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发展新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4 21:04:16

点击下载

作者:周小其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探索与发展新论

探索与发展新论试读:

前言

在我们编写的《探索与改革》系列丛书的第一辑及第二辑《改革与创新》与读者见面之后,应广大作者要求和出版社之约,我们再次编写的《创新与发展》作为《探索与改革》系列丛书的第三辑现在与大家见面了。

本书在第一辑、第二辑的基础上更注重选题的新颖性与实用性,所选论文更贴近工作实际,突出了创新与发展的研究要素,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和实效性,相信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再次欢迎与肯定。《创新与发展》的编写宗旨,仍然以不同行业、系统的不同来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视角反映了创新与发展主题。这些来稿大都来自来自实践第一线,充满活力,对一些新观念、新思维、新现象、新发展进行了更有力度地探索,并注重了创新与发展的特征的发挥。来稿有的从一个具体课题展开,对一些新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提出了更新的见解;有的从一个局部入手,围绕某一个专题深入剖析,拓展了改革与创新的空间;有的立足于某个领域或体系,独辟蹊径,从更新的角度,阐释了课题创新的意义,展示了课题的创新方向;有的选择具体行业或系统,抓住研究课题本身的多元性要素,就某些概念、观点、特征等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述,作出较好的创新性回答。凡此种种,作者都在一定的高度上联系实际,观点鲜明,阐述独到,论述充分,见解独特,明显地提升了研究课题的创新价值,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的进一步创新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书反映的创新性课题较多,覆盖面较广,对提高读者论文写作水平与提高论文创新价值有极大的帮助。同时,本书稿件统一按论文编排格式进行编排,主题清晰,结构明朗,编排得体,注重效果,突出了理论的深入浅出、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注重了本书的实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因而学习与借鉴的作用十分明显。

本书除可以供各机关相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行政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工会工作人员等学习使用外,还可以作为论文范本,为相应的职称论文评审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并且资料、学习、参考、借鉴、交流等综合作用相得益彰,其互动性必将进一步增强。

本书由主编周小其全面负责,提出全书总纲,具体确定编发框架,制定编审要目,同时对全书进行统稿与总纂。在本书编审过程中,我们谨向相关参考文献和相关参考资料的原作者表示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支持本书出版的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同仁、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编发的人士以及参编人员表示衷心的谢意!

本书编写时间紧迫,尚有不妥之处,恳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使本书更为完善。周小其2011年3月8日

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分析

周小其(四川工人日报社)

[摘要] 把握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内涵、特点,针对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误区,提出了注重新闻语言相对性表达的易读性方法,进而提高对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全新理解并对此进行了新的探讨。

[关键词] 新闻语言 相对性

中图分类号 H085.4 文献标识码 A

客观事物总是存在着相对性。新闻语言是广泛用于思想、情感、行为等交流的结构化语言体系。它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表现形式,通过对语言进行组合与利用,以传播使之意义化、信息化与形象化,并满足大众对新闻的需求。新闻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内聚力,展示了新闻语言的特有表现力与影响力。从新闻语言表达的效果、影响等层面看,其语言表达的相对性特质尤为明显,因而对新闻语言的正确表达有相当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内涵及特点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也具有特定的概念与内容:一是大众受到新闻语言的某些支配不是绝对的,存在交流互动的相对形式;二是有自己相对的形式与分类;三是它可以作为观察与认识世界的透镜,对我们感觉经验中的某些意义进行不同诠释与启发;四是它对来自大众语言的习惯认识与理解所进行的任何的语言解释同样是相对的;五是它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形式,始终是语言的一种利用与再现,表达的相对性非常明显。基于新闻语言也是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和一种特别的语言载体,其意义、内涵、信息、概念,包括不同表达方式、语义、语形等,总会相对地体现新闻语言表达的共通性、稳定性、延伸性,提示出基本词义不断引申、演化和外延性不断扩大的变数,扩展了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特点是明显的、多样的。(一)新闻语言表达存在词汇的相对性选择

由于人们思考、认知、意识等的不同,新闻语言发展受到人们感知分类与不同世界观的影响,会出现许多相对不同的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如表示“骆驼”一词含义的,在阿拉伯语中有大约6000个。在汉语中,与“看”一词寓意紧密相关的词,如“望”、“瞧”等有100多个。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最有表现意义的“这一个”或“那一个”进行恰当的意义表达。比如,美国西部印第安人中的霍比人语言没有不可数名词的概念,欧洲人说“一杯水”,霍比人说“水”。在霍比人眼中没有夏天,“白天才是热的,夏天是不热的”。此外,对日本妇女的一项调查显示,当用英语询问其职业愿望时,多数人愿意做教师,而用日语询问时,更多的人则选择了“家庭主妇”;中国女性用英语询问其职业选择时的多数回答是做教师,用汉语询问的回答则更多是“公务员”。新闻语言表达对词汇的相对性选择同样具有可比性。研究表明:一般女性多用副词、叹词、形容词,关注人,爱提问,乐于解释,语言表达比较细腻;男性则相反,用语坦率、直接,慷慨激情,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注重对一些形象的构建。(二)新闻语言的表达存在相对性的意义融通

我们不是简单地运用理论给事物贴上词汇标签,而是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创造或反映现实。我们经常使用外来词汇,如马达、冰激凌、康拜因、芭蕾、交响乐等进行意义的沟通,目的在于表达不同形式与读音的词汇可能共同的内涵或意思。新闻语言的融通不同于对词汇的相对性选择,更侧重于词汇或短语的意义融通,出现意义上的“这一类”或“哪一类”。事实上,我们常常以语言来判断人的性格、脾气等,从中去分析一类人的不同素质、能力、性格等状况。所谓小说中的张飞、李逵等豪言壮语,气势如牛,声似洪钟,是一种“猛男人”类型的意义融通。如若男士说话带呼吸声,音调抑扬顿挫,会被认为是艺术性格;带喉音略有嘶哑,被认为是年纪偏大,成熟老练;既带喉音又带胸腔等共鸣的就有磁力,在女性眼里就可能是可依靠的“大树”或“港湾”。又如,使用语言爱用短句,突出气势,其性格就可能直率外向,办事比较干练;用语平铺直叙,语言平平,就可能就被认为是能力不足、单调乏味,没有吸引力与可信度。对于女性人物用语,说话带呼吸声被认为有女人味;声音紧张、频率快捷、表达急躁,被认为是易动感情,脾气不好,粗心大意;声音细小、语调缓慢,被认为是不成熟、懒惰;声音细柔,略带鼻音、有甜润之感就是撒娇、示爱、关系亲密或性感的表示;经常提问、话语冗长,则是没信心、爱猜疑、无自信的表现,等等。我们还可以看到,教师擅长说道,用语既婉转又直露,力求让对方接受;医护人员用语注意柔和、与人无争;艺术家用语长于频率与节奏;研究人员用语看重空间与准确,等等。新闻语言表达存在相对性的意义融通与表达,同样具表现力与形象感,是源于相对融通,不绝对化地使用语言非常明显。(三)新闻语言表达与非语言表达存在相对性互动

新闻语言的表达与非语言的表达都是以调节、强调、补充、替代、重复、否定等表现形式进行的一种意义联动。美国戈登·修易斯的研究认为,人体可以做出1000种以上的动作或姿势;伯德惠特指出,仅人的脸部就可以有2.5万种不同的表情。同时,研究人员发现人的眼睛可以传递的信息量相当于语言可以传递的信息量。于梅瑞宾发现,在人的全部信息传递中,有55%是靠无声进行的,有38%是靠声音,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只占了7%。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梅拉比安和费里斯的实验也证明:人的全部感觉=7%的语言感觉+38%的声音感觉+55%的面部感觉。伯德惠特的研究表明,人们面对面交流,其有声信号低于35%,65%的交流信号是在无声状态下进行的。一个人平均每天用10分钟说话,平均每句话用2.5秒,剩下的时间是靠非语言手段来进行信息交流的。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利用照片研究,证明了人们快乐、悲伤、害怕、厌恶、生气、兴趣、惊奇七种基本情绪客观存在,并同样存在非语言表达的形态。以上说明:新闻语言不仅自身存在用语的相对性,与其他非语言形态或体系同样存在相对性,并且还有意义上的关联与互动;新闻语言的相对性常常影响并决定着具体的用语方式,但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去掉中间层次的二元价值思维方式的判断;它们互动的关系非常密切,排斥少而互动多,有明显的共同趋向和表达愿望。(四)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能动作用明显

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在词汇或短语的选择与意义的表达上都有独特的空间,并且可以跨越新闻的专用语、专业语、数字用语等用语范畴,进行更多的能动:可以促进新闻文本的形成,影响新闻各种要素的综合利用;对新闻事件提供不同的词汇选择并进行不同的语言表达;能突出“倒金字塔”或“金字塔”等不同结构形式的相对特征;有助于“5‘W’+‘H’”新闻要素的正确组合与选用;体现新闻导语的不同类别、形式的特点等;对新闻报道背景材料进行对比、说明或注释等不同侧重点的表述,等等,并一直以相对选择、相对表达来施之于影响。

二、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误区

普通语义学以指称理论为基础,认为语言的一些特性极容易造成语言误用。忽视对新闻语言的相对性表达是其中原因之一。经常看电视或报纸的人常常对一些已经看似明确的问题存在高估的现象:如果电视中有20%以上的角色与法律有关,那么会过高估计实际从事法律工作的总人数2%以上;看到电视、报纸等对犯罪的报道,不少人会不自觉地提高社会实际犯罪率3%至5%。这些偏高现象,实际上是大众依据新闻语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的一种相对性评估。显然,新闻语言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材料,它表达的相对性程度,会从语言的表达途径贯穿并影响整个新闻事件的报道,稍不注意就会出现用语上的误区,影响报道质量。(一)新闻语言中的相对性死线抽绎

死线抽绎即引出某个头绪展开却没有正确表达结果的一种语言演绎过程。新闻语言总有一定的抽象性,所谓“深入浅出”地对一些高度抽象的概念进行解释是必要的。但这种“抽绎”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新闻语言的使用者往往从自己的领悟、理解或把握的基点出发进行语言表达,忽视了读者可能因为学识、理解等原因而产生误读,即“深入”了而没达到真正的“浅出”。新闻语言相对性表达出现的死线抽绎的现象比较明显。在新闻语言的具体使用上,我们可以看到诸如“基本实现”、“明显变化”、“更进一步”等表达几乎成了一种惯用模式;一些数字堆砌成了一种数字游戏。甚至把用于增加的倍数用于减少,约数与定数在一句话里同时使用,“以上”和“以下”不分是否包括了本数,“增加到”和“增加了”的概念表达不清。其结果是使抽象的东西难以具体化,叫人更难以捉摸,不得要领。此外,由于虚假同感偏差的存在,不少人通常都会过高估计自己的某些喜好,会想当然地扩大自己喜好的范围。喜欢效益评价的,就有可能高估一些经济指数,降低相应的风险考虑;非常自信的,可能会在更多层面表现自己的自信力。这种倾向性所造成的虚假同感偏差,缺乏置留相对性的空间或余地,最容易轻率地运用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不实在的数据、不全面的统计、不详实的材料,致使在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上屡屡失误,造成用词用语的虚拟、游离、模糊、随意拔高或任意降低,难以真实反映出要表达的意思或内容。(二)新闻语言简单分类导致相对性表达的偏差

由于分类的简单化使新闻语言的意义表达失去了相对性表达的约束,因而变得模糊不清、概念不明,出现语言的差异指认与归类不当的情况。尤其是对同类语言差异性注意不够,使语言表达出现内涵被移植、概念被改变的情况。如“弱势群体”的词意内涵被随意扩大,于是把下岗者、艾滋病患者、受伤害女性、智障者、农民工、80后等统认为弱势群体,并且这一词意还在继续扩大;对一些内涵不同的丑陋现象,动辄就归入什么“门”,如“艳照门”、“吃喝门”、“粗口门”等,并力求去归纳演绎他们的共性,以为可以由此创造新的词汇并归类,其结果是内涵混淆、概念不清、指认不明。新闻语言简单分类导致相对性表达的偏差已经非常明显地影响到了很多领域,其结果必然会是灾难性的:为满足一些受众者的用语偏好,一些比较严肃的词汇或短句打破了相对性界限,尽量被口语化或方言化,甚至加入一些打诨,用低俗手段去迎合其“口味”以增加语言表达效果;为了词汇或短句更具新意,一些新闻语言的使用者不惜猎奇,随意改变新闻语言的词汇构架,随意引入一些网络语言并予以绝对性表达,使新闻语言的表达极端化、绝对化,等等。(三)漠视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特征而出现语言的歧义现象

无可厚非,我们利用不同的词汇或短语来表达相同事物,可以增加其表现力度。但如果大众并不知道是在表达同一事物,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就是歧义了。谈到水的治理,一位人士以“一瓶瓶装水过滤只要7分钟,而大自然要14年”来展开话题,另一位从我国人均淡水的占有率强调淡水的重要,结果人们后来才发现,两人的主题、观点完全一致,只是措辞不同而已。还有,同样使用一个词但对该词的使用有不同的意义理解而出现歧义。年轻人对“惬意”的理解更多是“爽”,对“无可奈何”常常表达出“我晕”的意思。在“蜗居”、“月光族”、“啃老族”等不少词汇上,年轻人的认识与理解与其他人就有明显差距,理解词义的重点显然不同。对相同词汇的不同意义理解,我们不加分析地随意运用就会歧义横生,道此而非此的现象非常明显。出现新闻语言的歧义现象主要原因是:一是一些词汇的多音多义使语意不明;二是没有注意词汇或短语存在的相对性表达,出现不同的词汇或短语表达同一意思的状况;三是共同使用一个词却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表达;四是因为语源不同,语言生成环境不同,一些外来语与自身用语存在相对性表达的不同而造成歧义;五是使用语言的习惯不同,理解不同,相对性的表达则不同,因而出现歧义。(四)用语呆板僵化,模式陈旧落后

所谓呆板,即惯用新闻语言的一些表达模式或形式,力求表达的四平八稳,使新闻语言相对性的表达“中性化”。如对会议的报道,在作了必要的交代后,就出现“会议指出”、“会议强调”、“会议要求”、“会议号召”等惯用表达方式。对一些新闻事件的结果作必要交代,常常有“正在进一步调查中”、“措施即将出台”等模糊表达;对一些经济指标惯用“同期相比”、“效果明显”、“可比计算”等似是而非的表达,叫人难以判断实际成果。所谓模式陈旧,即语言表达过于呆板而出现新闻式样的模式化、板块的凝固化。在大量文字装填版面的情况下,加上文字可能枯燥、单调带来的潜在影响,必然导致大众对新闻体式的不满。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种统计的不平衡性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就是二八法则(又称为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抓住关键的少数、利用多数,运用相对性特质,可以使预期绩效更具实效。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体现的显然不是简单的二八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新闻语言表达因为事实上存在着的归类关系、属性差别、用语僵化和模式陈旧落后的情况,或多或少地在新闻语言上出现了所谓的“二八现象”,即常常有新闻语言的“二支配八”或“八支配二”的语言习惯。所谓“二”,就是往往用新闻语言量的少数去支配占多数语言量的大众的“八”,即以新闻语言的特有形式使大众被动接受所表达的新闻语言和新闻内容。惯用性的结果,就是语言公式化、模板化。反之,为迎合大众“口味”,又出现“八”支配“二”的情况,即新闻语言口语化、方言化,出现降档、套式现象。(五)简单运用二元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出现用语的极端化

简单运用二元价值判断思维方式,扭曲新闻语言的相对性属性,出现用语表达的极端化,也是新闻用语中的一大痼疾。二元价值判断排斥中间层次,强调非此即彼,极易影响新闻语言相反或相对意义的正确表达。我们常常对大与小、东南西北、对与错进行取舍。事实上,大与小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大与小变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情况。表达方向的东南西北如果没有某一个点的参照或对比,也难以真正判断出具体的不同方向状况。新闻用语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用语极端化,导致判断、结论等的绝对表达极具负面影响。极端化表现出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随意的拔高或贬低,违反了新闻用语的相对性规律。如:随意使用“实现了××宏伟目标”、“提前进入小康”、“必然实现”、“跃居首位”等词汇或短语;夸大新闻事实,随意加入作者个人判断、观点、看法,出现表达的“绝对一边倒”等。

三、注重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易读性

著名学者弗雷奇提出了阅读易读性公式和人情味公式。其阅读易读性公式为:R.E.=206.835-0.846wl-1.015sl。其中,R.E.=易读分数,wl=每100字的音节数,sl=每一个字数句子的平均。由此公式所得的分数在0至100之间,得分越高越容易阅读。人情味公式为:H.I.=3.635pw+0.314ps。其中,H.I=人情味分,pw=每100字中的人称数目,ps=每100句子中人称词数目。由此公式得出的分数在0至100之间,得分越高越有人情味。两个公式形成的易读性测量被广泛用于教科书评估、新闻、大众传播内容分析、政府公文等行业或系统。这也为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提供了新的易读方法。(一)以增加利于相对性表达的具体词句和相关内容提高易读性

即依据新闻用语的相对性特性来丰富其表达形式与表达手段,力避用语与表意的绝对化倾向,给大众思考、判断、分析的相对空间,而不是把要表达的固有意思简单地让大众接受。根据媒介议程设置的关键要素,我们可以利用“0/1效果”(知觉模式),以报道的某个事件会影响到大众对该事件的感知来确定用语的相对表达形式;利用“0/2效果”(显著性模式)强调某个事件,引起大众对该事件的明显关注来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相对性语言的表达;利用“0/1/2……N效果”(优先顺序模式)对一系列事件按优先顺序排列进行不同程度的报道,以不同程度的相对性语言来进行构架,从而影响大众对这些事件不同程度的关注或判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受。如今年对“两会”,明显减少了对会议全过程与领导人的全方位报道,而是抓住大众关心的相关热点,如民生、社会公平发展等进行了重点提示,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二)利用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原理,达到文本与认知的互动

利用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原理,跨越到报道文本与大众认知的相对互动,可以依据测试、评估等来检验新闻用语的可靠性、准确性、可行性与科学性,这已经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我们知道,传统的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活动,现在又有了新的“互动”的概念。在传播的信息量进一步加大、其反馈价值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有明显的角色互换,并且存在信息共享的状况。新闻报道受情景,即各种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已经出现多渠道、多形式,互动频繁的新特征。根据传播反馈特征,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媒体自身与大众在传播中的相对性意义互动,就可以避免大众“一边倒”、“不这样就必然那样”地被动接受的状况。这种互动,新闻用语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利用新闻用语的亲和力、表现力和感染力,去体现新闻语言的特别表意、特有数字、特色事实、特设氛围,从此与大众进行有机互动,可以促进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进一步深化,有效提升其质量。(三)根据不同大众对象,选择不同的词语来提高阅读兴趣以增加易读性

新闻用语要先声夺人,立见效果,就必须在用语上充分考虑对象的阅读兴趣、理解能力等实际状况。依照语言命名、互动沟通、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立足于新闻语言表达的易读角度,我们应该注意新闻用语与接受对象用语的相对互动,把握两者的相似点,表达出对象想要表达的意思,实现真正的意义沟通;利用新闻用语的相对性特征,给对象留下易读空间并加大信息传递,增加其阅读需求与兴趣;注重对大众语言的吸收、嫁接、提炼、融和,达到语言的相对贯通;对具体词汇或语句的选择不绝对、不随意、表意不曲解,表达不艰涩,尽可能地给大众可读、可想的空间。(四)在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上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

在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上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利用事物间的相对关系实现新的互动与发展。英国的麦奎尔认为,可以从使用的媒介体或信息角度来区分新旧媒介:一是看互动程度,即指传播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效果;二是大众对媒介信息的体验程度,即指通过媒介的丰富性来感受具体的“社会感”、“社交感”、“人际感”以及“真实感”;三是自主程度,即大众对媒介有多大的内容控制与使用作用,可以在媒介的传播中获得多少属于自己的独立的自主性信息内容;四是媒介可以给大众多少愉悦感,使之获得有价值或质量的娱乐;五是媒介存在比较多的内容独特性与私人性的内含量,在语言上存在相对性表达。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要进行有跨度的尝试,即在用语的层面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新闻语言的表达形成内容更丰富的易读体系。我们可以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一书提出的需求层次论来引发大众对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认识,从而形成易读性的一种构架或模式。我们可以这样多层次地考虑:第一,新闻用语的易读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或精力,可以满足大众不同的生理需求;第二,新闻用语具有的相对性,可以进行传播效果的多元递进,实现传播的效果需求;第三,新闻用语表意的恰当、准确,可以满足大众归属与喜好的需求;第四,新闻语言表达能利用相对性原理,促进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来满足彼此尊重的需求;第五,新闻语言的相对性的要素可以满足人们认知的需求;第六,语言的流畅性、表意性、形象性可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第七,可以通过新闻语言相对性表达的开发与利用,展开新课题,取得相对性研究的更多成果,体现其更大价值。(五)注重从使用词汇或短语的语言意义表达的互动

