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战略:开启互联网+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3 01:12:21

点击下载

作者:韩布伟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泛娱乐战略:开启互联网+时代

泛娱乐战略:开启互联网+时代试读:

前言

自从“泛娱乐”一词于2014年初被收录进文化部的产业报告之中,便迅速成为席卷互联网发展的一大浪潮,其中尤以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井喷现象表现得最为突出。无论是电影IP、游戏IP,还是歌曲、自制剧、工具书等IP,都实现了鲤鱼跃龙门,锦上添花让目前整个内容产业都显得异常发达。

所谓泛娱乐,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多领域的跨界连接。而IP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核心元素,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歌、一段视频都可以成为一个IP,而通过这个IP,打通众多领域之间的壁垒,实现连接一切则是泛娱乐的终极目标。

为什么要实现跨界联合呢?其原始动因是大数据这种隐性资产通过各领域之间的跨界,实现数字价值的变现。而BAT(指的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互联网巨头)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当我们还在谈论IP商业模式高度发达的美国,还在艳羡核心IP已经被好莱坞和漫画巨头把控的时候,BAT已经将触角伸进了“生态”领域。

不管影视、游戏行业争抢各种O2O、大数据、大IP、产品经理等大战打得多么火热,BAT却开始大谈“生态”圈建设。腾讯正着力打造“泛娱乐”生态圈,阿里巴巴也将娱乐宝和淘宝电影票引入到阿里影业,打造电影生态。

毫无疑问,对于影视和游戏等娱乐行业来说,关注BAT的动向犹如企业家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政策动向一样重要,因为似乎“影视公司最后都会为BAT打工”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在互联网行业有一个说法,“产品型公司值十亿美金,平台型公司值百亿美金,生态型公司值千亿美金”。BAT正是处于金字塔顶尖的生态型公司,市值7000亿美元的苹果也是。

而小米、360、京东等则属于平台型公司,都采取拼命并购投资和布局上下游周边业务的策略,主要是为了建立自己的生态链,最终实现千亿美金市值的升级。而其他大部分都是产品型公司,包括游戏公司、行业垂直网站等,基本上维持在10亿美金级别。

而生态型公司与平台型公司、产品型公司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用户、资金和其他一切资源上面,形成的是一个生态圈,而不是形成一个平台,更不是满足于生产产品,这才是生态型公司。

生态型公司以一切创意为资源,因为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而创意的时代已经大踏步来临。因此,创意既是资源,又是资本,改变了原始的资本积累模式,真正实现媒介互通,万物互联。而每一个普通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创意源泉的角色,因此人人都是创意达人,也是一切资源和资本的原动力。

而生态型公司依托的则是粉丝经济,因为IP造就一大批粉丝,粉丝的情绪资本形成共振化的粉丝社区,最终为IP衍生品埋单。将粉丝经济用得炉火纯青的代表是苹果公司,这个被上帝咬掉一口的苹果,以无招胜有招,通过硬件产品、在线服务和消费软件的三级跨界布局,在全球积累了市值超过4.4万亿的苹果粉丝,真正将粉丝营销做到极致。

其实,生态型公司的核心点仍然是IP,阿里巴巴宣布投资《小时代》,将流量经济变为粉丝经济,还将周星驰、王家卫、陈可辛等高IP指数的港台知名导演纳入麾下,拉拢演员赵薇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以畅销书《从你的世界路过》为强大IP,创作《摆渡人》作为电影首秀,都显示了阿里巴巴围绕强IP进行资源配置,布局泛娱乐生态圈的决心和策略。

百度在IP争夺战中也不甘落后,导演王晶加盟百度旗下的爱奇艺影业,总裁李彦宏更亲自给韩国男子团体EXO-M颁发“百度音乐推广先锋”奖。在游戏领域,其独家发行的2015动漫IP手游大作《蜡笔小新大冒险》安卓版正式首发上线。

腾讯则着手建立自己的导演工作室,公司影视业务经理说:“腾讯未来不仅会签约一批青年导演,也会签演员。我们要为我们的90后、00后量身打造产品。”在腾讯“电影+未来”的合作名单中,既有可能出现韩寒这样的新锐导演,也有可能出现陆川这样的著名导演。腾讯主要从文学、动漫、游戏三大板块打造出“同一明星IP、多种文化创意产品体验”的创新业态。

其实,无论是网络文学、影视作品、音乐、游戏还是动漫IP,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跨界,最终形成生态产业链,美国、日本等成熟娱乐市场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成功的范例。例如,以IP授权为连接点,开拓泛娱乐疆土的迪士尼模式,还有由IP“价值运作”替代IP“挖掘变现”的漫威模式,以及以漫画为起点,发散到影视、游戏、玩具等领域的日漫产业模式,都是可供参考的模型。

对于泛娱乐公司而言,与收购优质IP、多元化推广IP和IP的授权开放策略同样重要的是进行IP的底层设计,顺应泛娱乐的生命周期,从起点接入产业链,布局整个IP闭环生态系统,以价值观和哲学观塑造IP,以慢动作培育IP,而不是采用完全的“拿来主义”,才能在泛娱乐退潮后依然屹立不倒。上篇泛娱乐核心“互联网+”与纵深跨界颠覆第1章移动互联网下的大数据1.泛娱乐数据化变革

新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当你用iPhone 6 Plus砸核桃时,不小心将屏幕损坏了,你又希望再来一部iPhone 6 Plus,这时你并不需要去苹果专卖店,你只需要登录京东、亚马逊等平台下单即可。第二天你将收到一部新的iPhone 6 Plus,这样你就可以继续砸核桃了,当然这得你自己愿意。

经常在第三方购物的用户会发现,我们买了一部iPhone 6 Plus后,再次登录第三方平台,我们会发现推荐的其他一些手机产品,如华为、小米、三星,甚至iPhone 4等。这就是大数据时代的低层次营销。

因为你不可能继续拿着iPhone 6 Plus砸核桃吧,短时间也不会换手机。不过如果半年后,再为您推荐手机,有可能正合您的心思。

大数据时代通过浏览或搜索记录分析用户下一步的需求,尽管还不是那么智能,但是这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启示。大数据时代,任何行业如果不主动参与其中,只能被动淘汰,泛娱乐就是大数据时代下新的一种产物。

