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3 16:29:47

点击下载

作者:韩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爱国

爱国试读:

引言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旗帜,成为回荡在13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发挥,没有全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和精神追求,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不可能实现。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就是由于爱国传统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中。改革创新也同样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历久弥新的爱国主义和富于时代特色的改革创新如同两只隐形的翅膀,它们将助推中华民族飞向伟大复兴的崇高梦想。第一章古今中外说爱国

爱国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字眼,是世界各国永恒的主题,是文明社会不变的价值追求。俄罗斯每五年就要专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纲要》,引导人们坚定热爱祖国、建设国家的决心和信心。新加坡的中小学每天早晨都要进行全校朝礼,通过升国旗、唱国歌、齐声朗诵爱国誓文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韩国国歌里有这样一段歌词:用我们的意志和精神,热爱我们亲爱的祖国,把身心和忠诚献给她,不管面对的是痛苦还是欢乐。在美国国家庆典时,人人背诵“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肯尼迪的“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是美国人崇尚的名言。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提倡爱国理念。

名人隽语

爱国之心活生生地存在于世界大多数地方。不论精英人士是多么不喜欢,大多数国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的,强烈认同于自己的国家。——萨缪尔·亨廷顿萨缪尔·亨廷顿,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因主张“文明冲突论”而闻名于世

什么是爱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上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甚至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回答。简单说来,爱国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忠诚。那么什么是“祖国”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弄清楚中国文化中“国”、“家”、“国家”和“祖国”几个概念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国”(繁体为“國”字)是由甲骨文“或”字演变而来的。在古代,“或”即称“国”,到了西周,“或”字外面加“口”而成“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國”“从口从或”,而“口”作为象形字即为围绕周边之意,是有边界的生活区域,所以“国”的原始意思是指特定的公共生活区域。中国古代,诸侯称“国”,是天子封给诸侯的有一定界限的疆域,大夫称“家”,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的疆土。“国”、“家”相连见于《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般来说,“国家”包含土地、人民、主权三个根本要素。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对“国家”内涵的理解。在繁体字“國”中,小“口”代表居民,“一”代表土地,“戈”代表武力,大“囗”代表疆域。“祖”的含义为“始庙”。《说文解字》中说:“祖,始庙也。”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祖国”的最初含义是“祖先的国家”,也就是列祖列宗一直生存繁衍的地方。在西方文化中,“祖国”也有类似的含义,“fatherland”或“motherland”(祖国)的意思是“父母之邦”,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进一步引申,“祖国”还应该包含“民族”,即有着共同地域、语言、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群体。

用现代语言来说,“祖国”包含自然、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自然层面指的是“国土”,就是特定界限(国界)内的土地、海洋、山川、湖泊等自然风貌和森林、矿藏、物产等自然资源;社会层面包括人们所说的“同胞”或“民族”,即有共同血脉和社会联系的人民,还包括“文化”,即共同享有的语言、习俗、礼仪和心理等;“国家”层面指的是为维护社会秩序、主权和安全而建立起来的政治机构。总之,“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概念。那么,具体说来,爱国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民族同胞、山川风物、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热爱,它集中表现为威严的民族自尊心、豪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延伸阅读可爱的中国(节选)方志敏

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以言气候,中国处于温带,不十分热,也不十分冷,好像我们母亲的体温,不高不低,最适宜于孩儿们的偎依。以言国土,中国土地广大,纵横万数千里,好像我们的母亲是一个身体魁大、胸宽背阔的妇人,不像日本姑娘那样苗条瘦小。中国许多有名的崇山大岭,长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岂不象征着我们母亲丰满坚实的肥肤上之健美的肉纹和肉窝?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也是无限的;废置而未曾利用起来的天然力,更是无限的,这又岂不象征着我们的母亲,保有着无穷的乳汁,无穷的力量,以养育她四万万的孩儿?我想世界上再没有比她养得更多的孩子的母亲吧。至于说到中国天然风景的美丽,我可以说,不但是雄巍的峨眉,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与夫“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称羡;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自城市以至乡村,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这好像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她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令人爱慕之美。中国海岸线之长而且弯曲,照现代艺术家说来,这象征我们母亲富有曲线美吧。方志敏

