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6 15:12:31

点击下载

作者:张燕婴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论语

论语试读:

前言

一 《论语》的结集流传《论语》,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此书成于众手。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结集完成;经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代代传授,并逐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以成书,因此称为“论(lún)”。然而由于没有固定的编者,此书也就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条语录就是一章,若干章合为一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有些章句还重复出现。这种情况在中国最早的一批典籍中多有存在。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语》传到汉代,出现了三种传本。今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论语》两家,即《鲁论语》二十篇和《齐论语》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两篇)。两家所记文字颇有不同。又有古文(用先秦时期的六国文字抄写)《论语》一家,二十一篇(分《尧曰》篇“子张问”以下为另一篇),篇次、文字多与今文《论语》有异。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可能是西汉中山怀王刘修的墓)中出土的竹简中,有《论语》一书,残存的篇幅不到今本《论语》的一半。但根据尾题残简所记各篇章数、字数来看,多与今本不同,正文文字与今本亦多不同。据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论语》三家的分歧情况。汉初三家各有师承,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后学习了《鲁论语》和《齐论语》,而将两个传本合一,篇目则以《鲁论语》为根据,号曰《张侯论》。张禹是汉成帝的老师,位贵学显,所以他整理的本子终行于世。东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用的就是《张侯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论语》也基本上就是《张侯论》的传本。至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基础,参考《齐论语》、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此本唐以后不传,有敦煌遗书本残卷,新疆阿斯塔那唐墓也出土过唐抄郑玄《论语注》残本。《汉书·艺文志》,承袭西汉末年成书的《七略》而来,已将《论语》与《易》《书》《诗》《礼》《春秋》等经典一起著录在《六艺略》中,不过当时是作为传述经典的“传记”来看待。东汉熹平四年(175)刻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之时,还包括了《论语》、《孝经》,从此《论语》实质上已具备了经典的地位。到了唐代,《论语》正式列入经书。从宋代起又成为颁定的《十三经》之一,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中作为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二 孔子的生平简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的贵族,其五世祖孔父嘉因躲避宫廷祸乱,由宋奔鲁,定居在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小官,但地位较低。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过着艰苦的生活,因此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见9.6章)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比较完整地保存了西周的文化传统(参见6.24章)。孔子自幼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参见3.15章)。

孔子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经周游过许多国家。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季氏逐昭公,昭公逃往齐国避难。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12.11章)。齐景公想以尼溪封孔子,遭到齐国大夫晏婴的反对。齐国革新派也对孔子整顿宗法等级制度的主张不满,想加害于他,使他不得不返回鲁国。鲁定公初年,大夫季氏专鲁国之权,其家臣阳货又挟制季氏,国家处于“陪臣执国命”(见16.2章)的状况。阳货力劝孔子出仕(参见17.1章),孔子不仕,创办私学,从事教育。事实上,孔子的教育事业终生不辍,即使是周游列国之时也有弟子追随(参见11.2章)。

鲁定公八年(前502),季氏家臣阳货作乱失败,叛鲁奔齐,孔子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时间约在定公九年、十年之际。大司寇主管司法,有相当的实权。孔子利用自己的职位为实现尊王忠君的社会目标做了些事情。他采取了不少伸张鲁君势力、抑止操权大夫的措施。如利用鲁国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执政大夫与他们家臣的矛盾,提出削弱家臣势力的建议,得到三家的同意。此举名义上是削弱家臣的势力,改变“陪臣执国命”的局面,最终目的则在于削弱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这就与三家的主张完全背离(参见16.1章)。因此,孔子很快为季桓子所疏远。季桓子接受了齐国馈赠的歌妓舞女,迷恋于声色,三日不听朝政,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参见18.4章),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于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出游,首先到了卫国。卫国与鲁国情况相近(参见13.7章),也是一个传统的礼乐之邦,国中贤者很多(参见14.19章),并且人口兴旺,具备了富强、教化的基础(参见13.9章),因此孔子对卫国抱有希望。但是国君卫灵公好征战,与孔子的德政思想相悖,孔子只得离开卫国(参见15.1章),前往陈国。途经宋国时,受到宋国司马桓魋的威胁(参见7.23章);到了陈国,也遭遇困厄(参见15.2章)。还去过蔡国,往来于陈、蔡之间(参见11.2章),终未得志。卫出公辄继卫灵公即位后(参见7.15章),孔子由陈国回到卫国,执政大夫孔文子(圉)留孔子从政,孔子欲给卫出公提出正名分的建议(参见13.3章),但终未得到实权,无所作为。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冬,孔子返回鲁国。鲁国以国老待孔子,遇事多有征询,却未尝听用其言。如他举“周公之典”来反对季康子“以田赋”(参见11.17章注)。孔子便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参见9.15章)。鲁哀公十四年春,鲁国西狩获麟。传说麟为仁兽,世无王者不会出现,而此麟出现得很不是时候,孔子非常悲伤,叹道:“吾道穷矣!”(《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同年六月,齐国陈成子(桓)弑其君。孔子再三请求鲁国伐齐,讨陈成子“无道”(参见14.21章)。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三 《论语》的价值要义《论语》是儒家的原始经典之一,要了解孔子和他的学说,《论语》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孔子思想的内容很丰富,归纳起来说,其核心是“仁”论。孔子“仁”论贯穿于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即所谓“一以贯之”(见4.15、15.3章),孔子其人伟大的人格感召力也凝聚于此。兹概括简要述之。

