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徐嵩年学术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3 03:22:34

点击下载

作者:邓跃毅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徐嵩年学术经验集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徐嵩年学术经验集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徐嵩年学术经验集/邓跃毅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

ISBN 978-7-117-25011-5

Ⅰ.①徐… Ⅱ.①邓… Ⅲ.①徐嵩年-生平事迹②肾病(中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K826.2②R256.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55004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徐嵩年学术经验集

主  编:邓跃毅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8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5011-5

策划编辑:崔长存

责任编辑:崔长存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编委会

总 主 编 严世芸

常务秘书 徐 燕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庆其 王羲明 邓跃毅 朱生樑

    孙增坤 严世芸 李其忠 何立群

    陈丽云 胡鸿毅 袁灿兴 徐 燕

    蒋梅先 韩 政 潘华信主编简介

邓跃毅(1965—),男,浙江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师从陈以平,毕业后进入龙华医院肾内科工作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上海市中医领军人才。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肾病学术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内科主任;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负责人及肾病综合征协作分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肾病(病理)三级科研实验室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执行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副主编、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客座教授。负责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 (第二负责人)。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承担科技部 “十五攻关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市教委及市卫生局等课题多项。曾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3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三等奖以及2007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作为副主编及编委参加编写专著7部,迄今发表论文120余篇。内容提要

本书上篇 “生平史略”,简要介绍了龙华医院肾脏病学科创始人徐嵩年的业医生平,以及徐嵩年学术思想主要传承人。

本书中篇 “学术钩玄”,重点介绍了徐嵩年在肾脏病诊治与研究方面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详细阐述了徐嵩年治疗肾脏病的用药特色及验方,同时论及徐嵩年治疗内伤杂病的经验。最后介绍了中医治疗在肾病康复中的作用、历代及近代医家治疗水肿的临床经验,以及龙华医院肾内科的优势病种。

本书下篇 “医案医话”,收录了徐嵩年医案和经典医话,可从中体悟徐嵩年临证理法方药的精髓。最后附有徐嵩年传人陈以平、邓跃毅的医案医话。

本书附篇 “流派速览,薪火相传”,简要阐述中医教育、科室介绍、流派传人,以及大事记等内容。插图徐嵩年近照“伉俪情深”——徐嵩年夫妇徐嵩年与陈以平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徐嵩年主要学生拜访其家人徐嵩年绘画作品总 序

鸦片战争以后,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设立租界,列强割据,华洋杂居,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和文化侵蚀的一种政治权利形态,但也冲破了封建传统文化羁绊,促进了西学东渐的中西文化的冲撞和交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根本性变化,使上海很快成为远东金融中心、远东商贸中心,以及城市人口85%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移民城市,是公认的世界四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上海发展形成的人文特点及对医药需求的增长,给中医医疗和中药实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中医流派、地方医派的贤才和中医学子纷至沓来,汇集沪上,成为人文荟萃之乡,名医辐辏之地。在上海城市环境和文化土壤的催化下,孕育和造就了海派中医,出现了学术思想交融,学术观点争鸣,中医西医汇通、医疗技艺交流,中医医院与中医学校林立的生动局面,形成了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不拘一格,鼎新而变,领风气之先”的鲜明特色,为我国中医的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丁泽周(字甘仁)先生,顺潮流而动,于19世纪80年代来沪寻求发展。丁家三世从医,先生承家业,学医于江苏武进孟河镇,初学于纡塘马绍成,继则师承一代宗师马培之,并时与族兄丁溪松问学。学成之后,始悬壶于孟河,后客寓苏州,再东迁沪渎,设诊于上海仁济善堂,问道汪莲石、余听鸿、唐容川、张聿青诸名家,过往甚密,撷取各家之长,轩岐之学得以交融升华,造诣日深,医道大昌,一时煊赫,名噪海上。

丁甘仁先生孜孜矻矻,追学不倦,勤奋严谨,一丝不苟,深得同道赞誉。其重理论而崇临床,精专博学,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点:尊经典,博众长,融时论,援古证今,别开生面;破 “寒” “温”对峙格局,倡 《伤寒》《温病》统一法门;杂病证治,主以 《伤寒》 《金匮》方论,兼采各家,首重脾胃调治;外感热病证治,宗 《伤寒》之法,而不拘仲景之方,攻补相宜,肺胃同解;重痰湿致病,擅用化解痰湿诸法;崇尚和缓归醇,常变有度的临床风格,用药重辨证,贵轻灵;不囿临床分科,内、外、妇、儿、喉各科兼长,堪称典范。此外,先生虽繁忙诊务,却着意立说,著作颇丰,有《医经辑要》《脉学辑要》 《药性辑要》 《喉痧证治概要》 《丁氏家传珍方》《丁甘仁医案》等多种著作刊行,皆脍炙人口之作,深得同道青睐。先生乐善好施,孙中山先生曾以总统名义赠予 “博施济众”的金字匾额,其大医精诚,可见一斑。

