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中医养生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5 07:39:57

点击下载

作者:养生祛百病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众中医养生全集

大众中医养生全集试读:

前言

Foreword

很多人为了生活,忙忙碌碌,忽视了身体的健康。当人们感觉到病痛不能再忽略时,我们的身体已经呈现病态。要健康的生活、优质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就要在平时注意养生保健。除了多运动、注意饮食以外,忙碌的你应该找个适合你的简便、有效的方法来辅助。本书是一本中医养生方法的保健全书,书中将中医养生运用到人们的养生保健生活当中。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保健方法(如拔罐、松筋、刮痧、艾灸……)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养生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中医具有深度的养生思想。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身体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第一章中医养生的基础知识

唐代著名医学大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出:“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由此可见,按摩对于身体的重要性,尤其是经络按摩。第一节聚焦经络,一按一摩最养生

唐代著名医学大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提出:“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由此可见,按摩对于身体的重要性,尤其是经络按摩。因为经络为人体最细小的网络,是连接人体脏腑的桥梁。经络感能现象是内脏有病,可以通过与相通的经络沿线反映出来。养生话经络

经络分布于全身,内属脏腑,外连肢节、沟通表里,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及传递病邪等功能。而通过按摩,可以更好地实现经络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按摩是用手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推、按、捏、揉等,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抵抗力,调节神经系统。此外,也可以将按摩理解为“推拿”,即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方医学的解剖和病理诊断,利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可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能够实现解除疲劳、加强体质、预防疾病、防衰健美、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为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之一。推拿保健按摩法属“绿色”自然疗法,即无污染、无损伤,也简单易行、平稳可靠,因此,养生家将其作为延年益寿的最佳方法,也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之一。

此外,根据不同的保健要求,按摩的穴位也随之不同。穴位的学名叫做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全身大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一共有720个穴位。其中有108个要害穴,这些要害穴中有72个穴位一般点击不会致命,而其他36个穴则为致命穴,也叫做“死穴”。人体的不同经络是由不同的穴位连在一起构成的,而且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随之将其称为经脉,而后又发现有一些分支,在这些分支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支,将其称之为络脉,而“脉”则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按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按摩推拿既经济简便、平稳可靠,又易学易用,没有任何副作用。所以日益成为人们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通过按摩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疏通经络《黄帝内经》中指出:“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因此,可以看出按摩可疏通经络。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以加强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

◎调和气血

按摩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偱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又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以调和营卫气血,促进人体康健。《万寿仙书》记载道:“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按摩可以让人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精神振奋,对保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通过临床实践,还有其他动物实验证明,推拿按摩还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之功效,能够加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但是进行按摩时,应注意下面几点:身心放松按摩时,要集中思想,做到心平气和,身心放松。掌握好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及操作手法,以达到取穴取穴准确准确、手法正确。按摩时,用力过小则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而用力用力恰当过大又容易使身体产生疲劳或损伤皮肤。推拿按摩的手法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按摩的力量要循序渐进由轻到重,推拿的穴位也可以逐渐增加。按摩要做到有耐心和恒心,这样才可以逐渐显出效果持之以恒来。按摩的手法

按摩对身体有补益作用,手法非常重要,准确掌握和使用按摩手法,对按摩效果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下面是最基本的按摩手法:以拇指指腹、手掌或肘尖等,放在身体一定的部位,按法按摩力度由轻逐渐加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做按法。常用的是指按法。以示指、中指、环指、小指的指腹或手掌附于体表,摩法在腕关节同前臂的带动下,做环形、持续连贯、有节奏的摩动手法叫做摩法。将手掌贴在体表,稍施力向下压,并做前、后的往返擦法摩擦,直至被掠部位有温热的感觉,此手法叫做擦法。以指腹、手掌成鱼际吸定身体一定部位,放松腕关节,揉法用前臂摆动和腕关节环转带动指、掌、鱼际回旋环动的手法叫做揉法。叩法用拳背、掌根、指尖等叩击体表的方法叫做叩法。拍法用手掌(虚掌)拍打体表的方法叫做拍法。将手指、手掌或肘部等附着在体表一定部位,用力向推法前做直线或弧线推进,且保持一定节律的方法。以拇指或中指指尖及用屈曲的示指近掌指关节的关节点法或屈曲中指近掌指的关节,按压体表一定部位的手法叫做点法(也被叫做点按法)。

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可单独使用一种手法,也可以两种手法一起使用,以组成复合式手法。如合并使用推和擦,即为推擦法;合并使用按和揉,则称之为按揉法,等等。在进行按摩时,用力应遵循轻、缓、柔和,不重、不快的原则。此外,一定要顺经络的走向进行。第二节家庭常备按摩处方

对身体一定部位进行按摩,可以有效缓解身体疲劳,长期坚持进行按摩,还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所以按摩贵在坚持,而家庭按摩是最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按摩方法。按摩缓解大脑疲劳

每天人们奔于工作和生活,感觉就是一个字:累。忙碌了一天,几乎消耗了身体全部的能量。白天,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就好似皮筋一样一直是紧绷状态,使得晚上躺在床上,没有办法安然入睡。此时大脑也是昏昏沉沉,不知所想。而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对头部进行按摩,这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给身体充电,同时通过身体的传导组织,在全身流动,使人气血通畅。