个体修养。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

人际交往。孔子学说是有关人与人相处之道的学说,由伦理关系之不同,又分化为孝悌、忠恕、信义、礼数等德目,从而构建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政治理想。从政治国是实用之大端,虽然孔子个人的从政经历并不辉煌,但他始终胸怀安定天下的政治韬略,强调德治仁政,反对苛政暴敛,主张以人为本、为官廉洁、举贤授能等内容,至今仍有普遍意义。

哲理思维。孔子学说的哲理性集中表现为仁者爱人的警世恒言,“中庸”的认识方法,权变的处事之道,和而不同的开阔襟怀等等,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历久弥新。他的天命鬼神观念,虽然与今天的认识水平有相当的差别,但也具有那个时代哲理思辨的内涵。

孔子的教育学说也很丰富,包括教学方针、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等内容。如他主张学思并重,学行统一;讲究因材施教,注重启发诱导;强调身教优于言传,注重人格精神的感化作用等,颇有取法价值。

上述种种都可借助《论语》一书来了解,本书将在具体篇章的注释中加以揭示。

此外,作为语录体文集,《论语》记录了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口语,是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素材;书中的许多语汇还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欲速则不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等等,均朗朗上口,深入人心。此书修辞手段丰富,语言表达讲究对仗排比,重视韵律,人物刻画自然真实,也是文学史的重要研究资料。《论语》中还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史实,也是研究春秋时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四 《论语》的古今注本

汉代以来,《论语》有很多注本,今多不传。残存的以郑玄注最多,约有十之六七流传至今,上面已经提到。其他汉代古注则全赖魏何晏等撰《论语集解》得以窥见一二。何晏《论语集解》“自序”说:“今集诸家之善说,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曰《论语集解》。”此书十卷,是汉以来《论语》注释成果的集大成著作,所集诸家之说,包括汉代的包咸、周氏、孔安国、马融、郑玄,魏时的王肃、周生烈、陈群等。因其去古最近,注文简明,价值颇高,后人多在其基础上作疏。

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十卷,即就何晏《论语集解》作疏,既疏解正文,又疏解注文。此书吸收了晋江熙《集解论语》中的十三家旧说及其他通儒解释,引用时皆标姓名。内容丰富,引据详博,文字方面又与后来通行的邢疏本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版本价值。此注本南宋时亡佚,但在日本流传不废。清乾隆间传归,并收入《四库全书》;又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和武英殿刻本。

宋邢昺等《论语注疏》,又称《论语正义》,原十卷,后人析为二十卷。此书约略皇疏而成,又傅以义理。但书中援引旧说多不具姓名,有失注疏之体。传世本中以清代阮元南昌府学刻本为佳,并附有校勘记。

宋朱熹《论语集注》十卷,兼取《论语集解》古注,又采集宋以来数十家解说,引用时各标姓氏名字。注释内容兼有训诂考证与分析义理,注文则简明扼要。有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合刻《四书集注》本传世。元明时期科举取士皆以朱熹《论语集注》为据,形成朱注独尊的局面。清代考据学兴起,开始批评宋学,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清刘宝楠、刘恭冕父子的《论语正义》二十四卷,是清代同治以前研究整理《论语》的集大成之作。此书训诂、考据、校勘、义理兼重,尤以训诂、考据见长。正文全依邢疏本,异文考订列入疏文。先疏解正文,次及注义;遇诸说于义均通者,则兼存以备考。引据不限注《论语》者之说,他书书证亦颇丰富。有同治五年刻本,《续皇清经解》本。

近人程树德撰《论语集释》四十卷。此书引书六百八十种,包括自古至清以及刘宝楠《论语正义》以后的清人、近人著作。分考异、音读、考证、集解、唐以前古注、集注、别解、余论、发明、按语等十项,集中了大量校释、考证和义理分析的成果。有中华书局排印的《新编诸子集成》本。

以上所举都是传统注本,初学者读之可能有些艰深困难。下面再介绍几种新式注本。

杨伯峻《论语译注》。此书首先对文句作了今译,注释中则对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作了简要说明。书后附有《论语词典》,对书中所用字词的频次作了统计,含义加以概括,并简要条列例证。有中华书局1958年版,1980年第二版。

钱穆《论语新解》。此书分前十篇、后十篇为上、下编。内容包括解释和白话试译两部分,解释以注释、讲解为主,间亦介绍异说,时有判断。此外还留意对章旨的分析。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

孙钦善《论语注译》。此书亦包括注释、今译。注释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利用《论语》内部材料互证,对全面理解孔子思想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今译方面,力求在直译的基础上做到语句顺畅、典雅。收入《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巴蜀书社1990年出版。

