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朝宗奇经八脉学验专辑(全2册)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2 14:39:55

点击下载

作者:孙朝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朝宗奇经八脉学验专辑(全2册)上

孙朝宗奇经八脉学验专辑(全2册)上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孙朝宗奇经八脉学验专辑:全2册/孙朝宗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4026-0

Ⅰ.①孙… Ⅱ.①孙… Ⅲ.①奇经八脉-医案-汇编 Ⅳ.①R224.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012215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孙朝宗奇经八脉学验专辑(上、下册)

著  者:孙朝宗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10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4026-0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骆彩云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著者简介

孙朝宗

主任医师,山东著名老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1937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已相传4代的孙氏中医世家。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先后在德州联合医院、德州地区干部疗养院、德州地区肿瘤医院、德州市中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工作,其间,并代理德州卫校中医班、山东中医药大学德州中医大专班的教学工作,教学相长,学验俱丰,对奇经八脉理论的临床应用尤有深究。著有《孙鲁川医案》《经方方法论》《经方临证录》《医林典故》《孙朝宗临证试效方》《奇经八脉证治发挥》《古今奇经验案选编》等。序

余自青年时代就究心于奇经八脉理论与临床实践,略有心得。

奇经八脉学说,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说最早散见于《内经》,后在《难经》中作了集中的阐述,形成专论。之后,历代医家也相继作了一些发挥,如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杨上善的《明堂类成》、王冰的《素问注》、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等,对于奇经八脉又各有其专说。明代李时珍有鉴于此,始撰辑《奇经八脉考》,旁征博引,形成了奇经八脉学说方面的专著,使这一理论大为丰富起来,惟书中又论及“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奇经八脉考·奇经八脉总说》)、“仙而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也”(《奇经八脉考·八脉》)。这些“丹道家言”又使后学茫然,望而却步,不敢逾越丹墀而言也。

根据我数十年的临证观察,发现奇经学说与六经学说关系十分密切,又参考了古圣后贤的一些论述,在思维中形成了奇经必与六经融为一体进行辨证论治的概念,在医疗实践中往往取得良好疗效。

学而不思则罔,多年以来,我将个人的思索诉诸笔端,先后出版了《奇经八脉证治发挥》《奇经方药简编》《〈奇经八脉考〉笺注》等小册子,也得到了学界同道的鼓励,因诸书出版时间较早,频接来电来函反映购买困难,遂在门人的帮助下将这些小册子勒成一部,删除重复,并补充《奇经八脉病表解》一篇,而成《奇经八脉学验专辑》。此书系统反映了本人关于奇经八脉的理法方药经验,倘对读者研究奇经有所帮助则幸甚。孙朝宗2016年12月《奇经八脉考》笺注孙朝宗 著孙 震 协助整理序《奇经八脉考》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重要著作之一,集中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奇经八脉,旁征博引,论证翔实,为后代医家和养生家所赞赏。奇经八脉的理论对针灸、气功及内科、妇科疾病的辨证治疗,均起到了指导作用。奇经八脉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后在《难经》中作了集中的阐述,再后来有《明堂孔穴》(原书已佚,其内容多保存在晋代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中),隋唐时期有杨上善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王冰的《素问》注、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元代有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论述均略而不详。李时珍有鉴于此,特作《奇经八脉考》一书,成为这方面的专著,使奇经八脉的理论大加发展起来。迨至盛清的医学家,如叶天士、王孟英、尤在泾、武之望、傅青主、唐容川等,在内科、妇科的辨证用药方面又多有发挥,均是受本书的积极影响。还有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卷十一专论奇经八脉的辨证论治,并附有方剂五六十首。严西亭的《得配本草》又专设了“奇经药考”,又使奇经八脉的辨证治疗更加丰富起来。如果把奇经八脉说成一个经络学说的单独系统,那么,它是由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所组成,它不拘于十二经脉,无表里配属关系,内不连属脏腑,也不配属支干,作用上各经有异,但总的来说,它有溢蓄正经脉气的调节作用。李时珍说:“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霶霈妄行,流于湖泽。”比喻十二经犹如江河干道,而奇经则是调节流量的湖泊。

