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6 11:27:2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篇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概述

1.如何理解“经济人”假设的内涵?经济人假设对于经济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答:(1)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个体和组织都是以利己为动机,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2)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存在于经济学几乎所有的理论之中。“经济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2.如何理解资源稀缺性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答: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指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相互竞争的各种用途上,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提供消费”。

3.价格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答:微观经济学对单个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而这三个层次都与价格因素有关:(1)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这里面都涉及到了价格问题,对消费者来说,其消费必须考虑到自己的预算约束问题,预算约束问题使消费者不得不考虑自己所要消费的产品的价格水平是否可以接受。对生产者来说,他的生产决策也必须考虑到产品当前的价格问题,高价格会使其增加投资,增加产量,低价格会使其减少投资,减少产量。(2)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问题。这个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和所有的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应该说在第二个层次中,价格是核心。(3)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单个市场的核心是价格,那么多个市场的核心将仍然为价格。

价格在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决策中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又调节了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和生产者的要素需求,而产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又调节了生产者的产品的供给和消费者的产品需求。正是价格最终使整个微观经济学得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微观体系得以顺利流转。

4.简评微观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答: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个体和组织都是以利己为动机,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己无利的事。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

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1)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2)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3)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4)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

5.简述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

答:20世纪30年代以后,微观经济学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政府干预宏观经济所招致的问题愈来愈突出,促使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正是在这种探究中,微观经济学获得了新的进展。这些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新近研究是从理性经济人行为假定开始的。从检验消费者行为是否符合效用最大化或偏好最大化开始,相继出现了显示偏好理论、时间偏好与跨时期选择理论、风险条件下的选择理论;厂商理论围绕着企业的本质和边界、企业的内部组织效率、最大化厂商模型与委托一代理问题三个问题,面向现实逐步得以发展起来。(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博弈论本来是数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80年代,博弈论才逐渐融入经济学研究中,成为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传统微观经济学在谈到个人决策时,通常认为这是一个在给定价格参数和收入条件下的最优选择问题,个人的选择不影响他人,也不依赖于他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济作为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的选择是相互作用的,不考虑对手的反应是不理智的。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现实中大量的经济活动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绝大多数应用模型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大约从80年代开始,博弈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已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3)市场失效和政府规制问题的深入研究

论证市场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构造和完善一般均衡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构成了当代微观经济理论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但是从社会福利角度来看,价格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有效调节人们经济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就出现了“市场失效”。从纯经济分析角度看,导致“市场失效”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性、公共产品、交易成本与产权理论、市场权力与政府规制的理论和实践。(4)不确定分析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确定性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已构成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微观经济学将不确定性和信息问题(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融入经济分析中,使经济分析的环境条件向经济现实跨近了一大步,增强了经济理论对经济现实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6.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

答:方法论的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微观经济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出现了以下趋势:(1)分析工具的数理化趋势

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本来不是始于20世纪,但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如此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从而使经济学这个大厦体系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计量经济学的崛起;②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规模运用;③博弈论的引入。(2)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经济人”的假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假定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可是,在20世纪中,“经济人”的假定条件也被不断地修改和拓展,甚至遭到批评和攻击。例如,西蒙认为经济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理性”的;贝克尔拓展了“经济人”的假定,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莱本斯坦一反“利润极大化、效用极大化、成本极小化”的经济人的传统假定,认为上述假定在完全竞争下是适用的。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3)研究领域的超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并非完全建立在对前一种方法或另一种方法的否定之上,而更多的是随着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中出现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其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分析范畴,经济分析的对象扩展到几乎所有人类行为,小至生育、婚姻、离婚、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对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这种帝国式的“侵略”与扩张,有人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4)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在西方经济学中,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但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唯一性,既通俗易懂,又代代相传,成为一种象征。科斯定理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完成的;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德在论述外部性的发生与补偿时,给读者讲述的是“蜜蜂与果园”的例子;同样论述外部性,庇古的举例更为浪漫与优美,是“火车与飞鸟”的故事。

第二章  市场理论:产品市场及其均衡

1.在经济学中,稀缺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短缺有何区别?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稀缺是否存在?短缺是否存在?

