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之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6 20:31:29

点击下载

作者:陈之遥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记忆之莲

记忆之莲试读:

引子

二〇〇三年七月,十七岁生日之后,我决定独自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等待生命的终点。

我遇到一个男人,他对我说,可以把我带到地球的背面。他为我描述那个地方,告诉我“Beauty can take you everywhere(美能带你到任何地方)”。脸上带着嘲弄的笑,把我当做一个极其常见的离家出走的厌世少年。

可惜我不是,我只是不愿意在病床和手术台上度过我剩下的日子,也不要那些爱着我的人再次面对贫苦和绝望。我决定不让任何人走近,当生命终结,我只会是一个浅淡的影子留在他们的记忆里面。

01.The Tombs 坟墓

Why do you want to dance?Why do you want to live?Well, I dont know exactly why, but……I must.Thats my answer too.—Red Shoes你为什么要跳舞?你为什么活着?准确地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必须……这就是我的回答。——《红菱艳》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五日,曼哈顿,阴。

早晨八点四十分,李孜跟着Richard Ward(理查德·沃德)去曼哈顿下城的拘留所探访一个等待审判的嫌疑人。他们乘坐的出租车堵在布鲁姆街和卡纳街之间,举步维艰。

Ward是个年近六十的胖子,解开衬衣的第一颗扣子,低头在手机上看他的邮件。李孜则很瘦小,黑色羊毛大衣一直盖到小腿中部。她看着车窗外面,那是个融雪的日子,气温在冰点上下浮动,街道两边一片萧肃,不禁让人觉得这是一年当中最悲凉的月份,冷,而且没有节日。

开车的是一个锡克教印度人,包着紫红色头巾,耳朵里插着耳机,音量开得很大,偶尔漏出一星半点的音乐声。李孜在其中捕捉到一段熟悉的旋律,却想不起出处,只觉得好像是电影配乐,在哪里听到过。那一瞬间恍如时光交错,她想起许多从前的事情,一些零碎的片段,指尖的触感,透过眼帘的光,既没有情节,也没有前因后果,但随之而来的感觉却像突然撞到鼻子那样热辣而酸楚。“证件都带齐了?”Ward开口问。

她回过神来,下意识地打开包。[1]

他看到放在最上面几乎全新的DOC通行证,问道:“第一次去‘坟墓’?”

她点点头。“知道那里为什么叫‘坟墓’吗?”

李孜摇头说不知道,但监狱叫这样的名字一点也不奇怪。“最早是按照古埃及陵墓设计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修成现在的样子。”Ward解释。

她又点点头,没开口。

Ward看看她,笑道:“你是不喜欢说话,我从前没说错,我看人一向很准。”“是啊!”李孜回答,语气一如既往地冷峻,“所以,在你面前我也不必装了。”

三年前,Ward对她说过同样的话。那时他是面试官,李孜是应征工作的人,刚刚毕业,背了一肚子书,考了许多试,却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

两人头一回相遇是在一次小组面试上,李孜记得那时有两个面试官,其中之一就是Ward。她很早就听说过Richard Ward这个名字,知道此人是个以打刑事重罪官司出名的狠角色,但Ward留给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而且那种坏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她看来,这个胖子的形象和做派只和一个形容词牢牢对等,那个词就是“厚黑”。虽然Ward是白人,只是厚,并不黑。

当天参加面试的总共有十个人,都是新近毕业的学生,每人都被要求讲一段真实经历,来说明自己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其中有一个口才很好的男孩子,和Ward一唱一和聊得极其投缘。男孩子说了一件小时候在祖父家里和堂兄弟相处的事情,把自己极具技巧的影响力和说服他人的本事吹得神乎其神。所有人都知道那故事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却都听得十分开心,Ward更是吼吼吼笑个不停。

轮到李孜,她脑子里一片空白,强作镇定,平铺直叙:就在不久之前,她搬来纽约,住进男朋友的公寓。第二天一清早,有人敲门。她去开门,门外是住在他们楼下的一个老妇人,手里拿着一根树枝,挑着一个用过的避孕套,气势汹汹地说:“这很脏,知道吗?!很脏!”那是一栋七层楼的房子,住了不下二十户人家,有业主,也有像他们一样的租客。李孜费了许多口舌解释,这不是他们扔的,但老太太始终不愿意相信。“后来你怎么说服她的?”Ward问。“没有,我没能说服她,她至今都对我们抱有成见。”李孜回答。

这就是个毫无疑义、没头没尾的故事?在座的其他人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她,有的甚至轻声笑起来。“那么——”Ward也笑着问,“你的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诚实。”李孜回答。

Ward不懂,做出一副饶有兴味的表情等她解释。“我可以讲自己如何如何说服了她,来说明我巧舌如簧,也可以说我起诉她诽谤,以此证明我有法律精神。”李孜看着他,说得不急不慢,“但我很诚实,我不会为了说明什么而编造一个结局。”

小组面试结束,李孜认为自己肯定完了,但却在三天之后接到事务所人力资源部打来的电话,通知她去参加第二轮面试。面试官又是Ward,但这一次她准备得更好,努力装出一副容易相处、干劲十足的样子,不停地微笑、说话。

Ward看着她的简历,问她:“你其实是个挺内向的人,也不喜欢说话,为什么会选择上法学院呢?”

李孜愣了一下,照例把那些现成的说辞搬出来,什么公正之心,还有法律精神。

Ward打断她,直截了当地说:“你把你最可贵的品质丢哪儿去了?”

李孜一时语塞,她至今记得那一瞬间的感觉,就像行骗被识破,又像是被人戏弄。她带着些羞恼,干脆放弃了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照实回答:“因为这是个好职业,收入也不坏,所有人都希望我这样选择。要是我不晕血,也可能去做医生。”

Ward大笑,又问了些不相干的问题,然后站起来和她握手告别。

那个时候,李孜觉得自己原本前程似锦的人生突然蜕去光华,显出如同敝屣的本色。不是因为眼前这个傲慢的胖子,而是因为不管是说英语,还是执业做律师,她都说不上喜欢,除了谋生,她找不出一个理由来说服自己,说服旁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的“诚实”,她终究还是得到那份工作了,在同一间办公室,同一张桌子上,一干就是三年。

在这三年里面,她鲜有机会和Ward共事。整个事务所上下都知道,Ward对刑事重罪诉讼有种近乎病态的迷恋,这样的案子的确能带来名声(好的,或者坏的),却没有多少油水。作为资深合伙人,他有这份资历和实力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案子,而李孜则没有,人家塞给她什么便是什么,时年二十七岁的她在“食物链”的最底层埋头苦干,做着那些大同小异的事务性工作,那些没有激情、不善言辞的律师最擅长做的烦琐事情。

而作为那段回忆的副产品,李孜也连带着想起一些私人的事情。那个时候她跟Terence(特伦斯)交往半年有余,她从学校毕业,搬来纽约,和他一起住……现在他们就要结婚了,回想当时,仿佛还是昨天似的。

一刻钟过去,车子只前进了不过十米,Ward打开车门下车,抛下一句:“走过去吧。”

李孜赶紧付了车钱,想问司机那段音乐的名字,收据却已经递过来了。她下车,追上在前面路口等红绿灯的Ward,耳朵里却还带着那段音乐,嘴里还含着那个未曾发出的问句。“我听说你干得很不错,所有人都说你干得很好。”Ward边走边说,“但我也听说你提出辞职了。”“不必为此自责,不是因为你。”李孜回答。

Ward大声笑起来,“你倒还有些冷幽默,不过,别搞得好像我逼你做什么事,我只想让你帮我看一个人。”“你不是看人很准吗?”李孜冲了他一句。

Ward倒是无所谓,回头对她狡黠地笑了笑,说:“没错,但我也需要其他人的意见,尽管只是偶尔。”“可你还没给过我任何跟这案子有关的资料。”李孜提醒道。“我不想影响你的独立意见。你只需要知道他被控杀人。等一下我跟你一起进去,然后我离开,你跟他单独待一会儿,试着跟他聊聊,然后告诉我,你觉得他是有罪的还是无辜的。”“我以为破案是警察的事。”“我这人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但我不为有罪的人做无罪辩护,也不想让无辜的人在疯人院度过余生。这无关道德,只是个原则罢了。”

李孜想要嘲笑他几句,最后却只是说:“二月十五日是我在这儿最后一天上班,在那之前,我会尽力帮你。”“倒不用那么久。”Ward笑道,“这案子月底就要上庭,如果到时候还是没有发现有利的证据,应该很快就会宣判的,你只需要忍受我不到两周而已。”

在“坟墓”,他们被带到一间灰地白墙的房间里等候。那是一间约十五平方米大小的屋子,摆着一张桌子,四把折椅,桌上有个刻着“City of New York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纽约管教局)”字样的金属烟灰缸,电暖气的热流扑面而来,叫人昏昏欲睡。

Ward问李孜:“你喜欢芭蕾吗?”

她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十几岁的时候,她经常听着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或者莫里斯·拉维尔的曲子做白日梦。她喜欢那种简单、澎湃、戏剧化的音乐,这样的人应该也是喜欢芭蕾的。但是,阴错阳差,她从没有走进剧场去看过一场真正的表演,时至今日甚至连电影都很少看。“干吗问这个?”李孜反问。

Ward回答:“因为你马上就要看到一个芭蕾舞演员。”

他话音刚落,门就开了,狱警带进来一个穿着橙色囚衣的男人,因为还是嫌疑人,所以没系腰带,看起来二十五到三十岁,亚洲人,左眼眉骨和下眼眶带着伤,没看他们,更没打招呼,安安静静地坐下了。倒是Ward站起来,问狱警:“他眼睛怎么了?”

狱警漠然地回答不知道,如果要验伤或是追究责任,可以去哪里申请,填些什么表格。

Ward转头告诉李孜,他要去打个电话,又对桌子对面的男人说:“Han(韩),这是我的助手Liz,她也是从中国上海来的,我想你可能愿意和她谈谈发生的事。”

就像他们事先说好的一样,Ward跟她一起进去,然后就走了。

房间里变得很静。“你好,Han,我叫李孜,他们都叫我Liz,你如果愿意也可以这么叫。”很烂的开场。

对面的男人抬头看看她,露出一个淡淡的笑,表情平静而又清朗。如果Ward这时候回来,李孜一定会告诉他,这个人是无辜的。“你愿意跟我说一下事情的经过吗?”她受到那个笑容的鼓舞,继续问下去,拿起笔,摊开记事本,等着。

Han没说话,又笑了一下,那是个更加不易察觉的冷漠的笑,就好像在说,算了吧。

那个无声的笑之后,房间重新陷入沉默,只剩两个人呼吸的声音,李孜,还有Han,透过墙上的无缝玻璃可以看见狱警面无表情地站在房间外面。

李孜不记得上一次这么紧张是在何种场合,她手忙脚乱地去翻Ward留在桌子上那一叠纸,但要临时梳理出头绪并没这么容易。她在心里暗骂Ward,甚至猜想那个胖子是要在她离职之前再损她一把,好让她知道,自己确实不是干这行的料。

开始的时候,她还一边看一边问上几句,比如:“你是一九九二年来美国的?”“事情发生在去年九月?”但所有的提问都没有得到回应。Han,或者如他的身份证明文件上显示的Han D H Yuan,只是安静地坐着,仿佛她不存在。潜意识里,她想当然地推定,面前这个人有着与她极其相似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第一代移民的孩子,十多岁时突然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半路出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朋友,英语说得很烂——即使在那之后有怎样喜人的变化,那段日子所造就的深层次的性格早已经印进DNA(脱氧核糖核酸)里了。

她索性静下心来慢慢地看那些字,心里希望,最好看到一半Ward就回来了,但事情并不如她料想的。“最后的双人舞。”Han突然开口说道。“什么?”“最后的双人舞,你哼的曲子。”他也哼了一遍。

正是她在出租车上听到过的那段旋律,她不记得自己发出过任何声响,不过,整个早晨,那个熟悉而陌生的调子始终在她左肩上方回旋,她很可能不经意地哼出声来,自己却不觉得。“吉赛尔》第二幕,最后的双人舞。”他又一次重复那个名字。

李孜看着他,他却没看她,目光落在她身后的某个地方。“愿意跟我说说事情的经过吗?”她又问了一次。

他好像被她说话的声音吓到,一阵慌乱。“说中文也可以。”李孜先说了句中文。

他显然听懂了,却还是用英文说下去:“去年九月,我跟随芭蕾舞团去巴黎国家歌剧院表演,剧目几乎全都是乔治·巴兰钦的交响乐作品,比如《珠宝》……”[1]DOC,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的缩写,惩教署。

02.The Last Pas de Deux 最后的双人舞

I know youre leaving in the morning when you wake upLeave me with some kind of proof, its not a dream……—The Only Exception Paramore我知道早上你醒的时候就离开了,但你留下了一些痕迹,这不是梦……——《唯一的例外》帕拉摩尔乐队五个月前,巴黎。

八月底的一个早晨,芭蕾舞团到达巴黎戴高乐机场。夏末的阳光穿过机场的玻璃幕墙照进来,落在这样一群人身上,俊美优雅,脚步轻盈,趾高气扬。Han Yuan走在队伍中间,是男演员中唯一的亚洲面孔,没有笑容,也不讲话。

当天晚上,媒体采访之后,剧团经理告诉他们中的几个人,有一本时尚杂志想要找他们拍几张照片,做一个“时尚与文艺”的专题,构想其实很简单——模特们穿舞衣,舞蹈演员穿Prada、Tim [1]Hamilton或者Ute Ploier。时间是次日下午四点钟,约在城西的一个地方。

