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2 22:22:36

点击下载

作者:侯荣荣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诗故事

唐诗故事试读:

中华经典故事出版说明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女娲造人、刻舟求剑、苏武牧羊、美人计、新亭对泣、割发代首、毛遂自荐……这些故事穿越历史、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它们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浓缩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智慧,同时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纷繁历史变迁的窗口。为帮助当代读者了解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积淀,陶冶情操,并引领大家由此阅读古代经典,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故事”丛书。

丛书精选中华故事中的经典篇章,在保留传统故事精髓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使读者更容易领悟经典故事所传达出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

故事内涵有提升。每个故事之后用简练的语言联系实际,进行解读,以唤起读者更多的思索,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故事后或附经典原文,让读者通览经典原貌,整体感知;或附“博闻馆”,链接与故事相关的其他故事或知识,拓宽思路,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故事。

故事配图丰富新颖,力求趣味性和知识性并重。巧妙的配图文字,帮助大家轻松阅读,并开阔视野,从多角度扩展知识。

对于故事中的生僻字词均加注汉语拼音及注解,以帮助阅读和理解。

本套丛书由富有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协力创作,在此对所有参与编写的人员表示由衷感谢。中华书局编辑部2012年9月

陈子昂砸琴获名

年轻的陈子昂来到长安,住在宣阳里一处租来的住所,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他来长安,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鱼跃龙门,为自己开辟一片光明的未来。因为从小饱读诗书,又写得一手好诗,所以他刚来时对自己能够考中进士是很有信心的,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他发现要想靠自己的真本事考中进士,是非常难的。这是因为,在当时的长安,一个读书人能否考中进士,考得好坏固然很重要,但读书人的名声却更加重要。所以,几乎所有的读书人,在考试之前,都会奔走于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的门下,向他们献上自己的诗作,以期得到他们的赏识,从而帮助自己考中。不过,一次次地拜访,带给陈子昂的结果却总是失望。

这一天,陈子昂经过长安城中最繁华的市区,忽然,他的视线被前面的一个胡人给吸引住了。那个胡人蹲在路边,在地上摆了一个摊子,摊子上放了一把胡琴。看上去,琴的做工非常精细。胡琴是当时许多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因此,停下来问价格的人不少。只是那个胡人每次都用生硬的汉语说:“要一百万钱才卖。”

问价格的人都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疯子,一个个走开了。因为,一把普通的胡琴在当时不过千钱左右,就算这把胡琴材料名贵,却也不曾镶金嵌玉,能卖到一万钱,就算不错了。

陈子昂听后,却来了兴趣,他走过去问那个胡人:“一定要一百万钱才卖吗?”

胡人抬头看着陈子昂,答道:“我这把胡琴,是西域名手用上等木材所制,说到音质,天下没有能够比得上的。这把琴,除非一百万钱,我不卖。”

陈子昂笑道:“这把胡琴,要卖一百万钱,按说也不算很贵……”一百万钱买一把胡琴,居然说不贵!四周的行人听到这样的话,都好奇地停下了脚步,渐渐围拢过来听陈子昂和胡人的问答。陈子昂看到四周的围观者越来越多,心中暗喜,又开口跟那胡人说道:“你这把胡琴要卖一百万钱,恐怕是卖不出的。便宜些卖给我,怎么样?我愿意出五十万钱。”那胡人摇了摇头:“少于一百万钱,不卖!”陈子昂读书台遗址在今四川省射洪县金华山下,传陈子昂微笑道:“胡琴虽好,价格太说是陈子昂青年时期读书的地高,我只是在长安暂住,没有准备如此方。多的钱财。若是八十万钱,我就买下这把琴。”

八十万钱买一把胡琴?围观的人中,有些已经开始张口结舌了,觉得今天不仅看见了一个疯子,还看见了一个傻子。

想不到那胡人斩钉截铁地说:“少了一百万钱,不卖。”

陈子昂继续跟那胡人砍着价。这时,四周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都快要把整条道路堵塞了。

最后,陈子昂点点头,居然答应了胡人开出的这个价格。四周的人群都快沸腾了,大家都觉得今天这趟街逛得真值,居然见证了这样一场天价交易。

有不少好事者向陈子昂打听:“敢问这位陈先生,您善于演奏胡琴吗?不然,怎么舍得花这么多钱买一把琴?”

陈子昂微微一笑,朗声说道:“在下自幼拜名师学习胡琴,精通音律。”听到这话,当即就有人提出,能不能请陈子昂当场用这把价格昂贵的胡琴演奏一曲,让众人饱饱耳福?

陈子昂朗声说道:“在下住在宣阳里,承蒙各位厚爱,在下决定明日午后,在宣阳里当众演奏,以示答谢!”

当天晚上,有个年轻人花一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还要当众演奏的事儿,就像风一般传遍了整个长安城。这第二日的宣阳里,就不是一个“人山人海”所能形容的了。人们伸长了脖子等啊等,直等得脖子发酸,腿发沉,那位陈相公终于抱着胡琴出来了。

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等着听他演奏。想不到陈子昂先开口对众人说了一番话:“诸位,在下蜀人陈子昂,承蒙各位厚爱,今日来此听在下演奏胡琴。这把胡琴,在下用一百万钱买来,想必它的乐声,一定非同凡响。但演奏之事,那是乐工干的事,我陈子昂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将来是要为朝廷治理国家的,怎么能干一般乐工的事呢?胡琴虽贵,犹有价钱,而我的诗文,却是比这把胡琴珍贵得多的无价之宝!想不到,长安城中的人,都只晓得胡琴的音乐,却无人能够赏鉴真正的宝物,这把胡琴,要它何用?!”

陈子昂越说越激动,竟当着众人的面,高高举起那把胡琴向地上摔去。只听“咔嚓”一声,胡琴在地上摔成两截!

人群一阵哗然。陈子昂趁此机会,从袋子中拿出自己的诗文卷子,向人群分发。

陈子昂摔掉价值百万胡琴的事情,立刻成为长安城中的爆炸性头条。

就是这样,陈子昂凭借着非凡的勇气,一举为自己在长安炒热了名声,很快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不久,当时的建安王武攸(yōu)宜请陈子昂到自己的手下当了掌书记(负责撰写朝觐、祭祀等文字的小官)。第二年,在武攸宜的帮助下,陈子昂顺利地考中了进士。【诵读】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点评】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反叛,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以参谋身份随军。武攸宜不懂军事,使前军陷没,陈子昂进献奇计,却未被采纳。他不忍见危不救,几天后再次进谏,结果激怒武攸宜而被贬官。陈子昂满情悲愤地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全诗给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感染力,诗中所反映的孤独悲哀的情怀,常常为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的人所共有,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博闻馆】一把胡琴卖“一百万钱”是天价吗?

