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考才能赢:人生不加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2 13:55:00

点击下载

作者:章晴雨,李翰洋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思考才能赢:人生不加框

会思考才能赢:人生不加框试读:

出版者语

唐代有一个和尚,叫惟信禅师。一天他对众徒弟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说了这番话,禅师问众徒弟:“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众徒弟皆默然……

禅师的话其实一语道破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过程。

我们每一个人降临这世间,从此就注定踏上了人间的漫漫道路。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带着孩子气的眼光来关注和审视我们的世界,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物总是那么的美好和充满了奇迹,我们的人生就好像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可以确定的,是可以确信的,我们所见到的一切让我们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和渴求。但是当我们一天天长大的时候,当我们以少年的情怀去看待我们周围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时候,当我们尽情地挥洒青春时光的时候,当我们做着很多自以为是的事情的时候,当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多的时候,当我们给自己加了许多人生本来不需要的条条框框的时候,世界在我们的眼中不再是从前的世界,它是虚伪的、光怪陆离的,我们常常形容人世的一句话就是人世险恶、活着真不容易,此时便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然而当我们在历经了沧桑之后,回过头来再细细思量和反思我们的人生轨迹的时刻,却蓦然发现:在我们的人生轨迹上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世界还是那般的世界,此时便是那“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地了。然而,在此阶段人生往往已经过去了大半,我们中很多的人都只能留下一声深深的叹息。

是啊,纯真的人生其实很简单。在纷繁芜杂的尘世中,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停下来思考的机会,打破那些在俗世中我们强加给自己的条条框框,还给自己一个真实、幸福而成功的人生呢?做到这一切并不难,只要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给自己确立一些基本的处世原则,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常常换一个思考的角度,改变一下行为的方式。

本书的作者也曾经年少轻狂,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和挫折,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从坎坷和挫折中看到希望,从人生的困窘中觉悟,并且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写下来。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受的束缚来自外在环境,也源于内在思考模式。当生活落入惯性的轨道,我们不自觉地开始发懒,连带也失去变化的趣味,此时我们遂需要试着打破各种框架,让人生重新舒展呼吸。

让作者流畅而优美的文笔带领你尝试着打开观念的重重枷锁,拨开思想的层层迷雾吧!这将使你看清人事物的真相,领悟真理,开大智慧、得大喜悦,不要只盯着框框中一成不变的旧画,框架之外,仍存在生活的真理与智慧的无限可能……2004年3月

大多数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富有意义。但是生活不在未来,我们越是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越会在这种沉醉中让人生中的绝妙机会悄然流逝。不要再犹豫了,让我们先开始有所改变吧,我们真的可以为自己做更多……

导语

一个画家画了一幅颇为得意的画后,拿到画廊里去展出,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画家在旁边放了一枝笔并附上他的要求: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这画有欠佳之笔,均请在画上作记号。晚上,画家取回了这幅画,发现整个画面都被涂满了记号,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指责。画家决定换个方式试试看。他也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画廊上展出,不过这次要求与上次不同,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他们认为最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他再次取回画时,他看到画面也被涂满了记号。原先被指责的地方,现在都换成了赞美的标记。

面对同样的一幅画,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去审视,那么,这幅画便会满是缺点和失误,将一无是处;而如果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琢磨、观赏,那么,这幅画便会满是优点和美丽,不仅被认为是天才杰作,还令你产生回味无穷的感觉。

同样的一幅画,打破我们惯常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命运也就截然不同。那么我们的人生呢?朋友,为什么我们不打破那些加在我们头脑中的条条框框,试着换个角度去看待我们人生中的问题呢?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慢地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人便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一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一条妙计,让两人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快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是被我们常规的想法所框住了,所限定了,只是从正面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

因此,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换角度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对于个人来讲,也只有换角度,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精彩;只有换角度,才能化矛盾为和谐。就像母亲的唠叨常常让你心烦,但如果你能从中体会到母亲的无微不至、细致入微,此时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唠叨就变成了爱的伟大乐章!

第1章 人生不加第一框:不要自己输给自己

确实应该改变一下想法

世上的事情有时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规,等待你的就只有死路;相反,如果你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把路走活。

法国著名科学家法伯发现了一种很有趣的虫子,这种虫子都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他们外出觅食或者玩耍,都会跟随在另一只同类的后面,而从来不敢换一种思维方式,另寻出路。发现这种虫子后,法伯做了一个实验,他花费了很长时间捉了许多这种虫子,然后把他们一只只首尾相连放在了一个花盆周围,在离花盆不远处放置了一些这种虫子很爱吃的食物。一个小时之后,法伯前去观察,发现虫子一只只不知疲倦地在围绕着花盆转圈。一天之后,法伯再去观察,发现虫子们仍然在一只紧接一只地围绕着花盆疲于奔命。七天之后,法伯去看,发现所有的虫子已经一只只首尾相连地累死在了花盆周围。

后来,法伯在他的实验笔记中写道:这些虫子死不足惜,但如果它们中的一只能够越出雷池半步,换一种思维方式,就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命运也会迥然不同,最起码不会饿死在离食物不远的地方。

人的思维也一样。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这种思维习惯定势的影响很大。在生活的旅途中,我们总是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运行,从未尝试走别的路,这就容易衍生出消极厌世、疲塌乏味之感。所以,不换思路,生活也就乏味。

世上的事情有时就这么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你墨守成规,等待你的只有失败;相反,如果你稍微动一下脑筋,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一番创新,就能获得成功。比如,那种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虫子为什么就不能动动脑筋,对自己固有的习性进行一下创新——不跟在别人身后漫无目的地奔跑,而是换一种思维方式呢?

当然,让虫子摈弃自己固有的习性难免苛求,虫子毕竟是虫子。但是,人呢?

其实,我们总是被自己打败

我们为什么必须不断战胜自己和超越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可怕和最强大的敌人。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一般可达它身体的400倍左右,所以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杯子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盖,“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再一阵子以后呢,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盖子,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一天后,实验者开始把盖子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盖子已经去掉了,它还是在原来的那个高度继续地跳。

三天以后,他发现那只跳蚤还在那里跳。一周以后发现,这只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着——其实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去尝试,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就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限制已取消。就像刚才的“玻璃盖”,虽然已被取掉,但他们早已经被撞怕了,不敢再跳,或者已习惯了,不想再跳了。人们往住因为害怕去追求成功,而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让这只跳蚤再次跳出这个玻璃杯的办法十分简单,只需拿一根小棒子重重地敲一下杯子;或者拿一盏酒精灯在杯底加热,当跳蚤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它就会“嘣”的一下,跳了出去。

人有些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我要不要跳?能不能跳过这个高度?我能不能成功?能有多大的成功?这一切问题都取决于自我设限和自我暗示!一个人在自己生活经历和社会遭遇中,如何认识自我,在心里如何描绘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成功或是失败的人,勇敢或是懦弱的人,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你可能渺小,也可能伟大,这都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取决于你的心理态度如何,取决于你能否靠自己去奋斗。

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被别人打败了,而是自己被自己的失败心理打败了!

