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建身心疗法专业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3 17:17:35

点击下载

作者:陈瑞燕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德建身心疗法专业手册

德建身心疗法专业手册试读:

序一

我曾遇到一个患强迫症的病人,他要不停地洗手,无法自制。每当他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必定再返回数次,生恐自己遗留一些东西,有时来来往往十多次。这是当时我实习的美国心理治疗中心的一个“棘手个案”,他看过5至6个临床心理学家,但都没有进展。中心的心理学家听到他的名字也不愿意接待他。但是,他不停地打电话来要求接受治疗(因为他有强迫症,所以不停地打电话,有时一天十多次)。本来他不愿意我为他治疗,因为我是中国人,一口浓重中文口音的英语,他认为其他的资深心理学家也帮不到他,我又有何本事。到最后,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他本着不妨一试的心态约见了我。一个月后,他的强迫性行为大大改善,由最初来回数十次改为一两次,他感到平静及安然,感到自我控制能力提升了。中心其他的同事都感到有点惊讶,问我用了什么治疗的方法。因为这个病者已接受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治疗方式,包括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但都没有效果。所以,我在没有其他方法的情况下,便用了禅学“安心”的理念,把这个病者的心安定下来。在整个疗程中,我没有与他分析他的问题,也没有为他制订计划。我只是提议他买两颗核桃,不停地用手旋转它们,倦了便停顿后再做。他实践这个方法一星期后便可以在晚上安睡,继而强迫症渐渐改善。我有一位同事开玩笑地说我发明了“核桃疗法”。其实,我只是运用禅修“以一个念头代万念”的原理,中国禅学讲求“安心”,认为一切都是“心所造”,禅宗二祖慧可求道于禅宗初祖达摩,也是因为希望安定自己的心。慧可请达摩为他安心,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回答慧可“将心来与汝安”。达摩要慧可拿心出来便为你安心是一个心理治疗,所以,我运用这一思想于临床研究上。这是我第一次用禅修的方法于心理治疗,我知道中国禅学可以补足西方心理治疗的不足,甚至有其独特效用。一晃这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

之后,我专注于大脑异常疾病的研究及治疗。现今西方医学没有治疗认知失常的方法,所以大脑疾病,例如自闭症、失忆症等,都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为了改善及提升人类脑部功能,在过去的10多年,我一直致力于融合中国传统的养生及医学观念与西方治疗方法,希望创造出有效而经济的方法。我的专业是脑功能的临床心理学,专注于给大脑异常的病患者治疗。在美国10多年,我从事老年痴呆症的研究及服务。回香港后,我为自闭症患者、脑创伤病者、老年痴呆症病人及其他认知功能有问题的人士服务。在六七年前,我和一班研究员编制了提升儿童大脑功能四部曲,当中融合道家、禅家的静心思想及中国养生的食疗理念。疗法包括食、动、用及静四个环节,教导孩子一套改编自宋道学大师陈希夷传下的身心运动。我们做了一个科学研究,以随机抽样及控制对照的方法比较此身心疗法及一般学习班的效果,结果指出儿童接受身心疗法学习成绩均有进步,行为问题得到改善及记忆力有所提升。而接受学习培养的小组却没有这些进步。此项研究结果已在美国杂志发表及刊登。同期,我用功能性磁力共振研究丹田与大脑活跃的关系,结果显示丹田的刺激与大脑前额叶的活跃有关,而手的刺激(控制对照组)却没有此关系,因此我推论丹田不是单单一个皮肤点,可能与大脑功能有很大关联。

另外,我又研究中国的皮刺疗法在精神病治疗中的效用。中国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刺激皮肤以达到治疗效果。因为中国医学认为疾病分表里,疾病潜伏在体内,医治比较困难,若疾病在表外,治疗便容易,康复的机会较大。中国医学又认为皮肤上的经络与体内的五脏六腑联结,刺激皮肤可达到改善脏腑的目的。中医的皮刺方法很多,当中包括针灸、刮痧、拔火罐及梅花针。我专注研究了梅花针多年,已在欧洲及美国的学术期刊发表过研究报告,提出梅花针有提升大脑功能的效果,以及对中风和自闭症均有效果。

我虽然研究中西合疗的方法已10多年,翻阅了不少中西书籍,也拜访过很多老师,但是,感到治疗的效果还是可以更上一层楼,但自知缺乏良师,没法再有突破,甚至进展。我们修禅礼佛的人深深感悟愿力及缘分——我有一个愿望,而且尽我最大的力量去研究出一些可以帮助脑部异常病者的方法,我默默地做了10多年。一个善缘使我遇上少林寺的高僧德建禅师,他无私的教导,使我更透彻地明白了中国传统的少林医学,也解开了心中多年对气功、丹田、禅修等等的疑问,开始了解禅武医学。师父在少林寺与三皇寨禅院以少林的禅[1]武医学帮助了很多生理或心理有问题的人,效果有时出人意料。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从不收取费用,怀着慈悲的心帮助有需要的人。

在研究德建师父的不同病例中,最触动我心灵的案例是一个患有运动性神经元疾病的个案。运动性神经元疾病是一个西方医学没办法治疗的病,一般患病者在3年内死亡,即使活着也会失去四肢活动能力致全身瘫痪。夏正兴是一个电影演员,初见德建师父时已没有自主步行能力,全身僵硬,双肩不能转动。但经一段时间治疗后,他可以自动行步,拿筷子,生活也可以回复自理程度(虽不是完全康复)。事隔已经3年了,夏正兴还活着,前几个月还参与电影工作。此个案令我有无限的感触,因为我的启蒙老师——供我读博士的教授——就是死于此大脑疾病。他一生研究大脑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及失忆症等。他是世界著名的权威,一生发表文章数百篇,培养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地。他的专业是研究脑部疾病,但当他患上脑运动性神经元疾病时,却束手无策,因为西方医学没有治疗此病的方法。在我准备博士毕业的最后两年,我亲眼目睹恩师从一位智慧高超的科学家渐渐衰退为一个全身不能动、不能说话,连自理(如厕)的功能也失去的人,最后在我毕业那年,他去世了。无奈地看着恩师去世,我深感西方医学对大脑疾病治疗的不足,这激发我去研究中国医学对大脑异常的效用。13年后,我才发现一个可能治疗运动性神经元疾病的方法,可惜“生欲孝而师不在”了!老师的培育恩情,我是没有办法回报了,但我希望继续研究少林禅武医学,或许为一些绝望的脑病患者带来一些生机,这或许可以回馈老师培养我为一个脑科学家、心理学家的心血吧!