第二天,Han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如约去了那里。那是一座古典复兴主义建筑的顶楼,内里的装饰却是彻头彻尾的现代风格,白色房间,适合跳舞的淡黄色榉木地板。红发的女助理把他们领到更衣室换衣服。Han站在帘子后面,隐约听到外面传来讲电话的声音,是个年轻冷淡的女声,一连串的法语,他只听懂了最短的一句:“这不是真的……”抱怨的口气,说完就是把电话扔到桌子上的声音。

等他从更衣室出来,房间另一头靠窗的地方已经摆开了一张半米宽的白色长条案,一个穿芭蕾舞衣的年轻女人站在上面,两条胳膊抱在胸前,扭头看着窗外。摄影师叫她Ballerina(芭蕾舞演员),仿佛她生来就是个舞伶,现在,将来,以及过去。他看到她钟形纱裙下面的小腿和足踝,裹着白色不很透明的紧身袜,肉粉色足尖鞋的缎带绑在脚腕最细的地方。他突然有种感觉,许多年之后,有一天,他认不出那张脸了,也一定认得出这双脚。

他站在原地,条案上的女人转过头来,目光落在他脸上,愣了一下,然后低下头,说了一声“他妈的”,声音很轻,语气出奇平静。他也很快地低了一下头,忍不住牵动嘴角露出一个短暂而冷淡的笑。在那之前,他从来没想过,如果他们有机会再见,相互之间会说些什么,即使想过也肯定猜不到她会说“他妈的”,而他会默不做声地冷笑。

摄影师一只手端着照相机,有点不耐烦的样子,提高声音对他说:“请到这里来好吗?”然后,又对桌子上的女人说,“请竖起脚尖。”

他记得自己走过去,说了一声“对不起”,不确定是对谁说的——摄影师,还是桌子上的女人。随后的时间,他任人摆布,眼前始终不变的是条案上那双穿足尖鞋的脚。他一直没有抬头看她,因为那不是摄影师要他看的地方,也因为不敢,即使不看,他都已经觉得喉咙哽住了,如果这个时候讲话,声音都会是不一样的。

眼前的那对脚尖竖了很长时间,直到摄影师说:“好,可以了。”一只手伸到他面前,他伸手握住,她从条案上下来,几乎没发出任何声音,像排练了一千遍。“过得好吗?”他轻声问。

Ballerina微微扬起脸,回答:“不能再好了。你呢?有孩子了吗?”没等他回答便从他面前走过去了,吐出来的那几个音节轻擦着他耳边。

他又被叫去和其他人一起拍照。她去更衣室卸妆,换掉身上的舞衣,出来的时候身上穿了条黑裙。他知道她没走,就站在他们身后那扇铅灰色金属大门边上看着他。只要有可能,他就回头看她,她也对他笑,或者自觉不自觉地眨下眼睛。

但是,大约一个半小时之后,拍摄结束的时候,他回头,她已经不在那里了。

他抓住那个红发的女助理,问:“她去哪儿了?”“谁?”女助理反问。“Ballerina。”

女助理笑起来,“这里满屋子的Ballerina。”落地窗边上,四五个女模特全都换好了舞衣,白的,粉的,轻纱薄雾的一片。

他知道自己的法语程度不足够解释,跑进更衣室,用最快的速度换好衣服,冲出去。他下到底楼,电梯门打开的时候,刚好看到她在门口上了一辆黑色轿车,车身后面嵌着一个纹饰图案的徽章,隐约看得出一个花体的“R”字。她坐在后排座位上,扶着车门回头看他,好像一点也不吃惊他会追出来找她,做口型跟他说再见,然后关上车门。车子启动,在路上划出一条圆润微妙的弧线,沿着那条四车道的马路朝东驶去。

徒劳地追了两条街之后,他漫无目的地在路上走。夏天的巴黎天黑得很晚,白日和夜晚之间,了无尽头的黄昏像一个醒不来的噩梦。不知多久之后,夜幕终于落下,他走过圣厄斯塔什教堂,许多人聚集在那里,孩子般欣喜地等着。

那天晚上,是月光电影节的最后一夜,放映Christopher Honoré(克里斯托弗·奥诺雷,法国导演)的《在巴黎》。他没听说过这片子,也无意去看,却还是站在街角,远远地看着巨大的充气银幕在广场上慢慢展开。

直到一只手放在他肩上,“我原本不想去的。”Ballerina站在他身后说。

他回过头,握住那只手,看见路灯的光映在她脸上,周围都是陌生人快乐无忧的面孔、音乐、电影对白,混杂着笑声,说话声。光影、声音、气味组成复杂的印象,穿过夏夜柔软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在那一瞬间,几乎让他落泪。“今天的工作,我原本不想去的。”她又说了一遍。“为什么还是去了?”他问。“因为报酬不错。”她笑起来,声音半带沙哑,像个刚哭过的孩子,为了一点点不起眼的东西破涕为笑。就跟从前一样。

她从他手里抽出手来,跑了几步穿过马路,走进卡森广场上的人群,直到完全湮没在里面才停下来,回头看着他挤过来,然后又转身去看电影。她手里什么东西也没拿,两只手插进连衣裙侧面的口袋里,始终保持那个姿势,就像在告诉他,不要靠近。

过了很久,她轻声说:“四年前,你在米兰的那一次,我去看了。”眼睛仍旧盯着银幕。

那是他重回芭蕾舞团之后第一次名字被印在节目单上,演出《吉赛尔》全本,他是阿尔伯特的仆从。“为什么没来找我?”他问。“你知道为什么。”她伸出右手,手指插进他左手手指中间,举到面前,侧过头看着他无名指上一个四毫米宽的戒指,抛光的表面已经有了点划痕,并不很亮。“算好吗?”“戒指?”

他摇摇头,“我说芭蕾,米兰的那次。”“那个阿尔伯特空转落地之后的五位做得不及你好。”她回答,而后又摇头,“算了吧,我又不是批评家。”“没人能像你那样跳。”

她又那样笑起来,“那么久的事情了,我老早就忘了。”

电影放了两个多钟头,他们就那么并肩站着,没再说话,也没拉手。直到深夜,电影散场,他们随着人流不辨方向地走了一段。他告诉她,自己就住在附近一家老式酒店里。

她却跟他说再见,离开他朝另一个方向走过去。他追上去叫她,她没回头,只说:“别让人看见我们在一起。”

他不明白,巴黎根本就没有他认识的人。“走吧,别让人看见你跟我在一起。”她又说了一遍,像是在求他。“为什么?你在怕什么?”

她停下脚步,转身看着他说:“不是我,是你,我不能让他伤害你。”“谁?”他抓住她的手臂。

她看着他,没回答。“Eli York(伊莱·约克)?”他追问道。“我只想看看你。”她轻声说,然后挣脱他的手朝后退了几步,转身穿过人流,折进一条小路。

他紧跟着跑过去,但她已经不在那里了。

很久,也可能只是一瞬,Han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一张老式四柱床上,没换衣服,床上暗铜色的罩被也没有除去。他花了很久才弄明白自己身在何处,努力回忆昨晚的事情,却记不起自己是怎么回到旅馆的,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他一心想到外面去,重新走一遍那条路,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之后的那几天,他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去那间摄影棚,圣厄斯塔什教堂,以及卡森广场旁的那些小路,花了许多时间在他们重逢的地方找她,结果却一无所获。因为这种徒劳无功的寻找,他几乎每天都不能准时到场排练。他知道导演和编舞都对他颇有微词,其他演员都只当他又开始发疯了。所幸他原本就是行事古怪的人,所以也没人特地来过问。只有Lance Osler(兰斯·奥斯勒)来找过他几次,但他都故意避开了。

直到那一周的星期五,黄昏时分,他在排练间隙离开剧场,顺着和平路一直走到旺多姆广场上那一长排支着墨绿色遮阳篷的老建筑前面。他在一扇玻璃门上又看到那个图案,那个花体的“R”,代表Hotel de Ritz(法国巴黎里兹酒店)。

里兹酒店,旺多姆广场的里兹酒店,距离歌剧院不过两条横马路而已,离他住的地方就更近了。如果她真的住在那里,那么过去的几天他们都离得如此之近,近得可怕,却不知道为什么,一直都遇不到。

饭店门口的门卫迎上来说了句法语,见他没有反应又马上换了英语讲话:“能为您做什么吗,先生?”

他不知道要做什么,随口问了一句:“休息室在哪里?我要等个人。”

门卫替他开门,指了指大堂的西面。他径直走进去,在一个能同时看得到大门和电梯厅的位置上坐了很久。落日的余晖穿过古色古香的黑色铸铁窗棂照进来,在镶嵌着金线的米黄色大理石地面上投下浅淡却炙热的影子,时间似乎在他身边飞逝而过,一转眼,天已经快黑了,窗外仿造老式煤气灯样式的吊灯亮起来,再加上路灯和霓虹,整个广场上流光溢彩,像是个什么节日似的。

直到七点钟,他才想起来那一晚将是他第一次在巴黎登台。他赶回歌剧院,早已错过了最后一遍彩排。像往常一样,主剧场的后台看起来就像是个凌乱破败的仓库,舞台上银白的眩光透过深红色丝绒幕布的缝隙和边沿照进来,在无数面化妆镜之间往返折射。穿背心和旧牛仔裤的工人们拿着道具和布景板穿行其间,女演员们身穿精美到不真实的舞衣,肩膀上却又披着一件再真实不过的混纺开衫,下摆起了毛球,前襟沾着油渍。

导演看到他,张开双手,不是拥抱,纯粹为了表达情绪,“您能不能学会回电话?或者,退一步说,让什么人替您回一个?”

Han愣了一秒钟才回答:“我不知道我的电话在哪儿,对不起。”

Lance Osler从他身后不远的地方跑过来,把手机塞到他手里,在他耳边轻声道:“在这儿。”

他在第二幕时上台,那一幕的主题是红宝石。大部分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一个身着深红色舞衣的女演员身上,只有第十一排左侧靠近过道的位子上,一个男人始终盯着他。那个人隐身在幽暗的观众席里,Han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只知道他身旁的位子始终空着,红色丝绒椅套在黑暗里显得犹如烂熟的葡萄一样甜腻而浓郁。幕间休息之前,那个男人站起来,了无声息地走了。大约有两秒钟时间,Han忘记了舞步,垂手站在台上,看着观众席尽头那扇包着黑色皮面的门,一尺宽的白色光线亮得晃眼,却又在那道门后面戛然而止。

他不记得那之后发生的事情,紧接着的记忆片段是次日早晨,他被一阵敲门声惊醒,他起来开门,门外站着Lance Osler。“所有人都在等你。”Lance对他说。

他想起上午九点钟开始的彩排,跟着Lance穿过旅馆几乎密闭的走廊,坐电梯下楼。

电梯轿厢三面都是镜子,他和Lance都尽量避开彼此的眼睛,却发现这很难。他们走出酒店大门,Han循着模糊的印象朝两条街之外的那个广场走过去,那和他们排练的剧场是完全不相干的方向。时间可能已近中午,但因为是个雨天,光线依旧冷而暗淡,路上行人不多,偶尔有一把色彩艳丽的雨伞在水幕中展开,闯进他的视线。“你这是要上哪儿?”Lance恼怒地问他。“替我请个假好吗?”他只抛下这么一句话,在雨里继续朝错的方向走。

Lance追上来抓住他,“你到底是怎么回事?能谈谈吗?有件事……我想告诉你。”

Han停下脚步,回头打断他,“不是现在,真的,不要现在讲。”

他脸上的表情让Lance做出了一些退让,但却还是跟着他,喋喋不休地问:“你没事吧?你要去哪儿?要干什么?”“Lance人不错,就是话太多了。”Han突然想起这么一句评价来,许多人都这么说过,包括他们俩在芭蕾舞学校的老师卡拉曼洛夫斯基先生,还有Esther(埃丝特)。他尽量强迫自己不去想Esther。他想甩开Lance,但路口的红灯亮了,他被迫停下来。

对面街上开着一家以售卖瓷器闻名的婚礼用品商店,店门口蔚为壮观的雨棚被雨水冲刷得光润洁白。细密的雨雾之间,Han看到一辆同样挂着“R”字标记的黑色轿车转过街角,慢慢地滑行进那巨大的雨棚下面。一个穿黑衣的男人从车上下来,走进店里。Han认出了那个人,不顾一切地穿过马路,朝那边跑过去。一辆蓝色计程车紧贴着他身后驶过,紧跟其后的车子发出尖锐的刹车声,周围有人惊叫起来,Lance被拦在了后面。

店门口穿褐色制服的门童惊愕地看着他,但仍旧带着职业化的礼貌问:“需要帮助吗,先生?”门童犹豫着是不是该拦住他,因为他浑身都湿了,看起来像是疯了。

他没理睬那个问题,推开黄铜装饰的玻璃门,径直走进店堂。那个穿黑衣的男人就在几步之外跟一个中年女店员讲话,背后的柜台上摆的全是透白镏金的瓷器和水晶酒杯,听到他进来的声音,两个人同时转过头来看他。“你好,Han。”黑衣男人开口说道,脸上露出一个奇异的表情,像是一种笑容,却又不知是为了什么。

Han跳过了那句问候,只是喃喃地念出那人的名字——“Eli。”[1]Prada、Tim Hamilton、Ute Ploier都是世界著名服装品牌。

03.Alternative Memories 交替的记忆

If you hear someone is coming nearJust close your eyes and make them disappear……—Now that I Know Devendra Banhart假如你听到有人靠近就闭上你的双眼,让他们消失——《我现在知道了》德文德拉·班哈特

Eli York,李孜记得自己看到过这个名字,公诉书上被害人的名字。去年九月十日凌晨,Eli在西四十二街一栋高层公寓的第四十九层中毒身亡,根据大楼监控显示,Han Yuan那天晚上也去过那里,而且很可能就是最后一个跟Eli接触的人。李孜不明白那个寻找Ballerina的过程与这场谋杀之间有什么关系,但听Han的叙述,却不觉得冗长。“能说说去年九月九日夜里到九月十日凌晨发生的事吗?”她问,想要把谈话拉回主题。

Han看着她没说话,脸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就好像根本没听懂她的问题,两秒钟之后才回答:“对不起,恐怕不行,我不知道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

李孜不明白他的意思。“事实上,我一直试着回想那天的事情,但每次想起来的事情都不一样。”他自嘲地笑了一下。在身陷囹圄时,那是个不同寻常的表情,让李孜不禁在心里打了个冷战。“无论你想起了什么,都可以对我说。”她说道。“Ward之前的那个律师告诉我,如果我不能肯定,就什么都不要说。”“你可以告诉我,我不是警察。”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有时候,我记得是我把胶囊拆开融进酒里,有时候又看到是他自己吃了那些药。”“药是谁的?”“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在那儿?”“我不记得了,好像是因为她。”“她是谁?”“Ballerina。”“她有名字吗?”“当然,她叫G。”“当时她也在场?”“有时候在,有时候不在。”他低下头,似乎被逼到记忆的绝境。

李孜换了一个话题,“你怎么认识他们的,York,还有那个G?”

