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健康管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4 04:00:32

点击下载

作者:王海东,王海松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自己的健康管家

做自己的健康管家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做自己的健康管家/王海东,王海松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ISBN 978-7-117-23005-6

Ⅰ.①做… Ⅱ.①王…②王… Ⅲ.①保健-基本知识 Ⅳ.①R16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77186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做自己的健康管家

编  著:王海东 王海松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3月

版 本 号:V1.1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3005-6

策划编辑:张科

责任编辑:孔雪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主编简介

王海东 出生于中医世家,曾就读于辽宁中医药大学获中医临床学士学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管理研究生院获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博士。1996年旅居澳洲讲学,经常往返于中澳之间从事中医药临床、教育、科研及文化交流,历任澳大利亚首都中医健康中心院长、澳大利亚首都中医药及针灸学会会长、澳洲健康之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澳大利亚国家中医药发展中心首席执行官等,国内多家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王海松 出生于中医世家,曾就读于辽宁中医药大学获中医临床学士和方剂学硕士学位,1998年旅居澳洲讲学,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育及文化交流,历任澳大利亚首都中医健康中心执行院长、澳大利亚首都中医药及针灸学会会长、澳洲健康之路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外治法安全研究会副会长和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

内容提要

这本书不仅对健康的人有用,对亚健康的人有用,对病患者有用,对重大疾病和末病的患者同样有用,因为本书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末病延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告诉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还要注意阻挡病变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本书无论就未病、已病、末病,均提供大量可以自我保健的调养方法,堪称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序

2010年,因推广反射疗法,我与海东博士结识。当海东博士邀请我为此书作序时,我思考了很久,该说些什么?后来想想,既然这本书说的是自我保健、养护的方法,不如说说自己的经历吧。

我常常对我的学员及朋友们说这样一句话:谁是你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身体原因,我从部队离休,当时检查出得了胃窦炎、肾结石、甲肝等疾病,还有血栓前兆。在之后的多年中,我一直通过锻炼等方法,希望能够缓解身体上的不适。机缘巧合,通过张云麟老师,我学习到了一系列自我保健的方法。现在,作为一个86岁的老人,我没有再新患什么疾病,原有的病症也都逐渐消失。通过我的切身体验坚定了我传播自我保健方法的信念。当然,在我传播保健方法的过程中,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我想说的是“坚信”+“坚持”=“疗效”。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它是海东、海松兄弟二人将中医理论与其行医多年的实践总结相结合后,教人如何保健的一本好书。与我近些年的学习、使用、讲学也有着契合之处。我常常觉得,在自我保健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掌握一本书,即《黄帝内经》,它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明确两个指导思想,一是整体观念,即重生理,也重心理,心理影响生理,生理影响病理;二是辨证论治。学习中医的三个基本学说,即脏腑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及经络学说。而我们所共同推行的反射疗法便是以中医学、解剖学、反射学及全息学说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有效之术,只要不断学习,并坚持应用,就一定会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同我一样,把它作为枕边之书,常翻翻,相信一定会有所裨益的。李庚2016年8月

李庚,中华反射学专家,原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反射疗法协会原会长。前 言

本书主要为健康人,亚健康人,一般患者,重大疾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健康指导。在结构上,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主要针对“未病”的健康人或者亚健康人。旨在向大家传播中医“治未病”的养生理论,就是说,好的医生应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为主,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保健身体,在身体还没发生疾病之前,就应该辅以适当的治疗或保健,把身体调理到最佳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的特色在于: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益寿延年。当然,本书在传播理论的同时,更注重方法教学,给大家提供了很多预防疾病的方法。

和治未病一样,中医同样非常重视“有病早治”。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已论述了这一医学原则,并付诸医药实践。《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三劝齐桓侯(田午,因国都在今河南上蔡,故齐国又称蔡国)有病早治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这个故事说:蔡国的国君桓公久闻其盛名,就派人邀请扁鹊来给自己做体检。扁鹊看了他几分钟,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来证明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的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间,用热水焐和药物敷就可以治好;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掌管性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就病死了。

这个小故事向我们揭示了防微杜渐的科学道理,提醒我们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更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的就是如何利用中医一些传统的方法,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本书的第三部分,则主要谈末病的治疗。为什么要谈末病的治疗呢?因为,中医的优势在于采取传统的中药、针刺、推拿、刮痧、艾灸、火罐等综合疗法,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和重大疾病的治疗颇有独到之处,深受世界各国医学界的瞩目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另外,中医很重视情志方面的疾病,例如中医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致病,即“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因此,中医非常重视心理作用对疾病治疗的效果。而很多病例也证实,对于重大疾病和绝症患者来说,心灵的力量,既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能成为拯救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末病,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尽管本书想向读者提供最科学的养生治疗方法,但因学识和编著水平有限,难免会有纰漏之处,希望读者及同仁不吝赐教。王海东 王海松2016年6月上篇 治未病篇第一章 不生病的智慧:“无病先防”胜于“有病再治”《黄帝内经》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指预防疾病胜于治疗疾病。据一些权威机构的统计:对于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言,投入1元钱用于预防疾病,可以减少12元的治疗费用,也避免了患者机体和心理的痛苦。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以治未病,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1.现代人为什么容易生病

现在许多人有钱、有地位、有文化,吃得起最贵的药,住得起最高级的医院,请得起最著名的医生,但还是抵挡不住疾病的折磨而失去生命。而更多的人,虽然没有具体的疾病,可觉得身体不舒服,疲劳、出汗、掉头发、情绪异常、生理功能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等,这叫什么呢?亚健康!亚健康的意思就是说,你再往前走一步,就是疾病了。

现代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问题呢?《黄帝内经》认为,这主要与人们违背了养生的法则有关。《黄帝内经》看来,古人之所以长寿,核心的原则就是法于阴阳(按照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生活),和于术数(懂得一些科学的养生方法),饮食有节(懂得节制饮食,不是一味的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起居有常(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妄作劳(要劳逸结合)。方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如今有的人就是这样生活的,所以能不得病吗?

