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学概论(十三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3 20:16:08

点击下载

作者:肖子曾,宋炜熙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亚健康学概论(十三五)

亚健康学概论(十三五)试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亚健康学概论(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养生学等专业用)主 编 肖子曾 宋炜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亚健康学概论/肖子曾,宋炜熙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8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

ISBN 978-7-5132-5607-0

Ⅰ.①亚… Ⅱ.①肖…②宋… Ⅲ.①亚健康-中医学院-教材 Ⅳ.①R44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18066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三街31号院二区8号楼

邮政编码 100176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11.75 字数265千字

2019年8月第1版 2019年8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5607-0

定价 42.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亚健康学概论》编委会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

主 审 何清湖(湖南中医药大学)

主 编 肖子曾(湖南中医药大学)

    宋炜熙(湖南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肖玉洁(湖南中医药大学)

    曾 光(湖南中医药大学)

    罗银河(湖南中医药大学)

    毛德文(广西中医药大学)

编 委 (按姓氏笔画排名)

    王 燕(成都中医药大学)

    龙富立(广西中医药大学)

    田 莎(湖南中医药大学)

    刘晓彦(河南中医药大学)

    孙贵香(湖南中医药大学)

    李丽鹏(湖南中医药大学)

    宋春荣(陕西中医药大学)

    张友元(长沙市医药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张红珍(山西中医药大学)

    范婧莹(湖南中医药大学)

    周亚莎(湖南中医药大学)

    赵建业(厦门东海学院)

    胡 琦(湖南中医药大学)

    聂慧芳(湖南中医药大学)

    唐燕萍(湖南中医药大学)

    蒋 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前 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先进的药物和诊疗仪器不断出现,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重大疾病病死率不断下降,但出现不适症状的“病人”却越来越多。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全面而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美状态。”相对于健康,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也被称为“第三状态”。

有学者研究指出,我国人口15%属于健康人群,15%属于非健康人群,70%属于亚健康人群,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亚健康状态也是很多疾病如肝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前期征兆。随着社会发展和国人疾病谱的转变,生活方式病和慢性病日益增多,对亚健康人群进行深入研究与指导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但现状是缺乏适合国情的全面而系统的亚健康知识。亚健康学科体系是对健康事业的一种开拓性探索。科学构建亚健康学体系,需要发挥中医特色,运用中医学、现代医学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研究亚健康领域的理论知识、人群状态表现、保健预防及干预技术。亚健康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属性为主,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状态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未病理论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根本方法;主张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调畅情志、劳逸适度等养生之术,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告诉人们养生之道是注意生活起居,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从这一点看中医“未病”概念应为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至病的状态。

本教材是为学生了解亚健康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编写的公共课或选修课教材,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养生学、护理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亦可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参考工具书。

本教材的编写凝聚了全国多个中医药院校教师的集体智慧,编写人员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内容上,分为五章,包括健康与亚健康、亚健康与未病学、亚健康的检测评估、亚健康状态的综合干预、亚健康的研究展望。编委会在继往使用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力求体现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创新性与规范性,并且着重从中医药理念、优势特色、临床应用等方面来理解亚健康学科体系。

鉴于学科进展,教材内容与形式仍有提升空间,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订和提高。编委会2019年5月第一章 健康与亚健康