头是“诸阳之会”,人体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聚于头部。仅仅是穴位,头部就有十几个,约占全身穴位的25%。另外,头部还有十几个特定的刺激区,它们可以反映和调节全身脏器的功能。其中,督脉偱头面最长,并与脑部有着密切关系,而肝肾是脑髓之源。所以,在对头部进行按摩时,多是以刺激头部的督脉和肝肾经脉为主。还有膀胱经,经气通脑、胆、三焦、大肠、小肠经也上偱于头部。可见,对头部进行按摩可以缓解脑部疲劳,改善头皮血液循环,增加毛囊的营养供应,对头发的生长也很有益,可让头发具有光泽、质地柔软,也可以有效防止头发变质、脱落。清代医学家吴尚先曾在《理瀹骈文•续增略言》中指出:“诸阳聚于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强身导引将两手五指叉开,然后从前向后对头皮进行推拿按摩,之后再从左至右进行推按,最后绕着与耳尖平齐的头方法一部四周进行按摩。每次按摩时间大约5分钟左右,以头皮感到发热为宜。用两手拇指按压住太阳穴,张开其余四指,在头皮上方法二旋转连续按摩3次,之后用双侧的示指或者中指压住太阳穴再继续按摩3次。将手放于前额正上方,然后轻轻揉擦头皮,并沿前发方法三际线、太阳穴到鬓角,渐渐向后移动,一直到头皮中心,按摩时间大约4分钟。按摩有助良好睡眠

保持正常睡眠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因为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而良好的睡眠状态,可以使人一天都保持精力充沛,并使身体很快恢复。但随着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很多人都出现睡眠不足的现象。人体有许多穴位和睡眠有密切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宁心安神、松弛肌筋,也可以有效改善因紧张、疲劳、焦虑等因素所导致的入睡困难和睡眠质量差等现象。

经络气血不通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通过经络而有机联系起来的,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沟通网络,同时也将人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至全身各处,为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将因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毒素排出体外。人在醒着的状态时,卫气循行于体表,睡觉时卫气进入体内,循行于脏腑。任何疾病都可能致使经络不通,而经络不通会阻碍卫气于体内的出入,流通受阻就会导致失眠。但是通过按摩分布在体表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令卫气运行顺畅,改善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高等状况。从而平衡身体阴阳,以保持身体健康。

◇强身导引此穴位位于足底心。在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心约10分钟,擦涌泉穴之后用手掌侧面小鱼际肌紧贴住脚底,用左手擦右侧足底,右手擦左侧足底,直至足底心发热为止。此穴位位于两眉头之中间点。用中指螺纹面紧贴于印按揉印堂穴堂穴,以顺时针方向按揉一百次。此穴位位于眉梢线与眼角线往外延伸的交点。示指螺按揉太阳穴纹面按压在两侧太阳穴上,以顺时针方向按揉一百次。手掌面的根部紧贴住前额皮肤,轻轻晃动手腕关节以按揉前额顺时针方向按揉一百次,以感到局部皮肤产生温热感即可。双手手指由前额至后脑,做梳头动作,单方向梳理20梳理头部次。用双手拇指螺纹面,紧按住风池穴部位,用力旋转按按揉脑后揉几下,之后再按揉脑后,大约30次左右,以产生酸胀感为宜。人体躯干和内脏在耳廓皆有反应部位,通过按摩耳廓按摩耳廓可以帮助调节全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利于身体健康。拍打足三里此穴位位于膝盖骨外侧约10厘米处,轻轻拍打直至产穴生酸麻胀感。取一些小鹅卵石放在水盆底,然后倒入温水,泡足踏泡足踏石石约20分钟左右。按摩与养心

现代社会,压力过大对于每个人普遍存在。当身心承受过度的压力时,常常会影响到脏腑,导致脏腑气机混乱与功能失调,由此致使疾病的出现。中医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泊”,所以生命的真谛在于随时保持生理、心理上的平衡。因此静心安神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中医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统称为神。神是主宰一切生命活动,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即所谓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但是神易动难静,所以养神的关键在于静心。因为心有主血、主神的功能。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于人体内进行循环,川流不息、输布营养物质,以滋养全身。而神发挥正常功能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均由心气推动而运送的血液供给。神旺赖于心健,若心气虚、心血虚,会使神失所养,会出现面白少华、心悸气促、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状。

身体的每条经络都具有不同的功效,比如,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皆同心脏相连,对心脏及精神方面的不适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所以推拿这二经,及这些经络上的穴位,皆可起到养心宁神的作用。

◇强身导引或坐着,或成站立,稍微抬起左手,将掌心向前上方,自然弯曲右手手掌,拇指在手臂内侧,其他四指在手臂外侧,由左手手臂的内侧推擦到左手臂腋窝,之后推擦心经沿着心经由左手臂推擦至左手指尖,顺势返回后再进行推擦,反复推擦5~10遍,直至手臂产生温热感。以同样的方式,用左手推擦右手臂上的心经。成坐姿,左手放在左腿上,或放在办公桌、书桌等上面,掌心朝上,以右手掌根或大鱼际,推擦左手臂的推擦心包经心包经,反复5~10次,以左手臂感到温热感为佳;依照此方法,以左手掌根或大鱼际擦右手臂的心包经,反复推擦5~10次。按摩脚心大脑年轻

脑是精髓和神高度汇聚的地方,是“元神之府”。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等,都是由于脑的作用。由此可见,脑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它是生命要害之所在。所以健身的关键,在于健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思维会逐渐出现衰退的迹象,同时记忆力也会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很难集中精神于某件事情,这其实是脑衰老的一种表现。如果想保持大脑年轻状态,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之外,还可以通过按摩的方法有效地益智健脑,这便是健脑按摩法。通过对脑部进行按摩,可以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使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还可以消除疲劳、充沛精神、加强记忆力、提神健脑的功效,所以对足部进行按摩很重要。

中医认为,人的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十二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同时与全身脏腑经络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也承担着全身重量,而且脚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心脏”。通过观察发现,脚和整体的关系类似胎儿平卧于脚掌面。头部向着足跟,臀部朝着足趾,各脏腑即分布在跖面中部。人体十二条正经中的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都交接于脚上,常脚部进行按摩,可增强大脑和心脏的功能,提高记忆力,消除疲劳。