…………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蔽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的赶走而离去中国了。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情感。正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爱国之情并不抽象,它就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朴素情感中。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认为,对祖国的爱包含了人类几乎所有的温情,特别是对父母、子女和朋友的亲情或友情。他说:“祖国是人民的共同父母。”从上述“祖国”这个词的词源上也不难看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通常把爱国之情和骨肉之情、念祖之情联系起来。古往今来,许多爱国主义者都把骨肉亲情转化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绝命书上写到,自己是因为爱妻儿爱父母,才慷慨为国捐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祖国即母亲,母亲同祖国。正如方志敏烈士所说:“我爱生命,我爱母亲,但我更爱可爱的中国”。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震撼人心。此外,许多流行歌曲都表达了这种“爱国如家”的骨肉情感,体现了骨肉亲情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林觉民《与妻书》手稿

延伸阅读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我爱我国家。——《国家》歌词

祖国你好,祖国你好,你的儿女都在为你祈祷,愿你家家快乐人人幸福,甜蜜蜜的好日子欢欢笑笑。——《祖国你好》歌词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长江黄河欢腾着……我们对您的深情……蓝天大海储满着……我们对您的忠诚。——《祖国,慈祥的母亲》歌词

名人隽语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巴金

人们也常常把对祖国的热爱同对故土和同乡的情感联系起来。在英语中,“祖国”也被称作“homeland”(故乡)。“爱国者”(patriot)就是“同胞”(compatriot)。故土是每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也是每个人终生梦牵魂绕的地方,它是每个人生命的起点,有时甚至是生命的终点。恋土思乡的质朴情感是世界各民族爱国主义共同的情感基础。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种恋土思乡的情感更为深厚和强烈,成为我们民族颇具特色的生命情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代有“日暮途且远,游子思故乡”的缠绵,唐代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萦怀,清代有“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的悱恻。这些诗篇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且也是对故土的感激之情。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则道出了很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声。正如现代著名宗教思想家马丁·布伯对中国的评价:“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的公民能够给人以如此绝对纯真而又如此依附于土地的印象!在这里,在这块世代相传的土地上,发生着生的全部与死的全部。人属于土地,而不是土地属于人。”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极为“恋家”的民族。中国老百姓“叶落归根”的归宿意识、海外华侨寻根问祖的“本根意识”,都是中华民族这种深厚的乡土情结的生动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一旦漂泊他乡,故国家园就会令他们魂牵梦萦,终生难以释怀。游子们会不断穿越时空隧道,做“故国神游”,在异乡的孤寂中拥抱故乡。

延伸阅读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延伸阅读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无数海外华人尽管在居住国生活多年,但仍然摆脱不了那种漂萍之感。在意识深处,他们的根始终扎在祖先生息的故土之中。因此,眷恋祖地、祭拜祖先,是海外游子的一大情结。近年,世界客属公祭祖地、母亲河,便是海外华人寻根谒祖、报本返始的盛举。他们最热切的期盼和刻骨铭心的追求,就是最终回归故里安度晚年,百年之后归葬祖地。即便客死异国他乡,他们也要葬在华人的鬼域里,于是在世界各地便形成了独具华人特色的“义山”、“义冢”现象。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我的祖国》歌词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歌唱祖国》歌词

爱国之情是恋土思乡情感的自然升华。一个热爱自己故土家乡的人必然会热爱祖国。从古至今,乡土恋情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爱国情感的重要内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当客居在外的孔子听说田常在鲁国作乱的消息后,沉思着对弟子们说:“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孔子随即派弟子子贡出游,救援父母之邦的鲁国。从某种意义上说,鸦片战争以来的御侮爱国行为都是在恋乡情感的驱使下对侵略者的反击和斗争。无论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还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无论是义和团运动还是伟大的抗日战争,都是“保家卫国”的爱国运动。抗战时期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从“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来逐层调动无数中华热血儿女产生强烈的爱国共鸣,团结起来,共同抗战。

