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比赛组织活动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3 02:21:24

点击下载

作者:张建成

出版社:伊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书法比赛组织活动读本

书法比赛组织活动读本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核心是“全面”,即追求多领域协同发展、不分地域、不让一个人掉队、不断发展的全面小康;其内容是“五位一体”,即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小康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而小康社会,则是我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和总体要求,为全国人民描画了今后的幸福生活,这是全党的共同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特推出“共享小康生活”系列读物,旨在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自身素质,共建小康社会,共享小康生活。

要建成小康社会,享受小康生活,首先要过上平安健康的生活。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和家庭因为安全或健康出了问题,导致整个人生和家庭都不幸,因残疾而穷困,因病痛而潦倒,同时也给社会增加了很大负担。还有些人涉黄、涉赌、涉毒、涉黑等,有些人被骗、被盗、被暴力侵害、被传销坑害、被邪教毒害等,从此陷入人生和家庭的不幸。这些都与建成小康社会背道而驰。小康生活就是要把“平安是福,健康是金”的理念转化为现实。“共享小康生活”之“安全预防与平安生活”读本,主要介绍交通出行、用电用火、网络生活、运动锻炼、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劳动防护、黄赌毒黑、社会治安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预防知识,悉心告诫,关怀备至,是教导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每一天、幸福每一刻的最好读本。

要建成小康社会,享受小康生活,就要创造社会新风尚,过上有文化有品位的幸福生活。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吃饱了、穿暖了、有钱了,但仍然过着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腐败的、丑陋的生活,这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不是小康生活的内容。小康生活包括文化内涵的建设,要体现出民风淳朴、文化品位的时代新风貌。“共享小康生活”之“社会新风与文化生活”读本,主要介绍对联与文书写作、谜语与猜谜游戏、岁时与节气知识、民间剪纸与年画、春节与除夕庆祝、元宵节与灯会、清明节与祭祀、端午节与龙舟、中秋节与赏月以及现代婚丧喜庆等文化知识,民风习俗、节日庆祝,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是发扬传统、建设时代文化的普及读本。

要建成小康社会,享受小康生活,就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享受高雅的休闲娱乐生活。常常可以看到,本来应该高雅享受的休闲娱乐,却被有些人搞得庸俗不堪和声色喧嚣,有人有钱就任性,有人得势就放纵,这最终都是腐败堕落的滑梯。这些与小康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小康生活包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共享小康生活”之“休闲娱乐与健康生活”读本,主要介绍歌咏、器乐、美术、书法、舞蹈、口才、曲艺、戏剧、表演、游艺等知识,是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培养休闲娱乐爱好的最佳读本。

要建成小康社会,享受小康生活,就要养成文明的道德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常常可以看到旅游行程中诸如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等不文明的行为举止,不仅国内有,而且还有丢丑到国外的。这些根本不是小康生活的具体表现。小康生活包括行为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享小康生活”之“休闲娱乐与健康生活”读本,主要介绍阅读、科普、健身、娱乐、游戏、旅行、环保、收藏、棋艺、牌艺等内容,是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文明行为、提高精神生活的最优读本。

总之,推出本套“共享小康生活”系列读物的目的,是使广大人民群众人人都投身建设小康生活,成为小康社会的建设者,也让广大人民群众人人都能很好地享受小康生活,成为小康生活的享受者,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本套系列读物图文并茂、通俗易读,非常适合广大读者和有关单位机构用以指导现代家庭、社区以及新农村建设。同时,亦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编者2015年7月

书法比赛活动指导

书法的定义和种类

书法的定义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上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从狭义上来说,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法是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来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第二,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第三,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第四,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和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书法的种类

1.甲骨文

中国书法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陕西、河南、山东的仰韶文化遗址里,我们可以从那些刻画于彩陶器、甲子表、残玉版、商甲骨表面的各种花纹、符号中看到其最早的表现。但是,据现有资料分析,殷商之前的这些文物上的图案符号尚不具备书法的要素。