还有一点要注意:不能渴了再喝,饿了再吃,困了再睡……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因为中医认为,太过和不及都是不合适的。

另外,还要控制好自己的欲念和情绪,在《黄帝内经》看来,欲念和情绪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心情不好,为什么?因为他们不客观地看问题,一味地追求大房子、名车、名牌,这在一部分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难免患上焦虑症、精神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还有些老年人,本来身体不支,还愿意操劳,这样也容易增加老年病的发生。

现代研究也表明,情绪确实能够影响人的健康,因为人开心时,会分泌内啡肽,它能令人心绪舒服、乐观、开朗,对于身体康健有利;而人不开心时,便会分泌肾上腺素,它能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过多分泌易导致心脏病。

因此中医认为,要想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就要避开这些致病因素,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关键思想所在。

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在中国有着很深的影响。曾经有人拿它和治理国家来做比喻,就是说,国家治理在于平时,而不是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治。假如疾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就好比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顿是一个道理,跟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这种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2.想要百病不生,阴阳平衡是关键

我们都知道,扁鹊是春秋时期的神医,但一般不知道扁鹊兄弟三人的医术都挺高明。有一次,魏文王就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不解,就问:“那为什么你的名气最大?”扁鹊就解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于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一般人不知道他能铲除病根,他的名气也就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些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患者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传遍全国。”在这里,扁鹊提出了“良医治未病”的思想。那么,怎么治未病呢?最关键的,就是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现在社会中,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疾病也越来越多。无论是有名称的,还是没有名称的;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杂症。不管疾病有多少种,在中医看来,它们的病理只有一个,那就是阴阳失衡所导致的。这就像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了,往往会出现干旱和洪涝灾害一样。

因此,恢复平衡是治疗和预防世间所有疾病的最重要的法则之一。

那么人体的平衡是因为什么被打破的呢?一是自然环境所致。风寒、暑湿、燥火都能引起人体不平衡。比如春秋季节更替时温度变化大,体质弱的易患感冒,古人谓之风寒;夏天气温高,体质弱的又容易中暑。二是社会环境所致。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以及所处矛盾变化,都会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导致疾病。三是自身的情绪方面的原因所致。古人把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一般的正常活动不会引起疾病,但情绪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四是饮食结构所致。偏好肉食或油腻的东西,容易造成饮食结构失调,引起疾病发生。现代人群中,酒精的摄入量高正成为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五是个体的体质所致。比如一家人日常饮食一样,可是某个人得了病,就是源于体质的差异。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让身体平衡呢?中医认为,自然界各系统之间,各种生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所以只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去生活,就可以获得身体上的平衡。

比如说,中医养生要求人们要顺时养生。顺时就是说要按照自然变化的规律来生活作息。以夏天为例,《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春夏养阳”,这是因为在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此时人体的阳气是散发在机体表面的。为适应炎热的气候,人体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但是呢,现在一到夏天,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启空调,或者是整天泡在游泳池里,在中医看来,这些凉都是会伤害阳气的。阳气受损,就会引起很多疾病,如面部神经痛、腰痛、感冒、腹泻等,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身体抵抗力弱,更不要贪凉,要适当地让自己出一些汗,这符合夏季养生原则,也是“法于阴阳”的体现。

如同阳气四时变化的过程,人体一天的阳气也会经历一个生、长、化、收、藏的过程。所以一天的养生方法也有所不同。早晨,人体的气血从里往外走,毛孔从闭合转到开放,如果这时多穿一点衣服,是有助于毛孔张开的。可是,这时要是人们穿衣过度单薄的话,毛孔本来刚张开了点,一遇冷又闭合回去,气血是不利于从里面往外走的,阳气也就不会升发了,所以早晨锻炼的时候要记得多穿点衣服。早晨锻炼后,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时的阳气继续升发,就像鼎盛的夏季。此时人的机体就会处于兴奋状态,所以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中午一过,阳气就会由盛极转衰,人体开始出现疲劳,因此午饭过后,有条件的朋友,应该午休半小时左右,但不宜过长,因中医有“久卧伤气”之说,过长的午睡,反而令人倦怠不适。而到了晚上,就要符合阳气“藏”的特点,要好好睡觉不要熬夜,然而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使许多人熬夜成了家常便饭,其实这都是违背中医养生的,《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夜里十一点到一点,是阴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阳气最弱的时候。加上这时是胆的功能最好的时候,而如果这时还不睡觉,势必会消耗胆的阳气,影响胆的功能,时间长了,胆就要出毛病了,而像高血压、糖尿病,还有脂肪肝都和胆的功能有关。因此,这时睡觉便是养护阳气的最好方法。

当然,除了这些,“法于阴阳”还体现在许多方面,但不论怎样变化,只要我们能顺应自然变化来进行生活作息,养生就会很简单。3.“和于术数”,健康如有神助《黄帝内经》中有“和于术数”一语,什么是“和于术数”,实际上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和”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可以归结为一个“和”字。人只要“和”了就能健康,就能长寿。怎么“和于术数”?