于是,我在一年内8度上访三皇寨,跟随德建师父学习少林禅武医学,感谢师父无私地传授少林的绝学,包括一些秘传心法。我一方面学习少林禅武医学,另一方面结合我多年临床的知识及经验,尝试把少林传统文化应用于临床上,编著了《德建身心疗法专业手册》。我首次给德建师父看初稿的时候,师父十分高兴,因为把少林禅武医推广于民,使更多人受益是他多年的心愿。

我们希望借着对少林禅武医学的整理及融合现代医学,使人们有健康的身体,自然自在的心境,这是我编著《德建身心疗法专业手册》的目的。在此,特别感谢香港的一班同事朋友,包括施黎敏、张美珍、甄宝萍、吴洁、赵淑梅及吴婉琼为保育少林禅武医作出的努力[2]。还有,三皇寨禅院的大师太、二师太、行嘉、行庸、行沅、行克、延观及丁雷师兄们给我的启发与鼓励。同时,也十分感谢张彦辉及张彦霞两姐妹的帮助。最后,多谢罗守弘和陈美仪夫妇,及大卫柏斯和王乐夫妇的资助。复旦大学出版社各位同仁也为出版此书尽了许多心力,我深表谢意。陈瑞燕2009年2月3日香港 沙田[1]河南省嵩山禅武医研究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少室之巅的三皇寨,与登封市嵩山三皇寨禅院合署。研究院院长由嵩山少林寺永化堂十九代德建(号合一)大和尚担任。其宗旨是以少林寺文化精髓为内涵,以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为基础,发掘、传承、弘扬少林寺禅武医传统文化。[2]中国嵩山少林禅武医慈善基金会是香港特区政府认可的非营利机构,主旨为保存、研究及弘扬中国传统少林禅武医文化,传扬以武修禅,以医弘法的少林禅修精神。

序二

我2007年开始接触和认识释德建禅师,学习德建身心疗法到现在已两年,回想这两年自己在个人和临床工作上都有很大的反省和深刻的体会。

在个人方面,我是德建身心疗法的受惠者。我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喜欢吃海鲜,身体常出现痛楚,生活和工作上偶遇不如意。现代人往往不知道真正原因,便四处寻找医生医治身体上的病痛,又或约见临床心理学家接受心理辅导和治疗,更有甚者可能患上疾病或情绪病。其实,我们都忽略了饮食和自性修行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我曾听身边的人说不能吃海鲜肉类,生活哪有乐趣,暂时办不到;每天工作那么繁忙,哪有时间做内养,待退休时再说吧!很多人更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能下定决心持素和修行,答案很简单:健康。若你珍惜自己的身心健康,你就可以控制和克服短暂口欲,更可以每天抽时间练内养功。

过去两年,我学习德建身心疗法后,身体明显好转,心情变得开心和轻松,晓得放下,但不代表没有生病和生气,我也有不适、不愉快的时候。我曾经因外出吃饭令自己再次出现皮肤问题、曾因工作上与人不和出现腰痛、曾因心情烦扰以致睡眠欠佳。经多番反思,我承认自己还是德建身心疗法的初级学生,仍需努力学习和锻炼。我也渐渐亲身体会到德建身心疗法中四个重要元素——饮食、修禅、内养功和通窍是互相紧扣的,缺一皆影响身心健康,自己就是一个好例子。在临床上,我也经历过类似的感悟。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服用精神药物近30年,但她经常出现幻听,对此十分困扰。我便教导她用德建身心疗法,建议她素食,放下贪嗔痴,学习内养功和通窍。这病人开始时觉得要持素最为困难,但为了配合疗程,先把荤和辛辣的食物全部戒掉,然后只限自己每天最多吃二两肉,半年后完全持素。她每天更练习内养功和沐鼻法,令她最意想不到的是当她练习内养功时,幻听情况没有出现。她非常高兴地把近况告诉身居外地的年迈母亲,母亲也从外地回来探望。怎料这病人因要陪母亲吃饭,持素的饮食习惯受到了影响,幻听的情况又变得频繁,心情十分不安,幸好经辅导后明白原因。两星期后,她开开心心地回来见我。这件事情再次令我深深体会到德建身心疗法中的四个重要元素的确是互相紧扣、缺一不可的。

我读社会工作和临床心理学时曾学习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临床上也尝试用这些方法去帮助病人。但我一直觉得这只是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去帮助病人,虽然有时好像能帮助病人,但往往感到成效没有想象的那么理想,我不断反省和自问。当我成为德建身心疗法的受惠者后,用这方法去帮助病人时,我发现归根结底是自己需要身体力行地运用这疗法帮助自己,才懂得如何有效地帮助病人运用这疗法。曾有临床心理学家用心理治疗方法帮助病人解决情绪问题,自己情绪困扰却去找另类治疗,连自己都不相信的治疗方法,那怎能有效地运用这疗法去帮助别人呢?

我衷心希望德建身心疗法能让你活得自然自在、身心健康。行住坐卧皆修行,持之以恒可健康!张美珍博士大学助理教授临床心理学家2009年春

第一章 德建身心疗法的基础理念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

一、身心医学

身心医学是探讨人的心理状况与身体健康相互影响的学问。人类是万物之灵,我们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分别是人类有智慧,也有丰富的情感。正是智慧与情感的交融,所以人类超越了其他动物而主宰世界;正是智慧与情感的复杂,所以我们的智能比超级计算机还灵活及多元化。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还不能完成人类一双眼睛视觉功能方面的工作,不是因为计算机不能分析传入对象的长度、面积、深度等具体数据,而是计算机缺乏人类融合情感于视觉的能力。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其正反两面。因为人类情感的特性,人的身体健康也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例如:当我们生气、愤怒时,可能呼吸不顺,甚至有气喘的现象;当我们受到惊吓时,心脏会跳动加速、血压升高;当我们感到紧张或过度忧虑时,可能失去食欲或感到肠胃不适。这些都是情绪诱发身体疾病的常见例子。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果只是偶然发生,那么身体只会有暂时的反应。但是,如果长时间面对这些负面的情绪,身体便容易出现疾病。西方医学对因情绪诱发的身体疾病给予了一个特别的名词——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s),而常见的与负面情绪有关的疾病可分为以下13类:(1)循环系统:如心律不齐、心悸、高血压(2)呼吸系统:如过度换气症候群、气喘、咳嗽(3)消化系统:如消化性溃疡、便秘、腹泻、呕吐(4)内分泌:如肥胖、暴食症、厌食症、甲状腺机能异常(5)神经系统:如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自律神经失调症(6)泌尿系统:如尿频、遗尿症、阳痿(7)骨骼、肌肉系统:如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肌肉疼痛(8)皮肤系统:如神经性皮肤炎、多汗症、湿疹、慢性麻疹(9)耳鼻喉病:如耳鸣、失声、口吃(10)眼病:如青光眼、眼睛疲劳、视力模糊(11)妇科病:如月经不调、停经、月经异常、子宫出血(12)牙病:如舌痛、口臭、唾液分泌异常(13)儿科病:如夜惊、发热、疝痛