泛娱乐指的是在移动互联网场景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多领域跨界连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打造一个核心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直译为知识产权。这是通过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并且由智力劳动者对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这一IP可以是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视频等,同时连接一切是泛娱乐的终极目标。图1.1 明星IP的组成要素

在2015年,业界认为互联网发展的八大趋势:车联网、在线教育、大数据、在线视频、泛娱乐、智能硬件、企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其中泛娱乐于2014年被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中央部委的行业报告收录并重点提及。

腾讯旗下有两大核心产品:QQ和微信。QQ用户量超过8亿,微信用户量超过6亿。目前腾讯是在中国的泛娱乐领域做得最出色的企业之一。其中在泛娱乐方面,腾讯互动娱乐表现得最为突出。腾讯娱乐将游戏、文学、动漫三者融为一体进行全方位的连接。图1.2 腾讯娱乐三位一体战略布局

随着腾讯在泛娱乐上不断发力,目前腾讯已基本构建了一个打通游戏、文学、动漫、影视、戏剧等多种文创业务领域的互动娱乐新生态,初步打造了“同一明星IP、多种文化创意产品体验”的创新业态。

除了腾讯之外,其他巨头也纷纷加入其中。小米、华谊、阿里数娱、百度文学、艺动、通耀、360等企业纷纷将“泛娱乐”作为公司战略大力推进。

是什么魔力让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纷纷向泛娱乐战略示好?大数据。大数据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参考信息,只需要借助技术优化就能得到精准的目标客户数据。当客户购买冰箱的时候,第三方平台会主动为用户推荐保鲜盒等,这一数据营销优化,让产品销量提升,客户也慢慢接受了。

麦肯锡曾专门对中小企业展开了一项调查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据所有企业的80%以上,而且所创造的GDP之和也非常巨大。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资源较少,所以可以承受的营销成本有限。

这一难题在大数据时代就会得到解决,由于获得用户数据的多样性,企业很容易就能得到低价优质的用户需求信息。目前中国拥有超过4000万注册的企业,对用户的信息需求量很大,也很旺盛,如果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改进获取用户信息的方法,这将为企业节约数千亿元。

在泛娱乐时代,借助大数据的力量,一切IP的打造就会变得容易,根本原因在于大数据的无穷力量。移动互联网的许多场景都适用于泛娱乐场景。

在过去,人们往往关注于有形资产,而对无形资产则关注极少。而在大数据时代,价值分为两种,第一是隐性资产数字价值,第二是显性效果价值。对于传统行业,对于隐性资源价值,一般都归结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而在大数据时代,则附加了品牌与用户共创的数字生态价值,这一价值促进了IP升值。

腾讯动漫的一款人气漫画《尸兄》以5000万元天价将IP进行转让,迅速占据IP界话题热点头条。《尸兄》是贾海波(笔名七度鱼)创作的作品,是腾讯动漫独家签约的漫画。该作品自2011年12月6日上线以来,截至2014年3月29日,《尸兄》点击量在线突破30亿。这一优质IP迎来了泛娱乐热潮,《尸兄》被改编成同名动画《尸兄》(第一季)和《我叫白小飞》(第二季),以及网络小说《尸兄》。各参与方赚得盆满钵满,作为话题热点令各界讨论至今。

显然,《尸兄》实现了在泛娱乐场景之下隐性资产数字价值的变现过程。其实,隐性资产数字价值的高低源于对核心IP的挖掘深度与广度,如果核心IP能打通众多领域之间的壁垒,那么其IP价值会很高,这也是许多企业纷纷投入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去购买IP的原因。2.大数据的摩尔定律

2015年4月19日这一天,正好是摩尔定律这一现象发现的五十周年纪念日。当工程师戈登·摩尔在半个世纪前提出这一定律的时候,电脑还像冰箱那样笨重。如今,摩尔定律已经成为了整个硅谷的基石。

摩尔定律是一个物理和自然概念,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其主要内容是在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每隔18~24个月,集成电路的性能(以集成电路芯片中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衡量)就增加一倍,电脑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一句话说,每隔18~24个月,同样性能的集成电路的价格就下降一半。

美国芯片接口技术开发商兰巴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克拉格·汉姆佩尔说:“摩尔定律是整个信息时代的驱动力,没有摩尔定律,就没有如今廉价的处理器,如今硅谷99%的公司也就不会存在了。多亏有了摩尔定律,我们今天才能把智能手机放在口袋或钱包里,今天智能手机的性能比1965—1995年里最大的电脑还要强劲。没有摩尔定律就没有超薄笔记本电脑,也不可能产生足以绘制整个基因组或是设计复杂药物的高性能计算机。流媒体视频、社交媒体、搜索功能、云计算——没有摩尔定律,这些都不可能产生。”

摩尔定律影响着整个信息产业和电子产业。这一定律引发的结果之一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程师和科学家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捕捉、分析并存储数据,而尖端科技产品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低到逐渐能够为普通大众所接受。

摩尔定律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不过,最早提出摩尔定律相关内容的实际上是加州理工学院名誉教授卡沃·米德。卡沃·米德是半导体先驱,按照他的说法,“摩尔定律不是一个物理定律,它是人类本性的一个定律。人们知道什么在物理上是可能实现的,而且对之深信不疑。戈登和我一起共事,摩尔定律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任何想要忽视摩尔定律重要性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摩尔定律不仅直接导致了个人笔记本电脑、包括iPhone在内的智能手机、包括Apple Watch在内的电子产品以及特斯拉智能汽车的诞生,还是支撑谷歌、Facebook等科技巨头的直接力量,仅这两家公司就操纵着全球数十亿美元级的广告业务。

因此,说“摩尔定律是推动人类GDP增长的根本动力”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摩尔定律推动集成电路技术以指数增长的速度进步,而这是人类社会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从此,整个IT行业的技术革命正式开启,全球自动化和信息化时代全面到来。总而言之,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即为摩尔定律。

显然,摩尔定律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今天我们所拥有的电子产品,甚至远远超出了制造出这些电子产品的众多科技公司,其影响力已经触及人类活动和创造的方方面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力才刚刚开始,尽管按照戈登·摩尔本人的说法,到了2020年,摩尔定律就会黯然失色。

