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做人的火候与办事的尺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4 04:53:58

点击下载

作者:黄传颂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分寸:做人的火候与办事的尺度

分寸:做人的火候与办事的尺度试读:

前言

为人一辈子,有两大主题:做人,做事。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不仅仅是要做人,而且还要做好人,会做人。做人,说起来很大,大到我们要用一生去体验它,琢磨它;但做人似乎又很小,小到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小旮旯里都充满着做人的哲学与技巧。我们如何掌握这样一个火候,这样一个尺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切身利益。

这世上最难拿捏的,就是做人、办事的火候与分寸。比如,我们一直提倡为人要坦诚,做事要光明磊落,但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的。为人实在固然好,但是一味地实在,实在是不可取的处世方式,实在要看对象,对于不实在的人或事,我们也不能太实在。有些事情我们认为完全可以很轻松地办好,但是按照常理去做,就是办不好,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走常规路线了,这就需要绕个道,拐个弯,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这样做事更有效率,结果会更加完满。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不懂得把握做人的火候,办事的尺度而吃尽了亏,受尽了苦。最明显的,莫过于职场上的一些事情:小王的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来到单位之后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他在平日里跟同事们的接触不多,关系也比较一般。与小王同单位的小刘各方面都比小王稍弱一些,但是,小刘每天来到单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各科室转转。这样的两个人,可以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一定会说小王是个业务骨干,奖金一定不少拿,错。到了年终考核,小王的成绩平平,而小刘却拿到了丰厚的奖金,领导对小王的评价是:工作能力尚可,但群众基础薄弱,希望以后多团结同事;而对小刘的评价却是:此人一向团结各部门同仁,努力与群众打成一片,与大家共同进步……

为什么努力工作的小王没有拿到奖金,而小刘却得到了丰厚的奖励呢?他们的差别就在于做人,就在于处世。小王虽然有工作能力,但是他不懂得联络感情,不懂得掌握做人的火候;而小刘则不同,他知道适度地维系众位同仁的好处,所以他得到了实惠。

事实上,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人都像小王这样,每天都很努力地工作,没比谁少干多少,但就是没有得到回报,有时甚至还会遭到领导的批评。

基于此,我们编写了本书。本书的出发点在于,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做人、做事应该掌握的火候与分寸。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来说明问题,读起来让人感到轻松、愉悦。编者2009年10月

第一章 把握隐与显的分寸——做人要锋芒毕露,做事要抓住时机

分寸的标尺:左手是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别人都需要我们表态:这件事情你是怎么看的?如果出现那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在某个机构里,我们遇到竞选或者评优时,该怎么做?是该出头,还是该把自己隐藏起来?这些看起来都是很小很琐碎的事情,但是真正把这些琐碎的小事都做好,那就不是小事了,也不是简单的表态的问题了。其实,如果我们还没有想好这件事情该如何做,或者说这件事情如果现在做,时机还不够成熟,那么,我们最好先不要轻举妄动,误打误撞,倒不如先像动物冬眠那样隐居起来,待到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出来把事情“摆平”。右手是显身处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处世要谨慎、小心,该隐的时候隐,该藏的时候藏。但是,隐并不是绝对的,隐并不等于完全、彻底地放弃表现自己的机会。隐,是为了更好地显,隐是相对的,在对自己不利的环境里,我们选择隐身;当时机成熟,条件有利于我们时,我们则要毫不迟疑地、当仁不让地显露出自己来。

锋芒毕露要不得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即使自己并不自满,但他只要锋芒毕露,也会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受到损伤。因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围的人相形见绌,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干,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容易得罪人。也许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事实就是如此,人们完全可以这样想:“都是爹妈生的,你凭什么?!”

所以,凡事当留有余地,不要那么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会做人的人,总是能做到这一点: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但他却不会对别人造成威慑。

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就需要装“傻”了。这就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明知故问,给别人一个表现的机会;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请教;明明自己懂得很多,但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有了这些,再加上人家冒犯了自己也不针锋相对地去计较,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就不会对他人构成威慑了。反过来,自己也就可以减少一些来自于他人的攻击和中伤了。你还能高过皇上吗?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时,曾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在中国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条件。但如果太子的能力高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这就非常危险了,往往会遭到父皇的猜忌而被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大的影响,以免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顺宗做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的敏感问题,如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争名夺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贯耳,于是一改往日的健谈,变得顺从温良。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即位,方有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而隋炀帝的太子杨昭就没有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太子却满载而归,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寻了个罪名把杨昭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同为太子,顺宗能够听取幕僚的意见,审时度势,终登上皇帝之位,而杨昭却到处炫耀,处处表现自我,功高盖主,后被废黜,可见锋芒能否适时显露,事关一人的前途命运。锋芒尽显丢饭碗小史毕业于上海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之后到一家国营大型企业担任销售助理一职,试用期为6个月。销售助理这个职位让小史觉得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工作方面,小史完成得十分出色,一次业务谈判连老总都对他刮目相看。但令人意外的是,6个月试用期结束时,公司人事部门却委婉地告诉他:“‘五·一’长假结束后,你不用来公司报到了。”“现在想想,可能是我表现太好了,有些人际关系的问题没有注意,反而丢了工作。”丢掉工作后的小史向朋友说起这件事时只能这样苦笑。当时,通过层层面试进入单位,小史自然想好好表现,但是过犹不及。事后才知道,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能力没有任何疑义,但是对于他的综合表现给予了四个字——“锋芒太露”。过于希望崭露头角,不注意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前辈同事也不够尊重,这些都是小史的致命伤。更让领导和同事难以接受的是,对于他们的一些错误,以及单位某些制度上的不健全,小史都会毫不保留地提出,丝毫不注意给他们保全情面。对于自己的意外出局,小史无奈地表示,可能自己对社会关系怎样处理还不是很明白,想把事情做好结果却适得其反。“就拿那次谈判来说,我确实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后来觉得有些越俎代庖了。其实我只不过是个销售助理,很多事情还是应该让销售经理来处理和决定,我当时没有意识到。后来老总表扬了我,反而让我们经理脸上难看了。”虽然满肚子委屈,但小史也无可奈何,只得接受这个事实。

也许,小史通过这件事,以后会收敛一些自己的锋芒,毕竟,锋芒太露是会遭人嫉妒的。所以说,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学会掩其锋芒,低调做人,学会深沉,学会深藏不露。这样,人生的道路才会少一些嫉妒的目光,少一些恶意的陷害,才会多一些顺利,多一些和谐。做人办事的分寸在日常的处世中,我们要考虑到对方所处的位置、环境,做事时不妨留一些破绽,收敛一些才华,以免被人嫉妒,成为众矢之的。

学会藏身待出头

规避风头,才能走好人生路。在行动上不前不后,保持中庸,在社会生活中就不会成为众枪围攻的“出头鸟”,这样的生存哲学虽然有点保守,但这样做却大有可取之处。

因为那些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善于审时度势,隐匿自己。“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说的就是要善于藏而不露,以待时机。等待时机的“卧龙”诸葛亮出生于东汉乱世,父母双亡,早年贫困潦倒,居于隆中,在当时无依无靠的他要想出人头地成就大事,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诸葛亮27岁时,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陶谦等在混战中陆续灭亡;刘表、刘璋没有灭亡,却没有前途;还有一些则脱颖而出,其中首推曹操和孙权。对于曹、孙,诸葛亮有能力到那里谋得较好的职位,可是他不去,宁肯“不求闻达”,为什么呢?因为他更了解当时的历史情景。曹操是个大能人,精通谋略,行军用兵大略依照《孙子兵法》,因事设奇,克敌制胜,变化如神。曹操割据的起点不高,论名气和实力,都无法同袁绍抗衡,最后却是他成功了。他眼光远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积谷,仓库充实,又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身处四战之地的兖州,周围分布着吕布、袁术等五大割据势力,从未受到联合的包围,反而把对手各个击破。官渡一战,他以劣势兵力,把袁绍打得望风逃窜,从此天下无敌,眼看就要统一北方。也许是诸葛亮反感曹操在徐州滥杀无辜,也许是看穿曹操挟持汉献帝、包藏不轨的野心,诸葛亮没有选择曹操。最后事实也证实了曹操为人奸诈,而且不善用绝顶聪明之人,若依诸葛亮的才智,一定得不到他的重用。孙权领导的江东政权,拥有长江天险,久经考验,并且得到一方民心,拥有大批人才,诸葛亮的兄长便在那里效力。然而诸葛亮也没有投奔江东。晋人袁准讲了一个传闻,说诸葛亮为刘备出使江东期间,张昭建议孙权留下诸葛亮,诸葛亮不肯留,说道:“孙将军后生可畏,不过观察他的气度,能重视亮而不能尽用亮,我所以不留。”史家裴松之以为,诸葛亮君臣际遇,可谓世间少有,谁能离间?连关羽都不肯背主,何况诸葛亮呢!诸葛亮也许早在隆中就预料孙权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不肯去投奔东吴吧!再有就是割据着长江上游益州的刘璋了。益州僻居西南,是四塞之地。秦岭横在北面,三峡锁其东面,大雪山、夹金山阻其西面,蛮障之地阻其南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汉末太常刘焉来此益州,既避世乱,又雄踞一方。刘焉死后,儿子刘璋据州自保,没有多大的作为。故此,诸葛亮根本没把刘璋放在眼里。既然没有合适的明君可以重用自己,那就继续观察等待。宁缺毋滥,决不轻易投奔。他终于发现了刘备,刘备是个常败将军,其远祖是中山靖王刘胜,到刘备这一代已经败落无边。刘备就学于名儒卢植。天下大乱,刘备乘势而起,领兵救过徐州,代理过徐州牧,又丢了徐州,投靠曹操。曹操授予他左将军,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他却密谋杀害曹操,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转而投奔曹操的对头袁绍。袁绍失败后,刘备在北方无处存身,只好南下投奔刘表。刘备屡败屡战,有股硬汉子气概,从不服输,胸襟开阔,宽仁大度,礼贤下士,善于团结部下,部下同他均为死党。关羽被曹操所俘,大受优待,仍然伺机离开曹操,返回处境不佳的故主身边。仅此一端,就可见刘备的笼络人心做到何等程度了。因此刘备对士人号召力很大,为海内所畏惧,以致连曹操也对他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两人,袁绍之辈,不足挂齿。”这可能是诸葛亮要寻找的“主”。恰好这时,刘备也产生了网罗名士的强烈愿望。在司马徽的推荐下,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刘备比诸葛亮大20岁,但他相信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他的两员大将关羽、张飞亲自到隆中去请诸葛亮,而且三顾茅庐,终于得以见到隆中“卧龙”。诸葛亮确实受到了感动,觉得刘备不仅心诚,礼贤下士,很有耐力,而且十分宽厚、容忍,连关羽、张飞这样勇烈的人,也听命于他便是明证。

谁没有凌云壮志,诸葛亮想出山,但绝不是轻易出山,因为他需要时机,需要机缘,他懂得当时的政治形势,只有刘备才是他最适合的明主。诸葛亮追随他,政治环境较为宽松,不容易被人嫉妒与陷害。

还有,封建时代的士人都有“士为知己者用,为知己者死”的忠义观念。诸葛亮为刘备三顾茅庐倾心结交的诚意所感动,在后来他给后主刘禅所上的《出师表》中,还念念不忘地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确是诸葛亮的肺腑之言。

在常人看来,一个能在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等手握雄兵、显赫一时的群雄那里谋到一席之地的人,偏偏看上既没有地盘、又没有多少兵马的刘备,岂非将一生事业系在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撇开刘备反曹最坚定、以兴微继绝为己任这一层不说,还能受重用,一展平生管乐抱负,刘备其谁?刘备不以自己一介布衣、一名青年为鄙陋,三次屈尊就教,单凭这一点,就很感激的了。岂不闻“士为知己者死”!

其实,如果我们想起庞统自己跑去找刘备,却因为外表不佳而备受刘备冷落时,就可以明白诸葛亮不主动地去寻找主人的原因:因为他要的是一种机缘和地位,只有当刘备三顾茅庐并聆听其“教诲”后,诸葛亮才能在刘备身边获得到他所需要的地位和信任。诸葛亮实际上是在韬光养晦,等待合适的机会出山。

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使自己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

韬光养晦与低调的基本意思是相同的,是中国人为人处世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一大亮点,是低调做人的一种优秀策略,它的意义博大精深。

