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心理洗个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6 03:24:48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给心理洗个澡

给心理洗个澡试读:

内容提要

心理学家认为,有百分之五十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面引起的。愤怒、害怕、不安、爱憎、得意、沮丧、迷恋、同情、羡慕、怡然……健康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过这些情绪,但要有所节制。当我们心理失衡时就会影响到健康。

心理失衡是一种精神负担。压抑感、忧虑感、孤独感、自卑感等发展过度都可造成心理创伤和生理上的病变,更可怕的是导致变态的人格。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么就来改变我们的内心吧!

第一章 心理疏导故事

给孩子蛋壳心理找一个出口

新闻索引:广东云浮市云安县六都镇南乡大围村女孩小莹,因家里穷困,觉得一直被村民瞧不起,十分自卑。于是,从2004年11月8日开始,小莹先后在大围村纵火16起,烧毁村民多间草屋……

惊诧悲叹之后,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孩子纯净的心灵外,要围裹住一层“蛋壳”,令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与人沟通?为什么这层“蛋壳”又是如此脆弱,在外来压力下,轻易地破碎?基于此,我们特策划了本期专题——

心理医生的话这些心理脆弱的孩子们“蛋壳心理”是一种值得家长警惕的心理现象。具备这种心理的孩子,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对自己缺少自信,不能肯定自我,同时又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因此,为了保护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为退缩,孤僻,与人交往时表现为偏激,敏感,甚至敌对,会采取攻击、报复的行为去解决与别人发生的冲突。

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呢?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人心理成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5到6岁和12到13岁这两个年龄段,也就是小学入学前后和青春期。这两个阶段都处于转折时期,孩子自身的成长变化让他变得困扰和混乱,因此,在心理上必然要形成“自我统合”,完成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整合与适应。成功的“自我统合”,人格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而当孩子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表现为不平衡及不稳定,又不能在外力作用下顺利地化解这些心理毒素、帮助他跨越这一心灵的“危险地带”,那么任何一根导火线都会把他推向深渊,只是因导火线的不同,当事者性格类型的不同:事件爆发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会采取在别人或别的东西上施暴的方式泄恨,有的会用自我伤害的方式以求解脱。

任何一种性格都是从第一个行为开始的,而家庭则是孩子性格着色的第一个“染缸”,父母是他行为塑造的第一任教师。如果孩子第一次遭到嘲笑,与父母诉说时,父母能够耐心地倾听并且细致地给予分析引导,那么孩子的这种主动交流行为就会得到鼓励和支持,下次他还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果这种行为反复运用、反复得到支持和鼓励,孩子便自然而然地养成了积极交流的习惯,并迁移、运用在今后生活的各种境遇之中,逐步形成能坦诚、大胆地与别人沟通的性格。而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及时鼓励,或是遭到父母的误解否定甚至误导,则易导致缄默其口、闭锁心灵,产生自卑,偏执的性格,就会采取敌对、报复、攻击性的行为去应对别人,尤其是给他带来伤害的人。

你的孩子有“蛋壳心理”吗?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家长所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做好直面社会、独立人生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仅是知识的,还有身体、心理的,让孩子从小懂得如何遵守社会规范、如何自我调控。

下面10个题目设计用来测验3-6岁儿童的“蛋壳心理”状况,对照实际生活情景填写(在对应的词语上打“√”),填完后按照题后的提示计分。

1.如果孩子乱丢垃圾、弄脏刚穿的衣服等,你们是否会批评他(她)?

极少有时经常

2.孩子因要求被拒绝或者被批评后,是否会哭泣较长时间?

极少有时经常

3.玩智力游戏失败后,孩子是否不愿意重新玩下去?

极少有时经常

4.聚会时,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现得更出众,孩子是否会吵着要回家?

极少有时经常

5.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是否难以说服他(她)改变做法?

极少有时经常

6.要求孩子重新说一遍他(她)刚说过的话时,孩子是否不愿意?

极少有时经常

7.你是否明显感觉到孩子在家里表现得更活跃、更外向?

极少有时经常

8.孩子是否不愿意去幼儿园?

极少有时经常

9.当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时,是否不愿意承认错误?

极少有时经常

10.在家庭教育之中,你是否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扬或者批评?

极少有时经常

计分方法与结果评价

第一步:1-9题,选择“极少”得1分,选择“有时”得2分,选择“经常”得3分;第10题,选择“极少”得3分,选择“有时”得2分,选择“经常”得1分。

第二步:将各题得分相加,得到总得分。

第三步:总分在18分以上,孩子有较强的“蛋壳心理”,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质较弱,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此项教育;总分在10分以下,孩子有较好的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质,对负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总分在11-17之间,孩子的心理素质也在上述评价之间。

那么,当孩子面对心理困境,产生蛋壳心理时,又该怎么做?别着急,看看过来人的经验吧——

过来人支招

童童妈(会计):童童竞选学校的小记者站站长时失败了,这让他非常灰心,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我安慰他:“你是第一次入选小记者,还没有经验,只要你自己不放弃,下次还有机会。”接着,我又跑到学校去询问别的小记者是怎样竞选的,把获胜同学的演说词拿了回来,我和童童仔细分析别人演说词中的闪光点,客观评价他的优势,然后,让童童重新修改了自己的讲演稿,在饭桌上大声朗读。我们还经常模拟选举场景,让童童站着演讲,我就坐在下面听。童童没有气馁,第二年终于竞选成功了。

