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与诗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3 12:04:55

点击下载

作者:陈周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诗境与诗心

诗境与诗心试读:

前言

关于诗歌学习和诗歌研究的书籍有很多,这些著作倾注了作者的诸多心血,从不同角度给我们学习诗歌以启示,为我们指出领略诗歌美的门径。

笔者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有两点比较强烈的感受:其一,专门研究诗歌的学者在理论上的挖掘一般都比较深,但离大多数读者(特别是初学者)较远,运用的一些概念有时会让人捉摸不透;其二,针对学生学习和考试的辅导书,又因为目的性太强,显得缺少生机,把本来具有丰富美感的诗歌揉捏得变了味,不够亲切。

大道至简。——古人如是说。笔者联系自己的学习与体会,力图从诗歌的内涵、特征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出发,尽力还原诗歌的自然趣味,并努力以平实的书写满足读者清新的阅读期待。陈周2012年3月23日上编诗歌的基本内涵诗歌是什么

东西方的文学都发端于诗歌。西方文学从荷马、维吉尔的诗歌开始。中国诗歌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直到现在,历朝历代,优秀诗篇层出不穷,优秀诗人也如群星闪耀。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那么,诗歌究竟是什么呢?

诗歌属于文学的范畴。文学作品除了诗歌,还有小说、戏剧和散文等。

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戏剧主要是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将现实的矛盾转化为戏剧冲突。

散文,可以说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材料、形散神聚的结构、各具特色的语言来写自然、写社会、写人生、写理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从题材方面看,诗歌可以记叙事情,比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也可以表达一个道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还可以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情,比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秋晚登城北门》等。这些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叙事诗、哲理诗和抒情诗。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假如诗人想抒发久居一地不愿离开的惜别之情,写了下面几行字:

我不愿意走,

我不愿意走,

我不愿意走啊,

我不愿意走!

这确实是抒情,是直抒胸臆,但是还不能看作一首诗。这里面虽然有感情,但是它缺少的正是诗歌应该具有的艺术性。

诗歌的艺术性体现在哪里呢?

诗歌的艺术性表现为很多方面,但是最基本的一点在于诗歌的形象性。就是说,诗人在表达感情的时候,要借助外在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将感情熔铸在形象中,通过形象来传情,这就是寄托。这个具体可感的形象,相当于抒情的媒介,是感情的“代言人”。

比如,诗人表达思乡怀人感情的时候,有时会选择月亮这一形象。诗人心中的期盼,就是借月传情,让“月亮代表我的心”。下面所引的诗词都是这样。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采桑子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苍梧谣

蔡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别诸弟三首(其一)鲁迅

梦魂常向故乡驰,

始信人间苦别离。

夜半倚床忆诸弟,

残灯如豆月明时。

有时也可假想月儿不解风情,此时仍寄情明月,就更显曲折委婉,别有风味: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还有更进一步的,明言不须借月儿寄情,实则表达更深的隐曲衷肠。如郁达夫的《金丝雀》(其五):

河桥灯火夜将阑,

知汝深闺梦已残。

心事莫从明月寄,

中天恐被成人看。

所以说,当我们要表达那一份久居一地不愿离去的惜别之情时,就应该寻找合适的具有艺术美的形象,来寄托要抒发的感情。比如,我们借助树的形象,就可以书写成下面的句子:

前边一棵树,

后边一棵树,

左边一棵树,

右边一棵树。

棵棵树,

都想把我挽住。

这就可以称为诗歌了。

我们把诗歌中熔铸了诗人感情的可感形象,包括事物、人物、动作或情节,等等,叫作意象。感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风云变色,草木含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等词句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万水千山总是情”,或者“一枝一叶总关情”;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寄托是理解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要注意领会。既然感情是通过形象来表达,那么读诗的时候,首先就要去感受形象。诗人要寄托的感情隐身其后,有时还颇费思量,难以把握。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阅读一首诗,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还要能“跳脱”诗句的字面意思。

鲜明的意象和醇厚的感情相融合,构成诗歌的意境。一首诗要是能够做到意境美好,又主题深刻,就可以说具有了神韵。意象与感情

意象是诗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边关冷月,荒山古道;大漠孤烟,岭南微草;晨钟暮鼓,雨打芭蕉;江岸踏歌,孤帆远棹……诗人传达感情和思想,就是通过这些形象来完成的。

意象,取自于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等范畴的万千事物。为感情寻找准确的寄托物,就是意象的构思和经营。

英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奥尔丁顿就曾经写过名为《意象》的短诗两首,很是有趣:(一)

像一船翠香的水果,

沿着威尼斯黑暗的运河漂流。

你呀,优美的你,

漂进了我荒芜的城。(二)