人生在世,总会受到强势者的压迫,韬光养晦便是奋发图强的内在动力。面对冷遇或者强势而不能马上做出反抗或者回击时,不妨先收起自己的武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古语言: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做事很难成功。所以,凡能成大事的低调者,无一不是伺机而动的。历史上,因为成功运用韬光养晦的谋略而胜,因为不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而败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韬光养晦除奸相明代时,丞相严嵩父子专权,当时官员纷纷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行。因严嵩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所以不但无法制止他们的恶行,反而使正派势力受到多次的打击。如杨继盛、沈炼等人,都被迫害致死。徐阶就在严嵩炙手可热的时候进入了内阁,他“肩随嵩者且十年,几不敢讲钧礼”,从不敢与严嵩平起平坐,只是追随在严嵩的后边谨慎从事。同时,徐阶在嘉靖皇帝斋醮所用的青瓷上格外用心制作,以此亲近皇帝,一方面防备严嵩对自己下手,另一方面伺机“倒严”。嘉靖四十年,永寿宫发生了火灾,皇帝只得徙居别殿。徐阶劝皇帝重修永寿宫,第二年改名万寿宫。相比之下,皇帝对劝他居住南城的严嵩已有几分不悦。而这时徐阶又指使道士蓝道行借着扶乩来昭示严嵩的奸行。嘉靖皇帝素来迷信方术,宠幸道士,听了道士所言,不免心动。徐阶见此情况,认为时机趋于成熟,就暗中支持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父子的不法之事。虽是如此,徐阶仍然把自己的“倒严”之心藏得很深,等到邹应龙的奏疏呈给皇上之后,徐阶又特地到严嵩府中去拜谒严嵩,对他讲了许多安慰的话。严嵩听了以后很是高兴,顿首拜谢徐阶,并且让儿子严世蕃把全家妻儿老小都带到徐阶面前托付给他。徐阶一回家,他的儿子就暗示他说:“您平时被严嵩父子侮辱到极点,现在正是报仇雪耻的时候。”徐阶假意斥责他说:“我不是因为严家就不会有今天,亏负良心与他作对,别人会怎么看我?”不久后,嘉靖皇帝把严嵩罢免回乡,严嵩去后,徐阶仍是“书问不绝”。回到家乡江西宜春的严嵩,并没有吸取教训,稍加收敛,而他的儿子严世蕃被充军到广东,却也只在那里待了两个月,就悄悄逃回了原籍。在家乡,父子二人继续为恶不悛。袁州府推官郭谏臣因公事到严府去,严府恶仆正监督千余名工匠在修建园林。他们不但戏弄郭谏臣,而且还用瓦块投掷他。郭谏臣一怒之下,就上疏给巡江御史林润,揭发严府强暴、侵占的罪行,告发他们聚众谋反。林润立即上疏奏报朝廷。皇上立即下令将严世蕃等逮至京师。到了这个时候,严世蕃还对前途毫不在乎,他说:“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他聚集其党私下谋划,认为在自己的罪行中,行贿已经是无法掩盖的事实,但那不是皇上所深恶的方面,而“聚众以通倭”的罪名大,必须设法删除。还应补充填写杨继盛、沈炼之狱的事,这样既可激怒皇上,又可得到赦免。谋划好了以后,他又让他的党徒到处去宣扬。于是主持审理案件的刑部尚书黄光异、左都御史张永明、大理寺卿张守直听信了传言,草拟了这一内容的疏稿,准备进呈给皇帝。他们先将此上疏稿带给徐阶过目。徐阶对一切都已心中有数,但是故作不知,问三人:“疏稿在哪里?”三人马上呈给徐阶看。徐阶看后,将他们带到内室,屏去左右,对他们说:“你们认为严公子是该死,还是该活呢?这个案子是想判他死罪呢,还是想判他生还呢?”三人说:“写上杨、沈之案正是要判他的死罪。”而这时的徐阶却言:“别自有说。”于是讲出如果这样写,他们正是中了严世蕃之计。三人这才猛然醒悟。可是对于奏疏究竟如何写才能置严世蕃于死地仍没有主意。他们一再请徐阶出主意修改。这时,只见胸有成竹的徐阶马上从袖中取出了一份早已写好的疏稿,说:“拟议久矣。”三人一见,喜出望外。徐阶手中是一份置严世蕃于死地的奏疏,在他的奏疏中历数了严世蕃的种种滔天大罪,特别突出了他的“潜谋叛逆”。揣摩透了皇上心理的徐阶知道,仅此一点就足以治严世蕃以死罪。果然不出他所料,上疏以后,皇上震怒,严世蕃被判斩首,严嵩被黜为民,严府被抄。

假如徐阶不韬光养晦,谋定而后动,以严嵩当时的势力,他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伺机而动就需要在发生问题时沉着镇定,不急于立即采取行动,而要静下心来冷静地分析当时的形势。如果形势不利,要先保全自己,然后静静地等待合适时机的到来。待时机成熟时,自然就可水到渠成。

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优秀的生存策略,还是一种高尚的美德。韬光养晦,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因为自己如此的虚心所以能够被别人接纳,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即使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所以,韬光养晦对一个人来说是翻盘的机会。做人办事的分寸办事的分寸韬光养晦是一种绝妙的处世策略,尽可能地避免同其他人发生一切直接或间接的冲突,为实现将来的长远利益的既定方针,这不仅是一种做人之道,而且也是一种成功之道。

愚钝一些不碍事

平日里,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以此来引起别人的恻隐之心,也是高明的处世策略。当然,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示弱法,有人以新闻记者的情形为例做了说明。“想让自己真正想写的文章能顺利刊登出来,必须使用一些技巧才行。即故意显露一些一目了然,但和所报道事件的基本构成无关的错误。当总编辑在审稿时,很容易便会发现这些错误,并怀疑对方是否有意如此。但由于不是严重的过错,所以不会指责执笔人。结果因为对那些无伤大雅之误的留意,不但不会将执笔人所主张之点删除,而且会更细心地欣赏其作品,并留心对方的为人。”

虽然我们喜欢完美的事物,我们总是想把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却未必是这样。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未必就是受大家欢迎的人。“非著名评论家”更受欢迎一位著名评论家主持某电视台的时事评论节目。虽然他说起话来字正腔圆,反应也十分灵活,但就是得不到观众的欢迎,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位评论家太精明了。后来改由另一位评论家主持,收视率才逐渐提高。虽然后一位评论家因为粗枝大叶、反应迟钝而被揶揄说:“那个家伙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但由于能令观众有安心之感而广受欢迎。

我们认为,能适度表现笨拙和迟钝的人,反而更易为人吸引,亦较富有魅力。人无完人,有时也许表现迟钝一些更真实。

任何领导都有获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下属超过并取代自己。因此,在人事调动时,如果某个优秀、有实力的人被指派到自己的部门,上司就会忧心忡忡,因为他担心有一天对方会抢了自己的权位;相反,若是派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到自己的部门,他便可高枕无忧了。

暴露自己的缺点,隐藏自己的优点,成全别人的好胜心,会让别人更加喜欢你,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点还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偶尔暴露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就行了。老师也是凡人某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一位新来的老师感到有些好奇和畏惧。因此,这位老师故意在课堂上说:“我的字写得不好看,板书更差,小学时我的书法都不及格,因此我特别害怕在黑板上写字。”他以此博得学生一笑,为的是很快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时,他也会说:“同学们,我的领带漂亮吗?”学生就会暗暗在心里想:“这老师真有趣,竟注意些小事,可见老师也是凡人。”学生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便产生了亲切感,此后这位老师的教学也变得很顺利。

同样的,在人前演讲,站不稳,故意表演些小失误,就能缓和原来紧张的气氛,听众们对有头衔的大教授都有戒备心,但是看到小的失误后,心里便会想:“同样都是人,难免做出些不雅的事。”于是一种亲切感就自然产生了。

与有自卑心理和戒备心强的人初见面时的会谈是很困难的,尤其在社会地位有差距时,对方在居下的位置上心中会有胆怯感。此时对方心理上自然筑起一堵防御墙。如果想和对方有良好的沟通,首先要让对方树立“自己不比别人差”的观念,这一点很重要。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若要联络感情,应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因为要重视对方的自尊心,必须隐藏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这样表面上对方胜利了,实际上却是你胜了。

比如对方与你有同性质的某种特长,对方与你比赛,你必须让他一步,即使对方的技术敌不过你,你也得让对方获得胜利。但是一味退让,便表现不出你的真实本领,也许会使对方误认为你的技术不太高明,让对方以为你无足轻重。

所以与人比赛的时候,应该施展你的相当本领,先造成一个均势之局,使对方知道你不是一个弱者;进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使他神情紧张,知道你是个能手;再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从劣势转为均势,从均势转为优势,结果把最后的胜利让于对方。对方得到这个胜利,不但费过许多心力而且危而复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对你也有敬佩之心。

不过,安排破绽必须十分自然,千万不要让对方明白这是你故意使他胜利,否则对方会觉得你虚伪。所面临的难题是起初你还能以理智自持,比赛到后来,感情一时冲动,好胜心勃发,不肯再作让步,也是常有的事。或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无论在神情上,在语气上,在举止上,不免流露出故意让步的意思,那你为之所做的努力就统统白费了。

隐藏自己的优点,暴露自己的缺点,让人觉得:哦,原来他身上也有这么多的小毛病啊。让别人在你身上找到共同点,如果能让别人小胜一筹,就再好不过了。这样你们之间的距离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做人办事的分寸人办事的分寸聪明的人懂得,凡事留个“心眼”。方圆做人,八面玲珑;圆满做事,事事顺心。人心叵测,凡事最好留一手。

事糊涂一次又何妨

清朝大画家郑板桥是一位大智者,但他却有一方闲章:“难得糊涂”。此章一经刻出,便立刻变成了某些人津津乐道的座右铭,仿佛有许多人生的禅机一下子从这四个字中折射出了哲学的光辉。

于是,这世上便有了糊涂哲学。

人活于世,太傻气或者太聪明都是不可取的。所谓“不智不愚”,其实就是假借糊涂之象而行聪明之道的大哲学。

纵观世上那些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不在众人面前,尤其不在同行、同事或同伴面前显露才华,外表上好像很愚笨,其实,这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之大谋略。就智慧而言,这种人像风一样自由,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俗世的一切都在身外。看起来很愚笨的人,其实未必真笨,他是在人前收敛自己的智慧,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应变能力好像差一些,殊不知,这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现。他是在韬光养晦,让人以为自己无能,让人忽视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时,他却能够不动声色地以自己的智慧先发制人,让别人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明代大作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愚者之人,聪明者不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诗》云‘靡者不愚’,则知不愚非哲也。”用现在的话说,他的意思是: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诗经》上也说“没有哲人犯傻的”。可见,不犯傻的人并非真正的聪明人。到底谁是傻瓜?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小时候是个文静怕羞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作傻瓜,常喜欢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5分的硬币和一枚1角的硬币扔在他的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5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有一天一位好心人问他:“难道你不知道1角钱比5分钱值钱吗?”“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1角的,恐怕他们就再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这个故事看完了,读者朋友们,到底谁是傻瓜?人们总是自以为聪明,就像故事里扔钱给威廉的人们一样。其实不然,威廉正是利用了人们自以为是的心理,每次都捡起5分的硬币。这样继续下去,他不知道捡了多少钱,而扔钱的人还在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殊不知,威廉才是聪明人,扔钱的人都被他给耍了。我也醉了宋太宗在北陪园饮酒,臣子孔守正和王荣侍奉酒宴。两臣喝得酩酊大醉,互相争吵不休,失去了臣下的礼节。内侍奏请太宗将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但是太宗却派人送他们回家去了。第二天,他俩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后在皇上面前失礼,十分后怕,一齐跪在金銮殿上向皇帝请罪。宋太宗微微一笑,说:“昨晚,朕也喝醉了,记不得有这些事。”

宋太宗托辞说自己也醉了,不但没有丢失皇帝的体面,而且使这两个臣子今后也会警戒自己。宋太宗装糊涂,既表现了大度,又收买了人心,真是一箭双雕。

我们做人,有时是需要糊涂一点的。

糊涂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美德,秉持糊涂的心态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赢得别人的尊敬,这也是糊涂做人的要义。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客观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交际方面不要过于“精明”。交际应是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只要诚恳待人就足够了,难道还需要什么别的东西去掺杂么?对人,不必精明;对朋友,傻点更好。交际中的“精明”容易把应该淳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弄复杂,使人感到刁钻奸猾,敬而远之。这样精明的结果,只能以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而告终。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举止不讲究,言辞不考究,居高临下,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顾”。

在朋友中间装一装糊涂,可以为你赢得更多的尊重与爱戴。

糊涂,是维护人际关系的一种质量颇高的黏合剂。

糊涂的核心是:外表糊涂,内心不糊涂。这种糊涂,只是装糊涂,并不是真糊涂。

装糊涂本身,是一种大智慧。做人办事的分寸糊涂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美德,秉持糊涂的心态做人,自然能妥善地对待世间的人和事,既尊重自己,又能赢得别人的尊敬,这也是糊涂做人的要义。

优越感会害死人

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其实,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趋势,如果一个人总是向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就会对他人的自尊和自信形成一种挑战与轻视,别人对他的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我是上上人有一位在工厂从事统计工作的女性,在调到某机关的第一天就与陌生的同事大谈自己的过去,并无意间冒出一句“像我这类人在工厂属上上人”。结果,同事大为反感:你是上上人,还调到我们这里干什么?于是群起而攻之,不到三个月,此女便被排挤出局。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该谨言慎行,泛泛地了解同事的简历,适时求教,更多地了解工作程序。至于自己,可在以后的交往中让同事逐步了解。这样,就会给新同事留下沉稳谦逊的第一印象。

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不懂得这种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往往希望从一开始就引人注目,夸耀自己的学历、本事、才能,即使别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势之后,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错或失误,往往就被人瞧不起。试想,如果一个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样的成绩,人家会更看重谁?人家会说本科生了不起。你博士生的学历高,理应本领高些,可你跟人家一样,有什么了不起的?心理定势是难以消除的。所以,刚走上工作岗位或新上某岗位的人,不应当过早地暴露自己。当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会因一点成绩一鸣惊人,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处。如果交给你一项工作,你说“我保证能够做好”和说“我不会”几乎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你应当说:“让我试试看。”结果可能你同样做得很好,可得到的评价会大不相同。

我们说,做人要谦虚,但是也要掌握好谦虚的尺度,一是要看时间,决不要逢人就说自己如何如何行,也不要遇事就往后缩。二是要看场合,同事见面、亲友相逢,都不应该自我吹嘘;总结汇报,自我评定,则一点也不要客气。三是要看事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敷衍夸张,有什么讲什么,实事求是。四是要有气魄,认定是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要毫不谦虚,大力争取;但又不必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即使有时是比较重大的事情,假如同僚中确有与自己同等条件的人,但名额却只有一个,大度地放弃它也不是什么坏事。所谓气魄,正表现在敢争世人所不敢争的同时又敢不争世人之所争上。受冷落的汪女士汪女士的丈夫被调到某市工作,汪女士也跟着丈夫搬去某市住。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孩子也都不在身边,寂寞的汪女士打心眼儿里渴望能多交几个朋友。她想,如果在别人面前表现得窝窝囊囊撑不起台面,一定会有人看不起自己。看不起你,人家怎么会愿意和你交往呢?你的人缘怎么会好呢!于是在社区活动中心,汪女士就开始和几个刚相识的朋友炫耀起自己来:她的老公在总公司表现突出,所以被派到这个市来主持分部的工作;她的儿子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在在上海当工程师,月薪1万;她的女儿毕业于北京某大学,在深圳某重点中学当老师,衣服都去香港买;她家新买的房子是三居室的,光装修就花了八万;她本来也想找份工作的,可丈夫觉得家里不缺钱,何必在外面奔波……总而言之,她永远都是最棒的,她的一切都比别人强。渐渐地,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位富有的汪女士,汪女士也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和人拉关系。奇怪的是,别人对她总是冷冷淡淡的,没有一点亲近感,连最初和她联系的几个朋友也慢慢地和她疏远了,汪女士非常苦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汪女士以为如此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就可以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有个好人缘。她的这种想法真是太过一厢情愿了,事实恰好相反,是她的炫耀吓退了那些想跟她交朋友的人。一个总向别人炫耀的人其实是在向人发起挑衅:看看!我比你强。不相信的话咱们可以比一比!人们在与人交往中寻找的最重要的感觉是放松,那些为了炫耀自己的人往往是忙不迭地拉着旁人作比较:从老公赚的钱数,到儿子考的分数,从家具、电器的牌子,到身上衣服的料子。他们在五花八门的比较中获胜,却把别人搞得紧张不堪,仿佛刚出了工作单位的战场,又上了生活圈子的竞技场。试想,谁会喜欢这种交往对象,这种人会有好人缘吗?“孔雀先生”黄先生可谓天之骄子: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毕业于名牌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某知名企业工作,并且连获提升,老总器重、薪资优厚,人又长得英俊潇洒,仿佛世界上的好处都让他占到了。黄先生也认为自己的生活几乎接近完美,唯一的缺憾就是人缘不好,黄先生相信这一定是因为别人嫉妒自己所以才不喜欢自己的。事实真的如此吗?黄先生不知道,他周围的人都在背地里把他叫做“孔雀先生”,因为他实在太爱炫耀自己了。高考时,他的好友孟某没有发挥好,只考中了一所专科学校,结果他拿着自己的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跑到人家家里,当着孟某父母的面大肆炫耀,还不断追问孟某要去的那所学校的情况,好像要跟人家搞竞赛一样,结果孟某的母亲因此大病三天,孟某再也没有和他联系过。上大学时,同寝室中他家条件最好,其他几位不是来自农村就是工人家庭,于是黄先生又开始在室友面前炫耀起学识高的父母和自己的名牌手表来,他的行为严重刺伤了室友们的自尊心,他们恨不得把黄先生轰出去。工作后,黄先生又开始向同事们炫耀自己的名校毕业证和老总的器重,现在同事们都把他看成了眼中钉,没有人和他来往,处处和他作对,大家在背地里说:“看这只‘孔雀’能撑多久,不把他赶走咱们就不罢休!”