翔翔爸(教师):翔翔小时候由于身体不好,学习老赶不上趟。可他就读的是省重点小学,同学都很优秀,为此,孩子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性格变得越来越忧郁。于是,我就经常给他讲林肯小时候的故事,引导他克服困难、刻苦读书;翔翔喜欢下围棋,我就鼓励他报了校兴趣小组,参加省级围棋比赛,帮助他找回不少自信;我还降低对他成绩的期望值,不给他任何压力。1年后,翔翔重新变得开朗自信,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

磊磊(25岁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生):我爸爸个子很矮小,不到1米5,妈妈的身高还不及爸爸,所以小时候上学,经常会有同学在我背后指指点点。我刚开始挺难受的,我爸就笑着劝我:“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他虽然身材矮小,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却经常不声不响地去做。比如他看到人家的脚踏车倒在地下,就会去扶起来;邮递员把别人的信错放在我家信箱里,他会拿着信在小区里一幢楼一幢楼地去问……在我心目中,爸爸是很了不起的人,我从来没有因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感到自卑。

具有“蛋壳心理”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家长要做的,就是为他的心灵寻找一个出口——

故事里的启发没有什么不可能

艾雷格拉还在幼儿园上二年级时,校长西蔓女士给我打电话说,园里发现艾雷格拉学习方面有些障碍。我走进艾雷格拉的教室。孩子们围着老师站成个圈儿,正在听老师讲故事。艾雷格拉却独自待在角落里,一旦被人抱回来,她又很快跑开,去玩具房自己玩,边玩边自言自语。不久,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愿和她在一起玩了,而且试图避开她。

我不得不给艾雷格拉另外寻找幼儿园,却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绝。每家幼儿园都以“她不适合这里”为由而回绝。正当我走投无路的时候,西蔓女士推荐我们到盖特威学校。这是一个小型的私立“特殊”学校,孩子都有很明显的残疾缺陷,有些是身体上的,有些是智力上的。

看着这些孩子,我的自尊心虽然受到极大的打击,但还是希望艾雷格拉能在一个可以接纳她的环境快乐成长。事实的确如此,艾雷格拉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为眼睛不方便的格瑞丝精心准备《动物狂欢节》的录音带、给胆小的汉克讲哈里·波特的勇敢故事、和别的孩子一起为病重的小狗祈祷……在盖特威,艾雷格拉成了最受欢迎的小朋友。直到有一天,我注意到艾雷格拉最喜欢的书,居然是一本滑冰运动员的图片自传集。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绝不可能,她肯定不会爱上这项运动。我们已经试了很多—网球,体操,她其实根本不适合这些。可转而又想:如果不给她机会尝试,她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我决定让艾雷格拉试试。

在去滑冰场的路上,我一直很担心,怕她万一摔了几跤后不愿意再继续学下去。但是,当我看到她在滑冰场上快乐自由地旋转,脸上展现出纵意舒展的表情时,我顿时感到欣慰许多。

艾雷格拉疯狂地爱上了滑冰。我们一起搜寻了很多资料,得知艾雷格拉崇拜的那个年轻滑冰运动员住在布鲁克林海茨,作为给艾雷格拉的生日礼物,我特意请来那位滑冰运动员为艾雷格拉教课。

10年后,我坐在美国花样滑冰协会成人组的比赛现场,滑冰场上响起了报导员的声音:“欢迎艾雷格拉·福特小姐!”聚光灯立刻聚焦到场边出口—艾雷格拉,我女儿的身上。她充满自信地出场并滑到舞台中央,看上去十分可爱。

我看着艾雷格拉,她也正会心地向我微笑。我终于明白:永远不要在孩子心灵遭遇困境时轻言放弃,而要帮她重新寻找一个出口,并陪着孩子坚持下去,总会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路。

孩子观点让孩子告别“蛋壳心理”“蛋壳心理”已日益成为孩子心理正常发展的隐患。可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安然度过,有的孩子就表现得极端偏激呢?我们认为,家庭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孩子爱的包裹和爱的缺失,都极易造成孩子“蛋壳心理”的形成。有的父母对孩子非常娇惯,使他生活在父母精心设置和安排的天地里,可是,孩子总有一天要独立面对生活,当他遇到打击和挫折时,便会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付能力。也有的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让孩子在心理发展的转折点上,独自去面对生命中的打击甚至是伤痛,缺乏成人的心理引导和关心,最终只能酿成灾难。我们不敢断定自己的孩子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但可以清楚的是,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极限,“蛋壳”就会砰然碎裂,产生意想不到的惨痛后果。