丁甘仁先生不仅是中医理论家、临床家,而且是近代中医教育的先驱者。1913年,先生会同夏应堂、谢观诸同道在全国医药联会上提议筹款集资兴办中医学校。经反复与当局请愿,成功立案,于1916年8月23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挂牌,成为我国第一家经由政府正式注册的中医学校。学校请谢利恒任校长,汇集一大批医理精深、学问渊博、临床高超的中医名家担任管理和教学工作,并就课程体系、教材、教师及教学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探索和实践,开创了中医近代学校教育的先河,使中医人才培养走出了单纯家传师承的狭小天地,为我国近代中医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洋洋千言的办学 “宣言书”中,详述了创办中医学校的目的,计其大要有四:“国粹之可虞也”;“生命之攸系也”;“气质之不同也”;“利权之外溢也”。发出了 “唯有争胜,奋起振奋”“竞争乃出,优胜劣败”的呐喊,表达出了 “昌明医学,保存国粹,中体西用” “要求中医之发达,必先陶铸中医之人才,要陶铸中医之人才,必多设中医之学校,使本正源清,而后有良好种子”的办学宗旨,并立 “精诚勤笃”校训。凡此,抒发了丁甘仁先生及其同道面对欧风美雨,中医危亡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和忧虑,以及与之抗争的决心和韬略,其心系国粹的中医情结,由此可鉴。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办学凡32年,共30届,869名毕业生。1926年先生谢世后,由次子丁仲英、长孙丁济万,以及夏应堂主持学校工作,并于1932年改名为 “上海中医学院”。学校硕果累累,桃李天下,如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王一仁、许半龙、陈存仁、张伯臾、沈仲理、裘沛然、童少伯、徐嵩年、韩哲仙等等当代名医,皆师出丁甘仁门下,承丁氏之学,蔚然有 “丁派”之誉,是海派中医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在丁氏内科流派诸多弟子之中,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中医学院第一、二任院长者;有成为国家卫生部顾问者;有成为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员者;而成为上海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上海市及全国诸多中医医院、中医学院、中医研究机构的资深教授、主任者更是不计其数;有的弟子更是名噪港台、海外,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医学术方面,他们砥砺潜行,锲而不舍的追求,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和体悟,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守常善变,取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在各自的临床领域中,形成了自身的学术风格和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的学术内涵,深刻影响着上海乃至海内外中医学术传承与发展。同时,他们也为高等中医教育、各级中医院的建立与发展,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为中医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中医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其功莫大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重启了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并与高等中医药教育及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应运而生的是对地方医学流派的继承、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得以如火如荼地开展。上海在市政府、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组织领导下,领风气之先,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对上海中医学术流派——海派中医的发掘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各学术流派的基地建设,其集流派学术特色研究总结、流派团队培养、流派优势病种特色门诊的设立、流派相关文献的集成等等为一体,促进海派中医各学术流派学术经验特色的弘扬和发展。丁氏内科流派在先后二期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得到市政府的重点支持,并通过论证,根据是否具备研究条件的实际情况,遴选了丁氏内科流派内六个分基地建设项目(黄文东、严苍山、张伯臾、童少伯、徐嵩年、韩哲仙),以及六个学术思想研究项目(丁甘仁、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陈存仁、裘沛然)。尽管遴选过程中,不乏存在遗憾之处,有些较有影响的丁氏内科流派的医家因找不到传人或缺乏可查考资料而未能立项研究,如许半龙、王一仁等,殊深痛惜。然而,就当前研究项目而言,大致已能反映丁氏内科流派学术特点及其发展的基本面,尚属幸事。

在近六年的研究中,各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均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寻根访踪;焚膏继晷,爬罗剔抉、穷搜冥索,搜集遗秘,补苴罅漏,集腋成裘;刻苦研究,译慎不拘,刮垢磨光,去粗存精,全面总结,宣明往范,昭示来学……凡此,其有耗于呕心沥血,无累于名利得失,专心致志,几经寒暑,编著成以。其中,旧居家貌、传承谱系、先贤年谱、医案医话、医论学说、经验特色、文献影像,一应俱全,于继承与弘扬丁氏流派学术经验,功不可没。

200余万言,计12分册的煌煌著作—— 《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将付剞劂,面市问世。该书是首部反映丁氏内科流派医学全貌,又切合实用而富有研究价值的集成性著作,为今后深入研究、总结、弘扬丁氏流派学术经验奠定了基础。于此,心存感激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创导,上海市政府、上海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的鼎力支持,也深切感动于丁氏内科流派研究团队全体同道的不懈努力,成就该书的铸成。纵然我们付出了艰辛,但深知遗阙错谬之处尚属难免,祈同道仁人点拨赐教,以臻完善。严世芸二〇一七年八月前 言

徐嵩年,1909年1月出生,中国民主同盟成员,曾任上海市中医学会肾病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委员。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丁甘仁长孙丁济万,深得其教,打下深厚的中医功底,在临床中结合丁氏对内伤杂症的治疗经验,逐渐自成体系。

20世纪60年代,徐嵩年发现门诊中肾病患者很多,抱着 “救死扶伤”的强烈责任感,主动向院领导请求开设肾病专科门诊。从1968年开始,他选择肾病作为临床研究的主攻方向,不断寻求古训、结合临床、总结探索、形成理论,对中医肾病学的学术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整理了历代医籍中与肾、膀胱病有关的中药处方,在此后的临床诊疗过程中逐一实践,去伪存真,形成中医肾脏病临床诊疗体系,成为丁氏流派中中医肾病的代表人物之一。

此外,在传统文化领域,徐嵩年亦有深厚的功底。徐嵩年随国画大师从小学习国画,有很高的专业造诣,平时忙里偷闲喜好听唱京剧。徐嵩年认为传统文化与中医造诣密不可分,是成为中医大家的基本功。

在徐嵩年的悉心指导和影响下,龙华医院在攻克肾病难题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案,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慢性肾衰竭、IgA肾病等疾病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果。

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发展办公室所创导的上海中医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创了海派中医研究的新模式,而徐嵩年临床传承研究基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几年来,我们系统梳理徐嵩年及其传承人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学术成就。本书的出版,正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

本书力求重点突出,兼顾全面,实用性强,希望能为广大病患、中西医内科医师及医学院校师生提供一本海派中医徐嵩年及其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但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及专家同道不吝赐教。邓跃毅2017年8月上 篇 生平史略一、 生平介绍

徐嵩年(1909—2003),1909年1月出生,中国民主同盟成员,曾任上海市中医学会肾病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委员。1936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承丁甘仁长孙丁济万,深得其教,打下深厚的中医功底,在临床中结合丁氏对内伤杂症的治疗经验,逐渐自成体系。