第一是要跟身体“和”。就拿运动锻炼来说,中医认为,一般意义上讲,锻炼对身体肯定有好处,但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度。动和静,要因人而异。有人天生阳气足,就好动,呆在屋子里,准得憋死;而有的人天生体质就弱,你要是让他出去参加剧烈体育运动,后果将不堪设想。比如很多老年人喜欢晨练,而且许多人误以为晨练时只要拼命跑跳,加大运动量就是最好的锻炼了。而事实上呢?老年人因年老体衰,阳气就会逐渐减弱。而如果活动过于剧烈,会使老人出大量的汗,过汗易伤阳气。因此,为了养护阳气,就要以“静”为主,当然我们所说的静并不是要老人完全不动,而是要以一些节奏缓慢,不太剧烈的运动为主。

第二是要与社会“和”。生活在这个社会,不要什么事都看不惯,总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样的人怎么能快乐起来。

第三是要跟他人“和”。我们总是要与具体的人打交道的,每个人的性格、个性都是不同的,加上每天遇到不同的事,可能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心情烦躁,那你和他人打交道时,可能会不顺利、不顺心。这时如果你心平气和,如果能为他人想一下,你就不会生气。至少你要想一下:我不能以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样久而久之,你就做到了人与人的“和”。

这就是“和于术数”的具体表现。“和”了就能健康,“和”了就能长寿。当然如果不“和”,就不会健康快乐,也不会延年益寿。4.起居有常,为健康保驾护航“起居有常”,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按时睡觉不熬夜,“不妄作劳”,不使自己的身体很劳累,消耗自己的能量。因为人的身体就好比是一辆车,你好好地停在那里,只要不乱踩油门,就不会消耗汽油,乱踩油门,可能便是油尽灯枯的开始。

熟悉三国故事的人也许都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司马懿从蜀使那里打听到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亲、吃饭很少等一系列有关生活起居的情报后,就断言这位蜀丞相活不长了,结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诸葛亮便与世长辞,卒年才54岁。司马懿能做出正确预言,说明他有这样的养生体验。如果长期不注意起居调摄,费神太过,营养不足,势必损害健康,缩短寿命。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意思是说,起居有常,摒弃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作息规律,就能保养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看看我们的古人,他们往往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们在白昼阳气隆盛的时候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就要安卧休息。这样,生活作息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也就有益于健康。所以在古代“度百岁而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与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不少人的生活逐步偏离自然,娱乐生活的丰富使这些人昼夜不分,夜间需要睡眠时彻夜不眠,早晨该觉醒时却赖床不起,如此昼夜颠倒,生物钟被搅乱。人体器官、细胞难以按照原有的节律活动,生理功能当然逐步下降,健康势必受到影响。那么,为什么“起居有常”会使人健康长寿呢?这是因为人的身体里有一座看不见的“时钟”,每天控制着我们的觉醒和睡眠、兴奋和抑制。人体的各种活动无不受到这些基本节律的制约,以保证各器官、细胞有条不紊地工作,以维持人体的各种功能。

为此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目的就是测定人体节律对长度不同的昼夜的适应性。实验者为一个40岁和一个28岁的人,他们住在黑暗的洞里,那里保持恒温,用电灯光来改变光亮和黑暗时间的长短,电灯的开关是自动化的。这两个人的生理节律对十个半小时的白天和十个半小时的黑夜,也就是说21小时的昼夜,适应情况一样良好。然而,如果以28小时为一昼夜,其中14小时是白天,14小时是黑夜,两个人的节律就出现明显的不同。年轻人很容易适应新的时间表,可是那个中年人的功能还是维持24小时的周期。这个实验说明,人体对昼夜变化的适应是遵循一定节律的,特别是对中、老年人来说,起居有常,不违背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是有益于健康的。

正如金元著名医家刘完素所说:“人欲抵御早衰,尽终天年,应从小入手,若能注重摄养,可收防微杜渐之功。”起居养生,就是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的平常事入手,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入手,做好养生保健活动,防微杜渐,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5.饮食有节则身强体壮

有人认为,食量大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因而得出结论,吃得多,身体健康,就能长寿。这个推论是错误的。从健康长寿的角度来看,节制饮食才是长寿之道。著名的中国古代医籍《黄帝内经》指出:“饮食有节”是“度百岁乃去”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以酒为浆”,饮食无度,则是“半百而衰”的重要原因。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那么,我们应如何调节自己的饮食呢?

首先一点,就是要做到饮食要适量。这是说人们吃东西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如果饮食过量,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滞留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脾胃功能也因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其实,对于这一点,古人早有认识。如《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博物志》说,吃得越多,心胸就愈闭塞,寿命就愈短。中国民间有句话叫:“要活九十九,每餐留一口”,确为经验之谈。

过饱不利于健康,但吃得太少也是不利于健康的。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结果强迫自己挨饿,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我们提倡饮食一般要吃到七八分饱,所谓的七八分饱,就是当你吃到那时会打个饱嗝。不健康的人,即使把肚子塞得满满的,胃肠不蠕动,也打不出嗝来。还有人是喝冷饮,喝完冷饮以后打个嗝,而这种嗝是假的,那是溶解在冷饮里面的二氧化碳变成气体冒出来。不仅不会促进胃肠蠕动,这个过程还会带走很多热量,降低胃的温度,导致胃失去饥饱的感觉和蠕动的活力。所以进食就要讲究适量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不因饥饱而伤及五脏。

其次,就是说饮食要定时。中国古代著名养生家孙思邈就说“饮食以时”,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候便会作好消化食物的准备。在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吃饭,可以使肠胃有节奏地活动,有张有弛,所进的食物也可以有条不紊地在体内消化、吸收。如果吃饭没有规律,随意进食,就会使胃肠长时间工作而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则会导致消化功能失调,食欲减退。当然,我们也不能饿着肚子,古代养生家还强调要“知饥即食”,也就是说不要等到非常饥饿才吃东西。因为过于饥饿也会不利于健康,饥饱失调,必然损伤脾胃,伤身损寿。所以我们都要按时进食,才有利于健康长寿。