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研究是21世纪疾病预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健康和疾病是生命过程中对立的两极,亚健康是它们之间的过渡状态。2003年10月,美国NIH公布了全球健康的14大挑战,其中“发展可以量化评估人口健康状态的技术”“发展能评估人体多种状态和病原体的临床检测技术”,就是针对亚健康状态提出的。目前,如何减少亚健康状态人群,增加健康状态人群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在健康和疾病两种状态之间,人体生命活动不断变化,疾病的发生不可避免,对疾病复杂性的认识和健康状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而对疾病的欲发或始发阶段——“亚健康”状态的重视体现了科技进步和时代的特征。第一节 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健康概念的提出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健康问题既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不同时代历史、文化、经济条件和认知水平不同,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健康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完善。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生理概念上的“不生病”,通过疾病定义健康,并形成了健康就是能正常工作或没有疾病的健康观。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法》指出: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满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面对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加,于是以一种崭新、多元的视角全面看待健康。《渥太华宪章》认为:良好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主要资源,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1978年的《阿拉木图宣言》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保健大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症状,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整状态(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 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这一概念强调:“健康是个人或群体能够实现其愿望和满足需要,改变或适应环境的程度。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它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强调机体的能力,也强调社会和个人资源。”1989年,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即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将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这个概念纠正了把身体、心理和社会分割的传统观念,纠正了健康就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没有缺陷的偏颇;把健康放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幸福的总和。这标志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1992年WHO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良好生活习惯、平衡心理。在WHO的推动下,健康的新概念在全球得到了传播并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二、健康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最新的健康概念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1.躯体健康 是指以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没有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

2.心理健康 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通俗地讲,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具备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自尊、自爱、自信心以及有自知之明。第二,适应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第三,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能切合实际地、不断地进取,有理想和事业追求。

3.社会适应良好 是指对于社会环境和一些有益或有害的刺激,能积极调整、适应,不让自己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压抑的状态。社会适应性标准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严重违背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标准;二是以某个人一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依据。

4.道德健康 包括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和规范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其中躯体健康是人体结构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是其他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是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相互协调,是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发展,是生理健康的精神支柱。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状况,道德健康则取决于自身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等。道德健康是平衡健康的第一要素,健康应“以道德为本”。道德是人类所应当遵守的所有自然、社会、家庭、人生的规律的统称。违反了这些规律,人们的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伤害。三、健康的不同属性(一)健康的时间性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的群体或个体,健康的概念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健康不能由主观或客观的物质来决定,其衡量标准取决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对人体病理状态的认识深度,人们努力用主观表现和客观认识相结合综合理解健康的概念。(二)健康的动态性

“健康”是一个动态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健康”与“疾病”同处在一个轴线上,在健康与疾病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医学界有人把“健康”称为第一状态,人们生活的目的就是维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者的和谐,即健康状态。但是健康状态的维持也是最难的,绝对的健康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类只能达到相对的健康或接近健康。任何一种不良因素的干扰,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而陷入不健康的状态,因此健康是动态变化的,在人的一生当中,过去、现在或将来能够一直维持身体、精神、社会的绝对完好状态是不可能的,健康状态是对生命过程中不同阶段生命特征的概括,因此,生命过程中健康状态是相对的,一直变化的。(三)健康的地域性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社会、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生活事件中的各种行为与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健康应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协调平衡。人们应根据国家地区的不同,可能达到的良好状态,逐步建立理想的健康标准。由于受到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差异性,故在认识人类健康的普遍性时,要考虑不同地域对健康认识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四、现代社会健康观与健康现状(一)现代社会的健康观

目前,公认的现代社会健康观的内涵是:人民健康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自然环境决定的多元函数;人民健康水平是反映社会政治、文化和自然生态发展优劣的主要综合指标之一,促进人民健康在现有基础上达到最佳水平,是执政党、政府及全社会的主要责任和共同目标。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和改革促进人民健康,寓人民健康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基因研究的深入,完全没有健康风险或者说完全健康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目前健康已由原来的单一维度发展到了今天的七个维度:躯体健康、情绪健康、理智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职业健康、环境健康。各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个体处在不同的健康水平。影响健康的所有维度的整合构成个体的整体健康,这些维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个体健康水平的发展。加强健康的任何一个维度将有益于其他健康维度的发展,而忽视健康的任何一个维度将损害个体的整体健康。因此,充分认识各个维度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保持各个维度平衡发展将有益于个体的整体健康。(二)现代社会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代化进程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状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人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对人体健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影响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作紧张、压力过大引起心理、精神问题和心身疾病;②环境污染对人居住环境的破坏,如气体、水源、电磁辐射等对人体代谢平衡的影响;③药物滥用、各种食品、农药残留物等对身体安全的影响;④过度疲劳、免疫力下降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和工作、生活质量下降;⑤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缺乏运动等,引发的心身疾病;⑥身体素质包括遗传因素导致的遗传性疾病;⑦感染性因素导致的感染性疾病;⑧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因素导致的损伤。社会是人类相互有机联系、互利合作形成的群体,反过来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产生重要影响。吸烟、饮酒、久坐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现代社会诸多疾病的诱因,而这些诱因归根究底又是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三)社会对健康现状的评价方法及认识

