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要义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5 02:18:54

点击下载

作者:郭继承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文化要义读本

中华文化要义读本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华文化要义读本/郭继承著.—北京:中华书局,2019.11

ISBN 978-7-101-14180-1

Ⅰ.中… Ⅱ.郭… Ⅲ.中华文化-研究 Ⅳ.K20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27607号书  名 中华文化要义读本著  者 郭继承责任编辑 李洪超 陈 洁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http://www.zhbc.com.cnE-mail:zhbc@zhbc.com.cn印  刷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厂版  次 2019年11月北京第1版2019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规  格 开本/710×1000毫米 1/16印张15 1/4 插页2 字数180千字印  数 1-8000册国际书号 ISBN 978-7-101-14180-1定  价 38.00元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郭继承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致力于中西文化比较、现代文明的困境与应对、中华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人生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出版《直面人生的困惑》《中华经典十三讲》《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国学智慧》《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的未来——近代儒学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探索与中国文化出路的再思考》《仁者爱人》《居安思危》等著作。卷首语

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读本,大都以西方的理论框架来研究和总结中国文化史,某种程度上曲解或者不能客观反映中华文化的本来面貌。本书以中国文化自身的逻辑、精神与脉络阐发、呈现中华文化的神韵与内涵,以便让大家阅读真正具有“中国味道”的中国文化,并在这个基础上领略和感悟中华文化的精彩与妙用。前言:经典是人类文明的北极星

大家仰望星空,会发现无论任何时候,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指向北极星;无论怎么样的斗转星移,北极星永远是我们人类的坐标系。人类的历史发展也是如此:人类社会的变迁,看似日新月异的背后,也有永恒不变的人类价值和智慧,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基。我们常说要与时俱进,要跟上时代的潮流,这当然很重要;但另一方面,我们能否在历史长河中,领会人类文明中永恒的智慧,同样的重要和有意义。器物层面的变革和技术的进步,这是历史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类历史上的古圣先贤,以其超越性的智慧和远见,为人类的长久和平和繁荣发展提出了永远有价值的启迪,值得我们好好地领悟和尊重。某种程度上,正是人类文明史上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智慧,就像天空的北极星,不断地矫正人类的行为,指引着人们创造历史的方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北极星,使得我们的生活无论多么日新月异、沧海桑田,人类的文明都不会失序,都知道在北极星的坐标下调整自己的方位,知道该怎么应对变局和挑战。这个人类文明的北极星就是文化史上大浪淘沙之后经得起检验的元典,就是历代先哲和伟大思想家的深刻思考和谆谆教导,这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向导和智慧之源。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关注“变”,强调创新的价值;也要关注“不变”,沉下心来聆听历史风铃中传来的永恒智慧。本书的用意,就是力争以简练的文字,把中国文化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论语》《易经》《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六祖坛经》等,作为解读的范本,力图通过提纲挈领的阐释,给大家打开一扇学习中华文化的大门,让大家领略中华文化的智慧,仰望古圣先贤带给我们的满天星光。本书所选述的典籍,也是中国文化史的典范和路标,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的最好文本。

可以说,这是一本融汇中华文化精粹的读本,目的就是希望让大家在短、平、快的生活节奏中,更高效地领会和体悟中华文化的大智慧,感受中华文化的大美和大用。郭继承2017年5月31日引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华文化

