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史:世界隐秘知识博库(套装全4册)(绝无仅有的记录,寻找隐秘的旧史,穿透窒息的时间长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5 23:09:37

点击下载

作者:大卫·沃克,柯珊,等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简史:世界隐秘知识博库(套装全4册)(绝无仅有的记录,寻找隐秘的旧史,穿透窒息的时间长河)

简史:世界隐秘知识博库(套装全4册)(绝无仅有的记录,寻找隐秘的旧史,穿透窒息的时间长河)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简史:世界隐秘知识博库(全4册)作者:大卫·沃克;柯珊;等排版:GYM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4-01本书由北京凤凰联动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里克尔《杜伊诺哀歌》第八首行走并永恒着动物睁大眼睛注视着空旷只有我们的眼睛仿佛倒过来将它团团围住 有如陷阱围住它自由的出口以及外面所有的一切我们只有从动物的脸上才懂得这一切因为我们把幼儿翻来转去迫使它向后凝视形体而不是在动物眼中显得如此深邃的空旷免于死亡。只有我们看得见它;自由的动物身后是死亡 身前是上帝当它行走时它走进了永恒……始祖鸟的发现可视为达尔文主义者的一个证据。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推测鸟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史。但进化论最大的敌人不是幻想家,也不是宗教领袖,而是研究化石的科学家们。索伦霍芬的礼物1861年,在德国巴戈利亚省的索伦霍芬附近的石灰岩采石场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生物化石。这块化石上动物的骨骼基本保存完好,残留有翅膀,翅膀前段有爪,还有像蜥蜴一样的长尾……索伦霍芬有多处侏罗纪晚期形成的石灰岩地层,距现代有1.5亿年。德国考古学家多年对它进行勘察研究,直到1861年他们才使长眠地下的化石重见天日。人们把他们发现的化石上的动物称为始祖鸟。后来,考古学家在索伦霍芬共发现了7具始祖鸟的化石。1860年在德国索伦霍芬发现的第一块始祖鸟化石,被它的持有人以700英镑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17年后,第二副骸骨被发现,旋即被一位收藏家以140马克的价格买到,接着他转手2万马克卖给了柏林大学洪堡博物馆。始祖鸟的外形与其他的鸟类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像乌鸦一般大小,羽毛色彩斑斓,已经有了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尾羽以及复羽的分化。但令古生物学家惊奇的是,这种奇特的鸟竟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嘴里布满锋利的牙齿;长长的尾巴由21节尾椎组成;前肢三块掌骨彼此分离,没有愈合成腕掌骨,指端有爪;骨骼内部还没有气窝等等。索伦霍芬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古生物学家认为,这块化石上的特征似乎表明始祖鸟正处于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某个过程之中。特别是它除拥有坚固的牙齿外,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其他的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但第二和第一掌骨则尚未愈合。正是因为鸟类特征是在爬行类的特征基础之上进化、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人将始祖鸟戏称是“美化了的爬行动物”。在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如鱼得水的始祖鸟,除了留给了人类一亿五千万年的想像空间外,还带给科学界100多年的争论。