另外,就是要注意荤素搭配,虽然我们也知道这个道理,但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根据这个方法去养生保健。我就认识这样一位朋友,她就是为了减肥而吃素的,我们周围的人都喜欢吃肉,就她吃素,还说现在谁还吃这么多油腻的,不健康,还要求别人必须尽快改掉。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纯肉的菜她一口不动,蔬菜炒肉她只吃蔬菜不吃肉。我有时提醒她说,豆类、米面等植物蛋白人确实需要,但肉类等动物蛋白人同样需要。结果,她还是一意孤行,不到一个月,不但减肥没有成功,整个人看上去也是无精打采的。

拒绝吃肉,会造成动物蛋白质摄入不足,即使补充了豆类等植物蛋白,其吸收和利用都远不及动物蛋白。当完全素食者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人体内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就会失衡,免疫力下降、记忆力下降、贫血、消化不良就会接踵而来。

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保持机体健康的一大要素。中医提倡饮食有节,就是因为饮食有助于人体保持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使身强体健,百病不生。6.动静平衡,不妄作劳

在《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中,不仅主张“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而且还主张“不妄作劳”。所谓“不妄作劳”,简单的理解就是,身心不可过劳,但亦不可过逸。疲劳之后,适时休息加以调节,这种逸是积极的。如果过逸,就成为消极的因素,而不利于健康了。只有适度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运动使人健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里的运动,既可以包括正常的体力劳动,还可以是适当的体育锻炼。这点《黄帝内经》指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意思是人身的气血要流通运动,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滞,水就会发臭、腐败,或者由于淤积而冲开河堤泛滥成灾。也如同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停地运转,如果天体运行失常,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万物命故不施”。若是不运动,过于安逸,则气血流行不畅,久之则“伤气、伤肉”。所以说正常范围内的运动,对人体是有益的,此说明劳动是健康的源泉,经常合理的劳动可使气血流通,筋骨肌肉得到适度锻炼,五脏功能得到促进,六腑功能活跃,对人体新陈代谢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从而能增强人们的体质。

但是《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要“不妄作劳”这里的“妄”就有违背常规,超过限度的意思。中医认为,过度劳作,易损伤筋骨,耗伤气血,影响脏腑功能,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产生病变。在这一点上,苹果CEO恐怕就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例子。乔布斯生前没什么不良生活习惯,他生活低调,不吸烟、不喝酒、长年素食。但他的坏习惯是,他每周工作7天,经常每天工作12~18小时,是个典型的工作狂,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病魔随即而至。

同样,适当休息,也是生命活动的需求,适度安逸,能消除疲劳,调节心身,恢复体力和精力。若过于安逸,同样可以致病。生物学上不是有句话叫“用进废退”吗,当身体某一部分长时间不用时,它的功能自然就会减弱。就拿人体的肺来说,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如果一个人长期生病卧床,机体缺乏必要的活动,使肺吸纳新鲜空气的能力受到抑制,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产生,像多见的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都和肺功能失调有关。所以中医讲“五劳七伤”,即“久卧伤气,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所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劳有逸,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劳逸结合,阴阳平衡。但劳与逸的形式多样,而且劳与逸又具有相对性,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如娱乐是逸,过度则转为劳,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劳逸结合,相互协调,劳与逸可穿插交替进行,如劳动强度轻重要适宜,脑力劳动要与体力活动相结合等。当你知道了这些,就会发现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7.恬淡虚无是最好的养生药

在说这个道理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但是她会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大儿子发愁,由于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由于不下雨二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去了。于是老太太总是愁眉苦脸,弄得疾病缠身。这时一位哲学家听说了她的故事,就告诉她,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儿子兴奋,由于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儿子兴奋,由于他可以晒布了。于是,在哲学家的开导下,老太太以后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从这个小故事当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那就是,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定,不忧患得失,就能使自身抵抗力增强,免疫力提高,病邪也就不能引发疾病了。这也就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就是内无所蓄;“淡”就是外无所逐;“虚无”是虚极静笃,臻于自然的意思。“恬淡虚无”实际就是告诉人们要摒除杂念,不患得患失,少点欲望,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这对健康是很有益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恬淡虚无”呢?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注意管理好自己的心态。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些决定人生命运的经历,它可能是升学考试、就业面试,以及在后来工作中执行的每一项重大任务等。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每当自己遇到可能改变一生的大事前,离那一刻越迫近,心里也就越感到紧张,越担心会不会出现最坏的可能。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就表明,人的大脑如果反复思考某一问题,这个问题的图像就会像实际情况一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譬如,当一个高尔夫球选手在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击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会反复出现“高尔夫球掉进水里”的场景,而击球的结果,很可能是将球击入水中。所以这时就要摆正心态,告诉自己,结果是很重要,但过程同样重要,我已经很努力了,但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还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这就会激励你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工作。一味考虑后果,患得患失,结果未必从人所愿。

另外,就是要保持一颗清静的心,少些欲望。欲望是动物界共有的,人最大的精神隐患莫过于整天患得患失、追逐名利、贪求无度。欲望会导致人心理上不满足、不平衡,从而产生悲观失望感、低落感、怀恨感而活在孤独之中。而要想克制欲望,就是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当欲望来干扰自己的时候,首先要看看自己的心是否清静,这是抵御欲望的最好方法。心清一身轻,心是我们欲望要求的中心点,如果能把欲望再降到最低点,要求的东西达到越少越好的地步,这样你的心就会清静了,所以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也。