在加州山景城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摩尔定律提出五十周年”活动上,前英特尔公司高级主管比尔·戴维德和卡沃·米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壮观的画面,在未来数十年的时间里,摩尔定律不仅会继续发挥其影响力,还将以一种更为宏大的方式颠覆整个人类的社会制度。

比尔·戴维德说:“每当科技变化发生之时,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比如,从每小时3~4英里的马车到每小时30英里的火车,创造了工业城市。社会和经济变革是巨大的。50多年前,信息传递不仅缓慢,而且非常昂贵。所以我们把人们移动到距离信息很近的地方——沃尔玛。现在,有了亚马逊,可以把信息移动到人们所在的地方。由于摩尔定律,我们将会重建所有的物质性基础设施。”

摩尔定律还带来了另外两个结果:互联网的兴起和产业的数字化,而正是这两个结果的合力,诞生了一个过去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结果,即各种数据量的急剧增长。当数据量的增加累积到一定程度,量变就有可能发展为质变,即大数据。

通过使用大数据,谷歌的机器问答项目解决了30%左右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术界迄今为止同类研究的最高水平。之所以提出大数据的概念,其根本原因是摩尔定律导致互联网的发展,进而导致各种数据量的急剧增长。结果是数据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互联网的增长速度,如下图所示:图1.3 摩尔定律导致数据增长速度超过互联网增长速度

虽然大数据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行业里,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表层。主要表现在:在概念上认为大数据即数据量大,将大数据和大量数据相混淆,而忽视了大数据多维度和完备性的本质。在应用上只是看到了能够利用统计规律提升公司业务,没有看到大数据与摩尔定律的结合将带来机器智能社会,彻底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评价上明显低估了随着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到来,人类社会将迎接和经受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冲击。3. Facebook平台为泛娱乐带来元数据

从总用户10亿到单日访问10亿,Facebook创始人与首席执行官说:“创立Facebook不仅仅是为了建立一家公司,更是为了实现连接世界的梦想。”事实上,通过虚拟现实和Internet.org的发展,这家社交网络公司已经让地球上每七个人中的一人使用Facebook。而在2014年Facebook成立十周年大会上扎克伯格就曾豪言:“要在未来十年连接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二的还未接入互联网的人群。”

10年前,Facebook还只是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宿舍里创办的一家小公司,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在加州门洛帕克市拥有自己的办公园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全球12.3亿人都是Facebook的用户。目前,公司市值约为1350亿美元,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史上最快达到15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短短10年,Facebook扩张速度如此之快,原因在于它的开放图谱为泛娱乐提供元数据。所谓元数据(Metadata),简而言之就是数据的数据,又称为中介数据、中继数据,元数据可以描述数据属性的信息,为指示存储位置、显示历史数据、查找相关资源、记录个人和企业文件等功能提供支持。

正是借助Facebook的开放图谱,超过900万个应用得以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分一杯羹,其中包括移动视频社交网站Viddy、SocialCam、谷歌、环球音乐和索尼音乐合资的VEVO音乐服务网站等,都是其受益者,也证明了开放图谱的价值。

开放图谱的本质是一种数据收集和利用方式,通过抓取Facebook用户在第三方服务上的数据,并反馈回Facebook机器,实现向所有在线的朋友分享全部信息的功能。例如,用户可以将喜欢的数字媒体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的音乐分享给他在Facebook上的朋友,所有的这些小碎片最终全部汇集到Facebook的动态更新,然后通过Facebook时间线,这个碎片会影响该用户在Facebook上的其他朋友。

每天,Facebook在全球超过10亿的用户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因此,Facebook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碎片都显示在用户个人的新闻动态中。不过,应用和网站开发者可以利用开放图谱构建他们自己的数据,这样,Facebook机器也可以将这些数据进行重新分类,同时有目的性地利用这些数据。

Facebook开放图谱的总负责人麦克·凡尔纳说:“我们可以借助传统的文本分析来得出结果,但最后还是决定建立一个构架:开发者能够明确告诉我们他应用的相关信息,这样方便我们快速提炼出更有趣、更直观的信息。”

应用开发者能够在自己的网站上构建数据库,那么Facebook就可以在开放图谱上构建这些应用。来自全球第二大社交网站MySpace母公司Fox Interactive的一名员工安德里亚·奥恩说:“Facebook之所以能打败MySpace,就是因为它能够有效地管理数据,而且条理清楚。”图1.4 Facebook的开放图谱

在Facebook上存储着两种数据:一种是目标数据,一种是对这种目标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的数据即元数据。麦克·凡尔纳说:“在系统的顶层,我们支持开发者定义他们的目标数据,然后像整理一般用户信息一样对开发者目标数据进行归类。”

这个系统主要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分析能让Facebook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二是根据分析结果选定对用户、开发者特别重要的那部分内容。最后,通过汇总这两个分析,Facebook机器决定新闻动态系、时间线,以及其他相关的系统显示的内容。“在网页上,我们试图分析你在寻找什么,比如奥巴马有3000万粉丝,如果你访问他的主页,我们会提示你的哪些朋友也喜欢他,我们做这个只需要几毫秒。”

也许对于用户来说,点击这一行为并不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也耗不了多少时间,不过对于Facebook来说,用户在Facebook上的每一次点击都值得软件平台Scribe实时记录。通过另外一个接入Scrible的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分析,Facebook机器能够分析出最受欢迎以及最不受欢迎的内容。而所有这些记录都会被存储在Facebook的另一个数据库里,之后显示在新闻动态和时间线里。按照麦克·凡尔纳团队的实时监测,所有的数据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总耗时为20~30秒,而每个小时都会发生数亿的转移行为。这也因此保证了Facebook这个开放图谱的高速运行。

Facebook坐拥的海量用户数据,正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能够玩转这些大数据,才是Facebook成为社交网站霸主的真正原因。Facebook甚至能知道用户是否或何时开始约会,以及何时分手。图1.5 Facebook基于用户数据分析结果