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要注重从使用词汇或短语的主要形态到语言意义表达的互动,并与其他相关事物进行更大的意义互动。人际传播中的意义协调管理简称CMM理论,它把一切传播都看成是一种有意义的协作。CMM理论有两套特定的规则,即组成性规则和规定性规则,这可以帮助我们协调新闻语言表达词汇与意义的相对性互动。利用组成性规则,新闻语言表达可以在词汇或短语中进行有目的性的对比选择。如语言贴切,用词准确,大众会予以肯定的回报。规定性规则更多用于对语言相对性表达行为的回应,即大众予以肯定之后,自己以某种意义的形式进行回应。如抓住新闻语言的意义的互动,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语言的意义表达来满足大众更多的需求。新闻语言的相对性表达要从主要的词汇或短语的选择形式,延伸到语言的相对性意义表达,并与其他事物相对互动,使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从其特定环境中走出来,予以更多意义,才有助于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延伸与发展。

四、提高对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全新理解

显然,对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全新理解有助于新闻用语的规范,更利于新闻的传播者与受众对象更好地相互认知与理解,并可以运用更新的互动方式,达到对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创新性认识,以全新理解实现认知的实质性飞跃,促进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延伸与发展。(一)共同构建对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有效互动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它指出,一些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事物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其未来状态会出现极大的连锁性差别效应。在今天,受“蝴蝶效应”的影响,更多的新闻受众人群越来越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固有的认知,所以品牌媒体、新闻实效、用语特色等等,这些有形或无形的价值体现,都会成为他们选择新闻阅读的参考因素,影响着他们与媒体的互动程度。同样,媒体坐而无忧的优势地位日渐势微,开放式的竞争让更多媒体不得不考虑各种反应对自身发展的潜在影响。其结果就是:两者都希望捕捉到对自身有益的“蝴蝶”,拥有“蝴蝶效应”而不会被对方所抛弃。那么,相互依存、各取所需,以有效互动的做法,共同提高对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认识,便成为了一种互动的全新手段。这种有效互动的意义在于三个关键要素构件的趋同性或一致性:一是双方平等、包容,两者的传播与吸收出现宝贵的信息反馈,改变了以前的单向传播的填鸭式模式,在“表达”的基础上以互动增加了两者的交流价值;二是取得了对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的共识,并且利用这种共识促进语言的交流,进而达到心灵的交流,体现了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绩效,即这种相对性的特质表现与实际应用,使新闻语言与大众语言出现了更深的意义对接;三是有效互动的“蝴蝶效应”实现了事实上的新闻资源和受众资源的积极配置,互动交换,绩效共享。(二)充分应用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原理

按照提示语言相对性研究理论的萨尔皮—沃尔夫假说,语言表达的相对性是人们准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一种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人们从感觉经验中分类出来的一种语言意义的形式。相对性原理决定了语言表达的多重性和丰富性,在受制于一些语言环境的条件下,相对性仍然融入了不同的语言,以语言的词汇或短句表达着被描述对象的相似或近似的一些特征。充分应用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原理,就是在设定的一个语言环境中,如设定的新闻语言环境,通过词汇或短语表达更多被新闻语言所描述的对象存在着的相对性意义。说到领导者特质,就可能有办事果断、雷厉风行、说话算数、强势作风、倡导创新、积极导向、视野广阔、敢于变革等的描述。这些可以视为是对“一个领导者群”的描述,也可以认为是对“一个领导者”的描述,不过是他具有更多的特质罢了。推论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原理,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对某一个事物或概念的相对性看法与结论。同时,相对性所特有的语言空间,可以对描述的对象有更多的施展余地,并不是以相对来否定绝的推论。充分应用这样的相对性,还可以有更多词汇或短句运用的空间、语言思维的空间、具体运作的空间以及更重要的表达空间。同样,它可以极大地丰富使用者的学识、实践、创新、语言选择、表达方式等多种能力内涵。在新闻语言表达中运用相对性推论或原理,其意义远远超过了简单的哲学命题。这是因为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的运用、价值、实效、普及、工具、交流等的动能作用是任何哲学课题所无法解决的,也是其他新闻语言要素替代不了的。(三)利用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提高新闻语言的传播能力

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不断提示或强调新闻语言特性会影响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分类和各种认识。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既有社会共享性又有个人的风格性、两者同样对提高新闻语言的传播能力存在着现实与潜在的影响。如运用相对性原理,凭借指称理论强调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指代关系,我们就可以利用语言的静止性、有限性和抽象性来避免不正确或不准确的新闻语言指代,从而避免新闻语言的绝对演绎,或词汇的绝对嫁接与语义的交混替代。此外,利用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原理,我们还可以在对新闻语言基本特性的探讨基础上,对有效提高语言的传播能力进行综合性支撑或扶持。它主要表现在四个关键构建点上:其一,运用相对性原理,可以净化新闻的语言环境,为新闻语言提供用语对比与参照矢量,能有效增加语言或词汇的选择性、可比性与实用性;其二,可以凭借相对性的新闻语言表达特性,比较准确地表情达意,丰富新闻语言形象与感染力,舒张表现力,净化传播,提升传播质量;其三,增长传播可选要素,促进传播的语言表达配置,进行资源置换,用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优化传播构架、层次,助长传播,实现优势互补,使传播能力更具有能量与质量优势,获得更多传播绩效;其四,利用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资源,对整个新闻语言的表达进行补充、完善、提高,进而转化为新闻传播的综合能力。如传播的感召能力、传播的数量与质量并举能力、传播的影响能力、传播的优化能力,等等。(四)注重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自我创新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相对于绝对的比对中运行,我们即可利用两者的平衡状态开拓自身的自由天地。在这样的动态里,事物发展的环境相对稳定、和谐,兼容与平静就一种绩效反映,由此产生了无数哲学意味的命题。于是我们想到了“鲶鱼效应”。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其成活率会大大提高。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反之,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己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它对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的自我创新无疑具有一种特殊的启示:鲇鱼激发活力。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创新,把更多富有生气、表达更为贴切的相对性词汇、短语融入运用之中,要不断引进吸收富有相对性表现力的词汇或短语,增强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能力,进一步丰富相对性的语言库,强化其使用平台。二是使用者要能够预见相对性表达发展的方向以及现有资源与未来运作形态,能够把相对性的系统性结构变化和功能演绎,有效地在新闻语言运用上不断进行相对性的思考,在流程、设计、配置、绩效等方面体现相对性的自我建设成效,形成表达相对性的体系或系统。三是自我创新要不断体现模式创新。横向和纵向模式可以扩大应用范围、丰富语言相对性表达的内容、丰富使用手段、成就表达的创新。单一螺旋模式可以针对某一个词汇存在的相对性进行演绎和延伸,也可以扩大较多词汇并进行选择。如人这个词,就可以利用相对性原理演绎出上百个与之有相对性关联的词汇。比如老人,结合与之关联的就有中年人、年轻人、青少年等。再细化,可以从人的职业演绎出更多的近似性职业的分类、从人的性格特征演绎出相似性格的不同的人。四是注重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互动演绎和内涵扩展的发展状态,即利用语言表达的绝对性反衬相对性,进行相应的课题研究,反之亦然。这样的互动,对于构建相对性体系、促进语言相对性的探索与研究在新闻语言中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五)深刻理解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链动效应

从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看来,利用相对性原理解析新闻语言,总是从具体某些词汇和短语开始,以特定的一个词汇或短语来进行分析与利用,即我们通常的词汇或短语的“由这一个链接到哪一个”的分析与利用。由此,可以形成一个相对性利用或演绎的链条,逐一展开利用或研究内容。正如择业时,地点、待遇不分伯仲的两家单位、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等情况,我们都要面对“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艰难选择一样,对于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运用,同样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词汇或短语进行研究或利用,否则将使相对性的运用概念模糊,行为将陷于混乱。那么,理解新闻语言表达相对性的链动效应,我们要注意选择相关词汇与短语的相对性的纵横关系。当选择“人”这个词,就可以在人的横向链条上看到关于关联人这个词的意义排列,亚洲人、欧洲人、澳洲人、拉丁美洲人,等等。这时你可以选择所需要的一个研究对象,如选择“亚洲人”,再由此进行纵向展开,具体进行中国人、日本人、泰国人等的相对性的属性研究。由此再横向选择“中国人”一词,再纵向研究中国人的“南方人”与“北方人”等的相对性。这种意义链动,反映了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选择特质。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著名的“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同时拥有两只手表时会无法确定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律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在研究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方面,必须注重其链动的形态、特征,尤其是单一选择纵横展开的模式或方法。“兄弟,如果你是幸运的,你只要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这样,你过桥会更容易些。”正如伟大的哲学家尼采的这句名言一样,只要注意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的链动方式,就可以深化对它的理解与正确运用。这里,我们还可以运用“羊群效应”,即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的现象,将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视为一种线性的顺序排列,依照语言的相对性原理,对词汇或短语进行线性的纵横式利用与研究。

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是新闻语言运用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新闻语言中极其重要的结构性元素,始终贯穿并作用于新闻语言的利用与发展。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以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的普遍原理和推论,以客观事物发展的相对性形态为启示,以语言的近似或相似的特征、特质、特点的不同词汇或短语表现为范本,对新闻语言的特征、运用、发展进行了具有深度的表现,开拓了新闻语言的应用空间,不断创新着关于表达相对性的课题。因此,继续深化对新闻语言表达的相对性的探索、研究、运用,将其进一步发展,对这样的课题进行研究与创新必然会取得更多研究成绩,为新闻语言,乃至整个语言的进步提供更多的平台,在促进现代社会的语言中会有更积极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周小其,经济应用文写作.4版,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许静,传播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菲德勒,媒介选题变化,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现代城市营销的相关要素创新

周小其(四川工人日报社)

[摘要] 现代城市营销的概念及近似概念的区别,有利于深刻地认识城市营销功能的创新演绎,更注重城市营销内容的创新形态,从而增强我们对现代城市营销的再思考。

[关键词] 城市营销 概念 功能 内容 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07 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城市营销。城市营销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对我国的城市创新性构建,开拓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极大的探索和研究价值。

一、现代城市营销的概念及近似概念的区别

从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看,城市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城市的初级资源型阶段、城市的供给型阶段、城市的需求型阶段和目前正在经历的以营销导向为特征的城市营销阶段。目前,带有市场营销特色的城市营销阶段已是城市营销发展的主流,虽然不是城市发展的最后阶段,但它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新概念,表明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一)城市营销的概念创新

营销就是经营销售。城市营销的概念存在广义与狭义的理解。从广义的城市营销看,它是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分支或部分,具有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从狭义的城市营销角度看,它是一种特指概念,即城市营销就是把城市地区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视为产品,通过自身对城市经济基础的建设,把城市看做是一个高效的目标市场,以经济复兴为手段所进行的城市促销活动,并存在着概念不断创新演变的形态与特征。

从以上概念展开,可以看到现代城市营销概念要素的特征存在着不断创新演变的状况:城市作为目标市场,是一种极富引力的宝贵资源,必然具有现实和潜在的经济活力与市场优势;城市营销的资源阔大,门类丰富,包括城市地产、居住人口、文化教育、综合旅游、投资形态、产业构建、内在风貌、地理特征、气候条件等优势资源,具有自身资源形成的优良条件和突出的特色,进而形成独特的城市魅力,有相当的持续性、可选性和延伸性;城市营销必然有明确的战略性营销策略,有具体的经济复兴计划做支撑,其经济基础建设的龙头作用非常明显;城市营销作为高效的目标市场,必然具有一个城市完备的、科学的、先进的,并具有相当亲和力与和谐特色的服务体系,有放射状的立体的聚散型网络优势;城市营销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有强有力的企业区域组织,并且绩效明显,质量循环可靠;进行营销的城市有与其他城市进行优势互动的条件,如交通、地理、文化、产品、教育、旅游等,并且可以在互动中不断延伸、创新,体现出城市营销的潜在能力与潜质绩效。(二)城市营销与经营城市的不同含义

城市营销与经营城市两者意义比较接近,营销的趋同性、可比性比较明显,存在较多相同或近似的特征,因此常常被一些营销者、城市管理者等同起来,混淆了两者不同的概念,引起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或误解。

1.经营城市的概念

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的自然经济资源、基础设施、人文资源、管理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优化并以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营销手段进行的经营活动。

2.城市营销与经营城市的区别

城市营销与经营城市概念有很大的区别。其区别在于:一是城市营销面没有经营城市的涵盖面大,前者采取的措施、吸引的营销主体等不及经营城市。二是城市营销实质内容小于经营城市。经营城市包括城市的社会性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经济发展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等,管理性强,管理的对象多,整体性表现非常明显。三是城市营销更多依靠目标市场来营销地区特色,而经营城市的涵义更广泛,并且内涵与外延还在不断扩展,已经深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领域。四是从发展趋势看,城市营销极有可能成为经营城市的一个系统或分支。同时,城市营销自身的概念与内涵存在不断演变的形态,呈不断扩大与延伸的情况,其特征、形态、内涵等与经营城市趋同性更为接近。

二、城市营销功能的创新形态

受现代营销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城市营销形成了自身的营销规律、营销方式以及营销手段,在营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营销特点。依据高效目标市场,城市营销以经济复兴为手段所进行的城市促销活动,不仅具有鲜明的营销特点,更具有比较独特的营销功能,并依靠功能的作用实效,在不断丰富城市营销的内容,提升着城市营销的档次和质量。(一)营销的特色功能利用更为突出

城市营销必然要紧紧依靠营销特色的功能发挥来促进。所谓特色功能,就是利用营销的功能要素,突出营销特色,以功能衍生的潜质不断增加营销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城市营销的特色功能不仅表现在营销的鲜明特色、营销个性特点、营销的某些特殊表现等表象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城市营销特色而利用一些独特的资源或营销优势谋略,使营销特色功能有淋漓尽致的发挥,以城市地区富有特色的地理资源、人文资源、产业特征、旅游势态、生态状况、投资环境等来吸引参与者。如苏州的城市营销中的产业园区建设,主要靠的是苏州的文化、旅游、生态、投资等要素优势来突出特色功能,依托“江南水乡”、“民居风貌”吸引了不少城市营销的参与者;成都则以著名的“川菜”、“天府之国”的美誉、舒适的人居环境、地理与物产优势、配套的特色旅游、地铁建设等受到了人们的青睐。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营销特色功能在整个城市营销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利用城市地区的独特性与典型性,张扬鲜明的营销个性,在“你有我有,我有你无”的要素运用上先人一步,使城市营销更富有鲜明感与形象性;利用资源特色整合手段,以特色功能提高目标市场和经济复兴质量,在促进城市的营销中有效增加了营销的可信度与吸引力,极容易得到预期绩效;利用特色的组合与搭配,形成特色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内在链条,可以在整体功能上构成功能优势,促进城市营销;利用特色功能的内涵演绎,充实了营销内容,对整个城市营销的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照物,突出了营销的可比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创造性。(二)营销的目标功能发挥更为明显

一个城市要进行城市营销战略,首先要充分考虑制定科学的和可行的营销目标,并依据目标确定目标市场。此时发挥目标功能尤为重要。城市营销目标功能的发挥,就在于有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手段,使目标明确、市场清晰、细分严谨、定性准确。如利用目标功能的要素,就可以有比较准确的市场定位,最容易设计与制定出营销的最佳组合,最容易进行目标市场的监控,使目标更具有可感性、操作性与独特性。我们知道,任何城市营销都要充分利用既定目标来吸引参与者实现既定的营销目标。任何营销目标则总要扬长避短,力求完美,达到目标的可信、清晰与新颖。这样,如何使城市营销的目标功能发挥更为明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营销的一个崭新课题。如目标的可用空间、目标的务实程度、目标的吸引力、目标的预测与分析,等等。根据目前城市营销现状,目标功能的发挥更为明显的表现在:利用城市地区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可预测的资源变化状况,更注重突出营销目标的新颖、先进、科学,并且具有极大的可信度、可选择性和可操作性;利用目标功能的要素配套组合,力图使营销目标或市场目标,新颖别致,给人总体形象感、新鲜感,富有个性,形象鲜明。借此突出目标的独特性,或“不可再生或不可再有”的唯一性;利用目标功能可以进一步做好分目标、子目标,或大目标、小目标的制定并做好目标系统的确立,以分级目标体现目标功能的特色;利用目标开发目标功能潜质,在功能与目标质量上进行创新性的链接与突破。(三)营销的结构功能更加清晰

城市营销非常讲究结构,总会力求以结构的层次形态,突出优势,使之有比较丰富的层次感。同时,城市营销总要分清主次,先营销什么,后营销什么,怎么具体地介绍,如何详尽的说明,都有结构与层次要求,给人以完备周全的体验或认知。结构对城市营销战略、模式影响极大,并且不同于其他营销,特别注重结构要求。它以城市的相关资源、条件等为“产品”,这样的“产品”种类多、数量大。没有结构的有机构建和层次分明的介绍或说明,是难以实现营销目标的。

城市营销是依赖于城市“产品”进行营销。这个“产品”越结构科学、层次分明,就越鲜明突出、具体可感,越有感染力与亲和力,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对方接受你的营销。事实也是这样,一个城市具体可感的程度怎样,常常决定了营销的成功与否。调查资料显示:成都之所以成为“具有幸福感”的城市,是因为人们在对成都的具体可感中,感受到了成都人的包容、豁达、随和;看到了成都人休闲恬静而又平淡稳定的生活;听到了成都人幽默、鲜明、形象的语言表达。所以,任何城市营销推出的任何城市的特色,必须要有强烈鲜明的可感性,让人看了、听了就难以忘记而铭刻在心。城市营销的结构功能创新主要体现有:利用结构的创新度、新颖度,反映层次的和谐与统一,在优化结构上常常以层次突破为范本,以小见大,以局部彰显整体,从而提高整个结构形象。如以城市的基础建设结构优化突出层次面,以层次面的美化来提升营销实效。这在苏州的“江南民居”结构与层次等范本上就有优异表现。利用结构功能的开放性、可比性与可变性,积极吸收不同的结构特长来改进,这就是的结构功能。如北京的明清宫殿建筑,其结构功能独树一帜,但也在城市营销中吸收了其他结构功能特点,在现代建筑的结构上颇具匠心,最终形成了城市营销的优势结构体系。(四)营销的新颖功能更有吸引力

要做到营销新颖别致,给人总有形象感、新鲜感,就要求营销在新颖别致上发挥最大的功能。新颖功能所表现的内容不是营销局部特色的简单互动或替换,其面更大,带有整体的典型性,是城市营销中的热点、看点所在。我们可以想象,东北城市的营销一定少不了富有文化特色的“二人转”、“唠嗑方言”,少不了茫茫雪原的支撑;江南的城市营销一定有“水乡梦幻”、“特色民居”、茉莉花的委婉民调、优越的人文环境。从更大的范围讲,南方的柔、北方的刚,南方的庭院、北方的大宅,等等,都可以发挥城市营销新颖功能,都可以成为最佳营销推广目标之一。新颖功能还表现在运用的精致、形式的典型、形象的生动之上,故而也成了形式营销功能开发的极新课题。其功能的新颖独特、新颖与传统的互动、新颖的未来创新等,一直使城市营销者、参与者、设计者等乐此不疲。

三、注重城市营销内容的不断创新

城市营销的内容广泛,可谓博大精深,像一个诱人的“万花筒”。由于城市营销是在营销丰富多彩的城市,而城市又是社会形态的一个有机部分,必然存在着社会性的管理。因而,这样的营销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性的营销,带有普遍的社会性意义。这样可以看出城市营销内容的两个层面:一是这样的营销不仅仅是政府作为代表的营销,是一种客观的城市“群体营销”,并且营销项目众多,内容极为浩繁;二是城市作为营销的对象,城市与城市地区的营销互动,决定了营销内容的交叉、重叠,从而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内容体系。