身体健康与心理状况相互影响的理念在中国医学已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而在西方医学却只是近20年才开始被重视。另外,虽然中国悠久的养生学理论强调精神修养和健康的重要性,但这主要是哲学理论上的发展。相反,虽然西方身心医学的发展只有数十年,但却注重科学研究,以实证的方法探讨问题。所以本章节先讨论中国身心医学的历史及观念,再介绍一些西方的科学研究成果,从中西医理论及实证综合的角度来了解身心疗法。

二、中国的身心医学观

中国医学对情绪和五脏六腑的关系有很细密的理论研究,认为人的情志——喜、怒、忧、思、恐等与人体内的脏腑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医学认为心在志为善、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过于剧烈的情绪会影响某一个相关的脏腑。《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这即是说如狂喜便会伤心,而神志不宁、悲哀过度会伤肺,等等。古代所说的“七情”或情志都是指心理状况,如人的感情及情绪。因此,古代中国养生学已认识到情志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且不同的情绪会引起不同的损伤,这些是有迹可寻的。所以培养平和的心境,不让自己有过于剧烈的情绪是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从养神、养气以及治疗的层面上来讲,则可以通过辅导、控制来减少人的情绪的负面因素。例如,一个肺病的患者,可能悲哀过度,则能通过适当的辅导来舒解病者的悲哀情绪;一个胃病患者,可能思虑过度,则能通过适当的辅导来舒解病者的过度思虑。

中国医学认为情绪及脏腑的关系是相向性的。除了情绪影响身体外,身体的状况也会影响情绪。以上一段说明情绪如何影响身体,以下一段《黄帝内经·灵枢》又再指出身体的状况如何会影响情绪,并有以下记载: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金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盇,五藏不安。

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

由上述《灵枢》的记载,便可以知道中国医学对五脏虚实病变如何影响精神情志已有相当理解及很精细的理念。

因为中国养生学认为剧烈的情绪会引起五脏六腑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十分重视精神修养作为保持身体健康、事业成就及长寿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中已有迹可寻这方面的记载。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保持清静的心境,对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虚空的,因此便不强求。清心寡欲,自然身体健康。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者,以清静为养生的方法。静是修养的中心思想,而少欲是生活的原则。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提倡清心少欲的方法,使人生活快乐,使国家安定。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故常无欲以观奇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个思想与禅学的唯心理论相同,都是说明影响个人的心境,不是实际事情的本质,而是用什么心态去面对事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次为善,斯不善已。”老子提倡无为、少欲、无忧无虑的思想养心神。庄子继老子后,也提倡“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中国的禅学也融合了老子的思想。中国的第一部禅学经典《六祖坛经》记载了唐代六祖慧能大师的开示教导,六祖大师所提倡的思想与老子是一致的。《六祖坛经疑问品》记载的一段六祖的教导都是注重修养心性、保持身体健康,所以中国的禅学注重性命相修,是有别于其他一些只重念佛布施的佛派思想的。

心行平直是德

自修性是功

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

功德须自性内见

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除了老子外,以孔子及其门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也十分推崇“修心、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指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儒学把修养个人品格作为成功首要的条件。《大学》又再解释修身的方法:“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鉣,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正其心”又或养心是中国儒、道、医学共同推崇的养生之道。

近年西方医学开始提倡情绪控制以辅助医疗,但早在东周时期,中国医学已将情绪控制列为主要养生课题。综观儒道、禅学,它们都主张人们培养安正的心情、减少欲望为养生的方法。静心养神以保持健康是中国古代养生的一个重点。因为欲望减少,所以吃什么都是美味,看什么都心悦,穿什么都高兴,知足寡欲。人的物欲无穷,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物质是有限的,所以不知足地追求是无止境的苦恼。例如当一个人没有房屋居住时,便想拥有房子;当有了一间房子的时候,便希望有大一些的房子;当有了大一些的房子,便希望住在好一些的地区。无休止的欲望使人日日夜夜忙着赚取金钱,没有时间享受身边的一切,也使身体疲倦,继而生病。

三、西方的身心医学的研究

现代医学逐渐提倡身心合一、身与心相辅相成的健康概念。几千年的中国医学思想近几年被西方人逐步重视,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西方科研指出一般来说情绪诱发疾病都不是因为遭受到突如其来的事情而导致强烈情绪(例如大灾难)。相反,大多数的都市疾病如头痛、高血压等等都是由于身体长期处于循环不断的负面情绪。当我们受到惊吓或威胁,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最明显。首先脉搏增强增快,血压提高,继而手脚冰冷,因为血液由皮肤集中至内脏。这是身体对恐惧的自然抗衡反应,是人类进化的自然生存机能。但是,如果身体每天或经常因负面情绪而产生习惯性的反应,例如每天都生活在焦虑、恐惧、愤怒或失望中,便会影响心血管的健康,导致心律不齐、高血压,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脏病。

心血管病是当今影响人们健康的一个主要疾病,每年全世界死于心血管病的人多达千百万,占人口总死亡率的25%,是全球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而这个严重疾病的产生与负面情绪有很大的关系。美国罗深万博士等人用了20多年时间研究心脏病的可能诱发因素,包括生活习惯如食物及吸烟、身体状况如胆固醇及血压。他们的研究指出压力与行为是美国中年人心肌梗死的最关键原因,而且A类人格患心脏病的比率是其他类人格的两至三倍。A类人格的人有野心、好竞争、急于完成工作、性格急躁。另外,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马嘉列金曼博士是研究情绪与免疫功能关系的。她有一项关于恐慌、惊讶与免疫功能的研究。在1987年加州大地震后两至四小时内为19人抽血,又于一年后再为这19人检验血液,她发现血液内的自然杀手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在地震后大大提高,所以她推论人的不安情绪会提高免疫功能。她也研究艾滋病患者,发现他们的免疫功能会因为同伴的死去而减弱。

现在的脑科学已指出心境是影响脑部运作的重要因素,而且心境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人体内的分泌系统包括脑下垂体、肾上腺等,这些都与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脑下垂体管理着全身的各项功能,又分泌不同的荷尔蒙,会影响血压的高低、肌肉的松紧、尿液的收放等等。脑下垂体的功能十分重要,它处于头盖骨内、大脑下部,被大脑完全包围于中间。脑下垂体分泌的荷尔蒙,因为是为了保护人体,所以分泌量因身体刺激而有所影响,刺激身体的因素包括病毒入侵、细菌感染、受伤及劳累等等。但是,影响最大的刺激莫过于负面情绪。美国罗彻斯特(Rochester)大学大卫·费尔特(David Felter)医生指出敬老院的老人乃至大学的医科学生,孤独是常态,并且影响他们的免疫功能。负面情绪令脑下垂体分泌荷尔蒙、皮质醇(Cortisol),短期内有助于身体抵抗外来压力,对我们的身体有保护作用。但是,如果负面情绪不能降低并且一直持续,皮质醇便会长期处于过高水平,令免疫系统减少制造各种防卫细胞,使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病机会。

