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言通解(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弟子力作,赋予中医所用之典其鲜活的当代医理及临床应用的价值与意义,帮您理解中医经典名言,感悟中医文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4 12:41:17

点击下载

作者:段逸山,王庆其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名言通解(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弟子力作,赋予中医所用之典其鲜活的当代医理及临床应用的价值与意义,帮您理解中医经典名言,感悟中医文化)

中医名言通解(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弟子力作,赋予中医所用之典其鲜活的当代医理及临床应用的价值与意义,帮您理解中医经典名言,感悟中医文化)试读:

前言

本书前身系《中医名言辞典》。《中医名言辞典》于1992年问世以来已越二十余年,目前书市早已售罄,其间常有读者询问何时再版。由此思念起是书主编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裘老生前为圆成此书竭尽全力,组织业内同仁及门人精心纂集,并亲自提笔撰写序文。惜乎先生已于2010年驾鹤西去。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根据读者需要,约请原副主编段逸山、王庆其两位组织重行撰写,以续先生之遗业。

此番编著,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对原书欠当之处,作修缮补充,删除少量重复的条文;二是新增400余条条目,按原来编写体例组织编撰;三是原书未作分类,现据条目主旨分为十二类。

上述工作,最为棘手的是分类。因为前人所述,每每涉及多途,难以一概而论,须据其主旨,以作定夺。如张介宾《景岳全书·眩运》:“头痛之病,上实证也;头眩之病,上虚证也。”就其对“头痛”“头眩”辨析的角度而言,可纳入“辨证要点篇”;从其发病的原因与机制来说,宜归到“病因病机篇”。《素问·五脏生成》有“头痛颠疾,下虚上实”语,言头痛属上实;《灵枢·口问》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文,谓头眩属上虚。张氏此论由此生发,而《素问》与《灵枢》是从病因病机的角度论述二证的。据此,本书将此条置于“病因病机篇”。虽然在分类上耗费了诸多心血,但是欠当之处,或有夥够。

唐代文魁韩愈有言:“人声之精者为言,文字之于言,尤其精也。”据此而论,名言佳文宜是文字中之尤精者。自古以还,医界先哲,代不疏出,清辞丽句,美不胜收,迭经岁月沧桑,大浪淘沙,已成为公认的至理妙语,言简而意赅,语近而旨远,集中地展示了与病魔斗争的经验结晶,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洵属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被历代医家沿用和借鉴,为养生保健及疾病防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无论是临证之际,抑或书写脉案,操觚论著,中医古典名句因其具有寓意深邃、生动传神的特点,皆可发挥启迪慧心、开拓思路的作用。

综观近时以来,中医学界存在着忽视中医经典学习研究的现象,从而导致中医经典教学质量下降,中医基础理论水平滑坡。有鉴于此,中医名家乃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再呼吁“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以提高中医药学人员的专业学养,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实践与科学研究。然而中医古籍载祀绵远,恒河沙数,文辞古奥,语义艰深,今人有深厚古文底蕴者实不多觏,且时间精力有限,既难以通读诸多经典名著,又不便查检名言警句,更遑论理解其义,寻索其源。因此,分类汇集并疏通解释中医名言,宜属适当其时的有益工作。“一语可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后人法。”一书在手,置于案头,空闲时熟读默念,临证际自如运用,既方便,又实用。这也是再次出版本书,并更名为“中医名言通解”的素心所在。

今次付梓,编著者颇费心力,博士生董娴、马凤岐悉心协助查核相关资料,出版社又重新设计版面,俾全书有耳目一新之感。尽管如此,诚如裘老所云:“虽有良好之心愿,远未臻理想之目的,兹编所集,聊开风气,博采精收,有俟来者。”希望是书问世,对读者提高中医学理论水平,促进临床医学发展有所裨益。编著者2015年7月于上海

凡例

一 本书收录先秦至清末(酌收近代)医学以及文史哲等著作中有关中医药的名言共2651条。

二 本书使用简化字。

三 本书按条目的主旨分为十二类。

四 各类之条目按首字笔画数的顺序排列。首字笔画数相同的,依起笔笔形一丨丿丶的顺序排列;首字笔画数与起笔笔形均相同的,依首字第二笔笔形的顺序排列。余类推。首字相同的,依第二字的笔画数、起笔笔形的顺序排列,余类推。

五 每条首列原文,括注出处——包括朝代、作者、书篇(类)名或书名卷数,无篇(类)名和卷数者例外。对于一些不引出上下文而含义欠明的条文,则在出处中提供语言环境,以“~”表示原文。少数条目采用节录的方式,或在条目中用省略号表示,或在出处中提供节录之语。条目后列释文,重点在于阐述原文的精义,并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予以适当的发挥。

