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细品慢读道德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3 09:27:37

点击下载

作者:张易山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深入浅出细品慢读道德经

深入浅出细品慢读道德经试读:

前言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且能“一言以蔽之”者,毋庸置疑,当首推老子的《道德经》。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其融汇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的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走向世界。《道德经》无疑是一本奇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它的内容概括起来即为“道德”。所谓“道”,就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虚无缥缈但无处不在的。所谓“尊道”,就是人尊重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凡事要顺应规律而不能逆规律而动。

所谓“德”,就是人依据“道”而形成的行为规范。所谓“贵德”,就是尊从人合乎万物之“道”的人的行为规范,依“德”而行,而不可做无“德”之行。《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它还被称作文字简洁、辙韵强劲的特殊形式的诗。但是,它比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更具有完整、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生哲理。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哲理成语,比如“福祸相倚”,“知足不辱”,“大智若愚”,“哀兵必胜”,“和光同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而不恃”等,都源自《道德经》。其短短五千言,字字珠玑。

道家智慧浸透了中国人的思维,是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强大精神力量。道家智慧概而言之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宇宙观念的智慧。《道德经》所讲述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生存智慧与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也可以将《道德经》当做解决新世纪人类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睿智之书,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本书语言简洁,条理分明,分别从做人、做事、快乐、修身、管理、养生等方面选择性地阐述了《道德经》内的相关内容,能够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使我们短暂的生命获得无尽的快乐与成功。第一章欲齐家者,必先修其身——做人的智慧

做人是一生的修炼。只要我们看看那些在社会上功德圆满、路路皆通的人,就知道他们都是有着大机智和大心胸的人,都是在做人方面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至高无上和完美无憾的境地,就因为在他们身上浸润着中国五千年为人处世的大智慧。1.不争一时一己之私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释义】

圣人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民众之后,民众却把自己的利益置在前头,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掷于身心之外,其身心却得以完美地存活。圣人所做的一切不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杂念吗?因此,圣人的理想总能得以成就。【慢读细品】

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才能长存永在,人间的“圣人”由于忘私退身而成就其伟大理想。我们都知道大禹为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天子,他就足以成为“圣人”。由此可见,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统治者。

这句话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他一再地歌颂天地,天地产生“道”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从而真正地体现道。老子用朴素辩证的观点,说明“利他”(“后其身”、“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相互统一的。老子认为“利他”往往能够转化为“利己”。老子想以此说服人们都来“利他”。

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指落于人后反能先到。“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就是说把身体交出去,反而能保存。意思是用小我换大我,以“无我”的方式“为我”。

石头把自己交给路,反而无伤害,能长久。美玉把自己藏在山里,反而被开采,不能存璞。“以其无私成其私”,就是用无私来成就自己。有的人永不满足,所以永远得不到。有的人容易满足,所以能够得到。

吕蒙正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次任宰相。他不喜欢把人家的过失记在心里。他刚任宰相不久,上朝时,有一个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了过去。许多官员都为他愤愤不平,要求查问这个人的名字和担任什么官职。吕蒙正急忙阻止他们。退朝以后,那些官员心情还是平静不下来,后悔当时没有及时查问清楚。吕蒙正却对他们说:“一旦知道他的姓名,那么一辈子就忘不掉。宁可不知道,不去查问他,这对我有什么损失呢?”官员们都佩服他气量恢弘。【感悟箴言】

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以一己之心去衡量他人的思想。也不能只关注自己而忘却他人的存在。学会做一个心底无私的人,你会因自己的无私而得到别人的敬仰,还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2.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释义】

能战胜他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者。【慢读细品】

保罗迪克的祖父留给他一座美丽的森林庄园。他一直为此而自豪。可是不幸发生在那年深秋,一道耀眼的雷电引发了一场山火,无情地烧毁了那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伤心的保罗决定向银行贷款,以恢复森林庄园以往的勃勃生机。可是银行却拒绝他的申贷。

沮丧的保罗茶饭不思地在家里躺了好几天。太太怕他闷出病来,就劝他出去散散心。保罗走到一条街的拐角处,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口人山人海。原来一些家庭主妇在排队购买用于烤肉和冬季取暖用的木炭。看到那一截截堆在箱子里的木炭,保罗忽然眼前一亮。回去后,他雇了几个炭工,把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木炭,分装成1000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分销店。结果,那1000箱木炭没多久便被抢购一空。这样,保罗便从分销商手里拿到了一笔钱。第二年春天他购买了一大批树苗。终于,他的森林庄园又绿浪滚滚了。

