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2 15:51:14

点击下载

作者:傅文录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

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傅文录主编.—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019.2重印)(中医药畅销书选粹·名医传薪)

ISBN 978-7-5132-0569-6

Ⅰ.①当… Ⅱ.①傅… Ⅲ.①肾病(中医)-医案-汇编-中国-现代 Ⅳ.①R256.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78058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保定市中画美凯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880×1230 1/32 印张18.375 字数489千字2012年1月第2版 2019年2月第2次印刷书 号 ISBN 978-7-5132-0569-6*定价 55.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84042153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

主  编 傅文录

副 主 编 王暴魁 韩赞友

书名题字 胡世魁内容提要

本书是迄今第一部汇聚当代名家肾病医案的专著,书中荟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的数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以及当代中医肾病界的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肾病验案。在编著体例上,以现代肾脏病病名为纲,以中医的辨证论治分型为目,在各个证型之下分别汇聚了众多名家肾病之验案,每案之后均有按语,画龙点睛地总结了名家诊治肾病的立法方药及临床思维结晶,是我们提高肾病辨证论治水准技艺的最佳读物。本书融汇了诸位肾病名医之验案精粹,切合临床实用,针对同一证型,不同的诊疗遣方用药特色,犹如专家面诊,精粹毕现,异彩纷呈,其实用价值,则不言而喻。本书不仅是中西医肾病专科医师提高技艺的良师益友,也是广大临床内科中医医生提高肾病诊疗技能的重要参考,同时对中医肾病科研、教学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出版者的话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为直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唯一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自创办以来,始终定位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不断锐意进取,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稚嫩到成熟的跨越式发展,短短的20多年间累计出版图书3600余种,出书范围涉及全国各级各类中医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医药理论、临床著作,科普读物;中医药古籍点校、注释、语译;中医药译著和少数民族文本;中医药政策法规汇编、年鉴等。基本实现了“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多,只要是中医药教材我社最全,只要是中医药书我社最有权威性”的目标,在中医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9年我社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为了进一步扩大我社中医药图书的传播效应,充分利用优秀中医药图书的价值,满足更多读者,尤其是一线中医药工作者的需求,我们在努力策划、出版更多更好新书的同时,从早期出版的专业学术图书中精心挑选了一批读者喜欢、篇幅适中、至今仍有很高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品种,以“中医药畅销书选粹”系列图书的形式重新统一修订、刊印。整套图书约100种,根据内容大致分为七个专辑:“入门进阶”主要是中医入门、启蒙进阶类基础读物;“医经索微”是对中医经典的体悟、阐释;“名医传薪”记录、传承名医大家宝贵的临证经验;“针推精华”精选针灸、推拿临床经验;“特技绝活”展现传统中医丰富多样的特色疗法;“方药存真”则是中药、方剂的精编和临床应用;“临证精华”汇集临床各科精妙之法。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中医各主要学科领域,对于广大读者学习中医、认识中医和应用中医大有裨益。

今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牢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不辱中医药出版人的使命,出版更多、更好的中医药图书,为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12月石 序

近代中医大家章太炎谓:“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吾崇仰章先生高论,喜研医案。近读傅文录新作《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受益匪浅。观书激情,感慨由生。

忆往昔,明代嘉靖年间,江瓘父子辑《名医类案》,所采录内容,上自秦越人、淳于意,下至元明诸家,凡论治卓越、辨证精详而足以示范者,皆收入案中。全书十二卷,共分二百零五门。本书贵在前创,起到了“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平俗”之作用。发前人之未发,补前人之未足,完善中医理论,丰富临床经验,对后世影响甚大。至清代乾隆年间,浙江人魏之琇复对《名医类案》重订,益将其后之医案予以续撰,名曰《续名医类案》,其篇帙浩博,囊括三百家,计八千则医案。其体例与《名医类案》相似,所不同之处是该书以明代以后各家医案为主,因于明清以来温病学日益发展,故本书涉及温病医案颇丰。后人誉此书为“岐黄之功臣,青囊之盛业”。

看今朝,傅文录撰《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文录者,乃偏居医坛一隅之杏林小将,风华正茂,英年有为,济人千计,著作宏富: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多篇,著作八部。二〇〇二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付梓刊其代表著作《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肾脏病》,是一部荟萃中医专家治疗肾病经验之专著。其体例,以肾病为纲,以医案为目,纲举目张,井然有序,设有概述,加注按语,评述各家经验精华,以助师法。文录新作《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是迄今第一部汇聚当代名医肾病医案之专著,洋洋四十余万字,蔚为可观。书中囊括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案,兼摭中青年主任医师、教授及博导之病案精华。编著体例,以病名为纲,证型为目,证型下撷辑名家医案,并附按语,旨在以画龙点睛之笔法,评注医案精髓,以冀读者易于理解,受到启迪,借鉴师法,提高疗效。本书是《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肾脏病》之姊妹篇。若阅读时,能将两本书参相对照,结合医家之学术观点研析医案,再用归纳、对比法剖析医案,定能取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之效果。

嗟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功在文录,福荫杏林。中医同仁,若皆如此,振兴中医,指日可待也。

有感于一代英才笃爱中医,宅心仁厚,乐为本书作序,聊表敬慕之忱。第二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教授石景亮二〇〇四年仲春于山阳淡泊斋编写说明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它不仅叙述了疾病过程的表现,更是一个医家临床诊疗思维活动的写照及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确切地体现了一个高明的医家临床思维智慧的结晶。

笔者早年临床多重视系统的理论学习,更多地接触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自以为只要有丰富的理论就能有高水平的临床技能,近二十年的反思与省悟,才发现自己虽然是“满腹经纶”,可一到临床上疗效并没有提高。后来通过细心阅读名家医案,不仅使自己临床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临床疗效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中受益匪浅。通俗地说,读医案就像是吃自助餐,我们所面对的是许多半成品,需要根据自己的胃口去挑选,并且加工成自己喜爱的美味佳肴。读医案也就像书法家读帖碑、画家赏画一样,需要用心揣摩,细细体会,理出头绪,抽出要旨,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因为中医常说的工巧神圣、圆机活法、存乎一心,都能从这些名家医案中受到启迪,这些医案中蕴含着名医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对于我们开拓思路、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技能、理解中医博大精深的内涵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学习当代名家的医案,分析了解其辨证论治方法,巧妙地应用中医理论到临床实践中去,这是中医临床者最难掌握的问题,所以前人常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警语告诫我们。怎么才能临证多?第一就是多临床,第二就是多学习前人的临床实践。学习前人及名家的成功经验,读病案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从名家验案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成功的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巧,才能真正地学会应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肾脏疾病的中医诊疗技艺和水平。