丁甘仁尝谓:“医有二大法门,一为伤寒之六经病,一为金匮之杂病,皆学理之精要,治疗之准则。更旁及刘、李、朱、张、天士、孟英辈,历代专集,比拟考求,发明其奥。”丁氏对内科杂病的治疗,以 《金匮》方论为主、比拟考求于历代专集,擅长脏腑辨证。徐嵩年深受其教,摘录《伤寒》《金匮》《丹溪心法》《证治准绳》《脾胃论》等书中方剂164首,临床逐一验证其疗效,临床中以脏腑辨证治疗内科杂病,突出 “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且在脏腑辨证中,尤重治肾。他认为中医学中的肾与西医学中的呼吸、消化、内分泌及泌尿系统均密切相关;中医学讲的肾,除具有西医的泌尿和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血压、刺激造血、影响钙磷代谢功能外,尚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及呼吸、消化、内分泌等密切相关。

在用药特点上,丁氏流派用药轻灵和缓,认为 “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增之功”,处方不以量大药多取胜,关键以辨证确切,配伍恰当。受其影响,徐嵩年在1985年发表论文 《发扬中医特色》指出,凡是一个确能发挥应有治疗效果的方剂,必须是组织严谨、重点突出、少而见精的。徐嵩年认为在中医的诊疗过程中,治疗法则与方剂配伍格外重要,治疗法则是根据临床证候,审证求因,在确定成因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而制订出来的。立法的原则有扶正祛邪、标本缓急、虚实补泻、正治反治、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方剂配伍与治法关系十分密切,方是从属于法的,治法是方剂的根据,故谓 “方从法立,以法统方”。方剂配伍的目的,在于提高药物独特的作用,所谓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既能相得益彰,又能相辅相成,使之能更切合治疗的需要。组成方剂的原则,既有明确分工,又要紧密配合, “君臣佐使”配伍的主从关系,是方剂结构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病情的轻重缓急,灵活化裁,加减运用,善于应变,力求做到 “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他曾尝试使用桂枝白虎汤治疗热痹(风湿性关节炎),通腑法治疗脑出血、心肌梗死及肺源性心脏病,其临床经验对于今天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继承创新,术专中医肾脏病学,以 “清利、健脾、温阳”法治疗肾与膀胱病。

丁甘仁在其医案中设有 《肿胀》篇,其中提到: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肾为水脏,腰为肾府,寒著于肾,下元虚寒,真阳埋没,阴邪充斥,故腹满而腰髀痛也。宜温肾助阳,而驱浊阴,俾得阳光普照,则阴霾自消。”提出温肾阳为治疗肾胀的主要治则。病案中载有一则:“金童,初病春温寒热,经治已愈,继因停滞,引动积湿,湿郁化水,复招外风,风激水而横溢泛滥,以致遍体浮肿,两目合缝,气逆不能平卧,大腹胀满,囊肿如升,腿肿如斗,小溲涩少,脉象浮紧,苔白腻。此为风水重症。急拟开鬼门,洁净府。”提出对风水重症(该病症类似为西医学中的肾病综合征),应当以 “开鬼门,洁净府”为治则。

徐嵩年在此基础上,对肾与膀胱系疾病进行归纳、继承与创新。在20世纪60年代,他发现门诊部肾病患者很多,抱着 “救死扶伤”的强烈责任感,主动向院领导请求开设肾病专科门诊。从1968年开始,他选择肾病作为临床研究的主攻方向,不断寻求古训、结合临床、总结探索、形成理论,对中医肾病学的学术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整理了历代医籍中与肾、膀胱病有关的中药处方,在此后的临床诊疗过程中逐一实践,去伪存真,形成中医肾脏病临床诊疗体系,成为丁氏流派中中医肾病的代表人物之一。临证治疗时强调 “三焦气化”的功能,从 “肺、脾、肾”三脏论治 “水肿”病,创新之处在于提出肾病可用 “清利”之法。

徐嵩年作为龙华医院肾内科的创始人,一方面累积历代先贤及丁氏流派在治疗肾脏病方面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创新,在上海中医肾病学科领域具有很高的声望,在全国中医界也确立了学术地位。徐嵩年在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均有显著建树,他中医功底深厚,在肾病研究过程中,将中医经典古籍中相关领域的许多方药在临床中不断应用和验证。他从不墨守成规,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其研究论文 《水肿的治疗和应用》《非肾病型的慢性肾炎及顽固性蛋白尿的治疗规律探讨》 《温肾解毒汤治疗肾功能衰竭》等,其学术专著 《肾与膀胱证治经验》,在肾病学术界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徐嵩年的悉心指导和影响下,龙华医院在攻克肾病难题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开展了新的治疗项目,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尿毒症、狼疮性肾炎、IgA肾炎等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果。徐嵩年参加教学工作及相关聘书二、 生平故事(一)书香世家,一脉相承

徐嵩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幼时于私塾学习四书五经,自小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徐老热爱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平时犹爱国画与京剧艺术,业余时常常作画听戏,并愿意与身边的人分享交流。在私塾学习过程中,徐老逐渐对中医药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立志继承祖国传统医学并使之发扬光大。徐老早年曾拜师于吴绍堂老师门下学习妇科知识,随后徐老又拜师于丁济万老师门下坐堂抄方学习。在求学过程中,丁济万老师对徐老影响很深。徐老一生追求 “实事求是”,在医学工作中这么要求自己,在为人处世中一样如此。徐老在施诊中时时 “坚持真理” “博采众长”,也是深受丁济万老师及祖辈影响而来。在坐堂期间,徐老刻苦钻研、勤奋求知,积累了无数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都为日后徐老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打下了基础。徐老可谓丁氏门人,相承于丁氏医家。(二)刻苦钻研,奠定基础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的累积,徐嵩年对中医治疗肾病产生了兴趣,认为在难治性肾病面前,中医学有着大展拳脚的机会,既能采西医之长,又能发挥中医优势,因此晚年立足于中医内科,钻研于中医肾脏病学的研究并且硕果累累,同时发展了龙华医院肾病专科,为龙华医院肾内科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徐老晚年在长期中医经验的累积下发现在肾病方面,西医有许多的难题不能解决,如一些病人对目前现有治疗肾病方案(激素或细胞毒药物)都不敏感,疾病不能有效控制,病人通常痛苦较大,心理压力更大,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徐老认为此时伟大中医学就能施展优势。徐老多年研究提出了 “益气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对难治性肾病的蛋白尿的下降、肌酐的稳定,延长了病人进展到病毒症的周期,挽救了许多病人及他们的家庭。徐老平时记录每一位病人情况,认真作出总结,常常因此废寝忘食,工作到深夜,同时徐老采百家之长,经常与西医泰斗交流经验,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三)言传身教,发扬传承