时间进入21世纪之后,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一定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复兴,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尊重。社会上各类的讲坛、研讨会、民间推广机构乃至电视节目,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虽然也不免良莠不齐。但我们要问的是:社会上为什么会兴起这样的风气和潮流?这种重视中华文化的风气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的典籍和文本浩如烟海,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学习中华文化?这些问题,都不仅是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也是当今时代绕不开的历史课题,我们必须对此做出让人信服的回答。否则,如果我们对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缺少足够的认识,不能够真正领会中华文化内在的智慧,而单凭一时的兴趣和风潮,或者是非理性地一窝蜂地崇拜和模仿,或者简单凭借商业的平台,很难真正起到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面对文化出现的一些乱象,最好的办法不是简单的打压,而是“扶正固本”,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以正视听,夯实文化发展的根基,提升民众的智慧和培养社会成员的判断力、选择力。当我们的人民都有了正知正见,有了正确看待社会、人生的智慧和境界,有了是非好坏正确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这个时候即便有一些文化的乱象,也不足惧。可以说,在文化建设上应对文化乱象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正固本,通过对优秀中华文化的弘扬而缩小不良文化渗透社会的群众基础,除此之外,再辅助于法律等其他管理方式,才能让我们的文化发展越来越健康。(一)看待文化问题应该秉持的基本态度

放置在全球的视野里,对于文化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成与发展,如同一棵大树,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根脉,只有根脉得到很好的滋养,民族的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扬弃和发展,是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脉与国脉相连,文运与国运相牵,学习和弘扬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也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没有中华文化的振兴,也不会有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从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智慧之源和国家认同、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从全球化的视野看,中国在整个国际舞台上得到尊重和敬佩,绝不仅仅因为国家经济上的富裕和军事上的强大,更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博大、包容和智慧。另一方面,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都有各自观察世界和领悟人生的方式。可以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不仅各有特色,而且各有其独特的智慧、优长和缺陷,对于人类的文明进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在文化的格局上,我们不仅要懂得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创造与智慧,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和其他文化形态的优长。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体认本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价值,也要清醒地认知其他民族的优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在反思和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不断提升,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就是面对多元文化的交融,一定要尊重多元,善于学习,立足自己的文化根脉并融汇其他文化所长,生成更高层次的文化形态。但这种“和”,绝不是对其他文化的模仿和照搬,而是在维护民族文化主体性基础上的消化、吸收、融合与生成创新,所以称之为“和而不同”。可以说,“和而不同”是我们对待多元文化的重要态度。

大家如果观察和研究人类的文明史,就会发现这样几个规律性的特点:其一,人类的历史、文化史、文明史,是一个在已有历史根脉的基础上不断累积、传承、突破、创新的历史。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都需要本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人类的文明史,还是某一个国家的文化史,都不可能是在完全抹去历史的基础上的重来,而是在吸纳历史智慧的基础上的不断自我生成与扬弃;其二,人类的文明史,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学习、交融和互动发展的历史。不同文明正是在互相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实现共同的发展与提高,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具体到中国的文化发展,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根基,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振兴,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作为中国人,对如何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我们同样应该带着开放的文化心态,勇于和善于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而且,一个民族,越是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越能够更好地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和不断创新;越是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点,越能够让自己的文化更加生机勃勃。(二)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当前,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社会的共识,但如果真正将这种社会心理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并在理论上对“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华文化”做出梳理和引导,还需要做出系统化的分析。1.对中华民族自身发展而言,传承中华文化关涉国基永固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安顿的方式,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就在于中国的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家园、精神品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如果中国文化的根脉被摧毁或肢解,中华民族就丧失了共同认同的精神支柱,也就难免分崩离析的历史命运。对此,我们必须在文化上保持清醒,对于任何肢解中华文化、消解中华文化自信的言行保持高度警惕。我们爱护和发展中华文化,实际上就是保护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东西,这也是中华民族无论经历多少磨难而能不断振兴的精神源泉。