其实,当遭遇到外界因素“敲打”时,每个人都有减轻压力、摆脱困顿、寻求心理平衡的倾向。如果家长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就会为孩子树立一个极好的榜样,让他学会怎样去摆脱心理困境。当然,教孩子积极去面对压力、困境,方法的应用和引导也不可少,心理学告诉我们,适时地升华和转移补偿,是缓解心理困境的积极方法,正如前文的童童妈,教孩子直面失败,寻找解决的办法,将挫折转化为进取的动力,最后终于获得成功。如果外力对“蛋壳”的“敲打”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情绪,那么应该教会孩子合理的宣泄,在遭受精神紧张的冲击后,必须经过一些形式宣泄,不可积累太多的负面情绪。

不管哪种心理释放的方法,其实都是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去体验。生鸡蛋那样脆弱,蛋壳一碰就破碎,可是只要经过蒸煮,壳就变硬,蛋白就凝固在一起。正是在这个备受煎熬的“煮”的过程中,孩子的意志得到锻炼,逐渐磨炼得强硬,能应对生活的任何风雨了。而家长能做的,就是在孩子无助困顿甚至恐惧时,做他情绪的疏导通道。

给心堵找出口

心理学家认为,有百分之五十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面引起的。愤怒、害怕、不安、爱憎、得意、沮丧、迷恋、同情、羡慕、怡然……健康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过这些情绪,但要有所节制。当我们心理失衡时就会影响到健康。

心理失衡是一种精神负担。压抑感、忧虑感、孤独感、自卑感等发展过度都可造成心理创伤和生理上的病变,更可怕的是导致变态的人格。

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么就来改变我们的内心吧!本书选取了近300个心灵故事,小故事加小短评,每天花几分钟时间看一篇,让你缓解压力,心灵畅通!富士康员工在2010年上半年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内连续发生十二次跳楼事件。说起来,富士康员工跳楼已经越来越不是新闻了,就和矿难一样,大有让人最后彻底麻木的恒心。

富士康的高管说:我们是一家有几十万员工的企业。

是啊,基数一大,似乎很多事情都无需大惊小怪。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报复社会可以对幼儿园的孩子们痛下杀手,房子是给少数人牟利的工具,茄子绿豆可以包治百病……面对这一切,不禁让我们想问一下,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

富士康屡次发生员工跳楼事件,到目前为止警方的调查结果都是自杀,在没有具体事实的支持下,我们只能说这个企业和整个社会一样,充满了压力和焦虑,缺少了关怀和抚慰。

据说郭台铭决定邀请五台山的高僧来做法事,为员工祈福祛灾,消除在员工间长期弥漫的紧张情绪,试图运用宗教来封堵“跳楼门”产生的影响。日前已有三位高僧抵达公司,查看发生跳楼的地方,下一步如何行动还在商议中。

毫无疑问,宗教确实有给人做“思想工作”的作用,对人们的精神压力也有纾解的功效。但仅凭一场法事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因为根本的矛盾并不在这里。

作为一名普通人,很多事情并不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内,让我们心堵的事情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能做的只有淡定再淡定,学会疏导。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开车的人几乎都有堵车的经历。堵车会引发车主焦躁、愤怒的情绪,甚至有可能使车主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伤及他人,有专家把这类失控行为总结为“路怒症”。实际上,堵车不仅会诱发“路怒症”,德国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们陷于交通堵塞一小时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3倍。其中,女性、老年男性等受到的影响更大。

心理学家认为,有百分之五十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面引起的。愤怒、害怕、不安、爱憎、得意、沮丧、迷恋、同情、羡慕、怡然……健康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过这些情绪,但要有所节制。当我们心理失衡时就会影响到健康。

心理失衡是一种精神负担。压抑感、忧虑感、孤独感、自卑感等发展过度都可造成心理创伤和生理上的病变,更可怕的是导致变态的人格。

心理失衡是精神遭受压抑的结果,由此形成的潜意识必然要影响到人的思想行为,于是,生活中就出现了一些不近情理,形状古怪,让人“害怕”又“同情”的人和事。

那么,怎样解除心理失衡呢?

首先要查明失衡的原因,如果是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就应及时纠正;如果是当事者自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就应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应该注意的是,帮助别人千万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训人,要注意方法。启发他们、开导他们。

此外,心理学中还有许多具体方法也可有针对性地采用。其中最常用的,如宣泄法,就是为对象提供正确的途径和适当的机会,让他们将心中的郁闷、不满等倾吐出来,从而减轻心理负担,缓解心理矛盾。又如代偿法,即让“对象”此有所失而彼有所得,从而获得心理补偿。但应注意,心理代偿法不等于“精神胜利法”。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虽也有可求得心理平衡,但这不是一种美好的人格。

我们选取了近300个心灵故事,这些故事或朴素、或温馨、或震撼人心,将生命、幸福、信仰、爱、救赎以及成功的本质一点点娓娓道来,如同冬日里的姜汤、夏日里的凉茶,让人的心灵一步步地得到疏导,得到锻炼,得到升华。每天读几个这样的故事,便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灵性的修行,行动之路在阅读中得以实现,何乐而不为?