不同城市的营销决定了营销内容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趋同性使不同的城市营销都具有相似的资源、相似的营销体系、相似的营销模式。差异性使不同的城市营销表现出自身特色,各自具有了营销的代表性或典型性。所以,对城市营销的具体内容分析,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也出现过一些争议。但从目前的城市效益的实践过程分析,城市营销内容的不断创新是城市营销的大势所趋,并且在内容的创新上已经有所建树。依据城市营销内容,目前城市营销内容的创新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基本方面:(一)城市营销的思维、观念与营销模式创新

现代营销理念认为,一切营销过程中的观念、思维与模式创新极为重要,已居于营销的首位,是营销创新的先决条件和第一要素。城市营销也一样,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营销资源,其思维、观念与行为模式亦作为资源,决定着营销的成功与否,举足轻重。

城市营销的思维、观念与模式创新,必须要进行深刻的理解与反思。我们要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城市营销一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已经明显制约着城市营销的健康发展。在旧有的思维、观念与模式制约下,城市营销出现了一些亟待改变的状况:第一,城市营销的主体单一,行政管理、政府操作极为明显。政府成为城市营销最直接的领导者、策划者、营销者、设计者和操作者。谁是营销主体,主体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定责任,其考核体系、绩效评价、制度保证、机制运行应如何,一直比较混淆,监管不尽如人意。按照政府的职能、权限、管理进行城市营销运作,于是在县、区、乡一级政府都有与城市营销(或相适应的机构),如招商局、经济管理局、产业园区管委会等。第二,单一的“政府行为”对城市营销这个极新的学科与实践性极强的经营行为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从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看,显然政府担当主角而没有强力的配角已难以支撑城市营销。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大量举债,从而出现了项目重复、营销绩效低下的情况。如可以视为城市营销资源的土地,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续指出,不少城市出现土地涨价,直接导致房产的价格膨胀,而掌控土地运作的就是当地政府,成了房产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之一。第三,城市营销出现局部开发过度,造成资源浪费。城市营销就是推销自己,比较看重城市现有资源的营销。于是出现一种情况:营销城市仿佛就是靠卖地卖资源出效益见成果。这成了城市营销的一种痼疾。如卖地开发新住宅区、新产业园区;再如对水资源、矿产资源、城市基础建设的过度经营性开发等。结果城市的土地存有量急剧减少,城市功能就可能恶化,综合指数下降,严重影响城市营销的正常发展。这种单纯依靠城市现有资源,特别是一味以土地开发为龙头的做法,偏离了城市营销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初衷。更为明显的是造成城市营销的局部过热、营销单项极度膨胀的尴尬,打乱了城市营销的整体规划。第四,忽视城市营销现代无形资源开发。城市营销中的现代无形资源非常重要,是营销中价值不菲的重头戏。如城市信息的综合利用、网络开发的综合化利用、城市品牌的推销、城市文化的推销、无形知识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等。由于城市营销重视传统的有形资源开发,没有真正实现城市营销从主要依赖城市资源开发到利用现代城市资源的转变,是目前城市营销中的一个弊端。第五,城市营销还存在的一些其他问题。一些城市营销者急于求成,采取一些超前行为,出台一些所谓的“集资政策”、“项目优惠”等,损害了民众利益;也有些不顾当地实际状况,随意改变地方生产结构,结果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生活。一些城市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寻找市场机会,如引进一些污染项目,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一些城市营销方案缺乏科学依据,论证极不充分,就匆忙上马,劳民伤财,导致营销成了欠债营销;一些营销的目标市场定位、定性不准,需求突变,随意丢失机会和目标市场,等等。以上问题由来已久,也反映出城市营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但根本上是城市营销的思维、观念落后,模式创新不力,才引发种种问题,其原因就在于人自身。

城市营销的思维、观念与模式创新并不是崭新课题。关键在几个创新之上:一要积极吸收现代城市营销理论,切实改变思维方式,将凝固的“行政思维”转变为比较超前的多维度营销思维。利用创新思维模式,促进观念的改变,摒弃“官本位”,切实改变思想方式,创新思维模式,并充分利用先进理论与实践提高营销技能,进一步创新现有的城市现有模式,在战略上取得实质性成效。二要注重个人的思维、观念、行为模式的资源开发,将营销技能转变为营销能力,在营销模式上创立模式品牌,创立模式体系,创立模式机制,进而创立城市营销的品牌与优秀的营销形象。三要注重城市营销资源的综合要素创新,建立先进的、科学的要素资源库,利用资源优势,进一步延伸城市营销。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反馈手段融入这个城市营销之中,尤其要注重信息价值的充分利用,实现城市营销的绩效最大化和质量的最优化。(二)城市营销目标市场的内容创新

为实现城市营销目标,也就是实现城市这个“产品”与目标市场的交换,作为营销者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城市产品的状况,知晓这个“产品”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条件下和什么人进行营销。这样,城市提供的产品如何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就反映了城市营销与目标市场的交换实质。目前,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城市企业、城市居民和城市旅游者。

1.城市企业

它是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的要素之一。城市企业内涵比较大,包括制造业、种植业、商业等等生产与营销的众多单位。城市企业在城市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因是:城市企业是城市效益的重要提供者,是解决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中最容易成为城市营销的营销目标,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2.城市居民

它是指居住在城市里的生活者,包括城市的新居民、暂住者。城市居民是城市的消费主体,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城市发展支配者和城市运作的动力。城市居民的多少、居民的素质高低、居民的经济收入、居民的消费水平等决定着城市的规模,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走向。因此,居民也是城市营销的重要元素,是目标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旅游者

它是指外来的以旅游观光为根本目的的非城市居民。旅游者的到来,推动着城市经济,特别是消费性经济的极大发展,推动着城市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改善与发展,从而也是不可忽视的目标市场。

从以上目标市场分析,城市营销的内容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城市营销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必然要进行内容创新。它就是:城市营销与现代城市建设同步性更明显,甚至城市营销在目标、营销形象设计等环节超前性已经极为明显;现代城市建设的内容在持续扩大,势必引发城市营销的内容增加;城市营销与经营城市的运作在不断接近,抑或交叉,经常互动的情况愈发频繁,经营城市的内容在不断演化。城市营销目标市场的内容创新势在必行。其目标市场创新内容表现在几个方面:内容创新之一,是指除城市企业、城市居民、城市旅游者三大市场目标之外的其他市场目标的创新。如事实上已经在融入三大市场目标的城市企业资源开发、居民在城市化建设中的人力资源进一步开发、城市旅游的新型互动、城市营销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都或明或暗地渗入了目前的城市营销中,这就需要进行市场目标内容的创新。内容创新之二,是表现在内容容量的进一步增加,使城市营销内容更为完备,实力大增,市场目标更具有影响力和营销的冲击力。经过优胜劣汰过程,创新内容通过择优、筛选,可以有效增加现有城市营销内容及表现魅力,扩大营销市场目标的运作空间,并为创新市场目标、扩大市场容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内容创新之三,城市营销内容要依靠不断的创新才可能真正发展城市营销,提高质量,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实现城市化、现代化、营销现代化的实质性对接,真正体现出现代城市的风貌、特色等优势。内容创新之四,城市营销在现代信息社会的信息作用下,必然要紧紧依靠现代信息的巨大作用来维系创新发展。信息的资源、价值绩效的一个深刻的表现就是:信息转化为宝贵的资源,资源转化为城市营销的具体操作内容。这在客观上亦增加了城市营销市场目标的相关具体内容,并且可以提炼出精致内容为市场目标夯实基础,进而创新目标,成就市场目标的数量优势,多元化特色,立体运作的崭新模式。(三)城市营销目标市场的需求创新

目标市场是在细分市场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细分市场构成的。它的需求大小、需求趋向、需求程度等元素,对市场需求的影响非常大。以城市不同的企业、居民、旅游者为例,三者对目标市场不同的需求,就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三个目标市场。即创业(就业)需求、生活消费需求与旅游需求。在对他们进行需求的测量与分析后,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些目标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及发展趋势。

1.创业(就业)需求

这种需求因为涉及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发展,涉及更多人的就业工作,需求的容量非常大,并且相对稳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市场。但也要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城市企业的创业与就业还不理想,特别是就业难题已经成为不少城市营销的痼疾。

2.生活需求

生活需求指城市居民为日常生活而形成的目标市场。这种目标市场的需求是最具有稳定性的需求。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需求起伏不大,需求量比较稳定,并且需求的时间比较长。

3.旅游需求

它又称外来需求,城市附加需求。这种需求会因时间、地点、经济、季节等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在三者中稳定性最差,其目标市场起伏不定,需求的常量也不稳定。

城市营销内容显然不仅仅是以上的内容。如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的形象设计,如市花、市徽、特色建筑、特色园林、特色街道等;城市的内在与品质,如城市的精神风貌、城市的居民习惯、城市的包容度、城市的清洁度、城市宁静度,城市空气状况、城市布局;城市的交通,如车流量、交管执行情况、畅通状况、道路建设情况等;城市治安,如城市安全感、城市犯罪率下降、城市突发事件减少、人口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管理等;地方特色产品,如具有特别吸引力的独类产品,如四川城市营销中的“川菜要素”、北京地区城市营销中的“京戏要素”、“帝都名胜”,等等。

同时,随着目标市场内涵的不断扩大,城市营销的目标市场还会有更新的发展,还会增加新的需求对象。值得探讨的就在于我们必须根据需求及其快速的发展,对目标市场需求进行创新,以需求的扩量来促进目标市场资源开发,进一步满足需求,刺激增量,在需求上做出实效。城市营销目标市场需求创新的基本要素作用比较易读,容易把握,执行起来比较可靠,但在控制变量上容易出现偏差。如根据某种需求进行资源组合的时候,资源量最后常常大于需求量,出现需求过剩的情况。需求创新的意义明显:其一,利用需求可以把握城市营销目标市场的具体要量,进行有比例、有条件、有计划、有细化的需求资源配置,并以此促进营销资源的配置管理,以管理促进营销,以营销促进目标市场绩效;其二,利用创新需求,补阙拾遗,可以扩大市场,强化目标,运用需求调整营销资源,使营销、市场、目标三者更为和谐、协调;其三,利用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的原理,积极发展相关要素作为营销综合要素的补充作用,将此视为目标市场的动力,并对未来的目标市场需求进行调查、预测、决策、执行、综合,通过目标市场的动态改造提供目标市场的新型样本,举一反三,搞好目标市场的体系建设。(四)注重城市营销产品的创新

城市营销就是推出城市的产品,而城市产品种类繁多,非常丰富,因此城市营销者有必要结合城市营销,对城市产品进行必要的归类。目前,城市产品经归类后,基本型产品有旅游产品、生活产品和创业(企业)产品三大类。

1.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主要有旅游地、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保险、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旅游土特产、旅游专卖品牌、旅游吸引物、综合性旅游、专题旅游、旅游热线,等等。

2.生活产品

生活产品主要指关系到居民、旅游者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类产品。在基本生活产品基础上,城市营销的生活产品主要指特色产品、地方(城市)风味产品、地方(城市)独特产品、城市特殊产品、特色(特殊)产品,等等。

3.创业(企业)产品

在这类产品中,有相当部分产品含有生活产品。除生活产品外,这类产品还包括:制造业产品,如汽车、电子产品等;建筑业产品,如商品房、商厦、写字楼、广场、街道、车站等;服务业产品,如住宿、餐饮、购物服务等;金融业产品,如股票、基金、储蓄等。

就以上城市产品而言,显然城市产品的类别不多,划分不细,还存在再细分与扩大的必要。如教育产品、休闲产品、娱乐产品、土地资源产品(此产品目前最有争议)、人与人的“感情产品”、“和谐关系产品”,等等,都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创新。没有营销产品的创新,就难以维系城市营销的发展。城市营销的实效也证明,没有营销的产品延续,没有新产品的不断衍化,营销则空洞无物,不可能有吸引力,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城市营销。营销产品的创新最具有发展空间和优势,它不仅可以延续现有产品,并且可以不断推陈出新,赋予营销旺盛的生命力。产品创新目的在于:第一,通过创新壮大营销产品系列,使营销可用资源大大增加,增加营销结构、市场目标、营销机制、营销手段、资源开发等的互动性,达到整体营销资源的优化,营销优化,绩效优化。第二,城市营销的产品创新性开发与利用空间极大,涉及的范围大,有跨度、广度、宽度、深度。如产品开发与产品交换、新产品投入与再生产品利用、产品的延续与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的自身周期交替,等等,可供创新利用的要素极多,使营销产品有了创新的极好条件。第三,营销产品创新可以解决营销“无米之炊”之忧,其综合效应可以优化营销目标、结构、手段、运行、模式等,具有积极的连锁反应,为营销的其他要素创新所不及。第四,营销产品创新可以促进城市营销的管理和经营,对创新管理和经营的直接作用和潜在影响亦比较独特,将贯彻整个城市营销,自始至终影响着城市营销的一切作为和质量。

四、对现代城市营销的再思考

现代城市营销有别于一般的城市营销。对一个城市来说,现代城市营销的发展及其走向,对城市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城市营销工程浩大,要素活跃,不确定因素多,存在相当风险。因而,城市营销要在发展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增长营销实力,要进一步优化城市营销战略、进一步优化营销目标,进一步扩展营销市场。(一)做好城市营销战略性整体设计

做好战略性整体设计是城市营销实施的基础,牵动着城市营销全局。结合现代城市营销理论和实践,在进行城市营销战略性整体设计的时候,重点应在战略性的设计布局上。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调查,弄清现实情况,依靠带战略性的重要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从城市营销整体效果考虑营销全局,设定进程,做好规划,确定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的实施重点,并做好相应的各类营销要素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城市营销发展的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对城市现代有形或无形资源进行不断整合与调配,并且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具有资源循环优势;对城市未来有发展有成熟的远景规划,并注重与城市营销的有机链接;注重保护和增强城市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充分吸收其他城市营销的先进经验、先进模式,注重保持城市营销的整体素质及质量绩效;注重战略性目标与营销的分级目标、战略性市场与营销的目标市场等的充分结合,做到考虑充分,设计先进,决策科学,举措优质,等等。(二)进一步搞好城市营销的主体建设

城市营销主体建设要依托城市的建设规模、布局、进程、质量等指标和实效的具体情况进行。城市营销的主体建设要充分考虑:必须进行综合性主体建设,搞好多方配套,发挥各方优势,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形成综合配套的整体优势;不论营销主体是政府还是其他产业实体、其他团体,都要履行责任,严于自律,尤其要扩大民众对城市营销状况的知情权和干预权,强化监督保证,真正形成城市营销的“全民式营销”势态;要在主体建设上优化要素,以高质量、高效率的主体带动营销工作。(三)创新现代城市营销思路

创新思路对城市现代城市营销尤为重要。城市资源的有限与现有存量以及耗费程度都要求我们进行现代城市营销的新思考:一是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营销的良性循环;二是敢于创新,在保护与利用上走出新路子,不断创造新成果,推出城市营销的新产品;三是在自身城市营销基础上实现城市与城市之间更大的区域性联动和区域营销,以点线链接实现区域性的营销态势,提升整体效果;四是调动民众积极性、参与性,从资金、规划、实施等环节上注重民众参与程度,积极推进全民式城市营销;五是不断推出城市营销新点子,新路子,增强城市营销发展后劲,形成城市营销产业条链,使城市营销不断有新内容,不断有新发展;六是做好城市营销的理论与实践性探索与研究,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引导城市营销健康发展。(四)充分调动城市各方积极性

城市营销是城市综合性的工作,必须充分调动城市各方积极性才能搞好城市营销。调动多方积极性,通过政府、企业、城市服务、城市科研、相关团体地积极参与和配合,形成综合营销实力,以社会性发展基础和城市发展基础来改善提高营销质量。调动城市各方积极性,还要出台一些利于营销的政策、措施、办法,培养城市营销环境,改变城市民众观念与思维方式,进行营销的广泛宣传,使城市营销深入人心。此外,还要注重媒体的舆论功效,树立城市营销的良好形象。(五)搞好城市与城市营销之间的互补与调剂

城市营销工作需要城市营销的各城市之间进行必要的互补与营销策略等的调配,这利于各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具体看,城市与城市可以进行更为具体的优势互换,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形象共享,发展共享;城市与城市之间可以进行人员、营销等的交流,形成区域营销特色,实现战略性转变;城市与城市之间注重信息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利用,特别是信息的传播、反馈与效益资源的共享,实现城市营销的科学化、网络化、多功能化。(六)搞好城市营销队伍建设

实现城市营销目标最重要的是人的作用的发挥,靠的是优秀的营销队伍。城市营销队伍建设方法很多,各城市之间也不尽相同。队伍建设从大局看,基本思路或基本原则有:制定队伍建设整体方案,做好人员设置与配备;充分发掘和利用人才资源,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进行必要的营销设施、机构建设;营造营销队伍良好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加强队伍廉政建设,真正搞好营销服务等。其中,营销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即确立优胜劣汰、积极竞争的用人机制以保证队伍的先进性、自律性;以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为契机,在组织、人事、机构上促进营销队伍建设;保证队伍建设的执行力度,以优质的执行绩效实现营销队伍的全面提升。

城市营销是一项推销城市的新工作,它以城市为依托,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如何利用城市的多种资源、环境、设施等进行高效营销,也是衡量城市科学化、现代化、开放度、先进性、包容性的标尺。同样,城市营销作为现代市场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尊重它的规律,把握其内在要素、定理,来切实搞好城市营销工作。我们只要进一步调动城市整体的积极性,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城市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就可以使城市营销承前启后,不断健康发展,作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洪瑞云,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乔治·J施蒂格勒,潘振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于建,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周小其,探索与改革,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侯淑霞,营销新思维,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6.兰苓,市场营销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7.[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梅清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对医院绩效管理考核的基本认识

刘勇(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摘要] 本文从绩效管理的概念、推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性、绩效管理考核的基本作用、绩效管考核运作的基本方法、积极创新绩效管理的考核成果、绩效管理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七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绩效管理考核的基本要素及其基本认识。

[关键词] 绩效 考核 认识

中图分类号 R0-1 文献标识码 A

绩效,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绩效管理可以提高组织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及个体的潜能。在医院的绩效管理中,通过对医院建立战略目标、目标分解、绩效计划、执行过程、业绩评价等环节,对员工绩效进行监督、指导、评估、反馈以及评估结果运用这样一个完整的考核过程,就可以最终实现医院的整体战略。

一、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及考核内涵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从19世纪末到现在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理论丛林、当代管理理论四个阶段。19世纪末2O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其核心是提高效率,表现在管理制度上就是推行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结构化、理性化。泰罗的绩效管理新模式引发了西方经典管理理论学派发展了许多管理技术和方法,如时间和动作分析、刺激工资制、生产作业计划、人员考核,等等。(一)现代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

目前,广泛意义上的管理至今说法不一。泰罗认为管理是“要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让他们使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法约尔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西蒙认为,“管理的中心是决策,经营的中心是决策”;罗宾斯提出,“管理就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更加有效的过程”。

根据以上论断,我们认为:绩效管理缘于传统与现代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配置组织资源和活动,进而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绩效目标的过程。这样定义的依据是管理的固有特征和四个表现层面:一是管理总是依存一定的组织来进行的;二是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协调过程;三是管理是围绕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四是管理的目的明确,就是为了提高实现组织目标的效益。实现组织的目标效益就是一种绩效的管理,最具有管理的本质特征和深远意义。其中,绩效管理的考核亦成为推动与评价整个绩效管理的核心要素。(二)绩效管理考核的基本内涵

绩效考核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对人性、激励和效能进行有机结合并进行不断研究和绩效考核核心在于真正成就激励两个方面。

1.绩效考核的人性、激励和效能研究

20世纪50年代,西方管理科学发展到第二阶段,产生出行为科学,提出了“一切源于人,一切为了人”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同进步,最高境界的管理模式是人性普遍价值的实现。麦克雷戈在《在医院的人性方面》中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人性假设。X理论认为:一是人天性好逸恶劳,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二是人几乎没有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宁愿被别人领导;三是人生来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需要;四是不愿变革,喜欢安全;五是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六是必须采取严格的督导的办法迫使其工作,需要严格的控制和威胁,并不断施加压力。以X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管理理论则提出了四个基本要求:其一,以利润为中心考虑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运用;其二,对员工要加以督导,使其达成组织目标;其三,工人是经济人,只要满足了经济利益,他们就会配合管理者挖掘自身潜力,金钱是对工作的主要激励手段;其四,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