宿命往往是我们给自己安排的

人类的思维过程其实就是自己为自己下套,当人们钻进了自己禁锢自己的思维定势,人类的思想就再也无法自由了。

大象,它是世界上最强壮的动物之一,当一头年轻的野生大象被抓到时,猎手们会用金属圈套住它的腿,把它用链子捆到附近的榕树上。自然,大象会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挣脱,但尽管它做出了巨大努力,它还是不能成功。几天挣扎并且伤了自己之后,它意识到它的努力是徒劳的,最后它放弃了。从此刻起,这头大象再也没有挣脱过,即使是别人只用了一条小绳和木桩。

研究者发现在一种被称为梭鱼的鱼类中也存在僵化的倾向。通常情况下,梭鱼会就近攻击在它范围内游泳的鲦鱼。作为一个实验,研究者们把一个装有几条鲦鱼的无底玻璃钟罐放入一条梭鱼的水箱中。这条梭鱼立刻向罐子里的鲦鱼发动了几次攻击,结果它敏感的鼻子狠狠地撞到了玻璃壁上。几次惨痛的尝试之后,梭鱼最终放弃,并完全忽视了鲦鱼的存在。钟罐被拿走后,鲦鱼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中四处游荡,即使当它们游过梭鱼鼻子底下的时候,梭鱼也继续忽视它们。由于一个建立在错误信念基础之上的死结,这条梭鱼会不顾周围丰富的食物而把自己饿死。

这两个试验是否会给您某些启示呢?当人类也像其中的大象和鱼一样被安排了一个圈套,当他们不能够挣脱的时候,就会选择顺从和视而不见。一位教授曾说过,人类的思维过程其实就是自己为自己下套,当人们钻进了自己禁锢自己的思维定势,人类的思想就再也无法自由了。

很多人走不出思维定势,所以他们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结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维定势,也许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可以创造新的奇迹。因此,从舞剑可以悟到书法之道,从飞鸟可以造出飞机,从蝙蝠可以联想到电波,从苹果落地可悟出万有引力……常爬山的应该去涉水,常跳高的应该去打打球,常划船的应该去驾驾车,常当官的应该去为民。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我们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小把戏终归是小把戏

人们自得于自己一时的小聪明,却忽视了他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取巧者会在一时得胜,但却在更长的时间内输掉资本。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作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做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是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宴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

主人顿时醒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一般人认为,足以摆平或解决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优秀的人,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胜于治乱于已成之后。事有“本末”、“轻重”、“缓急”,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但我们为什么老犯这种错误呢?就是因为人的取巧心理,总觉得事先做不做准备工作都无所谓,结果事情发生了才后悔莫及。

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法律笑话?说一位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一次因为打官司问其律师:在我们国家,打官司常常要向法官送礼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找个时间约法官坐一坐或送一下礼。律师大骇,说:切切不可,如果你向法官送礼的话,无论你是否占理,你的官司必败无疑。

几天后,律师打电话给他的当事人,说:“我们的官司打赢了。”电话那头淡淡地说:“我早就意料到了。”律师惊诧地问:“怎么可能呢,法官助理刚才给我打的电话。”中国人说:“我给法官送了礼。”律师跳了起来:“那是不可能的事。”中国人说:“是送了礼,但我在邮寄包裹上写的是对手的名字。”

看了这则笑话之后,先是佩服于这位同胞的逆向思维,觉得中国人的确聪明。这种利用自身小聪明所取得的胜利,似乎同时也证明了外国人不比中国人聪明:为什么他们想不到规则中存在着如此大的漏洞。

于是人们自得于这种破坏秩序的小聪明,却忽视了他们甚至是广大的中国人都要为这种聪明付出的代价。原因很简单,小把戏毕竟只是小把戏,那位廉洁的法官终有一天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另一种思维和价值取向的人,这种人超越了他对于人性善的认可,使得他必须以更大的精力来研究和对付这类人,虽然只有一个中国人犯规,但中国人的整体信用却集体贬值。

错觉常常让我们措手不及

许多时候,在环境的影响下,人会产生很多错觉。但事实上是,不管是周围的人,还是事物,都会发生改变。

有一日,一个寺庙的老和尚外出云游归来,路过寺庙旁边山脚下的一处集市,正好赶上有家专门卖香烛佛龛文房四宝的店铺新开张,老和尚在店里看了半天看中了一尊大如来的铜佛像,做工很好,老和尚问:“店家,你这佛祖怎么请啊?”老板一看,正是来对了买主,心想,何不卖他个高价,张口就说:“50两银子。”老和尚喜欢这尊佛像,没办法,全身掏了个遍,只有30两,他问店家:“能不能30两?”老板把脸一沉,不理和尚了!老和尚气得只好悻悻地回了自己的寺庙!众徒弟看到师父一脸的不快,凑上来问个究竟,老和尚就把请佛像和老板要高价的事情说了。

当下惹恼了众徒弟!有个小和尚眼珠一转说:“师父觉得那尊佛像值多少银子?”老和尚回答说:“我看可以值10两银子,做工和质地还是不错的。”小和尚说:“师父放心,我有办法让你又得了佛像,还不用花那么多钱,只要5两银子,就让师父称心。”老和尚大喜,忙问小和尚用什么办法,小和尚说:“师父尽管放心,我和大家安排9日后保证师父得宝。”第二天,有个徒弟化装成一个砍柴樵夫,来到那家店铺,愿意出45两买那尊铜佛,老板说:“我昨天50两都没有卖,怎会便宜你这等山野村夫!”第三天,又一个徒弟化装成赶脚的云游僧,来到店里愿出40两买铜佛。

老板心想,看起来这个佛还是有不少人喜欢,马上说:“40两太便宜了吧,昨天一个砍柴的还出了45两,我都没有卖。”

就这样,第四天35两,第五天25两,第六天15两,老板都没有卖,心里想,45两、40两都没有卖,为什么要15两卖,这几天这些人真可气,怎么一点不识货!

……

第7天10两,第八天5两,第九天1两,老板有点坐不住了,心里懊悔得不得了!哎,为什么不早点卖呢,早点卖我还能卖个好价钱,这尊佛现在10天了都没有卖出去,恐怕是要折本了,还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呢!这天晚上,小和尚跑来和老和尚说:“师父啊,明天请您下山,去那家店铺,您就给他5两银子,包您请回来佛像。”老和尚大喜。第10天一早,老和尚拿着5两银子下山了,一进店门,老板就高兴地接出来了:“我这尊铜佛一直给您老留着呢!”

老和尚说:“俺今天来闲逛,只带了5两银子。”老板说:“没关系,我这店里的香烛佛龛,还等着您老关照呢!”

老和尚高兴地只花了5两银子得了铜佛,而店家老板也欢天喜地以为自己得了个大便宜!

许多时候,在环境的影响下,人会产生很多错觉,比如:隔岸观火,火上浇油等等。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每个人的想法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没有人知道另一个人下一秒心中真正所想的事情。在环境影响人的时候,不管是周围的人,还是事物,都会发生改变。如果你看不到这一点,你就会犯下令你后悔不迭的错误。

常规就是我们的陷阱

在人的思想里面,有千万个灵感精灵,随时可能跳出来,或者永远都在天堂里面睡觉。

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司要招聘一名业务经理,丰厚的薪水和各项福利待遇吸引了数百名求职者前来应聘,经过一番初试和复试,剩下了10名求职者。主考官对这10名求职者说:“你们回去好好准备一下,一个星期之后,本公司的总裁将亲自面试你们。”一个星期之后,10名做了准备的求职者如约而至。结果,一个其貌不扬的求职者被留用下来,总裁问这名求职者:“知道你为什么会被留用吗?”这名求职者老实地回答:“不清楚。”总裁说:“其实,你不是这10名求职者中最优秀的。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时髦的服装、娴熟的面试技巧,但都不像你所做的准备这样务实。你用了一种超常规的方式,对本公司产品的市场情况及别家公司同类产品的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并提交了一份市场调查报告。你没被本公司聘用之前,就做了这么多工作,不用你又用谁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于遵循一贯的观点和想法,总是习惯于按常规去做一些事情,却不知道机遇往往就蕴藏在我们的灵机一动之中。因此,平时我们不妨经常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于做大家都会做的事情,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突破的机会呢?的确,在人的思想里面,有千万个叫做灵感的精灵,它们随时可能跳出来,但是也可能永远都在天堂里面睡觉,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有的时候,坚持不是你的优点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在有些事上,过度的坚持,会导致更大的浪费。

有一个非常干练的推销员,他的年薪有六位数字。很少有人知道他原来是历史系毕业的,在干推销员之前还教过书。

这位成功的推销员这样回忆他前半生的道路:“事实上我是个很没趣味的老师。由于我的课很沉闷,学生个个都坐不住,所以,我讲什么他们都听不进去。我之所以是没趣的老师,是因为我已厌烦了教书生涯,对此毫无兴趣可言,但这种厌烦感却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最后,校方终于解聘了我,理由是我与学生无法沟通;其实,我是被校方免职的。当时,我非常气愤,所以痛下决心,走出校园去闯一番事业。这样,我才找到推销员这份自己胜任并且感觉愉快的工作。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我不被解聘,也就不会振作起来!基本上,我是很懒散的人,整天都得过且过的。校方的解聘正好惊醒我的懒散之梦,因此,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很庆幸自己当时被人家解雇了。要是没有这番挫折,我也不可能奋发图强起来,而闯出今天这个局面。”

故事中的历史老师是幸运的,命运给了他一个改变自己想法,改变自己思维,进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幸运地没有再在不适合自己的历史教员的岗位上面坚持下去了。

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的人误以为无论什么时候坚持是一种美德,而让自己最终走向了悲壮的人生。有的时候,即使你满怀雄心壮志、毅力非常坚强,但是由于不会进行新的尝试,成功依然只是一个梦想。条条道路通罗马,所以在人生道路上,你应当学会坚持,但是更应当学会变通,当感觉到确实不行时,尝试另外一种方式吧!