六 对主旨相近而文字有异的条文,则以一条为主,其余略加阐述而参见主条,或不作阐述而详见主条。一 阴阳五行篇0001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变化着的。用阴阳学说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反相成的阴阳两种物质势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阴阳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用于阐释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指导人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所谓“道”,即法则、规律的意思。阴阳学说用以概括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诚如张介宾所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景岳全书·阴阳》)0002 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南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脉法》)

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赖于体内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关系。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没有阳气的功能活动,就无以不断地化生阴精。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维持相对平衡,人体生命活动就正常而有规律,疾病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如果体内阴阳失调,原来相对平衡的关系被打破,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生命活动的规律便紊乱,机体就会发生疾病。例如阳邪致病,可使体内阳偏盛而阴偏衰,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使体内阴偏盛而阳偏衰,出现寒证。阴阳还赅括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脏腑、经络的属性,又有气血、津液、精髓、水火的差异以及病邪的性质、气候环境的变化等很多内容,而所有各种情况如有偏胜,均可导致疾病。所以治病之道,要在调整阴阳。参见上条。0003 人与天地同一橐籥,故天地之气有升降,人之气亦随之。(明·孙一奎《医旨绪余·防暑论》)

橐(tuó)籥(yuè),喻指本源。在中医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领域,气是一切物质的基础,天地人均本源于气。人与天地万物同一本源,人在节律和结构上应当与天地具有同一模式,即使形式不同,天地的各种变化也必然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人处于气交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天地之气的影响。《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因此,天地之气有升降,人体之气亦是如此。如肺属金,在位为西,肝属木,位主东方,二者东西相对,金木相克,在五行属于所胜所不胜关系。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二者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全身气机的升降平衡。不仅如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提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清降浊亦与天地之升降相通应。中医学遵循人身应同天地的理念,用以认识生命特征、人体健康和疾病。在理论上参与构建了藏象经络学说和五运六气,在临床上蕴育变化出诊法和治法,并创立了道术合一的养生保健体系。0004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

人生存于天地之间,自然界天地阴阳、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时时影响着人的生命运动。以日月为例,一日之中太阳的升降起落及在天空中的位置,对人体阳气生、长、收、藏的变化具有影响,而阳气的消长又使疾病过程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周期性变化;一月之中,月亮的朔、弦、望、晦引起海水、江河的潮汐变化,也影响着人体中气血的流动变化。比如月望时海水西盛,人体的气血亦充盛;月晦时海水东盛,人体的气血就虚弱。正因为人与天地日月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自然界中时令的变迁,日月星辰的运动,可以作为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的参考因素。参见1176条。0005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依靠天地阴阳之气的交合而衍生,依赖天地的大气和水谷精气而维持生命运动,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正常地生存。因此,人类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情志好恶、起居饮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自然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摄生防病,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参见下条。0006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的天之气、地之物,才能生存;另一方面,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物候的变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所以说,天气与地气相交融,才具备了人类生命活动的条件和环境。如果人类能够掌握自然规律,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变化,采取积极措施,摄生保健,就能长久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参见上条。0007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其形态和功能特性来分析,都可以划分为阴阳两部分。如人体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而体表又可再分阴阳,如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以脏腑来分,六腑属阳,五脏属阴。而五脏之中又可再分阴阳,如心与肺属阳脏,肝、脾、肾属阴脏。再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部位的组织结构,虽然形态各异,功能复杂,但都可以根据其特性,用阴阳来概括说明。阴阳学说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矛盾,又协调统一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0008 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东汉·张衡《二京赋》)

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相应在身体、情志方面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一般来说,风和日丽的晴朗天气和春夏季节,即所谓阳时,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精神振作,充满生机;反之,凄风苦雨的阴冷天气和秋冬季节,即所谓阴时,易使人情绪低沉,精神委顿,身体疲乏不适。所以,人应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时令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衣着、起居和情绪,积极地去适应和驾驭自然界的变化。0009 人身之脉,阳法天而健,阴法地而翕。(清·吴仪洛《伤寒分经·比类金匮胃寒证》)

健,指强盛。翕(xī),指和合。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阴阳可分天地。阳主动,有健运向上的作用;阴主静,有宁静抑制的功效。脉的阴阳之分,可以体现脉位的浅深、脉搏频率的快慢、脉力的强弱等要素,从而显示人体功能的状况。0010 人者,天地之镇也。(《灵枢·玉版》)