生活在现代社会,人难免会有种种的欲望及患得患失的想法,这时,保持一颗平常人的心,做到恬淡虚无,就是一种最好的养生手段和方法。第二章 要想百病不生,养好五脏是关键

不重视身体保健,疾病就会趁虚而入。身体报复你,你就只能被动应付。有一种活法能变被动为主动,那就是养生。养生怎么养,防病健康的核心,就是保养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则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因为中医认为,人体的核心,就是五脏六腑,大部分病变,都与五脏六腑有关,因此本章提出了很多五脏六腑的调养方案。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五脏六腑健康,人才能健康。1.养心,静养是关键

有一个富翁得了重病,已经无药可救,而唯一的独生子此刻又远在异乡。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近,但又害怕贪婪的仆人侵占财产,便立下了一份令人不解的遗嘱:“我的儿子仅可从财产中先选择一项,其余的皆送给我的仆人。”富翁死后,仆人便欢欢喜喜地拿着遗嘱去寻找主人的儿子。

富翁的儿子看完了遗嘱,想了一想,就对仆人说:“我决定选择一样,就是你。”这聪明儿子立刻得到了父亲所有的财产。

这个故事,说明了“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养生也一样,得把握住得胜的关键,这关键是什么呢?就是养心。

为什么要养心呢?首先,在中医看来,在五脏里面,心的位置最高,具有调控五脏的作用,五脏主管着全身的各项功能,心通过对五脏的调控,进而能控制全身的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因此肺的呼吸,脾胃的消化吸收,大肠的传导,膀胱的储尿和排尿,胆的贮存和排泄胆汁,四肢的屈伸,眼睛的视物功能,耳朵的听声音功能,舌的感味功能等,无一不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所以心的作用,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心者,君主之官”。心就像一个国家的君主,管理着国家的大小事务。若君主出了问题,国家也就会动荡不安。

举个例子吧,我们心跳加快时,明明是心脏出了问题,可很多人会说“心慌”,这个“慌”就是恐慌的意思。而恐对应的是肾脏,所以心脏出问题的时候,会影响到肾脏。再比如大家都知道,脾主运化。很多身体消瘦的人,吃了不少补药,都不见效。到医院去检查,又查不出什么问题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些人常常思虑过度,就容易伤及心血,而心血不足又会影响到脾的运化,造成少食、腹胀、身体乏力等“心脾两虚”的症状。

不仅如此,中医认为心还有主血脉的作用。也就是说,是心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因人体血的流动并非像水一样从高到低,还得有一定的动力,心脏的跳动正是这种动力的提供者。所以,《素问·五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也说“心主身之血脉”。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只有心气旺盛,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

另外,心除了主血脉,还主管着人的神志。心主神志的功能,出自《素问·宣明五气》的“心藏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心所主宰、统管。《列子·汤问》曾记载过战国初期的“神医”扁鹊为鲁公扈和赵齐婴换心的故事。扁鹊认为“公扈的心志强而气魄弱,所以遇事谋虑有余而决断不足;而齐婴则相反,心志弱而气魄强,故处事时思谋不足却好武断”。于是提出把他们的心互换一下,使他们的心志与气魄强弱一致起来,这样往后行事就可妥善多了。二人听了自然是喜出望外,便欣然同意了。但在他们创口愈合、各自归家时,就闹出个大笑话:鲁公扈和赵齐婴都错走到了对方的家中,致使二人的妻子大为惊愕,并由此引起了诉讼。多亏扁鹊一一解释,说明缘由,一场纠纷才得以平息。这则故事,近乎荒诞,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神志”的一种写照。正因为“心主神志”,所以两人的心一经掉换,也就把两个人的性情、思维、精神整个儿换掉了。

那么,心为什么能主神志呢?在中医看来,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可见将神志活动归属于心,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心通过主血脉,进而影响主神志的功能。心所营运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旺盛,睡眠安稳等。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则可出现失眠多梦,精神亢奋,神志不宁,甚至躁狂谵语;或可出现反应迟钝,神志模糊,表情淡漠,嗜睡,健忘,痴呆等。

既然心那么重要,那么我们该怎么养心呢?

按摩穴位可养心。神阙、神门、神道、神庭、神封、神藏等穴位,都具有保养心神的作用。所以经常按摩这些穴位,也是养心的方式之一。

比如有些人精神恍惚,心烦不得眠,这是神不守舍的表现,特别是在夜深人静时,他们很远就能听到别人说的话,这不是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心神跑出来的缘故,中医称这个病为“不寐”。有这样一个病例,有一患者说,当他烦得睡不着觉的时候,两闺女在另外一屋里聊天,再小声也能听得一清二楚,这就是心藏不住神,神溜出来的缘故。这时候怎么办?揉揉肚脐,或者是点燃艾条艾灸,灸个十来分钟,一段时间之后,不仅睡眠变安稳了,“顺风耳”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因为肚脐在中医里是神阙穴的所在,阙指的是皇宫的大门,人的皇帝为心,所以神阙就是神出入的大门,把大门堵上了,状况自然会得到改善。

睡不着觉的人,还可按摩自己手腕小拇指一侧,第一腕横纹,有动脉搏动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中医里神门穴的位置,这个门相对较小,很多人睡不着觉就是这个小门没有关好。这个时候,就应该去按神门穴,比数星星、数绵羊有效得多。

很多人经常如此形容自己心跳的感觉:哎哟,我一着急,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这其实也是神出来了。这个时候,按摩两侧肋骨间隙间的神封、神藏,将该封该藏的地方合上,效果也很好。

