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童的科学教养——写给多动症儿童的父母(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3 10:18:11

点击下载

作者:苏林雁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多动症儿童的科学教养——写给多动症儿童的父母(第2版)

多动症儿童的科学教养——写给多动症儿童的父母(第2版)试读:

前言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学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给望子成龙的父母带来很多烦恼;儿童多动症比较公认的患病率为5%,这意味着以全国4亿儿童计,就有两千万儿童患多动症,有四千万父母在为教育孩子苦恼。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对痛苦无奈的家长,面对焦虑万分的老师,我在思索: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呢?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呢?

本书向父母们介绍了有关多动症的知识,希望父母们理解,孩子不听话、顽皮捣蛋是大脑管理行为的中枢发育不良所致,简单地用提醒、批评、惩罚来纠正他们,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无济于事的。

本书用较大篇幅介绍了由父母实施行为矫治的步骤,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提高自我控制力、改善同伴关系,如何建立家校联系帮助儿童改善学校行为,以及如何陪伴和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还介绍了正确认识和应用药物治疗的知识和方法。本书可操作性强,一步一步地指导父母去实施切实可行的矫治方法,使父母们体会到,原来心理治疗并不神秘,每做一步,都能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使孩子、自己和家庭都获益。

本书第1版于2008年出版,深受读者欢迎。时隔10年,国内外对多动症的病因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多动症的共患病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治疗和干预的新方法层出不穷,本书对这些新进展也进行了重点介绍。

很荣幸请到资深儿童精神病学家、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李雪荣教授为本书作序,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各位作者在百忙中参与撰写本书,对他们辛勤的劳动,深表谢意。苏林雁2018年5月第一章 认识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学名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文缩写AD/HD)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而广泛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常与学习困难、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抽动症及情绪问题共同存在。第一节 科学家是怎样发现多动症的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多动症作为一种疾病被认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正在逐渐接近对人类心理、行为的本质的了解。因为行为问题不像发热、肺炎,有明确的检查指标,多动症和正常人之间缺乏清楚的界限,对于这样一些涉及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问题,科学家们经历了100多年的认识过程。

早在1854年,德国的哈夫曼写了一首关于好动男孩菲利普的诗配画。“让我们看看他能否在桌旁安静地坐一刻”,爸爸这样吩咐菲尔;但是顽皮的菲尔,他不能安静地坐着,他扭动着,嬉笑着;“菲尔,我要生气了!”妈妈瞪大眼睛,严厉地说,

可是菲尔还在摇摆着,砰……哗啦……,菲尔仰面朝天倒在地上,

桌上的饭菜洒在地上,一片狼藉……

……

这可能是最早对儿童多动行为的描述,当时父母们觉察到这些孩子难于管理,但是还没有认识到是病态,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行为问题会消失。当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只能对他们严加管束,其结果当然是无济于事。当这些问题持续到青少年期,这些孩子又会被看做是行为古怪、粗鲁、易激动的社会另类,而对他们采取厌弃的态度。

1902年英国医师司提尔爵士第一次在医学文献上报道了24个多动的孩子,认为他们在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和遵守社会规范时出了问题,病因可能属于神经病学范畴,而且惩罚对这些行为没有效果。

1917—1918年脑炎大流行,医生们发现一些儿童患脑炎恢复后,出现了多动症状,联想到与多动症的行为有类似之处,认为多动症的病因亦为脑损伤,而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儿童脑损伤综合征”。当时的治疗办法是采用一间特殊教室,除了与讲课内容有关的必要用具外,教室不挂装饰品,老师都穿着朴素,不佩戴任何首饰,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分心。

1937年,一位名叫布雷德利的医生将一种兴奋性药物D-安非他明试用于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发现其在改善行为和提高完成作业的能力方面有着戏剧性的效果,这一发现被誉为儿童精神药理学的开端。

随后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多动症儿童并没有大脑的损伤。1963年,在英国牛津召开的国际儿童神经病学研讨会上,专家提出在该症的病因尚未明确之前,暂时使用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这一诊断名称。这一术语到现在还用于一些脑损害患儿。

在20世纪60年代,医生们注意到这些儿童的多动行为,而命名为“儿童多动综合征”,并把孩子的行为问题归咎于父母教养不当,认为是情绪问题导致了儿童的多动症状,并应用长程的游戏治疗或心理治疗来解决情绪问题。

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多动症存在认知缺陷,开始研究注意的本质以及多动症的注意特征,诊断名称也相应改为:注意缺陷障碍(简称ADD)。治疗方案包括:建议父母在家庭内采用行为矫正技术,根据儿童的情况因材施教,还可以采用特殊教育。兴奋剂类药物哌甲酯的应用越来越多,还采用饮食疗法:去除那些人工合成的调味品、色素、防腐剂或糖类等。

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发现在这类儿童的临床表现中,多动和冲动症状密不可分,这提示抑制能力不足可能是多动症的根本问题。在1987年改称为目前的名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治疗方面,开始用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儿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之后又发现有的患儿以注意力缺陷为主要表现,有的患儿以多动冲动为主要表现,有的既有注意力缺陷又有多动冲动,2004年出版的美国《精神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将名称改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分为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使单纯注意力缺陷和单纯多动冲动的患儿也能够得到诊断和治疗。2013年出版的美国《精神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仍使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一名称。对多动症的治疗更提倡多模式治疗,强调药物、心理治疗、教育训练协同,对患儿、家长、学校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干预。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认识到多动症,开展了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研究,目前,正在形成一个儿童精神科、儿童神经科、儿科、儿童保健及心理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协同作战的崭新格局。第二节 多动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儿童多动症主要包括了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父母可能深有体会,抚养一个这样的孩子,会给生活带来许多烦恼;更重要的是,会给孩子的成长道路带来阻碍,影响成材。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这些孩子的情况可能与你的孩子十分相似,他们都是我们临床看过的真实病例,通过这些孩子,让我们初步了解儿童多动症。