它像一个美丽的传说考验着人类智慧和探索的勇气。人类起源于新第三纪中新世的森林古猿中的一支,经过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和中、晚上新世两个过渡阶段的演化,终于在第四纪初出现了真正的人类。但人是天生不会飞翔的。而鸟的飞行激活了人类飞翔的欲望。这幅1899年绘制人类飞行想像图,描写人类在西元2000年的飞翔生活。也正是由于始祖鸟骨骼结构与一种被称为虚骨龙的小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十分相似,早就有人认为鸟类起源于虚骨龙类。更有人推测羽毛的开始发展不一定与飞行有关,它在原始的兽脚类恐龙中可能已经普遍存在。最早提出鸟是由虚骨龙类动物演变而来的是博物学家赫胥黎。传说在19世纪中叶的一次圣诞大餐的晚宴上,赫胥黎兴致勃勃地吃着火鸡,当只剩下火鸡骨头时,他猛然发觉眼前的残骸和他正在研究的一具兽足类恐龙化石标本像极了。从这一晚开始,赫胥黎就坚信鸟纲这一群动物的祖先必然是恐龙。索伦霍芬的始祖鸟化石被挖掘后,他更加深信鸟与恐龙的亲密关系。1868年赫胥黎在他的论文《论始祖鸟》中指出,始祖鸟的骨盘与许多恐龙雷同,脚部也与细颚龙极为相似。他在其他的论文中则指出,若将鸟类分为平胸鸟类群——无飞行能力的大型鸟类,如鸵鸟及突胸鸟类群——具有飞行能力,两者之间有一道鸿沟无法以现存的类型填补,而鸟类与爬行动物间也有极大的分野,他提出始祖鸟是最像爬行动物的鸟,介于平胸鸟与恐龙之间,而恐龙则是最像鸟的爬行动物。赫胥黎认为鸟类与兽足类恐龙,彼此间拥有许多高度类似性。古生物学家马许是赫胥黎的观点的热烈支持者,他更进一步指出,兽足类恐龙与始祖鸟产于同一地点、地层,因而同一年代的细颚龙可能就是始祖鸟的亲戚。此后,鸟与恐龙的血缘关系在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美国古生物学家奥瑟尼尔·C·马许是赫胥黎的强有力支持者,他承认一种简化的选择论,他一直在进行从进化的角度理解化石记录的尝试,而且他作出了有助于填补化石记录空缺的重要发现。他还是始祖马的命名者,并首先发现马是在美洲进化后才迁徙到欧洲的。当年赫胥黎前往美国访问,马许将他在美洲西部所采集的马化石序列陈现给赫胥黎,并说服这位来自英国的访客相信有关马的演化序列,从而使赫胥黎在1876年于纽约的有关马演化专题演讲会中引用其概念。赫胥黎像达尔文一样,早年曾作过博物学家,但是他对解剖学和古生物学更感兴趣。19世纪50年代,他开始对特创论不满,并且确信科学应该独立于神学。他嘲笑过《自然创造史的痕迹》一书和“通过法则创世”的思想,但对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合理假说誓死捍卫,人称“达尔文的斗牛犬”。他是最早提出鸟是由虚骨龙类动物演变而来的科学家。这幅始祖鸟与现代鸟的比较图,至今依然为生物学家津津乐道。因为图中传出的信息可以为进化论者提供一个不容置疑的答案。研究飞鸟进化问题的权威人士彼得·韦伦霍弗尔在1990年出版的一篇综论中也认为,始祖鸟与现代鸟有无关系并不重要,因为始祖鸟给我们有关飞鸟进化的证据。一场持续了百年的争论1969年,美国耶鲁大学恐龙学家奥壮斯教授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了一种新的兽足类恐龙化石,命名为恐爪龙。恐爪龙的大头上长着非常锋利的牙和坚固的下巴。它用两脚站立,前臂比较短。每只手上有三个带着尖长爪子的手指,每只脚有四个脚趾,其中一个脚趾上长着5英寸长的利爪。它有个长尾巴。据称恐爪龙非常聪明,也很凶猛,能奔跑和吃任何它可以捕杀并撕裂的动物。恐爪龙与始祖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长期的研究中,奥壮斯认为赫胥黎的观点很有价值。于是他在发现恐爪龙后又重拾赫胥黎的学说,使沉寂了一段时间的鸟的起源问题再次成为科学界的焦点。美国恐龙专家奥壮斯发现的恐爪龙与始祖鸟有不可思议的相似之处,因而他对赫胥黎的观点深信不疑。美国著名的鸟类起源问题专家奥斯特罗姆在研究了兽足类的恐爪龙之后,斩钉截铁地提出鸟类起源于小型的兽足类恐龙。“鸟类的祖先是德国始祖鸟”的假话在世界各国的教科书中一直沿用了138年,然而在中国辽宁发现的孔子鸟化石却使这一结论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块与始祖鸟同期的现代鸟的化石,使始祖鸟失去鸟的祖先的地位。