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选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2 20:06:18

点击下载

作者:唐旭东,胡建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老中医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选介

名老中医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选介试读:

前言

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黏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慢性胃病则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慢性胃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胃痛”、“胃脘痛”、“痞满”、“胃痞”、“嘈杂”等病证范畴。本病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素体脾虚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总由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所致。关于本病的生理、病理理论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其都录存于浩如烟海的历代中医典籍中。关于本病古代文献,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实践性学术特点,它是众多医家代代相传累积起来的学术理论和医疗经验的结晶。

目前有关慢性胃病的论著、成果日益增多,特别是名老中医诊治慢性胃病的学术观点及诊治经验,使慢性胃病的学术内容更加丰富。广搜博采当代名老中医诊治慢性胃病真知灼见及相关文献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其临床经验,分析学术源流,探索内在联系、规律,是中医药诊治慢性胃病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医经验内容是多方面的,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特色诊疗经验技术(如特色诊法、经验方、药性药对配伍等),可能是中医药从业人员感兴趣、欠缺的知识,这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当代名老中医筛选范围:主要从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脾胃病分会委员)中筛选;国内公认的中医脾胃病名家;1949年以前出生。共筛选名老中医43名:张泽生、黄一峰、周信有、姜春华、单兆伟、刘炳凡、关幼波、邓铁涛、朱良春、董建华、步玉如、俞尚德、颜德馨、颜正华、张珍玉、何炎燊、焦树德、张镜人、施奠邦、李振华、徐景藩、田玉美、危北海、杨春波、许彭龄、李德新、李乾构、魏喜保、劳绍贤、王再谟、马贵同、田德禄、周亨德、蔡淦、马骏、王行宽、李恩复、余绍源、许鑫梅、王道坤、张杰、李玉奇、吴滇。

本书主要介绍了当代名老中医诊治慢性胃病的临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名老中医关于慢性胃病的诊治规律。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内容一定有诸多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唐旭东 胡建华2016年1月第一章 当代名老中医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选介第1节 张泽生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张泽生(1896—1985),丹阳荆林上寨村人。少年时,天资颖悟,勤奋好学。稍长,专攻医学。初从名医张伯卿,继从师孟河派名中医贺季衡。1919年在丹阳城内开业行医,声誉日隆。后人整理有《张泽生医案医话集》等。一、学术思想(观点)概述

善甘温,不壅补,益胃阴,不滋腻,是张泽生治脾胃的学术特点。(一)中虚不壅补,重在运与升

脾以健运为常,胃以通降为顺,脾德敦厚,不运则壅,张老认为:调治脾胃的目的在于恢复脾胃的纳运机能,脾虚宜补,然壅补则有碍脾气升发,反致虚不受补,再则,中虚旋运无力可见气滞,中虚运化不及可生痰湿,久病中虚,水谷不充,营虚脉涩可使中虚血滞。故张老调治脾胃时注意补而兼通,补而不壅,通而不耗。在使用甘温之味参、术、草的同时,常佐陈皮、木香、佛手、香橼皮等行气之品。尤其是木香,张老认为此药平稳,能调诸经之气,便溏者,煨熟用之尤宜。对中虚运迟,饮食不化,气滞痰凝而致的脘痞,腹胀,大便溏泄或不爽者,常以枳术丸加减治之。张老云:白术健脾,兼去痰湿,枳实苦降,消痞除积,更有荷叶芳香醒胃,引清气上升,增强运化之能,见呕者常加苏梗、生姜,脘胀者,益香砂,苔厚腻时以苍术易白术,夹表湿,用茅术;嗜酒者常佐枳椇子、葛花,解酒化湿。对中虚营弱,脉涩血滞者投以归芍六君子汤,当归为血中气药,芍药和阴止痛,共奏益气调营,柔肝安脾之功,若见中虚证兼脘胀刺痛,舌紫者常佐五灵脂、九香虫,行气祛瘀,补中兼通,补而不滞。

重视脾运,当重脾胃升降,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若为湿浊内阻,清阳不升,水谷并趋,泄泻如水,张老多以四苓散加荷叶、防风,葛根,升举清阳,分利湿浊,祛风胜湿,水泄自已。若久病脾虚气陷,久泄,久痢,或兼虚胀,腹部气坠,或为脱肛,内脏脱垂,每以补中益气汤加葛根或升阳益胃汤升举中气。张老云:脾虚气馁,中气下陷,若纯用参、术、草守补而致中焦气滞,以升补兼施,使脾复正位,清气一升,浊气下降,旋运自复。如于某,男,38岁。下利二载,时发时止,甚至三五日利下一次,便夹白色泡沫,肛门下坠,腹痛隐隐,舌质暗红,脉沉细,从久痢伤中,脾虚气陷,余邪留滞肠腑治之。方以太子参、白芍、焦楂炭、石榴皮、炒白术各9g,青升麻、炮姜炭、煨木香、乌梅炭、炙甘草各3g,广陈皮5g,益气升清,兼清余蕴,五剂药后痢止,再以调理脾胃巩固而愈。(二)柔润不腻滞,理气毋伤阴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或为久病,胃阴受损,或为热病后期,津液受灼,胃阴不足,濡润失司,则见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张老常以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加减治之,选用沙参、麦冬、石斛、生地等甘凉流通之品。口渴者加芦根、天花粉清养生津;舌红无苔,虚气上逆,食入作恶,益荷叶、陈仓米、生熟谷芽,另用冬瓜火腿汤煨服,养胃阴,调中气,降虚逆。久病胃阴枯槁,胃脘灼痛,不思食,或食入即吐,大肉瘦削,舌红无苔,以梨、藕、麦冬、荸荠、甘蔗、芦根汁及牛乳频频呷服,濡之润之,若见气阴两伤,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暗红少苔者,常施以太子参、生白术、生山药、扁豆、穞豆衣等甘温而不燥,柔养而不腻之味。