上图显示了Facebook部分用户的发帖数随时间的变化。与传统的线下确定恋爱关系的过程类似,通过社交网络确立恋爱关系的双方也会经历一个所谓的“求爱”阶段。根据Facebook科学家卡洛斯·迪乌克的分析,沿着时间轴观察,在确定恋爱关系之前的100天里,双方相互发帖数量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一直到恋情正式开始的“第0天”,之后越来越少。因为此时线上互动已经逐步给线下现实世界的互动让位了。

早在2012年,Facebook的数据工程师们就已经开始利用用户主动公开的感情数据,将情感关系与音乐进行融合,分析出用户开始一段新感情时喜欢播放的歌曲,以及结束一段恋情后经常播放的歌曲。

除了将这些分析结果发布在平台上,给用户们带去一些乐趣,Facebook的产品工程师们还将其用在基于数据的推荐引擎上,推出了新的社交服务——提供给用户最契合心境的曲目。

此外,扎克伯格还希望Facebook能够更加敏锐,在用户还没意识到问题之前就为用户解决问题。在Facebook上,有5%到10%的帖子数是用户向好友提出的问题,如推荐附近的印度餐厅,值得信赖的牙医。可见,扎克伯格正在引领Facebook进入谷歌的领域,不仅能够为互联网上的大部分问题提供可靠的答案,而且成为少数几个拥有强大资源和意愿的公司,推进搜索的技术界限。4.可预测票房成败的谷歌《爱在城南》(Southside With You)将于2016年在美国上映,这是一部独立爱情剧情片,主角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米歇尔。剧情片以年轻的奥巴马与顶头上司米歇尔第一次约会为主线,设有冰淇淋屋前的初吻、逛街、聊天、看电影等情节,以此开启两人经典爱情之旅。

如果您是美国动漫行业巨头,有意将《爱在城南》电影作为IP改编成动漫。IP方要求您支付该电影动漫版权1亿美元,作为巨头的你,买还是不买呢?在大数据面前,臆想等同于白日梦。买与不买的决定由谷歌帮你做。

如果你是《爱在城南》的发行方,营销推广费用是500万美元还是5000万美元呢?这也由谷歌为你做决定。

谷歌以搜索引擎起家,市值4294亿美元(截至2015年8月3日),业务遍及大数据、“互联网+”、工业4.0所涉及的几乎所有高科技领域,对信息的挖掘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预测票房就是一项新的功能。

2013年6月,谷歌的电影票房预测模型正式发布。谷歌宣称,利用这个电影票房预测模型,能够提前一个月对电影上映首周的票房收入进行预测,准确率高达94%,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好莱坞电影公司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预测的票房状况及时调整其电影营销战略。

其实,谷歌的票房预测模型并不神秘,主要基于在该搜索引擎上电影相关的搜索量与票房收入之间的关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主要通过网络搜索电影相关信息。因此,从本质上看,该模型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电影行业的重要应用。

根据谷歌白皮书(Quantifying Movie Magic with Google Search),电影票房收入与搜索量这两条曲线的起伏变化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图1.6 票房收入与搜索量曲线

谷歌将电影的搜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到电影名称的搜索,另一类是不涉及电影名的搜索,如“热门电影”“剧情片”“好莱坞电影”“奥斯卡获奖影片”等。下图显示了票房收入与这两种搜索量之间的关系。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涉及电影名的搜索量都高于不涉及电影名的搜索量。

不过图中的灰色椭圆区域显示了在电影淡季的时候,总体票房收入较低,而涉及电影名的搜索量会低于不涉及电影名的搜索量。因为此时一般缺乏知名度较高的电影,所以人们更倾向于用更宽泛的搜索找出想看的电影。

对于电影的网络营销,这一统计结果的意义是:处于电影旺季的时候,电影公司应该多购买涉及到具体的电影名和关键词的广告;而在电影淡季的时候,则应该多购买具有相对宽泛意义的关键词的广告。图1.7 票房收入与两类不同搜索量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利用电影的搜索量对票房进行预测完全是可行的。不过,谷歌后来的研究表明,仅仅依靠搜索量对首周票房收入进行预测则是不够可靠的。通过研究2012年上映的99部电影,谷歌尝试着构建了一个线性模型,不过,这一次的准确率只有70%。如下图:图1.8 搜索量与首周票房收入的关系

为了让构建的预测模型精度更高,谷歌决定采用四大类指标:电影上映前一周的搜索量、电影广告点击量、上映影院数量、此前上映的同系列电影的票房表现。每一类指标之下又包含了多项小指标。

通过这四大类指标,谷歌可以构建一个线性回归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这是大数据分析领域里一个最基本的模型,基于票房收入与各类指标之间存在的简单线性关系建立这些指标与票房收入的关系。图1.9 提前一周预测票房收入的效果

由上图看出,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非常接近,提前一周预测的准确度为92%。不过,这一模型对电影营销的价值并不大,因为在电影上映前一周几乎不可能对营销策略进行调整,也无法改善营销效果。因此,谷歌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使得这个预测模型能够提前一个月进行首周票房的预测。

而要提前一个月进行电影票房预测,其关键在于谷歌采用的一项新指标——电影预告片的搜索量。根据谷歌的发现,与电影的直接搜索量相比,预告片的搜索量能够更好地预测首周票房表现。因为在电影上映前一个月,人们了解电影更多地是通过搜索预告片。

除了电影预告片的搜索量,谷歌还将此前上映的同系列电影的票房表现,以及档期的季节性特征引入票房预测模型,作为衡量指标,每一类指标之下也包含了其他小指标。谷歌再次构建了一个关于各类指标与票房收入之间关系的线性回归模型。

下图展示了提前一个月预测票房的模型效果,可见,预测结果的模型精度达到了94%,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图1.10 提前一个月预测票房的效果

为什么谷歌采用了数据分析中最简单的模型之一线性回归模型,首先是因为利用简单的线性模型就可以达到94%的准确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是人们一直追求的。其次,简单的模型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分析,这也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优势,让人们能够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自己可以理解的规律,由此加深对整个行业的理解。正是利用如此简单的线性预测模型,谷歌可以很容易地对各项指标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谷歌的报告有这样一个分析结论:“距离电影上映一周的时候,如果一部影片比同类影片多获得25万搜索量,那么该片的首周票房就很可能比同类影片高出430万美元。若一部电影有搜索引擎广告,我们也可以通过其广告的点击量来推测票房表现——如果点击量超出同类电影2万,那该片首周票房将领先750万美元。”