祖国不单是故乡家园的一方水土,也不仅是同胞聚居的有限疆域,它还是任爱国游子纵横驰骋的文化原野。因此,对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认同是爱国热情的重要表现。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每个人就开始偎依在祖国母亲的怀抱,吮吸着祖国历史文化的乳汁。爱国情感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不竭源泉。

名人隽语

我们喜欢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心;我们热爱中华料理,这是中国腹。我们对国家的感情是心腹的感情。——著名作家王蒙

延伸阅读

滴入唐诗的水[新加坡]周粲

在水龙头盛了一杯水/正想喝下/那人突然喊住我/说慢着/我给你滴入/一点唐诗/水的颜色/随即红了起来/像五月怒放的榴花/又黄了起来/像一园未摘的枇杷/再绿了起来/像春风过后的江南岸。

爱国之情还表现为对国家领土主权的珍爱与维护,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信心和认同。如果说骨肉爱、乡土恋、文化情是爱国情感的自然流露,那么国家爱则是爱国情感的理性升华。爱国情感具有政治色彩,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政治态度。在这份政治情感中,既有对国家富强、政通人和的自豪和骄傲,又有对国家贫弱、积重难返的忧虑和不安。任何个人或民族都置身于特定的政治制度中,个人、民族和国家往往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贫弱,其民必辱。国泰则民安,国强则民富。国家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维护个人权益不受外部侵害的重要庇护所。因此,爱国不仅表现为对祖国山河、文化、传统的眷恋之情和真挚之爱,而且通常表现为对国家政治权力、国家权威的捍卫和护爱。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时,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先。一般说来,爱国和爱国家是一致的。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国家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爱国和爱国家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爱国不仅仅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是一种高尚的义务和美德,是一种因爱生发的对祖国荣辱兴衰和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最终体现在报效桑梓、保卫国家、振兴祖国的奉献行为中。爱国是一种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义务。它要求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它要求人们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遵守国家法令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以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它要求个人急国家之所急,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随时为祖国奉献一切甚至生命。人们以关心国家、奉献祖国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为耻。在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思想行为受到人们的一致赞誉和极高评价,爱国主义者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而流芳百世。“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庄严耸立的岳飞坟和丑陋猥琐的秦桧跪像表达了中国人民鲜明的价值追求。

重要论述

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

名人隽语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

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法]拿破仑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法]大仲马顾炎武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密切相关。民族主义的内涵依“民族”一词的含义而定。可以说,“民族”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民族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强调血缘关系的“族群民族”,指的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等;广义的民族是强调公民权利的“国民民族”,指的是同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享有共同价值理念的政治共同体,例如中华民族。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寥寥无几。即便像日本这样一个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也仍然存在少数民族。因此,广义的民族通常是多族群统一体。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统一体。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基本一致的,理性健康的民族主义就是爱国主义。但是,如果这种基于国家立场的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就会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走向爱国主义的反面。从历史与现实来看,这种民族主义有两种非理性表现:一是民族沙文主义,体现为强烈的本民族优越感和排斥其他民族的倾向,最极端的表现就是法西斯主义;二是民族保守主义,即用文化的民族性排斥外来文化的先进性,其结果是民族文化精神日益萎缩和狭隘。狭义的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起点或基础,爱国主义则是地方民族主义的升华和拓展。在我们国家,大多数人对本民族情感与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是内在统一的。但是,地方民族主义也很容易成为一种离心的力量,导致民族矛盾,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种民族主义的两种极端表现是主体民族的大民族主义和非主体民族的民族分裂主义,二者都与以整个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爱国主义相冲突。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并不矛盾。爱国主义是国际主义的重要依托,国际主义是爱国主义的理性升华,也是爱国主义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近代史昭示我们,要跟上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就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实行对外开放。西方产业革命以后中华民族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挨打的状态,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采取愚昧的闭关自守政策,不思进取,因而既不能追赶时代前进的步伐,也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留下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记录。30多年来,国家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主要原因是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注重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成果。在世界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自绝于世界大家庭之外,孤芳自赏,就更容易走向萎缩和落后,甚至被淘汰。作为人类的普遍价值,爱国主义的核心既是对祖国与民族大义的忠诚和奉献,也包括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尊重和帮助。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我们需要大力提倡爱国情怀,倡导心系故土、忠于祖国和振兴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要有开放的态度和开放的眼光,处理好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重要论述