青色的烟升腾起来,

像消散而又盘旋的鸟群之云。

我的爱情也像这样升向你,

不断消散又不断获得再生。

读诗,必须了解意象,并揣摩意象背后的感情和思想。在所有意象中,自然景物是最常见的。正如清代袁枚所言:“夕阳芳草无情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描写,为抒发思想、感情而起兴、铺垫。特别是诗人要表达细微、曲折、含蓄的感情时,通过景物来渲染特定的气氛,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范仲淹的《渔家傲》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词中的刚劲之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句把所见之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和所闻之边声、号角声联缀在一起,渲染一幅肃杀而又悲壮的战地风景,衬托戍边将士功业未建、有家难回的苦涩内心。尤其是大雁这一形象,更是浓郁乡思之情的强烈体现:秋来,风景异;大雁离塞南飞,毫无留恋,而人在边关,竟不能归!有了这一幅塞外秋景图的渲染、烘托,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感情内蕴就更为丰富深厚,显得悲壮而不悲伤,苍凉而不凄凉。

对于以景物渲染环境、烘托感情的诗歌,要结合客观景物特征,也要依据主观抒情的词句细心体味,准确把握。

秦观的《满庭芳》也是一首景情结合的佳作: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霁天空阔,云淡楚江清。独棹孤篷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

蓼花红艳繁盛,芦叶衰黄披纷,露水夜深零落。这些极具节令特色的典型景物融进辽阔江天,使恬静优美的画面中渗出一缕孤寒之气。结合日高未起、酒酣微醒的情态描写,不难读出词人仕途失意隐居江湖放浪山水以消除精神创伤的情怀。恰恰是这些清纯淡远的意象,为词人倾吐心声、抒发襟怀营造了氛围,也帮助我们找到了解读词人心灵的路径。

如果说,渲染、烘托是借客观景物强化主观感情,那么,移情于景就是直接把情感融于景物之中。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寓于言外。”描写能够把客观事物具体、生动地再现给读者,使人凝神遐想。

王维的《山居秋暝》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这些景物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也是诗人心境的幻影。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脍炙人口的写景名篇: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枫树、渔火、寒山寺、满天霜,带有秋夜幽寂清冷、萧疏孤寂的特点,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写出了漂泊者的孤孑无依。整首诗的色彩、意境与夜泊客子的心绪、情怀吻合,或者还可以说,是诗人的羁旅乡愁成就了江边的枫林渔火。

明代史谨的《湘江夜泊》也将满腔愁绪散入山水云雾间:

扁舟载月下三湘,

露渚风来杜若香。

一片秋声无处着,

和愁散入水云乡。“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感情”和“景物”在名义上是两个事物,实际上是融合在一起不可分离的。如果写诗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那么感情和景物就能神奇地融二为一,分不出哪是情哪是景了。)王夫之的《姜斋诗话》里的这两句话点出了情景交融的情韵。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把情融入景中,通过写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陆游的《楚城》就将怀古幽情托付给悲啼的猿、悲鸣的鸟:

江上荒城猿鸟悲,

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

只有滩声似旧时。

战国至宋,已过千年。其间江山易位,人事变迁,都成往事。唯有江水涛声依旧,诉说屈原遗恨,绵绵不休。南宋偏安江南日久,朝廷光复中原有心无力,外忧内患,国势衰微。陆游意识到主战势力难挽时局,又虑及自身时乖命蹇,引屈原自况,表达深深的无奈。

王禹偁的《村行》将思乡的惆怅,寄托给色彩明艳、层次分明的秋山晚景: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也有诗歌以乐景衬哀情,这比前者显得更加曲折,更富情味。杜甫的《绝句》(其二)就是如此: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作此诗时,诗人客居成都,生计无着,极思东归,但因战乱阻隔,未能成行。诗人勾勒了一幅碧绿、青葱、火红、洁白等色彩构成的明丽画面,尽写绚烂春光。然而,诗人的心意却不在此。后两句笔锋陡转,发出深深慨叹。美艳景色反而勾起沦落的感伤。诗句以客观景物的明艳反衬乡思之深厚,物美而情伤。

温庭筠的《诉衷情》也以秾丽之景,衬幽独之情:

莺语花舞春昼午,雨霏微。金带枕,宫锦,凤凰帷。柳弱蝶交飞,依依。辽阳音信稀,梦中归。

室外,花舞莺语,蝴蝶翻飞,柳丛依依,细雨蒙蒙,一派大好春光;室内,思妇放下帷帐,倚枕长卧。为何要辜负大好春光?原因是:“辽阳音信稀,梦中归。”从军的丈夫不但未归,连书信也没有,要想见面,只能在梦中。其实,词人通过“柳弱蝶交飞”已给了暗示:蝴蝶双双穿柳绕花,思妇却孤眠独宿,这就是她不愿去室外赏春的原因了。

诗歌中的景情关系,一般来说总有线索可寻。由景物描写走进诗人内心,是洞悉诗人情感的密码。意境

诗歌写出来如果不能给人美感,那就不能算作好诗。美感主要来自美好的意境。

准确理解诗歌意境,是增强诗歌阅读能力的前提,有助于提高文学悟性,提升艺术素养。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虚实相映,极富美感: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之后,仍然对扬州魂牵梦萦。这首诗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在这秋深月明之际,是否正在与红颜知己们吹箫传情?诗人将想象中的情景和有关二十四桥与美人吹箫的传说融合一体,意境空灵虚幻,令人遐想,同时也传给友人一份殷殷挂念的慰藉。

