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经营哲学:谁将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献给创业者的12堂经营智慧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5 12:24:48

点击下载

作者:孙世阳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马云的经营哲学:谁将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献给创业者的12堂经营智慧课)

马云的经营哲学:谁将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献给创业者的12堂经营智慧课)试读:

前言

古人说“五十而知天命”。2014年9月19日,刚刚过完五十岁生日的马云带领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他本人也以1500亿元的身价成为中国首富。

在众多的企业家中,马云是一个异数。他是一个大学考了三次的“笨人”,一个普通大学的普通教书匠,一个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外行人”,曾被称为“骗子”“疯子”“狂人”。在二十多年的创业历程中,他始终坚信自己的理念,坚持自己的目标,以不同于常规的思维经营企业,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经营哲学。

关于梦想,他说:“没有梦想比贫穷更可怕。”因为这代表着对未来没有希望。

关于坚持,他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在互联网行业“最寒冷”的2002年,马云对员工说,即便是跪着把这个冬天过了,也不能倒下。最终阿里巴巴熬过了寒冬。

关于机会,他说:“大家看不清的机会,才是真正的机会。”他认为这个世界遍地都是机会:“只要有抱怨的地方,不合理的地方,有人投诉的地方,就有创业机会。你加入抱怨永远没有机会。你要将别人的抱怨、投诉、仇恨、不靠谱的地方变成你的机会。”这个世界正因为还有很多不美好,我们才有改造的机会。

关于竞争,他说:“竞争的时候不要带仇恨,带仇恨一定失败。”马云不认同“商场如战场”,商场不是你死我活,你死了我未必会活。他举例说,陈氏太极拳高手杨露禅在北京打擂,七七四十九天,把人家都打败了,但对手无一伤亡,这就叫高手。商业竞争也一样,其实我们在竞争过程中,偶尔误伤别人,把别人给伤害了,说明我们功力还不够。商业过程中,让人家觉得应该参与,而不是抵抗,或者是对抗,这才是商业最高境界。

马云的哲学不是“斗争哲学”,而是“共赢哲学”,是一种“从0到1”的创造哲学。阿里巴巴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当它为数百万中小企业搭建了平台,帮助他们发展起来的同时,自己也就发展起来了。马云从道家哲学、太极哲学中汲取智慧,深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理。

马云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的“创业教父”,成为了无数年轻人崇拜的对象。那么,广大的创业者能从马云的经历中学些什么呢?

本书从12个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语录、经营案例、经营哲学三者合而为一的方式阐释马云的经营智慧。本书内容不仅是经营的法则,而且还是做人的智慧,处世的经验。我们也许不能建立阿里巴巴式的商业帝国,但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快乐的生活,有激情的工作,在灰心丧气需要一点鼓励,在一筹莫展时需要指点迷津,在犹豫不决时需要忠告提醒……在创业的道路上,怎样把路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有哪些丰富多彩的可能性?这也许是我们读此书的目的。Part1 梦想: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只有被狠狠PK过,才会有出息

阿里巴巴习惯于谈论竞争,也不回避谈论竞争对手。阿里巴巴成立16年来也从来不缺竞争对手。我们不是一家被保护起来的企业,我们是在残酷市场的竞争中走过来的公司,16年来,我们学会了既保持理想主义和价值观,又顽强地生存下来,这并不容易。——马云致股东公开信马云经营案例

提到阿里巴巴,你会想到什么?一个市值2300亿美元的商业帝国,一个“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创新先行者,一个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一个成就无数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的平台……毋庸置疑,无论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互联网格局中,阿里巴巴都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1999年,马云与他的创业团队筹集50万元,在杭州自己家中成立了阿里巴巴。创业之初这家公司仅有18个人,其中包括自己的妻子、当老师时的同事和学生、患难朋友。那时候,没有人知道这家公司是否会在明天倒掉——同一时期的创业者如过江之鲫,但绝大多数最终也没有逃过“昙花一现”的命运……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在短短16年间,这家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竟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商业成就,甚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商业格局的挑战者、颠覆者,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IPO首日收盘报93.89美元,创全球互联网公司融资之最。上市后的阿里总市值2314亿美元,意味着阿里成为中国最大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接近百度、腾讯之和,超越Facebook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一个商业帝国的诞生、崛起与荣耀展现在世人面前。而阿里巴巴的创业故事,也激励着无数的年轻人追逐着自己的创业梦想……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阿里巴巴?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显然,任何一家新创企业要想在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在市场格局中奠定自己的领导者地位,靠的绝非只是运气!

事实上,回顾阿里巴巴的创业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阿里巴巴和马云而言,其风光荣耀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步步惊心的疯狂冒险、一局感性与理性的艰难博弈、一幅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灿烂篇章!简而言之可归结为八个字:梦想驱动、不惧竞争!

诚如马云所说:“阿里习惯于谈论竞争,也不回避谈论竞争对手。我们不是一家被保护起来的企业,我们是在残酷市场的竞争中走过来的公司。”2003年至2005年,淘宝与eBay之间的竞争就可以很好地佐证这一点。

2003年以前,国内的电商平台大多采用B2B、B2C模式,而在C2C市场上只有易趣网一家独大。2003年5月10日,淘宝网宣布成立,业务范围涵盖B2C与C2C两大模式,由此也必然与易趣网构成了直接竞争。

因此,淘宝网推出上线之后,就立刻遭到易趣的狙击。2003年6月,美国拍卖网站eBay以1.5亿美元全资收购易趣。eBay在当时是全球最大的线上拍卖及购物网站,而易趣则是中国C2C商务领域的佼佼者,因而此次收购也彰显出了eBay布局中国C2C市场的野心。对于尚处于孵化阶段的淘宝网,eBay全球总裁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曾不无轻蔑地说:“它最多能活18个月。”

然而,事实证明了惠特曼的轻敌以及后来导致的失败:淘宝运营六个月后,在全球电商网站中排名前100;12个月后,排名前20;2005年,淘宝在商品量、浏览量、成交额等指标上全面超越eBay,迅速占领了电商市场的半壁江山;2006年,市场份额日渐萎缩的eBay最终宣布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作为“初生牛犊”的淘宝,究竟是如何战胜行业领先者eBay的呢?