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因为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中国胜利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者被打倒了,同时也就是帮助了外国的人民。因此,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毛泽东

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记者联合采访时的讲话

名人隽语

爱国心和人类爱是同一的。——[英]丘吉尔

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更上一层楼,达到人类的高度。——[法]罗曼·罗兰

延伸阅读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张骞可以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他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开拓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物质文化的广泛交流。

唐代玄奘西行取经的壮举谱写了对外文化交流的绚丽篇章。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往来,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明末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会面,看到了第一张新世界地图,眼界大开。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他的名言是“欲求超胜,必先会通”,“苟利于国,远近何论焉?”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使其成为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爱国者。鸦片战争深深刺痛了爱国志士。林则徐睁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启蒙思想家严复系统介绍“西学”,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的世界意识和向西方寻求救国良方的爱国情怀。

爱国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一个历史范畴。祖国的需要和历史的使命决定着爱国的内容与方式。因此,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就是这种历史性和时代性的鲜明体现。在我国古代,争取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推进国家的统一和强大,是爱国主义的主题。在近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和救亡图存的爱国实践。近代以后,爱国主义表现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在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新形势下,爱国主义又被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和特色。

重要论述

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毛泽东

推荐阅读材料

梁衡主编.爱国的理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学术论坛,2006(6)

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高校理论战线,2011(10)第二章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揭示的那样,“中华民族”指的是在中国疆域里具有认同感的各族人民,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作为一个蕴含着各族人民浓厚情感的特殊词汇,“中华民族”是在近代由“中华”和“民族”二词结合而成的;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是在近百年来与西方列强的抗争中真正觉醒的。但是,作为一个包括50多个民族的族群统一体,中华民族则是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促成中华民族从多元到统一、从自在到自觉的正是各族人民对祖国和国家的热爱与认同。一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诞生、形成和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发展史。56个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滋润着世世代代中华民族子孙的心田,形成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如同黄河长江,从汩汩细流到汹涌澎湃,从汇集百川到从容入海。今天,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必须立足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因此,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从孕育、萌生、形成到逐步发展和提升的全过程,时间跨度达五千年之久,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新中国成立之后)三个大的阶段。一、中国古代的爱国观念

在亚洲东部有一片广阔的大陆: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高度逐级下降的斜坡。西部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东接海拔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再往东是海拔千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园。我们的祖先曾以为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乐土,故称之为天下;又因四面环海,又称之为四海之内。五千多年以前,中华民族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孕育、成长和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从孕育、形成到发展,从自在到自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远古到秦汉为第一个阶段,从秦汉到1840年为第二个阶段。中华民族的爱国观念在古代时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早在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原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就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并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格局。各具特色的文化之间相互竞争和融合,开启了多元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在炎、黄、尧、舜、禹等先祖的征战中,黄河中游不同部落集团之间不断碰撞和交融,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初见雏形。在夏商周三代,通过吸纳东方和西方的新成分,华夏族不断成长壮大,从多元走向一体。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各民族的大迁徙和大融合,并吸收了众多新的民族成分和文化因素,华夏族的核心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已经实际上孕育成形。夏商周三代就已经产生了特有的华夏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地人口的流动、各族文化的交流、各国的争雄竞争,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辩论和文化大繁荣。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以儒道为主的多元文化之花盛开在世界的东方。

相关链接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思想流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被后人称为“诸子百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0家,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春秋战国时期灿烂的文化成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同时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这一时期的文化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以前,特别是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确立时期,是中原各部族之间的融合与统一的时期。在此期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真正建立,夏、商、周的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中华民族统一的凝聚力尚在形成之中。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尚处在萌芽阶段,主要表现为骨肉爱、乡土爱、民族爱和祖国爱,其发展也主要是围绕着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中华民族的生活地域、经济条件、文化传统,把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进行的。宽泛地说,在这一时期,凡是热爱自己的故土或邦国及其人民、有利于民族统一和团结、有利于邦国富强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和行为,都属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部分。