他沉吟了片刻才回答:“大约六年前,我住在康涅狄格一所医院里,她去那里看一个朋友,我们就这么认识了。她是个模特,Eli是她的经纪人。”“你跟G交往过?”“对,有段时间我们在一起,大概四个月。”“后来呢?”“后来她去了别的地方,欧洲。工作上的原因,我们就分开了。”他一字一句地回答,十分简略。“去年八月份之前,你没再见过她?”“见过一次,我婚礼前夜的派对,她也来了。”

就在这时,Ward从外面进来,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李孜站起来对Han说了声对不起,又跟Ward说:“我跟你说句话。”伸手把胖子推去了门外走廊里,关上门。

她透过铁门上手掌大小的玻璃窗,又看了一眼坐在桌边的Han,把Ward拉到一边,说:“他应该接受精神鉴定。”

跟她料想的不同,Ward一点也不惊讶,只笑了笑,回答:“两次,他受过两次司法精神鉴定,两次的结果都是正常的。”“这不可能。”李孜肯定,任何一个哪怕受过一点点心理专业教育的人都能看出来他叙述当中出现的问题。“这不是没有可能,在你之前,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起过这段经历。”

李孜不解地看着Ward。“案发之前,有证人看见Han在巴黎一家商店里打了Eli,并威胁要杀了他,两个人打碎了大约价值一万五千欧元的瓷器。”Ward停顿了一下,似乎肯定李孜会发出惊叹,但却什么都没等到。他笑了一下继续说下去,“纽约这里有Han在案发当天尾随Eli进入公寓的监控录像,公寓里有他的指纹,但没有口供——Eli死了,而他什么都不说。”

李孜很容易想象出Han面对警方的样子,因为,在她面前,他仍旧保持着那样的态度——不急于辩白也没有反抗,带着一种旁观者般释然的态度,仿佛灵魂出壳,飘在房间一角的半空,对着自己的耳朵幸灾乐祸地低语轻笑:这下你要怎么收场?“那他怎么接受的精神鉴定?”她又问。“他很配合,各种各样的测试都很配合,只是拒绝谈发生的事,他说全忘了。”

李孜突然明白过来为什么Ward点名要她来——她是事务所里唯一的华裔,Ward想当然地觉得她能问出点什么来。想到这里,她不禁有些气恼,却还是尽职尽责地回答:“他也是这么告诉我的,但多少还是说了一些。不过,那些记忆,尤其是关于那个G的事情很混乱,其中有一些细节又很真实,很可能是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不能接受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所以他篡改了自己的记忆,拼凑出一段新的。”“那个G?”Ward特别挑出这三个字来问她。“他反复提到的一个女人,模特,或者Ballerina,还说Eli York死的时候,她可能也在场。”

Ward低头想了一下,说:“警方的调查记录里并没有第三个人。他说过更多关于这个女人的事情吗?”“他说他婚礼前夜的派对,那个G也来了。”

Ward看着李孜,突然说:“你总在她名字前面加个定冠词,好像不肯定她是否真实存在似的。”

李孜不得不承认,潜意识里她确实是这么想的。“不管怎么说,我们得试着找到她。”Ward说道,表情变得有些严肃,转而又笑起来,问李孜,“想见见他妻子吗?”

从“坟墓”出来,Ward给Han的妻子打了个电话,约好下午三点钟在她工作的地方见面。

时间已过中午,他提议在附近一家咖啡馆吃午饭。李孜只简单吃了点东西,便把刚才记下的东西拿给Ward看。胖子一边吃一边窝在卡座的角落里读她的笔记,看到最后,突然问:“关于那家商店里发生的事情,他没有详细讲?”

李孜摇摇头,回答:“Han只说他看到Eli走进那家商店,他追进去问Eli, G在哪儿?之后两人发生了口角,他打了Eli,几个店员和他芭蕾舞团的同事Lance Osler把他们拉开了。”“Lance Osler。”Ward摸了摸下巴,感叹道,“这个Lance Osler也是个奇怪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李孜问。“Han的妻子告诉我,Osler和Han曾是同学,后来又做了同事,Han结婚的时候,他是伴郎。”Ward说,“但在这桩案子里,他是检方最有力的人证,几乎可以说是他亲手把自己的朋友送进了监狱。”“证人是宣了誓要说实话的。”李孜提醒他。“即使一样是实话,也有好多种方式去讲。”Ward强调,“如果没有他,这案子会简单许多,那几个法国店员未必能出庭作证,就算来了,随便放一段奥普拉的脱口秀,他们至多只能听懂一半,而Han和Eli吵架一定是说英文的,这样的证言很可能不被采信,没有了死亡威胁,也就不存在谋杀。但现在,就是有这个Osler……”“可能他和Han有过矛盾。”李孜胡乱猜想。“可能,只可惜没证据。”Ward点点头,摊开手傻笑了一下,合上笔记本还给李孜,对她说,“做得不错,我早说过我看人很准。”

这话把李孜气得够戗,她回了一句,“其实你根本不用费心夸我,我心里很清楚为什么突然要我接手这个案子。”“为什么?”Ward脸上带着些笑意,看着她问。“为了把我从那个制药公司的大案子里踢出来。”李孜耸耸肩回答,在Ward面前她总是懒得去掩饰,“我辞职了,他们不想让我继续接触那些保密文件,所以就把我塞到你这儿来,做这件无关紧要的[1]Pro Bono。”“如果你觉得一条人命和四十年监禁都是无关紧要的,那我也无话可说了。”Ward打断她,做了个无可奈何的手势。“我不是那个意思……”李孜试图辩解。

但Ward却只是露出一个嘲弄的笑,纠正道:“这案子不是Pro Bono,被告的妻子可是花了大价钱请我的。”然后就不由分说地站起来,付了饭钱,走出去了。

从餐馆出来,他们拦下一辆出租车去切尔西见Han Yuan的妻子。一路上,Ward尽量简略地为李孜叙述了一下案情。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三日,Han Yuan随芭蕾舞团到达巴黎。根据他同事的说法,他从第二天下午开始就有些不正常,独自一个人外出,排练时迟到,没人知道他去了哪儿。但他一直就是行事古怪的人,所以也没人去追究。

八月二十九日晚,Han登台演出,当天的剧目是乔治·巴兰钦的作品《珠宝》。据那场演出的导演回忆,Han在第二幕红宝石主题中错了三个拍子的舞步。台下的观众未必能看出其中的不同,但剧团里的人都知道出了纰漏。演出结束之后,导演曾找Han谈话,他只说了抱歉,没做任何解释。

第二天上午,也就是八月三十日,Han仍旧没能准时参加彩排。他的同事Lance Osler去旅馆房间找他,但他并没有跟Osler去剧场,而是朝和平路走过去。他在路上遇到Eli York,并尾随其进了一家婚礼用品商店。在那家店里,Han和Eli发生了争执。Osler赶到的时候,看到Han把Eli打倒在地,并威胁说:“如果她有什么事,我会杀了你。”商店的店员报了警,警察到场之后,Eli表示不想追究,所以两人只是做了笔录,并赔偿了商店的损失,就离开了。

离开那里之后,Han告诉Osler,那几天他一直在找一个人,他从前的女友,Eli York知道她在哪里,所以他会一直跟着Eli,直到找到她。

九月七日,芭蕾舞团按原定的计划搭乘美联航的航班返回纽约,但Han没去机场,也不在酒店,错过了那班飞机。根据法国航空公司的记录,他在当天下午另外购买了一张九月九日晚上飞纽约的机票,而Eli York早在八月三十日就预订了这个航班。

九月九日晚七点十分,Han和Eli乘坐的班机从巴黎戴高乐机场起飞,整个飞行时间约八小时,因为时差的关系,在纽约落地的时间是美国东海岸时间晚上九点十分。

约五十分钟之后,Eli York回到曼哈顿中城的住所。物业的监控录像显示,Eli进入大堂的时间是十点零五分,Han就跟在他身后。

九月十日凌晨一点三十五分,也就是差不多三个半小时之后,Han一个人离开了那里。

九月十一日,星期五,上午十一点,女佣从工作通道进入四十九楼E室做例行打扫,发现Eli York躺在客厅的沙发上,已经死了,身边的茶几上放着一瓶打开的威士忌和两只玻璃杯。

尸检之后,法医认定死亡时间是九月十日凌晨,死因是超量服用抗抑郁药文拉法辛,饮酒加剧了药效。根据验尸报告,死者一次摄入了超过两千毫克的药物,由于文拉法辛本身是缓释胶囊,很有可能是吞食的时候弄碎了,或者是存心去掉外壳化在酒里服用的,药效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导致昏迷、癫痫、呼吸抑制和心脏骤停。

一开始,经手这件案子的警察倾向于自杀或是误食致死,因为这些年吃抗抑郁药致死的事情不胜枚举。他们只是按照程序找死者的亲友来认尸,但Eli York离开美国很久了,似乎没有什么走得很近的亲友,最后只找到他在纽约的律师Guary Criton(格尔·克赖顿)。Criton听到Eli的死讯非常意外,他告诉警方,几天前刚刚收到Eli从巴黎发出的一份快件,是一份遗嘱,另外还附有一封短信,解释说自己受到死亡威胁,为以防万一,想交代一下身后的财产归属。在此之后,警方才开始朝谋杀方向展开侦查。

九月十四日,Han在他的住所被拘捕。警方调查结束之后,地区检察官根据几项关键证据同时对他提出了一级谋杀和二级谋杀的指控:

第一,Han曾公开威胁过Eli。

第二,Han对Osler说,他会跟着Eli,后来也的确为此更改了回纽约的航班。

第三点,可能是最致命的。导致Eli身亡的文拉法辛,Han从几年前就开始断断续续地服用这种抗抑郁药。一般情况下,他只能从医生那里拿到不超过一周剂量的处方,但这一次,因为他要在巴黎待两周,而文拉法辛在连续服用六周以上的情况下,一下子停药可能会带来一些副反应,所以,他的心理医生破例给了他两周的药量。按每天一片一百五十毫克来算,十四天刚好是两千一百毫克。

这个案子的预审是在去年的十二月,当时为Han辩护的是他丈人的家庭律师。此人是个有些名气的律师,谨慎且识时务,他认为检方的证据链完整充分,很难反驳,所以一开始就极力主张Han精神不正常,无须负上刑责,而应该被送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他试图说服Han及其家人接受这样的安排,以后每年接受一次精神病患委员会的审查,如果委员会认为Han已康复,便可以重获自由,不留刑事案底。虽然Han的妻子一直坚信丈夫是无辜的,但是最终还是被说服了,而Han也带着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默认了这样的安排。鉴定结果却出乎他们的意料,控方传召的精神病专家并不认为Han有精神分裂症,反而认定他在案发时有完全的行为能力。那次法庭聆讯持续了两天有余,大陪审团确定检方有足够的证据要求Han接受审判。因为是重罪指控,法官驳回了保释申请,把初次庭审定在一月底,也就是说控辩双方有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收集并开示证据。于是,那个律师便又试图说服Han与检方达成协议,接受二级谋杀的指控,以免更长的刑期,将来还可以申请假释。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Han的妻子坚持要换掉那个律师,她找到Ward接手这件案子。按照Ward自己的说法,原因是他既不谨慎,也不识时务。

说到这里,他们乘坐的出租车刚好行至中城,Ward凑到窗边,透过冬日午后的阴雨薄雾,指给李孜看着远处两座紧挨在一起的银色大厦。“就是那儿,我最喜欢的案发现场之一。”他说,低头看了一下表,问李孜,“想去看看吗?我们还有些时间。”“如果可以,当然好了。”李孜回答,好奇Ward究竟要怎么把她带进去。

Ward指示司机朝西四十二街驶去,直到那两座银厦近在咫尺。两人付了钱从车上下来,李孜记得案卷上写着,案发的那套公寓在A座,但Ward却径直带她走进B座的大堂。她知道此人总有些超出常理的门道,便只管跟在他后面。

当班的物业管理员是个中年男人,黑色西服,别着铭牌,看到Ward进来,朝他点点头,显得十分熟稔,很有默契地把他们带到大理石影壁后面,乘一部货运电梯上到四十九楼。电梯门打开,外面便是消防通道。Ward也不多解释,走到通道尽头,推开一扇气窗,从包里拿出一支小巧的数字式望远镜,调好焦距,让李孜看西面A座的房子。

镜头里刚好能看到案发的那个客厅,那个房间整面外墙都是玻璃的,白色的薄窗帘只拉了四分之一,室内的情形看得十分清楚,连靠窗那张条案上的摆件也能看得到一个大概——有水晶方尖碑,纯白镶银边的骨瓷人偶,也有青花器皿,还有只粉彩镏金的小盅,上面描着一朵无根漂浮的白莲花。房间像是刚刚装修过,空落落的,没有丝毫人气,又摆着那么些易碎的瓷器,根本不像曾经发生过命案的地方。“那是Eli York的产权公寓,他五年前离开纽约之后一直委托物业公司出租,去年夏天才收回来的。”Ward在一旁解释,转而又问管理员,“那房子现在还空着?”