作为教师,徐嵩年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成就了一批目前仍活跃于沪上的中医名家。徐老待学生如对待子女一样,对学生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所知、所学。强调作为一名医生要有 “真本领”,决不能敷衍、糊弄病人,提醒学生们要时时要求上进,不能贪图一时享受;在医学研究中要 “实事求是”,不能 “弄虚作假”,这样既浪费国家资源,又耗费个人精力;在为人处世中徐老教导弟子们对不明白的事情要勇于提问,不能藏着掖着造成终身疑问。徐老一生可谓 “刚正不阿”,对于不平之事常常 “快人快语”,就算在动荡的年代仍然坚持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来行事做人。

徐嵩年认为,优秀的中医人才首先要 “精于业”——术业有专攻,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达到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的标准;其二,一名优秀中医人才要热爱中医学,有一生为中医学奉献的决心,同时徐老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其三,一名优秀中医人才一定需要一种 “正直”的品质,不能见利忘义、谄媚阿谀。作为徐老师的学生,每一个都以老师为榜样,继承和发扬老师刻苦钻研、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使龙华医院肾病科有了今天的成绩!(四)朴素生活,写意人生

徐嵩年平时生活简朴,从不追求奢侈享受,以治病救人为乐事。徐老认为,平淡才能隽永,踏实积累才能厚积薄发。自小徐老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幼时拜师学习国画,成年后在学习工作闲暇不忘提笔作画,陶冶情操,徐老作品以山水写意为主,也像极徐老一生踏实、朴素的生活写照。徐老同时也热爱戏剧文艺,他认为中国古典文化底蕴深厚,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掌握,须时时反复揣摩。同时在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也使徐老对中医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徐老一生对工作兢兢业业,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着重于临床的积累,勤奋于医技的提高,可以说一生献给了中医事业!作为一名徐嵩年老师的传承弟子,我们应该继续徐老未完成之事业,成就龙华医院更美好的明天!(葛文姝)三、 主要传承人简介陈以平简介

陈以平,女,1938年出生,福建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名老中医经验继承高级研修班指导老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第三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肾脏病分会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名誉主编,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曾多次应邀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新加坡、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讲学及学术交流,被聘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台湾长庚医院中医部客座教授、香港大学东华三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同济医院肾脏病专科研究组顾问。(一)学术渊源1.立志中医,厚积薄发

陈以平出生于战乱时期,幼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父母定居上海,195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百年名校务本女中(现为市二女中),1956年以第一志愿考入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6年制本科,成为学院成立后的第一届学生,并亲手参与学校建设,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中医生。

陈以平于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西部边疆的建设工作,在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踏上了工作岗位。那是一个西医综合性医院,陈以平既要完成中医科日常门诊和病房工作,还要担任全院中医会诊任务。此外,陈以平在繁忙的工作外,还积极要求参加巡回医疗,下农村,到牧区为少数民族同胞治疗疾病。在这一时期,陈以平接触了妇、儿、外、神经等各科各类疾病,如狂犬病、吉兰-巴雷综合征、肉毒杆菌中毒、包氏囊虫病等。陈以平在神经外科见到颅脑手术后病人头汗淋漓、齐颈而还,经辨证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阴不敛阳,阳热蕴蒸于头部,故用当归六黄汤治之,药到汗止;一例外科臀部大面积伤口不愈,陈以平遵中医气血原理,用大补气血、托毒生肌法使伤口迅速痊愈;还遵精血相生,同气相求用鹿茸血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获愈等等。陈以平一直很珍惜这段经历,认为这使她打下了中医临床坚实的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增加了她对中医的信心,对其现今的肾病研究大有裨益。

陈以平结束了10年的援疆工作后,于1972年回到上海,进入龙华医院内科工作,并有幸得到了多位名家前辈的细心指导。从张伯臾先生学习 “扶正祛邪,祛邪安正”“扶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的学术经验;从丁济民先生学习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脾胃调理而颐养后天;从张志秋先生学习 “见证知药” “见药知症”,在实践中运用生大黄、生石膏等药治疗各种内科杂病;从徐福民先生学肝病的诊治;以及以后对陈以平的专科定位及临床证治起到深远影响的徐嵩年先生。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陈以平进一步见证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及神奇疗效,涉猎各科,夯实了中医临床的诊治水平,期间先后发表了 《通腑法在内科危重病例的运用》 《癃闭证治及探讨》《更年期常见的几种病症的治疗经验》 《降气活血法治疗咯血13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疑难病的点滴体会》等多篇论文。2.专攻肾病,开科创业

进入龙华医院工作后,陈以平的勤奋和专研得到了徐嵩年的器重。徐嵩年中医功底深厚,在肾病的研究过程中,将古代典籍中的相关领域的许多方药在临床中不断应用和验证。徐嵩年不墨守成规,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认为慢性肾炎是一个虚实寒热夹杂的疾病,提出在其治疗中应遵循祛邪方可以安正的治则,使祛邪与扶正并行,且突出清利为主,创立了 “清利方”,提出肾病清利之创新观点。徐嵩年认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造成蛋白尿的根本原因,强调调整和恢复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是治疗的关键。徐嵩年首次提出不仅要补其脏体,更要助其脏用,即因势利导,发挥脏腑固有的生理功能,调动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另外,陈以平当年的大学毕业论文即 《肾之研究》,对于肾病之兴趣,使其欣然接受徐嵩年之邀请,组建肾病研究小组,开展肾病专科门诊。陈以平在徐嵩年的引导下学到了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治学态度,为其在以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不断的积累,先后提出了益气活血化湿法治疗膜性肾病、斡旋三焦法治疗中重症IgA肾病、温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补肾活血法治疗痛风性肾病等诸多创新观点。3.技精业专,乐育为怀