脾胃阴虚,气机郁滞,肝木侮土,或嗳或胀或泄,甘凉之味常配乌梅、白芍、木瓜、甘草,酸甘化阴,查胃酸不足者亦常用之。张老云:“肝为刚脏,非柔不克,酸能入肝,以酸柔肝,甘缓中,木土俱安”。胃阴不足,气机失调,脘胀或虚痞者常佐绿萼梅、佛手片、玫瑰花等理气不温燥之味,见两胁胀痛,肝气横逆,当用柴胡疏散者,因其阴液不足,张老常以桑叶、丹皮、瓦楞子相伍,取其清肝和络之能。如周某,女,32岁。胃脘灼痛一年,频频吸气,头昏脘痞,入夜少寐,大便干结,舌红苔净,脉象细弦,证属阴血不足,中州失濡,肝木犯胃,胃气失和,以养胃柔肝法治之,药用南沙参、麦冬、白芍、乌梅、白蒺藜、穞豆衣、柏子仁各10g,竹茹6g,绿萼梅5g,五剂药后症减,停药胃脘复胀,原方去竹茹加甘草再服五剂而愈。二、脾胃病用药特色

汪红对《张泽生医案医话集》中有关脾胃病用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张氏脾胃病用药特点为:1.病在脾胃,擅用温补

病位在胃者处方中用药79味,其中温性药物32味,寒性药物28味,平性药物19味,与传统认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用药宜施凉润的习惯不同。张老认为胃气系人之生生之气,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是气血生化之本,胃气旺盛则化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脾胃亦得以自养。若胃气不足,脾胃功能衰减,则纳运失常,生化乏源,气机不得舒畅,久则脉络自痹,气血受阻,胃病则起。胃气之所以虚者,或为劳倦所伤,或思虑过度,或药食过偏,或久病中焦困乏,或年高脾胃之气渐衰所致,对胃气虚弱患者,常针对病情投以甘温之品,即所谓“脾胃属土,惟火能生”;病位在肠者处方中用药149味,其中温性药物64味,寒性药物59味,平性药物26味。2.解表药非专为散邪而设

脾胃病部分使用解表药物8味,其中桂枝、生姜用于温运中土,且使用频率甚高,分别达31次及15次之多;柴胡用于疏肝达郁,亦有11次;葛根使用7次、升麻使用6次,仅见于泄泻、痢疾案中,乃升提举陷之为;防风、荆芥分别使用4次和1次,投于泄泻初起,疏表之外,更有逆流挽舟、升腾胃气之意。3.用药尤偏理气,布施同中有异

脾胃病部分共使用理气类药物16种,兼有理气作用的药物15种,计31种,处方中使用达406次之多。但其中乌药、小茴香、大腹皮、香附、青木香、乳香、没药、延胡索、藿香、佩兰10味仅用于病位在肠者案中,而病位在胃者案中不用;与此相反,苏梗、代代花、川朴花3味药仅用于病位在胃者案中,而病位在肠者案中未见使用。其他理气药物则互有兼用。4.病久法当宜补,择药清淡为上

脾胃病部分对于病久虚损之证或少数虚实夹杂之证共使用补虚类中药31味,其中人参、杜仲、川断、紫河车、鳖甲5味仅用于膏方之中,实际常用补虚药物仅26种。然无论补气、养血,还是益阴、助阳,皆以清淡味薄者为常,质重味厚者较少使用。其中补气药白术(98次)、党参(55次)、甘草(44次),养血药白芍(97次)、当归(44次)、龙眼肉(7次),益阴药沙参(17次),麦冬(10次)、石斛(5次),助阳药肉苁蓉(8次)、杜仲(3次)、续断(2次)的使用频率分列各项的前3位。主要参考文献

[1]张泽生,单兆伟.胃痛治验[J].江苏医药,1975,(6):40.

[2]江杨清.学习名老中医张泽生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J].新中医,1981,(11):6-9.

[3]张继泽,单兆伟,江杨清.张泽生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中医杂志,1982,(8):13-15.

[4]邵荣世.张泽生教授学术经验简介[J].新中医,1983,(11):13-15.

[5]张继泽,吴勉华,方克勤,等.《张泽生教授脾胃病诊疗与教学应用软件》临床500例小结[J].江苏中医杂志,1984,(3):14-15.

[6]王兴华.张泽生教授调理脾胃病证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86,(3):16-18.

[7]陈趾麟.张泽生教授临床经验拾零[J].江苏中医,1989,10(3):1-4.

[8]汪红.张泽生教授脾胃病用药特点剖析[J].江苏中医,1995,16(6):43-45.

[9]张晓东,姚映芷,张继泽.张泽生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J].江西中医药,2011,42(7):25-26.

[10]陆喜荣,徐进康,许邹华,等.孟河医派张泽生教授治疗脾胃病用药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8):165-166.第2节 黄一峰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黄一峰(1902—1990),江苏苏州人。早年自学中医,后师从陈秋孚、程文卿。1928年开业行医,临床以肝、胆、脾胃病为其专长。黄一峰为江苏省名老中医,苏州市中医医院第一任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一、学术思想(观点)概述

黄一峰对中医学中的“脏腑升降出入”、“气化功能”非常重视,他常常说:阴平阳秘,则气化正常,而万物生长;阴阳失调,则气化反常,而万物消亡。人与天地之气息息相关,一切生老病死都有赖于气机的转化正常与否。“脏腑升降出入”的理论,更是具体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故黄一峰治疗胃肠疾病,主要通过调和气机、升清降浊的途径,促使脏腑升降气化功能恢复平衡。1.气化升降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营卫运行,经络贯通,胃肠出入,都体现了升降的活动形态。升和降都是脏腑气化的运动,换句话说,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在生理方面,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升降出入是机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必然过程。盖自然界一切生物,无不赖气化升降运动而化生成长。升降运动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虽然和各脏腑都有关系,但主要的活动枢纽在于脾胃。脏腑升降的轴心在于脾胃,脾胃为人体精气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当然,在完成机体升降出入全过程中,还需依赖其他脏腑气化功能的配合,如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等等。这些过程也无不配合脾胃来完成升降运动。若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亦不能排出。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所有这些,都是升降出入、气化功能在生理活动中的表现。2.升降失常和胃肠疾病的关系

