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学会礼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5 14:01:15

点击下载

作者:万小遥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本书学会礼仪

一本书学会礼仪试读:

前言

祢衡是三国时期很有才华的一个人,也是孔融的朋友,孔融曾以身家性命作保,向曹操推荐他。因为有孔融的推荐,曹操同意召见祢衡。祢衡来到曹营,觉得曹操没有给自己应有的礼遇,于是便要为自己讨个说法,他仰天叹曰:“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操曰:“吾手下有数十人,皆当世英雄,何谓无人?”衡曰:“愿闻。”操曰:“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安得无人?”衡笑曰:“公言差矣!此等人物,吾尽识之: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操怒曰:“汝有何能?”衡曰:“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

曹操见祢衡如此狂傲,目空一切,不懂得任何礼仪,就决定让他当击鼓的小吏。一次,曹操要在大庭宴请宾客,就让已经担任鼓吏的祢衡敲鼓。按照当时的规定,敲鼓的小吏要换新衣。但是祢衡并没有遵守这些规矩,他穿着旧衣服昂然而入,虽然祢衡击鼓是成功的,但是,由于他没有穿新衣,而遭到了左右的呵斥。祢衡也不是好惹的,一怒之下,他当着所有客人的面脱下破旧的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坐客皆掩面。祢衡这才慢慢地穿上裤子,而且面不改色。

祢衡在众人面前“裸露”,如此不顾礼仪廉耻,使曹操大为生气,就苛责了他,但祢衡却又借机大骂曹操一顿,却没有想到这一骂,就为自己留下了祸根。

曹操无法忍受祢衡的狂傲,就强行令人把祢衡夹持着送到刘表那里去了。直到这时,祢衡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在刘表那里,他又开始骂,刘表就把他送给了黄祖,他依然稍不如意就骂,结果黄祖杀了他。

祢衡还没有施展满腔抱负,就命丧黄泉。他的死与他的不懂礼仪、狂傲有直接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不懂礼仪的人不至于因此而失去性命,但是,不懂礼仪却能够使一个人失去事业发展的机会、失去工作、失去人缘……

孔圣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对人们立身处世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来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

在生活中,着装得体、干净、整洁,仪表清洁,不留污垢。

这就是礼仪。

熟人相遇、朋友相见,都会打个招呼,问个安好,有时是简单的“忙呢”!一句话,或者叫个“叔”、“阿姨”。即使一面之交,相遇也会打招呼,至少微笑着点个头。

这就是礼仪。

有礼貌的人,一般很少谈自己的得意事。即使非得谈,也谈得很“艺术”。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他从来不谈。

这就是礼仪。

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时,身为下属,无论是大功劳,还是不足挂齿的小功劳,在接受奖励的时候,都不忘了给领导也记上一功。比如说些谦虚而“讨好”的话:“我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指导。”

这就是礼仪。

在餐馆就餐时,不当众剔牙。在非剔不行时,用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当众观赏,也不随手乱弹,随口乱吐。剔牙后,不叼着牙签,更不用其来扎取食物。

这就是礼仪。

参加会议时,将手机关掉。即使不关掉也调成振动状态。

这也是礼仪。

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懂礼仪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更容易获得好的人缘;而不懂礼仪的人,则容易遭遇失败。

而这一点,也是本书《一本书练好礼仪》所要告诉你的。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寻求自我发展,而学习礼仪就是最好的途径。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言:“世界上最廉价,而且能得到最大收益的一项物质,就是礼节”。学习礼仪,提高素养,我们就能够自我增值,做一个价值百万的人。

第一章 仪表礼仪须知

如果我们把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看做是一个人的内在美的话,那么,包括仪容、仪态、服饰等因素的仪表则是一个人的外在美。人不仅应该有内在美,而且应该有外在美。只有两者都美的人,才是完善的美。

清洁是仪容美的关键

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有才华,有阅历,有经验,但如果不注重仪表,那么,他的事业不一定顺利,人缘不一定和谐。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一个不注重仪表、邋遢的人为伍。而清洁则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在社交场合和职场上,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

一位名叫阿娇的女孩去某公司应聘总经理秘书,该公司实力雄厚,待遇福利好,所以应者云集。经过几轮淘汰,最后剩下阿娇和另外两位女孩。与另外两位女孩相比,阿娇在长相、学历、经验上来说都是有优势的。

最后一轮面试(总经理亲自面试),阿娇穿着灰色的连衣裙,精心打扮了一番。前两位女孩先进行了面试,看她们的表情,好像不理想。轮到阿娇了,她轻敲了一下办公室的门,礼貌地说了声:“你好。”然后,走到办公桌前轻轻地坐下。在接下来的交谈中,阿娇回答得很得体,总经理不时地点头。不过,在阿娇递给总经理证明材料时,阿娇发现总经理看了她的腋窝一眼,皱了一下眉头。最后,总经理告诉阿娇,一周内给她通知。

阿娇明白,等通知就是没戏了。为什么呢?我哪里做得不好呢?阿娇想起来了,总经理看了腋窝后皱了一下眉头。阿娇对着镜子看,没什么嘛,不就是腋毛吗,谁没有?

真的没什么吗?想想看,一个漂亮女孩,穿着漂亮的连衣裙,可是当她抬起手臂,腋窝处却有黑黑的腋毛,你会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反胃,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从这一点上,也能说明阿娇做事不细心,考略不周全。而这些,是一个秘书必须具备的。所以,爱美的女士,特别是爱穿裙子的女士,一定将腋毛处理掉。

清洁,除了将腋毛处理掉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头发。头发应定期清洗,一般每周洗2~3次即可。易出油的头发应该两天洗1次;干性的头发清洗间隔时间可稍长一些。洗前先将头发梳理通顺,湿润后用洗发用品轻揉,最后冲洗干净。在洗发时,洗发剂不宜在头发上停留太长时间,因其性质属碱性,对头发会有损害。梳头时,一定要留意,上衣和肩背上不应落有头皮屑和脱落的头发。

脸部。脸上有污垢、汗渍等不洁之物,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人太邋遢;连脸都懒得清洁,说明他很懒散,缺少积极性。所以,无论怎样,都不要让自己“灰头土脸”的。为了养护面容,每日早晚洗脸是必需的。此外,平日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以保持足够的水分,防止皮肤粗糙干燥。保证足够的睡眠,使面部看上去红润。夏季要及时擦去脸上的汗,不要让其淌在脸上。冬天在外出前要擦好润肤产品,以便保护肌肤。

口腔。口腔异味影响交际,必要时可以用口香糖来减少异味。但应指出,在正式场合嚼口香糖是不礼貌的,与人交谈时,也应避免。避免口腔异味,一是坚持早晚刷牙。每次刷牙的时间不少于三分钟;每次刷牙的时间应在饭后三分钟内。二是每日早晨起床,空腹饮一杯淡盐水,平时多以淡茶漱口,对清理口气很有帮助。

鼻子。鼻毛外露会使你显得粗鲁、低俗,不讲卫生、不修边幅,难免令人心生厌恶,影响视觉和心理印象。如果女性露出鼻毛,那结果更糟糕,形象会“一落千丈”。每日洗脸的时候,最好检查一下自己的鼻毛是否过长。如鼻毛过长应用小剪刀剪短,但不要去拔。保持鼻腔的清洁,不要用手去抠鼻孔,尤其在他人面前,既不文雅,又不卫生。

胡须。除了演员、作家、画家、音乐家等职业相对特殊、自由的男性,以及生活比较自由的老人外,最好不要留须。每日要把脸刮干净。不要用镊子拔胡须,这样容易引起毛囊炎等皮肤感染。特别要指出的是,不可以当众剃须。

手。在交际活动中,手占有重要的位置。接待客人时,我们通常以握手的礼节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然后再伸出手递送名片等,客人总是先接触到我们的手,形成第一印象。通过观察手,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修养与卫生习惯,甚至对生活的态度。因此,应经常清洗自己的手,修剪指甲。手的清洁与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密切相连,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任何公众的场合修剪指甲,都是不文明、不雅观的举止。

身体。经常洗澡是必要的,尤其是参加一些正式活动之前一定要洗澡,以免异味损害自己的形象。如果有“狐臭”,应及时治疗。

工作妆以淡为主

如今,淡妆上岗是许多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如,教师、医生、销售等。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如果化浓艳的妆容,会让别人质疑其工作态度和能力。试想,给你看病的女医生化得“花枝招展”的,你能不怀疑她的医术吗?而化淡妆,既达到了修饰自己的目的,又避免了妆痕太明显而影响职业形象,这是一种仪表美,更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礼貌。

这里有必要纠正一点: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男人是不需要化妆的,胭脂水粉永远和女人相关。素面朝天是男儿本色,眉毛粗乱是硬朗的标志,毛孔粗大是男性魅力的象征,甚至满身汗味是男人味。这些迂腐的观念早已过时。其实,男人不化妆是错误的。

工作妆的主要特征是简约、清丽、素雅,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它既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不容许显得脂粉气十足。总的来说,就是要清淡而又传神。男士所化的工作妆,一般包括美发;清洁面部和手部,并使用护肤品进行保护;使用香水等几项内容。女士所化的工作妆,在此基础上,还要使用无色唇膏和无色指甲油,保护嘴唇和手指甲;使用相应的化妆品略施粉黛、淡描娥眉、轻点红唇,恰到好处地展现面颊、眉眼与唇部。

必须注意,工作妆只强调一个“淡”字。它要求化妆后看上去若有若无,自然而然,好似天生如此。实际上,不仅工作妆与其他类型的化妆在总体要求上有所不同,而且在化妆品的选择上也不甚一致。比如,以唇膏为例,虽然鲜红的唇膏最容易吸引异性的注意,但上班族在化妆时,还是宜选择与肤色接近的棕色、橙色的唇膏。

工作妆要求以淡为主,目的在于不过分地突出性别特性,不过分地引人注目。如果一位女员工在工作场合,妆化得过于浓艳,往往会使人觉得她过分招摇和粗俗。化工作妆,尤其是女性,一定要注意脖子和耳朵。女性脸色粉白却暴露着黑黄的脖子,难免令人反胃。脸上涂化得白里透红,脖子也涂得和脸部色泽一致,但暗淡的耳朵一定会点破你“天生美肤”的谎言。肤色不均匀却不注意化妆时照顾脖子和耳朵,一方面显得“脏”,另一方面会显得你不够细心、抱有侥幸心理。

另外,很多女性,不管置身于何处,只要稍有闲暇,便会掏出化妆盒来,一边顾影自怜,一边发现问题,就地解决,旁若无人地替自己补一点香粉,涂两下唇膏,描几笔眉形。珍惜自我形象固然正确,但若当众表演化妆,尤其是在工作岗位上当众这样做,则是很不庄重的,并且,还会使人觉得你对待工作用心不专。

发型是精神面貌的焦点

在生活中,发型不仅反映着个人修养与艺术品位,而且还是个人形象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著名造型师吉米说过:“人们穿衣服随意一点可以,但是发型是整个精神面貌的焦点,就一定不能马虎。”的确,光彩照人的发型会使人整天都变得美好起来。相反,要是头发打理得不尽如人意,那么自身的精神面貌就会大打折扣。

某公司董事长有一回要接受电视台的采访。为了郑重起见,事前董事长特意向公司为他特聘的个人形象顾问咨询,有无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形象顾问赶来之后,仅向董事长提了一项建议:换一个较为儒雅而精神的发型,并且一定要剃去鬓角。形象顾问的理由是:发型对一个人的上镜效果至关重要。果不其然,改换了发型之后的董事长在电视上亮相时,形象确实焕然一新。他的发型使他显得精明强干,他的谈吐使他显得深刻稳健。二者相辅相成,令电视观众们纷纷为之倾倒。

我们在为自己选定发型时,除了受到个人品位和流行时尚的左右之外,还往往必须对自己的性别、年龄、脸形、身材、职业等因素重点加以考虑。

1. 性别。

在生活中,发型一向被作为区分男女性别的重要的“标志”之一。虽然如今发型的选择逐渐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倾向,女子理“板寸”,或者剃光头;男子留披肩发,梳小辫儿的有之,但这毕竟是少数。而且,如果不是特殊职业需要,比如演员,如果这样做,人们往往会诧异,甚至愤怒。

笔者曾遇到这样的事:一次,笔者去西单购物,突然内急,就找公厕方便。在路上,见前面一个披着长发,穿着牛仔裤、白衬衣的女士,也朝公厕走去。不过,令笔者诧异的是,她竟走进了男厕。难道她没有注意那是男厕?笔者只好等在外边。5分钟后,她走了出来。令笔者吃惊的是,原来她是个男人。当时,笔者就一个想法:为什么把自己搞得“男不男女不女”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这也是选定发型要注意性别的主要原因。