大家观察人类历史,任何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两个东西极为重要:第一,该民族必须拥有不断迎战各种问题的智慧之源,否则,在千变万化的人类生活中,一个不能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和迎战各种困难的民族,不可能得到长久的发展。具体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绵延不息中,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历史没有中断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华文化滋养下的中华民族,能够培养一种厚德载物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儒、墨、释、道、中医等各家智慧的营养使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成为伟大的民族。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脉,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慧命之所寄托。当然,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历经坎坷,遭遇各种磨难,但推而广之,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常胜将军,都会历经很多困难和失败,关键是这个民族有无不断处理各种生存困境的智慧和能力。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大国、强国,但都是经历一段时间的辉煌之后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中华民族能够面对各种挑战而走到今天,展现出勃勃生机。究其原因,中华文化滋养的民族精神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生命力,必须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形成牢不可破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反之,任何一个如一盘散沙的民族,都不可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站稳脚跟,也不可能保持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中华民族作为包含五十六个民族在内的多民族融合体,中华文化对多民族的融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正是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伟大。今天,全球化的融合和一体已经成为潮流,但是,全球化无论怎样发展,民族之间的界限都不可能消失,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总是隶属于某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我们不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我们对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必须保持清醒。客观地说,国家的命运、民族的生命力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而国家的强盛和文明,取决于文化的智慧和在此之上所产生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举例进行阐述。

大家都知道文天祥的故事,他在南宋末年的时候,力主抗击元朝,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俘。当时元朝的皇帝忽必烈非常欣赏他,平定天下之后,希望文天祥能够为元朝效力。在1282年的一天,忽必烈召见文天祥,许以高官厚禄,让文天祥在宰相、枢密使等官职之间做选择,文天祥断然拒绝,表示除了死之外,别无所求。文天祥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在这首诗中,我们读出文天祥一生的心路历程。他本来出生在江西吉安一个大地主家庭,可谓衣食无忧,完全可以过一个公子哥的生活。但自从读了圣贤的书,家国天下的情怀被唤醒,再也不可能只顾自己的个人享乐,决心为国为民,操劳一生,这就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可惜的是,文天祥正好赶上山河破碎的时期,到处都是战乱和血腥,“干戈寥落四周星”。在这一个国家濒临灭亡的时代,恐怕一丝的希望都没有了。杜甫面对安史之乱,国破但山河尚在,到了文天祥这里,“山河破碎风飘絮”,一切都显得那么绝望和悲壮。在四处招兵勤王的过程中,明明知道南宋没有了希望,可作为父母之邦,即使肝脑涂地,也要去拯救。期间所经历的痛苦,“身世浮沉雨打萍”。在元兵的追杀之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面对这样的人生遭遇,文天祥话锋一转,慷慨激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为挽救国家命运,放弃自己的小生活,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是读了圣贤书之后对人生的庄严承诺,其中艰难困苦,乃至放弃生命,都无怨无悔,因为求仁得仁,又何怨。

后来,元朝统治者决定在至元十九年农历十二月初九这天对他执行死刑。在通往柴市的路上,许多老百姓都站在路边给文天祥送行,看着文天祥禁不住流眼泪。在临死之前,他面无惧色,朝向南方故国的方向叩拜。在执行死刑之后,人们在他的衣服里发现了这样带血的字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文天祥可以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说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家国天下情怀和为了社会责任而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感染和鼓舞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了国家而抛头颅、洒热血。我们通过文天祥的故事,就能够发现文化对于塑造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曾经历了多少磨难?每当国破民穷的时候,都有文天祥、林则徐、谭嗣同等这样的人,以死报国,为国为民,鲜血写就了忠诚,铁肩担起了道义,这是中华民族能够自强不息的脊梁。尽管我们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中华文化的培育,也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今天。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须臾不可忘记的历史事实。

历史正是通过这样鲜活的例证,告诉我们文化怎么样滋养和培育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生命力。可以说,中华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实在是关系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生命力的大问题。如果中华文化遭到根本否定,不仅否定了几千年以来中华文化对于民族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而且中华民族就失去了维系民族认同的根脉,失去了保持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支柱。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实际上也是振兴中华民族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追问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为什么会在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为什么愿意对国家的发展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究其原因,就是源于在中华文化滋养之下而产生的一种民族认同、民族向心力和责任感。如果大家对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做一个研究,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心灵归属于哪个文化,就会生发对哪个民族的认同。所以,国家认同的背后是文化认同,没有中华文化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就容易流于形式而不能深入人心。