2.绩效考核在于真正成就激励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论”指出:人有生理需要、权利需要、社交需要、成就需要。其成就需要促使人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不畏困难、愿意承担风险,意志坚强。这是一个组织或个人胜败兴衰的主要因素。麦克雷戈的人性假设Y理论又指出:第一,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工作对人们而言如休息和游戏一样是必须;第二,人能够自我控制和指挥;第三,人不单纯追求金钱,更注重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满足;第四,在适当的情况下人们愿意主动承担责任;第五,人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潜能只是部分发挥;第六,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过程。因此,在绩效考核中要注意人的行为管理,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统一,用启发式的命令代替外部控制方式。同时,处理好分权与授权,鼓励对组织承担更大的责任,激励他们的荣誉感。

二、推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绩效管理考核的重要性是多方面的,呈现着综合特征。绩效管理考核的根本,在于对人的管理,在于尽可能地挖掘管理人员身上的潜力。对于一个医院来说,增强责任感、真正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最大化地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医疗质量和诊治水平是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绩效管理把绩效表现及单位期望反馈给员工,可以更好地将组织目标及个人目标充分结合以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弘扬医院文化,提升员工队伍素质,进而达到提升医院的价值和竞争优势的目的。绩效考核的基本要素主要表现在绩效考核有助于组织的发展、有助于管理者进行管理、有助于员工的个人成长、有助于提高员工和医院的执行力等方面。(一)绩效考核有助于组织的发展

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是要靠员工的绩效来支持的。它需要全体员工都积极向着共同的组织目标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则需要监控员工和各部门在各个环节上的工作情况,了解各个环节上的工作产出,及时发现阻碍目标有效达成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同时,组织需要得到最有效的人力资源,以便高效率地完成目标,而绩效考核恰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目标的设定与绩效计划的过程,组织的目标被有效地分解到各个部门或个人,通过对团队及个人绩效目标的监控以及对绩效结果的评价,组织可以有效了解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发现阻碍目标实现的原因。绩效考核有助于组织的发展,主要可以为人员的调配和培训发展提供有效信息,其动态的绩效运行状况以及绩效的最终结果,都会在客观上反映组织状况,组织的运作效率,以及作为组织的个人绩效的能动发挥。(二)绩效考核有助于管理者进行管理

绩效考核提供给管理人员一个将组织目标分解给员工的机会,并且使管理者能够向员工说明自己工作的期望和工作的衡量标准,也能使管理者能够对绩效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达到“让绩效成为指挥棒,破解质量、效率与服务的难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的管理效果。绩效考核对于管理者的有效管理集中在四个基本点:绩效是管理者绩效管理的目标之一,可以显示管理者的管理主旨或管理内容;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及实际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者自身管理的综合素质;可以为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提供技术、数据等参考链,使之有强力的管理手段;可以是管理者依据绩效现状等,进行不断的评估、总结、创新,利于强化绩效管理的运行机制建设。(三)绩效考核有助于员工的个人成长

个人绩效是整体绩效的一个有机部分。员工希望通过有效途径了解自己的绩效表现,从而提高自己的绩效,提高和展示个人能力。这主要体现在:员工内心希望能够了解自己的绩效及别人的评价,可以得到组织或同行对自己的认可;有助于自己的工作绩效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获得组织或同行的赞誉;有助于了解自己有待提高的地方,及时总结,更明确个人绩效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凭借一有效途径将员工自己的绩效表现反馈给单位,而不希望只凭自己的猜测来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成效;有助于通过绩效途径来综合性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如个人的文化、技能、意识、观念、思想、学识等多个方面的有效提高。(四)绩效考核有利于提高执行力

执行力,即执行的力度或程度,是以执行来取得某种或某些实效的根本保证。事实证明:任何一个组织要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必须要依靠执行力来做可靠基石。执行力在现代组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是组织贯彻发展战略和实现最终目标的第一保证手段,其保证作用尤为突出,被称为组织发展除人力资源之外的“第二动力”。执行力存在强弱之分,力度大小决定着执行的实际效果。依据绩效管理与执行力的关系,优良的绩效管理可以通过绩效运行,提高执行力的规范、先进、科学、可行等特征;可以及时提升执行力高度与速度,保证执行的效果;可以凭借执行力反作用于绩效管理,为绩效考核提供执行的整体性过程,判断绩效的运行情况和最终结果;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强化执行力度,进而利于组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改善组织执行力基础,在一个能够激励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制度环境中取得绩效管理的实效。如某医院,当有了正确有效的战略目标时,正确有效的执行力就尤为重要。如果说执行力的最高境界是一切都在管理者的掌控之中的话,那么,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借助科学、高效、规范的管理系统,即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系统作为“执行力”运营的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医院管理的执行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绩效管理的考核亦无从谈起。

三、绩效管理考核的基本作用

绩效管理的核心就是对执行者,即人的管理。在现代管理中,对人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以及管理机制的确立已经卓见成效。依据组织的不同,进行绩效管理的方法、定理、模式也就不同。绩效管理的核心始终在于人的要素利用与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管理。实践证明:绩效管理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绩效管理与人本管理的互动、人本管理促进绩效管理等。绩效管理若没有人本管理作为基础,则是没有意义的管理,那么,这样的考核同样是没有意义的考核。(一)绩效管理与人本管理的互动双赢

绩效管理与人本管理从来就有一种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人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基础,以人为中心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利用,从而更大发挥人的作用的管理。其中,对人的绩效管理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标志之一,也是人本管理的最基本内容。这样,绩效管理与人本管理的互动成为两种管理互动于共同的一个基本目标的特征就非常明显。绩效管理以人为本,与一个组织的文化建设目的非常相似:都是着眼于激励员工,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使组织和员工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着眼于一个医院,其文化更多地表现在精神的层面上。这样的层面所赖以生存的,就是绩效管理的铺垫。绩效管理侧重于从制度方面来助推文化建设,与医院文化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绩效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有效互动实现双赢的基本表现在:可以准确地理解和利用两者关系,利用其充分的互动,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实现高度的人本和谐;可以在互动之中有效提高两者质量,进一步改变状态,积极吐故纳新,实现创新性的绩效与人本管理的跨越;可以为两者提供更多互动资源,提供更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研究空间,形成交替式螺旋互动,不断推出新理论、新实践、新规律、新模式。(二)绩效管理可以通过考核组织文化极大地优化人本管理

绩效管理的核心作用还在于可以极大地优化人本管理。在这样的优化中,人本管理的诸多要素得以更大利用,人力资源的“附加值”得以充分体现,绩效管理也同样在这样的优化中得到自身优化。绩效管理可以极大地优化人本管理,可以从组织的文化建设上说明问题。

1.优化人本管理之一:可以优化组织文化的原理

绩效管理在促进组织文化的建立、变革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绩效管理是一种制度,制度化强调的是在医院活动中应该努力建立起一种能使广大员工的自觉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制度,从而影响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和思想,最终使员工能够高度认同医院的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为。医院文化包括核心的价值层、中间的制度层和外在的形象层。绩效管理及其考核对人本管理的要素之一,就是可以优化医院文化原理,成为其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价值层、制度层和形象层上有所作为。它表现在:可以对医院文化建设进行主旨性指导,对其基本原理进行绩效性设计,协助确定医院文化建设的价值、制度、形象趋向,在理论与实践中提供绩效范本作为建设的主要参照,从而优化人本管理。此外,它还可以加强员工对文化建设及制度的理解、认同、信奉,成为员工的一种意识和观念,从而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2.优化人本管理之二:可以体现组织文化的要求

要成功实施绩效考核和推进绩效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潜力,就必须致力于建设一种与组织的绩效管理制度相融合的高绩效文化。作为医院同样如此。这些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奖惩分明,创造一种公平考核的环境和形成一种主动沟通的氛围;二是鼓励员工积极学习文化,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学习、培训机会,使员工不断提高素质;三是创造一种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使工作丰富化的文化;四是提倡多变、鼓励承担责任的文化;五是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发展机会和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的文化;六是通过满足客户需求来保障股东利益的文化。

3.优化人本管理之三:可以促成建设高绩效文化的措施

我们应该防止把绩效管理和组织文化割裂开来、任其各行其是的做法,而应该深入研究和利用绩效管理和人本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两者形成合力,在组织文化上有所作为。在医院管理工作中,两者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医院文化建设,为绩效管理的推行制造舆论和氛围,让人们在观念和行为上认同和配合绩效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实施绩效管理及考核,改变医院传统的管理方式,形成以绩效导向的医院文化,使“以绩效论英雄”成为全体员工公认的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高绩效文化的措施才可能成为现实。促成这些措施,包括建设措施、组织措施、落实措施、保障措施、评价措施等,都可以凭借绩效管理的能动性来优化人本管理而得到实现。(三)可以优化两个管理互动双赢的基本条件

从员工主人翁地位出发,把尊重人、满足人、实现人的价值放在首位,是优化两个管理互动双赢的基本条件。如果医院利用员工工作,只是为了获取利润,而员工为医院工作,只是为了获得报酬,那么员工不可能真正获得主人翁地位,其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真正激发出来。我们仅仅停留在善待人并善用人的层次上将员工看做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进行无限开发,就会违背人的个性需求。人本管理与绩效管理互动双赢医院的基本互动条件应该是:首先,医院是人的组织,是由全体人员共同经营的。如果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这是我们的医院”的意识,医院经营者把员工看作是同舟共济的“伙伴”并“以感恩心创造和谐”,那么,这个医院必定成为一个共同创造繁荣和幸福的医院。其次,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员工了解医院的目标和存在的种种问题,使每一员工和领导者一样,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为医院贡献劳动而且贡献智慧,形成“千斤重担千人担,千人医院千人管”的管理格局。再次,让员工与医院共生共长,让员工能够分享医院的经营成果,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共同创造的繁荣中共同获得幸福。并且,在解决医院最基本层面的管理问题时,主要依靠深入开展绩效管理和医院文化建设,树立绩效导向观念和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最终实现“人事和谐”。最后,要达到“人事和谐”这个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还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是“事”好,即工作业绩好,而且具备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业绩平淡,或者通过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获得所谓的“好业绩”;第二个是“人”好,即员工心态健康积极,团结合作,自觉进行学习和提升,病人满意率高,而不是员工之间恶性竞争、互相拆台、彼此埋怨猜忌;第三个是“人和事”好,即员工爱岗敬业,主动工作并精益求精,而不是对工作厌倦逃避、敷衍塞责,阳奉阴违。(四)可以创造绩效管理与人本管理互动双赢模式

在当前推行医院文化建设和绩效管理的实际中,许多医院常常忽略了人文关怀和人文价值精神这一根本原理。我们讲绩效管理和医院文化,主要都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提高工作绩效和医院经济效益,尤其讲以人为本时,强调的也主要是它们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对于提高绩效的帮助。而这只是医院文化为医院发挥“依靠人”作用的一个方面,实行人本管理不能到此为止。没有真正解决员工主人翁地位问题,这正是当前很多医院欠缺方面和推行医院文化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然而,要达到“人事和谐”这个境界,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把绩效导向和以人为本精神落到实处,发挥预期效果,根本出路在于正确认识员工在医院中应有的地位,根据对人们自我价值、个人尊严、个性空间等的注重和追求,建立起相应的管理目标和理念,科学地处理好医院管理中人与人和人与事的关系,把尊重人的尊严、个性和需要当做前提,与组织共创价值。基于此,我们应该在绩效管理与人本管理的互动双赢上进行积极创新,运用创新模型来取得互动双赢的实效。为建立激励员工模型,以尽力提高医院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为基准,我们可以采用传播领域中的“丹斯模式”,即动态的绩效管理和人本管理进行螺旋形交叉互动,每个交叉点代表员工,在每个交叉点进行绩效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双向提升,进而创新管理模型。也可以采用巴克模型,在互动中以员工为中心,将相互联系或依赖的要素进行再组合,以信息传播到接收反馈的互动,使两个管理要素产生共同作用来达到预期目标或结果。可以利用赖利夫妇信息传播的系统模型,创新“绩效和人本管理基本互动模型”,可以充分利用绩效和人本两个管理要素进行相互传播与交融,也可以利用领导者和员工两个基本群体进行交融,从而形成平行的、公正的、民主的互动,实现两个管理的融合。可以利用群体互动发展表达的五个阶段,即摸索、受挫、协调、角色和群体行动,创新“群体管理绩效(人本)模型”,即利用上述阶段的不同设置进行梯次性渐进,创新两个管理。我们还可以按照群体传播信息的一般结构,以类似于一个圆桌会议或某种议事机构那样巡回的优势,创新“群体巡回绩效与人本管理互动双赢模型”,即全体成员信息传播处于平等地位,领导关系无明显特征,来共同调查和解决复杂问题;可以利用轮形网络信息高度集中、领导处于中心控制地位、成员可以直接沟通的传播效率高,速度快的优势来调查和解决简单问题;可以利用领导者处于中心地位,信息传播高度集中的链形网络解决问题更快、准确度更高、领导效能更显著的优势,从容解决需要立即调查和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Y形网络工作效率高、传播速度快、准确度高、利于长期发展的优势,正确处理一些特殊问题;可以利用渠道信息成员传播自由、地位平等、信息传播速度最快并拥有全方位团体传播的优势,把握对所调查问题的全面认识,集思广益,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等等。

四、绩效管理考核运作的基本方法

确保绩效管理和人本管理的顺利推广、提高医院的人才竞争力、促进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保证以人为本精神的深入落实,真正建立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就要更好地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使其发挥有效作用,实现高度人事和谐。(一)针对问题,量化指标,强化管理与控制,实行绩效考核全面覆盖

实施绩效管理首先应明确绩效管理的内涵。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绩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管理个人绩效提高组织绩效。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会造成绩效目标不明确、绩效提高是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绩效要发挥作用,首先就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量化绩效指标,即要立足医院客观实际,根据战略目标设定的绩效管理计划,进行绩效评价指标的制定。依据绩效评价内容和绩效评价标准,将医院发展目标与科室建设和员工个人理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个人的绩效考核来提高医院整体组织效率;要是还能发现问题,把握热点,则更易做到有的放矢;评价和统计要规范且有透明度,突出易得、通用、代表、确定、独立及灵敏原则,评价过程要客观、公开、公正并且真实。其次,在强化与控制工作中,要突出绩效评价主体,评价结果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绩效工资应拉开距离,做到奖惩严明,加强医院管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机制的作用。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支持系统,进行完善的成本核算等信息管理,能够及时提供测评指标所必需的信息,如财务信息、业务流程信息、员工电子档案等,充分利用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模式,建立一个良好的绩效考核系统。最后,要特别注重绩效考核的全面覆盖。没有绩效的全面覆盖就没有绩效的实际成果。

全面覆盖还要突出以下几个基本点来提高考核的覆盖质量:一是注重覆盖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来提高组织效率、工作效率、评估率效等的操作,让每个人了解战略,通过交流,让员工明白应该做什么,必须把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会得到何种相应的激励或惩戒。二是注重反馈信息,及时根据实际对医院管理和考核做出适时的调整,即不断全面审视绩效管理的目标、方法、手段及其他细节,并进行诊断,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的绩效管理水平。三是将具体医疗规范、操作程序、服务标准、创造效益等医疗服务运行过程中的任务、要求,以量化指标的形式加以规定,并根据管理工作重心的不同调整考核权重,从而将重质量、重服务、保安全、讲效率的医院管理要求以数量化指标的形式,纳入到对一线医疗服务部门的日常考核范围,使管理机制更趋科学,管理方式更为有效,进而达到“让绩效成为指挥棒,破解质量、效率与服务的难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的管理效果。四是注重面的覆盖度。如医院以“注重工作质量与结果、注重临床一线的满意度、强调成本管理与控制、加强综合管理、实行行政部门的管理效果与临床一线的指标完成结果责任共担”为主要考核内容,以“领导评价、一线评议、履职考核”为标准的《职能科室绩效考核办法》进行指导,从而实现绩效考核全覆盖;最后,在绩效覆盖中要注重不断总结,以充分的执行力保证激发相互制约、相互督促、相互考评的绩效管理功效,有效提升绩效考核质量,形成绩效考核的质量特色。(二)将战略目标转化为部门、个人指标

在实践过程中,组织层面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但是落实到部门、个人的行动时却时常出现各走各的独木桥现象,造成战略目标的稀释。如何把战略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具体行动中?医院在明确了院级关键业绩指标后,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依据院级指标体系为全院所有科室建立了部门级指标体系。然后,部门管理人员再将部门级指标进一步分解为各岗位的业绩衡量指标。这样,所有部门和员工就能清楚地知道在医院战略体系下自己的目标、职责以及需要做的工作。通过指标分解,将长期的战略转化为近期的计划,将群体的目标转化为个体的绩效,将组织的战略转化为个人的行动,实现战略驱动、过程管理、平衡资源、协调发展,进而确保了战略的有效落实和执行。此外,还通过绩效沟通帮助员工了解自身工作与部门目标及医院战略的关系,自身的工作是否符合部门和医院发展的要求以及如何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从而保障部门和医院目标的实现。(三)奖罚分明,提高执行力

纵观古今中外医院管理,好的管理理论、方案,固然对医院管理有很大作用,但如果做不到奖惩分明,也很难在提高执行力上取得显著效果。如在薪酬方面,有的医院绩效结果主要与奖金挂钩,连续三个季度绩效考核为“优秀”或年度绩效考核为“优秀”的员工,绩效奖金等级晋升一级;连续四个季度绩效考核为“优秀”的员工,绩效奖金等级晋升二级。反之,年度绩效考核为“不合格”的员工,绩效奖金下调一级。同时还规定了绩效结果在职务、等级、工资等级、岗位职务聘任、培训等方面的应用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医院绩效管理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员工薪酬调整和晋升提供依据,而是要使个人、团队和医院的目标密切结合,以绩效管理助推执行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医院的整体战略。物质的激励不是提高考核水准的唯一手段。要提高执行力,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不同的执行模式或手段。如采用PDCA循环模式,即“戴明循环”模式,对于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和效率十分有效。在该模式中,可以利用P—策划,即根据绩效要求和组织方针,为结果建立必要的执行目标和过程;利用D—实施,即执行过程来强化执行力,并确定执行力度与具体执行方向;利用C—检查,即根据绩效方针、目标和要求,对绩效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取得结果;利用A—处置,即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绩效的过程业绩。其中,A是四个循环中的关键环。如果A执行不力,会影响循环的整体效果,出现“单循环”,便不能在整体循环中构成循环的叠进模式或“环套环模式”,即难以实现预定的计划、方案等。(四)运用绩效考核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

为了进一步激发员工积极性,我们可以以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绩效的考核分配。如医院可以用“工效挂钩”的经济分配方案,实行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来体现绩效管理成果。它就是根据技术含量的高低、所需能力大小,聘任相应的技术及职务岗位,确定岗位工资,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同时,建立向临床高技术含量、高风险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按劳取酬。实行岗位工资制,岗位工资按专业技术职称、取得职称的年限、职称类别、学历高低、能力的大小、岗位贡献的大小等要素设置,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则从绩效角度,充分考虑绩效的效应大小、绩效的实际功用、绩效的战略考评等要素,合理进行梯次分配。

五、不断创新绩效管理考核模式

不断创新绩效管理考核模式是绩效管理永恒的课题。在绩效原则之下,医院的绩效管理要注重突出四个核心要素:实行院、科二级核算及分配管理,以科室为核算单位;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注重实绩、奖勤惩懒、鼓励创新为原则;向临床一线高风险岗位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倾斜;各科负责人每月绩效考核结果呈动态形式。创新绩效管理考核模式主要有目标管理循环、360度反馈、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和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绩效管理等模式。(一)目标管理循环模式

目标管理循环模式就是基于目标的作用,将确定后的组织目标通过分解得到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并可以进行循环的新模式,即“A+B+C+D+……+N”模式。对于医院,我们确定A目标,将医技科室提前开诊、检查报告出具时间、专家门诊准时开诊、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列入相关科室进行考核,以提高科室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等候时间,缓解看病难的问题。为了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我们确定B目标,将费用控制指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每月核算科室人均医疗费、药品比例、基本用药比例,运用绩效杠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减少患者的负担。可以将病人满意率、病人投诉等作为科室绩效考核的C目标,即每月组织相关部门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形式,汇总病人意见,反馈给科室,同时与科室绩效挂钩,病人的意见参与到科室绩效分配中。由此推导,可以借此推出不同的子目标并进行交叉,呈并行交替状态模块,然后又在各自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第二级的“a+b+c+d+……+n”模块……这样循序渐进,在绩效质量上,保证后一个模块的绩效质量总是对前一块模块质量的提高。(二)360度反馈考核模式