◇强身导引1.端坐在凳子上,抬起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一只手扳拉脚趾,另一只手的手掌搓擦足心,直至局部发热。双脚交替进行。2.端坐于凳子上,抬起其中一条腿,放于另一条腿的膝盖上,双手张开一同搓擦足踝关节以下的部位,直至局部发热为止。双脚交替进行。3.端坐于凳子上,抬起其中一条腿,放于另一条腿的膝盖上,用一只手扳拉足趾,另一只手托于脚跟的位置,做摇动踝关节的活动,连续做3分钟。双脚交替进行。

按摩足心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擦足心前,先用温水泡洗双脚,边浸泡边互搓双脚,或用双手于水中搓足,大约在5~15分钟后用毛巾将双脚擦干,再进行搓擦,这样可以提高按摩效果。

◎进行擦足时,要摒除一切杂念,思想集中,情绪安定。

◎搓擦范围尽可能的大一些,可以是整个足掌,也可以连同足背一起搓擦。

◎如果在睡前进行擦足,还可以防治失眠,提高睡眠质量。

◎进行搓足时,也可以配合点按两侧的涌泉穴。每天坚持推搓涌泉穴,可令人精力旺盛,增强体质和防病能力。此外,推搓涌泉穴也可以防治中老年人常见的腰腿酸软、失眠多梦、神经衰弱、高血压、便秘等多种疾病。放松需从腰、颈始

由于人们长时间在电脑前,或在办公桌前伏案工作,致使颈部疲劳与损伤日渐增加。因此近几年来,颈部疾病的发生率也正在逐渐升高。此外,因长期伏案劳累也会导致腰部产生不适,致使腰部肌肉酸痛,或者腰椎出现问题。

中医认为,颈椎问题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肝肾功能逐渐由盛至衰,导致肝肾亏虚。因肾藏精,肝藏血,所以致使人体精血不足、气血失于循行、筋脉失于润养而导致颈椎问题的出现。外因是除有确定的外伤史之外,一般均与职业或工作姿势不正确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长时间使身体处于同一姿势,从而导致颈部肌肉劳损,使得腠理空虚,风寒湿邪入侵致使督伤络阻、闭阻经脉,最终引起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行成疾患。同样道理腰椎问题也如此。但是以上这些问题皆可以通过按摩进行预防和改善,特别是通过调整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这两条贯穿腰背部经脉的气血阴阳,实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活血散瘀、松解粘连和滑利关节的保健作用。

◇强身导引1.将两手的拇指腹部放在风池穴,即头颈交界,后正中线旁一指凹陷处,点按l~2分钟。2.用左手或者右手的拇指、示指由颈部后侧拿捏颈椎两旁的肌肉,或者用两手的拇指腹部揉按颈椎两旁颈椎按摩肌肉大约2~3分钟。重点是拿捏或揉按酸痛点,也就是阿是穴。3.将一侧手由前方放在肩上部,用手指腹部揉按或拿捏冈上部肌肉约2~3分钟,再用手掌侧叩击冈上部肌肉10次。1.腰部屈伸:成站立姿势,双脚自然分开,双手叉于腰部,然后做腰背的前后左右屈伸运动,尽可能地将腰背部肌肉放松,使活动达到最大幅度,屈伸可在10~15次左右。2.腰部扭转:站立,两脚自然分开,向前平伸上肢或成自然下垂姿势,颈部和躯干保持中立,下肢不动,然后将上身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再向右转至最大幅腰椎按摩度,各扭转3~5次。3.下蹲站立:分开双脚,下蹲,站起,反复此动作10~15次,并保持双脚不动。4.两手贴后腰按摩:双手上下交换按摩腰部,或由上而下微力进行按摩,双手轻握拳,之后沿脊柱两侧,由腰部开始从上至下轻轻叩击,一直到骶尾部,如此反复多次。按摩腹部,健脾和胃

脾、胃为营卫气血的发源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赖于胃所受纳的水谷精微的供养。胃具有受纳、腐熟水谷、通降的功能。所进食的食物由胃腐熟,然后传入小肠进行进一步地消化吸收,剩余的部分下行传入大肠排出体外,以上这些过程皆是在胃气通降的作用下进行。脾则主运化,即进食的食物经腐熟后,脾将水谷精微传遍全身,营养各个组织器官,作为化生气血的基本物质。脾和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互相影响,如果脾胃功能失常,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消化功能障碍的出现,比如食欲缺乏,食后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溏薄等。

中医学认为,腹部对人体十分重要,是五脏除心肺两脏之外,肝、脾、肾均在于此。因此,对腹部进行按摩可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腹部按揉,养生一诀。”名医孙思邈也曾说过:“腹宜常摩,可去百病。”之所以中医如此重视腹部,皆因人体腹部是“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都穿过腹部,所以按摩腹部可帮助促进胃受纳腐熟食物、促进脾主运化和脾胃升降的功能。中医还认为揉腹可通和上下,去旧生新,充实五脏,分理阴阳,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

◇强身导引1.团摩脐周:左手手掌叠放于右手手背上,用右手掌心贴放在肚脐下方,以顺时针方向适当用力绕脐团摩腹部1~3分钟,感到腹部发热即可。具有健运脾阳,和胃理肠的功能。2.拿捏腹肌:将两手拇指和剩下四指用力对合,拿捏腹正中线两侧的肌肉,由上腹拿捏至下腹部,如此反复1~3分钟。这样可调中和胃,补肾纳气。3.按揉关元穴:右手半握成拳,将拇指伸直,拇指指腹置于关元穴上,适当用力进行按揉1分钟左右。可益气壮阳,调理气机。4.分推脐旁:两手的中指分别放于脐旁,适当用力向两侧分推到腰部,如此反复1~3分钟,以感到腹部发热为佳。以此可起到消积导滞,通腑泄热之功效。5.推腹外侧:两手分别置于同侧的腹部外侧,用掌根由季肋向下推到大腿根部,如此反复1~3分钟。可起到健脾和胃,推积导滞的作用。6.按揉丰隆穴:将左下肢或右下肢,平放于对侧膝关节上,再用右手或左手中指的指尖放于丰隆穴,将拇指附于对侧,用力掐1分钟左右。可消食导滞,化痰消脂。按摩腰脚,益肾固本