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升降运动的障碍有关。就胃肠疾病而言,黄一峰认为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胃窦炎),还有溃疡病和慢性结肠炎的致病因素,其内因,主要是由于气化升降斡旋的失调。而外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因素,如忧思郁怒或抑郁不舒引起肝气郁结,横逆侵犯脾胃,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气机不利,升降失常。黄一峰常说:胃脘痛中医俗称“肝胃气痛”,这个病名很有意思,它指出该病与肝、胃相关,而“气”又为病因病机的关键所在。《医学正传》论胃脘痛亦曾指出:“未有不由诸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矣”。可见,胃气之所以失于通降,是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息息相关的,同时与肺气的肃降亦有一定关系。说明气郁每能导致食积、痰浊、郁火和瘀血等病理变化。

致病因素的另一方面是劳倦内伤,饮食不节,饥饱无度,外邪侵入等,从而损伤脾胃;或是脾胃本身功能虚弱,加之饮食生冷腻滞食物而致受损。李东垣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饮食不节,先伤及胃,胃伤而后脾病”;“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害脾胃,观症用药者宜详审焉”。这些记载说明了除精神因素外,还有饮食、劳倦、外邪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升降的失常,产生多种病理现象。如气滞郁久,久痛伤络,脉络破损,或为出血,或为瘀血阻滞,而成为血瘀证候;如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耗伤胃阴,出现胃阴不足之证;如中气不足,寒邪内侵,中阳虚寒证等。究属偏虚、偏实、属寒、属热、夹痰、夹瘀者尚须分析辨明。

另外,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结肠炎,黄一峰说该病中医常称“脾泄”或“泄泻”。概言之,此证其本为脾虚,其标系寒、湿、食滞等为患;亦因脾胃运化不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升降失常所致。3.气化升降在治疗胃肠疾病中的运用

从黄一峰对胃肠病用药的特点来看,是调动机体各方面积极因素,促使脏腑之间生理功能协调。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疏肝气能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

黄一峰治疗胃病,比较重视疏调肝气,注意七情因素。肝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木郁就是肝气郁结,这就是说胃脘痛常由肝气郁结、肝气横逆而发。叶天士曾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黄一峰临诊用药常常着眼于气机的调理,因气行则气血痰火湿食等邪皆能消散。如在治疗慢性胃炎或溃疡病时,症见胃脘痛,嗳气,嘈杂,吞酸,口苦,胸闷,舌红苔薄,脉细弦者,常用轻量川连(或龙胆草)、吴萸,一苦一辛,苦辛通降,借以泄木;用绿萼梅(或旋覆花)、青陈皮、白檀香、川楝子等疏肝气,降胃气;痛甚兼胃寒者用沉香末、肉桂末、良附丸之属。(2)宣肺气能展舒脾胃的气化

黄一峰治胃病不仅是善疏肝气、降胃气,同时又重视宣肺气。他说:治肺以展气化,因肺主一身之气,气舒则脾运得健,胃气和降。宣泄肺气,伸其治节,是调升降、运枢机的一个方面。所以黄一峰在治疗胃肠疾病时,常用紫菀、桔梗等宣泄肺气之品。(3)升脾气能助一身气机之斡旋

东垣在《脾胃论》一书中,早立了“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的专论。故黄一峰在治疗胃肠疾病中,也比较注重升发脾胃之阳的一面。认为只有脾气升发,谷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旺盛,阴火得以潜降。反之,则脾气下陷,元气耗伤,生机式微,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而成病。常见的有胃下垂,子宫脱垂,痔垂脱肛等症。方中常用升麻,乃宗东垣升发脾胃阳气,以助一身气机之斡旋,达到升降并举,相辅相成,促使阴阳和调,气化正常。二、胃脘痛辨治六法1.宣肃肺气法

胃脘痛以气滞表现为突出,故临证时当考虑到脏腑相关的诸多因素,在使用常规理气和胃之剂的同时,合用宣肃肺气之品。常用药物为桔梗配紫菀,或前胡合牛蒡,一宣一降,以改善肺气宣肃功能。特别是对于有胸闷不适,胸脘痞闷症状者,用之疗效更佳。2.疏肝理气法

由于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证见肝胃不和,当以疏肝理气为先。常用方药以柴胡疏肝饮化裁。另外,肝气郁结患者,多与情绪波动有关,这就涉及“心理治疗”问题,而单纯依靠药物是不够的。因此,必须设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解除其“隐曲”,以配合药物增进疗效。3.升清降浊法

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其临床表现可以有脘腹胀满、胀痛,大便干结或大便溏泻,临圊腹痛,便后痛减。这主要由肠道积滞,胃气不得升降而停滞所致。治宜调整中焦气机,以升麻升清气,促使中焦气机之斡旋;以木香槟榔丸降浊阴,荡涤肠道积滞。积滞一除,则浊阴得降,清阳得升,气机复常而疾病向愈。在临床上,有时胃脘痛久治不愈,并没有明显的肠道积滞,而仅仅有痢疾史或慢性肠炎史,对此如能抓住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这一病机,投以升清降浊之品,往往一药豁然,大功告成。4.辛开苦降法

气郁化热亦为临床常见,表现为口苦、嘈杂等。对此若纯用苦寒,直折其热,常难奏效,当用辛开苦降法,如取淡吴萸之辛以开泄气机之郁;用龙胆草(小剂量)之苦以降泄内蕴之热。气畅而热无以生,热清而气自平。5.活血化瘀法

以活血化瘀法治疗胃脘痛之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辨证要点及化瘀药物之选择。由于胃属六腑,因而其脉络瘀阻之病理不容易在舌象上反映出来,而需根据胃脘局部症状、病程来加以判断。凡症见胃脘隐痛或刺痛,病程长者,便可使用此法。药物可选择失笑散、延胡索、制乳没、参三七、刺猬片、铁树叶等。6.润肠降气法

临床上常有以气滞为主要表现而兼见大便干结,数日不解者,此乃胃失和降,肠道传化失司之故。因为胃气停滞可以继发肠道传化失司;肠道传化失司又可阻碍胃气之通降,二者常互为因果。此证因非阳明腑实证,故使用峻下之剂必克伐脾胃,反增其病;而当用润肠降气法,以代赭石降胃气,当归、瓜蒌仁润肠道,如此一降一润,则肠道润畅,升降之职得以复常。主要参考文献

[1]朱雄雄.胃炎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1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1997,12(4):20-22.

