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5 09:53:1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教育技术学概述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一)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

1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1)AECT'94定义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所发表的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94定义)的内容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根据谢弗勒对定义的分类,AECT'94教育技术定义是一个规定性定义。它规定了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领域,与其他定义相比,操作性比较强,更便于不同领域的教育技术工作者进行交流。(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其中学习过程既包括无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又包括有教师参与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它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同伴、小组、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教学设备、教学材料和教学媒体等。(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

2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1)设计

①定义: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

②设计范畴:从设计范畴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的落脚点出发,可将其分为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四类。

③影响设计范畴的因素:

a.设计者的知识观;

b.学习理论在设计中的运用;

c.新技术对设计过程的影响;

d.系统方法的影响;

e.设计者的经验。(2)开发

①定义:开发是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

②开发范畴:从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划分,可将其分为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四个子领域。(3)利用

①定义:利用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

②范畴:运用范畴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这四个子领域。(4)管理

①定义: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

②范畴:管理范畴分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子领域。(5)评价

①定义:在教育技术领域中,评价是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

②范畴:评价范畴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设计、开发、利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或阶段,前者的输出是后者的输入,后者的输入是前者的输出。管理和评价则贯穿于上述内容和阶段之中。

3AECT的'05定义和'94定义的比较

与AECT'94定义相比较,'05定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不同:(1)“Instructional Technology”的名称被“Educational technology”名称所取代;(2)“理论与实践”这两个研究领域被更改为“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3)“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这两个研究对象被变换为“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并有合适技术(支持)的过程和资源”;(4)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研究范畴被缩减为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并有合适技术(支持)的过程和资源的“创造、使用和管理”等三个范畴。(二)教育技术学定义

1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应当包括“教育”活动和“运用技术”这两个核心概念,可以把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定义为“借助技术的教育”活动。

2教育技术学定义“教育技术学(技术化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三)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

1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是当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逐渐产生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2教育技术学形成研究和实践领域的时间

1972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定义,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开始形成。

3教育技术学与教育科学、系统方法、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主要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四)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及发展

1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

教育技术学,如上所述也可称为技术化教育学,其理论体系应由三部分组成:

①涉及对“教育技术学”意义与作用的认识;

②涉及“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等;

③涉及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知识。(2)教育技术学科课程体系

①基础理论部分

基础理论指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

②应用科学部分

应用科学是指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方法、策略与操作层面的各种应用科学知识。

2教育技术的学科发展

教育技术学科应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来扩展:(1)先从深度来看,它包括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

①理论包括教学设计理论、课程开发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绩效技术理论等的深化。

②从应用方面来说,现在进行的教育信息化工程,还有课程整合、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和探索,都属于应用层面的研究。(2)在企业培训方面,也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

①从理论方面来看,我国的教育技术与国外的教育技术相比,最大的差距是企业培训这一块。

②从应用方面来看,过去主要是视听媒体应用,现在则主要是多媒体、网络。(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

1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它是研究教育技术的宏观性的、指导性方法。(2)一般研究方法,它又可分为:质性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和综合的方法。(3)专门研究法,指针对专门问题所采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

2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1)描述与观察研究

在教育技术发展初期,主要采用描述与观察研究。(2)媒体功效比较研究

媒体功效比较研究是教育技术产生以来的主要研究取向之一。目前,人们更倾向于进行媒体的优化设计,而不是比较谁优谁差。(3)ATI研究

ATI研究是指能力—处理—交互作用,此类研究将重点从媒体的物理特征方面转到媒体对人类学内部过程可能产生的作用方面,研究人的能力与教学处理之间的相互关系。(4)设计研究

教育技术研究中的“设计”指以特定的教育目标为基础,综合考虑教学法、教育心理、信息技术、实际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作用机制,来构思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干预的活动。(5)开发研究

开发研究是在教育技术观念由纯硬件观转变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后产生的研究取向。开发研究主要指硬件和相配套的软件的开发。此类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6)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保证教育技术研究成果科学性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教学情景异常复杂,使用多因素实验设计与多元统计相结合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以全面反映现实。(7)评价研究

评价,就是指依据明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对象的功能、品质和属性,并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性的判断。评价研究的关键是依据目标,利用收集的资料作出价值性的判断。(8)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问题,寻求复杂性,进行解释性理解,关注过程,进行整体研究。