中医认为,肾具有“藏精”、“主水液”和“主纳气”的功能。而“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主水液”则是指肾调节和平衡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肾主纳气”是指肺脏吸进人体内的气,要由肾的摄纳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如果出现肾功能异常的状况,则可能发生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异常,及对全身水液代谢产生障碍。但是通过对脚心和腰眼进行,则可以起到益肾固本的良好作用。脚趾卷屈,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脚是人体整体的反映,并且汇聚了人体内的多条经脉和多个穴位。足心的涌泉穴是浊气下降的地方,且直通肾经。因此,常按摩此穴可起到益精补肾、强身健体、防止头痛的疗效。此外,除了足部与肾具有紧密关系之外,腰部与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中医常说腰为肾之府,腰眼居于“带脉”,即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就是肾脏的所在部位。而且命门、肾俞等穴位都位于腰部,常进行按摩可起到补养肾气、益肾固本的作用。因为肾喜温恶寒,所以常按摩腰眼部位,可温煦肾阳、畅达气血,还可以防治中老年人因肾亏所导致的腰肌劳损、腰酸背痛等症状,从而实现益寿强身的目的。◇强身导引腰眼穴位于腰部第三椎棘突左右各开3~4寸的凹陷处。1.先将双手搓热,然后紧按于腰眼处,放置片刻后用力向下搓至尾闾部位即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日早晚各做1按摩腰眼次。2.将双手轻握成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转按摩腰眼处,每次做约5分钟。3.将双手握成拳,轻叩于腰眼处,也可以用手捏抓腰部,每次做3~5分钟。在每天临睡前,用温水泡泡脚,然后将双手相互搓热后,用左手手心按摩右脚心,用右手手心按摩左脚心,每次100下以上,按摩脚心直至将双脚搓热为宜。可强肾滋阴降火,对常见的中老年人虚热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第二章人体穴位常用基础知识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标准全身经络穴位图第一节经络与腧穴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中医经络的基础知识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经脉担负着运行气血、营养全身和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重要功能,《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在《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说明经络的联络功能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等这些人体的组成部分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经络“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等作用保证了人体各部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了全身各部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和谐统一。《黄帝内经》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黄帝内经》成书标志着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在这部巨著中,有关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脏腑属络、走向衔接、循环流注、各经病候及标本、根结已有详尽论述,而且对经别、经筋、皮部、十五络脉和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以及经络的生理功能等均有阐述。这些论述已形成了经络学说的轮廓和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络的组成与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本书将介绍十二经脉与督、任二脉,共十四条经脉上的腧穴(外加经外奇穴)。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肺经,如此构成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系统。(如下图所示)腧穴的基础知识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故《灵枢·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对腧穴的论述也指出:“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总括起来可分成三类,即: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其特点是均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归经和相对固定的主治功用,而且多具有主治本经病候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2.奇穴

是指未列入十四经脉系统的有固定名称和定位的腧穴。其特点是:有固定的名称、定位和主治,但无归经。它们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有些穴位命名和取穴方法较为奇特,故名经外奇穴。有一些奇穴在发展过程中被划归为经穴。

3.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是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针灸皆验,故曰阿是穴也。”故阿是穴无一定数目。第二节腧穴的定位法

中医外治法,强调准确取穴。《灵枢·邪气腑病形》指出:“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备急千金要方》亦载:“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为了准确取穴,必须掌握好腧穴定位方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以本人手指为标准尺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称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称指寸定位法。因每个人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与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所以可用本人的手指来测量定穴,用自己的手指测量身体其他部位比较准确。

横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自己的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所以1寸的取法统称为“1横指”,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自己手指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一夫法“一夫法”又名横指同身寸,指患者将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本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取穴。简化分寸定位法

所谓简化分寸定位法,就是在传统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一种取穴方法。此方法分为“1.5寸取法”和“2寸取法”两种,此方法适合初学者使用,便于更快的查找到穴位的位置。

二指定位法

示指、中指并拢,以中指末节(近手指末端的指关节)横纹处为准,二指横量作为1.5寸。

三指定位法

除拇指与小指之外的三只手指并拢,以中指末节(近手指末端的指关节)横纹处为准,三指横量作为2寸。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

1.固定的标志

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

2.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则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据此亦可确定腧穴的位置。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人体体表骨节标志,用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测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并依此按比例折算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配图第三章大众养生之拔罐

拔罐疗法,是祖国传统中医学内病外治的一种特色疗法。主要借助适宜的罐具,施术于人体皮肤、经络、腧穴及病变部位,借以打开皮肤的毛孔……第一节拔罐疗法的起源及治病原理中医的千年经典疗法——拔罐

拔罐疗法,是祖国传统中医学内病外治的一种特色疗法。主要借助适宜的罐具,施术于人体皮肤、经络、腧穴及病变部位,借以打开皮肤的毛孔,通过经络的传导刺激五脏六腑,将阻滞于机体内的病理代谢产物及侵袭机体的风、寒、湿、火、毒等病邪排出,使病变器官、组织及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

早期的拔罐疗法被称为“角法”或“角吸法”。最早记载于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对角法治疗的论述;公元755年,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用竹筒煮罐治病的论述,并详述了“角法”的操作方法,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罐刺络拔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之所以称其为千年经典疗法,不仅因其悠久的历史,更因为拔罐疗法具有简便、安全、疗效确切、适应范围广泛等特点,备受老百姓喜爱,在民间广泛流传千年而不衰。尤其发疱排毒拔罐疗法,能有效地排瘀滞、净血毒、化解病灶、增进机体健康,更为老百姓所推崇。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领域不断研究加深对医疗器械的改革等,拔罐疗法正在向一门完善的学科发展,将成为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中的主流疗法。为什么拔罐能治病除痛

