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姓党:牢记共产党人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6 02:45:26

点击下载

作者:张娟,高洪涛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党员姓党:牢记共产党人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

党员姓党:牢记共产党人的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试读: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新形势下重提“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身份,一般来讲是指某个人的出身或社会角色;职责,是指某个人所担当的某项工作任务及要承担的责任。对共产党员来讲,不论其出身或社会地位如何,第一身份就应该是共产党员;不论其承担什么样的工作,第一职责就应该是为党工作。建党九十多年来,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忠于理想信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业。在战争年代,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共产党员前仆后继、英勇牺牲;和平时期,广大共产党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各条战线上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共产党员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富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国梦的领路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员姓党,抓作风必先强党性。党性是什么?党性不是抽象的,不是遥远的,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性,也是阶级性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现,是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等各方面要素的综合反映。它是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党性宗旨,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对待事业、带动群众。增强党性修养,决不能忘了“我是谁”,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端正角色认知,坚守党的政治信仰、政治品格不动摇;决不能忘了“为了谁”,才能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找准前进的方向,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决不能忘了“依靠谁”,才能找到党的基本工作方法和力量源泉,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不动摇。

党员干部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党的先进性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因此,广大共产党员只有牢记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努力为党工作,才能实现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党员干部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忘记了共产党人的身份和职责,贪图享乐,道德滑坡,成了金钱美色的俘虏,滑向了犯罪的深渊,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因此,今天要求广大共产党员强化党的意识,牢记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意义相当重大。

牢记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员姓党”这一根本,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求广大共产党员以德立身,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要求广大共产党员端正学风,好学上进;要求广大共产党员开拓创新,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要求广大共产党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防微杜渐,面对诱惑,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懈怠不堕落不忘本,时刻不忘自己姓什么叫什么。牢记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广大党员干部就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牢记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广大共产党员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战胜小我,实现大我,做一个有精神、有激情的共产党员。

第一章 我是谁,为了谁,明确人生航向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无论他有什么样的社会身份,担任什么样的社会职务,都应该牢记第一身份,坚守第一职责,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

我是谁?为了谁?共产党人的时代之问

“我是谁”、“为了谁”,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需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认清“我是谁”,端正角色认知,搞清出发点,才能弄清目的地,真正懂得“为了谁”。

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

我是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岗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可以作出不同的回答。

在某些人看来,我就是这方土地上的领导或有关部门的主管,是手中有实权的人,无论你是谁都要找我办事,离了我不行;而有些人虽然自己没有实权,但因为有个有实权的老子,在“关键时刻”也能喊出“我是有身份的人”之类的语言……近年来,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淡忘了群众,脱离了群众,忘记了“我是谁”,发生了角色错位,由“公仆”变为“主人”,做出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严重地损害了党的形象,割裂了党群关系,动摇了党的根基,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有的人高高在上,目中无人,拿腔拿调,颐指气使,下基层、搞调研,不是带着问题去,迎着群众的困难走,而是前呼后拥,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对着镜头站;有的人生活奢侈,钟情于感官刺激,穿梭于歌厅舞场,孜孜于声色犬马。这些人忘记了“我是谁”,觉得当干部应该有“官样”、有“架子”、有“气派”。心中有了“官念”,行动上有了“官态”,感官刺激上追求“官福”,结果必然是栽跟头。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回答。这就是“党员姓党”,“我是党的人”。孔繁森同志深知“咱是党的人”,才能“生能舍己”、“死不还乡”。对共产党员来说,牢记自己姓“党”,“是党的人”,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牢记自己姓“党”,就能事事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力实践党的宗旨,一丝不苟地执行党的纪律,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蚀。牢记自己姓“党”,就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甘愿吃亏、无私奉献。牢记自己姓“党”,就能在公与私、名与利、生与死的面前作出正确的选择,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忘记自己姓“党”,势必会淡化党员意识,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见利忘义,争名夺利,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损害党的声誉。

党和人民究竟是什么关系

对于“我是谁”的设问,邓小平同志的回答是:“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句通俗、直白而饱含深情的话语告诉我们,人民才是父母。周恩来总理对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过一句话:“今天,你是‘国宝’,我是人民勤务员啊!”有句歌词写得好:“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同样简单而直白地告诉我们:“我”是普通一兵,是一名来自人民并服务人民的勤务员。我们党拥有焦裕禄、吴天祥等一大批视人民为父母的优秀党员干部。他们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了共产党人的丰碑。

弄清楚“我是谁”,首要的问题是要搞清楚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决定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没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没有我们党、就没有我们的共产党员,这样我们就正本清源,弄清楚了我们是从何处来的。我们每一个党员和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和人民群众都是平等的,没有自己的特权和私利。但作为党员,有党员的标准,有党员的责任,有党员的义务,因为党员又不是普通的人民群众,而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先进分子,是先锋队成员。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是理论水平、个人素质、工作能力,都应该高于普通的人民群众。这就是共产党员与普通群众的区别,也是理解“我是谁”的关键。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共产党员也是人民的普通一员,是人民的一部分。共产党员必须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必须情系群众,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必须感恩群众,以实际行动回报群众;群众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力量,必须敬畏群众、依靠群众。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才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座永远的靠山,在前进的征程中所向披靡;才能始终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永远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正常的自然人和国家公职人员,还是一名党员和人民公仆。党员身份是最重要、最特殊的身份,是第一身份和最高身份。

为谁立命、为谁谋利?