对于八脉,如分而论之,督脉为阳脉之海,又云“为阳脉之都纲”,其功能,一是统摄全身阳气,二是维系人身元气,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均会于督脉,有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的重要作用。因督脉由下向上,贯脊属肾,别络又从上向下,循膂络肾。如督脉不和,“实则脊强,虚则头重”,脊强是经气受阻,头重是清阳不升。同时又因督脉络脑,如风气侵之,易成脑风。督脉之别络由少腹上循,故能产生腹气上冲之冲疝、癃、痔、遗尿、女子不孕等证。

任脉为阴脉之海,三阴经、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有总调人身阴气的功能。张洁古以为“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脉经》以任脉为病,“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等等症状。它在内科及妇科的疾病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为“血海”,一则上行“渗诸阳”、下行“渗诸阴”,能含蓄经脉脏腑的气血。冲脉下起于少阴,上络于阳明,得先后二天之真气,故成为经脉之海,所谓太冲脉盛,月经以时而下。如冲任失调则易发生女子不孕、漏胎等证。这是因为冲为血海,关系到妇女月经、胎产之病。冲又与足阳明合于宗筋,又有束骨、利关节的功能。至于“逆气而里急”“少腹痛上抢心”等,都是因冲脉循少腹上行的缘故。

带脉环身一周,络腰而过,有如束带,总束诸脉不使妄行。如带脉不和,则见“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亦与带脉相关。张子和云:“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客热郁抑,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李濒湖引杨氏之说:“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 《素问》谓:阳明与冲脉皆属于带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脉经》又有“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等的叙述。

阴跷脉与阳跷脉都起于足跟部,与足的健步行走有关,故以跷字名之。杨玄操《难经》注云:“跷,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这是对于跷的解释。跷的功能,概而述之,既表现于足的行动,又表现在眼目的开合,实际上关系着脑的清醒与睡眠。阳跷从足外踝上行,循背上风池;阴跷从内踝上达咽喉部,两跷均上会于目。故《黄帝内经》云“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又谓:“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难经》云:“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是说当病者急,不病者缓。这个缓急现象多见于“癫痫、瘈疭”。因癫痫、瘈疭的举发,都会发生抽搐,筋脉牵引。阳跷发于足太阳,故阳跷为病,动苦腰背痛,身强直。阴跷发于足少阴,故病多少腹痛,腰髋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等证。

阴维脉、阳维脉: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阳维关乎卫阳,阴维关乎营阴。二维相从,则维护了表里营卫的和谐。二维为诸脉之纲维。阳维起于诸阳之会与手足三阳相维,与太阳、少阳关系密切;太阳主表,少阳主半表半里,若二经脉气不和,就会出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脉交三阴而行,与任脉同归。脘腹痛多与太阴、少阴、厥阴气逆有关,挟任脉之气上冲,故“阴维为病苦心痛”。有关胁下实、腰痛、阴中痛等证,都关乎阴维之为病。