本书包括正文和注解两大部分。正文选用杨伯峻《论语译注》本,并参考其他版本校勘。文本有误的,在原文上径改,不出校勘记,只在注释中加以说明。注解内容又分为题解、注释和译文三种。题解概述每篇的主体内容,因《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联性较小,故题解首先介绍分章情况,再逐章解说大义,如该篇内容有较为集中的主旨也给予说明。注释以解释名词术语为主,兼及历史背景、名物制度、礼制习俗等的介绍,希望以此帮助读者理解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译文部分以直译为主,兼用意译。个别章在翻译时,为了行文的顺畅径直补入了一些内容,而不用括号分隔标示;所补内容突兀的,则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张燕婴2006年5月xuéérdìyī学(學)而第一【题解】《论语》一书共二十篇。各篇的命名并没有特别的用意,只是选用该篇开始的两三个字作为一篇的题目,这种类型的篇题在先秦时代的典籍中比较常见。《论语》全书二十篇中以“子曰”起首的有七篇,因此这些篇的篇名就选用“子曰”之后的两三个字,以便相互区别。“学而”篇可分为十六章。包括孔子语录9章,有子3章,曾子2章,子夏、子贡各1章。内容涉及学习、为人和修养道德等方面,也有一些论政的语录。包括“学而时习”的学习方法,孝弟为本的仁学基础,不断反省的进德手段,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的治国手段,先道德后文化的学习进程,“无友不如己者”的交友原则,过则能改的君子气度,“慎重追远”的行孝规定,“温良恭俭让”的行己作风,安贫乐道、敏行慎言的君子之德,推己及彼、举一反三的治学能力等。

读此篇即可初步了解孔子作为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zǐyuēxuéérshíxízhībùyìyuè(1)

1.1 子曰:“学(學)而时(時)习(習)之,不亦说(説)hūyǒupéngzìyuǎnfāngláibùyìlèhūrénbùzhīérbùyùn(2)乎?有朋自远(遠)方来,不亦乐(樂)乎?人不知而不愠bùyìjūnzǐhū(3),不亦君子乎?”【注释】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一书中“子曰”都是孔子所讲的话。

(2)说: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3)愠(yùn):怨恨。【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实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yǒuzǐyuēqíwéirényěxiàotìérhàofànshàngzhě(1)(2)

1.2 有子曰:“其为(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xiǎnyǐbùhàofànshàngérhàozuòluànzhěwèizhīyǒuyějūn(3)鲜(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亂)者,未之有也。君zǐwùběnběnlìérdàoshēngxiàotìyězhěqíwéirénzhīběnyú(4)子务(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與)!”【注释】

(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论语》中记载孔子弟子时一般称字,只对曾参和有若全部尊称为子,据此有很多人认为《论语》一书是曾参和有若的弟子记录而成的。

(2)弟(tì):同“悌”,遵从兄长。

(3)鲜(xiǎn):少。

(4)务:致力于。

(5)与:同“欤(yú)”,疑问语气词。【译文】

有子说:“为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也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性工作,根本确立了,正道就随之产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内容,大概就是施行‘仁’道的基础吧。”zǐyuēqiǎoyánlìngsèxiǎnyǐrén(1)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鮮)矣仁。”【注释】

(1)令色:好的脸色。这里指假装和善。【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很少的。”zēngzǐyuēwúrìsānxǐngwúshēnwèirénmóuér(1)(2)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爲)人谋(謀)而bùzhōnghūyǔpéngyǒujiāoérbùxìnhūchuánbùxíhū不忠乎?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传(傳)不习(習)乎(3)?”【注释】

(1)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古代汉语中动作性动词前加数字修饰成分的,一般表示动作的频率。而“三”“九”等数字,一般表示次数多,不必落实为具体次数。此章下文恰好是三件事,只是一种巧合。

(3)传(chuán):老师的传授。【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zǐyuēdǎoqiānshèngzhīguójìngshìérxìnjiéyòng(1)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國),敬事而信,节(節)用éràirénshǐmínyǐshí(2)而爱(愛)人,使民以时(時)。”【注释】

(1)道(dǎo):“导”的古字,治理。千乘(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称为一乘。春秋战国时代,国力的强盛以该国所拥有的兵车的数量来计算。孔子生活之世,“千乘之国”已算不上是诸侯大国了,所以《论语》中有“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见11.26章)的话。

(2)以时:按时,这里指不违背农时。【译文】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言而有信,节约用度,关爱百姓,不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zǐyuēdìzǐrùzéxiàochūzétìjǐnér

1.6 子曰:“弟子入则(則)孝,出则(則)弟,谨(謹)而xìnfànàizhòngérqīnrénxíngyǒuyúlìzé信,泛爱(愛)众(衆),而亲(親)仁。行有余(餘)力,则yǐxuéwén(則)以学(學)文。”【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zǐxiàyuēxiánxiányìsèshìfùmǔnéngjié(1)(2)

1.7 子夏曰:“贤(賢)贤(賢)易色,事父母,能竭qílìshìjūnnéngzhìqíshēnyǔpéngyǒujiāoyánéryǒuxìnsuī(3)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虽yuēwèixuéwúbìwèizhīxuéyǐ(雖)曰未学(學),吾必谓(謂)之学(學)矣。”【注释】

(1)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中有所谓“四科十哲”之说,子夏长于“文学”(见11.3章)。

(2)贤贤易色:看重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易,轻视。

(3)致:给予,献出。【译文】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说话诚实有信。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zǐyuējūnzǐbùzhòngzébùwēixuézébù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則)不威;学(學)则(則)不gùzhǔzhōngxìnwúyǒubùrújǐzhěguòzéwùdàn(1)(2)固;主忠信,无(無)友不如己者,过(過)则(則)勿惮gǎi(憚)改。”【注释】

(1)固:固执己见。

(2)“主忠信”以下三句与前两句意思不相连贯,又见于9.25章,疑是错简重出于此。【译文】

孔子说:“称得上君子的人,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知道学习就不会自以为是、顽固不化;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道德上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zēngzǐyuēshènzhōngzhuīyuǎnmíndéguī(1)