即便是跨文化的交流,我们也会发现一个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形态的深意,才能真正海纳百川。否则,一个对本民族的文化缺少了解的人,也缺少深刻理解其他文化形态的基础,也不可能具备对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能力。2.放眼全球,中华文化有能力为整个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放置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中,中国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智慧,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走向,对于如何应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对于不同国家、文化、民族如何友好地相处等问题,都提供了中国式的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价值超出了国界而有世界的意义。大家如果真正对中西方文化做出比较和研究,如果真正领悟中国文化的智慧,也读通西方的文化史,就更应该树立文化的自信。

由于西方社会自近代以来率先实现了技术的突破和现代社会的转型,某种程度上引领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可谓是人类社会的“显学”。于是很多人对西方文化也发自内心地崇拜,从而不能客观真实地看世界,看不到西方文化和西方模式的内在问题,看不到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美国有一个学者福山,甚至将以美国社会为代表的模式,称之为“文明的终结”。福山的意思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美国这样的状态,就已经达到了顶点。这显然是一种很幼稚的看法,早已经被历史所嘲讽。实际上,西方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只不过是一种思考而已,没有也不可能对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做出终极性的回答。如果我们冷静地对中西文化做一个认知和判断,就会发现:美国的模式绝不是什么人类文明的终结,其自身的问题多多,人类文明永远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动之中。人类也好,宇宙也好,根本没有什么终结,不过是新旧状态的不断转换而已。而且,西方文明对人类社会的种种思考中,存在着我们无法回避的缺陷。而针对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社会的诸多挑战,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回答,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一样的智慧。可以说,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中国智慧提供了应对之道,值得全人类重视和学习,对此我们不妨试举几例。

其一,关于信仰。信仰的实质,实际上是人的终极归属与命运如何拯救的问题。在西方文化看来,人类作为有限的存在,永远不可能超越有限而走向彼岸。因此,西方文化走向了外在的救赎之路,认为人类信仰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上帝的庇佑和恩惠,才能实现从此岸到彼岸的超越。可问题是,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性解放已经成为潮流,人类自我觉醒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人类努力追求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人类的命运究竟掌握在谁手里?人类有自我救赎的能力吗?如果按照西方文化的思路而断定人类没有这种能力,就根本上背离人类自我觉醒的潮流,人类就会陷入无法自我救赎的绝望。相比较于西方文化的信仰观,中国文化看到了人既有人心,也有道心,既有贪欲,也有佛性;正是道心和佛性的存在,中国文化认为人人心中都有自我救赎的能力,认为人类的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里,“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了凡四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但由于内在智慧的迷失与外在诱惑的存在,使得人类处在此岸的世界中痛苦迷惘。因此,中国文化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和缺憾;但是,人人心中本来具有自我超越的能力和可能。因此,中国文化主张人人都要发挥内在智慧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越和救赎,任何人从最终极的意义上看,都是自我拯救,都是自我救赎,都是自己成全自己的人生,而绝不是完全依靠什么外在神秘的力量,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在信仰的问题上,中国文化主张尊重智者和圣贤,学习圣贤的大智慧,但是不主张盲目崇拜,更不主张在盲目崇拜的过程中迷失本来的自己。相反,中国文化主张在圣贤智慧的引导下,发现真实的自己,从而实现从此岸到彼岸的超越。由此可见,在人类自我觉醒的潮流之下,那种根本否定人类自我救赎能力的信仰观念,已经与时代大势存在某种不可忽视的冲突和矛盾;而中国文化所提倡的信仰观念,既能够充分尊重先觉者的智慧,又主张根本上依靠人类自我的努力和觉悟,吻合了人类觉醒时代的潮流,是我们应对当今人类信仰危机的重要文化资源,值得全世界的重视和探究。