在编著体例上,以现代肾脏疾病病名为纲,以证型为目,在每一个证型的下面选取众位当代名家的肾病医案,目的是想通过不同名家对同一证型的不同治疗经验,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医肾病治疗上的辨证论治灵活性,以提高我们临床对多种肾病辨证论治的水平和技能。每则肾病医案,由于名家诊疗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笔者对每则医案进行了规范化的加工,同时每则医案后的按语,多数取之原医案的原作者自按,同时也进行了规范化的修改,部分按语是作者的重新加工,目的是能从按语中画龙点睛地总结出名家验案精髓,使读者易于理解,便于师法,对名医的辨证思维、遣方用药心得进行挖掘、归纳、提炼,进一步让读者能够从这些肾病医案中学习到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精华,这是作者多年的学习感受和体会,相信您读后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2004年7月 作者第一章 急性肾小球肾炎一、风水证邹云翔医案

张某,女,12岁。1962年11月5日初诊:全身浮肿,尿量减少已10余日。浮肿先见于眼睑,继则遍及全身,低热(体温38℃)微咳,大便不实,苔薄黄,脉浮大。血压146/100mmHg。尿化验:蛋白(+++),红细胞0~1个/HP,白细胞少许。证属风邪袭于肺卫,风水相搏。治宜疏风宣肺以散其上,渗湿利尿以消其下,上下分消。药用:麻黄1.2g,杏仁5g,苏子5g,苏叶1.5g,防风3g,黄芪15g,莱菔子5g,茯苓15g,生薏仁12g,陈皮3g,生姜皮3g,炙鸡内金3g,杜仲9g,续断5g,车前子9g(包),生甘草1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11月9日):水肿已退,低热亦除,大便调实,惟纳谷不振。血压138/96mmHg。尿化验:蛋白(+)。风水已去,当责于脾肾,治宜扶脾益肾。药用:黑芝麻5g,苍术2.4g,半夏5g,陈皮3g,生熟薏苡仁各3g,续断4.5g,茯苓9g,白芍9g,炙鸡内金3g,焦神曲3g,枸杞子12g,党参9g,香橼皮4.5g,杜仲9g,焦麦芽3g,焦谷芽3g。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以上方加减服用20余剂,血压降为正常,尿化验阴性。随访2年,未见复发。〔按语〕今风邪袭于肺卫,一则皮毛腠理闭塞,再则肺失宣肃,治节之令失司,三焦气化不利,水道失于通调,汗既不得宣泄于外,水液又不能畅输于膀胱,遂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发为水肿。病初邪盛为实,邹氏先以疏风宣肺法兼以渗湿利尿之品,上下分消,祛邪为主,浮肿很快消退。然脾肾两虚是该病之本,故于肿消之后即转以健脾补肾调治而收全功。因其血压较高,故辨证选用杜仲、川断益肾降压之品,消中寓补,一举而两得。(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邹云翔》)刘茂甫医案

杜某,女,16岁。2000年12月5日初诊:因受风寒后,恶寒发热,身痛,自汗,颜面先肿,后及全身,小便短少,涩赤。现症见:颜面及全身浮肿,尿少,舌苔薄白,脉浮数。尿化验:白细胞(+),蛋白(+++)。证属风水泛滥。治宜散风宣肺,化湿利水。药用:麻黄9g,桑白皮12g,大腹皮15g,茯苓12g,白茅根30g,车前子30g(包),败酱草15g,紫花地丁9g,生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上方6剂,水肿去大半,饮食增加,仍有轻度尿痛,舌苔薄白,脉浮。上方加萹蓄30g,瞿麦30g。6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小便顺畅不痛,全身水肿尽消,饮食正常,脉象缓弱。尿化验:蛋白(±)。为巩固疗效,原方继进6剂。

四诊:诸症完全消失,精神饮食均正常,舌苔薄白,脉平,予六味地黄丸。3个月后随访,尿化验正常,无不适症状,已返校上学。〔按语〕水肿风水,其病理上皆属于风邪袭肺,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故三焦气化失常。治用“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均能得心应手。(选自《中医世家·刘茂甫经验辑要》)赵清理医案

魏某,男,12岁。1978年11月5日初诊:前日晨起身感寒热,两睑浮肿,当日上午到某医院检查。化验尿:蛋白(+++),红细胞(+++)。肾区压痛。确诊为急性肾炎。曾注射青霉素等,疗效不佳,后求治于赵氏。现症见:患者面部浮肿,明亮光泽,按之即起,腰痛,恶寒发热,无汗,胃纳不佳,时有呕吐,咳嗽气喘,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浮滑。证属风邪袭表,肺气郁闭。治宜宣肺利水,和胃降逆。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二陈汤加减。药用:麻黄4g,连翘9g,赤小豆15g,陈皮9g,生姜6g,半夏6g,茯苓15g,苏子6g,甘草3g,白术9g,杏仁6g,大枣4枚。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上药后发热恶寒已止,呕恶已除,尿量增多,肿势渐退,惟食欲欠佳。尿化验:蛋白(++)。治当健脾益气,宣肺利水。药用:党参7.5g,白术9g,陈皮6g,半夏6g,茯苓12g,麻黄3g,赤小豆12g,连翘7.5g,薏苡仁12g,银花炭6g,白茅根15g,甘草3g。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肿势已消,食纳增加,自觉身体轻爽。病势虽去,恐难巩固,为防止复发,宜行善后。遂处健脾益气之六君子汤,加山药12g,薏苡仁15g,猪苓6g。3剂,水煎服,每天1剂,进行巩固治疗。并嘱其注意饮食、寒冷,调理月余,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按语〕本例患者起病较急,属于风水。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肺气被外邪郁闭,水借风气而鼓行于经隧,是以发病甚急,面部浮肿,伴气喘呕吐,亦致危之道。因正气未虚,故治从肺脾,偏于逐邪,赵氏善用经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而治,肿消之后,又侧重于调理脾气,故而临床疗效显著。(选自《赵清理心得验案辑》)余瀛鳌医案

