内北门街面的线巷。

自李明山起,李氏家族在这块土地上居住了约有10代,算是书香世家。特别是第七代李鹏万,他是清朝年间每隔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第八代是李起英与李晓帆,其中,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第九代有李嘉诚的伯父李云章、父亲李云经、叔父李云松。伯父李云章远渡重洋,学有所成回国,后归故里,在金山中学任教务主任。叔父李云松小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在当时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受聘于隆都后沟学校当校长。

李嘉诚父亲李云经,毕业于金山中学,因家境十分贫寒,无法继续进入大学深造,先后当过小学教师和校长。

由于家境窘迫,李云经无奈之下,弃教从商,并远渡重洋,在一家潮州人所开设的裕合公司当店员。不久因时局动荡而回乡,在潮安一家恒安银庄出任司库和出纳。没多久,战火再起,银庄倒闭。李云经重执教鞭,任教多年,深受师生爱戴。

李嘉诚是李氏家族迁往广东后的第十代。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世。作为李云经的第一个儿子,亲人们总是让李嘉诚感到他是多么重要和不可或缺。即使因为生活的缘故,大家有许多事情要忙碌或者有烦恼,但对于招人疼爱的小嘉诚,亲友们似乎总是有用不完的时间去关心他。

婴儿时期的李嘉诚,就常常让他的亲人们惊诧不已。还是在襁褓里的他,小得简直让人不得不格外小心。然而,他那高高的额头,还有那一双黑亮的眼睛,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以至于那些疼爱他、搂抱着他的亲人和乡邻们,都常常忍不住爱怜地呵护他说:“阿诚呵,大头诚哦!”这个“大头”就是聪明的意思,就是将来有出息。这充分体现了大家对小嘉诚的期望。

大概因为这个时期的小嘉诚得到太多太多的呵护,得到太多太多的关爱,直至后来,李嘉诚仍旧十分怀念这段令他无限迷恋的时光。他清楚地记得,与他亲密无间、沉稳而富有教养的父亲,是如何常常忍不住紧紧地抱着他,是如何常常忍不住地告诉他,他是父亲的骄傲和希望,父亲对他这个儿子有多么自豪。

从5岁开始,李嘉诚就在潮州北门观海寺小学开始他的读书生涯。这是一所简陋得无法再简陋的学校,所有的学校财产就是斑驳的黑板和笨拙的课桌。尽管这时已经是1933年了,但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似乎还没有拍打潮州的堤岸,在这个偏僻却文风鼎盛的地方,学生们所学的仍旧是“之乎者也”的传统文化。

据说这里有一个传统,大凡书香门第的子女,一定要做到品学兼优。特别是李氏家族的子女,或者来自家庭的熏陶,或者来自周围环境乃至学校的压力,或者他们身上本来就有刻苦好学的遗传因子,这些学子们在学习上都极为勤奋,并且都暗暗地相互竞赛。

在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间面积虽小但藏书丰富的小书房。童年时期的李嘉诚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块狭小却神秘的天地里度过的。每天放学回家后,他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悄悄飞进他的小书房,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考虑问题。即使有许多书他不能看懂或者似懂非懂,他仍然能够凭着他聪颖的天赋去领悟,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知识。

小嘉诚太爱看书了,书是那样的好,那么详细地告诉他许多从来不曾知道的东西,能够那么认真地教会他做人处世的道理。他涉猎甚广,不仅喜欢《诗经》 《论语》 《离骚》等古典书籍,还常常阅读一些课外书。总之,充满无限魅力的小书房,占据了小嘉诚心灵的整个空间,使他始终感受着生活的温馨和知识的力量。

读书越多,小嘉诚就越感觉到知识的贫乏,他便越是废寝忘食和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小书房的狭窄天地里,他常常做着博学及第与衣锦还乡的好梦,特别是他对那些尽忠报国的有识之士,一直心存仰慕。

李嘉诚的堂兄李嘉智后来回忆说:“嘉诚那时就像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他去香港,办实业成为巨富,我们都感到吃惊。”

李嘉诚的另一位堂兄后来也感叹说:“嘉诚小我10多岁,却异常懂事。他读书非常刻苦自觉,我有好多次看到他在书房里点着煤油灯读书,很晚很晚都不睡觉。他小时候读书最聪明,平时教他行为规范和做人道理,一讲他就懂,懂了他就做。”

小嘉诚读书的悟性与勤勉,也深得父亲欣慰。父子俩相聚的话题,莫不围绕着书本展开。随着父亲的娓娓话语,小嘉诚仿佛看到了忧国忧民的屈原在仰天吟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仿佛看到了李白屹立船头,随口诵读起“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好像还看到了杜甫在寒冷的秋夜,悲愤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从古代人物身上,小嘉诚深深懂得了民族与国家的尊严以及社会与道德的正义。他也深深懂得了乡土之于生命、祖国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由于时局的动荡和生活的清贫,未能建功立业的李云经,只有把厚望寄予儿子身上。小嘉诚优异的学业,是对郁郁不得志的父亲最大的慰藉。如果不是后来的风云巨变,李嘉诚或许沿着求学治学之路一直走下去。同时,他也极有可能继承父业,在家乡做一名教师。

然而,令人终生难忘的最大不幸开始降临了。

1937年春天,就在李云经想在澄海中学扎下根来,进一步提高澄海中学的教学质量时,他那原本平静的心绪突然被日本人的枪声打乱了。同年七月北平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大批日寇入侵华北,气焰嚣张。知悉此消息,李云经连夜在澄海中学举行集会,抗议日本法西斯的武装侵略。