自然界中,阴阳四时及其他事物的种种变化,会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产生影响。但是,人在承受这种影响时并不完全被动,也能具有主动性。比如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了解、掌握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依据四季的冷暖变迁,适时调理自己的饮食起居,以保养体内的阳气和阴精,主动避免或预防恶劣气候的侵袭。此外,人还能以气功、导引、服药等方式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所以说,人一旦掌握了自然界阴阳四时变化的规律,就能化被动为主动,适应自然,驾驭自然,“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因此人在自然界中超然于群物之上,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人为“天地之镇”一语更为深刻的含义是,说明人具有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如人工降雨以治旱,疏通河渠以抗涝,通草木之性以兴农,明理化之道以扶工,知礼义以息干戈,重卫生以防疾疫等。总之,人可以参赞天地而育造化。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之说。0011 人知夫生之为生,而不知生中有克;知克之为克,而不知克中有用。(明·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五行相生,是指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促进、资生等作用。五行相克,是一类事物对另一类事物具有抑制、约束等作用。然而,事物之间的相生和相克不是截然无关,而是密切联系的。体现为生中有克,克中有用。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维持其生态平衡,人体也才能维持其生理稳态。以木为例,木虽克土,而通过木生火、火生土的资生作用,使木克土中具有“生”的因素,是谓“克中有用”。木虽生火,而通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的制约作用,使木生火中具有“克”的因素,是谓“生中有克”。中医学所阐述的生克原理,说明人体各种脏器功能,有其生长的一面,而生长必须有所克制,才能保证人体正常功能的协调平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同样有生长,也必须有制约,制约是为了更好地生长,如果没有制约,必然会因过亢而致害。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有“亢则害,承乃制”之言。0012 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自然界万物皆依赖阳气,阳气充盛则万物生长,阳气衰亡则万物萧条,乃至死亡。张氏针对阴寒之气有碍生化而强调阳气为造化之主。认为阳主生,阴主杀。人为万物之灵,自然界万物不齐的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基本上具备于人体,它有似天地的一个缩影,故称为小乾坤。人身小天地同样有赖阳气为性命之本,即人体生命的发生、延续,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如肌肉运动、脏腑功能、气血津液运行,以及体温、呼吸、思维等所有生理活动和功能表现,都归属于阳气的主导作用。正如景岳自述:“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突出阳气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性,故称“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0013 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东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自然界的正常气候能生长万物,不正常的气候会伤害万物。就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处于自然之中的人当然也不能例外。生长、发育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自然条件,而自然环境的反常变化,又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如寒热反常与过湿过燥等都会干扰人的生理活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是统一的整体。机体活动与自然相适应,则健康无病;反之,则产生疾病。认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重视适应自然的必要性,对于养生防病、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0014 人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清·石芾南《医原·人身一小天地论》)

人是天地阴阳形气相感的产物,与自然界和谐一致,均受阴阳五行运动规律制约,人体生命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随着自然界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反之,就会产生不适,甚至生病。所以人类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协调相处,怡养心身,以适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0015 大抵人不能常动,亦不能常静。常动则胶于阳,而有以失于阴;常静则胶于阴,而有以失于阳。阴阳偏胜,则伤之者至矣。(元·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五)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人体得以正常生存的条件。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动或静,对于体内的阴阳消长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阴主静,阴静是指生命活动物质由显著变动转化为相对静止,或由强活动变为弱活动。阳主动,阳动是指生命活动物质由相对静止转化为显著变动,或由弱活动变为强活动。阴静阳动在相对的基础上保持统一和平衡,从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人若常动不静,则阳气太盛而伤阴;若只静不动,则阴精不能化生阳气,则阴盛而阳衰。如此皆为阴阳失调,必然破坏正常的生命节律,而导致疾病。只有动静得宜,劳逸结合,才能保持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健康也就有了一定的保证。0016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负阴而抱阳”,意指世间万物都包含有“阴”和“阳”,不能理解作背为“阴”,腹为“阳”。“冲”,意为虚,与盈相对。《老子》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十五章又说“大盈若冲”。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两个方面。如“二”由“一”分化出来,而“二”则可以变化为“三”,这就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正是由阴、阳再加上这清虚之气。万物都离不开阴、阳与气,这是“三生万物”的基本含义。老子哲理特别重视“冲气”,因为阴和阳是两个对立面,有了冲气才得以调和,万物才能正常生长。所以在道家养生思想中常强调“冲虚”这一概念。与《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意义相通。0017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

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守持于内。凡是阴阳事物或现象调和的关键,在于阳气内敛,不过旺,才能固守保护这种协调平衡。因此,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则会耗伤阴液,导致阳盛阴衰而使人生病。对于人体来说,阳气充足,阴气不虚,阴阳相互运动不息,才能维护健康,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0018 凡阴虚之极阳必厥,阳虚之极阴必躁。(清·熊寿试《伤寒论集注·太阳经中》)