祝某,22岁。住院号:13023。1960年6月15日初诊:半月来患者全身浮肿,颜面及下肢为甚,尿少而黄,兼有头痛,咳嗽上气,食欲不振。化验检查:尿蛋白(+++),颗粒管型2~6个/HP,红细胞10~15个/HP,白细胞1~2个/HP;二氧化碳结合力为17mmol/L,非蛋白氮30mmol/L;血压224/130mmHg。体重为64.5kg。现症见:周身浮肿,颜面肢体尤甚,两颞头痛,溺少黄赤。胫肿按之陷而不起,胸腹腰部亦压痕明显。口干唇燥,兼有咳逆上气,腰腿酸痛,舌净无苔,脉浮弦。此为风水水邪渍肺,溢于肢体。治宜发表祛风利水,佐以宁嗽。药用:麻黄6g,杏仁9g,苏叶9g,防风9g,陈皮9g,茯苓9g,猪苓9g,丹皮9g,半夏6g,车前子12g(包)。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经上方加减治疗4周,尿量显著增多,色浅黄;水肿全消(体重减轻为53.5kg),头痛已除,血压恢复正常。其余兼症均见缓解,脉象转濡。化验检查:非蛋白氮略高,尿蛋白(+)。遂改用扶脾益肾为治。药用:炙黄芪20g,熟地黄12g,茯苓9g,山药9g,山萸肉9g,丹皮6g,附片(先煎)5g。服至7月下旬完全阴转,嘱其患者带金匮肾气丸(1个月之量)出院。后经随访痊愈。〔按语〕急性肾炎大多伴有高血压,用发表祛风利水法能否降压?中医治病,注重整体调理,风水主要是“风邪上激”,发表祛风可消除这一病理因素,故可使血压下降。临床施治,贵在斟酌邪正病机,发挥综合疗能以治病。(选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肾炎尿毒症专辑》)李今庸医案

赵某,女,57岁。1971年12月初诊:患者发病10余天就诊。现症见:面部浮肿,目下微肿如卧蚕,小便黄赤,微恶风寒,发热,头痛,腰痛,鼻塞,流清涕,口渴欲饮冷,心下硬满,按之不舒,然不碍饮食,心悸,微咳,脉浮。证属风水,治用越婢加半夏汤主之。药用:麻黄10g,石膏20g,炙甘草10g,红枣3枚,生姜10g,半夏12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2剂后,恶寒、鼻塞、流清涕及咳嗽等症均消失,浮肿、小便黄赤亦好转,惟昨天出现大便带黄色黏液。守原方加减续进。药用:麻黄10g,石膏20g,炙甘草10g,红枣3枚,生姜10g,白术6g,炒枳实10g,黄芩10g。水煎服,每天1剂。服上方3剂后,诸症悉退,其病即愈。〔按语〕风寒侵袭于肌肤,则症见微恶风寒、发热、头痛、腰疼、鼻塞、流清涕,脉呈浮象。风邪扰动内水而上泛于头面,故面目浮肿。水邪滞结心下且上犯于心、肺,故心下痞硬而按之不舒,并伴见心悸、微咳等症。阳气受阻,内郁化热,则小便黄赤而口渴欲饮冷。其病外有表邪,内有郁热,属风水为患。《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说:“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用发汗清热之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发汗散邪,生姜、红枣、炙甘草和胃补中以助之,石膏清里热,加半夏蠲饮降逆。服药2剂后,恶寒、鼻塞、清涕、咳嗽等症悉退,口渴尿赤亦减轻,然面目浮肿未去而大便忽带黄色黏液,是内结之湿热欲去则不能。遂于原方中去半夏而合枳术汤为方,发汗清热,燥湿消痞,服药后肿消而病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一集)何炎燊医案

邓某,男,21岁。1970年8月4日初诊:两月前患者发热,继而浮肿,多方治疗不效,后食盐煮鸡蛋而病情恶化。现症见:全身高度浮肿,头面尤甚,双目肿如核桃,颈项粗大,胸背按之凹陷,喘咳气急,声如曳锯,户外可闻,日夜倚息不得平卧,大便秘结,小溲涓滴,口渴不欲饮,唇肿,舌胀难伸,撬视之,苔白厚腻浊,脉重按始得,细滑而9数。血化验:白细胞15×10/L,中性0.78,淋巴0.14。尿化验: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血压152/92mmHg。证属邪干阳位,误补气壅。治宜宣畅三焦,行气利水。方用叶氏枇杷叶煎加味。药用:枇杷叶30g,杏仁15g,焦栀子15g,淡豆豉15g,茯苓皮30g,通草15g,薏苡仁30g,滑石30g,葶苈子30g,桑白皮30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当晚尿量增多,咳喘渐减。效不更方,恪守10剂,肿消过半,仍有痰嗽,舌苔退薄七八,而面色萎悴。前方去栀、豉、葶苈。另加平补肺脾之品。药用:枇杷叶18g,杏仁15g,通草12g,滑石24g,薏苡仁30g,茯苓30g,桑白皮24g,北沙参18g,山药18g,半夏12g,橘皮6g。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又服10剂,肿消,溺畅。方中去滑石,加萹蓄24g,又服半月,痰咳全止,溺色全清。尿化验:蛋白(±),红细胞少许。前方再加黄芪24g,嘱其每隔3天服1剂。出院时化验血正常。

四诊:3个月后来院复查,小便转阴。随访11年,未复发。1981年申请到香港定居,健康良好。〔按语〕急性肾炎与中医所说“风水”相似,因其浮肿先起于面目,叶天士谓“邪干阳位,气壅不通”,主张清肃上焦气分。以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气化,肺气肃降则治节令行,而三焦水道通畅,溺畅肿消。叶氏立枇杷叶煎一方(方名为何廉臣后来所定)。何氏研究认为,此方看似平淡,然实具奥义。其临床多年应用于多种肾炎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此病用药之理,案中已充分表明,由此可知何氏善于用古人成法以治今病之妙。(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何炎燊》)二、风寒证马骥医案

徐某,男,54岁。1978年11月初诊:因外出于途中受寒,归哈尔滨后周身不适,关节沉重,发热恶寒。3日后发现眼睑浮肿,继而颜面周身浮肿,经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肾炎,请中医诊治。现症见:发热恶寒,关节酸痛沉重,颜面及周身浮肿,小便不利,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风水风寒证。治以宣肺解表,利水渗湿,表里兼顾。方用麻黄加术汤合五皮饮加减。药用:麻黄15g,桂枝15g,炒杏仁10g,苍术15g,橘皮20g,茯苓皮25g,大腹皮20g,桑白皮20g,生姜皮15g,地肤子20g,紫背浮萍20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3剂,遍身得微汗,小便通利,浮肿顿消,表证已解,尚倦怠无力,苔腻脉缓,为湿邪未尽,改为甘淡渗湿之法。药用:茯苓皮15g,桑白皮20g,车前子20g(包),石韦10g,白茅根25g,陈皮15g,苦竹叶10g。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服药3剂后,苔腻已退,湿邪已除。除自觉倦怠无力外,他无所苦。改用善后调理之方,服药1周。经市医院复查痊愈。追访至1981年5月,该人此病愈后未再复发。〔按语〕风水风寒证,予以麻黄加术汤合五皮饮加减治疗,宣肺解表,利水渗湿,表里兼顾而获效。(选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肾炎尿毒症专辑》)李玉奇医案

