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岸,晓风残月:宋词里的悲欢离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3 13:52:35

点击下载

作者:谷盈莹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杨柳岸,晓风残月:宋词里的悲欢离合

杨柳岸,晓风残月:宋词里的悲欢离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杨柳岸,晓风残月:宋词里的悲欢离合作者:谷盈莹排版:HMM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5-08ISBN:9787514347074本书由现代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青春的浪花点点,岁月的星光璀璨,徜徉过历史的长河,常常瞥见漂浮在河面上的斑斑点点的亮色。在前行的路上,宋词的出现犹如指路明灯般,冲破了久违的黑暗,照亮了前行的路途。

追溯往昔,仰视星空,再次遥望经历历史沉淀之下的那些璀璨的文学之珠,在宋词的世界里,听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提到宋词,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词人之名喷涌而来;提到宋词,水调歌头、念奴娇、满江红……脍炙人口的词牌之名映入眼帘。踏着唐诗的脚步,宋词开拓出了新的发展疆土,也给它的仰慕者,带来了全然不同的阅读体验。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总结出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这般宋词的三境界,正是人生境界的逐步升华。

在历史的坐标上,我们都在努力地找寻着心灵的位置。然而,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面对车水马龙的浮华凡世,为了丰腴物质生活而打拼的人们何曾体会到生命真正的乐趣。

犹记得,莫言先生参加一次文学会议时提出的一个命题——“贫富与欲望”。当人们孜孜不倦的物质追求沦为生命的负累,不曾去真正反顾内心所向,这样的人生是何等悲哀。

愿在宋词的世界里,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于虚妄处重新发现希望之光。

一曲“大江东去”唱不尽一代英雄的悲欢离合,一曲“晓风残月”吹不尽情郎们的离愁别绪。面对久违的爱情,秦观深切吟咏“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面对故去的亡妻,东坡长叹“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惹得人“欲语泪先流”。抑或是放声高歌,唱一曲豪迈雄歌,怒发冲冠一声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壮怀激烈的心灵呼号不仅是一个词人的良知,更彰显着一个爱国志士的精神高境。

那一年,望故乡邈远,不忍登高临远,唯有把那无穷无尽的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一个游子,一个内心深深地烙印着故乡身影的游子,只能把一腔羁旅忧思交与美丽的文字,淡淡的墨香里沉淀出人性的真实和美丽。

那一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份清幽淡泊或许是永驻在人身边,却从不为常人所观所感的风景。可娓娓道来的几句话语,却将普通之景点染成了神境。宋词犹如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有一股化腐朽为神奇的惊人力量,触动着人们的灵魂,赐予读者无穷的力量。

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认识到一种不一样的达观态度。在文字构筑的梦中,每一个人都是寻梦者,每一个寻梦者的光辉都在熠熠闪闪,踏着斑驳青春,重新找寻来时的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宋词的世界里驻足痴望,但见一篇篇词作在淡淡的墨色中对生命呼唤,晕染出一朵朵香气馥郁的白莲花。

风景这边独好。不如在这个阳光慵懒的午后,驻足脚步,轻轻打开心扉,和着音乐,品一杯香茗,遥望那最美的宋词。卷一离愁·思恨·万水千山总是情残月里的泪眼: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说到柳永,人们会记起他在落榜后意难平时“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喟叹,也不会忘记他“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茕茕悲秋念家,更不会忘记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一往情深。而这首《雨霖铃》的每一个字,让经历过离别的人们刻在心上,诵读如噎。

柳永是北宋倾其一生专注写词之人,他在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一首《望海潮》不仅浓墨重彩地写下杭州之繁华,至此还开启了慢词写作风潮。相较于《望海潮》的大开大阖,婉约派词人柳永的大多数词则像雨打湖面,涟漪轻轻漾开的细腻低吟。如今我们提到柳永时,常闻“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评价,虽此言并非完全精准,但也将柳词绘出大致的倩影。

烟花巷陌,红烛丝管声嚣,自诩“白衣卿相”的柳永倚红偎翠,把酒畅言。科举接连失意的柳永与坊间身世零落的歌女们有天涯共沦落之怅然。和狎兴轻浮的浪荡公子不同,柳永平等看待歌伎,为她们谱曲填词,也将这些温婉灵动的女子写入词中,勾出她们千娇百媚的生动,揣度她们烟光残照里,凭栏遥望的寸心万绪。

柳永总娓娓道出市井里的人生苍凉,酸苦况味,尤其是“离情别绪”这一主题在他酣洒笔墨间绘制得百转柔肠,黯然销魂,而《雨霖铃》更是其中之佼佼者。

说起离别,思绪便像一张大网般张开,这是任凭时间的洪流如何奔涌也说不尽道不完的主题。歧路将临,别情脉脉。不同时代的文人骚客纷纷有感而发,为这“离别”的大道添砖加瓦,通向没有终点的天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短短十二字,就将分别的时间、周围环境以及天气情况渐次描写。“凄切”的岂是蝉鸣,那即将分离的心一紧一颤恰似鸣蝉。“长亭”象征离别,此意象早已被古诗频频征用。初停的骤雨像上天能知晓我心意,招来迫切迅疾的雨珠暂泄忧伤,长亭檐角也许还有雨滴缓缓落下,像分别倒计时;树木折射着清亮的水光,潮湿的泥土踏上去更柔软,似乎要黏住离人的双脚,不能再多走一步。还未正式言别,而别离的笙箫已吹响。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酒消愁是大家最常用的派遣郁闷的方法,也懒去计较是否会愁更愁,唯愿于长醉中忘却三千烦恼。词人却“无绪”饮酒,脑中萦绕着离别忧思,哪还有豪饮的兴致。满心留恋,而小船已催促要启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双手相握,四目相对,泪眼婆娑,纵有千言万语还想诉,却只有如鲠在喉难开口。

那晶莹的眼波里,藏着只有你知我知、心有灵犀的真情实意。自“念”开始,情境由实转虚,想到那“去去”之路漫漫,仿佛可以无限延续,像《古诗十九首》其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那般,恍若每一步都异常沉重艰难,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