阴虚之极,不能敛阳,产生阳气厥逆的证候;阳虚之极,不能制阴,出现躁动不安的证候。此为阴阳的对立制约,即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斗争、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规律,是促进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由于阴阳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如四季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即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而人体中的阴气和阳气之间的动态平衡,亦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反之,其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被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0019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张介宾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著名论点,强调阳气的重要,认为人体阴气的生成和衰败都以阳气的功能作用为主导,即所谓“阴以阳为主”。凡人之体温、活力及功能活动等,都是阳气的作用。及至呼吸停止,则身冷如冰、形存而气去。这种阳脱在前而阴脱在后的情况,正是阳常不足的表现。他又以春夏阳热而生化万物,秋冬阴寒而缺乏生意为例,说明“热无伤而寒可畏”;论证阳气的重要性,明确指出“生化之权,皆由阳气”。在生命过程中,“难得而易失者唯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唯此阳气”(《景岳全书·阳不足再辨》)。他认为阳气之于人犹如太阳之于天地,可贵之极:“天地之和者,唯此日也,万物之生者,亦唯此日也。设无此日,则天地虽大,一寒质耳,岂非六合尽冰壶,乾坤皆地狱乎?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0020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天为阳,天气从上而降,下降是天气的作用;地为阴,地气由下而升,上升是地气的作用。天气下降,化为水流淌于地;地气上升,化为气而蒸腾于天。所以天地阴阳之气相互感召,上升与下降互为因果。如此循环往复,便产生了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和变化。古人根据“人与天地相参”(《灵枢·岁露论》)的观点,不仅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如“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而且据此说明病理变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chēn)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促进了医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0021 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文子·上德》)

天为阳,天气在上,上则宜降;地为阴,地气在下,下则宜升。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升降有序,阴阳交通,天地交泰,万物化育。反之,则万物不昌。人亦天地万物之一,同样受宇宙日月气候之影响,若自然界气候环境变化异常,则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之说,可见顺应自然,为防病、摄生之要旨。0022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天地,指自然界;人神,指人的生命活动。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一,人体的生命现象可以认为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因此,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在总体上说是通应的。例如,自然界在一年之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规律,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变化也与之相适应。以五脏而言: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为至阴,通于长夏之气。以经络而言,经气的运行及其所在部位随四时而变化,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以脉象言,“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素问·脉要精微论》),则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的变化。可见人与自然遵循的是同一客观规律。无怪乎古人认为,自然是一个大天地,人身是一个小天地。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基本学术观点,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0023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这是先秦及汉代对世界物质性的基本认识,认为天地是由一种精微物质——元气所构成的。《庄子·知北游》说:“通天下一气耳。”一元之气又分为阴阳二端。《淮南子·天文训》:“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故分之为二,合之为一。天地阴阳之气在一年中消长不息,又分为四时,派生出五行物类。说明阴阳五行理论均建筑在物质的基础上。此论可以认为是中医学阴阳四时五行的雏形。这种辩证的、朴素唯物的观点,很快渗入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用以解释人类的生命现象,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0024 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素问·五运行大论》)

天地之动静,指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神明为之纪,意指有玄妙莫测的客观规律作为它的主宰。《淮南子·泰族训》说:“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纪,即纲纪、法度的意思。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昼夜的交替、四时的更迭、万物生长收藏的现象,都有其一定法则。《荀子·天论》说“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可知“神明”或说“神”的作用从事物动静变化的现象中反映出来。自然界的变化,又以阴阳之气的升降为运动形式,阴阳之气的消长盛衰,以春夏秋冬寒暑的变化最为明显。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原理,人体的生长衰老和疾病过程同样是受“神明”和“阴阳”规律的支配,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指出阴阳为万物“变化之父母”和“神明之府”。故凡养生和治病必须遵循这一根本道理。0025 天地之间,动静之为者,无非气也;人身之内,转运升降者,亦气也。(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泄泻》)

宇宙中运动不止的是气,人体内流行不息的也是气。气是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本性。自然界的一切生化明灭,发展和变更,都是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以人体为例,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摄入食物,排出粪便,饮入水液,排出汗、尿等,都是气之升降出入的具体表现。故处方用药,不可不注意气机的条达。0026 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元·朱震亨《格致余论·夏月伏阴在内论》)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气是组成万物的本原。构成万物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这就使得由气所形成的整个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处于不断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人处自然之中,也由气所构成。人和自然界皆本源于气,这是古代元气论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0027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

运气学说中,生于司天之气的叫做天气,生于在泉之气的称为地气。天地二气互相作用,就使六步之气(司天之气、在泉之气、左右四间气)发生分化,产生了六气变化的节序,这就叫六节。随着六气演化的逐渐推进,自然界万物便有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程。这里,运气学说为我们提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源于自然界本身天地二气(即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天气的变化、万物的化生莫不皆然。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节序的,从而使万物生生化化,无有终时。0028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