[2]何焕荣,蔡景高.黄一峰老中医对胃肠疾病的治疗经验[J].新医药学杂志,1979,(5):3-8.

[3]黄一峰,马振华,黄继峰,等.胃脘痛辨治六法[J].江苏中医,1986,(10):17.

[4]黄穗平.脾虚证胃动力障碍的ICC特征及健脾中药干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第3节 周信有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周信有,男,1921年出生,山东省牟平县人,甘肃中医学院教授。第一、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内经》教学,对《内经》理论研究颇深。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经验1.辨证总属本虚标实,治疗重视整体调节

萎缩性胃炎起病隐匿,病程冗长,或由浅表性胃炎转化而来,是一种慢性疾患。根据其发病规律、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辨证总属本虚标实。同时患者临证表现多为胃脘痞满,疲乏无力,不思饮食,面色萎黄,病程较长等,故虚又以脾胃气虚为主,实多是在脾胃气虚之基础上形成痰瘀互结,食滞不化,终致痰、瘀、食互结,胶结难解。张锡纯曾谓:“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是故气虚痰瘀食互结既是本病发病之关键病机,又是基础病机,应贯穿于本病发病之始终。基于以上认识,周信有在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提出了通补兼施、标本兼顾、整体调节的原则。强调遣方用药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全面,任何仅用一法的治疗都将有失于全面,并结合现代药理的研究成果,反复筛选药物拟定了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处方。2.结合辨病论治,依其病理特点选择用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之是否彻底好转乃至治愈,除临床症状、体征的好转改善外,尚要求其病理变化之好转改善。周信有指出,其治宜从本病基础病机出发,尚须结合本病病理特点而选择用药,方为上策。(1)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者:积极治疗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对提高本病疗效及防止恶化具有重要意义。周信有常加水蛭9g、乌梢蛇8g、赤芍12g、桃仁10g。(2)胃黏膜粗糙不平,隆起结节或痘疹性胃炎者加炮山甲9g、王不留行15g。(3)伴有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或慢性浅表性胃炎者:溃疡常加白及10g、三七粉4g分冲;慢性浅表性胃炎加薏苡仁15g、连翘12g、广木香10g。(4)胃酸减少或无酸者:周信有认为,酸甘化阴,酸能生津,故胃酸减少者可酌加乌梅9g、山楂15g、木瓜9g、麦冬10g、天冬10g之甘寒生津或酸甘化阴之品。若疗效仍不满意,可用反佐法来刺激胃酸之产生,可选用小量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等制酸之品,常可收到满意效果。(5)胃黏膜充血肿胀、色红者,加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等。(6)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者:常加蒲公英12g、黄连6g、大黄6g等。(7)伴胆汁反流者:可加川楝子10g、木香7g、金钱草9g,重用枳壳、郁金。二、经验方:益胃平萎汤

周信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虚、气滞、寒凝、血瘀。因此治疗上以健脾、益气、理气、祛瘀、温中为主,即调气法与活血化瘀法并用。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周信有制定出了一个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即益胃平萎汤。方药组成:党参20g,炒白术9g,黄芪20g,陈皮9g,半夏9g,香附9g,砂仁9g,鸡内金9g,炒白芍20g,莪术20g,蒲公英20g,甘草6g。方中以党参、炒白术、黄芪、甘草等健脾益气,补虚生肌;陈皮、半夏、砂仁、内金等理气消滞,促进消化;白芍、莪术等活血化瘀,以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起到生肌平萎之功,这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临证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减化裁。若伴有结节隆起或肠上皮化生,加三棱、炒山甲、水蛭粉;伴胃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海螵蛸、白及、三七;伴胃酸减少或无者,加木瓜、乌梅、山楂。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气虚日久,尚见气损及阴,气损及阳,而表现为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可配肉桂6g、制附片9g、干姜9g。胃阴不足证可在基本之方基础上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施治。主要参考文献

[1]何建成.周信有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6):42-43.

[2]温丽芬,李永勤.周信有教授用药特点初探[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2):1-2.

[3]何建成.周信有教授临证用药思想探析[J].甘肃中医,1997,10(5):8-9.

[4]童亚芳,周语平.周信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J].甘肃科技,2007,23(3):240-241.

[5]周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治经验[J].世界中医药,2007,2(2):101-102.第4节 姜春华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姜春华(1907—1992),中医学家。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疗效卓著。20世纪60年代初即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主张,治学勤奋,勇于探索,曾提出“截断扭转”独创性的临床治疗观点,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一、临证经验(一)治疗慢性胃炎七法

1.健脾益气法

本法适用于素体羸弱,慢性胃炎气虚症状明显,面色萎黄不泽,少气乏力,胃脘时胀时痛,食后更甚,纳食少味,大便溏薄,舌淡,脉细弱。姜师喜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砂仁、木香等。若表现有虚寒证候,可酌加高良姜、吴茱萸、桂心、乌药等。

2.温中补虚法

本法适用于慢性胃炎属于虚寒型者。症见面色白无华,乏力气短,畏寒重,食已作痛,中脘痞满,舌质淡胖,脉无力,以黄芪建中汤加味。常用药物有黄芪、桂枝、芍药、炙甘草、饴糖、高良姜、大枣等。

3.清热泻火法

本法适用于慢性胃炎,症见中脘有热感,痞闷,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数。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4.益阴润胃法

本法适用于慢性胃炎胃阴亏损之证,症见胃脘隐痛不止,口干喜饮,食欲不振或嘈杂易饥,舌红、少苔,大便干燥,脉数。姜春华喜用麦门冬汤加减,常用麦门冬、石斛、沙参、玉竹、天花粉、全瓜蒌以滋胃养津;乌梅、木瓜等酸甘化阴;加用山药、白扁豆、黄精滋养脾阴;又用佛手、川楝子、白蔻壳理气和胃。