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李云经只能把他积郁心中的全部愤懑和仇恨,都变成他倾心教学的痴情。风云突变,1939年夏,日军入侵潮州,李云经教育救国的理想破灭,也打碎了李嘉诚求学治学的志向。

执教多年的李云经彻底失业,小嘉诚小学尚未毕业。升学无望,又不敢随意走出家门,小嘉诚只好躲进藏书阁。通过读文天祥、陆游、岳飞、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他深深领悟到其间的真谛与忧愤。

1939年冬,庵埠也被日军所占。从前商贾云集的潮州,忽然变得萧条冷清起来。李云经也亲眼看到,他费尽心力惨淡经营的澄海中学难以继续支撑了。

1940年的元旦,是四季如春的潮汕地区有史以来最肃杀、最寒冷的一个元旦。

这一天,李嘉诚一家人开始了真正的背井离乡。李云经携妻带子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乡,寄住在姨亲家。不久,又辗转到后沟,投靠在后沟小学任教的胞弟李奕。

这一年,李嘉诚已念到小学六年级。也就在这一年,祖母因惊吓、贫困而去世。

由于日寇逼近,李云经、李奕两兄弟只好草草把老娘安葬在后沟的半山墓地里,事后兄弟两人跪倒在土坟之前放声恸哭。这是李嘉诚第一次经历深爱的亲人死于战乱的痛苦,他非常难过,也非常气愤。国难家仇,亲人离逝,深深地震撼着成长中的李嘉诚。

李云经失业一年,仍未找到教职。胞弟李奕薪水微薄,家庭负担也重,李云经不忍再花他的钱。但执教多年的积蓄眼看快用完,李云经心急如焚。商议多日,夫妻俩最终决定前往香港,投靠妻弟庄静庵。

庄静庵是香港的殷商,一家人要是去了香港,有他的帮助,不愁找不到安身之地。而且,那时的香港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荣,也是战时大陆人的避难之所。

李奕也特别赞同胞兄的计划。

临行前一天,兄弟俩带了家小到山冈祭奠老母。拜祭一结束,就在那个凄冷的冬夜里,两家人依依惜别,小嘉诚一家含泪离开了后沟,悄悄地上路了。

然而,香港在何方?究竟走哪条路才可到达陌生的香港?走出狭长的面线巷,李嘉诚开始经历他生命中第一次刻骨铭心的转折。“父亲”,每每提及这神圣的称谓,李嘉诚都是眼泛泪光,哽咽着诉说往事。也许,人生的幸与不幸,只能让历史来作结论。

逃难香港,勤勉上进

1940年冬,重镇和要道大都被日军占领,沿海水域也被日本军舰封锁。在这样的情势下,没有足够的旅费,就踏上漫长的赴港之路,简直无异于玩命!

但随父母踏上艰难旅程的小嘉诚,和他的弟弟李嘉昭、妹妹李素娟,他们哪想那么多。在他们的想象中,香港很新鲜,肯定像万花筒一样美丽。

由于船只难找,也出不起一笔昂贵的租船费用,夫妻俩决定,靠两条腿,一步一步走到香港去。他们不敢也无钱住客栈,或露宿荒山野地,或在山村人家的茅屋借宿。不敢贸然在白天行动,他们就选择极少人走的崎岖山路,一家人手牵着手,跌跌撞撞地摸索着向前行进,就连身上被荆棘划破也不敢哼一声。

刚出澄海时,还有弟弟李奕给李云经的一些盘缠和干粮,但到了惠州地面时,一家人就没了钱粮,只好靠李云经沿路打工度日了。

好在那时的李云经体力还不差,可以给人拉车、装柴草、搬家或者修房子。打零工所得的报酬虽很少,还算能维持妻儿的简单衣食。

为安全起见,他们常在夜间穿越平原地带。夜行,有时特别幸运,冷不丁碰到一艘破旧的小舢船,就足以令他们歇息片刻。船老大唯恐被日本人发现,把船划得特别缓慢,等到达对岸,天刚蒙蒙亮,一家人稍作休整就又上路了。

就这样,他们一直走到5月,才到达了距香港还有很长路程的宝安县,此时宝安县已是春暖花开,而当初他们所穿的厚衣服,多已褴褛。特别是在接近香港的地方,不但气温高,又不时有滂沱大雨袭来,家人急需换季之衣。

李云经也特别着急,绞尽脑汁地想着要给他心爱的孩子们每人解决一件夏衣,可是,当时在路上连吃饭的钱也捉襟见肘,又哪里有钱买衣?

又走了月余,历尽千辛万苦的李云经一家,才终于流徙到了香港。

这一年,李嘉诚12岁,正值具有无限幻想的少儿时期。到达香港的当天下午,李云经的妻子庄碧琴就带着丈夫和孩子辗转找到繁华的香港中环。

她是从大哥写给她的一封家书上得到的地址。除了语言障碍之外,中环附近的大街小巷乱如蛇径。他们从中午一直打听到下午时分,才找到一条名叫兰桂坊的小巷。

狭窄的巷路两旁,大小店铺一个挨着一个。一家家相互拥挤的店铺,都由五彩缤纷的招牌彼此相连。巨型楼房之间的空隙几乎小得让人喘不上气来。忽然,李云经发现前面有一块写有“香港中南表行”的招牌,他对妻子一指,庄碧琴高兴得险些掉下泪来。

冲进店门,庄碧琴蓦然发现一张熟悉的脸孔从一堆杂乱的钟表零件中抬起来。那人,正是她阔别多年的胞兄庄静庵!庄静庵有些意外地迎出柜台,愕然地睁大了眼睛。

李云经知道从潮州出来的妻兄庄静庵从小学得一手修理钟表的好手艺,因在惠州和广州给别人开设的表店打工而积累了一笔钱财。后来,庄静庵感到自己超群的手艺仅换得一些微薄的薪水,很难养活家口,于是他索性只身到香港来淘金。