如果能够掌握各项指标对票房收入的影响,各大电影公司可以优化自身的营销策略,同时有针对性的营销,也可以降低营销成本。根据谷歌的报告,用户了解电影信息的渠道多达13个,利用票房预测模型,毫无疑问可以让营销策略的制定更为有效。

谷歌的电影预测模型展示了在电影行业大数据分析的成功运用。未来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前景是,将模糊的行业经验提升为科学、精准的量化指标。此前,谷歌还利用搜索数据对奥斯卡获奖者进行预测。

影业如此,动漫、音乐、文学等泛娱乐表现形式也是如此。对前文所说的有意将《爱在城南》电影作为IP的美国动漫行业巨头而言,大数据可以通过对《爱在城南》的票房预期,了解用户的需求,推导动漫用户的转化率,进而估算动漫授权是值500万美元还是5000万美元。

当然在数据挖掘方面,不止谷歌一家,像Facebook、苹果等都在行动。谷歌的这项挖掘用户需求模型停留在表面分析,但大数据为深度挖掘用户的需求提供了可能。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挖掘用户需求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先知道用户的哪些需求是可以从数据中挖掘到的,哪些需求是暂时不能挖掘出来的。因为并不是每一项需求都能被精准地挖掘到。利用大数据能挖掘出的用户需求一般都是符合正常逻辑推理或行业经验的。

泛娱乐时代的人们要想将大数据利用到其他行业,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好探索:

第一,数据来源的种类。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就是数据来源多样,可以是像谷歌一样的搜索引擎,也可以像Facebook一样的社交平台,当然也可以是游戏、动漫等产业。数据来源多样决定了信息采集时要分清主要元素与全面元素,分清后才能保证用户的潜在需求是精准的。

第二,大数据模型的选择。从谷歌的模型,我们能得到搜索量等数据与票房收入的关系;从Netflix的模型,则挖掘了观众对不同电影的偏好,以及其他的行为特点。不同的数据模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在模型选择方面要以对商业决策最有利的模型为准。

第三,为大数据提供场景。从单一的数据分析中,往往我们会得到许多规律,但是有时我们并不需要这些规律,我们需要多数据的分析。因为这样的多角度场景为分析提供了潜在的实际价值。

第四,大数据删除。在泛娱乐时代,我们强调多元化、多角度、多元素地思考,但是在决策的时候,我们真正要权衡的关键点不会超过三个,即当我们确定了定位、方法、结果预测后,我们只需要删除一些大数据,让一切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的一切预测都是基于大数据,所以想要得到精准的预测,必须按照上面四个方向去探索。不过,美国电影公司梦工厂CEO卡森伯格坚持认为,电影创作靠的是创造力,而不是数据分析。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数据,我们希望和能够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哪些信息。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数据分析,得出的规律未必具有实际价值。因此,只有将数据分析与行业经验结合起来,总结出行业规律,形成一个精准的行业模型,才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从而产生巨大的价值。5.利用大数据推出的《纸牌屋》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电视剧业便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由于其画面精良、阵容强大、摄影专业,无论是作品水平,还是全球化程度,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准,不过与此同时,要在这么多的大制作中脱颖而出也加大了难度。

可是《纸牌屋》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其从北美市场出发,一路所向披靡,最后在全球掀起一阵收视狂潮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位于加州加斯盖图的一家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Netflix公司,仅在美国市场,就有2700万的订阅用户,每天用户在Netflix上会产生3000多万个行为,包括暂停、回放、快进等,还会给出400万个评分和300万次搜索请求。

Netflix正是利用这些数据制作出的《纸牌屋》。通过官方网站,Netflix收集了大量用户的行为偏好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在那些喜欢观看英剧版《纸牌屋》的用户之中,点击率最高的是鬼才导演大卫·芬奇和男演员凯文·史派西,而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是“政治惊悚”。

于是,Netflix决定斥资1亿美元,请来大卫·芬奇做导演,打造了新版的《纸牌屋》,由凯文·史派西担当主演。其实仅从剧本质量来看,《纸牌屋》并不超出同期的其他几部热门剧。不过在《纸牌屋》中,主要聚焦政治黑暗面,而不是进行美国政界科普。

结果,Netflix赚得盆满钵满,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是其忠实观众,虽然他说自己在白宫中并没有电视主人公那般的超能力。《纸牌屋》的爆红,体现了新兴的大数据模型与传统影视工业的结合,影响着整个娱乐市场的未来。

Netflix是如何将数据转化为生产力的?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成熟影视工业市场,其运作方式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影视制作模式截然不同。在好莱坞,无论是由明星主演的名导名编剧的大制作,还是一些具有特定类型设定的肥皂剧,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赢利。

而只有符合观众口味才能赚钱,因此,观众的需求是衡量影视剧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只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无论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最后都可能达成目标。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这几年,口红效应(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因经济萧条,导致口红等廉价非必要物的热卖)逐渐显现,娱乐工业也随之迎来繁荣。《纸牌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

而《纸牌屋》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赶上了娱乐行业发展的快车,更在于其出品商Netflix对大数据的匠心独运。Netflix是美国一家领先的视频播放网站,成立于1997年,主营业务是向家庭提供互联网即时媒体播放。登录Netflix账号后,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笔记本电脑、电视、iPad及iPhone等媒体,实时观看各类节目。

根据美国HIS信息咨询公司的统计结果,早在2011年,Netflix的网上视频收入总和就已经超过了苹果,网站整体份额占据北美在线电影总销量的45%,而最接近的竞争对手亚马逊所占份额仅仅为1.8%。

虽然占据了流媒体视频播放服务提供商的领先地位,不过其CEO威尔默特·哈斯廷斯认识到,如果想继续保持这种领先地位,必须将自身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而Netflix的大数据基因,正是推动《纸牌屋》出现的直接原因。