总说“不”的璐璐璐璐是一个很可爱的七岁男孩,胖嘟嘟的脸上长着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妈妈说平时别人对他说话他总是心不在焉,小时候还为此带他去检查过听力。他对大人的话很少放在心上,妈妈要他穿衣服或者收拾好玩具,必须不断地重复要求,有时候不得不亲自来帮他。在吃饭时或者看电视的时候他很难安静地坐下来,即使睡觉时也是翻来滚去的。他经常到处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大喊大叫,好像要把房顶掀起来一样。璐璐的话特别多,平时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他很喜欢插嘴,很难听别人把话讲完,以致小朋友给他起了一个绰号“辣利婆”(多嘴多舌的意思)。父母还注意到他做事之前常常不假思索。例如其他孩子正在玩游戏,他冲上去就要参加,而不管别人是否欢迎他。他指手画脚,擅自改变游戏规则,而当别人不服从他时就变得心烦意乱、怒气冲冲。做游戏时他会很活跃,总要插队争先,还说“你不行,看我的”。当游戏结束时,他不能很快安静下来。在人多的活动场所,他的情绪特别兴奋,有一次去参加小朋友的生日聚会,他兴奋、轻率、吵闹、指手画脚,显得比过生日的小朋友还要开心,以致被人误认为是他在过生日。他对大多数的事情都漫不经心,除非看动画片才可以专注一阵。他很难集中精力听课,常常找其他同学说话,玩东西、胡乱涂鸦,甚至离开座位去摆弄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做作业对他是个沉重的负担,他总是拖拖拉拉,明明只有半小时的作业,他可以做2~3个小时,他告诉医生“我讨厌作业”。其实他完全有能力完成作业,却总是依赖父母,或抄同学的。有时他没做完的课堂作业,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又能很快完成。考试时容易的题目常常做错,难题反而做对了。璐璐很容易生气、充满怨恨而且好斗,当父母阻止他做什么事时,他总是对着来:“不,我不管,我就要这样!”当妈妈要求他把脏衣服脱下来或者让他准备洗澡时,他总是噘着嘴,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说“不,我偏不去!”对老师的要求他也很反感,一次因为他上课说话,老师罚他站几分钟,当老师请他坐下时,他拒绝坐下,就这样一直站到下课。他的理由是:老师不公平,为什么不罚和我说话的那个同学?璐璐很容易嫉妒其他的孩子,经常把自己没有的、别人的玩具拿回家。只要想要什么东西,他就不停地重复他的要求,如果父母不同意,他就发脾气、打滚,不达目的不罢休。每当和别人产生冲突,他总能找到别人不对的理由,认为别人先欺负他,批评他是不公平的。他已经失去了很多朋友,现在很少有人会邀请他去家里做客,父母担心他会失去所有的友谊。璐璐是个早产儿,出生体重只有4斤8两,他体重增加较慢,学走路稍微延迟,开口说话的时间和一般的孩子差不多,没有得过严重疾病。4岁上幼儿园时老师就发现他“不听指挥”,总是从其他的孩子那里抢玩具、乱扔东西,听故事的时候坐不住。可见,他现在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在幼儿园时就已经被注意到了。当他们来就诊时,妈妈已经是绞尽脑汁了,驱铅、补锌……好像都没起到什么作用,亲子乐园也只产生了一点点效果。妈妈觉得作为一位母亲很失败,并且抱怨爸爸经常不在家,她感到无能为力,已经精疲力竭。爸爸说为璐璐的不良行为已经打过他多次,可是他伤还没好就忘了疼,屡教不改;并且爸爸认为璐璐的行为问题是由于妈妈迁就、退让、溺爱的结果。父母两人都感到由于孩子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夫妻关系,生孩子之前对于婚姻的憧憬只不过是个幻想。

璐璐的案例基本上概括了多动症的典型症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坚持完成一项任务,冲动而不能三思而后行,多动、坐立不安。像大多数的多动症儿童一样,璐璐的问题是出现在学龄前期,几年以后当他的行为问题影响到家庭以外的时候,才想到去寻求专业帮助(这个案例当中是影响了学校活动)。璐璐在多动症儿童当中相当具有代表性,因为他还表现出一些继发症状:对立、违抗以及对其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敌意行为。璐璐的诊断是:多动症合并对立违抗障碍,大概35%~65%来就诊的多动症患儿同时患有这种障碍。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瑞奇瑞奇是一个11岁的五年级男孩,他是一个吵闹的、坐不住的孩子,下课时他总是在操场上跑来跑去,被老师形容为“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经常无故去推搡别人,在课间休息时威胁同学,蓄意破坏其他人的东西、扰乱别人的游戏、和同学打架……几乎每天老师都会向他的父母反映他寻衅滋事的行为,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交往。他完不成课堂练习、不做或少做家庭作业,经常被留校。他说:“反正我是坏孩子,我就是不做作业,老师也拿我没办法”。他的学习成绩很差,已经在一年级复读了一年,现在语文和算术勉强及格,在班上倒数第3名。上五年级以来他的自尊心急剧下降,父母感到送他上学很难,他总是诉说头痛、肚子痛,很明显他是想待在家里。当面对一些最简单的题目却做不出来时,他委屈得眼泪汪汪。他经常敲打自己的头,说自己是“傻瓜、笨蛋”,恨自己,还几次说要自杀,“如果我死了,你们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了”。父母知道他的内心受到了伤害,但是又不能更多地信任他。父母跟老师的关系也弄得很紧张,老师认为是父母的纵容使瑞奇不爱学习、不求上进;妈妈则认为老师惩罚、指责过多,而鼓励和培养过少,老师苛刻的管束方法、缺乏原谅的态度是造成瑞奇自卑的主要原因。在家族史方面,瑞奇的妈妈曾经患过抑郁症。就诊时,他垂头丧气,声称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没有一个人爱我,”他哭着说,“我跌倒了他们都不扶我。”