意境,是诗人感情和诗歌形象互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情境。营造意境,就是取诸万象,形容其感情。也有观点认为,意境的生成还有赖于读者审美经验与诗意诗情的融会,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整体性艺术境界。

感知意象,体悟感情,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意境。

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反映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进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对形象鲜明,感情比较容易把握的诗歌,应该首先贴近形象和感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积淀,加以感知和领会。来看一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选自王实甫《西厢记》的《端正好》: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秋思》以白描的手法,将一组浸润着旷远萧疏情味的形象极富层次地组合在艺术画面之中,写出了游子那份难以遣怀的羁旅愁情。

小令营造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独对夕阳的孤独与愁苦。作品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给其以高度评价,认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正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马致远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岁才入仕,但又看不惯官场的黑暗,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现实的失意、痛苦、悲凉、孤独,借一支枯笔,倾吐而出。《端正好》虽然抒发的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离愁别绪,但那一系列色彩明丽、搭配和谐的碧云天、黄花地、霜林红叶,还有紧吹的西风、南迁的大雁,又将一幅别致的图景镌刻在欣赏者的记忆深处。

明代丘浚也有一首名为《秋思》的六言绝句,别具一格:

水落浅滩石出,

霜冷疏林叶丹。

天外数声归雁,

人在高楼倚阑。

依托感情,以情摄景,品赏诗歌意韵。这是从感情出发理解意境的重要方法。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理解诗歌蕴涵的感情是阅读诗歌的重要旨趣。准确把握感情,再通过联想和想象去反观诗歌形象,也是理解意境的好方法,因为形象总是或浓或淡或深或浅地敷有诗人的感情色彩。

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将点染手法运用得已入化境: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首联和颔联,诗人撇开重逢,先回忆过去的别离。曾经江海山川,几度分袂!云阳旅邸偶遇故交,不禁喜出望外,只疑身在梦中。当双方都惊觉这并非梦境时,却又不禁悲从中来:相熟的老友却要询问对方的年岁!“相悲各问年”一语,重心在一“悲”字。

颈联是情景交融的典型笔法。夜静更深,客舍话别,离人心情未免孤寂、沉重。诗句不从正面写人,而从侧面渲染环境。孤灯,寒雨,湿竹,浮烟,明写景而暗喻情。

尾联,由眼前的短暂相聚又想到明日的长久分离。一个“更”字,蕴涵着多少无奈,多少惋惜!眼前所能做的也只有举起离杯,相互宽慰,期盼再相逢!

围绕颔联中的“悲”和尾联的“恨”,再联系“乍见”及诗题中的“宿别”,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友人偶遇又将匆匆作别的留念之情。由此再结合“江海”、“山川”、“离杯”等形象,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颈联所描绘的情境了:寒夜里,灯光暗照,竹林深处,细雨敲打着劲瘦的竹叶,泛起蒙蒙雨雾,似漂浮着的片片烟云。极具表现力的“寒”、“湿”、“浮”等词语笼进了诗人多少透彻肺腑的感伤与惆怅!

立足形象,展开联想,领略融情于景的笔法,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歌总是将感情寄寓形象之中。仔细揣摩诗歌形象,并融入自己对形象的感情体验,以期达成与诗人的感情共鸣,从而获得对感情的准确领悟。能做到这一点,理解诗歌就容易了。清代高鼎的《村居》就是很有情味的绝句: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以轻松的节奏、欢快的词句勾勒了一组极富动感的意象,抒写了诗人村野闲居的怡乐之情,更在景中添上了一群活泼的放风筝的孩子,由此,一首不朽诗篇便定了格。《村居》,是诗,也是画,能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不愧是清诗中的上品。

还有这样一首小诗,也别有趣味:

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这是清代诗人陈沆的一曲随景口占。据说,陈沆路遇河流,请渔翁帮忙摆渡。渔翁见陈沆是个读书人模样,便请他根据渔翁的“江湖”生活写一首诗,如合意,就可以渡他过河,并不收银两。

多么纯粹的形象组合,多么巧妙的数词连缀,传达出多么冲淡平和、闲适从容而又旷达悠远的人生趣味!

熟悉诗歌风格,领略诗歌气质神韵。了解风格和风格的多样性,对深入感受诗歌意境无疑又多了一个角度和方法。

揣摩诗歌立意,认识诗歌主题。抒写时代风貌,反映社会风情,都体现着诗歌反映现实的责任。这就是诗歌主题的价值所在。主题是诗歌的灵魂。对主题的解读,可以增进我们对诗歌的深入了解。

联系背景,知人论世,探寻诗歌时代特征。朝代更迭,时事变迁,个人遭际的痕迹和诗人感怀伤世的情愫都印在诗歌之中。不了解时代背景和活动在特定历史、文化时空的诗人的身世、经历,就不可能获得对诗歌准确、深刻的认识。

唐朝末年,节度使割据一方,势力日盛,权倾朝野,尾大不掉。连年混战,民瘼深重。中原百姓流离失所,江南也时燃烽火,只有西蜀地偏一隅,局势平稳,故中原、江南豪族士绅、富商巨贾一时云集。这些人虽衣食无忧,却深感前景暗淡,整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感情空虚便放浪形骸,寄情声色。于是,以温庭筠为鼻祖的脂粉气十足、香艳秾丽的花间词派应时而生。不了解晚唐时局,就不会了解温庭筠,更不会了解花间词派。