通过从不同评价者(上级主管、同事、下属和病人等)多角度收集到的信息来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准确地评价。这种方法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考核相比,其本质区别在于它将考核变成了多向、多角度、多点位的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实际。360度反馈模式设定某一个绩效目标后,可以运用不同角度进行绩效反馈,它信息源广、内容丰富、反映多向,最容易形成立体绩效。(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考核模式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是从财务、顾客、内部营运和学习成长四个方面来考察医院的一种模式。这样的模式形成四个触向,由通常的卡片摘录方式演绎而来。该模式能可靠地进行绩效量化,通过财务、病员、内部营运和一个成长的相对平衡发展,实现绩效的整体和谐,在人、事、物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员工能力这一无形资产,使之推动医院进步,从而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绩效管理考核模式

它是衡量医院战略实施效果的监测指针。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医院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以不断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取得高效益。它充分利用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中的三个层次,即医院关键绩效指标、部门关键绩效指标和岗位关键绩效指标,通过有机结合,以一个完整的绩效指标体系将医院绩效目标、部门绩效目标和个人绩效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绩效机制的建立。在提升个人绩效、部门绩效时,医院绩效能同时得到提升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创新绩效管理模式必然要进行必要的考核。医院的考核的内容可以着眼于:相关满意度、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成本控制、工作量;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及院内感染、教学质量、医保管理和人才培训;医德医风教育及执行情况、各项政治任务完成情况等。其考核的方法有:KPI与360度相结合。由各职能部门测评临床、医技辅助科室,临床科室测评医技辅助科室,辅助科室测评临床科室,各非职能科室和院领导测评职能部门,院领导测评由组织部负责;明确操作步骤、制作并发放各类测评表。为了取得测评实效,可以统一制作测评箱,挂放于各病区及院部会议室,党办、院办、人事科共同拿钥匙定期开箱汇总上报;定期通报与沟通测评结果,反馈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根据测评结果发放绩效薪酬。

六、积极创新绩效管理的考核成果

绩效管理必须要创新考核成果,使绩效管理更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创新绩效成果主要表现在五个基本点:其一,要真正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的显著变化,必须要在积极性上进行充分创新,要把“要我干”真正变成“我要干”,还必须抓住“人才潜能”和“员工梯队”两个根本要素,进行人的能动性绩效创新。其二,必须创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它表现在医疗服务的水平提高,有更为科学的管理和量化指标;表现在医务人员竞争意识和医技的进一步增强;表现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不再是一句口号,而变成了全体员工实实在在的行动,病人满意度评价明显提高等方面。其中,服务与技能创新是其重要的落脚点。其三,要进一步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使命感、危机感,还必须创新岗位绩效考核制度等先进管理方法,不断充实绩效管理内容,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和提高员工自身竞争意识上,尤其注重“工作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并在这样的要素上进行创新。其四,注重绩效管理的实际效果,在强化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创新思考在医疗市场竞争中怎样逐步增强实力及其新的绩效战略。其五,在创新基础上,要更多考虑实现持续发展以形成以绩效为导向的医院文化,激励员工更加投入,促进质量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员工适应组织结构调整和变化,促使员工加强学习,发掘自身潜能,提高其工作满意度,给员工提供表达自己的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同时,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改善团队绩效,通过不断沟通和交流,发展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建设性的开放关系,减少冲突,增强合作。要充分考虑绩效管理建设的各种成本投入和绩效产出的要素互动,增强与人本管理的结合。

七、绩效管理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绩效管理作为管理实践的重要工具和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现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医院绩效管理考核的理念、方式和工具,比如顾客导向、平衡计分卡、绩效合同、绩效规程等,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因此,极有必要对当前绩效管理考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更多的思考。(一)当前绩效管理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绩效管理考核由于绩效管理的目标不同、考核的单位不同等原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或制约着绩效管理考核的深度发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管理与绩效考评被等同

管理与考评是不同的概念。管理更多的是指一种全过程的行为实施,内涵非常丰富,带有战略性,全局性。考评是实施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呈现明显的战术性,局部性,是对管理的运行质量进行必要的评判。两者被等同的误解使得许多组织只看到了绩效考评,而忽视了对绩效管理全过程的把握以及绩效管理全过程对绩效考核的重大影响。同时,绩效考评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或部分,它反映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的绩效,而绩效管理更强调未来绩效的改进和提升,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战略。

2.绩效管理类同薪酬管理

绩效管理必然会产生绩效的最终效益,即通常的薪酬利益。两者同样存在着不同的含义。它们被类同化的原因在于激励手段单一。因为目前绩效常常只是和工资、奖金等挂钩,便误以为绩效管理就是员工薪酬分配的一种形式。实际上,其他形式的柔性激励,如员工个人发展、职位提升、工作培训等都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

3.绩效管理及考核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

进行绩效管理考核的主要职能部门是人力资源部门,它是落实与执行绩效管理的一个主要窗口。但绩效管理是一种全员性的组织管理,从设计、组织、运作等多方面看,它必然会要求全体员工、各部门充分参与到绩效管理之中并发挥积极作用,否则绩效管理就很难实现预期的目的。同样,这样的考核也是全员性的,单靠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发挥是难以实现整体管理目标的。

4.绩效考核形式僵化而缺乏科学性

它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的考核办法没有根据特定的工作岗位,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员工之间无法体现个体差异,出现平均主义;二是有的考核主体单一,由主管上级来监督完成,主观性强,考核带有片面性;三是即使采用多维度的考核方法,但是权重分配不合理,上级评分重、员工本人评分权重相对偏低,导致考评结果就是来自上级领导的评分,因此考评结果有失公正。

5.评价者自身失误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种种缺陷,容易导致考核的主观性与片面性,以及在绩效考评中考评者自身的一些问题,常常会使考评出现失误,出现偏见误差、晕轮效应误差、近因误差、感情效应误差、暗示效应误差等,其结果必须影响绩效考核的可信度和效率度。

6.绩效考核反馈不足,缺乏沟通与反馈

由于未及时进行沟通,绩效考核反馈不足,会出现绩效管理执行与结果上的偏差,导致上级与下级对实现工作目标的要求在理解上出现异化,在具体实施绩效计划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缺乏纠偏的保障措施,难以保证工作按预期计划进行,导致影响绩效管理的目标虚拟化、形式化,其绩效目标难以实现。(二)对当前绩效管理考核的再思考

绩效管理考核是一项管理大工程,必然会在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绩效测评工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具是否与问题以及环境相匹配;政府绩效对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大规模地采用绩效合同,并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可能导致公共服务“嫌贫爱富”问题;国家在快速发展时期,限制政府活动范围的绩效管理方式,使国家的社会组织尚无法承接起政府转移出的功能问题,等等。除此之外,具体运作中的绩效管理考核过程创新、管理中人的积极因素的深度发掘、管理最后的绩效评判等,都是值得我们去积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注重绩效管理及考核过程的完整化

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等,都是绩效管理的不同环节,其不同的环节内容构成了整体性的绩效管理。在具体的运作中,重视局部而忽略整体的绩效管理却常常影响着绩效的整体发展,导致绩效管理出现要素运用不当,功效不力等情况。保证绩效管理过程的完整性,可以创新性地运用多种模式来进行。可以创新“梯次性管理模式”,即将管理各要素进行程序组合,按其计划、实施、评估等环节分别设立不同环节模块,按绩效脉线进行链接,从而再进行纵横交叉,构成多维、立体的渐进过程模式;可以运用“蛙式跳跃模式”,即明晰每个设立的环节或内容后,各自为主进行不同运作,直接在实现A环节后立即跳跃到B环节,再到C环节等,由此进行跨越,最后进行绩效链接,等等。

从医院这个组织看,创新性地运用“梯次性管理模式”和“蛙式跳跃模式”的部分要素组合,取长补短,实行“绩效管理分期循环模式”的效果非常明显。如整个绩效管理及考核进行相关的组合后,形成三个执行期:第一,绩效管理前期,主要是指绩效计划的制订。绩效计划是整个绩效管理的开始,它以组织自身已明确的目标定位,从战略高度确定绩效目的,保证了医院绩效战略目标的明晰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绩效管理中期,主要是绩效实施与管理这一环节。在绩效计划被确定之后,员工开始按计划开展工作。管理中期,承上启下非常重要。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沟通上下渠道,注重领导者、管理者、员工的工作责任和实际效果,注意发现并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绩效管理的后期运作。第三,绩效管理的后期,这是整个绩效管理的关键时期,绩效考核和评估是这一时期的关键环节。在绩效期结束时,管理者根据预先制订好的计划,对员工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然后进行绩效反馈,将评估的结果明白地告诉员工,充分肯定员工的成绩,诚恳地指出不足,求得其对考评结果的认可。同时,要以绩效管理经过的一个循环,确定下循环的绩效计划目标,进行绩效循环渐进,逐步提高绩效管理档次,实现科学高效的绩效管理。

2.从实际出发,注重创新绩效管理目标

提高组织绩效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组织战略是进行绩效管理的根本目标。创新医院绩效管理目标也是这样,没有目标的创新,绩效管理难以为继。创新绩效管理目标主要为:一是创新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先进性。除了必须联系实际外,目标制定应当突出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要根据不同的绩效受众对象,坚持目标对称、重点分明、各司职责、评价有序。同时不能过高或过低地制定目标,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与先进性。二是创新绩效管理目标的激励机制。激励是绩效管理运作的主要手段。它主要包括物质的激励与精神的激励两个方面。激励的目的在于挖掘执行者内在潜力,积极发挥其个人主观能动性,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三是创新绩效管理目标的更高形式。目标决定着绩效的实际运作与质量。绩效管理目标越具有先进性与科学性,就越有其可选性与可行性。制定目标既要联系实际,也要注重目标的引领性、创新性、成效性和持续性。四是目标创新要推动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必须以目标创新为基准,进行理论创新、运作创新、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由此创新自身的绩效管理为“样板管理”或“特色管理”,成为绩效管理的一面旗帜。

3.绩效管理时要充分考虑人的要素作用

人是当今时代的“第一资源”,是一切发展的根本。我们在进行绩效管理时必须探究、顺应人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才可能真正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考虑人的要素在绩效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更深刻地认识和发挥人的作用,善于运用人力资源的运作把它体系化、系统化,使之更符合人性规律和科学原理:其一,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人的人格、人性、人德、人才等特性,善于尊重和引导其个性、品行等的选择,在人性化、亲情化上实现一致和谐,为绩效管理提供更为坚实的保证。其二,必须真正体现人在绩效管理中的地位与价值。它表现在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个人作用的创新运作、个人绩效的充分肯定、个人荣誉的充分宣扬等。要真正解决好个人在绩效管理中的应有地位和价值取向方式的问题,就必须通过民主管理、参政议政等方法,充分落实个人应有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执行权。其三,要充分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包括学识、专业、技能、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充分培养,激励个人进行潜能发挥与潜质诱发,从素质上保证绩效管理的运行质量。其四,要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与运作模式,创新人本资源管理原则,真正解决绩效管理中人本位关系、领导与执行的关系、执行与监督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薪酬与绩效的关系,等等。

4.实现绩效结果创新式沟通,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绩效结果沟通主要是指绩效结果的应用以及绩效反馈的沟通,这个沟通过程是绩效沟通的重点。绩效考核最终目的是提高组织和员工的业绩并进行管理和提高的不断循环,使绩效管理步入良性与持续发展,实现绩效管理的更高目标。

绩效结果的创新式沟通,在于摒弃通常的一些模式。如绩效一般性的考核、评价、激励模式,一般性的精神为辅、物质为主的激励模式,领导评定、下属接受的非双向反馈模式,等等。创新绩效结果沟通首先要注重绩效结果的正确运用,充分肯定员工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结果运用中适当进行倾斜,忌讳过分强调所谓的“奖勤罚懒”,过于拉大激励差距,使绩效结果运用缺乏公平、公开与公正,出现负面效应;其次要尤其注重运用的反馈,即组织的上下平等沟通,信息积极互动,着眼于在运用绩效结果中善于发现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着眼于为新的绩效管理做好各种准备。如绩效结果运用与反馈的“双向叠加运用反馈模式”。该模式为:绩效结果运用质量=领导者+执行者互动→实现公平←→公开←→公正循环→运用方案分析→执行分析→结果总评+领导者与执行者信息反馈与处理。该模式的最大特色在充分实现了绩效结果运用与反馈的积极互动,实现了绩效管理要素的终端与轮回效果,体现了绩效管理考核的科学与民主进程。

绩效管理是当今管理的新课题,正在不断创新和扩大着绩效管理的新领域。充分重视绩效管理的现实与潜在的巨大作用,并在医院进行更大的创新与开拓,才可能真正使医院创新与改革取得成效,实现新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冯敏,李庆云,等,探索绩效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中国医学研究,2010,4(8).

2.毛羽,邢红娟,等,绩效管理——医院执行力的助推剂,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2).

3.罗智友,浅析绩效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关系,致富时代,2009(12).

4.郑玉华,等,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管理观察,2010(12).

5.刘歆农,刘艳秋,等,医院绩效管理研究,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21).

6.周小其,探索与改革,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7.[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许是详,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8.[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方面,韩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谈谈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曾文鹏(四川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摘要]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要注意什么问题?本文从企业文化建设要重点普及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企业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注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同一性和突出特殊性、注意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及注意以基层文化建设来推动企业整体文化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新思考、新举措。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 D406.15 文献标识码 A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企业或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科学管理、广泛吸纳人才、不断创新进步的重要保证。现代企业发展表明,企业管理、经营及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抓住企业文化建设的要领并结合企业自身实践去注意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对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文化建设要重点普及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重视做好有关企业文化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要通过组织学习、开展培训、加强宣传等途径,将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有关企业文化的基本定义、基本内容等让企业领导和员工普遍有所了解和掌握,这样才有利于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奠定更好的认知基础,增强推进此项工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知识构架,它包括企业历史传统、经营管理理论、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企业行为准则、企业制度、企业产品、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形象等。其中,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知识的学习核心,也当前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特别重视的领域。(一)注意突出企业文化建设中经营管理哲学的主旨地位

企业经营管理哲学,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先进思想、观念、行为及方法,是企业文化建设与文化普及的主旨。在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价值观念指导下,这种企业文化建设主旨的统领性特征尤为突出:第一,在处理人与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生产者与经营者、产品质量与产品价值、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联合等关系上,可以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具有纲领性作用;第二,它可以为企业提供具体的经营管理思路、方法、方案、步骤等,是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重中之重,引领作用十分明显;第三,它始终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为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天地,并始终作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因此,把握企业经营管理哲学内涵,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热点课题与普及的难点所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注重对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的学习与普及,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一是可以进一步分清企业文化建设各要素、层次及构架,分清主次,加深认识,切实把握建设主旨,突出并发挥其纲领性作用;二是通过不断普及,深化企业文化各项建设,利于尽快构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的体现或机制,使之尽快步入文化建设的先进行列;三是注意企业文化建设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纲举目张,凭借主旨的动力作用进一步解决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文化建设的规划、举措等,在学习的基础上保证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保证实效。(二)注意突出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集中反映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内在精神状态的集中反映形式。它常常以具体可感的精神来集中反映企业的素质精髓所在。体现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精神一项重要的形象工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注点,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盲区”。基于目前不少企业流于形式,注重过程而忽略实效,其企业精神的集中与形象反映尚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加强企业文化的精神建设还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注重企业精神的进一步建设,从而进行更积极地探索是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体现:一是进一步把握企业精神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演化,注意突出企业精神的创新空间、多维层面、热点变化、疑难所在,不断创新意识,焕发激情,延续精神,使之更富有生命力、凝聚力与感召力。二是充分利用企业精神的形象转换要素,以新颖美感的形象塑造来不断更新或提炼企业精神。充分利用更鲜明贴切的企业宗旨、更言简意赅的企业训条、更感人肺腑的企业之歌、更简洁明了的企业徽记等来提升企业精神,必然会创造出更新的企业精神形象。三是尤其注意防止企业精神建设简单化、程序化、形式化、大同化等倾向,力求突出企业自身的精神特色与独特的表现力,使精神建设不落俗套,不流于形式,有自我真实完美的表现。四是注意精神建设在企业内存在的长期性、反复性与多变性因素,尤其要注意自身员工精神建设的基本质量,关注员工精神的创新、转化、吸收、表现等多种变化形态,不断以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等影响和感召员工,使企业全体员工在好学好记好遵循之中形成自己的精神特色,能够展现企业良好的精神风貌,成为企业的活力之源。五是注意不断总结提高,在员工的感召力、凝聚力、积极性、主动性等表现上,以精神建设状态分析员工队伍建设状况,以精神建设实效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以精神建设作为增强员工团队精神,在企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上真正体现出企业精神宝贵精髓。(三)注意突出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

企业形象是确立企业的优势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衡量现代企业形象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及作用特别重要。企业形象的“构建点”比较多,主要有企业的统一标志、商标造型、产品特色、经营服务特色等。企业形象通过自身和各种媒介推向社会,以形象的可感、可读、可信来体现企业素质,从而以形象的感召力、渲染力来影响社会各个层面,得到社会广泛的认知与评价。企业形象之所以为企业所重视,缘于这样几个基本要素:一是企业形象最直观、深刻、鲜明、突出,形象感的潜在影响非常明显,形象效果快捷有效;二是企业形象特征易于把握,易于塑造,一句话、一个标识徽记等,都可以进行刻画,使形象栩栩如生;三是企业形象是创造企业精神的外在表现,最容易提升企业自身的无形价值;四是企业形象也是企业员工凝聚力、亲和力、形象的集中体现,极易反映出企业及员工的内在精神风貌与特色;五是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创造最佳的生产、管理与经营环境,利于提升企业经济质量与经济价值;六是企业形象具有极大的操作与深化空间,设计、创作手段新颖,理念先进,最容易反映企业特色优势,往往也是企业文化“画龙点睛”的地方,企业可以借此发挥,取得实效。

注意突出企业形象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综合性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强调企业形象塑造,尤其要注意:第一,必须注意塑造企业形象存在的一些表面化、公式化倾向,避免形象呆板、凝固、过于直露,缺乏美感,从而弱化了内在感染力、凝聚力与想象力。第二,员工形象也是企业形象的体现,因此要特别注意员工自身形象的塑造与维护,力争企业固有形象与员工形象统一起来,即防止两个形象的反差比对,重点抓好员工“活形象”的塑造。第三,利用企业形象内涵的外延性扩展,在企业固有形象基础上以员工的“活形象”来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因此,注意对企业员工进行基础性与经常性的企业形象教育,对广大员工特别是各级经营管理者进行深入人心的企业形象建设的知识普及与提高非常必要,如个人形象的素质体现、个人形象与团队形象的塑造等,一定要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更新以保证员工思维、观念、行为、形象等的不断进取与创新。第四,注意企业形象在形式基础上进行的必要的内容充实,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充分利用企业形象与员工个人形象的感染力来促进企业其他工作。如利用企业形象来突出企业经营特色、增加服务内容、扩大市场占有率等,使企业形象真正成为企业的名片或品牌。

二、企业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国内外众多著名的现代企业的发展历史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文化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企业仅仅靠生产与经营来发展企业远远不够,还必须要以企业文化为先导,贯穿企业文化精神,以新理念、新思维进行企业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创新,才能成为现代一流企业。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资源与知识利用资本,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和智慧。显然,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负有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常常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甚至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作用的能动发挥等。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注意企业在文化建设中领导者能动作用的发挥