其二,关于人类的生存法则。对于人类的生存法则,《中庸》有一个经典的描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也就是说,中国文化认为这个世界上各种不同生命之间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不是西方文化所强调的“零和游戏”,更不是什么“丛林法则”,而是相互支撑,相互养育。如果我们能够客观地观察人类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在历史上曾经相当时间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总体上看,中国并没有对其他民族采取杀伐和占领的政策;相反,中国政府多半采取的是协和万邦和德治天下的政策,能够较好地尊重其他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西方国家由于文化的原因,不可避免地陷入“天堂”“地狱”“正义”“邪恶”“此岸”“彼岸”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自觉不自觉带着冲突和对抗的思维看世界,信奉丛林法则,强调弱肉强食,因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先后因为掠夺资源而爆发无数的战争,全球性的世界战争就爆发过两次。正是基于对人类历史的考察和中西文明的比较,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才说:人类未来的出路,在于孔孟之道和大乘佛学。这绝不是一个历史学家的轻率之议,而是基于中西历史文化分析之上的慎重结论。

不同文化的熏陶和养育,会产生不同的智慧、认知、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考察人类社会的实际状态,奉行对抗思维,主张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既不能反映人类的实际生活状态,更不能为人类的未来提供出路。历史无数次证明,那些靠战争和掠夺发家的所谓列强,无一不会因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付出沉痛的代价。比如日本,众所周知,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率先成为亚洲最大的强国,可惜的是日本却走上了侵略和掠夺他国的道路,结果二战结束的时候,不仅所有掠夺的财富和地区全部脱离日本,而且几十年现代化的成果付之一炬。反之,日本如果走上和平合作的道路,在这样一个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全球化时代,日本和世界都会从中受益。当前,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各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些大的企业都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在这样一个彼此融合空前深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体认中国文化所强调的“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价值,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面对问题,合作共赢,建构命运共同体,切不要以邻为壑。只有如此,人类才有未来。当前,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态度很典型地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鼓吹什么“修昔底德陷阱”,鼓吹对中国的遏制等等,这种狭隘的对抗和冲突思维只能带来互相的伤害,甚至带来大规模的冲突和战争。纵观人类历史,横观国际现实,由此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价值。在中国文化看来,世界各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要奉行什么单边主义、弱肉强食、零和游戏的冲突思维,只有秉持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等理念,世界各国、不同民族和文化形态,才能实现和平共处,互相学习和包容。

其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西文化因其不同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中西方社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在西方文化的视域中,因其历史的传统,产生了人与自然主客对立的认知与思维方式。这种认知将人与自然区分为不同的两个世界,而上帝则把对自然的管理权力赋予人类。而且,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需要,有向自然攫取财富的权利。西方文化的这种认知,一方面激发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认识自然和向自然攫取财富的问题上走在其他民族的前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而中国文化则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天人一体”,自然界本就是人类生存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并不赋予人类有征服和掠夺自然的权利,而是主张人类只有爱护自然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早已经有了开采煤矿和石油的记载,但在现实中,中国并未走上征服和掠夺、破坏自然的道路;从其根本上说是中国文化“天人一体”观念的结果。当然,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西方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的价值,而是意在告诫我们不要单纯强调人类的主体地位,走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绝路,而是要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真正的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当然,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启迪和价值绝不仅仅是以上几点,我们不过是通过以上的几点说明告诉大家,我们热爱中国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不仅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有传承和弘扬的责任,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思考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教益;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弘扬中华文化超出了国界而具有世界意义。换一句话说,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不仅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承担世界责任的一种方式。3.中华文化是人生的百科全书

中华文化对于人本身的关注和思考,对于如何成为“真正有意义的人”,卓然成为人类文明璀璨的人文高峰,为我们思考和追求人生的意义、价值,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思想宝库。可以说,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看,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博大智慧,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为个人成长发展的百科全书。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息,从根本上而言是因为没有脱离人们的实际生活,能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智慧和启迪。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关心人类的生活,不能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智慧,一定不会得到传承和人们的重视。而中华文化以自己的博大精深和深远的智慧,为我们如何认知自己,如何认知宇宙,如何正确处理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富有远见的回答和启迪。