一场大火烧毁了前人留给他的一座美丽的森林庄园,也毁掉了他曾经拥有的自豪。面对挫折和失败,主人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了困难,重新赢回了失去的一切。“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能以己之长胜过别人,则可以形容为“有力”。而真正做到战胜自己不合于大道的种种欲望,消除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才是真正的“强”。

老子说的“自胜”,可能包含了两种不同的意义。前一种就是克制、战胜自我。老子认为“自胜”比“胜人”更为困难,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因素。比如当一个人的权利、名誉、地位和利益应有尽有的时候,他最害怕什么呢?那就是伴随而来的孤独。人有时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是很脆弱的,战胜自己也就显得如此困难。然而,一个人如果无法战胜自己,一直在做自己认为不该做的事,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人。

从另一种意义上看,“自胜”可以理解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不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压倒别人、把自我与他人置于对抗的位置,而只需要关心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一层意义与前一层意义,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人必须战胜自我的人格缺陷,才谈得上完善与发展。一般人说“胜”的时候,总是把眼睛盯着某个对手,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强”。“自胜者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

其实,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说自己胜过什么人。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我。“强者”这顶桂冠只能戴在那些战胜了自己的人头上。古人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话实在有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还有一些个人的欲望。如果我们成了这些情感、欲望的俘虏,我们就会变得荒淫、自私、贪婪、怯懦、懒惰,那样,什么坏事和丑事都干得出来,我们就成了披着人皮的野兽,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工作都办不好。“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成人立业没有不断地“破心中贼”的意志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做自我批评,就是不断战胜自我,把不良的念头和冲动压下去。

一个人想要战胜自己,关键是要自信。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我一定能行,这点失败算什么?另一种是,算了,认输吧,再拼恐怕也躲不过失败的厄运。这两种心态中自信是天使,不自信是魔鬼,而且它们也都是最真实的自我,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小心不要被魔鬼打败。

有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青年,去报考一家大公司,结果名落孙山。这位青年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绝望,顿生轻生之念,幸亏抢救及时,自杀未遂。不久传来消息,他的考试成绩名列榜首,是因为统计考分时电脑出了差错,他被公司录用了;但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又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小的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么能在今后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呢?这个青年虽然在考分上击败了其他对手,可他没有打败自己心理上的敌人,他的心理敌人就是惧怕失败,对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自己给自己制造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

世界著名的游泳健将弗洛伦丝·查德威克,一次从卡得林那岛游向加利福尼亚海湾,在海水中泡了16小时,只剩下最后一海里时,她面前大雾茫茫,潜意识里发出了“何时才能游到彼岸”的信号,她顿时浑身困乏,失去了信心。于是她被拉上小艇休息,失去了一次创造纪录的机会。事后弗洛伦丝才知道,她已经快要登上成功的彼岸,阻碍她成功的不是大雾,而是她心中那个可怕的魔鬼。是她自己在大雾挡住视线之后,对创造新的纪录失去了信心,然后才被魔鬼所俘虏。过了两个多月,弗洛伦丝·查德威克又一次重游加利福尼亚海湾,游到最后,她不停地对自己说:“离彼岸越来越近了!”她的潜意识发出了“我这次一定能打破纪录”的信号,顿时浑身来劲,最后弗洛伦丝·查德威克终于实现了目标。

人有了信心,就会产生意志力。弱者与强者之间,成功与失败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意志力的差异。人一旦有了自信,也就有了力量,就能战胜自身的各种弱点,就能做成在这个世界上能做的任何事情。

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战胜自己,唯独自己是最难战胜的。有人说过:“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大凡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感悟箴言】

在人生道路上,失败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走出失败的阴影,充满信心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失败和挫折并不是最终结局,只要信心不被打碎,用自己的智慧战胜自我,就会成为真正的强者。3.谦虚是成长的土壤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释义】

不有意地表现自己,所以在众物之中才显得很突出;不自以为是,所以在众物之中才显得很卓著。【慢读细品】

谦虚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的综合反映,还是一个人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修养的综合表现。它的内涵之丰富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谦虚可以使人获取更多的知识,可以使人赢得更多的朋友,也可以使人得到更多成功的机遇。谦虚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处事态度,更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生一切内在的体现。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自古以来,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谦虚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他说:“谦虚是藏于土中的甜美的根,所有更高的美德由此发芽生长。”可见,谦虚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是多么大。

一天,苏格拉底的弟子聚在一块聊天。一位出身富有的学生,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夸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片广大的田地。当他在吹嘘的时候,一直在旁边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一张地图说:“麻烦你指给我看,亚细亚在哪里?”“这一大片全是。”学生指着地图洋洋得意地说。“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找出一小块来,但和亚细亚相比,实在太微小了。“雅典在哪儿?”苏格拉底又问。“雅典,这个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一个小点说着。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指给我看,你家那块广大的田地在哪里呢?”