另外静神调息法和运动都可起到养心的功效。

静神调息法。端坐位,挺胸收腹,下颌内收,将右手放于左胸的心前区,闭合双目,使精神进入宁静状态。慢慢地调节呼吸,使呼吸速度缓慢而深沉,然后右手根据呼吸的速度顺时针地轻摩心脏,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按摩一圈,按摩36圈。有运行气血、营养心脏的作用。

运动养心法。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可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的方式和运动量。适量的运动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2.养肺,白色食物效果好

提起宰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他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仅次于皇帝的主儿。虽然宰相身份相同,但他们做人处事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凌驾于皇帝之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有以蛐蛐误国的贾似道;有“史上第一贪”之称的和珅……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宰相都是老老实实辅佐君主,独当一面,让皇帝少了许多后顾之忧。这些就太多了,诸葛亮、魏征、张居正……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做出了表率。而在我们的身体中,有个器官也被比喻为“宰相”,这就是——肺。《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为什么要养肺?从肺所处的位置来看,肺正处于心的两侧,这正如臣侍立于君主两侧,对心脏有协助作用。就像一个国家的宰相一样。所以肺有“相傅之官”之称。

肺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主气,管呼吸。肺通过鼻、咽、气管等呼吸道,吸入清气,呼出浊气,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体的交换,保证机体氧气的充分供应。当肺主气的功能正常时,则表现为呼吸通畅,面色红润,机体健康。反之,则出现咳嗽、哮喘等症状,严重者机体将会出现缺氧状态,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咳喘、面色暗紫、口唇紫绀等。

除了主气,管呼吸外,肺还是人体内主管气体宣发肃降的器官。肺的肃降功能正常,人体气机就通畅。如果肃降功能减弱或者消失,人体的气机就会拥堵不通,就会导致许多病症,比如胸闷憋气、呼吸不畅、有痰吐不出甚至大便不通等。

另外,肺还有通调水道的作用。在肺的作用下,体内的液体变成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当肺的功能失调时,排泄系统也会受到牵连,发生无汗、水肿、尿少等症状。

肺主气,司呼吸,在人体就像国家的军队一样,起到卫外的作用。

要想保持肺的这些功能活动正常,就要保持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空气清新。因为,肺脏是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又负责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所以,外界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对肺脏有直接的影响。

补法也很多,中医讲“以形补形,以色补色”,五色里白色入肺,所以凡是和白色有关的食物、药物或者是东西,就常常能入肺而养肺,而我们给大家推荐的方法就是看,意思就是通过看来养肺,比如说在心理治疗时,有的心理医生会让患者看一些白色的东西,或者是住在白色装饰物的房间里。为什么呢?中医把肺比作金,因为肺最喜欢干净,对脏东西很敏感,稍有脏东西入侵就会给身体发出不适的信号,如每当肺吸入一些异物时,就会出现咳嗽等症状,这就是身体对外界的一种条件反射。而且肺被称为娇脏,很容易受伤害,所以颜色上则用纯洁干净的“白”最合适不过。白色给人以质洁、清凉、鲜嫩的感觉,对调节视觉平衡和安定情绪有一定作用,同时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和安神。所以一些情绪上感觉不好的朋友可以试试此法。而且最好是将面向西的房间涂成白色,因为西方对应的就是白色。

当然,除了可以把房间布置成白色以外,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办法可以运用到白色来养生治病,比如说可以在客厅里放一些白色的花卉,这样不仅仅有美观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因白入肺,还可以对肺起到养生的作用。比如大家都喜欢的白色水仙花。

除了这些视觉上的,白色的食物也是可以养护肺脏的。而且据现代研究发现,白色食物不仅对肺有好处,对脾胃也颇有益处。白色食物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消化酶,具有健脾、养胃和助消化的作用,并能保护胃壁,预防胃溃疡、胃炎的发生。这也恰巧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医所说“止咳平喘化痰不仅仅治肺,还要兼顾脾胃”的理论。所以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以达到清肺养肺的目的,如白萝卜、百合、白芍、杏仁、川贝等食物和药物。

中医理论认为白萝卜味辛甘,性凉,入肺胃经,为食疗佳品,具有助消化、润肺、止咳、化痰等作用。看看吧,白萝卜竟然有这么多作用,所以有句俗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白萝卜在日语里被形象地称为“大根”。寓意白萝卜是日本人饮食的重要之根,日本料理中几样重要的菜肴,都离不开白萝卜的陪衬。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长寿之国,我们可以猜测,说不定日本人的长寿和白萝卜也有关系。

当然,运用白色养生法来养肺只是养肺的一部分,肺的养生方法还有很多,如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过度悲伤。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肺在志为悲,故过忧最易伤肺,比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一到秋天看落叶就会产生一种悲凉的感觉。这样的人白天是哭哭啼啼伤了肺,到晚上就会不容易入睡,老咳嗽,咳得睡不着,最后因痨病而死。这就是忧伤肺的结果。怎么办呢?《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忧伤肺,喜胜忧。”大意是说,忧悲伤肺,而开怀大笑就可以帮助解决忧愁的问题。这是因为喜在心属火,忧在肺属金。喜胜忧疗法就是利用五行中“火克金”原理,用喜来治疗和调摄悲观心理等忧症。所以当你感到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妨看一部喜剧电影,或者是约上几个朋友开心大笑一场,忧伤的情绪也就会随着欢乐的气氛而消失不见。