记住生活是一面人生的镜子

面临厄运时我们如果能够适当地变换思维的角度和方式,将会得到另一种结果。

中国古代有个故事,说的是公元前657年,晋国君主晋献公听信夫人骊姬谗言,逼死太子申生,逼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重耳立志回国继位,振兴家园。后来,他在齐国娶了妻子,又接受了齐恒公馈赠的20辆马车,很感满足。其妻见状,痛心疾首,劝勉他:“行也!怀与安,实败名!”意思是:您且行动吧,满足现状是会毁掉一个人的前途的!重耳从此振作起来,几年后夺回了王位。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引申出“怀安丧志”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迷恋、苟安于享受,就会变成碌碌无为的庸人。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顺境和逆境,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面临厄运时我们如果能够适当地变换思维的角度和方式,多从其他方面重新评价和审视所遭遇的挫折,将有助于摆脱自己所处的困境。

譬如照相,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拍摄,就会得到不同的形象。对待厄运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到,偶然的不幸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它仅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我们的整个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欢乐和幸福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去注意它们,而要对自己的一些创痛念念不忘呢?有的人在厄运袭来时,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人。其实,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也许你在某件事上是“倒霉”的,但你在其他方面可能依然很幸运。和那些更不幸者相比,你或许还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的确,如果我们以欢悦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活,生活就会对我们“笑”,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愉快。而我们如果总是以一种痛苦的、悲哀的情绪注视生活,那么生活的整个基调在我们心中也就会变得灰暗了。

但是,事实上,逆境也可以砥砺人生,增长人的才干,使人通过破除障碍和不良情绪而得到新的突破与发展,心理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而顺境,则也可能使人怀安丧志,一事无成。

从众是人生最盲目的行为

我们的信念往往有很大的从众性,它的建立总是根据别人的反应而致。这正是妨碍一个人发展的心障。

你若使用过英文打字机或电脑,一定知道qwerty这6个英文字母键是在键盘的左上方,因为99%的传统键盘都是这种排列方式。

1882年,人们打字仍然采用左右食指边找边打的方式,当时有位女士创造出8指敲打键盘的方式,因而便参加打字比赛接受别人的挑战。为了赢得胜利,她雇用了一位专业打字员,并且要他牢记每个键的相对位置。比赛当天这套方法果然奏效,从此它便成为追求“打字速度”的标准。

何以我们坚持qwerty的排列方式长达110年之久呢?事实上这种排列方式是最没有效率的了,像Dvorak这种改良型键盘就证明远比传统排列方式的键盘更能减少错误,速度也快很多。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根本没去考虑过它的出处和对错。这些信念中,可能就有几个正是阻碍你更上一层楼的原因,而你却一点也不知道。

这是一个独特的实验:一个女人在大街上行走,突然向一位不知情的路人大叫:“救命!有人强暴!”而旁边另外安排两位乔装的路人,对此呼救声不闻不问而依旧往前走去。这名被当作实验对象的不知情路人在听到呼救声时,所做的反应不是立刻前去搭救,而是转头看旁边两个人有何动静,可当他看到的是一脸漠然时,也就无动于衷了。

这种跟着大家走的群体现象说明,我们的信念往往有很大的从众性,它的建立总是根据别人的反应而致。这正是妨碍一个人发展的心障。

也正是这种我们误以为能够从中保证自己利益的随波逐流的心态使我们或盲目、或狂热、或失去起码的人间正义感,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过,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沦为实验中的那个女人呢?这样的人群必然是自私和冷漠的人群,这样的人群也必然是缺乏良知、个性和创造力的人群,更是没有希望的人群,生活在这样的人群中的个体又能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呢?因此个体的我们应该对每一件事都能从自己的原则和观念出发加以判断,而不是盲目地从众而随意改变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我们更容易犯简单的错误

如果我们只是顺着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觉而始终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让自己走入思维的死角,而导致一些常识性错误的发生。

有一天动物园的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出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其中的奥秘在于管理员只想到了笼子的高度,没有想到关门。

上课时,老师先给学生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用左手作持钉状,提着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做锤打状。售货员先递过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作持钉状的两个手指,这回售货员终于拿对了。

这时,又来了一位盲顾客,他想买一把剪刀,“那位盲人又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他要的剪刀?”教授问。教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抢着回答:“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一致认同他这一“最简单的方法”。不料,教授却摇摇头。“其实,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教授提高嗓门说。

同学们恍然大悟。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一个人进入思维的死角,那智力就会在常识之下。”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左思右想”,说话时“旁敲侧击”,这就是侧向思维的形式之一。如果我们只是顺着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觉而始终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让自己走入思维的死角,而导致一些常识性错误的发生。这时可以让思维向左右发散,或作逆向推理,有时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促成思维的完善和问题的解决。

逆向思维是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之一。按照常规的思路,有时我们便会缺乏创造性,或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当你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开辟新的境界。

第2章 人生不加第二框:走出生活的死角

恐慌是一种错觉

总是在恐慌之后失去冷静与判断,使本来容易解决的问题走上极端。

12头猪涉水过河。到达彼岸时,最年长的猪队长,便开始点数,惟恐遗漏。“一头,二头,二头……”它数了几次,总是少了一头。“奇怪?刚才还没有过河时。明明是有12头的,怎么现在却少了一头,难道有一头被水冲走了?各位帮忙数一数好不好?”

猪仔们听队长这么一说,便数了起来。但数来数去都是11头。

它们都开始紧张起来。

此时,有名牧童骑牛走过,见到这情景,大笑起来。

那猪队长生气地说:“你笑什么?我们都在着急,你却帮也不帮,还在笑!”

那牧童说道:“你们明明是12头,但你们的眼睛只看别人,不看自己,所以数来数去只有11头啦!”

这虽然是个寓言,但足以说明问题。人总是在恐慌之后失去冷静与判断,使本来容易解决的问题走上极端。

吴小姐是深圳发展中心大厦的一位员工,不知怎么,她现在特别害怕星期一。每到星期一,她总是进入不了工作状态,心情会莫名其妙地烦躁不安。想起行长要讲话,想起主任要总结上一个星期的业务成绩,还要布置本周的业务量等,她的头皮都发麻。再加上手上还有上周留下来没处理完的工作,还有几个没有搞定的客户,要和他们进行没完没了的谈判,吴小姐心里就一阵阵地发怵。想想这个星期还要有5个勤劳的工作日,她就有点打不起精神。在星期一她总觉得同样是8小时的工作时间,却好像无形中延长了许多,对千头万绪的工作越来越没耐心,头晕忽忽的,懒懒地好不容易拖到下班。赶快回家或找个地方好好放松一下吧,星期一对吴小姐来说,实在是太紧张了。她想,要是永远没有星期一,该多好啊!