以上则简述了八脉的大略。《奇经八脉考》一书概述了八脉的循行、八脉的功能以及八脉的治疗,形成了以奇经八脉为辨证论治的雏形。但本书涉及《黄帝内经》 《难经》《针灸甲乙经》及《脉经》等内容,所描述的奇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又极为复杂,给辨证论治造成极大难度,令人有望文生叹之感。王罗珍、李鼎《〈奇经八脉考〉校注》为我们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我们所编之《〈奇经八脉考〉笺注》即在《奇经八脉考》原文之下,一一作了笺注,初衷是想为研习《奇经八脉考》者提供捷径,对读者有所裨益。又必须说明的是,书中李时珍的注解不亚于历代先贤,所以本书又将李时珍的注说用黑体字表示,并加以笺注。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书一定会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谨就正于同道,望不吝指教,以便不断修正与提高。作者 于德州2016年11月总说篇奇经八脉总说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经,旁支为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笺注】《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指出了人身之内有经有络。经的原意指纵脉、直行;络的原意指横行之脉。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多行于人身之深里之部;络脉即其经脉的分支,多散布于人身之皮肤浅部。手三阴指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左右两侧共六条;手三阳指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左右两侧共六条。足三阴指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左右两侧共六条;足之三阳指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左右两侧共六条。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共任、督二络为十五络也;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络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偶,故谓之奇。【笺注】人身有十五络穴,其中十二经各有一络穴,脾又有一大的络穴,加任、督之络穴,共有十五络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这十二经之脉气与十五络脉之气,共二十七气,在人体内如泉之流而不止,如日月之行而不休。六阴经脉荣营于五脏,六阳经脉荣营于六腑,阴脉、阳脉相互贯通,如环无端,终而复始,莫知其头绪也。这十二经气血充实,而流溢于奇经,溢蓄之气,又转相灌溉,内可温煦五脏六总说篇奇经八脉总说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经,旁支为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笺注】《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指出了人身之内有经有络。经的原意指纵脉、直行;络的原意指横行之脉。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多行于人身之深里之部;络脉即其经脉的分支,多散布于人身之皮肤浅部。手三阴指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左右两侧共六条;手三阳指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左右两侧共六条。足三阴指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左右两侧共六条;足之三阳指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左右两侧共六条。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共任、督二络为十五络也;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络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偶,故谓之奇。【笺注】人身有十五络穴,其中十二经各有一络穴,脾又有一大的络穴,加任、督之络穴,共有十五络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这十二经之脉气与十五络脉之气,共二十七气,在人体内如泉之流而不止,如日月之行而不休。六阴经脉荣营于五脏,六阳经脉荣营于六腑,阴脉、阳脉相互贯通,如环无端,终而复始,莫知其头绪也。这十二经气血充实,而流溢于奇经,溢蓄之气,又转相灌溉,内可温煦五脏六腑,外可濡润体之腠理。奇经共有八脉,即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奇经即“别道而行”,其经之行与功能,也就不同于十二正经。杨玄操谓:“奇,异也,此之八脉与十二经不相拘制,别道而行,与正经有异,故曰奇经也。”它无配属关系,又不固定络属何脏何腑,不随十二经循环。其功能主调盈虚。正经犹如江河,奇经犹如湖泽,江河水满,则溢入湖泽,故湖泽有含蓄水量和调节江河之水的过多或过少的作用。所以奇经八脉能够维系和调节十二经气血,含蓄人身精血和阴阳真气,灌溉于体内组织,起着内温脏腑、外濡腠理的作用。十二(四)经脉与十五络脉穴图

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以备学仙、医者筌蹄之用云。【笺注】秦越人即相传之扁鹊,著有《难经》,于《难经·二十八难》谓:“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入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奇经和十二经在生理功能的区别,就譬如圣人设计了沟渠通畅水流,当沟渠里水量盛满充溢时,就会流入深湖之中,这是自然趋势,故圣人不能阻止水的满溢旁通,而在人体经脉中的脉气到了丰盛之时,也就会流入奇经八脉,不循经脉的通路环运周转。所以十二经脉不能阻止丰盛的脉气外流,等于是不能阻止沟渠满溢的水,流入深湖一样。《难经》此说为《黄帝内经》未有所载。因而说这是发《灵枢》及《素问》所未发明的秘旨了。八脉散在于群书,多略而不详,医者不懂得这奇经八脉的道理,怎么能够探讨出人身之病的病机呢。仙为道家术语,指当时的修炼以求长生的人,不懂得这奇经八脉的道理,也就难以安定炉鼎了。炉鼎实指当时炼丹家的用具,此处可借指丹田。八脉

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笺注】阳维起于诸阳会,是指阳维与各阳经交会于头及肩部的各个穴位。阴维起于诸阴之交,是指阴维交会于腹部的各个穴位。阴维与阳维为共同卫护营卫之气的总纲。故云“为一身之纲维也”。

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笺注】阳跷脉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而入风池;阴跷脉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杨玄操注云:“跷,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故曰跷焉。”

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十二经脉之海。【笺注】督脉为诸阳经之总督,是指诸阳经脉皆会于督脉,又称“阳脉之海”。任脉为诸阴经汇集之处,有总担任之职,又称“阴脉之海”。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为精血所聚之处,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所以为“十二经之海”。《类经》卷九说:“血海者,言受纳诸经之灌注,精血于此而蓄藏也”。