管理员点点头,回答:“据我知道的,根本就没挂牌租售,好像是因为遗产继承的事情还没落实。再说,现在空房子多得很,谁会要住死过人的地方。”“价钱便宜些总会有人考虑的。”Ward道,“这样的位置,这样的风景。换作是我也愿意住在那里。”“你要是真有兴趣,我可以帮你去打听……”管理员说。

Ward连忙笑着说不用了,免得老婆当他金屋藏娇。两个男人说笑着,只有李孜还端着望远镜在看——的确,从那间客厅的落地窗看出去,便是哈德森河的码头,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得到艾利斯岛,甚至更远的地方。到了夜里一定是一片灯海,像是飘浮在星空里。换作是她也愿意住在那里。

离开银厦,李孜和Ward如约去找Han的妻子。他们来到切尔西,按照地址找到哈德森河公园旁一栋战前建筑的顶层阁楼,这里已改成一家画廊,不很大,却布置得精致高雅。

Han的妻子跟李孜差不多年纪,也是纤小的华裔女人,递过来的名片上写着她的名字,Esther Poon,头衔是画廊经理。她请Ward和李孜去二楼她的办公室里坐,那是一间半开放式的房间,透过落地窗可以看见河岸的风景。这样的天气鲜有船只出航,泊在码头的小型轻钢游艇清一色盖着靛蓝油布,上面再覆着一层糖霜似的薄雪。窗边的白色玻璃柜里陈列着许多老式照相机,既有看起来就很值钱的古董,也有波普时代流行的宝丽来和乐摸。一旁的办公桌上摆着几只镜框,李孜注意到其中一张Esther和Han的合影,照片里的两个人看起来不会超过二十岁,像一对初绽的花儿一样,年轻、漂亮、犀利。

而眼前的Esther看起来憔悴了许多,但还不至于彻底乱了方向。她穿着简单,却不随便,英语说得无可指摘,只有极少一些词还是可以听出来她并非是出生在美国的。

Ward简单叙述了一下上午在拘留所里的事情,说Han提到一个新的证人。

李孜在Esther脸上看到一种复杂的表情,介乎于两种毫不相干的情绪之间,是宽慰,也是紧张。她很想知道那表情背后的东西,便接过话头问Esther:“他提到一个人,一个名叫G的女人。事情发生的那天,她可能也在场。你认识她吗?”

Esther摇摇头,这一次,脸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他还提到你们结婚前夜的派对G也来了。”李孜继续说。

Esther回答:“那天晚上有差不多一百五十个人,你说的那个人可能是他那方面的朋友,我完全没印象。”合情合理的解释。“他说他们在巴黎又遇到了,有家杂志给他们拍了一些照片。你知道这事情吗?”李孜又问。

Esther想了想,说稍等,起身走出去,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本很厚的铜版纸杂志。她坐下来,翻开其中的一页,交到李孜手上,说:“法国版,去年的九月号。”

差不多十个版面的跨页照片,每张照片下面都标明了模特和舞蹈演员的名字。Han在第四页,穿着白色衬衣,灰花呢西装,黑色西裤,黑色皮鞋,站在象征时装展示的白色台阶上,脚边坐着一个身穿白色芭蕾舞衣的女人,金发,一个俄国名字,不是G。李孜又翻了一下那个专题其他的照片,没有亚洲面孔的女模特,也没有相似的名字。她感到一阵莫名的失望,她曾经觉得G不是真的,现在却是完全不同的感想。

李孜抬起头,刚好碰到Esther的目光,她不甘心线索就这样断掉,试探着说:“Han说他和G是六年前在康涅狄格一所医院里认识的。”

Esther低头做出一个苦笑,过了很久才回答:“如果他那样讲,那个人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李孜不明白她的意思,等她解释。

Esther欲言又止,倒是Ward先开口了,“那不是普通的医院,对吗?”他挪了一下身体,屁股下面那张转椅的关节发出难听的声响。

Esther轻轻咳嗽了一声,回答:“对,那是家精神科康复医院。他在那里大约住了八个月。”

Ward做了一个“噢,我的天啊”的手势,“你应该一开始就告诉我的。”“我以为根本不相干,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他已经完全好了……”Esther慌乱地解释。“两次司法精神鉴定你都是知道的,精神病史很可能左右鉴定结果。”Ward继续说,“我需要他所有的就医记录,然后再申请一次精神鉴定,不管怎么说……”

Esther站起来,不让他说下去,“我和Han,我们十四岁就认识了,我了解这个男人,他不可能杀人!他不应该为这件事失去自由,哪怕不是在监狱里!”

而Ward仍旧四平八稳地坐在那里,看着Esther的眼睛,回答:“这是最坏的打算,但你必须承认它有可能发生。”“不如直说吧,你根本就不相信他是无辜的,或者说你根本就无所谓,只想要他认罪,然后进精神病院了事……”Esther看着Ward大声喊叫,几乎要哭了。

李孜打断他们,努力把这场对话回复到客观平静的状态,她问Esther:“你自己也不相信他,不是吗?否则你不会这么肯定G不是真实存在的。”

Esther静下来,垂手站在那里看着李孜。

李孜也迎着她的目光,说道:“告诉我所有你知道的,如果你真的想帮他。”[1]Pro Bono,拉丁语,意为”为了公共福利“此处意为在册的执业律师必须履行的义务性法律服务工作。

04.Prom Queen 舞会皇后

If only life was this good……假如生活如此好……十五年前,曼哈顿。

许多年过去,人们渐渐忘记了她原本的名字,甚至连她自己都记不起那三个汉字背后的意思了,它们只静静地存在于某一页移民文件的最后,笔画匀称,语音悠扬,身边却没有几个人会读。有人故意忽略,有人嫌发音太难,在他们眼睛里,她只是Esther。甚至连姓氏也按照广东拼音写成Poon(庞),毕竟没人希望自己姓Pan(平底锅)。

只有他记得,她是潘筱颖。但是,在开始喜欢他之前,她花了太长时间来无视他。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林肯中心那个芭蕾舞学校的排练厅里,那时Esther十四岁,来考暑期班,他比她小一岁,却已经是正式的学生了。他看见她,用中文问了一句:“你好,你从哪里来的?”

她看看他,用英文冷淡地回答:“我就住在曼哈顿。”

暑期班开始,Esther又在走廊里遇到这个男孩子,这一次,他仍旧用中文对她说“你好”。

不知为什么,这让她很生气,索性恶作剧似的用法语道了声“日安”。

他不明白,她便冷着脸,用英语揶揄道:“你跳芭蕾,却不会说法语?”

他倒没生气,反而一本正经地回答:“Panché,Arabesqué,[1]Pirouette……我会说的法语词恐怕就只有这些了。没错,我是不会说法语。”

而后,有几秒钟时间,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Esther还记得那时他脸上的表情,友善的,同时又带着那么点嘲笑,她搞不懂那究竟代表了什么,气鼓鼓地走了。

不久之后,她偶然间看到一堂男生中级班的课,他站在十几个男孩子中间,每个人都是白衫黑裤,全都优雅地扬起头,但只有他浑身带着种特别的光晕,不很亮,也不透明,却是纯粹白色的。她听别人说起他的名字,Han Yuan,说他是为跳舞而生的。那个时候,她只是撇撇嘴,不愿意相信。

暑期班结束之前,她爸爸来学校参加家长日的活动,碰到一个熟人——四十几岁的男人,开一辆小型货车,车身上写着个俗气的中餐馆的名字“采莲斋”,衣服上带着一股油烟和甜酸酱的味道。Esther怎么也想不到此人会是她爸爸在普林斯顿读大学时的同学,同时也是Han Yuan的父亲。

她记得爸爸问那个男人:“你太太好吗?还在老地方教书?”“死了。”男人回答,“两年前,车祸。”

和面熟的陌生人聊天,最怕就是触碰到此类话题,若是对方突然痛哭流涕起来,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合适。不过,他们面前的这父子两人却都没有流露出什么特别的情绪,就好像这只是段寻常的往事,倒是Esther的爸爸说了许多悼念的客气话。

Esther心里想,这家人可真够怪的。那次之后,她再看到Han,总觉得他身上平添了一分神秘。

她装作不经意,向爸爸打听Han家里的事情。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只是一个倒霉的鳏夫,事业上也不甚得志,原本拿了基础物理博士学位,在大学研究所里做助理,妻子死后,他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里的事情,在实验室疏于职守差一点惹上了官司,丢了工作,房子也卖了,最后只落得用亡妻的保险金入股一家中餐馆,蛰居在新泽西的一个小镇上,独自抚养两个未成年的幼子。

这些事情,她听过就忘了,只记得爸爸说,Han的母亲生前曾是普林斯顿中国留学生圈子里有名的美人,性格又好,还拉得一手好琴。只可惜老公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她除了在社区学校教一班华裔小孩子拉大提琴,还要打几份零工,用以补贴家用。爸爸还说,Han长得看起来更像他的母亲,他在舞蹈学校的成绩,也应该是遗传了他母亲艺术上的天分。

没想到这番话却激起了Esther的妈妈无尽的好奇心,当即提出来要请Han到家里吃饭,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老同学的儿子一个人在纽约,总要照应一下。私底下却只是想见识一下那个“有名的美人”的儿子。

Esther觉得这样的企图很讨厌,而且她又是个极其骄傲的人,自以为跟Han是有过节的,若要她主动开口去请他,绝不可能。最后,还是爸爸去学校接她的时候,向Han发出了邀请,对他说:“Esther的妈妈想见见你。”“好的,我很愿意。谢谢您,先生。”Han回答得有礼有节。

过节归过节,有一点Esther不得不承认,Han长得很漂亮,而且总是很安静,从不惹是生非,在他这个年纪的男孩子里面是极其罕见的,所以,他很讨大人喜欢,尤其是女人。Esther的妈妈也不能免俗,吃过第一次饭之后,就开始时不时地请Han到家里来。他有时来有时不来,话不多,却很有礼貌。Esther跟他始终都没有很深的交情,只是喜欢暗地里观察他的表情和一举一动。她相信他平静礼貌的外表下面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她有些好奇,却又不愿意贸然去触及。

十六岁之后,Esther不再上芭蕾课,生活的另一面逐渐在她面前展开。她家搬去了一个更好的社区,她进了一所有名的私立学校读书。从那里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进名校读大学,几乎每一届都有女生[2]受邀去参加克里翁舞会,但至于是真的受邀,还是家里大人存心花了钱张罗的,就不得而知了。那个时候,此类学校里还看不到几个中国人,出生在大陆的更是少之又少。一开始,Esther在学校里默默无闻。不过,她总算是名门之后,自有一种区别于旁人的气度,习惯了被瞩目,被议论。她苗条漂亮,伶牙俐齿,成绩全优,很快就又成了明星学生,畅畅快快风风光光地过了三年。她牢记着Daphne [3]Guinness说的话——“有钱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实现许多事情。”是的,她拥有美丽的衣服、鞋子,在最好的学校读书,和最抢手的男生约会。

唯一的不幸是,最抢手的男生真的被抢走了,而且就在毕业舞会之前。她哭了一场,检索了一遍交际圈子里的男孩子,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她妈妈想起了Han Yuan。

在Esther的印象里,那几年她和Han经常见面,却没说过几句话。Han总是很沉默,非常安静。Esther身边那些同龄的男孩子总喜欢取笑他,笑他学跳舞,到处说他是神经病。她始终冷眼旁观,她知道他们笑他并不真的是因为他跳舞,或者因为他的沉默。他们憎恨他与众不同,所有人都没办法无视他的与众不同。并不是说他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出众,她心里很清楚,他不过是一个靠助学金上学的少年,母亲死了,时不时地还要去看心理医生,吃些莫名其妙的药,到了假期还要在父亲的小饭店里帮忙做事情。在他们这群快乐无忧的人中间,他本应是个悲惨的笑话,但是,他身上就是有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既有吸引力,又拒人于千里,让所有人都着迷,既爱又恨。

她打电话给他,问他两周之后的那个日子是否有空。这样的事情,她只空前绝后地做过这么一次。

好在他答应了,说不上高兴,但也没表现出为难。这样就足够了。

那天晚上,夜幕降临,门铃响了,妈妈在楼下喊她,说:“Esther,他来了。”

她从楼上下来,经过楼梯的转角,看见他站在门厅水晶吊灯下面。她在那里站了一秒钟,看着他,心里知道,这一夜,哪怕那些跟她比风头的女同学真的带个王子过来,他也不至于露怯。至于跳舞,就更不在话下了。他就是为跳舞而生的。

Han开来一辆很旧的蓝色雪佛莱,并告诉她这是他爸爸店里用来送外卖的车子。他是故意的,眼睛里带着点笑,等着看她的反应,紧接着又凑过来打开副驾驶位子上的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子,扔在她大腿上。盒子很冰,里面装着一朵白色的玫瑰花蕾,花萼下面系着一条纤细的白缎带。她打开那个盒子,想要自己戴,却很难。他拉过她的手,帮她打那个结,低头看着她手腕细薄的皮肤下面青蓝色的静脉。