星期一是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过渡期”,又是一周的“开始期”,所以更容易引起一阵难以摆脱的困倦,另外一定要善于自我调节。

不管在什么地方,心理不够冷静,看不到自己造成的恐慌才是最可怕的。

自卑是一条弯路

虽然自卑可以超越,但自卑往往会蒙蔽人们的眼睛,让人们看不到希望。

几年前,他从一个仅有20多万人口的北方小镇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与他邻桌的女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肯定会被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瞧不起。就因为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使他一个学期都不敢和女同学说话,以至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很多同班的女同学都不认识他!很长一段时间,自卑的阴影都占据着他的心灵。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识地戴上一个大墨镜,以掩饰自己的内心。

20年前,她在北京的一所大学里上学。大部分日子,她也都在疑心、自卑中度过。她的一张18岁时候的照片,看起来比现在近40岁的她还老。她疑心同学会在暗地里嘲笑她,嫌她肥胖的样子太难看。她不敢穿裙子,不敢上体育课。大学时期结束的时候,她差点毕不了业,不是因为功课太差,而是因为她不敢参加体育长跑测试!老师说:“只要你跑了,不管多慢,都算你及格。”可是她就是不跑。她想跟老师解释,她不是在抗拒,而是因为恐惧,恐惧自己肥胖的身体跑步一定非常非常愚笨,一定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可是她连给老师解释的勇气都没有,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傻忽忽地跟老师走。老师回家做饭去了,她也跟着。最后老师烦了,勉强算她及格。

在最近播出的一个电视晚会上,她对他说:“要是那时候我们是同学,可能是永远不会说话的一对。你会认为,人家是北京的姑娘,怎么会瞧得起我呢?而我则会想人家长得那么帅,怎么会瞧得起我呢?”

他,现在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经常对着全国几亿电视观众侃侃而谈,他主持的节目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点就是从容自信。他的名字叫白岩松。

她,现在也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而且是第一个完全靠才气而丝毫没有凭借外貌走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位置的,她的名字叫张越。

看到这里,你会说,喔……

原来是他们,原来他们也会自卑。虽然他们超越了自卑,但他们也饱尝了自卑带来的痛苦。自卑使他们的人生之路多了几分坎坷,因为少年自卑的他们,绝对不会认为自己会取得巨大的成就,会成为众人皆知的“名人”。

阴暗悄悄地藏在我们心里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一面。我们通过镜子一照,就能照出了我们自己内在的阴暗的一面。

一位私人诊所的医生准备出国度假,便让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儿子来顶一个月。一个月后医生从国外度假回来,问儿子情况如何。

儿子得意地说:“我把您医了10年都没医好的那个心脏病人彻底治好了。”

不料,父亲听了破口大骂道:“混蛋!你以为你聪明能干?你也不想想,你这些年读医学院的学费是怎么来的!”

虽然是一个笑话,但生活中这种事情倒也常见,这种见到别人表现优异就嫉妒说风凉话的人似乎很多。用一句古语来说,叫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外界事物的出现,总能使我们内心的反映表现出我们内在的那种情操。

譬如一个舞会,一个大型的派对,很多人穿着漂亮衣服出席,大家争妍斗丽。

这个时候刚巧来了一个少女,这个少女跟在场的全部人士都不认识,没有纠缠,没有恩怨情仇,但是她很美丽,一进来便艳压群芳,将所有的人给比下去。

这个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我们相信会出现连续的反应。有些人觉得这个女孩真美啊,衷心赞美。

有些人又会如何,很美吗?你看她那模样!挑毛病,说她这件衣服不好看,一双鞋子又过时。这是第二种人。

第三种人甚至会憎恨,绝不会赞美,他会妒忌、憎恨,甚至愤怒。

这一切导致出来的动作,有些人会攀比,走上前攀比来抬高自己。也有些人会离开她,来表示自己清高。总而言之一连串的东西会表现出来。

我们重申,这个少女跟全场的所有人没有关系,但是在场人士不同的反应,便反映出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心态和个人情操。

能够衷心赞美别人的人,他这个人很快乐很坦荡。妒忌心强,憎恨心强的人,其实他很痛苦,这叫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我们不是说有些人对某事妒忌便叫小人,绝对没有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一面。

但是我们通过镜子一照,照出了我们自己内在的阴暗的一面。假如我们将它拿出来,在太阳底下晒一晒,我们做人便会开朗一点,快乐一点。

我说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点,其实面对很多事情,我们如果只管埋怨别人,说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是,那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映。

上面提到的这个少女便说明了这个道理,她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为什么你还会不喜欢她呢?她跟你没有任何历史渊源,没有恩怨情仇,什么关系也没有,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

太在乎意味着虚弱

总是恐惧于别人的眼光,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会穷于应付而戴上所不愿意的“面具”。

这种现象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总是有人在等红灯的时候习惯猛催油门,或是紧盯着红绿灯,心情就像赛车手开赛前等待倒数读秒一样,生怕错失了领先的契机;当我们无法获得众人的认同而陷入低潮也是同样的情形,好像非得想尽办法逃离一样。

显然地,这是因为恐惧于面对内心的空虚——我们知道,如果一味地感受自身的感觉、体会真正的自己,只会让自己陷入孤单、寂寞的恐惧中;愈是了解自己,就愈是会感受到自己为了取得认同,在台上、台下角色扮演互异产生的冲突,也就愈加感到自己的矛盾、虚假与无助。

或许有人会觉得掩藏、矫饰自己,刻意表现圆滑或是美好的一面,是与人相处的最佳模式。但却经常在空闲时就会觉得烦躁、不耐烦与疲倦,也会不想出门、不想看到朋友,甚至于是不愿意面对自己。少有人会平心静气面对这样的情况,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得到类似的结论:“唉!人就是不能闲下来,一旦闲下来便会胡思乱想,不知所措!”就这样,车子行进时担心遇到红灯或是与人擦撞,真遇到了红灯又着急地盼望绿灯,甚至于争先恐后抢黄灯、闯红灯,非得等到爱车报修,自己进了医院才“心甘情愿”地反省、后悔。

在人际关系中,即使你再怎么在乎别人,费尽心血改变自己来讨好别人,还是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有时候,我们不愿意跟“大家”一样,并不全都是自己的问题,只能说是我们真的不喜欢那样的生活方式罢了。如果不愿意接受自己与别人的差异,硬是要跟大家一样,去扮演着与内心并不契合的角色,我们怎么可能会晓得该如何珍惜、疼爱自己。当我们觉得累了、倦了,对于生活方式感到不满与抱怨,未必是我们又在胡思乱想了,也有可能是因为无法满足心中真切的渴望所致。在这个时候,若是肯静下心来自我聆听,或许就会听见内心仿佛有某种声音,盼望着我们停下脚步仔细地想一想!

想一想,如果跟别人相处的“最佳模式”,是我们真正不愿意的,我们又要如何跟自己相处呢?我们与人相处时,所盼望的真是现在这个样子吗?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不得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是别人的过度期待,还是自己过于恐惧别人的眼光?如果真要改变这样的生活,或者说是要活出真正的自己,我们会得到或是失去些什么?如果我们不是真正的自己,别人要如何来爱这戴着面具的自己呢?

我们得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否则总是恐惧于别人的眼光,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会穷于应付而戴上所不愿意的“面具”!这样一来,任谁也不会晓得该如何来爱自己!

无论如何,生命自有它本身的律动,高潮、低潮就似红灯、绿灯交错运行,不懂得随时调适心态的人,伤害、不幸就会如影随形。

漫不经心让我们失去更多

责任是最足以发挥我们力量的东西。从来没有站在负责任的地位的人,决不能发挥他们全部的力量。

一个年纪很大的木匠就要退休了,他告诉他的老板,他想要离开建筑业,然后跟妻子及家人享受一下轻松自在的生活。虽然他也会惦记这段时间里,还算不错的薪水,不过他还是觉得需要退休了,生活上没有这笔钱,也是过得去的!

老板实在有点舍不得这样好的木匠离去,所以希望他能在离开前,再盖一栋具有个人风格的房子。木匠虽然答应了,不过可以发现这一次他并没有很用心地在盖房子。他草草地用了劣质的材料和拙劣的技术,就把这间屋子盖好了。其实,用这种方式来结束他的事业生涯,实在有点不妥!

落成时,老板来了,顺便也检查一下房子,然后把大门的钥匙交给这个木匠说:“这间就是你的房子了,我送给你的一个礼物!”木匠实在是太惊讶了!也有点丢脸!因为如果他知道这间房子是他自己的,他一定会用最好的建材,用最精致的技术来把它盖好。不过,现在他却因为自己的草率,要住在一个一点都不好的房子里面。

这就好像我们,总是漫不经心地在经营我们的生活,总是等待反应而不做出行动,而让做出来的事情不太完美。

生活中有时候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都没有全力以赴地去做我们该做的工作。直到看到自己的成品,发现将住在自己所盖的房子之后,我们才感到震惊!