2. 年龄。

选择发型,必须客观地正视自己年龄的实际状况,切勿与年龄不匹配。举例来说,一位青年女士若是将自己的头发梳成“马尾式”或是编成一条辫子,自可显现出自己的青春和活力,可若是一位人过中年的女士作出这种选择的话,则不但显得她极其不自量力,有“老黄瓜刷绿漆——装嫩”之嫌,而且还会因发型与年龄极不协调,令人大倒胃口。

3. 脸形。

人的头发生在头顶,下垂到脸旁,因而发型与脸形相辅相成。选择恰当的发型,既可以为自己的脸形扬长避短,更可以体现发型与脸形的和谐之美。不同脸形的人在为自己选择发型时,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要求。比如,圆脸形的人,五官集中,额头与下巴偏短,双颊饱满,可选择垂直向下的发型,可使脸形显长。

此外,还有长脸形、方脸形、三角形脸形等,在选择发型时,可以咨询一下理发师,他们会给你很好的建议和回答。因为发型与脸形相配,是他们初学理发时的必修课。

4. 身材。

身材有高、矮、胖、瘦之别。身材不同的人,在选择发型时,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考虑。一般说来,身材高大者,在发型方面往往可以有比较多的选择。他们可以去做直短发,甚至可以理寸头,也可以长发披肩,或是做成“波浪式”。由于他们身材方面的优势,他们所做的发型多会令其显得敏捷、精神,而无笨重、迟钝之感。

身材矮小者,在选择发型时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明智的做法,最好是为自己选择短发型,以便利用他人的视觉偏差使自己“显高”。千万不要去做长发型,尤其是女士不要去做长过腰部的披肩发,否则只会令自己显得更加矮小。

身材高而瘦者,可适当地利用某些发型,例如直发、长发或“波浪式”卷发,让自己显得丰盈一些。

身材矮而胖者,一般不宜留长发,更不应该将头发做得蓬松丰厚。聪明的选择,应做短发型,并且最好露出自己的双耳来。那样,不但可使你看上去更高一些,而且也可以使你胖得不过分突出。

5. 职业。

不同职业,对发型的要求(人们思想中潜在的要求,或者说是想象中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医生应该庄重和保守,如果一个医生染发或者男医生留着披肩发,人们就会对他的医术产生怀疑。又如,一个公司的前台接待,如果理个“爆炸式”发型,不仅是缺乏职业素养的表现,且会有损公司的面子,人们会认为这家公司不正规。

职业人士不管为自己选定了何种发型,在工作岗位上都绝对不允许在头发上滥加装饰之物。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彩色发胶、发膏。男士不宜使用任何发饰。女士在有必要使用发卡、发绳、发带或发箍时,应使之朴实无华。其色彩宜为蓝、灰、棕、黑,并且不带任何花饰。绝不要在工作岗位上佩戴彩色、艳色或带有卡通、动物、花卉图案的发饰。那样做,不会显得你漂亮、可爱,而是说明你幼稚,职业素养低。

总之,选择发型时,若能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通盘考虑,则必然会使自己的发型既符合惯例,也易于得到他人的认可。

香水不能喷得太多

香水使人着迷,远远飘来的香味,挑逗着你的味觉,刺激着你的感官,让人期待,让人浮想。这是香水的魅力所在,但很少人懂得“驾驭”香水。不要以为香水喷得越多,就能使你的魅力成等比例增加。那只会使你变得没有品位。

实际上,当你过量地使用香水,不但有可能使人觉得你表现欲望过于强烈,而且还有可能因此“摧残”他人的嗅觉,并引起别人的反感或不快。在社交场合使用过多香水,别人会尽可能地与你拉开距离;在餐桌上使用过多香水,会混淆食物的味道,引发“公愤”;在商务交往中,有许多地方空气流通不畅,如办公室、会议室、会客室、电梯间、轿车间,在这类地方的人群里,如果出现一颗“香弹”,可就成“害群之马”了。

另外,过量地使用香水,还会引起别人的误解。因为过分香气扑鼻的人,很有可能是利用香水来替自己扬长避短,即用香水浓郁的香气,来遮掩自己身上不雅的体臭。总之,在任何时候使用过多的香水,都会让人觉得你不够谦虚谨慎,容易给人以太过炫耀自我的感觉。

有的人会问了,那怎样判断使用香水过量了呢?这个是有标准的。通常认为,与他人相处时,自己身上的香味在1米以内能被对方闻到,不算是过量。如果在3米开外,自己身上的香味依旧能被对方闻到,则肯定是过量使用香水了。有人说,香水是女人的第二层肌肤,爱自己、爱生活的女人都或多或少地拥有几瓶心仪的香水。然而,正确地使用它才能令你在若有若无的香氛中从容地展现自己的优雅。很多人会误以为香水喷于腋下可以遮盖体味,其实不然。香气一旦混合体味反而会产生一股怪味,所以正确使用香水的方法你必须知道。

香水直接抹在肌肤上的效果最好,但凡身上容易出汗的地方,例如发际、腋窝、脊背、膝弯等处,不可涂抹香水,否则汗味与香味混合掺杂在一起,会产生像“菜园子”一样的气味,更加难闻。正确使用香水的位置有两个:一是脉搏离皮肤比较近的地方,如手腕、耳根、颈侧、膝部、踝部等处。二是既不会污损面料,又容易扩散出香味的服装上的某些部位。如内衣、衣领、口袋、裙摆的内侧,以及西装上所用的插袋巾的下端。此外,在夏天,若不希望香气太浓烈,可先将香水往空气中喷洒,然后使身体靠近香雾以沾取香气,一般香水距离身体20~30厘米为最佳。

大多数香水调配分前调、中调、后调。前调持续时间为10分钟左右,中调持续时间约2小时,这时为香水的灵魂时段;后调持续时间为2小时左右或更长,与肌肤融合后的味道形成了此种香水的独特味道,称为后味,也就是所谓的余香或体味。鉴于香水的特性,应该在出门前20分钟使用,以便留下完美形象。

早上出门时已经抹上香水,香气还是存在,但因为我们的嗅觉对于相同的味道闻久了,就会产生麻痹,所以到达目的地之后,你若是还想再擦一些香水时,一定要擦淡一点,或是少量擦在身体下方的脚踝、膝盖内侧。既不会有酒精的呛味,更会散发微微的香气。

注意的是,有些人对喜欢的香水,不管季节的变化,总希望随时都能使用。然而,香气却会被季节或天气的改变左右,所以使用香水的重要观念是“不能一瓶用到底”。气温高时香味较浓,气温低时味道就不会那么浓。此外,湿度较高时,香味比较容易残留,温度低的时候,香味挥发较快。这些是使用香水时必须要注意的。

举止是无声语言

在小的时候,父母教育我们时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那时不懂,为什么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到底什么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待慢慢长大了,才明白,其实就是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所谓行为举止,就是指一个人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各种身体姿势的总称。它主要由站、坐、走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性姿势与活动组成。人通过身体各种姿势的变化来完成各项活动,以此展现人所独具的形体魅力。

行为举止的美丑,除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外,对人的心理状况也有着一定的透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行为举止也是一种语言,它是无声的,但有时比有声的言语更富表现力。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身体姿势,一个姿势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面前也会有细小且微妙的差别。这种种变化代表着寓意各异的信号,向人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然而,行为举止的变化,最终还是由人的心理变化所引起的,任何一种行为举止都毫无掩饰地反映了人当时的某种心理状态和一个人的内在素养。

比如,你是否觉察到,人在说谎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做出一些小动作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如掩嘴,这是一种明显的孩子气的动作,用拇指触在面颊上,将手遮住嘴的部位称做掩嘴。也许说谎者大脑潜意识中使他想忍住那些欺诈的语言,而导致了掩嘴这一动作。也有人假装咳嗽来掩饰其掩嘴的动作。如果一个同你谈话的人常伴有掩嘴的手势,说明他也许正在说谎话。可当你讲话时,听者掩着嘴,说明也许听者觉察到你在说谎话。

又如,握手这一“见面礼”形式虽然简单,但每个人握手的方式都不尽相同,一个人与人握手时所采用的方式,很能反映出他的个性。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常识:使劲握手的人,通常表示他的主动性很强,而且充满了信心。反之,不大用劲儿握手的人,当然表示其有气无力,或性格脆弱。在舞会或公共场合里,不断地前去和陌生人握手,表示这个人富有社交经验和自我表现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就来源于对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观察和概括,从而可以推知其有无教养。例如,在大庭广众之下,趴在或坐在桌上,或者当着他人面躺在沙发里,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随便,没有礼貌;遇事时,急不择路,慌张奔跑,给人感觉是不够沉稳、缺少定力。这些有损自己形象的举动,除令人望而生厌外,还从根本上与良好的个人礼仪相悖。有成就的人一定不能等闲视之。

如何坐得优雅自信

坐,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举止,有着美与丑、优雅与粗俗之分。优雅的坐姿给人以自信、友好、热情的信息,同时也显示出高雅庄重的良好风范。而一些粗俗的坐法,却给人以不好的印象。张咪是某公司销售员,她工作积极认真,业绩也很好,但是她有个毛病,就是有些懒散,这从她的坐姿上就能看出来:张咪在自己的座位上坐着时,不是歪着身子,就是半趴在桌子上,或者两腿叉开,腿在地上抖个不停。为此,主管多次提醒她要改掉这些毛病,否则如果去客户那里谈业务,如此坐法会影响形象的。

那怎样“坐”才是优雅呢?

1. 入座。

一般由椅子左边入座,女士优先。女士穿裙子时,一边以双手顺裙摆、一边缓缓坐下。男士则缓慢坐下即可。坐下时,椅子不能坐满,一般只占座位的2/3。有的人在坐下时,往往一屁股就往椅子上坠落,这一方面由于臀部和大腿肌完全放松,容易在坠下时坐骨受震,甚至影响到脑。另一方面显示自己缺少教养。

2. 上身的姿势。

坐下时,上身的姿势对人的形象有很大影响,东倒西歪,左右摇晃,不仅令人厌烦,而且表明自己没有修养。

头部:整个头部看上去应当如同一条直线一样,和地面相垂直。不要出现仰头、低头、歪头、扭头等情况。否则,给人很随意的感觉。

身体:一、不能依靠任何东西,如椅背、墙等。身体依靠东西,会显得太过慵懒。二、注意身体的朝向。在同别人交谈的时候,为表示重视,不仅要面向对方,而且同时应将整个上身朝向对方。否则,就有不尊重之嫌。

手臂:通常手臂的摆放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放在椅子扶手上。当正身而坐,要把双手分扶在两侧扶手上。当侧身而坐,要把双手叠放或相握后,放在侧身一侧的扶手上。二、放在一条大腿上。侧身和人交谈时,通常要将双手叠放或相握地放在自己所侧一方的那条大腿上。三、放在双腿上。双手各自扶在一条大腿上,也可以双手叠放后放在两条大腿上,或者双手相握后放在两条大腿上。四、放在身前桌子上。把双手平扶在桌子边沿,或是双手相握置于桌上,都是可行的。有时,也可以把双手叠放在桌上。五、放在皮包文件上。当穿短裙的女士面对男士而坐,身前又没有屏障时,为避免走光,可以把随身的皮包或文件放在并拢的大腿上。随后,就可以把双手或扶、或叠、或握着放在上面。

3. 双腿的摆放。

双腿的摆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垂腿开膝式:多为男性所用,也比较正规。上身和大腿、大腿和小腿都成直角,小腿垂直于地面。双膝允许分开,分的幅度不要超过肩宽。

双脚内收式:适合在一般场合采用,男女都适合。两条大腿首先并拢,双膝可以略为打开,两条小腿可以在稍许分开后向内侧屈回,双脚脚掌着地。

双脚交叉式:适用于各种场合,男女都可选用。双膝先要并拢,然后双脚在踝部交叉。需要注意的是,交叉后的双脚可以内收,也可以斜放,但不要向前方远远地直伸出去。

双腿叠放式:适合穿短裙的女士采用。将双腿一上一下交叠在一起,交叠后的两腿间没有任何缝隙,犹如一条直线。双脚斜放在左右一侧。斜放后的腿部与地面呈45度角,叠放在上的脚的脚尖垂向地面。