与璐璐不同,瑞奇没有对立违抗障碍。然而,瑞奇遇到了正常年龄阶段所面临的自我意识问题。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看法,是在生活中重要人物(父母、老师、朋友)的外在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多动症儿童由于行为不恰当以及学习成绩不佳、伙伴关系不良、亲子关系紊乱,经常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批评与指责,这些负性评价与态度无疑对他们的自我意识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他们自尊心降低,自暴自弃,不再进取。就像其他多动症儿童一样,瑞奇的自尊心随着他的学习成绩下降以及与同学的关系日益恶化而开始下降,并且出现了抑郁的表现。瑞奇的诊断是:多动症合并抑郁症。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讲,由于以上的原因导致抑郁并不少见,他声称要自杀是比较极端的,要严加防范。

顽皮—对抗—叛逆的小驰小驰首次来诊时仅8岁,因为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而由妈妈带来。妈妈介绍说,小驰从小聪明活泼,2岁时就会背唐诗,几乎没经过走的阶段就直接会跑,跌得鼻青脸肿的也不哭;3岁上幼儿园,老师根本管不住他,上课时经常跑出教室,有次上课时他去鱼池捞鱼,掉到鱼池里险些出事。上学后不能专心听讲,老师反映他连5分钟也坐不住,一时拿别人的文具,一时扯女同学的辫子,有时故意恶作剧发出怪声音,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下课后在走廊和同学打闹,常因此发生冲突,以致身上伤痕累累;放学后不知道老师教了什么、留了哪些作业,需要妈妈去问别的同学;学习成绩时好时差,进入3年级后,特别烦躁易怒,回家后不肯做家庭作业,嫌麻烦,父母教育他就顶嘴,老师批评他也无所谓。小驰身体健康,很少生病。母亲怀孕、分娩均正常,1岁会走路、说话。他的父亲是个生意人,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殴打妻子和孩子,据说他父亲幼时十分顽皮,3岁时曾把煤灰偷偷放到邻居的锅里,上树曾经跌断腿骨。小驰在诊室里,一下跳到磅秤上,一下爬到医师的椅子上,妈妈回答什么他都要插嘴,请妈妈填量表,他非要抢过来填。问他为什么不做作业,他说:“我讨厌老师,他总是向爸爸告状,爸爸就打我。”4年后小驰因打伤老师而第二次来诊。妈妈说,上次看病后,医师开了药物哌甲酯,但是小驰的爸爸坚决不让吃,说孩子不听话只有打,吃药会把人吃蠢。以后他的成绩每况愈下,经常是班上倒数2~3名。现在上初一,他的行为更加变本加厉,老师批评他,他认为老师对他不公平,对老师十分反感,上课时老师在台上讲课,他在台下评头品足,乱发议论,说老师普通话不标准,说老师穿凉鞋不穿袜子,是不尊重学生……一次他上课对老师吐口水,老师拉他去办公室,他竟然抄起簸箕将老师砍伤。学校打算开除他,他愤愤不平说一定要报复老师。我们给小驰开了药,进行了心理治疗,经与学校沟通,学校同意他继续上学。1年后小驰因拦路抢劫被抓,妈妈来诊。妈妈说,近半年小驰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旷课去网吧,有时通宵不归,不愿意上学,妈妈只好用每天给2元钱来哄他上学,不料这事被爸爸发现了,爸爸把妈妈痛打一顿,当天小驰愤而离家出走,在网吧里待了3天,因为没有钱吃饭,去拦路抢劫,用砖头把过路人砸伤而被派出所抓获。

小驰的经历是典型的从多动症到对立违抗障碍,再发展到品行障碍的历程。其品行障碍的产生,除了与多动症的严重程度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小驰爸爸粗暴打骂的教养方式,妈妈无原则的偏袒、退让,家庭关系不和睦,是小驰发展为品行障碍的促进因素。

以上这几个孩子都有多动症,但他们是各不相同的,在年龄、家庭方面不同,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共患不同的疾病,结局也有所不同。

我们来看看多动症的三个主要症状。一、注意缺陷,坚持性差

经常听到父母和老师这样描述多动症儿童:“我的孩子总是心不在焉,根本就不能专心听讲”“他很难集中精力,很容易走神”“他不能独自完成作业,一定要有人守着才行”“他总是这件事还没做完就去搞另外一件了”“我的女儿经常丢三落四”“她好像总是在想入非非,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以上所有的表现都是注意力方面的问题,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存在以下缺陷:

1.注意的稳定性差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能较长时间保持集中注意在某种事务上的时间。儿童注意力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l岁半儿童对有兴趣的事务能集中注意5~8分钟,两岁能集中10~12分钟,7~10岁儿童一般可以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可以集中25分钟;青少年注意的稳定性一般可保持40分钟左右,到青年初期,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已接近成人。

多动症儿童注意稳定性差,研究多动症儿童注意问题的论文有几百篇,绝大多数研究都表明,在完成任务时,多动症儿童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的时间明显比同年龄正常儿童短。让我们来看一个科学实验:

研究者观察了18个患多动症和18个没有多动症(对照组)的儿童。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室内有各种玩具,让他们独自在游戏室里玩6分钟。研究者通过一面单向玻璃镜观察并记录儿童所玩的玩具个数和花在每一个玩具上的时间。结果发现,多动症儿童所玩的玩具数量是对照组的三倍,而花在每一个玩具上的时间则是对照组的一半。

很多父母反映“我的孩子看动画片或玩网络游戏时眼睛眨都不眨,可以聚精会神一两个小时,他应该没有注意力问题,只是不爱学习”。果真如此吗?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在玩快速的、高吸引力的、能够获得立即奖赏的游戏时能够保持注意力较长的时间,那是由于游戏、动画对注意力的要求很短,镜头经常2~3分钟就会变换,画面非常有刺激性。研究者比较多动症和对照组儿童在玩游戏时的表现,发现多动组比对照组儿童动作多、不安静,粗心大意,出差错多,因为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敏捷地控制目标的移动,经常鲁莽地让目标撞上障碍物而丢分。所以尽管多动症儿童在玩游戏时比做作业时精力会集中一些,活动会少一些,但是他们此时的行为表现仍然是不正常的,和正常儿童仍然有明显不同。