当我们解决了“我是谁”这一问题后,自然就会理解“为了谁”。回答“为了谁”的问题就是要端正目标,搞清楚我们干事业、做工作、创政绩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了谁?毛泽东同志对这个问题回答得很精辟——“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我们党的宗旨。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生活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的奋斗实践中。党章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凝聚起巨大的前进力量。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弄明白“我是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进一步弄明白“为了谁”的前提与基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因此,弄明白“我是谁、为了谁”,归根到底是为了增强践行党的宗旨的主动性、自觉性。我们无论身居何位,也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亲人、知心人。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时刻牢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会少点私心,多点爱心、公心、小心、细心和关心,让群众开心。

人生身份有多重,第一身份是党员

什么是人生身份?这似乎是一个人人熟知的常识概念,却又容易被人们忽视。对人生身份的规范界定和诠释,需要作一番深沉的思考和探究。

身份≠地位

2009年版的《辞海》对身份做如下解释:身份,亦作“身分”。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身份是一个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交叉范畴,其涵义首先是身份的本身意义,就是说明是谁、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是用来定义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如雇员和雇主的关系、父子关系、同事关系等。身份一经确定就相应地与他人存在了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即纵向的关系和横向的关系,前者是上下关系,如亲子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后者是平行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朋友关系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讲究身份的国度,人们的生存资源主要依据身份及身份之间的关系而配置。中国封建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身份制社会,这种身份制度主要体现在君权、父权和夫权上。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之间是一种绝对的人身支配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被这个东西所迷惑、为这个东西而执着。即便圣人孔子也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为了身份或者说名分,勾心斗角,演出了许多宫廷大戏,直到今天在电视荧屏上还到处充斥着这些宫廷剧。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变换一个身份或名分而明争暗斗,这样的故事也是屡见不鲜的,有的人还以身份来划分等级。

近几年比较轰动的例子是在2009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一名19岁的女讲解员制止一名中年妇女伸手触摸1000年前的西夏壁画,结果该妇人大怒并打了讲解员两记耳光。在接受民警询问时,该妇人的丈夫说:“你们不要浪费警力,这里不就是一个景点吗?不就是一个小服务员吗?我们是有身份的人,几分钟的一个小事,你们不要把事情搞大了。”该故事的主角觉得自己是有身份的人,在他们眼里,身份成为了一种等级的标签,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是没有什么身份的,小服务员是没有什么身份的。他们这种胡言乱语是不可避免地要被舆论耻笑的。

什么是地位?地位一般是指一个人在其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身份与地位两者之间尽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却并不等同。在法律意义上不同的人地位都是平等的,身份都是不分贵贱的。当然,可能在一个组织中,因为个人的职务、职位以及由此显示出的重要程度不同,而被社会习俗认为地位有高低之分,但却不能因此而认为人的身份有贵贱之分。

身份多变亦多重

一个人从出生到在这个世界上成长乃至消失,身份的转变要经历多次。出生之前,是母亲腹中的胎儿;呱呱坠地之后,是祖辈的孙子孙女、父母的儿子女儿,继续受到长辈的呵护;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具有学生的身份;进入社会后,或者是打工仔、小老板,或者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的员工等。一个人随着自身的成长,身份的转变是永远存在的。而且,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意识的变化也可能带来身份的转变。

有这样一个人,他中过秀才,参与过公车上书,当过满清四品大员,和康有为、梁启超、黄兴是好友,跟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怂恿过袁世凯称帝,赞同过孙中山共和,营救过李大钊,北伐时说毛泽东能得天下,是杜月笙的师爷,入过佛门,加入过国民党。这个人的身份转变何其多啊!你可能更想不到的是,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1929年,由潘汉年介绍,经周恩来批准,已步入晚年的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这个人是谁?他就是杨度。作为周恩来直接领导的地下党员,他为党做出了不少贡献。还有这样两个人,上个世纪“五四运动”时期的曹汝霖和梅思平。曹在“五四运动”时期,被指为卖国贼,住宅惨遭烧毁;在“五四运动”后他开始热衷于慈善活动,每年冬天,曹家都向拉洋车的车夫施舍100套棉衣;上世纪20年代,由曹发起,在阜成门内白塔寺沟沿建了一所医院,取名中央医院,即为今天的北大人民医院的前身;在抗日战争时期,曹汝霖不愿意与日本人合作,拒绝担任伪政府总理大臣一职。与之相反,“五四运动”的健将、在火烧曹汝霖住宅中冲在前面、放了第一把火的是谁呢?即当时的北京大学学生梅思平,但他后来却在抗日战争时期主动投靠日本人,出任过汪伪政权的组织部长、内政部长、浙江省长等要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汉奸,梅思平的继母梅王氏率同他的两个异母妹妹在报上刊登启事,与梅脱离一切关系,称其“附逆作贼,害国辱祖”。这两个人身份的转变给我们带来多少感慨!