学生急得满头大汗也找不到了,他家的田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也没有。他很尴尬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和伟大的天地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当我们能以一颗谦卑的心,珍惜所获得的一切时,那是一种更伟大的情操。在我们的生活中,谦虚谨慎的人,往往没有出众的才华。才华出众的人,往往有时显得不够谦虚谨慎。既有真才实学,又谦虚谨慎的人,实在是比较难得。【感悟箴言】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这不是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老是自以为大的人其实很不聪明,老是自夸的人从来没有彰显什么成就。4.朋友相处应保持适当距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释义】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取法自然。【慢读细品】

这一道理用在交友上,就是告诉我们与朋友之间也应有一定的距离。人往往就是这样,越是交往密切,也就极容易分出个厚薄来。而人一旦有了这层认知,一些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就演变得很复杂。

朋友间的日常交往关键在于度,只是,这其中的度又有谁能够真正把握到呢?这中间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才算是合适?合适的距离究竟是多远,又有几人能说得清?如果这种你来我往的交情,演变成相互谋取利益,这友情就变质了。友情一旦掺有了利益的水分,那么交往就成了交换。而一个换字,就把所有的情感全部颠覆了,友情便被凌迟成不堪回首的创伤。

理查是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雇员,由于工作勤奋努力,成绩斐然,在短短的几年间,步步高升,事业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而有几位跟他一同起步的同事,限于能力和机会,却至今仍保持着多年前的原状。因此在大家相处之时,理查总觉得不太自然,甚至还有些战战兢兢。

起初他为了避免老同事们指责他过于高傲,惹个“一朝得志便不可一世”的批评,频频地请这几位老同事吃饭,而且说话也比过去更加小心、客气了,饭菜档次更是极显尊重。

不料同事不仅没领他的情,反倒认为他简直得意忘形,太“招摇”了,甚至越发不平衡起来,认为理查原本就是个“草包”,原来就是凭着这些“卑劣”手段爬上去的。理查最终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痛定思痛之后,他决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仅以平常心淡然面对平常事,一切竟然又应付自如了。

理查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和同事们保持合适距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同事欢迎的人。不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所以在权力上,聪明的人都不喧宾夺主,但也永远不会说:“这不是我分内的事”之类的话,因为过分泾渭分明只会搞坏同事间的关系,而过分泾渭不分,也不利于同事圈这一特定范围。

所以,朋友之间,既要相识、相知又要做到亲密有间,要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各有各的生活圈子,各有各的精彩故事,彼此不依赖又不生分。相处时谈笑风生,分开时互相惦记;心照不宣时会心一笑,观点相异时各自保留;相互之间既不远得让人感到陌生,也不近得不分彼此;不去打听探究对方的隐私,却又心甘情愿地为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真正意义上的君子之交。【感悟箴言】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信奉:同事之交,乃君子之交也。君子之交,理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恐怕就是提倡一种同事间的适距原则:“太近则昵,太远则疏。过于亲昵则遭忌,忌则谤生;过于疏远则遭议,议论多则是非生。”那么,还是淡如水的好啊!5.做人要有同情心

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道德经·第五十三章》【释义】

农田极其荒芜,仓库十分空虚,有的人却还穿锦绣、佩利剑,享受精美的食物,搜刮盈余的财物,对百姓毫无同情怜悯之心,这种人就叫做强盗头子。【慢读细品】

老子把不知同情百姓疾苦的人骂作强盗;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讲的是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是爱的开始。托尔斯泰说,要是他有两件外套而别人没有,他就会不安。他们都强调了同情心的重要性。

每个生活在世间的人们,谁敢说自己一生都会顺利、不遇到一点困境?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管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磕磕碰碰,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需要得到帮助,也许他身边人的一臂之力就可能使他渡过难关。