南唐处于五代十国后期,北宋统一已成定局。才情绝佳但治国无能的后主李煜丧国被俘,幽居汴京,沦为阶下囚,受封违命侯,但他仍念念不忘旧时风月,终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断送性命。李煜身世天上人间的变化是理解他后期词风巨变的最重要参考。

同样,不研究南宋迁都临安的衰局残梦,就无从知晓婉约词派的李清照会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也不会知晓为什么辛弃疾身闲秋江却国事难忘,酒入愁肠却又写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样的清丽词句。

蒲松龄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补授博士弟子员,名震一时。但此后参加乡试屡试不第。尽管生活蹇迫,但矢志进学,以致家徒四壁,终岁不知肉味。年届花甲,才接受老妻劝告,放弃幻想。71岁时根据惯例,补授为岁贡生。为此,县令赠匾,宾朋庆贺。他写诗《蒙朋赐贺》以寄意:

落拓功名五十秋,

不成一事雪盈头。

腐儒竟得宾朋贺,

归对妻孥梦也羞!

今天读来,能否从诗句中参透蒲松龄大半生的凄凉?

意境是理解诗歌的一个重要概念,准确理解意境是深入认识诗歌的关键一环。这里提及的一些读诗途径或方法,后文还会详细探讨。境界

怎么理解诗歌的境界?有的观点就把意境看作境界。严格来讲,境界和意境还是有区别的。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融合而成的艺术情境。相对而言,境界的内涵更要“虚”一些。

境界,原本是一个佛教概念,是指对佛法领悟的程度。程度有深有浅,说明佛学修养的境界有高有低。

把“境”或“境界”引入对诗歌的品鉴是在唐代。明清时期,“境界”已成为文学艺术鉴赏的基本术语了。晚清,境界理论渐成体系。这种理论认为,境界体现诗歌的格调、层次,是诗歌之本,而形象、语言、音韵、格律等只是诗歌的形貌。

很多学者的表述能给我们提供一些这方面的认识和启示。

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过,李白、杜甫之所以能称为“诗人之冠冕”,是“胸襟阔大故也”。

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肯定境界与胸怀有关:“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刘熙载的《艺概·文概》特别强调:“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句中“胸次”即“胸襟”。

至于人们经常提到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那段著名的论述,主要说的还是为人做事做学问的境界,不应该看作对诗歌境界的评述: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钱锺书在《宋诗选注》的《序言》中提到南宋陈渊的一首诗:

渊明已黄壤,

诗语余奇趣。

我行田野间,

举目辄相遇。

谁云古人远?

正是无来去!

这首诗的题目是《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其八)。诗人感叹自己旅途所见之景都曾被陶渊明歌咏过了。钱锺书举这个例子要说明的是,宋朝诗人的“心眼”如不能跳出前人的艺术领地,就只能落入窠臼。原话是这样的:

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假如陈渊觉得一眼望出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所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给陶潜限制得很褊狭。

文段中的“心眼”就是“境界”。

这里举毛泽东的诗词为例,来具体谈一谈对诗歌境界的理解。

1923年9月,毛泽东从广州回到长沙,开展反对湖南地方军阀赵恒惕的斗争,推动工农群众运动。11月,毛泽东接中央通知,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会议。此时妻子杨开慧刚生下次子毛岸青不久。毛泽东在离开长沙作别妻儿之时,写《贺新郎》相赠: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离别妻子娇儿,听汽笛骤响,催人上道,“从此天涯孤旅”。但是词人没有沉湎于儿女情长,而是盼望与妻子比翼高飞,去实现共同的奋斗理想!词作境界宏阔,非“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可堪比拟!

毛泽东战友柳直荀被害后,柳妻李淑一于1957年2月写词一首《菩萨蛮》寄毛泽东,毛泽东于5月作《蝶恋花·答李淑一》回赠,而此前杨开慧已牺牲。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词中“骄杨”指杨开慧,“柳”指柳直荀。失去亲人,内心的惨怛,又岂是词句所能传出!毛泽东跳出一己悲喜的局限,以开阔的胸襟劝慰同悲相怜的李淑一。全词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现实和幻想统一起来,创造了一个瑰丽神圣又充满人情味的神话意境,深沉地寄托了对死难者无限缅怀和悼念之情。词作情意缠绵,精神博大;境界的高尚,是一般诗家词客难以企及的。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上阕勾勒古荒苍茫、绵亘千古的巍巍昆仑,带着原始的狰狞不驯。下阕直接指斥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更要抽出倚天之剑,“裁”昆仑为三截,让普天之下一同凉热!

词人面对沉默劲悍而内怀极大破坏力的昆仑,心气平和,从容不迫。全词落笔昆仑之高、之大、之野,而能升华内心藐视强力的雄伟抱负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磅礴志向。这一股气概和伟力已突破天地的定则与束缚,激荡在无垠的宇宙!