唐代三百年中,因为各种原因,物价波动很大。但是在陈子昂生活的初唐时期,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国家经济从隋末的战争动乱中大大恢复,物价极其低廉。唐太宗贞观三年,关中地区的粮食大获丰收,每斗米的价格甚至才三四钱。唐高宗永徽五年,洛州粟米每斗两钱半,而来自南方杭州的米每斗也才卖十一钱。参照当时粮食的价格,陈子昂用一百万钱买下一把胡琴,这琴的价格真的是天文数字了。

骆宾王七岁咏鹅

骆宾王是浙江婺(wù)州义乌人,出生于一个诗书传家的古老家族。在骆宾王小的时候,他的父亲骆履元在外游历,教育骆宾王的任务,主要就落在了祖父的身上。

骆宾王的祖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人,非常喜爱诗歌。从骆宾王牙牙学语开始,祖父就常常把这个孩子抱在膝盖上,为他朗诵许多著名的诗篇。在这样的教育下,骆宾王到了七岁的时候,不仅能够背诵许多经典的诗篇,还能够自己创作一些诗歌。

这一天,骆家来了几位朋友,酒宴之后,他们要求见一见骆家这位会写诗的小孙子。于是,骆宾王的祖父让人把骆宾王叫出来,拜见宾客。

年仅七岁的骆宾王一点也不怯场,他蹦蹦跳跳地来到大家面前,学着大人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向各位宾客行礼。宾客们见这个孩子,头上挽着双髻,脚上穿着一双大红鞋,眼睛很有神采,自然都非常喜爱他。

当时,虽然骆宾王的诗歌才华,已经小有名声,但大家对此既钦佩,又有点不相信。于是,有一个宾客想当场试一试骆宾王的诗才,就笑着对骆宾王的祖父说:“久闻令孙诗名,不知今日能否让他当场作诗一首?”话音一落,全场人都看着骆宾王。当场作诗,可比私下里慢慢构思推敲要难多了,这孩子能做得到吗?

想不到骆宾王毫不畏惧,大大方方地给那位宾客行了个礼,朗声说到:“请先生出题。”

这倒让那位宾客很为难:题目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艰涩,否则说出去好像自己刁难骆家的小孩子一样。

正在这时,花园的池塘里,传来一阵嘎嘎的叫声,原来是一群大白鹅,正在伸着脖子对着天空叫唤。

那位宾客见景生情,对骆宾王说:“就以《鹅》为题吧!”

骆宾王胸有成竹地点了点头,让人端来一张书案,摆上了笔墨纸砚。

人们一下子全围到书案的旁边来,想看看这个孩子能写出什么样的诗作。

骆宾王不慌不忙,往砚台里滴了几滴清水,拿起墨缓缓地磨了起来。等磨得墨浓,他拿起笔来,满满地蘸了一笔墨,在砚台上掭(tiàn)了掭,挥笔在纸上写道:“鹅,鹅,鹅。”

连写三个“鹅”字,这算是什么诗呢?四周围观的人,全笑了起来。那位出题的宾客笑得尤其厉害,他边笑边对骆宾王说:“咳……,我是以《鹅》为题,请你写一首诗,可不是考你写字呀。”

围观的人笑得更厉害了,七岁的孩子,光会写字,实在是没什么好稀罕的。看来,传言到底是传言,这个孩子的诗才是被夸大了。

一片笑声中,只有骆宾王的祖父一言不发,从容镇定地抚摸着胡子,看着人群中自己的小孙儿。

在众人的嘲笑声中,骆宾王却非常的安静,他不恼不火,又在砚台中掭了掭笔,挥笔写下第二句诗:“曲项向天歌。”

四周的笑声,一下子就小了下来。

项,就是脖子,鹅的脖子是很长的。这一句诗,写的是鹅鸣叫时仰首向天的姿态,可以说是非常传神地把握住了鹅的神态。而且,有了这一句,开头的那三个“鹅”字,就有了一种异常生动活泼的效果。

刚才笑声最响的那位宾客,现在也停止了笑,怔怔地看着骆宾王的笔端。

骆宾王似乎什么都没有感觉到,继续在纸上写下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两句诗,写的是鹅在水中游动时的场景,不仅对偶十分工整,而且小诗人连用了四种色彩——洁白的羽毛,浅绿的春水,红色的脚掌,清澈的波浪——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亮的图画。而“浮”、“拨”两个动词,又让这幅静态的图画,鲜活了起来。再配上前面两句中鹅的叫声,整首诗显得生机勃勃。

四周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声。那位出题的宾客,现在的眼中已经全是赞美之意。他恭敬地对骆宾王的祖父说:“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一定会在诗坛上留下他的名声的!”

后来,骆宾王果然成为初唐诗坛上的一颗明星。骆宾王墓位于江苏南通狼山山脚。684年,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了著名的《讨武瞾(zhào)檄》。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成谜。明朝末期,南通有一个曹姓农民在城北黄泥口开荒掘地时发现一墓,石碑上题名唐骆宾王之墓。清朝时,此墓移至狼山。【诵读】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点评】该诗传说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全诗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开头两句,准确地刻划出了鹅鸣叫时的形态。后两句,则使用十分工整的对偶句式,生动地描画出鹅在水中游动时的形态。在这两句中,作者运用了“白”、“绿”、“红”和“清”等色彩艳丽的词汇,让全诗显得亮丽无比。同时,“浮”和“拨”两个动词的使用,又让这幅亮丽的图画变得生动起来,读后不免让人对诗人独特的构思拍案叫绝。【博闻馆】“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是什么意思?

骆宾王后来成为初唐诗坛上著名的诗人,和王勃、杨炯、卢照邻三位诗人一起,合称为“初唐四杰”。四杰的排名,一般认为是“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但是,杨炯是个性格比较高傲的人,他曾经对这个排名发表过“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不满,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不如卢照邻,但是比王勃强,因此以排在王勃之后而感到羞耻。现在,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某人的不满。

王勃海内存知己

正是春天的季节,草长莺飞,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在长安城西门外的一片空地上,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王勃和他的一帮朋友在地上铺好胡毡,摆下酒宴,为他们一位姓杜的朋友送行。这位姓杜的年轻人,得到了四川的一个县尉的官职。这一天,他就要离开长安,前往遥远的四川了。

王勃等人一面为杜姓朋友得到这个不错的职位,从此踏入仕途而高兴,但另一方面,也为他即将远离而伤感起来。长安离四川有一千多里,路途遥远不说,四川的道路还大多为山路,崎岖难行,所以自古就有“蜀道难行”的说法。他要走这样的漫漫长路去上任,而且这一去,可能大家很久都无法再见面了。杜县尉想到要远离长安城中的这些朋友和家乡的家人,也非常的难受,他的眼角已经隐隐有了泪光。酒宴上的气氛一时间变得很低沉。

王勃不想让这送别宴会的气氛过于悲伤,他从酒席一端站起来,端着酒杯,大声说道:“各位!大丈夫在世,应当志向高远,有青云之志。杜兄这次去四川做县尉,正是大展宏图的好机遇,他日的万里前程,全从今日开始,现在正是应该高兴的时候,各位为什么如此多愁善感,好像闺中的女孩子一般?来!我敬杜兄一杯!”