3教育技术研究的元方法(1)元方法

元方法也称“关于方法的方法”、“方法论”,它是指导研究的观念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元方法是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具体“方法”逐渐积累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再认识,思考再思考、评价再评价。(2)教育技术元方法

教育技术学作为方法论层次的学科,寻找归纳设计、开发、管理、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理念、模式、方法、分析框架适用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思考的方法,是教育技术的元方法,具体包括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技术研究问题、教学任务的价值取向、理想的教学系统设计理念、各种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设计取向等。

二、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一)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

1技术主义(1)诞生

技术哲学是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一门新的哲学分支学科,它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社会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生活方式。(2)技术哲学产生标志

德国哲学家E·卡普于1877年出版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被公认为技术哲学诞生的标志。(3)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教育活动中的对象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技术要想在教育领域获得成功必须适应它所运用的领域和教育对象。教育技术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师生观、知识观、课程观、教育评价观、教育管理观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通过优化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习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作用。

2人本主义(1)诞生

人本主义是由多种哲学流派组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它起始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以法国萨特为主要代表的存在主义进一步发展了人本主义理论,更为突出的论述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价值和地位、生活和遭遇、自由和命运等触动人心弦的问题,成为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流派。(2)影响

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教育目的、教育观念、师生关系、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人本主义真正体现了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它对纠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技术和人的教育完全可以和平相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多媒体和网络教学阶段,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创造了条件。(二)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

1系统论(1)系统科学

①定义:系统科学是从现代工程科学、生物科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理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交叉学科。

②观点:系统科学主张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③优点:系统科学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使人们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摒弃了静止、孤立、僵化的眼光去看待运动的、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观点;改变了企图把复杂系统分解为互不相关的简单系统,再用简单系统来解释复杂系统的传统习惯。

④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教育技术是以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合理运用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系统科学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技术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教育技术中的各个分支的融合,并直接孕育了教育技术学。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⑤基本原理

a.整体原理。它告诉我们,一个教学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关键在于它是否具有整体性,各部分之间能否协同工作。

b.反馈原理。它告诉我们,教学系统作为一种系统同样存在两种反馈形式——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是使教学系统保持稳定的因素,使其表现出合乎教学目标的行为,而正反馈则可以使教学系统越来越偏离原来的目标,使系统发展变化。

c.有序原理。它要求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能从教学系统以外的其他社会系统获取有益的信息,进行调整、优化甚至变革,从无序走向有序,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2)系统方法

①定义: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②特点: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③采用的一般步骤:

a.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背景、约束条件和假设,从而确定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系统重新应该具有的功能;

b.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c.对这些方案做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其中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

d.具体设计出能体现最优方案的系统;

e.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纠正,直到实现或接近理想设计为止;

f.应用和推广。

其中,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多种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2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学是教学技术学的一个传统的研究领域,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1)传播理论阐明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布雷多克的“7W”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With what effect,Why,Where)中每个“W”都类同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应要素,这些要素也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因素。(2)传播理论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确定教学传播信息;

②选择教学传播媒体;

③通道传递;

④接收和解释;

⑤评价和反馈;

⑥调整和再传送。(3)传播理论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

传播理论认为,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以下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的:

①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

②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

③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4)教学传播的基本规律

①共识律。共识律是指一方面教师要依据学习者已有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特点,来建立传递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要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体来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或材料。

②谐振律。谐振律是指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习者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两者在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方面产生共鸣。

③选择律。选择教学媒体时要考虑尽可能降低要付出的代价,并提高媒体产生的功效。

④匹配律。匹配律是指在一定的教学传播环境中,通过剖析学习者、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媒体、环境等因素,使各种因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机地、和谐地对应起来,使教学传播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之中。(5)传播理论的发展

①网络媒体概念: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交互性、及时反馈的特征。

②传播理论中对媒体的分类:

a.第一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

b.第二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

c.第三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

d.第四媒体,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

3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①观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②理论影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的50年代至70年代曾风行一时,对许多技能性训练、作业操练、行为矫正确实有明显的作用,因而对早期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③不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对于较复杂认知过程的解释显得无能为力。(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①观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