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笺注】奇经七脉皆上下行而络属于带,所以带脉如束带一样可以约束诸经脉。带脉起于章门穴,绕腰腹一周,约束诸经,称为六合,曰上下四方也。阳维主表,阴维主里,以乾坤言;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督脉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带脉约束诸经,以上下四方言。医者知此,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功能,也就得知了。修行者知道八脉的道理,也就知道了修炼的诀窍了。关于龙升虎降,邱处机等的《颐身集内功图说》云:“舌为赤龙,口液升起为龙,口液咽下汩汩响,气降为虎。”《导引歌诀》云:“平明睡起端坐,凝神息虑,舌舐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升满口,以意咽下,久行之,则五脏之火不炎,四肢之气流畅,诸疾不生,久除后患,老而不衰。”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交会总图图1图2图3维脉篇阴维脉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小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腑舍(在腹结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大横在腹哀下三寸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并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直乳下一寸半)。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半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上二寸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笺注】阴维开头云: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何为诸阴之交,这个三阴交,并非杨上善说的三阴交穴,而是指腹部各个交会穴。滑伯仁指出:“阴维之郄筑宾,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又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此乃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也。阴维脉交会穴图阳维脉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属二阳之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在章门下八寸,监骨上陷中)。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在肘上七寸,两筋罅陷中,肩下一寸)。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会、天(会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天在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跷于腧(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在耳后发际陷中)。上脑空(承灵后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承灵(正营后一寸半)、正营(目窗后一寸)、目窗(临泣后一寸)、临泣(在瞳人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眉上一寸,直瞳人相对)。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直耳上入发际中)。凡三十二穴。【笺注】阳维开头云:阳维起于诸阳之会。何为诸阳之会,这里并不是指起于金门穴,而是指头部及肩部各个交会穴。滑伯仁指出:“阳维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郄。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臑腧;与手足少阳会于天窌,及会肩井;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本神、临泣、正营、脑空,下至风池;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此阳维起于诸阳之会也。”以上各穴除了金门为阳维别属,阳交为郄之外,其余各穴都在头部及肩部。张飞畴说:诸阳皆会于头,即指此意。阳维脉上交会诸穴,金门与足太阳会,阳交与手少阳会,居髎与足少阳会,臂臑与手阳明、手足太阳会,臑会与手少阳会,臑俞与手太阳、阳跷、手少阳会,天髎与手足少阳会,肩井与手少阳会,风池与手足少阳会,脑空与足少阳会,承灵与足少阳会,正营与足少阳会,目窗与足少阳会,临泣与足少阳、太阳会,阳白与足少阳会,本神与足少阳会。下至风池,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阳维脉联络了各阳经而通向督脉。阳维脉交会穴图二维为病

越人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笺注】阳维脉和阴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联络一身表里的经脉。这二脉积畜、盈溢着气血,而不随二十经循环周流,而是把气血灌溉于各个经脉之中。故阳维发起于诸阳之会部,阴维发起于诸阴之交之地。文中之“会”与“交”意思则同。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又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笺注】阳维脉维系着人身属于阳性的经脉;阴维脉维系着人身属于阴性的经脉。阴维脉和阳维脉如果发生惵卑,而不能起到相互维系的作用,就会使人发生病变,感觉到精神恍恍惚惚,失去意志,体倦乏力,在动作上就不能由自己来控制。如果阳维脉独自发生病变,就会出现畏冷发热的证候。阴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则易患这样那样的心痛症。

张洁古曰: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相维,则营卫和谐矣;营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何以知之?仲景云:病常自汗,是卫气不与营气和也,宜桂枝汤和之。又云: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此二穴,乃阳维之会也,谓桂枝后,尚自汗发热恶寒,其脉寸浮尺弱而反烦,为病在阳维,故先针此二穴。仲景又云: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桂枝汤主之。【笺注】张洁古即张元素,是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吕广:“阳维主卫,阴维主荣。”又滑寿注说:“阳维于诸阳而主卫,卫为气,气居表,故苦寒热;阴维于诸阴而主荣,荣为血,血属心,故苦心痛。”全面表现了二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张洁古等人,又就《伤寒论》的六经主方、主药进行了分析,认为阳维脉的方药有桂枝汤、麻黄汤等,阴维脉的方药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等,故后来《得配本草》一书,又将桂枝列作阳维之药,当归、白芍列作阴维之药。这一理论的应用,在后来的医家中也经常见到,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以及《王孟英医案》中均有体现。阴维与阳维二脉蓄积盈满着气血,维持着阴阳能够“自相维”,如果一旦发生异常,阴阳不能自相维,则表现为“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的表证与里证。三阳俱属于表,与阳维的交会主要在头,故其见症以寒热与头痛为主,细而分之为太阳、阳明、少阳的不同证型。三阴又俱属里,与阴维的交会主要在腹部,故其见症以心腹痛为主,细而分之,为太阴心腹痛、少阴心腹痛、厥阴心腹痛等。洁古重复说:“阴维为病苦心痛,治在三阴之交,太阴证则理中汤,少阴证则四逆汤,厥阴证则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主之。”