相关链接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出身贵族,加之才能超群,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和擢升,受命担任左徒要职。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积极推进楚国政治改革。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举贤授能;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收复失地。但是屈原的改革在内政外交上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根本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在上官大夫等人的谗毁下,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代,许多士人在本国得不到重视时,常常投奔他国,如商鞅弃魏相秦、孟子游说齐梁、荀子入秦适楚、韩非背韩助秦等,但是屈原深爱楚国的人民和文化,始终对楚国不离不弃。屈原蒙冤被疏后,离开郢都,先后流浪汉北和沅、湘二水之间,写下了彪炳千古的爱国诗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些诗句表现了屈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深厚的爱国情感。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第二年又攻陷巫郡、黔中。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悲愤难挨。是年,遂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萌芽于炎黄部族的冲突与融合,在尧舜时代“平章百姓”、“协和万邦”那里即有生动而深刻的体现。为民治水的大禹,开九州通九道,大会诸侯于涂山,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以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敬德保民的爱国爱民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诸家都奉行“务为治”的治学理想,为了人生的安顿、社会的治理而提出各种学说。出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先秦诸子大多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国,以谋求从“天下无道”转变为“天下有道”。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心存社稷、效忠国家(诸侯国)的忠义之士,更出现了主张尽快结束列国争雄,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使天下为一的爱国观念。

相关链接

根据《尚书·尧典》的记载,尧帝最早提出了“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也就是说,尧帝恭敬节俭,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纯备,温和宽容。他忠实不懈,又能让贤,光辉普照四方,思虑至于天地。他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因此也就变得友好和睦起来。《尚书·禹贡》叙述了大禹治水成功,将“四海之内”即“天下”按距王城远近划分为“五服”,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西周初年,“五服”制度已经产生,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子弟和册封各部落与原有邦国的形式,将诸部落和邦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对于华夏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

秦汉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秦始皇结束战国时代地方割据的局面,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统一政策,使华夏族开始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汉继秦业,华夏族在汉代四百余年的国运久盛之中发展转化成了汉族,中华民族的主体基本形成。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海内富庶,都市繁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各族通和,民丰社稳。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迎来了以“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为标志的又一辉煌时代。

在秦汉之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是以汉族为主,各个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魏晋到鸦片战争之前,出现了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宋元的两次民族大融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南北朝时期北方诸族崛起,先后入主中原,一方面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步汉化,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隋唐统一中国就是这一民族融合的产物。唐代统治者实行宽松的民族政策,对内发展经济,对外加强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盛,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辉煌的篇章,使唐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盛唐时期的中国,文治武功,国力强盛,四海归心,八方来朝,民族团结,互通友好。各国英才纷至沓来,云集长安,使之成为一座空前繁荣、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然后又以崭新的面貌传向四面八方。

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五代十国都只能说是一种政治割据,而不属于民族割据,这些朝代在严格的意义上并不是民族国家,而是在中华民族内部出现的暂时的封建割据。宋朝统一中原之后,社会虽然获得了相对的稳定,但仍然深受民族矛盾和战争的困扰。经过辽、金、西夏、蒙古(元)与中原之间的连绵战争,元朝最终统一中国。元朝疆土广大,横跨欧亚,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元明之争是中华民族统一过程中的民族矛盾与冲突,元朝统治者退居漠北之后,成了明朝的臣属。明朝时期,虽然民族间的矛盾与冲突仍然存在,但各族人民之间基本上能够友好相处。明清之际,中国又发生了一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重大事件。晚明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危机引发了农民暴动,明王朝在李自成的起义中覆亡。这时,关外后金的满族人乘虚而入,建立了清朝政权。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建国之初采取了强硬的政策,强迫汉人剃发易服,把满族人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民族。但同时,他们也采取了对汉族文化积极认同的政策,一方面提倡尊孔读经,另一方面吸收汉人参与政权统治。清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定型。清朝疆域虽然没有恢复到大元时代,但大部分国土包括台湾在内统一于大清朝,经济上得到又一次恢复与发展,社会又重新走上了太平之路,迎来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康乾盛世”。

总之,在隋唐、元明和清前期的一千多年里,中国的统一和繁荣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版图不断扩大的同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也大大加强,同时祖国观念进一步发展,民族亲和力不断增强。