张某,女,18岁。初诊:咽痛、发热1月余,近5日来,小便减少,周身浮肿。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肾炎,入院治疗。证属风水,治宜疏风宣肺,利水消肿。药用:麻黄15g,浮萍25g,侧柏叶15g,知母25g,滑石20g,白茅根100g,细辛5g,当归20g,地肤子15g,猪苓15g,薏苡仁15g,黄连15g。用适量水浸泡半小时后再煎2次,共煎300ml,每天1剂,分3次服。3剂后浮肿明显减轻,继服12剂,尿检正常,而告治愈。〔按语〕急性肾炎多属中医“阳水”范畴,其发病多因风邪外袭,导致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故其治疗,应以疏风解表、宣肺行水为大法。方中麻黄既能发汗,亦能利尿,是水肿伴有表证之要药;浮萍一味,前人谓其“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故方中重用之;白茅根、滑石、猪苓、地肤子淡渗利尿;连翘清热解毒;当归养血活血;细辛辛散风邪;生侧柏叶凉血清热;知母滋阴清热,可制约麻黄、细辛之温性。诸药合用,俾风邪自表而散,湿邪自下而趋,水肿自消。(选自《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章真如医案

罗某,男,14岁。初诊:全身浮肿已3个月,以头面下肢肿甚,小便困难。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管型(+)。诊断为急性肾炎。曾用抗生素、激素治疗收效不大。证属风水,治用经验方水肿汤。药用:麻黄8g,桂枝10g,黄芪15g,薏苡仁20g,通草10g,茯苓皮15g,赤小豆30g,冬瓜仁30g,木香10g,白术10g。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2周,小便逐步增多,至第5周,浮肿全部消退。再用健脾利湿之剂作善后调理约半年,获得痊愈。〔按语〕急性肾炎的治疗,一般来讲,清利为基本法则。然水为阴邪,得寒则凝,得阳则化,故一味清利未必能收全功。本方为江西名医许寿仁所传。方用麻黄、桂枝、黄芪通阳化气利水,取水得阳则化、得气则行之理;麻黄辛温宣通,既可上开肺气而发汗,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桂枝温经通阳,温化水湿;黄芪升举阳气,利尿消肿,同时监制麻桂发汗之功;白术、木香健脾燥湿,行三焦气滞。全方组合巧妙,寒热并用,开鬼门,洁净府,治水以多途,故收效迅捷。小儿宜减半服用。肿消后,以健脾为主,成人以补肾为主调理善后。(选自《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郭继一医案

袁某,女,20岁。住院号:1673。1981年5月8日初诊:患者1周前感冒愈后,昨日突然颜面浮肿,继而全身躯干及四肢肿胀,伴头痛,乏力,纳差泛恶,小便量少色黄,舌苔薄白,脉浮而微紧。尿化验:蛋白(++),红细胞偶见,白细胞(+),上皮细胞(++),颗粒管型2~4个/HP,透明管型1~2个/HP。血压120/90mmHg。确诊为急性肾炎。证属风寒犯肺,通调失职。急投肾病一号方。药用:麻黄10g,杏仁10g,生姜10g,桂枝10g,生白术12g,生石膏15g,甘草5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连服9剂,诸恙悉除,尿检正常,血压正常,于5月16日出院。嘱服金匮肾气丸半月,以资巩固。〔按语〕郭氏认为,急性肾炎发病之时,应治已病的同时亦治未病,治疗重点是清其源,源清流自彻。多年研用肾病一号,既治已病,且防未病,临床运用时,切勿胶柱鼓瑟,贵乎活用,效必昭彰。(选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肾炎尿毒症专辑》)李今庸医案

患者,男,35岁。1976年5月初诊:3天前患者右下肢生一小疖,前天忽然发生恶寒,头面四肢浮肿,小便黄,舌苔白,脉浮。某医院检查尿中有蛋白,诊断为急性肾炎。证属风寒侵袭,风激水上。治宜辛温散邪。方用香苏饮加减。药用:苏叶10g,防风10g,荆芥10g,陈皮10g,桔梗10g,生姜8g,杏仁10g,葱白2茎。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3剂,肿消寒已而尿中蛋白亦消失。〔按语〕下肢生一小疖,乃血气郁滞所致。血气不和,易为外邪侵袭。风寒侵袭于表,故恶寒而苔白脉浮。风激水上,壅逆于头面四肢及皮肤,故头面四肢微肿。《灵枢·本藏》篇说:“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邪在腠理毫毛之皮肤,内应于三焦膀胱,三焦主水道,膀胱为水府,故其小便为之黄。香苏饮方加减,辛温发散,风邪去,水无所激,则自不逆壅于上,而复其下行之性矣。(选自《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陈瑞春医案

患者,男,19岁。1983年5月10日初诊:感冒发热,经用感冒灵等药,热退,3日后自觉眼睑浮肿,继之全身紧束如被杖,两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黄,饮食尚可,舌苔薄白,脉浮数。尿化验: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证属风寒束表。治宜宣肺散寒,佐以利水。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药用:麻黄10g,连翘10g,桑白皮15g,杏仁10g,甘草3g,赤小豆30g,生姜3片,白茅根20g,芦根20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后浮肿明显消退,全身紧束减轻,小便量多稍黄,舌苔薄润,脉浮小数。尿化验:蛋白(++),红细胞(+)。守方加益母草20g,继进7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服药后眼睑及下肢浮肿均消退,周身清爽,无所不适。食纳增加,舌苔薄润,脉浮缓。尿化验:蛋白(+)。前方去芦根,继进7剂,水煎服,每天1剂。

四诊:自感全身神爽,饮食如常,小便清长,大便日1次,舌苔薄润,脉缓有力。尿化验正常。药用:麻黄6g,连翘10g,桑白皮15g,杏仁1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白茅根15g,益母草20g。服5剂以资巩固治疗。3个月后复查,尿常规正常。〔按语〕急性肾炎初起属风寒束表,兼有湿热者甚多,若能因势利导,及时宣肺利水,上焦得通,湿热下泄,收效甚捷。治疗绝忌凉遏,表不透,湿不去,热不清,关门留邪,流弊多端。必须指出,一般而言,麻翘赤豆汤只宜初期表散,不宜久服。陈氏认为,若能切中病机,本着肺气宣、水道通的原则,可以效不更方。(选自《陈瑞春论伤寒》)柴浩然医案

王某,男,24岁。1969年7月25日初诊:素体较差,复因盛夏炎热,贪凉露宿,夜寒外袭,次晨即感恶风畏寒,渐至全身浮肿,肚腹胀大,小便不畅。当地某医院投用甘遂等攻逐利水之品6剂,药后呕吐不止,肿势益增,旋即住某医院。尿化验:蛋白(+++),颗粒管型(+++),脓细胞(+++),红细胞(++)。确诊为急性肾炎,求柴氏会诊。现症见:面目、四肢皆肿,两足尤甚,触之不温,肚腹胀大,唇淡口和,食欲较差,小便不畅,虽值盛夏,非但不发热,且恶寒较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右寸浮弱,两尺细迟。证属风水虚证,乃属风寒束表,肾阳不振,脾失健运,水气泛滥。治宜解肌和卫,温肾健脾,以化水气。方用桂枝汤加味,药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茯苓30g,白术30g,熟附子15g(先煎),鲜生姜10g,大枣8枚。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药后小便通畅,肿胀见消,食欲增加,而微恶寒。继服原方3剂。