生活中,像黄先生这样的人确实有不少,他们整天忙着炫耀自己,随时都要挑起一场竞赛,结果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别人的憎恶、厌烦。人的能力固然有高低之分,人的成绩有好坏之别,但讨厌失败,不愿总是面对失败的黑暗,这种心态却都是一样的。那些喜欢在人际交往中搞竞赛的人,恰恰违背了人人都想回避失败的愿望。他们非要强迫你面对失败的尴尬,不断地提醒你:你这方面落后了,你那方面过时了,你的风度太差了,你的工作太苦了。他们也许以为自己“创造”出的这种优越,能够为自己赢得尊敬与倾慕,而实际效果往往是:他们仿佛是一种唤醒失败意识的信号,一看到他们,人们便本能地感到沮丧,本能的做法便是逃开。

不仅如此,喜欢在交际中炫耀自己的人往往会选择自己的“强项”来张扬,他们求胜之心如此急切,很少顾虑到对方的价值标准和兴趣爱好。我们经常看到,商人向学者夸富,学者对农民卖弄学问,农民对官员赞叹自己的庄稼,官员向商人显示自己的权威。我们就经常看到谈者兴致盎然、如数家珍,听者不胜其烦、不以为然的情形。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行为会使交往对象丧失兴趣,产生反感、戒备与回避的倾向。以为胜过别人便可以吸引别人的想法实在是太过幼稚,他不知道,其实人们最喜欢的还是那些对自己没有威胁与挑战的人。这倒不是说人们都很脆弱,都妒忌他人强于自己。关键在于,现代社会对世俗的成功的强调已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地步。很少有人能够正面避开这种成功与竞赛的急迫。他们在大量的时间和场合中是战斗与拼搏着的。唯其如此,短暂的社交放松才显得尤其珍贵,人们才迫切地向往能从中获得放松、忘掉竞赛、赢回自信、摆脱紧张。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好人缘,拥有更多一些的朋友,那就记住千万不要在人前炫耀自己,你的炫耀只会让别人对你产生戒备和隔阂。不妨和朋友谈一下你的失意与失败,这样做朋友不但不会轻视你,反而会更加理解和支持你。做人办事的分寸办事的分寸为了能与别人和谐共处,我们不妨适时、适当地“诉诉苦”,向对方发发牢骚,坦露一下心中的不快。这样,对方就会感到:原来,你跟我们是一样的。这样,大家自然就能轻松交往了。

得意之时莫忘形

行走于社会之中,当你有了得意之事,不管是升了官、发了财,还是一切都备感顺利时,都不应该在失意的人面前高谈阔论,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处于失意之中的人对一切都很敏感,即使你是无心之语,也有可能会伤害了对方的自尊。不要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有一次,黄明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都很熟悉。黄明把他们聚在一起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公司关张了,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重压,正与他闹离婚。内外交困,他实在痛苦极了。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他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及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有一个姓肖的人,因为刚赚了不少钱,酒一下肚就忍不住开始大谈自己赚钱的本领和花钱的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大家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朋友更是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说去上厕所,一会儿说去打电话,后来早早地就离开了。黄明送他出门,他在巷口愤愤地说:“老肖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夸夸其谈嘛!”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应该明白:与人相处时,切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

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钦羡的眼光;更可以对你的家人谈,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你的成功。

切记不要对失意的人谈自己的成功,因为失意之人内心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爽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都是一种伤害。

得意时要少说话,而且态度要更加谦卑,这样才会赢得朋友们的尊敬。

祸从口出,没必要自惹麻烦。低调做人,有益于调准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有益于赢得上司的倚重和信赖。另外,低调做人更不会表现出自己争强好胜的性格,当然也不会引发领导的戒心。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时候是有理性有智慧的,能够在清醒的时候分辨是非祸福,然而一旦志得意满了,又往往容易一叶障目,因一时的得意而忘乎所以,从而使自己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忘乎所以的江南南下打工的江南只用了2年的时间就成了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不可否认,他是凭真本事坐上这个位子的,用他的话说他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逼出来的。江南自小父母双亡,是外祖母一手将他带大的,那时的日子过得很苦,但外祖母还是供他读完了大学。因此他必须努力工作,用最好的成绩报答外祖母的养育之恩。不论是一开始做普通职员,还是后来做副总经理,江南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后来,他发现总经理王华坐在那个位子上可以说是形同虚设——每次江南向她请示工作时,王华都认真听他说话,最后只说一句:“你放心去做吧。”算是应允了。这样,一切几乎都是江南在做决策。但一遇上签合同时,客户总要和总经理面谈,这令江南很不服气:不就是老板的小姨吗?一点儿水平也没有。江南想谋总经理位置的念头一出现,就不想放弃了。他明明知道王华是老板的小姨,这事不太好办,但随着为公司赚钱的数目的增加,他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他想:老板想给小姨工资,放在哪个位置都可以办得到,何必一定要做总经理呢?老板是个笑面人,几次听了江南的怨言都不动声色,只是笑问:“我那小姨不会过多干涉你的工作吧?”江南心想:虽然如此,但总给我留下一块心病,所以就答:“也许将王总放在别的位置上,公司的收益会更好。”老板脸上依然笑着,但心里已有了盘算。后来,老板真的劝小姨别做总经理了。这下惹火了王华,作为大股东的她越想越气,不久就炒了江南的鱿鱼。江南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步田地。他始终想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了?

其实,成功也就意味着你在社会的阶层楼梯上又往上攀登了一层。但是越往上,竞争就越激烈,就好比一个公司,上层领导的位置不可能像普通职工的位置一样多,如果你想往上攀登,就需要等待你的上司把他的位置让给你。

可是,如果你的上司得知你在等着他走了好顶上去,他一定先把你赶出去。因此,要想安稳地在某个圈子里生存,就得懂得何时显身,何时隐退,把握好显身与隐退的尺度。如果只看到自己风光的一面,而毫不顾及地往前冲,很有可能会被碰得头破血流,直至断送自己的前程。做人办事的分寸为人处世要居安思危,时刻提醒自己,不可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古语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范蠡在政通人和之际“转业”经商便是识时务的表现。这其中的启示以及他对进退之间分寸的把握,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康熙忍气吞声降鳌拜康熙登基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大权完全掌握在辅政四大臣手里。这四大臣中以鳌拜战功最卓,野心最大,飞扬跋扈,横行无忌。他用尽心机独揽大权,给康熙造成极大的隐患。当时,康熙只有14岁。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很单薄,如果要对鳌拜采取什么制裁,稍有不慎,势必酿成大变,危及皇位甚至自己的性命。康熙权衡利弊,审时度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首先,他再也不和鳌拜争辩了,鳌拜要怎样就怎样,而且他还加封鳌拜为一等公,特别表示恩宠。另一方面,他在宫内亲自遴选了几十名身体健壮的小太监,天天与他玩“布库”的游戏,并请专人教练。“布库”是满族的一种民间斗技游戏,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摔跤。鳌拜知道了这件事,以为是小孩子好玩,满洲习俗一向尚武,所以毫不在意,反而觉得康熙天天玩耍,不问政事,他更好肆意妄行了。就这样,康熙跟小太监玩了一年多,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端午节前夕,他认为时机成熟了,便在鳌拜进宫朝拜那天,令小太监们一哄而上,把鳌拜拿下。然后,康熙马上在乾清宫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将鳌拜的罪状宣示中外,没收家产,革去官职,将鳌拜的党羽十余人尽数斩首。对鳌拜,康熙念及他战功卓著,从宽免死,下旨永远囚禁。

如果你想战胜对手,就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如果自己的实力不足,最好的选择还是把自己隐藏起来,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可迅速出击,战胜对手。为人处世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想做某件事,但是眼前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的时候,最好还是先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待适当的机会再出手。

隐藏自己不是无能和自我封闭,而是在坚信自己力量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宽厚。成功人士往往虚怀若谷,他们所具备的冷静、敏锐、谦逊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石。我就是个业余水平王峰在一家单位当会计,平时不爱多说话,默默地做着分内的事。一次,市里举办歌咏比赛,王峰所在单位的报名者寥寥无几,领导很着急。虽然多次发动职工踊跃参加,可是能一展歌喉的人实在很少,领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王峰说:“我报个名。”同事们都惊讶了,问她:“你行吗?我们可从没听你唱过歌。”王峰笑笑说:“我就是个业余水平,凑个份而已。”令单位的同事们震惊的是,王峰在歌咏比赛中鹤立鸡群,水平超出所有参赛选手一大截,获得了第一名。很快,王峰成了市里的明星人物。同事们惊讶而佩服地说:“我们同王峰在一起工作这么多年,怎么一直没发现她还有这么好的歌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明智之人不会夸诞炫耀,只会以自己的成绩让人信服。他们懂得在不如意时隐藏自己,在时机成熟时亮出自己,该出手时就出手。做人办事的分寸心里明白故意扮傻,那样并非就真是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最忌的一点就是恃才傲物,不知饶人。太露锋芒很容易遭人嫉恨;功高震主只能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在处世的过程中要懂得适时收敛锋芒,特别是在和领导交往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要不识时务地纠正对方的错误。在为人处世中,收敛锋芒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而以幽默反唇相讥;也可以在对手面前很好地保护自己。

第二章 把握真与假的分寸——做人要明辨真假,办事可弄假成真

分寸的标尺:左手是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真真假假的事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很难辨别,但这又是现实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我们常说,真心最能感动人,真情最能打动人。可见,真心、真情是有相当大的杀伤力的。但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真心、真情虽有杀伤力,但也要用对地方。如果我们只顾着自己用真心、动真情,而丝毫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在没有看清楚对方的真实意图时就信以为真,人家给个鸡毛你就当令箭,这样处世是很容易吃亏的。我们只有领会了对方的真正意图,才可以根据对方的出牌情况予以应对,这样做才能把事情办得漂亮、圆满。右手是假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与真相对应的另一面就是假。假农药、假种子、假烟酒,这些假冒商品是我们能看得到的。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假,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即是我们在社交处世时所运用的计策、谋略、关系以及某人的影响力。假冒商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但是处世关系中的假未必就一定也是坏的。我们在社交处世时,完全可以利用其中的“假”为自己办成“真”事。

真情假意须分清

一般说来,领导在德、才、学识等方面要比下属高一筹,具有一定的领导水平。如工作经验丰富,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政策性、原则性强,看问题有全局观念等。也有一些上司有一些因人而异的个性方面的优点,如性格直爽、办事果断、工作细心、生活俭朴、思想开放、勇于改革等等,这些都值得作为下属的我们尊重和学习。当然,也有人可能这么讲:我们的领导水平太低,无法令人学习。如果这样想,实际上就不容易尊重领导,表面服从,心里不服,甚至经常顶撞上司,上司分配给你的工作也不愿接受,搞得上下级关系紧张。当然,我们也得承认,不是每位领导都具备高水平的工作能力,每一方面都能超越下级。但是,在关键时刻,做下属的还是得给足领导面子。否则,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很轻易地就会相信别人,认为这世道还是好人多,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险恶之人。是的,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坏人只是极少数。但是,就是这极少数居心不良的人,足以把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把我们的工作弄得无法进行下去。误入“陷阱”的刘红刘红是某化妆品公司的业务骨干,她的业绩一直非常突出,与上司林佳的关系也很亲密。新来的业务员李会被安排到刘红带领的这个小组。李会很年轻,一副单纯简单的模样,和刘红很谈得来,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一次,刘红因为工作疏忽出了一点小差错。要求严格的林佳严厉地批评了她。刘红有些不服气,一整天都板着脸不说话。吃午饭的时候,李会把林佳大骂了一顿,似乎早就看不惯那个“老女人”了。这件事刘红并没有放在心上。但不久,她却发现许多重要客户都不再和自己联络了。最令人震惊的是,李会的桌上竟然摆着这些客户的详细资料。刘红愤怒地找到林佳,没想到林佳冷淡地说:“自己的工作没做好,就不要抱怨别人。还有,有意见可以当面跟我谈,不用背后议论。”一瞬间,刘红明白了一切,但气愤和后悔早已于事无补。几天后,她便离开了这家公司。

刘红的错误在于,她没有分清李会的真正用心,错把李会的虚情假意当作是真情慰问,与之成为知心朋友。然而,在李会这“真情”之下,包藏的却是陷害刘红,夺取刘红客户资源的祸心。因为刘红把李会当成了知心朋友,在李会面前毫无顾忌地说的话自然也就“传”到了上司林佳的耳朵里,刘红就留下了可以为人利用的“把柄”,掉进了李会挖好的陷阱里。