四、“德建”两字的含意

“德”、“建”两个字是一个相关词,它们代表着本疗法的两个内涵或精髓。“德”、“建”两字的第一个内涵是“德”者——“品德”,“建”者——“建基”。意思是这个疗法是建基于正确品德的修养。现今的医学以“治病”为主流,对“医德”、“医者父母心”的观念淡化了,学校的课程很少教导医护人员的个人品德修养。所以一般的教育培养思想就是“对症下药”:病人感冒,便给感冒药;病者患癌,便提供医癌的手段。病人的心理、病者的生活品质、病者家庭的关怀都不在考虑之内。所以是“治病非治人”。本疗法从“品德”上提倡两个观点。第一点是“治人非治病”。除了帮助病者改善身体健康以外,也注重改善病人的心理/思想/人格的品质。从禅修的基础上帮助病者培养正确的观念及行为。我们认为正确的品德是改善身心健康的关键。第二点是“度人先自度”的指标。现今以西方观念培养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学家或咨询师都是对主要方法的学习,学生学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认知治疗、家庭治疗等等,却不注重对做人的品格、思想的培养。我10多年来教导了不少临床心理学家,感慨他们很多都有心理障碍,不能活得快快乐乐。但是,他们却每天用不同的手法去帮助别人。这是西方主流的培训思想,我们却提倡要做一个心理学家先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本治疗提倡以禅学的思想培养医护人员,使他们建立健康的心态包括慈悲、关怀、自在、包容、少贪、少怨、少妄想。首先自己能愉快健康地生活,才可以帮助别人愉快健康地生活。

有一次,一位跟了我多年的学生问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她说:“陈教授,我跟了你多年,看你治疗病人的时候很少说话,有时只是见你微笑,特别是与自闭症的小孩子。我看其他专家做治疗时遵循很多守则、很多步骤,我从没有看见你手上有任何手册。但是,这些自闭症的小孩子都很喜欢见到你,每次都叫着要见你,我不明白。你用的是什么方法?有没有守则?”我回答她:“心就是守则,慈悲、包容就是守则。只要你自在愉快,接近你的人自然被你感染而自在愉快,这就是方法,先从自己修养开始。”她说:“太难了。”她觉得难,因为学习方法容易,培养心法困难。“德”、“建”两字的第二个内涵是本疗法是传续少林寺永化堂禅武医学的文化而发展出来的。少林寺的传承,有着严格的师徒制度,谱系是以福裕禅师的70字诗排算: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德建禅师所传承的禅武医学,是历代高僧佛子修为的精髓结合。所以“德”、“建”两字代表少林禅武医文化的传续及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而德建禅师无私地对我倾囊相授少林禅武医的精髓文化,使人智慧大开,让我对中国禅学文化及少林传统修炼方法有了确实及精进的了解。没有师父的口传身授,我不可能编著出本书。所以,饮水思源,我把本疗法命名为“德建身心疗法”。

五、德建身心疗法的特色

德建身心疗法是基于少林寺永化堂传下来的禅武医学所发展出来的,这一套疗法既保存传统,但却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将传统的智慧现代化,是融合现代心理学、生活科学及医学的观点而编制的。它有以下五个特点。

1.疗法由四种元素组成

四种元素分别是(1)修禅;(2)内养功;(3)饮食;(4)通窍。它们相辅相成、四环紧扣、缺一不可。各元素辅助其他元素而达到对人的身体及心理的全面改善。现今的心理治疗多是单一的思想改善治疗方法,没有配合饮食及内养功的手法等改善,所以,对病者不能有全面的帮助。我临床研究有20多年,常常有病人告诉我他们知道自己的问题,也很努力地去改善,但总觉得有心改善、无力行动。我还记得有一位患有抑郁的病人,她终日不开心,她很希望自己能愉快,但常常感到疲倦,没有能力去完成我提议给她的方法。因此,她更加痛苦。这是10多年前的一个病例。当时我没有接受少林禅武医,没有改善饮食以辅助心理治疗的概念,这个病例是一个失败的个案,她经过几次治疗便没有再回来。相反,我现在用饮食来指引求医的病患者,效果大致比单一施行心理治疗来得有效。而且再配合教导病人内养功法,如病者能配合,一般都有十分满意的健康效果。

2.强调禅学养生

德建身心疗法是基于中国禅修思想而发展的,而禅学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禅学融合了佛教慈悲施与的精神,道学的养生、修炼、自我提升的思想及儒家文化对社会、家庭和睦的观念。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源,并且潜意识地反映人的行为及观念,所以治疗方法如不注重本身千年的文化是错误的。现在中国大多的治疗方法都是搬用西方的疗法,例如现今比较流行的认知行为治疗,这有很大的危险性!因为西方文化的根本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文化。例如,一个年轻人16岁或18岁便离开家庭,自己生活,他们也没有回馈父母的观念,没有意识要照顾年长的双亲,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有很大的分歧。所以,西方的疗法主要围绕个人自我分析、自我了解、如何为自己达成愿望,很少关注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而其观点与中国社会观念(collectivism)相比也有很多差别。所以,搬用西方的心理治疗方法到中国社会而不关注中国的文化,或许与中国的文化不相融合,也许在治疗上及社会发展上有负面影响效果。

3.强调心境平和、正品德

德建身心疗法的治疗主导思想是引导个人明心见性,从感悟、练功、反思中明白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且强调培养平和的心境,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心平气和。这是西方治疗不重视的一环,却是德建身心疗法的一个主旨。另外,疗法主张培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和睦,以慈悲的心,包容对待身边的人。这一点也是一般疗法不注重的。还有,正品德也是疗法的主导思想。西方的疗法很少对品德加以注重,因为西方的文化强调“自由”,个人喜欢怎样都可以。本人从20多年临床的经验中却领悟到很多病人的问题源自“不知所措”,他们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所以心理上感到不实在、没有信心。所以,德建身心疗法从佛学基础上列出强调正品德的指引——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这些不是规范人的律例,而是在不知所措的心理情况下的依据。

4.提倡素食

德建身心疗法强调饮食的调整,提倡自然素食。虽然现在也有很多素食的观念,特别是西方科学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素食对健康的重要,德建身心疗法的素食引导有其独特之处:素食疗法强调以进食五谷杂粮、蔬菜、果仁、豆类、菌类、水果为主。忌食肉、海鲜及蛋类。有一些西方的素食者认为海鲜类食物都是素食,本疗法不主张进食海鲜,在佛教的素食内可以进食蛋类,而本疗法也不赞成进食蛋类。另外,本疗法强调天然食物,不鼓励精制食物,例如市面上有很多素鱼、素鸡之类的素食产品。尽可能不进食葱、蒜、香菜、韭菜、菜心等。这些蔬菜在西方的素食者菜谱内,但本疗法强调避免进食这些食物。不宜进食辛辣食物,例如姜、芥类、辣椒及胡椒,有很多人对不食姜的说法表示怀疑,我经常被问到姜是驱寒的,有人说冬天女士饮红糖姜水很好,感冒时饮姜茶也很好。我们提倡当一个人有病的时候,身体内有痰、炎、毒的时候,不宜进食姜及其他辛辣的食物,健康的人可以适量进食。