1.9 曾子曰:“慎终(終)追远(遠),民德归(歸)hòuyǐ厚矣!”【注释】

(1)终、远:曾子以继承和传播孔子有关孝道的思想闻名,如《大戴礼记》中有“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等篇章记录有关生前敬事父母或死后葬祭礼仪等关于如何行孝的规定。所以,这里的“终”、“远”分别指长辈丧亡之事和对于远祖的祭祀。【译文】

曾子说:“恭敬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静穆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道德就会趋向敦厚了。”zǐqínwènyúzǐgòngyuēfūzǐzhì(1)

1.10 子禽问(問)于(於)子贡(貢)曰:“夫子至yúshìbāngyěbìwénqízhèngqiúzhīyúyìyǔ(2)于(於)是邦也,必闻(聞)其政。求之与(與)?抑与(與)zhīyúzǐgòngyuēfūzǐwēnliánggōngjiǎnràng之与(與)?”子贡(貢)曰:“夫子温、良、恭、俭(儉)、让yǐdézhīfūzǐzhīqiúzhīyěqízhūyìhūrénzhīqiú(3)(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諸)异(異)乎人之求zhīyú(4)之与(與)!”【注释】

(1)子禽:陈亢(kàng),字子禽。从《子张》篇的记事来看,陈亢不是孔子的弟子,他对孔子的学说总是持怀疑的态度,参看16.13、19.25章。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在“四科十哲”中属“言语”(见11.3章)。

(2)夫子:古人对于做过大夫的男子的敬称。孔子曾是鲁国的司寇(掌管刑狱的官员),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沿袭成对老师的称呼。在一定的场合下,又可以专指孔子。

(3)俭:约束。

(4)其诸:表示不肯定的推测语气。【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够听到那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是求教得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温和、善良、恭敬、谨慎、谦让,是凭着这些德性得到的。先生求取的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求取的办法吧?”zǐyuēfùzàiguānqízhìfùmòguānqí(1)(2)

1.11 子曰:“父在,观(觀)其志;父没,观(觀)其xíngsānniánwúgǎiyúfùzhīdàokěwèixiàoyǐ行;三年无(無)改于(於)父之道,可谓(謂)孝矣。”【注释】

(1)其:指代儿子。

(2)没(mò):死去。【译文】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要观察儿子的实际行动;如果能够多年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正道的话,就可以说是尽孝了。”yǒuzǐyuēlǐzhīyònghéwéiguìxiān(1)

1.12 有子曰:“礼(禮)之用,和为(爲)贵(貴)。先wángzhīdàosīwéiměixiǎodàyóuzhīyǒusuǒbùxíngzhīhéérhé(2)王之道,斯为(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bùyǐlǐjiézhīyìbùkěxíngyě不以礼(禮)节(節)之,亦不可行也。”【注释】

(1)用:施行。

(2)斯:此,这。【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美。前代君王的治道,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个道理。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只是知道和谐为贵的道理而一味追求和谐,不懂得用礼来节制的道理的话,也是行不通的。”yǒuzǐyuēxìnjìnyúyìyánkěfùyě(1)

1.13 有子曰:“信近于(於)义(義),言可复(復)也。gōngjìnyúlǐyuǎnchǐrǔyěyīnbùshīqíqīn(2)恭近于(於)礼(禮),远(遠)耻辱也。因不失其亲(親),yìkězōngyě(3)亦可宗也。”【注释】

(1)复:因循,实践。

(2)因:依靠,凭借。

(3)宗:尊重,推崇而效法。【译文】

有子说:“许下的诺言如果合乎义的话,这样的诺言就是可以遵循实践的。恭敬的样子如果合乎礼的话,就能够避开耻辱。依靠的人中不缺少关系深的,也就可靠了。”zǐyuējūnzǐshíwúqiúbǎojūwúqiúān

1.14 子曰:“君子食无(無)求饱(飽),居无(無)求安,mǐnyúshìérshènyúyánjiùyǒudàoérzhèngyānkěwèi(1)敏于(於)事而慎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謂)hàoxuéyěyǐ好学(學)也已。”【注释】

(1)就:靠近。正:匡正。【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zǐgòngyuēpínérwúchǎnfù(1)

1.15 子贡(貢)曰:“贫(貧)而无(無)谄(諂),富érwújiāohérúzǐyuēkěyěwèiruòpínérlè而无(無)骄(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貧)而乐fùérhàolǐzhěyě(樂)、富而好礼(禮)者也。”zǐgòngyuēshīyúnrúqiērúcuōrúzhuórúmó

子贡(貢)曰:“《诗(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qísīzhīwèiyúzǐyuēcìyěshǐkěyǔ(2),其斯之谓(謂)与(與)?”子曰:“赐(賜)也,始可与yánshīyǐyǐgàozhūwǎngérzhīláizhě(與)言《诗(詩)》已矣!告诸(諸)往而知来(來)者。”【注释】

(1)谄(chǎn):巴结,奉承。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句子。切、磋、琢、磨都是制作器物时反复修治的动作,这里用来比喻治学、修身要精益求精。【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纵,人能做到这些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却能怡然自乐,富贵却能谦逊好礼。”

