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册汗青(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3 11:26:21

点击下载

作者:牛月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史册汗青

史册汗青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史册汗青作者:牛月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29674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史册汗青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历史规划国别纪传

国别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体裁上属于历史散文范畴,内容上重在纪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国语》、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战国策》均为国别体的典范之作。而《史记》、《后汉书》、《晋书》等,既是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最早国别体著作——国语

在我国春秋末期,鲁国有个姓丘名明的人,因其父亲是左史官,所以称左丘明。他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的器重,并担任鲁国太史。作为太史,左丘明非常关心国家政事,他积极参政议政。有一次,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这“三桓”进行商议,就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春秋时史学家。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他著有《左传》和《国语》。这两本书记录了很多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孔子讲学图

左丘明说:“孔子是大圣人。圣人一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却又想和‘三桓’商量,他们怎会支持您的主张呢?”

鲁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同意?”鲁定公 (?~前480年),姬宋,春秋时期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在位15年。他任用孔子当大司寇,孔子开始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讲求孝道,稳定家庭,安定社会,使鲁国社会和谐,经济蒸蒸日上,国富民强起来。

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同时也很喜欢美味肉食。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因此,五年过去了,这人一件皮大衣也没做成;十年过去了,一次牲祭也没做上。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周人的谋略不对。你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却召集三桓来商量,这同与狐狸商量做皮大衣、与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啊!”左丘明深深知道,孔子主张削弱三桓,主要加强君权,曾向鲁定公提出过“堕3都”的建议。三都是三桓的3个重要城池,势力所在之地,是三桓对抗公室的私有据点。左丘明非常清楚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鲁定公听从了左丘明的建议,没有征求三桓的意见,直接任■孔子圣迹之《堕三都图》命孔子为司徒。三桓 指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左丘明与孔子的关系很好,他的思想也是儒家思想。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王室,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孔子曾以左丘明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他说: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是说,甜言蜜语、谗言媚色、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觉得可耻。

孔子评价左丘明的这些话,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诚实耿直、品德优良的人,这与秉笔直书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史官 我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历代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帝王言行录的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后者专门编撰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孔子曾多次赞叹左丘明的“君子”风范,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还与左丘明一起讨论编撰《春秋左氏传》的事。多次赞叹左丘明的高尚品格,还赞扬左丘明的史家文笔。

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十分渊博。他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世人所崇拜。■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

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余万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此书的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史称《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有着极高成就的文学著作。■左丘明著作《左传》朝聘 朝是侯国君主朝见周王;聘是侯国间有事,彼此派遣卿大夫存问。朝见或聘问有一定仪式。朝聘者要献送表明自己身份的珪璋,为“执玉”。受朝聘者则先“辞玉”,后“受玉”,再“还玉”。其间使臣还要向受朝聘国献送方物;受朝聘者对之馈赠,以示答谢。

春秋时期史官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崇尚历史文献记录的真实性。史官们把历史的真实性看得很神圣,在记录史事时,往往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不虚饰、不隐恶的原则,即使做出牺牲也要捍卫国史的求真精神,表现了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

忠于历史是史家的天职,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广泛赞扬和“君子”美誉。

左丘明在晚年的时候,由于长期的著述,他的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不久他双目就失明了。他离开了朝廷,也远离了政治纷争,他看得更加清楚,想得更加明白了,他更是不受束缚了。国别史 是国别体史书的简称,是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也称国别体,是史书的一种体裁。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国语》,此外,《战国策》、《三国志》都是比较著名的国别史。

左丘明心中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了起来,他想到编撰《左传》还有许多剩余资料,还有许多遗漏之处。特别是当时他身在朝廷还受着某些束缚,有些事他不能写。于是,他决定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侯的要闻和君臣得失的事迹和话语记述下来,并取名《国语》,用以警示后人。