杜县尉连声道谢,也把手中的酒一饮而尽。之后,有另一友人笑道:“子安(王勃字子安),你是著名的诗人,今天这个送别的场合,你可不能没有诗赠给杜县尉啊!”

王勃胸有成竹地微笑着说:“送给杜兄的诗,我已经打好腹稿了,诸位既然问到,我如今就写出来。”

有人拿了带着的文具出来,大家都围过来看王勃写诗。

这首题目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第一联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重重的城池围绕着长安城,你将要奔赴的蜀地,路途遥远,望去一片风烟迷茫。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楼

大家夸赞说:“上句写长安,下句写杜兄将赴的蜀中。有眼前的风景,也有想象,风景何等的壮阔!”

王勃接着写道:“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两句诗是说:我与你都充满着离愁别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在外求功名的人。

这两句把自己的经历和杜县尉的经历联系了起来,更好地表现了对杜县尉的依依惜别之情。朋友们有相同境遇的,读后都暗暗点头。

王勃又写下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围观的朋友们读了这两句,都忍不住轰然叫好:“子安这两句诗,意气风发,立意高远,正是把天下离别诗的伤感都一洗而空了!”

在一片赞叹声中,王勃写出了全诗的最后两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如今要分别的这个时刻,就不要像小孩子那样,泪水打湿巾帕吧!

大家读着这首诗,都爽朗地笑了起来。

后来,这首诗被认为是唐代送别诗中的名作之一。【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点评】这首诗是唐代送别诗中的名作。年轻的诗人一反原来送别诗悲伤忧愁的惯例,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唱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更成为表现友谊不会被空间所阻隔的千古名句。【博闻馆】关中地区为什么又叫“三秦”?

关中一带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的发源地。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诸将,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分别封给原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因此,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又被称为“三秦”。

金龟换酒待谪仙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的一天,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贺知章带了几个随从来到长安郊外的紫极宫,他本想在这里清清静静打坐一天,或者和道士们谈谈玄,但没有想到当今圣上的亲妹妹玉真公主也在紫极宫内,于是他在道观观主知尘的引领下,去拜会玉真公主。

贺知章被知尘带到一间静室中。进了静室,只见室内上首坐着一位女道士,披着羽衣,戴着九星冠,修眉长目,面貌和当今皇上有几分相似,此人正是贺知章见过的玉真公主。

在公主下首,坐着一位器宇不凡的中年人,他身上穿着玉色袍子,头上戴着乌纱帽,凤目微翘,三络长须甚是潇洒。虽是安坐不动,但衣袖之间似有光风霁月之态。贺知章暗暗称奇,心想:“此人面貌也不太俊秀,却气质非凡,真是奇了。”

贺知章上前拜见了玉真公主,二人互相问候了,玉真公主笑道:“贺监乃文学之士,今日我为你引荐一位诗人。”便看向下首那位中年人。

那人却不等玉真公主介绍,自己昂然起身向贺知章作了一揖,朗声道:“蜀人李白,见过贺监。”

贺知章目光一挑,打量着这个来自四川的中年人,他的诗名,自己已经听说过,想不到今日在这里见到了真人。

于是贺知章对李白表示了仰慕之情,又问他最近有无新作。

李白不卑不亢,含笑从袖中摸出一个诗卷递给贺知章:“此诗因感叹蜀道之险峻而作。”

这首诗,便是李白的名作《蜀道难》。贺知章打开诗卷,大声读了起来。贺之章读得眉飞色舞,读完,他放下诗卷长叹一声:“您的诗才,非人间所有。可以说您是从天上被贬到人间的神仙啊!”

知尘在边上凑趣说:“李郎君是天上谪仙,公主和贺监潜心修道,将来都是要飞升作神仙的,你们都是神仙会里的人哩!”

贺知章呵呵笑道:“今日之会,不可无酒!”说着,便吩咐自己的从人去预备酒肴。

从人却面有难色,磨叽了一会,咬牙上前,对着贺知章的耳朵悄悄地说:“大人,您今日本来是准备在这紫极宫里和道士谈道的,小子该死,没想到大人还有其他的用途,所以没有带多少钱出来,这可如何是好?”

贺知章听后一楞,可他自己又是素来身上不带钱的,所以一时间也呆在了那里。

知尘察言观色的本事是最好的,见贺知章听了从人的密语后发楞,猜到是他手中不便,便一抬拂尘笑道:“许是贫道素来虔诚,今日小观竟然这般的荣幸,迎得这么多位真仙下降。这一杯水酒,请务必让小观尽尽孝心。”

贺知章却抬手止住了知尘:“不要不要,你的便是你的,替不得我的。若是你的,我的在哪里?”

只是这酒肴之费又从哪里来?贺知章略想了一下,毫不犹豫地摘下腰上配着的三品金龟袋,交给从人:“给!拿着这个去酒家,料他们也不会怕我赖账!”

从人不敢违抗,唯唯诺诺持了金龟袋退了下去。

李白抚手朗声大笑道:“早就听说贺监有‘狂客’之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于是,两人谈得愈加亲密。这一天,他们双双喝得大醉而归。

不久,贺知章金龟换酒待谪仙的豪举,就传到了玄宗皇帝李隆基的耳朵里。玄宗召见了贺知章,问他:“听说你把朝廷颁发的金龟袋都拿去换酒喝了?”

贺知章忙匍匐在地,口称:“死罪死罪!”玄宗笑道:“爱卿不必惊恐,只是这李白是何等人物,竟然值得爱卿如此敬重?”

贺知章便对玄宗盛赞了李白的才华:“此人有天纵之姿,惊彩绝艳,是一位世间罕见的诗人。我朝有这样的人物,实在是社稷之福。”

当时国泰民安,宫廷中正缺少一位文学侍从,玄宗皇帝听了贺知章的推荐,不久就召见了李白,封他为翰林供奉。【诵读】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呼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点评】《蜀道难》是李白乐府歌行的代表作。在诗中,诗人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描绘了蜀中的悠久历史、蜀道的艰险可怖;同时,也赞美了蜀道的磅礴气势,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关于这一首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但诗中结尾处,诗人对藩镇拥兵自重,威胁朝廷权威的现状,有着深深的忧虑。李白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心,可见一斑。【博闻馆】金龟袋是什么?