子贡说:“《诗经》里说:‘像制造器物一样,切割、磋治、雕琢、打磨’,大概就是说这类反复修治、精益求精的事吧。”孔子说:“赐呀,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另一件事。”zǐyuēbùhuànrénzhībùjǐzhīhuànbùzhīrényě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wéizhèngdìèr为(爲)政第二【题解】

本篇分为二十四章,全部都是孔子的语录。提及的人则有鲁国国君、鲁国大夫、孔子弟子等,据此可以了解孔子为众人师表的情况。

本篇论及为政、教化、学习、修养、孝道等方面的内容。孔子主张德政礼治:认为治政必须以教化百姓为首任,从政必须以学习为前提,对于有疑问之事采取谨慎的态度;国君要任用正直之人来辅政,当政者都要从修养自身做起,以使社会形成普遍的道德风气:友爱、孝悌、讲信用。还指出了教学科目的特点,概述了自己为学进德的经历,提倡学思并重的学习方法,反对研习具有极端倾向的学说。2.5—2.8章对孝道的涵义做了集中阐释:能够按照礼的规定办事,无论是父母在世时的赡养义务,还是父母去世后的悼念程序,这样就是尽孝。不要违背礼的规定,不要让父母亲为自己担忧,父母亲所有的担心只出现在疾病这一非人力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这也是对父母孝顺的方式。孝敬父母突出在这个“敬”字上,这种感情是人类所特有的,要在日常与长者的交往中显示出来。虽然在孔子的时代,敬顺之情明显是受到等级制的影响而产生的,时至今日则完全可以用对于长者的尊敬来代替。2.9—2.10章谈到考察人的品性要以行动为依据。2.12—2.14章分析了君子的特点:多才多能、堪当重任、积极实践、言行一致。2.23章总结了政治文化世代继承的特点。zǐyuēwéizhèngyǐdépìrúběichénjūqísuǒér(1)

2.1 子曰:“为(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zhòngxīnggǒngzhī(2)众(衆)星共之。”【注释】

(1)北辰:北极星。《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

(2)共:通“拱”,环抱、环绕之意。这里是以北辰比喻统治者,以众星比喻被统治者。【译文】

孔子说:“当政者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安居其所,而其他众星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zǐyuēshīsānbǎiyīyányǐbìzhīyuēsī(1)

2.2 子曰:“《诗(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wúxié(2)无(無)邪’。”【注释】

(1)《诗》:《诗经》。三百:概举整数而言。《诗经》实有三百零五篇诗,连同有题无辞的六篇笙诗,共三百一十一篇。

(2)思无邪:《诗经·鲁颂·(jiōng)》中的句子,孔子借用来评价《诗经》各篇思想内容的纯正。【译文】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总括它,就是‘思想主旨纯正无邪’。”zǐyuēdǎozhīyǐzhèngqízhīyǐxíngmínmiǎnérwú(1)(2)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齊)之以刑,民免而无chǐdǎozhīyǐdéqízhīyǐlǐyǒuchǐqiěgé(3)(4)(無)耻;道之以德,齐(齊)之以礼(禮),有耻且格。”【注释】

(1)道:同“导”,引导。政:法制,禁令。

(2)齐:整饬。

(3)免:逃避。

(4)格:至,来。【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饬百姓,百姓只会尽量地避免获罪,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饬人民,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且归顺。”zǐyuēwúshíyòuwǔérzhìyúxuésānshíérlì(1)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於)学(學),三十而立sìshíérbùhuòwǔshíérzhītiānmìngliùshíérěrshùnqīshí(2)(3),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順),七十ércóngxīnsuǒyùbùyújǔ而从(從)心所欲,不逾矩。”【注释】

(1)有:通“又”。古人十五岁为入学之年,《礼记·王制》“立四教”郑玄注引《尚书传》曰:“年十五始入小学,年十八入大学。”

(2)立:指立身行事。《论语》一书中多有以“礼”为立身行事基本原则的说法,如“立于礼”(见8.8章)、“不知礼,无以立”(见20.3章)等,可与此条参看。

(3)知天命:懂得天命不可抗拒而听天由命。【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依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听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而又从不超出规矩。”mèngyìzǐwènxiàozǐyuēwúwéi(1)

2.5 孟懿子问(問)孝。子曰:“无(無)违(違)。”fánchíyùzǐgàozhīyuēmèngsūnwènxiàoyú(2)

樊迟(遲)御,子告之曰:“孟孙(孫)问(問)孝于wǒwǒduìyuēwúwéifánchíyuē(於)我,我对(對)曰:‘无(無)违(違)。’”樊迟(遲)曰:“héwèiyězǐyuēshēngshìzhīyǐlǐsǐzàngzhīyǐlǐ何谓(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礼(禮);死,葬之以礼jìzhīyǐlǐ(禮),祭之以礼(禮)。”【注释】

(1)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shì)号(死后所得的尊号)。

(2)樊迟:孔子弟子。姓樊,名须,字子迟。【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的规定。”

樊迟为孔子驾御马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询问怎样才算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的规定’。”樊迟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按照礼的要求来服侍他们;去世以后,按照礼的要求来安葬他们,按照礼的要求来祭祀他们。”mèngwǔbówènxiàozǐyuēfùmǔwéiqíjízhīyōu(1)