经过近40年的专攻,陈以平提出了在临证之际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学术思想,并带领其团队开展了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陈以平开创性地将肾脏病理诊断引入中医辨证论治中。例如膜性肾病,初期以湿瘀交阻,后期以脾肾气虚、瘀阻肾络为多见,治疗以益气活血化湿法为主治疗膜性肾病湿瘀证,益气活血补肾法为主治疗膜性肾病脾肾气虚证,疗效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且确立了中医药在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的重要地位;在治疗中重证IgA肾病中,以 “斡旋三焦”为总体辨证指导思想贯穿该病各阶段的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斡旋三焦”治则可分别以 “调畅气机” “和解少阳” “清热化湿”等不同治则,在具体治疗中灵活地、有选择地联合运用,并结合有关西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此外,陈以平重视个案研究、病例积累,在总结大量的临床病例基础上,摸索总结出了一系列肾病的中医治疗规律,形成了完整的陈氏肾病系列方(慢性肾衰系列方、血尿系列方、慢性肾炎系列方、继发性肾病系列方及系列院内制剂),在临床上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陈以平还开创了多种单味药治疗肾病之先河。在国内首先报道了昆明山海棠治疗肾病蛋白尿,冬虫夏草、虫草菌丝及金蝉花治疗慢性肾衰。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及机制方面的广泛深入的研究,使冬虫夏草、虫草菌丝及金蝉花治疗慢性肾衰被国内肾病同道认可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并扩展至肿瘤及风湿病领域。

在陈以平带领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逐渐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组成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及肾病综合征协作分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实验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研究机构中医肾病专业、上海市中医肾病特色专科、上海市临床优秀专科。陈以平及其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 “十五”攻关课题 “IgA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973”课题 “中医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方法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十一五”国家级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蝉花菌丝有效组分影响肾纤维化中小管上皮逆向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益气活血化湿方对膜性肾病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的影响”及上海市卫生局、教委、科委等科研课题30余项。获奖8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主持编写了 《实用中医肾脏病学》 《现代肾脏病治疗学》《肾病的辨证与辨病治疗》《陈以平学术经验撷英》《常见肾系疾病的中医预防和护养》等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陈以平临床学验俱丰,科研硕果累累,领先而并不保守。她在个人专著《肾病的辨证与辨病治疗》 《陈以平学术经验撷英》等专著中,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录于笔端。陈以平说:“要让看书的同道能实践于临床,并见到疗效。”同时,陈以平很注重高素质人才梯队的培养,作为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市、校、院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导师,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15名,博士后1名,韩国访问学者1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高层次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班学员,大学后备专家等10余名。研究生中有来自日本、韩国、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学员多名,另有西学中6名,名老中医工作室成员8名。陈以平虽已古稀之年,但仍然注重研究生的培养,目前尚有1名博士后,1名博士生在读。陈以平的研究生毕业后在各自岗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现,有的做了科室主任,有的当上了院长,留院的几位有2位入选上海市卫生局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分别派往英国、美国深造,3位成为大学后备专家,1位入选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二)学术思想1.察同辨异,意在 “和而不同”(1)“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其原意是说高明的医生往往能够从千差万别的症状中看到相同的病因,而庸医只能看到表面上各异的症状,却看不清真正的病根。长期以来,在探讨中、西方科学不同的认识观和方法论时, “察同”与 “察异”便成为多数学者对二者思维特点的概括:西方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区别事物,找寻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以分析、还原、实证为标志的察异之路;中国科学的显著特点是求同,探寻自然事物共同具有的气血阴阳规律,突出体现了注重 “察同”的认知方式。阴阳学说,察人体生态规律之同;五行学说,察人体内外关联之同;天人相应,察人与天地自然之同;整体观念,察身心形神关系之同;辨证施治,察病因病症病机之同。当然,西医察异与中医察同都是对人体自然规律的一种探索和把握,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共同深化了对自然的认识,二者在维系人类健康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均是毋庸置疑的。正是由于中、西医学在认识观与方法论上的差异,导致二者各自朝着注重宏观与精于微观的两个方向发展。二者各有优势与不足,均需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也正是中西医能够结合的基础与必要,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中国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本质与灵魂所在。“和”不是等同,而是不同事物、要素的组合;“和”的前提是承认不同与矛盾,承认差异;“和而不同”是肯定了差异性事物之间存在着和谐关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相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也包括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对立因素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2)“和而不同”的医学领悟:

作为现代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大家,陈以平坚持主张中西医药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必须实现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的结合。她历来反对简单套用西医诊断而抛弃中医理论应用的所谓 “废医存药”思潮,始终极力倡导寻求中西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朴素而抽象的中医思想与客观而具体的西医理论之间架建桥梁,各取所长,既要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的优势,又能突出体现西医微观论的长处。虽然中、西医学存在 “察同”与 “察异”的差异,但陈以平在对两者理论进行思辨整合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 “察同”这一方法,即察中、西医学理论之同以求内在的联系;辅以 “辨异”,即辨复杂中医理论之异以期更好应用;以同统异,寓异于同,以期达到融汇中西、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3)“和而不同”的临床运用:

最能体现陈以平 “和而不同”学术思想的,是对肾病性水肿的诊治思辨过程。西医学认为肾病性水肿与机体免疫、低蛋白血症、肾脏水钠潴留、肾小管间质炎性浸润等有关;治疗以利尿、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提高胶体渗透压等法为主。中医学认为水肿的形成多由机体脏腑水液代谢功能失调而致,与多个脏腑有关,尤以肺脾肾三脏最为关键;治疗法则以解表消肿、健脾利尿、温阳化水为主,辅以理气活血。纵观肾病水肿的中西医诊治特点,其西医病因较明确,但治疗上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手段;中医药治疗虽能屡建奇功,但由于其医理阐释过于抽象,其临床表现又纷繁复杂,在临证中很难做到辨证准确、选药得当。陈以平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汇通中西,逐步总结出中西互参的解决之道。