李云经没想到他妻兄如今竟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尤其是中环这商铺集聚之地,能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店铺。面前的妻兄不但没有轻视衣衫褴褛的他和儿子,反而亲昵地上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庄碧琴向哥哥哭诉了她们路上的颠簸困苦,尤其说到潮州故里因日军的侵入,百姓民不聊生、四处奔逃的前因后果,庄静庵也忍不住洒下泪来。

他向妹妹询问了家人的近况后,马上安排家中伙计为他们准备一席饭菜。李云经、庄碧琴和三个孩子,在路上早就不曾吃一顿饱饭了,这时见了满桌丰盛的粤菜,哪里还顾得许多,当着庄静庵的面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李云经见妻兄态度和蔼,丝毫没有富人的架子,紧张的心绪开始平复下来。

吃罢晚饭,庄碧琴和孩子们都在大嫂的安排下早早休息了。李云经却毫无睡意,他和妻兄庄静庵在表店门市里品茗闲聊,希望马上找点事做。不料庄静庵却挥手劝止了他,因为庄静庵内心清楚,在香港给老板打工比在广州时还不容易,更不要说自己开一家表店了。

李云经心头沉重,也许是在惠阳往香港的路上,因为感冒落下了咳嗽的病根,忍不住不停地咳嗽起来。庄静庵见妹夫咳嗽不止,有些意外,倍加关心妹夫。

李云经特别感激,没想到他们初次见面竟投缘对意。他急切地说:“我现在不想别的,就想尽快在香港找个事做,这样也好养家糊口啊!”“不急,吃饭有我!找职业的事嘛,其实是急不得的。”庄静庵见妹夫这样谨小慎微,也猜到他是不希望长久留在自己的家中。于是庄静庵就劝他说:“放心吧,我会求朋友给你找事做的。不过,你的咳嗽也大意不得。云经,你要知道,如果没有好身板,在香港又如何能挣一口饭吃呢?”

就此,李云经全家寄住在了庄静庵家。来到香港不久,李嘉诚就发现,这个世界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美,完全不像他的家乡,这里的人也不像潮州的人那样敦厚、质朴。

每当李嘉诚回忆这段日子时,他就深有感触:“小时候,我的家境虽然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受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都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因此在我心里产生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完全消失了。”

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同时向英、美、荷等国在西南太平洋的属地进行了大规模进攻,太平洋战事由此爆发。以当时情形,尽管有无法摆脱的困惑,李嘉诚还是热诚希望继续自己的学业。于是,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李嘉诚继续初中学业,开始比较正规、系统地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接受殖民主义教育。

从潮州的传统文化到香港的殖民教育,无论在教育制度、内容或教育形式上都有天壤之别。这里使用的几乎都是英语教材,使李嘉诚复杂不安的内心世界又增添了一份学业上的惶恐不安。但是,对于生性倔强而且做事从不半途而废的李嘉诚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极好的挑战。

当李云经发现香港是个金钱至上的商业社会后,他要求小嘉诚和弟妹们学会说广东话。因为,香港的华人流行广东话,不懂广东话寸步难行。要在香港生存下去,首先就要过好语言关,倘若将来有出人头地之日,还可以跻身香港的上流社会。

小嘉诚对父亲的教诲心领神悟。从此,他把学广东话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学不辍,苦练不止,很快就会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困难的是英语关。

李嘉诚不再是学校的骄子,他坐在课堂里听课,恍如梦里一般。其他同学从小学起就开始学英语,李嘉诚深知自己的不足,心底泛出难言的自卑。“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得学会英语不可。”父亲的话时常萦绕在李嘉诚的耳畔。李嘉诚领会父亲的苦心,就凭学费来之不易这一点,他也会以苦读上进来报答父恩母爱。

数十年后,李嘉诚回忆父亲生病不求医,省下药钱供他读书;母亲缝补浆洗,含辛茹苦维持一家生计……不禁神色黯然。

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休息,独自跑到屋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刚亮,他又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在朗读就是在背诵英文。

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李嘉诚终于逾越了英语关,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英语答题解题。即便后来他在茶楼打工、中南公司当学徒,在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李嘉诚仍未间断地坚持业余时间学习英语。功夫不负苦心人,李嘉诚凭着刻苦学习的毅力,几年后熟练地掌握了英语。

就是到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还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

后来,14岁的李嘉诚因生活所迫,到茶楼打工,天天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回到家后,他就着油灯深夜苦读。由于学习太专心,他经常会忘记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的时候,已到了上班的时间。他的同事们闲暇之余聚在一起打麻将,李嘉诚却捧着一本《辞海》在读,时间长了,厚厚的一本《辞海》被翻得发了黑。

到中南公司做学徒后,李嘉诚决定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但却为没有教材而发愁。因为他的工资微薄,既要维持家用还要供养弟妹上学,根本没有多少余钱用来买教材。

当李嘉诚回首这段往事时这样说:“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聪明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一举两得。”

同时,李嘉诚还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知识改变命运。”他坚信:“今天的商场要以知识取胜,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才能通往人生新天地。”这都是李嘉诚积几十年从商历程的肺腑之言和经验之谈。

从学徒少年到“塑胶花大王”,从地产的大亨到股市的大腕,从商界的超人到知识经济的巨擘,从行业的至尊到现代高科技的急先锋……李嘉诚一路走来,几乎都能占得先机,发出时代的先声,挣得巨大的财富。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他父亲的教育和他自身的努力。