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总之,能佩金龟袋的,都是身份高贵的唐代的龟符人士。

少小离家老大回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的春天,太子宾客贺知章,回到了他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他自三十多岁在长安考取进士后,就一直留在长安担任各种官职,兜兜转转,如今告老还乡时,他已经是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了。

回到家乡后,贺知章每天除了饮食睡觉外,便常常拄了拐杖,带一个仆人,到门外去闲逛,看看家乡的风土人情。

离他家不远,便是越州著名的镜湖。贺知章常常立在湖岸上,眯着已经昏花的眼睛,长时间看着眼前的湖水。他离开家乡五十多年,如今在家乡所见到的人物和房屋街道,都和记忆中的有很大差别了,唯有这眼前在春风吹拂下泛起波纹的镜湖水,还是他当年记忆中的模样。

这一天,他又如往常一样,带着仆人来到了镜湖边。不知什么时候,忽然跑过来一群孩子,他们见到拄着一根长长的拐杖,还长着长长花白胡子的老爷爷,都好奇地围拢过来。他们年纪虽然小,但是见到贺知章身上穿着丝绸衣服,腰带上挂着玉佩,也知道这位老爷爷身份高贵,因此挨挨挤挤的,没有人敢贸然开口跟贺知章说话。贺知章的仆人见这些平民家的孩子居然斗胆敢围着自家的老爷,于是想动手把他们赶走,不料却被贺知章阻止了。

贺知章很喜欢小孩子,他摸摸这个孩子的小脑袋,拉拉那个孩子的小辫子,慈祥地问他们是谁家的孩子?上学跟先生念书了没有?都念了什么书?

孩子们见到这位老爷爷这么亲切,渐渐地也就都不再那么紧张了,有个大胆些的孩子便开口问道:“老爷爷,你是谁呀?来这镜湖边上干什么?”

贺知章笑着说:“我姓贺呀,我很喜欢这镜湖的水,所以来湖岸上看看风景,吹吹湖风。”

见到贺知章说话态度这么和蔼,孩子们的胆子渐渐都大了。他们叽叽喳喳地问:“贺家爷爷,我们以前没见过你,你从什么地方来这里呀?”绍兴镜湖今貌“我就是这越州的人呀,我的家,就在湖岸那边的那所房子里。”说着,贺知章提起拐杖,指了指自家府第的方向。

一个孩子却摇了摇头,认真地说:“贺家爷爷,你骗人!”

贺知章的仆人马上呵斥那小孩子:“你是什么东西,居然敢如此放肆地跟我家老爷说话?”

贺知章挥挥手,让那仆人闭口,然后亲切地俯下身子问那小孩子:“哦?你为什么觉得我是在骗人呢?”

那小孩子小声地说:“嗯……因为我知道那所大房子是谁家的,我妈妈跟我说,那是贺家的房子,贺家出了个贺老爷,年纪轻轻,就到长安去做了大官。皇帝很喜欢他,请他给太子当老师,教太子读书。贺老爷很年轻,可是,你却是位胡子都白了的老爷爷。”

贺知章呵呵笑道:“我就是那位贺老爷,我曾经很年轻,可是,一年一年地过去了,我就变成一位老爷爷了。”

见到那孩子还半信半疑地望着自己,贺知章微笑着说:“你们听,我说话不是和你们一样的越州口音吗?”

后来,贺知章感慨万分地写下了《回乡偶书》,来抒发回乡后的感慨。【诵读】回乡偶书贺之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点评】诗人三十六岁时考中进士,然后在外做官近五十年,直到八十六岁才返回阔别已久的故乡。回到故乡后,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他在心中不断地问自己:在家乡,我是主人,还是客人呢?这样矛盾的心情,诗人通过一个小孩子的问话,向读者展现出来,从而入木三分地表达了一般人都有而又不能道出的久客返家的真挚情感,读后让人动容。【博闻馆】唐代官员的退休制度“退休”这个词,由唐代诗人韩愈最早使用。唐代对官员的退休年龄、退休待遇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后能享受原俸禄的一半以上的退休金,而那些有功之臣则经皇帝特批后可获得全部俸禄。唐朝时规定普通官员七十岁退休,但这一规定执行起来比较灵活,不够七十岁但身体差的可以申请提前退休,而尽管年过七十,身体好的还可照样任用。

旗亭画壁赛诗会

初冬时节一个阴冷的飘雪天,当时开元年间最富盛名的三位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到市场里卖酒的旗亭饮酒。他们没选装饰华贵的大间雅座,拣了与雅座用板壁相隔的一处僻静小阁坐了下来。

三位诗人坐下没多久,又来了一群梨园中的伶官(旧时唱戏的称为伶),他们携带着乐器,喧哗登楼,占了那间最豪华的雅座。

伶人们的谈笑,一壁之隔的三位诗人听得清清楚楚,他们很快就听明白在隔壁的正是号称“天子门生”的梨园中人。王之涣笑着说道:“梨园子弟的演奏,非御前供奉、王公贵族不能轻易听到,你我今日,真是耳福不浅。”

王昌龄听后,提议道:“既然机会难得,我们为什么不仔细听听?这板壁上有缝隙,凑近了还可以看得很清楚。”于是,三位诗人将坐席移到板壁之下,烘着炭火,静静地听着隔壁的动静。

过了一会,楼梯上又传来一阵阵轻快的脚步声,有四位歌女飘然而至,进了那雅座。她们都正值妙龄,一个个云髻高耸,妆饰浓艳。其中一名年纪最轻的歌女,生得最美,她怀抱琵琶,系着海榴红色的高腰长裙,头上则梳着长安城里时下最流行的双环望仙鬟(huán),年轻的脸上,顾盼之间,有一种骄傲的神色。小阁里的三位诗人,都不由得多看了她几眼。

歌女们来了之后,雅座里很快就传来调理丝弦的声音,看来伶人们是要在这里练习奏乐了。

王昌龄忽然拊掌低声笑道:“我有个主意,请二位附耳过来——我们为何不来个赌赛?”