小时候听大人训斥孩子:“笑话人,不如人!”就是说对别人遇到的困难千万不能抱着旁观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如果你对别人遇到麻烦时抱着这种不友善的态度,将来你遇到的困难和不幸比他还要大。孟子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讲一个人如果连同情心都没有,简直就不是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良宽容并富于同情心的民族,即便我们曾遭受身心的巨大痛苦和伤害,即便自己曾经承受巨大的屈辱,但对于无辜、对于弱者却充满仁爱,用我们的爱融化怨恨,用我们的爱展示出伟大的人性和宽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中国人收留了数万名逃难的犹太人,在自己缺衣少食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帮助;看看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丢弃的遗孤,也正是遭受日寇杀戮、蹂躏、对侵略者有着血海深仇的中国百姓,用他们那颗充满慈爱的心,节衣缩食地将这些日本遗孤抚养成人!这些都展示出了中华民族无比宽大的胸襟。

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一角的架子突然坍塌,脚手架、钢筋、水泥、红砖无情地倒向下面正在吃午饭的民工,烟尘四起的工地顿时传来伤者痛苦的呻吟。这一切都被路过的两辆旅游大客车上的人看在眼里。旅游车停在路口,从车里迅速下来20多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们不顾旅途疲惫,马上开始有条不紊地抢救伤者。现场没有夸张的呼喊,没有感人的誓言,只有训练有素的双手和默契的配合。没有手术刀就用瓷碗碎片,没有纱布就用他们自己的换洗衬衣压住伤口。急救车赶来的时候,已经是60分钟以后的事情,一个匆匆赶来的外科医生肯定地说,这些老人至少保住了10个民工的生命。

记得前几年,广东一个餐馆的厨师在从蛇笼里捉蛇的时候,被一条毒蛇咬了,伤口蔓延得很快,生命危在旦夕,而当时医治这种蛇毒的特效药只有北京的某个大医院才有,但赶到当地机场却没有航班,在这紧要关头,餐馆老板为了挽救厨师的生命,毫不犹豫地花十万元包了一架飞机,火速赶到北京,由于治疗及时,厨师终于得救了,这件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在生活中,倘若遇到因失败受挫的人,请不要放弃他。如果对方是需要信心的人,那么就去帮助他总结教训多加劝慰;如果对方需要冷静,那么就递给他一杯水然后离开;如果他一个人支撑不住的时候,就挺起胸和他站在一起!

当你犯了错误、失败的时候,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劝慰,而非冷嘲热讽甚至落井下石。将心比心,如果你能体谅同事的处境,并且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你定会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尊重。【感悟箴言】

同情心是人的美好品德之一,一个具有丰富同情心的人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比如你的同事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不论和你有没有关系,千万不要幸灾乐祸或冷眼旁观,你的冷漠会令他们极为寒心。6.人应该学会宽容

心善渊。——《道德经·第八章》【释义】

心胸如水一样虚静深远。【慢读细品】

老子认为,人应该宽容,让心胸如水一般虚静深远。包容一切,也能化解一切。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里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让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茫茫人世间,我们难免与别人产生误会、摩擦。如果不注意,仇恨袋便会悄悄成长,最终会堵塞我们通往成功的路。所以,我们一定要记着在自己的仇恨袋里装满宽容,那样我们就会少一分烦恼,多一分机遇。学会宽容,对于化解矛盾,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对你的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宽容大度被认为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品质。

有些人看到别人升迁了,就认为那是溜须拍马的结果;看到别人发财了,就认为是幸运,或者是违法犯纪所得……其实每个人的成就,都与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如果缺乏宽容之心,你就看不到这些,这样你将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也丧失了学习别人优点的机会。当然,确实有一些人靠着出风头、溜须拍马,吸引了上司的注意力,或者有些人靠着裙带关系成为红人,平时的工作都是你做的,但得到提拔的却是他们,得到高薪水的也是他们。这时你也一定要宽以待人,而不要嫉妒他们。因为任何一个公司真正需要的,都是像你这样的实干者。你拥有了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就是你的财富,它们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让你一步步攀上成功的顶峰。至于那些滥竽充数之徒,尽管一时春风得意,但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

如果我们能够从自己做起,宽容地看待别人,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当别人批评我们时,如果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审视自己。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的批评其实是一片好心。这样,我们就会觉得世界依旧温情脉脉。但如果我们以敌视的眼光看待别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心胸狭窄,处处提防,最后终会因孤独而陷入忧郁和痛苦之中。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龃龉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宽容待人,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为人所喜欢,受人尊重;反过来,别人也乐意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帮助,所以宽以待人的人更容易成功。