一个人同时也可以具有多重身份。马克思曾论断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同时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社会关系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包括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等。社会关系的涉及面众多,主要的关系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因此,单个的人不可能仅仅有单个的社会关系,换句话说,一个人同时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如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存在着与家庭内部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单位的成员存在着与本单位内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存在着与这个国家之间及与这个国家的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着的这些关系,决定了一个人同时是具有多重身份的。即便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是具有多重身份的。婴儿一出生,从法律意义上讲,就具有了一个国家公民的身份,要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同时由于血缘关系,还具有了其子女的身份,要受到父母的抚养和关爱。一个人随着自身成长,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多,那他也就有了更多的身份,他可能加入共产党组织,具有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为谋生进入企业,具有了该企业员工的身份;也可能由于爱好的相同,具有如某个钓鱼团体的成员、某个小自助旅游团体的成员等身份。

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

共产党员也具有多重身份。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党章的第二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但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仅仅具有“共产党员”这一个身份,党章中也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说明了共产党员还同时具有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身份:可能是工厂里一名流水线上勤奋工作的工人,可能是一名学校里教书育人的教师,可能是一名在农村勤苦劳作的农民,可能是一名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尖端科学严谨工作的科学研究者,可能是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可能是一名祖国边陲上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即便在党组织内部,他可能是一名担负重任的书记,也可能是一名党小组的成员。但是无论他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职务,只要加入了党组织,可以肯定地说,他就具有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

既然每一名共产党员都会具有多重身份,那么共产党员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呢?那就是永远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一个党员对社会对家庭的贡献可以有多有少,社会职务可以有高有低,身份可以有多种多样,但是第一身份永远是共产党员。

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就是说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是其所有身份中最至高无上的。可以说,一名党员对共产党员这个第一身份看重程度如何,决定了其思想觉悟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党员意识的强弱。在这一点上,一些中央领导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1992年,刚刚成立没有几年的希望工程还不被人们所熟知,邓小平同志就两次委托身边工作人员为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青基会办公室人员要求留下捐款人的名字时,他便在捐款人姓名栏里写下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几个字。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是由一名工人做起,后成为全国政协主席的“平民政治家”,他的传奇人生经历,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就是他,把自己《学哲学 用哲学》和《辩证法随谈》两本书的稿费100万元人民币捐给了桑梓助学基金会,以帮助家乡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媒体还报道过,1996年至2006年的十年间,李瑞环同志累计拿出个人稿费、奖金及收入53万余元,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匿名资助了天津市十九所普通高校中的148名贫困大学生。无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还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员的李瑞环同志,他们看重的都是共产党员这个身份、这个名分。在他们眼里,一切的职务一切的名分,都不如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更有意义!

岗位职责分行当,为党工作是第一

什么是职责?职责是指担任某种职位,为履行一定的组织职能或完成工作使命,所负责的范围和承担的一系列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承担的相应责任。职责是职务与责任的统一,由授权范围和相应的责任两部分组成。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内,一个人要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具有不同的职责。从小的方面,如一个家庭内部看,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职责。从大的方面讲,从事不同的行业就具有不同的职责。农民的职责是好好种地,工人的职责是好好做工,学生的职责是好好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医护人员的职责是救死扶伤。

一个人在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身份、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决定了他有各种不同的职责。在家庭内部他应履行家庭成员的职责,在社会组织中他应承担组织成员的职责。如果是共产党员,就应该承担共产党员的职责。

共产党员的第一职责

共产党员的职责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说是服从组织,有的说是为群众服务,有的说是为领导服务,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共产党员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共产党员首先是党的一分子,因此其第一职责就是为党工作。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方永刚,一直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28个奖项,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在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以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另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他经常在化疗间隙,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员们上课,经常带病去给各个单位的理论学习作辅导报告。他说:“不管癌症是中期还是晚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方永刚用他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第一职责。

为党工作与为人民服务

任何一名党员,都具有多重社会属性,既是社会的一分子,又在各自的社会分工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共产党员在社会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他有本角色和职业所规定的职责,同时他还具有共产党员这一身份所规定的特殊职责,这一职责就是为党工作。那么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如何看待为党工作这个第一职责呢?第一,其他一切职责都不能同为党工作这个第一职责相违背、相冲突;第二,共产党员要服从组织安排,服从组织需要,不能跟组织讲条件;第三,要正确认识为党工作和为人民服务的辩证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党工作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记宗旨、明确职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上个世纪90年代的模范共产党员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听从党的召唤,克服困难,三次进藏。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到任仅4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使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

他像虔诚的信徒和苦行僧一样地笃信着心中的信仰,执着地坚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无怨无悔,持之以恒。孔繁森是个孝子,在人民和母亲都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赴藏的艰难征途;孔繁森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深爱着妻子儿女,当高原藏胞更需要干部、更需要帮助时,他忍痛割舍了亲情。妻子上抚养老母、下养育三个孩子,精神和物质上都不堪重负,孔繁森却把有限的工资用到更困难的藏族同胞身上。在西藏工作期间,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作为一位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生活的地委书记,他清贫和节俭得让人难以置信。他对自己是那样苛刻,对别人是那样大方,死后只留下几个纸箱子和仅有的八块六毛钱。

从孔繁森同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东西呢?作为儿子,他上有高堂需要赡养;作为丈夫,他有妻子需要照顾;作为父亲,他有年幼的子女需要抚育。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孔繁森义无反顾地服从了党的需要,不是一次而是三次在藏区为党工作,直至把生命留在高原大地。