前伸后屈式:是女性适用的一种坐姿。大腿并紧后,向前伸出一条腿,并将另一条腿屈后,两脚脚掌着地,双脚前后要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双腿斜放式:适合于穿裙子的女士在较低的位置就坐时所用。双腿首先并拢,然后双脚向左或向右侧斜放,力求使斜放后的腿部与地面呈45度角。

4. 不同情况下的坐姿。

在比较轻松、随便的场合,可以坐得比较舒展、自由。聆听他人教导、指示时,坐姿除了要端正外,还应坐在椅子的前半部或边缘,身体稍向前倾,表现出积极、重视的态度。女士在社交场合,为了使坐姿更优美,可以采用略侧向的坐法,头和身子朝向对方,双膝并拢,两脚相并、相掖、一前一后都可以。在落座时,应把裙子向腿下理好、掖好,以免不雅。

谈判、会谈时,场合一般比较严肃,适合正襟危坐。要求上体正直,臀尖落坐在椅子的中部,双手放在桌上或将一只手放在椅扶上都行。脚可以并着放,也可以并膝稍分小腿或并膝小腿前后相错、左右相掖。

5. 粗俗(禁忌)的坐法。

抖腿:这是最令人讨厌的行为。不仅会让人心烦意乱,而且也给人以极不安稳的印象。

双腿直伸出去:既不雅观也妨碍别人。身前如果有桌子,双腿尽量不要伸到里面去。

脚尖指向他人:不管采用哪一种坐姿,都不要以脚尖指向别人。因为这一做法是非常失礼的。在有些地方,此举被认为是骂人之举。

双腿叉开过大:不论大腿还是小腿叉开过大,都是非常不雅的。

腿放在桌椅上:有人为图舒服,喜欢把腿架在高处,甚至抬到身前的桌子或椅子上,这样的行为是非常粗鲁的。把腿盘在坐椅上也不妥。

架腿方式欠妥:坐后将双腿架在一起,不是说绝对不可以,但正确的方式应当是两条大腿相架,并且一定要使两腿并拢。如果把一条小腿架在另一条大腿上,两腿之间还留出大大的空隙,就显得有些放肆了。

站出气质和尊重

站立的姿势能表现一个人的气质和对他人的尊重。比如,当我们聆听上级、长辈、老师等这些尊者的教诲时,两臂自然下垂两腿并拢挺立。注意,人在站立时两腿之间的距离有近谦恭远粗狂之语义,所以两腿并拢挺立有谦恭之意。如果想强化恭敬效果,上体还可略向前倾一些,注意,倾多则卑。

常言道“站如松”,就是指人在站立时要像挺拔的青松,这样会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这种美是静态美,它是培养优美仪态的起点,也是发展不同质感动态美的起点和基础。如何站立才能体现出这种美呢?首先我们要掌握标准的站姿:

头正,双目平视,嘴角微闭,下颌微收,面容平和自然。双肩放松,稍向下沉,人有向上的感觉。躯干挺直,挺胸,收腹,立腰。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中指贴拢裤缝,两手自然放松。双腿立直、并拢,脚跟相靠,两脚尖张开约60度,身体重心落于两脚正中。

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面的,一种站姿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现实生活的需要。除了上面说的聆听“尊者”的教诲时,要表现出谦虚、恭敬外,当我们去应聘时须要表现出自信;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时又常常需要表现出优雅;有时我们还要表现出一定的威严。如果只有一种站立姿态就无法满足所有方面的要求,因此,人们在标准的站姿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小的变化来体现不同的站姿语义。以下站姿也是大家应该掌握的:

优雅的站姿:女士在站立时可以把重心放在一脚上,另一脚超过前脚斜立而略弯曲,这种站立姿态非常优雅,尤其是穿旗袍时。

自信的站姿:双手于小腹前交叉,右手放在左手外侧并用右手虚握左手,女士也可用左手虚握右手。如果想强化自信效果,男士双腿可略分开一点,但不可宽过肩。注意上体应正直,如果前倾显示谦,后仰则有自傲之嫌。

强悍站姿:将双臂抱在胸前则给人强悍之感,似有不服、挑衅之意。

威严站姿:男士双手叉腰,两腿适当分开会给人威严之感。

在非正式场合,双脚的姿势为避免呆板,可作灵活变动。既可以选择并拢,也可以一前一后,自然成形。肌肉放松,但仍然应保持身体的挺直。手的姿势为避免僵硬,可随着场合进行调整。如与他人站着交谈时,如果空着手,双手可自然下垂,或者右手抓着左手手臂,反之也行。若背着背包,可双手抱包。但一定要避免玩弄衣角、手指甲、发辫、香烟盒、打火机等。这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以缺乏自信和经验的感觉,而且也有失仪表的庄重。

总之,站的姿势应该是自然、轻松、优美的,不论站立时摆何种姿势,只有脚的姿势及角度和手的位置在变,而身体一定要保持绝对的挺直。东倒西歪、倚靠墙柱、歪脖、斜腰、挺腹、曲腿这些站立的大忌应特别注意。

怎样走出风度和活力

在生活中,走路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身体语言,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风度和活力。人走路的样子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给人的感觉也有很大的差别。有的步伐矫健,令人精神振奋;有的端庄、大方,给人以沉着之感;有的步伐铿锵有力,给人以英武、无畏的印象。然而,也有的人不重视步态美,行路时弯腰驼背、低头无神、步履蹒跚,给人以倦怠、老态龙钟的感觉;还有的人摇着八字脚,晃着“鸭子”步,这些步态都十分难看。

标准的走路姿势是,头微昂,双目平视前方,双臂自然下垂,手掌心向内,并以身体为中心前后摆动。上身挺拔,腿部伸直,腰部放松,脚步要轻并且富有弹性和节奏感。

走路时,上身基本保持站立的标准姿势,挺胸收腹,腰背笔直;两臂以身体为中心,前后自然摆。前摆约35度,后摆约15度,手掌朝向体内;起步时身子稍向前倾,重心落前脚掌,膝盖伸直;脚尖向正前方伸出。女士还要步履匀称、轻盈,端庄、文雅,显示温柔之美。

有关走路的礼仪,是我们应该了解、掌握的。这不仅关系教养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影响生意。一位私企老板邀请某外商投资机构的经理到自己的公司考察,想争取投资。在陪同投资经理考察的时候,这位老板不知不觉地总是走在投资经理的前面,气氛让人感觉到不那么融洽,最后合作的事不了了之。

与他人同时行进时,居前还是居后,居左还是居右,是同礼仪直接相关的。如果不讲究位次,容易让人误解,同时暴露出接待方准备不充分、不注意细节的弊病。如果是商务性考察,对方会怀疑接待方乃至当地人的素质。

在陪同客人行走时,如果双方并排行走,应该请客人走在内侧(右侧),陪同人员走外侧(左侧)。为什么呢?走在外侧的你是客人的“挡风墙”,显示了你的绅士,也显示了你对客人的尊重与爱护。

倘若当时所经过的道路并无明显内侧、外侧之分时,则可采取“以右为尊”的国际惯例。当三个人一起并排行进时,有时亦可以居于中间的位置为尊贵之位。以前进方向为准,并行的三个人的具体位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居中者,居右者,居左者。

如果到了办公楼单行时,客人要参观,要请客人在前面走,他决定他想去看什么。当然,如果对方不认识路,则须主动上前带路或开路。但切不可生硬地告诉对方:“左拐,右拐、进去!”这样,客人感觉你将他当成了玩具。

在前面引导时,参观也好,游览也好,带客人吃饭、住宿也好,遇到转弯时,要提醒对方注意。引导行进中转弯时不提醒,说明你不够体贴客户,而且服务意识不够。让客人心怀疑惑和不安前行,甚至让对方出洋相,自然是很不礼貌的。

上下楼梯时,要走在前面,坚持“右上右下”原则。这样一来,有急事的人,就可以从左边的急行道通过。注意的是,如果对方是女士,而且是穿裙子的女士,应该请对方走在后面。许多人也许会问,不是女士优先吗?如果多人同时行进,请女士走在前面是对女性的尊重。但如果女士穿裙子,特别是穿短裙,走在她后面上楼梯有窥视之嫌。

另外,男女同行时,通常男士应走在女士的左侧,需要掉换位置时,男士应从女士背后绕过,不要胳膊相挽而行,不要亲热得拥在一起行走。当一个男士与两个以上的女士结伴而行时,男士不应走在女士的中间,而应走在女士们的外侧。

打造自己的气质

气质,词典的解释是: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不太明白?那就对了。因为气质是一种感觉,一种为人欣赏、但有时却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东西。

很多人都知道香港著名女演员张曼玉长得很漂亮,据调查,她是25岁到60岁的男人心目中一致认可的最美丽、最优雅的女人。她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从任何角度看都近乎完美。在“我的铂金”电视广告中,张曼玉淡妆出场,从容自信,散发出非凡的高贵气息,成为自然优雅的代名词。在众多女明星中,她虽然称不上倾国倾城,但神情中传达的却是多少倾国倾城的美人缺少的东西。人们认为,那就是张曼玉的气质——超凡脱俗却又不失亲和。

人们把“气质”这个词看做是褒义词,对它的了解通常是一个混沌的概念。所以常常这么评价:某人有气质,某人没气质。一个没气质的人意味着缺少内涵;一个有气质的人即便混迹于市井,也是鹤立鸡群,绰约的风姿自会超然于众人之上。

办公室里,小姚是公认的美女,皮肤白皙,标准的鹅蛋脸和双眼皮的大眼睛比例协调。然而,小姚精致的脸总让人感觉好像缺少了什么。那是什么呢?却又说不清楚。有人说她的眼睛大而无神,有人说她的表情太平淡,有人说她的漂亮让人一览无遗反而没味道了,总之看一阵就审美疲劳了。相比之下,小张虽然不算美女,眼睛小了点,嘴大了点,却透着一股灵慧聪敏,尤其抬头看你的时候,双眸炯炯有神,眉宇之间有种脱颖而出的东西,会让人刹那间走神。于是,大家评价说小姚很漂亮却没气质,小张不漂亮却很有气质。

由此可见,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气质,对其精神面貌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打造自己的气质呢?

1. 修炼内心。

气质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理想则是内心丰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没有理想和追求,内心空虚贫乏,是谈不上气质美的。品德是气质美的又一重要方面,为人诚恳、心地善良是不可缺少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生活的气氛和后代的成长。此外,还要胸襟广阔。

2. 注意举止。

气质美还表现在举止上。一举手、一投足,走路的步态,待人接物的风度,皆属此列。朋友初交,互相打量,立刻产生好的印象。这个好感除了源自言谈之外,就是举止的作用了。要热情而不轻浮,大方而不造作。

3. 完善性格。

气质美还表现在性格上。这就要注意自己的涵养,要忌怒、忌狂,能忍让,体贴人。温柔并非沉默,更不是逆来顺受、毫无主见。相反,开朗的性格往往透露出天真烂漫的气息,更能表现内心情感,而富有感情的人更能引起共鸣。

4. 培养高雅的兴趣。

高雅的兴趣也是气质美的一种表现:爱好文学并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欣赏音乐且有较好的乐感,喜欢美术并有基本的色彩感,等等。

职业女性着装规则

一般来说,职业女性的着装,首要的是端庄、稳重。人们对服饰过于花哨怪异的人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敬业精神、生活态度等,都会持怀疑的态度。

张颖身材条件很好,但作为行政人员,依然选择保守穿衣的原则。张颖所在的公司并没有明确的着装要求,大家都是凭自觉,而且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穿衣规则。由于公司冷气给得比较足,平时穿短袖衬衫和半身裙也不会觉得热,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这种穿衣风格,让性感远离了。

其实,现实中很多职业女性缺少张颖那样的自律,在穿衣上很是随便,什么低胸装、透视装和热裤等都“招呼”上了。也不管与自己的职业相不相配。事实上,不合适的穿着会妨碍你的前途。你不能太前卫,上司怎么会看上一个思想意识可能会偏激的人;你也不能太迂腐,那样让上司觉得拿不出手。

有人也许会问了,这不行,那不行,那到底怎样着装呢?如同张颖一样,选择“中庸之道”,即不让别人一眼就注意到你穿了些什么,却能够立刻发现你值得信赖,精明,干练,是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好同事,是前程远大必须酌情提拔的好下属。具体来说:

1. 着装与企业文化相符。

每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这一点大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进入一家公司时,你应该完全了解其企业文化的内涵,以使自己的着装与公司的文化背景相和谐。这一点,在保守型的公司尤为重要。如果暂时吃不准公司的文化,那么就向公司里一些资深女性职员看齐,向她们请教应该如何穿着。一般来说,穿得稍微保守一些总不会出错和被人指指点点的。