三诊:头面上肢浮肿尽消,仅两足轻度浮肿,恶寒除,纳食知味,二便正常。原方去附子,再服3剂。

四诊:浮肿尽退,四肢转温,余症皆平,尿化验正常,病告痊愈。〔按语〕患者素体较差,卫阳不固,复因贪凉露宿,感受风寒,肺气被束,不能通调水道,以致阳虚水抟。加之病初误投逐水之品,脾肾阳气受戕,水气再度泛滥,形成风水重证。故方用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再加熟附子温肾化气,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使营卫调和,风寒外解,脾肾阳气复振,水气得化,则其病渐愈。(选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水肿关格卷(上)》)三、风热证施今墨医案

王某,男,23岁。病历号526185。初诊:患者发热20余天,过午寒热,头面出汗,小便色赤,颜面四肢浮肿,口渴思饮,大便干,3~4日1行。苔薄白,舌质红,脉浮数。经医院查尿有红细胞、蛋白及上皮细胞等。证属外邪入侵,营卫痞塞,遂致水气不行,渗溢而浮肿。正邪搏结,因发寒热,里热甚炽,口渴思饮,迫血妄行,热入膀胱。治宜清热利尿,润燥止血。药用:苇根20g,白茅根20g,大生地10g,鲜生地10g,冬葵子12g,云茯苓10g,冬瓜子12g,旱莲草30g,车前草10g,车前子10g(包),朱茯神6g,朱寸冬10g,仙鹤草12g,凤尾草10g,甘草梢6g,阿胶珠10g,瓜蒌子10g,瓜蒌根10g。3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后,尿中红细胞减少,小便量亦增多,大便仍燥,浮肿依然,寒热犹作。前方加火麻仁12g,再服3剂。

三诊:服药后,经化验尿仍有红细胞及蛋白,小便尚不通利,大便较干,下肢浮肿见轻。药用:苇根30g,白茅根30g,大生地10g,鲜生地10g,酒黄柏6g,酒黄芩6g,炒香豉12g,山栀子6g,旱莲草12g,车前草12g,冬瓜子12g,冬葵子12g,赤茯苓10g,赤芍药10g,瓜蒌子10g,瓜蒌根10g,郁李仁6g,炙草梢5g,晚蚕砂(炒皂角子10g同布包)10g。4剂,水煎服,每天1剂。

四诊:服药后,寒热已退,医院化验尿仍有少量红细胞及蛋白、上皮细胞。浮肿虽渐消,而晨起面肿,晚间腿肿较重,口干舌燥尚未减退。拟猪苓汤、葵子茯苓散加味治之。药用:淡猪苓10g,赤茯苓12g,车前草12g,旱莲草12g,冬瓜子12g,冬葵子12g,阿胶珠12g,滑石10g(布包),炒泽泻10g,仙鹤草15g,炙甘草梢3g。6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五诊:药服后,症状减除,饮食睡眠二便均已如常,经医院检查仍有少量蛋白,拟予丸方常服。每日早服六味地黄丸1丸,午服云南白药0.3g,进行巩固治疗。〔按语〕古人所谓风水、皮水者,其症状多与现代医学诊断之肾炎相合,本案即是此类疾患。经治疗5次,症状基本消失,但蛋白尚未全除,故予常方六味地黄丸治之。云南白药可治肾炎后尿中蛋白久不消者,亦治肺结核阴虚潮热。(选自《施今墨临床经验集》)邹云翔医案

病案一:曹某,男,14岁。1970年3月30日初诊:全身浮肿,2月初患上呼吸道感染,至2月11日眼睑浮肿。尿化验:蛋白(+++),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红细胞(+)。现症见:眼睑浮肿,精神萎软,口干欲饮,苔淡黄,脉细。血压126/86mmHg。证属风热袭肺。治宜疏风清解,和络渗利。药用:金银花9g,连翘9g,生薏苡仁12g,芦根30g,茯苓9g,桃仁3g,红花3g,玄参9g,石斛9g,六一散9g(包)。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4月1日):症如前述,宗原方治疗。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4月6日):口干咽痛。尿常规:蛋白(+++),脓细胞少许。咽喉热毒未清。清咽解毒,补肾渗利治之。药用:南沙参12g,玄参9g,桔梗9g,生地炭6g,牛蒡子9g,黑豆衣12g,茯苓9g,血余炭9g(包),生甘草2.4g。水煎服,每天1剂。

四诊(4月13日):浮肿退,惟尿检结果如前。宗前法,活血化瘀之品,须加其量。药用:南沙参12g,玄参12g,金银花9g,生地炭9g,枸杞子12g,桃仁4.5g,红花9g,血余炭9g(包),黑豆衣12g,茯苓9g。上方服至4月底,精神好。尿检:蛋白(+),红细胞偶见,脓细胞少许。再给健脾补肾方调理而愈。〔按语〕凡继咽部疼痛而后发肾炎,或肾炎已发咽部仍痛者,必须首先注重清咽解毒。本例患儿有咽痛之症,故用黑玄参、沙参、桔梗、生甘草、牛蒡子等药以清解咽喉热毒。主法虽以清咽为主,但湿邪内恋,皆以肾虚为本,凡浮肿者,都可配合使用补肾渗利。邹氏根据水阻必有血瘀之理,在治疗急性肾炎病人时,常在方中少佐活血化瘀之品,对消肿、消蛋白尿有较好疗效。

病案二:谷某,女,10岁。1974年4月26日初诊:患儿于4月8日因扁桃腺发炎而发高热,体温39.4℃,经治而退。但半月来低热绵绵,4月25日至某医院就诊。尿检:蛋白(+),红细胞(++),脓细胞(+),颗粒管型0~1个/HP,血压120/80mmHg。诊断为急性肾炎。现症见:咽喉疼痛,面部微肿,胃纳减少,小溲黄赤,大便偏干,苔薄白,脉细。证属风热蕴结咽喉。治宜疏风清肺,兼以渗利。药用:荆芥2.4g,桔梗3g,南沙参9g,防风3g,炒青蒿9g,白茅根30g,芦根30g,生薏苡仁9g,茯苓9g,黑豆衣15g,六一散9g(包),二至丸9g(包)。6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5月3日):仍觉咽喉疼痛,溲黄便干,面部微肿。尿检:蛋白(++),脓细胞(++),红细胞少许,颗粒管型0~1个/HP。原方去防风、六一散,加地骨皮9g以清虚热,山药12g以健脾胃。5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5月8日):精神好转,胃纳增加,浮肿不著,低热已退,但仍咽痛,溲黄便干,有盗汗。尿检:蛋白(+),脓细胞少许,红细胞少许,颗粒管型0~1个/HP。咽喉热毒未清,清咽解毒,淡渗利湿,佐以育阴敛汗之品。药用:玄参9g,桔梗3g,南沙参12g,黑豆衣9g,芦根45g,生薏苡仁4.5g,知母9g,二至丸6g(包),糯稻根须12g。5剂,水煎服,每天1剂。