王昌龄说:“我们三个,在如今的诗坛上已经小有名气,平素也都自负诗名。但我们三个人中,谁为第一?这个却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我想二位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吧?而且诗歌之道,高低甲乙,很难准确地分上一个高低。如今我们可悄悄地听着隔壁梨园子弟所唱的诗,他们唱谁的诗最多,我们就公认谁为第一,怎么样?”旗亭模型从汉代开始,政府在市场里建造市楼,让管理市场的市官住在里面,楼上多悬旗帜作为标志,因此被称为旗亭。在唐代,旗亭中开始有酒肴出售,渐渐成为文人聚会饮酒的地方。

高适和王之涣纷纷点头称是。

隔壁的雅座中,伶人们已将乐器调理妥当。音乐声起,第一位中年伶人顿开喉咙,不用其他伴奏,只用一支横笛,自己手持象牙歌板打着节拍,唱的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名作《芙蓉楼送辛渐》,是在送别友人时,表明自己清白志向的一首诗,在当时已被广泛传唱,可以说得上是脍炙人口的名诗。本来,七绝是最适合配乐演唱的诗体,而王昌龄是当时写七绝最出色的几位诗人之一。后来,王昌龄甚至还得了个“七绝圣手”的外号呢。

旗开得胜,王昌龄好不得意,伸指在板壁上画了一横:“一首绝句了!”

一曲终了,伶人们纷纷称好。接着又有一位年轻的伶人笑道:“接下来在下要献丑了。”

他缓缓唱道:开箧(qiè)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开头的四句,是一首悼念去世朋友的诗。原诗是一首二十四句的古风(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然而当下流行开来,配着音乐来演唱的,只是开头的这四句而已。

在板壁的另一侧,高适也在板壁上画了一道,说道:“也有我的一首绝句了。”然而他兴奋的神情很快又黯淡下来,叹息道:“梁九已经去世这么多年了,时光还真是无情啊。”

王昌龄安慰他说:“人世无常,所以我们更需及时作乐。仲武(高适字仲武),还是打起精神来听听隔壁的歌声吧!”

接下来开始唱歌的是一名漂亮的歌女,她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首诗,写的是那些长年待在深宫中的宫女们的寂寞和哀怨。

王昌龄眉飞色舞,伸手在方才画的一横下又添了一笔:“这可是两首绝句了!诸位,恐怕今日不才我要夺冠了!”

王之涣从开始就一直默不作声,一杯又一杯地饮着酒。他在三人中年岁最大,也是相当以自己的诗才为傲的,但是今日的比赛,他却落了下风。酒喝得急了,酒气有点上涌,脸也开始发热。听到王昌龄的话,他再也按捺不住了,大声喝道:“少伯(王昌龄字少伯)先不要得意得太早!”

王之涣摇晃着站起来,踉踉跄跄指着隔壁:“这些……这几个伶工,都不过……是一些凡俗之辈罢了!都……都不入流!俗!忒俗!上不了台面!我的诗,这些俗人,他……他们领会得了吗?他们敢唱吗?除非是她……”王之涣指着那个梳双环望仙鬟的年轻琵琶歌女:“要是等她唱的还不是我的诗,那我才认了!这辈子,我都不敢再跟你们争!话说回来,要是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两个小子……你们得认真地拜我为师!”

高适和王昌龄对视一眼,齐声微笑道:“悉听尊便。”

又热热地烫了一壶酒,小阁中的三人,虽都在看似闲暇地各自举杯饮酒,但小阁中却莫名地弥漫开一股紧张的气氛。三人不约而同地挪了挪位置,离板壁更近了。

在板壁的另一边,终于,轮到那位双鬟琵琶歌女唱歌了。她仔细地调了调琵琶的轴,如春葱般洁白细长的手指开始拨动丝弦,顿时,清脆的乐声如珠落玉盘,如水银泻地。乐曲声中,还带着种奇妙的异族风味。

高适低声说道:“这是羌乐,我去过陇右河西等地方,不会错的。看来这位姑娘的琵琶,得过胡人琵琶手的点拨。”

乐曲渐渐急了,忽然,歌女横划了琵琶的六条丝弦,“锵——”,四周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在一片寂静中,歌女开始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哈哈!”王之涣拍案而起,长身耸立,“怎么样?你们两个,这下可服了吧?快把酒拿来!快行拜师礼!”

随后,三人欢笑不已。隔壁的伶人们听到动静后,纷纷过来看个究竟。当他们知道在隔壁饮酒的,竟是当今天下闻名的三位诗人时,伶人们在一位头领的带领下,恭敬地俯身下拜:“我辈凡夫俗子,竟然不识神仙中人。想请三位屈尊,到隔壁的席面喝一杯,好让我们能有幸聆听三位才子的清谈,可以吗?”“那是自然,”王之涣高兴地说,“掌柜的,再打几壶好酒来!”【诵读】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点评】《凉州词》本是唐乐府《凉州曲》的唱词,诗题又作《出塞》。诗中描写了壮阔的边塞风光,用委婉的诗句表达了戍边士卒深沉的离愁和哀怨。诗的首句描写了一幅远眺黄河的壮丽画面:黄河从辽阔的高原上奔腾而来,就好像是从白云间倾泻而下。接着又将视线拉回到塞上位于崇山峻岭中的孤城,“一片孤城”与“万仞山”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样的环境怎能不让守城士卒思念家乡和亲人呢?但是,诗的最后两句却语意一转,用“何须怨”写出了士兵虽满怀离愁哀怨但又尽职尽责的豁达情怀。整首诗慷慨苍凉,悲而不失其壮,没有半点颓废的情绪,充分展示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怀。【博闻馆】戏曲行业为什么被称为“梨园”?

唐玄宗是位爱好音乐的皇帝,他即位之后,从掌管音乐的机构太常寺里,挑选了三百名年轻的艺人,亲自教导他们演奏音乐。教学的场所,设立在宫廷禁苑边上的梨园之中。这些子弟,被称为“梨园弟子”。后来,玄宗又从后宫的宫女中选出数百人,置于宜春北院,教导她们学习歌舞,这些宫女也被称为梨园弟子。梨园这个词慢慢地就成为戏曲行业的代称了。

孟浩然田家把酒

盛唐诗人孟浩然,因为擅长写有关山水和田园风光的诗作,被认为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田园诗,记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孟浩然有位住在郊外田庄上的好友,前几天,他收到那位好友特意寄来的请帖,说老朋友们好久没见面了,特地备了几个菜,约孟浩然到家里来做客。朋友情意真诚,孟浩然欣然接受了邀请。

这天,孟浩然戴着草帽,走在了通往郊外的土路上。初夏凉爽的风,吹拂着衣襟。出了城门后,前面就是一条笔直的黄土路伸向前方。路边的田地绿油油的,远方一脉青山,仿佛蓝天下的剪影。

土路收拾得十分平坦,虽然是步行,却让人心中很舒服。一路上,孟浩然见到道路两旁田地里的麦子和谷子都长得很好,饱满的穗子沉沉地坠下来,禁不住心中高兴:“看来,今年会是一个太平丰收的好年份啊!”