实际上,在毛泽东的笔下,即使是短制,也有不凡的气度。他的《十六字令三首》已成不朽: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诗歌的境界同诗人的气质、学识、阅历、修养、胸襟、思想、情感都有紧密的联系。可以讲,诗人的境界高了,诗歌的境界才会高。用明代李贽的话说,就是:“有是格,便有是调。”主题

有人曾经形象地说,诗歌是时代的晴雨表。英国诗人雪莱也说过,诗是世界未为人知的立法者。这些话是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诗歌的呢?主题!

揣摩诗歌立意,认识诗歌主题,是探寻诗歌深层含义的重要方法。孔子曾简洁地道出诗歌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有所寄寓,感发言志即为兴;观风俗兴衰,考政教得失即为观;群居切磋,互相砥砺即为群;怨刺上政,以期改良即为怨。这些话都高度凝练地说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江上渔者》、《蚕妇》和《陶者》都是著名的绝句: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蚕妇

张俞

昨夜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一叶扁舟出没风波,时隐时现,随时都有被波浪吞没的危险,但是渔夫打来的鲈鱼却尽被别人享用。辛苦养蚕,卖丝鬻绢,而自己哪得罗绮遍身!一把辛酸泪,打湿蚕妇破旧布衫!陶土制砖制瓦,盖的全是他人广厦。三首诗通过不同的形象,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劳而不获,不劳而获。诗歌充分揭露当时社会现实,令人动容。

揭示社会不公向来是诗歌的重大主题之一。实际上,反映这一种不公平社会现实的诗歌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诗经·魏风·伐檀》就是一篇很典型的作品: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几首诗可以表达同一主题,那么一首诗能不能表达几个主题呢?当然不能。既然是主题,就应该集中凝练,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诗歌主题多义性的理解。

对于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的预示》,历来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说诗写的是孩子童真的世界,有的说诗中有关于永恒与短暂的深刻寓意:

一颗沙子里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

把无限放在手掌上,

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卞之琳的《断章》也引人玄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原为长诗中的片段,也是长诗中诗人最满意的四句,后独立成章,名之曰《断章》。诗句字面极为简洁,但给人丰富的关于生与死、物与我等宇宙、人生的相对性的联想。

舒婷的《致橡树》也有不同理解。有人将它理解为女子要求摆脱对男子依附的爱情观,也有人将它理解为一种争取独立的广义的人生观。

歌曲《雾里看花》一般都被当作情歌来唱: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花开花谢,

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烦恼最是无情夜,

笑语欢颜难道说那就是亲热?

温存未必就是体贴,

你知哪句是真?哪一句是假?

哪一句是情思凝结?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

此歌一经唱出,红遍大江南北。后来记者采访词作者——解放军艺术家阎肃,说年轻人都把这首歌当作爱情歌曲来唱,阎肃老师怎么想。阎肃说,那就让他们当爱情歌唱吧。言语之间,这首歌原创意图并不是在表现爱情。

原来此歌是为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写的,主题是“打假”。是啊,面对鱼目混珠、难以识辨的假冒伪劣产品,“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听着商贩煽情的推销,“你知哪句是真?哪一句是假?哪一句是情思凝结”?

回过头来,重新再读歌词,确实如此,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把它看作爱情歌曲,原因就在于同一首诗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领会诗歌的主题,不能局限于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能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意味。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事物(象征物)来暗示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思想或感情等。运用象征,可以使诗句更加凝练,思想意义更加丰富。

王尔碑

一棵树,被人砍断了

剩下半截生命

一半痛苦,一半愤怒

荒凉,孤独

呵,它已被人遗忘

春天,流血的心上

又艰苦地捧出

一片新绿

绿的枝条,绿的叶子

都在笑:笑那斧头的锋利

这首短诗,字面意思极为简洁。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解读,就显得机械、拘泥了。可以这样来理解:“剩下半截生命”的树,它“痛苦”,因自己的不幸与孤独;它“愤怒”,为自己的命运不公。寥寥数语,给我们勾勒出一个孤独的树的形象。“一片新绿”象征扑不灭的生命力。树从伤残的身躯和滴血的心灵中艰难地走向新生,从痛苦、愤怒到艰难、顽强地生存。诗人塑造了一个倔强、乐观、豪放的强者形象。

这些优秀的诗篇,运用意象的巧妙组合,突破了理性的逻辑联系,丰富了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苏轼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同样,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认识诗歌,只要作出的解释是合理的,都应该得到认可。“诗无达诂”,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读者完全可以读出诗人没有着意要表现的内容,只要符合思维的和生活的逻辑就行。诗歌本来就是极具创造性的文学体裁,坐实理解,有时反而无趣。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主题具有多义性的诗歌可称为朦胧诗。这正是诗歌耐人寻味之处。耐人寻味的原因就在于诗歌的含蓄美。含蓄美是诗歌高层次的美。

一首诗要能做到意境美,主题深,我们就可以说诗歌具有了神韵。读诗,要能循着形象、感情的脉络,进一步领略诗歌的神韵,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去景而得情,去情而得神”。风格

北宋俞文豹在《吹剑录》中写到关于苏轼的一则逸事,说的是苏轼曾向一位善歌者问起自己词作与柳永词的差别: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强调的就是作品的特色。