盲史官讲述的史事集录成书,便叫作《语》。再按照国别区分,就是《周语》、《鲁语》等,总称《国语》。《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关于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因此也叫《春秋外传》。■春秋时期的古城■春秋时期的编钟《国语》全书21卷中,其中《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国语》里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周穆王 (?~前912年),姬满,姬姓,名满,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喜欢西游,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关于他的传说,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则是《穆天子传》。《周语》从周穆王开始,记西周早期史实;《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齐桓公的论证之语;《晋语》记录到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智伯灭亡,到了战国初期;《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国语》记录的历史事迹,是一种价值极高的原始史料,对研究先秦时期历史非常重要,后来司马迁著《史记》时就从中吸取了很多史料。《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它最大的特点。《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具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它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其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国语》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一是长于记言,二是有虚构故事情节。虽然在语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比《左传》前进了一大步。《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许多国别史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所以,《国语》与《左传》一起,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对后世贡献巨大。阅读链接《国语》作者自古存在争议。最早提出《国语》作者为左丘明的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东汉史学家班固也持此说。他们认为左丘明为孔子《春秋》作传后,不幸失明,但他根据作传所剩材料,又编辑了《国语》。后世学者怀疑这类说法。晋代傅玄认为《国语》非左丘明所作,宋人朱熹,直至清人尤侗等,也都对此存疑,但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战国历史典籍——战国策西汉时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降生了,并取名叫刘向。刘家曾家族显赫,但随着朝代的更换,刘家就衰落了,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刘向成长。刘向从小聪明好学,在他12岁的时候便被任用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又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刘向因通晓辞章,善于连缀辞赋,同大臣王褒、张子侨等一起面■刘向画像见了皇上,回答了皇上提问,并呈献了几十篇辞赋和颂歌。刘向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便被汉宣帝重用。

有一次,皇上向刘向问起神仙方术之事,皇上听说淮南王藏有一本为世人不知的《鸿宝苑秘书》,书中载有神仙使鬼怪将物变成金子的法术以及修道延寿的秘方,就问刘向知道不知道。

许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本书,但是,刘向却知道这本书。因为刘向的父亲刘德在汉武帝时,在处理淮南王的案子时得到了这本书。刘向在小时候就熟读过它。

刘向认为这是一本奇书,便献给了皇上,并说依照书上的方法可以提炼黄金。于是,皇上便下令由刘向主持冶炼黄金的事情。■战国历史典籍《战国策》

由于这本书中所写的过程太过复杂繁琐,黄金没有炼成,还耗费了很多钱财,直到这个时候,刘向才知道书中所写的炼金术并不灵验。

刘向炼金不成,皇上罢免了他的官职,吏部也弹劾刘向铸造假黄金,罪当处死。这时,刘向的哥哥阳城侯刘安民上书皇上,请求交纳封地的一半户籍,用来赎刘向的罪过。谏议大夫 古代官职。秦代设大夫,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无定员。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认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

皇上原本爱惜刘向的才华,不久后就赦免刘向复出,担任了郎中。在汉元帝时,刘向又被提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为当时辅政的4位大臣之一。

在此期间,刘向曾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的得失,并上书弹劾外戚,抨击宦官专权误国,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臣。他也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给事中 古代官名,秦代设置。西汉因袭官职,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负责实际政务,为朝中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东汉不设。魏晋时,或为加官,或为正官,亦无定员。

刘向历经汉宣帝、汉元帝和汉成帝3位皇帝,因此具有丰富的经历。在汉成帝即位时,因刘向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所以让他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刊“五经”和各种秘籍。