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固然有些偏激,但现实生活中的确要在与人打交道时谨慎小心一些,对交往不深的人不妨多点儿戒心,考虑一些防患对策,为自己留些“逃生”的余地,这样才不至于在祸事发生之际追悔莫及。做人办事的分寸无论我们在职场,还是在官场,都要搞清楚对方的意图,是真的让你受领他的馈赠,还是虚晃一枪,给你名分上的优待,或者是另有他图。

负负得正有奇效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把对方打过来的拳头再还回去。具体引申开来,也就是以牙还牙、以谎治谎、以毒攻毒、以黑反黑等。它是人们常用来对付对方的一种反击方法,恰当地使用它不失为一种应变之道。割肉不能滴血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安东尼奥借了夏洛克3000金币,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便提出条件:如果到期还不了,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狠毒的夏洛克还要安东尼奥立下借据为凭。借期到了,安东尼奥无力偿还夏洛克的钱,夏洛克执意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来,并告到法院。这时,鲍西娅扮成律师为安东尼奥辩护,她对夏洛克说:“你得请一位外科大夫,免得他流血过多,送了命。”夏洛克非置安东尼奥于死地不可。他说:“借据上没有这一条。”鲍西娅说:“这借约上写的是给你一磅肉,可没有给你一滴血,这说明割一磅肉时不能出一滴血。另外,割的肉,不能多于一磅,不能少于一磅,否则都是违反契约的,那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夏洛克左右为难,只得作罢。

这里,鲍西娅运用了以虚克实的方法制服了对手。“一磅肉”是一个很实在的概念,由于夏洛克把这个概念说得太白了,结果在法庭上没能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反而使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生活中,有些人故意刁难别人,凭空虚构一个虚假的命题,让人左右为难,对此,我们就要如法炮制,虚构出相应的“虚”与之对抗。阿凡提染布阿凡提开了个小染坊,巴依(财主)很想刁难他一下。这天,巴依来染布,对阿凡提说:“阿凡提,我染的颜色普通极了,它不是红的,不是蓝的,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青的。你明白了吗?”阿凡提说:“我明白了,我一定照办。”“那么,我哪一天来取呢?”“你就到那一天来吧!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也不是星期三和星期四,也不是星期五和星期六,更不是星期日。巴依,你知道了吗?”巴依哑口无言。

巴依染布否定了所有的颜色,是一个“虚”概念;阿凡提以牙还牙,排除来取染布的任何一天,也是一个“虚”的概念,以虚制虚,令巴依无言以答。做人办事的分寸生活中的虚虚实实是并存的,如果对方对我们实,我们就要以实相待,如果对方对我们来虚的,我们就要用虚来对抗。

表象的作用

生活中有很多表象看起来很美好,其实真实的事情未必像表象那么完美,表象容易让人产生错觉,错觉容易使人误入歧途,所以招人讨厌和警觉。但有些错觉却能造成奇特的效果,成为人们成事的重要道具。“王妃”光临的珠宝店英国已经逝世的黛安娜王妃容貌出众,仪态动人,令国人为之倾倒、仰慕。其时,伦敦有个珠宝店老板,认为抓住公众对盛典的专注的心理,拍一段广告剧,必定能使濒临倒闭的珠宝店摆脱危境。他挖空心思找到了一位酷似黛安娜王妃的模特儿,对她的服饰、发型、神态、气质进行了全方位的模拟训练。一天晚上,这家珠宝店灯火辉煌,老板衣冠楚楚、神采奕奕地站在门口,像是在恭候要人光临。此举顿时吸引了过往行人,他们一个个注目观望。不一会儿,高级轿车缓缓停在门口,“黛安娜王妃”从容地从车上走下,嫣然一笑,向聚拢来的行人点头示意。崇拜黛安娜王妃的人蜂拥而上,想一睹王妃的翩翩风采。有的青少年为吻了“黛安娜王妃”的手而得意非凡;事先接到珠宝商暗示有“嘉宾”光临的电视台记者急忙打开摄像机进行摄像;警察们怕影响“王妃”活动急忙维持秩序。老板此时笑容可掬地感谢“王妃”光临,彬彬有礼地接待“王妃”参观,店员相继向“王妃”介绍项链、耳环、钻石等贵重首饰。“黛安娜王妃”面露喜色,赞不绝口地挑选了几件。第二天,电视台便放了这段新闻录像,因受老板的关照,被蒙在鼓里的记者把它拍成照片,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解说词。屏幕上出现的是热闹非凡的场面和珠宝店的地址。这一消息震动了伦敦城,人们纷纷传播这则新闻,崇拜黛安娜王妃的青年人更是爱屋及乌,络绎不绝地跑来抢购“王妃”称赞过的各种首饰。原来门可罗雀的珠宝店一下子变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起来,几天的营业额远远超过了开业多年的总和。

人们十分迷信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他们的内心中,有一种对既定事实的认同,一旦事物表现出那些让人觉得理所当然的景象,他们就会毫不怀疑。有些人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为自己服务,办成了自己要办的事情。做人办事的分寸我们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看清表象带给我们的是美好的事物,还是虚假的幻象,千万不要让眼睛骗了自己。

谎言未必都是错

俗话说:“适当的谎言是权宜之计。”由此可知,在某些场合还是有说谎的必要的。比如,对着一个其貌不扬的人说:“你实在长得很丑。”说这话的人可谓是最真实不过的了,他说了大实话。但是,对于他的这句实话,别人将有何种评语呢?相信98%的人都会认为这个人太残酷,太缺乏常识,称赞他正直诚实的人恐怕很少。

有些事情可能从正面说不通,如果适当地编造一些谎言,让对方信以为真,可能会比说实话的效果更好。我什么也没学到赫蒙是美国著名的矿冶工程师,毕业于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前去应聘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也许有人认为赫蒙那样做不十分合适,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既没有伤害别人又能把问题解决。就拿赫蒙来说,他贬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学识如何,当然不在于他自己的评价,就是把自己的学识抬得再高,也不会使自己真正的学识增加一分一毫;反过来,贬得再低也不会使自己的学识减少一分一毫。赫蒙隐瞒自己学历的事应该算是说谎了,但是这样做的目的是得到这份工作,他通过说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又有何不可呢?

有时,“谎言”不但可以帮人找到工作,它还能让身处困境中的人重新振奋精神,重拾信心。我也尿床有一位中学教师脑筋很灵光,工作很讲究策略,“找借口”的能力令人佩服,而且用在学生身上效果奇佳。他的班上有一个姓吴的学生,这个学生很聪明,升初中时的入学成绩是全班第一名。可仅过半年,期末考试却落到班级第26名。这位老师左思右想,也找不出该生退步的原因。后来,他了解到,这孩子有尿床的毛病。被褥尿湿了,家长很恼火,这“丢脸”的事使他自惭形秽。原来,是精神上的负担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这位老师思考了两天,看了一些有关的书籍,终于在一天放学后办公室里没人时找来这个学生,和他谈心。扯了一些班里的事以后,老师问这个学生:“听说你会尿床,是不是?”学生一听,脸噌地一下红了,头也低得低低的。老师把他朝身边拉了拉,握住他的手说:“其实,尿床没什么大不了,老师研究过,十几岁的少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尿床,只不过是许多家长不声张罢了。”学生一声不吭。老师继续说:“老师我也尿过床。”“真的?”学生惊奇地问老师。“怎么不是?而且一直延续到初中快毕业。有时一夜尿两三次,睡梦中,我急死了,到处找厕所,找到一个墙角,拉开裤子就尿,结果就尿了一床。”“哎呀,我也是这样。”学生仿佛找到了知音,羞怯之情一扫而光。接着,老师与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扯开了“尿经”,讲到好笑的地方,一起放声大笑。这时,他们已没师生之别,好像两个“尿友”在交流经验。“后来你是怎么不尿床的?”这个学生突然问老师。“我啊,到了15岁就自然地不尿床了。”老师装着回忆的神情说,“那时我初中还没毕业,不知不觉地就好了。”学生掰着手指算着:“我今年13岁,再过两年,我也会好了?”“那当然!”老师肯定地说,“尿床不是病,到了年龄就会自然地好了,你用不着烦恼。”当他们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学生感觉轻松多了。后来,由于家长、老师的默契配合,那位学生终于摆脱了困境,学习大有长进。

老师讲述了一个跟学生有“相同”经历的故事,让学生重新树立了自信心,让他走出了心理阴霾。

生活中,我们不需要谎言。但是,如果谎言能帮助自己办成一件好事,那么这个谎言也就没有那么恶劣了。做人办事的分寸为了不让对方把自己看成是“坏人”、“不好相处的人”,善意的谎言,不仅不是自私,还包括了为对方着想的意义在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能帮助别人,让别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善意的谎言也是美丽的。

第三章 把握虚与实的分寸——做人要看清真伪,办事要善用虚实

分寸的标尺:左手是虚俗话说:火心要虚,人心要实。即是说:在烧火时,火心要留有一定的空间才能燃烧;人心则要实,对人要实在。其实,我们身处社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一定要按照某一个方式来处世,很容易就会碰壁。因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件事都有它独特的解决方法,用一种方法解决一百种问题是行不通的。做人、做事同样也是如此,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也需要把握好这个火候,掌握好这个尺度。在有些场合,为了使事情朝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发展,说话做事就得虚,不虚,就办不成事。但是,虚也是有讲究、有技巧的。右手是实看完了为人处世虚的一面,我们再看看实的一面。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人心要实,处世要实,踏实才能走好每一步。但是,在社交处世的过程中,我们这样做事未必就能收到好的效果。一味地实实在在地处世,实实在在地办事,往往会让人认为这个人脑子太死,不知道变通,不懂事理。

没有卖点就造一个

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如果没有我们所需要达到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人为地制造条件,使其为自己服务。“制造”出来的繁荣蜚声世界的英国甲壳虫乐队在其早期一直打不开局面,除在利物浦地区有点儿影响外,他们的唱片一直挤不进全国畅销唱片的排行榜,人们养成已久的欣赏习惯顽固地排斥着这种反传统的新音乐方式。乐队经纪人艾泼斯坦独具慧眼,看到了该乐队的潜力,决意改变这种萧条的状况。他把一批代理人派往各个编制唱片目录的城市。这些人到了各个城市之后,在规定的同一时间里到处购买甲壳虫乐队的唱片,并故意到已售缺的商店三番五次地催问下一批唱片的到货时间,同时还向电视台询问购买该唱片邮购商店的地址。大量从各地收购来的唱片,又经艾泼斯坦自己的唱片商店再转手批发和零售出去,从而伪造出甲壳虫乐队唱片十分走俏的“繁荣”假象,经过这样几个月的来回循环折腾,甲壳虫乐队的声望一下子上去了,他们的音乐变成了英国的流行乐。不仅如此,甲壳虫还走出英国国门,漂洋过海,迅速传到许多国家,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流行音乐,影响了一代人,甚至使英国在数年之内能借此平衡国际财政收支。

流行是大众的趋向性思维和行为。思维可以是不自觉形成的,也可以是人为有意制造的,甚至可以是蓄意伪造出来的。甲壳虫乐队开始的名声大噪就是伪造的结果。在商业活动中,流行尤其重要,流行商品就意味着大批量的生产、广阔的市场和高额利润。因此,为了广开销路,在产品的流行上作些文章是值得的。

只要让人们的胃口感觉到饿,他们的欲望便会被勾起来,争先恐后地到处找吃的。这种“吊胃口”的技巧,关键在于不让对方感到满足,使其欲罢不能。这就像是在钓鱼,切记下钩要慢,收钩要缓,鱼饵更不能让鱼儿吃够吞饱。

这一心理规则能够给人以下启示,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刺激起对方的欲望,暗示只要能办成事,好事就在后头,并不时地给些甜头,让他相信你所说的并非是一句空口大话,于是在不断的刺激下,他的欲望也就被挑了起来,这时就是你牵着他的鼻子走的时候了。冯仑的第一桶金1991年,冯仑和王功权南下海南创业的时候,兜里总共才有3万块钱。3万块钱要做房地产,即使在海南也是天方夜谭。但是冯仑想了一个办法:信托公司是金融机构,有钱。冯仑找到一个信托公司的老板,先给对方讲了一通自己的经历。“我们过去诚心诚意在机关干。在机关干的时候,我们就都是些好人。这次,我们头一回做生意,我们也想做好。”在1991年的海南,对人讲出国家体改所、中央党校之类的背景,既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又能让对方隐约感觉自己的实力。初步取得对方认可后,冯仑开始给对方讲他也刚刚弄明白的新名词“按揭”。冯仑告诉对方,这是一种全新的做房地产的形式,用很少的钱就可以做很大的项目。对方听得似懂非懂,懂与不懂都不要紧,只要隐约感觉这是一种先进流行的方式就行。冯仑此次谈话的目的,当然是从对方那里拿到钱。“做生意,从别人那里拿钱,无异于夺人贞操。”冯仑拿钱的本事在于他的“懂人”和“会说”,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打动对方的那一句话。“就那么一句,不会说,说一辈子也说不出来;会说,3分钟就能将这句说出来。尽管时间少任务重,但决不能照直说:‘我就缺钱,你给我投钱。’这就像谈恋爱,不能照直说:‘我就缺个老婆,你干不干?’还得先要谈风花雪月,谈理想,谈未来,而最后实际就缺一个老婆。”谈完马上就能赚到的钱,冯仑盯着对方的眼睛说,“这一单,我出1300万,你出500万。我们一起做,你干不干?”对方点头同意,冯仑立即骑着自行车跑出去写文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手续做完后,冯仑让王功权负责将钱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回来。冯仑就拿着这500万元让王功权到银行做现金抵押,又贷出了1300万元。他们就用这1800万元买了8幢别墅,略作包装一转手赚了300万元。这就是冯仑和王功权在海南淘到的第一桶金。

冯仑说:“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的时候,到最后你就真的有钱了。”此时的冯仑尽管没钱,但他将自己和自己的公司都收拾得很整齐,外形和言谈举止都一副有实力的派头。

求人办事,当你的手头没有可资利用的“资本”时,不妨利用对方不知底细来创造“资本”,以“小”充“大”,以“劣”充“优”,以“弱”充“强”,以四两之小力,拨动千斤之巨力。做人办事的分寸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处世也是如此,有卖点就用,如果没有就创造一个再用。