我们人类在生命过程中,始终与内生之毒、外来之毒相伴相随,特别是现代人所处的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侵袭人体的毒素来源更广泛。毒素是破坏健康的元凶,是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物质,或是可以引起身体的排异反应、变应症状以及使人体产生不适的物质。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毒素的包围之中,人体也在不断地产生毒素,其实人类衰老的过程,就是体内毒素积累的过程。

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表现得很健康?是因为人体具有生理性的排毒行为,可自动排出毒素,如通过出汗、呼吸、咳嗽、排尿、排便等方法来自我更新,进行不断地新陈代谢,从而保证了人体的健康状态。经过研究发现,人体内的毒素只有20%左右可以通过排便的方式排出,其余80%的毒素要靠其他的生理方式排出。而身体排毒功能弱的人,其毒素就会积聚在血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中,无论怎样代谢也是排不出去的,不知不觉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中毒症状,也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毒素最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会立即对人造成明显的伤害(急性中毒除外),而是悄无声息地在人体内堆积,渐渐吞噬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等到发现时已是沉疴难医了。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的身体天生具有生理性的自身排毒行为,但是随着毒素在体内的积累,仅靠自然的生理方式排出体内的毒素已远远不够,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也会受其影响,不知不觉中便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亚健康状态,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气短、头痛、头昏、四肢无力、关节酸痛、免疫力低下等。“瘀、堵、毒、痰浊、水饮”是引起身体病变的根本原因,想健康,治病去痛,就要先排出人体内的瘀堵、痰浊、毒素等,这样气血才会畅通,气血通则百病除。拔罐疗法的原理就是通过罐具的持续性负压作用,把机体的瘀血、痰浊、废弃物、垃圾、毒素等从皮肤表面排出体外。这也是病重者在拔罐的过程中常常会吸拔出瘀血、红水、黄水、果冻状黏稠物等物质的原因。第二节应用罐的选择和操作方法

拔罐分为走罐法和留罐法两类。走罐法是指罐具在人体吸定后,再反复推拉、滑动罐具的方法。其中胸部按胁肋骨方向滑动,腹部应旋转滑走。罐体大小要适宜,罐口要光滑,在施术前最好在拔罐部位喷洒一些适宜的中药液,是以中药来加强拔罐疗法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化瘀解毒、扶正固本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的功能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用凡士林来替代润滑剂。留罐法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罐法,即罐体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直至皮肤出现潮红、发白、充血、瘀血、发疱或向外排凉气等现象时起罐。

由于取材方便和价格低廉,现实生活当中玻璃罐、竹罐等还在大量的使用。而玻璃火罐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损坏,不易携带,导热快,易烫伤皮肤,尤其是吸力的大小无法调节。拔罐时吸力太大,容易损伤皮肤或拉伤肌肉,患者很难承受这种疼痛;有时罐具吸力过大过紧不能下罐,不得不把罐子敲裂出缝,进去空气才能把罐具卸下来。本书中的拔罐疗法需要每天在原来拔罐的部位继续拔罐,如持续用火罐,患者会疼痛难忍。竹罐则不宜保存,拔罐时易漏气。

为了达到拔罐治疗疾病的最佳疗效,笔者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发现抽气罐治疗各种慢性病症及疑难杂症都可收到显著的疗效。现代的拔罐罐具大多是机械性旋拧负压罐或抽气罐,规格有大、中、小型号,不用火、电,结束了几千年用火拔罐的历史,排除了安全隐患,不会烫伤皮肤、肌肉。罐内负压大小可以自由调节,以达到最佳负压承受力度。因此本书中所用的均为抽气罐。

下面介绍一些拔罐的操作方法:

1.闪罐法

将火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向上提拉罐具使其脱开,如此反复多次操作,称之闪罐法。本法通过一张一弛反复刺激,直至皮肤潮红发热,使体表血液重复灌注,输布,再灌注,如此循环。多用于外感风寒、皮肤麻木、疼痛部位游走不定等症。

2.药罐法

此法适用于竹罐。根据病情配以中药材,用水将中药材煮沸15分钟左右,再将竹罐投入药水中煮15分钟。施术时甩净罐内药液,待罐口温度适宜后,将罐扣在患处及相应的穴位上,也可将煮罐的药水涂于患处以增强疗效。

3.提罐法

将罐具吸拔于体表,反复轻柔均匀提拉罐具20~30次,称之为提罐法。操作时,提拉罐体的力量可逐渐加大,以罐体不离开皮肤为度。使罐体内吸附的肌肤上下振动,刺激相应经络腧穴、脏腑,促进气血运行。尤其在腹部使用此法,对胃痛、胃胀、痛经、腹部肥胖、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和胃肠蠕动缓慢引起的便秘等病症疗效显著。

4.指罐法

在拔罐前先用手指按压穴位或点揉患部后拔罐。此法兼具拔罐、针刺和按摩三重功效,可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多用于治疗病情较急、疼痛较剧烈的病症。

5.刮痧罐法

在拔罐部位涂抹活血剂持刮痧板刮拭体表,皮肤出现紫红痧斑后再拔罐的一种调理方法。

6.刺络拔罐法

此法一般采用三棱针,在待拔部位刺破皮肤放血后立即拔罐,在临床中常应用于脑卒中、昏迷、中暑、高热、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急性腰扭伤、胃肠神经痛等症。此外,还适用于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病症。