面对强大对手的挑战和威胁,淘宝团队没有硬碰硬地正面对抗,而是采取了迂回作战的应对策略,通过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创新,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从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在淘宝与eBay的“战争”中,免费策略是淘宝击败竞争对手的“杀手锏”。就当时的行业规则来说,C2C网站一律采取收费模式,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交易服务费,成交以后收取2%左右的服务费,不成交不收费;登录费,在线上传的商品都涉及到0.1元到8元不等的登录费;推荐位费(橱窗展示位),置顶或者排在首位等各种各样的推广费用。

而淘宝网则祭出了“免费”大旗。2005年10月20日,淘宝网总经理孙彤宇在京宣布,淘宝网将继续未来三年内执行免费政策,同时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对淘宝网追加10亿人民币的投资。对于网上卖家而言,淘宝的“免费模式”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而对采取收费模式的eBay来说,这却是致命性的打击,其网站用户数量急剧下滑,逐渐向淘宝平台迁移。

作为“淘宝缔造者”的马云深知,倘若缺乏公平、健全、完善的交易服务机制,免费模式也无法保障淘宝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因此,淘宝成立之初,马云就将阿里巴巴的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和价值观(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根植于淘宝的服务体系。比如,马云频繁地与淘宝会员进行沟通,挖掘和搜集用户的需求,致力于给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除了运用“免费”策略,构建良好的平台服务体系之外,淘宝网的另一个重要战略就是打造了支付宝平台。与亚马逊、京东、当当等B2C平台模式不同,类似eBay、淘宝网等C2C网站只为买家与买家提供交易平台,对买卖双方缺乏绝对的约束力。如果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风险只能由买卖双方来承担。

卖家为了降低自身的交易风险,通常会采取“款到发货”的模式。这样一来,买家则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由于国内网络购物信任机制的不健全,这就导致了淘宝网初期成交量很高、但成交金额较低。

因此,支付风险问题如果迟迟得不到解决,C2C网站的市场规模将很难有所突破。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买卖双方以及整个交易市场都需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参与,从而确保平台各方能够顺畅地进行交易。

于是,2003年10月,淘宝网正式推出了支付宝平台:买家先将货款打入支付宝平台,在买家确认收到货物后,支付宝平台再将货款打入卖家账户。有支付宝平台作为风险承担者,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买卖双方的疑虑,因而淘宝网的用户数量、交易量、成交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马云的经营哲学

对于“淘宝与eBay的PK”,马云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eBay是海洋中的鲨鱼,而我们是长江中的扬子鳄。如果在海洋中对抗,我们将会失败。但如果在长江里对抗,我们将取得胜利。”

诚然,相比于eBay的“贵族范儿”,淘宝网只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草根。然而,这并不妨碍鲨鱼与鳄鱼之间来一场轰轰烈烈的PK、贵族与草根之间的决斗。在不断与强大的竞争对手PK的过程中,淘宝体系才能得以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没有梦想比贫穷更可怕

人可以十天不喝水,七八天不吃饭,两分钟不呼吸,但不能失去梦想一分钟。没有梦想比贫穷更可怕,因为这代表着对未来没有希望。一个人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有梦想就不在乎别人骂,知道自己要什么,才最后会坚持下去。有的时候希望自己能停下来,因为我觉得我还有更好的梦想,我做阿里巴巴十三年,如果不停下来,就会失去更多的梦想。所以要抓紧时间。——2013年马云与周星驰的“天马行空”对话马云经营案例

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不仅让马云问鼎“中国首富”,而且也让阿里的全体员工在这次上市狂欢中受益。据相关机构统计,阿里的上市造就了数十个亿万富豪及上百个千万富豪。

这不禁让许多人心生羡慕:为什么阿里巴巴这么有钱?为什么马云这么有钱?

是马云比别人勤奋吗?显然完全不是——比马云勤奋的人太多了。

是马云比别人聪明吗?似乎也不是——以前从来没有人夸过马云聪明。

既没有可借鉴的成功商业模式,也没有豪华的技术团队,更没有充裕的创业资金……与同一时期的搜狐、网易、百度等同行相比,阿里巴巴俨然是互联网行业中的一只“丑小鸭”。2000年,阿里巴巴获得了软银的2000万美元融资,媒体对“马云六分钟搞定孙正义”的故事津津乐道,似乎阿里巴巴一路走来都是顺风顺水、畅通无阻。然而,外界鲜为人知的是,当初怀揣创业梦想的马云来到美国,遍访美国东西海岸,希望能获得200万美元的融资,却惨遭30多家VC机构拒绝!

在阿里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马云及其创始团队每个月只领500元的薪水,员工们就在公司附近租房子住,两三个人一起合租,甚至有员工索性住进了农民房,每天吃着3块钱的饭盒。据阿里“十八罗汉”之一、现小微金服CEO彭蕾称,戴珊(“十八罗汉”之一,现任阿里巴巴首席人才官)很喜欢吃梅干菜,有一次吃着盒饭,突然对大家说:“等我有钱了,我就去买一屋子的梅干菜!”