模棱两可时更要灵活机动

我们在日常的交往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个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些事情不好做正面的回应。此时,我们不妨灵活一些,从侧面作出回应。英文本没读过有这样一个善于闪躲质问的人,有人问他:“你可曾读过《堂吉诃德》?”他会回答:“最近不曾。”其实他根本没读过,然而谁会煞风景去破坏融洽的谈话?另有一次,有人问他可曾读过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他回答:“英文本没读过。”旁人不禁肃然起敬。

他这句百分之百的真话会让人产生三种误解:他读过这诗篇;他精通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学纯粹主义者,不屑读翻译本。这个回答真是高明之至。检察院用计抓疑犯潜逃一年之久的犯罪嫌疑人刘三偷偷回老家刘庄过年了。消息一传到办案组,几个侦察员兴奋不已,当晚便驱车赶往刘庄。时近夜半,刘家大院一片漆黑,这刘三到底在哪屋睡呢?侦察员小任灵机一动,在堂屋东间窗前压低嗓子喊道:“大娘,检察院来人了,快让三哥躲起来吧,可别说是我报的信。”这一声不当紧,屋里刘老太急了:“三儿,快起来,检察院的来了!”紧接着,西厢房的灯亮了,刘三光着脚抱着衣服慌里慌张开了门。“不许动!”两把手枪顶在了胸口,刘三束手就擒。

其实,侦查员们是不知道刘三在哪个房间的,小任这样喊,就是要通过投石问路的方式把刘三逼出来。郭松龄是乌云遮月,大帅是洪福齐天郭松龄是张作霖手下的一名副军长,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战功显赫,为奉军获胜立下汗马功劳。但是郭松龄是个新派人物,很看不惯军阀部队内一些陈规陋习,不时要进言改革军队,这就触怒了奉系的一些元老,张作霖和亲信杨宇霆也对他百般挑剔,另眼看待。这可把郭松龄气坏了,他于1924年11月在滦州召开军事会议,以倡导和平为名,宣布回师奉天,准备兵谏。张作霖在奉天得到消息后,又急又气。要不要带兵前去阻拦呢?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张作霖身穿便服,怀里插了两支手枪,脸色铁青,两眼通红,独自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副官和卫兵们站在门外,连个大气也不敢出。突然,房内传出张作霖的一声命令:“传包瞎子!”这包瞎子是谁?原来是一个算命卖卦的先生。他其实不全瞎,左眼还能看,但算命要的是瞎子,所以他整天戴副大墨镜。据说,他当年给张作霖推过“八门”,灵验得很。所以,张作霖发迹后,每每遇到疑难总要找他来求个签问个卦。这样,包瞎子也就身价百倍,成了“铁嘴神算”。包瞎子一进帅府,立即感到气氛紧张,也没敢多说话,就将黄缎包袱放在红木桌子上,解开来,把一大堆刻着“天干地支”的卦子儿摆了起来。张作霖挥挥手道:“现在没功夫等你摆弄这些玩艺儿了,抽个签,问个吉凶祸福吧!”包瞎子连忙双手捧过签筒,张作霖虔诚地抽出一支签。包瞎子接过签条,念道:“乌云遮月不长久,桃红柳绿好风光;关公五关斩六将,谁是乌江楚霸王!”张作霖听不懂啥意思,两眼一瞪,急问道:“别文绉绉地啦!快说是吉是凶?”这是一条模棱两可的签文。包瞎子早摸透了张作霖的心理,只能报喜,不能报忧,只能说好,不能说歹。他也耳闻郭松龄起事,估计准是为了这件事,就连忙作了揖道:“大吉大利,上上签!签上说,郭松龄是乌云遮月,大帅是洪福齐天!”张作霖一听,眨巴了两个眼睛,认为大事不妨,就决定不再离开奉天了。做人办事的分寸在遇到模棱两可的事情时应懂得如何把握避实就虚的火候,避免以实对实,碰得满头包。

算命的人通过迷信手段求生,这是我们不应提倡的。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在两难之时,在模棱两可之时,通过自己的机智表现摆脱困境,解决危机。

外借之饵更好用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如果不借助曹操之力,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万般的能耐,也无法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来。所以,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个人的力量可以解决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乘势而为,取得成功。懂得拿捏办事尺度的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借力、借势去营造有利的氛围,从而为他们的生活化解难题,铺平道路。俾斯麦的外交手腕从17世纪以来,德意志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局面。大大小小的邦国各自为政,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到19世纪前半期,普鲁士已发展成为各邦中力量最强的一个王国,俾斯麦上台后,决心担当起统一德意志的任务。俾斯麦看到,当时的国际形势对普鲁士十分有利: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力量遭到削弱尚未恢复元气,而普鲁士的对头奥地利由于在这次战争中没有支持俄国,相反和英法缔结同盟,致使战后奥俄两国关系不和,在巴尔干的矛盾加剧,因此奥地利这时不可能指望得到俄国的帮助。法国当时较为强大,而英国深怕拿破仑独霸欧洲,于是便支持普鲁士,牵制法国。法国拿破仑则希望普奥之间互相交战,准备在两败俱伤后坐收渔利。俾斯麦认清了这种形势,决定利用欧洲强国之间的矛盾,施展外交手腕,孤立敌人,逐步各个击破。奥地利也是德意志各邦中力量很强的一个,明里暗里和普鲁士争夺统一的领导权。要实现统一,第一步就是要清除奥地利这个障碍。俾斯麦为孤立奥地利,使出一个高超的外交手腕,就是首先联合奥地利。1863年末,丹麦部队开进了德意志邦联成员国荷尔斯泰因公国和北部的石勒苏益格公国。俾斯麦以此为借口,拉拢奥地利作为同盟,一方面利用其力量对丹麦作战;另一方面又可以排除普鲁士的后顾之忧。奥地利则想利用这个机会共同宰割荷尔斯泰因公国,防止普鲁士独吞,因而欣然同意出兵。战争胜利后,普鲁士占领了石勒苏益格,把荷尔斯泰因大方地送给奥地利,奥地利人欣然受之,却没有想到这正是俾斯麦抛出的钓饵。俾斯麦在这一个“免费馅饼”的钓饵下,竟巧妙地布下了2只鱼钩,奥地利却未发觉:首先,联合奥地利是为了进一步孤立奥地利,一旦普鲁士转而对奥地利作战,丹麦就不会出兵援助奥地利,普鲁士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其次,在丹麦战场上,俾斯麦摸清了奥地利军队的底细,从而为对奥作战时战胜对方打下了基础。第三,把荷尔斯泰因分给奥地利,是为了制造对奥战争的借口,因为荷尔斯泰因从来就不属于奥地利,也不和奥地利接界,名义上划给奥地利,其实奥地利很难有效地对该地加以统治。俾斯麦特别善于借别国的领土做鱼饵,吊起他国的胃口,许诺甜头给对他有用的国家。和丹麦的战争刚刚结束,俾斯麦立即策划对奥地利作战。除了军事上做好周密的准备外,外交上也做了相应的准备,关键一点是要争取法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为此,俾斯麦又使用“借花献佛”的外交手段,反复向法国暗示,在这次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将同意在欧洲划一定的领土给法国作为“赔偿”。法国本想看普奥两国鹬蚌相争的好戏,戏还未演,战利品就送上门来,当然乐得保持中立。稳住了法国后,俾斯麦又和奥地利的仇家意大利结成了攻守同盟,准备一南一北夹击奥地利。上述战争准备工作就绪以后,俾斯麦便把荷尔斯泰因的问题提出来当作战争的借口。1866年6月初,普鲁士提出,奥地利管辖的荷尔斯泰因议会单方面讨论这一地区未来的地位问题,破坏了普奥之间原有的协议。6月8日,俾斯麦下令派兵进入荷尔斯泰因。奥地利当然不能容忍,便于6月17日对普鲁士宣战。俾斯麦等的就是这一天,立即同意大利一起宣布对奥作战。

由此可见,用借来的钓饵引鱼上钩,往往能使其见饵不见钩,因为除了爱占便宜的因素外,人们对于分而食之、瓜分肥肉也有着特别高的兴致。如此这般的心理,正是他们自投罗网而趋之若鹜的原因。

生活中办事因势而变,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该办的事。借力、借势无时无处不渗透在现实生活中,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从有形的借物、借财、借人、借地,到无形的借势、借机、借力、借智,借已经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意识里。在我们的一生中,通过借助于别人的思想、能力、经验、智慧、资金、人才等各种可借之物,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这本身就是一项高明的处世本领。做人办事的分寸适当地借他人之力,借他人之势,往往能够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难题。

把握好手中的奇货

求人办事时,你想让对方答应你的请求,就得有吸引对方的地方,以此作为交换的条件。你手中的“王牌”一定应该是对方没有的东西。即是说,你的手中要有“王牌”,并且,这张“王牌”一定是对方手里没有的。奇货可居成就吕不韦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他靠来往贩卖货物成为富豪,积累了上千金家产。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太子死。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以秦昭王的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他十分宠幸的姬妾,被立为正位,尊称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一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子楚,安国君不喜欢他,于是子楚被作为秦国的人质送往赵国。由于秦国多次进攻赵国,子楚也得不到赵国的尊重。子楚在赵国的生活并不优越,车驾、费用都不富裕,生活处境困窘,颇不得意。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时见到子楚,很可怜他,说:“这是珍奇的货物,可以囤积起来以待高价。”于是,前去求见子楚,对他说:“我能打开你的成功之门!”子楚笑着说道:“你打开自己的门吧,别说什么打开我的成功之门!”吕不韦说:“你不知道,我的门之打开,有待于你的门打开。”子楚心中明白他说的意思,便拉他坐下来密谈。吕不韦说:“秦王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听说安国君宠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出的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现在你们兄弟二十多人,你排行居中,又不受宠爱,长期被派往诸侯作人质。即使大王薨了,安国君被立为王,你也没有希望与其他在国内的兄弟们争夺太子位。”子楚道:“正是这样,可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穷,客居于此地,没有什么东西拿出来献给亲友结交宾客,我虽不富裕,愿用千金帮助西游秦国,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说服他们立你为继承人。”子楚于是叩头道:“果真像你策划的那样,愿意与君共享秦国。”吕不韦于是将五百金给子楚作费用,让他结交宾客;再用五百金购买珍贵奇异的赏玩物品,自己带着它们入西秦,求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赏玩之物全部献给了华阳夫人并趁机说子楚有德行才智,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全国,还常说“我是以夫人为天(至高的尊称)的,日夜哭泣着想念太子和夫人。”华阳夫人听说有这么个孝子,非常高兴,吕不韦趁机叫她的姐姐劝夫人道:“我听说,以姿色伺侍别人,容颜一旦减弱,宠幸也就减弱了。现在夫人受太子的宠爱,但没有儿子,不如早日决定,自诸子中选一贤孝的,举一人为嫡嗣,作为自己的养子,丈夫活着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的养子为王,也不会失去权势。这就是所说的一言而获万事之利呀!不在盛年时立下根基,等容颜减弱不受宠时,虽想说句话,办得到吗?现在子楚有德行,但排行居中,按次序不能立为嫡嗣,他生母又得不到宠幸,自愿依附于您,您如真的在这个时候举立子楚为嫡嗣,您便一生都宠于秦国了。”华阳夫人认为她说得很对,趁安国君闲暇时,慢慢提起被送往赵国作人质的儿子子楚颇有德行,来往的人都赞扬他,接着又流泪哭道:“我有幸得宠,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为嫡嗣,以托庇妾身。”安国君答应了他的要求,就刻了一个玉符,以为凭证,立约以子楚为嫡嗣。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馈赠子楚丰厚的财物,请吕不韦教导他。自此,子楚在诸侯国的声誉就大起来。吕不韦又在邯郸选了一个美女一起同居,知道她已有身孕后,就请子楚来饮酒。子楚见了这个美女,一下子爱上了她,于是起身为吕不韦敬酒,要求将这个美女赏给他。吕不韦装出非常生气的样子,但最后还是忍疼割爱,把这个美女给了子楚。美女隐瞒了自己已有身孕的事实,后来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昭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王死,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把子楚和他的夫人以及儿子送回了秦国。安国君只当了一年国王就死了,于是,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华阳后被封为华阳太后,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受纳河南洛阳十万户的采邑。

吕不韦利用手中的奇货,使自己有了显赫的地位,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是做人、做事的高明之举。利用奇货助自己一臂之力,成就辉煌的事情,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发生过。子虚乌有的勘太郎日本的伊那镇地处荒僻一角,风景平淡无奇,当地政府却希望它变成“奇货”,想让人们来到这个荒僻的地方旅游。首先,他们派了一队人马四处了解民风民俗。经过几个月的折腾,好不容易搜集到了一个民间故事——古代一位侠客勘太郎的神奇经历。尽管这只是子虚乌有的神话,但主管部门却不管那么多,由这一点开始,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没过多久,伊那火车站广场上奇迹般树起了一座勘太郎的铜像;书店里突然冒出了许多描写勘太郎除强助弱、侠骨仁心的神奇传说的图书;旅游品商店里关于勘太郎的木雕、勘太郎腰带、勘太郎兵器等新玩意儿层出不穷,甚至民间开始到处传播赞颂勘太郎的歌曲。勘太郎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英雄。顺理成章地,勘太郎的“诞生地”伊那镇自然成了英雄圣地,成了闻名遐迩的观光胜地。无中生有,点石成金,平淡无奇的地方却成了财源滚滚的风水宝地,成为当地政府的可居“奇货”。

日本伊那镇的做法显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工一个“奇货”,也就是制造机会,去做一些抬高自己身价的事情,或掌握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资源”。做人办事的分寸做人,要把握好虚实的火候;办事,要懂得拿捏好虚实的分寸。我们在办事时,手中必然要有对方所需要的“奇货”、“王牌”,这样,我们便可以掌握办事的主动权。

别把退路全堵死

常言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骂绝。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和受父母之恩的。骂人固然是一种不好的语言习惯,打人就更不是什么值得人们称颂的行为了。谁都知道做人做事要尽心尽力以诚相对,但却又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其实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还是要留有一些余地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余地通常指的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和事。不好的不健康的又违背原则的人和事,不论是从人际交情或是面子上来说,都必须要坚持住原则问题,留不留余地,那就需要人们自己心中有杆正直公正的秤去做一番公平的衡量了。