烟波浩渺,晚间雾浓,辽阔天际,前程何在,几时是归日?人内心的情绪总是叠层千万,还未离别,就思归期,而这番暗淡的暮霭之景如离人忧心忡忡、毫无着落的前程,前途不明,再会安可期?“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收束上阕的同时,引出下阕更深的情怀。

好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悠悠天地间,无论古人还是今人,皆伤离别。此句从个人抽噎里起身,在更广阔普遍的意义上去阐述离情,这为人类发声的言语一出,仿佛可以听到千年前后传来的回声。

紧承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加重语意,离别为一悲,而寒秋又为一悲。感伤的事,感伤的景,立即让悲之怀更黏稠。“今宵酒醒何处”是词人的自问,对此,他做出的回答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言简意深,情与景相生相融。

酒后凛冽的晓风唤回人的意识,他思绪飘飞,想得更远,“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形单影只的漂泊,经离别过滤后的风景时节,再美好也如同虚掷。思念成疾,嚼一切皆无味。词人再有波澜起伏的风月深情又如何,没有思念的人儿在身边,“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结尾四句是对分别后的情景做出的长远想象,把离愁在时间线上拉得更远,思之至也。整首词层层铺垫,离思缓缓流露,没有终极。景语即情语,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很难想象柳永的心思可以如此细腻,而且能直面内心情绪。比起“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自我宽慰激励,柳词的字里行间有放纵儿女情长之嫌,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敢的诚实。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但凡是经历过分别的人都会在心里悄悄期待着重逢,不管它成真的概率有几分。幸好有柳三变,让我们的初心从遮掩的裹覆中露出,是否你应该对那个你唯愿与之分享良辰好景的人,上交你的思念呢?邈远平波: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踏莎行·祖席离歌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提到晏殊,人们似乎看到他在花园小径上独自徘徊念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或对着满目山河,叹年华光景有限,悟出“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的生活态度,或在秋风晃动着碧树的夜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官至宰相的晏殊仕途稳顺,无太多波折动荡,他笔下再是写离愁别绪,也带着一种雅致含蓄,如平波邈远。

晏殊七岁能属文,天资聪颖,可谓神童。庆幸的是,虽然他早慧,却并没有仲永之伤,而是把握机会,十四岁考取进士,再步入官场。

晏殊生在太平的北宋初期,五代十国的混乱刚刚结束,全国实现大一统,国泰民安,政治上并没有太大的漏洞亟待修补。因此晏殊活在了一个极好的时代,纵观其生平,他在政治上也无太大建树,而他为世人称道的是才华和品行。《宋史》里说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却独独没有提到他的词,自古以来认为诗是正统,词乃小道,诗揽去了言志的功能,把风月情怀更多地留给词去诉说。看晏殊词有伤春悲秋无奈流年匆匆,继而有不断对青年时期的追忆,还有哀离别,思无穷。有人说晏殊笔下写的是富贵闲愁,而我窃以为那是对他的误解。晏殊笔下的万端思绪感念,皆出自一个文人心底深处,只不过每个词人性格不同,晏殊的词中有种豁达的超然,理性成分较重,平衡了那绵绵悠长的情思。

也许,在晏殊那么多的词作中,这首并不突出,却能显示晏殊的理性思维和有节制的情感,即便面临分离之伤,也能以开阔的心境从容对之。

开篇入题,没有任何铺垫,饯别宴席上离歌悠长,宴饮后我们将在长亭告别。

花瓣凋落,融入泥土,泥土携着花香,在嗒嗒马蹄下扬起“香尘”,哪怕香尘挡住了回望的视线,也要不停地转头看。这一句词,并未给出明确的主语,到底是居人还是行人回面,我觉得应是两个人都在不停地回头。居人上马,离人登船,船行马走,朝着相反的方向,距离逐渐增大。

晏殊笔下的离别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缠绵绵、难舍难分,而是知道分别之必然,餐饭食毕,离歌声停,执行完这些分别该有的程序,你我便各走一头,奔向未知的命运。

相聚的那一刻意味着每过一天就更靠近分别的时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以后的事留给未来给出最终答复。一切看上去那么公式化,超脱的理性,然而“尤回面”这个动作却显示出几缕温柔情长。原来,回头这个动作竟可以这么美,它不是回眸一笑,顾盼生辉,却是小心翼翼又自然而然地回头寻觅,想看看那个人的身影,多见一面,哪怕仅有一秒,足矣。

可恨香尘之屏障,已互相望不见,即便看不见,仍要在回头凝望中想象着离人身影,那离去时的模样,这是一种克制的深情。此后再分别写两人各自前行的情况,“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马替我隔着树林哀号,船桨轻划,水波转动,你乘舟远去。送行之画面一气呵成。

古人总爱登楼,尤其是失意烦闷之时,也许寄希望于高处辽阔之视野能纾解心中淤积之苦闷吧。此处居者也登上画阁,倚栏遥望,正道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诚不欺吾矣。

这一望纳入眼中的是“斜阳只送平波远”,这描写并未用一个带有心理色彩的词,看似客观描绘所见景色,而“只送”二字,藏满了无可奈何的怅然,读出来就是一声绵长叹息。邈远碧波,思绪忽然酣然,直抒胸臆,一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收束整首词,以“无穷无尽”对“天涯地角”,之旷阔,之浩瀚,思绕天涯。

晏殊作为一个理性的词人,哪怕内心忧伤痛苦,也不愿直接将伤口赤裸裸展现出来。晏殊擅长小令,其词脱胎于五代小词,境界含蓄曼妙,用语明净雅致,开拓了宋词婉约派风格,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也是,只有及早品尝过人生种种的晏殊,才能抵达“望尽天涯路”的大境界。他对与生命有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有独到的领悟,对于离愁思念,他想说的又岂会只有海角天涯寻觅思念?“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他喜欢在结尾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无解的问号,穿越时空来叩击你我的心房。柔肠道不尽离愁: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提到欧阳修,怎能不提起他“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俏皮灵动,怎能不提起他“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深隐幽婉,怎能不提起他“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疏朗旷放。