5.泄肝和胃法

本法适用于慢性胃炎,属肝气横逆犯胃,症见胁痛、嗳气,泛酸,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用左金丸合四逆散加味。常用柴胡、白芍、郁金、枳壳、青陈皮以平肝解郁,加用丹皮、山栀、佛手、绿萼梅等疏肝泄热。左金丸中黄连、吴茱萸清泄郁火,辛开苦降。泄肝疏木的同时,姜春华常用旋覆花、嫩苏梗及苏子以降逆和胃。

6.温阳消痞法

本法适用于慢性胃炎属阳虚而脾胃湿热之痞证,症见畏寒重,四肢欠温,脘腹疼痛,心下痞闷,干呕心烦,又大便秘结,口苦,舌淡胖,脉濡数。治以附子泻心汤加味。

7.温阳化饮法

本法适用于慢性胃炎,症见呕吐清水,眩晕,舌胖,脉滑者。治以温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合枳术丸加减。(二)治疗胃痛十二法

1.活血化瘀

此法适用于胃痛日久,证属瘀血滞留。胃痛日久,久则入络,必有瘀血阻滞胃络,症见痛点固定,痛如针刺刀割,休作有时,坚硬拒按,甚或大便色黑,面色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轻证用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刺猬皮、九香虫、五灵脂之类;重证加用制乳香、制没药、三棱、莪术、大黄等。

2.温热暖胃

此法适用于身受外寒或饮食生冷,寒积于中,胃中阳气被遏而不宣通,血因寒凝而不畅行,症见其痛剧,遇冷即发,喜暖畏寒,得温则舒,泛吐清水,苔白腻,脉弦紧。此乃寒实证,可用良附丸温通之。也可用辛热温胃之药如高良姜、制川乌、肉桂、乌药、苏梗、荜澄茄、吴萸等。

3.益气温中

此法适用于胃脘痛属于虚寒型者。姜春华曾说溃疡病属于虚寒性疼痛者,其特征有三:一疼痛在饥饿时加剧,得食则减;二得温则舒;三得按则舒。若气虚重者用黄芪建中汤;较轻者用小建中汤。

4.平肝降逆

此法适用于肝气犯胃,多由郁怒或情绪激动,或时值春令,木气偏旺,木失条达所致。常见症状为胃痛连胁,嗳气频作,苔白脉弦,泛称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见嗳气频作;肝木犯胃作痛故脉弦。常用柴胡、白芍、郁金、枳壳、青陈皮以平肝解郁,配旋覆花、嫩苏梗以降逆和胃。姜春华的经验平肝降逆的同时,勿忘宣降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降则一身之气皆降。所以遣方用药,必选几味降肺气之药,如苏子、前胡、瓜蒌、苏梗、旋覆花等。

5.疏肝泄热

此法适用于肝气犯胃重证。若肝郁化火,火邪犯胃,可见胃脘灼痛,胁肋胀满,泛酸嘈杂,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常用丹栀逍遥散及左金丸加减。药用柴胡、白芍、郁金、枳壳、香附、佛手、绿萼梅、丹皮、山栀等疏肝泄热,左金丸中黄连、吴萸清泄郁火,辛开苦降。此证以理气为主,慎用香燥药物。

6.清热泻火

本法适用于急性胃炎,胃脘部灼痛,痞闷,食欲不振,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数。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7.扶阳消痞

本法适用于慢性胃炎阳虚体质,症见脘腹疼痛,心下痞闷,干呕心烦,大便秘结,口苦,畏寒,四肢欠温,舌淡胖,苔黄腻,脉濡数。证属肾阳虚弱,脾胃湿热,以附子泻心汤加减。

8.益阴润胃

本法适用于胃阴亏损之证,证见胃脘隐痛,终日不止,口干喜饮,食欲不振或嘈杂,舌红少苔,大便干燥,脉濡数,此为胃阴不足。姜春华喜用麦门冬汤加减:常用麦门冬、石斛、沙参、玉竹、天花粉、全瓜蒌滋胃养津;乌梅、木瓜等酸甘化阴;加用山药、扁豆、黄精滋养脾阴;又用佛手、川楝子、白蔻壳理气和胃,静中求动。

9.温阳化饮

本法适用于胃脘隐痛,胸胁支满,头目眩晕,泛吐清水痰涎,背部寒冷,胃肠辘辘有声,脉弦滑,苔白润,此属胃寒积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加温药和之。

10.消导通腑

本法适用于食积引起的胃痛,症见胃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泛恶,呕吐不化之食。纳差,口臭,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或实。常用枳实消滞丸与木香槟榔丸加减:常用药物为生大黄、枳实、山楂、神曲、谷麦芽、木香、槟榔、莱菔子、鸡内金、砂仁、陈皮等。

11.降逆制酸

本法适用于溃疡病,噫酸嗳气上逆之证。症见食后腹胀,纳呆,嗳气,或呕逆,噫酸(吐黄水)苔腻,脉滑,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温胃,加制酸药煅瓦楞子,白螺蛳壳或乌贼骨以制酸和胃。

12.健脾益气

本法适用于素体羸弱,慢性胃炎气虚症状明显,面色萎黄不泽,少气乏力,胃脘时胀时痛,食后更甚,纳食少味,大便溏薄,舌淡,脉细弱。姜春华喜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砂仁、木香等。若表现虚寒症状,可酌加高良姜、吴茱萸、桂心、乌药等。二、六君子汤应用