②不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试图把“结构”与“建构”联系起来,但未做深入研究。(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①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属性。

③建构主义学者对学习的几点共识:

a.以学习者为中心;

b.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的学习者的主动性;

c.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也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

d.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

e.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

f.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4教学理论(1)教学理论研究的内容

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教学过程性质和规律以及如何基于教学过程基本性质、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类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来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开发新的课程,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目的。(2)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当代教学理论

①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②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形成性评价理论;

③布鲁纳在教学内容上提出的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思想和发现法的教学程序;

④加涅基于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的九阶段教学活动程序;

⑤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观点、“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活动程序、“学与教”理论。(3)课程论

①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的三种主要模式,即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其中目标模式对教育技术领域所进行的各种课程开发实践活动影响较大。

②目标模式遵从的原则

a.目标原则: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b.内容原则:应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来达到这些目标;

c.策略原则: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d.评价原则: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③后现代课程观及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a.后现代课程观:是多元的课程观,不只关注课程的目标及其实现,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对课程本身来说,不仅是只关注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而且注重理解课程在文化、历史、政治、生态平衡、美学等方面对人类状况、社会结构、生态领域的影响。后现代课程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后现代课程理论以美国路易安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理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最为著名。

b.后现代课程观对教育技术的影响:按照后现代的观念,教育领域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混沌之中的有序的开放体系。后现代课程观对目前广泛开展的网络课程建设,利用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乃至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真正转变,意义是重大的。

1.2 课后习题详解

1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1)定义

①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包含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念形态的方法与技能。

②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③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2)区别

①范畴不同。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它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而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是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

②内涵不同。教育技术和技术是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而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现象与规律的学科。

③历史背景不同。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3)联系

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这三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它是技术在某一个特定领域的运用。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技术发展,同时也扩大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和应用领域。

2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看法。

答: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对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的看法

①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的理论部分包括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概念、理论构架和原理等;实践部分是指这些知识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

②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存在三种不同的研究层次,即教育哲学层次、教育科学层次和教育的技术学层次。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的本质,研究内容是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教育的技术学层次研究在于探索如何分析、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办法,获取改善教学的处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内容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所以,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③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它的学科特点在于达到既定目标而采用的方法——系统方法,所着重研究的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论。所以,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除此之外,教育技术学还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2)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看法

教育技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类:

①哲学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它是研究教育技术的宏观性的、指导性方法。

②一般研究方法。它是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针对某类学科、某些问题而使用的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又包括三种:

a.质性研究方法,如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社会调查法、实务分析法、行动研究法;

b.量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法、追因法、统计法、测量法、建模方法等;

c.综合的方法,包括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的方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及软件工程的方法。

③专门研究法,是指针对专门问题所采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以及课堂信息分析法,基于量规或者学生档案的评价研究法等。

3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认识?

答: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出版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书中给出的教育技术的定义和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这就是著名的AECT'94定义。(1)AECT'94教育技术定义及其不足

①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程度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是一个规定性的定义,它规定了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领域。

②该定义也存在一些不足:

a.局限于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行业背景,强调了定义的实用性和规定性,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认识仍不够深入;

b.在一定范围内强调教育技术实践的道德规范性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2)教育技术研究对象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但这里的学习过程是广义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与教”的过程。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影响并促进学习既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目的和归宿,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各部分都要围绕学习来进行,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3)教育技术的范畴

教育技术的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们既是工作过程,也是工作方法。这五个范畴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

4教育技术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描述教育技术现象、揭示教育技术规律提供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从而为做出科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建立理论,推进应用实践创造条件。教育技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方法有:(1)哲学方法,是研究教育技术宏观的、指导性的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2)一般研究方法,是指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针对某类学科、某类问题而使用的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包括三种:

①质性研究方法,如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社会调查法、实物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

②量的研究方法,如实验研究法、追因法、统计法、测量法、建模方法等;

③综合的方法,如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以及软件工程的方法。(3)专门研究法。是指针对专门问题采用的特殊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任务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法)以及课堂信息分析法(S-P表分析法)、基于量规(Rubric)或者学生档案的评价研究法等。

5为什么说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答: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受很多学科相关理论的影响,这些学科的相关理论逐渐形成了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其原因具体分析如下:(1)系统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系统论包括系统科学和系统方法两部分:

①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从现代工程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中抽象处理的共同理论,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横断学科。系统科学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使人们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摒弃了那种静止、孤立、僵化的眼光去看待运动的、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观点;改变了那种企图把复杂系统分解为互不相关的简单系统,再用简单系统来解释复杂系统的传统习惯。教育技术以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合理运用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系统科学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技术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教育技术中的各个分支的融合,并直接孕育了教育技术学。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②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上世纪60年代末期至今,许多教育技术研究者一直致力于系统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的研究。到70年代,由于系统方法在教学媒体设计、个别化学习过程设计和教学系统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媒体教学、个别化教学和教学设计三者综合为一个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整体教育技术领域。(2)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传播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解释教育现象,探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对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的归纳。由于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和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3)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影响特别显著。由于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育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学习理论,显然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即学习理论应当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4)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是教学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影响特别显著,是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教学与学习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要运用教育技术的思想解决教育问题,不但要有正确的学习观,还要对教学过程的性质和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后者是教学理论要着重研究的内容,同样也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6请你谈谈“新三论”、网络传播、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对教育技术所带来的冲击。

答: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并进入到教育技术领域,对教育技术各个方面带来了冲击。(1)新三论对教育技术带来的冲击

新三论是相对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提出的一个概念,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它为许多学科包括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例如有人将教学系统视作一个混沌系统,其运行轨迹是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有序和无序的统一。(2)网络传播对教育技术带来的冲击

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传导到以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技术。

然而,网络传播在给教育技术带来冲击的同时,却又正是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而得到跨跃式发展的契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们目睹并参与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以“校校通工程”等信息化建设再快速发展并显示了其对于教育(技术)的跨跃式发展的推动力量。(3)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带来的冲击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革新了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及相应的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其所倡导的个性化、情境、协作、资源的重要作用等等对教育技术提供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只有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为这一理论提供实践的广阔舞台。所以,重视并顺应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柱。(4)后现代课程观对教育技术带来的冲击

后现代课程观是多元的课程观,它不再像泰勒只关注课程的目标及其实现,而是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对课程本身来说,不仅是只关注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而是注重理解课程在文化、历史、政治、生态平衡、美学等方面对人类状况、社会结构、生态领域的影响。课程不再是跑道,而反映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理解的研究范式,是所谓的后现代课程观,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提供了课程设计四原则: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它对于目前广泛开展的网络课程建设,利用教育技术帮助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乃至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

第2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2.1 复习笔记

一、教育技术发展鸟瞰(一)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

教育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2)教育技术发展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教育技术两个发展方向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

2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

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传统教育技术;(2)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视听媒体教育技术;(3)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简称信息化教育技术。

3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

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概况。这就形成了关于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如表2-1所示。

表2-1 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

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人的作用。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但包括硬件、软件,也包括潜件如各种观念、方法、理论体系和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与视听媒体教育技术阶段相比,信息化教育技术阶段具有以下重要特征:(1)信息化教育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2)信息化教育技术将直接用于促进学习,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学;还要考虑基于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3)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方面有愈来愈强烈地应用需求。(二)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

1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非替代性的,而是表现出一点的累积性;

2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即“适者生存”;

3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人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4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新的观念,并且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使自身获得快速发展。

二、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

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国外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它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主要方面追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演变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  美国教育技术的历史演化进程(一)媒体教学技术——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

1直观教学——教育技术的先声(1)直观教学的定义

直观教学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2)直观教学的实质

直观教学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2视觉教学——教育技术的发端(1)产生原因

①第二次产业革命急需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

②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科技成果被引入到教学领域。(2)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

1937年,霍本等人出版《课程的视觉化》一书,提出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

①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如图2-2所示。

图2-2  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

②选用原则:在选用视觉教材时有四个方面值得考虑,即视觉教材本身的现实性、学生过去的经验范围和性质、教育目的和教室环境、学生智力的成熟程度。

3视听教学——媒体教育技术研究的主体(1)视觉教学与视听教学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视听教学的概念与视觉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把原来的视觉教具扩充为视听教具,强调利用视听设施提供具体的学习经验,继续把视听教材看作教师教学的传递工具和辅助教学工具。(2)“经验之塔”理论