如果之前就知道,自己会生活在自己的创造品下,就不会这样了。

假设你自己就是这个木匠,想一下这将是你的房子,那么每当你下钉子、放置木板和竖一面墙的时候,就会精心一点。就好比是在营造你的一生一样,即使只会在里面住几天,为了那几天,都要做得好,住得有尊严。

责任是最足以发挥我们力量的东西。从来没有站在负责任的地位的人,决不能发挥他们全部的力量。在终身处在附属、卑贱的位置,终身劳役于人的人中,很少见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原因,就在于此。他们的力量因为从来没有被重大的责任所磨练,所以终其一世都是弱者。

有人以为假若一个人生来就有大本领,则这种本领迟早总会显露出来——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本领每个人都有,谁可以显露出来,谁无法显露出来,这全看他所处的环境,全看足以唤起志愿、唤醒力量的环境之有无。

责任心本是一个虚拟而无时不在的东西,在全社会大力宣扬“职业精神”的今天,将工作责任心与生存联系在一起并非危言耸听。如果你有足够的责任心,你一定会为自己赢得一栋“最完美”的房子。

随波逐流让我们远离成功

随波逐流的人,具有浓厚从众心理的人,永远不会强于别人,他们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

世界上有很多人总是慢人一步,比如小事情:坐公共汽车慢一秒钟;去大排档吃麻辣小龙虾,人家只剩一只,不够一盘;买衣服剩最后一件残次品。自己都犯嘀咕,怎么这么背呢!大事情:分房子轮不到自己;资格评审只差一分;不管做什么都有人挡在前面。于是,很多人开始慢慢退缩,慢慢地留在众人后面观望,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默默无闻,这是他们总结的人生哲学,能够吃饱穿暖就行了。别人都这么过,我又能够怎么样?于是,过一天算一天,这没有什么不好的。

这样的人就像那随风飘落的树叶,看到它就会知道它的结局,好像“一叶落知天下秋”字面的含义一样,它们默默无闻地来,又默默无闻地去,随波逐流,最后消失在茫茫大海里。

很多没有成功的人,或不曾想要成功的人,就如这树叶,他们与世无争,不愿付出什么,不愿流下汗水,他们悄然来世,默默地成长,娶妻生子,生老病死。他们安于清贫,安于稳当,安于寂寞,他们从不曾知道成功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成功。

随波逐流的人,具有浓厚的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干,我就怎么办。别人怎么生活,我就怎么生活,永远不想强于别人。所以他们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

随波逐流的人,深信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他们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过,他们并不十分关爱他人的生命。所以在别人的后面有前面的人在为他们遮风挡雨。

随波逐流的人,也是缺乏生活激情的人,他们乐于平淡,安于平淡,喜欢无波折的生活。大喜大悲他们都不适应,他们需要稳定,一点风吹草动,也会让他们寝食难安。所以他们宁愿躲在人群的后面。

但生活中也偏偏有这样的人,他们不甘寂寞,他们逆水行舟,他们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渴望有所作为,他们关爱社会,希望能为社会做点什么,他们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他们在前进的路程中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但他们从没被困难吓倒,他们坚持走了下去,最后他们终于达到了成功的彼岸。他们不愿随波逐流,他们希望出人头地,他们是伟大的成功者。这样的人给我们足够的启示。

很多人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困难,不是想去克服,而是跟在别人的后面看人家怎样做,所以克服思维方面的困难其实就是克服自己的思维情绪。

轻言转变会失去很多的机遇

不要轻言转变,再坚持一会儿,霉运就会过去,再坚持一会儿,就会出现转机。

有这样一个家庭,家中的生活一向很拮据,尽管一家六口已千俭万节了,可父母双方微薄的工资才仅仅够糊口,但他们却很乐观,时常鼓励儿女:“孩子们,迎着困难走下去,我们总有办法的。别忘了,我们还有那只玉镯呢。”那是爷爷奶奶的惟一的遗产,孩子们没见过,但妈妈说那可是件价值连城的老古董呢,必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用。这给儿女们增添了不少信心:他们毕竟有个依靠。

每到月初,精打细算的母亲便把那叠不多的钱细心地分成一小叠一小叠:这是本月的水费,那是伙食费……最后只剩一两个可怜的钢儿。但是有一个月,母亲怎么分也不够用,因为最小的妹妹也要上学了。父母锁紧了眉头,这钱是如何都周转不过来了。一家人沉默不语。姐姐打破沉默,小声说:“妈,卖掉那玉镯吧。”仍是一片沉默。只见做父亲的掏出自己的一份钱说:“我戒烟吧。”母亲眼里透出了一片感激,接着,读大学的哥哥也退还自己的一份:“我明天就去找个兼职。”于是左删右减,他们还是保住了那生活的惟一依靠。

此后,这个家庭常遇到厄运,但父母总是说:“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决不动用玉镯。”而兄妹们也不再为艰难的生活而恐惧,他们的心里和爸妈一样踏实而有信心:毕竟我们还有个玉镯呢。

直到哥哥姐姐出来工作后,他们再也不用吞咽生活的苦水。母亲打开了那只“宝盒”,令他们万分惊讶的是,里面空无一物。儿女们霎时明白了爸妈的用心。多年来,鼓励他们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的,不是那只价值连城的玉镯,而是父母那比玉镯更有价值的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屈服的乐观与坚毅。

回首那段辛酸的生活,回味父母在困境中的处理方法,对几个孩子来说,它的价值是物质所不能衡量的。

有些原则,我们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就像挖水井,你首先必需找到你认为有水源的地方,然后坚持往下挖。如果水源离地面50米,而你每次只挖到40米就放弃,而去找另一个地方再挖,那么,你不管付出多少汗水,都将会白费力气,最多是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我又多了一次失败的经验。”

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的人们,面对工作上的困难,面对不顺,不要垂头丧气,不要轻言转换工作,再坚持一会儿,霉运就会过去,再坚持一会儿,就会出现转机。

误会使我们后悔不迭

误会的事,往往在人们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发生。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年轻人结婚了,婚后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

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给孩子喂奶,抚养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他抱起孩子;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

你看,误会的事,往往在人们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发生。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其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下面这位主管就采取了一种很聪明的做法。

单位里调来了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进办公室,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紧张得要死的坏分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他哪里是个能人,根本就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四个月过去了,新主管却发威了,坏分子一律开除,能者则获得提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个月中表现保守的他相比,简直像换了一个人。

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后致辞:相信大家对我新上任后的表现和后来的大刀阔斧,一定感到不解。现在听我说个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位朋友,买了栋带着大院的房子,他一搬进去,就对院子全面整顿,杂草杂树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某日,原先的房主回访,进门大吃一惊地问,那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我这位朋友才发现,他居然把牡丹当草给割了。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子更是杂乱,他却是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却是锦簇;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他才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

说到这儿,主管举起杯来:“让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如果这个办公室是个花园,你们就是其间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头开花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认得出啊。”

暗示让我们不经意地迷失自我

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有个人问他的朋友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朋友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朋友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

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受暗示性越强。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你也有从众心理吗?你是否也在“巴纳姆效应”中迷失自己?你是该好好想想了。

不好的制度才是恶的根源

有一句名言: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

一家企业为员工提供一次内部训练,按惯例,作为训前调研应该与该公司总经理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这家公司的办公室在一幢豪华写字楼里,落地玻璃,非常气派。交流中,透过总经理办公室的窗子,无意间看到有来访客人因不留意,头撞在高大明亮的玻璃大门上。大约过了不到一刻钟,竟然又看到了另外一个客人在刚才同一个地方头撞玻璃。前台接待小姐忍不住笑了,那表情明显的含意是:“这些人也真是的。走起路来,这么大的玻璃居然看不见。眼睛到哪里去了?”其实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在这扇门上贴上一根横标志线,或贴一个公司标志图即可。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这里多次出现问题就是没人来解决呢?这一现象背后真正隐含着的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修路原则”。

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的差错,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一差错,那一定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此时,人作为问题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要求他不要重犯错误,而是修“路”。

如果我们照以前那样的方式思维,你会发现,只要这条路有问题,你不在这里出错,还会有其他人因它而出错,今天没人在这里出差错,明天还会有。比如,有一盆花放在路边某一处,若有两个人路过时,都不小心碰了它一下,现在,正确的反应是:不是这两个人走路不小心,而是这盆花不该放在这里或不该这样子摆放。

一般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摔上两跤,他会被人们耻笑为“笨蛋”,如果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各摔一跤,他们会被人耻笑为两个笨蛋。按照“修路”原则,正确的反应是:是谁修了一条让人这么容易摔跤的路?如何修正这条路,才不至于再让人在这里摔跤?