官场的一波三折让欧阳修有更多的人生体验,这迂回曲折的命运脉络从他的诗词中显现出。而有关说离愁,道相思,更莫过于“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韵致别具了。

同为北宋词人,欧阳修的仕途没有晏殊的幸运平顺,他三次遭贬,切身体会过人生的起起伏伏,百般滋味拢心中。一路蹉跎没有让他意志消沉,无论是他的诗还是词里,都能呼吸到一股席卷而来的生命乐观昂扬的气息,“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便是如此。

生命贵在无数的可能性,愿意敞开一颗心去体验感受,接受时间赋予的一切馈赠,无论好坏。欧阳修自号醉翁,有酒方能畅怀尽兴,即使被贬到滁州,他也能在流连山水里悟出诸多乐趣,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六一居士,仁智者也。

欧阳修的词是五代词人的延续,颇具南唐冯延巳的词风。刘熙载《艺概》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话抓住了欧阳修词一极大特点。“深”乃脱去脂粉装饰,真挚深刻表达情感。他的词是疏快里蕴藏着品格,平和沉着又不失隽永,这首《踏莎行》即有此风格。“候馆梅残,溪桥柳细”,开篇即点明时间地点,梅残柳细之时,乃大好春日良辰。“候馆”泛指接待过往官员或外国使者的驿馆。

这句词暗含了一个羁旅行役之人的形象,“草薰风暖摇征辔”,描绘出行人路途中的情景,草香清新,风儿柔和,春的明媚在这四个字里一显无遗。行人骑马牵着缰绳,嗒嗒向前。“摇”不知是草动,还是风吹,还是人身体之颠晃,抑或是人心中离愁,《诗经》有云“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行人离家越来越远,纵然一片美好风光,也无绪欣赏,“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心中惆怅一路紧随,并且随着离家距离的增长慢慢扩张,欧阳修将此无边无际的离愁比作悠悠不绝的春水,化抽象为具体,正如南唐后主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阕乃写行人征途感怀,乐景言哀,伤心必将加倍。

下阕视角转换,回到闺阁,“寸寸柔肠,盈盈粉泪”,闺中人情意缠绵,泪眼未干,愁绪万端。此恨难遣,想登高远望,把视线延伸到最远最远,愿能看见行人身影。然而“楼高莫近危阑倚”,这样一个祈使句,莫要靠近高栏,让人不由心生疑惑。

尾句立刻给出释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草木丛生的平原旷野尽头是叠嶂重山,而心中思念的人在这天然屏障之外,远之又远的地方,何能得见,既不能见,再倚栏而望,岂不是更添一层愁?而这居人所思,乃行人代为之思,从一人心里,得两人之相思,可谓妙绝。

唐圭璋云:“平芜已远,春山则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能目睹,惟存想象而已。”整首词清新俊逸,前后勾芡,章法井然。最后一句连用两个“春山”,有评论者嫌其繁复,而笔者认为这正是欧阳修精妙之处,重复使用“春山”,更突出空间上距离之遥。春山之昂扬生机,似望眼欲穿旺盛滋长的绿色离愁,滋味难耐。

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

欧阳修在《踏莎行》里给我们提供了思念更辽阔的一种形式,把相思的种子从抽象里拔出来撒在泥土里,长成千层樟木,万重云树。然而这仅仅是一部分,行人幻想着闺人见春山之感伤,思维触角延展出去迂回了两圈,一个“外”字把空间开阔的可能性释放到难以界定。春山外的行人,到底有多远?

离别生愁,相思无极,柔肠难道尽。欧阳修写离别时正视真相,不兀自沉沦,溺于幻想,他告诉你这距离有多遥远,就是站再高也看不到心中所觅,既然如此,那就莫倚危栏。然而,在心灵空间里,千万里河山,不过咫尺间。春风吹不散别绪: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写过“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同许多文人一样,面对人世间的相逢与别离,他嗟叹感怀。正因聚散无常,人生难料,相聚才弥足珍贵,尤其是友人在一起的笙歌宴饮,他表达出“人生何处似樽前”的潇洒风神。而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里,欧阳修更显示出他承认心中痴情,毫不遮掩的直率。

古时候文人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通常都有考取功名之抱负。文人与政治息息相关,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中国梦”吧。

欧阳修是个文人,同时在朝廷任职。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他皆有所了解。因此,他不是纯粹的文学家,一辈子就俯首桌案,研读经文,又或者遥望山水,察花草树木之幻化,叹内心万千思绪之绵延,研磨于字里行间。对于欧阳修来说,做官是他的职业,这是他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大身份,而感想抒怀,则是闲暇时的兴趣。

作为北宋时期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推崇“文以载道”,主张从日常百事着眼,“履之于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写文章要从现实出发,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不可说些无病呻吟的空谈。

因此一些政治见解借文而畅谈,而他作为一个有六根的人,对世界对生活的感受则尽情在词中诉说。可以说,他留下来的这些词,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率性至情的欧阳修,他有着“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的雍容大度,也有着无关风月,普遍共性的痴情。

樽前话别,道别本应道再见,而“尊前拟把归期说”则是打算说说何时归来,其下既有还未分离,就盼望再会的缱绻深情,也有来日漫漫,归期难料的无可奈何,那姑且商量下,彼此给个安慰也好。“未语春容先惨咽”,然而话还没有开口,青春的脸庞便皱着眉头,愁容惨淡,声音呜咽,难说出完整的一句话。最终话还是没说成,照应了前面“拟”字,分别前的诉说还没有实现,已变成泪眼相望、儿女共沾巾的局面。起句凄凄惨惨,难舍难分,然而欧阳修不会任情绪消沉哀戚下去,“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一千古流传的句子,它显示了一个通俗的真理:人生中对感情执着自是极正常之事,“痴”乃痴心黏着,人在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都会受到感情触动,心灵震颤,这种纠结忧愁的心情是与风月无关的。这一关于人生的总结性语言有力地驱散了上一句压抑的阴霾。