即使在如此困窘而艰难的环境下,马云和他的团队依然没有放弃梦想。正如马云在四壁萧然、只有一张破沙发的家中开第一次员工大会时,对阿里员工所阐述的梦想那样:“我们要做一个中国人创办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克服了无数的挫折、坎坷和磨难,最终缔造出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商业奇迹。

2013年5月10日,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职位,而这一天正是淘宝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马云在“淘宝十周年”晚会上发表了卸任演讲,他在演讲中说道:

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人,我其实在想十年前的今天,是非典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信心,大家不看好未来,阿里人十几个年轻人一起,我们相信十年以后的中国会更好,十年以后,电子商务会在中国受更多人的关注,很多人会用。

但我真没想到,十年以后,我们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这十年无数的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一个理想,为了一个坚持,走了十年。我一直在想,即使把今年阿里巴巴集团99%的东西拿掉,我们还是值得的,今生无悔,更何况我们今天有了那么多的朋友,那么多相信的人,那么多坚持的人。

我相信,马云在说出这番话时,内心肯定有许多感慨和心酸。公司创立初期,马云在谈及阿里巴巴的梦想和愿景时,总会招致诸多质疑、批评,甚至冷嘲热讽:

阿里巴巴最初成立时,马云对他的创业团队说“阿里巴巴在未来要成为市值50亿美金的企业”时,在场的同事都安静了下来,大家都觉得马云是痴人说梦;

2003年,马云提出了新的目标——阿里巴巴全年盈利1亿元,国内媒体一时哗然,认为这一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2004年,马云再次放出豪言:“2004年,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我们要每天缴税100万。”许多人批评马云“吹牛吹破天了”,甚至还由此引发了一轮口水仗。

骗子、疯子、狂人、创业教父、商界传奇、中国首富……马云身上的标签一直不断变换着。然而,无论外界对马云的评价如何变换,他始终都怀着强烈的信念和目标,实践着他的创业之路——他就像一个神奇的“造梦大师”,将每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都逐一变成了现实!马云的经营哲学

2005年,马云在央视《对话》节目中说:“我不知道该怎样定义成功,但我知道怎样定义失败。那就是放弃,如果你放弃了,你失败了;如果你有梦想,你不放弃,你永远有希望和机会。”

毋庸置疑,梦想是一个人获得事业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驱动力。很多人会说,马云的成功源于他有梦想。然而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梦想,谁没有呢?但为什么马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而大多数人的梦想则变成了幻想、空想呢?

事实上,与其说马云所拥有的是“梦想”,不如说是一种“平常心”。如果一定要过分解读,我们不妨说成是一种“不忘初心的执着”,这种执着源自坚定而真实的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全身心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事业中——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收获一个好的结果。这不是成功学,而是一种平常心。毕竟,任何人的“梦想”,都不是凭空演化出来的!折腾,是对梦想的尊重

有人安于现状、涛声依旧;有人继续哀叹贫穷、麻木不仁;但也有人在使劲折腾中,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所以,不折腾,你永远都是——“做梦君”!折腾,是对梦想的尊重!

如果你不能飞,那就跑。如果跑不动,那就走,实在走不动了那就爬。记住,无论做什么,都要勇往直前。无论有多难,都要多坚持一下。折腾,才不辜负生命给予的上场机会!马云经营案例

创业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但对大多数人而言,似乎也只是“梦想”而已。他们总能找到很多外在的理由:没钱、没资源、没人脉……

不过,马云的三次创业经历却向人们证明:一无所有,你一样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要有一颗为了梦想敢于“折腾”的心!

◆第一次“折腾”:创办海博翻译社

任何创业行为都不会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源于对市场的敏锐感知。马云创办海博翻译社,也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不断兴起的众多外贸公司,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当时的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从事翻译工作的机构;自己兼职做翻译的订单过多,忙不过来。

1992年,28岁的马云还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一名普通的英文老师,每月只有不到100元的工资。不过,马云从不把梦想仅仅挂在嘴上,而是会立即付诸行动。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马云依旧联合了几个伙伴,创办了杭州第一家专业翻译机构。

初创阶段是坎坷的。海博翻译社第一个月的总收入仅有700元,甚至都无法支付2400元每月的房租。很多朋友都劝告马云别再瞎折腾了,甚至几个合作伙伴都不再那么有信心。

不过,马云显然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收入不够,他就通过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小商品,来补贴翻译社的支出。在整整三年的时间里,翻译社就靠着马云的这种坚持和“折腾”,艰难地存活了下来。

至1995年,翻译社终于柳暗花明,实现盈利。现在,正如人们看到的,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无法与阿里巴巴相比,不过作为马云的第一次创业成果,也反映了马云对梦想的尊重和坚持,体现了马云的创业经营之道。

◆第二次“折腾”:创办中国黄页

马云的这个想法,源于1995年初他在西雅图参观了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折服于互联网的神奇,马云意识到了这一领域的巨大前景,决定回国创办互联网。

这次创业,资金仍是最大问题。马云的所有家当也只有6000元,在东拼西凑和两个朋友的投资帮助下,才凑够10万元。1995年4月,专门为企业做主页的杭州海博网络公司成立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国内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虽然中国黄页在初创阶段也遭遇了资金困境。比如,由于业务较少,而开支又大,公司的账户上甚至一度只有200元的现金,可谓凄惨至极。不过,正如马云创办翻译社一样,不论有多少困难,他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不断“折腾”,并相信梦想一定会照进现实!

而事实的发展也正如马云所期待的那样。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该网站就实现了500万元的盈利,并成为全国最优秀的建站软件。

也许很多人认为时代不同了,中国黄页创办时的市场环境,10万可以;但现在,没有几百万上千万,根本无法做互联网公司。显然,有这些想法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有所成就,因为他们一直被眼前的狂风暴雨所吓阻,无法想象雨后的彩虹和阳光!