如果有人重复出错,那一定是“路”有问题,比如,对他训练不够,相关流程不合理,操作太过复杂,预防措施不严密等。

如果有人干活偷懒,那一定是因为现行的规则即“路”能给他偷懒的机会。

如果有人不求上进,那一定是因为激励措施还不够有力,或至少是你还没找到激励他的方法。

如果有人需要别人监督才能做好工作,那一定是因为你还没有设计出一套足以让人自律的游戏规则。

如果某一环节经常出现扯皮现象,那一定是因为这段“路”上职责划分得不够细致明确。

如果经常出现贪污腐败现象,那一定是“路”给了他们许多犯罪的机会。

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制度就是路。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出现多次多人犯错的事情,不是人错了,而是制度出了问题。

改变思路,重新审视我们的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找准位置才能做好事情

小聪明和大智慧永远是两个概念,一味地将心思用歪了,总有一天要挨当头棒喝。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个年轻女人在误了上班的班车后又看到了上司的车,于是就自认为理所当然,去搭乘那车上班。上司说:“你没有资格坐这车,请下去!”她解释是刚误了班车怕迟到。上司说,迟到是她自己的事情,然后她愣住了,僵持的时候自己下了车去搭出租了。故事的结尾说:“她得到了两点教训,一是自己犯下的错误应想方设法自己去弥补,别人没有理由也没有责任为你分担;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更不要轻易对别人寄予希望,除非他想帮助你。”

这个现实社会,从理论上讲人人的尊严人格都是平等的。但是,社会是立体的,多维的,所以就必然有着位置的各不相同。无论是处在什么位置上,最重要的是心理要正常,心态要稳定。对自己的位置不满意,看到自己想要的位置上已经有别人了,应该想着的是自己该怎么向他学习一下,也能通过努力达到类似的位置,而不是一味地想着那位置上的人快裁下来吧,要知道即使他裁下来,浮上去的也不一定就是自己。张爱玲看到了我的小诗,会嫉妒我的文采?冰心读了我的散文,会把自己的手稿都烧了?她们都是靠真本事生存的人,她们不语,可是分量自在。

下棋讲究个对手,你才知道围棋有黑白两色棋子,就与九段高手来切磋,那是对人家的一个侮辱。人无论如何一定要认得自己的位置,社会越进步,就越能体现个人的努力结果。人家出色了自己平庸了总是有着许多客观理由的,对自己的位置不满意,最迫切要做的事情是找找为什么自己就不如人家的根源,想想自己怎么努力才能也像人家一样成功。小聪明和大智慧永远是两个概念,一味地将心思用歪了,只琢磨着自己达不到的那位置上的人快快倒霉,甚至不光是想,还要做些什么不该做的事情,自己作孽,那总有挨当头棒喝的一天的,而那时候更是得不偿失,可能是连旧的地位也保不住了,离自己理想的位置就更远了!

那个女人在认为理所当然地搭上司的车的时候,她是认不清自己位置的人,幸亏她的上司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她,才使她有了一个真正长大的机会。红尘世界里的好事多了,自己拥有的又太少了!面对这个世界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面对自己叹为观止的高度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叹息?自卑?狂想?嫉妒?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是埋头苦干发展自己啊!

对别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宽容

当你对别人“宽大”之时,即是对您自己宽大。包容心有时候能替你作出正确的决定。

这是一个刚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他的。”

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儿子,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儿子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让他们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要去喜爱面貌姣好或谈吐风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宁愿和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或聪明的人保持距离。

然而感谢上帝,有些人却不会对我们如此残酷。他们会无怨无悔地爱我们,不论我们多么糟总是愿意接纳我们。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种神奇的东西称为“情感”,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何时发生,但你却知道它总会带给我们特殊的礼物。

你也会了解情感是上帝给我们最珍贵的赠与!爱就像是稀奇的宝物。它带来欢笑,激励我们成功。它倾听我们内心的话,与我们分享每一句赞美。它的心房永远为我们而敞开。

爱心与情感会影响你的思维,这一点毫无疑问。如果你缺少爱心,缺少对弱者的同情,有时候你就会作出错误的决定。因为事实上,你所面对的不幸可能只是一个假象,这个假象是对你情感的一种考验。包容心有时候能替你作出正确的决定。请相信这一点。

没有人的命运是注定的

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

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失败的种子永远存在着,除非你介入其间将它砸毁。一个人体验到空虚之后,空虚就会成为避免努力、避免工作、避免责任的方法,也因此成为随波逐流生活的理由与借口了。

有人是“注定”要倒霉的,从这句话中,你会了解到,潜意识会把破坏性或负面的思考动力,转化为实质的对应事物,正如潜意识会遵循并奉行正面或建设性的思考动力一样。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上百万人指称自己“不幸”或“倒霉”的奇怪现象。

有达数百万的人会自以为是“注定”要贫穷落魄失意的,因为他们相信有某种奇特的力量超乎他们的掌握。他们是创造自己“不幸”的人,因为这一观念的负面思想,让潜意识给接收,转化为实质的对应事物了。

再次提醒你,只要你将想转化为实质事物、成功的渴望传输给潜意识,并满怀期待、由衷相信,转化的过程终将发生。你的信心、你的信念,正是主宰潜意识行动的因素。当对你潜意识进行暗示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去“欺骗”你的潜意识。

我们都可以化失败为胜利。请您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好好利用,就可以对这个失败泰然处之了。

自以为是总是让我们弄巧成拙

蠢人不是无才,而是无德,无德者才会力不从心,必将弄巧成拙。

北欧一座教堂里,有一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为有求必应,因此专程前来这里祈祷、膜拜的人特别多,简直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

教堂里有位看门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稣被别人这么尊敬和崇拜,心里非常不服气,心想自己如果在这样的位置会做得更好。一天,他非常意外地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下来为你看门,你上来钉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

这位先生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于是耶稣下来,看门的先生上去,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般地伸张双臂,本来苦像就雕刻得和真人差不多,所以来膜拜的群众并不怀疑,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友的心声。

来往的人潮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他都强忍下来而没有说话,因为他必须信守先前的承诺。

有一天来了一位富商,当富商祈祷完后,竟然忘记手边的钱便离去。他看在眼里,真想叫这位富商回来,但是,他憋着不能说。

接着来了一位三餐不继的穷人,他祈祷耶稣能帮助它渡过生活的难关。当要离去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里面全是钱。穷人高兴得不得了,耶稣真好,有求必应,万分感谢地离去。

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说。接下来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到,他是来祈求耶稣降福他平安。正当要离去时,富商冲进来,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要年轻人还钱,年轻人不明究理,两人吵了起来。

这个时候,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终于忍不住,遂开口说话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稣所形容的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船。化装成看门人的耶稣出现了,指着十字架上的人说:“你下来吧!那个位置你没有资格了。”看门人说:“我说出事实来,难道不对吗?”耶稣说:“你懂得什么?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用来嫖妓,可是对那穷人,却可以维持一家大小生计;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这是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寓言故事,却透露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自以为聪明,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事与愿违。这种人实际上是蠢人而已。蠢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是“聪明”人做着不聪明的蠢事,而且还自以为得计。

人为什么会蠢呢?是才能低下吗?不,回答是否定的。蠢人不是无才,而是无德,是无限的贪婪。是以有限的才能,去追求无限的贪婪,力不从心,必将弄巧,而弄巧又必将成拙,这就是一切蠢人的逻辑。