从理性回到当下,“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别离宴上,歌曲似乎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难诉之情,以歌代之。然而此处欧阳修写到旧的歌不要填上新词,就你我现在共同听的这一曲,已经够让人肝肠寸断了。再唱下去,眼泪也许没个尽头,如江水流去。此处感情又低沉起来,离别似乎能使人心中了毒,唯有相逢是解药。

但不要着急,欧阳修的思维是有些跳跃的,他能从那些看似无路可走的消极思绪中看到微光,看到希望,这也是欧阳修的智慧之处,“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不要停留在悲伤的旋律中了,且去一同观赏这洛阳城的绚丽的花,它们会绽放得无比灿烂夺目,它们也会凋谢零落残损一地,何谓“看尽”,即不要只看到花开,还要想到花落,花开花落很正常,人有聚便有散,也再寻常不过。

更何况,春风也不会一直停留不去,到了时间,时节更替,春风转夏阳。春风也会暂时告别,春风的离开那么悄无声息,那我们俩也如风一般淡然从容地分离吧。这结尾又是跌宕之语,令人惊诧。

王国维云“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犹高”,欧阳修的豁达从容,随着整首词的声调毕现。这是一首在感情上抑扬得很工整的词,情绪处于由低转高,再落至低最后升高。这其实非常符合人的思维机制,先把负面心情抖落完,然后以一种本能力量自我拯救,又出一骏发有力之言,绝地逢生。其洒脱的力量是不可抵挡的,虽然哀伤忧愁仍然是客观事实,但那又如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离别愁绪来了,也自有应对的方式。

还记得吗?曾经一起携手共游胜地,群芳盛放,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总是聚少离多,今年的花儿比去年红艳娇媚,明年的花儿开得会更好,那时候又有谁伴我一同游赏呢?也许是你,也许我独自一人,再也许是其他人,时间会给出答案,但不一定是坏的回答。面对分离,欧阳修有慰藉,也有对生命的信念。邈远故乡不忍望: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说到柳永,浮现在读者大脑中的首先是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依依惜别,柳永写起离别来,大部分词沿袭着花间词婉约纤细的风格,只不过在其中添了几分俚俗的市井生活气息。而这首《八声甘州》,同样写羁旅漂泊在外的离愁,心念故乡家人的相思,却显示出沉雄清劲之神韵。

前面说到,柳永善写慢词,文学史上也常说慢词自柳永开始。那么何谓慢词呢?五代以及早期北宋词多为小令,柳永开始发展出篇幅较长的词。《词谱》里说慢词:“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音节上的缓慢便于铺陈叙述,可以容纳更广阔的内容,也可以成就比较壮大的篇章,《八声甘州》即有这种大气。

柳永仕途道路不顺,直到晚年才中进士,做了一个很小的官。而关于他科考之路的坎坷有一个故事流传甚广。在初次落榜之后,他负气之下写了“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样疏狂毕现的词句,公开表达他在科举失败之后的内心变化,其中透露着一种自信,虽然也夹着几分嘲讽。

这首《鹤冲天》传唱很广,据说连宋仁宗都知道了,当柳永再次参加科举并中取时,宋仁宗将他的名字划掉,并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此后,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入仕路崎岖,没有功名的柳永沉醉于烟花地,为此他有大量时间专注于词曲研制。他的词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其传唱广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程度,也算是在另一条道路上的成功吧。“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首句凝练地写出了清冷秋景,雨潇潇而下,连接江天,这番雨落,给人视野的感受是“洗”,尘嚣冲却,余下沁点凉意的清新宁静。

一个“对”字,统领上阕,描绘词人所对之景。接下来便是独立的生命所感受到的具体的秋意,“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风冷衣衫薄,残余几缕夕晖笼罩在楼上,散着寒气的不仅是秋风关河,更是独自漂泊的心。

词人此时此刻双眼看见的“是处红衰翠减”,花木零落的季节,到处都生机不复,而他发出“苒苒物华休”之叹,“苒苒”是形容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万物渐渐消残。

不变的是滔滔江水,向东流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韶华易逝,而流动的江水似对一切变化都没有感觉,只管不停歇地奔涌,如同匆匆光阴。

下阕抒情,“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登高是古人很爱用的一个意象,高楼远望,目力更开阔,也更易编织一张感怀的网,一丝一缕都缠绕着苦愁。朝家乡方向望去,思念一旦倾泻便难以整理。

事实上词人“归思”的藤蔓已蔓延出来,“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词人自问自己为何要凄凉漂泊,客居他乡,一个“叹”里含有多少难言的苦衷。“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儿视角转换到佳人处,仍旧是“归思”中的一缕。

词人想,家中妻子应该也在楼边眺望江面,希望漂过的舟船里载着归来的人,可是却误认了好多次,而这“误”包含着由希望转为失落的情绪,“几回”表现这样的由惊喜到叹息的情景出现次数不止一次,情思更哀婉悱恻,就像诗人郑愁予说的:我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将纷乱的思绪收束回来,由想象的虚写转回现实,词人正倚着高楼栏杆,胸中郁积着哀愁,“凝愁”之“凝”生动地显示出愁乃层层堆叠而成,而这愁又引出以上所有抒发,以此结尾,让整首词结构更显严谨。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触景生情,景随情动,这是心思敏感的文人对外界的回应。他们的感觉力强于常人,并能一字字组合成神奇的文字世界,还原某一时刻,或某一种心境。

秋日风物总相似,离愁也总相似,纵使如此,文人们也总能分辨出一些细微的不同,并迅速捕捉出来,如“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和“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这两句词有相似处,也各有趣致。

把握幽微,方是高妙的词人。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说到秦观,首先想到的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迷离感伤,还有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似水柔情亦让人挂念。而微云寒鸦的斜阳里“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更是勾勒出一幅生动如斯的画面,怎能不销魂。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是秦观式的感别离,叹人生。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因政治倾向与宋哲宗时执政的“新党”相逆,遭遇贬官,不断迁徙,卒于滕州。