舞会在学校的草坪上进行,他并不总跟着她,却也没让她落单。他带着她跳舞,步法和她学的有一些不同,但很快他就让她忘记那些所谓的步法,那些左右旋转步、前进步,或者踌躇步。她任由他带自己旋转,跳出了那一小方地板。她记得鞋子的细跟踏在柔软潮湿的草地上,记得那种感觉——站在泥足深陷的边缘,然后被一股不可违逆的力量带走。

回程的时候,他像以往一样很少说话,最后还是Esther打破了沉默,“他们说你是为跳舞而生的,我以前还不相信。”“别相信那些话。”他冷笑了一声,看上去不像是故意谦虚,“事实是,时间久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跳,但如果不跳舞,对许多人来说,我就一钱不值,比方说,你母亲。”

Esther有些生气,却又没办法全然否认,她父母,包括她自己,习惯于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贴标签:

A先生是会计师,一家声誉良好的事务所的合伙人,儿女成绩很好,很有希望考进常春藤联盟学校。综上所述,此人是“成功者”,可以在一起聊聊儿女教育、地产投资,或者全球经济形势。

B先生到美国之后一直不甚得志,无论是职业、头衔还是家庭住址都不能响亮而大方地说出口来。所以,B先生不幸成为“失败者”,偶尔见面也只能谈谈天气。

Esther不用仔细掂量,便知道Han的父亲就是个B先生,之所以她母亲会对Han加以青眼,不过就是因为他在全美最好的芭蕾舞学校学舞,因为一般的学生通常要参加两到三年的暑期班,才会被接受在秋季学期开始前参加入学考试,而他只上了一次暑期班就被正式录取,更因为身穿白衫黑裤,长相古典的卡拉曼洛夫斯基先生,手指梳过一头金发,曾经操着带些东欧口音的英语,当着许多学生家长的面说:“Han Yuan是个天才的舞者。”

这些念头让Esther心里很不舒服,她是个骄傲的人,相信自己不至于这样俗气。于是,她故作潇洒,问Han:“如果不跳舞,你今后想做什么?”“做个厨师,开间小餐馆。”他回答。

她以为他又在捉弄自己,“我知道,你以为我是个庸俗势利的人。去你的吧。”她第一次当着别人的面说出一句脏话。

而他只是摇头,说:“我从没这么想过。”

她转过头,看着路上纷乱变换的灯影映在他脸上,问:“那你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别想当然。”

他翘起嘴角,笑了一下,说:“我知道你是谁,你是潘筱颖。”这句话说得不知所谓,却足够在她心里留下长久不灭的印象。

午夜时分,她回到自己房间里,舞会礼服被草地上的露水洇湿,裙摆和鞋子上沾着泥土和青草的碎屑。那一夜发生了许多事,有人在幽暗处贩卖禁药,有人在软饮料里掺进烈酒,许多颗心被交出去,许多个吻,许多人彻夜无眠。

那个夏天之后,Esther去读大学,然后又去考研究生院。而与此同时,Han也从舞蹈学校毕业了。

毕业演出上,他是《吉塞尔》里的阿尔伯特。演出终了,Esther去后台找他,当着许多人的面忘乎所以地吻了他。直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走过来,打断了他们。Esther不认识那个女人的面孔,但看到她手上的白手套便知道她是谁了,一个著名的芭蕾评论家,见舞者的时候总是戴着一副丝质手套,免得碰到他们汗湿的身体。评论家跟Han握手,祝贺他,发表在第二天报纸文艺版上的评论更是充满了褒扬的话,称赞他的动作“干净而不着痕迹”,说他“每一个两周空转之后的五位都做得几近完美”“尾声时的两脚腾跃相碰令人窒息”。Esther偷偷保存着那张剪报,每次回想起那场演出,都会觉得宛如梦境,却又欣欣然地沉迷其中。

不久之后,像所有人期许的那样,Han进了本地最好的芭蕾舞团,合同条件十分优厚,每年保证九个月的演出和排练,三个月悠长的假期。

随后的那几年,他们两人时聚时散,关系变得有些微妙。其间,Esther也交过几个男朋友,既有学校里打冰球的运动员,也有画家、学究和职员。但兜兜转转,她每次都会回到Han这里。他仍旧是那个样子,很安静,穿着朴素,尽可能地显得普通,尽可能地湮没在人群里。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行事古怪,比如他戴手表,时间从来不调,表盘上显示的日期也总是和真实世界相差一周以上。有时候,周遭的一切对他来说仿佛都是不存在的,他低着头大步前行,若非必要可以一整个礼拜不说一句话。

相比那些凡尘俗世,跳舞是他那个小世界里面唯一的中心,和永恒不变的重点。他有毋庸置疑的天赋,但每一次登台之前,仍旧会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仿佛不知疲倦。只要有时间,Esther便会去看。对她来说,那不是普通的体验,他的每一个脚步,一次又一次的跳跃,以及紧跟其后轻盈无声的触地,充满热情和力量,同时又有扎实的技法,曼妙的起承转合,和滴水不漏的构思,融汇于其中。Esther最喜欢那些很考功底的部分,尽管都已看到烂熟了,但每当他的动作与她的记忆契合,那样丝丝入扣,又不着痕迹,还是会叫她一个激灵般的警醒。待到高潮处,似乎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没有旁人,没有上下左右,没有将来,也没有过去。每次他跳,她的心也跟着悬起,飘浮在原本应该在的位置之上半英寸的地方,呼吸和心跳似乎成为一对共生的矛盾体,她似乎也跟着在动,透不过气,心跳每分钟一百二十次。

等到正式演出的时候,她总是紧张得不行,为他紧张。虽然她知道自己蠢得可以,他是不会紧张的,更不会怯场,她从没见过他出什么纰漏,至少没有能让她看出的。她根本分不出来,是为他的舞蹈震撼,还是为他本身而激动,也觉得没有必要去区分,因为这两者在她看来是一体的,因为,他就是那样一个人。

那个时候,许多人也和Esther一样,就是这样被Han吸引着。他们说:“只要你看到他动起来,你的眼睛就难以离开了。”当然也有人抱着怀疑的态度,谈起他的时候总是会说:“他才华横溢,但是……”却又无法具体说出来那个“但是”代表着什么,可能只是因为他有些古怪吧。而绝大多数人认为,作为一个有天赋的人,性格上的缺陷甚至怪僻也是可以被原谅的。于是,Han的沉默和傲慢也变得招人喜欢了。各种各样的预言和传闻纷至沓来,有人说他会成为芭蕾舞团最年轻的明星演员,也有人觉得他天生就是齐格弗里德,阿尔伯特或者弗洛里蒙德,甚至断言若是由他来演贵族,只有Roberto Bolle(罗伯托·波尔,意大利芭蕾演员)可以担纲王子的角色,否则一定会被他抢了风头。

但Han对待这一切褒扬的态度却有些消极,他对Esther说:“我还是跟从前一样,只是没人知道罢了。”并且半开玩笑地为她举了个例子:

那一年,他去卢森堡参加过一个比赛,在当地住了几个礼拜。每天训练结束,他都会去剧院对过儿的小咖啡馆里买一瓶两百五十毫升的矿泉水,一饮而尽。那家店里的几个女招待,不管年轻还是年老,都想引他说话,却始终没成功过。同样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

他走进店里,女招待对他说:“晚上好,您要什么?”

他指指柜台下面的一排蓝瓶子。

她拿了其中的一瓶递给他,笑着问他:“您是舞蹈演员吗?”

他也回了一个微笑,把钱给她,一边拧开瓶盖一边转身走出去。“还要别的吗?咖啡?巧克力?再见,晚上好!”她在他身后说。而他就好像没听见似的,不回头也不回答。

她们在背地里叫他“王子”,打赌什么时候他才会开口,甚至打趣说他是不是个哑巴。

其实,他不说话,只不过是因为他不会说法语罢了。

Esther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却无暇去深究,她只是满心欢喜地活着,渐渐地把自己的东西搬去他的小公寓。所有人都以为,有一天他们会结婚。

二〇〇二年的春天,芭蕾舞团去欧洲巡回演出。Han将要在《舞姬》当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却无甚个性的炫技角色,有一段变奏,整整两分钟的独舞,对于他这样年纪和资历的演员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他身边的人要么为之欢欣鼓舞,要么就是妒忌得要死。Esther的父母在他出发之前请他吃了一次饭,主菜平均一百二十块一道的法国大餐,威基伍德的瓷器,那些微笑,干杯,握手和拍肩膀的动作,百分之二十的小费,都暗示着(或者说预示着)他们两个人的锦绣前程,就在不远的未来,几乎触手可及了。

面对这一切,Esther应对得无可挑剔,她兴冲冲地为Han打点一切琐事,效率手册上记着两个人的日程安排,脑子里定下未来三十年的计划。但Han却做不到。

从前,他每天总是七点钟起床,做一个钟头的力量训练,九点钟开始排练。那段时间,他起床的时间提前到了五点,甚至醒得更早。他没有告诉过任何人,直到有一天,Esther在他那里过夜,凌晨时分,她被卧室外面的一点响动吵醒,她起床去看,发现Han已经起来了,穿好衣服,坐在起居室飘窗的窗台上,看着外面最近的那个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在微蓝的晨光里每隔三十秒变一次颜色。“你在干什么?”Esther睡眼惺忪地问。

他肯定听到了,却依旧静静地坐着,静得好像根本没有呼吸似的。很快,失眠及其带来的焦虑和紧张开始影响到他的工作。不久之后的一次排练中,Han和一个女演员搭档表演一段双人舞,那是一连串合着慢板音乐的舞步,托举、平衡和旋转,应当做得舒缓而优美。一个托举放下再拥进怀里的动作,总共做了十余次还是不能让导演满意。Han没有反驳,放下那个女演员,径直走出了那间练功房。那出戏的导演也曾是个舞蹈演员,极其律己的一个人,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有人会这样不负责任地在排练中途离开,他发了狠话,对Han说:“你这样的人最好还是不要指望以芭蕾为终身职业!”

Han没有回头,只平静地抛下一句:“我无所谓。”

那几步路他好像走了几年,偌大一间练功房里安静得叫人耳膜发胀。当他走出门口,关上门,门后面传来演员们的窃窃私语和导演说话的声音:“回到原位,从变奏开始,再来一次。”

Esther从Lance Osler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但她本身是个神经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人,坚强、固执,做事有条有理,始终不太能理解这些“非正常”的举动。她立刻就跑去看他,直截了当地问:“你这是怎么了?”“没什么。”他回答。“发生了什么事?”她继续追问。“我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随时都想讲话,我做不到!请到此为止好吗,我不想弄得不愉快。”他看着她大声说道。

Esther愣住了,转身就走。房门在她身后咣当一声摔上的时候,她禁不住颤抖了一下,突然意识到那是他第一次用这样的语气跟她讲话,像是争吵,却又那么吝惜言辞,到头来她还是什么都不知道。

冷静下来之后,Esther花了很长时间去想这件事,她以为是演出给他带来的压力太大,试图再心平气和地跟他谈谈,而他也的确变得平和了一些,却仍旧什么都不愿意说。她开始指望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好转,但过了很久,他仍不见好,还是失眠,即使在一天高强度的排练之后也睡不好,拿做爱或者争吵来发泄也无济于事。他一直保持着紧绷的状态,从未放松下来,有时候还神思恍惚。

就这样一直到了那年的九月,有一天,他们两个人正在路上走。路口的红灯亮了,Han两手插在裤袋里看也没看就径直朝马路中间走过去,Esther伸手拉了他一把,“当心!”一辆深蓝色的中型货车几乎贴着他的鼻尖开过去。

她惊魂未定,等到了对面人行道上才开口对他说:“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受了伤,你跳舞上的事业很可能就玩儿完了?”“我有什么事业吗?”他笑着反问。“现在是没有,很快就会有的。”她说得很严肃。

他却没有搭腔,继续朝前走,过了很久才极其平静地回答:“不管那是什么,我不想要,这对你重要吗?”