成为一个诚实、慷慨、勤奋工作和不执着的人,不贪求自己的利益,并一直寻找机会帮助他人。在这种生活态度下,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如何对待“爱顶嘴”的孩子

陆医生:

我儿子15岁,已上初三,平时学习尚自觉,成绩中上等,只是他紧跟时尚,不勤俭节约。为此我常教育他,可他常常与我顶嘴,总是强调“时代不同了”,说我是老生常谈,顶嘴后几天不理我。我应该怎么办?

江苏王女士

王女士:

孩子顶嘴当然是坏习惯,是一种出气的方法,带有挑战性,常常激化矛盾,造成家庭不和,甚至引起离家出走。如何化解“教育顶嘴”这一对矛盾呢?

心理医生认为,12~16岁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社会、对人生有着与父母不同的看法,不要父母处处管自己,于是与父母时时顶嘴,事事抬扛。据统计,爱顶嘴的孩子约占70%,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对孩子的顶嘴,家长一不要害怕,二要教育引导,三要注意方式。这要先从家长自身做起。

1.不要轻易责备孩子。常常不讲方式、场合地批评孩子,是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评十分尖锐,却不完全正确,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渐渐引起孩子内心的愤恨、埋怨,甚至记仇。所以批评孩子前先要弄清缘由,不要乱批评;需要批评时,要注意语气、场合和方式;批评时要循循善诱,使他心甘情愿接受。而对孩子的困难和挫折,要真心帮助解决。这样,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与你顶嘴呢?

2.尊重其自尊心。对有问题的孩子,可以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不摆家长的架子。只有自尊自爱的人,才会奋发向上,成为有作为之人。再者,爱顶嘴的孩子很有见识、内涵和智谋,只要正确引导,他们会早日成才的。

3.孩子有理时可以申辩。对顶嘴的孩子,不要谩骂、不要体罚。要在家庭中发扬民主,鼓励孩子申辩。这可使孩子感觉到无论做什么,只有“有理”才能站稳脚跟,这对发展孩子个性极为有利。孩子有时可能会狡辩,这时你可正确引导,与孩子充分摆事实、讲道理。这是一种锻炼,可使孩子学会从各种困境和挫折中摆脱出来。

3年,我终于走出了严重抑郁症

陈女士来电:现在春暖花开,精神类的疾病又多了起来。前几年我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发作起来比癌症还要可怕,死都想过的。后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把抑郁症治好了。现在,我想把我对付抑郁症的经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陈女士家住萧山区南阳镇,今年43岁,很健谈,笑声也很爽朗,已经完全看不出她曾经是一位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而三年前,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三年前连笑都不会笑“2002年的时候,我整天心事重重,不想说话,总觉得做人没意思。”

2002年5月,“连笑都不会笑”的陈女士,被医生确诊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五个月后,她吞下20多颗安眠药。“那时我并没想到死亡,我只是想好好睡一觉,解脱一下。”在病床上昏睡了三天三夜后,陈女士终于睁开了眼睛。“如果醒不过来怎么办?”想起儿子,陈女士越想越后怕。“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个教训。”

于是,她开始面对病魔。治疗从笑话开始稍后的某一天,在去上班的路上,陈女士无意间听到了广播里的一个笑话。听完后,她会心一笑。“笑完后,我觉得心里很愉快,很轻松。”之后,她开始有意地寻找笑话,并时常听听音乐。为了寻找笑话,她开始找各种报纸。一开始,也就是看看笑话什么的。慢慢地,她又留意起有关抑郁症的文章,以及其他的健康知识。再后来,她开始关心起社会上的其他事情。“得了抑郁症的人喜欢回忆过去,甚至很早很早以前的细节都会想起来,想得太多,往往把自己禁锢起来,最终与社会脱节了。多看看报纸,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免得把目光总是盯牢自己。”努力调整睡眠陈女士说,患抑郁症时最让她难受的是晚上经常失眠。所以,她对付抑郁症的第二步从对付失眠入手。“那个时候,只要一躺下,一闭眼,我就开始东想西想。没办法,只好起来看电视,经常看到凌晨一两点钟,想想第二天还要上班,只好强迫自己睡觉。为了防止自己瞎想,只好把电视开着,听着声音睡觉。也不知道听多久,反正听得累了,就睡着了。但睡到一半,又常常被电视的声音吵醒。一个晚上经常要醒好几次。”

晚上睡不好觉,白天的精神就很差,心里也更烦躁,陈女士决定把电视机关掉。刚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又要回忆过去。后来,她想了个办法,把窗帘稍微拉开一点,躺在床上盯着窗外的灯光看,也听外面的声音,尽量不想自己的事。“眼睛越是紧闭着,就越是睡不着。如果眼睛半闭半开,脑子会觉得累,这样就不太会想别的事情。”经过几个星期的坚持,她终于不需要电视催眠了。适当锻炼身体有一天,陈女士在报纸上看到,抑郁症患者要适当锻炼身体,特别是抓空拳对脑子有帮助,她就把那篇文章剪了下来。