2.6 孟武伯问(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憂)(2)。”【注释】

(1)孟武伯:2.5章中孟懿子的儿子。姓仲孙,名彘。“武”是谥号。

(2)其:指代子女。【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对于子女,只为他们的疾病担忧。”zǐyóuwènxiàozǐyuējīnzhīxiàozhěshìwèinéng(1)

2.7 子游问(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謂)能yǎngzhìyúquǎnmǎjiēnéngyǒuyǎngbùjìng(2)养(養)。至于(於)犬马(馬),皆能有养(養);不敬,héyǐbiéhū何以别乎?”【注释】

(1)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在“四科十哲”中属“文学”(见11.3章)。

(2)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起另一件事。【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就能够养活父母而言。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顺的心意,用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zǐxiàwènxiàozǐyuēsènányǒushìdìzǐfú(1)

2.8 子夏问(問)孝。子曰:“色难(難)。有事,弟子服qíláoyǒujiǔshíxiānshēngzhuànzēngshìyǐwéixiàohū(2)其劳(勞);有酒食,先生馔(饌)。曾是以为(爲)孝乎(3)?”【注释】

(1)色:指敬爱和悦的容色态度。

(2)先生:年长者。馔(zhuàn):吃喝。

(3)曾:乃,竟。【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遇有事情,年轻人替长者们效劳;遇有酒食,让给长者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了吗?”zǐyuēwúyǔhuíyánzhōngrìbùwéi(2)(1)

2.9 子曰:“吾与(與)回言,终(終)日不违(違),rúyútuìérxǐngqísīyìzúyǐfāhuíyěbùyú(4)(3)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發)。回也不愚。”【注释】

(1)回:即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鲁国人。在“四科十哲”中属“德行”(见11.3章),是孔子所喜爱的最聪慧最有修养的一个学生。参见6.3、6.7、6.11章。

(2)不违:不违拗。

(3)退:指散学回去。私:独处。这里指独自钻研和自我实践。

(4)发:发挥。即5.9章所说“闻一以知十”。【译文】

孔子说:“我给颜回讲学,他整天从不表示异议,像是一个愚笨的人。等回去之后,省察他的钻研和实践,又能发挥所学的内容,颜回并不愚笨啊。”zǐyuēshìqísuǒyǐguānqísuǒyóucháqí(1)(2)

2.10 子曰:“视(視)其所以,观(觀)其所由,察其suǒānrényānsōuzāirényānsōuzāi(3)(4)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注释】

(1)以:作为,行动。

(2)由:经由,经历。

(3)安:习。

(4)焉:怎样。廋(sōu):隐藏。【译文】

孔子说:“注意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一贯经历,考察他的秉性习惯,一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一个人怎么能隐藏得住呢?”zǐyuēwēngùérzhīxīnkěyǐwéishīyǐ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爲)师(師)矣。”【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在其中获得新的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zǐyuējūnzǐbùqì

2.12 子曰:“君子不器。”【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zǐgòngwènjūnzǐzǐyuēxiānxíngqíyánérhòu

2.13 子贡(貢)问(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cóngzhī(後)从(從)之。”【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算是君子。孔子说:“先实践所要说的话,然后再把话说出来。”zǐyuējūnzǐzhōuérbùbǐxiǎorénbǐérbùzhōu(1)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注释】

(1)周:合。比:齐同。【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zǐyuēxuéérbùsīzéwǎngsīérbùxué(1)

2.15 子曰:“学(學)而不思则(則)罔,思而不学zédài(2)(學)则(則)殆。”【注释】

(1)罔(wǎng):无知的样子。

(2)殆(dài):疑惑。【译文】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zǐyuēgōnghūyìduānsīhàiyěyǐ(1)(2)

2.16 子曰:“攻乎异(異)端,斯害也已!”【注释】

(1)攻:从事某事,进行某项工作。异端:历来的注疏多释为错误的学说或危险思想,而与孔子本人的学说相对。实际上,汉以前的古书没有以“邪说”为“异端”的记载。另外,《论语》中“异”字凡八见(“异端”一词除外),多数情况下可释为“不同的”,因此此处的“异”作“不同的”解为佳。端,顶头,极。所以“异端”应该相当于“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见9.8章)中的“两端”,也就是“过犹不及”(见11.16章)中的“过”与“不及”这两端。

(2)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译文】

孔子说:“攻治两极的学说,这是一种祸害啊!”zǐyuēyóuhuìrǔzhīzhīhūzhīzhīwéizhī(1)(2)

2.17 子曰:“由,诲(誨)女知之乎?知之为(爲)知zhībùzhīwéibùzhīshìzhīyě(3)之,不知为(爲)不知,是知也。”【注释】

(1)由:即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卞(在今山东)人。在“四科十哲”中属“政事”(见11.3章)。

(2)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3)知:同“智”。【译文】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zǐzhāngxuégānlùzǐyuēduōwénquē(1)

2.18 子张(張)学(學)干禄。子曰:“多闻(聞)阙yíshènyánqíyúzéguǎyóuduōjiànquē(2)(闕)疑,慎言其余(餘),则(則)寡尤;多见(見)阙(闕)dàishènxíngqíyúzéguǎhuǐyánguǎyóuxíngguǎhuǐlùzài殆,慎行其余(餘),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qízhōngyǐ其中矣。”【注释】