生活中的人们往往会被夹在两股势力的中间,这时候因为两种势力斗争得非常激烈,并且都想争取得到你的支持,要你做出一定的抉择。如果这时一着不慎便可能会惹来杀身之祸,你最好要明智一些,把话说得模棱两可,留有回旋余地,才能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绝对没问题,包您满意一天,经理把一项工作交给小李,这项工作有相当的难度,经理问他:“有没有问题?”小李拍着胸脯回答说:“绝对没问题,包您满意!”过了几天,没有任何动静。经理问小李情况怎样,他不好意思地说:“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虽然经理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随便“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这就是把话说得太绝了、不留余地的后果。凡事总有意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们所能预料的,有时候很有把握的事情到真正解决的时候又会出现新的难题。所以,我们要掌握好做人的火候,对别人承诺的话不要说得太绝了,留点余地,以便没法实现诺言时转身还有台阶可下。别把自己逼到绝路上曾有一位朋友,因在单位里与同事之间产生了一点摩擦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就对那位同事说:“从今以后,我们之间一刀两断,彼此毫无瓜葛!”这句话说完不到三个月,他的同事成了上司。因为之前他讲了过重的话,所以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因为把话讲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在现实中随处可见。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也像把气球充满了气,再充就要爆炸了。

做事要讲求留有余地,不要把人逼上绝路;说话也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因为凡事总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以免自己将来下不了台。

即使与人交恶,也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情断义绝”、“势不两立”之类的过激的话,除非有深仇大恨。不管谁对谁错,最好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狭路相逢还有个说话的“面子”。

少对人说绝话,多给人留余地,这样做其实并不是仅仅为对方考虑、对对方有益的,更是为自己考虑、对自己有益的。做人办事的分寸俗话说:宁做过头事,不说过头话。做人、做事,与其说太绝的话,不如给自己预留一个后退的空间、回旋的余地。

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的,有时候我们根本就跟不上它的脚步,所以说话做事留有余地,给自己留条退路,永远是一个明智之举。

察言观色再出招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巧。不会察言观色,便无法探知对方的虚实,更无法把握做事的分寸。

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及至流露其内心情绪,因此善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观色犹如察看天气,那么看一个人的脸色应如“看云识天气”般,有很深的学问,因为不是所有人所有时间和场合都能喜怒形于色,相反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察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不会说话的县令一个举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没有。”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说:“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

其实,县令说的都是实话。但是,他不会察言观色,没有看明白上司的脸色已经由“晴”转“阴”了。所以,我们如真的能在人际交往中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也是一种本领。

例如在访问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应全神贯注地与主人交谈,与此同时,也应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锐地感知,恰当地处理。

主人一面跟你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表明刚才你的来访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主人心里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你最明智的方法是打住,丢下一个最重要的请求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你走了,主人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也有内疚:“因为自己的事,没好好接待人家。”这样,他会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补报。

在交谈过程中突然响起门铃、电话铃,这时你应该主动中止交谈,请主人接待来人,接听电话,不能听而不闻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使主人左右为难。

当你再次访问希望听到所托之事已经办妥的好消息时,却发现主人受托之后尽管费心不少但并没圆满完成甚至进度很慢,这时难免着急。可是你应该将到了嘴边的催促化为感谢,充分肯定主人为你做的努力,然后再告之以目前的处境,以求得理解和同情。这时,主人就会意识到虽然费时费心却还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产生了好人做到底的决心,进一步为你奔走。

一个人要善于说话才会受欢迎,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来和人沟通。和聪明的人说话,要见识广博;和见识广博的人说话,要有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说话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情;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好斗的人说话,要态度谦逊;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能稍显怯懦;与上司说话,须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要用切身利益说服他。

而在这方面,《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例子。凤姐就像一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经常是对方还没有说出口时,她便已经猜到了;若是对方刚说,她就已经办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牙尖嘴利的凤辣子林黛玉刚进贾府,王夫人问:“是不是拿料子给黛玉做衣裳呀?”凤姐答:“我早都预备好了”。脂砚斋评《红楼梦》曾这样说:她并没有预备衣料,她是机变欺人,但是王夫人就点头相信了,像这样的例子多得很。还有在大观园那个诗社,探春这里刚出口,说凤姐我们想请你做个“监社御史”,凤姐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是想要我兜里的银子,于是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做会社东道。”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大家都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凤姐这种善于察言观色、揣测对方心理的例子还不算什么。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同一件事情,原来还这样说,现在又那样说,但是她都说得入情在理,十分动听。邢夫人要讨鸳鸯,便先来找凤姐商量,说老爷想讨鸳鸯做妾,就是把这件事先跟凤姐说,凤姐一听,就连忙说:“别去碰这个钉子。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了,何况说老爷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还劝告邢夫人,“明放着不中用,反招出没意思来,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她先这样说,觉得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邢夫人一点儿也听不进去,反而冷笑说:“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这么个花白胡子的……”意思说要个妾有什么不可以,老太太未必好驳回,反而埋怨凤姐,说我还没有去你倒说我不是。凤姐听了邢夫人这话,知道邢夫人听不进去。见邢夫人心性大发,知道方才那番实话全不对路,就立即调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赔笑:“太太这话说得极是,我才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而且她举出例子,“琏二爷有了不是,老爷太太恨得那样,但是见了面,依旧拿心爱的东西赏他”。是说老爷太太待贾琏这样,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做人办事的分寸要想在人际交往中自如地发挥,就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仔细揣摩,通过仔细辨别对方的言行,使自己在交际中更加受到众人的欢迎。

你看凤姐出言何等有说服力,当时邢夫人又喜欢起来。同样是讨鸳鸯这件事,一正一反的两番说辞,同出于凤姐之口,居然都通情达理,动听入耳。像这样能够顺应对方心理,急转直下又不着痕迹的本领,我们在《红楼梦》里,只有在凤姐身上可以看得到,所以我们说凤姐的这种机变之速让人叹为观止。

第四章 把握屈与伸的分寸——做人要能屈能伸,办事要灵活机动

分寸的标尺:左手是屈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我们社交处世就是这样,不仅要能在正常的情况下办好每一件事,在恶劣的环境里也要办好每一件事。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有坎坷的时候,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有不顺的时候,在不顺利的时候,我们不妨先暂停一下,先委屈一下,先屈尊一下自己,待到时机成熟、力量足够强大之时,再伸展自己,奋力搏击。右手是伸我们知道,缩回来的拳头打出去更有力量。所谓能屈能伸,就是既能站得住,又能趴得下。能把拳头缩回来,就能再打出去。在这个社会上,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我们有利的,当条件对我们不利时,我们需要委曲求全,暂时地屈尊一下,当不利条件过去,有利条件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得伸开来。

放下身段好办事

做人,不但要能抬得起头,还要能弯得下腰。在人生得意之时,我们总能够昂首阔步、傲视群雄;在失意、技不如人时,却很少有人能低下头、弯下腰,放下身段向别人学习。其实,向别人学习技艺并不是可耻之事,只要拿捏好分寸,我们就能从对方身上学到自己所缺的东西。放下架子做学徒钟隐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的一位著名画家,家道殷富,倦于俗事,便学习前辈陶渊明先生做起隐士来。隐居山林,除了修身养性,练练气功外,钟隐最爱做的一桩事就是画画。每日画画花竹禽鸟,山水人物,倒也自娱自乐。不过,画了一段时间,钟隐就出现了“眼高手低”的毛病。钟隐经过冷静反思认识到:毛病就在于自己画技贫乏。于是决定下山求师学艺。下山后一打听才知道,当时画花鸟的高手叫郭干晖,此公笔墨天成,曲尽物性之妙,尤其擅长画鸷鹞。钟隐大喜,立即前往郭府拜师。不料,郭干晖并非世中俗人,虽然身怀绝技,却不肯轻易授人,老先生作画时总吩咐下人把门关上,唯恐马路上过往行人或是私闯进来的宾客窥见其一招一式。因此,钟隐兴冲冲来到郭府,连大门也没跨进就让门房给轰了出来。钟隐倒是很有趣,一拍脑袋把自己大骂一通:真是该死呀,该死!上山隐居后竟然把世俗的规矩都忘光了,想当年孔夫子收学生还要拎十条腊肉来,我怎么空着手就跑来了呢?于是,钟隐回到家,叫人准备了一车银子,风风光光地再次登门求见。谁知门房仍挡住不让进,还冷嘲热讽道:“你认为我们家老爷缺银子花吗?告诉你吧,我们家老爷用毛笔画个圈就够你小子吃个一年半载的。还想到这儿摆谱儿,也不看清楚门牌号码!”没办法,钟隐只好拉着一车银子灰溜溜地打道回府。投师不成,钟隐茶饭不香,夜不能寐。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终于,钟隐想出一条妙计:既然正道走不通,那为何不走旁门左道呢?于是,他乔装打扮成一个小厮,毛遂自荐地跑到郭府要当奴仆,且一再强调只混口饭吃,不要工钱。钟隐毕竟是个画家,化妆后连门房都没认出他来。由于他要求不高,郭府又正缺人手,他就被收下了。钟隐为人聪明、机灵,一进郭府就把上上下下哄得团团转,把那位郭老先生都给唬住了,老先生撤除了对他的所有防线,作画时竟然点名要他站在一旁磨墨,根本没料到他是来偷学自己画画的。此时,钟隐好似如鱼得水一般,可以尽情地观看郭老先生作画时的笔法用彩。没过多久,他就把老先生那套秘不示人的技艺烂熟于心了。谁知,画技学得越多,越是技痒难熬。有一天,钟隐实在忍耐不住,乘兴在墙上偷偷画了一只鸽子,神形俱佳,有人将此事向郭老先生报告了。老先生闻讯前去观看,一看就吓了一大跳,知道这绝非外行所能画得出来的。于是,急忙召来钟隐盘问。钟隐见纸包不住火,只好和盘托出。郭老先生听罢并没有生气,反而大受感动:“相公为了学画,竟然不惜为奴,这叫老夫如何敢当?如此求学,真乃天下少见,老夫就破例把你收在门下吧。”从此,郭干晖老先生与钟隐以师徒相称,一个纵论画道,密授绝技;一个潜心苦学,仔细揣摩。果然,钟隐深得其旨,技艺猛进。

我们总是无法忘记自己现有的身份、地位,总觉得自己已经很优秀了,不必再那么谦恭地向别人学习了。其实不然,当我们真正地放下身段,向对方取经时,我们便会看到,对方在某些方面做得确实比我们好,我们确实应该向对方学习。少拿五分之一的薪水在京城有一家非常有名的中外合资公司,前往求职的人如过江之鲫,但其用人条件极为苛刻,有幸被录用的人很少。那年,从某名牌高校毕业的小姚也非常渴望进入该公司。于是,他给公司总经理寄去一封短笺,很快他就被录用了。原来,打动该公司老总的不是他的学历,而是他那特别的求职条件——请求随便给他安排一份工作,无论多苦多累,他只拿做同样工作的其他员工五分之四的薪水,但保证工作做得比别人出色。进入公司后,小姚果然干得很出色。鉴于他的出色表现,公司主动提出给他满薪,他却始终坚持最初的承诺:比做同样工作的员工少拿五分之一的薪水。后来,因受所隶属的集团经营决策失误的影响,公司要裁减部分员工,很多员工失业了,而小姚非但没有下岗,反而被提升为部门经理。这时,他仍主动提出少拿五分之一的薪水,但他对工作依然兢兢业业,是公司业绩最突出的部门经理。后来,公司准备给他升职,并明确表示不让他再少拿一分薪水,还允诺给他相当诱人的奖金。面对如此优厚的待遇,小姚没有受宠若惊,反而出人意料地提出了辞呈,转而加盟了各方面条件均很一般的另一家公司。很快,他就凭着自己非凡的经营才干,赢得了新加盟公司上下一致的信赖,被推选为公司总经理,当之无愧地拿到一份远远高于那家合资公司许多的报酬。当有人追问他当年为何坚持少拿五分之一的薪水时,他微笑道:“其实我并没有少拿薪水,我只不过是先付了一点儿学费而已,我今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那家公司里学到的经验……”

我们要明白:做人,要学会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不气不馁。人的一生不一定都是平坦的大道,在不如意时,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增长知识、学习经验,待到自己学成之时,一遇到合适的机会,定会展翅高飞。做人办事的分寸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世上比自己强的人有的是,要想从比自己强的人那里学到技术,求得真经,还真就要放下身段。

以诚动人最见效

古往今来,那些懂得拿捏分寸、能办事、会办事的人,大都善于博取对方的同情和怜悯,以此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

拿真枪,打真仗,动真情,玩真格的,才能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对方才可能考虑你的要求。以诚动人美国一家汽车轮胎公司的经理肯特先生,有一次在一家酒馆饮酒,无意中碰了一位喝得酩酊大醉的年轻人,这人便借酒撒疯,对肯特大打出手。事后,肯特从店主人那里了解到,这位年轻人发明了一种能增加轮胎强度的方法,而且申请到了专利。他找了好几家生产汽车轮胎的厂商,要求他们购买他的专利,但都碰了壁,而且被他们视为异想天开。所以,他感到怀才不遇,整日忧郁不乐,来这里借酒消愁。肯特得知这一情况后,对这位年轻人对他的不恭毫不介意,决定聘请他来自己公司做事。一天早晨,他在工厂的门口等到了这位年轻人,但年轻人却心灰意冷,不愿向任何人谈起他的发明之事。他不理肯特,径自进工厂干活去了。但肯特一直等在工厂的大门口。中午,工人下班了,却不见那位年轻人的踪影。有人告诉肯特,那年轻人干的是计件工作,上下班没有一定的时间。这天,天气很冷,风也很大,但肯特一直不敢离去,只好忍饥受冻,因为他怕就在他离开的那阵子,那位年轻人下班走了。就这样,肯特从早上8点一直等到下午6点。这时,那位年轻人才走出厂门,没想到这回他一见肯特的面,便爽快地答应了与他合作的要求。原来,那位年轻人在吃午饭时出来看到肯特等在门口,便转身回去了。但后来,他知道肯特一天不吃不喝,在寒风中等了近10个小时之久,不禁动心了。肯特正是求得了这位年轻人才后,才推出了新的汽车轮胎产品。

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一定要表现出待人以诚。这个“诚”字体现在很多方面,对自己孜孜以求的人保持耐心,使对方对你的行为表示同情,并由此生出好感,这样总有一天会攻克对方心中的壁垒。