古人通过天象的观测,结合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总结出天干化五运,地支化六气的推算规律。此句提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神妙莫测,难以探得其中奥秘,此所谓“不以数推”。但人们可以通过现象的观察,来总结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从事物的“象”来把握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是中医学认识自然和人体的重要方法。人体的生命活动极其复杂,其中的阴阳变化,也可以从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来加以推求。诸如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观察等无一不通过表现于外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即象)来分析判断。“以象之谓”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问题,值得玩味。0029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可表示两个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或一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和地分别位于万物的上与下。天在上属阳,地在下属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清代孙诒让《札迻》云:“疑当作血气者,阴阳之男女也。”据文例,孙说为顺。男女,指阴阳的属性。血和气,是人体内的两种相关物质,具有相对的属性,血属阴,气属阳。左与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左为阳升之路,右为阴降之途。古代浑天说认为,天体自东向西、自左向右旋转,才有昼夜四时。水与火,是阴阳存在形式及其属性的具体表现,因为“阴阳不可见,水火即其证而可见者也”(张介宾《类经·阴阳类》)。可见,阴阳的应用范围甚广,可以解释自然界万物及其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这一意义上讲,阴阳是万物的能始,能通胎,胎亦为始,能始亦即本原。0030 天地变化之纪,人神运动之机,内外虽殊,其应则一也。(明·张介宾《类经·运气·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此条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规范着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而阴阳五行就是这种规律的一种体现形式。古往今来,中医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用于预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正如人体脉象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呈现出“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的规律变化。虽然脉象与四季对自然规律的表现形式不同,对于人体这个独立的个体而言,也有“内”“外”的差别,但都同样可以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解释,其规律是吻合的。0031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自然界有四时五行的更迭变化和寒、暑、燥、湿、风等不同的气候,促成了各种生物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同样道理,人体具有功能、属性各不相同的五脏,由五脏生理活动的结果而化生出五脏之气,并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以自然界而言:春属木主生,产生风;夏属火主长,产生暑;长夏属土主化,产生湿;秋属金主收,产生燥;冬属水主藏,产生寒。从人体来说:肝脏化生肝气,产生怒;心脏化生心气,产生喜;脾脏化生脾气,产生忧;肺脏化生肺气,产生悲;肾脏化生肾气,产生恐。这是五行理论在解释自然现象及人体生理变化上的具体运用。它作为一种思维演绎的方法,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0032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食(sì),给人吃。人类生存于自然界,须依赖自然界中的各种气体、水液、食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具体来说,天空中的清气供给人呼吸,地面上的各种食物和水液供给人饮食。正是清气、食物、水液等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进入人体之后,滋养五脏之气,促进了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产生精、气、神、津液,使人面色明润,并具有言语、视、听、嗅、触等功能。0033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素问·八正神明论》)

泣,通“涩”。人体气血的运行和卫气的沉浮,除与相应脏腑的功能直接有关外,自然气候的寒温阴晴,对此亦有一定的影响。如天气温和,日月明朗之时,人体的血液滑润濡泽(即“淖液”),卫气浮行于表,所以气血运行流畅。若天气寒冷,阴翳蔽日,则人体的血液流动艰涩,易致凝滞,卫气也因此沉伏于里。可见人体的气血阴阳与天地四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凡治病,必须结合天时变化来考虑,如针刺治病,即有“因天时而调血气”的原则。0034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素问·宝命全形论》)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这五种物质之间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生)的关系,还存在相互制约(相克)的关系。比如金能砍伐木,水能扑灭火,木能穿透土,火能熔化金,土能堵塞水。古人将此五行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认为自然界万物之间都具有这类相互制约的规律,因而举不胜举,不可穷尽。这一规律在医学理论中也得到广泛应用。0035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素问·五运行大论》)

根据运气学说的观点,自然界风、火、湿、燥、寒五行之气,随着时令变化更换其所主之位。春季风、夏季热(火)、长夏湿、秋季燥、冬季寒。如风运之气出现于春季,火运之气出现于夏季等,都出现于其当令之时,属于正常现象,则为正气,有利于人的健康。此谓“当其位则正”。有时候可能出现反常现象,即五气“各有所先”,先期而至,出现于非其当令之时,如风木之气,应于春季当令,若出现于冬季,则成为木邪之气。这是一种反常情况,即“非其位则邪”,对人体有害。0036 五行之理,甚而无以制之,则造化息也。(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

五行之理,无非生克而已。运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道理,可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由此而产生的运动变化。《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这是自然界和生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正是由于这种抑制和约束作用的存在,自然界和生命过程才表现出不息的蓬勃生机。反之,如果五行生克失于协调,那么上述抑制和约束机制被破坏,可出现亢而为害,导致生化止息。从生命活动而言,则表现为种种病理现象。由此可见,五行之理,生克制化不可偏颇。0037 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有鬼贼。(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