作为大数据在娱乐市场的开山之作,《纸牌屋》之所以没有出现在其他娱乐公司,源于成立之日起,Netflix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借助推荐引擎和数据算法,Netflix可以提前得知观众喜欢看的影视内容,并根据结果进行准确地采购,再加上流媒体的广泛应用,观众再也不是一个静静守候在电视机前的群体,这也让Netflix颇为受益。

Netflix的通信负责人乔纳森·弗莱德兰德说:“我们知道人们正在Netflix上观看什么内容,而且根据人们的观看习惯,我们有能力去了解特定的一部剧集的受众人群可能会有多大,对此我们具有高度的信心。我们想要继续为所有人提供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正越来越善于选择内容,能带来更高的观众参与度。”

这是一个真实的Netflix,不仅仅将希望寄托在利用独家内容与那些已经占据行业地位的有线电视网络展开正面抗争,还希望引入传统电视网络所缺少的大数据,认知人们的观看习惯和偏好。美国知名电视评论人胡特·斯特恩说:“如果Netflix知道哪些观众喜欢看哪些频道,那就好像是打开了上帝的礼物,传统电视运营商将毫无抵抗力。”

其实,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在电影工业并不新鲜,从电影市场最成熟的好莱坞来看,从一部电影的创意、拍摄,一直到后期的发行,数据整理无处不在,最终,投资方会根据不同组合的收视效果,排列出最优的创作和放映方案。

不过,这种数据分析形势并不等于大数据,无论是从数据的体量、类型、商业价值还是处理速度来看,大数据都与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业内,大数据被归纳为4个“V”——Volume(体量)、Variety(类型)、Value(价值)、Velocity(速率)。

对于影视业,大数据不仅提供了一种创作的工具,更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维度,大数据能够提供更多、更深入的关于制作、投资、营销的分析信息,帮助更好地进行决策。《纸牌屋》的成功,主要在于Netflix利用大数据分析巨量用户的需求,而纵观整个影视制作行业,一些影视公司使用的数据分析,不过是对数据的简单挖掘。

而从数据获取、质量及相关性分析、巨量数据处理技术和确定商业应用等方面的成本来看,大数据的高门槛导致了其目前还只能是“有钱人的游戏”。在中国,也只有一些大型的以用户为导向的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一些天然坐拥巨量高质数据累积的公司,才能说可以利用大数据。

而在与消费者距离较远的影视工业,目前还没有哪一家公司具备熟练运用大数据的实力。因此,更多的则是一方面基于大型公司提供的大数据研究获取数据,或者通过抓取的方式得到数据,另一方面进行商业运作来吸引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己的数据,同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再加工。可见,在影视行业,要实现大数据的广泛运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第2章跨界模式搅动行业格局1.跨界的原始动因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跨界都已成为一股风潮席卷整个社会。跨界已经成为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融合的代表,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改变和融合的速度将越来越快。一切都处在一个大规模的变革之中,任何一个行业、品牌和企业,如果对金钱的流向正因为消费体验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不够深刻,那么,不管它们过去有多成功,在未来都只能走向没落,最终在这世上荡然无存。

在一个新的品类产品中植入已经成功的品牌元素,对于新品牌来说,这要比白手起家容易得多,而对于已经成功的品牌来说,这是一次开源获得额外营收利润的渠道,何乐而不为呢?

2014年10月,百度认购了浙江华策影视募资的20亿元中的10亿元。腾讯已然成为华谊兄弟的第一大机构投资者,而阿里巴巴则在2014年以62.44亿港币收购文化中国传媒集团60%的股份,又在同年5月宣布阿里影业的正式成立。可见,BAT三巨头正频繁地以各自的方式在影视娱乐界内跑马圈地。

为什么BAT纷纷进入影视娱乐圈?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通报,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不过如果仅看收入,BAT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年收入都远超中国整个电影市场的票房。

根据各家公司发布的财报,2014年腾讯的总收入为789.32亿元,阿里巴巴总收入为525.04亿元,百度总收入为490.52亿元。即使能够以投资方的身份参与票房分成,其所占40%左右的比例也十分有限,当然,前提是投资的影片出现盈利。可是为什么这样一个表面风光的影视娱乐行业,却吸引BAT乐此不疲地掷重金进入呢?

按照中国首个游戏动漫众筹平台摩点网创始人黄胜利的观点,由于影视娱乐行业能够“被比特化消费”,这就意味着其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契合点。仅从视频来看,2014年上半年,中国的网络视频用户已经突破4.39亿人,其中视频流量占据互联网总流量超过70%的比例,互联网播放量超过10亿次的电视剧作品也不在少数。

BAT已经通过之前几年的努力,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建立了强大的渠道资源,这时,需要将更多的内容提供给用户,而其中优质影视资源的价值就凸显了出来。

2014年8月,腾讯因为拥有《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独家网络视频播放权,一举进入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排名前5名。而《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独家整合权则由阿里巴巴旗下的天天动听斩获,阿里App下载量也因此在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榜上攀升两名。由此看出,优质的内容不仅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更可以拉动移动端App的下载量。

除此之外,在营销角度上,互联网也需要影视娱乐行业的明星效应。因为互联网是极典型的注意力经济,而互联网的主流人群85后、90后等,也与明星粉丝群呈现高度的契合。如果互联网公司能够借助明星强大的影响力和粉丝号召力,一定能为自身带来注意力和流量。这一点,即使是BAT也不能脱离。它们也需要借助明星效应影响更多的用户。腾讯与青海卫视合作的一档名为《应用宝典》的娱乐节目,正是通过明星以及电视媒体,提高其移动互联网业务对普通人群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道路,BAT三家公司也已经进入了大规模盈利的阶段,这意味着第一轮跑马圈地的完成,也意味着如果想继续保持这种发展势头,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而与影视娱乐行业的跨界,其实质则是延伸BAT的产业链。

黄胜利曾经任职于华兴资本负责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及并购,在他看来,从BAT三家在影视娱乐行业的布局看,腾讯的思路最为清晰,基础也最好,就是围绕优质IP,打造一个从文学、游戏、动漫到影视的完整产业链。在摩点网上游戏与影视娱乐跨界的众筹产品也是重点。