目前社会对健康现状的评价尚无公认的方法,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得出的结论各有差异。比较公认的方法是从健康的定义出发,考虑生理、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多个方面,用量表测量方法进行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和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研制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状态评估量表SF-36量表(中文版),采用多阶段混合型等概率抽样法,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对1000户家庭的居民进行自评量表式调查;参照国际生命质量评价项目的标准程序,进行正式的心理测验学试验,此大样本调查为SF-36健康调查量表适用于中国提供了证据。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安维维、余小鸣等为了解全国高校在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现况,于2010年采用分阶段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混合的抽样方法,对全国7省市28所不同类型高校非毕业年级学生5070人使用自编问卷进行健康素养现况的横断面调查。5070名调查对象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得分百分制平均分为(74.139±12.0223)分,38.4%具有基本健康素养(≥80分);在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5个维度中,慢性病预防维度及格率最低(1.1%);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总分及5个维度得分的及格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高校和不同高校类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校所处地区、高校类型是影响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P﹤0.05)。高校在校学生中低健康素养流行率较高,在慢性病预防、基本医疗知识等维度尤为突出;低健康素养在其不同人群中分布存在差异。北京大学2007~2011年连续5年,对全国9个城市城镇居民的健康水平、健康公平和健康绩效现状和趋势进行详细分析,结论是:第一,人群之间的健康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健康不公平仅是健康差异中间不合理的、可避免的部分,差异和不公平这两者不可混淆;第二,中国城镇居民的健康水平从总体上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第三,不管是慢性病、残疾还是自评健康,中国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其中,负向的慢性病和伤残指标主要倾向于穷人,正向的自评健康指标则倾向于富人;第四,促进健康公平,不能以损害健康水平为代价。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健康损害都是不能接受的。健康绩效能同时反映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公平性,具有较高的政策参考价值。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第二节 亚健康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与形成

亚健康状态是20世纪后期国际医学界的医学新视角,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与体验。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N.布赫曼通过WHO有关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及其他一些相关研究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人存在着一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病非病的中间状态,并把这种介于疾病和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由于过去人们习惯上把健康称作“第一状态”,把患病称为“第二状态”,因此布赫曼等人把这种介于疾病与健康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也称为“灰色状态”“次健康”“游移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亚临床状态”“中间状态”“潜病期”“前病态”等。这一概念实际上十分模糊,在主流学界反响甚少。国内学者王育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亚健康”这一名词,并初步定义为: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在相当高水平的医疗机构经系统检查和单项检查,未发现有疾病,而病人确实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这种情况称其为“亚健康”。2001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第8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亚健康的英文名被修正为“SUB-HEALTH(SH)”,此后在社会上被各领域人们广泛应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西方医学叫“医学难解释症状群”(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MUS)。具体来讲,亚健康多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证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人们偏离健康但未导致实质性病变,临床检验显示临界状态;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与心理失衡状态。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躯体方面可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或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或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心理方面可表现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社会交往方面可表现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亚健康作为一种中间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其概念很广泛,很难对亚健康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对亚健康的定义采取现代医学对疾病定义的方法进行描述,实质上采用的是排除法。健康、亚健康、疾病这几种状态都是动态发展、互相转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亚健康如何与疾病及健康状态进行界定,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在时间上如何限定,其转归如何,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方法。虽然如此,加强亚健康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意识和防治水平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二、亚健康的范畴