因有此经历,秦观的词中透露着一种不张扬的孤独,这股孤独之感又是通过一件件眼睛看到的景物呈现出来的,因此秦观笔下之景大多都是“有我”之境。“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那飞花,是撩得人心绪烦乱的飞花,雨退天晴,天地雾气氤氲,潮气未散,心中也无法真正明朗。

雨后初晴,遥想你我曾共度一帘幽梦,享春风十里柔情,沉淀下来往昔不复,怆然追思的落寞。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来到世上如远行客,这是汉朝时便兴起的生命意识。而此番忧思投射于不同的个体生命上又有些许不同的色彩。对秦观来说,他的人生坎坷经历,让他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没有心安之处,居无定所的孤寂和迷惘。

郴州是秦观曾迁徙过的一个州,郴州旅舍点名了秦观创作这首《踏莎行》的背景,作于他被贬谪后远徙郴州的途中。这样一个刚经历仕途波折的人,心中会浮起怎样的思绪呢?“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雾和月是极为常见的意象,然而秦观眼里的雾是迷失的雾,月是迷失的月,这是他真切的感受,也许在那渡口,他曾夜夜踱步,但迈向的是陌生的远方,那楼台也许是他曾经倚靠过的,凭栏发呆,雾色迷离,前程渺茫。八个字,营造出一幅迷失的画面,简洁而有力度。“桃源”是自陶渊明起创建的一个文化典故,是中国文人理想的象征,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无处可寻。在巨大的迷失感笼罩下,词人也许做了“望尽天涯路”的努力,然而即使他东南西北都望断,桃源仍是杳无踪影。

理想的情境难遇,现实的遭遇是旅舍独居,春寒料峭,让人难以忍受,杜鹃啼叫,夕阳渐落。“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其实就描写了旅舍生活的日子里一些重复的片段,太阳每日都会落下,杜鹃鸣啼声声,这些景皆为实在的景物,而在杜鹃与斜阳构成的画面中却可以剥落出一种抽象的情绪,没有提到详尽的事件,只是说难以忍受,可还是不得不承受这种隐忍的孤独。

这种漂泊的感伤是无可奈何的,秦观能够做的就是绕开直接情绪,试图用景物去淡化它们,去抹开无限延长的孤独。“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和朋友分别后,会通过书信联络彼此。古时候不比现在,交通和通信的不便拉长了思念的距离,一封信最终抵达前是要历经辗转,因此更显珍贵,然而这些来之不易的信件累积起来,便“砌成此恨无重数”,因为不能见面,思念是望眼欲穿。

而且,信件传达的是几天前的思绪,等收到答复的时候,也许最痛苦的时刻已经熬过,这是“无重数”的恨里的一层。“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结尾处突然从信件堆砌的感伤里跳到写郴江和郴山这样的自然景象,然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情绪的客观事物,郴江本来是绕着郴山流,而最终却流向潇湘。

据传舜的两个妃子,为夫君的死而哭泣,她们的泪水留在潇湘两岸的竹子上,因此“潇湘”有其文化典故在,潇湘水涌动着波澜的哀愁。生活也不按秦观所想一直恪尽职守为朝廷效忠,而是一股潮流就把他推到远方,陷入孤独的泥沼里。

秦观没有写分别的过程,没有含情脉脉,依依不舍。他就那么直接地写旅舍的生活和感想,从一个人事熟悉的地方离开,羁旅漂泊。他心中,往昔之系挂,就像寄来的一封封信一样,堆叠起沉重心事。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秦观的离愁别恨更多地体现为从一条链条里脱落后的迷失,他想念从前的一切,但贬谪的现实让他知道曾经的轨道并不稳固。桃源望断无寻处,恍若在迷雾中不停游弋,心意难安,何处有人家?青天明月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到苏轼,应声而来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这平地乍起的豪迈旷达,忽而转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沉郁苍凉,或者是春风酒醒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从容。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他对月独酌时,面对夜空中的十五圆月发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感慨。

苏轼的词以豪著称,自他出现后,此前南唐词人“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中便注入豪情壮声,虎虎生气。陈师道云“子瞻以诗为词”,此乃东坡词之一大特色。

那么何谓以诗为词呢?是把诗中情志纳进词里,扩宽词的内容和书写范围,比如满腔热血的爱国情怀以前主要通过诗歌表达,苏轼将此种感情写进词里,于是便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般吞吐乾坤之魄力。以诗为词的实质是宋代理性精神对词体的冲击,宋代理学兴盛,其所倡导的对宇宙天地、社会人生的思考通过词得以表现出来。

苏轼在一些词前加了题序,交代了词的创作背景,其中个人化因素所占比例较大,表现为在具体情境之下心绪的抒发。苏词中有鲜明的自我主体,经常出现“我”“吾”“余”还有自我称号“东坡”,这种与以往词形成差异的自我的强烈表现,抖落了词旧传统的脂粉气,注入了现实中词人的精神品格与风采气度。如“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疏朗,又或者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自问,苏轼通过词写出他的喟叹,这也是对他自我心灵的一次探索。怪不得谢章铤说“读苏辛词,知词中有人,词中有品”,这首《水调歌头》能显现他独特的人生态度。《水调歌头》词前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中苏轼点明这首词是中秋节时对月畅饮,侧旁无亲人相伴,于是想起他多年未见的弟弟苏辙,借此篇倾吐心曲。

上阕写对月酌酒后,兴致高昂,对浩瀚夜空那最明亮的圆月做出一些想象。自古以来,咏月的诗词不少,静夜的月亮很容易引发人的宇宙意识,把人牵引到茫茫时空隧道间,滋生出关于人生的哲思,《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般思索仍旧是悬在各个时代望月人心中很原始的问号,这是超越了时空,由个体生命出发,却超越了个体,普及每一个个体,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全人类的代表。

而苏轼对着月亮,他唱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关于天上人间的联想,月上的时间计算是否和人间相同呢?是更慢,还是更快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出现的“我”,是苏轼很个性化的表达,他想随风回到天上,暗含了苏轼觉得自己就来自天上的预设,但是担心天上过于寒冷,此处透露出苏轼觉得人间自有一份温暖,这份温暖是实在的,或许是他切身体验过的父子情兄弟情,又或许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高山流水任其流连的大自然的馈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通过想象天上翩翩独舞,强化了人间温情。