◆第三次“折腾”:创办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一个市值2300亿美元的商业帝国的诞生,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奇迹,成就了马云创业教父的地位,也激励着无数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

阿里创建于1999年。那时国内的互联网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风投机构疯狂投钱,网络公司疯狂烧钱。阿里巴巴在18个创业团队成员的拼凑下,也只不过拥有50万元的全部身家。而这,仅仅相当于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的一笔广告费用而已。

因此,阿里巴巴在初创阶段可谓举步维艰。特别是资金的短缺,使公司必须精打细算每一分开支。例如,有一次团队成员外出采购物品时,由于东西太多不得不打车。然而,在打车时,他们却拒绝了先到的桑塔纳,一直等到一辆夏利才上车,仅仅只是因为后者每公里的费用比前者低了2元钱。

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马云依然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激情和梦想。在第一次员工大会上,马云就宣言:“我们要做一个中国人创办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在仅有50万初创资金,员工每月只有500块钱工资的时候,马云依然敢说:“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马云的经营哲学

阿里的崛起,也证明了马云“折腾”的价值。成立8年后的2007年,阿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估值200亿美元,成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成立15年后的2014年,阿里在纽交所上市,市值2314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互联网公司。“晚上千条路,早上走原路”,这是国内很多创业人的状态。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比马云更加聪明、勤奋,也拥有很多优秀的创意和想法。然而,这些人依然平庸地生活着,因为他们总是有着太多的借口,缺乏马云那种坚持和“折腾”的精神。因此,对他们而言,想法仍然只是想法,梦想也永远无法照进现实。

正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说的:“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

不论是马云的三次创业经历,还是俞敏洪关于人生的看法,其实都在向那些有着创业梦想的人表明:“To do,not to say!”(去行动,而不是去说!)不要为自己找那么多的借口,有了梦想,就像马云那样勇敢地去做,去迈出第一步,坚持下去。只要肯努力、能“折腾”,梦想总会照进现实!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

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马云谈激情马云经营案例

与其他拥有强大资源的创业者不同,创业之初的马云既不懂互联网技术,更没有资金,但是多年以来,马云一直怀揣激情与梦想,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并且,他能将这种激情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激情澎湃的阿里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1995年,赴美担任商业谈判翻译的马云,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并被这种神奇的技术所震撼。当时,美国的互联网正处于蓬勃发展期,而国内接触互联网的人则少得可怜,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力量震撼着马云的心灵。因此,这一次的美国之旅,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马云收获了自己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激情与梦想。

回国后的马云,下定决心要创办国内首家互联网商业网站,他邀请了24个朋友前来商讨此事,结果有23人反对,仅有1人鼓励马云可以尝试一下。而马云并没有被这些反对的声音所影响,毅然走上了创业之路。

彼时,国内以新浪、搜狐、网易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发展正盛,互联网行业也被人们称为“烧钱”的行业,人们认为做互联网的都是一群疯子。可马云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怀着激情,不断奋斗。

马云后来对自己的这段经历进行评价时表示:刚开始在互联网领域创业时,自己也不知道能否成功,但是无论成败,始终都要尝试。当时许多人都不懂互联网,打开一个网页要等很长时间,甚至还有人认为我是一个骗子。

1999年,在马云家里召开的阿里巴巴第一次员工大会上,马云难掩自己的激动:“就是往前冲,一直向前冲。十多个人手里挥舞着大刀,啊!啊!啊!无所畏惧地向前冲。”团队成员都被他的这种激情感染了。但当马云向大家描述未来的发展愿景,要将50万元创立的阿里巴巴发展成为市值50亿美元的互联网企业巨头时,许多人听到后都笑了,认为马云是在白日做梦。

2001年,互联网行业迎来“寒冬期”,门户网站生存堪忧,8488网站甚至被法院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判处110多万元的处罚金。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马云深知此时更需要用持续的激情来激励自己,激励阿里巴巴的团队。可以说,阿里人能够坚持做阿里巴巴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有着多么诱人的发展前景,而是阿里巴巴承载着阿里人的激情,也只有持续的激情,才能让阿里巴巴的员工能拿着500块钱的工资共同奋斗,才能让阿里巴巴度过一个个“寒冬期”。

2002年,马云将阿里巴巴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活下去”,马云希望阿里人能够保持着激情与梦想,坚持下来,阿里巴巴能活着就是胜利。结果到了2002年底,阿里巴巴不但活了下来,还实现了盈利。在当年的年终大会上,马云将这一切归功为阿里人持续的激情和永不放弃的梦想。

2003年,马云在年终会议上,向员工表示下一年要实现每天盈利100万元,争取到2005年每天缴税金额达到100万元。

2004年,阿里巴巴五周年庆典上,马云提出:诞生于20世纪末的阿里巴巴要存活102年,成为横跨三个世纪的企业。

激情总是伴随着梦想,马云每一个梦想的提出,似乎都会遭受外界的质疑。但是马云激情不改,致力于将这些梦想一一变成现实。而再后来,马云提出10年内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世界三大互联网企业巨头之一、淘宝网的销售额超越沃尔玛等更大的梦想时,已经很少有人会去质疑了。一次次被阿里巴巴颠覆认知的人们,已经认可了阿里巴巴,相信阿里巴巴可以成就非凡的事业。

马云成功地将激情注入了阿里巴巴的基因,他曾经表示,年轻人都怀有激情,但是有些年轻人的激情就是三分钟热度,来得快去得更快,而只有持续不断的激情才是真正赚钱的激情。哪怕你失去项目,失去客户,但是你仍保持着最初的追求,这就是激情。即使失败了还能爬起来重新开始,这就是激情。

正如2004年国际电子商务大会上,马云在演讲中所说的:电子商务乃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会有众多的机遇,更会有巨大的挑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自己最初的激情永远地保持下去。

……

2014年,经过十多年沉淀的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而马云通过一封内部邮件提醒阿里人:在未来阿里巴巴将迎接更多的挑战,阿里巴巴走到今天,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努力,有多能干,我们应该感谢的是这个时代,感谢阿里巴巴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更感谢这些一路相伴的创业者以及追梦人。阿里人坚持相信未来,相信一群平凡人用持续的激情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马云的经营哲学