刘向在校录书籍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6种记录纵横家的书,分别是《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这些书,并取名叫《战国策》。■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争霸场景《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也称《短长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事迹以及从战国初年到秦统一全国的240年天下大事和各个诸侯国丰富多彩的历史面貌。纵横家 在古代战国时期,有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他们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其代表人物为苏秦、张仪。苏秦主张合纵,合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战国策》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战国策》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和谋士的言行都搜集于此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各自的阴谋阳谋等。《战国策》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具有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书中,语言不仅成为了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战国策》善于铺叙,长于说事,选取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紧凑生动,富戏剧性;喜夸张渲染,善用排偶,捭阖谲诳,辩丽恣肆;又善用比喻与寓言,讽刺幽默,说服力强。《战国策》也善于描写人物,抒发情感,部分篇章深沉蕴藉,委婉动人。《战国策》还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逸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它充分展现了语言和计谋方面的绝妙境界,洋溢着令后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战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200多年的历史,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丰富资料。■战国时期的弓弩手《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是完全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战国时期的马车三家分晋 指我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到春秋末年,这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真实,尤其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时,更加具体细致,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阅读链接《战国策·燕策》记载了一个故事,说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这时,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秦就是那个‘渔夫’。”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于是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初期,在夏阳有一个司马书院,夏阳人司马谈是里面的老师。他有一个儿子叫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迁在4岁时,就成为了书院的学生。他天生聪明好学,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知识。司马迁在父亲的指导下,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同时他还拜了很多名师。受父亲的熏陶,司马迁从小就立志,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历史学家。在司马迁20岁那年,他的父亲■司马迁画像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作为史官,太史令有责任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为当时执政者提供借鉴。于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开始大量地搜集和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此时的司马谈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感到无论是时间和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他就把希望寄托于他的儿子司马迁身上了,希望儿子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他的宏愿。书院 我国古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

司马迁也不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开始努力学习,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父亲还要求他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漫游,为他写史做好准备。在漫游的过程中,司马迁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有一天,司马迁游历到了汨罗江畔,这里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司马迁在这里高声朗诵屈原的诗,并且痛哭流涕,用心深刻体到了屈原当时的思想感情。司马迁到了汉代开国名臣韩信的故乡淮阴时,他搜集整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事迹,并亲自询问当地人,了解韩信事迹的每一个细节。司马迁一边漫游,一边考察,在旅程中不忘记向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书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资料。同时,他还深入民间,广泛接■《史记》里记载的负荆请罪蜡像触人们的生活,使他对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

司马迁漫游了名山大川,饱览了山川河流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也提高了他的文学水平。司马迁的这次漫游,是典型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谈 (?~前110年),西汉人,汉武帝建元年间,他任太史令,掌管图书典籍、天文历算,并兼管文书和记载大事。他总结了先秦各家学说,认为阴阳、儒、墨、法各家学说均有长短,唯有道家兼各家所长。著有《论六家之要旨》。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做了郎中令。他多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东巡至泰山,并在泰山上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就是“封禅”大典,这在当时可谓是天大的事。

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谈,以记载历史为自己的使命。但当时他因病留在洛阳,未能从行,于是深感遗憾,抑郁愤恨而死。他在临终时,把自己所要编撰史书的理想和计划,托付给了他的儿子司马迁去实现。

司马谈在病危时,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流着眼泪说:“我死了以后,千万不要忘记我这一生的希望,一定要写出一部巨大的史书。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

司马谈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知道父亲将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了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答应了父亲的嘱托,表示一定要完成父亲的心愿。封禅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在远古的夏商周三代,就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司马迁在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使得他有机会阅览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与修改历法。在太初年间,他参与完成了一部史书,并取名《太初历》。

在此期间,司马迁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儒家始祖孔子编纂《春秋》,也要写出一部同样的历史巨著。于是,他就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动手编写。■《史记》记载的楚汉相争场面■《史记》记载的乌江自刎蜡像

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书巨著之时,发生了李陵事件。抗匈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与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长兄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塞与匈奴作战时被俘,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而向匈奴投降,只有司马迁站出来驳斥大臣们的意见。李陵 (前134~前74年),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孙,他成年后,被选拔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他擅长射箭,十分爱护手下的士兵。汉武帝因李家世代为将,便让他带兵。李陵后来被任命为骑都尉,率丹阳郡的楚兵5000名,在酒泉、张掖一带教练射术,以防备匈奴,后被匈奴所俘。