李濒湖:阳维之脉,与手足三阳相维,而足太阳、少阳,则始终相联附者。寒热之证,惟二经有之,故阳维为病亦苦寒热。盖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邪气在经,内与阴争而恶寒,外与阳争而发热。则寒热之在表而兼太阳证者,有汗当用桂枝,无汗当用麻黄;寒热之在半表半里而兼少阳证者,当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若夫营卫卑,而病寒热者,黄芪建中及八物汤之类主之。洁古独以桂枝一证属之阳维,似未扩充。至于阴维为病主心痛,洁古独以三阴温里之药治之,则寒中三阴者宜矣,而三阴热厥作痛,似未备矣。盖阴维之脉,虽交三阴而行,实与任脉同归,故心痛多属少阴、厥阴、任脉之气上冲而然。暴痛无热,久痛无寒,按之少止者为虚,不可接近者为实。凡寒痛,兼少阴及任脉者,四逆汤;兼厥阴者,当归四逆汤;兼太阴者,理中汤主之。凡热痛,兼少阴及任脉者,金铃散、延胡索散;兼厥阴者,失笑散。兼太阴者,承气汤主之。若营血内伤,兼夫任、冲、手厥阴者,则宜四物汤、养营汤、妙香散之类。因病药之,如此则阴阳虚实,庶乎其不差矣。【笺注】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专穴外,其他六条经脉没有专穴,而是均寄附于十二经穴之上。这也足以证明奇经八脉与六经十二经脉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病理病机无不联属,所以我们认为对于奇经八脉的辨证治疗,必须与六经辨证治疗融为一体,方可体现出奇经八脉辨证治疗的独特性。李濒湖的这一长段的注解,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对于奇经八脉的用药又主要从疏通血络、暖煦胞宫、填精续髓、补肝益肾几个方面入手,大大地扩展了奇经八脉的治疗范围。如《临证指南医案》载:“唐案,右后胁痛连腰胯,发必恶寒逆冷,暖护良久乃温……乃脉络之痹证,从阳维阴维论治。鹿角霜、小茴香、当归、川桂枝、沙苑、茯苓。此案:右后胁连腰胯,部位属阳维,治法主通阳以和络。其药物大多入肝肾二经,桂枝从足太阳以通阳气。”

王叔和《脉经》:寸口脉“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脉也,动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笺注】寸口脉,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脉也。阳维主表,卫为阳。阳维受邪为病在表,其发病除主寒热之外,或苦肌肉痹痒,或皮肤痛,或下部不仁,汗出而畏寒。少阴及太阳之气,上注于阳维,其发病影响脑府,而又会出现癫仆、羊鸣、手足相引,甚则失音不语。宜取客主人。客主人一穴,又名上关,高式国云:“本穴内通脑系,脑为全身之君主,既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以本穴傍近太阳之位,亦即天日之象也。更有以本穴穴位为太阳者,余则以为太阳为片,上关乃片中之点,又以其近于听会,故治证略同于听会”。《针灸大成》谓客主人:“耳前骨上,开口有空,张口取之,手足少阳、阳明之会。《铜人》灸七壮,禁针。《明堂》针一分,得气即泻,日灸七壮……《素注》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素问》禁深刺,深则交脉破,为内漏耳聋,欠而不得。主唇吻强,口眼偏邪,青盲、瞇目,恶风寒、牙齿龋、口噤嚼物鸣痛、耳鸣耳聋、瘈疭沬出、寒热,痉引骨痛。”

又:寸口脉,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脉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痒”。“应时自发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取阳白、金门、仆参。【笺注】寸口脉,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脉也。阴维主里,营为阴。阴维受邪为病在里,除发病主心痛外,或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又失音,肌肉痹痒,应时自发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阴维之脉交会与任脉之廉泉,若其脉紊乱以生痰浊,影响神志,则发为癫痫、僵仆、羊鸣。痰气郁滞而发失音。或阴维虚弱,阴气不守而发汗出,身洗洗然,畏冷,或肌肉痹痒。其治取阳白、金门、仆参,以疗尸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