上世纪80年代以后,赫胥黎的影响日益扩大,其鸟的起源的学说逐步成为主流学派。奥壮斯在支持赫胥黎学说的过程中,提出了10多条理由说明始祖鸟与兽足类中的恐爪龙之间存在一些相似的特征。但是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恐爪龙与始祖鸟在地质年代上不属于同一时代,它们很可能是平行进化或平行发展的,所以恐爪龙不一定是鸟类的祖先。而南非古生物学家布洛姆认为鸟类起源于原始的槽齿类爬行动物,槽齿类被认为不仅是鸟类而且是包括恐龙在内的多数爬行动物的祖先。他认为,兽足类恐龙、鸟类和翼龙都起源于这一类动物。他的观点在20世纪盛行近半个世纪。在他看来,恐爪龙和兽足类恐龙都太特化,不可能是鸟类直接的祖先,其他类中的伪鳄类是鸟类更合适的祖先,因此这一假说有时被称为鳄类起源假说。布洛姆早在1906年就提出伪鳄类群是鸟类祖先的说法。尤其是当他描述一种伪鳄类恐龙——派克鳄时,对鸟类起源的说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始祖鸟仿真图始祖鸟的骨骼构造既接近爬行动物,又具有典型的鸟类特征,故引起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们广泛而浓厚的兴趣。鸟类的起源是生物学上难解的谜。1926年丹麦古生物学家海尔曼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巨著《鸟类起源》,在书中逐一评估各个类群,海尔曼观察了兽足类恐龙与鸟类后,虽然其中有相当多雷同处,但兽足类恐龙缺乏锁骨而将其排除,因为根据多罗的演化不可逆定律,在演化中消失的构造决不能重新获得。而伪鳄类却没有任何反面证据。那么惟一剩下的可能便是事实了。以美国的古鸟类学家马丁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则认为两者在头骺解剖结构和脑颅的形态上较为相似,但这些相似之处在其他古龙类中也可找到。从始祖鸟保留下来的一系列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可以看出,它适应飞行的各方面构造还很不完善,所以推测它大概还只能在低空滑翔。但是关于始祖鸟是如何从陆地行走变成在天空滑翔的,科学家说法不一。一种意见认为它原来是一种善于奔跑的动物。从奔跑开始,在奔跑中用前肢来拍打空气以加快速度,这时候前肢上由鳞片变成的原始羽毛的变异类型在适应这种习性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完善,最终发展出带羽毛的翅膀,由翅膀扑动而开始离开地面到空中滑翔。这种理论称为鸟类飞行起源的“奔跑说”。另一种意见认为,始祖鸟原来是树栖的,在树上利用带羽毛的翅膀滑翔是一种有利的活动方式,这使前肢上由鳞片变成的原始羽毛的变异类型获得了更多的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最后终于发展成带羽毛的翅膀而获得飞行能力。这种理论称为鸟类飞行起源的“树栖说”。后来,根据在德国获得的第五块始祖鸟的标本来看,它不但翅膀上有爪,后趾末端也有尖利而弯曲的爪。这种爪对奔走不利,而对攀缘树枝有利。这似乎支持了树栖说。1995年中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一种古鸟化石,后定名为孔子鸟。孔子鸟有一发育的喙嘴,上下颌没有牙齿,尾锥骨进化缩短,胸骨发育,前肢变成了翅膀,但残留强壮的大爪钩,比德国始祖鸟稍有进化。科学家认为由于孔子鸟与现代鸟类关系比始祖鸟更密切,所以很可能它才是鸟类的真正祖先。孔子鸟的发现及其研究结论又使沿用了138年的赫胥黎结论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始祖鸟化石是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不久发现的,它兼具爬行动物和鸟类的特征,被认为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中间类型。在进化论者为之欢呼之时,达尔文却并没有因之得意,他十分清楚,化石的证据显明中间类型的缺失,对他的理论是致命伤。始祖鸟头骨结构始祖鸟头骨大象有时是权威的象征,拥有一头大象意味着主人地位的超乎异常。因而18世纪前贵族们别出心裁利用大象行走时有节奏的摇晃来增加性快感。这是18世纪末的细密画,一对情人在象背上寻欢。