父亲病故,辍学谋生

初来香港,投靠妻舅庄静庵实在是万不得已。

第二天,李云经就出去找工作,无奈四处碰壁。后来,在庄静庵的帮助下,李云经找了一份商行记账目之类的工作。虽不懂英语,但因他勤恳做事,加之有庄静庵引荐,所以老板待李云经很好。让李云经尤为欣慰的是,庄静庵又为他们租了一间位于九龙的民房。李云经一家人这才安顿下来,致力于生计。

生活渐有起色,可他们万没料到,来港仅一年时间,香港也沦陷了。日本侵占时期,食米严重不足,米价飞涨、燃料不足、电厂停电成了家常便饭,李嘉诚一家生活越加困难,幸得庄静庵的资助,一家人才免于饿死。但是祸不单行,李云经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病倒了。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了顶梁柱,后果可想而知。最为严重的一次,李云经竟然吐出了大半盆鲜血,但他仍然坚持上工,直至所在商行因战事紧张倒闭为止。

1943年深秋,在庄静庵、庄碧琴兄妹的多次劝说下,李云经才不得不前往玛莉教会医院求医。经诊断原来李云经得了严重的肺病。

在当时的中国,肺病曾被视为难以医愈的绝症。即便英国人的教会医院,也难以用药物加以医治。所以,当李云经知道这个结果后,心情异常沉重。为维持儿子学费,李云经坚持不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也不去买药,偷偷省下药钱,供日后儿子继续学业。就这样,李云经的病越拖越重。

李嘉诚至今还记得,自己每次去医院给父亲送饭,父亲不是抱怨饭太多、太好,就是将饭盒中唯一的一点青菜塞到李嘉诚的嘴里。

李嘉诚一家的生活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父亲身上。一家人每日都在祈祷父亲早日康复。

每天放学后,李嘉诚都去医院看望父亲,向父亲汇报自己的学业。他知道父亲是给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而取得的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能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那时,李嘉诚找了些有关肺病治疗和如何照料肺病患者的书籍来看。看过那些书后,他吓了一跳,书中描述的所有病症父亲都有,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

病重的李云经到了最后,水米几乎都难以入口。就在李云经病逝的前一天晚上,他忽然振作起精神来,以沙哑的嗓音召唤身边的妻子,示意她把儿子叫到床前。李嘉诚当时已经15岁,见爸爸气若游丝地躺在灯影里喘息,他竭力忍住不哭。

此时,李嘉诚已经意识到父子的生离死别就在眼前,可他尽量忍住眼泪,不让父亲见到他的痛苦神情。李云经攥住儿子的手,无限爱怜地看着儿子,低声唤着他的名字。他用干瘦的手轻轻抚摸儿子的前额,好一阵,他才说了一句话:“阿诚,爸对不起你了,把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李云经明白,为了维持这个家,接下来就意味着儿子即将告别他的学子生涯,要投身到社会,开始像父亲一样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可小嘉诚毕竟才15岁,香港如此动荡,未来他必须面临的该是多么险恶的环境啊!气息奄奄的父亲不禁泪如雨下。

他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要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重的依赖心理,临终留下“贫穷志不移”“做人必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等遗训。

李嘉诚对此永生不忘。他仍然记得父亲临走前的一些情形,每每提及,李嘉诚就悲哀不已:“爸爸过世前一天,他没有什么话可说,只是问我,问我有什么事跟他说。若你细想一下,也觉得悲哀;但我很自信地安慰他:‘我们一家一定会过得好。’”

当天深夜,李云经走完坎坷的一生,离开了那个动荡纷乱的世界。

这是难忘的1943年!这年冬天,是李嘉诚终生最难以忘怀的。从今往后,他必须靠自己瘦弱的双肩,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

尽管舅父表示接济他家,并资助他完成中学学业,但李嘉诚还是毅然决定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养活家人。

舅父没有表示反对,表面上看似乎太“无情”。他说,他也是读完私塾,10岁出头就远离父母、家乡,去广州闯荡打天下的。舅父的意思李嘉诚心知肚明,他今后必须靠自己独立谋生。由此,李嘉诚被逼上了独立谋生之路,但也由此从打工族而渐成为超级富豪。单从这点来看,舅父的“无情”,更胜过“有情”。

李云经遗下长子李嘉诚和次子、三子及一个女儿,他的遗霜庄碧琴开始支撑门户。为帮助母亲养家糊口,15岁的李嘉诚毅然弃学找活干。苍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西营盘的春茗大茶肆跑堂煲茶。

在春茗楼当伙计,令他感到舒心的是老板是潮州家乡人,老板娘也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这里每天出入的腰缠万贯的茶客们中有许多广东人,花起钱来挥金如土,是当地茶楼的主要主顾。有时李嘉诚得到的小费也够他全家用几天的了,再加上较为优厚的薪水,还有老板娘逢年过节给伙计们的加薪,好一阵子贫困的李家苦尽甘来,生计再也不愁了。

广东人习惯喝早晚茶,店伙计每天必须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在茶楼跑堂时,李嘉诚每天工作长达15个小时以上。茶楼打烊,已是半夜人寂时。

白天,茶客较少,但总有几个老翁坐茶桌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伙计休息,他却要待在茶楼侍候。

因为找工作备尝艰辛,李嘉诚特别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赞赏,他也由此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

茶楼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与先父所说的古代圣贤相去甚远,但一个个都实实在在的,富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或贫,或富;或豪放,或沉稳。

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茶楼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他会揣测某一茶客的籍贯、职业、财富、性格,由此而养成观察人的习惯,这对他日后从事推销工作大有裨益。