5.强调“通窍”

本疗法的一个独特的观念是“通窍”。这是西方疗法从来没有提出的观念,禅武医的文化强调禅机即气机,所以对气的畅通十分重视,从而发展出各种通窍的思想指引及方法。这都是千百年来历代少林寺高僧从修行练功中感悟身体的运作与气机的关系所发展出来的独特方法。“窍”是人体的开口,是人身体内的机能与身体内世界的接触点。其中“鼻子”就是一个主要的窍门,因为我们一呼一吸,体内的气由一呼出了身体,而环绕四周的空气由一吸进入我们的身体,因此,我们不自觉地每天都与环境、与自然互相交流。当大家都处于同一个环境下时,我呼出的一口气,或是你吸入的一口气;你呼出的一口气,又或是我吸入的一口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有一个如此微妙的方法。所以,领悟及掌握呼吸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的主要课题。

六、中国人需要身心疗法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使全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中产阶级的人口越来越多,拥有房屋、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普遍。但是,经济迅速发展是有代价的。中国由农业社会渐渐发展为商业社会,人们随着这种转变,患都市病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这主要是因为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由从前以粗粮、蔬果为主食变为以精制食品及快餐为主食,所以一般都市人都比较容易患高血压、高脂肪、糖尿病、头痛、胃病及消化不良症。就算没有病征,很多人都有失眠、便秘或身体部位痛楚的问题。这些所谓的小毛病,都是大病(例如癌病)的先兆,所以懂得处理身体小毛病是十分重要的。而本书所介绍的德建身心疗法正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保健方法。如果能推广,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十分有利,因为若人们的身体整体健康起来,生产力便能大大提高。再者,若能用价廉的方法去改善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便可减轻社会医疗费用的负担。

中国人的精神及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也是都市化的后遗症。根据中国卫生部估计,全国有1600万人患有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和忧郁症等,约3000万年龄17岁以下少年及儿童因学业压力而有心理问题。仅以广东省而言,估计有120万人需要心理健康的治疗。于是,随着市场的需要,五花八门的心理治疗方法便产生了,而大多数的心理治疗方法是引用西方的模式。依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西方的心理治疗方法不一定对中国人有效。相反,中国已有几千年研究养生的历史,对人如何培养心境健康有全面及独到的理论。而近年西方的专家学者都十分注重中国模式的身心疗法,并且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结果支持这种疗效。

德建身心疗法是基于传统的少林禅武医修行方法,配合现代心理学而发展出来的。这个方法包括了禅修的道理,而禅修已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含有中国儒道佛的思想,不单讲求个人心性的培养,而且还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德建身心疗法是一个比较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方法。再者,德建身心疗法注重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关系,不仅能帮助我们改善心理素质,而且能提升身体健康。这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解决现今中国政府面对人们心理及身体健康问题的一个良方。

七、德建身心疗法文化历史背景

1.少林寺永化堂简史

禅起源于佛祖释迦牟尼,他所提倡的即是通过坐禅达到涅槃之目的。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菩提达摩,出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之后所修乃是大乘佛教,后成为禅宗第二十八代佛祖师。公元520年至527年间,菩提达摩东渡来到中国与梁武帝会面,却因话不投机而一苇渡江,行至北魏。当时,由于中原盛行小乘禅学,菩提达摩备受排挤。于是,达摩隐居嵩山,并于五乳峰面壁九年,创立中国佛教禅宗。

在守定禅思的理论根据方面,达摩提倡读经明理;壁观则是实现主体认识与所学理论的直接契合,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要将认识的佛理付诸实践。达摩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断爱憎、泯苦乐、息贪求、听天由命,任命无为,应法行事,应理而动,就可以入道成佛。此外,达摩初祖的衣钵都是以心传心,一传一,代代相传。他传与慧可,再由慧可传与僧璨,僧璨传与道信,道信传与弘忍,弘忍传至慧能,一共单传了六代。之后,六祖慧能对禅宗进行了重大变革,他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虽不反对经传,但不赞同只限于坐禅的修行方法,更主张摆脱名相的束缚。他曾说“空心静坐,百无聊赖,此一辈人,不可与语”,这即是说,行住坐卧的过程都可以体味禅的境界。慧能的自性清净,自悟本性,直接顿悟的心性论,对中国佛教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之后,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广传至今。

禅宗虽是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教,在嵩山五乳峰面壁9年所创立,但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历代中国禅师将中国儒、道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禅宗思想中,形成了庞大的哲学体系。少林寺以禅宗为体、教化世人之外,也教人习武和养生之道。从跋陀大师创建少林寺以来,少林寺就有一些僧人深谙医术,也有一些懂武术的人到少林出家为僧。北齐时代,有一位武艺高强的禅师僧稠,他的武功便是学自社会。

在唐代,少林寺僧人由于助唐秦王李世民平乱有功,而获嘉奖。自此之后,唐代、五代十国、宋代,以至元、明历代,少林武僧都经常受朝廷调遣,参与战争,保家卫国。到了明朝,禅宗曹洞第26代传法宗师无言道公创造了少林寺永化堂,并受皇帝亲封为当时少林寺住持,更可说是少林寺最辉煌的时代。自无言道公之后,法嗣传至第13代徒孙海发大和尚。少林寺深受朝廷器重历千百年,因此,历代也有很多朝廷命官、文人隐居于此。他们在少林潜心向佛的同时,也将他们所学,如医术、武术、书画等思想都带进少林,渐渐发展成为少林寺永化堂独特的禅武医文化。

2.少林禅武医的意义

少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少林起源及发展的佛教禅宗,对中国人的思想及行为有着深厚的影响。自唐宋时代开始,禅宗都是有学问或为官的人寻求自性及人生意义的修行方法。一些禅宗的主旨更成为平民百姓的“口头禅”,例如常听说“一切顺其自然吧”,自然就是禅的根本,一切都没有善恶之分,只有自然。“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文化还有另外一个深厚的贡献,就是为中国功夫奠定了一个独特的理念。中国禅宗的功夫,与别的门派最大的分别是“以武修禅”,注重先修养品德,以禅统武。练习功夫的目的是为了修禅、练心、练意、练气,最终达到虚宁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及身体健康。所以,少林的禅武主要是技击与养生功,而绝非技术及表演的武艺。再者,由于少林禅武独特的修炼方法,修行者往往能反观自己的身体及内脏,从而体验血气经络的运行,对人身体疾病产生的原因发展出一门独特的理念。所以少林的传统文化用“禅武医一体”来总观最恰当。(1)行性禅师解释禅武医