马云,不只是一名务实的企业家,更是一个充满激情的造梦者。激情四射的马云感染着身边的阿里人,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们最初的激情从未改变,在马云的带领下,阿里人不断追逐自己的梦想。

一位研究浙商的学者认为:阿里巴巴在美成功上市,其所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激励众多的创业者,带着创业的激情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一生。

追逐梦想的路上注定要充满挑战,马云与阿里巴巴的成功启示未来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激情,在众多的机遇与挑战面前,让激情成为自己前进路上披荆斩棘的强大武器,为了美好的明天而不断努力、不断奋斗,只有持续的激情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如果梦想变不成现实,就是空想

千万别跟年轻人比远见,不要跟年轻人比创新,我只讲一些作为我们这些年轻人观察到、听到的一些事,如果梦想变不成现实,就是空想、瞎想,最近讲得最多的就是空谈误国。我不是学技术的,我对IT真不懂,我也不懂管理、不懂产品,但是我后来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地方是可以做的,就是在管理、在领导力、在怎么样把梦想变成现实上,我估计我比绝大部分IT人花的时间更多。——马云在2013年IT领袖峰会上的演讲马云经营案例

马云的办公室中悬挂着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亲笔题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以警示自己:机遇从来都是留给真正去做的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有人将阿里巴巴的成功归结为“时势造英雄”,在他们眼中,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造就了今天的阿里。

但是,阿里的发展过程中从来不缺少竞争者,即便是今天的阿里,不仅要面临以京东为代表的国内电商巨头,还要面临以亚马逊为代表的国际电商巨头的围攻。世界上从来不缺少怀有梦想的创业者,但是缺少如何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的实干家,有过三次创业经验的马云告诉我们:“在创业之初,创业者需要的不是指导,而是实干。”

阿里巴巴从一个“互联网丑小鸭”,发展到如今在全球拥有3万多名员工的巨头企业,其成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马云的实干精神,以及阿里强大的团队执行力。

许多年轻人从来不缺创业的激情和梦想,然而马云在与年轻创业者的一次交流中告诫他们:创业不能停留在理念与幻想上,idea可以有无数个,action只能有一个。

现阶段,国内有很多企业家都喜欢讨论企业战略、讨论企业发展的方向,但是他们却忽视了执行力的重要性。在马云看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好的创意固然非常重要,但更为关键的则是将每一项工作都能具体地落到实处。

2007年马云曾担任《赢在中国》第二赛季的点评嘉宾,在对一名参赛选手的点评中透露出了他对执行力的重视。晋级赛中一位名叫石乐华的选手提出了通过将卫浴进行特色化整合,对原始设备的生产加工工艺进行控制,打造国内产业的标准,从而做成民族品牌的战略构想。马云对他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创业激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他能够坚定自己的理念、坚持产业的特色化整合方面,马云给予了高度评价。

当马云问到石乐华凭什么去整合其他企业时,石乐华给出了三个理由:首先,石乐华认为自己的企业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他所做的“一凡卫浴”品牌有五年的发展历史,在业内小有名气;再者,按照石乐华自己的设想,目前国内有很多中小卫浴品牌,但是能够进行产业的特色化整合,进而创造中国卫浴标准的企业则如凤毛麟角;最后,就是石乐华对自己有着充足的信心。

但是,马云认为进行产业特色整合的理念与信心并非是关键所在,真正重要的是创业者所能创造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价值,是脚踏实地的结果。许多人可能认为,阿里巴巴成功的基础是马云先进的理念,而事实上马云却认为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所有能获得成功的企业都是创业者以及创业团队脚踏实地的结果。

马云希望石乐华能够更加务实,因为一个初创企业想要凭借自己的理念去整合市场是很难实现的,再好的理念也不一定能获得其他企业的一致认可,而通过努力做出结果进而让外界认可自己的理念,这样的效果则要好得多,毕竟理念与梦想很难被考量,但是脚踏实地做出的成绩却是可以被考量的。马云的经营哲学

一项事业能有一定的结果未必说明这项事业一定能够成功,但是做不出结果的事业必然要走向失败。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跨界融合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市场中从来不会缺乏怀有梦想之人,初创企业更应该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做一家实干的企业而不是空有梦想的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能力,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创业团队是否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乃是衡量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阿里巴巴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执行力才能获得如今的成就,一流的执行力创造一流的企业,阿里成功的秘密就是如马云所说的“阿里巴巴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现在、立刻、马上’干出来的”。

本质上,企业作为一个以追求价值创造而存在的组织结构,其必须要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这也正是一个企业能够生存并长期发展的基础。企业为了要实现盈利,必须加强组织建设,使企业成员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此时,企业员工的实干精神与执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空有梦想的企业无法高效地完成商业价值变现。

阿里巴巴在马云的管理下,员工能够脚踏实地完成工作,从而使创意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地创造出来,进而抓住大量的市场机遇,在对接消费者的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中,阿里也实现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Part2 坚持:成功的原因是永不放弃、没有放弃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的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每个人不要放弃今天!——马云获“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发表感言马云经营案例

先贤孟子告诫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明一个人若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定要承受几番磨难。马云则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的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说明即便你承受了磨难,却不能坚持到底的话,一样会倒在黎明之前。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稍微有点“野心”的人都纷纷加入了创业者的大军之中,然而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又有多少呢?对于那些失败的创业者,创意或项目不够完善是一种理由,资金链断裂、投资跟不上也是一种理由,甚至竞争者太多都是一种理由。可这些艰难马云同样都经历过,为什么他就能够成功呢?无他,唯坚持耳!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看到阿里巴巴的成功,而这正是马云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步一步地走过了“今天”“明天”的残酷,才度过了漫长的黑暗,沐浴到了“后天”的阳光之中。坚持,是马云一往无前的法宝,是他始终怀揣的利器,我们且不说阿里巴巴从无到有的辉煌,单从他最早的创业经历中便可窥得一二。