下阕由月光展开思绪,“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在阁楼窗户上,照着失眠的人。既然睡不着、有心事的人,对着似乎有生命的月亮,勾出缕缕情感。由此唱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把各种月相和人间聚散相联系在一起,人的生命和自然事物仿佛有着神秘的关联,因此才能产生对话,失眠之时,人对着月亮思绪起伏,月光便是月之语言。

人之悲欢与月之阴晴,自古以来似乎很难始终成全,因为生命总是蕴含着无常,这是无可奈何的。如果说这句词像一声叹息,那么尾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叹息之后朝远处望去的目光,有着天涯共此时的温情慰藉,和上阕之感遥相呼应。

对月兴思,黑夜中至高点的光亮处,像灯塔为远航人导路,月的光华也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间旅客们。苏轼读出来的月之清辉,是豁达的,也是开阔的,也让读者心中萌生出人情,仿佛浸润在月光里,呼吸着月光释放出的如拥抱一般的温暖。

何夜无月?何夜无月光?不要吝啬你的目光,不要弓背埋头。仰望月亮,沐浴在月光里,去寻求一段对话。邀月酌酒,当其为知己,任他阴晴圆缺。卷二相思·挚情·人生若只如初见遥望千山暮雪: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爱是世间永恒的主题。有一场有始有终、“执子之手,死生契阔”的爱情,当然是幸福又幸运的。然而福祸相依,风云难料,所以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世间事太难预料,战争、征程、流亡、死亡、久无音讯、变心……离恨天上薄命司,阻碍一场爱情天长地久的墙往往比见证一场爱情天荒地老的墙出现得更容易。

每每遇到情路坎坷的时候,或者谈及古往今来饱受爱情与相思之苦的痴男怨女,我们往往慨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的这首词,将男女之间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直白地问了出来,从而成了爱之切痛之深的一句代名词。元好问的这一阕词俨然已经是深爱的人的一句口号,一个信条。

诗人一开篇就在质问,“情”究竟是什么,让人生生死死都难以割舍?这种不加一点儿铺垫的直白看似有些无理,却道出了世人心中最纠结、最百转千回的一个没有答案的谜题。“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说来有趣,这首词开篇即问情,直接吟咏的却不是世上男女,而是“雁丘”。此间另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据说诗人当初赶考途中遇到一个猎人,告诉他今天猎到了两只雁很有趣。这对大雁中一只落入他布下的罗网后,另一只逃脱的没有飞走,而是在上空盘旋悲鸣良久,最后投石而死。

捕猎者觉得新奇有趣,诗人听到这个故事后,却感触良深地买下这两只大雁,葬于水边,并对它们的坟冢起名作“雁丘”。这颇有点黛玉葬花的纤细伤怀,却并不叫人别扭反感。

这个故事打动诗人继而让诗人写下这首打动我们的词的原因,盖是这对大雁与世间痴情的男女没有什么不同。“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诗人借着大雁看到的是对爱的至死不渝,我们通过词句读到的亦是天涯海角誓死相随的忠烈。“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深情的爱侣共同经历了“几回寒暑”的风风雨雨,万里层云,千山暮雪都是曾经同游的,此刻只剩下一个形单影只,让我往哪里去呢。我那么想念你,寻遍天地间,却只看到曾经繁华的横汾旧路都是一片荒凉状貌,我的心里也是一般的凄凉。“闻说海外有仙山”,但离去了就是离去了,即使招魂又怎么能真的让你回到我身边呢。“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是天妒深情吧,莺莺燕燕哪怕再热闹欢快也终会归于一抔黄土,诗人说,我写下这首诗,是要让后来的人都记得,会到这里来寻访这对痴情的大雁埋骨之处。

一座石头垒成的小小雁冢真的能让千秋万代的迁客骚人来寻访吗?不会的,它太小,太轻了,过不了两年一定消失不见,像从未出现在茫茫大地上。诗人为何有底气说出如此豪迈的言语?盖因人们狂歌痛饮追寻缅怀的雁丘已不是汾水边的雁丘了,“伤心人自有怀抱”,痴情人心中往往就有一座自己的雁丘。

如同情是何物依旧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千百年来痴男怨女们却前赴后继地坠入情网,穷其一生寻求着这个答案,有些似乎找到了,有些或许没有。不要紧,那生生死死追寻的路途上有最美的风景,看过了才不枉一生。情深梦邈远: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浩瀚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留下了许多奇闻趣事,关于爱情的传说尤为动人,它们在民间一代代流传,又在墨客骚人的笔下一次次浮现,却又永远都那样鲜活,每次的相逢都给人以不亚于初见时的感动。

说到情深不渝却又被阻挠的故事,牛郎织女怕是最为熟知的吧。一条银河隔开了两个遥遥相望的星辰,即使少不更事时跟随家中的长辈在漫天星斗中寻找辨识它们,也觉得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况且其间又有那样一个苦苦相守却难以相见的凄美故事。

历来写牛郎织女的诗文不少。如杜甫“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的哀怜;杜牧“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凄清。宋词中对这个故事最意韵绵长,婉转动人的描绘,当数秦观这首脍炙人口的《鹊桥仙》。

秦观被奉为婉约派一代词宗,词风含蓄隐丽,笔触精致柔婉,用典变化、遣词造句无不经过推敲凝练,从而写出朦胧清幽的意境,正所谓“淮海即好丽字,触目琳琅”。“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七夕是乞巧的节日,传说少女们向织女祷祝能够让自己变得手巧。

那一朵朵的云都是织女巧手织出来的,而那漫天的闪烁着的星星却仿佛都在诉说着他们的离愁别恨。巧字与恨字的对比加深了惆怅。“银汉迢迢”,那么宽的银河横亘在我们之间难以跨越,只有这一夜可以偷偷地会面,“暗渡”将两人相会的艰难写得婉转。