舅父送了只闹钟给他。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

那时,李嘉诚特别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中了解到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不少事,在家庭、在课堂,闻所未闻;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但因为先父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纷纭变幻的世界没有迷失自我。

有一次,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他听到大伙计叫唤,慌慌张张拎茶壶为客人冲开水,却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李嘉诚吓坏了,木桩似的站在那里,一脸煞白,不知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太爷,若是挑剔点的茶客,碰到这样的事,必会扇堂倌的耳光。

李嘉诚诚惶诚恐,等待茶客怒骂惩罚和老板炒鱿鱼。在李嘉诚来茶楼工作之前,一个堂倌犯了与李嘉诚同样的过失,那茶客是黑社会师爷。老板不敢得罪这位“大煞”,只好逼堂倌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他滚蛋。

这时,老板跑过来,正要责骂李嘉诚,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这位小师傅。”

因为茶客一味为李嘉诚开脱,所以老板没有责骂李嘉诚,但仍让他向茶客道了歉。茶客坐一会儿就走了,李嘉诚回想刚刚发生的事,双眼湿漉漉的。

事后老板对李嘉诚道:“我晓得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准就能大事化了。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儿的,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

回到家,李嘉诚就把事情说给母亲听,母亲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饭碗危机”。他已熬过最艰辛的一年,老板给他加了工钱,他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可时间一久,李嘉诚开始感到庸庸碌碌。

茶楼的生意越好,他能拿到的小费就越多,但让他发愁的是,祖上曾经有过光耀的历史,而今到了他这辈上,难道要甘当一个仰人鼻息、无所作为的茶楼伙计吗?眼前可以维持家中的温饱,然而这种日子越过得平安,越在悄悄远离父亲生前对他的期望。这让李嘉诚心中非常不安,他不明白自己的前程究竟在哪里。“将相本无种,男儿自当强。”李嘉诚始终牢记着这两句话。在初步满足一家人的衣食费用后,他决定寻找一个可以终身受用的职业来做。否则,将来有可能因年龄过大而失业。

因此,在1944年的旧历春节,庄静庵再次希望李嘉诚去他的钟表店学艺时,李嘉诚毅然辞别茶楼老板,去了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

求进步学徒又跳槽

新年刚过不久,李嘉诚就离开了那座大茶楼,恋恋不舍地辞别他平生第一处打工的地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为去舅父公司,李嘉诚犹豫了好些天。因为找工作,他曾违背了舅父的一番好意。而现在,李嘉诚觉得,自己是在社会闯荡和磨炼过的人,进舅父的公司,不是接受恩赐,而是为舅父做事。

勤奋努力的李嘉诚毕竟年少,工作一段时间后,全身酸痛,筋疲力尽,累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但因家庭重负和心里孕育的一股斗志,他每天仍然坚持自修至深夜,从不懈怠。为保证早晨上班不迟到,李嘉诚准备3个小闹钟同时叫醒自己。

初到公司,李嘉诚从扫地、煲茶、倒水、跑腿的杂事干起。因在茶楼受过极严格的训练,李嘉诚轻车熟路,做得又快又好。舅父对他的长进欣喜不已,但从不当面夸他。不久,舅父将他调入高升街的一间钟表店当店员。

李嘉诚松了一口气,终于有资格在中南表店正式学艺了。想起几个月来偷学手艺,李嘉诚心里特别充实,甚至有股兴奋和冲动。其实,李嘉诚对舅舅铁面无私的为人早有体察。

刚进表店时,他也理解舅舅对自己的过于严厉,甚至严于对待普通徒工。不过日子久了,李嘉诚难免失望和不满。虽心中失意和茫然,但李嘉诚也很快适应了舅舅为自己限定的学艺条件。

他不气也不恼,每天仍然第一个来到表店,第一个开始工作。不过,他已懂得了“学艺不如偷艺”的道理。每天杂活后,他都悄悄躲在技工们视力不及的角落,偷偷观察他们如何修理零件精细的手表和挂钟。他一面偷偷观望,一面把技工们修钟表时的所有细节暗记在心。

回家后,李嘉诚再把从舅舅表店里学到和看到的细节,全部记在小本上。久而久之,他对各类钟表了如指掌,而且很快就掌握了钟表销售,做得十分出色。

多年后,与李嘉诚同在钟表店共事的老店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

嘉诚来高升店,是年纪最小的店员。开始谁都不把他当一回事,但不久都对他刮目相看。他对钟表很熟悉,知识很全,像吃钟表饭多年的人,谁都不敢相信,他学师才几个月。当时我们都认为他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能做个标青(出色)的钟表商,还没想到他今后会那么威水(显赫)。

在高升街表店,几位师傅对新来当学徒的李嘉诚以礼相待,只是由于庄静庵有“凡是新学徒不经3年时间不能修表”的规定,他被分配当了一个推销员,这让他非常苦闷。这个工作需要李嘉诚到处奔波,使他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刚踏入社会到处觅职的时期。

如今,他必须每天靠自己的双腿从香港岛奔波到九龙,再从九龙徒步走到新界。浅水湾、深水湾、太平山、凤凰径、上环和中环、铜锣湾和九龙的半岛酒店……所有这些陌生的街道几乎都留下了李嘉诚的足印,而那建在半山上的巍峨高楼或英式建筑,还有那些低矮的民间“笼屋”,李嘉诚都在骄阳下或暴雨下频繁光顾。也就是这几年时间,李嘉诚对英国人统治的香港逐渐熟悉。