身份不迷失,行动有方向

党员干部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资历多老,其本质身份仍然是共产党员;尽管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身份”,但其第一身份就是共产党员。这是因为共产党员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称号,代表了更高的人生追求。

一个光荣的称号

共产党员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称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是先锋战士的美称,是先进分子的英名,是崇高精神的象征,是纯真人格的标志。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浓缩了共产党员的全部优秀品质。在这些“特殊材料”中,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是两个重要方面,也可以说是共产党员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应该说,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是至高无上的。

中国先贤孟子曾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意就是说,生命,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时,就要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对一大批共产党员来说,共产党员的身份就是正义的化身,比生命还要重要。《红岩》小说里面刘思扬的原型人物刘国志,由于在重庆组织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遭到逮捕。被捕以后,家里面两次营救他,他哥哥从香港回来,送给国民党特务机关纯金香烟盒和劳力士手表,收受贿赂的国民党官员告诉刘国志只要他写份退出共产党的声明书就可释放他,但是,刘国志坚决不签字,他说:就算是我死了,只要党组织存在,我就没有死!因为珍惜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有多少革命先烈失去了生命!

抗战胜利后不久,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向蒋介石提出释放叶挺的条件。叶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一个农民家庭,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先后任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北伐时期的第四军独立团团长,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信仰三民主义转而信仰共产主义,参与指挥南昌起义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之后,获救出狱的他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遇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叶挺获释后,国民党军统头子沈醉特地去白公馆与叶挺见面,想知道共产党的高级将领被释放后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因为军统监狱中也囚禁过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和军统要员,他们被释放出去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要么是尽快与家人见面,要么是设筵大宴宾客。而叶挺的回答却让沈醉大吃一惊,叶挺说:“我是一个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共产党员,所以,我出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请求组织恢复我的党籍。”在叶挺心中,共产党员的这个身份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要重要。

一种至高的追求

共产党员这个身份符号代表着更高的人生价值。什么是人生价值?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歌德说过:“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人生总是社会的人生,人生受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制约。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是由个人评估,而是由社会关系衡量的。个人主观上,也许能够按人生意愿去演化自己的人生历程,但客观上,个人的这些人生意愿多大程度能够遂愿,总是受社会关系诸多因素制约。一个人只有满足社会需求,才能获得自我生存的有利基础。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人的社会价值,社会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和满足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劳动、创造和贡献,是人的价值的基本标志,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最为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从党的性质和宗旨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为人民谋福利,是党生存和活动的唯一宗旨。这一宗旨体现在共产党人的实践中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取向。一个人,当他选择了做共产党员,那就等于选择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

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共产党人的本性是大公无私。一个共产党员的其他身份,如职业身份、家庭成员身份等会带来其他的价值取向,但这些价值取向都比不上共产党员这个身份的价值取向更为崇高,即在所有价值取向中,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最为崇高的。因此,共产党员应该成为党员的第一身份。

共产党员这个特殊的“第一身份”,决定了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刻牢记这个第一身份,我们就不会在行动中迷茫;时刻牢记这个第一身份,我们就不会忘记自己身上的职责;时刻牢记这个第一身份,我们就不会脱离群众;时刻牢记这个第一身份,我们就不会丢掉本色。

忘记身份就意味着背叛

忘记党员身份,人民群众就会不高兴,人民群众就不会答应,党员不以实际行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会影响到党的威信,我们党的事业就有阻力。

近年来,有一些共产党员忘却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把“党员”当成一个简单的称号,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宗旨观念淡薄,思想蜕化变质,经受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所俘虏。在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种种与共产党员身份不相符的言行举止:有的丧失理想信念,有的脱离群众,有的作风轻浮,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他们只讲金钱不讲信仰,只讲“实惠”不要“主义”,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欺上瞒下,大搞权钱交易,谋取非法利益,做出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他们不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个人的私利,这方面的教训是屡见不鲜的。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9621件,结案13948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6517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373人。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7859件,结案13667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2893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334人。201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306822件(次),立案155144件,结案153704件,处分160718人。2013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950374件(次),立案172532件,结案173186件,处分182038人。

忘记了党员这个第一身份,就会蜕化变质,丧失本色。共产党员只有牢记“第一身份”,才能始终保持信念的坚定、思想的纯洁和情趣的健康,才能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发展党的事业和服务人民群众上。每一名党员都应当始终牢记和珍惜自己的“第一身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忘本色,全心全意做好党交给的任务,承担党员身份赋予的责任。

职责记心中,事业有保障

共产党员加入党组织后,就成为党的一分子,为党工作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天职。每一个党员都不应该忘记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目前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有着光明和灿烂的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而党的事业的成功要靠全体共产党员的艰苦奋斗、恪尽职守、努力工作来实现。党的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事业,更是全体共产党员的事业。在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前仆后继、英勇献身,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