7.针罐法

在拔罐部位用针刺入待拔穴位或阿是穴,达到一定的刺激后留针,再以针刺为中心施术拔罐。多采用透明罐,便于观察留针情况;针柄不宜太长,以免触及罐底陷入人体内。临床多用于单罐疗法欠佳的顽固性痹痛症,如脑卒中后遗症和肢体麻木等。注意事项

刺络拔罐法和针罐法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患者不宜自行操作。第三节拔罐部位的选择——区域对症疗法

拔罐疗法的罐口部位是一个面,一个范围,现在把它称为“穴区”,而针灸的部位是一个具体的穴位,是一个点。因为掌握针刺法则需要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所以针灸的针刺法很难被大多数人掌握。大多数关于拔罐疗法的文献资料中,拔罐仍然是遵循中医的经络学原理,中医的经络学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也自始至终指导着拔罐疗法的运用。了解经络学说,掌握经络的组成和作用,在临床治疗疾病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士而言,经络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掌握,我们创造出一套便于大多数人掌握的区域对症疗法,不分具体穴位,罐口部位主要分布在与五脏六腑相对应的体表区域,分布在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循行路线上相对应的腧穴部位。这种方法直观性较好、简单易行,按图示操作即可。这也是本疗法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十分适合家庭和个人预防治疗疾病,把自己的健康从依靠医院、医生,转向依靠家庭和自己,真正地把健康和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人体正侧上罐区域该区是前胸最上面的罐口位置,含华盖、紫宫、玉堂等穴。本区治疗肺部、气管、食管疾病效1华盖区果比较好,尤其是治疗咳嗽。常拔此部位,可提高人体免疫力而少患感冒。主治:咳嗽、咽喉肿痛、气喘、呕吐、呃逆、胸胁胀痛、胸痛即心口窝,此区含鸠尾、巨阙两穴。巨阙穴为心之募穴,对医治心脏疾病有很大的作用。根2巨阙区据经验,应该在其他脏腑拔过一段时间以后再拔此区比较好。主治:咳嗽、哮喘、胸满、腹痛、胃痛、呕吐、心悸、癔症、癫痫、心痛在心口窝的凹陷处下。上罐时,罐具的上边缘按在凹陷处的下边缘。此区含任脉的上脘、中脘两穴。主治:胃痛、胃下垂、呃逆、呕吐、3胃区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痢疾、咳嗽、哮喘、疳积、肠痈、痞块、便秘、胃溃疡、神经衰弱、失眠、肝炎、胆囊炎、癫痫、黄疸、水肿、心中烦热此区与胃区相邻。上罐时,罐具的下边缘接近4肠区肚脐。主治:腹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肠鸣、呕吐、痞块以肚脐中央为罐口部位的中心,含阴交、水分、神阙等穴。神阙穴,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神阙穴是一个重要的上罐部位,有些人认为肚脐不能上罐,根据笔者的经验,肚脐是可以上罐的,而且此部位上5神阙区罐能够预防治疗许多病症,但是拔罐的力度要适宜,不宜过重,如把握不好力度可咨询中医师。本区也是调理脏腑阴阳平衡的重要部位。主治:胃痛、胃胀、腹痛、腹胀、泄泻、腹水、虚脱、痢疾、水肿、小便不利、脑卒中、反胃本区含阴交、石门、气海、关元等穴。石门穴为三焦之募穴,气海穴为保健要穴,也为任脉之要穴,为诸经气之海,具有益气固精、补肾助阳的作用。关元穴为全身强壮之要穴,脏腑6气海区虚弱、肢体虚惫宜常拔此穴。主治:腹痛、腹胀、泄泻、遗尿、遗精、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经闭、痛经、不孕、胃下垂、神经衰弱、阳痿、阴部潮湿、尿急、尿频、前列腺炎、妇科疾病7胃左区此区主要配合胃区治疗胃部疾病8胆囊区此区主治胆囊疾病此区与肠区相邻。有消胀化滞、豁痰开窍的作9左、右肠区用。主治:腹痛、腹泻、心烦、癫狂此区位于肚脐两侧。对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左、右结肠肾炎,高血压,肝炎,胆囊炎,肠道功能紊乱,10区痢疾以及腰部疾病有重要作用。主治:腹痛、腹泻、消化不良、便秘、水肿、虚损劳弱此区位于气海区两旁。小腹区含足少阴肾经之左、右小腹中注穴,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会穴,五脏之11区气,皆由此转注,对治疗男科和妇科的疾病有较好的作用此区属手太阴肺经,含中府、云门两穴。中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募穴,手、足太阴经气聚结之处,是治疗肺部疾病和上肢疾病的重要拔罐12前肺区区域。主治:咳嗽、胸闷、胸痛、肺炎、肺结核、哮喘、气喘、肺气肿、肩背酸胀痛、咽喉肿痛位于左心室下,对治疗心脏疾病很重要,一般13前心区待其他区域吸拔一段时间以后再拔此区较好,尤其是比较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期门穴为肝之募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三脉之交会穴。期门区也是一个非常14期门区重要的上罐区域。主治:胸胁痛、腹胀、胃痛、呃逆、呕吐、乳痈、肋间神经痛、肝脾肿大、肝炎、哮喘此区位于前心区和期门区的下面。本区对于治15左、右腹区疗肠功能紊乱、肠炎、阑尾炎、肝炎、肾炎、附件炎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大包穴为脾之大络,脾之大络统领全身经脉,能够调和诸经。当全身经脉气滞不通、壅滞瘀16大包区阻之时,应当吸拔此区域。主治:全身疼痛、咳嗽、哮喘、气短、四肢乏力、胸胁痛本区含京门、章门两穴。京门穴为肾之募穴,可以治疗肾脏疾病;章门穴是八会穴中的脏会,17章门区可以治疗肝脏等疾病。主治:胸胁痛、腹胀、水肿、大小便不利、肝脾肿大、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腰背冷痛内、外膝眼位于膝盖两侧的凹陷处。主要用于治疗膝关节18区炎、关节痛人体正侧上罐区域图