2.对无关事务缺乏抗干扰能力

当我们在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有时也会被其他事务所吸引,转过脸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但是正常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走神了,而将注意力转回来继续做原来的事,这叫做抗干扰能力。而多动症儿童在注意力中断后往往难以继续注意以前的目标,因为他们不能够抗拒其他事务的干扰。有的孩子不能排除不重要的声音,例如在做作业时,邻居小孩的哭声、父母说话声、电话铃声都会影响他做作业;上课时,注意力会被马路上的汽车声、有人上楼梯的声音所吸引。有的孩子不能排除不重要的视觉信号,例如,早上起床,妈妈要孩子自己穿衣服,他在穿衣服时,看见了衣服上的足球图案,于是想到昨天踢球时足球沾上了泥巴,就找块抹布去擦足球,足球上的泥硬了,擦不下来,就去水龙头上洗抹布,发现水可以顺着抹布往下流,又去琢磨怎样让水流得细而连贯……等妈妈回来时,衣服还只穿了一半。这说明保持注意力也就是保持对一些无关刺激的抑制能力。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当电话铃响伴有灯光闪烁时,多动症和正常儿童都可能在做作业时抬起头来张望,但这两组儿童被这一事件所吸引的时间长短有显著不同:多动症儿童是18秒,而在正常儿童是5秒。这表明,正常儿童在分散注意力后,比多动症儿童更容易恢复到原来正在做的事情上。

保持注意力还需要阻止不重要的思维的闯入,有的孩子诉说在干一件事时,总是出现与任务无关的想法,有时同时来了2~3个想法,或者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这时候,他往往不关心周围发生了什么,这就给人一种很迷茫的样子。有时老师提问,他根本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父母反映,这些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叫他好像没听见一样,有人把这种状态叫做“白日梦”,其实质,是多动症儿童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想法,这也是他们做作业速度慢、经常出错的原因之一。

3.不喜欢从事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事情

随着年龄增长,社会要求人们能够去做一些无趣的、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事情,例如:听一场冗长的报告,阅读难懂的说明书,花大精力去完成一项繁琐的工程设计,这的确令人厌烦,但是我们明白这是必须做的,就会耐下心来坚持做完。多动症儿童很难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让他们去从事那些需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事情,他的感受就像我们听冗长的报告一样困难。

在学生阶段,最需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事情就是做作业了,有位妈妈这样形容孩子:“他苦着脸,在桌上写两道题、趴在地上写两道题、爬上床靠在被子上写两道题,头顶着墙写两道题……,别人一小时完成的作业他要磨蹭2~3小时”。多动症儿童会花最小的努力和最少的时间来完成枯燥、无趣的作业,草草做完后不愿意再去检查、发现错误并更正。因为没有耐心,他们常常“偷工减料”,少做或不做作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老师给多动症孩子增加额外的作业是不明智的。

不仅是做作业,在玩的时候他们也不能专心。人们常常看到多动症孩子把玩具摊得满地都是,实际上是他玩积木还没玩完,又想玩拼图,所以就把积木胡乱扔在那里,不一会儿,又厌烦了拼图,转而开始踢球……,结果,没有一个游戏是有始有终的。

4.容易分心

父母和老师经常说多动症儿童容易分心,就像小猫钓鱼故事中那个不专心的小猫,明明它是去钓鱼,结果却跑去捉蝴蝶,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为什么多动症儿童容易分心呢?

研究发现他们具有寻求新奇的特点,多动症孩子在婴儿期就喜欢探究新奇的、没有尝试过的东西,不管有没有危险都要去拿,不管能不能吃都往嘴里放。这些儿童很容易对正在从事的事情感到厌倦或者失去兴趣,这就导致他们去寻找更有趣、更刺激的事情。以往认为多动症儿童容易被其他东西分散注意力,但可使用传统的方法把引起分心的东西拿走,实际上并不奏效;而增加刺激性、新奇性,例如增加作业材料的颜色、声音,却可以使多动症儿童做作业时集中注意力、减少错误。因此,在帮助多动症儿童提高注意力时,应该在其活动、任务中增加新奇性、趣味性。二、活动过度,反应性增高“他一分钟也安静不下来”“他经常爬上爬下,动个不停,像上了发条似的”“他手脚不停,见什么都要摸一下,踢一脚”“玩的时候都不能安静”“说话太多,经常吵闹”。

这种过度活动是多动症的第二个特点,表现为在需要安静的场合不安静、烦躁、过分的活动,以及话多。下面的研究结果证明多动症儿童比正常儿童活动更多:

1.运动量大

研究者使用仪器测量儿童运动量的多少。

1983年,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特制的类似手表的装置-体动记录仪,用来记录儿童的行为或动作。实验时,孩子们戴上这个手表,经过一周时间,发现多动症男孩明显比对照组男孩活动量大,两组间的差别在学校表现方面最为突出。

在一项研究中,让多动症儿童和对照组儿童进入一个房间自由活动,通过单向玻璃镜观察他们的活动情况。发现多动症儿童在房间走来走去的时间比对照组儿童多8倍,运动手臂的次数多2倍,动腿的次数多4倍,在看电视片时不安静的时间多4倍。当进行心理测验时身体扭动、做小动作的次数也比正常儿童多4倍。

多动症儿童不能按照要求控制多动行为,对他们的成长有诸多不利。幼儿时期,过分好动,不好管理,会弄得父母急躁、不耐烦,父母常常使用惩罚的办法想管住他,在早期就影响了亲子关系;上幼儿园后,由于总是跑来跑去,坐不下来,无法学习知识;上学后,上课不安静,做小动作,玩文具书本,干扰邻座同学,弄出噪声,下课后在教室内外与同学追追打打、高声叫喊,影响学校秩序;而且会造成和同学的冲突。晚上让这些孩子上床睡觉也有很多困难,他们磨磨蹭蹭,不肯按时就寝,在睡眠中也不安稳,表现为频繁翻身,从床的这一头滚到那一头,早上起床时却起不来,感到疲乏。