不同的作家,由于生活经历、气质个性、感情倾向、立场观点等方面的区别,在处理题材、描绘形象、熔铸主题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是文学上所说的风格。风格是作家在长期创作中逐步形成的。熟悉诗歌风格,领略诗歌气质神韵,是对诗歌深层次的把握。

诗歌风格丰富多彩。豪放与婉约,雄浑与纤巧,含蓄与明快,缜密与疏放,朴实与绮丽,等等,是前人对诗歌风格一些总体性的概括。

如果联系具体的作家,风格还会呈现更强的个性化色彩。有些诗家词客我们比较熟悉,对他们作品的风格都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味淡意浓,王维的诗画共融气韵生动,李白的飘逸潇洒恣意旷达,杜甫的深沉郁结从容顿挫,白居易的平易浅近雅俗共赏,李煜的哀怨凄婉,柳永的缠绵悱恻,苏轼的放达乐观,陆游的慷慨忧伤,辛弃疾的低沉雄浑,李清照的清丽哀婉,等等。

有一些作家作品我们接触的可能不是很多,大都只会留下一个朦胧的印象。可以结合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再作一些具体的学习。例如,曹操诗歌的总体风格是宏阔雄健,慷慨苍凉,语言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宏阔雄健、慷慨苍凉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在曹操的诗中,表现得尤为典型。如《薤露行》、《蒿里行》,内容原本都是挽歌,曹操运用乐府旧体抒写了全新的内容,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原因与经过。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即位,但是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权柄。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但是计谋泄漏,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张让又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外奔,后被率兵进京的董卓劫还。董卓乘机窃取国家大权,不久废少帝为弘农王,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于是关东各州郡的兵马起而讨伐董卓,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放火烧毁了京城洛阳,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诗歌从大处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多年以来的社会变革纳入这数十字之中。写何进,以“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四句刻画他的寡谋无断。写董卓之乱,只用“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四句就将汉祚倾颓、洛阳焚毁、挟帝西迁及百姓受难等悲惨的场面勾勒而出。“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又将自己的悲慨凝聚其中。《蒿里行》也体现了同样的风格: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初平元年(190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部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征讨董卓。

前四句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汉室。

接着,诗句写联军内部复杂情况: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甚至自相残杀。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把矛头指向“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百姓,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诗歌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薤露行》与《蒿里行》被明代钟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

再如,王昌龄诗风雄健浑厚,情思质朴。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诗人,被称为“诗家天子”。王诗名早著,与当时诗人交游颇多,与李白、孟浩然、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人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但是他性情上有缺憾,“不护细行”,以致官运不顺,“屡见贬斥”,曾被贬岭南和湘西,也曾赴西北边地,还来往于中原和东南。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滋养了他雄健浑厚、情思质朴诗风的形成。

王昌龄《塞上曲》(其一、其二)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将士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和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也书写了将士们的牺牲与苦难: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的美誉。其《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句慨叹守边将领无能,盼望有汉代李广式的良将再世,击退入侵之敌。诗歌意境开阔,语气坚定铿锵,有包蕴古今的气魄。

七言绝句组诗《从军行》七首也是王昌龄边塞诗的杰出代表,其一、其二、其四已成绝唱: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价王昌龄的七绝“妙绝古今,别有天地”,“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王昌龄的作品又通过描写思妇的幽怨,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战争状态下百姓的生活: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至于《芙蓉楼送辛渐》,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外还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杜牧的清健俊爽,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等等。这些诗人的风格都可以在阅读中联系具体的作品细加体会。

要说明的是,不少诗人词人都是以一格为主,而又不拘一格。苏轼、辛弃疾这两位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也写过清新婉约的作品: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清平乐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绝句》写得极具豪放气概: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渔家傲·记梦》也凭借浪漫主义的想象,鲜明地体现着李清照词风豪放的一面: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清代黄蓼园曾高度评价这首词:“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对风格和风格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深入感受诗歌意境帮助会很大。当然,理解诗歌风格,要结合具体诗作,切忌笼而统之,求个大概。中编诗歌的特征形象性《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诗句让谢安笑乐、得到肯定的是才女谢道蕴。比起谢朗(小名胡儿)的比喻“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确实高明得多。试想一下,无数盐粒从空中落下,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柳絮迎风起舞,则曼妙无比。

诗歌要塑造形象。这里的形象是指可以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具体的事物、景物、人物或情节等。诗歌通过塑造形象来寄托感情、营造意境、渲染氛围,以使读者获得感情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滋养和艺术上的享受。

形象可以是物。

日本诗人松尾芭蕉有一首著名的俳句《古池》:

古老的池塘,

青蛙跃入,

水声袅袅。

青蛙暗示春天,池塘象征永恒。青蛙一入,冲破了池塘的凝固、寂静,传达出宇宙动与静的相生相成。泰戈尔对这首俳句有节制的抒情,非常佩服。

他对另外一首也评价甚高:

暮秋时节,

枯枝上歇着,

一只乌鸦。

泰戈尔说:“三行足矣!深秋树木落尽叶子,一两根枝桠枯朽了,上面歇着一只乌鸦。寒带地区,秋天是树叶萧萧飘落,花儿凋零,浓雾暗淡天空的季节。秋天给人死气沉沉的感觉。枯枝上歇着一只黑乌鸦,这就足以让读者在心境里窥见秋天贫苦的阴暗。诗人刚落笔就退却了,因为读者是具有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泰戈尔散文选·访日散记》)

唐朝张志和的词《渔歌子》以极具色彩感的形象,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纯净图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金朝后期迫于蒙古大军的压力,民族精神已经烙上悲悯的底色。曾经狂放的马蹄,敲响了回乡的足音。赵秉文的诗歌浮起了低回的寒雨惊梦:

思归

四时唯觉漏声长,几度吟残蜡烬釭。

惊梦故人风动竹,催春羯鼓雨敲窗。

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

遥想翠云亭下水,满坡青草鹭鸶双。

诗句中密集的形象,告白了昔日的刚劲已变得沉郁!

清军入关后,顾炎武在昆山、嘉定一带积极组织抵抗,失败后又在江浙经商为生,后游学四方。年届七旬,依然奔走不息,最后坠马摔伤,逝于旅途之中。

顾炎武自始至终没有泯灭抗清复明的决心和意志。诗人曾以精卫自比,赋予精卫鸟更深刻的艺术美感和精神内涵:

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在郭沫若诗集《女神》中,《炉中煤》一诗写于1920年。诗人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将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运用极具浪漫主义的想象,以煤自况,寄寓着诗人以身许国、积极进取的爱国情怀,表现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体现了诗人情怀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在《天狗》中,诗人又自比“天狗”,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天狗这一形象是强悍的、狂暴的,给人以极大的艺术冲击力。

形象可以是景。

唐朝诗人刘驾《晓登迎春阁》融视觉、嗅觉、听觉形象于四行诗句,极写春景的明艳与活泼:

未栉凭栏眺锦城,

烟笼万井二江明。

香风满阁花满树,

树树树梢啼晓莺。

诗人早起,未及梳洗就登阁凭栏,领略春光里锦城美景。远眺,锦江、郫江格外分明,城内炊烟袅袅,轻笼万井;近观,迎春阁内杂花生树,间关莺语,香风弥漫,别有情趣。

李商隐的《天涯》也写到黄莺的啼叫:

春日在天涯,

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

为湿最高花。

前两句写天涯落日,后两句写啼莺泣泪,泪湿枝花。诗句在虚实之间包蕴的伤春与伤世之感,一时裹挟而来,令人动容。

南唐冯延巳的词《阮郎归》在写景方面也极其工致: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丝,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栖。

词写仲春之景。豆梅丝柳,风和蝶飞,花露草烟,双燕栖梁,帘幕低垂。一句一景,相互映衬,画面丰满,一派明媚春光。

柳永的《望海潮》在塑造自然景物方面极尽渲染之能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一反柳永婉约风格,笔法大开大阖,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上阕在具体描写后以“竞豪奢”作结。下阕重点描写西湖。湖山之美,游乐之盛,描绘栩栩如生,一幅游乐图卷如展目前。

南宋康与之的《诉衷情·长安怀古》语言简明,融情入景,感情深沉含蓄,深重的哀愁充满字里行间:

阿房废止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夕阳余辉洒满古原头,塞北群雁哀鸣南飞走,浩荡渭河,依然东流,满目都是凄清、肃杀的晚秋!

词人写景寄情,感叹朝代更迭。秦朝的废址,汉朝的荒丘,狐兔群游。历史上,长安古都,一再易主。往日繁华成梦,而今的宋朝不正在步其后尘?

古代的题画诗在写景诗歌中别具一格,上佳者也别有情致。王维的《画》一直代表着学习诗歌的启蒙记忆: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晚清诗僧敬安有一首《寒江钓鱼图》题画诗,深有禅意:

垂钓板桥东,

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

鱼嚼梅花影。

这位敬安和尚是湖南湘潭人,曾在寺庙里烧残两根手指,别号“八指头陀”。在诗歌创作方面,这位和尚很有个性。

郁达夫在绝句《题悲鸿画梅》中寄予深重家国之思:

花中巢许耐寒枝,

香满罗浮小雪时。

各记兴亡家国恨,

悲鸿作画我题诗。

形象可以是人。《上山采蘼芜》是东汉时期的一首乐府诗: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是一首弃妇诗。弃妇和前夫偶遇,于是便有了穿越古今的一段对话。诗句既透露出弃妇心中的无限委屈怨恨,心怀愧意的前夫也显示了念旧的深深悔意。“乐府双璧”之一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对遭婆婆休弃、整妆归家的刘兰芝是这样刻画的: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诗句采用细描的手法,着意塑造刘兰芝的娇艳美好,以衬托其遭际的不幸,也为叙写焦仲卿、刘兰芝的不幸结局作反衬式的铺垫。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是采用白描,写出了诗人在听闻王师平叛消息后的狂喜心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宝应元年(762年)冬,唐军平定安史之乱。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战乱将息,山河得以拯救,黎民得以疗伤;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楚,也将结束!诗人喜极而泣,手舞足蹈的形象跃然纸上。此诗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盖由此来。