诚实,是我们需要的品质,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在现实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希望面对诚实的人。诚实,无形之中会为我们加分。诚实的应聘者高斌是个应届毕业生,他像其他毕业生一样,拿着自己的应聘材料到处面试。但是,因为文凭太低又不善言辞,他不断地碰壁。庆幸的是,一家广告公司让他去复试。笔试中,他从几十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最后是总经理面试。因为之前都没有应聘成功,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不由得自卑起来。总经理让他坐下后问道:“如果你进入广告圈,该从何做起呢?”“做人。”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以前看过一些广告方面的书吗?”“看过。”“广告界前辈卫斯的作品如何?”他在脑海中苦苦地思索了一会,奥格威、贝拉……就是没有卫斯这个前辈的印象(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前辈是老总随意杜撰的)。他只好回答:“这个前辈的作品我没能读过。”接下来的许多问题他虽都有似曾相识的印象,但就是不知怎么具体回答,只好千篇一律地回答:“不知道。”第二天,他背起行李准备浪迹天涯,在去车站的途中,总经理给他打了电话:“你已经被公司正式聘用,请你三日之内到公司报到。”后来,在一起闲聊时,他问老总:“当初面试时,你问我的许多问题我都回答不上来,为何你还录用我?”老总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才华从笔试中我已充分感触到,但你的为人我却不了解。其实我问的许多问题都是假的,我期望最好的答案是不知道,这就是诚实。我不需要不切实际、夸夸其谈的人在我身边。”

其实,在这个凡事都追求捷径的时代,诚信就是最好的捷径。因为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做人办事的分寸想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诚信就是我们的起点。

用眼泪打动对方

“眼泪”这个名词常常代表着委屈和示弱,求怜和伤怀,所以人们也常常利用它得到别人的同情。

眼泪就是一把结结实实的软刀子,大多数人对这类“软刀子”往往掉以轻心,总以为它不如“硬刀子”那样可怕。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软刀子”往往具备更大的杀伤力。

有些人声称:“我少年失父,母兼父职,经历过千辛万苦”或“我年少失父,母病甚笃,靠我一个人来养活一家老小……”他们将这类极其悲惨的遭遇在适当的时机向人道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常识性的技巧,是利用所谓心理上的压迫感来得到他人的同情。

又如女性职员在公司最容易使用弱者的攻势。当她因不称职遭到批评时,就会把哭泣作为武器——你无法同一个已经哭泣的女人较量。想想你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你在和你的孩子谈一个什么问题时,你立场正确,理由充足,最后所有的有利因素都归于你,突然间,他们的眼眶涌出了泪水,一颗颗泪珠顺着他们的脸颊向下滑落。你会有什么反应?你决不会想:我要制服他,继续前进,将他逼死。

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会说:“噢,对不起,别哭嘛,我不是故意的,或许我火气大了些。”甚至更进一步到“别哭了,我答应你就是了,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钱在桌子上自己拿去买点东西吧?”却很少有人说:“好啊,这会儿你无话可说,任凭我发落了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心都是肉长的,没有哪个人会面对别人的眼泪无动于衷。因此用眼泪作为“武器”来打动人心不失为一种妙法,只是这种方法需要自己放下面子,并且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方能屡试不爽。眼泪成就了一代皇后当拿破仑在意大利和埃及战场浴血搏斗时,新婚不久的妻子约瑟芬却与一个叫夏尔的中尉偷情私通,对拿破仑毫无忠贞可言。她原以为拿破仑会战死在沙漠中,已经不打算他回来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到法国并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消息传到巴黎后,约瑟芬惊呆了。拿破仑成了欧洲最知名的人物,法国的救星,前程无量,她开始后悔了。于是约瑟芬不辞辛苦,坐着马车,长途跋涉,去法国南部的里昂迎接拿破仑。她想在拿破仑与家人见面前见到他,并趁着他的兴奋蒙骗住他,不使自己的丑事暴露,以便使自己以后可以享受无上的荣耀和富贵。约瑟芬好不容易到达里昂,可是拿破仑从另一条路走了,并与家人会合。拿破仑对妻子的不贞早有耳闻,当证实约瑟芬对他不忠时,他暴跳如雷,下定决心与其离婚。约瑟芬知道大事不好,日夜兼程赶回巴黎。拿破仑吩咐仆人不让她走进家门。她费尽口舌最后终于勉强进了门,但却不知怎样来应付与丈夫见面的场面。片刻之后,她静下神来,决定壮着胆子去见丈夫。约瑟芬来到拿破仑的卧室门前,轻轻敲门,没有回答。她再次敲门,并温柔而哀婉地呼唤,拿破仑没有理睬。她失声大哭,短促呻吟,拿破仑无动于衷。她哭着,用双手捶打着门,请求他原谅,承认自己因一时的轻率、幼稚而犯下了错误,并提起他们以前的海誓山盟……说如果他不能宽恕,她就只有一死。这仍然不能打动拿破仑。约瑟芬哭到深夜,拿破仑也没理她,她忽然想起孩子们,眼睛一亮,燃起了希望之光。她知道,拿破仑爱她的两个孩子奥当丝和欧仁,尤其喜欢欧仁,这是打动拿破仑心肠的好办法。倘若孩子们求他,他可能会把心肠软下来的。孩子们来了,天真而笨拙地哭着哀求说:“不要抛弃我们的母亲,她会死的……还有我们,我们怎么办呢?……”人心都是肉长的,约瑟芬这一招终于成功了。拿破仑虽然觉得约瑟芬已背叛了他,然而她的哭声在他的脑海里泛起他们相爱时的美好回忆。奥当丝和欧仁的哭声冲破了他心中设下的防线,他已热泪盈眶。于是,房门打开了,拿破仑与约瑟芬重归于好。后来拿破仑登基时,约瑟芬成了皇后。

约瑟芬的眼泪为她赢得了法国皇后的尊荣,看来用眼泪作武器不失为一种处世妙法。

不仅是女人的眼泪,男人的眼泪在某些地方也是非常管用的。这是因为,一般人都相信“男儿有泪不轻弹。”所以,男人一旦哭起鼻子来,那一定会使在场的人丢盔卸甲而逃。“常流泪”的领班一家酒店曾经用一年时间来解雇一位高大魁梧的领班。想要解雇一位努力工作的人并不是说句“你被解雇了”那么简单,通常酒店会经由人事部门的经理安排与职员会晤,然后解释酒店的立场并介绍一些其他工作供其选择。员工在接到暗示后,通常会自行另谋发展,甚至替酒店省下一笔遣散费。经过是这样的:在过去的12个月当中,人事经理与这位领班会晤了4次。而每次都在尚未进入主题时,领班已经泣不成声了。也许他有演戏的天分,但是对这位人事经理已经达到了绝佳的效果。每次经理部都对酒店领导说:“如果必须开除他,你们自己去说吧,我办不到。”就这样,领班一直在那家酒店做了下去。

这位领班巧妙地利用眼泪这一软武器,让找他谈话的人都碰了软钉子。一个大男人声泪俱下、声情并茂地把自己的困难说出来,这样的场景能不打动人吗?可以这样说,眼泪是打动他人恻隐之心的最好“武器”。看看,人家都流泪了汽车巨头亨利·福特公司的贸易业务很忙,他的桌子上总是堆满了各种催账单。福特每次都是大概看一眼后,就把账单扔在桌子上,对经理说:“你们看着办吧,我也不知道该先付谁的好!”但是有一次,他从一大堆的催账单中抽出一张对财务经理说:“马上付给他!”这是一张传真来的账单,除了列明货物标的、价格、金额外,在大面积空白处还画着一个头像,头像正在滴着眼泪。“看看,人家都流泪了,”福特说,“以最快的方式付给他吧!”

这个催账人是否真的在流泪我们不得而知,他之所以急着催账,可能另有苦衷或急需资金,他的几滴眼泪迅速引起了对方的重视,以最快的速度要回了大笔货款。这样看来,这眼泪的威力实在是无与伦比!

人人都有同情心,谁也不是铁石心肠。所以在求人办事的关键时刻,学会不失时机、可怜兮兮地滴下几滴眼泪,会很容易调动起对方的同情心,首先使彼此在感情上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做人办事的分寸人们普遍地具有同情弱者的心理,当一个人流下眼泪时,自然地就会被别人视为弱者,这样的人提出某项要求,是很难让人拒绝的。

弯腰低头巧示弱

要使别人对你放松戒备,造成亲近之感,只需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与你为敌,这就是故意示弱给人看。“笨拙”的政治家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他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亲近感。

这整个的过程,其实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

向别人故意“弯腰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在职场中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弯腰”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弯腰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交际时掌握主动。

在社会上,必须善于选择“弯腰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掩饰自己的学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记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弯腰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补人之长。“弯腰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平时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

为人处世,懂得“弯腰示弱”有时可以是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主动权的“灵丹妙药”。

在人际交往中,“弯腰示弱”并不是自己无能的表现。一个人,总有他不知道、不太了解的地方。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事事都“知道”的人反而会引起别人的不信任。倒不如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弱点,让别人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这样他会觉得你更加真诚可信。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一般会显得头脑迟钝,易受约束,不善同他人交往,而且往往容易与机遇失之交臂。不懂装懂,失去工作机会中文专业的耿士广在进入某广告公司实习时,因为公司承诺过“只要表现不错,就可以留在公司工作”,因此他格外注意自己的表现。刚入行的新人都会指定由老员工带,耿士广的“老师”是位资深的业务经理。为了博得老师的好评,耿士广在经理面前十分谨慎。凡是老师说的话,耿士广都忙不迭地回答“是,我懂了”,生怕稍微迟疑就显得反应慢,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一天中午,老师因为要开会,让耿士广赶在下午下班前将广告初稿送到客户处,耿士广立刻回答:“我知道了。”结果,因为太过紧张,耿士广根本没听清楚老师说的具体地址。出门后,耿士广不得不几次三番地打电话去问老师,直到最后老师开会关掉手机,耿士广仍没弄明白客户的具体地址。无奈之下,耿士广只好到处打电话问同学及家人。等他赶到的时候,客户已经下班了。耿士广不知该怎么办,又不敢拿回去见老师,便拿着广告初稿回了家。第二天一到公司,老师便责问耿士广的行踪。因为他的耽搁,误了整个计划的时刻表。看到老师铁青的脸,耿士广急得哭了,办公室里乱作一团,老师只好反过来安慰耿士广。此后,诸如此类的问题又发生过好几次,对于这个“伤脑筋”的实习生,老师十分头疼,再也不敢放手让耿士广独自完成任务。因为感觉学不到实际东西,加上几次“事件”弄得大家都拿自己当“特殊人物”看,耿士广觉得没脸留在公司,实习期还没满,他就主动离开了广告公司。

耿士广之所以失去工作机会,就是因为他太想表现自己的聪明了,不管懂不懂都一概说懂,当真正遇到问题时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其实,大胆地承认自己不懂,没有听清楚客户的地址也没什么,请经理再告知一次就可以了,但是耿士广的这种态度让人反感。他的这种做法也让人不敢再让他独自完成某项任务。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不懂某个问题时,一定要明确告知对方自己不明白、不了解,以便能尽快掌握问题所在,避免将来出现更大的麻烦,给自己和对方造成更大的损失。做人办事的分寸弯腰低头并不等于自己真的比对方低一头,这是一种处世的方法,这样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自己。

低头才有抬头日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他的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

那是他年轻的时候,富兰克林应一位老前辈之约前去拜访。老前辈把约会地点放在一个小茅屋里。富兰克林进门时,大步流星地往里走,“嘭”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痛得他哭笑不得。出来迎接他的老前辈见他这个样子,笑了笑说:“很痛吧,这次你来我这儿,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一个人想要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要时刻记住低头。”是的,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先学会低头。经胯下之辱,建丰功伟业西汉时的韩信,是淮阴人,家里贫穷,没有事干。曾有个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佩带剑,其实内心怯懦。”并且当众辱骂韩信说:“你若不怕死,就刺我一剑;如果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想了一下,俯身从那人裤裆下爬了过去,全街的人都笑韩信怯懦。后来,滕公向汉高祖刘邦推荐了韩信,开始时刘邦没有把韩信放在眼里,于是韩信就逃走了。萧何亲自追请,并对高祖说:“韩信是无双的国士,你要争得天下,非要韩信不可。要拜请他,选一个日子,要斋戒、设立坛位、完备礼教才行。”刘邦答应了萧何,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取得天下之后,韩信被封为齐王,位为淮阴侯。

中国有句俗话“大丈夫能屈能伸”,讲的便是大将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人切忌心高气傲。正是韩信的巨大忍耐力,使其功成名就。《朝天忏》称:“人之所以富贵为世所尊重,都是从忍辱中得到的。”

遇事硬顶的人是死心眼的典型特征。有些事情不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或者不能强行做成时,我们一定要懂得退一步。

在我们做某件事时,如果情况对自己不利,再要继续下去很可能惨遭挫败,那就不如考虑如何灵活地全身而退。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时,必须当机立断,决不可拖泥带水,这最能反映出你做人的功力深浅。

要仔细分清形势是否有利,慎之又慎地做出是否撤离的决定。情况不妙时必须当机立断,主动撤退,否则肯定是血本无归。因为,撤离毕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为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行动。假如形势并非很危险,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就绝不要轻言撤退,所以做出这种决定必须要慎之又慎。暂时“出家”保性命武则天年方十四时便已艳名远扬,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王朝将遭“女祸”,有一个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作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了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投靠新枝的机会。她没有就此“撤离”,而是分析形势,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了打算。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不忘如何确保李家江山的千秋万代,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武媚娘是冰雪聪明之人,当然听得出太宗这话的用意!怎么办?她心里清楚,只要现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然而要保住性命,又谈何容易,唯有丢弃眼前的一切,方有一线希望。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妾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唐太宗本来是要处死武媚娘,但毕竟自己很喜欢她,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就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武媚娘拜谢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却如遭晴空霹雳,动也动不了。唐太宗却在自言自语:“天下没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李治听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机溜了出来,径直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媚娘满脸无奈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圣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已雨下,语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即被招入宫中。