禅为心宗,修禅须先修心。首先要持戒律,洗心性,正品德,积善行。要常怀一颗平常心、自然心、慈悲心、济世心。行禅最难的就是修自己的心性,佛教术语叫树禅念、禅观。可以这样说,修禅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佛法讲护法伏魔。护法首先是自己依法修行,伏魔是降伏自己的心魔。我们都是凡人,经常受凡事困扰。修成菩萨不易,但做事一定要有菩萨心。心存恶念的人绝对修不了禅,因为恶念是禅念的大敌。行意禅专修禅武、禅医,皆与“行气”有关,只有心静如水,空灵自然,古井无波,忘我无我,才能意气合一,进入禅的境界。一个人心存魔障,品行不端,绝不可能开启禅关,也就根本谈不上领悟禅的奥妙了。

学习少林禅武医绝学,第一要有端正的心性,要有忘我、无我的境界;第二要有坚强的毅力,要耐得清贫、寂寞,要有遇到困难不回头的决心;第三要有较好的悟性,能够举一反三,开智生慧。这三条具备其中一条已不易,三条齐备更是难上加难。当年寂勤公历经周折,打出山门传授功法,用心良苦,而真正能承传禅武医绝学的人却一直少之又少,这恐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下面从行意禅、禅武“心意把”、禅医三个方面做具体解释。

①行意禅“禅机即气机”,“行”指行气、行动,“意”指心法。行意禅之修持不是单一的打坐入定,打坐只是其中一种形态。站桩、做功架、演武等运动状态下依心法皆可行气、入定。所谓心法,包括意守身体的某个窍道,观想某种景象(如明点)、入定、内视、以意养气、理气、行气等。初学者打坐、守窍、观想。入定之后气息绵绵,身心进入似睡非睡、似梦非梦的自然松弛状态。此时,右脑的直觉功能活跃起来,会出现一些奇异美好的景象,使自己感到超常的惬意和满足,身体之精气神在此种积极的状态下得到了调整,这是一种处于自在状态下的气机。而自为状态下的气机,则是修持者达到一定功力之后,在禅定的状态下可以有意识地内视,探究自身气血运行的规律,通过养气、理气、行气,使真气(禅气)在周边运行,直达末梢发际,畅通无阻,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无我无敌,无坚不摧。如果为人治病,则运用己之真气影响、引导对方的气脉产生良性互动,辅之以点摩和药物,帮助患者打通窍道,克治病灶。此所谓行意禅、菩萨禅之要义。

②禅武“心意把”

千百年来,少林武术“心意把”被誉为中华武术的无上功法,“心意把”是无上禅,是武术的最高体验。而“心意把”三字各有含义:“心”即心法,“意”即意气合一,“把”即把握火候分寸。心法有三:一是修菩提心,广积善念,以佛为基,以禅为本,以化解武功刚戾之气;二是修光明心,将身心融于自然,气定神闲,忘我无我,了生死,无我无敌,无虑无畏;三是修淡泊心,严守戒约,如著名的觉远大和尚提倡的“觉远十戒”等。意气合一即以意养气、理气、行气,使丹田之气与自然贯通,行气入膜,在体内畅通无阻,直达精微末梢,洗筋伐髓,动显于外,点化千钧;静敛于内,祛病健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打拳不见拳,浑身都是拳。所谓把握火候、分寸,首先是知己,善于把握自己的功力。用几分力就发几分力,想从哪个部位发力就自然发出,动静相兼。其次是知彼,彼未动,己待动;彼一动,己先动。伸手抬足,皆在掌握中,制敌于须臾之间。既要制服对方,又要手下留情,尽可能不夺其要害,不使生灵涂炭。

③禅医

少林传统医学称为禅医,是少林寺历代名僧将僧众行医经验与禅武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中华医学分支。据史籍记载,少林历代皆有名医,特别是自唐朝建国以来,少林僧兵逐渐强大。武僧习武或受朝廷差遣而参战,总有损伤。为了及时治疗僧众练武时的损伤和疾病,便产生了专门的禅医,从而奠定了少林医学的基础。行性法师就少林禅医的基本理念和疗法作了如下解释:

少林医学谓之禅医,其基础理论包括病理、药理、养生、保健等,都是以“禅机”和“气机”为基础。强身先修心、修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人体有千窍百脉,窍脉通则气血畅,身心强健。窍脉不通则气血滞淤,病则由此而生。禅医一道,气化、点摩、用药、养生都以打通气脉窍道为基本理念和主要方法。

我们都知道少林僧人平时用于健身的《易筋经》,传说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遥想当年,从达摩祖师开始,历代高僧坐禅久了,就要活动活动,舒展一下筋骨。通过坐禅反观自己身体内部机制和舒展筋骨,逐步体验掌握了身体经络气血与脏腑、骨骼、肌肉之间的关系。经为周身之气息,络为脉络,于是有了气化。坐禅、练武、劳作、处世等都会出现气血的毛病。用力用气过了、与人相处不和谐、七情六欲失所,都会造成气滞、血瘀、五脏劳损,于是需要疏通窍脉,调整气血。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积累,少林才形成了独特的气化功夫。所以少林禅武医是由禅而武,由武而医,即所谓禅通武达医理明也。(2)德建禅师解释禅武医

①修禅

少林禅武医是禅学、武学、医学三者合为一体的修炼方法。修禅不是单一的坐禅,或者是打坐,而是以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住、坐、卧去参悟禅武医。禅机就是气机,气机就是人的生命。人活着就是要不断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去开发自己的大脑,来使自己的心灵有所去向。少林修禅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生活得好,健健康康,生活幸福。由于现在练少林功夫的人很多,到处都有表演,容易引起大众误解。少林僧人练武的目的不是为了练武,而是为了修品性,以及慈悲为怀地服务社会。如果要完全为了武而武,为了表演赚钱,那不是真正少林僧人的所为。总括而言,练武是为修禅而非武术,所以禅武是一门武学。

禅可修身养性。佛学是人类最高深而完整的学问之一,佛的本意是觉悟,觉者为佛。它基于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人生观、宇宙观。而禅宗是中国化的佛学,从达摩开始经诸祖传承弘扬,已经融入了极其丰富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融入了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文化理念,成为个人的立品修身之本。德建禅师常言道“命由己造”,事在人为。禅宗的要旨是慧福双修,慧则开智启愚,让人们抛弃愚昧,变得聪明。“智人者智,智己者明”,具有了解别人的智慧,还要具有了解自己的聪明,特别是对于自己,许多人并不了解。因为一个人不仅有一个主观的“我”,一个客观的“我”,还有一个真正的“我”。主观的我往往容易自以为是,客观的我往往容易受到物欲横流的各种污染。还原真正的我,需要明心见性。“欲求无欲生无我,为所欲为不问他”,人不能时至而疑,见善而怠,知非而处,应当以善良之心,行天下之事,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

修禅讲求透过日常行、住、坐、卧观照自己,观分“内观”和“外观”,修有“内修”和“外修”。“内观”是观自己,而“外观”则观世间、观他人。“内修”是修自己,而“外修”则通过外人对自己的影响而作出更好的修正,再影响外境,从而排除心魔,心归平静,明心见性,回归真我。