2.话多

多动症儿童不仅身体运动多,话也特别多,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课堂上和旁边的同学说话,在老师讲课时插嘴;下课了喜欢大声喧哗。而且好争吵,很难静下来倾听别人的谈话。

研究者把两组儿童和母亲间的对话用录音机录下来进行比较,发现多动症儿童说话量比对照组多20%。而且多动症的母亲说话也比正常儿童的母亲多,多动症的母亲多说的话是对孩子过多说话的回答和对他的管教。

3.反应性增高

对多动症儿童的观察发现,多动症儿童对发生在周围的任何事都做出反应,例如,看见一个小虫就要去踩,同学碰了他一下就要反击,这些行为出现得很快、很激烈、不假思索,有人用“高反应性”来概括这种行为,就像拍皮球,多动症儿童拍球出手快、用力大,以致球弹起过高,失误更多。从某种意义来说,多动症过高的活动水平是他们过高反应水平的结果。三、情绪急躁、莽撞冲动

冲动性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

1.情绪急躁、感情用事

多动症儿童情绪急躁,容易激惹,不能理性地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做事常受冲动情绪的驱动。

开学第一天,小威向老师保证,一定要遵守纪律,争当三好学生。课间休息,他想去帮老师擦黑板,大全的腿伸在走道上,绊了他一下,他立即回头踹了大全一脚,两人争吵起来,他把大全的书包扔下楼、把他的书桌掀倒,老师来劝他,抓住他的胳膊,他说老师掐了他,愤怒万分,冲向栏杆要跳楼……

当遇到一个特殊事件,大多数人能通过自己的思维、用一定的时间把获得的信息分成两部分:本人对事件的看法和事件的本质,即客观事实,然后排除感情因素,不掺杂个人偏见,客观地处理这个问题。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曾面临这种情形,大多数情况下有能力做到抑制和延迟对冲动的反应。正常儿童进行自我控制是通过将情感内化而实现的。在幼儿期,感情完全外露,不高兴就哭,以后逐渐学会将感情内化,抑制感情的公开表露,到学龄期,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可以做到在学校不哭。这时情感反应是存在的,只是抑制了公开表露。正常人在表露感情之前,会根据情境去选择表达方式,这是因为人们具备了体察自己的情感、节制情感和改变情感的能力。多动症儿童难以适应社会所要求的冷静、客观地处理事情,是由于他们常常被刺激的即刻反应所左右,没有时间将情感与客观事实分离开来,导致行为的失控。

2.做事冲动,不顾后果

多动症儿童经常和同伴发生冲突、违反纪律和规则,容易发生意外,这些都与冲动有关。

小卫,11岁,他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被同学激怒,不假思索地追打他人,致使同学受伤。为此,学校已经给了他警告处分,并告之再出现类似事件就会开除他。他也知道自己打人不对,多次保证再也不打人了,可是却屡教不改。他告诉我们,当被同学撞了一下或踩了一脚,只感到愤怒,一股热气往头上冲,根本来不及想老师的教导和打人的危害性。

当遇到一件事,每个人都会产生一个原始反应,这个最初的反应是受原始情绪支配,往往是不理智的。正常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审时度势,抑制自己的原始冲动,选择理智的对策。多动症儿童的显著特征在于不能抑制对事件的原始反应,当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们往往做出冲动反应,例如大发雷霆,出口伤人;甚至大打出手、违纪违规。多动症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因为他反应太快,来不及回顾自己过去的教训,预测未来的后果,用以控制现在的行为。

下课了,姗姗箭一般冲出教室,跑向单杠,奋力地爬上去,一个回环动作还没做完,就倒栽葱摔到地上。她的理想是要当奥运冠军。老师说,姗姗从单杠掉下来已经不下10次,有一次还发生了“脑震荡”,可是老师一没注意,她又攀爬上去了。

多动症的冲动性常表现为行为莽撞,带有冒险性。他们不会预先考虑某个行为可能带来的危险,所以他们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出事故、闯祸。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发生严重意外事故是正常儿童的3倍。在需要外科缝合、住院的儿童中,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是正常儿童的2倍。国外对交通事故的调查显示,有多动症的青少年发生交通事故是正常青少年的4倍,在两年的驾驶经历中因为超速、违规停车收到的罚单也是正常青少年的4倍。

小强4岁,上幼儿园后经常和小朋友抢玩具,只要是新奇的、自己没有的东西,他就要先玩,如果别人不给,他就抓人、打人。他常常随便把小朋友的玩具据为己有,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喜欢”。

有人认为这些孩子天生“自私”,“道德品质有问题”。这种看法对多动症孩子是不公平的。研究发现,多动症孩子之所以打架、冒险、抢别人东西,是因为他们不能抵制诱惑、控制欲望。人生路上充满了诱惑,它会使人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欲望是原始的,自制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抵御引诱的有力武器。当欲望和自控之间发生冲突时,多动症孩子往往选择前者。多动症孩子从幼儿期随便把小朋友的玩具据为己有,到在教室里翻同学的文具盒拿走自己喜欢的橡皮,最后发展为私自拿亲戚的钱、拿同学的钱、拿超市的物品,都是由于强烈的、无法控制的欲望。多动症青少年吸烟、喝酒、吸毒,随便和异性发生性关系,同样是由于在诱惑之下缺乏控制能力。

老师觉得上课林林插嘴很扰乱课堂纪律,例如:老师问“10减7……”题目还没说完,林林就抢着回答“等于3”,实际上老师要继续说“再加6等于几”,林林抢答的结果为“错”;体操比赛他擅自离开队伍,害得全班被扣分;春游时,他不顾禁令跑到河边去捞鱼……;他经常做出这样、那样违反纪律的事,老师说他脑子里好像从来没有纪律的概念。

人们在考虑做一件事时,有一种“内部语言”在指挥着自己,对照社会规则,确定这件事该不该做,怎么做。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把父母、老师教导的纪律、规则“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用“内部语言”指导行动。多动症儿童在遵从规则和指令方面的困难与“内部语言”发育不完善有关,他们没有把社会规则“内化”,变成自己的行动准则,一切都凭一时兴起的念头行事、所以总是违纪违规。