只有到了殷商的甲骨文,用笔、结字和章法这三要素全具备之际,才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书法。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和人骨上,大都是经过先写后刻的过程。从书法角度看,甲骨文大体分两类:一类笔画粗壮雄浑;一类笔画细瘦挺拔。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骨甲上的,刻刀有钝有利,骨质也有坚硬松软之别,所以刻的笔画就有粗细方圆不同。再者,刀刻的笔画多为方折,交叉处往往剥落严重。这就形成了甲骨文鲜明的特点,也给后世的书法和篆刻提供了用笔、用刀的宝贵经验。甲骨文大小不一,但均衡、对称、稳定、自然。就章法而论,尽管骨甲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每片文字都因材而异,布局合理,显露出古朴的情趣。尤其宝贵的是,遗址中发现的殷人用墨、殊写在玉片、陶片、兽骨上的笔迹,起笔粗圆,形似点漆,自然藏锋;转折圆润,住笔尖细,如横针、悬针。这些都给后世书法的变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2.金铭文

周朝初年所用的金文从笔画到结构还都跟殷甲骨文相似。昭王以后,西周金文日渐成熟。代表作有昭王《宗周钟》、恭王《墙盘》等。此时金文书法的主要特点是:笔画由蝌蚪尾巴形状渐变圆润,起笔、转换、收笔也多为圆笔;结体比周初金文更平正、更紧密、更稳定,也更有规律;章法方面,开始注意到纵横的字距和行距,带界格的铭文章法更为严整,而字距、行距较大的则显得十分疏朗开阔。

3.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的内容多为祭典、征战、契约等事。现出土的刻有金文的钟鼎多为周代所制,周代的铜器铭文也就被认为是典型的金文。金文实际上成了周代文字的代称。目前已累计发现金文3700多个,其中2400多个字可以识读。

中国汉字由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发展到周代的金文,其形体面貌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周代的金文脱胎于甲骨文,与甲骨文有相同的体系,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字手段。但字体较甲骨文定型,而且逐渐走向规范,比甲骨文更为成熟,可以灵活自如地表达思想、描绘事物。

金文铸刻在铜器上,笔画形状就发生了变化,线条不似甲骨文的瘦硬,尽是直笔,出现了圆笔,字体匀称,大小整齐划一,标志着一字一音的符号性质取代一形多义的图画性质的汉字新时代的到来。

4.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及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是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5.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秦代书术家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画,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6.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画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楷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唐楷的过渡书体,很不成熟,经常带有隶书的写法在其中。但正因为它的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

7.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8.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广义的草书是指草写的书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统一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不规范的潦草的字,这种潦草的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

9.印章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官印是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钮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职。官印一般比私印大,严谨稳重,多为四方形,有鼻钮;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书法的工具和材料

文房四宝也叫“文房四士”,为笔、墨、纸、砚的统称。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上,已有毛笔画的花纹。其后,殷代的甲骨、春秋的绢本上都有笔写的文字。

战国毛笔更有实物出土,而且制笔方法不断出新,由用墨的实心毛笔发展到无心的散毫笔,含墨多了,更好用,可写更多的字。

常用的笔有软、硬两种,古代以“兔毫”“狼毫”为正宗,自清代嘉庆、道光以来,羊毫软笔大行。笔的质量关键在笔毫,笔毫具备“尖、齐、圆、健”四个条件的才算好笔。

墨的起源不晚于殷商时代,古人磨木炭当墨,其后用石墨,又渐渐加入胶质。到了唐代,墨色都极黝黑,制品也很出色。好墨的标准,一般为“烟细、胶轻、色黑”。

纸的制造,传说始于东汉蔡伦。其实,早在西汉初年,已有幡纸代替竹简、绵帛在使用。只是到了东汉,造纸技术进一步改进,纸的质量更高。发展到后来,更是精益求精,品种繁多,但分类不外乎熟纸、生纸、半熟纸三种。写字作画各有所宜,就一般而论,熟纸、半熟纸总比生纸好用。