宽以待人,就是说做人要心胸宽广,忍耐性强,对别人宽厚、容忍。有位哲人曾说过:“谁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该在平时宽以待人。”一个平时宽厚的人,顺利的时候可以与之共同奋斗,困难的时候人们也会去帮助他。

罗尔先生就因宽容之心,颇富戏剧性地改变了人生的困境。罗尔在维也纳从事律师工作,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回到瑞典。他身无分文,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他会好几种语言,所以想找个进出口公司担任文书工作。但大多数公司都回信说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们目前不需要这种服务,但他们会保留他的资料;等等。其中有一个人却回信给罗尔说:“你对我公司的想像完全是错误的,你实在很愚蠢。我一点都不需要文书,即使我真的需要,也不会雇用你,你连瑞典文字都写不好,你的信错误百出。”罗尔收到这封信时,气得暴跳如雷。这个瑞典人居然敢说我不懂瑞典话!他自己呢?他的回信才是错误百出呢。

于是,罗尔写了一封足够气死对方的信。可是他停下来想了一下,对自己说:“等等,我怎么知道他不对呢?我学过瑞典语,但它并非我的母语。也许犯了错,我自己都不知道。真是这样的话,我应该再加强学习才能做好工作。这个人可能还帮了我一个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表达得虽然糟糕,但不能抵消我欠他的人情。我决定写一封信感谢他。”罗尔把写好的信揉掉,另外写了一封:“你不需要文书,还不厌其烦地回信给我,真是太好了。我对贵公司判断错误,实在很抱歉。我写那封信是因为我查询时,别人告诉我你是这一行的领袖。我不知道自己的信犯了文法上的错误,我很抱歉并觉得惭愧。我会进一步努力学好瑞典语,减少错误。我要谢谢你帮助我成长。”几天后,罗尔又收到回信,对方请他去办公室见面。罗尔如约前往,并得到了一份工作。

要成就大事,要养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须要有宽广的襟怀,宽容待人,对他人的一些非原则性的缺点和过失多一些宽容与忍让。【感悟箴言】

宽容忍让不仅是爱心的体现,也是思想境界的升华。它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人格力量,使我们获取友谊、赢得信任,可以推动我们的事业前进。让我们牢记这句古语吧:“用争夺的方法,我们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宽容的方法,我们可能得到的比我们期望的更多。”7.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释义】

能认识别人叫做机智,能认识自己才叫做高明。【慢读细品】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老子非常重视人的智慧,并用两个字来表述它:一个是“智”,一个是“明”。

在老子看来,人生在世自然而然就有智慧,而且也必须有智慧。因为人既然来到世上,那就要生活;要生活就要与外界打交道,就要适应外界的变化,利用外界的事物;要适应外界的变化,利用外界的事物,那就要认识外界事物,把握外界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这就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生存,更不可以发展。

老子在对外部世界做了深刻的观察之后,又将目光折射回来,观察到了人自身。在他看来,人的智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另一部分则是对自己的认识。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老子看来,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都是智慧,然而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进了一步。战胜他人表明自己有力量,而战胜自己则表明自己很强大。

其一是因为,了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难。之所以说难,那是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自己想不到自己;而要看到自己,想到自己要有更大的智慧,需要有以他人为鉴的能力。

这一点,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韩非子用具体事例做了说明。楚庄王只看到越国朝政混乱、兵力薄弱,而看不到自己国家朝政混乱和兵力薄弱,因此想去讨伐越国。楚庄王的谋臣韩非子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并且用眼睛只能看到外物而看不到自己为比喻,使他明白了自己的缺陷,停止了愚蠢的行动。韩非子通过这个事例说明了老子的“自知者明”,并且下结论说:达到有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

其二是因为,了解自己以具有自我意识为前提,而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将会把人的智慧由个体自我意识引向类别自我意识。当人有了个体自我意识的时候,也就在人的头脑中树立起了一个自我标的,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目标;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就会在深入了解个体自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类别自我意识。【感悟箴言】

我们常常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当然是自己,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道出了一个千百年来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题。“认识你自己”还被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告诫着人们应该有自知之明。老子认为“自知”、“自胜”比“知人”、“胜人”更重要,更难以做到。所以,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8.以德报怨,忘记仇恨