汉武帝问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是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5000人,他深入到对方的腹地,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虽然打了败仗,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还有他的想法,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是在为李陵辩护,便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朝廷?”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于是就把他投入了监狱。第二年,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他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刑,他始终不屈服,仍然坚持自己意见。宫刑在当时是个奇耻大辱,不仅有污先人,也会让亲友耻笑。司马迁在狱中备受凌辱,几乎断送了性命。

司马迁本想一死,但是他想到父亲的嘱托,又想到了自己多年搜集资料的艰辛,为了实现编史的夙愿,他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望出现一线转机。中书令 我国古代官名。在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置令与仆射为其长,掌传宣诏命等。中书令、尚书令在西汉并置,与谒庭令、内者令等宦官都是由士人担当。

后来,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已经50岁了。他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他也许是“尊宠任职”。但司马迁并不在意这些,他开始埋头专心致志地写他的书。他知道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争分夺秒地进行撰述。■《史记》记载的烽火戏诸侯图

司马迁一边搜集和阅读大量资料,一边夜以继日地进行撰写、校正。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这部史书起初没有固定书名,那时人们叫它《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称《太史公》。“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因为司马迁这部书包括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2000多年的历史,于是人们就叫它为《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全书共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史记》是以历史上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类明确,其中包括“本纪”、“世家”、“列传”3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因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的“纪传体”。■司马迁狱中著史石刻雕像三皇五帝 三皇指远古燧人、伏羲、神农三位人文始祖。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位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是最接近我国夏朝之前的上古“帝王”,和神话时代的三皇五氏完全不同。不同时期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史记》分类明确,“本纪”是全书的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列传”是除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等。《史记》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见识,而且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生动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以及同情广大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冤枉的人鸣不平的正义行为。因此,《史记》不仅是后来历史学家学习的典范,而且是后来文学家学习的典范。《史记》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这就是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做了详细叙述。他对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广大人民也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生涩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明白的文字,使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更加形象鲜明,语言也更加生动活泼。《史记》不仅内容翔实可靠,并且文字生动优美,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所以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著作。《史记》对于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我国文化的经典巨著,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司马迁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后人,他的著作也影响了后人,充分体现了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因此后人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阅读链接司马迁小时候,有一次跟随外祖父杨鼎要去参加一个文人聚会,有个儒士听说司马迁《诗经》中的145首《国风》全部能背出来,有些不信,就把司马光叫到面前,请他背给大家听。司马迁说:“不知先生是要我顺背还是倒背?”语出惊人,在场的人都十分惊讶,大家聚了过来。司马迁非常熟练地倒背了起来。他的声调抑扬顿挫,周围文人都不由得连连称道,无不惊叹:“奇才!奇才!真是奇才呀!”东汉纪传体史书——后汉书

东晋末年,南北朝初期,豪强四起,连年混战,社会动荡。出生于官宦士族之家的范泰和很多人一样,需要依附一个能够保全身家性命的权势人物。范泰通过审时度势,毅然选择了在当时已经初露锋芒的建武将军刘裕,并受到刘裕的赏识与重用。刘裕登基称帝后,拜范泰为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他在闲暇之余,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他著有《古今善言》24篇,很有影响力。范泰有个儿子叫范晔,他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明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尚未成年,便以博览经史、善写文章而负有盛名。■范晔画像■《后汉书·百官志》

范晔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范晔17岁时,被朝廷任用为掌管文书的史官。到23岁时,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任参军之职,后又转为右军参军。在此后的10余年里,他先后担任过很多职务。

有一年,刘义恭的弟弟刘义康的母亲王太妃去世,刘义康把属僚们召集到府内帮助料理丧事,范晔也参加了。对于刘义康母亲的死,范晔自然悲伤不起来。在临葬前的一天夜晚,轮到范晔弟弟范广渊值班时,范晔兄弟俩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酒来。醉意蒙眬之际,范晔忘记了场合,竟推开窗子,听挽歌助酒。