砚最初出现的年代很难确定,古代没有石砚,是用蚌壳做砚。汉代有陶砚,也出现了石砚,其后又不断发展,久负盛名的是歙砚和端砚。歙砚出自安徽,端砚出自广东,都有很多名目。其实,好砚不只出于这两地,还有许多地方出产。所以,选砚不必拘泥于名牌,以方形稍大、质料坚细、凹深藏墨、有盖防尘者为好。

毛笔

文房四宝以笔为首,因为毛笔曾经是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我国书法与绘画艺术赖以创作的最重要的工具。我国制作毛笔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毛笔使用的痕迹。在出土的陶器上,可以看到6000年前毛笔描绘的图案。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是战国时代的楚笔。早先的笔,以木为杆,以兽毛为笔头,笔头中心有枣核状的小木心。笔头和笔杆是可以分离的,笔尖磨损,可以拆线卸换。

后来,制笔技术改进了,去掉了中间的木核,才形成今天这样的笔头,笔杆也相应地固定下来。毛笔笔杆通常以竹为之,王侯之家为炫耀财富,往往以名贵木材,或象牙玉石,镶金嵌玉,一支笔往往价值连城。由于制笔讲究选毫和制作工艺,历史上制笔的名家往往集中在几个地方,甚至几大家。传说秦代大将蒙恬是制笔的能手,秦始皇封诸管城,累拜中书,故毛笔又有“管城子”“中书君”等称呼。汉代著名书法家张伯英,亦是制笔高手。相传魏晋时代有的书法家非伯英笔、伯臣纸、韦诞墨不书,足见时人推重。

唐宋时期是制笔业的繁荣时代,当时全国制笔中心在安徽宣城。明清以后,浙江湖州笔继之崛起,“湖笔”被认为是笔中上品,蜚声海内外。

毛笔的种类有很多。根据大小,可分为小楷、中楷、大楷、条幅、斗笔、楂笔、抓笔等;根据笔毫的质地,可分为硬毫、软毫与兼毫。硬毫是指用质地较挺健、弹性较好的兽毛制成的笔,有狼毫、石獾、鼠须、猪鬃等。软毫有羊毫、鸡毫等。软硬混合型的兼毫,有七紫三羊、大白云等,中柱以硬毫为之,副以软毫,这样性兼二能,初学书画者用之,较为得心应手。

因为硬毫笔弹性大,不易控制,书画线条易刻消瘦涩;纯羊毫则弹性小,一按即倒,没有一定功力很难驾驭,只有兼有软硬特性的中性笔,方能挥运得力。

毛笔的结构,以中毫为柱,四周为副。副毫中又以健者为心,柔者为被。中柱主力,副毫主腴。笔毫从各种兽皮中采选,一支好笔,往往从上百乃至上千张毛皮中择选精料,所以古谚有“千万毛中选一毫,紫毫之价贵如金”的说法。

笔工制笔与书家选笔,以“尖、齐、圆、健”为四德。“尖”与“齐”,就是古代笔偈所称“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笔尖聚则似锥,化开平铺,则齐平似凿,说明中心柱毫齐整。“圆”是指笔尖体圆,以柱为中心,四周副毫厚薄停匀,四方力全,这样挥运才左右得力,不致偏缺。“健”是指毫的质地挺直,富有弹力。

一支好的毛笔,能使书画家如虎添翼,创造出优美的线条和富有艺术意味的墨像。因此,古来书画家及浸染翰墨的文人墨客,都爱好收藏名笔,书画爱好者也喜欢选用佳者,否则钝刀斩牛,就难以领略中国书画艺术的奥妙了。

墨是中国传统文字书写的媒介物,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色彩。在书法与水墨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与云水氤氲的墨韵,都是靠墨这种虽然只有一种颜色,但是却具有无数层次色韵的神奇之物来表达的。

在传统着色的中国画中,色彩也只是起着稍加点染的烘托作用,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墨的线条勾勒与皴染,是画的主体,工笔画如此,泼墨写意更不例外。