报怨以德。——《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释义】

用恩德报答怨恨。【慢读细品】

老子主张善待他人,即便是那些有意或无意伤害了我们的人,我们也应善待他,用恩德报答怨恨,化干戈为玉帛。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忘记。

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缘生,受之甘如饴。当怨敌或亲友无理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应立即想到“这些伤害都是有原因的”,于是欣然去承受。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总要遇到一些他人的损害。面对他人的伤害,如果以牙还牙、以怨报怨,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以怨报怨,就违背了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平时相处的感情,也就会在刹那间毁坏殆尽。最终的结果,于人无益,于己有害,所以这种以怨报怨的行为,是万万不可采取的。乐于忘记旧怨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方法。

有一句名言叫做:“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何必?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过分的报复,最终害人害己。

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也能使对方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他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曾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渊之子李世民反对这种报复行为,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大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竭力推行变法,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跌下来后,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谋报复,既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宽容和谅解啊!印度现代民族解放的著名领袖、非暴力主义倡导者、圣雄甘地也是“以德报怨”的典范,他从小在家庭中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并将“爱”的思想作为基础,作为处世的哲学,主张“逢恶报善,以德报怨”。1904年,甘地阅读了托尔斯泰的《天国就在你心里》和英国作家鲁斯金《等到这最后》之后,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均应以爱为宗旨。从此,直到去世他一直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将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民族解放斗争中。

当他为了让人民停止冲突而不断用非暴力的绝食来感化他们时,一个青年却企图刺杀他,当他幸免于难后,仍以德报怨,以仁爱的精神和宽容的胸怀,请前来的警察不要对这个青年施以暴刑,劝导他改恶从善。他死后人们给了他极大的赞誉,称他为印度的“国父”,连担任过印度总督的英国将军蒙巴顿都称:“圣雄甘地的英名将如同释迦牟尼和基督那样千古永垂。”

一位名叫拉比的卖砖商人,由于与另一位对手竞争而陷入困难之中。对方在他的经销区域内定期造访建筑师与承包商,告诉他们:拉比的公司不可靠,砖块质量不好,使其生意面临即将歇业的危险。拉比对别人解释说他并不认为对手会严重伤害到他的生意。但是这件麻烦事使他心中生出无名之火,真想“用一块砖来敲碎那人的脑袋作为发泄”。“有一个星期天早晨,”拉比说,“牧师讲道时的主题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为难你的人。我就把在上个星期五,我的竞争者使我们失去了一份25万美元的订单的事跟牧师说了。但是,牧师却教我们要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而且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当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时,发现住在弗吉尼亚州的我的一位顾客,正因为盖一间办公大楼需要一批砖,对方所指定的砖型号并不是我们公司制造供应的,而与我竞争对手出售的产品很类似。同时,我也确定那位满嘴胡言的竞争者完全不知道有这笔生意的机会。”

这使拉比感到为难,是遵从牧师的忠告,告诉对手这笔生意的机会,还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让对方永远也得不到这笔生意?那么到底该怎样做呢?拉比的内心斗争了一段时间,牧师的忠告一直萦绕在他心田。

最后,也许是因为很想证实牧师是错的,他拿起电话拨到竞争对手家里。接电话的正是那个对手本人,当时他拿着电话,难堪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拉比还是礼貌地直接告诉他有关弗吉尼亚州的那笔生意。结果,那个对手很感激拉比。拉比说:“我得到了惊人的结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关我的谣言,甚至还把他无法处理的一些生意转给我做。”拉比的心情也比以前好多了,他与对手之间的矛盾也得以化解。【感悟箴言】

乐于忘记旧怨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只有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心理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这就是迎战那些终日想要让你难堪的人所能采用的上上策。9.学会取舍,不要太过贪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入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释义】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丰美的食品使人舌不知味,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贵重稀有的物品使人偷和抢。【慢读细品】

老子从色、声、味以及打猎、宝藏的角度说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老子指出,人不能纵情声色,糜烂生活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物欲横流让人精神腐蚀。我们之所以丧失自我,甘愿把自己作为商品推销出去,其根源是我们想以此交换金钱物质,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

追逐外物必然丧失自己的本性。我们今天,只知拼命积攒金钱财富,只看重动物性的满足发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财富的追逐中,都浸泡在放纵感官肉体的快乐里面。这样,我们追逐到的财富越多,心灵就越空虚,本性的丧失就越厉害,我们的精神就越贫乏,我们的生命表现就越少。