2. 准备多套职业装。

职业女性,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准备多套职业装都是必需的。这就如同商务男士总会有多套西装一样。你不能够总是一成不变的样子,因此套装的件数一定要多,能够做出的组合也要多,同时也要准备好相应的一些饰物,但千万不能太繁杂或没品位。

3. 不能漂亮得“震主”。

如果你的上司也是一名女性的话,明智的做法是,在衣装上稍微比她逊色一些,至少在衣服的质料方面要比她差些。一个同性下属的青春逼人和高档衣装会让上司感到不快——其实她极想在这方面也是出类拔萃的。如果你有意无意地在衣着上盖过上司,女人的嫉妒心就会发生作用,你被提拔、晋升的机会将大大减小。

4. 展示自己的品位和进取心。

无论在何种场合,穿得精致一些都是得体的。有人说,这个世界是以貌取人的,虽然有些偏激,但却也说明人们很注重穿着。因此,别让那些蹩脚的款式、粗糙的做工和劣质的布料破坏了自己的形象。

如果自己的衣服已经过时了,那就处理掉,它有可能借此被同事们将你与落伍和保守及不善于创新联系起来。因此,要经常阅读时尚杂志和探听潮流情报,让自己总能够在衣装上增添些新的时尚元素,以展示追求进步和有创造性的个人形象,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镶了较多蕾丝花边和打了许多褶皱的衣服,一定不要穿。否则,这将给人这样一个信息:我还没有长大,也不想长大,我还是个小女孩呢!由此,上司便有可能怜惜你而不会委任你重要的工作,你便失去了锻炼和展示才干的机会。

选对场合穿对西装

说到西装,也就是西服,很多人脑海里自然会出现“干净利落”、“潇洒”等词。这是因为,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若配上领带或领结,则更显得高雅典朴。一套合体的西装,可以使着者显得潇洒、精神、风度翩翩。

西装是一种国际性服装,它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流的西装文化常常被人们打上“有文化、有教养、有绅士风度、有权威感”等标签。

曾有一名大学毕业生到一家软件公司应聘计算机工程师职位。面试时,这名大学生打上了领带、穿上了西装。面试过程很顺利,大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让部门主管欣赏不已。在决定是否录用这名大学生的过程中,却有一位副总提出了异议:“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个面试者穿了一双旅游鞋。一方面,如此装扮很不得体;另一方面,也说明此人很有个性,比较难管理。”就是这个细节,让这位大学生失去了职位。

这个实例告诉我们,选对场合穿对西装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说:“西装七分在做,三分在穿。”不同的场合,须穿着搭配不同款式的西装,尤其是较正式的场合更需特别注意。

首先,注意颜色。对西装的颜色,很多人认为是个人喜欢问题,并不重要。其实,问题并非这么简单。穿西装,常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季节选择不同颜色。

深蓝色、灰色的西装最能显示专业气度与权威感,适合大企业、大公司的文化与穿着需求。特别是正式会议、首次与重要客户见面时,深蓝色、灰色的西装会为你塑造出干练的形象;而深灰色与中深的灰色也比淡灰色西装看来更有分量。

棕褐色系予人温暖亲切感,很适合重要却不严肃的场合,或者需要缓和气氛的时候,例如生日聚会、同学聚会、律师与客户第一次见面时,等等。

黑色西装是每位男士衣橱里必备的行头,适用于多种场合,正式与非正式皆适宜,上班场合亦可接受。而白色西装是不适合上班穿着的。它适合演艺行业、创意行业及一般晚宴或休闲穿着。

专业场合(如洽谈、谈判、发布会等)里的西装颜色,保守的颜色例如深蓝、深灰、卡其、黑,永远比标新立异的颜色如酒红、黄绿好。

其次,掌握标准穿法。

讲究规格:西装有两件套(西装外套和西装裤)、三件套(西装外套、裤子及一件背心)之分,正式场合应穿同质、同色的深色毛料套装。两件套西装在正式场合不能脱下外衣。按习俗,西装里面不能加毛背心或毛衣。在我国,至多也只能加一件“V”字领羊毛衣,否则显得十分臃肿,以致破坏西装的线条美。

穿好衬衫:衬衫为单色,领子要挺括,不能有污垢、油渍。衬衫下摆要放在裤腰里,系好领扣和袖扣。衬衫衣袖要稍长于西装衣袖0.5~1厘米,领子要高出西装领子1~1.5厘米,以显示衣着的层次。

系好领带,戴好领带夹:西装脖领间的“V”字区最为显眼,领带应处在这个部位的中心,领带的领结要饱满,与衬衫的领口吻合要紧凑,领带的长度以系好后下端正好触及腰上皮带扣上端处为最标准。领带夹一般夹在衬衫第三粒与第四粒扣子间为宜。西装系好纽扣后,不能使领带夹外露。

用好衣袋:西装上衣两侧的口袋只作装饰用,不可装物品,否则会使西装上衣变形。西装上衣左胸部的衣袋只可放装饰手帕。有些物品,如票夹、名片盒可放在上衣内侧衣袋里,裤袋亦不可装物品,以求臀围合适,裤形美观。

系好纽扣:双排扣的西装要把纽扣全部系上,以示庄重。单排两粒扣,只扣上面一粒纽扣,三粒扣则扣中间一粒,坐下时可解开。单排扣的西装也可以全部不扣。

穿好皮鞋: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而且裤子要盖住皮鞋鞋面。不能穿旅游鞋、轻便鞋或布鞋、露脚趾的凉鞋,也不能穿白色袜子和色彩鲜艳的花袜子。男士宜着深色线织中筒袜,切忌穿半透明的尼龙或涤纶丝袜。

包包体现女人的品位

你知道每个女人有几个包吗?这个问题就像问一个女人有几双鞋一样,答案会令人想上半天。在社交场合,包会反映出一个女人的地位与品位,是美丽夺目的,还是优雅低调的?是整洁端庄的,还是邋遢懒散的?于是便有了“男人看表,女人看包”这句话。

当一个女人拿着沉甸甸的包,包里“细软”的价值就越低,“粗硬”实质就加强,包也越不知名,即使是LV,也可断定是从某个商场淘来的“大卡”。这样的包里,常常会有给孩子、老公买的东西,给同事捎带的便宜货;包里的东西又常常被一个个马夹袋包装着,或许还可以扯出一个折得方方正正的马夹袋,随时随地可以派用场。这样的女人,并不见得生活沉重,倒是更觉得自己的家庭就像自己的包一样的稳重。你想成为这样的女人吗?

选料上乘、设计做工精细的包,无论配衬什么服装,都能产生画龙点睛之效。因此,用料、做工是选包的首要考虑因素。包的颜色也是一种语言。比如,一个女人常用的包是鲜红色,说明她活泼自信且具野心;暗红色会给人一种神秘感;偏爱绿色的人性格可能有些古怪;喜欢白色包的人,比较注重物质享受;黑色的包,给人大方稳重的感觉。

从心理上讲,女性的包还装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秘密。你常常会发现,当你的包用旧了或者坏了想买只新的,选择的往往是一只跟旧款相同甚至颜色也相同的包。这就是女人的恋旧情结。或许你有好几只包作替换及陪衬用,但总有一只是你经常携带的,而这只包便最能代表你的个性。

一个包就是一个小世界,想了解它的主人,看看它的“内涵”也许就会知道。一般来说,化妆镜、唇膏、面巾纸、手机、钱包是不会少的,因此,保持包里面的洁净、整齐成了衡量一个女人优雅指数的指标。装满杂乱无章小东西的包也许会引起别人的轻视,好像它的主人是懒惰的、随便的、消极的,也是没有女人味儿的。

在不同场合均使用同一只皮包是不对的。通常来说,上班时用的包应该大一些,这样可以存放较多的必备用品,但式样必须大方,与上班形象相符合,如公文包式样的皮包是比较合适的。穿着便服、休闲和逛街时用的包,可选用造型活泼、颜色鲜艳的包或背包,这与轻松的心情和装扮相配。参加宴会等正式场合,应选用比较考究的包,比如手挽式皮包,这样既与礼服相配,也是对主人礼貌的表示。

人无好鞋穷半截

过去,人们常说“人无鞋穷半截”,今天,人们将这句话改为“人无好鞋穷半截”。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现在人们不缺鞋了,而是变成缺少好鞋了。鞋,看似是服饰里不起眼的一部分,实际上却是最能体现一个人品位的重要细节。衣着光鲜亮丽鞋却一无是处者,多半是马虎大意、不拘小节的人;衣服与鞋能够完美搭配的人,至少说明他是个心思细腻的人。

陈辉去相亲,他为了引起女方的注意,选择了一身白色运动装,配了一双棕色皮鞋,据说这叫混搭,很显个性。于是,他兴冲冲地去赴约了。可没想到等见了面后,女方一看他穿得不伦不类的,客气了两句就推说有事走了。陈辉一头雾水地回到家,后来他才得知,女方是因为看到他穿了双棕色皮鞋才决定走的。陈辉听了,后悔莫及,一双鞋坏了一桩好事,真划不来。可见,在我们穿着打扮时千万不能忽略了鞋的问题。

对男性来说,黑色皮鞋是最实用的,因为它比较好配衣服。但必须注意,鞋要整洁如新,肮脏或者磨损的皮鞋会使在衬衫领带西装上花的一切心血付诸东流。想想看,一位男士,穿着考究的西装,却穿着一双“灰头土脸”的黑皮鞋,会给人什么印象?

除了黑色外,深棕色、浅土黄色的皮鞋也是男士比较好的选择。浅灰与白色的皮鞋虽然穿的人很多,但受衣服色彩限制太多,特别是浅土黄色皮鞋,不管衣裤是什么颜色,总显得品位不高。如果对色彩搭配不是很了解,最好不要轻易尝试这两种颜色的皮鞋。

穿皮鞋,还要注意袜子的搭配。袜子的作用是陪衬皮鞋,并微妙地将裤子与皮鞋协调起来。黑色无花袜子是较为保险、通用的一种。单色及深色袜子在与皮鞋的搭配中具有优势,其中黑色、咖啡色及深蓝色通常能与各种颜色皮鞋相配,而白色、红色袜子则应慎重。

除皮鞋外,运动鞋是男士穿得比较多的鞋。运动鞋穿的时候不能显出太新太清洁,一尘不染洁白无垢的运动鞋太矫情。穿运动鞋走路要自然豪放,不可显出小心翼翼生怕弄脏的样子。当然,太脏太旧的运动鞋也叫人生厌。白色运动鞋给人的印象中档次较高。运动鞋宜与运动风格的服饰相配,牛仔服、灯芯绒裤子、夹克与T恤衫配它比较相得益彰。

对女性来说,鞋子的颜色切忌是全身最鲜艳的。比如一身白色衣服,却穿了一双红色的鞋,让人看着觉得不伦不类的。中性色如黑色、咖啡色、土黄色、灰色、米色等,可以与大多数颜色的服装互相搭配,永远是上班族女性的最佳拍档。注意的是,有许多女性会穿着凉鞋去上班,事实上,在严肃的工作场合中,露出脚趾会对公众形象造成负面的影响。1~2厘米高度的包鞋,才是职业女性的最佳选择。若想换换口味穿平底鞋,也请在穿长裤时才穿。

饰品佩戴有讲究

饰品(首饰)是最女性化的东西,一个女人,可能不戴首饰,但绝不会不爱首饰。首饰跟女人的关系如同男人与雪茄,虽然不吸烟的男人比比皆是,但雪茄还是被烙上男性的印章,在经典影片中,成为鉴别一个男人品位的缩影。

对女人来说,珠宝首饰“三大件”——戒指、项链、耳环,虽然每件都会价格不菲,可是女人就是这样,宁愿勒紧腰带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表现美的机会。在女人的首饰盒里会积攒下用节省无数美食而换来的精巧项链、别致耳环,还有戒指。而对于男人来说,体现一个人档次、品位的名贵手表,则是很多人的追求。

不过,首饰相当于画龙点睛的妙笔。点得好了,立刻将女人的精致挥洒得自如生动;反之,再名贵的珠宝也会显得不伦不类、庸俗不堪。所以,下面就谈谈“三大件”和手表的佩戴讲究。

戒指是人们最常戴的一种饰品,有钻石、玛瑙、金银等不同材质,有圆形、方形及雕花、刻字等不同造型,但其佩戴的方法是一致的,表达的含义也是特定的。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上显示的是上帝赐给的运气,它是与心相关联的,因此,戒指一般戴在左手。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左手在劳动、工作中不常使用,戴在左手指上的戒指,被磨损的可能性较小,且佩戴起来也方便。戒指通常不戴在拇指上。戴在食指上,表示未婚;戴在中指上,表示正在恋爱;戴在无名指上,表示已订婚或完婚;戴在小指上,表示独身。

若不了解这些戴戒指的规则和常识,随意乱戴,可能会闹出笑话。因为即便是戴者无意,而观者却可能有心。试想,如果一位有儿有女的女士,将戒指戴在中指上,有人会以为她想寻求意中人,这岂不会引起误解?