四诊(5月13日):咽痛减轻,眼睑浮肿。尿检:蛋白微量,脓细胞少许,上皮细胞少许,红细胞少许。以8日原方加连皮茯苓12g,以增渗利之效。以上方调治半月余,自觉症状消失,尿检正常而停药。至1977年随访未见复发。〔按语〕患儿乃急性扁桃腺炎后发生急性肾炎,为风邪热毒搏结咽喉,蕴于肺系,传变于肾所致。肺虚是本病之本,金不生水,母病及子。故于清肺解毒,疏风利湿,表里两解之后,侧重养肺以益肾。方中荆芥、防风疏风解表;南沙参、桔梗、玄参养阴清肺,利咽解毒;青蒿、地骨皮、知母、二至丸养阴散热;茯苓、苡米、茅根、芦根淡渗利湿;黑豆衣、糯稻根须育阴敛汗。方制轻清而有效。(选自《邹云翔医案选》)徐嵩年医案

卫某,男,11岁。1977年8月1日初诊:患儿在3个月前因浮肿,化验小便发现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4~6个/HP,颗粒管型0~1个/HP。舌苔薄白,脉濡。证属风水挟热。治宜疏风宣肺,清解利水。药用:炙麻黄9g,荆芥9g,苏叶12g,连翘15g,益母草15g,淡豆豉30g,赤小豆30g,马鞭草30g,生甘草4.5g。10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9月12日):服药10余剂后症状好转。化验小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0~2个/HP。此表证虽除,里邪未清,故尿常规未趋正常。予以表里兼施,治表宣肺清解,治里凉营止血。药用:苏叶9g,麻黄9g,血余炭9g,生地黄15g,小蓟15g,乌蔹莓30g,地锦草30g,金樱子30g,白茅根30g,琥珀粉(吞服)1.5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9月20日):化验小便:蛋白阴性,红细胞1~3个/HP,白细胞0~1个/HP。巩固用药同上。经长期随访,病情稳定。〔按语〕肺为水之上源,肾之经脉上达于肺,肺气失于宣肃,可导致风水。徐氏认为,风水一证宣开肺气为正治之法,此即《内经》所谓“开鬼门”一法。临证之时,常以清利方和麻黄赤小豆汤为主方,重用麻黄,即使是急性肾炎血压高者,仍用麻黄,用药后常随水肿消退而血压也有所下降。方中可用利水之药,不治水而水自去。随水肿消退,蛋白尿也随之好转。如果水退去而蛋白尿尚未悉除者,仍可继续使用宣肺发汗之品,此时不是取其发汗消肿之力,而是用其调整肺气的宣肃功能,以达到进一步改善病情的目的。此例患者的治疗充分体现了肾病治肺的特点。(选自《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荟萃(一)》)时振声医案

刘某,男,5岁。初诊:上呼吸道感染后1周,现见眼睑浮肿。查尿蛋白(++),红细胞2~6个/HP,白细胞0~1个个/HP,颗粒管型0~1个个/HP。目前仍有咽痛,稍有咳嗽,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风水风热证。治宜疏风散热,佐以渗利。方用五皮饮加减。药用:麻黄3g,生石膏15g,杏仁3g,生甘草3g,桔梗3g,桑白皮10g,陈皮6g,茯苓皮15g,大腹皮5g,冬瓜皮15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3剂,眼睑浮肿消失,咽痛、咳嗽减轻,尿蛋白(+),镜检(-)。又继服1周,以养阴清热善后。药用:金银花10g,麦冬6g,女贞子6g,旱莲草6g,益母草15g,白茅根15g。继服2周,复查尿常规阴性。〔按语〕急性肾炎面部或眼睑浮肿,多归入风水范畴,治当以疏风利水。本病例仍有风热犯肺之指征,结合眼睑浮肿,故以越婢五皮饮加减治之,水肿消失后,仍循清热之法,辅以养阴清热而收功。(选自《时氏中医肾脏病学》)叶景华医案

病案一:曹某,男,14岁。1978年4月8日初诊:患者10天前起发热,面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色丘疹,瘙痒难忍,继而面部、下肢浮肿,小便短少。现症见:面部浮肿,咽部充血,下肢有凹陷性浮肿,小便短少,舌苔薄黄,脉细数。体温37.6℃,血压154/101mmHg。尿化验:蛋白(±),红细胞8~10个个/HP,白细胞6~8个个/HP。证属风热外袭,肺失清肃。治宜清解利水。药用:忍冬藤30g,连翘15g,鸭跖草30g,半枝莲30g,白茅根30g,小蓟30g,白菊花9g,赤猪苓各9g。5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后,热退,痒疹亦消退,小便增多,浮肿渐退,血压正常。前方去鸭跖草、菊花,继续服2剂。

三诊:患者口苦,苔黄腻。原方加制苍术9g,厚朴6g,黄柏9g。5剂。

四诊:服药后,纳增,口不苦,苔腻化,浮肿退,尿中红白细胞减少,继续清化调理。至4月24日,一般情况好,血压平稳,复查尿正常,病愈出院。〔按语〕该病例先有皮肤病而后出现急性肾炎病变,病情比较轻,主要用清解利水之剂,治疗半月即病愈。

病案二:秦某,女,27岁。1986年2月25日初诊:患者3周前发热,咳嗽咽痛,经治疗热渐退,但仍有咳嗽咽痛。现症见:面部浮肿,下肢轻度浮肿,咽部充血,扁桃腺肿大,小便短少而赤,口干苦,纳呆,舌苔黄腻,脉浮滑。体温38.2℃,血压135/90mmHg。尿化验:蛋白(+++),红细胞20~25个/HP;血沉80mm/h;血肌酐正常,尿素氮8.9mmol/L。证属感受风热之邪,致肺脾肾功能失常,水道不利。治宜疏解清利。药用:荆芥10g,薄荷6g,牛蒡子10g,杏仁10g,前胡10g,白茅根30g,茯苓10g,猪苓10g,金银花30g,连翘10g。水煎服,每天1剂。另肌注银黄针。