西伯利亚的庞然大物1900年夏,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布列佐夫卡河岸上,两个猎人在追踪一只麋鹿的足迹。然而他们并没有追寻到想要的目标,却意外发现了一具巨大的动物尸体。这个庞然大物形状十分怪异,身上长着长毛,一对长长的牙齿肆无忌惮地伸出嘴外。这显然是一只形状怪异的大象。但猎人从来没有看到这样怪异的大象。此时他们完全没有了追赶麋鹿的兴致,便拿起斧头砍下象牙,并把它割成几段。直到几天后,一个叫雅夫洛夫斯基的哥萨克人才把他们的发现通知了地方当局。当局随即给圣彼得堡科学院汇报这一重大发现。次年5月份,三位俄国科学家受科学院之托从圣彼得堡启程到西伯利亚,设法把那只称为“长毛象”的庞然大物运回科学院。科学家来到目的地,看到长毛象的四肢完全埋在冰雪之中,只有一个巨大的脑袋昂然挺立于空中。为了把这只冻结在地底下的庞然大物挖出来,他们在它的周围搭起了一间木屋,用两具炉子给房子加温。随着温度的渐渐升高,长毛象的身体慢慢变软,皮毛开始分离,内脏也显露出来,溢由于远古时大象都分布于非出阵阵恶臭。洲和北美,西方人在中世纪对大象印象不深,画家们只三位来自圣彼得堡的科学会想起它们的长鼻和长牙,其他部位就大相径庭了。家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切割了庞大的骨架。他们把它分成若干块装进袋子里,在冰雪中进行速冻处理,然后声势浩大地用10辆雪撬装运回圣彼得堡。这头巨象的肉、骨头和内脏共有一吨重。这是现代人亲眼目睹的第一只长毛象。长毛象是生活在30万年前到1万年前的一种大型动物,大约在3700年前才灭绝。一般身高约2.5~3.5米,重约6吨,适合极度寒冷的气候。它的背部的毛最长可达50厘米,长毛下面还有一层绒毛,皮下脂肪厚达9厘米。长毛象的头颈部分还有高耸的大驼峰,可以储存大量的脂肪,这些都是对生活在冬季寒冷、食物较少的地区的适应。为了完整地使长毛象重见天日,考察队融合新旧技术,最初使用地面透视雷达寻找长毛象遗骸的确切位置,随后人工凿开永久冻土。发现长毛象是一次生命的奇遇。三位俄国科学家从圣彼得堡千里迢迢来到西伯利亚。他们计划支付1.6万卢布使深陷泥淖的长毛象重见天日。但恶劣的条件使他们举步维艰。长毛象也有人称为猛犸,在北半球的分布极为广阔。据说最初出现在非洲,后广布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大约在20万年前,长毛象来到西伯利亚定居。在远古年代,从欧洲西邻大西洋起向东,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北部,越过白令海峡,延伸到北美洲,都能看到长毛象的影子。长毛象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的成熟雌象与所生小象组成象群,构成母系社会,象群由数头至数十头组成,最年长的雌象任象群领袖。雌象通常一胎产一仔。根据长毛象的不同种类,更新世或冰河期的长毛象有不同的种类。以下是在欧洲和亚洲发现的长毛象种类:南方长毛象,生活在230万年前~80万年前,适应热带稀树草原环境,腿到肩膀处的身高为4.5米。干草原长毛象,生活在80万年前~30万年前,适应干草原环境,到肩膀处的身高为4米。长毛猛犸象,生活在30万年前~3700年前,适应干冷的大草原环境。它是最小的一种长毛象,它到肩膀处的身高仅为3米。北美洲也发现了至少三种大型长毛象和一种小型长毛象:南方长毛象,生活在170万年前~40万年前,适应温带气候,到肩膀处的身高为4.5米。哥伦比亚长毛象,生活在40万年前~1万年前,适应干草原环境,到肩膀处的身高为4米。长毛猛犸象,生活在3万年前~1万年前,适应干冷的大草原环境。矮脚长毛象,仅存于加里福尼亚海岸的海峡群岛,生活于15000年前到1万年前,它到肩膀处的身高仅为1.6米。这只发现于西伯利亚冻土中的长毛象,尽管死去有2万年之久,但其中有许多的皮毛甚至是血肉都是新鲜的!古生物学家称,这类超级大象灭绝于3700万年前,估计与冰期的加剧有密切的关系。板齿型真象包括现存的非洲象、亚洲象以及已经灭绝的长毛象和古菱齿象等。长毛象不仅是最著名的真象类,也是所有史前哺乳动物中最著名的成员之一。这是史前的一幅长毛象壁画。象类的主要特征是那又长又粗的鼻子,它笨重却灵敏。大象休息时,它的长牙会自动支撑着沉重的长鼻,而与天敌的搏斗中,长鼻也会置于长牙的保护下。这是一幅绘于17世纪的美洲寓意画,表现中世纪时期大象在美洲的生活画面。