1.华盖区

2.巨阙区

3.胃 区

4.肠 区

5.神阙区

6.气海区

7.胃左区

8.胆囊区

9.左、右肠区

10.左、右结肠区

11.左、右小腹区

12.前肺区

13.前心区

14.期门区

15.左、右腹区

16.大包区

17.章门区

18.内、外膝眼区人体背侧上罐区域图

1.大椎区

2.神道区

3.后巨阙区

4.后胃区

5.后肠区

6.命门区

7.腰中区

8.腰俞区

9.后肺区

10.左、右心俞区

11.膈俞区

12.肝上区

13.脾上区

14.胆 区

15.胰 区

16.肾俞区

17.腰 区

18.中膂区

19.天秉区

20.肝 区

21.脾 区

22.肝下区

23.脾下区

24.肾 区

25.侧腰区

26.侧颈区

27.环跳区

28.委中区

29.涌泉区人体背侧上罐区域属督脉,含大椎、陶道两穴。大椎区是一个吸拔的重要部位。临床实践中,对于颈椎病、颈肩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吸拔大椎区后疗效都比较理想。从经络循行的方向分析,阳经是从头部向下循行的,凡是与头部有关的一切疾病,1大椎区都要吸拔大椎区。主治:感冒、疟疾、热汗不出、咽痛、咳嗽、头痛、颈项强硬、癫痫、癔症、黄疸、抽搐、脊背痛、惊风、落枕、骨蒸盗汗、神经衰弱、贫血、小儿麻痹后遗症、高血压属督脉,含身柱穴、神道穴,在大椎区下,第5、第6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吸拔本区对心肺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因为身柱穴在两肺俞穴之间,主治肺部疾病;神道穴在两心俞穴之间,2神道区主治神志病。一般情况下,外感风寒而发高热,每天吸拔大椎区、神道区3~4次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儿童,拔一罐就可起作用。主治:发热、咳嗽、哮喘、癫痫、脊背强痛、疟疾、神经衰弱、癔症、惊风、心悸属督脉,在第7、第8胸椎间凹陷处,与巨阙区相对应。吸拔本区治疗心脏疾病、腰背酸痛、风湿症等有特效。在突犯心绞痛时,吸拔此区可以缓解病情。根据临床经验,此区不宜早拔罐,待其他部位吸拔一段时间后再拔比较好。3后巨阙区因为患有中、重度心脏病患者,病因各不相同,拔罐治疗时应当清除外围因素,在疏通任、督两脉的基础上,再疏通肝、脾、胃、肾、肺等区,最后吸拔心脏的体表部,不要一开始使体内病气和垃圾都通过心区向外排,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在第10胸椎棘突下,对应前胸的胃区,可治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患。对增生性脊椎炎、癔4后胃区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后胃区位于肝俞穴之间,对肝部疾病的治疗也起着一定作用在第11、第12胸椎棘突凹陷处,含脊中穴,对应前肠区,患有胃病、肝硬化、痔疮、脱肛、5后肠区增生性脊椎炎、腹疾等皆可在后肠区拔罐。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腰痛、癫痫属督脉,含悬枢、命门两穴。在后腰的凹陷上部,在第2、第3腰椎棘突凹陷处取之。吸拔命门区具有疏通气机、温阳固精益气的作用。主治:高血压、低血压、肠炎、腰痛、腹痛、阳6命门区痿、早泄、月经不调、失眠多梦、赤白带下、痛经、下肢麻痹、水肿、遗尿、遗精、强直性脊柱炎。本区在两肾俞穴之间,对肾脏疾病也有治疗作用在后腰的凹陷处,位于第4、第5腰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含腰阳关穴。治疗下肢病,主要取命门区、腰中区,命门、腰阳关两穴皆为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之要穴。肾之精气充足,7腰中区则下肢强劲有力,肾之精气不足,则易患腰酸背痛、下肢痿痹、阳痿、遗精、赤白带下等症。主治: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腰骶痛此区含腰俞穴及八髎穴,属督脉。肾之经气由腰俞穴转注于腰部,终于尾脊,又接近任脉,所以拔此区能起到疏通、调理任督两脉的作用。8腰俞区主治:痔疮、脱肛、遗精、遗尿、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背强痛、前列腺炎、盆腔炎、膀胱炎、下肢瘫痪、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此区在肩胛骨边缘距脊椎最近处与脊椎连线的中点处取之。属足太阳膀胱经,含大杼、风门、肺俞等穴。大杼穴为手足太阳、少阳之会穴,又是八会穴之骨会。风门穴为风邪侵入的门户。9后肺区也是发汗解表、祛除风邪的有效穴位。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哮喘、荨麻疹、肺炎、颈项强痛、目眩、头痛、颈椎病、落枕、脑出血、增生性脊椎炎、抽搐、咽喉肿痛、肺结核、腰肌劳损此区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神道穴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含有厥阴俞、心俞两穴。厥阴俞穴为左、右心俞手厥阴心包经脉之气转输之处,心俞穴为心脏10区脉气转输之处,吸拔此区具有益心通络、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胸闷、心痛、心悸、咳嗽、哮喘、盗汗、癫痫、冠心病、失眠、烦闷位于后巨阙区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含膈俞穴。本区的膈俞穴为八会穴之血会。主治:胸胁胀11膈俞区痛、噎嗝、呃逆、呕吐、胃痛、咳嗽、哮喘、盗汗、贫血、饮食不下位于第9胸椎旁,含足太阳膀胱经肝俞穴、胆俞穴。吸拔此区具有舒肝解郁、调和气血、祛12肝上区湿安神的作用。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狂、眩晕、头痛、脑卒中、肝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黄疸位于第9胸椎旁,含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穴。吸拔此区具有清热祛湿、温中阳、健脾运的作用。13脾上区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黄疸、水肿、肠鸣、痢疾、消化不良、崩漏、出血性病症、背痛、肌肉痛位于第11、第12胸椎棘突旁,含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穴、胃俞穴。吸拔此区具有健脾利湿、调14胆 区中和胃的作用。主治:肝病、黄疸、胃病、胆疾、恶寒汗不出、感冒、胸胁胀痛、肺结核位于第11、第12胸椎棘突旁,含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穴、胃俞穴。