马云在担任大学老师的时候,工作能力就非常出色,1995年的时候,马云还被评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如果继续留在教育岗位上,马云说不定能在教育领域取得一番成就,而且大学教师在很多人眼里也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但就在职业的上升期,马云却提出了辞职的请求。

实际上,马云早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但因为与就职的学校订立了“五年之约”,所以一开始他并未将创业付诸行动。但当时马云也已经意识到了基于英语学习的创业会很有发展前景。

一方面,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与其他国家的外贸交流越来越多,但国内懂英语、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人却十分稀少。当时,很多企业家听说马云的英语才能后都找他做翻译,但需求多了,一个人毕竟忙不过来,而且他还有大学教师的本职工作。

另一方面,他发现对英语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当他在西湖边成立第一个英语角之后,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对英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因此,1994年马云就与朋友一起注册了杭州第一家翻译社——海博翻译社。这一年,马云刚好三十岁,步入而立之年,也是他初次尝试创业,因此,翻译社取名“海博”,为英文“hope”一词的谐音,借以希望翻译社的业务能够蒸蒸日上,也希望能够给自己的人生注入新希望。翻译社一成立,马云就满怀激情地投入了进去。几乎每天他都会尽可能地参加各种活动,希望为翻译社接到更多的业务。但事与愿违,刚刚成立的海博翻译社由于没有资历和名气,生意很是冷清。所以,成立公司之后,马云能赚到的钱反而比之前少了。第一个月的时候,房租的费用为2000多元,但翻译社的收入仅为700元,这巨大的落差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创业的出师不利也影响了其他成员的情绪,他们纷纷劝说马云放弃翻译社,安心任教。但从小就不服输的马云并不想轻易放弃。

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就开辟新的收入来源,为了维持翻译社的运营,马云扛起了麻袋开始往返于义乌与杭州之间,做一些鲜花与礼品的小买卖,除此之外,他还卖过药品与医疗器材,总之,只要能够将翻译社维持下去,马云尝试了各种可能性。然而,随着卖礼品所得的收入越来越多,共同成立翻译社的同事仿佛发现了新的商机,于是开始游说马云关掉翻译社,专攻礼品市场。马云毅然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他志不在此,所以无论前路多么艰辛,都要坚定地走下去,他坚信,熬过这片黑暗,光明必定会到来。

1995年,经过痛苦挣扎的海博翻译社情况转好,而与此同时马云也希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创业,于是向学校提出了辞职申请。对此举动,马云自己是这样解释的:“我在学校里接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很想到实践中去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工夫创办一家公司,再回到学校教书,把全面的东西再传授给我的学生们。”

由于翻译社已经进入正轨开始盈利,于是辞职之后马云就把翻译社的业务交给了其他成员,转而投身到新的创业项目中。直到今天,海博翻译社不仅依旧存在,而且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机构。对于自己的创业“处女秀”,马云在多年之后轻描淡写道:“我当时认为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马云的经营哲学

备受追捧的苹果“教父”乔布斯一手创办了如今称霸电子市场的苹果电脑,却在公司取得优异成绩之际被炒了鱿鱼,所幸他并未就此沉沦,而是坚持做自己所钟爱的事业,最终凭借新事业又“杀”回了苹果,继续了自己的传奇。

这,不也正是“永不放弃”所产生的力量吗?

在言必谈“互联网创业”的当下,许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成了人生导师,研究他的创业之路以期复制他的成功。其实,成功是无法复制的,但你只需学到马云“永不放弃”的精神、坚持到底的信念,那么成功就在美好的“后天”等着你。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年轻人要善于把握机会

我和金庸探讨过,我说你书里都是年纪越大武功越好,这是违背规律的。你要相信年轻人,你才会说未来是美好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年轻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年轻人不要老抱怨社会,而应该想着怎么反省自己,找到创业机会;年轻人不要老想着改变世界,而应该从改变自己做起。未来的商机青睐更懂得分享、透明、担当等价值的人。——2014年马云在两岸企业家台北峰会上的演讲马云经营案例

马云和他带领的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都源于他在创业之初把握住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互联网。1995年,马云31岁,那时他所创办的海博翻译社刚刚步入正轨,他所在的城市杭州计划修建抵达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因为投资方中包括美国的一个投资机构,而该机构没有履行投资承诺,官方需要找一个英语水平比较高的人去与投资方协商,他们找到了马云,因为马云的英语沟通能力很强。

马云接受了官方聘用来到美国,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个投资机构当初根本不是出于投资的目的,而是想以投资为幌子从中非法牟利。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求马云替他们保守秘密,合伙欺诈,并以经济利益来诱惑他。马云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后,被关了起来。为了逃脱,他假意投靠该机构,以外出工作为由才得以自救。

此次美国之行本可以到此收场,用他自己的话说:“简直就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大片,我到了美国被黑社会追杀,我的箱子现在还在‘好莱坞’呢。”但已经到达机场的马云不甘心就这样回去,虽然那时候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出一趟国也不是说走就走那样简单,他记得自己的同事跟他说起过他的家人在美国这边经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他觉得这是个不应该错过的学习机会,又从机场折了回去。也正是这个临时起意的决定,开启了他后来的互联网创业道路。

为马云开启互联网大门的公司是坐落于美国西雅图的VBN公司,他敏锐意识到互联网能为人们带来便利,而国内的互联网领域尚未进行开发,他认为,这是一个机会。

从美国回来之后,马云找来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朋友一起商讨关于互联网的问题,那个时候国内了解互联网的人并不是很多,杭州也还不能拨号上网,所以当他提出想要自己创办一家互联网公司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异想天开,事实上,那个时候他自己对互联网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但是当他聘用一个专业人士为他的翻译社做了一个网页后,在短短的三个小时之内就有四个人通过邮件联系他们,这让他相信,互联网行业一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商机。