之后,她每天早上起来后的第一件事情是锻炼十多分钟。先是抓空拳,然后再甩甩手、踢踢腿,招式并不固定,自由发挥。“得了抑郁症的人往往比较消极。早上起来做做操,除了锻炼身体外,时间长了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种暗示作用,觉得自己是在积极面对人生。”多和别人聊天陈女士说,得抑郁症的那会儿,自己真是万念俱灰,整天懒懒的,只想自己一个人呆着,与人聊天的兴趣一点也没有,看到熟人只想绕道走,人也变得孤僻起来。“后来有意找人接近,把自己的心思说给这些朋友听,朋友们听完后往往会给我出主意,帮我分析问题,所以每次聊完后,我的心情就会轻松一段日子。”

现在,陈女士有两三个非常要好的知心朋友,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在一起聊聊天。“抑郁症患者的毛病是有空没空躺到床上,一躺到床上就开始胡思乱想。所以我建议大家最好不要赖床,走出去,散散心,多和人接触。”家里气氛放松2003年,陈女士下岗了。那年,儿子念高三。她在不断调整自己心态的同时,也为儿子排解心理压力。“儿子两个星期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都对他说看看电视,放松一下。每次儿子听了这话,都会笑笑,家里气氛一下轻松起来。家里的气氛一轻松,我的心情也会好很多。”

2004年,陈女士的儿子顺利考上了浙江工业大学。“我觉得,我和儿子一起在进步。”陈女士说,现在她的心态比患病时好了很多。以前总觉得自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吃得很省,连水果都舍不得多买。“现在我想通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陈女士说,现在每天家里水果不断,睡觉前还要吃一个苹果。“补充维生素很重要。”定期和医生交谈尽管已经恢复得很好,陈女士依然坚持定期去看医生。不单单是为了配药,更多的是和医生聊聊天,最多的话题当然是有关抑郁症的。“你对抑郁症了解得越多,你的心态也会越好。2002年的时候,我特别反感抑郁症这个词,但现在聊这个话题时,我已经非常坦然,一点压力也没有了。”

抑郁症9种评估标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

1.对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都没兴趣持续两周以上。

2.身体明显消瘦或体重明显增加,持续两周以上。

3.有睡眠障碍,常被噩梦惊醒,清晨四五点早醒,持续两周以上。

4.经常烦躁,为一点小事争吵,时间持续两周以上。

5.动作迟缓,说话缓慢,持续两周以上。

6.经常感到疲倦,甚至长时间卧床,已持续两周以上。

7.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价值,过低估计自己,事事缺乏自信,已持续两周。

8.注意力不能集中,对什么事总是心不在焉,思维迟钝,已持续两周。

9.经常想到死,有过伤害自己的体验,试图从不安全的、有危险的境地经过,持续两周以上。

一个“恋兄”女孩的转变

问题情境

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里,有一个性格内向、善解人意、纤纤弱弱、眉宇间常带一丝忧郁的女孩。有一段时间她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发现她情绪低落,上课经常走神,成绩明显下降。作为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的我,决定找她聊一聊,帮她解开心结。可是几次都遭到了她的拒绝,她遮遮掩掩,不愿意面对我。后来,在我的诚意的感召下,终于有一天,她同意和我谈谈。两天后的一个晚上,我们进行了第一次促膝长谈,她向我倾诉了内心深藏已久的烦恼。原来,她的父母都是农民,为了生活,每天忙碌于田野之中,所以小时候,一直都是大她两岁的哥哥在照顾她。当她饿了的时候,哥哥会把馒头送到她的手里;当她感觉有些冷了的时候,哥哥会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她穿上;当她被小朋友欺负的时候,哥哥会像大英雄一样站出来保护她,久而久之,哥哥便成了她生命的依靠,成了她形影不离的朋友。上学后,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她还是习惯由哥哥来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哥哥的感情除了手足情外,似乎又增添了什么,扰得她心神不宁,一切都乱了套……空落落的。现在她每天都在对哥哥的思念和胡思乱想中度过:她有时幻想自己要是永远长不大,永远被哥哥照顾该多好,有时想将来哥哥成了家,自己可怎么办?如果生活中永远都能有哥哥的陪伴该多好。每次想到这些,她的心都在流泪,以前是偶尔想想,现在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想,头胀得痛极了,却怎么也控制不了,甚至于上课经常走神儿,一点儿也听不进去。最近又常常失眠,整个人都要崩溃了。看着自己的成绩一天天地下降,她也心急如焚,可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她觉得自己真的不可救药了。

分析

在她身上所反映的症结,属于心理学中的“恋兄”情结,究其原因是家庭环境及个人性格造成的。从小哥哥在她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兄长,还有父母,哥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在情感上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加上性格内向的她,不愿意结交朋友,花季少女情窦初开,对哥哥的依恋不知不觉中就超越了手足情;当哥哥考学走了以后,她失去了情感上的依靠,因为朋友少,又不懂得调节情绪,于是陷入了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以至影响了学业。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性心理的成熟和性生理的发育,他们对异性的关注不再仅指向群体,而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评价标准,专注于某一个明确的异性个体。他们爱慕的对象可能是歌星、影星、同伴、老师,也可能是父亲、兄长,由此而形成了“恋父”、“恋兄”情结。