(1)子张(前503—?):即颛(zhuān)孙师。孔子弟子,字子张。干:求。禄:官俸。

(2)尤:过失。【译文】

子张向孔子学习求仕的方法。孔子说:“多聆听,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保留不言,其余有把握的地方,谨慎地发表意见,这样就可以少犯错;多观察,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保留不言,其余有把握的地方,谨慎地采取行动,这样就可以少后悔。言语方面少犯错误,行动方面避免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āigōngwènyuēhéwéizémínfúkǒng(1)

2.19 哀公问(問)曰:“何为(爲)则(則)民服?”孔zǐduìyuējǔzhícuòzhūwǎngzémín(2)子对(對)曰:“举(舉)直错(錯)诸(諸)枉,则(則)民fújǔwǎngcuòzhūzhízémínbùfú服;举(舉)枉错(錯)诸(諸)直,则(則)民不服。”【注释】

(1)哀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蒋,前494—前466年在位。“哀”是谥号。

(2)错:放置。枉:邪曲不正。【译文】

鲁哀公问道:“怎么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回答说:“选用正直的人,让他们居于邪曲之人的上位,这样百姓就会服从了;如果选用邪曲之人,让他们居于正直之人的上位,百姓就不会服从。”jìkāngzǐwènshǐmínjìngzhōngyǐquànrú(1)(2)

2.20 季康子问(問):“使民敬、忠以劝(勸),如zhīhézǐyuēlínzhīyǐzhuāngzéjìngxiàocízé之何?”子曰:“临(臨)之以庄(莊)则(則)敬,孝慈则zhōngjǔshànérjiāobùnéngzéquàn(則)忠,举(舉)善而教不能则(則)劝(勸)。”【注释】

(1)季康子:即季孙肥,鲁哀公时的正卿,是当时最有权力的政治人物。“康”是谥号。

(2)以:连词,和。劝:勤勉。【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人民敬顺、忠诚又勤勉,应该怎么做呢?”孔子说:“当政者对待百姓庄重,百姓就会敬顺;对待父母孝顺,百姓就会忠诚;提拔好人,教导能力不足之人,百姓就会勤勉。”huòwèikǒngzǐyuēzǐxībùwéizhèngzǐ(1)(2)

2.21 或谓(謂)孔子曰:“子奚不为(爲)政?”子yuēshūyúnxiàohūwéixiàoyǒuyúxiōngdìshīyú曰:“《书(書)》云:‘孝乎惟孝,友于(於)兄弟,施于(於)yǒuzhèngshìyìwéizhèngxīqíwéiwéizhèng(3)有政。’是亦为(爲)政,奚其为(爲)为(爲)政?”【注释】

(1)或:不定代词,有人。

(2)奚:疑问词,为何。

(3)“孝乎惟孝”三句:是《尚书》的佚文。施,延及。【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孔子说:“《尚书》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用这种风气去影响当政者。’这也是从事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从事政治呢?”zǐyuērénérwúxìnbùzhīqíkěyědàchē(1)

2.22 子曰:“人而无(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车(車)wúníxiǎochēwúyuèqíhéyǐxíng(2)(3)无(無)(輗),小车(車)无(無)(軏),其何以行zhīzāi之哉?”【注释】

(1)而:若。

(2)(ní):车辕与驾辕的横木相衔接的活销。

(3)(yuè):车辕前端与车横衔接处的关键。【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大车如果没有安装横木的,小车如果没有安装横木的,怎么能够行车呢?”zǐzhāngwènshíshìkězhīyězǐyuēyīnyīn

2.23 子张(張)问(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yúxiàlǐsuǒsǔnyìkězhīyězhōuyīnyúyīn(1)于(於)夏礼(禮),所损(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於)殷lǐsuǒsǔnyìkězhīyěqíhuòjìzhōuzhěsuī礼(禮),所损(損)益可知也;其或继(繼)周者,虽(雖)bǎishìkězhīyě(2)百世可知也。”【注释】

(1)因:承袭。

(2)虽:即使。【译文】

子张问道:“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废除的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代承袭殷代的礼仪制度,废除的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有继承周代统治的政权,即使有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zǐyuēfēiqíguǐérjìzhīchǎnyějiànyì(1)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諂)也。见(見)义bùwéiwúyǒngyě(義)不为(爲),无(無)勇也。”【注释】

(1)鬼:一般指死去的祖先而言。【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该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他,这是谄媚的行为。遇见正义的事却袖手旁观,这是没有胆量。”bāyìdìsān八佾第三【题解】

本篇分为二十六章,其中25章是孔子的语录,1章是仪封人对孔子的评价。

本篇各章内容多与礼、乐有关,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礼乐思想。3.1、3.2、3.6、3.22章反对鲁国齐国大夫僭用国君之礼。3.3—3.4章论及礼的本质是仁德,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礼仪乐律、铺张奢侈的形式。3.5章陈述当时各国君主名存实亡的状况。3.8章讲礼文与美质的关系。3.7、3.16章谈射礼。3.10—3.13、3.17、3.21章谈祭礼。3.9章讲到夏商两代的古礼已失传。3.14章讲周礼煌煌可观。3.15章讲入太庙之礼。3.18、3.19章讲事君尽礼。3.20章讲音乐表达感情应当适度。3.23章讲演奏音乐的程序。3.25章评论音乐。kǒngzǐwèijìshìbāyìwǔyútíngshìkěrěn(1)(2)