元代名士许衡,夏季的一天与众人赶路,口干舌燥时,正巧发现路边有一片梨林,大家一哄而上,摘梨解渴,只有许衡默默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这梨树没有主人啊!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该乱拿,现在世道混乱,梨树无主,难道我的心也无主吗?”许衡拒绝诱惑,以不贪为立身持命的“宝”和“主”。内心有主,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种人生将是自信、自立、自尊、自爱的,是不会为诱惑所累的。

人们莫不由于对外物的贪欲而丧失本性,有人为财富、功名奔波,丧失了自己。隐士伯夷为了名声好听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金银财宝被人打死在金陵山上,这两人死的原因虽然是一个求名一个为利,却同样残害了生命丧失了本性。

最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的东西是财、官、色、味。其实,这与被卖掉装在笼子里的猴子没有什么两样,笼子里的猴子有吃有穿,我们仍然可怜它被出卖,如今有些人出卖了自己换来金钱地位,不仅不知道可怜自己,反而还飘飘然得意起来,这是可笑的。

春秋时宋国有个贤人叫子罕,官至辅政。有人拿了一块硕大的美玉献给他,可是子罕不接受。献玉者问他:“你为什么不要这块玉呢?这是件玉匠鉴定过的宝物,价值连城啊!”子罕回答:“我就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我们俩应该各守其宝。请你把玉拿走吧。”

对手握大权的人,诱惑实在太多了,欲望也实在太多了。如何抵御种种诱惑?老子说得好,“见欲而止为德”,“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当官掌权若忘记了世界观的改造,忘记了清正廉洁,难免产生邪心恶念。而“疾小不加理,浸淫将毁身”,到头来就可能出大事,栽大跟头。当权力变成一个为所欲为的工具的时候,带来的并不是幸福。这种把持权力的人,或许能够得到一时的满足感、获得一时的快乐、获得物质上的富有,但是他们的心里也因此深感不安,诚惶诚恐。“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后,主神宙斯为了报复,就命令火神用黏土做成美女潘多拉,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宙斯让潘多拉带给厄庇米修斯一个盒子。潘多拉想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就经受不住诱惑,打开了那个盒子。盒子里装的疾病、疯狂、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了出来,使人间从此充满了各种灾祸。抗拒诱惑非常困难,每个人都有许多需要,有衣、食、住、行的需要,也有爱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还有一些需要,对人有巨大的诱惑力。而如果为了暂时的满足而抵抗不住诱惑,就会造成长远的和重大的损失。

人不能太贪婪。思想家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等,就是人基于生理需要而产生的生存欲望,是生来就有的;人还有乞求物质与精神享受的欲望,“余财潜积之富”,即聚财致富的欲望;等等。对于人的自然的、合理的欲望,荀子主张“制礼义”加以调节,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荀子同时指出,人往往由于“好利”而使欲望“穷年累世不知足”。因此,他强调“欲虽不可去”,但“求可节也”,意思是: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乃至贪得无厌的奢求,还必须加以节制。

人人都想活得快乐一点、轻松一点、潇洒一点,但终其一生也不能如愿以偿。羁绊我们的东西就是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就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了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纯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骗、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对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戒贪戒诈,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修养。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深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面对灯红酒绿、物欲横流,如果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甘于淡泊,出淤泥而不染;面对物质生活,如果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神闲气安,坚持默默无闻的奉献;面对人生的各种逆境,如果能够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那样,才是真正的幸福、持久的幸福、纯粹的幸福。【感悟箴言】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比喻缤纷绚丽的色彩。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阶,比喻纷繁、悦耳的音乐。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比喻丰盛的美味佳肴。五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使人听觉不灵敏,五味使人丧失口感,纵情围猎使人心发狂,稀罕的宝物使人行为变坏。因此得道的圣人只为饱腹不为耳目享受,所以要抛弃后者选取前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会丧失人的本性,会损坏人体感官的功能,安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为腹),而不去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为目),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定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不为物欲之引诱而迷途,去外取内,身心宁静,当能免去许多人生之祸害,并能进而求得天地间的真理和人生的真相,这是人生的智慧,同样也是快乐之源。10.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第六十三章》【释义】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做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以德报怨。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慢读细品】

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老子说这话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诫我们不要上花言巧语的骗子的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以诚信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准则。无论你是谁,做人做事,都应讲“诚信”二字。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在事业上用这种习惯来工作,方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诚”是一个人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感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心诚则灵”。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丑恶,为人虚伪的人根本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