姜春华教授说:“慢性胃炎以中上腹痛、食后腹胀为主证。对于慢性胃炎中医根据整体情况及证候而治疗,从脾胃为后天之本来考虑。不管什么性质的慢性胃炎,我平常治疗都用六君子汤为主,随证加减,唯萎缩性胃炎不用制酸药(如瓦楞子、乌贼骨之类),香燥也少用。六君子汤中参、苓、术、草有改善体质功能,因为这类局部病都与整体有关,改善了整体,也改善了局部,其中陈皮有消除腹胀,增进食欲作用,半夏有制止呕吐作用,二药对胃肌均有轻微解痉镇痛作用。一般加入神曲、谷麦芽、藿苏梗和中醒胃化食;噫气多加旋覆花9g,丁香1.5g;吐酸多加乌贼骨9g,煅瓦楞30g,或煅牡蛎30g;疼痛多加高良姜9g,元胡15g;腹胀加枳实、莪术各9g;其余如绿梅花、陈香橼、佛手花皆可对症酌用。根据体质,结合证候分型:如表现为虚寒证,见疼痛为主,则采用香砂六君汤加乌药、高良姜、吴茱萸、桂心;如证属实热,舌红,口干,便秘,腹胀,则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如胃阴不足,症见口干,舌上少苔,食欲不振或心嘈,常用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玉竹、天花粉、太子参、北沙参、乌梅、全瓜蒌等);如肝气横逆,症见易怒,泛酸,嗳气,胁痛,则用左金丸(川连、吴茱萸)加白芍、橘叶、九香虫、柴胡、元胡之类。如果服药不便,可服丸药,四君子丸用于一般症状不严重者;六君子丸用于兼有胀满者;香砂六君用于纳呆、饱满者;枳术丸能健胃助消化,消除痞闷,对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防恶变。”主要参考文献

[1]戴克敏.姜春华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J].山西中医,2004,20(2):6-8.

[2]戴克敏.姜春华治疗胃痛的经验[J].山西中医,1995,11(4):1-4.

[3]陈泽霖,胡建华,张梅,等.慢性胃炎证治[J].中医杂志,1985,(3):9-12.

[4]蔡金波.消化性溃疡出血验案两则[J].四川中医,1986,(2):13.

[5]戴克敏.姜春华治疗慢性胃炎医案五则[J].江苏中医,1988,(6):14-15.第5节 单兆伟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单兆伟,1940年出生,1965年于南京中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师从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张泽生教授、徐景藩教授。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期病变、炎症性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障碍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一、学术思想(观点)概述(一)斡旋升降,勿使壅遏

脾为阳土,升为健运,胃为阴土,降为和畅,治疗脾胃病须注意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勿使中焦壅塞。方药应选轻清活泼灵动之品,少用重浊厚味,刚劲燥烈之属。如脾虚清阳不举,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轻清升提可加煨葛根、荷叶等。胃浊不降者,可用平胃散加减。单兆伟还善用药对调节脾胃升降功能。(二)顾护脾胃,泉源不竭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根,先天禀赋非药物所能,后天之本当常须顾护。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脾胃旺盛,可以弥补先天之不足。久病亏虚,需从脾胃论治,营出于脾,卫出于胃,脾胃健旺,气血生化有源,则营卫调和,久虚可复。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一身气血皆由谷气生化而来,脾胃健旺,泉源不竭,病安何来?若五脏虚损而及于胃者,必从胃治,胃气有权,脏虚皆可弥补,故胃之关系一身最重。(三)方药醇正

方药醇正,性平轻清,善养胃阴是孟河医学一大特色。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单教授治疗脾胃病继承和发扬了孟河医学特色,主张尽量选用药性平和,不损伤脾胃的方药,如益气健脾用太子参、白术、山药等清补之品,气阴兼顾,又不滞气;润养胃阴用南北沙参、麦冬等清养之品,少用厚味重浊以防泥膈不行;行气用佛手、绿萼梅等理气不伤阴液,忌用破气之品;清泄郁热,用黄芩、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不用大苦大寒,以免损伤胃气;利湿重用苡仁,取其“善利水,又不耗伤真阴之气”。(《本草秘录》)养血柔肝用白芍、百合、合欢皮等兼调情志。单教授认为脾胃病用药尤宜简约,每张处方用药一般8、9味药,不要超过12味,太多则庞杂,反而互相牵扯,不易洽中病情。每味药用量亦不宜太重,否则药过病所,反伤正气。病已基本痊愈,应中病即止,不可全仗药物攻治以求除邪务尽,而应膳食调养,怡情悦性,节饮食,慎起居,待脾气健旺,正气恢复,余邪自去也。二、临证经验(一)用药经验

单兆伟乃孟河医学传人,继承发扬孟河医学学派特色,用药轻灵,性平轻清,善养胃阴,不喜苦寒、辛燥之重剂,主张尽量选用药性平和、口感较好、不损伤脾胃之方药,如益气健脾用太子参、白术、山药等清补之品,气阴兼顾,又不滞气;润养胃阴用南北沙参、麦冬等清养之品,少用重浊厚腻之药,行气用理气而不伤阴之佛手、绿萼梅等,忌用破气之品;清泄郁热,用黄芩、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不用大苦大寒,以免损伤胃气;利湿重用薏苡仁,取其“善利水,又不耗伤真阴之气”(《本草秘录》)。养血柔肝用白芍、百合、合欢皮等兼调情志。单兆伟用药处方,量轻味淡,配伍精当,辨证准确,用药每张处方8味药、9味药,不超过12味,并善用药对参合组方,直中病所,其功效显著,如调和肝脾,白术配白芍,柔肝健脾,柔肝敛气,土安脾健;黄芩配仙鹤草,清胃泻热,治Hp感染,胃热脾湿,清化湿热中亦寓固本之意;丹参配葛根,治胃痛且之入络,心胃同病,丹参降气行血,葛根升扬入气,生津通脉,一升一降,气血同治,祛瘀止痛;西洋参配决明子,补气养阴,润燥通便,增水行舟,降压、降脂,无伤正之虑;黄连配苏叶,辛开苦降,寒热并调,化湿畅中,清热止呕,如遇外感寒邪并脾胃气滞常见胃有郁热者,可用二药1~ 3g,泡水代茶,可收“轻可去实”之功。(二)宏观微观相统一,辨病辨证同结合