党员身份永不退休

一个共产党员一生中有多种身份,但是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同样地,一个共产党员一生中因为角色和身份的变化,会有多种不同的职责,但为党工作永远是第一职责,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就是共产党员的努力方向。一个共产党员一生可能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年老退休的时候,但是一个共产党员只要入了党,忠诚于党,就永远是党的人,党员的身份永远不会退休,为党工作这个第一职责也永远不会消失。在这方面,党的好干部杨善洲就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杨善洲,男,云南保山施甸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杨善洲从1953年担任区委副书记起,先后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1977年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直至1988年退休。他很少待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碰上饭点,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为提高亩产解决群众温饱,他亲自试验并示范推广“三岔九垄”插秧法。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沿用这个方法。他还推广了“坡地改梯田”、改籼稻为粳稻等做法。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排第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就这样,他在这里一待就是21年。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2010年春天,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村民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从地委书记到普通党员,杨善洲从未忘记自己的“第一身份”、“第一职责”,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诠释党的宗旨,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地,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对自己的使命念念不忘。“共产党员的身份永远不退休”,正是他牢记“第一身份”的充分体现;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为党工作是第一,也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指出:“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共产党员的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这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个人加入党组织后,不仅要在身份上、思想上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更要在行动上成为一个共产党员。如何在行动上成为一个共产党员?那就是时时处处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时处处准备听从党的召唤,时刻准备着为党工作。从这个角度上讲,为党工作就是共产党员的第一职责。

牢记身份和职责关乎者大

牢记第一身份,坚守第一职责,是改革攻坚克难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敢于啃硬骨头。”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广大共产党员的忘我牺牲、艰苦奋斗,迫切需要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这就更要求我们共产党员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第一身份和职责。

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多体制机制难题还亟待破解。党员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根植人民、造福人民、服务人民,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树立起克难攻坚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毫不动摇忠诚使命,义无反顾献身使命,矢志不移完成使命。

牢记第一身份,坚守第一职责,是新形势下党执政兴国的需要。党要执政兴国,就必须全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连续30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实现第四个10年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在这个阶段,往往容易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和高风险期,面临着如何跨越“转型陷阱”的问题。我国今后十年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是提高经济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的发展阶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迈上一个大台阶、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的发展阶段。要打好这场攻坚战,队伍要整齐,武器要精良。党的执政主体是广大共产党员,如果共产党员不能牢记第一身份,坚守第一职责,党执政兴国就无从谈起。只有广大共产党员牢记第一身份,坚守第一职责,全党才能团结统一,才能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力量来自信心。信心有多足,迸发出来的热情和动力就有多大。每名党员干部必须牢记第一身份,坚守第一职责,坚定“三个自信”。只有对自己所信仰的理论、道路和制度高度自信,才能始终坚定信念,始终保持激情,才能使自己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创造骄人的成绩。

明确第一职责,同心共筑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中国梦是你的梦、我的梦、大家的梦,是13亿中国人共同的梦。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岗位,不辱使命,奋发有为,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艰辛辉煌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不断产生新的更高期待。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只有随时随地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维护者和实践者,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核心骨干队伍。广大共产党员是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应践行第一职责,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领群众“逐梦成真”。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汲汲以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广大共产党员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能量维系着中国的希望和未来,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党员是党的细胞,只要每个共产党员都始终牢记和珍惜自己的第一身份,忠实地履行党员的第一职责,在政治上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对工作满怀激情,对事业全心全意,我们党就能永远赢得人民的信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早日实现。

在逐梦中砥砺前行

共产党员要牢记第一身份,坚守第一职责,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共产党员要具有实干精神,做求真务实的典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梦想照进现实,最终在于实干。实现中国梦最终需要每个人树立实干意识,努力做到求真务实,不空谈、不张扬,言必行、行必果,用心想事、专心谋事、真心成事,拿出令人信服的成绩。党员干部要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长城,严格贯彻落实“三严三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在名利、权利、金钱、美色、人情等考验面前要保持理智,严于律己,存正气,禁贪欲。

共产党员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要做践行宗旨的典范。要以民为本,不断为人民群众造福;同时要紧紧依靠人民,因为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底也是为了人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党员要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谋求更好的发展。要以好的工作作风、饱满的精神状态、良好的工作业绩,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要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困难,办实事,办好事。每名党员在难题面前,都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要有追求卓越的大胆识、大气魄。在风险面前,要敢作敢为、敢担责任,遇到困难和矛盾敢于挺身而出,当人民群众的生活遇到问题时要主动解决,而不是推诿责任,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做为民服务的表率。

共产党员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做艰苦奋斗的典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基本要求,使艰苦奋斗成为一种行为方式,自觉做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个人梦连着家国梦,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是中国梦。梦想需要憧憬,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要想梦想照进现实,作为不同阶层的先进分子,共产党员必须坚定做中国梦的忠实践行者,为实现中国梦而凝心聚力、艰苦奋斗!