答:(1)稀缺和短缺的区别

短缺是指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一种经济现象。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无限性的需要和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稀缺是一种相对性的比较,而短缺是说物质的缺乏,是一种客观上的不足。(2)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经济中,稀缺是肯定存在的,短缺是可能存在的。

稀缺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取决于市场属性,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和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正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才有必要进行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能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得以有效配置,社会所供给的产品与社会需求的产品恰好使价格处于均衡状态下,此时不存在短缺。但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原因,使得市场失灵,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从而使得供给和需求往往并不相等,因此可能存在短缺。

2.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答:需求函数、需求表及需求曲线所描述的商品需求量及其价格之间的关系,被称为需求定理。需求定理的具体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因此,在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产量的坐标系中,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右上方倾斜?

答:供给函数、供给表及供给曲线所描述的商品供给量及其价格之间的关系,被称为供给定理。其具体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同方向变动,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供给定理也只存在于平均意义上,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商品而言,其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符合供给定理的描述,在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产量的坐标系中,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4.试析需求与需求量、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和联系。

答:(1)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需求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它反映在不同价格水平时的需求量。在图形上,需求为一条线,而需求量为需求曲线上的一个点。与此相应,需求曲线的变动就分为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两种情况。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由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由于它并不改变需求函数和需求表,因此在图形上表现为沿着原有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的变动是指由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如收入变化、偏好改变)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的变动,这种变动会改变需求函数和需求表,因此在图形上表现为原有需求曲线的整体移动。需求曲线的两种变化情况如图2-1所示,在需求曲线上,移动到表示需求量的变动;需求曲线从移动到表示需求的变动。图2-1  需求曲线(2)供给和供给量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供给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厂商供应的商品数量。供给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它反映在不同价格水平时的供给量。在图形上,供给为一条曲线,而供给量为供给曲线上的一个点。与此相应,供给曲线的变动就分为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两种情况。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由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由于它并不改变供给函数和供给表,因此在图形上表现为沿着原有供给曲线的移动。供给的变动是指由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如生产要素价格变化、生产技术)而引起的该商品供给的变动。这种变动会改变供给函数和供给表,因此在图形上表现为原有供给曲线的整体移动。供给曲线的两种变化情况如图2-2所示,移动到表示供给量的变动,供给曲线从移动到表示供给的变动。图2-2  供给曲线的移动

5.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

答:均衡价格指某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时的市场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均衡状态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的,而不需要任何外在力量的干预。一旦市场价格背离了均衡价格,在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下,价格会逐步调整直至均衡。假定某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根据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若均衡状态遭到破坏,该商品市场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供给将增加,需求则减少,供给超过需求,出现过剩的供给,这样必然会引起供给者之间的激烈竞争产生一个把价格压低的力量。价格的下降,导致需求量的增加,进而使供给量减少,供给和需求差额逐渐缩小,直到达到均衡。相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需求将增加,供给则减少,需求超过供给,出现需求过度,这也必然会引起需求者之间的竞争产生一个把价格提高的力量。价格的上升,导致供给量的增加,进而使需求量减少,供求差额逐渐缩小,直至达到均衡。

6.试述市场经济中价格的作用。

答: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决定市场价格,而价格反过来又调节厂商的供给和消费者的需求,并最终实现市场均衡,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用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体制,因此,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和需求是价格的决定因素,而价格作为市场信号,又反过来影响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决策,调节市场供给和需求,并最终实现市场均衡。

7.气候不好对农民不利,因为农业会歉收。但有人说,气候不好对农民有利,因为农业歉收后谷物要涨价,农民收入会增加,对此你有何评论。

答:相对于第二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农民的最终收入取决于两个方面:产量和价格。气候不好必然会导致产量下降,但是这种说法没有考虑价格因素,从而就不能对最终的收入做出准确判断。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种现象在我国民间被形象地概括为“谷贱伤农”。这种现象可以用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来分析。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图2-3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

如图2-3所示,农产品的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歉收使供给曲线由的位置向左平移至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上升为。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下降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增加。总收入的增加量相当于图中矩形和的面积之差。

8.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供给函数为。(1)求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作出几何图形。(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增加,需求函数变为。求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作出几何图形。(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供给函数变为。求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作出几何图形。

解:(1)根据均衡价格模型:

解得:,。即均衡价格为6,均衡数量为20,如图2-4中点所示。(2)由新的供求均衡模型:

解得:,。即均衡价格为7,均衡数量为25,如图2-4中点所示。(3)由新的供求均衡模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