本化,从本气自化,表现为正常的气候及生物的生化。鬼贼,指戕害。五行生克之理,在于微甚。微则生克有序,万物生化不息,造化自有生机;甚则生克失调,万物生化受其戕害。参见上条。0038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属于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范畴。阴阳学说从事物双方的对立撷抗、依存互根、消长转化,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五行学说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说明事物的性质及各事物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与五行的关系犹如质与气一样,相辅相成,非常密切。五行是阴阳的物质基础,阴阳是五行的功能和功用。阴阳没有五行就不能确立,五行没有阴阳则不能运行。而五行的正常运行,也正是阴阳功能、功用的体现。在医学领域的实践应用中,往往是论阴阳联系五行,言五行不离阴阳。因为仅仅以阴阳或五行来解释,尚不能充分说明人体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肾阴虚与肝阳亢,只是说明了肝肾的病理性质,还须用五行的生克乘侮法则来解释肝、肾二脏之间的复杂关系。肾属水、肝属木,正常情况下,肾水充盈,涵养肝木(水生木),肝阳不致亢盛;在病理情况下,肾水(阴)不足,水不涵木,引起肝阳上亢。治疗原则应是“滋水涵木”,即滋肾阴以敛肝阳。由此可见,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具体、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0039 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收藏之理也,失常则天地四塞也。(金·张元素《医学启源·五郁之病》)

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变化运行。五运之气所发挥的作用,相互之间犹如权与衡一样能够自我调整平衡,使太过者受到抑制,不及者得到扶持,正常的气化有相应的变化,异常的胜气必有相应的复气。胜气,就是偏胜之气;复气,即报复之气。当元气偏胜时,可产生相应之复气以抑制胜气。这就是生长化收藏的道理,四时气化的正常规律。如果失常,则天地之气的升降运动就会闭塞不通。此条说明自然界内部存在着自我调节功能,这种功能表现为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维持这种生克协调关系,自然界和生命活动才得以表现出蓬勃生机。0040 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素问·天元纪大论》)

古人用五运和阴阳理论来解释自然万物的生成发展和消亡的变化规律。作为医者,怎么可以不弄通它呢?参见0091条。0041 五脏生克,须实从气机病情讲明,若徒作五行套语,茫然不知的实,多致错误。(清·何梦瑶《医碥·五脏生克说》)

五行本身包含了升降出入不同的运动形式。木性发散,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属性,气机辐散,对应“出”;火性炎上,具有温热、上升、光明、推动等属性,气机上行,对应“升”;土性濡湿,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属性,气机周转流行;金性收敛,具有沉降、肃杀、收敛、调节等属性,气机内聚,对应“入”;水性润下,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属性,气机下行,对应“降”。万事万物都充斥着气机的升降出入。五行相生相克,看似简单,但从疾病的角度讲,病机多样,病情复杂,如果单纯套用五行生克学说的理论,恐怕会导致很多错误。中医看重辨证论治,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同一个病症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由于不同的病机产生,可以发生不同的症状,其所需治法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应局限于理论的知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0042 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

根据人与天地相参的学说及五行属性归类的理论,人体的五脏除了与四时(五季)相对应外,还分别与人体及自然界中各种属性相类的事物互相联系,并可加以归纳。以肝为例,肝与四时中的春季相应,肝气与东方青色相通,与自然界的草木相交,在五味中与酸的属性相类,在五畜中与鸡的属性相似,在五谷中与麦的属性相近,在天体与岁星相得,在五音与角相合,在气味与臊相通,在人体则与目相贯,为病多惊骇……这种以五脏为中心,按五行属性将自然界各种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统一起来,是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理论具体应用于医学的一个范例。0043 不明五运六气,读尽方书无济。(《清史稿·高世栻传》)

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及其对生物影响的一种学说。其基本精神是,把人体与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宇宙的节律上来探讨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有学者称其为古代的医疗气象学。运气学说的实质体现了中医学在防病治病上的基本特点。它要求在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时,结合当年的天时气候特点来考察。治疗疾病必须因时制宜,“必先岁气,毋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因此,为医者倘徒知执方书以待病,对五运六气一无所知,往往就不可能准确把握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治疗难免有一定片面性,影响疗效。诚然,现代对五运六气的贬褒不一,但从整体上来说,其基本精神是正确的。0044 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

天、地、人,包括自然界气候变化、运气流注、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质禀赋、七情六欲等。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整体,天、地、人几方面因素时刻都在影响着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依靠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这种协调统一一旦遭到破坏,疾病也就发生。故为医者,必须知天、地、人。知天,指在决定治法时,应考虑到四时季节的不同,如春夏不过用发汗开泄,秋冬慎用寒凉等。知地,指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中人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的特点,因地制宜。如西北地区,解表药量要重,常用麻黄、桂枝;东南地区,辛温解表药量宜轻,多用荆芥、防风等。知人,指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甚至性格脾气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是因人制宜。知天、知地、知人,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基本思想,是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集中表现。只有全面地考虑到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0045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素问·六节藏象论》)