2014年9月,腾讯旗下的腾讯互动娱乐宣布其影视业务平台“腾讯电影+”的成立,成为继腾讯游戏、腾讯动漫、腾讯文学之后,腾讯互娱推出的第4个实体业务平台,同时也标志着腾讯互娱正式展开了在电影行业的业务布局。“腾讯电影+”将与其他3个业务平台共同支撑腾讯互娱打造的“技术+内容+平台”的互动娱乐服务产业链,每一年,挑选出4-5个优质的IP开发与拓展影视。黄胜利说:“虽然目前电影票房只是影视娱乐行业最大一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收入增长点,相关衍生品,基于IP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与腾讯比起来,阿里巴巴走的路子更加激进。除了投资于文化中国传媒集团成立阿里影业,马云还成为华谊兄弟的股东并与巨人网络集团创始人史玉柱一起,以65亿入股华数传媒。阿里巴巴还携手云峰基金投资12.2亿美元于视频网站优酷土豆。阿里巴巴将自己的使命定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他们已经在实体商品领域做成功了,接下来,将文化娱乐领域的生意作为他们新的增长点。

跨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讲究一个你情我愿。BAT纷纷进军影视娱乐业,那么影视娱乐圈需要BAT吗?事实证明,比起BAT对影视娱乐的需要,影视娱乐圈似乎更需要BAT。在2014年国庆档,仅《心花路放》这一部获得超过7亿票房的电影中,团购网美团旗下的猫眼电影便贡献了近50%的票房。由此可见在线销售的影响力,而从中看到的只不过是互联网改造影视娱乐行业的冰山一角。与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不仅可以带动票房的增长,还可以深度挖掘粉丝经济的价值。在传统的电影市场,基本上随着电影的上映,其销售周期也宣告结束,可是如果能与游戏结合,则可以拉长IP的销售周期。

按照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的说法,未来整个电影业都将为BAT打工。不论这句话是否有失偏颇,可以肯定的是,传统的影视娱乐公司,特别是那些握有大量IP的公司,其价值将日益凸显出来,不过在未来,这些企业不得不做出抉择,应该站到BAT中哪一家互联网巨头的队伍中。

前有姜文、徐静蕾、成龙、周星驰等,后有徐峥、赵薇、杨采妮等,交出了《让子弹飞》《人在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圣诞玫瑰》等优秀作品。仅从票房来看,徐峥是国产片单片票房最高的导演,而赵薇是国内首个票房过5亿的女性导演,一时间,演而优则导搅扰了当今中国电影界这一池春水。

先不论影片内容的见仁见智,跨界的优势单从票房上就能看出端倪,毕竟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评判形式比得上以票房论英雄更直接客观。这样的跨界不仅具有里程碑式的合作意义,更掀起了电影行业的一次创意革命。

是的,如果你不跨界,就有人跨界到你的地盘,仅仅看未来的10年内,必定是一个海盗嘉华年,各路“海盗”横空出世,扫遍各大领域,而未完待续的故事是由信誉重构商业,由创新改写未来,而其中最彻底的变革莫过于跨界竞争。2.跨界的“最前提”

由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得不相互渗透、相互融会,因此我们很难以一个单一的“属性”清楚地对某一企业或者品牌进行界定,而“跨界”二字已经成为国际最新潮的字眼,代表着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以及审美方式的融合。

例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隐约觉得在QQ与微博之间缺少了一款应用,就在大家正俯身摸索的时候,米聊的昙花一现给腾讯微创新提供了一个雏形和初级模板,微信由此诞生,凭借自身的媒体、QQ等资源将米聊秒杀,并将其他同类应用远远甩开。

微信抢占市场只是一个萌芽,摇一摇只不过抓住了人们对于交往的渴望,他们正将自己从家庭、办公室中暂时解放出来,进入一个极大的广阔交友需求的世界和时代。如果你还舍不得路边广告牌,还在将大把大把的钱砸向电视广告,或者还认为分众的电梯广告占据着终端,那么你需要清醒一下,看看现实,它们都过时啦!

在未来,想要占据终端用户的心,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提高Wi-Fi覆盖率,拥有足够的数据流量,让周围的人们习惯通过你的页面进入免费的Wi-Fi,那么你的广告价值将无可限量。虽然这一招还不为大众所理解,不过却是用脚趾头随意想象都可以推断出来的道理。

而最彻底的竞争就是跨界竞争。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公司正在经历的肯定将载入史册,针对金融业,阿里巴巴构建了支付宝(吸储、支付)、阿里金融(贷款)等产品组合。针对通信业,腾讯打造微信(短信、通话)这个核心产品。

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基于自身的革命性优势,给传统产业带去根本性的影响。因为互联网本身具有一种颠覆力,推动传统产业要么变革自身,要么被市场所淘汰。例如,支付宝具有的小额支付、支付担保功能,以及阿里金融具有的海量数据,极大地降低了贷款的成本,而速度和范围却随之提高。基于互联网,微信实现了人们的信息沟通,从最顶端打破了运营商的通道垄断。

互联网的力量具有根本颠覆性,谁手中有大数据和关系链,谁建立了互联网生活(腾讯)和生产(阿里巴巴)底层体系,谁就拥有摧毁传统体系的能力。这种毁灭性的打击,正如制导武器对AK47那样。这就是跨界的魔力。

作为一个品牌经营策略,“跨界”不仅能推动产品的营销,还能提升品牌的价值内涵,而受到了包括美国的苹果、日本的无印良品、中国的云南白药等企业的青睐,创造了不少商业经典案例。

说到跨界,其内部动因是企业天生的扩张冲动。例如,海尔公司从冰箱延伸到冷柜、空调,之后又进入电脑、手机、微波炉等产品领域,而在进行这些跨界之前,海尔已经将其品牌定位为高科技的精品,而且在全球遍布营销渠道,让消费者触手可及。

而跨界的外部动因则是消费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同一产品领域的激烈竞争,这两个因素不仅为企业提供多元化产品创造可能,也迫使企业通过跨界寻找新的成长空间。跨界绝对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嫁接,而是立足于深刻理解目标消费群的共性需求,以及确立品牌的核心价值和能包容品牌识别的延伸产品。因此,跨界的同心力是共性和包容力。