强调企业领导者能动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这是因为:①企业领导者肩负着企业发展重任,是企业利益的代表,并且常常具有法人代表资格,拥有企业资产的经营权与管理权。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及其能动作用的发挥状况,可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形式与内容。②企业领导者个人能力、素质、气质等对企业的现实与潜在影响非常明显,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数量与质量状况,没有企业领导者的能力有效发挥,企业文化建设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③领导者会具体领导深刻影响企业文化的构思、设计、布局、实施等各个环节。④由于领导者自身负有企业发展的最大责任,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也是领导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企业领导者在相当程度上是在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和国家赋予的法定责任。发挥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事关企业发展大局,体现能动发挥的基本点在于领导作用的发挥、监督作用的发挥、保证作用的发挥、素质影响的发挥、能力作用的发挥,等等。注意这些能动作用的发挥,让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并且要更多地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来由此及彼、具体促进并抓好企业的其他工作。这已是目前企业领导者的一大工作重心。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领导者还必须要运用企业文化建设原理、要素、优势等,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入手,以企业员工为中心,在企业产品、技术、管理、制度等各个关键环节发挥自身的领导与管理作用。从产品开发抓技术,从技术开发抓管理,从管理开发抓制度,无不与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多个方面,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文化与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管理、管理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已经充分说明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应对种挑战,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企业领导者就必须要:注重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切实提高,身先士卒,充分发扬民主,积极接受员工监督,并紧紧依靠企业员工进行文化建设工作;注重领导个人作用的积极发挥,以先进思想、科学管理、聪明才智来提高文化建设综合效能,实现个人领导作用与员工能动作用的高度统一;注重自身能力发挥的方式、方法及发挥效率的持久性、稳定性、先进性与科学性,真正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者的积极互动,体现企业文化与领导者良好素质的高度结合。(二)高度重视企业各级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的领导或管理,更多要依靠各级领导的群体优势发挥,需要领导群体的能力互动与协调。企业文化建设同样如此。企业领导者的个人作用固然重要,但没有企业领导层发挥群体作用,企业文化建设难以进行下去。当前强调各级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目的在于更好地完善、巩固、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效。实践证明:第一,企业各级领导承上启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放射效用非常明显,可以积极影响文化建设的各个实施环节,常常决定着文化建设各项指标的落实程度与实施过程;第二,各级领导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个人素质等要素条件的优劣、多少,常常会影响文化建设大局,会体现企业整体领导层的文化建设能力、文化建设的实施能力以及文化建设的绩效能力;第三,各级领导承担的企业责任要求他们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这种带有“必须这样”或“必然那样”的客观要求对各级领导的制约与鞭策,巩固了文化建设的思路,提供了一种根本保证,即必须积极主动发挥作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各级领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热点课题。强调高度重视各级领导的群体优势,群策群力,一心一意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已是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所在。高度重视企业各级领导的作用发挥,必须要体现在几个基本点之上:一是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紧跟企业发展,不断吸收新观念、新思想,以此带动员工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内容;二是各级领导必须更大地发挥放射作用,以自身为表率,完美地执行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任务,敢于承担责任,服从上级,带动员工,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三是必须强化监督、保证、考核、总结工作,以优胜劣汰、奖勤罚懒、有效的监督保证为突破口,克服一些企业目前存在的照本宣科,敷衍塞责,懒、散、软、拖、疲的现象;四是更进一步制定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利用各级领导承担的责任为评价点,以此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效地建立和巩固现有建设成效;五是积极抓好组织建设,积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化工作,依靠企业文化建设的竞争机制,参照先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典范,提高各级领导自身建设水平,使企业文化建设尽快步入先进行列。(三)注意强化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建立现代一流企业的显著标志。这种文化具有特殊性、广泛性,涵盖面大,内容极为丰富,体现了企业的精髓,能够标示企业的综合素质、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彰显企业的优秀形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不少企业步入了现代企业的先进行列,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但从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看,文化发展的一些问题还亟待解决。从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基本面分析,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因地区、企业性质等的不同,建设尚不平衡,梯次性差距仍然比较明显;二是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存在国家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的问题,一些建设工作还需要法律法规提供法定保证和法定依据,如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归属权、管理权、执行权的责任主体等;三是文化建设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些企业发展的必备工作,文化建设被边缘化、漠视化,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还非常明显;四是企业文化建设目前的责任主体,即通常讲的企业党政工团各责任部门责任不明,规划不到位,组织保证差等情况比较突出。特别突出的是企业领导者应具有的对企业文化建设探索与研究工作严重滞后,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受到了相当影响。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依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已经非常重要,是企业当前解决企业文化建设实际问题的一个热点课题,需要及时进行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研究。

第一,企业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认识到这种建设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在思想上、观念上必须进行创新,以新理论、新实践发展新思维、新模式,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先进性上提升企业文化档次,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势动力,成为企业发展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

第二,必须充分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与必备要素,积极研究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课题,进一步深化建设,在建设的面上进行点的深入探索与研究。根据企业实际,企业领导者可以将企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来研究,使员工地位、权益、作用等得到综合性利用与发挥;可以展开企业文化建设构架、层次的研究,进行体系化建设,建立并巩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可以进行文化建设与具体管理、经营的互动,进行企业文化覆盖,推动管理和经营的创新性发展;可以抓住员工队伍建设、企业工会建设、企业精神建设、企业形象建设等具体课题进行深入探索,进一步摸索规律,在理论上进行更大突破、在实践上取得更多效果;可以借鉴、互动、消化吸收先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实效,结合自身文化建设在形成自己的建设特色上进行积极探索。凡此种种探索或研究,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要认真思考,在探索与研究中走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塑造新形象。

第三,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要注意把握探索领域研究的方向。具体看来,探索领域主要在于发现新课题、新疑点、新理念、新思维、新矛盾等;研究领域主要在于通过探索,决定研究方向,重在研究一些热点问题、企业与员工关注的问题、社会性问题、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文化与人的素质关系、企业领导者自身文化建设、领导者创新观念和思维方式、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等等,都可以成为企业领导者的研究课题。在具体探索与研究中,领导者应该注意个人能动作用与企业员工能动作用的互动关系,领导者个人素质与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关系,领导者与员工的和谐关系的构建,领导者创新意识、创新思想与员工接受程度的关系,等等;领导者必须注意探索与研究的方向、方法等的明确清晰,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力支撑、研究对象具有的创新或引领作用、研究中存在的现实或潜在价值。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交融互动,特别是通过认真而扎实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切实增强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正因为企业文化建设有企业领导者的积极介入,积极探索与研究,才可能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现代企业,进而成为现代企业中领军企业。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同一性和突出特殊性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先进理论、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是企业宝贵的发展资本。企业文化建设因企业的不同而使其建设重点与建设特色亦各不相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同一性与特殊性,对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坚持同一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所谓坚持同一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要坚持继承与弘扬民族的先进文化、先进科学、优良传统、优良道德、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优良作风,等等。二是要坚持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即保证鲜明的政治思想、理念、观点,突出时代文化风貌,体现文化建设企业承担的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注重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三是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即科学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经营模式、先进的管理手段等。通过学习、借鉴、扩大、吸收、弘扬,最终形成自身的文化建设优势。四是要在同一性建设中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群体,创造企业文化的社会性层面,构建企业文化的领域,最终融入社会文化建设,成为国家先进文化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五是要以当前的科学观理论巩固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在同一性前提下,运用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注重对企业文化建设同一性新理论的探索与新实践的突破,使同一性更具先进性、科学性,更具影响力和凝聚力。(二)突出特殊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性表现

企业不同的发展特性、经济目的、效益要求等,决定了企业的不同形态与特征,会形成不同的经营、管理与文化建设的体系、模式、特色,出现不同的文化建设风格或个性。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特殊性。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殊性非常鲜明:一是基于特殊性带来的差异性,企业文化建设会出现从形式到内容的多元特征,其个性色彩必然会凝固为自身建设的优势特色,出现对比性差异。二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特殊性可以促成企业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优势局面,极容易发掘文化建设潜在的积极要素,在整体上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质量。三是这样的特殊性会非常鲜明地表现企业个体优势,会明显影响更多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示范、借鉴作用。因此,没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殊性,没有对特殊性的深刻认识与把握,文化建设仅仅依靠同一性来发展企业文化,显然是片面的。在同一性与特殊性共存互动的条件下,注意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发挥,可以杜绝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式化、呆板化与形式主义倾向。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果鹦鹉学舌、照本宣科、保守模仿、亦步亦趋,企业文化建设就只会是徒有虚名,成为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摆设。企业文化建设的特性就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有新的模式与方法来推进建设,提高质量;不断创新性地推出新的建设理论,引导企业文化建设步入更新的发展阶段;不断创造一大批新型现代企业,最终形成先进文化与经济创新优势,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注意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要素。同样,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就是要紧紧依靠企业员工解决好“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把人在企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中,真正激活企业去实现自身作为。以人为本,就要注意几个重要环节:

第一,企业领导者必须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建设放在新的高度,注意人力资源基本要素的综合利用。即要在人力资源的开发核心、培育与利用要素、人力潜能激发要素、人力激励和凝聚要素等上确立目标,明确要旨、构建机制、充分整合、认真实施、夯实企业文化建设的人力基础。

第二,注意克服建设中的形式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注意调动员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与工作热情,做到群策群力、人人参与,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会议、文件、口号或形式上。目前,企业文化建设在一些企业成效不理想、工作僵化等情况还比较突出。在员工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动作用下,去真正解决一些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员工最关心和最需要了解的问题、如何提高文化建设档次的问题,等等,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一种民主建设与管理建设,它与企业员工密切相关,内在潜力非常大。因此,要把文化建设与员工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真正改变重物轻人的建设或管理模式,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上见到实效。要注意不断以人性化管理强化亲和力,扩大包容度,增加信任度,重视探索和研究企业领导者与员工零距离互动的效果,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做到与员工同呼吸共命运。突出人的作用,就要突出员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保证员工依靠企业工会维护自身权益,保证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监督、保证、参与、执行等权益,在民主建设与民主管理中取得实效。

第四,确立共同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后,要积极改变思想,改变固有意识,以新观念、新作为来实现目标。促进发展固然重要,但要注意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在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热点课题或难点进行的探索与研究,注意建设中对人力要素发挥的进一步深化。如领导者与员工和谐关系的进一步优化、领导者与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共生作用、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双向升华、员工与企业文化建设共同面对的新问题、新矛盾及解决办法、员工与文化建设机制的互动、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最新动态,等等,都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没有真正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五,要切实加强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中的民主管理,就要造就高水平、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这就要求加强企业全体员工,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队伍建设,在高水平与高素质要求下,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实质,在培育企业文化人上做出成效。培育人的工作具体就是以人为本。当前仍然存在的一些偏差和误区是:一是不少企业的员工基本素质仍然参差不齐,学识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企业领导者与一线员工学识或学历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出现员工低领导者高的明显反差;三是企员工的继续学习工作明显滞后,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学识要求;四是企业文化建设突出人的作用,但却忽略了人的再学习与再提高,其中对人的学识要求、素质要求、能力要求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结合现实,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的培养和队伍建设还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相应作出必要调整:第一,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制订员工培养计划,针对员工素质状况,加强员工的素质学习与文化学习,将此项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培养。短期或中期的专门培训、相关学校的定向培养或学习、员工参与的国家成人继续教育等,都是培养企业人才的良好途径。第三,必须有组织、费用开支等保证,具体应该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来进行管理,有相应的费用渠道。第四,以学习为突破口,举一反三,通过员工学识的具体提高,促进素质提高与技能等的综合。第五,必须建立文化、素质、技能的考核制度,形成竞争机制,保证企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第六,企业领导者必须重视对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研究,对员工队伍建设的研究,尤其是对企业文化建设中人的能动作用发挥的研究。

五、注意以基层文化建设来推动企业整体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要全方位地不断抓好,更要注重将企业文化建设向基层延伸,让企业文化在基层开花结果,进而推动企业的整体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抓住基层大有可为,并且势在必行。

第一,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宏观上看,企业基层最容易反映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与实质,是最容易反映员工愿望、要求、工作与生活实际的地方,也是企业文化建设最有价值的立足点。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进行拓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了解更多员工真实信息,企业发展的前沿情况,知晓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利于确立企业自身文化建设的规划或计划,从而进行点面结合,成就建设大局,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大体系与运作机制;利于领导者进行文化建设相关的课题探索与研究,在整体上对企业发展进行宏观分析,把握发展脉搏,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成为现代企业建设的极大动力。

第二,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微观上看,企业文化建设向基层的延伸,可以影响企业基层生产、经营、管理的不同模式与方法,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对比性极强的鲜活素材;可以凭借基层窗口作用进行分项、分类,建立各文化建设子系统,并结合基层生产、管理等进行互动,将企业文化建设成效立体化、多维化,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文化建设的分类价值;利于选择典型,进行推广提高,发现并扶持企业文化的建设特色;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整个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整体性发展提供必要参考,有助于企业进行战略性规划。

第三,企业存在不同的经营与管理,基层担负着产品、成本、效益、分配等众多实质性工作,又担负着创牌子、树形象、展示企业精神风貌的重任。基层既是企业文化工程的建设者,又是企业发展的实践者与执行者,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基层文化建设最能体现文化建设成效,最能反映企业的综合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最基本的立足点。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向基层倾斜,以基层的文化建设为重点非常重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区域。

企业文化建设向基层进行延伸,一是要注重延伸到基层的各项工作并与之结合;二是要注重突出重点,结合基层经营与管理实际情况及与基层有联系的相关各方进行必要协调,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创出建设性效果;三要有说服力与针对性,要抓住基层自身创精品、树业绩工作,由此提炼出企业文化建设特色;四是企业党政工领导应经常深入基层,做好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工作;五是企业领导者必须要注重基层班子建设、制度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班子基层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六要及时总结交流基层开展活动的典型经验,以典型引路的方法,在各个基层加以推广以促进企业整体性文化建设活动的广泛深入。

企业文化建设内涵极为丰富,建设永无止境。对企业文化建设领域进行必要的探索和充分的课题研究,一直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带有标志性的工作。基于此,我们要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要素等使此项工作卓有成效,就要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创造企业社会效益和物质效益,积极吸收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理念、观点、思想、行为,才可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有所作为,实现强势企业的宏大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建筑政工研究,中国建设职工政研会建筑行业分会,2009.

3.叶生,企业灵魂——企业文化管理完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郭克莎,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试论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的保险运作

冯忠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成华支公司)

[摘要] 根据当前我国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运作现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新观点及创新性的运作方法,对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进行保险运作进行了创新性思考。

[关键词] 安全生产责任 风险抵押金制度 保险运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 F840.61 文献标识码 A

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是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进行适当行政干预的一种手段,即根据企业生产、安全风险状况等情况,企业按一定比例缴存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制度。缴存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增强了企业生产事故的防范、处置能力,有利于保证事故抢险、救援、安置工作等的顺利实施,对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的实际运作现状,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进行创新性运作,值得我们去作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一、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运作现状

高危行业即指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中的一线生产经营企业。这些企业受到生产特性的影响与制约,安全生产历来存在事故总量较大、风险因素复杂、危害程度明显、后果处理不易、社会影响严重等情况,面临极大的事故责任风险。针对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状况,国家以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实行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此项制度执行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现状的诸多要素应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一)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

目前,从企业安全生产现状看,作为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安全生产举措等,都有了一些明显变化。它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各企业更为重视安全生产设备的投入,其资金与设备投入都在不同程度上逐年加大,在企业生产能力增强的同时,安全生产意识也在逐步深化;第二,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制度化、体系化优势已经形成,对具体的危险识别、危险监控、危险预警、危险处置等,形成了方案设计、操作流程、应急措施等系列化的处置体系或机制;第三,对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和一线生产员工的培训、学习、提高效果比较明显,各级安全生产的监管机构比较健全;第四,相当的企业已经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证,安全生产能力与管理水平有极大提高;第五,随着近年高危行业按生产责任落实与安全生产现状的较大改观,各种事故发生率已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一些特大、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在事故的严重程度上、数量上得到了初步遏制,发生率亦在逐年减少。(二)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落实仍不够理想

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的落实增强了企业抵御事故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对安全生产事故的监控、预警、处置有了明显提高。但从实际运作看来,此项制度的落实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第一,相应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少企业简单地将此视为一种政府行为,使一些企业对此持否定态度,出现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催缴难的问题;第二,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还欠缺综合性的配套措施,其综合协调能力、监管方法等仍然不够理想;第三,增加企业了自身资金压力,加大了企业负担,同时,企业没有因为缴存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而使事故风险得到转移或减少,企业对此不满意;第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加大了基层政府行政成本,基层对此项制度执行的积极性不高;第五,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现存的具体缴存方式、资金管理等存在不同标准、不同运作方式、监管不统一等情况,影响了该项制度的运作效果;第六,企业缴存了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之后,虽然名义上有自己资金的拥有权,但实际上却没有对该项资金的监督权、知情权,仅仅在发生安全事故后,才可以按一定标准进行该项资金的部分使用;第七,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作为一项专项资金并没有进入保险市场进行运作,资金被大量闲置,没有真正体现资金利用率与增值特征,成为了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的瓶颈。(三)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风险作用发挥有限

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作用的发挥不尽如人意也明显制约着该项制度的推行。现实反映,高危企业事故死亡赔偿标准仍在不断提高,企业压力还在不断增大。事实上,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执行标准普遍低于政府规定的相关标准,难以有效化解企业安全生产出现的事故风险,也是企业执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积极性不高的一大原因。调查显示,四川近几年企业因为死亡事故付出的赔偿金已由原来的几万元猛增至20万元/人以上,个别地区达到了35万~40万元/人。如果出现工伤、工残事故,其医疗、赔偿等费用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企业难长期维系,后续问题不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仅靠缴存的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来进行补偿显然是杯水车薪,必须要依靠银行借贷、合法融资等手段来解决。此外,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作用发挥有限还表现在:监管单一,手段落后,使用量小而相关限制条款不少;按比例提取此项资金进行事故赔偿的标准不高;审批、落实的程序与环节过多,执行时间较长,一般事故处置也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四)存储标准偏低且不统一,风险抵押金缴存有差异

依照高危行业监管权限划分,地方安监局或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状况,从企业发展基础、资源条件、融资环境、产业重心等要素考虑,制定了不同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存储标准。但由于地区不同、企业发展不同,各地缴存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出现的差异性比较明显。如:四川宜宾市规定,煤矿企业按矿井生产能力15万元/万吨的标准向县政府指定的部门缴纳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泸州市泸县安监局规定每个加油站缴存5000元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内江市可以根据煤矿煤炭存储状况,一次性存缴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300万元,等等。同时,在同一市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存储与缴存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如同属于四川达州市管辖的两个县,一个要求煤矿行业按30万元收取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另一个县按年产能力核定,如年生产能力在3万至9万吨的煤矿按80万至200万元的标准收取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五)加大了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责任风险抵押金催缴难

从企业缴存安全生产风险责任抵押金情况看,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信贷、合法融资、自筹资金等渠道,其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这种预防性的安全生产风险资金投入,企业深感压力不小。如在四川一些地区,一个总投入不到20万元的小型砂石厂或烟花爆竹销售店,按责任风险抵押金标准应缴存的就达到30万元。与此同时,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缴存安全生产风险责任抵押金,催缴难必然导致缴存率低,其难度越来越大。在相关资料上,记者看到:截至2009年9月底,四川的泸州、宜宾、达州、雅安四市已缴存的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分别为2000万元、3000万元、9800万元和1.017万元,占最低应缴额的比例分别为6.6%、6.8%、26.9%和54.3%;若按煤矿企业最低60万元、其他企业最低30万元的存储标准计算,其最低缴存额应为129690万元,而实际缴存额为24973.1万元,缴存率仅为19.26%。企业普遍不愿缴存,多数企业欠缴情况已相当突出。(六)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存储银行各异,资金管理欠规范

企业可以任意选择银行缴存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如工行、建行、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没有统一规定。这样就极易造成上级部门监管困难。目前,企业缴存的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在银行的存储户头一般有财政专户、安监专户、企业专户三种形式。其中,财政专户不计利息,安监专户低于正常存款利率。显然,前两种存储户头欠缺合法性,减少了企业应得的利息收入。而此项资金还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使用此款项,财政专户要企业提出申请,安监局、财政局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才可以使用;而安监局专户由安监局主要负责人签字就可以直接使用。由于资金管理不统一、不规范,已经出现此项资金被挪用等情况。(七)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被大量闲置,实际使用率极低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在缴存以后,实际上这些列为专项款的资金便被闲置。据测算,在四川全省高危行业中,仅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按煤矿最低60万元、其他企业30万元标准缴存的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其存储资金就可达50多亿元。若加上其他企业缴存的安全生产责任风险资金,数额应该在百亿元以上。这些资金存储后便被闲置,没有发挥资金的增值与融资作用。同时,这些存储的资金真正用于事故处理的屈指可数。如在四川泸州、宜宾、雅安、达州等市总存储为2.5亿元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中,只有3次用于事故处理,共使用资金110万元,仅占总额的0.44%,更多的是企业靠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商业保险等来进行事故处理。