②禅武

何谓禅武呢?少林寺是禅宗祖庭,由于达摩祖师来传教,他首先传授的是禅宗,教禅门弟子向善,有一颗慈悲心、同情心,传授的是大乘教义。

禅武是一个学问,而非技术,它跟武术不太相同。武术讲求打斗,而禅武跟打斗是截然不同。禅武主要通过了解自己的大脑、意识和心理的一些反应,去了解自己及生命的意义。所以修炼少林禅武为的是了解自己,为的是觉悟,主要是修炼内功,而非只锻炼肌肉使四肢发达。内功是指内在的而不是外面的。内功就是心的功夫,心要常常静,心静气就足,气足就是内功,心平气和才能气顺。因此,要练内功必要练心,是灵者之心,这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心为主帅,你心中有了念头,人就会动了,你往左看,眼就往左看,往右看,眼就往右看,就是心为主帅,眼为先行焦点,身到脚手随。身体一动,全体已动了,手脚同时要到,所以这是一门学问。如果你没有手眼身步法的运用,这种武术就谈不上为武学,只能说动手握拳头用力气去打人,是一种搏斗,互相搏斗。但是运用这个手眼身步法就有所不同了,运用这个手眼身步法是一个外在,然而外表的手、眼、身法、步法,要配合上心神意念的功法。

意念就是心意,是心灵跟大脑的意识。你一想,你的意识就在那里,这叫“心意”。你要把握住你的心意,把握就是要控制,要将意念控制在你的丹田里面,所以要学习把意念放在丹田。要控制心意,先把手往丹田这里放,然后回来返照直观鼻子和丹田的关系。练的目的就是静下来,静下来就能感觉,这就叫内功。一个练武的人和一个不练武的人是不一样的,练武的人气血足、精力旺盛,不练的人是正常的,而练武的人是超过常人的。日常生活不断消耗,练了就能补充消耗。只有通过对内脏的观察,不断观察鼻子和丹田的关系,依法去练便能觉悟自性体解大道,这即是佛法,智慧之法。

修炼少林禅武,心一定要静,心一静你身体就有力气,这叫内功,心不静你的气就乱了,没有内功。所以要心平气和地不断调整自己,苦练基本功。如果光有外表,没有内功没有气,你的五脏六腑气虚不足,这就不能叫内功。内功主要是心和气,心静气顺力就足,才有内劲产生。心能静下来,观察怎样才能使内功强大,考虑通过鼻子的呼吸和丹田的变化,出气思鼻子和回气思肚子。内功就是练气,有了气才有力,有了气,血便足,气足催血行,血足又能生气,这就是通过练内功来强健身体。练内功还要配合外功,这就叫“内外兼修”了。

③禅医

少林医学是一门学术,主要讲求养生和保健,研究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随后就是讲求医治有故障的身体。未在医治之前,就要预防。少林医学和武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研究医学,可以对人体的四肢、躯干、内脏、气血有深入的了解。透过了解器官功能,然后配合运动便能更好地运用身体机能。运动有两种:一种运动是静止的,为了调心、调气,静下来自观;另一种运动主要配合身体及心,当心要动,身体便配合它,这叫动静配合。原本是静止的,然后锻炼,便开始动,动跟静配合,一动一静,呼吸自然,这就叫一动一静的呼吸。动静结合,这样便开始运用这个医学原理来使身体健康。

那么要研究医学,必须练武功,因为通过运动才有很多的感悟。医学要配上武学的锻炼,两者相辅相成。心神意念修炼内功就是练心、肝、脾、肺、肾和气力的配合。以前有练功的人不知道这种修炼方法,因为这是内五形功。心动勇气生,肝动火焰冲,脾动大力功。这个脾动,饮食的食物要浮出,里面有一种能量。肺动沉雷声,肺活量有一种能量,肺活量以呼吸来增大,随着呼吸越来越大,气就足,这叫气。再说肾动快如风,按医学说肾是不虚的,是实的。肾脏实就是能量够,一动就快如风;但是肾虚的人走路都没有劲,不能快如风,所以这个内练精气神就是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就是练人的筋、骨、皮、肉、血液,而内练的是心、肝、脾、肺、肾。

学中医的人应该懂气。气是自然的,它是靠意识,是呼吸来引导调整身体及五脏六腑。身体的调整就叫武医结合。练武不一定要练打,如果练武术,用蛮力气取胜,就是强,以强欺弱;但如果要以弱胜强,那就得用智慧了,那就是用武学,所以练武是为了更好地学医。

④禅武医

禅武,来自生活,是一种养生道。少林寺弟子把日常生活,像行、住、坐、卧都作为一种修行的法门。禅武不能离开医学。少林医学,称之为禅医,既不同于普通的中医,也不同于现代的医学,但它和中医理论并不矛盾。中医已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宝库。少林医学吸取五千年中医理论,旁出一门,独树一帜。禅医主要讲的是“祛除心魔”、“洗心性”。它讲的是自身的吐纳、导引,比较方便简单而行的有针灸、膏摩。膏有内部膏、外部膏;摩是用点穴的方法。点摩,有按摩推拿的作用;吐纳,是导引之术。禅医讲求“窍疗法”。人体是一种机能,人体机能主要是一个代谢循环体,“窍疗”即是通窍,比如大肠通,气管通。我们禅医讲“窍疗法”,如鼻窍疗法、七窍疗法等,这个必须要参禅、打坐、静心,还要练武。为什么要练武呢?通过练武,我们能知道人体机能的经络、气血、章相之间的代谢关系。

日常生活讲究养生之道。这个养生之道不是只练四肢发达,怒睛瞪眼,这种硬功会自残身体。少林功法不是这样,少林禅武主要是讲禅通、武达、医理明,禅是修行之本,武是强身之技,医是济世之术。举个例子,以前我们在家里的时候经常骑自行车,要经常打气,在打气的时候,我把鼻子说成是气筒,嘴唇说成是皮碗,这要讲升降浮沉,意浮气沉。意是往上浮的,气是沉下来的,随着气管一拉一压,人的气息一浮一沉,这就是个气化的原理。人体的生命来源于气,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少林寺的大师们在生活中采药、爬山、锄地、收麦等等,各种生活动作都可以为练功的形式,所以说少林功夫来源于社会生活或社会生产。比如说水上驾船摇橹,这也是个功,好像是养生,但是其中也包含了技击。北方有摇辘轳的功法,从井里打水,也和摇橹一样,一脚前,一脚后,一脚虚,一脚实,阴阳相和,浑圆一气。还有割麦,它也有技击的作用,对方拳脚来的时候,用手搂麦的动作就是隔挡,后面出镰就是进攻。过去少林僧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如锄镢头,就是农村的锄地,这身体一前一后,镢头一抬一落,意念一张一弛,其中都包含有技击的功法。就是这个道理,主要练的是气和身法。但是少林功夫轻技击、重养生,是养生之道。所以禅武、禅医都是行意禅,它来自生产、生活。