在那些为推销瑞士手表东奔西跑的日子里,李嘉诚最大的收获是从与客商及市民对话的过程中,熟悉了在香港生存的必备语言。他在家里休息的时间,几乎全用来自学英语。那时的他根本请不起教师,只能自学,拼命地背英语单词、句子,然后在外面应用。

虽然他发现英语并非一学就通,书本上的英语与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又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不过通过反复练习与实践,李嘉诚的英文口语进步飞快。

李嘉诚具有非常惊人的记忆力,在端茶倒水招待顾客期间,以及在钟表店当店员的时候,他渐渐学会揣摸顾客的消费心理,并且知道如何真诚待人,以及如何获得顾客对自己的信任。

所到之处,他会将自己所听到的新鲜字和词以及一些名言警句,特别是生意上的诀窍一一地默默记录下来,默默记在他胸怀壮志的心里。

日本人败退后,英国人又趾高气扬卷土重来。站在维多利亚港湾边,眺望尖沙咀五彩缤纷的灯光,李嘉诚陷入沉思——今后的路该怎样走?

一条路,在舅父荫庇下谋求发展,中南公司已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擘,收入稳定,生活安逸;另一条路要艰辛得多,充满风险,需要再一次到社会上闯荡。

李嘉诚选择了后者,他喜欢做充满挑战的事。待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缚自己,从而变得贪图安逸,他决定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为的是今后做大事业!

17岁的李嘉诚,心念已定,却不知如何向舅父开口。五金厂的老板跟庄静庵曾有业务交往,他出面与庄静庵交涉,请求庄静庵“放人”。

庄静庵与李嘉诚恳谈过一次,设身处地站在李嘉诚的角度看问题。当年自己也是一步步由打工仔变成老板的。李嘉诚眼下还不会独立开业,但凭舅父更深一层了解了李嘉诚与众不同的禀赋后判定,他迟早会踏上这一步的。尤其是李嘉诚在离开中南公司前,有关修表不如制表的高见令舅父庄静庵大为震惊。

没想到,在他的店里仅仅当了一年徒工的李嘉诚,竟然一眼就看透了他几十年经营中的弊病。后来,庄静庵果断地采纳了李嘉诚的建议,在表店原来修表的基础上,开始向生产中国表迈进和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庄氏的中南表业已经可以生产出与世界一流手表相媲美的新式中国手表了。这其中无疑也有李嘉诚的一份功劳。

坚强刚毅的李嘉诚,再次平静勇敢地踏上了人生之旅,虽然他并不知道未来的世界等待他的是什么,他还有多少摸爬滚打的日子,还会有什么灾难或者不幸再度降临在他的身上,但是,有一点他是清楚并坚信不疑的:他从此不再是心存幻想、天真纯情的少年。他从此能够承认并且面对种种现实,他从此学会并且已经开始逐渐深沉、成熟起来……

1946年年初,李嘉诚去了名不见经传的五金厂做推销员。同事们大惑不解,阿诚是老板的外甥,又是个不可小觑的有本事的青年,在公司前程无量,他为啥要跳槽呢?原来,在半岛酒店推销瑞士表时,李嘉诚意外结识了一位热心的故乡人李嘉茂。

李嘉茂是惠州人,比李嘉诚年长许多,也是战前从惠州逃亡来港的难民。他推销的是一只只亮闪闪的镀锌铁桶。当时半岛酒店的每个房间,都需要配备一只这样的小桶,以便于房间打扫卫生时使用。李嘉茂见李嘉诚为人忠厚,很是喜欢。让李嘉诚激动的是李嘉茂只身来港创业、自力更生办起五金厂的不凡经历。

与李嘉茂相比,他渴望不受制于人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实现。李嘉茂居然在一无设备、二无资金、三无厂房的困难条件下,办起了五金厂。无论这家五金厂是否有发展的潜力,这对李嘉诚而言,都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因为他从李嘉茂的五金店看到了自己的卑微与无能。

李嘉诚自知他目前根本无法与已经建起五金厂并自任老板的李嘉茂相提并论,不过他从李嘉茂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光明未来。这就是他要下定决心从舅舅表店里跳槽的起因。

相见不久,李嘉诚来到了位于新界的调景岭。在调景岭鳞次栉比的工厂中,五金厂是家极不显眼的小厂子,只有两间简陋的厂房,算上李嘉茂才有8个人,但利润很可观。五金厂出品的是日用五金,比如镀锌铁桶这一项,最理想的客户是卖日杂货的店铺。

初到五金厂时,李嘉诚感到处处新鲜,可与李嘉茂接触久了,才发现这位小厂老板是个急性子,喜欢按自己的主见行事,对手下7个工人每天制铁桶有定额,而且如若完不成定额,轻则扣发薪水,重则当场解雇。

李嘉茂实施的这一套管理手法,让李嘉诚见了心生反感。不过他又觉得李嘉茂虽没多少文化,头脑却是第一流的聪明。他是采取强制手段管理工厂的小企业者,虽然有些难以接受,不过几个工人却被他管理得服服帖帖。小铁桶每天的定额总是如期完成,保质保量。李嘉诚在反感的同时也不得不对李嘉茂暗暗佩服。

当然,李嘉茂对李嘉诚这新来的推销员也不再客气,给予他每天的任务。

李嘉茂告诉他:“每天你可以不来厂子,也不必给你限定每天推销出多少只铁桶。我只根据你每月推销多少产品,最后决定你的薪水。总之你推销得越多,我给你提成就越多。如果你每月能推销500只以上,我还要在固定薪水之外,再奖励你一定数额的钱。兄弟,也就是说水涨船高啊,我赚得多时你也会多得报酬的。”

如此精明实用的奖罚方法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这无疑能调动所有工人及推销员的积极性。李嘉茂实际上已把五金厂所得的利润,全部化整为零地分摊给每一个员工。