她停下脚步,看着他,努力不把那些荣耀和他们两人之间的感情混为一谈,却发现这很难做到,便只是烦躁地说:“你只是太累了,亲爱的,一切都会好的。”

数周之后,Han随团去了伦敦。在那里,他的情况愈演愈烈,一连几天都没能准时到场排练,身上脸上总是带着可疑的伤痕,用粉底勉强盖住才得以登台表演。别人问他怎么了,他总是淡漠地笑笑,什么都不说。

就在芭蕾舞团即将离开伦敦转道都柏林的前夜,负责巡演的经理接到一个医院打来的电话,说有个演员被人打伤正在急救。经理赶到医院,在急诊症室里找到Han,他伤得不轻,但看起来已经清醒,说自己只是不小心。不过,送他入院的那个调酒师却说,那些日子,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他在那一带故意寻衅找人打架,一般情况下他总是能赢,但这一次他招惹的人太多了。而医生也不觉得这只是“不小心”,处理完伤口,又给他做了尿检,以确定他是不是嗑了什么药。

三天之后,Han一个人提前回到纽约,去见芭蕾舞团的执行总监,然后便开始了无限期的休假。

直到这时,Esther才真正明白,他说他不想要,是认真的。[1]Panché,Arabesqué,Pirouette都是芭蕾术语,因为芭蕾起源于法国,所以这些法语词一直沿用至今。[2]克里翁舞会,名门少女的成年舞会,每年在巴黎举行。从1991年开始至今,已被产业化经营成了一场高级时装首饰品牌的“时尚盛典”。[3]Daphne Guinness,英国名媛,1999年与希腊船王之子Spyros Niarchos离婚之后跻身时尚界,其头衔有时尚偶像、高级定制服收藏家、设计师等。

05.Whos Liz 谁是李孜

“那是二〇〇三年的事情。”Esther说,“Han从伦敦回来一个月之后,上东城的一个心理医生因为滥用处方药被吊销了执照,几个在他诊所看过病的人因此受到牵连,Han也在其中。警察发现他用那个医生的处方分别在几家药房买了超过限制剂量十几倍的安非他命类药物。他很可能只是想用那些药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果却受到持有第三等级致幻药物并具有贩卖意向的指控。我为他找了律师,又通过我父亲的一些私人关系同检方达成协议,指控在上庭之前被撤销了,但Han必须去指定的专业医疗机构作康复治疗。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在精神科医院,也是为什么我没有把这件事讲出来的原因。”

Ward沉下脸来,的确,暴力倾向,外加持有致幻药物并具有贩卖意向的指控,牵扯出这件往事会使当下的情势更加不利。如果检察官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到时候他们就会很被动。

Esther继续说:“Han总共在那所医院住了八个月左右,出院后又休息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回芭蕾舞团了。之后一切都很好,我们住在一起,一年多以前结了婚。”“你不认识那个叫G的女人?”李孜又提起那个名字。“一无所知。”Esther回答。

李孜和Ward交换了一下眼色,站起来,在桌上留下一张名片,对Esther说:“如果你想起什么,打电话给我。”

离开那家画廊,Ward还要去另一个地方办事,李孜则回到事务所,完成这一天耽误下来的案头工作,然后又仔细读了一遍Han Yuan那件案子前前后后的资料,下班的时候已是晚上十点左右。她换了两条地铁回家,拿钥匙开门,房间里黑而安静,只有门口留着一盏小灯。她脱掉外套走进卧室,脚步声吵醒了正躺在床上睡觉的Terence。“回来了?”Terence问了一句,脸仍旧埋在枕头里,床边的地毯上杂七杂八地堆着几本书和讲义。“嗯。”她回答,走进浴室,关上门。

她脱掉衣服,站在淋浴喷头下面,温热的水雾落在她肩上,那种不轻不重的压力却让她觉得非常疲惫。那不是一天的奔波积累下来的身体上的疲劳,也不是因为眼睛或者脑子。她决定置之不理,因为她知道,有些事可以控制,只要她足够认真足够努力,另一些则行不通。

第二天早晨,她去Ward的办公室找他。胖子向她道早安,告诉她,今天上午就会向法庭提出第三次司法精神鉴定的申请。“那么,就这样了吗?”李孜有些失望。

Ward摊开手回答:“暂时是这样。”

李孜想了想,又问:“你记得Han说过Eli York曾是G的经纪人吗?他工作的经纪公司里应该会有G的资料。”

Ward点点头,说:“如果真有G这么个人的话。我可以找人去查一下,不过Eli离开美国有五年了,而且那一行不像普通职员工作那样固定,可能需要几天时间。”

李孜站起来告辞,Ward看着她说:“你看起来精神不好。”

她伸手揉了下额头,解释,“可能是前一晚没睡好。”“真投入啊,夜里躺在床上还在想案子。”胖子调侃道。

她便也半真半假地回答:“是啊,我记起Esther Poon说的那些话,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也能遇到一个人,告诉我,谁是李孜?”

这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却触动了她自己的神经,很久都沉浸在毫无意义的伤感当中。过去的这三年,她越来越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又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工作,睡觉,日子周而复始,她在事务所里很受欢迎,不是因为她才华横溢,而是因为她勤奋刻苦,而且从不在意功劳被上司抢去,只要她能得到合理的报酬就行了,荣耀和成就感对她来说都是很虚的东西。她需要钱,尤其是一年多以前,Terence失业之后。和许多在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冲击中就丢了工作的人一样,他回学校读书去了,虽说他是有些积蓄的,并不真的要李孜来养,但她这人没什么安全感,变本加厉地做出八面玲珑的样子,削尖了脑袋地往那些油水丰厚的案子里钻。那段时间,李孜总是忙得不可开交,无暇去考虑这些很文艺的问题,现在,她终于有时间反躬自省——她还是他当初爱上的那个人吗?

她不能确定。

紧接着那一天是马丁路德金日,股市休市一天,昔日熙攘的办公室变成了孤岛。但并非所有事情都停滞下来了,李孜仍旧忙得脚不沾地,去取戒指,试衣服,打电话。她印了大约八十份请柬,一半粉一半白,粉色的寄给长辈,白色的寄给同辈的朋友和旧日同学。她讨厌粉红色,觉得既廉价又幼稚,却不能免俗。许多人对她说恭喜,问她开心吗,什么感觉。她笑着回答,谢谢,还好吧。

有时候,她也会有些畏缩,比如突然想起许多年前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里读到过的一个句子——不是所有婚姻都是真正的婚姻。有时候却又觉得那只不过是一句模棱两可、毫无意义的话。

至少,所有人都在对她说:Terence看起来跟你很相配,在金钱上宽容,乐意分担家务,走路总是走在靠马路的那一边,上楼走在后面,下楼走在前面,吃东西总是把你喜欢吃的部分留下……所有那些平庸的书里写到的标准他都符合,但极少数不平庸的书里可能还提到了更多的东西,她知道一定有,却不肯定究竟是什么。

李孜早已经不记得是否体会过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觉,她心里很清楚,Terence长得不好看,有时候有些偏执,有些地方却又邋遢懒散。总的来说,他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男人,人们通常说的可以相伴一生的那种类型。今后的生活,除了和他搬去另一个城市生活,重新找一份工作,其他和现在并没什么两样——躺在同一张床上读不同的书,沾着肥皂沫粘在一起的浴帘,没放下的马桶圈,周末早晨等待清洗的内衣……不甚精彩,不尽如人意,却也不必提心吊胆,一切都平实简单,容易掌握。

直到深夜,她躺在黑暗里,记起一个细节。就在不久之前,有天晚上,Terence去接她下班。他刚刚从学校办的鸡尾酒会上出来,穿着租来的黑色无尾礼服站在她的事务所楼下,看见他的那个瞬间,她有过一种目眩神迷的感觉。她走过去吻他,假装自己是个电影中的人物。那是一个八十分的亲吻,直到他不自觉地往后退了一点,以免衬衫沾上她脸上的妆。那一次之后,她再也没有主动靠近过他。

这段记忆让李孜多少有些凄然,她觉得自己时刻忍受着一种审时度势般的冷酷,不仅在办公室里,也在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分钟。一整个星期,她和Terence清醒地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一个钟头,心不在焉的吻,十分钟的性交也逐渐变成一种负累,所有细节都让她不能确定Terence是不是还像他们初识时那样为她钟情。不过,李孜是个务实的人,她相信凡事都应该有一个开头,一个结尾。结婚,就是他们的结尾,至于其他,她并没期冀过更多的东西。

节日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Ward又带李孜去拘留所见Han。

坐在会见室里,李孜觉得这个地方就像是一个凝固时间的容器,无论外面发生什么事情,这四面围墙里面总是一成不变的样子。狱警把Han带进房间,他眼睛上的伤口已经消肿,只留下一点青紫。目光可及的地方也没有新的伤痕。

Ward告诉他法庭批准了第三次司法精神鉴定的申请,并让他签一份协议,同意把和精神科医生的谈话录像作为物证呈堂。Han仍是极其淡漠地全盘接受。“Liz把你上次说的事情都告诉我了。”Ward看着他笑道,“黑巫师绑架了公主,逼她结婚,听起来太过童话了,不是吗?”

虽说李孜多少也有同样的感觉,却又觉得Ward大可不必这样刻薄。她有些生气,Han倒丝毫没有过激的反应,他摇了摇头,对Ward说:“她不是什么公主,她只是她自己。”

Ward看着他沉默了一下,没再说什么,示意李孜继续上次的谈话,便起身离开了。

房间里又只剩他们两个。

李孜问Han,过得可好?

他回答说,还行。

李孜做出一个微笑,拿出笔、记事簿和录音笔,准备开始谈话。“恭喜。”Han突然说。“恭喜什么?”李孜不明白,随口反问。“你订婚了,不是吗?”他说,“你手上戴着戒指,上次还没有。”

李孜下意识地低头去看自己的左手,知道此刻脸上的表情一定很尴尬。这是个很奇怪的场面,一个被控一级谋杀的人还有心思去关心旁人身上的细枝末节,而一个刚刚订了婚的女人被人问及结婚的事情却没有半点欣喜的感觉,只觉得尴尬。“谢谢。”她佯装写字,低着头回答,随后便把话题引开,详细解释了一下精神鉴定的事情。

他耸耸肩,没说好也没拒绝。“能再说一些关于G的事情吗?”李孜问,想让Han知道他们并没放弃这条线索。

但Han只是摇摇头说:“事实上,去年在巴黎的那两周,我一直在找她,但都没有结果。”“所以你跟踪了Eli York?”“算是吧。”他似乎已经习惯用模棱两可的词描述含混的记忆。“你说Eli York曾经是模特经纪,你知道那家经纪公司的名字吗?”李孜试着问。

出乎她的意料,Han很快回答:“Clef,在东二十三街上。”

她赶紧提笔记下那个名字,而他继续说下去。

06.The Silver Mountain 银山

六年前,康涅狄格州,银山医院。

一月,一个普通的日子,既非周末也不是节日。Han Yuan站在Harris(哈里斯)医生办公室的窗前,隔着玻璃看一辆黑色旅行车沿着砾石车道渐渐远去。那是Esther的车子,来了又走了,他们没见面,更没说话。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却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今天怎么样?能谈谈吗?”Harris医生在他身后开口问道,那种平静的启发式的语气,就好像戴着职业化的面具。“我什么都感觉不到。”他回答,仍旧看着窗外,目光被一个红点吸引。那个点在蜿蜒虬错的树枝之间跳跃,越来越近,直到他看清楚那是一顶深红色的护耳帽,戴帽子的人却湮没在树丛里看不真切。“什么都感觉不到?快乐?不快乐?愤怒?内疚?因为幸存而产生的内疚,要知道许多遭遇事故失去亲人的人都有这种心结。”“什么都没有。”“你把自己隔绝得太久了,Han,你今天的所做所想都跟你过往的经历有关。”“我看不出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对话每个礼拜都要重复一遍,只除了遣词造句上有些许的不同。每次,Han都只是坐在沙发上,默默地听Harris讲话,然后依次在几张表格上签字,至于那些纸上写的是什么,他一个字都没有读。除了谈话,就是药,说明书上信心满满地写着:本药剂治疗范围包括非内源性抑郁,具有恐惧、疑病、强迫症状的非典型抑郁症,能改善病人的情绪,提高对事物的兴趣,减轻焦虑、紧张不安,能增加活动等,亦能治疗失眠……但不管是谈话,还是药,两者都没有用,也毫无意义。

过去的几个月里,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以为他分不清现实和想象,活在混乱和痛苦里面。而事实上,对他来说,这却是他记忆中最宁静的一段日子。时间好似被鲸鱼吞噬,他在黑暗的消化道深处生起一堆篝火,海底生物的骨骼、潮湿的木柴在幽幽蓝焰里噼啪作响,照亮周围的一小块地方,视力可及之处弥散着烟味、火药味,以及海水的腥咸。他只是他自己,没有别的什么。一切都停滞下来,他第一次有时间也有精力想一些事情,他的过去、将来,以及他的那些梦境。

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他反反复复地梦到自己杀了人。他从来都记不起杀人的原因以及过程,只有结果,梦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死了,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很多。他看到自己用镐棒撬开地板隐藏尸体,或是去陌生的地方丢弃死者的头颅。漫长的旅途,头颅在他的背包里逐渐萎缩,却仍然能够开口告诫他:“你逃不掉的。”

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并不觉得害怕,只是尽一切可能在别人面前拼命掩饰罪行,那些他爱的,他不爱的,他觉得无所谓的人,以及其他所有受不起惊吓的人。他们发现他的秘密之后,脸上出现的骇然的表情才是最让他恐惧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让他在半夜里惊醒。

半个小时之后,Han从医生办公室出来,经过底楼休息室的门口,不经意地朝里面扫了一眼,又看到了那顶红帽子,这回是塞在一个黑色托特包里,露出大半。那只包随随便便地放在地上,旁边的平绒沙发椅里窝着一个黑头发亚洲面孔的年轻女孩,正低头看一本书。可能是感觉到有人在看自己,她抬起头朝他站的地方看了一眼。没有对视,他收回目光继续朝前走,留在脑子里最后的印象是她脚上穿的鞋,那是双半旧的运动鞋,平实而舒服。他对自己说,所以她可以那样轻快地走路。那个时候,他脑子里总是反复地转些毫无意义不知所谓的念头,这一次也是一样的。

一个星期之后,差不多的时间,他又看到她,这一次是在医生办公室的门口,正和一个住院的女孩子讲话。之后的几个礼拜,她都来了。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他总在等着她出现。她从来不在周末来,有时是星期三,有时是星期五。但是,就在他开始想当然地以为,她每个礼拜都会来的时候,她突然就不来了。

就这样一直到三月末,他又在休息室看到她,旁若无人地躺在靠窗的长沙发上。那天是初春难得的好天气,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她身上,她戴着一副遮掉半张脸的太阳镜,看不出醒着还是睡着了。沙发旁的地毯上丢着一部手机,正在放音乐,一段熟悉的提琴曲,从细小的扬声器里传出来便立刻飘散了。他以为那是某支斯特拉文斯基的曲子,走近了仔细听却又不是。

他想不起来,便看着她问:“这是什么曲子?”那是个极其普通的问句,却是他四个月以来第一次主动开口讲话。

她转过头,撑起身体,伸手把太阳镜推到头发上面,午后的阳光让她眯起眼睛。她看着他,看了几秒钟,没回答他的问题,只是对他笑了笑,说了声“你好”,就像一个熟识的朋友。

他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很久以前就曾见过她,“我们从前见过吗?”他问道。“当然。”她回答,“我们遇到过几次了。”

他有些茫然,不知道她指的是什么。“我看到过你,在休息室,还有走廊。”她微笑着补充,英语说得并不好,却很有趣。

他有点开心,她也记得他。“你是来看什么人的吧?”他又问。

她笑起来,故弄玄虚地反问:“为什么这么肯定?说不定我也住在这儿,只是你不知道罢了,这地方很大。”“我看到过你和你的朋友在一起。”他指指她扔在脚边的黑色大包,“而且,这里的人都不带包。”

她点点头,算是承认了。“你很久没来了。”他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唐突,刚说出口,便觉得尴尬。

她倒没多想,答得很自然:“我去别的地方了,去工作。”

他看着她不知道再说些什么,愣了一会儿才想起最早的那个问题,“你在听什么?调子很熟。”“吉赛尔》,第二幕最后的双人舞。”她回答,“曲调跟第一幕里的一样,但却是中提琴,很特别,不是吗?”