走了一个多时辰,孟浩然的身上热烘烘地出了一身汗,等他看到路头出现一片茂密的树林,绿荫中掩映着白墙黑瓦的小田庄的时候,高兴地想,朋友的家终于要到啦。

快到田庄前,孟浩然远远地看见朋友正守候在那里,手搭凉棚,向着路上的行人张望。“孟兄,你可来了!”朋友亲热地迎了上来,携着孟浩然的手进了田庄,在草堂分宾主坐下。朋友的家人上前来,为孟浩然解下草帽,送上一杯清凉的泉水。

孟浩然喝着泉水,一边跟朋友聊天,一边打量着朋友家的这座草堂:虽然没有雕梁画栋,倒也宽敞明亮。大大的敞窗外,是晒谷子的平场,碾得地光如镜。屋顶大概是新翻修过,还散发着干草好闻的香气。

两人聊天的工夫,朋友的家人已经安排好了饭菜,和食案一起端到草堂上来。孟浩然抬眼看时,虽然没有那些稀罕的山珍海味,但是鸡鸭鱼肉却也样样俱全;另外配着几样碧绿的蔬菜,和一锅热气腾腾的黄米饭,看了就教人胃口大开。“太丰盛啦!”孟浩然由衷地感叹说,“老朋友,你太破费了,倒教我心中不安呢。”

朋友给孟浩然满满地斟了杯酒,笑着说道:“哪里称得上破费二字,都是自家庄子里生的长的。”说完,他便一一指给孟浩然看:“鸡鸭和猪都是自家养的,鱼是塘里捞的,几样蔬菜是自家的菜园里采摘的,黄米是田里收的,酒是自家酿的……连用的酱醋佐料,除了盐外,其他的也都是自己家里出产的哩。”孟浩然点头说:“古人曾说桃花源是人间最快活的地方,如今看来,你的这所田庄,就是一座小小的桃花源了!”草堂中响起宾主二人爽朗的笑声。

两个人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一边喝着酒,一边说着耕种的事儿,孟浩然觉得,这比坐在达官贵人的府第里,参加那些烹龙炮凤的宴会快乐多了。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渐渐西沉。孟浩然略带醉意,站起身来向友人辞别。

友人拉住他的手说:“孟兄,下次什么时候来?不定下日子,今天就不放你走了。”

孟浩然摇摇晃晃地说:“老友,我刚作了一首诗,念给你听,你便明白了。”

孟浩然念的,是一首《过故人庄》。

朋友听后哈哈大笑,对孟浩然说:“等到九月重阳,一定约你再来赏菊!”鹿门山鹿门山在湖北省襄阳市东南约15公里处,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等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被后人称为“圣山”。【诵读】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点评】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全诗用平易的语言,介绍了自己在一个普通农家所受到的款待。农家的饭菜虽无山珍海味,但吃着鸡肉和黍米饭,喝着美酒,与朋友无拘无束地聊天,这一切,都让诗人非常留恋。最后,在临走时,诗人和主人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整首诗给人一种恬淡亲切的感觉,“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确是田园诗中的杰出作品。【博闻馆】“鸡黍”和农家饭

古代诗词中常以“鸡黍”一词代指农家风味的丰盛饭菜。鸡是农家通常会饲养的家禽;黍即黄米,是北方农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这一典故出自《论语》:子路跟随孔子出游而落后,便向一位在田中耕作的老人打听孔子的下落,因为子路态度恭敬,老人把他带回家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招待他。后来,“鸡黍”一词就成为农家风味的丰盛饭菜的代名词了。

孟浩然无缘做官

唐玄宗开元年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到长安,和许多读书人一样,他想在这座城市里,寻找做官的机会。

他参加了进士考试,却因为无人提携而落第了。他也曾向有权势者献上诗篇,希望能够得到推荐,但结果总是失败。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孟浩然在长安认识了一批诗友,大家志趣相投,相处得非常好。尤其是王维,这位比他小十二岁的年轻朋友,诗歌风格与自己相近,而且个性也是平和冲淡,孟浩然和他谈得十分投机。

王维除了诗写得好,还精通音乐书画,他举止优雅,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做过很多官。孟浩然和王维认识的时候,王维正在掌管皇家府库衣物的内署中担任库部郎中一职。内署的工作非常清闲,无非是每天及时登记、清点、翻晒那些皇家衣物而已。当值班闲来无事时,王维经常邀请孟浩然到内署来谈诗聊天。

内署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机密机构,门禁不严。虽说孟浩然作为一个布衣平民,本不敢贸贸然进入官署,但王维跟守门的护军打过招呼后,护军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后来,孟浩然来得多了,跟护军们混得熟悉,他打声招呼就可以直接进去。

这天中午,孟浩然在寓所无事可做,想到正是王维在内署值班的日子,就去了内署。“浩然来得正好!我这里有前几日圣上赐下的南方茶饼,我正愁无人可共饮呢!你今天来了,待会我亲手来煮,也让你看看我刚学会的煮茶技术。”王维见到孟浩然后高兴地说。

于是王维唤来随侍的童子,搬来风炉碾槽等茶具,在廊下开始碾茶。在细细的碾茶声中,二人谈诗论艺,非常愉悦。王维还拿出纸笔,写下自己最近创作的诗篇,让孟浩然评判好坏。

忽然,外面传来一阵动静,王维从窗中向外望去,脸上忽然变了颜色:“孟兄,这可怎么办?圣上竟然来了!”

孟浩然一时也慌乱起来。因为,当时一个平民擅入官府,是违反法律的,而且,这也会拖累王维。孟浩然想赶紧跑出去,却看到内署院中一个器宇轩昂的中年人正率着一众随从向这边走来,看那个架势,想来那人无疑就是当今圣上了。孟浩然在室内左顾右盼,忽然看见靠墙有张大榻。那榻离地约有两尺,本是供内署官员值夜时歇息用的。孟浩然情急之中,跟王维摆了摆手,慌忙钻了进去。“摩诘(王维字摩诘)救我!千万不要出声!”孟浩然小声地对王维说。

王维点点头,匆忙奔出房间,在院中跪下行礼,迎接玄宗。

玄宗进了房后,王维也跟着进来。他的眼睛往角落里瞄瞄,见到榻下隐约可见孟浩然的白布衣,于是王维的心中紧张得七上八下。

玄宗并不知这其中缘由,他拿起王维刚才写下的诗篇,饶有兴味地读了起来。玄宗看到廊下摆的风炉茶碾,笑着问道:“卿家真是风雅,这是要召友人共饮吗?”