由于亚健康的概念很广泛,亚健康的范畴也是宏观而模糊的,很难对亚健康的范畴给出一个准确的截点。

从西医角度认识,亚健康可能涉及的医学范畴包括:①因体内的生理变化而出现的一些暂时的症状或实验室指标的改变,或由于个体差异而表现出来的一些生物参数的偏离正常范围等;②机体对所处环境或情境的不良适应所反映出来的身心及社会交往方面的种种不适的表现,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社会交往困难等,或某些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③机体身心功能的轻度失调而表现出来的种种躯体、心理等方面的症状,或个别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④由于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减退所导致的各种虚弱表现,或某些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⑤某些疾病经手术或药物等不同手段治愈,或自然痊愈后(病灶消除、生物参数恢复正常等),或由于身体内经历了较大的生理变化(如妇女的流产、分娩等)后,机体的功能处于恢复阶段,仍存在各种虚弱或不适的表现;⑥某些疾病发病前的生理病理学改变所导致的种种临床症状表现,或某些生物参数的轻度异常;⑦某些疾病在体内已经出现病理改变(主要指形态)的证据,但由于临床上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而没有引起重视进行相应的检查,或由于现有诊断技术及水平的限制,检查不出证据来,或现有的证据不能得出相应的诊断结论。

导致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习惯、行为方面的因素,也有精神、心理以及遗传等方面的因素。据WHO界定,人类的健康和长寿,40%依靠遗传因素和客观条件,这其中15%为遗传,10%为社会因素,8%为医疗条件,7%为气候条件,而60%则依靠自己建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如饮食不合理、休息不足(特别是睡眠不足)、心理过度紧张、压力太大、长久的不良情绪影响、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等。

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①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②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③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

上述3条中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目前分别被判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临床上,上述三种亚健康表现常常相兼出现。三、亚健康的分类

由于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故又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目前众多学者对亚健康的分类方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一)根据亚健康状态的轻重程度进行分类

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症状、程度,从时间和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将亚健康分为轻重两类:轻度亚健康和重度亚健康。轻度亚健康,处于轻度身心失调阶段,常以疲劳、失眠、纳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要表现,本身有较好的自愈倾向,以简单、非药物疗法为主要的干预手段,主要从自我保健、自我养生进行群体自我干预;重度亚健康,轻度心身失调进一步发展,则进入前临床状态,在非干预情况下容易向疾病发展,这时已经呈现出可能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突出的表现是:三种减退(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三高一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低免疫力),并有向“五病”(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综合发展的趋势。(二)根据亚健康状态的症状表现进行分类《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躯体亚健康 躯体亚健康状态总的特征是持续的或难以恢复的疲劳,常感体力不支,懒于运动,容易困倦疲乏。但由于还伴有多种躯体表现,故分为以下亚型。(1)疲劳性亚健康:以持续3个月以上的疲乏无力为主要表现,并排除一切可能导致疲劳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肿瘤、糖尿病、重症抑郁等)。(2)睡眠失调性亚健康:以持续3个月以上的失眠(入睡困难,或多梦、易惊醒,或睡眠不实,或早醒而醒后难以入睡等),或嗜睡,晨起时有明显不快感,或不解乏的睡眠为主要表现,并排除可能导致睡眠紊乱的各种疾病(重症抑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眠病等)。(3)疼痛性亚健康:以持续3个月以上的各种疼痛为主要表现,并排除可能导致疼痛的各种疾病。

头痛:多为全头部或额部、颞部、枕部的慢性持续性的钝痛、胀痛、压迫感、紧箍感,属于肌紧张性头痛,另一种更为强烈的慢性头痛是血管性头痛,伴有头昏或眩晕。

其他部位疼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腰酸背痛、肩颈部僵硬疼痛、咽喉痛等。(4)其他症状性亚健康:以持续3个月以上的其他任何症状为主要表现,并排除可能导致这些症状的各种疾病。