也许正因为如此,李嘉诚推销铁桶的劲头就格外大。这显然与给舅舅的中南表店当推销员时截然不同,前者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后者则是推销多少都不影响薪水,有种吃大锅饭的味道。

李嘉诚刚来五金厂时,决定给李嘉茂露一手。不过,想在推销产品上标新立异,又谈何容易。

大家都看好的销售对象,竞争自然激烈。李嘉诚却时时绕开代销的线路,向用户直销。酒楼旅店是“吃货”大户,李嘉诚攻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销了100多只。

家庭用户都是散户,一户家庭通常只要一两只。高级住宅区的家庭,早就使用上铝桶。李嘉诚来到中下层居民区,专找老太太卖桶。他很清楚这点,只要卖动了一只,就等于卖出了一批。因为老太太不上班闲居在家,喜欢串门聊天,自然而然成了李嘉诚的义务推销员。

当上一段时间推销员的李嘉诚自然知其甘苦,在那些有财有势的大老板面前,李嘉诚发现小小推销员的地位该有何等卑微。

然而他为李嘉茂推销铁桶时,尽管这种小铁桶的购买者多为香港的下层贫民,但是一般情况下仍遇不上几张笑脸。因为小铁桶的使用者们大多都有旧桶可使就不再购新桶了,有些居民在非购不可时才购买此类生活用品,一般也会采取能省则省、能压价就压价的做法。

有时李嘉诚费了许多唇舌讲好了一桩生意,屈指一算,利润几乎刚好与成本持平。像这样的生意即便做得再多,在精明的老板李嘉茂那里也注定不会得到优厚回报的。“如果我想在五金厂立稳脚跟,就必须做几单大生意,否则我在五金厂迟早会栽跟斗的。”李嘉诚这样想着,自感肩膀上的压力与日俱增。他担心在这里若长期打不开局面,李嘉茂会对他失去信心,李嘉诚随时都有可能被“炒鱿鱼”。如若在这里以被人解雇收场,那么他又如何面对母亲,面对舅舅?

不满现状再度跳槽

李嘉诚开始将目光盯向君悦、太古、半岛、文华、镛记等几家大酒店。据他了解,这些酒店客房中用量较多的小铁桶,一般都是由某些大五金厂定期将铁桶按时运到酒店的,而且物美价廉。难怪即使是李嘉茂这样精明的老板出面,也多次在大酒楼老板的面前频频碰壁,原来,他们早有供货厂商了。

看来李嘉诚想与这类大型酒楼做成生意,几乎没有希望。可他就是不甘心,李嘉诚认为,同样的事情,别人不成功并不一定就等于自己也不能成功。成功与否,只有去做了,尽力了才会无愧于心。这种观念已成为李嘉诚做事的准则。

五星级君悦酒店门前守候的侍应生,通常见了汽车才笑脸相迎,但他们见到李嘉诚这样的布衣草民是个例外。李嘉诚相貌奇伟,再加上温和的性格,侍应生往往都对他网开一面。然而,要上楼面见老板,远非他入门那么容易。

在这里,即便酒店的服务生和侍应生,见老板都并非易事。至于外来的客人,贸然登堂谈小铁桶生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三楼老板办公室门外的接待厅里,女秘书还是拦住了李嘉诚:“对不起,老板肯定不会接待你的,我也不敢进去通报。因为像五金厂这类生意,我们酒店肯定是不缺货的。”

李嘉诚无奈,只好退出了接待厅。但他想起走进酒店大门所经历的波折,又感到即便生意无望,至少也该与老板见上一面,不然他会觉得遗憾,于是就站在厅外的走廊里等。一小时后,那位女秘书经过走廊时竟发现李嘉诚还在这里,心有不忍,破例向老板作了汇报。果然不出女秘书所料,老板严厉回绝:“不见推销员!”

听罢女秘书反馈的信息,李嘉诚怅然下楼,但又一想,仍然感到进一次酒店实在不易,要想办法把事办成,于是他就坐在楼下大厅的沙发上等待时机。

他认为,老板一定会下楼的,如能等到老板,上前介绍一下五金厂的状况也不枉进了君悦酒店一次。没料到,老板直至中午时分也没有下楼,倒是下午,女秘书因事下楼又意外地发现了李嘉诚。她再次为这位年轻推销员的至诚精神所感,她决定帮助这个推销员一把,于是她又一次向老板作了汇报。

老板发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年轻推销员居然身姿潇洒、仪表堂堂,这时他的心情忽然变得愉快起来。多年来,他所接触的推销员,大多是见了面就递纸烟,或点头哈腰、满嘴阿谀之词,十分令人作呕,甚至让人没有心情谈生意了。

可李嘉诚虽也面带笑容,浑身却有股高雅自重之气。见到老板,他刚提到小铁桶,老板就打断了他的话。李嘉诚没想到苦等几小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遭到拒绝。于是,他礼貌地向老板致意,然后告辞出门。

李嘉诚退出办公室后,老板反复思索,感到这位推销员虽地位卑微,却礼貌而从容;尽管他为推销自己的产品说尽了好话,但又与那些媚颜卑膝的来客有本质的不同。

就在老板自感遗憾之时,走到楼下的李嘉诚忽然又转身上了楼梯,他也感到自己刚才忙中出差,有一句最重要的话尚未来得及向老板询问,于是,他再次走进了那间地板锃亮的办公室。