金风玉露是秋日胜景,在表达了对银汉迢迢、苦苦相守的怅恨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到相会时的喜悦。无论是多么艰辛的一年等待、多么急切的两岸煎熬、多么哀愁的思君不见,到了初秋七月,那风和雨都显得纯净温柔起来的时候,鹊桥渐成,久别的人儿啊终于有了一次难得的相逢。就是这短暂的相逢,胜过了一切人间的喜乐。

久别不成欢,相顾泪涟涟。在难得的相见里应该说些什么呢?别后的艰辛,此时的欢聚,不只是牛郎织女,世间男女都是一样的,有千言万语要同你说,有千头万绪要与你分享,却又舍不得每一分、每一秒这珍贵美好的时光。

何况相逢是短暂的,紧接着又是别离。“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喜鹊归巢,鹊桥消散,银河依然无情地闪着银光。同样的一条鹊桥路,来时恨不能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早一点儿让我看到你的容颜,在这短暂的相会后,沿着鹊桥返回的那条路却叫人不忍回看。那一刻的柔情还在心间流淌,别离后的那一幕幕却已如梦般美好却遥远。

那么漫长的等待换来那么短暂的一瞬相逢,此后还要忍受遥遥看不到尽头的煎熬。多么残忍的命运!这不仅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惆怅,更是每个在奋力走向美好爱情之路上的人难免要面对的现实阻挠。

每一种障碍都像银河里泛起的滔滔巨浪,劈头盖脸地冲向你,冰冷的浪头打到那颗渴望爱情的火热的心上。

既然爱得如此辛苦、如此艰难,是不是就该在经历了挫败后灰头土脸地放弃,接受命运的安排呢?诗人最后却评论这段爱情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啊,吹尽狂沙始到金,一段感情若是足够坚韧,短暂的别离,此际的重山阻隔算得了什么呢?终有一天,两颗坚定的心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走到那光明的结局。

秦观用一首词再次生动描绘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笔触又不仅局限于一个故事,同时也细腻地写出了世间男女久别难逢的种种心思,并提出了自己的爱情观。这首词因此不衰不朽,千百年来都鼓舞着情路坎坷却依然满怀希望的人们,坚持自己对爱情的执着。

爱不是朝朝暮暮那短暂的激情,爱是耐得住恒久的寂寞,不为情路阻隔叹息颓丧。爱是即使不在你的身边,也始终初心不变地坚定着对你的信念;爱是相信千山万水走过,我们终有一天会坐在一起笑看共同努力过的美好岁月,无怨无悔。好梦寻难成: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别情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

有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流落风尘的女子,极难真的有一个完满又安稳的结局。除过红拂这样胆大肯赌的女中豪杰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一个辉煌的前程,况且那样的际遇,还得逢着乱世,逢着英雄恰恰落魄时那聪明的慧眼识珠,这其间偶然太多了。也有绿珠这样成为男人们相争的筹码,最终如落花飘零的。更多地,在夜深人静里思量自己无着的命运,等待着一个也许明天就有,也许永远不会来的命运垂青。这样说来,聂胜琼的确是幸运的。

聂胜琼的故事见于《青泥莲花记》。“李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师改秩。都下聂胜琼,名倡也,质性慧黠,公见而喜之。”一个是都下名妓,美丽聪慧;一个是任期将满,待命京中,才子佳人两相悦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就这样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段风光旖旎的都下好时光。但李之问毕竟是暂留京中,任命一下来就要走了,聂胜琼万千不舍,在莲花楼设酒长歌以饯行,其中有“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公去”的句子,情深意切,悲不自胜。李之问心有不忍便又留了月余。

别离多,欢聚少。李夫人见丈夫久去不归便来催。一面要去赴任,一面要应对家中繁杂的事务,这次李之问真的要走了。聂胜琼送别了李之问,想到此一别就不知是否还有相会时,深情与悲哀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鹧鸪天》,差人送予情郎。“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终于到了别离的这一刻,我送你离去时春色正好,而在我的眼里那一幢幢的高楼都透露出惨白的阴冷,那一朵朵花都是哀矜的愁容。莲花楼下杨柳青青,却仿佛提醒着我正是在这里,我要折柳送你远去。

唱不尽阳关曲里别离声。词人借着曲声问道,王维讲“西出阳关无故人”,那么你呢?你离开汴梁回到你的故里,还会记得曾经有过我这么一个故人在远处为你的离去暗自神伤吗?我送了你一程又一程,多么舍不得分别啊,但又不能不分别。“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别时哀愁,别后相思。你已经走了,我想着只有在梦里才能见到你吧,然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此时此刻有谁知道我满心都是对你的思念呢。“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窗外响起淅淅沥沥的雨声,想着或许再也见不到的那个人,我不禁也黯然泪下,恍惚间发现天亮了,又一个没有你的黎明到来了。

词写得平白易懂,一字一句间都是诚挚的相思意。李之问在路上得到了这首词,十分感动,却又只能无奈地将它藏在箱笼里带回。聂胜琼或许没有想到,这首词成了她一生命运的转机。

李夫人是个聪颖的女子,她看到丈夫归来后似有心事,偶然间看到箱子里藏着的诗稿,竟十分赞赏词句间流露的才气与深情,不但不嫉妒愤恨,反而做主将聂胜琼娶了回来。聂胜琼嫁入李家后,一改此前浓妆艳抹的风尘模样,“委曲以事主母,终身和悦,无少间焉”,表现出了一个女子久经风尘却并不褪色的温良与美好。

聂胜琼是幸运的,她用一个女子的深情打动了另一个善良聪慧的女子,为自己的感情换得了一份相守。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女子的地位实在太低了,风尘中人活得尤其艰难。

一面间男人们总是忍不住要有个红颜知己,一面又写着道学文章用伦理纲常来贬斥她们。所谓名妓有时似乎活得更为张扬肆意,浓墨重彩地在世上走了一遭。

然而从“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到柳如是、董小宛她们,艳帜高张之下都只是一颗柔软的心。才名艳名再盛,想要的却只是一个懂得自己体贴自己的知己,一份细水长流的感情。物是人非烟雨空: 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木兰花慢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