第二章 社会在变迁,共产党人的身份职责永不变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无数的共产党员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牢记第一身份,坚守第一职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业绩。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员或隐姓埋名深入虎穴,或冲锋在前不惜牺牲;在经济建设年代,众多共产党员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为民谋利;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们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路、小康路……在他们身上,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和为党工作的第一职责。

为了理想信仰,甘洒热血写春秋

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心中的太阳,它能照亮生活中的每一步路;崇高的信仰,是一个人心中宝贵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有无数优秀的党员为了理想和信仰,牢记身份,坚守职责,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方志敏:为信仰,写下千古清贫绝唱

方志敏同志生于1899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他历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1935年1月24日,他不幸被俘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著。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

1924年11月,方志敏和赵醒侬一起在南昌市郊区创建扬子洲农民协会,这是江西最早的农协。1925年夏,方志敏在家乡漆工镇湖塘村,创建了赣东北第一个农民协会,同时开展“打土豪、减租减息”的斗争,在家乡掀起了农民运动。他同毛泽东、彭湃一样,都是党内最早认识农民问题重要性的革命家,较早地致力于开展土地革命。方志敏同志还参与创建了我们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是我们党最早实行对外贸易、最早发行红色股票的党员,充分显示了他开阔的眼界和超前的思维。

就是这样一个雄才大略之人,将自己的生命“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留下了千古清贫绝唱。他的品格、他的睿智、他的卓越,为当时的执政党领袖蒋介石敬慕。蒋亲自前往南昌,意欲降服而不得。就是这样一个人,把他的毕生才华和生命贡献给了他的理想、贡献给了他的信仰!

瞿秋白:为理想,高唱凯歌赴刑场

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赞扬过一个人:“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这个人就是瞿秋白,两次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者,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一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者、理论家和宣传者。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充实而璀璨。他思想先进,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留下了诸多第一:我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我国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丰采的第一人;我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创作了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创办了我们党第一张日报;他还是系统地给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他本是一个文人,却因为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毅然从政,并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奋斗终生。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采取各种手段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他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并在狱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是国家前途的光明。”6月18日,国民党宣布枪决令,他视死如归,说:“人之公余稍憩,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也?”他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慷慨就义,死时年仅36岁。

清贫与刑场,打不破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白色恐怖下,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有多少英雄为了理想和信仰献出了生命。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罗亦农于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被捕。他在狱中写下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4月21日他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中共中央在1928年5月30日出版的《布尔什维克》第20期上,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专文,题目是《悼罗亦农同志》。文章写道:“亦农同志被害了,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蔡和森同志,1931年6月因叛徒出卖,在香港被英帝国逮捕,引渡到广州,被广州军阀陈济棠杀害。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齐名的广州起义领导者张太雷同志,在指挥战斗途中遭敌伏击牺牲。领导海陆丰农民武装起义的彭湃同志,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出卖被捕,30日在龙华英勇就义。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邓中夏同志,1931年5月在上海被捕,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军事领导人,如寻淮洲、黄公略、曾中生、贺昌等年轻有为的红军将领,也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他们有的是大学生、留学生,甚至是一流大学的学生;有的是商界名流,家财万贯,生活殷实;有的是旧军队中的佼佼者,深受当时的统治集团赏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他们找到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应该不难。他们如果参政,必然是一代英才;如果参军,显然是军中显贵;如果经商,一定是商界翘楚;如果投身文化界,也能成为一代风流名士,但是他们选择了共产主义事业。

是什么使得这些英才前仆后继、死而无憾地选择人类最伟大和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什么使得他们的目光坚定、神情刚毅、意志坚定地投身于这项辉煌而伟大的事业?是什么使得他们不畏惧死亡、严刑拷打、残酷折磨仍无怨无悔,百折不回坚持不懈,直到生命的最后?就是凭借着执着的信仰,凭借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他们身上,共产党员的身份和职责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为了自由独立,舍生忘死报祖国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当时,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中华民族的苦难日益深重。然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却让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便把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为己任,并为此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永远的丰碑

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大批共产党员为了革命的胜利、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自由,英勇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期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座永远的丰碑。

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始终坚持战斗在第一线,先后参与指挥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在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区实行“大扫荡”期间,他为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转移,冒着敌人的炮火,亲率部队阻击敌人,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新四军的杰出将领、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领导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扫荡”和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在西进战役中,彭雪枫指挥部队一举歼敌1000余人,在枪林弹雨中他坚持靠前指挥,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在白山黑水间坚持抗战的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在腿部负伤、连日断粮的情况下,只身与日伪军在林海雪原中周旋5昼夜,陷入重围,壮烈牺牲。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残暴的侵略者也为之震惊和折服了,当年杀害他的岸谷隆一郎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并于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自杀。在零下几十度的密林里,杨靖宇恪守铁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没有吃上一粒粮食,却与敌人周旋了数日。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地区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她在一首诗里抒发了自己为抗日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1935年秋,她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委员。同年11月,她和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在一座山里。突围中,赵一曼身负重伤。在珠河县春秋岭附近一农民家中养伤时,她又被搜捕的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投降招供,她宁死不屈。1936年8月2日凌晨,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她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在这最后的时刻,她给心爱的儿子写下遗书:“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1岁。

忠贞爱国的抗日将领吉鸿昌曾变卖家产,购置军火,同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他曾担任同盟军第2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与日军浴血奋战。1934年11月,由于吉鸿昌坚决抗日,被国民党特务刺伤后被捕。在刑场上,面对敌人的枪口,吉鸿昌大义凛然,慷慨赋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尔后英勇就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

战斗在敌伪心脏里的关露,克服各种困难,坚定沉着,勇敢机智,不惜牺牲个人的名誉地位,收集日伪机密情报,为抗日救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关露的真实身份,只有少数人知晓,多数人则以“汉奸”视之。她牺牲自己“左翼作家”的名誉,忍辱负重去扮演“文化汉奸”的角色,把毕生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她终身未嫁。