以上各类型的症状如果同时出现,以最严重的症状作为归类依据。

此外,也有根据西医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分类的,如易感冒性亚健康(显著特征是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反复感冒、易出汗,常伴咽痛、低热等);心肺功能低下性亚健康(不明原因的胸闷气短、胸痛、喜出长气,心悸、心律失常,血压不稳,经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肺肝肾等疾病);消化不良性亚健康(常见食欲不振,有饥饿感却没胃口、腹胀、嗳气、腹泻、便秘等症状);内分泌代谢紊乱性亚健康(轻度的高血脂、高尿酸,糖耐量异常;腰痛,尿频、尿痛,但相关检查正常;性功能减退,月经紊乱、痛经)等。种种的躯体不适,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妨碍生活、学习、工作和事业,它可以长期的、潜隐的损害健康,最终走向疾病,也可因某种因素促发重症,甚至发生猝死。据统计近几年来日本每年发生“过劳死”超过万例,我国青壮年人群猝死也明显增多。

2.心理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是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情绪被压抑和心理冲突,对机体的生理过程有明确的影响,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一系列变化。最为常见的心理亚健康类型有:(1)焦虑性亚健康:持续3个月以上的焦虑情绪,并且不满足焦虑症的诊断标准。焦虑情绪是一种缺乏具体指向的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主要表现为精神焦虑不安,急躁易怒,恐慌,可伴有失眠、噩梦及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口干、多汗、肌肉紧张、手抖、尿频、腹泻等植物神经症状,也可因这些躯体不适而产生疑病和忧郁。(2)抑郁性亚健康:持续3个月以上的抑郁情绪,并且不满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抑郁情绪是一种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兴趣减低、悲观、冷漠、自我感觉很差和自责,还可以有失眠、食欲和性欲减低、记忆力下降、体重下降、兴趣丧失、缺乏活力等,有的甚至产生自杀欲念。(3)恐惧或嫉妒性亚健康:持续3个月以上的恐惧情绪,并且不满足恐惧症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恐惧、胆怯等不良情绪,还有妒忌、神经质、疑病、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反应迟钝、想象力贫乏、情绪易激动、遇小事容易生气、爱钻牛角尖、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4)记忆力下降性亚健康:持续3个月以上的近期记忆力下降,或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情为主要表现,且排除器质性疾病或非器质性精神类疾病者。

心理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可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不和谐,以致造成认知和决策偏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造成不应有的伤害。但是,它又常常不被个人所认识,不被社会所承认,不为医学所确认,因而使人感到莫名的痛苦。不良情绪持续存在,最终导致病理改变,即心身疾病,如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癌症等。

3.社会交往亚健康 以持续3个月以上的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现代社会是开放和信息爆炸的社会,观念不断更新,竞争激烈,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会与人际关系的个体,可以出现适应不良的征象。(1)青少年社会交往亚健康:青少年因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及个人心理发育等因素,导致社会适应困难,一旦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能力差,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处理不好各种人际关系,从而阻碍了有益的信息交流,导致情绪压抑、苦闷烦恼。(2)成年人社会交往亚健康:成年人面对的问题有许多,如工作环境变换、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家庭、养育子女、工作压力、知识更新等,一旦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会陷入不良情绪当中。(3)老年人社会交往亚健康:老年期退休后生活内容、社会地位的改变,都要求老年人不断调整行为方式,积极地适应。

社会适应的亚健康状态,明显影响人们的学习进取、生活安宁和身心健康。引起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压抑、苦闷、自卑、孤僻、意志脆弱,缺乏应付生活矛盾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及毅力。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则不能融入群体,不能获得“社会支持网”的援助,自怨自艾,无端猜疑,表现出某些偏离行为,或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还可能诱发种种心身症状。