强健脾运以致低蛋白血症之肾病性水肿,是敦土治水法则的具体运用。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失运则水湿不化,聚而为肿;脾性喜燥而恶湿,湿邪困脾,碍其运化,亦会导致水湿失运,泛滥为肿;脾主升清,脾虚则升降失常,水精不布,水失土制,同样可导致水肿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此,脾气是否健运在水肿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以平提出,大量蛋白尿自尿中丢失导致的低蛋白血症是肾病性水肿发生与发展的重要西医病因之一,而蛋白质当属中医理论中的精微物质,亦由脾胃运化而来,依赖脾之升清转输,方能条达全身。陈以平通过这一 “察同”的思辨过程,总结出临床中凡以低蛋白血症为主因所致的肾病性水肿,强调脾气健运是关键,脾气旺则运化行而清浊分、水自消。采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之品可促进脾归健运,使便溏、腹泻等症得以有效控制,从而减少了蛋白质在胃肠道的丢失,体现澄源以塞流;同时胃气来复,胃纳转佳,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摄入、吸收与合成,使血浆蛋白的水平得以保持;长期应用大剂量攻伐之药,如免疫抑制剂等,使脾胃克伐太过,以致胃气衰惫,纳差呕恶等症频发,此时当以理气和胃之品,如陈皮、木香、白豆蔻、谷麦芽等,可以减少西药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更有自制的 “黑料豆丸”治疗低蛋白血症所致的水肿,在临床上取得了92.5%的有效率,从而明确了 “敦土治水”治则的具体应用。

温煦心肾以治水钠潴留之肾病性水肿,是为温阳利水法则的具体运用。中医学历来重视肾脏在调节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过程中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化气行水,遂致膀胱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阳亏虚亦会导致心阳不足。而中医理论对心肾关系的概括为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说明心阳在水肿中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之君火与肾之相火相互养育温化,肾阳才能正常发挥主持水液气化之职;心阳不虚,方能震慑下焦水邪不为上冲,使肾阴固守以助肾阳气化之功。陈以平在实践中发现,中医之“肾阳之化气行水”的理论与西医的 “肾脏排钠利水”的学说之间存在近“同”的关系。现代药理也表明,温阳利水药可以减少肾小管重吸收,由此导致水钠的大量排泄,继而促进肾小球滤过率与肾有效血流量的增加;温阳利水的经典方剂真武汤具有明显缓解和预防化学物质所致心衰、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及显著的利尿功能。由此,陈以平归纳总结出温阳利水法则的具体应用原则,即针对以 “水钠潴留”为主要病因的肾病性水肿,当采用温煦心肾之法,潜方用药以济生肾气汤加减,以附子、肉桂温通心肾、化气行水,以牛膝、车前子引水下行、利尿消肿;病情尚为轻浅或有气津亏耗者则多以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等温润之品代替附桂之燥烈,再加以葫芦瓢、泽泻等药加强利水消肿之功,全方补而不滞,利而不伐。2.提倡辨病论治,力主微观辨证

陈以平认为,任何一种疾病都有它的基本矛盾和特殊性问题,这个基本矛盾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规律,了解和掌握这个基本矛盾就是辨病。证候虽然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疾病的本质,但一般是从属于基本矛盾的。所谓辨证就在于全面地诊断,既要辨病(辨基本矛盾)也要辨证(辨从属于基本矛盾的各类矛盾)。病和证的关系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病为第一层次,证为第二层次。其次,病统领着证,证从属于病。最后,病名贯穿始终,证是某个阶段。因此,陈以平在临床中重视中医传统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更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并提出:“辨病与辨证是中医学从不同角度对疾病本质进行认识的方法。辨病是寻求疾病的共性及其变化的普遍规律,而辨证则是寻求疾病的个性及其变化的特殊规律。普遍规律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性和共性,复杂规律则反映了疾病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辨病在诊断思维上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辨证的预见性、简捷性,重点在全过程;辨证则反映了中医学的动态思辨观,有助于辨病的具体化、针对性,重点在现阶段。”(1)提倡辨病论治,强调病症合参: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治疗学的特色备受古今医家重视,医圣张仲景被后世推为辨证论治的创始人,但仲景之书详于辨证而略于辨病,故辨病论治遂为后人所隐而未能彰显于世。在肾脏病临床上,陈以平提倡以辨病论治为纲、辨证论治为目的病证合参之治疗原则。在临床中针对肾系疾病的各自特点,制定出辨病治疗的方案,如糖尿病肾病,早期多治以清热养阴、活血通络,后期多治以益气补肾、温经通络;狼疮性肾炎,急性活动期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慢性稳定期治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同时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尿酸性肾病,急性活动期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慢性稳定期治以健脾利湿、补肾活血等,并结合疾病不同阶段表现的证候类型,恰当配合辨证治疗的方法,使辨病辨证合为珠璧,常收到徒以辨证为治不能收到的效果。(2)重视微观辨证,丰富辨治内容:

中医的宏观辨证经过数千年众多医家的孜孜探索,成为系统的、最具特色的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表现在肾脏病临床上主要有:其一,肾脏病宏观辨证受患者自身感受的差异和医生学识、经验及水平的双重影响,从而影响辨证结论的准确性;其二,宏观辨证缺乏对肾脏超微结构、生化改变,以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深入探究,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对预后的准确判断。如隐匿性肾炎常因临床无宏观症状可察、可辨而造成漏诊和治疗上的无所依从。又如多数肾脏疾病宏观症状的改善或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真实意义的好转或痊愈,患者常有蛋白尿、血尿、血生化以及肾脏病理改变的持续存在或潜在发展。因此,陈以平很重视对中医辨证的微观指标的探析。通过宏、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来准确把握疾病的证候类型、发展转归和预后。临床上,陈以平发现肾系疾病中尿蛋白的选择性、血尿的定性、尿渗透压、中段尿培养、血液流变、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肾功能的分期以及肾脏病理等诸多改变均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3.探索肾脏病理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近年来,临床上已广泛采用西医学的实验检查、肾组织活检提供的病理诊断,大量的诊断资料丰富和延伸了中医传统的辨证的依据,临床与实验检查相结合更促使肾病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有些肾病、特别是在其早期阶段,患者往往缺乏明显的主观症状与客观表现,其证候辨别有时候往往只能通过肾脏病理获得。因此,随着肾活检的普遍开展,就肾脏病而言,肾病理已成为肾病微观辨证比较精确而又可靠的依据,具有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陈以平及其团队是国内最早致力于肾脏病理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的团队之一。(1) 强调 “宏观辨证”:

强调 “宏观辨证”,即从病理分型肾病临床表现、中医辨证特点为着眼点,研究病理分型肾病的发展、分型(期)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是研究动态的改变。

2001年陈以平和解放军301医院陈香美院士合作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 “IgA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通过研究发现:①IgA肾病的中医辨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其次是脾肺气虚证,提示气阴两虚是本病的病机中心。②研究发现中医证型脾肺气虚、气阴两虚证,Lee分级以Ⅰ~Ⅲ级为主;肝肾阴虚证病理以Ⅲ~Ⅳ级为主;脾肾阳虚证病理最重以Ⅳ~Ⅴ级为主;传统的中医辨证分型与Lee分级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IgA肾病组织学损伤的程度。③研究发现Katafuchi总积分、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血管积分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此结果提示中医不同证型肾组织中各成分受损的程度不同,随着证型的演变小管的间质损伤呈加重趋势。④IgA肾病肾脏病理,随中医辨证为脾肺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不同证型,肾小球损害加重,球性硬化增加,并逐渐出现血管和小管间质损害,临床也相应出现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症状。这提示中医证型从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演变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gA肾病病理进行性加重的过程,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转化规律 “伤气→伤阴→阴阳两虚”一致。(2) 强调 “微观辨证”:

强调 “微观辨证”,即从具体的病理环节入手,研究病理改变或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是研究静态的改变。陈以平认为可将免疫介导所致的肾脏细胞增殖、间质炎细胞浸润、与大/小细胞性新月体形成等病理改变辨证为外邪扰络,当以祛风化湿、清热解毒为主要治则;将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和血栓样物质的形成、基底膜断裂、毛细血管袢的闭塞或扩张等纳入 “肾络瘀痹”,当以活血化瘀、疏利气机为主要治则;将球囊粘连、肾内瘢痕形成、细胞外基质积聚于肾小球节段硬化等纳入“肾微癥积”,当以软坚破积为治则;而由于病理上组织肾单位的减少而出现肾气亏虚,肾阴不足,进而阴阳两虚,此时又应以扶正为要旨,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为贯穿肾病治疗之主轴。

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陈以平将肾脏病理与中医辨证关系总结为以下几个结论:①不同病理分型其临床表现各异,中医辨证也有不同,两者之间有一定相关联系。例如,膜型肾炎病程日久者以脾肾阳虚证候多见;而IgA肾炎以血尿为主症者中医辨证应为肾阴不足,病程日久者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为多见;系膜增生型表现为单纯蛋白尿者其临床辨证又以肺肾气虚型及气阴两虚型为多见。②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只有将本证和标证结合起来,方能对疾病病机有更完善的认识。例如,微小病变型和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均以肾病综合征为主,中医辨证以脾肾阳虚夹有水湿为其共同一面,但两者又有区别,即微小病变型夹瘀、夹湿热显著少于膜性肾病;IgA肾病的本证以气阴两虚为主,但由于外感可以诱发肉眼血尿,因而热邪扰络与瘀阻肾络也是病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故陈以平在益气养阴的同时,常配合清热宁络、祛瘀止血,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③继发性肾病也有不同病理分型,如狼疮性肾炎均以阴虚为本,湿热瘀阻十分明显,但不同病理分型又有其特殊表现,如弥漫增生型与膜增生型,常可见到热入营血证候,往往病情重,变化大,疗效差,预后不理想,而膜性则以气阴两虚和脾肾两虚为多见,则症状相对稳定。因而虽然属同一种疾病,基本治则有共同之处,但对不同病理分型之患者又有所区别。因此,病理分型肾病与中医临床分型既有联系又不是僵化的关系,而是一种变化中的联系,有其基本规律的一面,但又不是一种简单的规律,这是一种变动中的复杂规律。(三)学术经验1.膜性肾病

陈以平创造性地将肾脏病理诊断引入中医辨证论治中,总结出膜性肾病的四大病机—— “虚、湿、瘀、热”,认为脾肾气虚是膜性肾病发病的基本病机。脉络瘀滞、湿热内蕴是膜性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病情久延,气伤及阳,可出现脾肾阳虚之病理机转。陈以平在临床实践中认为免疫复合物在上皮下沉积、基底膜增厚等病理变化当归于中医微观辨证之 “瘀血”证;而补体活化、膜攻击复合物形成归属微观辨证之湿热或热毒之候,提出了 “湿热胶着成瘀”这一中医病理过程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针对这一重要机制,通过系统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提出了健脾益气、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之治疗大法,早期治疗以清热利湿、益气活血为主,中后期以健脾补肾、益气活血为主。如:针对脾肾气虚之基本病机,应用黄芪、山药、白术等健脾益气,既补元气之虚,兼具调整免疫状态之功;针对湿瘀热互结,重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之辈以清利热湿,以水蛭、当归之类以活血化瘀,同时有助于消散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以 “益气活血化湿”为主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这一方案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下,开展了为期3年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实验,研究发现治疗48周后试验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血白蛋白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水平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肾脏生存率及安全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中医综合方案可有效降低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膜性肾病患者24小时尿蛋白,提升其血浆白蛋白;与激素+环磷酰胺(CTX)方案相比,中医方案在改善和保护膜性肾病患者肾功能方面更具优势,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2.IgA肾病

湿热、瘀血是本病最重要的病理产物,同时,湿热和瘀血又贯穿于IgA肾病的整个病程中,并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害。IgA肾病的病理上常表现为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增加,部分病人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及小管间质病变,诸如新月体形成,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以及小血管病变等,凡此皆可作为微观辨证之 “湿热”“瘀血”证的内容。