中国制墨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祖就学会选用天然矿物颜料,作为器皿装饰描绘之用。殷商时代出土的甲骨、玉片上,已有墨片笔痕,从西周时代开始,史籍上有了制墨的记载,传说始制墨者为刑夷。

秦汉时,庞大帝国的运转与各方面需要,推动了制墨工艺的改进和推广,从出土的文物看,当时的墨还没有固定形态,只成散粒型,故而东汉辞赋家赵壹在其惊世之作《非草书》中,讽刺当时儒生专习书法而荒疏圣业,“日数丸墨”。当时墨丸搁在砚石上,还需研石在砚中碾压,直到东汉后,墨才逐渐炼压成墨锭,以便研磨。

三国时代是制墨业的飞跃时代,制墨名家韦诞改进了制墨工艺,提高了墨的质量。史传韦诞墨“一点如漆”,后代制墨名家,便把韦氏奉为制墨鼻祖。唐宋以后,文化鼎兴,制墨业也随之繁荣,名家辈出。如南唐奚超、奚廷硅父子,改进制墨法,得到雅好书翰的才子帝王李煜的赏识,赐国姓李,终以制墨成巨富。后代藏墨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叹。随着制墨业的发达,墨的选料、工艺越来越讲究,实用的墨锭后来发展成为鉴赏的工艺。精巧的墨家不但精提细炼,而且把墨块制成各种形状、图案,镂刻微雕,这样收藏古墨,也成为一种文士风雅,风流相传,直到近代。

墨的种类主要有松烟与油烟两大类。它们都是通过墨窑燃烧原料,提取烟熏而积的黑色粉末,经捣杵提纯加皮胶调制而成。松烟墨的原料是带脂油的松枝,胶轻质细,色黑无光,显得清淡古雅,宜于临仿古画;油烟选用桐油、猪油等动植物油燃烧提制,墨色黑而有光泽,宜书宜画。此外还有一种用油漆烧烟提制的漆油,是墨中之珍贵者,墨色乌黑发亮,奕奕有神。

不同种类的墨,色彩有细微变化,书画家根据自己表现的需要可以选择使用。我国古代的制墨家,还别出心裁地发明了既可以作书作画,又可以止疼治病的药墨,如在中国传统制墨业中极负盛名的安徽胡开文墨店,在清代曾生产一种“五胆八宝”墨,这种墨配入了冰片、麝香、蛇胆等珍贵中药,可外敷止疼消炎,研磨时幽香阵阵,层层推来,沁人心脾,清爽提神,助人雅怀。自古选墨,以磨面紫光为上,黑光次之,青光又次之,泛白光则是下等的劣质墨了。磨出新面若有气眼,说明捣炼不精。研墨要慢,古语讲“握笔如壮士,磨墨如病夫”,轻按慢研,发墨才细腻。

近代以来,墨厂已研制出墨汁成品,供书画家与日常生活使用,好的墨汁,挥洒起来,满室幽香,煞是宜人。如北京的老字号一得阁,已有100多年的墨汁生产历史,驰名中外,颇受海内外习书画者欢迎。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中国就出现了书写用的麻纸,不过当时的制纸工序复杂,数量极少。到了东汉和帝时代,蔡伦改革造纸术,用树皮、破布做原料,大量生产,这样纸才被广泛使用于民间,后来还通过丝绸之路和波斯湾,传到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改变了世界文明的纸进程,也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无论是中国的书法,还是中国的画,它们的美妙艺术意境,都是仰赖具有特定性能的中国宣纸而创造的。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他著名的书学理论著作《书谱》中谈书法创作的“五乖五合”,其中一合,就是“纸墨相发”。好纸加上好墨,书画家挥运起来,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中国传统刻印典籍与书画,从唐代开始,逐渐使用纸中上品,即宣纸。宣纸之“宣”,乃因盛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宣纸的种类繁多,以纸性分,有生宣和熟宣两大类。生宣纸性柔软,透水力强,笔墨效果好,毛笔在纸上运动,一点一画,都留下清晰的墨痕,适于国画与书法创作;熟宣比生宣多一道工艺,纸张加工完成后又经一道矾水,因此吸水性较弱,一般适于工笔作画。