比如,对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中华文化认为文化的责任是“化成天下”;即让人类生活得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智慧、通达,这是文化的真正责任。文化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反应,更是人类不断自我提升和完善的阶梯。应该说,这是对文化最好的定位。如果我们忽视了文化对于人类生活提升的责任,那么,吸毒也是文化,人类丑恶的行为也是文化。实际上,真正的文化是引导人们越来越文明,引导人们越来越走向更高层次的状态,而不是提倡不健康的、消极的生活方式。

对于人类自身,中华文化认为“人者,仁也”。也就是说,在中华文化看来,一个真正的人,恰恰是要成为“仁人”,具备“仁”这种品格。客观地说,一个没有教化的人,可能会存在各种问题和毛病,那么,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成为志士仁人,具备“仁”的智慧和品格。也就是说,中华文化语境中的“人”,不是生物意义的人,而是经过文明熏陶和教养之后真正意义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认识,这不仅给我们如何发展文化定下了格调,而且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一个真正的人,不是肆意妄为,更不是胡作非为,而是不断的自我提升和完善,从而逐渐具备“仁”的品格。文化其实就是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成全的精神营养。

对于人类的信仰,中华文化认为人人心中都有自己觉悟的那种能力,都有不断超越的内在智慧,因此,中华文化反对盲目崇拜和狂热的迷信,主张在圣贤智者的启迪下发现人人心中本具的智慧,从而实现自我的觉悟和不断的超越。中华文化是一个非常尊重主体性的文化,中华文化所说的觉悟,是指个人的自我觉悟,是觉悟自性的力量,而不是对外在力量的盲目迷信和狂热崇拜。真正领会了中华文化智慧的人,会越来越积极上进、通达、超拔、高远,越来越海阔天空。

对于人类各民族、不同人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主张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而绝不提倡弱肉强食。有了这样的智慧,我们就懂得一生带着奉献的自觉,去奉献社会,奉献他人,正是在这种奉献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有这样的认识,一个人绝不会成为极端自私的人,而会成为一个甘于奉献而快乐幸福的人。

对于人生的态度,中华文化主张“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主张水到渠成。我们能否成功,取决于各种因素,因此,一个人应该守住自己本分,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至于结果是否如自己期待,不要抱有太多的妄想。有了这样的认识,一个人就能够一生勤恳,踏实努力,至于结果如何,只要问心无愧,得失之间,都能够坦然面对。

对于做事的智慧,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有他的规则和秩序,一件事情能否成功,不简单取决于我们的愿望,而是看我们能否根据事情的本来规律采取正确的方法。比如,有的孩子天性适合做学术研究,而家长却希望孩子经商或者做官,结果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不仅孩子内心痛苦,而且由于不适合商场和官场,最终也很难有很好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同样如此,商品经济的规律是人类社会逃不出去的规律,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理解和尊重商品经济的规律,而不是企望扭曲或者无视商品经济的规律。现实是,任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无不受到社会的惩罚。道法自然的智慧,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大智慧。

中华文化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绝不仅限于以上几点,在这里只是出于说明问题的需要而做出几点简单的解释。可以说,一个真正领悟了中华文化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担当的人,宽容的人,仁爱的人,一个心灵宁静、快乐而又勇于负责的人。今天,很多人在希望拥有成功的时候,没有发自内心的使命和责任,对于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何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都缺少深刻的思考。客观地说,我们对于“人”的认识,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我们怎么认识“人”,严重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决定着我们创造什么样的文明。一个连如何做人都不知道的人,怎么可能拥有成功?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中华文化,聆听和体会其中所包含的大智慧,并通过这种学习,完善我们的人格,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格局和远见,净化自我的心灵,从而懂得如何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才能智慧涌现,无论是于人于己,都能做成一番事业。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和努力,实际上是对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一种责任,是对中华民族如何永葆生机的一种责任,是引导中华儿女不断自我觉悟的一种责任。可以说,继承、学习、弘扬、发展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关系中华民族的文脉传承和精神家园建设,也是为人类的文明立慧命。正是在这种责任的感召下,我们应该向全社会推广中华文化的智慧,并用这种智慧去造福人类的文明。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大观,我们在本书中不可能做出面面俱到的总结和分析,而且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这里只是就优秀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部分作为研究和梳理的对象,将其中最精要的内容和智慧奉献给大家,希望读者朋友从中不仅能够领悟中华文化的精义,而且能够沐浴中华文化的智慧,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祥和、成功的人生。4.近代的磨难,是我们不断成长的洗礼