长毛象是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它们的鼎盛时期自上一次冰河时代直到100,000年以前,活动范围横跨整个北半球。据罗斯尼的《夺火记》记载,最初看见长毛象的乌拉姆人,发现它的长鼻柔韧灵活,不禁高喊:“陆地上的万兽之王!”长毛象适合寒冷天气,在远古,西伯利亚是长毛象经常出没的地方。有消息称,前苏联储藏了可观的长毛象牙。在美国和加拿大,长毛象牙由每公斤300美元上涨到800美元。这是一幅长毛象牙剖面图。它的尸体还是新鲜的在西伯利亚冻土带的长毛象奇遇中,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古生物学家拉里·阿金布罗德是经历这个激动人心场面的幸运者。这位66岁的老学者用手触摸着冻僵的巨兽,感慨万端地说:“第一次接触到这家伙的感觉就如同父亲抱着初生的大儿子一样。”早在30年前,他就对这种动物着了迷。在一次考古工作中,他们本来的目的是要发现史前人捕猎巨兽的证据,但他忽然意识到,使他更感兴趣的是“猎物”而不是“狼人”。 1999年3月的一天,他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被邀请参加一个刚刚组建起来的国际考古队,它的宗旨就是在西伯利亚冻土带挖掘远古时期的长毛象。从那以后,他的考古方向改变了,他要揭示长毛象这一远古动物之谜。对于地球上这种生活在上万年前的庞然大物,人类迄今几乎一无所知。人们普遍认为,长毛象的消失与地球气候变化有关,随着冰川后退、气温上升以及后来出现的干旱,长毛象无法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最终灭亡。但是这种观点难以解释一个事实:在更早时期的气候变化中,有时气候突变更为剧烈,长毛象却并未灭绝。这具尸体在这种极其特殊的条件下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还要利用它进行一系列尖端科学实验。关于古长毛象的鲜肉是怎样保存下来的,一直是个谜。有关它的死因更是见仁见智。有人说,这是古长毛象在觅食时失足坠下冰川而死,最后被天然冰箱冻藏起来,所以能历经万年而保持新鲜。但是人们发现古长毛象的地区并没有冰层或冰川,只有冻土苔原地带,而冻土是由土壤、沙或者淤泥构成的也就是说长毛象是在冰土里保持新鲜的。而且,西伯利亚在一万年或者更久以前并没有冰川。据此,又有人说,这些长毛象是由它们生存的上游冰川失足坠入河中,顺流冲至下游河边并被埋在淤泥里。这也是说不通的,因为古巨象并不是在河边找到的,而是在离河很远的苔原上找到的,最重要的是,它们都保持站立或半跪的姿态,应该是瞬间死亡。食物冷冻专家则说,像西伯利亚这样的气候,决不可能速冻古象。在一般情况下,要速冻400千克左右的肉,需要零下45度以下的低温,而要速冻体积达23吨并有厚毛皮保暖的活生生的长毛象,估计需要摄氏零下100度以下的低温,而我们居住的地球,从未有过这样的低温!更何况,这头发掘自毕莱苏伏加河畔的长毛象,毛发里还藏有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长的金凤花,在阳光下悠闲地啃着金凤花的长毛象,突然被严寒当场冻死,这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这是原始人类捕杀长毛象的情景。他们赤裸着身子,用弓箭或陷阱使长毛象就范。而悬崖的石壁也能成为长毛象通向死亡的滑道。这是暹罗国王的象群。当地人用大木桩和树搭成栅栏,把象群围在里面,以便驯养。在这里经常上演众象斗虎的惊险节目。有人推测,这头古代长毛象正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带上吃草时,寒冷的狂风突袭了它,这种温度极低的狂风,像电冰箱里循环的冷气,瞬间包围住长毛象的全身,使它的内脏立刻冻结,血液也全部冻成冰。几秒钟之内,它就死亡,几小时之内,它变成了坚硬的塑像,年复一年地沉入地下。然而,很多人并不同意上述推断,因为如果真有那样的狂风的话,所有的动物甚至整个地球都被毁灭了。这头古长毛象的肉为何万年新鲜不变,可能是一个永远的谜了。为了使冻土中的长毛象身体变软,考察队在挖掘物的四周建起小木屋用以解冻。人们从长毛象变软的尸体上闻到了阵阵恶臭。这说明经过漫长的岁月动物肌体并未腐朽。这个谜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科学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