4.道德(思想)的亚健康 持续3个月以上的道德问题,直接导致行为的偏差、失范和越轨,从而使人产生一种内心深处的不安、沮丧和自我评价降低的状态。

由于思维方法不科学、错误选择接受、从众、去个性化等心理影响,很多人在某些特定的时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思想道德以及行为的偏差,出现道德亚健康。如运动场上球迷闹事,他们精神正常,也并非道德败坏,却因情绪激动,违反社会秩序,不但损害了自己的身心,甚至导致违法犯罪。(三)根据亚健康者的不适表现进行分类

型态是个体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的综合,体现了“亚健康者-环境”的互动,在进行亚健康型态的判定基础上,结合亚健康状态者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的病理阶段概括的证的因素以及相对稳定的体质因素,进行亚健康“三位一体”分级分类判定,具体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亚健康。

1.活动-休息型亚健康 活动-休息型亚健康指个体在活动运动、睡眠休息、能量平衡、心肺-血管性反应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虚弱、疲劳、精力不足、易患感冒、关节疼痛、肌肉酸痛、颈肩僵硬、失眠、早醒、多梦、困倦、起立时眼发黑、心慌、心悸、畏寒、手足发凉、头昏沉、偏头痛等。中医常见以肺脾气虚、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为主,兼见脾肾阳虚、肝郁化火、气滞血瘀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等体质。

2.营养-代谢型亚健康 营养-代谢型亚健康指个体在吞咽、消化、吸收、代谢、水化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食欲缺乏、体质量减轻、体质量超标、易患感冒、大便中含有不消化的食物、口臭、呃逆、恶心、泛酸、腹胀、腹痛、咽干、口渴、眼睛干涩、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等。中医常见以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脾胃虚弱证为主,兼见肺胃阴虚、肺气不足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等体质。

3.排泄型亚健康 排泄型亚健康指个体在排尿、排便、排汗、气体交换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尿频、尿急、尿无力、尿余沥、腹泻、便秘、大便时干时稀、大便先干后稀、多汗、无汗、盗汗、皮疹、脱发、咽干、咽痛、咽喉异物感、咳痰、气短、少气懒言、胸闷等。中医常见以肾气虚、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证为主,兼见肺气虚、痰湿蕴肺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等体质。

4.感知型亚健康 感知型亚健康指个体在视觉、听觉、味觉、痛觉、平衡觉等各种感觉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视力下降、耳鸣、颅鸣、听力减退、口中异味、疼痛、眩晕等。中医常见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兼见气血两虚、肝阳上亢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郁质、气虚质、血虚质、阴虚质等体质。

5.性-生殖型亚健康 性-生殖型亚健康指个体在性特征、性功能、生殖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性功能异常、腰痛、腰膝酸软、月经不调、遗精、白带增多等。中医常见以肾气虚、肝气郁结证为主,兼见肾阳虚、气血不调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等体质。

6.认知-应对-关系型亚健康 认知-应对-关系型亚健康指个体在注意力、认知、沟通、自我感知、自尊、创伤后反应、应对反应、家庭关系、角色履行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反应迟钝、孤独、自卑、精神压力大、紧张、恐惧、焦虑、抑郁、角色错位、对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难以适应、人际交往频率减低、人际关系紧张等。中医常见以肝气郁结、心肾不交证为主,兼见心胆气虚、肝胆火旺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等体质。四、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一)国外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现状

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0%,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失去了500万有劳动力的男性,据此俄罗斯提出“保护男人”的口号。据有关研究资料提示:CFS发生率至少在0.2%~0.4%;最多见的发病年龄为20~45岁;在儿童最普遍的发病年龄为13~15岁,但也有更低年龄段的儿童发病;CFS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CFS影响着所有种族的人群。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二)国内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现状

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15%属于健康,15%属于非健康,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而其中70%左右是知识分子。

1.亚健康的区域特点 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节奏相对较快,人们往往更不注意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激烈的社会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压得人们时常保持紧张状态,从而引起生理心理的功能紊乱,使健康向亚健康方向转化。调查发现,经济较发达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为75.31%,上海为97.49%,广东为73.41%,陕西为94.9%,河南为62.83%。据调查,上海、无锡、深圳等城市60%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62%有腰痛、背酸,58%干活就累,48%脾气暴躁或焦虑。