此条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强调运气学说对诊治疾病的重要意义。

运气学说是古人用来推测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一种理论。五运六气中每年轮转的客气加在主气上,称之为“客主加临”。通过观察主、客气的相得与否可以推测病的顺逆。天干标五运,地支名六气。阳干主运则运气太过,阴干主运则运气不及,由此产生气的盛衰、虚实、乘侮、胜复等变化。自然界的四时气候是变化多端的,当这种变化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必然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造成种种病理变化。同时,这种反常的气候变化,又影响着疾病的产生、传变及预后。倘能掌握四时运气的变化规律,就可以把握诊治疾病的主动权。否则,不知道当年客主加临,节气的盛衰、虚实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0046 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气交变大论》)

运气学说认为,如果是岁运太过之年,当岁的运气就会“先天”,即早于时令到来。反之,如果是岁运不及之年,当岁的运气就会“后天”,即晚于时令到来。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岁运的变化与人体的气血运行、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可以据此推测疾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作为防病的参考。在治疗上如能给予恰当地运用,亦将有所裨益。0047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整个宇宙的最基本物质。由于气的运动,才产生了天地间的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升降是气的主要运动形式。如天、地之气上升、下降的交流运动,可以产生四季气候的变化,亦可以形成雨、云等自然现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说明地气被蒸发而上腾为云,天气凝聚而下降为雨。天上所下之雨来源于地面上升的水气,地气所以能上升为云,还必须依赖天上阳热之气的蒸发。随着气的升降出入,自然界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0048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其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相克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具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我(己)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当五行中某行之气太过,则克伐己所胜之气,同时反侮己所不胜之气。如木气太过,则克伐己所胜的“土”,同时又反侮己所不胜的“金”。当五行中某行之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之气恃强凌弱,更加乘虚侵袭,同时己所胜之气也会因弱相轻而反过来侮己。如金气不足,则己所不胜的“火”便乘虚侵袭、欺凌,而己所胜的“木”亦因弱相轻而反侮。但是,凡恃强凌侮他气的,由于肆无忌惮地横行,也必然会削弱其自身的防御力量而容易受到伤害。0049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素问·八正神明论》)

月亮在太虚中最明显的周期运动规律是月相的变化,即朔、弦、望、晦,又称朔望月周期。“月始生”(朔)、“月郭满”(望)、“月郭空”(晦)是三种月相,所谓月之盛衰就是月相盈亏虚实的变化。月亮的这种周期性变化与人体生理有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月亮是引起海水潮汐的主要因素。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它也会使人体中流动的气血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所以当月亮开始充盛时,人体气血也随月新生,逐渐充盈,卫气亦随之开始畅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体的气血也相应充实,肌肉坚强。当月亮阴晦无光时,人体气血相应减少,肌肉削弱,经络也随之空虚,卫气也随月晦而衰减。虽然人的形骸依旧,但此时抵御外邪的能力最差,极易得病。月亮的周期性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对于摄生防病、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素问·八正神明论》据此而提出“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的针刺治疗原则。参见1176条。0050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一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制,就不能维持正常的变化与发展。明代医家张介宾曾云:“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类经图翼·运气上》)只有生中涵制,制中寓生,相反相成,才能运化不息。如果一事物生发有余,而无另一事物的制约,势必亢盛过极而为害。正如清代医家张志聪所言:“如火亢而无水以承之,则火炎铄金,而水之生源绝矣。”(《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五行中某气过亢,则乘其所胜,而反侮其所不胜,使自然界万物的正常生化过程受到干扰,产生一系列败乱之象。此时唯有其所不胜之气起而抵之,加以制约,方能使其复归正常,维系正常的时序变迁和万物的不息生化,人体阴阳气血也就得以正常生发与和调。0051 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离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

人身的水与火,也就是阴与阳、精与气。此条所说“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乃是强调阴阳互根、精气互生的道理。阴之所成,精之所生,离不开阳气的推动与气化作用;阳之所发,气之所用,亦离不开阴精的滋养和濡润功能。阳为主宰,阴为源基,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阴得阳助则源泉不竭。基于上述阴阳互根、精气互生的观点,张氏对虚损证的治疗,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精中生气,气中生精”的精辟见解,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0052 以变化言之,则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医易·医易义》)