当时马云的想法是建立一个网站,用来发布中国各个企业的相关信息。不过当时他的这一构想并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但他还是没有放弃这个机会,为了创办互联网公司,他与妻子跑了多个地方去借钱,并终于在1995年5月建成了国内第一家商业网站。

无疑,马云站在了国内互联网领域发展的前沿,因为那时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尚处于发展的探索期:1994年,“网络预言家”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出版;同年4月20日,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1995年4月12日,杨致远创办的雅虎于美国上市;而马云在认识到互联网的巨大潜力之后便迅速行动,最终铸造了今天的辉煌。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马云赶上了好时代,正好在互联网崛起的时候他在创业,所以他遇到了好机会。这个观点有两个明显的错误:

第一,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需要你主动去寻找、去发现的,如果当初马云没有从美国机场折回去,而是等着VBN公司的人来找他合作,怎么还会有后来的一系列发展?创业者不仅需要思考,还要有眼力,假如你能够发现某个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而且你比很多人都提前发现了这一点,那么,就算你当前没有多大的优势,你创业成功的机会仍然很大,因为你走在了时代前沿,抢得了先机,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己。

第二,正如马云所说,每一代都有自己的机会,而当下就是年轻人发展的好时机,一大批90后创业者的成功,说明这个时代并不缺少机会,就看你怎么去把握。马云的经营哲学

马云说:“走到今天,是时代给我机会,是社会、国家给我机会,也是朋友和同事给我机会。”他之所以这样说,正是因为马云自己牢牢把握住了机会!毕竟,在时代变革面前,机会永远是均等的。

如今,我国已进入传统经营模式的大变革时期,“互联网+”模式正在渗透各个领域,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农业……当人们都投身于“互联网+”的时代大潮,你是否能够发掘别人忽视的领域呢?

如今的互联网依然以迅猛姿态向前发展,并逐渐蔓延到各个行业,有专业人士预测,2015到2018年,互联网会颠覆现存的一切商业逻辑,这意味着传统企业需要从头开始,一大批不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企业都将被淘汰出局,而你是否已经准备好接替他们的位置了呢?坚持做自己热爱、相信的事

坚持做自己。坚持做自己热爱、相信的事。看起来很难,其实做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看起来很容易。——马云在来往“扎推”上的感悟与分享马云经营案例

我们从众所周知的“奶酪故事”开始说起,星巴克的老板舒尔茨在英国出差时,看到伦敦最为繁华的地方有人在卖最便宜的奶酪,他好奇地问店主如何支付寸土寸金的房租,店主告诉他说,这街上几乎所有的豪华店铺都是他们家的,购买这些地产的资金都是来源于他家世代所卖的奶酪,而他之所以还在卖奶酪是因为他喜欢。

爱因斯坦接受访问的时候,曾被问过“你的成功是否是因为你的天赋”,他是这样回答的:“有天赋的人很多,而成功与否关键看你对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与勤奋。”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热爱并相信着的事情,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将这件事情坚持下去,这其中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理由。有的是因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自己的坚持显得孤独而可笑;有的是因为自己热爱的事情无法创造出更多的物质价值,即便坚持也不会有所收益……对此,马云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人一定要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青年人创业大会”上,马云说过这样一番话:

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给自己一个理想。1995年,我偶然有一次机会到了美国,然后我看见了、发现了互联网。发现互联网以后,我不是一个技术人才,我对技术几乎是不懂,到目前为止,我对电脑的认识还是部分停留在收发邮件和浏览页面上,我今天早上还在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搞不清楚该怎么样在电脑上用U盘。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想干什么。

1995年,互联网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当时的杭州甚至还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因此,当马云提出互联网创业的想法时,朋友们并不支持。但怀抱理想的马云利用自己的积蓄和四处借来的钱创办了中国黄页。

中国黄页上线以后,马云就成了“推销员”,希望别人能够认识到互联网的价值,花钱把企业的资料放到中国黄页网站上。当然,在大多数人并不了解互联网的情况下,中国黄页的前期推广可谓四处碰壁,马云本人也被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认为他是一个“骗子”、“疯子”。

可以想见,当年满怀理想的马云其实是不无失意的,曾有人形容马云当时的样子:坐在露天大排档里,喝得醉醺醺的,对着一帮人侃侃而谈,并不像一个老板。

对于这段悲惨的境遇,如今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马云依然十分感慨:“那时候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啊,就跟骗子似的。我们当时跟所有人都说,有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如何如何做。我后来觉得‘兔子先吃窝边草’,最初是给朋友做,他们知道我这么多年的信用还是不错的,然后就同意做了,最初做的是望湖宾馆,杭州的一个四星级宾馆,然后是钱江律师事务所,最后是杭州第二电机厂。”

在做望湖宾馆的业务时,马云需要首先将宾馆的资料用快件的形式寄到美国;美国那边的合作伙伴收到资料之后,再安排技术人员将其做成网页;最后,美国那边将网页的实际图片打印出来寄回国内。如果客户有疑问的话,可以打电话给美国公司,确定无误再进行付费。

望湖宾馆的资料刚刚放到网上,就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按照外国代表的习惯,他们想在参会之前订好宾馆,但上网查询之后,只看到了望湖宾馆的资料,于是代表们参会的时候就专门从北京飞到杭州的望湖宾馆住宿。

就这样一步一步,马云的互联网业务开始发展起来。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互联网的力量,相信中国黄页,马云在1995年7月上海开通互联网专线后,从杭州拨打长途电话到上海接通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将美国公司制作好的网页传到上海的电脑上。由于当时的网速还比较慢,所以这个如今看来非常简单的操作竟然花费了三个半小时才成功。

中国黄页在经历了最初的坎坷之后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马云依然每天在四处奔波,跟人聊互联网,希望更多人成为自己的客户。马云说他当时认为“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所以他充满了激情和干劲。