没人喜欢做蠢人,因此我们要培养我们心中的“德”,养成一种较稳定的道义精神或文化精神。

巧于算计,却总是得不偿失

看重钱财者心中往往薄情寡义,淡泊名利者以德服人,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陶朱公范蠡还住在陶时,曾生了一个小儿子。等到长大成人后,陶朱公的二子因杀人,被楚国拘囚起来。陶朱公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我听说有千金之家财,其子可以不被处死于市中。”于是准备齐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前去探视。但大儿子也坚持要去,并说:“父亲不让大儿子去,而让小弟去,一定是父亲认为我是不肖之子。”说着竟要自杀。夫人见此,再三强劝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让大儿子去,并附信一封,叫他交给自己过去的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到了以后,把礼金送上,然后一切客随主便,不要与他争辩。”大儿子到后,便按照父亲的嘱咐去做了。庄生对他说:“你快走,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是什么原因。”大儿子走后,并没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地住在楚贵人那里。庄生虽穷,却标榜廉洁耿直,楚王以下的大臣们都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儿子所送千金之礼,庄生并无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办成后,再退还给陶朱公,以此为信守之据,然而陶朱公的长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个理由觐见楚王,说天上有星相显示,有事不利于楚国,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贯信任庄生,于是就命人封住三钱之府,准备大赦天下。楚贵人欣喜地将此喜讯告诉了陶朱公长子。不料大儿子想,大赦时弟弟一定会出来,千金岂不白送庄生了。于是就又去见庄生,庄生吃惊地问:“你怎么还没离开这里?”陶朱公长子说:“弟弟今将大赦,故而特来告辞。”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钱还给了他。

庄生被陶朱公大儿子耍弄,感到是一种奇耻大辱,于是就又觐见楚王说:“楚王大赦是为了修德去凶,可楚国的百姓都说,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他们家里就用金钱来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说楚王大赦并非为楚国百姓,只是为陶朱公的儿子一人着想罢了。”楚王听后大怒,下令对陶朱公的儿子立即处斩,然后才下大赦令。

当大儿子拿着弟弟死亡通知回到家,母亲及乡亲都很悲伤,陶朱公说:“我听说你的行动,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非是你不爱他,只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的艰辛,所以很看重钱财。至于你小弟,本来就生长在富裕的环境里,出门乘车、骑马,不知钱财来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为他能抛舍钱财,而你却不能,最终是你杀了你弟弟,我早就料想你会带丧报回来!”

看重钱财者心中往往薄情寡义,他们的典型逻辑就是无论做事还是为人,都以利来交往,算计来算计去,却总是得不偿失。他们永远不会明白,淡泊名利者以德服人,才能掌握为人处世的奥妙。

快乐与大家分享才会成倍增加

紧紧抓住的东西反而会最终失去,不会与别人分享,最后的结果是自己也享受不到。

树上落了一只嘴里衔着一大块食物的乌鸦。许多追踪这个富有者的乌鸦立刻成群飞来。它们全都落下来,一声不响,一动不动。那只嘴里叼着东西的乌鸦已经很累了,很吃力地喘息着,不是嘛,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一大块东西吞下去呀。它也不能飞下去,在地上从容不迫地把这块东西啄碎。乌鸦们会猛扑过去,于是就要开始一场通常所说的混战了。它只好停在那儿,保卫嘴巴里的那块东西。

也许是因为嘴里叼着东西呼吸困难,也许是因为以前它被大家追赶,已经弄得精疲力竭——只见它摇晃了一下,突然失落了叼着的那块东西。

所有的乌鸦都猛扑上去,在这场混战中,一只非常机灵的乌鸦抢到了那块东西,立刻展翅飞去。这当然是另一只乌鸦——头一只被追赶得精疲力竭的乌鸦也在跟着飞,但已明显地落在大家的后面了。

结果是第二只乌鸦也像第一只一样,弄得精疲力竭,也落到一棵树上,也是终于失落了那块东西,于是又是一场混战,所有的乌鸦又去追赶那个幸运儿……

请看,富有的乌鸦的处境多么可怕,而这只是因为它只为了自己。

不会与别人分享,最终的结果是自己也享受不到。快乐分给大家就会成倍地增加。相反如果紧握住不放,就会有别人嫉妒你的快乐。

有想像力才有创造力

我们所经历的教育把我们的思想都禁锢在一个形式里面,只知道考试的答案,而没有一点活力与想像力。

在一所名牌大学的知识竞赛中出了这么一道思考题:

有一只蜗牛,住在一棵梧桐树下面,一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蜗牛便开始从树根向树梢上爬。它爬得忽快忽慢,有时还停下来四处望望,躲避可能的危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这只蜗牛终于爬到了梧桐树的树梢,在树梢上睡了一觉。

第二天清晨,也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蜗牛开始从树梢向下爬,它沿着昨天爬行所留下来的印痕,忽快忽慢地朝树根爬去。有时它也停下来望望,或者吸食一点树汁;总的来看,朝下爬要比朝上爬轻松多了,所花费的时间也少一些。这样,当太阳还没落山的时候,蜗牛就已经爬到了梧桐树的根部,也就是昨天它出发的地点。

现在请问:在蜗牛上下爬行的途中,会不会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点:蜗牛第一天上树时经过这一点的时刻,和蜗牛第二天下树时经过这一点的时刻完全相同?

解答这个问题,首要的是确定正确的思路。思路正确,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否则就会一筹莫展。在这里,正确的思路有许多种,其中较简单的一种是:利用头脑中的视觉形象,把第一天和第二天重合起来,把上树的蜗牛和下树的蜗牛设想为两只蜗牛,它们从树根和树梢同时出发,沿着同一条路线相对爬行;两只蜗牛肯定要在中途相遇。显然,相遇的那一点就是问题的答案。

但当这个问题提出后,出现短暂的沉默后,有的选手开始在纸上画图,想通过画图法解决,有的选手设置了一些变量,开始忙着计算。这些曾在高考中过关斩将的“将中之将”们在这个问题前显得手忙脚乱,如坠雾中。

这些大学生们怎么了,难道是他们的智商不行?这显然不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些心理学家做了一些跨国研究,对比了中国与美国一些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比中发现,在某些能力上中国儿童比美国儿童更强,但同时又发现,随着学龄的增长,中国学生在许多方面逐渐不如美国学生,创造力便是其中一项。这是为什么呢?

回忆一下我们所经历的教育,它把我们的思想都禁锢在一个形式里面,只知道考试的答案,缺少活力与想像力。因此,我们就不会奇怪前面故事中的选手们在一道简单得只要稍微用一下想像力的题目前败下阵来了。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这样的“知识竞赛”题,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展开了我们的想像。记住,对待很多的问题我们应当学会展开无限的想像,那一瞬间产生的灵感也许会改变我们的一生。

勤奋的人未必成功

人要善于观察、学习、思考和总结,仅仅靠一味地苦干奋斗,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结果常常是原地踏步。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用人不公平。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

他忽然有了个主意。“布若先生,”总经理说,“请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布若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卖。“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布若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价格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儿吧,你可以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

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请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了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请他进来。”爱若由于比布若多想了几步,于是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

你认识到了吗——

人与人的差距,更多体现在思想方法上,虽然初始时就那么一点点,但日积月累就越拉越大,所以发现差距及时总结,方能迎头赶上。

人要善于观察、学习、思考和总结,仅仅靠一味地苦干奋斗,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结果常常是原地踏步,明天仍旧重复昨天和今天的故事。

成功的规则未必那么明显,需要很高的悟性与洞察力,面对差距和挑战,及时调整心态,增强自己的独立思考、多谋善断、随机应变的能力。

第3章 人生不加第三框:找回真正的自我

做一个聪明的钓鱼者

好的创意一闪现,常常令人心头一“热”、一阵惊喜、一种朦胧的新奇感,这就意味着被直觉“相中”了。

两个钓鱼高手一起到鱼池垂钓。这两人各凭本事,一展身手,隔不了多久的功夫,皆大有收获。忽然间,鱼池附近来了十多名游客。看到这两位高手轻轻松松就把鱼钓上来,不免感到几分羡慕,于是都到附近去买了一些钓竿来试试自己的运气如何。没想到,这些不擅此道的游客,怎么钓也是毫无成果。