2.亚健康的性别特点 女性较男性为高发人群,可能与女性要同时面对学习、工作、家庭及生理方面的压力有关。女性对环境刺激敏感性高,情绪变化快,遇到挫折和压力时耐受性差;且女性的社会角色多,在培养子女、赡养老人、承担家务方面付出要比男性多,承担的生活压力相对较高。生理上的差异也让女性更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女性在经期、胎产期、围绝经期由于机体内分泌水平的变化,从而导致特殊生理期妇女生命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弱、适应能力降低。例如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及围绝经期表现出烦躁、不安、情绪不稳、易激动等。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几个方面,学历水平、有无工作、经济情况、夫妻和睦、亲友支持、性格特征等因素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情程度相关。低文化程度人群更容易发生亚健康状态,究其原因,可能是其保健意识不强,相关知识缺乏。婚姻生活和谐的妇女其健康状态相对较好,与此同时,性格开朗、乐与人交往的人群健康水平较高,医疗保障较完善的妇女生活状态较好。多数研究显示性别特征在亚健康状态中非常突出,女性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但也有少数报道男性亚健康的发生率略高于女性。

3.亚健康的职业特点 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多是机关企业干部、白领阶层、教师、医务人员、媒体工作者等。脑力劳动者承担着比体力劳动者更多的精神压力,长时间会导致心理失衡,往往缺乏运动,忽视锻炼,机体抵抗力下降,对威胁自己健康的因素缺乏应有的警惕,易造成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疲劳。我国脑力劳动者是亚健康状态的高发人群,其亚健康状况堪忧。

4.亚健康的学历特点 有研究发现发生亚健康的各学历中,以大学学历者最多,其次为大专学历。一个5万例的人群调查显示,亚健康的状态分布率达到56.18%,其中大多数为20~40岁的青壮年,他们中以白领、知识分子为主。

5.亚健康的年龄特点 中年人为高发人群。在这个年龄段的人社会竞争强,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长期超负荷运转,身体机能降低,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青少年人群的亚健康有上升趋势,他们身体变化大,心理不稳定,家长期望高,考试压力大。幼龄儿童也可因为家庭教育不当、父母关系不和等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此外,还有老年人群,由于生理机能的减弱、退休以后的失落感和寂寞心态等因素,其亚健康状况也不容忽视。国务院体改办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指出,“白领阶层”是亚健康的主要人群,而企业管理者中85%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有研究显示,亚健康的发生还与下列因素相关:性格内向者高于性格外向者;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缺陷高于家庭结构完整的;不重视体育锻炼者高于重视体育锻炼者。五、不同亚健康人群的表现特点及相关因素(一)不同年龄的亚健康表现特点及相关因素

1.老年人 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应激能力、承受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的能力都有所降低,加之社会角色的变化,社会地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子女长大离开家庭,老年人不再被看作“生产力”人群,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权威性减弱,甚至丧失,被排斥在众多经济和社会活动之外。再者,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强烈反差,使老年人很难接受社会的一些新生事物,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相对减弱。许多老年人感到茫然、无助、无所适从,产生烦躁、抑郁、焦虑情绪,缺乏生活兴趣和满足感,出现心理或生理问题,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孤独、自卑、空虚、失眠、易怒、反应迟钝、情绪低落等精神心理症状,以及失眠、不同部位的疼痛、躯体性疲劳等躯体症状。

鉴于老年人的生理状况,其慢性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亚健康状态常与疾病并存或重叠,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其亚健康状态的有效判断,不利于对其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应仔细分析老年人表现的症状与已患疾病之间的关系,如高血压病人血压已控制在正常或良好范围内,心功能不全者心功能已控制在I级以下,但相应症状仍存在,应考虑这些症状可能为亚健康的表现。