毛泽东《七律·长征》描写的是人物群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人用一系列形象化的诗句,勾勒多幅画面,表现长征的困苦艰难。诗句渲染了长征途中极端的险阻,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壮志豪情。特别是跨越雪山后的欣喜,展现出的生机与希望,荡漾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形象可以是情节(故事)。

叙事性的诗歌,特别是长诗,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用心品鉴。白居易长诗《琵琶行》以铺叙的手法通过记叙诗人与琵琶女相会、相识的经过,表达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对自身谪官遭遇的感伤。没有这个故事(情节)作为依托,诗歌的意境就难以呈现出来。

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将自己一生征战谱写成一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陈与义残年抱病,思归心切,著《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以抒怀: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词写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前后。二十年前,还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词人曾与“豪英”沉浸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游赏之中。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与宋王室一起流离逃难。此时词人忆及往事,百感交集。上阕写午桥宴饮,偶寄闲情。下阕写国事沧桑,知己零落。简笔叙写情节,借往日旧事,将沉重孤愁浸入只纸片言。抒情性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感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是诗歌的生命。虽然从题材上人们把诗歌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说理诗,但是诗歌的本质属性仍然是抒情的。在诗歌里,单纯的叙事、写景和说理是不存在的。

汉乐府《江南》字面上写的是采莲人观看“鱼戏莲叶间”的情态,实际是一首与劳动紧密结合的情歌。开头三句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明丽、生动的江南水乡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变化来写鱼儿游动,词句极富动态感。诗歌字面上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是莲叶、游鱼都是人目中所见之景,能想象出当时采莲人的自由、欢快。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此诗是乐府中的相和歌辞。相和,就是一人唱众人和的歌唱形式。相和歌辞多是采用谐音、比兴和双关等手法写成的情诗。“莲”是“怜”的谐音,喻示爱情。鱼儿在莲叶间戏水,暗喻青年男女爱恋、追求的欢乐情景。诗歌巧妙地表现采莲人泛舟湖中、歌声相和、追求爱情的人生情趣。

写景诗也是这样。王安石绝句《江上》写道:

江北秋阴一半开,

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诗境一目了然。秋晚,诗人在江南眺望北岸,天色阴沉,天际似乎只透出一半亮色。云层含着雨意,压得很低,徘徊不去。青山缭绕,江流迂回。此景此境,使人心生疑窦,路在何方?忽见白帆点点,在山林的掩映下,从远处驶来。

这首诗,四句都是写景,情呢?王安石从宰相位退职,闲居江宁府(驻地在今江苏南京)钟山附近的半山园,平日闲来无事,饱览山光水色,写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小诗。这是其中很有风味的一首。诗人巧妙地借景言情,诗句暗含着对时事与人生哲理的深刻体会。在阴暗压抑中能开阔视野,内心豁然畅达,不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获得的精神启迪吗?

当然,更多的诗,在叙事、写景中自然地流露诗人的感情。《诗经·周南·关雎》就是运用简练的叙事笔法来表达男子对心上人的思慕之情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汉乐府的《上邪》表达的是女子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誓言: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篇爱情誓言,语言大胆质朴,有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抒情主人公用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达对心上人永恒的爱恋。《上邪》作为汉乐府民歌中的佼佼者,奇特的想象包蕴着深挚的爱情,在艺术上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短章中神品”。

唐朝诗人来鹄的《云》一反人们对流云的欣赏,曲折地指斥云对人间疾苦的无动于衷:

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

前两句,写云变化多端,或浮动山峰之间,或倒影溪水之中,但最终还是让人希望落空。为什么?第三句揭示谜底,原来天旱苗枯,农人急盼甘霖。但是云悠闲自得,只是不断地在人们眼前化作奇峰,自我陶醉。多少期盼,多少怨愤,都涌荡在字里行间!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共有一组三首:

其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二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其三

西风塞上胡笳,明月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

从形象的塑造方面来看,三首小令都有让人称道的地方。比如第二首,平沙、细草、曲水、黄云、红叶、青山、雁叫等意象,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白描手法的运用,色彩鲜明地勾勒出了并不寒峭的大漠清秋。

但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第一首。为什么?答案可以从多方面去寻找。但是从情景结合的角度看,唯有第一首的形象塑造可以归结于“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是这一句绾合了看似毫无联系的形象。另外两首缺少的恰恰就是指向性明确的感情线索!

哲理诗通常被看作诗歌里的“另类”。这类诗歌大都将抽象的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但是谁又能说,从哲理诗就一定看不出诗人的情感、态度呢?

宋人卢梅坡的《雪梅》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多为后人引用: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笔墨由实见虚,形象中自然生成理趣。议论性的诗句,也写得如此生动,深含情致!此诗被誉为宋人哲理诗的压卷之作,诚有以也!含蓄性

李益有一首《伴姑吟》,煞是可爱:

十六作伴姑,

含情语邻母。

今年新嫁娘,

问年才十五。

伴姑,就是今天的伴娘。伴姑含情地对邻家母亲说:我今年十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