以事物的变化而言,事物由小到大,生养发展的阶段,谓之“化”,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向它的反面转化,谓之“变”。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而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生化极变”是事物的普遍规律。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阴阳转化,物极必反,万事万物,概莫能外。当然,阴阳转化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重”和“极”,即是转化的条件。自然现象的昼与夜、暑与寒的更易,人体生理功能的兴奋与抑制、吐故与纳新的更替,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表与里、热与寒、实与虚等的转化,无不是阴阳转化的具体体现。0053 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阴阳是概括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功能特性的机动的代名词,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若按人体精、气的功能属性来划分阴阳,则精属阴,气属阳。精与气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相互化生。气旺能生精,如肾精亏虚,往往加用补益肾气之品。气还能固摄阴精,如气虚不固,则会发生漏汗、遗尿、遗精等病理现象,治疗每每补气以摄之。反之,气也有赖于精提供营养才能存在,并发挥正常功能。精亏必然导致气伤,如大汗淋漓可致阳气虚脱,频频遗精会使肾气受损。精与气二者关系千丝万缕,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是不可分离的。若以寒、热的性质来分阴阳,则寒为阴,热为阳。寒、热是两种性质完全对立的致病因素及病理现象。以致病因素而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热为阳邪,易耗阴津。就病理而言,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身体功能活动衰减的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尿清、便溏等症。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身体功能活动亢进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溲赤、便秘等症。寒证用温热药温阳祛寒,热证用清热药清热泻火,治法绝然不同。所以辨证治疗必须分清阴寒阳热。否则以热益热、以寒增寒,难免遗人夭殃。当然在一定条件下,寒热可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证,也可以相互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证转寒的情况。但此时寒热仍然不可混淆。如表寒里热,则应散表寒清里热;表热里寒,则当清表热祛里寒。又如寒证化热,未化火前仍作寒治,已化热后悉作热疗,不容相混。0054 生而无克,则有进无退,而气易尽;克而无生,则消者不长,而机以穷。(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五行问答》)

五行相生相克,用以描述物质形态的相互关系。五行相生,指事物的相互资生、促进或助长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指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事物只有生长,而没有制约,则气最终容易耗竭;若是事物只有制约而没有生长,那么弱的一方不发展,则变化之机就到了尽头。五行之间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才能维持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0055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

岁气指当年主岁之气。张介宾云:“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类经·论治类》)伐,违背。天和,指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与人气相应的规律,即天人相应。张介宾云:“人气应之以生长收藏,即天和也。”(《类经·论治类》)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运六气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医生当研究自然界与人体相关的规律,这对诊治疾病十分重要。《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道,阴阳更生,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从运气角度来说,医者在诊治疾病时,必须首先掌握当年岁气的盛衰情况,结合人体病情,确定治疗原则。这在当今气象医学兴起之际,更显示出其指导意义。0056 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北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邵雍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在一个时间段内,动的开始则是阳的开始,所谓“动而生阳”;动的结束则是阴的开始,所谓“静而生阴”。事物就是处于这样的动静、阴阳、生灭的变化之中,其间的交替变动,就是天道外在功用的表现。阳气生成于运动的开始,阴气生成于运动的末尾——极。阴气与阳气相互交融,始终处于动静的交替变化中,逐渐形成了天地。阴阳存在于运动之中,而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所以阴阳无处不在,这也说明了阴阳的意义。0057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

运气学说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天之阴阳,木、火、土、金、水五运是地之阴阳。天气主阳生阴长,地气主阳杀阴藏。与天之六气相应的五运“动而不息”,每五年轮转一周;与地之五运相应的六气“静而守位”,每六年环转一周。故天地之气,有动有静,上下相交,相互感召,阴阳交错,互为根源,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变化便由此而产生。0058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素问·天元纪大论》)

自然界蕴涵着纷繁的事物,并无时不在发生着神奇莫测的无穷变化。但追溯这些事物与变化产生的根源,不外乎天与地两个方面。在天的方面,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无形的六气;在地的方面,其产生变化的原因是有形的五行。在一定的条件下,天地之间无形的六气与有形的五行相互交合感应,发生种种质的变化,进而生成自然界纷纭繁复的万事万物。0059 有死有生,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明·张介宾《类经图翼·运气·太极图论》)

如同死生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一样,升降是人体气机消长的规律。有死有生,大自然才能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气机才能运化不止。二者的共同点是循环不息。气机出入升降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运化十分重要,能够起到吐故纳新、活化机体功能的作用。出入升降功能一旦紊乱,人体的生命和健康状态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气机畅通无阻,升降有序,是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0060 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人与天地相应,人体的阳气在昼夜之中存在着盛衰消长的节律变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在病理情况下,正邪斗争往往与昼夜的节律变化密切相关。慧,清爽之意。早晨阳气生发,有助于抵御邪气,故病情转轻,神清气爽;白昼阳气旺盛,能够制伏邪气,故病情安定;傍晚阳气开始衰减,逐渐不能制邪,病情也就加重;入夜人体的阳气最为虚弱,无力抗邪,邪气鸱张,故病势转重。医生应把握一日之中阴阳变化对疾病的影响,顺应天时以调虚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