项链所处的部位在额下胸前,是人的身体最明显的地方,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将项链认为是“三大件”的核心。的确,一件高贵的礼服,配上一条名贵项链,能将人显得越发华丽。但如果对项链的色彩、质地、造型的各种功用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一般来说,金项链以“足赤”而给人一种娇贵富丽的感觉;珍珠项链则以白玉透亮而给人以清雅脱俗之感;雕成花球形的不透明象牙或骨质同样也会产生高雅的美感。

项链的质地是首要斟酌的,以质地而论,首推钻石,以下依次是高雅的珍珠、富贵的金银、神秘的珐琅、古朴的景泰蓝、妩媚的玛瑙、柔美的象牙、沉静的骨质、活泼的贝壳、纯真的菩提珠等。

有了合适的质地,还要考虑项链的造型。细小的金项链只有与无领的连衣裙相配才会显得清秀,而挂在厚实的高领衣装外,则会给人清贫寒酸的印象;一串长项链下垂到胸部,会使人感到长度,有助改变矮胖圆脸的体形,在视觉上增加了身高,加长了脸形;而脖子细长的人,以贴颈的短项链,尤以大珠项链最为适宜。

此外,衣装的质料、颜色、样式及场合也不时影响着各种质地、造型的项链的佩戴。比如,穿单色或素色服装时,宜佩戴色泽鲜明的项链。这样,在项链的点缀下,服装色彩可显得丰富、活跃。又如,景泰蓝、玛瑙、珐琅等项链大多颜色深沉、古朴、典雅,配以明亮的对比色效果往往更佳。

耳环虽比项链小,但却戴在一个明显而重要的位置上,它的色彩造型对于人的面部形象、气质风采的影响有时比项链还要大。耳环的色彩选择与项链相仿,应首先考虑与衣装色彩相协调。一般讲,纯白色的耳环和金银耳环可配任何衣服,而鲜艳色彩的耳环则需与衣服相一致或接近。穿淡绿的衣裙,佩上浅黄浅绿的耳环会显得清凉和谐,而佩上一粒红玛瑙耳环,肯定是不伦不类。

耳环的质地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金银、钻石、珍珠三大类。佩戴熠熠闪亮的钻石耳环或洁白晶莹的大珍珠耳环,必须配以深色高级天鹅绒旗袍或高档礼服,否则会相形见绌,而人们一般习惯佩戴的金银耳环对服装则没有更多的限制。耳环的造型变化丰富多彩,选戴的余地也相对大些。不过,面积较大的扣式耳环显然不适宜方形脸的女性佩戴。因为它会增加脸庞下部的宽度,而下额较尖的脸形则正好能弥补其缺陷。一般来说,脸形较宽的女性应佩戴体积较小、长形状且贴耳的耳环,这样可以加长和收缩脸形。

手表不但是能看时间的,而且是有素养男人的配饰品。在社交场合,佩戴手表,通常意味着时间观念强、作风严谨。在正规的社交场合,手表往往被看做首饰。它也是一个人地位、身份、财富状况的体现。试想,戴着“金劳”的人,一定不会为钱发愁。所以男士的手表,往往引人瞩目。

在正式场合佩戴的手表,在造型上要庄重、保守,避免怪异、新潮,尤其是尊者、年长者要注意。一般正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和菱形手表适用范围极广也适合在正式场合佩戴,而那些新奇、花哨的手表造型,仅适合少女和儿童。而且适合选择单色或双色手表,色彩要清晰、高雅。黑色的手表最理想。除数字、商标、厂名、品牌外,手表没必要再出现其他无意义的图案。像广告表、卡通表等不宜出现在商务人士手腕上。

第二章 社交礼仪须知

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而社交礼仪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社交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自觉地接受社交礼仪约束的人,都被人们认为是“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好印象从问候开始

问候,也就是人们相逢之际所打的招呼、所问的安好。在社交场合,熟人相遇、朋友相见,问候是第一道礼仪程序。即使是一面之交,相遇也应打招呼。毫无表示,或漫不经心,会被认为是傲慢无礼的表现。问候的作用,是打破人际交往中的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达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结交之意。因此,在和别人相见时,若能选用适当的问候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铺垫。

按约定俗成的惯例,问候的顺序是:男性应先问候女性;晚辈先问候长辈;年轻人先问候老年人;下级先问候上级;年轻女性先问候比自己年龄大得多的男性。

如果同时遇到多人,特别在正式会面的时候,这时候既可以笼统地加以问候,比如说“大家好”;也可以逐个加以问候。当逐一问候许多人时,既可以由“尊”而“卑”、由长而幼地依次而行,也可以由近而远依次而行。总之,主动问候,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示,即使比对方年长,主动问候也不失自己的身份,只会多增加一份友情。

问候是敬意的一种表现,因此在态度上要做到“四要”:一要主动。问候别人,要积极、主动。当别人首先问候自己之后,要立即予以回应,不要不理不睬。二要热情。问候别人的时候,通常要表现得热情、友好。毫无表情,或者表情冷漠的问候不如不问候。三要自然。问候别人的时候,主动、热情的态度,必须表现得自然而大方。矫揉造作、神态夸张,或者扭扭捏捏,反而会给人留下虚情假意的不好印象。四要专注。问候的时候,要面含笑意,以双目注视对方的两眼,以示口到、眼到、意到,专心致志。不要在问候对方的时候,眼睛已经看到别处,让对方不知所措。

问候的形式可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两种。直接式问候,就是直截了当地以问好作为问候的主要内容。它适用于正式的公务交往,尤其是宾主双方初次相见。比如“早上好”、“下午好”等。间接式问候,就是某些约定俗语的问候语,或者在当时条件下可以引起的话题,主要适用于非正式、熟人之间的交往。比如:“忙什么呢”、“您去哪里”等,来替代直接式问好。

虽然在该与对方问候的时候不问候是极其无理的,但问候不敬也会让对方反感,也会破坏自己的形象。所以,在问候的时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仅有数面之缘的人,见面不要问:“你还记得我吗?”这是个很没有礼貌的招呼。对方若真的不记得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假装记得却叫不出名字,彼此都会觉得非常尴尬。正确的说法是“我是××,我们在××见过”。

遇到好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又不太了解对方的近况,在问候时应注意不要轻易说“代问夫人好”、“代问先生好”这样的话。如果对方已经离婚,或者配偶已过世,那么你的好心问候会让对方很尴尬。与之类似,问对方是否还在哪哪高就等问题也是不妥的。得体的问候是“代问家人好”、“工作顺利吧”。

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例如,一见面就问候人家“换女朋友了吗”,或是“现在还吃不吃中药”,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注意你的眼神

“像一场细雨洒落我心底,那感觉如此神秘。我不禁抬起头看着你,而你并不露痕迹。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这是蔡琴演唱的《你的眼神》的歌词,说出了眼神的重要性——叫人难忘记。

眼神一向被认为是人类最明确的情感表现和交际信号。在社交中,即使你能说会道,如果眼神不好,也不能博得他人的好感。要知道,人们常常更相信眼睛。所以在与人交往时,以下几种眼神是应该避免的。

1. 瞟人。

瞟,也就是斜着眼睛看。与人交往,用目光瞟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这会让对方觉得你不信任他、看不起他。与异性交往时,用目光瞟人,有心怀不轨之嫌;与熟人交往时,用目光瞟人,对方会觉得你不耐烦了,希望尽快结束谈话。所以除非你天生斜视,否则切不可瞟人。

2. 游移不定。

有的人,总习惯于低着头看地板或盯着对方的脚,要不就“四顾左右而言他”,这是很不利于交际的。与对方不愿进行目光接触者,往往叫人觉得在企图掩饰什么或心中隐藏着什么事;如果几乎不看对方,那是怯懦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3. 贼溜溜。

贼溜溜与游移不定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双眼乱转,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似的;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不与对方进行目光接触。贼溜溜的眼神会给人精神上不稳定或性格上不诚实的感觉。有这种眼神的人,如果从事销售、客服等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工作,往往很难取得客户的信任。在生活和工作中,养成使自己的眼神温和的习惯是克服贼溜溜的眼神的办法之一。

4. 冷漠。

内心冷酷无情,眼睛就会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有的人虽然善良,可是两眼看起来却冷若冰霜。例如,理智胜过感情的人、缺乏表情变化的人、自尊心过强的人或性格刚强的人等,往往有上述现象。这种人不易取得对方的信任,即使双方有共鸣,也难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目光冷漠的人,可以对着镜子,琢磨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眼神变得柔和而亲切及惹人喜欢,同时也要研究一下心理学。如果对自己的矫正还不太放心,可请教一下朋友。

5. 不加掩饰地注视。

不加掩饰地注视,就是直愣愣地盯着对方,是一种令人讨厌的行为。

人体语言学家莫里斯说:“眼对眼的凝视只发生于强烈的爱或恨之时,因为大多数人在一般场合中都不习惯于被人直视。”长时间的凝视有一种蔑视和威慑功能,有经验的警察、法官常常利用这种手段来迫使罪犯坦白。因此,在一般社交场合不能不加掩饰地注视对方。

眼神,是一种独特的语汇,它能如阳光般让对方的心情豁然开朗,也能像阴霾让对方的情绪瞬间阴暗。注意用好你的眼神,它会成为社会交往中极好的润滑剂。

展现最美丽的表情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也是两个人缩短距离的有效手段。微笑显示出你的善意,显示出你的谦和,显示出你对别人的尊重、好感。当难以用语言表达心境时,微笑是最好的交流工具。那些不懂得利用微笑价值的人,实在是很不幸。要知道,微笑在交往中能发挥极大的效果。

一次航班中,飞机起飞前,一位男乘客要求空姐给他倒一杯水吃药。一位空姐很有礼貌地说:“先生,为了您的安全,请稍等片刻,等飞机进入平稳飞行后,我会立刻把水给您送过来,好吗?”15分钟后,飞机早已进入了平稳飞行状态。突然,乘客服务铃急促地响了起来,这位空姐猛然意识到:糟了,由于太忙,她忘记给那位乘客倒水了!

当空姐来到客舱,看见按响服务铃的果然是刚才那位乘客。她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到那位乘客跟前,面带微笑地说:“先生,实在对不起,由于我的疏忽,延误了您吃药的时间,我感到非常抱歉。”那位乘客抬起左手,指着手表说道:“怎么回事,有你这样服务的吗?”空姐端着水杯,耐心地向乘客解释。然而不论她怎么说,这位挑剔的乘客都不肯原谅她。

在接下来的飞行途中,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每次去客舱给乘客服务时,这位空姐都会特意走到那位乘客面前,面带微笑地询问他是否需要水,或者别的什么帮助。然而,那位乘客余怒未消,摆出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

临到目的地前,那位乘客要求空姐把留言本拿给他。很显然,他要投诉这名空姐。此时,空姐心里虽然很委屈,但是仍然非常有礼貌,微笑地说道:“先生,请允许我再次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无论您提出什么意见,我都将欣然接受您的批评!”那位乘客看了看她,想说什么,可是却没有开口。他接过留言本,开始在本子上写了起来。

等到飞机安全降落,所有的乘客陆续离开后,空姐忐忑地打开留言本,却惊奇地发现,那位乘客在本子上写下的并不是投诉信,相反,这是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在信中,空姐读到这样一段话:“在整个过程中,你表现出的真诚的歉意,特别是你的十二次微笑,深深打动了我,使我最终决定将投诉信写成表扬信!你的服务质量很高,下次如果有机会,我还将乘坐你们的航班!”