他难以解释自己怎么会记不起来,下意识地问:“你是舞蹈演员?”

她笑起来,摇着头反问:“为什么这么说?”

他耸耸肩,说:“很少有人对芭蕾伴奏这么熟。”“我刚刚看过一场《吉赛尔》,在巴黎。”“觉得好吗?”“当然。”她转过头去看着窗外草地尽头的什么地方,像是在回忆剧场里的情景。

她似乎不想说,他就换了个话题,说:“你的朋友呢?”“我不知道,可能在称体重,也可能在呕吐。”她回答,“其实我们算不上是朋友,至少对她来说,我不是她的朋友,她不想看见我。”“但你还是每个礼拜都来看她?”“我喜欢这地方,而且,在纽约也没什么人跟我讲话。”她自嘲地笑着回答。

他们又聊了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比如春天的天气,比如她怎么来的,她说是长途汽车加出租车,有时候也能碰到个好心人捎她一程。直到分手的时候他们都没有交换名字,也不知道会不会再见。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春天逐渐深入周围的每一个细节,阳光变得有些许炙热,背阴处则略显清凉。

四月的一天,午餐时间,Han又在医院的餐厅看到她,如果周围没有那些护士和身穿睡衣拖鞋的病人,那里看起来就跟平常的餐厅没有什么两样。她跟那个住院的女孩子坐在一起,正在讲话。他朝她们坐的地方走过去,想跟她打个招呼。他走到中途,那个住院的女孩子突然站起来,把面前的餐盘推翻在她身上,大声叫道:“我真的是厌了,我不知道你干吗还要来?!”然后转身跑出了餐厅。

她一动不动地坐在原地,过了很久才站起来,去洗手间擦掉撒在身上的食物。

半个小时之后,Han在一片茸茸新绿的草地上找到她,她坐在一棵树下,仍旧戴着那副遮掉一半面孔的太阳镜。“你究竟做了什么,让她把整盘鲜奶油意粉倒在你身上?”他走过去,大声问道。

她回头看见他,两手捂着脸,狠狠地甩甩头,叹了口气,不太认真地回答:“两女一男的经典故事。”“你抢了她的男朋友?”他笑着问。

她摇摇头,“我们的故事恐怕没有那么典型。”

Han在她身边坐下,安慰道:“别放在心上,住在这里的人脾气都很怪的。”听起来像玩笑,却也是实话,因为他自己也曾对他爱的人说过许多残忍的话。

他的话引得她笑起来,那笑容使他越发觉得她似曾相识。“可能我根本不能有朋友吧。”她说,“Ming(明)人不错,至少在她不觉得饿的时候是很讲道理的。我离开家之后,她是第一个……”“第一个什么?”“我不知道,说不清。”她想了想,“在Ming之前,我身边全都是些过路的人,遇到一次,就再也不会见面了。或者是工作上认识的人,没有任何其他的瓜葛。但她一头扎进来,就好像小孩子捏着鼻子,闭着眼睛,一下跳进游泳池,叫我措手不及,没办法拒绝。”

她回忆她们第一次一起工作,结束之后,Ming突然叫住她,要和她一起走,去吃夜宵或者喝点什么。Ming脸上的表情让她喉咙一下子发紧,她说自己早已经不习惯与人形影相随,Ming让她受宠若惊。“我在心里盘算着怎么拒绝她,说我约了男朋友,他很难看,见不得人?我没办法对她说”不“只能对自己说,管它呢。”她笑着告诉他。“为什么要强迫自己拒绝呢?”他这样问,心里却知道自己很多时候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Life is short, Love only lasts for an instant(人生如此短暂,爱情只有瞬间),当一切结束时,我不想让太多人难过。”“那夹在你们中间的那个男人呢,你不怕他难过?”“他跟我在某些方面很像。”她想了想,慢慢地回答,“他需要女朋友经验,而我需要男朋友经验,各取所需,就这样简单,只可惜作为假恋人,我们两个都很不称职。而且,他看上去像是一个不会被伤到的人。或许,他根本就没有心。”“没有人是没有心的。”他用一句拗口的话纠正她。

她愣了一下,然后笑着挑衅,“我就没有。”

他不懂那句话的意思,只是说:“毕竟她愿意见你了,这是个好的开始。”

她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伸手拍拍他肩膀说了声谢谢。

他们在晚餐之前道别,他终于问起她的名字。“G,他们都叫我G。”她回答,“你呢?”“Han。”“很高兴能和你聊天,你很会开导人。”她评价道。“久病成良医,防御机制、反向作用、无意识动作、幻觉和心理创伤,弗洛伊德的那些东西我多少也懂一些。”他笑着说道,“但我才是那个住在精神病院里的人,下一次应该是你来开导我了。”

G离开之后,Han花了很长之间反反复复地回忆那个下午的所有细节,他惊讶自己同一个陌生人说了这么许多话,而且还开玩笑了。有那么短短的一瞬,他想到医院之外的生活,朋友、恋爱、工作,心里升起一丝怀念,但对于他这样一个病人来说,一切都太急促也太复杂了。

他不知道是什么触发了这种变化,只是觉得跟她讲话很容易,非常容易,只需张开嘴,把滑到舌尖上的音节吐出来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不用考虑。但这种随意可能只是他单方面的,因为“G”这个名字显然不是真名,她还是很谨慎的。不过,他并没有太多的犹疑,他的名字又何尝是真的呢?他想起自己初到美国的三年里,曾经转了三次学,搬了两趟家,每次都改一个名字,或者换一种拼法,就像是个犯重婚罪的人每到一个地方就换个新身份。很可能G也和他一样是被嫁接的人,顶着个假名字,说着词不达意的话。

那一周,他又去见Harris医生,躺在那张苔绿色半美式半维多利亚风格的长沙发上面,谈起这种变化。虽然那并不是医生最想要了解的心结,却也觉得是个不错的开始。

接下来的整个四月,Han每天都花不多不少的时间,去猜想那个叫G的女孩子在做什么,什么时候会来,会不会有什么事情什么人把她拖住。幸好每个礼拜她都会出现,有时光彩照人,有时带着一夜未睡的疲倦,有时快乐,有时又有些厌世。有时候,他们像老朋友一样随随便便地问好,另一些时候,又好像心有灵犀似的玩起“装陌生人”的游戏——在餐厅或是休息室里远远地看着彼此,却又故意视而不见,或是在走廊上一前一后地走着,不对视不笑不打招呼不讲话。有人隔在他们中间,但那些人的面孔在他的视线里是朦胧不清的,他们发出的声音对他来说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水雾,只有她是很近的。他没有碰过她的手,却像有过更深的身体接触,就像是进到了一部描写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电影里,总能听到中提琴如泣如诉,黑管和双簧管交相辉映,总是老调重弹,却又足以扣动心弦。

Han记不起是哪一天,只知道那是又一个她疲惫厌世的日子。他带她穿过草地,沿着河岸走了很长一段路,他引她说话,要她给他看车票,告诉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直到走进树林深处,河在那里变成一支浅浅的溪流,他们踩着石头过到对岸,坐在一棵一百岁大的糖枫树下。“今天见到你朋友了吗?”他问她,“你们和好了吗?”

G点点头,说见到了,但一切都不同了。“我问过她,是不是认识你。”她换了一个话题。“她怎么回答?”Han笑着问。“她不认识你,但她说这里的人无外乎两种,瘾君子或者神经病,要么两者皆有。”

足够犀利的答案,他想。“我看起来像哪一种?”

G浅笑了一下反问:“哪种更糟糕一点?”“我不知道。”他也笑起来,“下一次看医生,我会问问他,不过医生也不一定能回答,他说过我很复杂。”

那是长久以来的第一次,他没有牵绊地笑。他发现她有种特别的表情,不管是笑,是皱眉,还是得意或者怅然,似乎在他看到她之前,那种表情就已经藏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里了,也正因为这个,他才会觉得曾在哪里见过她,虽然,他知道那不可能。“你究竟为什么被关在这里?”G又问。“因为内疚。”他想了很久才回答,“医生说是因为内疚。”“为什么内疚?”

是啊,为什么内疚?他也这样问过自己许多次。他摇摇头,慢慢地告诉她:

许多年以前,他家有四个人——爸、妈、弟弟Russell(拉赛尔)和他。

爸爸在大学研究所做助手,很辛苦,职位卑微,收入不多,在妈妈嘴里却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弟弟Russell总是问,爸爸工作的时候是不是也穿医生那样的白大褂?

妈妈就会笑着回答,不是白色,是海军蓝,因为爸爸的“段位”比医生高多了。

他不像Russell那样天真,知道爸爸并不是什么大人物,却也企盼着实验室的家庭开放日,好去看看爸爸工作的地方。

Russell很聪明,也很有天赋,六岁生日时,妈妈送给他一把儿童尺寸的大提琴,槭木和云杉造的,每个音品上都贴着动物图案的粘纸。为了那把琴,妈妈攒了很长时间的钱,但那笔钱花得真的很值,因为Russell练习很用心,只学了几个月便会拉两个八度、三个八度和四个八度上的音阶和琶音,还会拉一些儿歌和一首摇篮曲,每到周末的晚上就会为全家人演奏。

至于妈妈,妈妈是他们家的灵魂,有时候几乎像个超人,要照顾两个孩子,负担家务,还要打好几份工。她总是笑着自嘲,自己是哪里有钱就到哪里去。“但是你们——”她这样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有梦想,一定要去追啊。”“那你呢?”G打断他,轻声问。“我?”Han茫然地反问,“我是无可救药的那一个。”“为什么这么说?”“如果那个时候我不是那样任性……”他没头没尾地说,却是这许多年里他第一次揭开那些尘封的往事——十二月的雪夜,从曼哈顿到新泽西的高速公路上车流穿梭,风卷着潮湿的雪花扑面而来,落在地上,融成水,再结成冰,别克旅行车的仪表板上电子时钟显示是晚上七点二十五分,女人温和疲惫的面孔,刹车声,车灯的眩光,撞击,风挡玻璃破碎钢板弯折的声音,大提琴琴身断裂发出的共鸣,冰冷的风灌进来吹乱他的头发,细小的雪花钻进眼睛和嘴巴……回忆如一连串快进画面涌向他,来不及招架。

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怎么了,只记得G伸手抱住他的肩膀,在他耳边反反复复地念着:“没关系,如果你不想说……”直到他逐渐平静。

他抓住她的手,握着晃了晃,轻声说:“有你在这儿,太好了。”

她摇摇头,示意他不要讲话。他们静静地坐着,听周围传来细密的声音——风吹过树叶、虫鸣和鸟扇动翅膀的声音。很久以来,他第一次想到印在医院宣传手册上的那句话:银山医院是个可爱的地方,冬天积起白雪,春天绿荫芬芳。

他们就那样坐了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她靠在他肩膀上睡着了。晚春的天气,树林里还是很冷的,他伸手把她拥进怀里。她被这动作吵醒,但没睁开眼睛,嘟哝着说了声:“对不起。从昨天下午直到今天凌晨,我穿着高跟鞋走了很长的路,头和耳朵都很痛。”“走路去哪里?”他也低声地问。“哪里都不去。”她笑了一声,仍旧闭着眼睛,“就是来来回回地走,这就是我的工作。”“那为什么还要走这么远的路到这里来呢?”他明知故问。“我喜欢发疯的人,他们从不让人厌倦。”她贴着他的身体回答。

他突然想起她说过的那句话:“当一切结束时,我不想让太多人难过。”于是就问:“当一切结束时,你会让他们难过吗?”