3.立即满足、不能等待

这些孩子非常急躁,有要求立即就要得到满足。

东东的妈妈经常抱怨他“想要什么立即就要得到”,如果妈妈答应星期天带他去动物园,他在等待的过程中会极度纠缠父母,提各种要求,弄得父母烦恼不堪。他特别缺乏耐心,在游乐场玩“飞象”需要排队等待,他急得跳来跳去、又吵又闹。

研究者让多动症孩子和对照组孩子做一些数学题,告诉他们如果完成题目,将立刻得到一个小玩具,结果两组都完成了相同数目的题目。然后让这些孩子在两个任务中做出选择:可以做10道题目得到一个小玩具,或者做20道题目得到一个大玩具,但要两天后才能拿到这个大玩具。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多动症儿童选择了前者,而正常儿童则更倾向于选择后者。

这两个例子说明多动症儿童“延迟满足”缺陷。刚出世的孩子是随心所欲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能够抵制眼前的、有吸引力的事务而去追求更长远的结果。例如妈妈说“听话,别吵,去那边玩积木,等会儿妈妈给你买糖吃”,正常孩子就会自己去玩,不干扰妈妈做事,他们会在内心告诉自己听妈妈的话的重要性,等待妈妈的奖励。对于一个成熟的孩子,延迟的奖赏会更有吸引力,他们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选择立刻得到一些小的奖励。但多动症儿童需要立即的满足,不能等待,这种缺陷使他们“短视”,只顾眼前,不能展望未来。

特别提示儿童多动症的三大主征: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情绪和认知,其核心问题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学上叫做抑制能力缺陷。由于缺乏自控,导致学习问题、遵守纪律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使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与其他孩子的不同。第三节 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表现

儿童是一个不断发育的个体,其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多动症儿童的临床表现也随着孩子的长大而变化。事实上,这种神经发育障碍是从孩子出生时就存在的,仅仅由于社会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要求不同,医学家观察的角度不同,才给出了不同的描述。一、婴儿期和学步期的特征——顽皮急躁,难于管理

儿童从一出生,就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有的安静、有的吵闹,有的按时吃、按时睡,有的随心所欲。心理学家把这种在早期就表现出的个体独有的行为和情绪特征叫做“气质”。

多动症孩子在早期主要表现为难于抚养型气质。许多父母回忆孩子在怀孕期就胎动特别多;在婴儿期比其他孩子更活泼,手脚动个不停,易兴奋,好哭闹,很难安静;会爬的时候从摇篮、小推车里面或游戏围栏向外爬,经常跌伤;饮食、大小便、睡眠无规律;环境改变后不能适应或适应较慢;情绪急躁,常大声哭叫,不易安抚;还有的喂养困难,常常肚子痛、偏食等。

使用气质量表评定,发现这些孩子活动过度、情绪反应强烈、注意力不集中、不愉悦的心境得分高;而适应性低,饮食、睡眠、大小便等缺乏规律。追踪研究发现难于抚养型气质的儿童常在2~3岁表现出多动症状。

当他们开始学步时,往往以跑代走,乱抓东西,大人稍不注意就会摔跤。到了幼儿时期,过度活动已经比较明显,手脚停不下来,大人抱也抱不住,难以进行亲子互动游戏。好喧闹和捣乱,满屋子乱跑,对周围的东西非要用手触弄不可。时常翻箱倒柜,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心。对来自各方面的刺激几乎都起反应,不能专注于游戏、听儿歌、听故事或玩玩具,一种玩具玩不了多大一会儿就又扔下玩别的。看图书看不了几页,就换另一本,或将书撕成碎片。脾气急躁,有要求立即就要满足,不能等待,不然就哭闹不止;对人不友好,喜欢用打人、抓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愉快。家长常反映孩子特别不好带,特别累人,也容易引起大人的厌烦。

一项研究对2~3岁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和好斗的孩子进行追踪,到6岁时大约50%仍有多动行为或者被正式诊断为多动症,这说明儿童难养型气质是一个重要的早期危险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的反应方式导致多动、不服从等症状发展。

使用幼儿情绪及社会性评估量表评定,这些孩子在活动度/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同伴攻击、睡眠、负性情绪、饮食、注意力、亲社会的同伴关系等维度异常。使用婴幼儿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定,发现运动、交往、集体活动、自我管理等方面异常。婴儿期或学前期健康状态欠佳、身体运动协调能力发育缓慢、语言发育延迟也是儿童期发生多动症的危险因素。二、学前期的特征——多动不宁、攻击破坏

这一阶段的多动症孩子,以“多动”为主要表现。躯体活动明显比同龄儿童多,好动,坐不住,精力旺盛,好像身上安装有“马达”驱使他不停活动。他们不能安静玩耍,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从一张椅子跳到另外一张椅子上,站到沙发靠背上,爬到桌子上,家里的弹簧床成了他们的“蹦蹦床”,家具经常被他们弄坏。有时翻箱倒柜,不能动的东西他要去动,如拨弄电插座,扳倒开水瓶,导致经常受伤;他们喜欢户外活动而不喜欢待在家中,往往到处奔跑,跳跃。过马路时不顾危险,总是让大人为他绷着一根弦,担心他们的安危。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时,不能按规则等待,克制能力差,随心所欲,不与他人合作,喜欢捣乱、破坏,因而不受欢迎。生活中惹是生非、好强霸道、好欺负人,不讲礼貌,言语粗鲁,行为鲁莽、急躁,侵犯攻击性强,小朋友都不愿和他们玩。

这一时期,注意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他们不能静坐,容易分心,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不能专心致志地做完一件事,看动画片或听故事也不能专心,和他们说话时显得心不在焉,告诉他们的事马上就会忘掉,需要不停地提醒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由于这个年龄段学习任务不重,所以注意力问题尚未引起父母的关注。

他们任性、坚持自己的要求,喜怒无常,受不得一点委屈,易怒,好发脾气,容易沮丧;有什么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吵闹不休或破坏东西,甚至打人、咬人、抓人,不服从大人的管教。至少30%的孩子表现出挑衅或者对抗,特别是男孩。