榻下的白布袍角不安地动了动,王维看在眼中,又偷眼瞅了瞅玄宗的面色,心中掂量了一番后,下决心跪了下去:“圣上恕罪,不敢隐瞒圣上,臣今日邀了无职诗友在此谈诗。”

于是王维便将孟浩然来内署的事情一一说了。

玄宗听后并未生气,笑道:“襄阳孟浩然吗?朕也曾听过此人诗名。你可唤他出来,不要惊吓了他。”于是孟浩然从榻下爬出来,拂去身上的灰尘后,和王维一起向玄宗谢罪。

玄宗笑道:“恕你无罪。朕闻孟卿诗才很久,不知最近你有没有什么新作?”

眼前便是九重之上万民之尊的天子!孟浩然只觉得脑中一片空白,玄宗的话虽然听在耳中,却不明白意思。还是身边的王维悄悄提醒他不可御前失礼,他这才稍稍回过神来,但却一时想不出自己有什么诗作。定了定神,吟了一首自己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

吟罢全诗,孟浩然忽然明白过来:自己闯祸了!再看看边上的王维,见他看向自己的目光里,也是又惊讶又惋惜。

空气好像凝结住了。过了好一会儿,静室中响起玄宗皇帝冰冷的声音:“呵呵,‘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你不想做官,我也不曾抛弃你,你为什么诬陷我啊?”

说罢,玄宗抖抖衣袖,冷冷哼了一声,出门而去。

王维匆匆行过跪拜礼送别玄宗。等到玄宗走后,他连忙问孟浩然:“孟兄!你为何竟然念了这首诗?这下圣上不高兴了,这可有碍你的前程啊!”

孟浩然长叹一声,苦笑道:“摩诘,你是信佛的,说不定,这就是你们佛家所说的因缘吧。”

不久之后,孟浩然回到湖北老家,从此打消了做官的念头。【诵读】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点评】这是一首归隐题材的诗。第一、二句说自己不再努力寻求做官的机会,而是要归隐田园。第三、四句解释归隐的原因。从字面上看,诗人是说自己的不好,其实都是抱怨的反话。第五、六句由景物而感慨自己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抒发自己愁寂空虚的心情。

一般归隐诗都常写诗人对名利场的厌恶不屑,以及对田园归隐生涯的无限向往。但这一首诗,却满含着诗人对朝廷不能真正重用贤才的怨愤之意,难怪玄宗见了要大大不悦了。【博闻馆】王维名字的由来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来自于佛教经典中的《维摩诘经》。在佛教传说中,维摩诘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他富裕智慧,有美丽的妻子和一双儿女。维摩诘信仰佛教却在家生活,不必苦修,这样的生活方式很受中国士大夫的喜爱。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王维的诗风,他在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山水风光的作品,成为古代田园敦煌103窟维摩诘像传说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山水派的代表人物。绘,画中的维摩诘宽巾幅袖,手持麈(zhǔ)尾,是典型的中土士大夫形象。

王维佳节倍思亲

唐朝的国都长安人才济济,全国众多年轻才子都聚集在此,王维也是其中之一。王维自幼聪颖,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为了在长安谋取功名,十五岁的王维告别了家乡的亲人,独自踏上了游历京师的旅途。

王维刚到长安时年纪尚小,名气也不够大。虽然他试图拜访达官贵人,但是京师的权贵没有几个人愿意接见他。在那段时间里,四处碰壁对于王维来说是常事。

在游历京师的最初几年,王维很不适应。因为在长安人生地疏,王维办事处处受阻,很长时间内无法得到权贵的赏识,心情十分低落。

就这样过了两年,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王维独自一人在客栈的房间里翻着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

窗外是湛蓝的天空,连空气中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王维不禁思念起故乡和故乡的亲人。父母和弟弟们是否也在为过节而忙碌着呢?他想起故乡那门前的小路,屋后的竹林;早晨的鸡鸣,落日下归家的乡亲。一切都是那样的遥远,一切又都是那样的清晰。

这时店主人正好路过,他看见王维一人闷闷不乐,便劝他道:“客官,今日重阳佳节,天气也不错,怎么不出去走走?”

王维想了想,反正没心情看书,于是便听从了店主人的建议,来到街上散心。

长安街上熙熙攘攘,一片欢声笑语。大家呼朋引伴,纷纷前往山上登高望远。马路两边,各家各户也都在忙碌着,为过节做着准备。这一番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热闹情景越发让王维感到远离家乡的寂寞,可是他又不想回客栈,于是就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着。“哥哥,等等我!”忽然,他的身后响起清脆的声音。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雀跃着从他身边跑过。

听到呼喊,走在前面的一个年纪稍大些的男孩停下来,回过头将搭在肩上的背袋换了个肩,笑着说道:“时间不早了,隔壁的王家兄弟一早就出发去后山了,我们也要快点,别让人家等太久了。”

兄弟俩说笑着远去了。

仿佛是时光突然倒转,王维又站在家乡那不算太高的山上,又听见了弟弟们欢快飞扬的声音:“哥哥,快点上来!”“就等你了!”“你又是最后一个!”

来长安之前,每年的重阳节,为了辟邪消灾、祈求家人健康平安,王维都会和四个弟弟登高望远,他们在衣襟上插上茱萸,畅饮甘甜的菊花美酒,吟诗作对,那是何等快乐啊!

此时此刻,弟弟们一定又登上了家乡的山顶,一起喝着菊花酒吧?当他们相互在衣襟上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自己不在而感到遗憾吧?现在,也许他们正望着长安的方向,牵挂着远方的哥哥吧?

想到此处,无限愁绪涌上王维的心头,于是他写下了思念亲人的千古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点评】据说此诗是在重阳节时,十七岁的诗人为怀念远在家乡的兄弟而作。诗的前两句写自己作客异乡,重阳节思念亲人时的心情。后两句则抛开思念之情不说,却想象兄弟们遍插茱萸,唯独少自己一人的情景,从而更加深刻地衬托出作客异乡的愁苦和思乡的深情。虽然诗题为“忆兄弟”,但全诗却将简单的兄弟情,泛化成游子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所以该诗被广为传诵。茱萸一种中药,有香气,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人认为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博闻馆】重阳登高

古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这个风俗起源于汉代,最早是为了躲避灾祸。传说汉代汝南人桓景曾在方士费长房的劝告下,在重阳节这一天率亲人离家,登高躲避瘟魔,从而逃过大劫。后来,这一习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欣赏美丽的秋色。

一曲阳关柳色新

清晨,天刚蒙蒙亮。渭城的天空中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雨丝又轻又细,轻拂着路边的柳树,本来沾了不少尘土的枝叶,也被雨水洗得绿油油的。

在客舍的厅堂上,著名诗人王维正在为朋友举办一场送别的酒宴。

坐在客人位置上,也就是将要远行的,是一位姓元的年轻人,他在家中兄弟里排行第二,朋友们都亲切地喊他“元二”。今日他出发要去的地方特别遥远——他受朝廷的派遣,要去远在西北的安西都护府。这安西都护府,是朝廷为了有效地管理西域的广大土地而设立的。其驻所在今天新疆的库车县,离长安有万里之遥。而且这一路上,大部分是沙漠和戈壁,黄沙漫漫,经常几天不见人烟,是一段非常艰苦的旅程。

王维和元二是多年的老朋友了,这次元二远行,王维特意来为他送行,两人一路依依不舍,一直从长安来到了几十里外的渭城。

最后,还是元二说:“摩诘,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你已经送得够远了,不用再往前走了吧!难道你要一直把我送到安西都护府去吗?”