1946年,戴尔著《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融合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当时流行的心理学观点。

①“经验之塔”的理论概述

戴尔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按抽象程度不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

a.做的层次,包括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的经验、演戏的经验;

b.观察的经验,包括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展览、电视电影、广播录音和照片;

c.抽象的经验,包括视觉符号和言语符号。

②“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

a.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b.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c.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d.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e.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4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观念由媒体论向过程论和系统论过渡(1)传播理论对视听教学的影响——教育技术观念从静止的媒体论走向动态的过程论(2)早期系统观对视听教学的影响——教育技术观念从有形的媒体论走向无形的系统论

①“教学系统-黑箱概念”“教学系统-黑箱概念”是芬恩于1961年提出的视听教学领域的早期系统观的典型理论模型。

②早期系统观的理论对视听教学领域的贡献

早期系统观的理论对视听教学领域的贡献是引进了下面重要的基本概念:

a.强调视听教学用以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手段,并不是个别的教材或媒体,而是经过设计的完整教学系统——教学产品;

b.教材和媒体是教学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c.每个教学系统都具有特定的目标与功能,将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教学系统,需要有一个具体的设计过程;

d.视听教学论仅提出视听媒体应与课程结合的命题,而早期系统观则提出了如何将媒体与课程相结合的方法。(3)视听传播的理论框架和定义开始出现

①“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的理论模型“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的理论模型是南加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埃博克在1962年综合了早期“产品论”的系统思想、传播理论和同时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来的理论模型,如图2-3所示。

图2-3  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

②视听传播的早期定义

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为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③视听传播的主要任务

a.对用于学习过程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图像讯息和非表象讯息的特性进行研究;

b.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讯息结构化、系统化。(二)个别化教学技术

1早期的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各个学习者不同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其特点包括教学目的明确;学生能自定学习进度;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2程序教学(1)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2)其特点包括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3)程序教学的两种模式是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程序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每一单元的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适合学生的个别差异。

3其他个别化教学形式

凯勒的个别化教学系统、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波斯特勒韦特的导听方法以及个别化建议教学,根据需要的学习程序和个别指导教学等受到普遍重视。

4计算机辅助教学(CAI)(1)PLATO概述

1960年伊利诺斯大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PLATO研制成功,并在政府的资助下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教学系统。(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①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继续遵循程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并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中,通过编写基于框面的、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来完成个别化教学。

②80年代初期安德逊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提出一种思维适应控制方法(简称ACT),该方法强调高级思维的控制过程,试图揭示思维定向与思维转移的控制机制和控制原则。

③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辅助学习(简称CAL)开始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共同作用,学习者在学习系统中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也可以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学习、和群体学习,计算机可以作为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以及协作和交流工具,并可以作为导师、伙伴、工具存在,计算机辅助教育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在计算机教育中,目前更倾向于使用“计算机教育”这个名词来描述这一领域。(三)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

1教学系统方法定义

教学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全过程的方法。

2教学系统方法起源

教学系统方法来源于设计和改进教学的一种经验主义方法,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夸美纽斯。

3影响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的因素

影响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的理论包括程序教学的开发模式、行为科学和一般系统论。

4系统化教学模型及特点

加涅、格拉泽、布里格斯等将系统论思想与上述任务分析、行为目标和标准参照测试等理论、概念及方法有机结合,提出了早期的“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型。(1)系统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涉及以下五个步骤

①使用精确的术语来确定系统的目标;

②确定为实现系统的目标必须执行的功能;

③决定如何以最优的方式执行这些功能;

④把各种资源组成一个有机的、协调运行的系统;

⑤对系统的运行效率进行检查,根据存在的问题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正反馈。(2)系统化教学模型的特点

布朗等人在《视听教学:媒体和方法》教科书中提出了系统化教学模型。该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有的教学设计活动都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能力,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调整教学过程。

三、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一)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

1电化教育名称的产生(1)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

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是1919年有人开始运用幻灯进行教学。(2)电化教育名称由来

①陈友松和戴公亮建议从视听教育手段中选取效果较好、需要用电的四种媒体,即幻灯、电影、播音、电视归为一类,并将采取这类媒体进行的教育活动称为电化教育;

②刘之常的说法,即电化教育是在1934年由镇江民众教育馆提出来的;