话说那两位钓鱼高手,两个个性根本不同。其中一人孤僻而不爱搭理别人,独享钓鱼之乐;而另一位高手,却是个热心、豪放、爱交朋友的人。爱交朋友的这位高手,看到游客钓不到鱼,就说:“这样吧!我来教你们钓鱼,如果你们学会了我传授的诀窍,而钓到一大堆鱼时,每十尾就分给我一尾,不满十尾就不必给我。”双方一拍即合,欣然同意。教完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样也传授钓鱼术,依然要求每钓十尾回馈给他一尾。一天下来,这位热心助人的钓鱼高手,把所有时间都用于指导垂钓者,获得的竟是满满一大箩鱼,还认识了一大群新朋友,同时,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备受尊崇。另一方面,同来的另一位钓鱼高手,却没享受到这种服务于人们的乐趣。当大家围绕着其同伴学钓鱼时,那人更显得孤单落寞。闷钓了一整天,检视竹篓里的鱼,收获也远没有同伴的多。

当你帮助别人获得成功——钓到大鱼之后,自然在助人为乐之余而得到回馈。不过我们更赞赏的是那位热心高手的聪明的决定,这个想法堪称一种绝佳的创意思维。

我们知道,想要有创意,就要有意识地在联想上逆“常规”而思,反“熟路”而行,独辟蹊径,异想天开,把相距甚远、相似甚差、以至“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新奇的,出其不意的联想。那为孤僻的高手怎么能想得到教别人反而能得到更多的鱼呢?通常,对联想的初选是由人的直觉完成的。那些好的创意一闪现,常常令人心头一“热”、一阵惊喜、一种朦胧的新奇感,这就意味着被直觉“相中”了。

一项新的创意成功以后,应当不失时机地总结经验,迅速地灵巧地向其他创意方向转移或移植,以形成一种连锁反应,扩大创意成果。这种横向转移,本质上也是一种联想。忽略了就会坐失良机。

拉链的发明就是很好的例子。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上首次展出了吉特逊发明的拉链,用在鞋上。后来欧加制成了自动拉链生产机,拉链可以大量生产,但无销路,欧加破产。后来一个服装店店主看到这个新奇的小玩意儿价廉物美,便想它有没有其他用途呢,比如在钱包上用它一定很安全又方便。由于在功能上的这个新创意,拉链一时成了市场上的热门货。

后来,他又把拉链缝在海军制服上,结果该店主发了大财。1921年美国富善公司首先在夹克上用拉链,称为“Zipper”夹克,一时流行全美,它由一个小企业一跃成为著名的大公司。1930年法国一时装设计师在妇女睡衣上采用拉链,也获得了巨额利润。

会动脑筋的人才能出彩

在思考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很自然地就会走到你的身边。用心思考,你总能找出解决难题的办法。

一个城里男孩凯尼移居到了乡下,从一个农民那里花100美元买了一头驴,这个农民同意第二天把驴带来给他。

第二天农民来找凯尼,说:“对不起,小伙子,我有一个坏消息要告诉你,驴死了。”

凯尼回答:“好吧,你把钱还给我就行了。”

农民说:“不行,我不能把钱还给你,我已经把钱给花掉了。”

凯尼说:“OK,那么就把那头死驴给我吧。”

农民很纳闷:“你要那头死驴干嘛?”

凯尼说:“我可以用那头死驴作为幸运抽奖的奖品。”

农民叫了起来:“你不可能把一头死驴作为抽奖奖品,没有人会要它的。”

凯尼回答:“别担心,看我的。我不告诉任何人这头驴是死的就行了。”

一个月以后,农民遇到了凯尼,农民问他:“那头死驴后来怎么样了?”

凯尼说:“我举办了一次幸运抽奖,并把那头驴作为奖品,我卖出了500张票,每张2块钱,就这样我赚了998块钱。”

农民:“哇!那群人没有把你打死!?”

凯尼骄傲地回答:“只有一个人会来打我,就是那个中奖的。所以我把他买票的钱还给他就没事了!”

许多年后,长大了的凯尼成为了安然公司的总裁。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创新就是要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这样的突破常规的例子数不胜数。

暑假前,16岁的佛瑞迪对父亲说:“我要找个工作,这样我整个夏季就不用伸手向你要钱了。”不久佛瑞迪便在广告上找到适合他专长的工作。第二天上午8点钟,他按要求来到纽约第42街的报考地点,可那时已有20位求职者排在队伍的前面,他是第21位。

怎样才能引起主考者的特别注意而赢得职位呢?佛瑞迪沉思良久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几行字,然后把纸折得整整齐齐交给秘书小姐,恭敬地说:“小姐,请你马上把这张纸条交给你的老板,非常重要!”“好啊,先让我来看看这张纸条……”秘书小姐看了纸条上的字后不禁微笑起来,并立刻站起来走进老板的办公室。结果,老板看了也大声笑了起来。原来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21位。在您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做任何决定。”最后,佛瑞迪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这份工作。

很显然,这是佛瑞迪善于思考产生的效果。佛瑞迪的故事和成功经验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会动脑筋思考的人总能把握住机会,并妥善地解决问题,成功离不开睿智的创意。

很多事情因为懒惰所以不可能

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你努力去做,反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从竞争的角度看,你的工作反而风险较小。

新加坡有个大型海鲜企业——海鲜市场和餐馆。它的广告牌只有一句话:“海里游的,这儿都有。”大到鲸鱼身上的每一可食部位,小到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富有营养的浮游生物,应有尽有。至于龙虾、鲍鱼、梅花参等更是常品,随时可以买到。广告牌所说的似乎不太可能。

怎样才能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呢,那就是去惰性,不惜重金,不吝时间与精力,到世界各渔业公司组织货源。一次,一位客人要吃新加坡活的壳鱼,海鲜公司闻讯立即行动,派人用特殊鱼网到特定海域打捞,鱼网出水前一刹那,用特殊吸管连鱼带水一起装入一个特殊容器,专车送到机场,等待的专机立即起飞。在飞机上,还要保证适当温度的海水、适量的氧气供应。到达目的地,又有专车抢运,保证客人得以尝鲜。

许多事情没有解决之道,其实是被胆怯束缚,赶走了胆怯,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种高压水挖藕技术,就是由离奇联想而创意出来的:有一伙人在池塘挖藕,突然有个人无意中放了个响屁,连忙向旁边的人说声“请原谅”,表示歉意。那人半开玩笑地说:“这种响屁朝池塘底放上三两个,那泥里的藕都恐怕要吓得蹦出来了。”不料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一个有心者便突然闪现了一个想法:用导管反把压缩空气输送到池底再喷放出去会怎样呢?或许就能把藕挖出来……迅即实验,只有气泡而挖不出藕。他想:“需要更强大的冲力。”再用水管对水加高压,就大获成功,不但挖出了藕,而且藕还被高压水冲洗得干干净净。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挖藕效率。一项挖藕新技术获得了普及。“放屁挖藕”,纯属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经过离奇的联想,却产生了一项挖藕技术的新创意。创意思维确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物!同一件事,因为各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任何事物都可以与思维联想起来。那个发明挖藕新技术的人,可以“肯定”地说,他早就对人工挖藕的改革有想法了。

酒铝罐常被人当作废品弃掉,但一位美国老人却利用小铝罐轻而有浮力的特点来制船,收集了大量的啤酒罐制作了独具一格的游船。啤酒罐和游船之间的联想跨度大、想法妙,由于独辟蹊径,成了世界电视新闻。

一个成功者的一生,必定是一个与风险拼搏的一生,除非不干事业,干事业则必有风险。松下幸之助发迹之前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学徒。他不屈服于命运,将小小的客厅改为作坊,把积攒的全部家当97美元全部用来制造电器插座。几次试验的失败,竟把老本全部用光。松下又把结婚时购置的衣物送入当铺,终于渡过难关,发明出第一项新产品——双插座接合器,从此走上了成功之路。如果松下当初胆怯了,不敢冒倾家荡产之险,就不可能有20年以后的松下公司。开拓必须要承担风险,有果决的勇气方能拼搏人生。

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你努力去做,反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从创新的角度看,你的工作风险较大;从竞争的角度看,你的工作反而风险较小,因为无人与你竞争。在发明创造和市场营销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正是在上述各例中起作用的因素——未预料性。所以,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你不妨试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