武则天的聪明之处在于能识别“风紧”还是“风松”,她在危难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断地“屈”,从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风松”了,她又再回来。等到时机一旦成熟,武则天果断地由屈转伸,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同样,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把握做人的火候,在不能以“能力出色”引起别人注意的时候,不妨先假装自己一无所长,在关键的时候再“崭露头角”。“步步高升”的博士有个博士生,他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跑了许多公司都被拒绝了。他认认真真地总结了失败的原因,也许就是自己“起点太高了”,而所有的公司对自己的能力并不了解。于是,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历证书,以一个最低级的身份去应聘。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取为程序输入员。这项工作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但他仍然干得一丝不苟。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的水平高于一般程序员,他能够看出程序上的错误。这时候,他才拿出自己的学士学位证明。于是,老板给他换了一个与大学学历相当的工作。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聪明,这时候他又亮出了硕士学位证明,于是,老板就又一次提升了他。不久,老板发现他比其他硕士学位获得者更高一筹,就对他进行“质询”。到了这个时候,他才表明了自己的博士身份。老板对他的水平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自然毫不犹豫地开始重用他。

随着岁月的增长,不知不觉中会在自己身上添上一些多余的外衣。例如外表、金钱、地位。这些外表迫使你产生一种与之相应的心态。当你埋下头来踏踏实实做事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非常平和的心态。当你的能力得到体现时,别人自然会关注你。做人办事的分寸昂首阔步固然让人敬佩,但低头弯腰又有何不可?暂时的低头可以让处世更简单,可以为将来的抬头之日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 把握深与浅的分寸——做人要海纳百川,办事要点到为止

分寸的标尺:左手是深我们经常听到大人教育孩子:“你才到哪儿啊?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哪知道这社会的深浅啊!”这里的“深浅”,说的就是社交处世的技巧、方法。我们在处理不同的事情时,所处的角度不同,深与浅的程度自然也就不一样。有些事情是需要往深处说、往深处想、往深处做的。比如,吃包子的时候,如果咬得太浅了,一口肯定是咬不到馅的。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世,要想一口就咬到“包子馅”,就得往深处“下口”。右手是浅做人看火候,办事有分寸。我们处世,不单单是往深处想、往深处做那么简单。有时,还不能太过了,比如批评别人,让对方意识到自己错了,这就达到目的了,如果一味地批评而不加节制,那就容易伤人尊严,毁人信心,这就是过火了。所以说,在平时,我们一定要把表面文章也做足了,有些话需要点到为止,不能说得太过了,有些事也不能做得太绝了,也需要给人留有一点余地。用老百姓的话说:去去表面的浮土就行了。

掂清自己的斤两

老百姓说话最实在,一个人总得知道自己能吃几两干饭。但是,生活中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人实在是不多。这可以被认为是绝对的,如果你非说自己做到了客观那也只能是相对客观。无论人们嘴上怎么说,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总是比别人强,即使是一个乞丐也可能这么想。不把自己当回事儿的人也有,比如说绝望的人群,那是一种自卑,评价同样不客观。做到客观很难,但是又很重要。所以,人们以“自知之明”为贵,这个提法准确得很,但是,操作起来可就难了。心高气傲的女青年小刘想找工作,她的学历较低,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很一般。当时她有两种选择:一是应聘A公司秘书一职,二是应聘B厂招收的普通工,她选择了前者。结果她从A公司面试失败而回,又错过了B厂招工的机会。这件事使得她在一段时间内萎靡不振。

显然,小刘就是没有正确评价自己,对应聘秘书一职寄予的“期望值”太大,也太存侥幸,因而作了错误的选择。她学历较低,写作和口头表达水平都很一般,怎么可能做秘书呢?

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又看清自己不足的人,这些人的心态大都非常健康。有他们在环境里往往会产生一个团结合作的团体。这时候,“人贵有自知之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素质,更是时代需要的工作准则了。我不是坐机关的料甄英明原来供职于某行政机关。在旁人看来,他有一份体面而且旱涝保收的工作。可是,他并不满足于做机关行政工作,两年前自己砸掉“铁饭碗”,开办了一家软件公司。经过两年多风风雨雨的磨砺,如今他的公司已经颇具规模。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不能等待“伯乐”,而要自己当“伯乐”,找准要走的路。有人问起他当初的决定时,甄英明坦言,他天生就不是坐机关的料。他觉得,干自己喜欢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虽然累点,辛苦点,但苦中有乐,乐中有动力和更大的追求。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对每个人来说,往往只有一条才是自己最佳的选择。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善于认识自我,正确选择发展道路。换言之,欲为“千里马”,得当好自己的“伯乐”。尤其是当你不被别人所赏识时。

当今是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时代,当你身处的环境不适合自己发展时,不要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勇敢地走出去,也许就会闯出一片新天地!当你身处逆境时,比如说下岗了,你也应该感受到“在岗位的未必不被淘汰,下岗的并非已被淘汰”。因为这是个可以变绝望为希望的时代。要想变绝望为希望,首先就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俗话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善于“历险”,还是“犁田”,是善于“载重”还是“渡河”,只有认识自己的长短,才能更好地在人生征途中扬帆远航,在努力拼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否则,“长短不分”或“舍长取短”,都容易偏离方向,并和成功失之交臂。

君子成人之美是理所应当的,但如何将它变得完美无缺,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要根据个人能力量力而行。

如果非要你出马的话,你可以说:“这事我尽量努力,但能力有限,有可能办不好,你不要只靠我一个人,可以找其他的人一同帮忙,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当然,我还会努力去帮忙的。”

这样说,便是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事情办好了,皆大欢喜;办不好,对方也不会太怪你。满口应承的胡安蔡林在某国企单位技术部上班,但是他一直想到工程部去。为了此事他曾经和领导谈过几次,领导总是不同意,恰巧有一项工程下来,正是机会。听说胡安与该项目领导关系不错,蔡林便请求胡安帮忙。胡安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便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与该领导的关系仅限于原来在一起工作过而已。胡安与该领导联系的结果是没有同意。可是话已出口,如何答复呢?多没有面子,只好看看其他工程有无机会。事情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拖了下去,最终,胡安也没有帮蔡林联系好。期间,蔡林原来的同事拉他入伙,因为他对胡安抱以希望,就推脱了。最终,蔡林未能调到工程部,原同事拉他入伙的事也错过了,蔡林落得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在为别人帮忙时要注意量力而行,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为了某些虚荣心而应承下来,有时不但帮不了忙,还会越帮越乱,最后落得个埋怨。所以,当别人请我们帮忙时,能帮就帮,不能帮就及时告诉对方,免得耽误事。做人办事的分寸如果有人找我们帮忙,对于力所能及,又不牵涉到原则问题的事情可以一口应承下来。对于感到为难的事情,千万不要当时就拍起胸脯,“此事就包在我身上了”,“这事儿没有问题”之类的话语不要随意出口。宁可让人看低一些,也不要口出狂言。

向秩序表示敬意

社会之于形成之时,便有一定的规则,凡是生存于社会上的人,必然要遵守社会上的规则,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则,可能是好心,但未必就能有好报。子路的疑问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一个非常豪爽和正直的人,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因为他天真直率,虽然经常顶撞孔子,可是内心一直非常尊重自己的老师。子路曾经做过蒲这个地方的“宰”(地方行政长官)。有一年夏天,雨水很多,子路担心洪水暴发不能及时下泄造成水患,就带领当地的民众疏浚河道,修理沟渠。他看到民众夏天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非常辛苦,就想拿出自己的俸禄,给大家弄点吃的。孔子听说了,赶紧派子贡去制止他。子路大为生气,怒气冲冲地去见孔子,说:“我因为天降大雨,恐怕会有水灾,所以才搞这些水利工程;又看到他们非常劳苦,有的饥饿不堪,想给他们弄点吃的。您让子贡制止我,那不是制止我做仁德的事情吗?您平时总是教我们仁啊仁的,现在却不让我实行,我再不听你的了!”孔子说:“你要真是可怜老百姓,怕他们挨饿,为什么不禀告国君,用官府的粮食赈济他们呢?现在你把自己的粮食分给大家,不等于告诉大家国君对百姓没有恩惠,而你自己却是个大大的好人吗?你要是赶紧停止还来得及,要不然,一定会被国君治罪的!”

子路带领民众修河挖堤,接济苦力,是出于好心,并没有错,但是孔子说的错了吗?没有。这些事情是要去做的,但是由谁做?怎么做?这是个问题。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一个小小的草民能代表得了至高无上的国君吗?不能。所以,这些事情还是需要有专门人士来负责的。这其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线,这条线是不可逾越的,否则的话,下场就很难说了。天威不可侵朱元璋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这一年,明太祖想要修建首都南京的城墙,江南巨富沈万三主动报效,承担了三分之一城墙的花费,同时还献给朱元璋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花费巨资在南京城建了一些酒楼和廊庑等。作为回报,朱元璋封了沈万三两个儿子的官。修完城墙,沈万三又主动献媚,要求犒赏三军,朱元璋大怒:“一个匹夫,就想犒劳天下的军队,这不是乱民又是什么!”立刻命令将其斩首。幸有马皇后劝谏说:“这样的不祥之民,自有上天惩罚他,何必污了陛下的手呢!”朱元璋余怒未消,将沈万三发配云南,沈万三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这还不算完。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至、沈庄又为田赋坐了牢,沈庄当年就死在牢中。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沈万三的女婿顾学文被牵扯到了蓝玉谋反一案,诏捕严讯,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包括沈万三的曾孙沈德全,近八十余人全都被凌迟处死,田地也尽数没收,被称作“财神爷”的一代巨商沈家,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子路和沈万三,一远一近,一官一商,一贤一愚,却都犯了同一个错误:越位。不同的仅仅在于,子路有个好老师,在关键时候制止了他,才没有铸成大错;而沈万三则无人指点,结果落得个家破人亡。

古人说:“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就是说,唯有名义和工具,是绝对不能借给别人的。名义绝不仅仅是个“代号”那么简单,它代表着地位、权势和力量,而工具,则是实现这些地位、权势和力量的手段。既然他不同意借,那么你如果有意或者无意地侵犯了他的“名”和“器”,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弹。

在子路那个故事里,只有国君才有资格“普济众生”,这是“名”,国君可以开仓放赈,这是他的“器”。子路置国君的名义和工具而不顾,非要自己周济百姓,大家对他感恩戴德,“只知有子路,不知有鲁君”,国君当然会大光其火,也无怪乎孔子着急上火地派子贡去拦下他了。

沈万三的错误比子路更加严重。他仗着自己有钱,巴巴地去给皇帝修城墙,朱元璋虽然有些反感,但是毕竟受了他的好处,建国之初的财政也很不宽裕,能忍就忍了。可是,沈万三修了城墙还不算,还要白花花地往皇宫里头送银子,在天子脚下的南京城大修“楼堂馆所”,如此之有钱,朱元璋能不垂涎吗?更何况朱元璋本人就是穷人出身,对有钱人天生地就有一种“彼可取而代之”的欲望呢?谁知这个沈万三仍不知检点,居然突发奇想,要犒赏起皇上的三军来!沈万三的想法无非是“做人情就做足”,一不做二不休,在皇帝面前献够了殷勤才算拉倒。可是朱元璋不免会想,犒赏完了三军,吃了你的喝了你的,那三军是你的还是我的?有点小钱就想在军队中制造影响,这不是乱臣贼子又是什么?

在封建礼制非常严格的古代是这样。在现代社会里,虽然没有那么多讲究,但是这样的规则还是存在的,如果想要把事办成,还是需要遵循这些规则。做人办事的分寸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小到家,都有一套规矩。没有规矩,必然是一盘散沙,一盘乱棋。在社会上处世也是一样,其中也有规矩存在。我们要想成事,就要遵守规矩,不能违背它。

好话说到心坎上

人们都知道,安抚宠物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顺着毛轻轻抚摸,每当主人有这个动作的时候,宠物就满意地发出满足的叫声!人也是这样,喜欢别人顺着自己的意愿说话。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好话又有两种,一种是逆耳的忠告,一种是顺耳的马屁话。我们找人办事,好话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知道唐朝的魏征是个敢于直谏的名臣,但他同时也是个懂得恭维人的人。

魏征是中国难得一见的谏臣,他对唐太宗一向直言不讳,曾先后进谏多达二百余次,直陈太宗的过错。然而,即使像魏征这等的诤臣,也不见得老是说些让太宗生气下不了台的话,偶尔他也懂得说些恭维的话,或用委婉的措辞,以若无其事的态度让太宗听得龙颜大悦。魏征也会“拍马屁”有一回,魏征进宫觐见太宗,深深地低着头说:“老臣一向为国鞠躬尽瘁,往后当然也会坚守岗位,不负陛下所托。但是请陛下不要把老臣视为忠臣,就当作是良臣吧!”于是,太宗便问道:“忠臣与良臣,有何不同呢?”魏征说:“自然有所不同。所谓良臣,非但其本身可受世人称赞,而且也可以为君主带来名君的隆誉。但是,忠臣就不一样。忠臣非但自己会遭受诛杀的横祸,而且君主也会背上暴虐无道的罪名,国家也会灭亡,最后也许只留下‘曾经有位忠臣’的名声流传后代。由此可见,良臣与忠臣有天渊之别呢!”太宗听了大受感动,说:“我知道了。希望你能信守刚才的话,我也会小心谨慎,以免有所失误。”并且,还赐给魏征一份丰厚的奖赏。“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这句话实在很耐人寻味。即使是以直言敢谏闻名的魏征,有时也要以如此委婉的言辞说自己所得的美名都是多亏有唐太宗这样的名君,如此一来哪天魏征又因为直言而让太宗下不了台时,便可以“良臣”提醒太宗。魏征这样的恭维,实在运用得太绝妙了。

人是有自尊心的,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赖,因此,有时即使明知对方说的是奉承话,亦会欣然接受,而愈是自视甚高的人愈是有这种倾向。

要拜托一些自尊心特强的人做事并不容易。要这种人主动地帮忙,必须针对他的自尊心,强调其能力,满足其优越感,在他的自尊心膨胀之后,必会为你好好地努力一番。

在请求他答应自己的要求时,应强调他各方面都比别人高出一筹,唯有他才能胜任。最重要的是不让他觉得自己是被随意挑中的,所以一开始便要说:“我认为只有你才能办到。”假设主管要派下属到偏远地区就职,相信无论谁都不愿接受这样的任务,但主管却可以很有技巧地令对方欣然接受。他首先将那个营业区目前的情况说得一团糟,再以无限信任的口吻说:“我认为只有你才有能力让那边扭转乾坤,起死回生。”并做出“除你之外不做第二人想”的结论。相信将被远调的下属听了之后,一开始的不快心情会逐渐消失,感觉到自己受到公司的高度重视,内心斗志陡然升起。

总之,找人帮忙时不妨在嘴巴上有技巧地略施小惠,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又能解决你的难题,何乐而不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