多动症儿童上幼儿园或学前班后,老师常抱怨孩子不遵守规则、不能与小伙伴有效地进行集体游戏、好冒险、好攻击小伙伴、经常惹祸、破坏公共财物。由于多动,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知识,难于接受幼儿园教育。

研究发现儿童4岁时有57%被父母认为有多动、不安静,有40%被父母/老师发现注意力不集中,但这类孩子中绝大多数在3~6个月后好转。即使评估时符合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到学龄期仅一半仍符合诊断标准。这告诉我们,3~4岁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可能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持续一年以上,大多数可能会持续到童年期和青少年期。

2013年,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估计,近2%的3~4岁儿童被诊断为多动症,这一比例比1997年的0.5%增长了近4倍之多。

玛洪的新近研究提出以下迹象可帮助临床医生及家长识别幼儿多动症:

1.不喜欢或回避那些需要持续保持注意力超过1~2分钟的活动;

2.开始一项活动片刻后就失去兴趣,并开始做其他的事情;

3.与其他同龄儿童相比,说话太多,制造很多的噪声;

4.爬上不应该爬的地方;

5.4岁时仍不能单脚站立;

6.几乎总是坐立不安——不断踢腿或抖腿,或在座位上来回扭动身体;坐几分钟后“必须”站起来;

7.因为什么都不怕而导致危险情况;

8.与陌生人熟络太快;

9.一贯对小伙伴具有攻击性;因为攻击行为被幼儿园或日间照料机构拒绝;

10.在不应该快速移动的地方跑动或经常奔跑,由于这些行为而导致受伤。

若年幼儿童存在2个或更多的上述症状,应该到具有诊断及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专业经验的临床医师处就诊,精心全面的评估可以诊断学龄前儿童的多动症。三、学龄期的特征——注意缺陷、多动冲动

一旦多动症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多动症的表现就开始显现出来。

他们不能遵守学校的纪律,上课不安静,做小动作,玩文具书本,打扰邻座同学,弄出噪声。下课后在教室内外与同学追追打打,高声叫喊。做操、排队时,不服从指挥,总是擅自行动,影响学校的秩序。

由于他们没有坚持性,做作业成为一大难题,需要父母在旁边不停地督促。不仅自己对做作业烦恼不堪,而且家长也备受折磨。有的孩子甚至“偷工减料”或干脆不做。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拖拖拉拉,早上喊不起,晚上不愿睡,就连穿衣和洗脸刷牙也需要不停地督促。

他们在学习方面,由于不专心听讲,做作业马虎,不能汲取老师教的知识,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考试时,难的题目能做出来,容易的反而出错。学习问题在1~2年级还不明显,3~4年级以后,由于学习难度的增加,和同学之间的差距就明显起来。

伙伴关系方面,由于缺乏合作精神,不懂得谦让和分享,争强、霸道,因而常被其他孩子疏远、排斥。

到一年级末,绝大多数多动症儿童能被老师发现有行为问题。父母不仅要处理孩子在家的行为问题,而且要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操心,需要花费比其他父母更多的精力,承受较多的压力。

刚上学的多动症孩子天真无邪,个个认为自己是好孩子。但随着他们学习成绩下降,行为问题导致适应困难,他们逐渐认可了自己不是好孩子。这种自我评价降低是很关键的,一旦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了,也就丧失了进取心。到了童年晚期(9~12岁),30%~50%的孩子发展为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问题,例如与父母老师顶嘴、反抗权威,与其他孩子打架,撒谎,私自拿家长或别人的钱、物等。四、青少年期的特征——学习困难、对立违抗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从现象学观察,认为多动症在青春期会好转。但近40年来对多动症的长期追踪,发现结果不容乐观。研究发现70%~80%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到了青春期这些症状仍继续存在,58%学业成绩不佳,25%~35%出现反社会行为或品行障碍,30%正在尝试或者已使用大麻或饮酒、吸烟。

进入青少年期,大运动量的多动症状明显减轻,但与同龄人相比仍然可以察觉到多动的特征,例如在需要静坐的场合,身体的某一部位处于一种无目的的动作中,在桌子上敲手指或拿着圆珠笔转圈圈,腿在桌子下面不时摆来摆去等。做作业时常喜欢站着,要不就来回走动。别人说话时喜欢插嘴,干扰他人交谈。情绪易于兴奋,不合时宜地大笑,开玩笑时不顾他人感受,对同伴的玩笑则反应过强。有时恶作剧、哗众取宠。这些行为常被认为是不成熟的表现。他们能觉察到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常感到内心不安宁,不能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脑子里常常同时冒出许多不必要的想法,自己想赶也赶不走。

青少年期多动症最突出的表现是学习困难,这一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严重。由于中学学习内容比小学多,难度大,要求更强的组织能力、注意细节能力及耐力,进入初中后,他们往往出现多门功课不及格的情况,导致厌学甚至辍学。

由于青少年独立性增强,他们与父母的对抗更加明显,轻则不理睬父母,不按照要求办事,重则吵闹甚至大打出手。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和网络成瘾在这个年龄阶段成为更严重的并发症。五、成人期的特征——工作绩效差、人际关系不良

也许很多父母会认为既然是“儿童多动症”,可能孩子长大了多动症也就好了。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50%~60%的多动症持续到成年期,被诊断为成人ADHD。与儿童期相比,成人ADHD绝大多数以注意缺陷为主要症状,最常出现的症状包括注意持续时间短、经常因外界刺激而分心,组织和安排一件事有困难,他们逃避需要大量持续用脑的任务;不能注意细节,常犯粗心所致的错误;很难遵从指令,常完不成任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于正常人群,在高中阶段接受特殊辅导的次数多,而考上大学的比例相对少。工作后他们的职业功能明显受损,由于缺乏自我监督,工作的条理性差,责任心不强,工作绩效差,经常被辞退工作,社会地位低下。成人ADHD患者管理财务的能力差,不能有计划地购物;不能按时付账而导致负债累累。健康观念差,不注意锻炼身体和适当饮食;很难与他人建立或维持友谊或亲密的人际关系。一些患者存在明显的婚姻问题(如重婚、离婚率高等)。驾驶习惯差,常发生交通事故,违反交通规则、被吊销执照等。