微笑就是这样神奇,它可以在瞬间融化人与人之间的坚冰,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它能使别人的怒目相向变为和颜悦色。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最美丽的表情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有人微笑过了头,嘴咧得太大,给人一种傻乎乎的感觉。再有就是“皮笑肉不笑”,看上去让人觉得难受。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到真笑。如果你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对方,尊重对方的感情、人格和自尊心,那么你的微笑就是真诚的、美丽的,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否则,你的微笑就是虚假的、丑陋的,你所能得到的也只能是逆反心理和离心力。其次,要掌握微笑的动作要领和方法。即微笑时,口腔张开到不露或刚露齿缝的程度,嘴唇呈扁形,嘴角微微上翘。

用手掌传递你的态度

握手是一种礼仪,关于这种礼仪,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在古代西方某个时期,战争频繁,各方打了和,和了打,这样打打和和的状态,弄得士兵有些无所适从——不知该将对方的士兵当成敌人,还是盟友。有一天,一个士兵想出来一个办法,即与对方士兵见面时,他先伸出右手——右手是持武器的,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渐渐地,这种方式传播开来,就连普通百姓相见也伸出右手,以示友好。后来,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握手虽然是一个简单而又普通的动作,但握手时力道的大小、时间的长短以及身体的姿势等,都直接表现出握手双方的关系远近、情感厚薄、个人文化修养乃至于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与方式等。

比尔·山曼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他是退休后创办自己的公司的。开业时,雇员仅仅10人,20年后发展成为拥有5000人,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的大公司。比尔·山曼在其垂暮之年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他说,他是从懂得真诚握手开始的。

在创业前,比尔·山曼在一家公司当推销员,有一次,开了整整一天会之后,比尔·山曼等了3个小时,希望同销售经理握握手。可是销售经理同他握手时,手只与他的手碰了一下,连瞧都不瞧他一眼,这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工作的热情再也调动不起来。当时他下定决心:“如果有那么一天,有人排队等着同我握手,我将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站在我面前同我握手的人身上——不管我多么累!”

果然,从他创立公司的那一天开始,他多次同数人握手,总是记住当年所受到的冷遇,公正、友好、全神贯注地与每一个人握手。结果他的热情与真诚感动了每一个人,许多人因此心甘情愿地与之合作,于是他的事业蒸蒸日上。

海伦·凯勒曾说:“我接触过的手,虽然无言,却极有表现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冷冰冰的手指,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而有些人的手却充满阳光,他们握住你的手,使你感到温暖……”因此,握手并不“简单”,它蕴涵大学问。

1. 握手的时机。

一般情况下,在下述时机应该与交际对象握手:在你被介绍与人相识时;与友人久别重逢时;在公共场合突遇熟人时;自己作为东道主迎送客人时;感谢他人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向别人表示祝贺、肯定、鼓励或支持时;向他人或他人向自己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等,都是应该握手的时机,不应疏忽。而在下述时机,则不宜同交际对象握手为礼:对方手部有伤时;对方手里拿着较重的东西时;对方忙着别的事,如打电话、用餐、主持会议、与他人交谈时;所处环境不适合握手时等。

2. 握手的次序。

握手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知道应当由谁先伸出手来,也就是说要了解伸手的先后次序。长辈与晚辈握手,应由长辈先伸出手来,晚辈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级之间握手,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接握;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应由已婚者首先伸出手来;男女之间握手,女方伸手后,男方才能伸手相握,若男方为长辈,则应该先伸手。

在接待来访者时,这一问题变得特殊一些:当客人抵达时,应由主人首先伸出手来与客人相握,表示欢迎;在客人告辞时,就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表示感谢招待,并请主人留步。这一次序颠倒,便有逐客之嫌。

在多人同时握手时,其礼仪顺序是先尊而卑,依次进行,即先长辈后晚辈,先上级后下级,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女士后男士。

3. 握手的力度和时间。

有些人跟别人握手时往往只轻握一下便松开,软绵绵地没有力气一般。这样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也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一个经理人说:“我不想和那个客户做生意,他是我见过的握手最无力的人,手冷冰冰的,我们每握一次手,我对他的信赖就减低一分,因为握手软弱无力的人缺乏活力,缺乏真诚。”

一般来说,职业外交官的最佳握手力度在两公斤左右,我们可以不必这么专业,只需稍微使点劲,表示热情友善就行了。握手的时间一般以1~3秒为宜,如果是表示鼓励、慰问和热情,而且又是熟人的情况,时间可以稍微延长,但最长也不应长过30秒。

4. 握手注意事项。

握手一定要用右手,这是约定俗成的礼貌。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印尼等,人们不用左手与他人接触,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卫生间的。切忌交叉握手,因为交叉握手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失礼行为。要是在丹麦人面前交叉握手,则会被看做是最无礼也最不吉利的事情。

当自己伸手时发现别人已伸手,应主动收回,并说声“对不起”,待别人握完后再伸手相握。在人数较多的聚会或社交场合,可只与主人、熟人和相近的几个人握握手,向其他人点头致意,或微微鞠躬即可。

握手前应把手套或墨镜摘下,否则,如果你的地位高于对方,这样握手会让对方感觉你瞧不起他;如果对方的身份高于你,这样握手是对对方的轻蔑和戒备。除非你是残疾人,否则应站起来与人握手。不然,对方会觉得你不尊重他,或被误解为轻蔑。

无论你的身份地位如何,都不能用“脏手”与人握手。刚上完厕所就与人握手,对方会感到难堪;刚抠完鼻孔就与人握手,对方会感到恶心;刚打扫过房间与客人握手,客人会觉得你不重视他。

5. 尴尬情况的处理。

如果你是尊者或长者,而位卑者或年轻者抢先伸手时,得体的做法就是立即伸出自己的手,进行配合,而不要置之不理,使对方当场出丑。有时当你主动伸出手与对方相握时,对方却没有注意到,此时较好的办法是自然微笑地收回自己的手,不必在意,任何人都会碰到这种情况。

登门拜访应提前预约

登门拜访是社交中常见的交际形式,它也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现实中,许多人在没跟主人打招呼的情况下就登门拜访,实在是很失礼的行为。贸然登门拜访,如果你是有事相求或商量,则失望的可能性会加大;如果你是玩乐,则可能败兴而归;如果你就是为了联络感情,则你的唐突会让你的好意打了折扣。

看看笔者和几位同事的经历,相信读者对登门拜访他人要提前预约会有更深的理解。

笔者曾经历过他人未预约来拜访的事。事情是这样的:一般来说,在双休日,我和妻子不是在家打扫卫生,就是出去逛逛街。有一个周日上午,我和妻子正在家中大扫除,床单、被罩、沙发套、窗帘,反正能洗的都拆下来洗了。结果刚洗好晾上,我妻子的一位好友就上门了,当时真是难堪呀,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垃圾还堆得满地都是。如果她事先打个电话,我们就不会选在那个时候大扫除了。

同事小周以前拜访他人就不提前预约,不过,自从他吃过一次“亏”后,总算长记性了,知道了拜访他人前,先打个电话通知一下太有必要了。有一次他出差回来,带了一筐苹果,就想着给好友送一点,当时他也想打个电话问一下朋友在不在家,可又一想,算了,应该在家吧。结果他大老远抱着苹果跑到朋友住的六楼,扑了个空,人家不在,他白跑了。

办公室王姐有个邻居,几乎周周到王姐家串门,而且老是选择王姐家吃饭的时候去,且从不预约。你想,王姐全家在吃饭,而她的邻居坐在边上说个不停,而且都是些小事,能不让人烦吗。王姐夫妇很是气愤,但由于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每次又不好赶她。

说到拜访他人提前预约,同事张老师的感慨最多。因为他家经常有客上门,一般来说,客人在来之前大都会给张老师打个电话,可他们总是不按时来。有时候,早早就到了,张老师家里还没收拾呢;而有的时候,等了半天,客人也不来,想先干别的事吧,又怕客人马上到,等在那吧,很不自在。所以,张老师对拜访他人提前预约感慨很多。他的经验是,去别人家做客,第一要先打招呼,第二要按约定的时间到达。

由此可见,不管因何事拜访,提前预约都是必须的,这既是对主人的尊重,也是为自己的方便。除了要提前预约,还应注意:不能失约;要准时到达。

失约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一旦临时有事不能赴约,就要尽早通知对方,并表示自己的歉意。前往赴约时,最好准时到达。如果迟到,让人等候显然是不礼貌的。但去得太早也不好。因为在很多家庭,收拾房间,准备饭菜都是主妇亲自动手。每逢有客来,主妇就要布置客厅,准备茶点。如果去早了,主妇尚未准备好,可又要出来接待你,就会造成许多不便。

拜访时要注意细节

登门拜访他人,除了提前预约,不失约,准时到达外,还应注意一些细节。比如进门要换鞋,控制拜访的时间,轻按门铃,不带孩子访友等。这些细节,看似微小,但却体现了你的涵养,不可小觑。

1. 不要带小孩。

拜访他人带小孩是不礼貌的。如果你的孩子很小,一会儿喂奶,一会换尿布的,不但不雅观,还会制造令人不舒服的气味和噪声,朋友可能很反感。如果你的孩子特别闹,不是索要朋友家新奇的物品,就是满屋乱跑,这样大人自然就无法正常交谈,更不要说谈得开心了。所以,拜访他人,除非朋友强烈要求,否则不要带小孩。

2. 轻叩门,轻按门铃。

到达主人门口,如果门是关着的,就应该轻轻叩门,或者轻按门铃。敲门通常敲三下,或按一下门铃。切不可大声叫门。大声叫门是不尊重对方、不爱惜自己的表现,也是缺乏教养、不冷静的表现。而且,大声叫门会吵到邻居,主人对因为有你这样的朋友感到难为情。

3. 进门换鞋。

进门换鞋这一细节,体现出你有良好的修养。进门是否换鞋并非原则性问题,但如果主人家有进门换鞋的习惯,作为客人进门不换鞋就是粗俗的表现。此外,进门换鞋是对主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能使主人的居室的地面保持整洁。

4. 问候对方的家人。

进门后,向对方及其在场家人问好,如有其他客人在场,也应问好。

拜访他人时不问候对方的家人或者其他客人,容易让对方误解。对方会想:他是不是看不起我的家人?或者是看不起我的朋友?且对方家人或其他客人也会认为你不懂礼貌。

5. 不跨越地上物品。

如今,许多人家铺上了地板,由于比较干净,有些物件也放在地板上,例如古琴、书籍等,客人千万不可以跨越这些物件,而应该绕过去。从物品上跨过,会令主人反感,认为你不懂礼貌。这一点少数民族的人来说更为重视。比如,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

6. 不可独自参观。

进入主人住处后,应跟在主人身后走动,在指定座位落座,不可探头探脑甚至长驱直入;如欲参观,应在主人引导下进行;未经主人邀请或许可,不得进入卧室。

7. 不随意放置随身物品。

拜访他人,自作主张地放置自己的随身物品,如把帽子放在茶几上,把外衣和皮包扔在沙发上,等等。这种毫无拘束的方式,会使主人的居室显得杂乱,显然是不受欢迎的。

8. 交谈不能太随便。

与主人交谈时,可以对主人的家庭状况作一般了解,但不可盘问细节。如有要事商谈,尽快进入正题;交谈过程中,注意倾听,不可独自滔滔不绝。

9. 控制拜访的时间。

拜访他人,兴致上来,一坐就是半天,一点没有走的意思,即使对方再有谈话的兴致和良好的涵养,也会感到疲惫。不过,拜访的时间太短,见一下,没过10分钟就走,对方会认为你是嫌弃和敷衍,这样也是不合礼仪的。

一般来说,好友聚会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小时;一般关系的拜访或者事务性的拜访,应控制在半小时之内;临时性的拜访,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

此外,特别要注意:在别人家做客,乱翻抽屉箱柜、索要物品、乱摸东西、乱开电器等,都是严重的失礼行为。

介绍是交际之桥

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曾说:“介绍是交际之桥。”他认为,人和人打交道,介绍是一座必经的桥梁。的确,介绍是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建立联系的一种基本方式。学会介绍自己和他人,是社交的一项基本功,显示出自己的礼仪修养。

1. 介绍他人的礼仪。

介绍他人,就是把一个人引荐给其他人相识的过程。善于介绍他人,可以使你在朋友中有更高的威信和影响力。在社交场合,东道主、长者、女主人、身份较高、专职人员或熟悉双方者都可以担任介绍人。

介绍他人时,受尊敬的一方有优先了解另一方的权利。所以,我们通常要掌握介绍的顺序。目前,公认的介绍顺序是: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晚辈介绍给长辈;将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将家人介绍给同事、朋友。

在介绍他人时,态度要友好热情。介绍人的态度会影响到被介绍人在对方心中的地位。手势动作要文雅。使用右手,掌心朝左上,四指并拢,拇指张开,胳膊略向外伸,指向被介绍的一方,并向另一方点头微笑,上体前倾15°。语言要清晰明快。通常可用“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一下”,接着再介绍双方,如说“这位是××先生,我的朋友,从事××工作”。