⑤少林医学心得——食疗话养生“药食同源”是中国医学界先圣所传,历来备受重视。如佛教不吃腥荤、儒家“五味有节”、道家的“机关则”等,看来它们都承认腥荤对人体有益也有害。辛辣性燥,多食动血生火,机循亢。少食有益,辛以散之,开气化瘀。但是人有病时则绝不可食辛辣,如人感冒第一次服用葱姜汤,见汗退烧,令人以为感冒发烧必须发表。孰不知感冒是内有热而遇风寒所致,发汗后通过汗腺放热退烧,更不知非热性不发汗。虽退烧是好,不料内热又会加重,第二次反复,不知清热,仍在发表,便会加深病情,小病变成大病。腥荤含高蛋白、高脂肪,即是高营养、高热能。健康的人能消化、吸收、排泄,能起到好作用。可是病人吃了则相反,消化不了碍胃、起热、倒饱、食臭;吸收不了,则阻小肠,起热撑胀;大便不排泄,起热发秽烂结肠,血增热。再加上辣味动火速燃,烧坏呼吸道及清窍、灵窍。由于呼吸道不通,导致应该出的热出不来,应该回的凉回不够,并影响肌体机能活动。活动有欠,则新陈代谢受阻,尿不出烧焦,便不出烧秽,产气烧血、胀肠。

可见腥荤只能对健康的人有益,机能不健全的人则食之如吃毒。但更需知道,食物入口了,才觉得不妙,即使想吐出来也太迟,排出就更难,唯有任其留在体内燃烧,把机体组织烧肿、烧烂、烧腐、烧浓、烧坏死。

自行性禅师从医几十年,临床百科的体会,因饮食病顽而伤身体的占绝大多数,因郁心理不畅者只占少数。但没食味内基损坏,逢郁也不碍大事,损坏肌体多是初伤九窍,窍闭热难出,烧坏肌体,初始能慎,窍不生病,则新陈代谢无碍,肌体可永葆健康。

勿食辛辣:凡吃一点辣的都会多少起一点反应或者副作用,坚信勿疑。尤其是姜、蒜、辣椒,吃多少都会有大小不同的反应,如轻则口燥、牙痕涩、口腔充血、鼻冒火、眼结膜、虹膜充血、流泪。生痰了即眩晕,四肢乏力,小便热频、灼热、色黄、大便热感、里急、后重、皮肤瘙痒。久而久之,严重的话则会九窍破坏、内脏组织受损,即大病缠身(食生百病,痰生灾,百病发于气)。窍不通则病小,脏腑不通成大病,都是小病不防酿大病。蒜发腐气,姜烂肺闭尿,凡辣都伤皮烂膜,有鼻炎鼻膜糜烂的人吃蒜,鼻出腥气腐蚀内膜,辣可出血。

重视窍通:不通则病。始不通是小病,若不慎可酿大病,直到致死。行性禅师一生的临床体会和认识,初病多是表窍不通,由于保养不好,致使失去机能至毁掉。主要原因是:一是食味之厚;二是治疗不当造成药弊;三是情绪不正常;四是梳妆脱穿不慎;五是使用不节。缘于上因,致使入口不顺,出口不利,中道出障,至此再医修不当,自养有失,由表及里,内脏组织坏死,大气元不纳,痰淤气阻,岂不死哉。

痰的作用:痰对养生的作用。痰是生命的保润液,生命时刻都要呼吸,靠津液护口腔和喉咙。有时生得多了,积而成痰,阻碍呼吸,百病丛生。为此,行性禅师研制了滴鼻水可豁痰消炎。痰要咽下,消食杀菌,漱液咽之,开气化食,这是他临床几十年来自身生活体察,以及气功、养生等方面的悟得。痰(自液)中含有溶菌素(酶),按照养生家的学说,咽者顺,吐者逆。吾之悟,咽痰化味(食),咽气化郁(气不顺)。按照“痰生百病,食生灾,百病发于气”十二字的大纲来追踪,痰是机体百病之根,食“味”、“郁”气是生痰之源。他总结的十六个字“学会咽痰,多活十年;有气不吐,早归西土”,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反应。

第二章 德建身心疗法四大环节之一:修禅

禅宗强调感性即超越,瞬刻可永恒,更着重于动中去领悟,达到永恒之静,从而跃升入佛我同一、物我两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之精神世界,也即奇妙、美丽、愉快、神秘的精神世界,这也就是所谓之“禅意”。德建禅师

一、禅学与心理学

古代中国的哲学及现代的西方医学都说明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常见的都市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甚至癌病都与负面情绪有关。而且得病后,病者的心情也与康复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近年来西方提倡身心医学,主旨是改善个人的心理状况用以辅助治疗。西方主流的方法比较普及的有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及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个人的心理情绪问题是由于个人对处境的危机性估计过高,同时又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造成的。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引导个人摆正思想,对处境有正确的评估,并对自己有正面的估计,增加自己信心及面对逆境的勇气。心理分析认为心理问题源于童年时期的经验,而引致复杂的心理状况及行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先驱者,提出潜意识的理论,认为人有意识知觉的层面,主导我们日常生活、读书、工作、运动等等。在此意识的层面下,还有一层潜意识,隐藏着一些过去经验的记忆,包括童年时的恐惧、忧虑、创伤等等。潜意识会不自觉地影响个人的情绪及心理状况。基于此理论,治疗的手段主要是引导个人释放潜意识的负面思想。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心理治疗的基础理念可能都是一样——改善情绪。但是由于背后的理论不一样,便有不同的治疗手法。

本疗法的理论是建基于中国禅学。禅学认为人的情绪障碍主要由于太多贪、嗔及痴欲,所以治疗的方向是引导个人减少贪念、愤怒及痴想。继续以改善思想、修养个人的心性;改善行为,培养正确的品德及改善人际关系,以慈悲心对待别人。

禅学的理念现时在西方也十分流行。在美国有些学校,已有定时的静坐时间,而校园暴力因此降低。美国纽约的通用公司为员工提供静坐训练,使得生产力增加。但是“禅”的定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有很多人把禅等同于静坐,但是,《六祖坛经》内说明禅修并非空心静坐,六祖曾说“有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有许多人以为修禅就是盘膝而坐,只着重坐禅的方法、姿势和呼吸等。但实际上,修禅的重点是修养个人品德和心性。在平凡生活中,或者在困惑中仍能保持个人高尚品德,保持平静的个人心境,能保持心境平和是心理及身体健康的关键。至于如何修禅,有以下三方面:修心性、正品德、慈悲善行。

根据行性禅师和德建禅师所言,禅的功能和作用有以下几方面。(1)禅构造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对思想家来说,禅是一种哲学。对普罗大众而言,则是一味心灵良药。有了禅心,就不会斤斤计较世间上的五欲尘劳,人我权位,也不会为名利而苦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