这件事被传出后,刘义康非常恼怒,就到宋文帝那里进范晔的谗言,宋文帝就把范晔打发到宣城当太守去了。这次贬官对范晔是一次很大刺激,仕途上的坎坷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某些隐痛。刘裕 (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北朝时期刘宋开国之君,史称宋武帝。执政期间,抑制豪强兼并,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具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范晔虽然生在名门士族,但他本人却是个妾生的庶子。晋代嫡庶之别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等级,因而也决定了范晔的社会地位。范泰 (355年~428年),字伯伦,是南朝宋大臣、学者。初为太学博士,历官谢安及会稽王道子参军。他博览群书,好为文章,爱奖后生,孜孜无倦。著有文集20卷,又撰《古今善言》24篇,还有《宋书本传》并行于世。另有诗篇《鸾鸟》、《九月九日》、《经汉高庙》、《咏雪》等等。

范晔的母亲把他生在厕所里,并且碰伤了他的前额,因而落下个小名叫“砖”。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学,认为他是败坏家族的祸根。父亲范泰也不喜欢范晔,早早地将他过继给了从伯范弘之。屈伸荣辱与宦海浮沉,使得范晔心情十分苦闷。

为了排解这种痛苦,范晔开始从事东汉历史的编纂工作。他埋头研究历史,打开了他的眼界,原来现实中的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他在查阅了大量的历史后,便逐渐整理出了一些头绪,并找到了一些答案,认识到了自身命运的普遍性。

范晔由于对自身遭遇的愤慨,以及他愤世嫉俗的性格,激发了他用历史反映现实的雄心。他凭着深厚的史学功底,凭着他去伪存真的历史观和个人对历史的理解,终于写出了历史名作《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10纪、80列传和8志,记载了从新帝王莽起至汉献帝时的195年历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从《后汉书》史料价值以及被列为“前四史”的情况,可以看出《后汉书》在我国历史学上的崇高地位。纪传体 史书的一种形式。司马迁首创。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后汉书》除体例上的创新以外,最显著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的。此书中类传前多有序,每个人物传记展开前多有提要,用语简洁、准确,这可以使读者先对所写人物有一个总体印象,起到未见其人先会其神的作用。■《列女传》人物故事图局部《后汉书》还长于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或假借他人评说,或援引时人谚语歌谣等以纪传人物。《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宗室 我国古代对君主父系男性血亲的称呼。历代皇族称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历代就■张衡画像此规定不一。历代均专设官衙来主管宗室事务。《后汉书》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范晔先对全书做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表现出高超的史学编撰技巧。《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80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3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9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列传 我国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是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列传是指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是记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种题材。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在《后汉书》中,范晔非常善于刻画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物。如《张衡传》就是《后汉书》中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文章详尽而生动地记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一生,突出表现了他在科学和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政治上的建树。叙事波澜起伏,从多方面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了张衡作为科学家刻苦钻研,终于取得辉煌成就的曲折历程。

与作者对上述纪传人物的态度相反,范晔对外戚、宦官的横暴专权、祸国殃民则大加挞伐。在东汉中期,汉和帝、汉安帝以后,皇帝都是幼年即位,不能执掌朝纲,于是开始了外戚与宦官争夺王朝统治权的混乱局面,《后汉书》对此都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后汉书》的史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展现了范晔的多才多艺。比如《后汉书》记载的科学发现:

十月癸亥,一客星出于南门,其大如斗笠,鲜艳缤纷,后渐衰萎,于次年六月没。

这段文字记录了发生于2000年前超新星爆发的事件,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记录。《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朝代兴衰历变、历史大事件等在书中都有所反映。《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这些列传既是新创,又反映了东汉的实际情况。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弥足珍贵。阅读链接据载范晔的琵琶弹得很好,并能创作新曲。宋文帝很想听听,屡次加以暗示,范晔假装糊涂,始终不肯为皇帝弹奏。在一次宴会上,宋文帝直接向范晔说:“我想唱一首歌,你可以伴奏吗?”话说到这份上,范晔只得奉旨弹奏。待宋文帝一唱完,范晔立即停止了演奏,竟不肯多弹一曲。担任朝廷要职的许多官吏都嫉妒范晔的才能,不愿意范晔得到皇帝的宠信,使得范晔的仕途一直不顺。创新纪传体史书——晋书