面对转椅上老板那双惊愕的眼睛,李嘉诚恭敬地上前一步,谦和地说:“是这样,我刚才就这样匆忙下楼其实是不礼貌的。因为我还没有征求先生对我推销方式的意见呢。因为我很年轻,也是刚做这种生意,所以难免有些不谙此道。我对先生并无其他所求了,只求先生能从长辈的角度,给我的推销方式提一点宝贵的意见。”

老板这次不能不对李嘉诚刮目相看了。依他多年的经验,凡在这里碰壁的推销员,十有八九都是摔门而去的。面前这位年轻人,温文尔雅且又知书达理,浑身透着种书卷气。而老板也是有学识的生意人,所以他对李嘉诚的再次上门颇有好感。于是他起身让座,并叫秘书上茶。

老板坐下来认真地与李嘉诚对话。老板说:“年轻人,并不是你在推销过程中有什么不礼貌,应该说你是个很会做事的人。你当推销员也很称职。只是你们五金厂太小,产品也不可能登大雅之堂,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酒店,一般都从有名气的厂家进货。所以我只能拒绝你了,请你原谅。”“没关系,如果我在先生这个位置,也会这样做的。”李嘉诚非常通情达理。他见老板已能与他平等对话,索性把想说的话吐出来。他忽然问道:“如果我没有猜错,贵店是否从香港名气很大的凯腾五金店进过小铁桶?”

老板意外地望着他:“年轻人,你咋知道这些?”

李嘉诚笑了笑:“都做五金生意的,我们当然不会没有耳闻。”

老板说:“你们知道就好。坦率地说,他们生产的镀锌小铁桶,我们用起来相当顺手,所以并不需要再从其他五金厂另外进货了。”

李嘉诚还是温和地笑笑说:“先生有可能对小铁桶的生产工艺不太知情。据我所知,凯腾虽然在香港享有很高的声誉,可他们用的并不是进口镀锌板材。虽然他们在出售产品时打着日本材料的招牌,其实他们只是使用我们五金厂不用的边角余料进行再加工罢了,然后他们再以进口镀锌板的名义上市。其实许多买主都被他们蒙在鼓里。”“竟有这样的事?年轻人,你为了推销自家产品就随便败坏其他同行的声誉,这行为实在难以让人赞许啊!”

李嘉诚仍然温和带笑地说:“是的,先生,我本不该对您说出这些同行的秘密,只是我方才与您一席交谈,感到您人格高尚,也是读书人,这才让我忍不住无意失言了。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请相信我的话,最好不要上当才好!”

李嘉诚走后,老板请来专家对酒店的小水桶进行验查,发现其的确是用边角余料和废旧镀锌板制成的。他再让专家查看李嘉诚带来的样品,这才发现李嘉诚推销的小铁桶不但都用上好的镀锌板制成,而且价格也更低廉。于是,老板马上派人照李嘉诚名片上的地址找到他,一次就下了500只小铁桶的订单。从此,五金厂产销两旺。但出乎意料的是,一年后,李嘉诚再度跳槽!

1947年冬的一个上午,李嘉诚在一家英国人开的大酒店内谈妥一笔生意后,喜滋滋地准备回去时,忽然听到有人轻轻召唤他:“小兄弟,你可就是李嘉诚吗?”

李嘉诚转身一看,发现是一个青年人,身材与自己差不多。李嘉诚一看便知,此人肯定也是在雪天里到处奔波的推销员。与自己有所不同的是,那位青年人手中的皮包里装的是一条条紫红色的皮带。李嘉诚早就见过这种并非皮革制成的男人腰带,新式的塑料制品刚刚在香港走俏,一般普通人都还不曾系过这种让人感到眼馋的塑料产品。李嘉诚知道在当时的香港,硬塑产品已经开始畅销了,然而腰带之类软塑料产品还十分少见,尤其像面前这位同行手里拎的一皮包紫红色塑料皮带。对喜欢新事物的李嘉诚来说十分好奇。于是,李嘉诚问:“这位先生,请问您是……? ”

青年人友善地笑了笑:“前几天是见过一面,不过,那时我还不知你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嘉诚。你走了以后,经我打听才知道,原来你就是咱们推销圈里有名的李嘉诚啊!”

李嘉诚这才知道几年来的推销员生涯让他不但闯出一条推销之路,同时也结识了一些在香港遍地奔波的商家推销员,并且在这些同行中居然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他谦和地笑答:“不敢当,请问这位兄弟,您在哪家工厂供职发财呀?”“我是万和塑胶裤带公司的推销员林乐怡。”那人递过来一张名片,李嘉诚看时心里暗暗一动。这家公司他早就有所耳闻了。林乐怡把他拉到附近一家咖啡屋坐定,然后为李嘉诚叫了一听热咖啡,两人边饮边聊,俨然久别的老友一般。李嘉诚的谦和质朴,让与他初次见面的年轻推销员感到亲切。

林乐怡说:“我为什么要喊住你?并不是我个人的意思,而是我们公司老板再三叮嘱的,老板对我说,只要见到李嘉诚,一定要替他请你喝杯咖啡!”

李嘉诚听了越发奇怪:“你们公司老板?他怎么知道我这个小小推销员啊?”

林乐怡说:“你可不要谦虚了。其实我们老板早就闻知您的大名了。这两年你为五金厂跑推销,把几家有名的大酒店生意都给揽过去了,谁能不佩服你呀?特别像半岛酒店那种普通推销员连门也不敢进的地方,你居然靠着和悦的笑脸打通了重重关节。这在咱们这些推销员中不是一个奇迹吗?再说,你能把生意做到连文华大酒店老板娘都佩服的程度,不足以证明你李嘉诚有一套征服大商家的本事吗?所以,你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就连我们公司老板也暗暗佩服你的本事。所以,他一再叮嘱我要把你给拉过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