2. 被人介绍的礼仪。

被介绍人在介绍人为自己作介绍的时候,应表现出愿意结识对方,主动热情,正面对着对方,面带微笑,点头致意。等介绍完毕后,可以握一握手并说:“你好!”“幸会!”“久仰!”等客气话表示友好。

如果你是一位男士,被介绍给一位女士时,你应该主动点头并稍稍欠身,然后等候对方的反应。按一般规矩,男士不用先伸手,如果对方不伸手也就罢了,如果对方伸出手来,男士便应立即伸手轻轻一握;如果你是一位女士,被介绍给一位男士时,你只要微笑点头,就合乎礼仪了,但如果你愿意和对方握手,则可以先伸出手来。

3. 自我介绍的礼仪。

在社交活动中,如果想结识某个人或某些人,而又没有人引见,可以自己充当自己的介绍人,把自己介绍给对方。但如果介绍人在场,自我介绍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自我介绍时,要注意微笑,态度要亲切自然,眼神要友善。可以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也可以主动打招呼说声“你好”,来引起对方的注意,然后介绍自己。或者一边伸手跟对方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要根据交往目的来决定介绍内容的繁简,以及运用何种介绍语言和方法。有时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同名人的姓氏或是常用名词相结合,以增强别人的记忆。比如,我叫李想,李嘉诚的“李”,想事情的“想”。

4. 集体介绍的礼仪。

如果需要介绍的不是单个人,而是许多人,则需要集体介绍。集体介绍时要注意以下礼仪细节:先介绍人数较少的一方或者个人,后介绍人数多的一方;如果被介绍的一方年长或者地位、身份尊贵,则最后介绍;在聚会时,也可按照座位次序一一介绍。

在家待客的环节和细节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家中接待来访的客人,不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我们在接待客人时,都需要主随客便、考虑周全、讲究礼仪。这样,才能使客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促使宾主双方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家待客,一般分为迎客、敬烟、敬茶、交谈、送客等环节。

1. 迎接。

与客人约好时间,在客人快要到达的时候,主人应提前到门口迎接,不宜在房中静候,最好夫妇一同前往,女主人应在前。如果明知有客来临,却不到门口迎接,会给客人留下傲慢自大的印象,从而有碍主宾的交往。如果有客人突然临门,要热情相待,若室内未清理,应致歉并适当收拾,但不宜立即打扫,因为打扫有逐客之意。

见到客人,应热情招呼,主人应主动上前握手。如果客人手提重物,应主动帮忙,对长者或体弱者可上前搀扶。进入室内应把最佳位置让给客人坐,如果客人是初次来访,应将家人向客人作介绍。

2. 敬烟、敬茶。

一般情况下,来客是男士,一落座马上敬烟。敬烟忌用手直接取烟,应打开烟盒弹出几支递到客人面前请客人自取,敬烟不能忘了敬火,若主人也会吸,应先客后主。冲泡茶时首先要清洁茶具,多杯茶时应一字儿排开来回冲,每杯茶以斟杯高的2/3为宜,应双手捧上放在客人的右手上方,先敬尊长者。

3. 交谈。

客人坐下,奉敬烟茶糖果之后,应及时与之交谈,话题内容可因实际而定。一般来说应谈一些客人熟悉的事情,若无法奉陪客人交谈,可安排身份相当者代陪或提供报纸杂志、打开电视供客人消遣,切不可出现主人只管自己忙,把客人晾在一旁的现象。

4. 送客。

当客人准备告辞时,主人应婉言相留。客人要走,应等其起身后,主人再起身相送,家人也应微笑起立,亲切告别。若客人来时带有礼物的,应再次提及对礼物的感谢或回赠礼物,并不忘提醒客人是否有东西遗忘,或有什么事需要帮忙。送客应送到大门口或街巷口,切忌跨在门槛上向客人告别或客人前脚一走就“啪”地关门。

此外,待客还应注意以下细节:

1. 整理房间,注意仪表。

待客前认真打扫室内外的卫生是必需的。门口放着胡乱摆放的鞋,茶几上堆满果壳和瓜子皮,家具上落满灰尘,阳台上堆满杂物,厨房里放着没洗的碗,卫生间里堆着未洗的衣服……客人看到这幅景象,会认为主人对自己不重视,或者认为不欢迎自己。

接待客人时不注意自己的仪表是不合礼仪的。想想看,接待客人时蓬头垢面,牙齿上还沾着食物残渣,一伸手暴露出指甲里黑糊糊的污垢,客人一定心情不爽。因此,接待客人前,主人应洗澡、穿上干净整齐的衣服。男主人应刮胡须,女主人应化淡妆。

2. 不可露出倦容。

接待客人时主人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客人满怀欣喜和期待前来拜访,却发现主人满面倦容,会觉得主人是在应付自己。客人热情高涨地发表见解,主人却表现出疲倦的表情,无疑是在暗示客人“你该走了”。

3. 不用一次性纸杯盛水待客。

纸杯是简陋用具,使用一次性纸杯,一方面说明主人对客人不重视;另一方面说明主人不想客人待太久。也可理解为主人对客人有防范之心——“杜绝细菌入侵”。所以,除非万不得已,不要用一次性纸杯盛水待客。

4. 不当着客人面与家人争吵。

待客时应与家人和睦相处。如果与家人产生矛盾,应待客人走后再解决。如果当着客人面与家人争吵,不仅将家丑外扬。而且,客人会感觉自己“来得不是时候”,会尽早离开,甚至从此不敢到你家做客。

5. 不让孩子打扰客人。

接待客人前,应先安顿好自家小孩。孩子在客人面前跑跳;交谈期间,孩子总是插嘴,问东问西;孩子玩弄客人的衣服,抓客人的头发,等等。这些都是任由孩子打扰客人的表现。客人不可能和小孩子计较,但他会认为“这家人不懂家教”,间接地认为主人不懂礼貌。

让礼貌用语常相伴

礼貌用语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在社交场合,多说客气话不仅表示尊重别人,而且表明自己有修养;多用礼貌用语,不仅有利于双方气氛融洽,而且有益于交际。“你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是最常用的礼貌用语。

1. “你好”不离口。“你好”是社交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它更多地应用于陌生人的谈话,表示了身份的平等。如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就是:“你好。”这可以使双方较快地相互接受。当然,若对方是长辈、年长者或者地位尊贵,则应说“您好”,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2. “请”字放前头。

所谓“请”字放前头,是指“请”字放在请求别人做事的话之前,如“请问”、“请原谅”、“请留步”、“请用餐”、“请指教”、“请稍候”、“请关照”,等等。在社交中,多用“请”字,会使话语变得委婉而礼貌,是比较自然地把自己的位置降低,将对方的位置抬高的好办法。如此,别人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你,交际会更顺利。

3. “对不起”时时有。

交谈时,无意提起对方的伤心事,要说“对不起”;当经过别人的面前时,要说“对不起”;在聚会上,无意之中打了个饱嗝要说“对不起”,无意之中打了个喷嚏要说“对不起”,无意之中打了个哈欠,要说“对不起”;在聚会中途离开,要说“对不起”;聚会时迟到了,要说“对不起”……在社交场合,学会说“对不起”,能缓和可能产生的紧张、尴尬,体现你的谦和及修养。

4. “谢谢”跟后头。

别人提醒你肩上有头发,要说“谢谢”;主人端来咖啡或茶时,要说“谢谢”;主人为你夹菜,要说“谢谢”;他人给你善意的忠告,要说“谢谢”;离开主人家时,要说“谢谢”……凡给你服务、做事和帮忙,无论对你的帮助是大是小,都要说声“谢谢”。社交中,将“谢谢”一词挂在嘴边,会使你的语言充满魅力,使对方备感温暖。

5. “再见”最后头。“再见”是当今比较通用的告别语,表示希望以后再见面。说“再见”的时候,应配上手势。一般说“再见”的手势,即单手(大多是右手),手心向外,在距离近的时候,在胸前左右摆动;距离远的时候,手举过头顶,左右摆动。这种手势更多用于熟人之间。另外,也可以边握手边说“再见”,多用于初次见面的人之间。

除了以上五个最常用的礼貌用语外,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礼貌用语,如:“贵姓”、“劳驾”、“打扰”、“赐教”、“久违”等等。由于较多,在此不一一详述,以下是其他部分礼貌用语的一个使用顺口溜,大家不妨学学。问人姓氏说“贵姓”,问人住址说“府上”,仰慕已久说“久仰”,长期未见说“久违”,求人帮忙说“劳驾”,请人协助说“费心”,求人办事说“拜托”,麻烦别人说“打扰”,求人方便说“借光”,求人指点说“赐教”,请改文章说“斧正”,接受好意说“领情”,祝人健康说“保重”,向人祝贺说“恭喜”,老人年龄说“高寿”,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接受说“笑纳”,希望照顾说“关照”,赞人见解说“高见”,归还物品说“奉还”,请人谅解说“包涵”,请人赴约说“赏光”,需要考虑说“斟酌”,无法满足说“抱歉”,宾客来到说“光临”,等候别人说“恭候”,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送人远行说“平安”,没能迎接说“失迎”。

档次最高的邀请方式

请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请帖,在社交活动中,它经常用于邀请客人出席婚礼、寿辰、开业等。也许有人会说,现代通信发达,还发什么请柬呀,打几个电话不就行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邀请客人的方式中,发请柬的方式档次是最高的。举行重大活动,如果不发请柬,不仅体现不出主人的郑重态度,而且,即使活动再隆重,也无法让人体验到“正式”的感觉。

1. 哪些活动需要发请柬。

既然发请柬是档次最高的、最为正式的邀请方式,所以只有那些较为正式的活动,诸如寿辰、婚礼、同学聚会、公司开业等才发请柬。这些活动发请柬,既表明了对被邀请者的尊敬,同时也表明邀请者(主人)对活动的重视。一般来说,这些活动所发的请柬在款式和装帧设计上应美观、大方、精致,使被邀请者体味到主人的热情与诚意,感到喜悦和亲切。

2. 请柬的内容与封套应如何写。

请柬的内容由标题、正文、结尾及落款和时间几部分组成。

标题写在封套上,如“请柬、请贴”。

正文是请柬的主体,要写明受邀请人的姓名,拟举行的活动名称,活动的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等。

要顶格写被邀请者(公司或个人)的姓名名称。如“某某先生”、“某某女士”等。称呼后加上冒号。

结尾处空两格写上“敬请、恭候”等字样,再另起一行写上“光临、莅临”字样。落款写在下方由发柬者署名。再另起一行注明日期。

示例:××(结婚)请柬××先生:

兹定于××××年×月×日上午×时,在本市××路××大酒店三楼举行××。

恭请届时光临。新郎:××× 新娘:×××敬请××××年×月×日

需说明的是,发请柬不注明客人的名字,或者将邀请对象的名字打印错或者写错,对方会认为主人没有诚意。如果对客人的着装有特殊要求,应注明如“请穿礼服”等。如果要求客人发言,也应注明“请准备发言”等。若要求被邀请者回复或者不参加时回复,也应注明。

3. 如何发请柬。

请柬写好后,最好提前一段时间(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发出,以便受邀者安排时间参加活动。亲自递交请柬,当然是最正式、最好的。不过,由于时间、路程等原因,不可能每个请柬都亲自递交到受邀请者的手中,所以将请柬邮寄、委托他人转交的做法在社交礼仪上也是行得通的。

不过,要注意,在能亲自递交的情况下,最好不要他人代劳,否则会显得发柬者缺少诚意。例如,以下做法就是不对的:“小赵,要结婚了?请柬做得很漂亮呀!”胖哥热情地对同事小赵说。“谢谢!邀请您参加我的婚礼,大家都有份!张老师不在吗?”小赵高兴地说。“张老师去开会了,一会儿回来!”胖哥说。“那麻烦您替我把请柬给他好吗?”“没问题!”