人体的胰腺在胃、十二指肠15胰 区后面,胰尾接近脾脏。此区为治疗脾、胃、胰腺病症常用部位。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吸拔胰区位于命门区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含三焦俞、肾俞、气海俞等穴。肾俞穴为肾脏经气转输之处,三焦俞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经气转输之处。16肾俞区吸拔此区具有补肾益气、调节阴阳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遗尿、水肿、腹水、腹胀、痢疾、目昏、月经不调、带下、肾炎、盆腔炎、咳喘、腰痛、神经衰弱、失音、耳鸣此区位于腰中区两侧,属足太阳膀胱经,含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俞等穴。吸拔此区具有理气化滞、调节肠道机能的作用。主治:腰肌劳17腰 区损、腰腿痛、腰背酸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痢疾、痔疮、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盆腔炎、遗精、遗尿、消渴位于腰俞区两侧,属足太阳膀胱经。吸拔此区具有疏调下焦、清热利湿、培元固肾的作用。18中膂区主治: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类风湿关节炎、阴部潮湿、下肢痿痹、下肢瘫痪、痔疮位于左、右后肺区旁,肩胛骨内边缘上端,含天宗、天髎、秉风等穴。吸拔此区具有疏风散寒、舒经通络的作用,配合大椎区拔罐,可以19天秉区治愈上肢的疾病。主治:肩关节周围炎、上肢麻木、落枕、颈椎病、肺炎、肺结核、咳嗽、哮喘、颈项强痛、颊颌肿痛、乳房疾病此区在肩胛骨边缘下,肝脏的背部体表投影部20肝 区位。主治:胸胁痛、黄疸、背痛、头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心脏病、头晕在肩胛骨边缘下边的部位。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脾主肌肉四肢,脾统血,所以吸拔此21脾 区区可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主治;腹泻、腹水、痰饮、水肿、食欲缺乏、全身倦怠乏力、消渴症、黄疸、呕吐、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在肝区的下部,与督脉上的后胃区平行。吸拔22肝下区此区具有疏肝和胃、泄热理气的作用。是治疗肝脾疾病的重要部位。主治病症与肝区相同23脾下区此区在脾区的下边,其作用与脾区相同位于第1、第2腰椎棘突旁,人体肾脏的体表部位。吸拔肾区具有补肾、益气、固精、消痞化24肾 区瘀、利尿、调理肠胃的作用。主治:肝病、胃病、肾病、水肿、乳腺炎、腰脊痛、胁肋痛在肾区下面,与腰中区平行。具有培补肾阳、25侧腰区疏通经络的作用。主治:腰腿痛、痿痹、瘫痪,关节炎、肾脏疾病位于大椎区、肩头部连线中点的肩顶。吸拔此区具有疏风清热、益气通络的作用。主治:肩26侧颈区周炎、颈椎病、落枕、扁桃体炎、头痛、眩晕、咳嗽、感冒、肩背酸痛、脑卒中后遗症属足少阳胆经,在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外1/3与内2/3交界处,或在大腿侧的凹27环跳区陷处下沿为中心取之。主治:腰脊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瘫痪、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坏死于腿腘窝中点、两筋之间处取之,也是膝盖的后中央,属足太阳膀胱经,含委中穴。委中又名血郄、郄中、中郄,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28委中区吸拔此区具有清热解毒、舒筋利节的作用,且中医有“腰背委中求”之说。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背痛、脑卒中、半身不遂、膝肿痛、腹痛、丹毒涌泉穴又名地冲、地衢、蹶心。位于足底中线的前、中1/3交点处,当足趾跖曲时,足底前呈29涌泉区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吸拔此区具有交济心肾、清热开窍的作用,而且能引火下行,使火毒邪气由足心而出  以上各区的位置,是指罐口部位的中心位置,操作中要根据人体的高矮、胖瘦的情况,选择适宜大小的罐具进行拔罐治疗,如腰背部、胸腹部一般采用大、中型号的罐子,四肢部位则多采用小型号的罐子。第四节拔罐的体位、治疗分期及罐痕诊察拔罐疗法的体位

拔罐疗法的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拔罐疗法的功效以及患者被施术过程中的舒适度。正确的体位不仅能使患者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还有便于上罐、罐体不宜脱落、充分暴露拔罐部位及拔罐时间持久等好处。

1.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拔罐过程中患者身体舒适可持久拔罐。临床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位施术。使用机械性负压罐或其他方式可自行拔罐,仰卧位通常用于拔腹部体位,注意不可用投火法。

2.俯卧位

适用于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体位。

3.侧卧位

适用于头、面、肩、胸、四肢的侧面,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所有其他部位均可上罐。但罐体与骨骼及肌肉的纹理不相符时,可能会出现罐具脱落的现象。

4.坐位

坐位分仰靠坐位和俯伏坐位,此法是家庭中最常用的体位。适用于肩背部、胸部、头面部及四肢等,适用部位广泛。被施术者轻松自如可持久拔罐,同时可以兼顾学习、娱乐。拔罐疗程的三个时期及治疗原则

采用拔罐疗法治疗疾病,怎样拔罐才能达到最佳疗效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俗语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意思是说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对于一个慢性或久病患者来讲,调治身体的疾患或消除不适的症状,采用拔罐疗法的治疗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出病期、恢复期和巩固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