于是,这天一清早,王维就让客舍的老板为他们摆下了一桌酒宴。

王维曾经去过塞外凉州,他深知那一路非常辛苦;更何况元二此次要去的,是比凉州还要远上一倍的安西都护府。而且他听说,那里部族势力众多,形势十分复杂,一不小心,还可能有生命危险。元二这一去,说是离别,但也有可能便是和老友的永别了。王维想到这里,酒席上的气氛,变得有些沉闷。四周只能听见细雨洒在客舍屋瓦上的沙沙声,还有不远处渭河河水奔腾的声音。

元二察觉到了这一点,他不想让自己的朋友太难过,便勉强振作精神说:“摩诘,你是去过塞外的,跟我讲讲要注意的事情吧。”

王维苦笑道:“朝廷派了有经验的驿卒与你同行,他们对行走沙漠都十分有经验,你只管听他们的就行。只是这一路上,饮食供应不好,加上日夜颠倒,赶路辛苦,人常被折磨得异常憔悴。我为你准备了一点滋补的药丸,你要记得路上时时服用,或许会对你的身体有些好处。这里还有一件棉衣,是新丝绵絮的,你披着它夜间赶路也会暖和些。”说着,他便拿了一个包裹递给元二。

元二感激地收下了,说:“摩诘,你是有名的诗人,又精通音律,今日这一别,你就以一首歌来送我吧。”

王维略一思索,便拿筷子敲着酒杯,曼声吟唱起来。王维反复地唱着诗歌的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略带哀伤的声音回荡在客舍的厅堂中。

后来,这首题为《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被改编成了琴曲《阳关三叠》,流传至今。阳关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阳关既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因此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宋代以后,因与西方陆路交通逐渐衰落,阳关逐渐被废弃。阳关原址现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供后人凭吊。【诵读】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点评】这是一首在唐代十分流行的送别诗。诗的前两句用特定的环境,渲染出送别的气氛:清晨的小雨既湿润了空气,同时也让送别多了几分感伤的气氛;“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后两句写送别宴上最后祝酒的场面,叮咛中蕴含着朋友间的深情厚意。全诗写离愁,但并不消沉,悠远隽永,意味深长,感染了无数人。【博闻馆】折柳送别

古人在分别的时候,有折柳送别的传统。因为“柳”与“留”同音,所以赠给将远行的人一支青青柳枝,含有希望他早日归来的意思。另外,人们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所以“折柳”一词也寓含着思念远方亲人的意思。

祖咏半篇胜全场

在礼部的一处大堂上,几百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考生个个凝神静气,等着监考官出题。他们要参加的是本年的进士科考试,这是决定他们一生命运的考试。

这是第二场考试,第一场已经考过。依照当时规矩,进士科考试,第一场考的是律赋,第二场则要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

相比其他各种考试,比如以背诵为主的明经科考试,这进士科的考试无疑是最难的,因为它考的是考生临场创作的能力。因此,这进士科考试也最受读书人重视,一旦考中,那种荣耀,常常惹得别人羡慕。在当时,人们甚至把那些新科进士比喻成奋力跳过了龙门,化成神龙的黄河鲤鱼!

此时,坐在考场上的这些考生,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凝重的神色。独有坐在后排的一个年轻人,正玩弄着手中的毛笔,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他,叫祖咏。

考试时间到了,礼部的书吏扛着写有诗题的大牌子出来,满场巡游,好让考生们看清楚题目。考生们一个个伸长了脖子仔细地看,只见牌子上斗大的墨字写着《赋终南望馀雪》几个字。

考生们心中想,这个题目倒是真正的本地风光。这终南山是一座绵延数百里的有名山脉,其中崇山峻岭,瀑布清泉,种种的美景数不胜数。而且这终南山正横在长安城西南几十里的地方,在长安城中,只要登上高楼或是城墙,便可看见青青山色。冬天,终南山顶端的山峰上,积满了皑皑的白雪,要到第二年的春天才会渐渐融化。因此,“终南积雪”,是长安城中一道有名的风景。终南山积雪

这风景虽然每个人都见过,可是要在一首格律严格的诗中描绘出来,并不那么容易。考生们大多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中,只有祖咏微微一笑,口中吟哦了几声,挥笔便在试题纸上写了起来。

片刻之后,在其他考生羡慕又嫉妒的目光中,祖咏拿着卷子去考官那里交卷了。

这么快就写好了诗,负责的考官也很惊讶,等他看到了祖咏的卷子,表情就由惊讶转成了气恼:“秀才,看你生了一副聪明面孔,却原来不知道国家制度!这进士科的应试诗,是要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你为什么只写了四句,就匆匆地交卷?”

祖咏一点也不慌张,笑着说:“大人,我的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意思已经满了,何必再画蛇添足?”

考官见祖咏如此镇定,便仔细地读了起来。读过诗的前两句后,考官脸上的表情逐渐缓和了下来,读完全诗后,考官不禁拍案叫绝:“这首诗,应该是本场第一!”

唐代举办过许多场进士考试,但是,在那么多的应试诗中,唯独祖咏这首“未写完的”《终南望馀雪》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称赞。【诵读】终南望馀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点评】本诗短而精致。首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字和题目中的“馀雪”相映,“秀”字则总揽全景。第二句写出在城中遥望终南山顶积雪时的独特感受。三四两句则想象天晴之后,山上的积雪融化,导致长安城中气温下降,这是诗人来自生活的切身体验。本诗前三句正面描写终南山之雪,最后以“城中增暮寒”来反衬终南山馀雪。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却神完意足,被认为是古代咏雪诗的最佳作品之一。【博闻馆】“终南捷径”是什么意思?

唐代,因为终南山风景秀美,所以有很多不愿做官的读书人选择在终南山隐居。有时,朝廷为了表示礼贤下士,会特别礼聘在终南山里隐居的人到朝廷担任官职。据记载:唐代有个叫卢藏用的读书人,他想入朝做官,但又觉得走科举之路很辛苦,于是便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他用各种办法炒作自己的名声,最后终于达到了入朝做官的目的。因此,“终南捷径”一词,后来常被用来形容追求名利的便捷方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