传统书法用纸,还有染上颜色,洒上散金、云母等制成的冷金笺、云母笺等,这些散发着传统书斋文化幽香、富有装饰意味的书写用纸,今天已经不多见了。

按照不同的工艺和材料,宣纸分单宣、夹宣、净皮、玉版、罗纹等多种,好的宣纸纸性柔软,纹理细腻,古人所谓“薄如蝉翼”“滑如玉版”,把笔临池,抚霜履素,真乃人生一乐。所以历代文人雅士,都与书画艺术有不解之缘。

宣纸的原料,主要是树皮,有的纸从捶捣纸浆到烘压出纸,据说要经过170多道工序,过程十分精细,难怪它的张力和纸寿都远远超过近代大机器生产的胶版纸。人们现在看到的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新版书籍,纸张大都已发黄、变脆,不出百年,也许它们将变成粉末。

但用传统工艺纸张印刷的宋版书,至今已有1200多年,纸质依然不变,中国书法史上传世最早的纸本墨迹陆机《平复帖》,距今已有1500多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砚台和毛笔一样,在大半个世纪以前,是每一个中国家庭离不开的东西。近代以来,随着西洋自来水笔的传入,毛笔逐渐退出日常生活的舞台,所以对当代普通中国人来说,它似乎已是一件古董了,然而在书画家的书斋里,它依然是文房中的重要一员。尽管现代书画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现成的墨汁,但道行高深的老书画家,还有喜欢研墨作书、作画者,似乎一方古砚与一柄佳墨,挥毫前徐徐研墨,也是一曲艺术创作的前奏。

中国制砚的历史也很悠长,早在秦代,就出现了砚工。汉代以后,各种各样的砚台纷纷出现,有石砚、玉砚、瓦砚、陶砚、铜砚等。东汉以前,墨的开头尚不定型,所以那时的砚台中,都会有一块研石,这种研石直到魏晋以后,墨的形状固定为锭后,才逐渐消失。与笔、墨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砚的生产与使用也越来越考究。一块好的砚石,砚工往往精雕细刻,加上山水、花鸟、虫兽等图案造型,有的文人学士还刻上标榜雅怀的砚铭、诗、作等,使本来以研墨为目的的砚台,成为一种综合工艺艺术品,集诗、书、画、雕刻于一身,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幽香。

传统名砚,以广东端溪生产的端砚和安徽生产的歙砚为首,这两大名砚从唐代开始采制,已有1300多年的制作历史,除了石质细腻、发墨快、不伤笔等优点,还有一个令人珍爱的特点,那就是砚石上的自然纹理非常漂亮,有的像满天星斗,有的如秋云似浪,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叫人赏叹不已。随着近代墨汁成品的问世,这些价值连城的名砚,倾向于被当作一种工艺珍品供人收藏与观赏。

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

练习方法

1.描摹

首先用拇指与中指紧夹住毛笔,手掌中的空闲位置要有4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的位置,然后用无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笔后面,身体挺直,手臂要离桌子有合适的一段距离。

用薄纸或绢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来的样子去写。描红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2.临写

习书者对照书法原帖,在另外一张纸上尽可能和原作一模一样的书写出来。临写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许多爱好书法的人迟迟未能迈入书法圣殿的大门,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临写方法。

3.背临

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

4.创作

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重新选择书写内容及表现风格写出来的新作品。

书写姿势

学习书法,姿势正确与否很重要,尤其是初学书法的青少年,正值身体发育时期,养成不正确的姿势不仅难于改正,影响书法的进步,而且会影响骨骼以及眼睛的健康。所以学习书法时姿势一定要正,即头正、身正、手正。

书法的姿势大概有以下几种:

1.坐书

凡写三寸以内的字,都可以坐书。坐书的桌椅高矮要适中,头要正,可稍前俯,但不宜左右歪斜。臀部要坐正,腰脊要直,胸要挺,不要伏在案子上,胸前离桌边一般要保持在3寸到5寸的距离。