单兆伟从传统中医理论出发,从宏观辨证着手,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的各种检查方法,形成微观化辨证思想与体系。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根据脾胃虚弱,胃络失养或久病入络之胃黏膜萎缩,认为气虚血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发的病理基础,脾胃虚弱为其本,胃络血瘀为其标,并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研究,根据胃镜镜下所见病理征象及血液流变检查,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病与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但Hp感染相关性胃病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却主要是湿热内蕴、气机不畅、瘀血阻络、升降失常的结果,因此确立了益气清热活血治疗Hp感染的主要原则,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病。如单兆伟治疗溃疡病、急性活动期,多属肝胃郁热、治疗常合用清肝泻热之剂,慢性期大多表现为阴虚胃热,治疗时合用养阴清热之品,胃溃疡餐后疼痛明显,临床多偏于实热,治疗加强清热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空腹疼痛较著,临床多见虚寒之证,常合用建中汤以温中补虚。对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者,单兆伟认为气虚热郁血瘀是其病机关键,治疗以健脾益气固其本,活血清热祛其标。对于幽门螺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单兆伟认为,主要病机是中焦气机郁滞,脾胃升降失常,治疗以理气和胃、益气健脾、升清降浊为原则。单兆伟认为,Hp当属中医学“邪气”范畴,针对Hp致病多具有“热”、“毒”表现的性质,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适当佐以清热解毒且具有杀菌、抑菌作用的中药,如黄芩、仙鹤草、槟榔等,可大大提高疗效。(三)重情志调护

单兆伟诊疾经常揣摩病人心理,给以耐心引导,详析病情,健康宣教,疏导心理,克服障碍,怡情悦志,治疗亦重在疏肝解郁,保持乐观、愉快心情,注意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则百病消除。注重生活调摄,尤其是饮食有节,常要求清淡普食、结构合理,治疗亦不主张长期服用中、西药物,以免形成毒副作用,常建议患者在病情控制症状稳定时即停用药物,可以饮食疗法替代治疗。三、特色诊治方法(一)特色诊法

将中医辨证察舌与西医辨病观镜相结合,综合判断,指导治疗,既提高了疗效,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开拓了临床诊断新思路。如舌苔黄腻、胃黏膜可见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大多为CAG活动期;舌苔薄黄,伴有性情急躁者,镜下常见兼有胆汁反流;舌下静脉青紫、迂曲,病理检查一般可伴有肠化、不典型增生等改变。(二)特色治法

白术配百合,白术甘苦温,益气升清,百合甘平濡润,使胃气下行,通利二便,升降相施,配合得宜,每收良效。

莱菔子配决明子,莱菔子辛甘平,长于利气。《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决明子苦甘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二药配伍,通降胃肠气机,药性平缓,尤适合于胃肠动力障碍而致的大便不畅者。

枳壳配桔梗,桔梗辛苦而平,俾清气上升,通利胸膈。枳壳苦微寒,降逆散满,两药配合用于屡用理气药少功的病人常见奇效。

白术配白芍,如调和肝脾,白术配白芍,柔肝健脾,柔肝敛气,土安脾健。

黄芩配仙鹤草,黄芩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别录》谓其“疗痰热、胃中热”,《药性论》则言其“治肠胃不利”;仙鹤草,味苦辛、性平,功能清热止血,健胃补虚,《百草镜》云其“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两药相伍,清热之力有增,而又不至于苦寒太过,且仙鹤草清热之中寓有固本之意。对于脾胃湿热型患者,黄芩配仙鹤草清胃泻热,治Hp感染效佳。

丹参配葛根,治胃痛且之入络,心胃同病,丹参降气行血,葛根升扬入气,生津通脉,一升一降,气血同治,祛瘀止痛。

西洋参配决明子,补气养阴,润燥通便,增水行舟,降压、降脂,无伤正之虑。

黄连配苏叶,辛开苦降,寒热并调,化湿畅中,清热止呕。如遇外感寒邪并脾胃气滞常见胃有郁热者,可用二药1~ 3g,泡水代茶,可收“轻可去实”之功。主要参考文献

[1]单兆伟.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治疗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4):193-195.

[2]单兆伟.膏方调补脾胃病精要[J].江苏中医药,2006,27(11):7.

[3]单兆伟.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7,39(8):4-5.

[4]单兆伟.透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3,44(1):17-18.

[5]吴连恩,徐景藩,单兆伟.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1992,(1):35-37.

[6]张崎.单兆伟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八法[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8):483-485.

[7]何镔,潘军.单兆伟脾胃病诊疗特色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6):492-493.

[8]陆为民.单兆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用药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9):3-4.

[9]郭琳.单兆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中医杂志,2004,45(4):252-253.

[10]张小琴.浅谈单兆伟教授膏方进补经验[J].江西中医药,2006,37(6):6-7.第6节 刘炳凡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刘炳凡(1910—2000),湖南汨罗人。1928年从师学医,1933年起开业行医。历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临床研究室副主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他首次提出了“治病必须治人”的中医学整体治疗原则,创立了“柔剂养阳”的治疗大法,形成了在脏腑辨证中首重脾胃的诊疗体系。胃脘痛临证经验1.胃脘痛三位一体的治法和用药特点

刘炳凡治疗胃脘痛常从如下两个层次入手:(1)健脾和胃助化:

刘炳凡认为脾胃是一个高度简括的功能概念,除了消化系统外,还涉及许多全身性功能范畴,如调节、代谢、免疫等;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且先天之精唯赖后天之水谷充养,脾胃一虚,则四脏皆无生气。故刘炳凡主张“五脏不足,调于胃”;“百病不已,宜从中治”。先培中土以助运化,使药气四达;另外,六腑“泻而不藏”故治胃当以通为用。这一层次用药,刘炳凡习用六君子汤健脾胃,同时益以荜澄茄、砂仁、鸡内金以行气温中、运脾消食。其偏于阴分不足者,则宜滋脾胃之阴,仿叶氏养胃汤意,用三参(太子参或明党参、条参选一,沙参、丹参)首乌汤加鸡内金,以养阴清热、运脾健胃、通腑。此层次用药补中有通,升中有降,脾阳升发,胃气下行,清升浊降,虚实更替,诚为健脾和胃之良法也。(2)理气活血通络:

刘炳凡认为胃脘痛在其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环节就是气滞血瘀。此层次用药为玄胡、隔山消、五灵脂、蒲黄、丹参、白芍、炙甘草。《本草备要》谓玄胡“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治气凝血结,上下内外诸痛”。隔山消具有行气镇痛之功效,与玄胡相配,其效相得益彰,此乃刘炳凡多年经验之得。五灵脂、蒲黄合奏通利血脉、祛瘀止痛,推陈致新之功,再益以丹参、玄胡索,活血祛瘀作用更强。此四味药为刘炳凡治久痛入络之首选。白芍、炙甘草组成芍药甘草汤,《医学心悟》曰“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近代药理研究发现,芍药甘草汤对横纹肌、平滑肌的挛急,不管是中枢性的或末梢性的,均具有镇痛作用。(3)审证加减: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胃脘痛既是全身机能失调的一个反映,当它形成以后,又可对全身各部位产生影响。虽然前两个层次为刘炳凡治疗胃痛法之主体,但亦不可忽视次要矛盾,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则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刘炳凡认为对胃脘痛所伴随的兼证,当审证求因,具体分析,灵活加减。

1)胃脘灼热:阳明郁热或胃火上冲,良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有余便是火,以致热邪犯胃。第1层次用药改用三参首乌汤加鸡内金,再加川楝子,以其苦寒性降,伍玄胡索、白芍、甘草名金铃芍甘汤,能辛开苦降,疏泄肝热。

2)恶心作呕:湿邪中阻,胃失和降,湿浊夹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加藿香化湿浊和中止呕。

3)酸水上泛:在胃脘痛中较为多见,刘炳凡根据现代医学的钙剂可以中和胃酸的观点,取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

4)大便秘结:胃脘痛兼有便秘者,用通腑法时,刘炳凡考虑到胃脘痛患者久病体虚,一般不用大黄等峻猛之品,以免更伤其正,而用生首乌、草决明以润肠通便,寓补虚于通腑之中。

5)大便溏稀:脾主运化,脾虚则不能运化精微,中阳不运,清浊相干,而见大便溏薄,加重白术以补气、健脾、助化。

6)吐血便血:胃脘痛而见出血,止血乃当务之急,用白及、田三七以收敛止血。

7)食后腹胀:食滞阻胃,使胃气不和,则胃痛脘腹痞满,必须消导化滞,方中加入焦三仙。

8)形寒怕冷阳气虚弱,无力温煦,四肢不温,则形寒肢冷,加附片3g,振奋阳气,使阳气外达,并外用艾叶40g、附片10g煎汤,于每晚睡前温洗四肢,以改善末梢循环,使内外阳气融为一体,对脾胃虚寒者尤为适宜。此内外同治之法为刘炳凡治胃痛独特经验。2.治胃脘痛主方组成

西党15g、白术10g、茯苓10g、炙草5g、法夏5g、广皮5g、丹参12g、灵脂10g、蒲黄10g、玄胡索10g、隔山消12g、白芍12g、澄茄5g、砂仁4g、鸡内金4g。主要参考文献

[1]彭尧书.刘炳凡研究员治疗胃脘痛学术经验[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2(3):6-8.

[2]刘炳凡.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丛书·刘炳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3]刘炳凡.脾胃学真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

[4]刘炳凡.奇效验案[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第7节 关幼波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关幼波(1913—2005),北京市人,主任医师,教授。16岁始师从其父关月波学习中医,27岁独立行医。1950年参加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一、学术思想(观点)概述

关幼波教授行医70余载,被誉为肝病大师:①重视气血论。气血是人体构成的最基本物质,周流全身,疾病发生必然与气血发生作用;②强调痰瘀论。痰瘀是气血失调的表现,强调痰瘀,尤其重视痰瘀容易互相转化。③善用补法论。补法适用于气血不足的表现,强调补法,即重视内因的作用,提高人体的抵抗力。二、临证经验(一)理气和胃为其基本治法

关幼波认为,尽管胃脘痛的病因有气血寒热湿食痰之分,但就临床所见,郁怒伤肝,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者多见,其总的病理机制则是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故理气和胃实为胃脘痛的主要治法,擅用旋覆花、生赭石、杏仁、橘红、木瓜、香附、砂仁等。旋覆花、生赭石均有理气降逆化痰之功,适用于一切气机不畅,病在中上焦之证;杏仁、橘红,关幼波认为有理气和胃化痰润肠之功,对临床上出现气郁痰阻之象,用之甚妙;木瓜一般用它以治疗风湿痹痛、吐泻转筋之候,有舒筋和络之效,但关幼波认为它理气化湿和胃之功也著,盖机体津液运行和输布正常贵乎气道通畅,气行则湿化,气滞则湿生,所以与香附相须,可充分发挥理气和胃化湿作用。(二)活血化痰更是独特见解

关幼波治病善于治血化痰,不仅在肝胆疾病中,而且也适用于大部分临床杂病。他认为气行血行,血瘀气滞。病之形成,必由气及血,气不行则血也不畅,而气滞则痰生,瘀血互结,则更使疾病难以向愈。所以,血行痰化则气行通畅,气机运行则诸脏功能恢复正常,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用药也多用旋覆花、生赭石、杏仁、橘红理气化痰,同时用当归、白芍、丹参、元胡以活血。旋覆花、生赭石、杏仁、橘红详如前述,而当归则善于养血活血,可适用于一切与血有关之疾。白芍养肝阴活血以止痛,丹参则重在活血以养血,祛痰以生新,古有“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之说,而元胡又在疏肝之基础上以活血。气行血行,血畅气通,可见活血之法也绝非单纯以活血,必在活血同时辅以其他治法,效果才能显而易见。(三)治胃又善用通降之法

治胃之关键还在于胃之通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导失职,壅滞为痛为患。然“通”字之意,须全面理解。痛有暴、久之分,又有气、血、寒、热、湿、食、痰之异及虚、实之别,故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不必囿于一法一方。关幼波善用的理气和胃,活血化痰,消食导滞,健脾益气等法,皆寓有一个“通”字。主要参考文献

[1]徐春军,陈勇.关幼波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简介[J].北京中医,1995,(3):3-5.

[2]王新颖,齐京.关幼波气血辨证学术思想探析[J].北京中医药,2011,30(12):898-900.

[3]陈锐.关幼波血证治验[J].中国社区医师,2012,(6):21.

[4]王莒生,徐春军,吴义春.论关幼波“三因学说”[J].中医杂志,2011,52(6):458-461.

[5]北京中医医院.关幼波临床经验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第8节 邓铁涛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邓铁涛,1916年10月生,广东省开平市人,中医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7月被评定为“国医大师”,重视脾胃,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