除了上述的那些伟大的共产党之外,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涌现出了面对铡刀大义凛然地喊出了“怕死不当共产党”的15岁少女刘胡兰,涌现出了手举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的年仅19岁的共产党员、解放军战士董存瑞,以及一大批英勇无畏的优秀共产党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据中央组织部和民政部门统计,为了建立新中国,共有2100多万革命者捐躯,全国有名可查的和其家属受到优抚待遇的烈士有370多万人。据1945年的初步统计: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及抗日战争时期,战场上牺牲的共产党员32万多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政治局委员55人,为了夺取政权牺牲了27人;建国前中央委员有117人,牺牲了42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亲属中也有不少投身革命而英勇牺牲的。如毛泽东同志的亲属共牺牲了5人,妻子杨开慧192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10月被捕入狱,1930年11月4日在长沙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29岁;大弟毛泽民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被新疆督办、军阀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27日被害于乌鲁木齐,时年47岁;小弟毛泽覃192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4月在瑞金突围时牺牲,时年29岁;堂妹毛泽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同年春夏间在作战中负伤被捕,次年8月英勇就义于衡山县,时年24岁;侄儿毛楚雄,毛泽覃的儿子,1945年9月参加八路军,护送张文津、吴祖贻赴西安参加和平谈判的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惨杀于陕西省宁陕县东江口,时年19岁。如总司令朱德同志的第二任妻子陈玉珍,1934年在南京雨花台遭国民党处决;第三任妻子伍若兰, 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突围时英勇牺牲。

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人的艰难探索、英勇奋斗,没有一大批共产党人牢记职责、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新中国的建立是不可能的。新中国的道路是共产党人的热血铺就,新中国的大厦是共产党人的脊梁支撑。为了新中国,共产党人将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为了新中国,多少共产党人牺牲了最宝贵的生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得出的结论。应该说,赢得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成立一个新中国,就是这些共产党员以流血和牺牲对共产党员身份和职责的诠释。

为了国家富强,艰苦奋斗做贡献

回顾党的光辉战斗历程,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经历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又领导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新中国一成立,我们国家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首先,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暂时都不是人民政府管理。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对,造成局势的不稳定。同时,新中国在经济上也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据统计,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

建国后,面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那种生产破坏、社会混乱、经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一面进行抗美援朝、剿匪、镇压反革命等斗争,一面开展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大力恢复、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胜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根本好转。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77.5%,年均增长21.1%,比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2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绝大多数都超过了建国前的记录。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并逐步开展了农业的互助合作化和对私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1956年,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为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到改革开放前,尽管其中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文革动乱,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如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十万吨水力发电机组、百万伏高压标准电容器、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三门峡水利工程以及“两弹一星”等,都是当时世界最尖端的高科技项目,这些成就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是无法想象的。在差不多三十年时间内,我们党将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经历了抗美援越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等。

先锋模范功不可没

建国后取得的这些成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没有众多共产党人的牺牲和奉献是不可想象的。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共牺牲了18万人之多,其中党团员占相当的比例,牺牲的正团职以上高级干部31名全部是中共党员,共和国领袖的儿子毛岸英也牺牲在朝鲜战火中。在抗美援越中,牺牲了4000余名官兵。在革命建设事业中,更有一大批共产党员牢记宗旨,不计得失,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大批的先锋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朱彦夫、甘祖昌等。

雷锋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后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入伍前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获得“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1960年1月,雷锋应征入伍,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同年8月,他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救灾,带病连续奋战7天7夜,表现突出,团党委为他记三等功一次。同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目标,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在部队生活两年8个月期间,共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奖多次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始终以“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焦裕禄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1946年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2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时指出:“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在工业战线上,王进喜就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一名突出代表。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王进喜出席甘肃省劳模会,被选为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1970年11月15日王进喜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47岁。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了长篇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高度评价了王进喜伟大的一生。

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扎根贫困地区56年,无怨无悔在江西莲花山乡,投身教育,无私奉献。甘祖昌将军回到家乡后,用在扶贫济困和支持生产建设方面的钱约占他工资总额的80%,这背后同样有龚全珍的全力支持。她的大部分工资都交给甘将军支配,甚至多年都没做一件新衣服。离甘祖昌将军崇高灵魂最近的她,时至今日依然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不懈追求。淡泊俭朴了一辈子、倾注教育了一辈子、无私奉献了一辈子,如今她已是90多岁的高龄老人。然而,她关注社会、帮助他人的脚步没有丝毫放缓,这些早已在岁月的流转中成为她的习惯和本能。她说:“我没做什么啊,作为一名老兵、一名党员,我做得还不够。”“虽然现在我已经拿不动锄头,老表们也用不着我们买化肥了,但我不能忘记将军的精神和梦想!”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饱含深情向大家介绍,“这位全国道德模范就是开国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龚全珍老人,甘祖昌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家当农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要弘扬这种革命精神,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向老前辈致敬!”