由此可见,当事者上述心理和行为反映是自然而正常的。这里有人类生物本能和驱动作用,也有认识评价的作用。一个感觉,一个动作,就会点燃“依恋”的情绪体验状态。如果这种情境出现多次,这种感情指向便会得到强化,逐渐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定势。她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待人很重感情,办事较认真执着,但是往往过于固执,对于自我和环境比较敏感,习惯用“白日梦”应对挫折。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在特定的情景刺激下,容易诱发不同的强迫表现。即自己明明知道一些念头或行为是没有必要或不值得的,可是主观上却不能加以控制,总是不由自主地反复想,反复做,否则就感到十分痛苦,放心不下。因为思念哥哥,上课走神,成绩下降,她一方面希望自己尽快提高成绩,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美好”的“恋情”,无法摆脱“暗恋”哥哥的情感桎梏。面对严重的“双趋”动机冲突,她感到十分痛苦和自卑,而这种痛苦和自卑也就一次又一次“巩固”了她的强迫倾向,使她陷入了消极情感和强迫行为交互强化的恶性循环中,一时无法走出困境。

辅导过程

第一步,采取认知疗法,帮她进行分析,使她明白了自己出现这种痛苦的矛盾心理的原因,告诉她不必责备自己,只要坚持科学的调整训练是完全能够走出困境的。认知疗法使她首先在精神上得到解放,消除了道德上的负罪感。第二步,努力营造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她不再孤单。平时在安排班级活动时,我故意把性格开朗、乐观大度、积极向上的一些男女生与她分在一组,暗地里发动学生们对她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每天下课或放学时总是有学生主动与她结伴而行;有一次她病了,全班学生都去看她,她激动得哭了。渐渐地,她融入了集体,突然发现“哥哥”不止一个。第三步,在行为上与她共同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

1.每天早晨跑步。为了帮她转移注意力和锻炼她的毅力,我决定陪她跑步。半年来,我们互相鼓励,从未间断过,每天早晨她到我的窗下叫我,偶尔有一次我想打退堂鼓,她反而来鼓励我,她的自控能力由此加强了。

2.每天晚上一个便条。每天她都以便条的形式向我汇报这一天的喜怒哀乐,以便我了解她、帮助她。“老师,今天上午我连续两节课注意力集中,课听得很明白,心里美滋滋的。”“老师,王影今天和我说了她家里的事,我很震惊,想不到她有如此的心胸,学习一直没有受到影响,我很佩服她。”从这些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她点点滴滴的变化。

3.每周与她进行一次促膝长谈。在我面前她可以失声痛哭,也可以开怀大笑了,过去那个唯唯诺诺、遮遮掩掩的小姑娘不见了。她告诉我说她每周都盼着谈心这一天,我知道她对哥哥的依恋已经部分地转移到我身上来了。

4.帮助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群体中结交异性朋友。渐渐地她的朋友多起来,兴趣爱好多起来,活动多起来,不知不觉中已经把哥哥放下了。

咨询后记

经过半年的努力,她终于从“暗恋”哥哥的情感桎梏中走出来了。现在的她上课专心听讲,成绩稳步提高,副班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同学关系和谐融洽。她的脸上总是荡漾着舒心的笑容。

专家点评

处在青春期的女孩,随着性生理的逐渐成熟会产生对异性关注的心理。如果此时与男性的接触面狭小,就有可能产生对父亲或哥哥的过度依恋,即有可能产生“恋父”情结或“恋兄”情结。面对该生的“恋兄”情结,李老师采取了认知疗法和支持疗法。首先告诉她这不属于道德品质问题,只是一种心理反映,根本没有必要过分责备自己。李老师并没有关心所谓“潜意识”或“内在精神的症结”,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当前可观察的非适应性行为上,相信只要“行为”改变,所谓“情感”也就会相应改变。于是采取了以“支持”为主的治疗方法。李老师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对其给予充分理解、同情、体贴、关爱的同时,利用自己的威信和负责的精神,对其提供了心理上的支持,促使其发挥自己的潜力,自己处理心理危机。李老师还利用班集体“资源”帮助她。如“发动同学们对她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每天下课或放学时总是有学生主动与她结伴而行”、“在群体中结交异性朋友”等。于是她发现“哥哥”不止一个,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哥哥放下了。

青少年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

1.来询者基本情况及主诉

李某,男,18岁,盲校学生。四年前因意外致盲,积极向上,现精神状态良好。对自己的症状有一定的了解。

起初,“一句话、一件事会反复出现在头脑中,不停地想,摆脱不了,影响了我的生活。”患者进行了自我调节,“我努力去想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或是有意识地加入朋友们的讨论和游戏中。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我的状况渐渐好转,现在基本消失了。”后来,“我上了盲校,为方便学习,我就住校了。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我对宿舍楼里的一个水龙头恋恋不舍,总是担心没关好,也不知去开、关了多少回。经常,我半夜醒来,就开始担心水龙头没关好,我不得不爬起来,到水房去看”,“因为我行动不方便,每每这时,我总是小心翼翼的,更怕被同学知道这件事,所以我很紧张。知道这样不好,我就尽力控制自己,少回宿舍。但是我即使是在教学楼,一想到水龙头,我就控制不了,会找些理由回宿舍关水龙头。”“我间接了解到,我的这种状况是一种心理疾病,叫强迫症,是可以治疗的。我虽然是盲人,但是我坚信自己不比正常人差,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得更好,我要多学些知识。但这强迫症总是困扰我,我没有告诉过别人。它让我自卑,我怀疑自己的能力,也许我是比正常人差。所以我非常想治好它,请帮帮我!”