明代诗人朱舜水说得更直接:“修身处世,一诚之处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假如你要干大事,就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诺言能否兑现往往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守信的重要依据,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诺言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可以说,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主张言必行,行必果。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交情很深,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落叶萧萧,篱菊怒放,转眼就到了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千余里路,范式怎会来呢?”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备点酒菜。”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想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别人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能否兑现不仅有自己努力程度的问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别人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

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别人说清楚,要相信别人是通情达理的,是会原谅你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别人面前逞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反而会失去朋友。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轻许诺言,等到事情有了十足的把握再说也不迟。

能履行自己诺言的人会受到敬重,轻易许诺又不能履行就会受到别人的鄙薄,给自己增加许多精神负担。

诚信是人本身素质的一种体现,是每个人生活事业中的垫脚石。

它对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有谁愿意抛弃诚信,与自己的前途未来过不去?诚信,犹如一袭华丽的晚装,衬托出你高贵的气质。伴着这晚装,无论身在何处,你都会在人群中脱颖而出,遍行天下山山水水。【感悟箴言】

在现实生活中讲信用,守诺言,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因此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的行为!11.示弱以待,至柔至坚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释义】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人很少能认识到或做到。【慢读细品】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处世不留余地,办事咄咄逼人。他们虽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挫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太锋芒毕露了,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才华,从一点一滴做起。

庄子说:“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修理房屋,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忌妒。所以聪明的人都懂得如何来自我保护。

在现在的生活中,处处会遇到纠纷和竞争。然而在事业和竞争中为了取胜,当然不可以弱示人。但在特定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某些方面的弱点,往往是一种有益的处世之道!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情况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上古有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与别的鸟相比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它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

蜥蜴是恐龙的同类,恐龙灭亡了,蜥蜴却存活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恐龙体积过于庞大,不便保护自己。蜥蜴小巧灵活,虽然纤弱,却便于隐藏自己,从而得以生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上万物均有此共性。作为人,也不例外。生活中向人示弱,可以小忍而不乱大谋,工作中向人示弱,可以收敛触角并蓄势待发。强者示弱,可以展示你的博大胸襟,弱者示弱,可以让你变得愈发强大,在未强大之前,可以不让你四面受敌、伤痕累累。【感悟箴言】

挺拔的树木容易被伐木者看中,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受到伤害。示弱是一种经营人生的策略,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技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生策略往往被许多人忽略。我们都喜欢逞能而不甘示弱。但冷静下来,不难发现,在高手如林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常因为忽略了示弱,无形中拉长了抵达成功彼岸的直线距离。12.拥有谦逊的做人态度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释义】

因为他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够成就他的伟大。【慢读细品】

托尔斯泰以谦逊闻名,他虽然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

一次,他长途旅行时,路过一个小火车站。他想到车站上走走,便来到月台上。这时,一列客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了。托尔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走着,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里冲他直喊:“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过来了。”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把他当做车站的搬运工了。

托尔斯泰赶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

女士感激地说:“谢谢啦!”随手递给托尔斯泰一枚硬币,“这是赏给你的。”

托尔斯泰接过硬币,瞧了瞧,装进了口袋。

正巧,这位女士身边有个旅客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搬运工”就是托尔斯泰,就大声对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赏钱给谁了吗?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呀!”“啊!老天爷呀!”女士惊呼起来,“我这是在干什么事呀!”她对托尔斯泰急切地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帝面儿上,请别计较!请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会给您小费,多不好意思!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太太,您干吗这么激动?”托尔斯泰平静地说,“您又没做什么坏事!这个硬币是我挣来的,得收下。”

真正伟大的人不自以为自己伟大,他是很谦逊的。谦逊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在待人接物时能温和有礼、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谦逊永远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什么职务,只有谦逊,才能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干。因为谦逊的品格能够帮助你看到自己的差距。永不自满,不断前进可以使人冷静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谨慎从事。否则,骄傲自大,满足现状,停步不前,主观武断,轻者使工作受到损失,重者会使事业半途而废。

有一个自认为很博学的博士生毕业后到一机关上班,成为单位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有两位同事,也在钓鱼。“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

这么想着,他只是朝两人微微点了点头。不一会儿,两个人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的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博士生眼睛瞪得老大。“水不深?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不久二人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飞回来了。过了一会,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那两位,憋了半天后,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同事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我却掉水里了呢?”那两人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

具有谦逊品格的人不喜欢装模作样,摆架子,盛气凌人,能够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