两腿要自然张开,脚要放平,左手按纸,纸也应放正。笔的位置,以距鼻6寸左右为宜。有人主张写字时笔杆对准鼻尖,这样太机械、拘谨,容易分散注意力,不必如此死板,只要做到笔杆位于鼻之左右,所写之字居于两目视线正中即可。

2.立书

写三寸以上的大字,应站起来悬臂书写,才能使得上力,便于照顾全貌。站时要两脚踏实,右脚稍跨出,略成丁字步,右半身稍向前伸,腰稍前倾,左手扶案按纸,或向后展。前人主张把下半身的力量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动肩,用肩带动上肢,通过上肢和手腕把力送到笔尖,即所谓“力发乎腰,其根在脚”。这可以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3.跪书

写二尺以上的大字时,可以跪地或伏地书写,这样易于总领字的结构。方法是左膝跪地,右膝弯曲支持身体,左手伸直扶地。此法身体过于屈曲,不易得力,有条件者最好备一矮案书写。

无论坐书还是立书,书写时眼与纸之间都应该保持适当距离,应随书写字的大小而变,书写小字宜近,大字宜远。通常写中楷、大楷时,宜在一市尺左右,写小字应稍小于这个距离。写一尺以上的大字,应有二尺以上的距离,否则难于照顾笔画与整体结构的关系。

学习书法的重要性

书法的实用性

学书法最基本的活动是写字,而写字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感情,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视“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有些人认为写字用毛笔不如用硬笔方便,硬笔完全可以代替毛笔,只有写毛笔字才学书法;有些人认为书法是“天才”的专利,“咱不是学书法的料”;也有人认为书法极其神秘,高深莫测,神不可征,形乃难表,好事难成。所有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只要写字就有法则可言,特别是有不少场合没有书法“门面”,绝对不行。如商标、广告、标语、对联、字画、条幅等都离不开书法。

不可否认,使用钢笔、圆珠笔及其他工具写字十分方便快捷,但不管用什么工具写字,其法则基本与使用毛笔相同,所以无论用哪种方式写字都应该学好书法。

关于学书法的年龄问题,从幼年或少年开始学,无疑优势是很大的,但上了年岁的人学书法,也有不少长处。有知识、有生活、有阅历、理解快、感受深、善抒发等,年轻人是无法可比的。至于“天才”,是专指“有这种才能的人”,任何聪明智慧都是靠热情、勤奋和科学的学习换来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狠下一条心,不怕事不成”。有位书法家答学生问时几句短语很有教益,言简意明,回味无穷。问“什么年龄学书法最适合?”答:“从识字起,任何年龄都适合。”问:“我能成为书法家吗?”答:“你认为你能,你准能!”学习书法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只要我们不怀疑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热情,加上方法得当,一定会获得成功。

千万不要被一些垄断者的玄学所吓倒。他们把书法说得神乎其神,传授抽象,舍本求末,昧于闭合圈内循环,贻误后学。其实书法也像“窗户纸”,也是“一捅就破”。它的神韵可征,形象可表,技法可取,章法可达,“升堂入室”,望而可及。

书法具有艺术性

中国文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与外文不同,它变化微妙,形态不一,意趣迥异。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龙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丽,有的气势豪放,这些都使书写文字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

书法已是民族艺术中一枝永开不败的鲜花,世人赏以欣慰,可从中领略其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和时代气息。

书法有益健康“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练书时,须绝虑凝神,全躯启动,力送毫端,注于纸上,抒胸中气,散心中郁。这样,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灵性焕发,无疾而寿。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过练习写字,养心愈疾,畅达延年。

古往今来都说书法能使人健康长寿,并非虚传。如历史上的欧阳询、颜真卿等大书法家的平均寿命为79.2岁,其中颜真卿76岁时遭杀害,不然寿命会更长。另据资料介绍,明清两代著名书画家同高僧比较,在28人中书画家比高僧长寿12.7岁,说明书画活动可能比高僧修行还有利健康,已为世人共识。