2.诊断分析与治疗

这位患者是通过写信的方式与我们联系的。从他的信里,我们了解到,患者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有很好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病症有些了解,能进行自我调节。但由于病症的困扰,学习和生活受到了影响。

在第一次通信治疗中,我们给患者讲解有关强迫症的一些知识,告诉困扰他的不断出现的念头和行为属于强迫症中的强迫怀疑和强迫行为。为了坚定患者的治疗信心,缓解他的心理压力,我们给他讲了一个病例:病人也是个强迫症患者。她的同事染上了一种传染病,与此同时,她的父亲也患病住进了医院,她不得不整日在医院陪父亲。后来,不知为什么,她总觉得自己的手很脏,于是就反复洗手。经常是刚刚洗过手,就又觉得脏了,只好再洗手。最终,她求助于心理医生并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

同时,在这封信中,我们给他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他认真思考一下致盲前后是否有过做事失败、受到批评或是被指责的经历,然后回信答复我们。

不久,收到患者的回信。在信中他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他致盲后的事。发生意外后他学着帮妈妈做家务、收拾饭桌、拿碗筷,一直都做得很好。但一次,他不小心撞到门框,手里的碗摔碎了。妈妈顺口说了他一句“怎么这么笨”。他为此难过了好几天,再拿碗时,他总是战战兢兢的,唯恐再摔坏碗。在做其他事情时也是小心翼翼的。尤其是在上盲校后的一段时间,妈妈的责备总会出现在耳边。

第二次通信治疗中,我们采用了精神分析疗法。着重分析了他患强迫症的原因是与他的意外致盲以及妈妈的无心责备有关。意外致盲使他成为行动不方便的人,而在他接受现实、开始新的生活时,由于不小心摔碎碗而引起妈妈的责备,使他刚刚建立起的信心遭到打击,以致他再做事时,害怕、小心、谨慎。再加上他进入盲校学习,完全是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很多事情要从头开始。并且患者在第一封信中表达了要求进步、不服输的决心。这些都增加了他的心理负担,做事时产生怀疑、不确定,出现“开关水龙头”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通过以上分析要求患者明白自己的病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如果能建立起自信心,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适当做些心理治疗,他的症状就会慢慢好转。

患者在回信中表示赞同我们的观点,并补充说,自己在进入盲校后,心理状况的确不太好,想要建立自信心,可“自卑心”总是占上风,怕做错事情。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指导与治疗。

第三次通信治疗中,我们要求患者按如下治疗方法做。(1)当自己又对水龙头不放心时,就对自己说:“我已经把它关好了,一定没问题了!”刚开始时,这样的心理暗示可能无法完全制止患者的疑虑。我们告诉他,在压抑不住时,可以到水房,先打开水龙头,再认真地关上,同时对自己说:“好了,这一次,我真的关好了!”回去后,还要这样暗示自己几次。(2)把病症告诉家人,如可能,也告诉亲密的可信任的朋友。请他们帮助和监督治疗。在朋友和家人的关心下,治疗过程会更轻松更有效一些。例如,在对水龙头不放心时,朋友的一句“你关好了,放心吧!”胜过患者对自己的多次暗示。而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家人和朋友的肯定也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如,在患者做完一件事情后,简简单单地对他说一句“你做得真好!”可以给患者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消除他对自己能力的怀疑。(3)建议患者多参加班级活动,最好做些班级工作。这样,不仅能锻炼他的能力,也能转移他的注意力,忘记水龙头。同时也能增强他的自信心。(4)要有恒心、耐心。毕竟治疗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症状有所好转后,仍要注意调整。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症状可能会反复,要不惊不馁,用同样的方法战胜它。如此巩固治疗,病症才能完全好转。

前面我们讲过了,患者是很有进取心的。在得到我们的建议后,他积极主动地进行治疗。不久,我们收到他的好消息,他已经好多了,病症基本得到控制,学习和生活都恢复正常了。

3.小结

强迫症总称“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一般由主观因素造成。它包括强迫怀疑、强迫观念、强迫动作等。患者早期出现的“对一件事情总是念念不忘”以及后来的“对水龙头不放心,反复开关”是强迫怀疑和强迫动作的表现。

治疗强迫症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行为疗法、疏导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在本病例中,采用的是精神分析疗法和疏导疗法。由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疗法,特别重视人的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的被埋入潜意识的心理冲突。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即成为日后发病的根源。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分析者启发病人重新认识这些经验,并加以分析、解释,使病人获得一种感情体验的领悟,从而摆脱症状的困扰。精神分析疗法主要包括:疏泄疗法、自由联想疗法和领悟疗法。