明清两代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交往加强,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比较深入地接触到并非中国臣属的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在这种交流中产生了矛盾与冲突。外患成为明清两代特殊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继而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蚕食,最终爆发为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危机。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展开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生存的伟大斗争。

从秦汉到清初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主要就是指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或者说,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主要就是指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它既是先秦中华民族和中国初步形成时期爱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是近代乃至现代爱国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发展,是沿着中华民族融合、统一与发展的道路演变的。争取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推进国家的统一和强大,是这一时期爱国主义发展的主题,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反对分裂,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得以确立和巩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逐渐形成。此后,经过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长期交融与交流,到清朝初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初步定型。因此,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就成了这一时期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从秦汉到清朝的近两千年中,曾断续出现国家和民族的分裂局面,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统一仍然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民心之所向,分裂无法长久维持,呈现出一种内聚式的越分越统一的大趋势。每当国家和民族出现分裂,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都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义无反顾地反对分裂、争取统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坚定意志。清初,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曾经爆发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叛乱。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坚决地镇压了这种分裂行动,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历史证明,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罪恶行动都不会成功,搞民族分裂、国家分裂的人也不会有好结果,因为他们不得人心,违背了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其中凝聚了各族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相关链接康熙平息叛乱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以促进生产的发展,清康熙帝坚决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反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攻湖南,取四川,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等纷纷起兵响应。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吴三桂等人的割据战争对清初刚开始安定下来的政治局面破坏极大,重新把我国人民特别是西南人民推向战乱的水深火热之中。康熙帝果断地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历时八年,终于击灭了吴三桂割据政权,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使清代历史进入蓬勃发展的“雍乾”时期。他代表的,不仅是满族人民的利益,而且是包含汉族人民在内的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我国人民历来十分珍惜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从张骞通西域开始,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就不曾间断。苏武之所以能够生还祖国,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对汉朝始终不渝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匈奴贵族慑于民族团结的大势所趋,不敢与汉公开交恶。班超在西域诸国活动多年,帮助当地人民发展生产,深得各族人民拥戴。当他奉旨回京时,于鬓国“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文成公主从内地带去许多手工艺工匠,还带去蔬菜种子、蚕种。她教给藏族妇女纺线、织布,教给当地人民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些对西藏的发展、对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的团结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今,西藏民间广泛流传着不少歌颂文成公主的民歌,她一直深受藏族人民的爱戴。文成公主入藏图

在这一时期,汉民族文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许多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交往过程中,不断受到汉民族文明的影响,逐渐提高了本民族的文明发展水平;同时,他们中一些好的方面也反过来影响汉民族的发展,使互相间的交往能在愈来愈高的水平上进行,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融合。清王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在巩固政权、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满族统治者逐渐在实践中认识到学习当时较为先进的汉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渐克服了民族偏见,大量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到自己的统治层中来,鼓励满族人吸取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点。除有效地继承了中国历史上各族统治者的政治、军事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各种生产技术外,满族中还涌现了像纳兰性德等这样用汉文写作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同样,汉民族也吸收其他兄弟民族先进的东西。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之间,都有着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大量事实。这种相互学习、相互取长的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既是这种相互学习的推动者和组织者,也是这种相互学习的根本上的保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扩大和密切,爱国主义的向心力也就越发增强。

相关链接北朝鲜卑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执政后,努力向中原文化学习,积极推行汉化改革。他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改革各种落后的风俗习惯,要求本族人讲汉话、改汉姓、穿汉服,奖励与汉人通婚,仿南朝定官制朝仪。这些学习和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文教的昌盛,使一个古老落后的部族跃入了先进民族的行列,也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其二,反对守旧和倒退,要求改革和进步。从秦汉到清朝前期,中华民族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最终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与发展。在这一时期,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少仁人志士不畏凶险、励志革新、奋发图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心。