二、对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进行保险运作的思考

相关人士指出:当前,事故责任风险国际通常采用的是损失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三种处理方式。在上述三种处理方式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实际上并不具备其中的任何一种优势。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根本没有充分运用经济的价值规律来盘活资金,使政府监管顺畅、使企业真正受益。基于此,运用资金进行市场化管理,推进新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作为现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的替代已比较迫切。在政府支持、企业赞同、保险介入三方共同协调、互动之下,可以实现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的合理使用与资金效益的增值。(一)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主要优势

从推行新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来看,其要素明显,优势比较突出:第一,可以减少政府相关部门行政运作成本,调动基层政府和企业积极性,并利于解决此项资金长期存在的催缴难等一系列问题;第二,安监主体、责任主体、保险主体等各方责任更为明确,利益更为清晰,从而有极大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第三,有不少可参照、借鉴、实践的成功范例,如已经成功运作的机动车强制性保险、企业员工目前实行的养老、生育、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提供了丰富的运作经验;第四,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9年发出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在高危行业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指导意见》文件,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改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已经有了政策法规参照、执行和保证依据,为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保险业三方提供了试点操作平台;第五,联动性强,更利于企业在事故发生后进行及时的抢救、赔付等善后工作,可以防止事故风险因处理不及时等出现的一些遗留问题,减少因事故转移而出现的社会负面效应,利于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第六,特别利于维护企业利益,保证资金的拥有权、知情权、使用权和资金的增加值收入,可以极大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第七,利于盘活资金,减少资金闲置,发挥资金的潜在融资作用,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增加资金的附加值;第八,优秀的保险业具有强大的运作与资金实力,其知名度、信誉度、可靠性、稳定性,客观上可以从容操作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向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建设的替代转移,各种优势条件相当明显。(二)积极进行政策配套,切实建立新型的保险运作机制

尽快推行新型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作为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的替代。这是因为:第一,必须对现有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进行创新,真正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安全控制能力、企业责任风险转移能力,减少事故发生,在损失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上有所作为。第二,建立新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时机或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进行相关政策的配套已经非常必要。事实上,建立、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前期试点已在一些地区积极进行,并且初见成效,建立新型保险运作机制的执行前提已经非常充分。第三,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保险业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高危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市场化、监督社会化、运作长效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监管、运作等各要素,降低运作才成本,在既定时间内实现该机制的制定与运作,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平稳过渡。第四,可以充分研究费率效应,运用其杠杆作用激励企业提供安全生产的主动性、自觉性。鉴于此,我们可以进行积极的政策配套,从保险市场化运作到制度的真正确立,积极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进行积极探索与论证,并运用机制规律,积极做好相应的前置工作。在保险条件、保险范围、保险举措、赔偿范围、赔偿限额、费率标准、费率水平、费率结构等上,都可以进行配套试点,大胆实践,积极进取,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出一套内容相对完整、市场充分接受、推进比较顺利、效果比较理想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实施方案。

在政策配套之上,本着高效、明确、充分的原则,首先要抓好三个基本工作: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可以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迅速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地方性法规,为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提供法律法规的执行保证,并在相关政策上进行配套,保证新制度有可靠的、充分的执行前提;第二,政府相关部门、高危企业、保险业可以进行协调配套,按照法规的规定明确责任,承担工作,尽快推出建立新型的保险运作机制方案、规划、措施等,进行前期的试点运作;第三,注意相关组织机构的建立与管理,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监管班子、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执行班子,特别是保险业与之对应性的组建班子,都要做到组织保证,人员配备充分,管理充分到位。(三)积极进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宣传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是企业与保险业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对其进行宣传非常必要。运用宣传手段,通过强力宣传,形成新制度的运作气势非常重要。由于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险的深度、广度与密度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更要注重把新型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宣传长期化,突出其持久性和成效性。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作为一个保险业的新的触点,不仅利于此项制度的建立,还可以进一步树立保险业与保险产品的良好形象,从而提高竞争力、知名度,促进保险业自身的更大发展。宣传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也是一项创新性极强的活动。我们必须注意目前保险业存在的宣传不充分到位、吸引力不强、传统性封闭突出、自身宣传机构不健全等弊端,通过积极宣传,以直观、具体、形象的宣传效果增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可信度、知名度与感召力。从这个角度考虑,尤其要注意:一是要进一步克服保险业以前长期存在的垄断性、行政性、指令性与优越感,进一步打破自我封闭,改变观念,改变思维,强化性宣传的竞争机制,在自身发展与保险品牌上塑造崭新形象。二是保证宣传充分到位,即充分利用传播的多重效果,注重宣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前期、中期、后期的链动效应,形成宣传优势,使这一制度建设深入企业,深入人心。三是建立健全保险业宣传机构与公关机构,组建公关与宣传队伍,形成宣传的有效执行机构,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险的宣传机制。四是在具体宣传中注意导向原则,对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建设进行积极引导;注意适应性原则,突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与适度性等要素的重点宣传,使保险对象容易接受,达到乐于接受和积极接受;注意通俗性原则,要以简明、通俗、准确的语言来阐释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具体条款,尤其要对一些专业术语可能造成的阅读与理解障碍进行必要的解释与示范;注意深入基层原则,即善于抓住保险业创造价值的最前端,深入各企业一线进行积极宣传;注意热点原则,即抓住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这个热点,做到宣传的策划、步骤等综合配套,深入热点,解析关键。五是考虑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持续性、政策性等要素特征,宣传还要注重对理赔切入点的宣传、赔偿效应的宣传、风险转移方式的宣传,注意突出重点,抓住要害,塑造此项制度的保险形象。六是特别要注意宣传的有效形式,突出新颖性、简洁性、形象性、深刻性、接近性,以亲和力、感染力来吸引企业,关心企业和帮助企业,使企业对行业生产通过保险转移风险、更有效减少事故损失有更深认识,真正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落实中有更大的实质性收获。(四)以有效增加保险产品来促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建设

我国保险业起步晚,整体保险水平还不高,表现在保险产品种类不丰富,各种保险产品明晰化、体系化、层次化还没有真正形成分门别类的产品优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作为一个新的保险产品,不仅需要制度保证,还需要有效增加保险产品来烘托陪衬,在有效性、可比性上突出优势。目前,我国保险业保险品种主要分财险与寿险两个大的门类。具体的保险产品有个人或团体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个人或团体的健康保险、机动车保险、产品责任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建筑安全保险、雇主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个体商业保险、餐饮业经营者责任保险,等等。同时,按各保险品种,还可以具化出更为具体的一些保险子系产品。从目前保险产品总量以及细化品种看,保险业保险品种少,适应性、可比性还不充分,选择与可比空间并不大,一些保险产品还要靠一些政策作必要支撑,即靠法律法规支撑来强制进行。保险业的自主产品品种不够丰富的现状,影响到了保险业的运作、发展,其瓶颈效应比较明显。有效增加保险产品已势在必行。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险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有效增加保险产品上有所作为:一是保持现有产品,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在具体化、人性化、可靠性、效益性上固化这些产品,延长其生命周期;二是依托保险产品巨大发展空间,重点考虑新产品的设计与推出,如可以扩大意外保险范围以增加品种,可以在人身伤害保险上增加福利性、存储分红等系列品种等;三是具体结合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建设,将比较单一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系列化,按险种进行品种具化,形成主体保险产品与配套保险产品的互动,使其风险进一步减少,回报率进一步增加,以利益互动,效益双赢来促进此项保险制度的建设。如可以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主体基础上,增加雇主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高危化学危险品的公众责任保险、烟花爆竹的产品责任保险、煤矿及非煤矿矿山的设备保险、员工“五险”上的附加保险、具体的安全生产单项责任保险、安全生产的资产抵押保险,等等。(五)严格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资金管理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改为一种保险产品并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尤为重要。在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前提下,资金由闲置到盘活,会增加不少资金运作的风险。因此,对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资金必须要进行更为严格的管理,其途径大致有:一是对保险业进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运作的实施单位进行严格选择,并由政府相关部门,如财政、安检部门等进行严格监管,以检查、指导、督促等多项措施保证资金安全,保证运作实效。选择要综合考虑具体运作的保险单位的保险实力、品牌荣誉、服务水准、管理质量、保险系数、运作空间、信誉度、知名度、可靠性等优势要素,使此项保险制度的建设得以尽快形成并力见成效。二是分析企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抵押金制度的管理现状,积极制定相关措施,尽快形成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管理体系。具体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资金要指定银行进行专门存储以便进行资金的前期监控;由保险企业建立企业专户后,其资金走向、存交情况等由保险企业提出方案,由企业责任主体与监管方的政府进行监督;严格并明确资金使用形式与资金具体使用方式;严格赔付标准及严格审核保险赔偿内容;严格保证企业此项资金的应得的各种资金增值附加收入,维护企业切身利益;实行统一、规范的各种管理,保证资金专项使用、合法的综合性利用,真正实现资金的市场化运作与市场化管理。(六)积极推进保险业对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配套建设

推进保险业安全生产责任责任重大,对具体运作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保险企业自身综合性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参与此项制度建设的保险公司不仅要有强大的经营能力、资金运作能力、健全的各种机构、良好的社会信誉度等,还要求保险专业人员有丰富的保险业务知识与实际技能,并了解涉及这些人员的公关学、心理学、社会性、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知识,有效发挥自身综合能力。鉴于保险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相关保险公司尽快推进对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配套建设就必须要做到:一是建立健全专门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班子,抽调经营与管理骨干人员构建队伍,在组织上首先保证此项制度的建设与任务落实。二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评估体系,对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进行充分的客观的科学评估,积极配合企业进行抢救、善后等事项的及时处理。三是建立健全自身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管理体系,与政府监管、企业自我监管进行立体配套,构成科学有效的新型管理互动网络,尤其是要具化各项管理条款,在管理中见成效、出效益。四是利用责、权、利要素与市场化管理责任要求,明确责任,充分到位。五是积极进行充分协调、合作,积极互动,密切合作,以制度、措施等相互督促,实现各方渠道畅通,落实快捷,处置及时。六是各方积极配合,制定相关培训、学习制度,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救险过程、调查评估、善后处置等环节上形成高效的运作能力。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委托相关高校的进行定期的学习培训,可以在高校定向设置相关专业,为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七是利用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制度建设,有效增加此项险种的附加值,即增加附加保险子项目,促进其综合利用和提高综合效益率。八是要对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进一步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善于发现新问题,新点子、新方法、新课题,从而形成理论到实践的崭新运作体系,不断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机制的运作实效。九是积极学习、引进、吸收和运用国外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先进经验、管理手段、运作方法、保险模式等,尽快完成制度的设计与建设,并利用试点效率,积极总结,及时推广,为尽快全面推进我国新型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提供新方法、新经验,真正形成可靠的、科学的、先进的高效运作机制,壮大和充实此项制度的建设成效。(七)注重对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新课题的探索与研究

我国目前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设实践项目少,试点范围不大,反馈信息不充分,实际操作还存在相当难度。同时,对这种新型保险制度建设的战略性思考、前瞻性预测、实际运作方案等还不成熟,没有真正形成理论配套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还存在一些空白,操作平台尚不理想。因此,对新型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十分必要。其提升与研究表现在:第一,注意对该项制度进行理论性探索,善于运用新观念、新思维、新意识、新作为在实践中进行比对与校验,从而形成自身的理论构架或体系;第二,注意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以丰富的实践提高认识,巩固成果,同时发现并解决一些新问题或新难点;第三,注意积极吸收先进的保险理念和运用成果,善于举一反三,为我所用,在前瞻性、可行性、科学性上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形成自身的科学与先进的保险运作机制;第四,注意抓住一些课题进行深度研究,大胆进取,大胆创新,使我国保险业整体运作更为健康、顺畅,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有效提高我国保险业的整体水平,在经营管理、保险档次,保险品种等上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保险制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比较突出的优势,进一步探索这种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已经是我们需要积极进行的重要工作。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研究,勇于实践,科学运作,不断总结,就一定会在我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设中把握规律,充分发挥要素优势,促进制度的更快发展,发挥制度的更大作用,并为全面推进我国保险事业更快发展提供积极的参照样本或典范,使我国的保险事业尽快形成特色,从而步入世界保险业先进之列。

参考文献:

1.周小其,创新与发展,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江生忠,中国保险业改革与发展前沿问题,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张胜军,李颖,马超,四川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风险管理现状调查,中国保险,2010(1).

4.江生忠,中国保险业改革与发展前沿问题,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蒋正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孔建国,论我国企业财产保险的发展,保险研究,2000(9).

加强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杜强明(中铁八局集团昆房公司)

[摘要] 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领导体制是搞好党建工作的前提,探索有效的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是搞好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由此出发,才可能真正培养“两个能力”,进而提高党组织领导现代企业的艺术和水平。

[关键词] 企业党建 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工作已大见成效。至2010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已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已初见成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要大胆借鉴世界各国反映现代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验,又要继承和发扬国有企业的优势,加强党对改制企业的领导。实践证明:加强企业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就要更加积极地探索有效的领导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才可能保证企业党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中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发挥。这样也才可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司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解决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一、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领导体制是搞好党建工作的前提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从体制上确立党在企业管理中的权利和中心地位,强化党的领导地位是当前党建工作的一个工作核心。保持企业党组体系的完整和健全,并依靠党章的规定,加强在改制企业中各级党组织的建设,是现代企业搞好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一)提倡交叉任职,保证改制企业的党委成员依法进入董事会

董事会是股份制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公司党组织要发挥领导作用,就必须有相当一部分党委成员依法进入董事会这个决策层。目前各改制企业,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司党组积极推荐合适的党委成员参加董事会、经理层的竞选;二是在当选的董事或董事长中物色合适的人选,通过帮助培养,进入公司党委,实行交叉任职。从实践情况看,交叉任职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一人兼型,即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实行一肩挑,把公司的各项工作统筹兼顾起来,并设立专职党委副书记协助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从而确保了公司党委的意图能全面贯彻到生产经营中去。这种类型目前在我国改制企业中所占比例不大,并且主要用于上游产业。第二,双向兼型,即公司党、政、工主要领导分别实行交叉兼职,党委书记可以兼任董事长或副董事长,总经理也可以兼任党委书记或副书记。目前我国大多数改制企业采取类似的做法。这样做的前提是进入企业领导层的主要成员应具备做好党务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双重素质。

从当前交叉任职的实效可以看到:一是改制企业党政交叉任职明晰了企业党政领导者各自的领导责任和权力地位,利于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岗位上充分发挥个人能动作用和综合才智,构建出现代企业新型的领导者层面,改善了企业领导结构;二是利于工作互动,效率互补,在相互监督、相互依靠、相互协调与配合中搞好企业的各项工作;三是交叉任职可以更有效地防止腐败滋生,更有效地发挥企业党组的监督保证作用;四是特别利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利于企业建立现代用人制度和更为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为企业发展不断提供领导、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人才,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这个根本要素上保证企业做大做强;五是通过交叉任职,为改制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参考模式、积极的运作方法和更为广阔的思路。综上,进行交叉任职,保证改制企业的党委成员依法进入董事会行使相应权力,还必须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一是在建立企业党组委成员依法进入董事会的制度上,如何建立保证体系,强化机制建设,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二是企业领导者怎样进一步提高个人专业水平、综合素质、领导能力、个性魅力、亲和程度等,从而真正成为企业的复合型领导者,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企业当家人。(二)发挥监督作用,改制企业党委主要领导应依法进入监事会

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党委成员还必须依法进入监事会,行使对董事会成员及董事会决策全过程的监督。企业在改制时,应由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业党组织选派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等依法定程序进入监事会并担任监事会的正副主席。随着改制企业的整体上市和经营体制的不断深化,已有相当企业的各子(分)公司正逐步改制为一元股东制。监事会代表国有股对公司的各种重大举措实行监督权的必要性日显重要。因此,在董事会进行决策的时候,监事会成员可列席会议,在维护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上把关,向董事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党委主要领导应依法进入监事会并依法发挥有效监督作用是企业党组织法定权利、责任与义务的必然体现,也是企业党组织党建改制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党委主要领导应依法进入监事会并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党委主要领导依法进入监事会,企业党组织要对进入监事会的任职者个人素质、能力等进行必要的综合考核,尤其是个人在企业党组织、领导层、员工中的公信度、亲和力等的实际状况,以及公平、正义,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维护员工应有的地位、权益的信赖程度;二是党委主要领导依法进入监事会必须要依法进行有效监督,真正成为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员工的优秀监督者。在这样的层面上,就要真正做到:坚持原则,用好用够法定权利;全程有效监督董事会决策过程,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到监督保证一丝不苟;必须及时提出相关意见或建议,要真正反映企业员工愿望和心声,真正反映出对企业发展的各种不同看法、意见或建议。(三)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组织机构

企业改组成股份制,党组织必然要作相应调整,但绝对不能取消或以其他形式代替党的工作机构,而应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进行合理重组。在现代企业体制下,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组织机构必须进行创新性思考:第一,基层组织是企业党组织最有效的工作载体,也是搞好企业基层工作的依靠力量。作为企业形象、党组形象等的综合性形象窗口,可以参照企业领导层模式进行一定的交叉任职,创新现有的基层组织机构。第二,基层组织不同于企业上级领导层,其工作重心在于执行工作任务、贯彻上级精神,线条比较单一,因此必须突出“精干、高效”特征,保证基层组织真正发挥执行与保证作用。具体看,对劳动密集型综合企业改制,仍然应该在基层组织保留组织、宣传、办公室等机构。为使党务工作进一步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项目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委员也可以实行兼职,如兼任项目部副经理、基层工会主席等。对部分人员较少的专业型公司,则可设立统一的党委工作部(党支部),下设秘书、宣传、组织等干事,实行党务目标责任制。第三,必须对相应的基层组织进行有效指导、帮助与监督,力争创新基层组织工作特色,形成党组织的“基层工作效应”。第四,要加快思想政治工作在运行机制上与经营管理的合轨并举,为企业基层组织的党务人员、政工人员分忧解难,保证其效应的职级待遇视同行政管理人员,从而更有效地保证基层建设,促进企业更快地发展。

二、探索有效的领导方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

企业改制后,原有的企业管理结构、运作方式、组织形式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权、拥有权等的变化,导致企业出现三个利益必然要体现的层面,即国家利益、员工利益和股东利益。同时,就企业整体人力资源布局而言,出现了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生产者三个员工层次或群体。显然,企业在改制运作、以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现后,有效领导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无论怎样领导,或领导层怎样决策等,都必须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重要作用,这既是一种法定要求,也是一种企业领导层不可缺少的领导要素。没有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企业难以真正拓展而取得发展的实效。(一)积极参与改制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改制企业的财产关系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股份制作用下,企业已由多元出资者变为一个或多个出资者所有。在这种所有权变化中,企业党组织作为国有股的当然代表者,促使国家股的保值增值是其主要责任。这就决定了党组织必然要参与到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去,把党的意图全面反映出来,积极向董事会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保证国家的财产不受侵蚀。企业党组织要想在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应该兼顾国家、员工和股东三者的利益,做到有的放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党组织参与决策不是直接决策,参与只是为了保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灌输到企业之中,以保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协助和协调,而不是起全面“决策”的作用;否则就违背了《公司法》,否定了董事会的决策权,现代企业制度也就无从建立起来。在这样的前提下,企业党组织的积极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就必然要体现在:一是企业党组织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必然要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是一种法定要求与法定责任;二是企业党组织的强力监督与保证,可以切实维护国家、员工和股东三者权益,尤其是通过企业工会的形式来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反映员工的利益需求或愿望所在,预防企业可能出现的偏差或失误;三是企业党组织积极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虽然不具备直接决策的权利或责任,但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参与,对企业董事会的决策形成有效制约,必然要在参与和监督中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四是没有企业党组织的积极参与,现代企业至关重要的民主政治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员工队伍建设等便无从谈起。(二)正确处理职代会、股东会、监事会等的关系,继续强化民主管理