疏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治疗者用准确、鲜明、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分析疾病的根源和形成过程,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教给患者战胜疾病的方法,激励患者同疾病做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充分调动患者的能动性,逐步培养患者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矫正的能力。

行为疗法也称矫正疗法、学习疗法或条件反射疗法。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是用条件反射、社会学习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通过一些特殊设计的治疗程序,逐步地纠正、消除患者的病症。它主要包括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满灌疗法、自我控制疗法、行为塑造疗法等。在实际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她为何忍不住想要自残

她是一个看上去很文静的女孩子,通过预约登记本,我了解到她的名字叫晓文,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她低着头坐在我的对面,开始的时候很拘谨,我微笑着对她说:“是不是对老师有些顾忌呢?”她抬起头,眼里有一些泪花,哽咽着说:“不是,是我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然后她掀起她的衣袖让我看,我顿时惊呆了,她的胳膊上满是伤痕,伤痕分明是割上去的,有旧伤,也有新伤,密密麻麻的。“这……”我示意她说下去。她便开始讲起了她这么多年来压抑在心里的苦楚:我对她说,我一定能帮她,并告诉她,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叫成长,因为有了问题就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解决了,自己才会长大。所以,她并不是不正常,只是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了现在这个问题。我告诉她回去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她产生了现在这个行为,我提示她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考虑。

其实听完她的经历,我已经基本上弄清楚她之所以有自伤行为,是因为父母小时候对她的溺爱,使她产生了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而当她进入初中之后,她的这种心理没有得到满足,父母从关心她的生活转向了关心她的学习。而且,她已逐渐进入了心理断乳期,急需父母对她的心理需要给予极大的关注,可是事实上,父母的行为恰恰背离了她的愿望,使得她越来越感到不受重视。加上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己也无法肯定和悦纳自己,这种心理上的失衡无处发泄,但又急于发泄,这样,她唯一能找到的对象就是她自己,每次自伤都使她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是过后又重新回到失衡状态,甚至比先前更严重。这样恶性循环,应该说不及时解决,对其将来的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天,她如约而至,我和她共同分析了产生现在这种行为的原因,使她明白了客观上产生这种行为的必然性,以及现在存在这种倾向的同学的普遍性,使她接受了自己,并减轻了对自己的消极认识。当然同时我也告诉她这样做的后果会影响自己的顺利成长,增强了她解决问题的动机和信心。我告诉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能真正帮助自己的也只有自己,不要指望其他人会从根本上帮你解决,而且每次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其实会有更好的方法去选择,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不至于伤害自己还无济于事。另外平时多参加一些课余活动,多看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开阔,这样,就不会感到压抑,所谓的烦恼也就不称其为烦恼了。然后我给她设计了一个方案,即每天让她记录下自己的心态变化,对消极的认知加以反驳。比如“今天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关注自己”,而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则反驳“一个人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关注,因为我也没关注每一个人啊”。

后来,我通过她的老师联系到了她的父母,开始的时候他们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认为她已经得到了所有应该得到的照顾。我从晓文的心理需要入手,谈了一些该如何尊重和满足她的需要,他们认可并接受了我的建议。同时我也和她的班主任进行了一下沟通,希望他能侧面鼓励班级同学多关心一下晓文。

晓文真的按照我说的去做了,当然后来也出现了几次自伤行为,不过次数越来越少了,每次她来咨询的时候都拿出她曾记过的反驳自己的不良认知的内容。因为父母和同学对她的态度也逐渐改变了,她的情绪越来越好了。

大约经过半年的时间,她完全摆脱了自伤行为。

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本来童年在我的记忆里是非常快乐的,他们都那么喜欢我,基本上什么愿望都能帮我去实现。当时我们的家境并不是很好,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有一个小朋友买了一个很好看的玩具,我叫嚷着要我父母去给我买,可是那个玩具太贵了,我父亲当时对我说:“过两天再买好吗?”我没有同意,整天又哭又闹,最后父母终于妥协了。总之,似乎整个家庭都在围着我转,当时有一种很幸福很满足的感觉,虽然有的时候也会看到父母无奈的眼神。

但是似乎好景不长,等我上了初中,父母便对我有了很多限制,比如什么时间该睡觉,什么时间该起床,什么时间该学习……整天对我唠唠叨叨,烦得我不得了,于是我就和他们顶嘴,父母因为我和他们吵也感到十分气愤。

有一次,父亲竟然动手打了我,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我当时似乎一下子绝望了,感到自己没有再在这个家里呆下去的必要了。我把正拿在手中的一本书朝父亲的脸上撇去,然后撒腿就跑出了家门。我边哭边在大街上走着,街上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可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来问一问,我当时就想:为什么现在的父母对我这么不好?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这么冷淡?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关心我?我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失望,不知什么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左胳膊已经被自己的右手指抠出了一道血印。但是当时却没有感觉到一丝的疼痛,却产生了一种快感,似乎这样很舒服。

后来父母找到了我,但是从那以后,我的性格变了很多,我不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