1997年,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通过中国黄页成功发布,年底的时候,中国黄页的营业额也达到了700万元。马云的经营哲学

当回顾马云的创业之路,我们会发现,他创办海博翻译社的初衷是为了填补市场的空白,同时解决老师们赋闲的问题,所以即便是看不到市场前景,也绝不改弦更张去专攻能即刻看到经济效益的礼品市场。因为,这是他想做并热爱着的第一份事业。

而在人们并不认识互联网的时候,如果马云对其没有足够的热爱,继续经营海博翻译社的他也许会走得更加简单而顺畅,但并不会成就一个商业帝国阿里巴巴。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当马云坚定地写下“坚持做自己热爱、相信的事”时,其实也是给自己的成功之道做了一个总结。此时,你还会因为坚持之路上的孤独而回头吗?你还会因为一时看不到经济效益而放弃吗?95%的人已经倒下,凭什么你就是那个幸运的5%

做企业做商人很艰难,就像打仗一样,活着就是成功,从战场上回来的人就是成功的,不管他战场上怎么样。就是商人也一样,你走上这条路的时候,你应该想到,95%的人已经倒下,凭什么你就是那个幸运的5%。——2014年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演讲马云经营案例

马云对于成功者有着很明确的定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成功者应当具有超越常人的坚持。

1995年4月,马云团队创建中国黄页,由此作为起步,马云和阿里巴巴终究缔造了一个电子商务王国。他们的成功显而易见,但是在成功的道路上,始终一帆风顺吗?

马云认为,创业其实算不上艰难,但是过程却很痛苦。成功者和失败者分别占5%和95%,前者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后者的失败同样如此。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在这起起伏伏中坚持下来。

当中国黄页被越来越人认可的时候,马云却看到了新的危机。因为公司在技术方面非常不成熟,难以摆脱对美国公司的依赖,而且此时的市场竞争也开始日趋激烈,所以他急需寻求出色的技术人员,获得新的出路。

不久之后,求贤若渴的马云就收到了一封简历,经过面试后马云让他尝试设计网页。一个星期后,网页设计出来了,虽然并不够美观,但马云依然很欣慰,因为与美国公司合作,每做成一个网页,需要将60%的收费交给美国公司,费用成本非常之高,而自己做网页就省去了这部分费用,意味着公司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更加独立的马云做出了离开杭州北上的决定。彼时,马云曾放出豪言:“我们打不死他们,不过他们也打不死我们。”

来到北京准备大展拳脚的马云意识到: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应该获得市场的认可,而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就应该借助媒体的力量。因此,马云就与营销总监何一兵一起寻找媒体,为中国黄页在新市场的发展造势。

但20世纪90年代的媒体并不如今天这般活跃,而且对新闻的敏感度也不高。因此马云准备好的文章几乎毫无用处。万般沮丧的情况,马云的朋友介绍了一位司机给马云,说他可以帮忙发表,对此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的马云就把文章交给了这位司机,没想到很快在《中国贸易报》的头版刊登了其中一篇文章。

重新看到希望的马云带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了《中国贸易报》的主编,与他谈论互联网。虽然这位主编并不特别了解互联网,但他依然被马云热情的演讲打动了,帮马云联系了媒体圈的朋友,召开推广活动。

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在记者答应帮马云宣传中国黄页和互联网之后,却有文件出台禁止互联网的宣传,认为互联网不适合当前的中国国情。刚刚看到希望的马云此刻的心情已经跌落到了谷底,媒体宣传的道路似乎已经走不通了。但有记者给他支招说,如果能够让《人民日报》上线的话,事情就能有转机。

虽然听上去这是新的希望,但在当时让《人民日报》上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马云并不想就此放弃,他准备继续迎难而上。

1996年初,马云辗转得到了在《人民日报》做演讲的机会。《人民日报》的领导认为马云讲得非常好,于是上报给中央,申请让《人民日报》上线。

就这样,《人民日报》上线了,马云受到了巨大的关注,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此时前途看似已经一片光明,但正因为互联网瞬时受到热捧,众多的互联网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生,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外企,这让马云意识到在北京发展的机会已经十分渺茫。于是,他撤回大本营杭州,思考新的发展计划。

其实,纵观马云的创业经历,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坦途还是坎坷,马云从来不会轻易放弃,他深知实现理想并不容易,成为“幸运的5%”更需要坚持。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有了一个理想之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承诺,承诺自己要把这件事情做出来。很多创业者都想想这个条件不够,那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也不具备。该怎么办?我觉得创业者最重要的是去创造条件,如果机会都成熟的话,一定轮不到我们。所以呢,一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一般大家都觉得机会成熟的时候,我认为往往不是你的机会,你坚信事情能够起来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承诺说,我准备干五年,我准备干十年,干二十年,把它干出来,我相信你就会走得很久。马云的经营哲学

马云强调理想,也强调坚持。他曾笑言,他并不是最聪明的一个,也不是最努力的一个,但是最终他和他团队却成功了,而别人却没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一如既往地坚持下来了。很多人都在谈论未来,谈论理想,但是没有坚持的理想注定只是一种空谈,甚至是一种痛苦。毕竟在谈论理想的这一群人中,只有坚持下来的5%是成功者,剩下的95%都是失败者。

在坚持的过程中马云也始终保持理性。阿里巴巴的创业过程是在遇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度过的,能够面对问题不慌张,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马云能够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我最大的心得就是思考别人怎么失败的,哪些错误是人们一定要犯的。”马云曾这样坦言。创业的过程是不容易的,创业的道路上你会看到不断有人倒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去看看他们为什么倒下,然后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一句话,总结95%失败者的教训,成为5%的成功者。

马云始终认为最初的自己和团队并不比其他人优秀,而他们能够走向成功,原因就在于坚持。他不止一次地指出,抱怨的人永远没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