病理分级Ⅳ级中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型和新月体型患者病理上可出现弥漫增生或局灶增生硬化为主,可包括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膜增生性、新月体性、膜性等病理变化。该类病人中医治疗以 “调畅气机” “和解少阳”“益气活血”“健脾益肾”等为主要治则的陈氏尿B方+尿C方为主,西医同样应根据不同的病理分型和临床表现进行多靶点治疗。大量蛋白尿型治则以围绕 “健脾益气、补肾固涩”,保护足细胞的膜结构而展开。 “健脾益气”常用白术、黄芪、山药等; “补肾”常选用黄精、寄生、菟丝子、巴戟天、山茱萸、杜仲等;“固涩”常用莲肉、莲须、桑螵蛸等。另外,也配合葛根、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猪茯苓、薏苡仁、薏苡仁根等利水渗湿药治疗。新月体型患者病理可见大量细胞或纤维细胞型新月体、节段袢坏死等表现。这类患者往往是在原有宿疾或素体肾虚的基础上,由于突感风、热、毒等外邪或有其他因素等致使疾病加剧。该型的辨证治疗除了要适当选用以上所介绍的“清热解毒”“健脾益肾”等治则以外,还应考虑加重 “活血化瘀止血”“益肾生血”“调畅气机”“和解少阳”等治疗。“活血化瘀止血”可用水蛭、鸡血藤、红花、制大黄、茜草、藕节、苎麻根、炮甲粉等。“益肾生血”可选用陈氏益肾生血方,药用冬虫夏草、黄芪、当归、淫羊藿等; “调畅气机、和解少阳”可选柴胡、黄芩等药。3.新月体肾炎

新月体肾炎其肾穿刺病理改变特征为肾小球囊内细胞增生、纤维蛋白沉积,在临床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病情发展迅速,大多在半年内发展至尿毒症,预后极差。近年来对新月体肾炎尤其以细胞新月体为主者,采用激素冲击,配合抗凝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行血浆置换,疗效有显著提高。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新月体性肾炎早期、急性发作阶段,以细胞性新月体为主者;滋阴补肾、活血化瘀法和脾肾两虚、肾络瘀阻法适用于新月体性肾炎中晚期,以纤维性新月体为主者,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本病在发病早期,多以水肿、腹胀、恶心、纳差、口苦、少尿、便干、舌苔黄腻等标实症状为主,湿热证多见,故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泄浊为主,使邪祛而正安。但多数病人就诊之时,已至疾病之中晚期,或已经长期大量应用激素、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病情多复杂,此时虽有明显虚象,但在热毒征象显著时仍当以清热解毒、祛邪为先。而当病邪渐去,湿热渐退,拟行补益善后之时,亦应避免温补滋腻之品,一则防其助邪复燃,二则防其滋腻碍胃,应以性味甘平的益气扶正、补肾填精之品为主,如党参、黄精、枸杞子等。

新月体肾炎的病理变化如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微血栓形成,细胞增生,细胞性新月体或纤维性新月体形成,后期的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等都与中医血瘀之病变相类似。因此,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始终,无论疾病的早期、晚期,都可应用活血化瘀之品,以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等为主。4.巧用金蝉花

蝉花是我国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是寄生在蝉上的一种虫草菌,其别名有金蝉花、冠蝉、胡蝉、虫花等。唐代唐慎微的 《证类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等多部医著中均有蝉花记载,认为其性寒味甘,无毒,具有散风热、镇静、明目之功效,主治小儿天吊,夜啼心悸、祛风止痉,麻疹,目赤,多泪等。陈以平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性地进行了蝉花治疗慢性肾衰竭以及其他多种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了天然蝉花具有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提高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减少蛋白尿等功能,有保护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作用。通过实验研究,揭示蝉花菌丝延缓肾脏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肾组织内细胞外基质成分堆积,下调TGF-β和CT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以及调节肾组织中uPA/PAI蛋白及mRNA的表达紊乱等机制有关。(沈莲莉)邓跃毅简介

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5年,余杭区中医院地处江南名镇塘栖,内科同事中有新中国成立前的老中医,有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的西医,也有中医学院毕业的新中医,这段经历使得邓跃毅既继承了传统中医的经验与特色,也培养了中西医结合的兴趣,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使他对中医的优势充满信心,为以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临床基础。江南水乡夏秋季节伤寒病较多,邓跃毅根据湿瘟辨证使用单纯中药可使绝大多数伤寒病人较快的痊愈。对外感发热使用中药治疗常收到 “立竿见影”的疗效。在中医治疗尿毒症、中医保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上也积累了不少经验。1993年邓跃毅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专业的研究,主要从事中医药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运动性心肌肥大方面的研究;导师为林钟香教授,在读期间掌握了心血管疾病的专业知识,培养了较好的科研思维能力。1996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从事中医药防治肾脏疾病研究,师从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陈以平,在读期间主要从事慢性肾衰竭、肾间质纤维化方面的研究。1999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脏科工作。跟随导师陈以平,从事膜性肾病、IgA肾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是陈以平益气活血化湿法治疗膜性肾病、斡旋三焦治疗重症IgA肾病、温肾活血法治疗重症糖尿病肾病等诸多治疗方案的主要发扬及推广者。邓跃毅热爱中医,平素常阅读古今著名医家的医案并积极投身于临床实践中。此外,邓跃毅还在近10年间先后拜师于黑龙江省中医肾病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名中医、首届国医大师张琪教授和世界中医联合会肾脏疾病分会首届会长、天津市名中医黄文政教授,江苏省中医院邹燕琴教授等,得到前辈大师的指导,使其进一步见证了中医学的神奇疗效和博大精深,同时也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慢性泌尿系感染及血尿的中医药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2012年又考取上海市海上名医高级传承研修班(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研修班),在温习中医经典书籍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课程如 《周易》 《论语》 《大学》也有了新的认识,从滋养中医发展的土壤中汲取了养分,补了一些现代中医所缺的短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