需要给诸位读者朋友说明,尽管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在大多数时间中国一直走在人类文明的前列,但自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的落后挨打,导致很多人对中华文化的价值产生误解,因此而产生的对中华文化的激进反思和批判始终未曾中断,甚至有些人将近代中国的落后全部归责为中华文化。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看待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需要我们做出理性中道的分析。放眼人类历史的长河,在世界各个民族中,中华民族在大多数的时间里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但是,明清之后,中国社会逐渐封闭僵化,导致创造力弱化,社会逐渐失去活力,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我们应该对此作出全方位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将其归结为中华文化使然。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代之所以落后挨打,恰恰是清朝政府背弃中华文化智慧带来的恶果。清人入关之后,清政府背离了中华文化一再提倡的海纳百川的精神,背弃了日新之谓盛德的创新精神,背弃了允执厥中的中道智慧,推行闭关锁国和文字狱的失败国策,所以才导致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优势地位丧失,才导致了自我的封闭和僵化。客观地说,中华文化内容庞杂,其中既有让中华民族具有勃勃生机、不断创新的力量,也确有一些导致僵化保守的因素。如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包含了各种力量的统一体,都不会是只有优点而没有缺陷。但问题是,面对内容庞杂的中华文化,我们如何通过自己不断努力,激扬中华文化之中那些积极的、有永恒生命力的力量,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营养,从而让我们的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勇于自我反省和不断地学习,这才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一句话,面对历史上的遗憾和苦难,我们应持的态度不是抱怨和指责,而是痛定思痛,深刻领会和体悟历史给予我们的教训和启迪,真正以史为镜,更好地前行。中国近代史所遭遇的苦难和血泪,是中华民族的必修课,我们切不可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更要从历史的教训中沉思我们问题出在哪里,做好文化的传承和清理工作,从而通过这场洗礼而重现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勃勃生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自近代以来,面对山河破碎、横遭凌辱的困境,中华民族能够重新站起来,浴火重生,这本身也体现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文化的力量。正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滋养,才有了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等志士仁人,可以为挽救民族的命运而置生死于度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力量的明证。历史环境不同,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无论任何时代和环境,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绝不是非理性的全盘否定,而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历史累积的基础上使之不断的除旧布新、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从而永葆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本书将总结和梳理优秀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为写作目的的原因。这种总结和梳理,不仅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的门径,而且是新时期创造新文化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之源。(三)文化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在弘扬中华文化的问题上,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华文化的一些经典,产生于几百年、几千年以前,今天人类社会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无论是生活方式、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还有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吗?产生这种疑惑的人,没有看到这样的现象:人类的文化,固然和某些特定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相关联,但人类的文化还有超越性的特点,人类能够超越特定环境的制约而创造出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因此,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就是善于抽离出本民族文化中具有永久价值的内在智慧,做好文化的凝练和清理工作,使之成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之源。《易传》有一句话:“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从文化的内在层次上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既包括了形而上的深刻思考,也有对形而下问题的具体应对;既有对特定时代环境的回应,也有对人类命运的超越思考;我们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就是将二者区分开来,既要看到形而下思考的局限性,也要注意到形而上思考的永恒价值。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举例加以解释。