据报道87%以上的成人ADHD终生至少共患一种其他的精神障碍,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6倍,包括焦虑障碍、抽动障碍、物质滥用、情感性障碍等。成人ADHD共患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现患率是25%~43%,终身患病率是59%;酒精依赖或酒精滥用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21%~53%。由于这些共患病的影响,成人ADH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更加困难,而且治疗难度相应增加,疗效也变得更差。

特别提示童年早期,由于环境对多动症孩子的要求不高,除了父母带养困难外,尚未能引起重视。上小学是个分水岭,因为学校纪律的要求,到一年级末,大多数多动症能够被老师识别出来。小学3~6年级,已经开始显现出由于多动症导致的各种困难。初中阶段是多动症青少年的困难时期,各种共患病的出现,以及孩子自尊心的下降,使治疗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成人ADHD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们面临着学业、职业、人际交往、婚姻家庭等诸方面的困难,需要引起重视。第二章 多动症与共患病

医学上,共患病指病人存在着一个以上的疾病诊断。多动症儿童大多数存在共患病,有共患病的儿童比单纯多动症儿童社会功能损害更严重,治疗上更困难。因此需要认识共患病并积极给予干预,以获得多动症治疗的最佳疗效。第一节 学习困难和特定学习障碍

多动症儿童的学业一般都会受到影响,并且常常是多动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过去曾将学习困难列入儿童多动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中,近些年来随着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学习困难仅被看做是多动症一种伴发的症状或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

据报道,多动症儿童几乎90%学习成绩不理想;标准化成就测验得分比同龄儿童低10~15个百分点;标准化智力测验智商比同龄儿童低7~15个百分点。多动症儿童学习成绩不佳,包括两种情况,共患学习困难或特定学习障碍。前者是继发于多动症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结果,后者可能是同时存在两种疾病。分述如下。一、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受阻,表现为学业成绩经常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达一年以上。这类儿童一般无智力缺陷。学习困难这个概念比较宽泛,包括了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落后。

1.学习困难的原因

与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有关,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听讲,不能汲取老师传授的知识;回家后不愿意做作业,功课不能得到巩固;由于冲动,在做题时不能够仔细了解题意,看个一知半解就动手答题,解题过程马虎潦草,容易出现粗心所致的错误,有的孩子在做难题时能做对,做容易的题时,由于马虎反而出错,这些都是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低年级阶段还可以通过家长的辅导来补救;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特别是进入初中阶段,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辅导,所以出现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或成绩起伏波动。学习成绩差出现的时间不一,有的在入学后就被发现,多数在3年级以后出现,有的到初中才明显。由于注意障碍对学习认知过程是非选择性的,所以一般是学习成绩普遍落后,但根据儿童对不同科目的兴趣不同而有区别,不喜欢的科目下降明显,感兴趣的科目则保持较好。有些患儿成绩下降不明显,可能与他们的症状相对较轻或智力水平较高,家庭对儿童的管理比较成功有关。同时,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其学习成绩与督促、管理有密切关系,呈现大幅度波动。家长与老师管得严格一些就上升,放松管理就滑坡。本章开头的案例中瑞奇和小驰都伴有学习困难。二、特定学习障碍

特定学习障碍又称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常在发育的早期阶段就显现出来,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导致儿童不能学会正常的学习技能,包括阅读、计算、书面表达等技能。多动症合并阅读障碍者占21%,合并计算障碍者占28%。

1.学习障碍的病因

该病与遗传有很大关系,患儿的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的患病率达45%以上。脑影像学检查(CT、MRI)和解剖发现患者脑结构有轻度的异常或大脑组织学改变,如皮质异位、对称性改变、多发微小脑回、神经元移行和结构异常,双侧颞叶的对称性发生改变,以及枕-颞叶皮质神经联系通路的改变等。其最根本的缺陷,是大脑在几个感觉通道上快速转换信息过程的异常。

2.临床表现(1)阅读障碍:

常见于男性,这类儿童开口说话比正常儿童稍晚,语言表达简单。到了应学会阅读的年龄不会阅读,朗读不流畅,常常出现省略、停顿、歪曲、添加或替代。不能默读,读完后不能理解、回忆所读内容。阅读速度慢、重读同一行或跳行等。汉语阅读障碍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汉字字形-字音、字形-字义识别的准确性和速度方面的障碍,或词句阅读理解困难,错别字多难以纠正,听写、默写困难,背诵困难。有的还伴有字写不好、写字吃力、容易疲劳、抄写错误等等。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三、四年级后出现写作文困难。凡是需要阅读技能参与的功课均明显受累,算术应用题的理解、列式困难,所以数学成绩也下降。(2)计算技能障碍:

计算能力包含了数概念的使用,涉及数的量、数字符号中每个数的位置及其代表的意义、数量关系以及数字符号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计算技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数量、数位概念混乱,数字符号命名、理解与表达、计数、基本运算和数学推理障碍,数学成绩差,以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的孩子还表现为学习认识钟表的时间、认识几何图形存在困难。(3)书写表达障碍:

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困难合并出现,如写作时句子有文法或标点的错误、句子组织能力差、多处拼写错误、写作能力很差等。文字书写表达障碍通常伴随着阅读障碍或计算障碍。也有一些证据提示会伴随语言及知觉动作缺陷,如果写字困难是由于动作协调的问题,则可能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有关。

当一个孩子既有多动症又有学习障碍时,他的学习成绩在1~2年级就明显比其他同学落后,认知损害严重,需要及早给予特殊教育。

无论是学习困难还是学习障碍,当儿童青少年面临反复的学业失败后,都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不愿意进取,而出现厌学。所以,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赞扬他的努力,不去和其他孩子攀比,保护孩子的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