跨界具有互补性,通过从不同方面诠释目标群体的特征,进而形成一个整体的企业印象,产生更具张力的企业联想。在国际上,电影与游戏进行合作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备受市场和合作方的欢迎,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合作模式并没有在中国市场出现。

国内著名导演陆川说:“电影与游戏是所有艺术中最年轻的,它们之间的跨度更小,合作形式更多。电影可以是游戏的广告平台,游戏里可以内置电影片花,甚至有些时候电影就是无互动的游戏,游戏是可以让玩家改变情节进程的电影。”

自从2009年走上大银幕,原创动画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便以每年1部的稳定速度推出新作,截止至2013年,共推出了5部作品,累计票房超过了6亿,一时间成为国产动画崛起的标杆,不仅烧红了中国动漫产业的半边天,更燃起了一直埋首于工作室写写画画的动漫人的新希望。

中国动漫人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创造出鲜活的中国动漫形象,更在于将中国动漫产业做大做强,进而繁荣整个动漫产业链。包括炫动传播、奥飞动漫在内的多家公司已经开始了跨界经营,整合动漫内容、渠道,以及传统的行业资源,实现企业的加速发展。

2013年6月20日,娱乐集团华谊兄弟与广东原创动力、炫动传播联手,共同推出2014年度“喜羊羊”大电影。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说:“和‘喜羊羊’合作,可以让华谊兄弟电影的版图更加完整。这次携手华谊兄弟开拓动画电影市场,是‘喜羊羊’大电影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全新尝试,华谊兄弟在影视娱乐业方面强大的实力与原创动力、炫动传播在动漫业界的深厚积累相结合,可望给‘喜羊羊’大电影带来跨越性的突破。跨界合作可以将‘喜羊羊’电影品牌以及中国原创卡通带入一个超越人群和文化范畴的新时代。”

作为一种营销方式,跨界的本质核心是,利用各自品牌的优势和特点,提炼出自身的核心元素,将之与合作伙伴的品牌核心元素进行契合,并从多个侧面对一种共同的用户体验进行诠释。

著名牛仔裤品牌李维斯与苹果公司的产品不仅在功能上不具备互补性,而且所处的行业也风马牛不相及,不过,两家公司曾经携手,推出了一款支持iPod播放器的牛仔裤;德国运动品牌彪马与高档服饰品牌JilSander进行合作,意大利运动休闲品牌Kappa与东风雪铁龙C2进行合作,两个合作案例都抓住了在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上的共同点——运动感和酷时尚,以及非凡的用户体验。

因此,跨界营销实质是通过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以及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诠释,实现行业和品牌由平面发展到立体、由表层发展到纵深、由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认可、由视听觉的实践体验发展到主动联想,赋予企业整体品牌形象和品牌联想更大的张力,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让各自的品牌得到目标消费群体的一致认可。

总而言之,跨界的实质意味着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营销模式,寻求与非业内合作伙伴的融合,发挥协同效应,避免品牌因单兵作战而削弱品牌穿透力和影响力的弊端。跨界,是实现多个品牌以不同的角度诠释同一个用户特征。3.苹果的三级跨界布局

在2015年的日内瓦车展上,一辆很可能永远都不会问世的汽车吸引了全部的话题和视觉焦点——苹果汽车(Apple Car)。苹果汽车这一概念的提出,再一次激起了众厂商关于未来汽车概念的讨论。

作为科技巨擘,苹果公司即将进入汽车制造业的传言,让各大拥有一个多世纪不断研发汽油车的老牌汽车厂商也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在打造未来汽车上继续保持优势地位。随着计算科技在车辆使用上的运用日益广泛,其与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相连的能力趋势,让越来越大的科技公司看到了新的商机,也让众多传统汽车大厂如临大敌。

根据独立咨询公司Gartner的分析,目前,汽车制造商正与科技公司竞争下一代汽车大脑的控制权。该公司汽车产业副总裁瑟罗·科斯洛维斯克说:“汽车厂商将分成两大阵营:一是自己开发智能整车,二是让外来科技公司进入自己的平台。相关科技公司会在未来5年出现。”

包括苹果、谷歌在内的科技巨擘均都在研发无人驾驶汽车,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巨大的规模都让传统汽车厂商如芒在背。苹果高达7500亿美元的市值,甚至比戴姆勒、大众、雷诺、标致等七大汽车厂商的市值加起来还多。

虽然科技公司在汽车制造业扮演的角色尚难断定,但是,苹果寻找试验场地跨界造车的消息还是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极大震动,外媒甚至预测,苹果将在2020年正式发布其制造的第一款无人驾驶汽车。毫无疑问,科技巨头苹果的跨界会催化智能汽车业一系列新变革。

从1976年4月1日苹果电脑公司,到2007年1月9日正式更名为苹果公司,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而人们对这个“禁果”更感兴趣的是,推动其在最近短短15年时间崛起于世界市场的基因到底是什么。

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毛蕴诗说:“苹果并不属于新兴战略性产业,但它是全球跨产业升级的典范。从产品的研发看苹果,跨越传统的制造、IT、文化创意、艺术等领域。从产品的使用功能看,苹果的iPad跨越传统的通信、计算机应用,而延伸到文化、娱乐、传媒、金融、证券、艺术等领域。”

业界甚至直接将苹果的成功取名为“苹果模式”,而跨界正是“苹果模式”的代名词。苹果的成功基因,正是其不断超越传统的思维观念和经营体系,构建出了一个“持续的、跨界别、跨产业”的复合式创新体系,并不仅仅停留在销售一款产品的层面,而是通过不断渗透到其他领域,向消费者传递一种文化理念,倡导一种生活方式,供给一个强大平台。

创立之初,苹果主要开发和销售个人电脑,推出第一代苹果电脑Apple I。1977年,公司联合创始人沃兹成功设计出更先进的Apple II,并在首届西岸电脑展览会上推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I也是首个拥有输出单声道声音架构的个人电脑,让个人计算机从此摆脱哑巴的嘲笑。

之后,苹果还推出Apple II的多种改良型号,其中有苹果IIe和IIgs等,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仍然为许多学校使用,也成为个人计算机的代表之作。而真正颠覆苹果公司的则是后来的三级跨界布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