孔子曾东游齐国,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大家如果结合中国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就会发现中国传统社会,以农耕为主要的生存方式,人员少有迁徙,自然会形成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特别强调长幼尊卑,这是很自然的情况。孔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有序,认为君王必须像君王的样子,做一个敢于负责、运筹帷幄并能够爱惜民力的领导者;臣子则要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父亲要承担家庭责任,身体力行;孩子则要好好努力,尊敬长者。对于孔子的这个回答,我们要做一个正确的区分:一方面,孔子的回答没有离开中国当时特定的生活环境;同时,在孔子的具体回答之上,我们会发现孔子实质上强调的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都有各自的职责和本分;每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和职责尽到本分之后,社会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和井然有序。从形而下具体的环境看,今天的中国早已经不是君君臣臣的中国,因此,在形而下的层面,孔子的这个回答不免有些“过时”;但是,从形而上抽象的意义上看,不论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时期,如果希望社会和谐,井然有序,都必须是每一个阶层、每一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如果领导者不能尽职,工人不能好好做工,家长对家庭毫无责任,年轻人也不求上进,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有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抽象的意义上,孔子所强调的“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本分”,具有永恒的意义。可以说,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此之谓“君子务本”,否则,社会就会混乱,秩序就会动荡。因此,我们对任何一个文化形态的理解,不仅要着眼于文化产生的特定环境和所针对的特定问题,而且要有能力抽离出具体表述背后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这恰恰是文化传承的使命和责任。

再比如,我们究竟如何定义人?不同的思想家对人有不同的认知,孟子则有自己的判断,他曾经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对于孟子的这个判断,从字面的意思上是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很少,而君子可以把人和动物的区别保留下来,而小人则把人和动物的区别给丢掉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当一个人把人和动物的区别给丢掉的时候,这个人是什么状态?这其实就是“衣冠禽兽”。如果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孟子的话,就会发现:孟子通过人兽之辨,实际上为我们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立下了界限。也就是说,人之所以和禽兽不一样,是因为人和禽兽“有异”;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这个“有异”,人就是人。反之,如果一个人把人和动物的这个“有异”丢掉了,就和禽兽没有区别。将孟子的这个意思推广开来,什么是人类的文明?其实质就是不断地扩展人类和禽兽的这个“有异”。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人和禽兽的共性,实际上并没有体现人类的尊严和文明的意义。如果我们真正领悟了孟子的这个判断,就懂得了如何创造体现人类尊严的文化,如何奠定文化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弘扬人之异于禽兽的这个“几希”。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努力的方向,就是引导我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什么是好的文化作品?就是激发人性之中积极向上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地鼓吹欲望的合法性。遗憾的是,当今有一些文化作品和创造,过多的宣扬人与动物的“共性”,过多的宣扬人类对欲望的追逐和满足,对人的身心和谐并没有多少正面的意义。我们虽然不能抹杀和完全忽视人类和动物的共性,但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原因,不是人和动物的共性,恰恰在于人和动物不一样,这是我们念兹在兹必须加以体察的大问题。

有了这样对文化的理性认知,我们尽可能从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总结出超越时空的大智慧,不仅是为了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更是从中吸取营养,使之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在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课题上,面对蔚为大观、林林总总的中华文化的海洋,恐怕很多人不得其门而入。中国文化自身的传承体系在近代被打破之后,我们今天的国民教育虽然有些零星的古文教育,但根本上缺少系统的中华文化教育。如果我们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内容都不能知道,何谈正确认识、评判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呢?在文化研究问题上,实事认知先于价值判断,只有在知道中华文化有什么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理清哪些内容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哪些内容需要在时代变革的过程中加以超越。因此,我们有必要向读者阐释中华文化究竟讲了些什么,这个工作是正确看待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少有人能够系统地阅读中国经典,我们有必要把中华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内容凝练出来,把中华文化的“蜂王浆”贡献给大家,希望大家通过浓缩的精品领会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妙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