③舒新城的说法,即电化教育是1933年陈礼江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时提出来的。(3)我国电化教育的开端

我国较为正式地使用电化教育一词始于1936年,当时的教育部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以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陆续正式使用电化教育名称,并推广沿用至今。当时的电化教育专门指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

2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1)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名称之争的结果

在对外交流时一致用教育技术,在国内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两名称并用。(2)电化教育体系定义的典型代表:

①1983年的定义:“电化教育,简单的说,就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萧树滋,1983)。

②1985年的定义:“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南国农,1985)。

③1988年的定义:“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萧树滋,1988)。(3)学习、研究AECT’94后,教育技术的几种有影响的定义

①“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南国农,李运林,1998)。

②“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1998)。

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媒体与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远程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技术等内容。”(祝智庭,2001)(4)AECT’94教育技术定义的扩展内容

①强调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②把研究对象由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扩展为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

③强调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与学。(二)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1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框架(1)七论

南国农教授家曾把教育技术的理论框架概括为七论:本质论(电化教育的本质)、功能论(电化教育的功能)、发展论(电化教育发展史)、媒体论(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与应用)、过程论(电化教育过程的规律)、方法论(电化教育的方法)、管理论(电化教育管理)。(2)我国的电化教育与国外的教育技术区别的根本点在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开发与应用。(3)我国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①五个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

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的八门主干课程:教育技本导论、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远程教育基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媒体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项目实践。

2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

我国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始于1984年。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三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到现在,已经有30多所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设立本科(或专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十余所高校被批准建立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四所高校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科专业体系。

3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首先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之后各个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三)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重“电”轻“教”;

2重“硬”不重“软”;

3重“教”不重“学”;

4偏科技轻人文。

四、教育技术理论的新进展

1对作为教育技术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的反思(1)建构主义的弊病及后果

西方的极端建构主义者宣扬主观主义认识论,并把它渲染为建构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完全错误的,不仅不符合客观事实,而且会把建构主义引导到否定“讲课、考试”等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引导到削弱乃至否定教师作用的斜路上去,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将导致基础教育质量乃至整个教育质量的大幅度降低。(2)建构主义健康发展的出路

随着对Blending Learning新概念的广泛认同,对于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也应该进行重新审视,抛弃纯主观主义,坚持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这是建构主义健康发展的惟一出路,也是教育技术理论能够健康发展的惟一出路。

2“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逐步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全新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有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2)现阶段存在问题

不论是就目前国内还是国际的情况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上述要求与目标都还远远未能达到。原因是:

①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关系教育能否深化改革的重要问题,迄今为止,国际上还没有真正研究出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理论来进行阐述。

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随着因特网应用的日益普及WebQuest风行一时,使人们误认为这就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模式或最佳模式。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1)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实现这样的教学结构变革,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正是信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

4教学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1)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国际教育技术界比较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也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2)“以学为主”也有自身的缺陷,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恰好与之相反,二者正好可以优势互补。所以目前教育技术界倾向于把“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2.2 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去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概况和特点?

答:(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分析,教育技术历史的发展概况是:

①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来把握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从技术角度来看,教育技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它们构成了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实际上,这与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媒体论”和“过程论”的观点相对应,而且涵盖了教育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视听媒体和系统方法,它们分别代表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和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这两个并行的发展方向此起彼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融合起来构成了教育技术学。

②从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来把握教育技术发展概况

在人类文明史上,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不论技术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它都包含物化技术和观念技术两方面内容。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起源于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所以可根据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将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以机电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并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分别简称为传统教育技术、视听媒体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技术。(2)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看,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特点如下:

①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技术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时期的教育技术主要是指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实物等的运用。

②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是以各种视听教学媒体的使用为标志,初期只重视硬件的使用,后来逐渐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在视听媒体物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观念形态的技术也取得辉煌的成绩,教育技术中的“过程论”的观点逐渐形成。这阶段的教育技术的领域既包括媒体又包括系统方法。

③信息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并更加注重对人的作用。与第二个阶段相比,这个阶段教育技术有以下重要特点:

a.信息化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

b.教育技术直接用于促进学习,而不仅仅是辅助教学;除了传统的教学设计外,还要考虑基于信息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c.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方面有愈来愈强烈地应用需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