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主体,生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会随之增大,企业内部的问题与矛盾也将会越来越多。如何正确处理好员工、股东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同心同德地发展企业已刻不容缓。目前,从多数改制企业看,企业出现了股东会与职代会并存的方式。在处理职代会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关系上,不少企业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和新矛盾。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虽然改制了,但股东并不等同于员工,股东大会也代替不了职代会,两者的内容及侧重点各不同;二是企业职代会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存在不同利益趋向,工作重心各不相同,如何协调、配合进行有效运作存在相当长的“磨合期”;三是客观上企业出现了领导者、管理者和劳动者三个利益趋向不同的群体,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利益冲突,必然会干扰或影响企业各种工作;四是改制企业面临的所有权等热点问题,还没有真正从国家法定角度予以明晰或界定,企业、员工、股东三者权益形式还没有真正进入成熟期。

基于此,正确处理职代会、股东会、监事会等的关系,明确责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就成为企业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的新课题。继续强化民主管理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实行股份制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员工利益的诉求与实现的法定要求、依靠员工办企业的方针等也没有改变。因此,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强化企业民主管理是一种必然。第二,广大员工因企业整体上市和企业的知名度、关注度、可信度等的提高,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关切度增强了,“参政”意识也更为强烈,客观上需要强化企业内部监督运行的各种制度,建立起民主管理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互动机制,从而保障员工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加快股份制生产经营的发展步伐。第三,随着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面临的新问题、新运作方式等,还会不断出现。如企业员工与企业关于员工收入的集体协商制度的探索、企业“资方”与“劳方”的形成等,都迫切需要企业强化民主管理工作。第四,正确处理职代会、股东会、监事会等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新课题。要做到各司其职、互不干预又协调互动、相互支持,只能紧紧依靠企业的民主建设与强化民主管理。(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依法行使人事权

党管干部的原则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又一重要途径和手段,并在长期的管理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应当看到,随着《公司法》的实施,新时期党管干部原则应当被赋予新的内容,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党组织直接任免各层经营管理者。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组织在人事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一是保证监督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的贯彻执行;二是对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提出的董事会、监事会组成人选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对总经理、副总经理和中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任免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董事会上参与行政干部任免的决策;四是负责管理党群系统的干部;五是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负责培养、教育考察和监督,努力造就一支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与技能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依据党管干部的原则,结合现代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党组织依法行使人事权应该进一步进行创新性思考:第一,保证监督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的贯彻执行,还必须注重务实、高效的原则,在选人、用人上把握大局,搞好企业的人才库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不能由企业党组织相关部门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简单的统筹,而应该注重人的潜质与个人的能动发挥,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料、档案上的考察或审核。第二,对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提出的董事会、监事会组成人选提出意见和建议时,必须态度鲜明,尤其要对其综合素质、实际能力等提出创新性意见或建议,立足现实,重看未来。第三,对总经理、副总经理和中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任免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董事会上参与行政干部任免的决策时,应该立足于现代企业人才竞争机制的要求,着重于生产、经营、管理等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考察,以确保在任职期间实现工作责任目标。第四,在负责管理党群系统的干部时,要注重实绩考核,如企业党组织监督与保证作用的有效发挥、现代一流企业所必备的企业文化建设等。第五,资料表明,现代社会信息高速发展,每一项核心技术出现18个月后,就会引发新一轮技术、观念等的综合性进步。因此,企业党组织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负责培养、教育考察和监督,使其充分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技能及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这样的工作要充分运用各种积极要素,注重树立新思维、新观念,积极消化吸收现代企业发展的新经验、新模式,积极探索和研究现代企业的新成果、新课题。企业必须要注意教育、培养方式的创新、内容的创新和技能的创新,不能流于形式,满足表面工作。

三、培养“两个能力”,提高党组织领导现代企业的艺术和水平

现代企业制度是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企业管理体制,它打破了几十年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对人们的束缚,是思想观念上的一次全面变革。为了与之相适应,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赋予新的内涵。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要成为既懂得生产经营知识、具有灵活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又懂马列主义思想精髓、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设者。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企业党建工作也在不断地创新中构建自己的新路子、新特色。其中,逐步淡化企业内部政工和行政的严格界线,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书记、经理的责任目标,纳入日常的企业管理和年度考核,并与生产经营工作融为一体,已经成为企业党建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这样培养党建和行政两个能力,无疑具有极大的探索与研究价值,具有企业党建工作划时代的积极意义。(一)加强学习,加快党政体系的相互“融合”

在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下,许多新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掌握,新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这就要求企业党组织、党员都要顺应这种形势的变化,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用“内行去领导内行”,以自身素质的提高来增加存在的份量;要尽快改变那种思想政治工作为独家经营的传统,建立党政共管的新型领导体制,使企业党宣部门既成为党的喉舌、国家方针政策的坚定贯彻者,又成为改制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指挥中心和企业形象的代言人;把思想教育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宣传、企业的形象宣传统一起来,使企业的党宣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企业党建工作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加快企业党政体系的融合,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探索:

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参照当前国家已制定实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参照当前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实施办法等制定企业党政一体化建设规划,在企业战略性布局上确定融合的新思路,构建一体化运行机制。

二是围绕这样的规划进行思想与组织的必要准备,具体明细一体化的各种步骤,分清主次,进行重点试验和重点突破。同时,要采用不同的构建模式或范本,以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模式化运作,如“交叉兼职模式”、“协调统一模式”、“全新改革模式”,等等。

三是注重实效,在运作中注意突出重点。如党委组织部门与企业行政的劳资、人事部门加强协作,重点在对干部的考察、任免、民主评议等方面、企业行政与企业党组织宣传部门进行组合,重点在于抓好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等。

四是尤其注意在融合中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对相关任职人员的德、能、政、绩等进行目标性重点培养,尤其要注重对“多角色运作能力”的培养。

五是按照现代改制企业的发展和相关的规律法规的规定,融合必须注重“角色转换”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注意相关人员“党政双职”的界定或概念划分,不能进行相互替代或随意整合,如企业职代会、股东会、监事会等的相互替代,或重此轻彼、任意架空,使融合成为一种时髦的企业“装饰品”或一块有形无实的牌子而已。(二)改进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方式

现代企业制度给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不少新课题,也对企业党建工作中关于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党建工作中,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改革党建工作的一些运作程序,真正抓好对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方式,就必须要进行创新性的思考:第一,从思想建设上看,企业党建工作要树立新观念、新思维,克服简单、僵化、保守的思想方法,特别要注意在现代信息社会和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党建工作建设的新要求。如对科学观学习的要求、对把握现代技能的要求、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等等。第二,从组织发展上看,要注重培养发展那些政治素质好、有知识、有能力,在企业的要害部门、关键岗位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入党,以加强党员队伍的四化建设,为我党培养起一支能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善打硬仗的主力军。第三,从活动方式上看要逐步改变那种单调的固定的学习方式,紧密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围绕党员和员工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活动。如开展双增双节劳动竞赛、搞“五小”活动、提合理化建议等,鼓励党团员成为工作、生活中的多面手,以进一步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四,从具体教育上看,要坚持“务实、可行、高效”的原则,注意教育思想的科学性、手段的先进性、方式的亲和性。同时,要注意教育的长期性与综合性。第五,从管理上看,要坚持“从严、多样、有效”的原则,突出管理的先进与手段的新颖,在管活、管好上注意实效。第六,企业党员群众是党组织的最重要的发展要素,应当是企业党组织的“主人”。从长远发展看,企业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与管理需要进行改革、补充、完善的地方还很多。在党组织“公推选举”等新型的党建工作中,还面临不少需要探索、研究、试验的新课题。因此,进一步强化企业党建工作,改进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方式,已经非常必要。(三)搞好领导班子综合性建设,建立法制化的企业领导工作制度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靠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领导的行为,规定企业的责、权、利范围以及运营机制属性,是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建立法制化的企业领导工作制度,就必须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创新上有所建树。从基本点考虑,企业领导制度建设要考虑:一是依法搞好领导制度建设。在法定范围内,结合党建要求,建立卓有成效的企业领导建设机制,在制度上保证领导班子建设的实效与质量。二是必须结合当前实际,结合企业中心工作和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组织构建方式,对企业领导者的权限、作用、领导能力等进行必要的监督,在德、勤、绩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评价与考核。三是严格依法办事,按照党组织对干部的任职要求等,抓好企业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要做反腐倡廉、公正守法的模范,以自身的行为、领导魅力与领导艺术去感染人、昭示人、启发人。四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工会、职代会、监事会等的作用,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民主政治建设、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来促进企业企业领导工作制度的建设。体现法律法规精神,依法搞好企业领导工作制度建设是党建的根本与出发点,它不仅是保障企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也是增强党组织威信和作用的可靠保证。只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企业领导制度建设,就可以真正见到实效,从而使企业党建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企业党建工作的崭新特色。(四)搞好领导制度建设要注重党员作用的积极发挥

培养“两个能力”,提高党组织领导现代企业的艺术和水平与积极发挥党员个人的能动作用密不可分。党员是企业党组织的宝贵财富,是推动党组织建设的最宝贵的“生产力”,也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基本的依靠力量。企业党建工作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转变,其中之一就是必须抓好对企业党员的有效教育,积极发挥其先锋模仿作用,带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建设。对此,企业党建工作者要切实提高认识,真正改变观念,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仿作用的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做出成效,取信于广大党员和广大员工。要创新性地展开工作,我们就要进行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在几个基本点上进行创新:第一,要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开展各种工作,就要确立广大党员在企业党组织中的主人翁地位,不能视广大党员为党建工作的简单执行者或接受者,不能以党组织存在的上下级关系而发号施令,唯我独尊;第二,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自觉维护广大党员群众应有的权利与义务,认真听取广大党员的不同意见或建议,建立党员信息反馈系统,把纵向的执行渠道改为横向的互动渠道,形成立体的多向民主管理体系,真正使党员群众有自尊感、自豪感,有监督、评价的自信力,有积极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第三,必须克服党建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倾向,防止党建工作教条化、公式化、虚拟化或形式化;第四,要真正关心广大党员的生活、工作状况,关心他们的疾苦,反映他们的意愿,做他们的知心人、解难人;第五,结合企业领导工作制度建设,强化广大党员的监督保证作用,在组织上、制度上、具体工作上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领导者定期的回访制度、限定工作日的答复制度、领导者述职综合性评价制度、党员群众的能力自荐与党组织公推制度以及党员的个人权益维护制度,等等。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顺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对企业的必然要求。在加快改制企业公司化进程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抓好党的基本建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不断调整和改进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着力构筑党建工作的新体系、新制度,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新时期不断深入工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塑造企业党组织以及企业党建工作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周小其,改革与创新,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王河,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4.黄津孚,现代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5.周健临,蔡镇其,现代企业家管理透析,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实施钢琴教学应注意的教学内容

周媛媛(四川天一学院)

[摘要] 实施钢琴教学要注重对音乐艺术、价值、形象的认知,要高度重视钢琴文化的建设,同时注意钢琴教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在钢琴教学中坚持正确的人本原则,才可能真正促进钢琴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 钢琴 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 J624.1 文献标识码 A

钢琴教学是音乐学习中所形成的,并为师生遵循的学习过程、体验或方式,也是教与学双向学习价值、音乐观念和音乐学习行为准则等的一种综合反映。这种教学是在自身音乐学习中形成的以体现教学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学习和施教形式,同样也是施教者与学习者共同理解钢琴艺术,由此进行深入学习,逐步形成个人钢琴学习及形成钢琴艺术特色的一种动力源和一种音乐学习的精神支柱。钢琴教学作为钢琴学习与提高的重要保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模式、各种教学风格的形成等,已成为当今钢琴教学的重要动力元素,深刻影响着钢琴教学的创新性发展。根据钢琴学习者的不同学习特点,要注重钢琴教学中的教学步骤与层次,使学习者更快把握学习要领或精髓,并结合学习者自身实践去提高钢琴学习与运用技能,还必须要注重对钢琴教学中相关问题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搞好钢琴教学的创新探索与课题研究。

一、钢琴教学要注重对音乐艺术、价值、形象的认知

音乐是最富有激情的文化艺术。钢琴教学无论是专业学习或是业余学习,都必然要受到音乐的文化底蕴、音乐的艺术熏陶等的影响,并与之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推进钢琴教学进程以及教学体系建设,首先应重视对音乐艺术认知的普及与提高。要通过音乐艺术的丰富表现、音乐艺术的深刻内涵,特别是通过对有关音乐艺术的基本概念、定义演化、繁复内容等的重点认知,才有利于激发钢琴学习者的潜力,提高学习者对钢琴学习的理解力、把握力和自身学习的表现力,增强学习者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决定了钢琴教学的知识构架和教学模式。它包括钢琴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或不同的施教内容等,如钢琴教学的不同模式、教学管理、教学价值观念、教学精神体现、教学道德规范、教学行为准则、教学主题选择、教学行程、教学文化背景、教学形象塑造,等等。此中,钢琴教学对音乐艺术的认知、钢琴教学的艺术价值认知、钢琴艺术形象认知是钢琴教学的核心,同时也是当前钢琴教学普及与提高的重点所在。(一)注意突出在钢琴教学中对音乐艺术的综合性认知

钢琴也是一门艺术,是音乐艺术中的重要艺术门类。对音乐艺术的认知并由此进行深化,即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音乐思想、观念、行为及方法,是钢琴教学的一种要求与必然,也是钢琴教学建设与教学创新的重要研究课题。在钢琴教学主旨指导或影响下,这种钢琴教学中对音乐艺术的认知的统领性特征尤为突出:第一,钢琴教学设计、教学具体实施步骤、施教者与学习者的协调、学习者对钢琴学习的领悟与把握、教学质量与教学价值体现、教学的专业学习与业余学习,等等,都必然要通过对音乐艺术的认知来感悟和领会钢琴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没有对音乐艺术综合性的认知作为钢琴学习的基础或铺垫,施教者与学习者难以对钢琴教学进行深刻理解并进行正确的钢琴教学,其指导性或纲领性作用非常明显。第二,对音乐艺术的认知可以为钢琴教学提供具体的教学思路、方法、方案、步骤等,是钢琴教学实践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必备要素,具有明显引领作用,可以鲜明地体现钢琴教学的内涵与教学特色。第三,对音乐艺术综合性的认知始终贯穿于整个钢琴教学过程,可以为钢琴教学不断提供音乐的营养元素,拓展教学实践,并始终在音乐艺术表现的广度与深度上对钢琴教学施于各种影响,在相当程度上确定着钢琴教学的教学质量。第四,钢琴学习者依靠对音乐艺术综合性的认知,可以在音乐艺术表现的整体上对钢琴学习进行深化认识,拓展钢琴学习领域,增加个人艺术体验,促进个人艺术内在的进一步形成,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人”。因此,把握钢琴教学主旨与内涵,利用音乐艺术的综合表现力促进钢琴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钢琴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钢琴教学普及与提高的重点所在。钢琴教学实践证明,注重对音乐艺术综合性的认知,是深化钢琴学习的必要手段和必然过程。对音乐艺术一知半解或浅尝辄止,没有综合性的认知来体现钢琴学习的潜能、素质或特色,要进而形成个人钢琴学习的鲜明特质或艺术感染力是难以为继的。

在这个层面上,要在钢琴教学中深化对音乐艺术综合性的认知,就要充分考虑:一是施教者与学习者要在钢琴教学中进行音乐艺术认知的互动,尤其是施教者要利用音乐艺术的综合感染力、影响力和艺术质来熏陶学习者,扩大其对音乐艺术的认识,夯实其钢琴学习的基础;二是要充分利用对音乐艺术的认知与把握,进一步优化钢琴教学各要素、层次等构架与教学内容,在不断地探索中,创新钢琴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规律,在深化钢琴教学中整体性地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三是注重音乐艺术综合认知的点面关系,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结合教学进一步解决当前钢琴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创新钢琴教学新设计、思路、举措等,在钢琴学习的基础上保证音乐艺术相关知识的普及,在普及上保证学习者对音乐艺术认知的提高,在提高上保证钢琴教学的实效;四是要注重学习者对音乐优艺术综合性的认知,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个人音乐艺术的多维性认知,克服钢琴教学中音乐形象单一、音乐知识整体性欠佳、音乐技能综合性交叉与跨越较差的状况。(二)重视钢琴教学中对音乐艺术价值的理解

音乐艺术价值是利用形象塑造来反映音乐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意识形态,如同文学、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一样,它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钢琴所体现的音乐艺术价值,即指这种意识存在的具有的形态独特性、富于表现力、个性审美情趣特征等,所形成的感染力、吸引力与审美度对人们的深刻影响。同时,钢琴艺术价值也富有创新性特征与创新方式,既要体现其在音乐里的必要劳动,又要以价值的大小决定于创造这种艺术价值所需必要劳动实量的多与少,并且在不同时代、背景等要素影响下,体现出价值的不同质量状态。钢琴教学的精髓之一,就是通过钢琴教学来体现其艺术价值,并通过艺术价值来成就学习者艺术观的进一步形成。所以,钢琴艺术价值又是钢琴教学的灵魂,是钢琴内在精神的一种集中反映。它常常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集中反映音乐的精髓所在,也被视为音乐教学一项重要的形象工程。钢琴教学所体现的艺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可以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也是音乐艺术建设的重点所在。基于目前不少钢琴教学流于形式、重过程而轻实效、或重突击而轻技能、或重效益而轻质量等现象,以及钢琴教学精神与形象反映尚不尽如人意的状况,注重钢琴教学艺术发挥、注重体现钢琴教学艺术价值已是钢琴教学中亟待改变的一个热点。体现钢琴教学的艺术价值就必须充分围绕钢琴的艺术精神,做好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建设,注重钢琴教学的责任体现在:其一,进一步把握钢琴教学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演化作用,注意突出教学的创新空间、多维层面、热点变化、疑难所在,不断创新意识,焕发教学,延续精神,使之更富有生命力、凝聚力与感召力,真正形成钢琴艺术的价值体系,在相当高度上突出钢琴教学的艺术价值核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的形式上和应付考试等的突击上;其二,充分利用钢琴教学的形象转换要素,以新颖美感的钢琴艺术形象塑造来不断熏陶学习者,在创新上焕发艺术精神,充分利用钢琴艺术的价值来左右教学宗旨,以言简意赅的教学训条、丰富生动的教学手段、简洁明了的教学过程、鲜明突出的教学层次等来提升钢琴的艺术价值,创造出更多鲜明的钢琴艺术形象;其三,尤其注意防止钢琴教学的简单化、程序化、形式化、大同化等倾向,力求突出钢琴教学自身的教学特色、独特的表现力与教学个性,使教学不落俗套,不流于形式,有自我真实而完美的展现,推动钢琴教学艺术质的全面提升;其四,注意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长期性、反复性与多变性因素,尤其要注意学习者的基本艺术素质的质量状态,关注学习者艺术吸收、转化、表现、创新等多种学习变化形态,不断以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新手段等来影响和感召学习者,使学习者真正形成自己的学习特色,能够展现钢琴教学的精神风貌,成为钢琴学习的活力之源;其五,注意在钢琴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在学习者的感召力、凝聚力、积极性、主动性等表现上,以教学实效状态以及结果分析学习者实际学习状况,提高学习者整体艺术素质,以钢琴教学作为增强学习者学习与创新的突破口,在学习的持续协调与健康发展上真正体现钢琴教学的精髓与精神。(三)深化钢琴教学中对音乐艺术形象的把握

把握音乐艺术形象是确立钢琴教学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是衡量现代钢琴教学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钢琴教学对音乐艺术形象的把握一般来自形象的认识与塑造。钢琴艺术形象鲜明突出,魅力十足,不同的形象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了众多独特的艺术形象,构建出伟大的音乐艺术形象群体,如贝多芬的《月光曲》的形象等。从不同的钢琴艺术形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艺术形象不同的显著特征,如不同的形象造型、形象特色、形象感染,等等。这些形象的可感动人、可歌可泣,以非凡的艺术魅力体现了音乐素质,并以形象的感召力、持久的影响力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陶冶着人们的情趣、心理等各个精神或物质的层面。对音乐艺术形象的把握之所以成为钢琴教学的核心之一就在于:一是钢琴自身具有的艺术形象在音乐中非常直观、深刻、鲜明、突出,形象的潜在影响非常明显,对音乐艺术形象认识与把握的效果快捷,富有冲击感与灵动性,启发性尤为明显。这种钢琴艺术形象的深刻影响会一直贯穿于整个钢琴教学,甚至几个乐句、一个乐段等,都可以引发高潮,诱发音乐学习的灵感与激情,极容易进行形象的自我理解与深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