2.中年人 有关研究显示,中年人群的亚健康发生率较高。中年人正面临着事业发展阶段,又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同时肩负着照顾亲人的重担,多重压力使得中年人繁忙劳碌,心理压力大。另外,中年时期也是个人事业和家庭的动荡期,会面临失业、家庭裂解等压力,同时社会交往的增加,使得中年人在社会交际方面耗费精力,鲜有时间与他人交流,使其陷入孤独的心境中,这种孤独感日久会滋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绪的起伏不定;而紧张、压抑的情绪导致中年人焦虑、烦躁和健忘。中年人繁忙劳碌的同时,很少有放松身心的机会,生活起居没有规律,体力和脑力消耗超过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范围,久而久之导致躯体疲劳、失眠、不同部位的疼痛等身体不适。因此,中年人的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均表现较为突出。

3.青少年 青少年正面临着升学、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处于角色转换时期,心理上承受着各种应激刺激和压力,且在意志、品格、思想及观念方面处于发展阶段,对于学业、工作乃至爱情方面的变化还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来说处于比较浮躁阶段。因此,在遇到应激事件或长期刺激后,青少年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症状表现。加之青少年自恃精力充沛,不在乎身体及心理健康,喜欢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久而久之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再者,青少年很少与人交流,且爱幻想,往往喜欢一些虚拟的、不真实的生活,如沉迷网络等,加之自我意识较强,故对社会的适应性相对较弱。所以,青少年容易出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亚健康表现。

而一些未步入社会的中学生,身心正处于发展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事物是非功过的判断正处于朦胧期,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还承受着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常常担心学习成绩能否满足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面临升学的压力。此外,来自家庭负面的影响,教育体制中的重知识学业、轻体育锻炼和人文培育的弊端,都造成中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出现,如精神不振、情绪不稳定、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及压抑感等心理亚健康表现。此外,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如果没有良好的营养和睡眠,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出现躯体亚健康表现。另外,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及缺乏正确的引导,还会导致中学生在道德意识上的偏差,从而出现社会适应能力差等表现,如对事物认识上的偏差,对他人无信任感,对事物或情感过度敏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不利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的偏差等道德亚健康表现。

4.儿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的各个方面尚不够成熟、不够完善。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全球变暖、原生态食物的大幅减少以及药物滥用等因素的影响,使相当一部分儿童极易处于“亚健康”状态,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疾病。一些家长特别溺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养成了偏食的习惯,长期不恰当的饮食,会给孩子增加脾胃负担,造成小儿脾胃功能紊乱,形成脾胃不和,导致孩子亚健康状态产生。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给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安排过重课外学习计划,学习负担过重,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是诱发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小婴儿则往往因受到惊吓等刺激而出现哭闹、易激惹。

儿童的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有精神不振,乏力,面色发黄、消瘦或肥胖,偏食厌食,发育迟缓和睡觉出虚汗、爱磨牙、腹泻或便秘、经常腹痛、头痛头晕、呕吐、多动或太安静、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经常生病、心烦、易激惹等。

儿童亚健康会造成很多危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影响发育:儿童亚健康常有食欲不振、代谢紊乱等现象,造成机体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影响骨骼、神经等身体发育。②心理危害:儿童亚健康带来的悲观、没耐心、没兴趣等负性情绪给孩子的性格成长、人格完善造成不自信、多疑、自恋、偏执等性格缺陷。③影响学习:儿童亚健康状态使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和缺乏效率、厌学、承受学习压力的能力差,从而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的不理想进一步减小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④埋下疾病“祸根”:儿童亚健康状态容易使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乘虚而入。因为这些疾病均有一个缓慢渐进的发展过程,青春期代谢旺盛,容易将这些疾病的早期症状掩盖。如果忽略开始时的亚健康状态,就为真正疾病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有,儿童亚健康状态有可能使孩子染上恶习。儿童自我约束、调节能力差,亚健康状态若长期得不到校正即可诱发心理和行为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