汉武帝刘彻成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是同他的改革精神分不开的。他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对国家的政治、思想、经济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求国家思想统一;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的地方分裂势力;削弱三公,权移尚书;为保卫中原的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进行了反击匈奴骚扰的三次大战;将冶铁、煮盐、铸钱三大手工业收归国有;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改善和发展中原生产、振兴当时国力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当然,改革必定受到各方面的阻碍。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以皇族、守旧官僚和地方豪绅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他们兼并大量的土地,残酷压榨和剥削农民。为了保持和取得更大的物质利益,他们在政治上十分守旧,不愿改变现行统治秩序,对凡是改变现状的做法都加以反对。但是改革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符合国家的利益,是必然的势趋。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变法中实行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等等,以图达到“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的目的。但每一项新法几乎都触犯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比如方田均税法,就是将有产而无税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土地重新丈量,纳入国家税额。这自然要引起大地主阶级的反对。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和大地主阶级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说:“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以此来表明他变法的决心。由于坚持改革,推行了新法,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仓库所积钱粟“无不充衍”的局面。就是在王安石下台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新法也没有被完全废止。司马光上台后虽废黜新法,但其实也仍继续保留了一部分。列宁对王安石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到了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虽然也遇到一些阻力,但终于获得了成功,使明腐败的朝政稍有转变。这些都说明改革的趋势在历史上是不可阻挡的。二、中国近代的爱国精神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我国爱国主义发展的近代阶段。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践踏、地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使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灾难和危机。但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争,为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而英勇奋斗、艰难探索。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饱受耻辱、历经磨难的屈辱史,也是中华儿女抗敌御侮、救亡图强、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爱国主义斗争史与创业史。正是中国近代所面临的文明危机、民族危亡和国家破碎的局面,促进了中华民族作为统一整体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促使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和迸发,爱国主义传统也达到了历史的高潮。(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爱国精神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勾结起来,同中国人民为敌的历史。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历史也是一批批仁人志士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而师夷制夷、维新图强的历史。因此,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和救亡图存的爱国实践。

鸦片战争之后,曾经有着灿烂而辉煌历史的中国陷入了被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难境地。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付出了世界上罕见的巨大牺牲。康有为19世纪末描绘当时的形势说:“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他痛陈“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并警示人们:“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20世纪初,爱国志士陈天华更是热泪盈眶地控诉:“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领胶州,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他沉痛地号召中国人民:“瓜分豆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醒莫徘徊。”1898年7月,兴中会会员谢缵泰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发表了他的漫画《时局图》。东边是凶焰万丈的日本,北面是虎视眈眈的俄国,英国盘踞在长江流域,法国垂涎于西南边陲,德国霸占了山东半岛,美国从菲律宾伸来利爪,这就是19世纪末的中国。面对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谢缵泰用生动形象的漫画,把中国的时局展示在世人面前。在图旁题词中,谢缵泰悲愤难抑,赋诗一首:“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台湾作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一书中写到,一些中国人曾经听说过或从未听说过的弹丸小国,在过去就是前来进贡也没有资格的,现在排队而来。昨日的辉煌,今日的屈辱,形成巨大的反差,几千年的文明之邦似乎在一夜之间沦为“劣等民族”。

有痛、有泪、有恨、有怒,但中华民族更有骨、有志。于是,奋起、抗争、救亡、图强,就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时代主题。挽民族于倒悬,救国家于水火。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时刻,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志士不甘屈服,奋起反抗,同仇敌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又一首可歌可泣的抵御外侮的爱国史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鼓舞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信心,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此后,为了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尊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视死如归,决不退缩。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难的民族英雄水师提督关天培、沙角炮台副将陈连升、定海总兵葛云飞、江南提督陈化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回族将领沙元春、蒙古将领乐善、直隶提督史荣椿,中法战争中大败法军的冯子材、黑旗军将领刘永福、福建巡抚刘铭传,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刘步蟾、邓世昌和丁汝昌,抗击八国联军的爱国将领聂士成、寿山,这些浩气贯长空、英明垂千古的铁血将领以及无数的普通战士,以临危不惧、誓死抗争的精神,谱写了悲壮赤诚的民族颂歌,成为鞭策和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

延伸阅读

三元里张维屏

三元里前声若雷,

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

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

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

犁锄在手皆兵器。

冯子材大振国威

1884年,法国侵略军通过越南向我国广西边境进犯,还一度打进了镇南关(今友谊关),想夺占广西、云南的大片土地。这样,就爆发了中法战争。已经年近70岁的冯子材,不顾年老有病,毅然重返前线,率军与侵略者在镇南关摆下了战场。