虽然白色能养护肺脏,但个人的肺气强弱也与生活习惯有关。所以在这里告诉大家,要想养好我们的“娇脏”,除了要运用看和饮食的方法外,更要注意养成规律的生活。熬夜、抽烟等,都很有可能导致“肺气弱”,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也容易使肺部受到侵袭。所以要使肺气足起来,不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摒弃,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下,不健康的生活环境也应该尽量得到改善。

另外,我们还可做呼吸健肺操。(1)两脚分开站立,与两肩平,上身挺直,双手护于丹田(脐下小腹部)。(2)吸气时缓缓用力深吸,双手放松,使腹部膨起,吸至最大量,有气沉丹田的感觉。(3)将气缓缓呼出,双手压迫丹田,呼至最小量,反复做30次。(4)双手放于胁部两侧,随吸气缓缓向两侧平行分开,如阔胸运动,使气吸至最大量。(5)再随呼气,缓缓放于胁部并按压胁部,做20次。(6)双臂自然下垂,随吸气缓缓上举,吸气至最大量。(7)缓缓呼气,随呼气双臂慢慢下降,下蹲,双手抱膝,呼气至最大量。(8)再起立重复,做 20次。3.养肝三大绝招:绿色+少怒+睡眠

一个国家少了君主和宰相固然不可,但将军同样必不可少。在人体里面,也有一个与将军相似的器官,它就是我们的肝。当国家遭受外敌侵略时,肝作为将军就会指挥千军万马奔赴边疆,保卫身体这个国家。它不仅可以攘外,还会安内,要是国家内部有了叛军,它就会调动兵马,将叛军驱除,维持国家内部的安宁。如果天下太平,内忧外患都不存在,肝将军又在干什么呢?他会把兵马收编起来,养精蓄锐,防备下一次战争,根据国家的需要来做出合理的调遣。

肝这个大将军到底有什么能耐呢?在中医里,肝主要有两大功能:

一是肝能藏血。如果肝是将军,那血就相当于士兵。当打仗时,将军就指挥士兵出动应敌,仗打完后,又指挥士兵回营。如果肝脏有病,藏血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人体一些脏器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例如藏血不足,便会导致视物模糊、两眼干涩;血不养筋则可发生筋肉拘挛屈伸不利或萎弱;妇女则可出现月经量少或闭经。再如藏血不固,在妇女则出现月经过多、崩漏、吐血等出血性病变。

二是肝主疏泄。什么意思呢?我们身体这个“国家”,政令靠谁去沟通传达?就靠肝这个将军。肝的任务就是保持人体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让身体之气畅通而不瘀滞。这个担子并不轻,所以肝很勤劳,它的生理特点就是“主升、主动、主散”,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实际上,肝的管辖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肝开窍于目”,眼睛的问题,如近视眼、白内障、飞蚊症等,大多是肝的问题。“肝主筋”,当筋没有了弹性,肝就有问题了,比如阳痿(中医认为,男性的生殖器是人体最大的一条筋)。还有一些症状,如痔疮、口干舌燥,晚上睡觉腿抽筋,还有胸闷气短等,这些可能是肝的问题。

所以说到养生,养肝是必须的。

养肝的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养肝就要睡好觉。

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以致加班到深夜,殊不知这样会严重伤害肝脏。

在中国传统十二时辰养生法里,丑时是肝经当令,丑时是指凌晨1点到3点,因为肝要造血、要解毒,这个时候如果还不睡觉,不给它喘息的机会,自然就会容易发病。一般来说,有肝病的人多是爱熬夜的人。

二是可练习“嘘”字功养肝。

嘘,读(x ū)。口型为两唇微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并向内微缩,上下齿有微缝。练功时,两手相叠于丹田,男左手在下,女相反。呼气念嘘字,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从小腹前缓慢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两眼反观内照,随呼气之势尽力瞪圆。呼气尽吸气时,屈臂两手经面前、胸腹前缓缓下落,自然垂于体侧。重复做6次后做几次调息。嘘字功宜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最好天天坚持。练嘘字功,不仅可以养肝明目,还对眼疾、肝火旺、肝阴虚、肝肿大、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晕目眩等有益。

三是可以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如绿豆、黄瓜、花椰菜、芹菜、菠菜等。例如芹菜,芹菜具有特殊的香味,而《本草推陈》记载芹菜:“治肝阳头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步行飘摇等症。”中医认为芹菜有平肝清热、发汗解热和降血压的功效,从而可以改善肝脏问题。

除了芹菜,菠菜的养肝效果也很好。菠菜有“蔬菜之王”的美称。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菠菜生长在春季,是春季的应时蔬菜,而肝脏又和春季是相对应的,所以菠菜能养肝,具有滋阴润燥,疏肝养血等作用,对肝气不舒等症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四是不要发怒,因为无论是生气还是恼怒,最容易伤害的就是肝脏。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气往上冲。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如果遇到一些非常愤怒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会觉得血往上涌。这就是因为肝脏是藏血的,发怒的时候直接影响到肝脏,肝血、气血往上冲,这时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中也可以看到,当一个人大怒或生气后,就有可能会脑出血。所以如果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人就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发怒。因为怒的时候,一下子气血往上冲,那就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三气周瑜”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故事。周瑜是吴国的大将军,才华横溢。而蜀国有一位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他有句名言就是:“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呢?久而久之周瑜就因嫉妒诸葛亮积劳成疾。最后一次他生气的时候,血往上涌,结果就驾鹤西去了。所以怒则伤肝,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知道了这个道理,大家在下次生气的时候不妨就出去到公园走走,多看看绿色植物,想必会为大家带来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除了这些,在居住环境方面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绿色来养护我们的肝脏。现代人在追求越来越高的大楼建设时,往往忽略了人们对环境的建设要求,这点古人就做得很好,他们追求的都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而不是“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物质生活,生活在青山绿水间,从养生的角度看,也是很有道理的。当然,由于现代人的城市发展规划与人口等原因,要想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城市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城市中居住的人,可以多到居住地附近的公园去活动,那里有花有草,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特别是绿色的植物,对肝脏最有益。4.脾胃养护方法多,少忧食养是关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人在作战中总结出的经验。就是说,打赢战争的关键,必须保证充足的粮草、畅通的粮道。否则就得“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了。《三国演义》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当时曹操正与袁绍作战,袁绍号称有百万雄师,而且粮草充足。曹操处于明显的劣势。许攸在袁绍处得不到重用,投奔曹操,曹操赤脚相迎。许攸建议曹操偷袭袁绍粮草,结果最后反败为胜,成为一代枭雄。由此可见粮草的重要性,在人体里面,管理粮草押运的器官,就是我们的脾胃。所以,养生,自然也要养脾胃。