现已76岁高龄的“将军书法家”李真先生,通过练习写字,心脏病好转,并不再为失眠而苦恼。他深有体会地说,学习书法,“时间一久,必有所得。这得不仅在书法上,对身体健康尤为有益”。可见临池泼墨,确属健身之功,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便可变“书法”为美妙的“养生之道”。

书法可陶冶情操

情操是感情和思维的综合。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其美感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互为表里的联系。书法的特点、技巧、理论和表达意境都极其广泛。“胸中有书,下笔不俗”,学习书法,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和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很显然,我们不能把书法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写字,书法家吴善茂先生说得好:“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

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旺盛的进取精神、科学的思维活动和俨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必须勤奋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来潮,半途而废。

必须深入生活,扩大视野,防止狂妄虚伪,恃才傲物;必须加强修养,拓宽意境,防止墨守成规,舍本逐末;必须丰富学识,博古通今,防止不求甚解,出乖露丑;必须贪恋欣赏,鉴往创新,防止陈陈相因,依然故我。否则,会虚度年华,将一事无成。

篆书的学习指导

篆书的定义和种类

篆书的定义

在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的,故称“卜辞”。但它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即用笔、结构、章法等。到了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仪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开始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没有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兵虎符之类。

标准篆书体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篆书字体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

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平均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趋于简约固定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篆书的种类

甲骨文距今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甲骨文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漫多姿。小篆是指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小篆笔法圆润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

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迟速、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篆书的结构分析

掌握篆书的结构是写好篆书的重要环节。小篆在《说文解字》中有9353个字,现在常用的也有3000至4000,每个字都各自构造,各有形态。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协调一致,达到统一,就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

独体结构

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结构的字没有偏旁,独立而自成体势,篆字的独体结构一般分为直势和曲势两种:直势形正而骨含其中,要不偏不倚,严整端稳;曲势和婉而字形美观,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

向背结构

篆字有内抱和外抱之分。弓背向外,弦向内,指内抱;背向内,弦向外,指外抱。两者各有体势,不可等同而视。相向者虽向内抱,但两部分皆有独存之势;相背者虽向外分,但两部分皆存联络之形。

相让结构

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点,两部分的字都朝向一个方向,安排不好,极易歪斜。这就要求对字做出相对的提升左侧或提升右侧的安排,彼此相让,以达到和谐统一。

附丽结构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况,也就是说字的一部分附于另一部分,两者不可偏离。这类字一般是以曲附正,字的正势要写得端庄凝练,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写得多姿多态,这样才会静中有动,风神飘逸。

天覆结构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轻。

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排叠结构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收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字要消纳停匀,蹙缩得当,连接紧密。

包裹结构

包裹结构都有围包着的体势。上包下、右包左的字宜阔,要围中有缺,有舒展秀劲之气;下包上、左包右和四包围的字宜收,使外围而不死,有静穆之感,使内布置爽然,内外有呼应之势。

篆书的入门学习

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逆入藏锋至首端,转成圆锋向右行,行至末端转锋,向左回锋。

2.竖

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行至底点勿顿,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逆锋落笔向左,转锋向右行笔,顺锋向下行笔,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逆锋落笔向上,转锋向下行笔,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5.上弧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

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

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

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9.弯曲弧

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的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腕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搭接笔的技法

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是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顺势插入,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笔顺的特点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

1.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对于有中心长弧的篆字,一般为撇、捺笔,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2.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3.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4.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地掌握重心。

5.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篆书的临摹技巧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经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书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很多时候,书法创作灵感往往也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给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

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论述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上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

临摹时的用笔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然只有两个字,却准确地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

因此,临习篆书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

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代书法家朱和羹认为:

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

可谓得其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是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是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或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

因此,书篆应该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应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的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不要以为它简单而忽视它。到熟练之后,就可以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的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渡。

隶书的学习指导

隶书的起源和发展

隶书的起源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为了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将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