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不计个人得失,舍生忘死地奉献一切,就是这些共产党员对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的回答。

为了人民幸福,改革创新谱新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至1978年为止,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一番,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和国家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徘徊不前没有什么提高。

在这种形势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这次会议纠正了长期以来党中央存在的个人崇拜主义错误,明确了我国的国情,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投入到改革开放大潮中,丰功伟绩彪炳于人民心中。

郑培民:“三不书记”“三民书记”

郑培民,原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2年3月,因突发心脏病在京逝世,年仅59岁。郑培民同志以三件遗物和一句遗言让无数人为之感动。这三件遗物是一个防腐账本、一本廉政纪录和几十本日记。他最后的遗言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语——不要闯红灯。有人说,这平平常常的五个字,正是郑培民一生官风人格最好的总结和诠释。他从来不搞特殊化,从来不做违规事,两袖清风做了几十年官,光明磊落做了一辈子人。

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湘潭和湘西,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湘潭是湖南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离省会长沙只有1小时车程;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也是湖南最穷困的地区之一,从这里去省城要坐14个小时的火车。去湘西工作,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多年来,湖南省委一直把湘西的脱贫致富放在突出位置。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这只是一个粗略到乡镇、尚不包括村寨的统计。他爬过湘西最难爬的山,走过湘西最难走的路,去过湘西最穷的村子,住过湘西最穷的人家。除去在省里州里开会、办公需要的时间,在“开门见山”的湘西,这是一个没有喘息之机的数字。在市、州工作的近10年里,他兢兢业业,夙兴夜寐,访贫问苦,体察民情,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推进改革,发展经济。为了尽快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郑培民在这里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并且经常亲自下田示范。有一次连日劳作之后,郑培民体力不支,从三米多高的田埂摔了下去。郑培民又添了一项新病症——脑震荡。但就是在他的领导下,湘西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实现了自给有余。

在湖南常德地区,人们记忆中的郑培民,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省委领导,而是一个和他们一起找沙袋、堵缺口的抗洪战友。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泛滥,常德安乡县堤垸溃决,灾情严峻,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在这里和受灾群众并肩抗洪,度过了八十多个艰苦的日日夜夜。

郑培民在湖南先后担任过湘潭市委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和省委副书记,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书记,有两个雅号始终跟随着他:一个是“三不书记”——不唱高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一个是“三民书记”——爱民,亲民,一心为民。在湖南,常常会听到人说:“培民书记是我的好朋友。”“培民书记像我的好兄长。”说这话的人大都是普通百姓。该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和多么平等的关系,才能让他们自信地将一个省委副书记称为自己的朋友?

沈浩:把生命交给党的事业

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原本是省财政厅的干部,在省城与妻女过着舒适的生活,当机关要下派干部到基层农村挂职锻炼时,沈浩报了名,选择了小岗——这个最先吹响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号角的村子。慕名而来的沈浩报到后才知道,小岗除了名声大些,其他与当时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贫穷落后的村子没多大区别。从踏进村里的第一天开始,沈浩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小岗,就要与小岗同荣辱、共命运,就要在这里干点事业出来。修路、架桥,搞农田基础建设,沈浩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让小岗村的父老乡亲接纳了自己。

2006年11月,挂职结束的日子临近,“大包干”的带头人用自己当初揭开中国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第一幕的粗壮大手,再次按下了红手印,请求省里把他留在小岗。三年时间太匆忙,许多工作刚开始做,这时候拍拍屁股走人,心有不甘。沈浩留下了,带领群众昼夜奋战在建设新农村的田间地头,跑项目、建厂矿、招商引资、开发红色旅游,在他的引领下,村民们看到了差距,开阔了视野,焕发了对小岗未来新的向往。在任期间,他紧紧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确立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经营。

作为农村改革的试验田,过去小岗村以大包干而著名,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否意味着否定了以前的成绩?面对一些人的质疑和不理解,沈浩担负着巨大压力。为了小岗的大发展,他必须顶住压力。沈浩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是改革,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为优化资源,他引导农民把土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出去,并建立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有3000多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土地的收益大幅度提高。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介绍,正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保证了招商引资企业的顺利进驻,让小岗村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9年秋,沈浩的第二个任期又到了,当地百姓实在舍不得这位人品好、能干事的好书记,188位村民又在希望他继续留任的请愿书上摁下了手印,小岗太需要他,太需要他这样的领头雁了。一边是蓬勃发展的新农村和老乡们的深情,一边是分居三地的妻女与老母。女儿要中考,年近九旬的老母要照料,作为常人,他很想尽一份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孝道与责任,可面对那些大红手印,面对小岗村老百姓沉甸甸的托付与信任,沈浩唯有以“心”相报。当事情不能两全时,作为党员、小岗的第一书记,强烈的使命感再一次让他选择了留下,开始自己的第三个“村官”任期。而这一次,他却永远地留在了小岗,与小岗的泥土化为永恒,年仅45岁。

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观看电影《第一书记》后指出:“沈浩同志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任劳任怨为老百姓干好事、干实事,6年里使小岗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人均收入超过6600元。人民群众需要他,他就留下努力工作,直到把生命交给了小岗村。在沈浩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加强党性锻炼,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奋战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勇气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广大共产党员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事业的满腔热忱,牢记职责所取得的结果,是广大共产党员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结果。三十多年来,众多的优秀共产党员投身改革开放事业中去,为了人民的福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的付出、他们的业绩,明确地回答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职责是什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