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

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

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

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

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

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戴复古是南宋著名的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多写世事人情,清健轻快,无斧凿痕。《〈石屏集〉序》说他“负奇尚气,慷慨不羁”。的确,读戴复古诗词,常常有一种开阔豪迈之感。然而《蕙风词话》里却说“石屏词往往作豪放语……绵丽是其本色”。

不同于普遍把他当作江湖诗人归入豪放词风的看法,在况周颐看来戴复古真正擅长的是绵丽工长的词句。那么这一说法有什么佐证呢?大约就是这首《木兰花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而这背后又有一个哀婉的故事。

这首词一起笔便有了哀愁的基调。“莺啼啼不尽”,诗文中莺声啼叫多是衬出愁怨的,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的思妇别愁,“隔叶黄鹂空好音”的今古愁思。莺莺燕燕啼鸣着春日气息,落在人耳中应该是欢快愉悦的吧,诗人听到了却只觉“语难通”,颇有一切春日的热闹都是别人的,而自己什么也没有之感。“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一点闲愁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若是一般的闲愁,怎会十年不断呢?可见愁思并非如诗人所言仅仅是“一点闲愁”,而是一种很浓厚的惆怅。这惆怅缘何而起呢?诗人接下来便告诉我们,是因为“重来故人不见”。诗人十年后旧地重游,只见旧时小楼寂寂空立,杨柳依旧在春风中婀娜摇曳,那人已永远地不在那里了。

戴复古与许多江湖诗人一样,不入朝为官,漂泊江湖,四海为家。他曾三次出游,在外漂泊四十年之久。在云游的过程中,他遇到了那个永宁女子。这女子并没有留下姓名,只知道她嫁给戴复古为妻,一般都被称作戴复古妻。这是一个天资聪颖、颇有才华的女子,然而命运却跟她开起了玩笑。

正如她自己诗中所写“缘尽今生,此身已轻许”。本以为嫁得有情郎,彼此琴瑟相合,诗文相和,这一生的岁月可以如此安稳度过。却不料出嫁三年后,丈夫却说自己要走了。离开的原因是那么的残酷,难以置信地看着他说出曾有过婚配的话,现在他要回到他真正的家里。

连女子的父亲听了都忍不住勃然大怒,千挑万选的佳婿竟如此薄情,随随便便就抛弃自己毫无过错的女儿,怎叫人不愤怒?女子闻言是什么反应呢?出乎意料,她没有哭闹,而是婉言劝阻父亲,且以所有妆奁赠夫相别。“惜多才,怜薄命,无计可留汝。”既然留不住,只好放他去了。大约也是有不舍的,但他终于走了。而她不久便慷慨赴死。

十年后诗人又回到这里,看着杨柳小楼,怀念起当初,“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曾一起粉壁题字,但如今已是断壁颓垣,写下的诗句也不复存在了。“壁破”二字显示出人物两相非的无限哀痛。简单的句子将二人曾经恩爱自在的生活和现在对方香魂已去,自己重访旧地的孤独与荒凉对比,显出无限的哀痛。

春水新涨,一片碧绿。在诗人眼里,春水似乎都恨起翩然的落红。春水无情怎么懂得爱恨呢,真正憾恨的恐怕是看着这春水悠悠带走片片落红的人吧。见花落随水逐渐没了影踪,诗人的思绪又流回当年。临别时,她分明知道他此去的含意,却依然在昏黄的灯下一针一线地缝着他路上穿的衣服,每一个针脚里都是不舍与哀思。如今诗人想起当初认真制衣的妻子,无限相思都涌上心头,却只是谩然自苦,过往的一切都已是云烟,都永远地远去了。

戴复古的妻子是个有才华的女子,在诀别时她曾对他说“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是已有了赴死的决心。如今他真的回来了,旧景新坟,一杯薄酒祭奠了当年粉壁题诗的岁月。

不能相忘,却又无处相寻,他能做的只有待薄暮将至,凭栏遥望,盼着远去的飞鸿能将自己的一点儿思念带给另一个世界的她。沧桑后顿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苏轼之后豪放词风第一人,每每提及辛弃疾,就不免想到《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气冲云天,抑或是《永遇乐》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英雄暮年仍旧壮心不已,再或者《水龙吟》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郁郁不得志的家国悲慨。辛弃疾少年英雄,一路杀出重围南归,无奈南宋偏安一隅,空有满腔的用兵奇策,却只能在南方做个闲差。

故土遥望,收不回,归难去,故而满腔的苦闷都在诗词里汇聚成了一种失意英雄的悲壮沉郁风格。但作为一个优秀的作者,他的词风仍然是多变的,遍翻《稼轩词》,我们能看到数目不算多的那些清新、婉约的词作仍然有着不低的水准。

这首《青玉案·元夕》是辛词中不多见的吟咏男女之情的作品,也是辛弃疾婉约词风的代表作之一。词写诗人在元夕夜四处寻遍对“那人”的执着追求,有说此词别有兴寄,但作为一首单纯的相思词作来看,也是分外细腻动人的。

词上阕写元夜家家户户赏花灯的繁华热闹景象,写满街都是嘈杂市声,像白日一样辉煌明亮又热闹非凡的夜晚。“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岑参写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被称颂百年不息。辛弃疾写烟花的比喻却也毫不逊色,像是春风忽来,漫天的烟花如同万千树花朵同时绽放一样夺目。

而这光彩夺目的绚烂只在那一瞬后就悄然归于黑暗寂静,不是像极了漫天璀璨星辰被同一阵风摇落,只剩下寂寥的天空吗?十三个字,两处比喻,将烟花绽放的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人来人往,车马交错,耳畔不知何处的乐声飞扬,眼底光华流转,彩灯夺目。美好的季节,盛大的集会,人世的热络与欢愉都在这一刻潮水般涌现。

上阕只写耳闻目睹的繁华景象,若仅仅如此便只是堆砌出一首太平盛世的颂德辞章。但下阕却终于正题,笔墨轻轻流转,写人、写情,写那一腔不绝的幽思。在这一派和谐安好,热闹辉煌后,“我”又有着怎样的心思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