为什么急这点时间呢?亲自将请柬交到人家手上和由他人转交,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给人好处别自傲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不仅会令对方很反感,而且会引发相反的效果。也就是说,你虽然帮了对方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因为你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古代有位大侠叫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巧妙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

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作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人面子就是给他人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人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不是很愿意。这便是给人好处不自傲的精义所在。

注意角色的转换

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女性,在家是妻子,在公司是“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在商场是“时尚达人”,角色不同,行为和说话也要改变,千万不要“千篇一律”,或者“张冠李戴”。否则,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尴尬。

小吴是某公司的部门经理,他的上司是位漂亮、干练的30多岁大龄女子。在工作中以及工作以外,小吴都是上司的左右手,帮她解决了许多难题。然而,在一些小问题上,他的上司却常常坚持自己的意见。这让小吴有些困惑,觉得她小题大做,“头发长,见识短”、不可理喻。其实,小吴的心理困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在处理与女上司的关系时,没有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造成了一些常见的尴尬。

人们常说,“女性重情,男性重权”,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女上司喜欢用求助并获得帮忙的风格来领导男下属,而男下属容易不知不觉误入“英雄救美”的朋友关系,用朋友关系处理工作关系。而遇到关键问题时,女上司坚持自己的意见,作为“朋友”的男下属就会感到困惑。男下属要清楚,朋友关系是在工作外的,而在工作中,你们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

与小吴相似,著名女王维多利亚有一次就因没有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遭遇了尴尬。

有一天,维多利亚女王去参加社交活动,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却没有去,已是夜深了,女王才回来,只见房门紧闭着。女王走上前去敲门。房内,阿尔伯特问:“谁?”女王回答:“我是女王。”门没有开,女王再次敲门。阿尔伯特又问:“谁呀?”女王回答:“维多利亚。”门还没开。女王徘徊半晌,又上前敲门。阿尔伯特仍然是问:“谁呀?”女王温柔地回答:“你的妻子。”这时,门开了,阿尔伯特伸出热情的双手把女王拉了进去。

为什么女王前两次敲门都遭到了拒绝,而最后一次丈夫开了门并热情有加呢?这是因为女王没有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以致语言伤到了丈夫的自尊。第一次敲门,女王回答说“我是女王”,这样自称,应该在宫殿上才合适,而面对丈夫,显得态度高傲,咄咄逼人,因而门没有开。第二次敲门,女王回答是“维多利亚”,应该说这次回答要比第一次好,但是“维多利亚”这个称呼是中性的,它是个冷冰冰的代号,对任何人都可以这样自称,因而,效果不好。第三次敲门,女王回答说“你的妻子”,体现了作为妻子的角色意识,传达出妻子特有的温柔和感情色彩,满足了丈夫的自尊心,不仅敲开了门,也敲开了丈夫的心扉。

在社交的舞台上,一个人就是一个角色,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场景的变化,角色就有可能转换。比如你是经理,但与朋友聚会你就是“普通一兵”,如果你拿出“经理的范”,结果可想而知,下次朋友聚会,没有人会再叫你,因为他们不缺经理,缺的是朋友。

不要显得比别人聪明

你是否发现,社交中,被人比下去是件令人很恼恨的事。因此,在与人交往时,切不可显得处处比人聪明,这对你来说,不仅是件蠢事,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为没有人愿意同显示自己聪明的人在一起。

年轻时的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处处显示自己聪明、骄傲自大、言行不可一世的人。造成他这种个性的原因,主要是他父亲过于纵容,从来不对他的这种行为加以训斥。倒是他父亲的一位挚友看不过,有一天,把他唤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言语,规劝了他一番。这番规劝,竟使富兰克林一改往日的行为,踏上了成功之路!

他父亲的那位挚友对他说:“富兰克林,你想想看,你那不肯尊重他人、事事都自以为是的行为,结果会怎样呢?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谁也不愿意再听你那一味矜夸骄傲的言论了。你的朋友们将一一远避于你,免得受一肚子冤枉气,这样你从此将不能再从别人那里获得半点学识。何况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是很有限的,根本不管用。”

富兰克林听了这番话,大受感动,决意痛改前非。从此,他处事待人处处改用研究的态度,言行也变得谦恭和婉,时时慎防有损别人的尊严。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鄙视、不愿与之交往的自负者,变成一个到处受人欢迎的人物了。

如果富兰克林当时没有接受这样一位长辈的劝勉,仍旧事事一意孤行,说起话来不分大小,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结果一定不堪设想,至少美国将会少一位伟大的领袖。

彼得是服装公司的设计师,同时也是推销员,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推销自己设计的服装。连续几年,他几乎每个月都去拜访纽约一家著名的服装店。可到了最后,服装店的老板总是那句话:“彼得,我看我们做不成这笔小生意的。”无数次的挫败使彼得认真地总结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自己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它新奇在何处,它该用到什么地方……听烦了的客户出于礼貌会等到他将话讲完。

彼得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没过多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老板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老板也学过服装设计,于是彼得抓起几张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这位老板的办公室。“老朋友,能否帮我一个小忙?”彼得对那位老板说,“我知道你学过服装设计,能否给我点建议,好让我完成这些草图?”那位老板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几天后,彼得再次来到那位老板的办公室。那位老板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彼得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那位老板对此非常满意,并且全部接受了。

你看,当你不再极力显示自己的聪明时,人家就接受你了。

交朋友不能好过头

在处理与朋友的关系时,有些人认为对朋友热情、对朋友亲近是必然的,但是他们所认为的热情和亲近有时候却引起朋友的反感。这是因为,朋友之间一方面需要与对方建立亲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间。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和对方关系有多好,也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好过头。人们都说距离产生美,交友也不例外,朝夕相处、不分彼此的朋友往往会很快失去新鲜感,甚至最终变成陌路人。

陶丽把阿华看成是最好的朋友,两人同在一个合资公司做公关工作,公司的工作纪律非常严格,交谈机会很少,但她们总能找到空闲时间聊上几句。下班回到家,陶丽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阿华打电话,一聊起来能达到饭不吃、觉不睡的地步,两人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距离。

星期天,陶丽总有理由把阿华叫出来,陪她去买菜、购物、逛公园。阿华每次也能勉强同意。陶丽每次都兴高采烈,不玩一整天是不回家的。

阿华是个有抱负的姑娘,她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就偷偷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脑。星期天,阿华刚背起书包要出门,陶丽打来电话要她陪自己去裁缝那里做衣服,阿华解释了大半天,陶丽才同意阿华去上电脑班。可是阿华赶到培训班,已迟到了10多分钟,心里自然有些不高兴。

第二个星期天,陶丽说有人给她介绍了男朋友,要阿华一起去相看,阿华说:“不行,我得去学习。”陶丽怕阿华偷偷溜走,一大早就赶到阿华家死缠活磨,阿华因此没有上成电脑班。陶丽一如既往,满不在乎,她认为好朋友就应该天天在一起。有时星期天照样来找阿华,阿华为此躲到亲戚家去住。这下陶丽可不高兴了,她认为阿华是有意疏远她。陶丽说:“我很伤心,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可她一点也觉察不到。”

陶丽的错误在于,首先是她没有觉察到朋友的感觉和想法,过密而没有距离的交往几乎剥夺了阿华的自由,使阿华的心情烦躁,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之后,陶丽开始与阿华聚会少了,可是她惊奇地发现,她们的友谊反而更加深厚了。

形影不离、无话不谈、无话不说的就一定是最亲密的朋友吗?答案是:不一定!作为朋友的主体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接受不同的教育,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正如一对处于“蜜月期”的新婚男女一样,当两个人的距离逐步缩减为零时,彼此的差异和缺点也就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于是,求同的动力变小,从尊重对方到容忍对方再到挑剔对方,难免会在相互的碰撞中伤及情感。朋友之间也只有适度地保持距离,才能够增进双方感情。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交往得愈是频繁,这种差异就愈是明显,经常形影不离会使这种差异在友谊上起到不应有的作用。而且,好过头不留距离,还表现在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占用朋友的时间过长,把朋友捆得紧紧的,使朋友心里不能轻松、愉快。所以,交朋友千万不能好过头。

不苛求朋友的回报

生活中,我们可以广结朋友,也不妨用心善待朋友,但绝不可以苛求朋友给你同样回报。和朋友相处是一种快乐的事,如果苛求回报,快乐就大打折扣,且失望也会紧随。千万不能认为,我待朋友好,朋友也要对我好。这个苛求是万万要不得的。

在报纸上曾看到一个故事,与本节要阐述的观点很是切合。故事说,从前有个人,为人仗义,好交朋友。临终前,他对儿子讲,其实我一生只交了“一个半朋友”。已是而立之年的儿子纳闷不已。看见儿子不解的表情,他贴在儿子耳边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懂了。

儿子先去了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通缉,无奈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个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快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他与眼前这个“朝廷要犯”互换衣服。儿子明白了:在生死攸关时刻,那个为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亲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称做你的一个朋友。这就是“一个朋友”的选择。

儿子又去了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讫把同样的话叙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向朝廷告发……”儿子明白了:在患难的时候,那个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也可以称做你的半个朋友。这也是“半个朋友”的选择。

不苛求朋友的回报是我们应该有的心态,而回报朋友的帮助则是我们应该有的行为。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朋友即使只是给了你很小的帮助,甚至在他看来不是帮助的帮助,你也应该回报人家。道理很简单。你回报了人家的帮助,说明你,或者说在他人看来,你知恩图报,是个可交之人;而如果你没有回报人家的帮助,说明你忘恩负义,是个只知获得不知付出的人。

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回报,并不是朋友帮助了你,你就得马上回报他。事实上,这也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做到了也很难做好,而且给人“你这个人很现实,不愿欠人情”的感觉。其实,回报是必需的,但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

钱钟书一生日子过得比较平和,但困居上海写《围城》的时候,也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耕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多年后还报。

不要轻易许下承诺

诚信是一个人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能否兑现承诺则是一个人是否诚信的主要标志。“承诺和欠别人的一样重要”,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在人际交往中,不要轻易许下承诺。许下的承诺不能实现,你失去的不仅是人格,还有他这个朋友。

某高中一位语文组主任,向本组的青年教师承诺说,要让他们中的三分之二评上中级职称。但当他向学校申报时却出了问题,学校不能给他那么多的名额。他据理力争,跑得腿酸,说得口干,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然而,他又不愿意把情况告诉教师们,怕丢份儿,只对他们说:“放心,我既然答应了,一定要做到。”最后,职称评定情况公布了,众人大失所望,把他骂得狗血淋头。有人当面指着他说:“主任,我的中级职称呢?你答应的呀!”而校领导也批评他是“本位主义”。从此,他在组里信誉扫地,也在校领导面前失去了好感。

一个讲诚信的人,他不会轻易去承诺某件事,即使有把握,也不会轻易承诺。因为他知道,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原来可以轻松地做到的事也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有了一定的难度,甚至不能办成,这样一来,自己在别人眼里就成了言而无信的伪君子。

给人承诺时,讲诚信的人不会把话说得太满,因为那很容易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那么该怎样承诺才会不失分寸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 把握性不大的事儿,绝不承诺。

自己没有把握的事,切不可因为面子、票子等应承下来。一定要秉着“能办到审慎应承,办不到绝不应承”的原则,审慎对待承诺。

2. 尽量采取弹性承诺。

即使你对事情很有把握,也不要把话说满。而应该把话说灵活一些,使之有伸缩的余地。例如,使用“尽力而为”、“尽最大努力”、“尽可能”等有较大灵活性的字眼。这样,给自己留一定的回旋余地。

3. 对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承诺。

如果某件事不能单独完成,还要求别人帮忙,那么你在承诺时可带一定的限制。比如:你承诺帮朋友介绍工作,不妨这样说:“如果我的那位老板朋友的公司里缺人,而你又正好合适,我一定介绍你的。”这里用“缺人”、“正好合适”等对承诺的内容作了必要的限制,既显示了自己的诚意,又不把话说满,还向对方暗示了自己的难处——也要求人。这样,即使你兑现不了承诺,对方也不会怪你的。

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承诺前一定要三思,千万不要乱开“空头支票”。不然,不仅伤害了对方,还会毁坏自己的声誉,使自己在社会上难有立足之处。

第三章 谈话礼仪须知

当你要向他人表达意思时,除了文字、肢体动作外,说话是最重要的一种传达工具。但说话不当、不得体,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因此,说话是既要讲究技术,又要讲究艺术的。同时,还得注意礼仪。

如何说“不”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要面对朋友、同事、客户的许多要求。这些要求,有的可以满足,但有些却是不能满足的。不能满足,就需要拒绝,而没有人喜欢被拒绝,没有人喜欢听“不”。这,就需要我们掌握说“不”的艺术,做到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又能婉转地拒绝对方的要求。

1. 听完之后再说“不”。

在拒绝对方之前,你要认真地听完对方的诉说。首先,请对方把处境与需要讲得更清楚一些,以便你更了解他的情况;其次,向对方表示你了解他的难处,若是你处于此境况之下,一定也会如此。接下来,你才能委婉地表达自己拒绝他的立场。

这样,你让对方先有被尊重的感觉(认真倾听对方说话就是对对方的尊重),然后再说“不”,能够有效地避免伤害他的感情,不会让他产生你在应付的错觉。

2. 多一些弹性与关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