在中医看来,脾胃是人体的“仓廪之官”,通俗点说,就是负责管理粮草钱财、保障经济供给的,是我们身体的后勤部长。我们吃进去的各种食物和喝的水,经过脾胃的“运化”后,其中的精华(中医叫做“水谷精微”的营养物质)就被提炼出来,运送到人体各处被吸收了。而剩下来的“糟粕”呢,也需要依靠脾的运化功能排出体外。所以人身体的好坏程度,大多取决于脾的这种运化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好,身体自然表现出饮食正常、排泄畅通、肌肉丰满、口唇红润有光等健康状况。那么反过来看,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差了,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出问题。

脾还有安五脏的作用。一旦脾胃的升提作用减弱了,许多脏器也就不再老老实实安心本位工作了,就开始出现内脏的下垂,比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一系列症状。

另外,脾还具有统血的作用。“统”,就是统一约束、管理的意思。所以,人体出现出血的症状,比如血崩、血漏、尿血等,都可以去找血液的“监护人”,看看这个“监护人”的力量是否有所减弱。如果减弱了,就要重新赋予它新的力量,让它能够真正担负起“统血”的工作来。

总之,如果脾胃功能正常,那么就会体丰肤泽,面色红润,四肢强劲,精力充沛;反之就会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神疲力乏。对于脾胃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威胁到生命。金代李杲的《脾胃论》更是明确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可见健脾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补脾呢?

从经络看,胃经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管脾胃的内庭穴也在脚趾的部位。一般来说,胃肠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通过活动脚趾便可以起到健脾之效。具体做法可以将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脚趾可练习抓地、放松相结合的方式,对经络形成松紧交替刺激。还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有意识地活动脚趾。反复将脚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时配合按摩第二、三脚趾的趾缝间。在动脚趾的同时,还可以顺手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按摩一次,效果会更明显,因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统的穴位,揉按这些穴位,都可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只要持之以恒,脾胃功能就会逐渐增强。此外,腹部按摩也可以起到健脾之效,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可以仰卧床上用双手掌重叠,置于肚脐部位,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揉60次或至腹部觉热,对于补益脾胃也大有益处。

其次避免过度思虑。中医认为七情过度会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论断。所谓“思伤脾”,就是思虑过度,就会导致脾气郁结,从而损伤脾胃。我们说一般文人都很瘦,就是因为文人想得太多,思考得太多,把脾胃给慢慢地损伤了,导致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全身,从而日渐消瘦。北宋词人柳永曾有词写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思伤脾而致消瘦的典型写照。如何避免过度的思虑?可以多外出旅游,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做出了典范,尤其是文人墨客,每当愁思难解之时,往往就寄情山水。今天排解忧思的方法,还可以去歌厅唱歌或者就在任意的地方引吭高歌。

另外可以多吃具有补脾健脾的食物。中医认为甘味入脾,而脾性喜燥,所以性味甘温或者性味甘平以及热性的食物往往具有补脾之效,如山药、榛子、牛肉、狗肉、葡萄、大枣等。中医还认为黄色食物可以补脾,因而可以多吃黄色的食物及其制品,比如黄豆、豆腐、豆浆、玉米、薏米、南瓜、香蕉等。同时,还要尽量少吃损伤脾的食物,因为脾恶湿恶寒,所以应少吃性质寒凉的食品,如冰冻西瓜、冰冻啤酒、冰淇淋等。生冷的水果凉菜也不宜多吃。此外味厚滋腻的鱼、肉也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同样以少吃为佳。5.养肾之法,节欲

人体的五脏对于人的健康来说,每一个脏器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硬是要说哪一个最为重要,那么只能勉强说,肾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常常听到说,男人要补肾,老人也要补肾,这就充分说明了肾的重要性。

为什么说肾是人体最为重要的脏器?因为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它是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而言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表示生命的起点,就是说生命是从这里开始产生的。如果没有“肾”这个根本,就不会有这个生命的产生。之所以说肾这个“本”是“先天”的,是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肾为先天之本,是指肾的功能是决定人体先天禀赋强弱、生长发育迟速、脏腑功能盛衰的根本。一代文化大家梁启超曾为了改造中国而忧心如焚,奔走天下,晚年积劳成疾而坏掉了一个肾,需要动手术把坏肾给切除,可是由于当时医生的疏忽,却把它的好肾给切除了,使得一代精神导师不幸丧命。肾之所以如此重要,没有肾,人就很难存活下去,是因为肾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就是肾藏精。人们常说人要有精气神,就把“精”放在第一位,因为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又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就是禀受于父母交媾之精,“后天之精”就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是对先天之精的一个补充。精就相当于钱,肾就相当于钱包,脾就相当于工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