那是在隋代一个深秋时节,在陕西的关中渭北一带,一个天然的驻军之地,一支十几万人的大军,就在这里驻扎了下来。

有一天,一个年近40岁的中年男子,竟悠然自得地穿过猎猎旌旗,走向军营的辕门,叫道:“我叫房乔,字玄龄,前来求见你们的统帅、二公子李世民。”声音很是温和,一听就是个文人。李世民掀开军帐,竟是一双细长的凤眼,湛清有神,在凝视着自己。这一老一少,刚一见面,那微妙的、对立的又恰好是能融合互补的家世和气质,就深深吸引了彼此。■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生于隋唐时的齐州临淄,即今山东省淄博市。唐初良相和谋臣。谥号“文昭”。他监修国史,制订唐朝律令,倡导儒学,综理朝政,是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后世把房玄龄当作良相的典范。

阅历丰富的房玄龄,从少年李■晋书世民的身上,看到了一股强大优势和不可动摇的力量。他温和有礼地一笑,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才华和能力,全部献给了李家这个年龄可以做自己儿子的人。

天资聪颖的李世民,很快就把房玄龄视为心腹中的心腹,赋予了他“草拟檄文书信”在中枢任职,然后又以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方式,把招揽士族人才的重任,也交给了房玄龄。

从此,不是房玄龄走到了李世民面前,而是整个山东士族和江南华族,走到了关陇强权的身边。信 古代称作“尺牍”。古人是将信写在削好的竹片或木片上,一根竹片或木片约在一尺到三尺之间,所以叫尺牍。“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如“阳气极于上,阴信萌乎下”。“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在我国古代的书信中,最著名的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

在击破王世充后,房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其他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以后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后都位至卿相。房玄龄也被任命为宰相。宰相 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宰相位高权重,甚至受到皇帝的尊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意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中。

李世民一统中原,他府中的谋臣猛将,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龄推荐之恩,尽死力报效。但像房玄龄这样的一位能够运筹帷幄的大人物,却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前久居晋阳,醋成为唐宫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且因皇上喜吃,皇宫储存极多。

唐太宗年间,宰相房玄龄惧内是有了名的。其妻虽然霸道,但对房玄龄衣食住行十分精心,从来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别人插手。■《晋书》记载的王祥列传

一日,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玄龄经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几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几分酒意的唐太宗乘着酒兴,便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人。不料房玄龄酒后吹牛被皇上当了真,赐给他两位美人。

想到霸道且细心的妻子,房玄龄愁得不知怎样才好。还是尉迟恭给他打了气,说老婆再凶,也不敢把皇上赐的美人怎么样,房玄龄才小心翼翼地将两个美人领回家。

不料,房玄龄的老婆却不管是不是皇上赐的,一见房玄龄带回两个年轻、漂亮的小妾,大发雷霆,指着房玄龄大吵大骂,并操起鸡毛掸子大打出手,把两个美人赶出了府。

房玄龄见不对头,只好将两个■《晋书》中记载的周处美人送走了,此事马上便被唐太宗和大臣们知道了。

唐太宗想压一压宰相夫人的横气,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龄和夫人问罪。房玄龄夫人也知此祸不小,小心翼翼地跟随着房玄龄来见唐太宗。尉迟恭 字敬德(585年~658年),鲜卑族,朔州鄯阳人。唐朝名将,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身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后尉迟恭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

唐太宗见他们来到,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说:“我也不追究你违旨之罪,这里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领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过日子,另一条是吃了这坛‘毒酒’省得嫉妒旁人了。”

房玄龄知道夫人性子烈,怕夫人喝“毒酒”,急跪地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为当朝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