二诊:服药3天,发热退,小便增多,浮肿退,咽痛减,咳嗽少痰,血压降至正常。继进宣肺清利之剂。药用:前胡10g,杏仁10g,象贝10g,桔梗6g,蝉蜕6g,陈皮10g,制半夏10g,鱼腥草30g,黄芩10g,白茅根30g。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咳嗽时轻时甚,尿中红细胞时多时少。连续服药2周,咳少,尿蛋白消失,尚有少许红白细胞。至1986年3月19日出院,门诊随访半年,用第2次方药及六味地黄丸调理,多次化验小便皆正常。〔按语〕该病例因感受外邪引起,故以疏解外邪为主。外邪解后,小便增多,浮肿消退,血压下降,尿化验好转,但红细胞时多时少。一般情况下,外邪解而尿中红细胞或蛋白尿尚多者,治宜清利为主,方能促使病愈。(选自《叶景华医技精选》)肖俊逸医案

周某,男,20岁。初诊:患急性肾炎,全身浮肿,腹大如鼓,纳呆,小便短赤,舌苔薄腻微黄,脉细弦数。证属风水热证。治宜宣肺利水,予于经验方八味清肾饮。药用:桑叶12g,枇杷叶12g,车前子12g(包),地肤子12g,冬瓜皮12g,芦根15g,白茅根15g,天花粉12g。水煎服,2天3剂,服至肿消大半,后每天1剂,前后服药20天告愈。〔按语〕急性肾炎多由肾中湿热虚火所致,治当用甘寒清利之品。本方由轻宣消炎利尿之剂组成。因肾炎主症为水肿,小便不利,故通利小便为首务,且急性肾炎发病急骤,病多在表在气,故方中以宣散肺气、通调水道之桑叶、枇杷叶等宣散,取其“提壶揭盖”之意;车前子、茅根、瓜仁、花粉利水而不伤阴,且茅根入气分又兼顾血分,对于起病急骤,病未入里之急性肾炎尤为适宜。(选自《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刘弼臣医案

梁某,男,8岁。初诊:患儿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双目窠浮肿,未予重视。5天后,曾有一过性发热,体温38.4℃,未经任何治疗,1小时后自行降至正常。嗣后咳嗽,痰多,全身乏力,有时腰部酸痛。近2天尿色暗红。查体:眼睑明显浮肿,尿少颜色红暗,咽部充血,双扁桃体轻度红肿。血压常在140/100mmHg。尿化验:蛋白(++),白细胞8~12个/HP,红细胞20~30个/HP。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证属风水相搏,外遏肌表,内伤络脉。治宜疏邪利水,清热解毒。方用经验方鱼腥草汤加味。药用:鱼腥草15g,倒叩草20g,半枝莲15g,益母草15g,车前草15g,白茅根20g,灯心草1g,麻黄3g,连翘10g,赤小豆10g,旱莲草1.5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5剂后,眼睑浮肿消失,尿色由暗红转为深黄,血压110/80mmHg。尿常规复查:蛋白(+),红细胞5~8个/HP,白细胞3~5个/HP。证情好转,效不更方,上方加大小蓟各10g,茜草10g,旱莲草15g,水煎服,每天1剂。

三诊:共住院并服中药63天,临床症状消失,查尿常规阴性,病愈出院。〔按语〕小儿肾炎多由风邪、水湿入侵,加之禀赋不足,以致邪伏于内而发病。鱼腥草汤是刘氏多年研用均获得满意疗效的经验方。方中鱼腥草、倒叩草清热利水,以消肿;半枝莲清热解毒;益母草和白茅根同伍和血止血;车前草利尿降压;灯心草清心利水。本方共奏清热解毒、降低血压、和血利尿之功能。对湿毒、风邪阻遏导致的水肿、血压高疗效显著。根据临床观察,一般1周左右浮肿消失,2周左右肉眼血尿消失,镜下血尿经过3个月左右的治疗,均可消失而愈。(选自《中国名医验方大全》)马骥医案

黄某,男,12岁。1980年4月初诊:病人感冒发热,咽痛1周,继发周身浮肿。尿检: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0~1个/HP。确诊为急性肾炎,转中医诊治。现症见:发热无汗,口渴心烦,咽痛,周身浮肿,尿少色黄,便秘,舌红苔薄黄腻,脉浮数。证属风水风热证。治宜辛凉宣肺,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药用:麻黄10g,连翘20g,桑白皮20g,杏仁8g,黄芩10g,栀子10g,大黄5g,桔梗15g,薄荷10g,生甘草8g,赤小豆20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2剂后,周身微汗出而热退,尿量增多,浮肿渐消,大便通利。减大黄继进2剂,浮肿全消。善后调理3周,尿检正常而痊愈。〔按语〕本案辨证为风水风热证,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以辛凉宣肺,清热降水,使表邪解,内热清,肺气宣畅,水道通调而浮肿诸症均除。(选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肾炎尿毒症专辑》)廖浚泉医案

郭某,男,14岁。1964年8月13日初诊:患者诊断为急性肾炎合并尿毒症,经西医治疗18天,病情无改善,求治于廖氏。现症见:壮热20余天,体温持续在38.5℃~39℃,颜面四肢俱肿,皮色光亮,腰痛,小便短少不畅,色如酱汁,喘息鼻衄,泛恶呕吐,不思饮食,全身皮肤现红疹,瘙痒不休,大便秘结已数日,舌苔腻微黄,脉浮数有力近弦。证属风水夹热,三焦闭塞。治宜通调水道,清宣肺气,宽中化湿,利尿解毒。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药用:麻黄3g,生石膏12g,半夏10g,厚朴6g,葶苈子6g,连翘10g,杏仁6g,赤小豆12g,薏苡仁24g,甘草1.5g,生姜3片,大枣3枚。2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药后发热略减,微出汗,鼻衄,皮肤现红色疹点。此乃湿热郁火,木火上炎,邪气外达,若阳络受伤宗前法加平肝降火之品。上方药继服2剂。

三诊:服上方药后,鼻衄止,皮肤疹点消退,余症依旧。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数。拟疏凿饮子加减。药用:羌活6g,秦艽8g,大腹皮6g,槟榔6g,茯苓皮12g,川椒目3g,木通10g,泽泻10g,商陆10g,赤小豆10g。2剂,水煎服,每天1剂。

四诊:服药后精神转佳,饮食增进,小便量1日达1250ml,浮肿稍减。再以清热利湿,疏通水道之剂。药用:生石膏15g,知母10g,薏苡仁25g,益元散10g,黄芩6g,茵陈6g,地骨皮12g,桑白皮10g,大腹皮10g,侧柏叶1og,连翘10g,厚朴6g,藕节4个,竹茹10g。5剂,水煎服,每天1剂。