法军烧毁了镇南关,使中国军队无关可守,冯子材就下令建起一道长墙作屏障。1885年3月的一天,法军在大炮的掩护下,向长墙扑了过来。冯子材大声喊道:“如果说法寇入关,我等有何面目见两广父老!”将士们杀出长墙,与敌人激战到夜晚,终于击退了入侵者。第二天,法军又来进攻,有的已经越过了长墙。在这紧要关头,冯子材大喝一声:“跟我来!”他身穿布衣,脚穿草鞋,跳出长墙,和敌人拼杀起来。将士们见老将军如此英勇,激动万分,呐喊着冲了上去,杀得敌人胆战心惊、尸横遍野。

镇南关一仗,中国军队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保卫了祖国的南疆。冯子材在反侵略斗争中立了大功。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

邓世昌是当年北洋水师“致远”舰的管带,治军严谨,精于训练,“使船如使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邓世昌满怀报国之心,甲午战争爆发即发出了“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的誓言,激励部下:“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突袭,邓世昌率“致远”舰奋勇冲锋,力战敌寇,重创多艘日舰。在“致远”号弹尽舰伤的情况下,邓世昌仍下令全速前进,试图撞沉日舰“吉野”号,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中敌鱼雷,船身沉没。邓世昌坠海后,放弃了获救机会,与舰共存亡,牺牲时年仅45岁。“致远”舰全舰200多名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激励后来者反抗侵略的强大动力。邓世昌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命运多舛,但从未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先进分子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前进,敢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表现出披肝沥胆、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从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引导人们“睁眼看世界”,到魏源倡导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民族复兴的梦想渐渐拉开了大幕。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戊戌变法”,推动清朝政府自上而下实行变革维新。尽管这场改良梦仅仅持续了103天,但“戊戌六君子”却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悲壮,让追寻强国梦想的维新志士永载史册。

名人隽语

19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大量反思、思考中国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生存下去的时代。——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孙中山

与此同时,另一个先进的中国人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894年夏,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被拒绝。不久,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惨败。胸怀大志、报国无门的孙中山愈益忧愤,远赴海外,另谋他图。在檀香山,孙中山联合华侨20多人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的成立宣言中,孙中山发出了一个民族的呐喊和誓言——振兴中华。共同蒙受的外族入侵与战争、共同遭遇的深重灾难与苦痛、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与抗争,让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凝聚起来,也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最根本的梦想。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了中国黑暗的上空,几千年封建庙堂轰然坍塌。各种新思潮、新学说扑面而来,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互助主义、伯恩施坦主义、基尔特主义,一时间几百个政党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各种救国主张也相继登场,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有人试图在广大农村建设新村,有的想在城市建立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工农互助团。但实践证明,所有这些道路都走不通。究竟哪一种主义才是拯救国家的良方?究竟哪一个政党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重要论述

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毛泽东(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爱国精神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30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不仅表现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也表现为反官僚资本的斗争。江泽民同志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史,探索救国道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新特征。

近代以后,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各种救国图强运动风起云涌、潮起潮落,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特别是辛亥革命都对实现这一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都没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历史任务,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在这一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中国该往何处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延伸阅读

20世纪初,西方的各种政治学说和社会思潮纷纷涌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各种各样的“主义”中寻找着各自的信仰。中国已经醒来,但是,正如鲁迅所指出的,“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20世纪早期的中国已到了国将不国的地步,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四处可见“城头变幻大王旗”,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报刊上常见的描述是“大肆劫掠,惨不忍言”。租界和占领区则一如从前,外国人在华特权原封不动,外国的战舰仍在中国内河扬威,一个迫切而又迷茫的问题是:中国该往何处去?在这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1919年梁启超来到欧洲,贫富差距和尖锐的劳资矛盾让他十分震惊,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描述道: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一位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启超,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这使得正在向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感到困惑,中国还要沿着这条路再走一遍吗?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一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民的必然选择。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从此以后,爱国主义所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理想也开始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再次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面对民族危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