3.1 孔子谓(謂)季氏:“八佾舞于(於)庭,是可忍yěshúbùkěrěnyě也,孰不可忍也?”【注释】

(1)谓:说,用于评论人物。季氏:鲁国的大夫。具体所指,前人说法不一。杨伯峻《论语译注》中有所辨析,他说:“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和《汉书·刘向传》,这季氏可能是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据《韩诗外传》,似以为季康子,马融注则以为季桓子,恐皆不足信。”

(2)八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季氏为大夫,只能用四佾的乐舞队伍,他用八佾,就是破坏礼制。【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规格的八行乐舞队伍在庭院中表演,如果这种僭礼的事情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容忍的呢?”sānjiāzhěyǐyōngchèzǐyuēxiàngwéibì(1)

3.2 三家者以《雍》彻(徹)。子曰:“‘相维(維)辟gōngtiānzǐmùmùxīqǔyúsānjiāzhītáng(2)公,天子穆穆’,奚取于(於)三家之堂?”【注释】

(1)三家:鲁国当权的三卿:仲孙、叔孙、季孙。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雍》:或作“雝”,《诗经·周颂》的一篇,是周天子祭祀宗庙后撤去祭品的乐歌。彻:通“撤”,撤除。

(2)“相维”二句:出自《诗经·周颂·雍》,恰好点明了此诗是天子之歌。三家擅用天子之歌,是对礼制的破坏。相(xiàng),助祭者。辟公,诸侯。【译文】

仲孙、叔孙、季孙三家祭祖结束时演奏天子之歌《雍》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助祭的是诸侯,天子肃穆地主祭’,这歌辞哪一句适用于三家祭祖的厅堂呢?”zǐyuērénérbùrénrúlǐhérénérbùrénrúyuè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禮)何?人而不仁,如乐hé(樂)何?”【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línfàngwènlǐzhīběnzǐyuēdàzāiwèn(1)

3.4 林放问(問)礼(禮)之本。子曰:“大哉问(問)!lǐyǔqíshēyěnìngjiǎnsāngyǔ礼(禮),与(與)其奢也,宁(寧)俭(儉);丧(喪),与(與)qíyìyěnìngqī(2)其易也,宁(寧)戚。”【注释】

(1)林放:鲁人。

(2)易:弛,铺张。【译文】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礼而言,与其奢侈,宁可俭省;就丧礼说,与其铺张,宁可悲伤。”zǐyuēyídízhīyǒujūnbùrúzhūxiàzhīwúyě(1)(2)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諸)夏之亡也。”【注释】

(1)夷狄:概指中国四周的少数部族国家。因为经济、文化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国家落后,故向来有“华夷之辨”的区分。

(2)诸夏:中原夏族(华族)各国。亡:无。在《论语》中,“亡”字之后不带宾语,“无”字之后则带宾语。【译文】

孔子说:“就连夷狄之国都有君主,不像中原各国,君主已经名存实亡了。”jìshìlǚyútàishānzǐwèirǎnyǒuyuērǔfú(1)(2)

3.6 季氏旅于(於)泰山。子谓(謂)冉有曰:“女弗néngjiùyúduìyuēbùnéngzǐyuēwūhū(3)能救与(與)?”对(對)曰:“不能。”子曰:“呜(嗚)呼!zēngwèitàishānbùrúlínfànghū(4)曾谓(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注释】

(1)旅:祭山。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季氏只是大夫,而要祭祀山岳,显然是僭礼的行为。

(2)冉有: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当时做季氏的家臣,对季氏的僭越行为不加制止,所以孔子责备他。

(3)救:阻止。

(4)曾谓泰山不如林放:按照古人的理解,山川之神有灵,对于祭祀者、祭品能够做出要不要接受的选择。曾(zēng),竟。林放,从3.4章来看,孔子认为林放是懂得礼的人。【译文】

季氏将要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这种僭越的行为发生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你们竟然认为泰山还不如林放懂得礼,会接受这种不合规矩的祭祀吗?”zǐyuējūnzǐwúsuǒzhēngbìyěshèhūyīràng(1)

3.7 子曰:“君子无(無)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讓)érshēngxiàéryǐnqízhēngyějūnzǐ而升(昇),下而饮(飲),其争也君子。”【注释】

(1)射:射礼。起源于人们借田猎而进行的军事训练活动,进而发展成为以习射观德、求贤选能为目的的礼仪形式。【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可争夺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赛射箭吧!不过在射箭的时候,要作揖辞让后才登上台阶,下台阶后又共同饮酒,这种竞赛活动不失君子风范。”zǐxiàwènyuēqiǎoxiàoqiànxīměimùpànxīsùyǐwéi

3.8 子夏问(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xuànxīhéwèiyězǐyuēhuìshìhòu(1)(爲)绚(絢)兮。’何谓(謂)也?”子曰:“绘(繪)事后sùyuēlǐhòuhūzǐyuēqǐyúzhěshāng(2)(後)素。”曰:“礼(禮)后(後)乎?”子曰:“起予者商yěshǐkěyǔyánshīyǐyǐ(3)也,始可与(與)言《诗(詩)》已矣!”【注释】

(1)“巧笑”三句:前两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人》,第三句是佚句。倩,面容姣好。盼,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的工作在素地上进行。素地就是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容貌,绘事则指粉黛、钗环、衣裳等修饰。有了美丽的容貌,再加以适当的修饰,就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3)起:启发。【译文】

子夏问道:“‘微笑的面容美好动人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洁白的底子上绘有文采啊。’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