五诊:药后下肢浮肿减轻,小便增多,尿色转红褐;尚潮热头痛,烦躁神疲,口干鼻衄,食少便秘,腹胀腰痛。舌苔薄白腻,脉弦数。治用育阴清化法。药用:青蒿10g,鳖甲15g,牡丹皮6g,白薇5g,生地黄15g,白茅根15g,薏苡仁24g,知母10g,秦艽10g,桑白皮10g,大腹皮10g,竹茹1团。5剂,水煎服,每天1剂。

六诊:经用清宣利湿、育阴解毒诸法,水肿消去大半,小便通畅,呕吐腹胀腰痛均止,饮食增加。惟体温波动,头目眩晕,左耳痛,烦躁不安,口干唇赤,咳嗽无痰,舌质红,脉弦细而数。血压150/100mmHg。此余热不尽,营阴耗伤,虚阳上越,相火灼金。拟育阴潜阳、滋水降火佐渗利之剂,以黄连阿胶汤加味。

七诊:服上方药2剂后,继以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之品化裁。连进10余剂,诸恙大有好转,水肿十去八九,尚心慌气短,神倦消瘦,颜面潮红,肌肤不荣,大便秘。舌淡红,脉细数无力。久热不退,正气受伤,营血亏耗,阴不敛阳。治以滋阴养血,益气和营。方以炙甘草汤化裁。

八诊:上方药服2剂后发热即平,再进药2剂,心慌烦躁诸症消失,神气好转,水肿尽消。惟手足颤抖不能自主,头晕昏眩,口干唇红,舌淡红,脉细弦。继以滋养肝肾、益气健脾兼除湿之剂作善后调治,方用杞菊地黄汤、异功散加减,常用药物如女贞子、夏枯草、钩藤、黑芝麻、阿胶、龟甲、麦门冬、莲子等。

九诊:调理20余天,诸症均愈,小便清长,肉眼未见血尿,镜检尿中红细胞极少,白细胞(+),蛋白(+)。血压正常,未见浮肿复发,于10月17日出院。后门诊追踪观察8月余,一切良好。〔按语〕此例病情复杂,病势较急,其辨证施治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表邪未解水湿内蕴化热,水肿壅盛,以祛邪治标为上,采用开鬼门、洁净府兼清里热等法。方中麻黄、杏仁、紫苏等品,除能解表散邪外,且有疏宣开肺之效,此即属癃闭治法,取上窍得通,下窍始能开泄之意,故尿闭得以解除。中期:肿势渐退,但正气耗伤,出现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诸症,经施用育阴潜阳、滋阴降火佐以渗利等标本兼顾之剂,取效甚捷。末期:水肿全部消除,而正气尚未恢复,临床表现为气阴两虚、肝木失调征象,以扶正治本为主,而用益气养阴、培补肝肾之剂调治而愈。虽症情复杂,但证变药亦变,随症情变化而灵活调治才是中医辨证施治之精髓。(选自《廖浚泉儿科医案》)章真如医案

王某,男,13岁。1994年2月19日初诊:1周前患重感冒,发热咽痛,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扁桃腺炎,予于抗生素治疗3天,发热咽痛好转。第4天,突然眼睑面部浮肿,下肢亦肿,小便短少,四肢乏力,舌红苔薄白,脉细数。尿化验: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诊断为急性肾炎。证属风水犯肺,肺气壅滞,失于肃降,累及脾肾,气化失司,发为水肿。治宜宣肺利水,佐理脾肾。药用:麻黄6g,桂枝6g,白术9g,黄芪10g,薏苡仁15g,通草6g,茯苓皮12g,赤小豆15g,山药10g,木香6g,桔梗6g,牛蒡子6g。3剂,水煎服,每天1剂。水肿渐消,再拟益气健脾之药调理月余,病瘥。〔按语〕水肿初起,邪未深入,及时治肺,宣邪外出,兼理脾肾,截断邪气下移之路,气机一转,病乃速愈。(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章真如》)潘澄濂医案

黄某,男,5岁。1976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于1975年秋,畏寒发热,咽痛,咳嗽,持续1周而治愈。经半个月后,又复咳嗽痰鸣,面目逐渐浮肿,小便减少。检查尿液: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炎。曾以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时而缓解,时而复发。现症见:面目及四肢轻度浮肿,微热,咽红,咳嗽痰多,喘逆,恶心,尿量减少。舌苔前半薄,中后黄腻,舌尖微红,脉象浮数。检查尿液: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0~3个/HP,透明管型0~3个/HP。证属风毒外袭,治节失司,脾不散精,气结水溢。治宜疏表宣肺,健脾渗湿。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药用:麻黄2.5g,连翘15g,赤小豆15g,桑白皮12g,连皮茯苓12g,金银花12g,生黄芪12g,白术9g,杏仁6g,鱼腥草20g,红枣4枚。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服方5剂,喘咳减轻,浮肿未消。检查尿液:蛋白(++),红细胞0~4个/HP,颗粒管型0~2个/HP。前方合拍,减去金银花,加陈皮6g,继服15剂。

三诊:服上方药后,浮肿消退。检查尿液:蛋白(+),红细胞0~2个/HP,余正常。嗣后改用防己黄芪汤加生地、桑皮、知母、黄柏、益母草等药随证加减,服药4个多月,并每月加注丙种球蛋白1支,以增强免疫力,防止感染。经半年后症状消失,尿检正常,观察至今8年,未见复发。〔按语〕本例患者,虽然历经的时间较长,但患者就诊时仍以表证显著,兼有虚象。潘氏治疗一则急则治标祛邪,同时结合患者脾虚之证,佐以健脾利湿之药,标本同治,扶正祛邪,守方用药,故疗效显著。(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潘澄濂》)梁贻俊医案

利某,男,50岁。1994年12月15日初诊:5天来患者无诱因而面腿肿,咳嗽发热,痰多色白,头痛,腰痛,小便黄少,便秘。肿前8天曾有外感咽痛。现症见:目胞肿,脸肿,身肿,按之凹陷不起,色泽光亮,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沉滑细数。尿化验:蛋白(++),红细胞2~3个/HP,白细胞4~5个/HP,上皮细胞2~3个/HP。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炎。证属外感风热,肺失宣降,致水道不利,风水相搏,溢于肌肤。治以宣肺疏风,化湿解毒。药用:炙麻黄6g,连翘25g,赤小豆50g,金银花40g,杏仁15g,茯苓20g,泽泻20g,猪苓20g,白茅根30g,蒲公英30g,牛蒡子15g,瞿麦20g,桑寄生25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1995年1月8日):上方已服8剂,面肿、身肿已消,尚腰酸腰痛,尿频急,稍咳痰多,舌苔薄黄质暗红,脉沉滑。尿常规:蛋白(+),红细胞8~12个/HP。改以清热解毒益肾。药用:炒当归10g,连翘30g,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