她直起身子,睡眼惺忪地看着他,伸手拍拍他的脸颊,笑着说:“他们本来就是疯子,不可能变得更糟了。”

那个下午,G在他怀抱里睡了很久,两个人走回去的时候已是傍晚了。她像个负责任的家长把他送回医院的主楼,经过活动室外面的走廊时,她指着告示板上一个写满名字和数字的表格问:“这个是什么?”“计分板。”他回答。“这里还真像个学校。”“的确,只是学科和普通学校不同罢了,有人研究厌食,有人专攻忧郁。”他笑着说,“三分可以打一次电话,五分可以去镇上买东西,十分可以单独外出一次,午夜前回来销假。”“你现在几分?”“负数吧,我从来记不住这些东西。”他开玩笑,指给她看他的名字,“在这儿。”Han Yuan-2“怪名字。”她评论道,“你最好加加油,如果你能拿到十分,我借辆车,带你去米尔福德港海滩吃海鲜。”“听起来不错。”“是啊,但我有点怀疑你是不是能拿到十分这么多。”她说完就走了。

三个星期之后,他拿到了。G也没食言,开来一辆铁灰色的软顶敞篷捷豹,那是一辆五十年代产的古董车,精心改装过,保养得也很仔细,从车身的油漆到上面镀铬的银色饰边都闪着恰如其分的光。Han不知道她这样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女孩子从哪里弄来这么一辆十多万美元的车子,车子的主人竟然还让她一个人开到这么远的地方来。他随口问了,她却不肯好好回答,笑着说:“你只当我是偷来的好了。”

那时已是五月,他们在午后出发,天气很好,路上风很大,却一点都不觉得冷。手排挡的车她开不好,他说他可以,两个人换了座位,继续朝米尔福德港前行。她的头发随风飞舞,用墨镜别住也不管用,她抬起胳膊把头发拢了拢,在脑后绾成一个低低的发髻。眼睛的余光里,他看到她的侧脸、耳朵,以及后脑脖子一直到肩膀的轮廓。有那么一瞬,他似乎忘记了眼前的一切,同时也记起许多久远的事情。

到了米尔福德港,已是傍晚,他们把车泊在镇外一道偏僻的防波堤边,在车里跷着脚仰面躺着,看水鸟飞过,如飞机在高空留下细小的白色痕迹,周围安静得几乎能听到云飘过的声音。

G告诉他,她刚刚搬了家,新家在东村那个小剧院附近。她签了租房合同,要付房租水电费,楼下信箱上还有她的名字,房间里有个角落可以坐在地上看书,靠着窗就能听到楼下马路上汽车引擎发出的声音,自行车的铃声,邻居在说话,孩子们又笑又叫,所有东西都如此真实而平凡,每日周而复始一成不变,没有意外,没有尽头。

她描述这一切,然后转过头,微笑着看着他,好像在说:你知道这有多好吗?

是的,他点点头,他知道这有多好。

天黑下来,他们在游艇码头附近的小餐馆吃晚饭。那时还不是旅游的季节,店里只有零星几桌当地的客人,唯独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很安静,却也有种淡淡的落寞。每当海风穿过店堂,餐桌上的烛火以一种缓慢的节奏摇曳闪烁,橙黄色温暖的光映在她身上,就好像是看得到的心跳。

晚餐之后,他们回到车里。那个钟点是Han每天固定吃药的时间,他从口袋里拿出离开医院前护士交给他的白色药盒,里面装着两粒胶囊,一粒粉色,一粒深橘色。这个细节打破了若有若无的幻想,让两人重又回到现实里,想起他是个疯子,她也迟早是要走的。他打开那个盒子,把药倒在手心上,深橘色的那一粒从他指缝间滚落,掉进了座位下面的缝隙里。他俯下身去找,G也蹲下去帮他,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这小意外倒是冲淡了一度充斥在车厢里的恶俗的忧伤。“不吃那粒药要紧吗?”G蹲在他脚边,一边找一边问。“你指什么?”Han半开玩笑地反问,“突然发疯,大开杀戒?”

她笑起来,说:“对啊,会吗?我也好有个准备。”

他停下来不找了,极其平静地向她解释:“那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掉了的那一颗是大约三分之二的剂量,我不会大开杀戒,只会觉得忧郁。”

他说完这些,她刚好抬起头面对着他扬起脸,两颊的皮肤在路灯和月光的映射下显得格外光润干净,眼睛的颜色比白天的时候更加深沉,闪着安静柔和的光。他突然又想起Harris医生对他说的话来:“你不能总站在岸上看着别人游泳。”在这个夜晚之前,那只不过是个不伦不类的比喻,但是,到了这个时刻,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着那片沉静的棕黑色的湖水投身下去,哪怕它深不见底。他伸手握住G放在他膝盖上的左手,低下头,在近到可以感觉到她鼻息的地方停下来。半秒钟难以察觉的停顿之后,她颤抖了一下,似乎朝后面退了一点,试图避开他的目光。他没有放手,慢慢地吻了她。

那个吻之后,她什么都没说,坐回到副驾驶位子上,侧着头看着远处漆黑的海岸,他看不到她的表情。“去海滩上散步好不好?”他轻声问。

她仍旧沉默着,没拒绝也没说好,跟他下了车。

那天晚上是阴天,没有一点星光,一线银白的下弦月偶尔在浮云背后出现,很快又隐去了。他们沿着海滩一直走到很远的地方。那里没有灯,几乎什么都看不到,只有一英里外峡角上矗立着的灯塔,还有风和海的声音。

G突然变得有些严肃,一边走一边说:“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也不知道我。我不是那种快乐的阳光的无忧无虑的人,不是人们通常喜欢的那种人,我不纯洁,怀疑一切,害怕承诺,什么都不能保证……”

他跟在她身后,用同样严肃的口气说着玩笑似的话:“我就喜欢这样的人,不纯洁,怀疑一切,害怕承诺,什么都不能保证,他们从不让人觉得厌倦。”

她转身停下来,似乎在黑暗里笑了笑,伸手抚过他的脸颊,反问道:“真的有这样巧?”

从海滩上回来已是深夜,回程的时候,他把车开得很疯,有那么一会儿几乎飙到时速一百二十英里。一辆警车鸣响警笛从后面超上来,他们以为会被抓到超速,结果却不是。又开了一段路,他们看到一辆深蓝色福特撞毁在隔离带上面,路肩上停着一辆救护车。他没有停车,只在后视镜里隐约看到身穿藏青色制服的急救员正在给一个躺在担架上的女人做例行的心肺复苏,女人单薄的身体随着除颤器跳起来,又重重地落回到担架上面。

他朝副驾驶位子上看了一眼,G也在回头看,直到远得什么都看不见了,才回身坐好。他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只在那一瞬间体会到一种久违的情感,不是欷歔,也并非悔恨,因为死其实并没有人们通常想象的那么坏,但活着,真的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他们在医院门口道别的时候,时间早已经过了午夜。

他下车时向她建议,“下一次你可以试试看坐火车,在斯坦福换车,一路上很美。”

她看着他,短短的一瞬,而后说:“以后我可能不会再来了。”“为什么?”“Ming,就是那个女孩儿,她就要出院了。”“要是我想要你来,这理由够吗?”他半真半假地说。“不太够。”她也半开玩笑地回答,朝他挥挥手,发动汽车,一跌一撞地走了。

07.White Tent 白帐篷

Life is short, love only lasts for an instant.

李孜在笔记簿上写下这句话,用笔反反复复地描着。“那次之后,她没有再去过银山医院。”Han说,“我只知道她叫G,在东村租了一间小公寓,离市立剧院很近。”

李孜不自觉地露出一个微笑,问:“后来你就去找她了?”“是,也不是。”他回答,“大约一个月之后,我离开医院,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到她,也不确定她是不是想看见我。她说过的那个地方离纽约大学很近,我曾以为她是那里的学生,便在附近找了份厨师的工作。”“但你们真的又遇到了?”

他点点头,“那年六月份,在我工作的地方。”

狱警进来提醒李孜,探访时间到了。她站起来和Han道别,走出拘留所便在手机上查那家经纪公司的名字,Clef。搜索结果里有一个黑人灵歌俱乐部,两三间连锁琴行,还有一个专营公关和模特经纪的公司,地址正是在东二十三街和百老汇大街的交界处。

她打电话给Ward,没头没脑地便是一句:“我知道那家经纪公司的名字了!”“让我猜猜。”电话那头Ward的声音和平常一样带着些反讽,不紧不慢,却又抢在她前面,“Clef,我也是刚刚知道,真巧,不是吗?从二〇〇一年开始直到离开美国,Eli York都在那里工作,并且一度持有那里百分之三十的股份。”

李孜冷笑着应对,心里却没觉得扫兴。Ward也查到同样的名字,说明找对了地方,他们离真相又近了一步。她好像很久都没有这样兴奋的感觉了,跟Ward约好在中城的一个地方碰头,两人循着那个地址,找到东二十三街上的一栋办公楼。

那家叫Clef的公司在第十六层,电梯门打开,纤尘不染的玻璃门后面是纯白的前厅,配上白色灯光,像极了《2001太空漫游》里的情景。白色影壁上嵌着四个银色无衬线字体的金属字母——Clef,一张弧形长桌后面坐着一个硬摇滚风格装扮的金发女孩。李孜上去跟她说话,Ward自顾自站在一边,手伸进桌子上一个玻璃大碗里,拨弄着里面大大小小的透明假水晶。

那个摇滚女孩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冰冷,听李孜说明来意,含含糊糊地答了声“稍等”,便在面前那台拉风的白色电脑上输入李孜告诉她的名字——G。李孜满怀希望地等着,结果却没有任何相关的资料跳出来,而且摇滚女孩说,就她记忆所及,Clef并没有这么一个从中国来的模特。

李孜不甘心,又问:“那Eli York呢?我知道他从前是这里的经纪人。”

女孩子仍旧摇头,然后补充道:“我只是实习生,在这里工作不过九个月,做这行流动性很大,你们最好找其他人谈谈,他们可能知道的更多。”“找谁?”“其实你们最好去找Ming谈谈,她也是从中国来的,我想她们或许会有个小圈子什么的,当然,前提是她愿意跟你们谈。”女孩子答道,想了想又说,“不过今天你们恐怕谁都找不到,所有人都出去了。”

Ming,李孜记得Han提到过这个名字。“能给我她的电话吗?”她问。“恐怕不行。”女孩子笑起来,好像这是个荒唐的请求,“她是这一季炙手可热的亚洲面孔,如果我给你们她的电话,一周之内全岛的人都知道了。”

Ward站在一边没说话,伸出食指弹了一下玻璃碗的边沿,发出一声清越的嗡嗡声,引得李孜和摇滚女孩都转过头来看他,却见他正把一张折成小方块的绿色钞票插进那堆烁烁发光的玻璃块中间。

摇滚女孩瞥了他一眼,抿着嘴唇踟蹰了片刻,从面前一个小盒子里拿出一张印着公司名字的卡片,低头在上面写下一个地址,递给李孜,“你们可以去这个地方,今天下午Ming应该在那里彩排,所有人都在那儿。你一个人进去,就说是Clef的人去给她送东西。至于她愿不愿意跟你谈,我可不能保证。”

李孜接过来那张卡片看了看,上面写的地址是布赖恩特公园滑冰场旁的沙龙。她不太懂那里要彩排什么,倒是Ward揽过她的肩膀,对她说:“我们走吧,去看看白帐篷是不是都支起来了。”

李孜不明就里,跟着他朝外走,等到了地方才有些明白,Ward说的是时装周。只可惜时日尚早,此时公园里尚且不见白帐篷的踪影,溜冰场也仍旧在营业,男人、女人、脸色鲜活的孩子飘然而过,脚底下的冰刀和冰面碰擦发出爽脆欢快的声音。“曼哈顿很少见到你这样年纪的女孩子,一点都不关心这些事情。”Ward又开始嘲她,“你平常到底拿什么作消遣啊?”“看看书,看看电影,偶尔也去徒步旅行。”李孜冷着脸回答。有短暂的一瞬,她想到自己很久都没读过一本新书了,去年一整年只看了《星际迷航》这一部电影,其中的人物她十五岁的时候就熟得不能再熟了。至于旅行,她跟Terence曾经很迷这个,他们就是在旅途中认识的,但现在两个人都只顾着为读书、工作、结婚、找房子疲于奔命,差不多忘了旅行是怎么回事了。

幸好她是个心里装不下许多事情的人,很快便转回到案子上面。她让Ward在外面玻璃幕墙的咖啡馆里坐等,自己则照着人家教的办法冲进那间沙龙。里面法国式装饰的大厅早已经布置停当,正在播放[1]一支Leona Lewis的歌曲,几个瘦高的女孩子依次从一个不易察觉的暗门里出来,在那些座位之间穿行,有人对她们呼呼喝喝,也有人在一旁拍手打着节奏。

一个戴眼镜手里捧着一本厚纲要的女人走过来,李孜抓住她问:“我在哪儿可以找到Ming?”“Ming?她不在这儿。”“Clef的人告诉我她在这里彩排,我有些东西要带给她。”“她不参加彩排,可能四点钟才会来。”

李孜在最末一排的角落里找了个位子坐下等,半个小时里被不同的人轰了两次。直到四点差十分,房间里变得越来越热闹,李孜又去找人打听,那人叫她去化妆室看看。Ming果真已经在那里了,高瘦的中国女孩,细看大约二十四五岁的样子,很有几分姿色,坐在靠窗的一张折椅上,微微抬着头,一个戴了一手半宝石戒指的男人正给她画眼线。“是什么东西?”Ming保持着那个姿势,问李孜,“支票还是合同?”

李孜连忙解释自己的身份,说自己是律师,手上接到一个案子可能同她认识的人有关,并问她是不是认识一个叫G的中国模特。“没印象。”Ming回答得很干脆,“秀七点钟开始,我现在要化妆,如果没其他的事……”“那Eli York呢?”李孜赶在她下逐客令之前打断了她。“Eli?”Ming重复了一遍那个名字,冷笑了一声问,“那家伙犯什么事了?性骚扰,还是支票诈骗?”“他死了。”李孜回答。

化妆师从镜子里看了她们一眼,低下头继续画眼线,但Ming的眼睛眨了一下,彻底毁了那条本应该一气呵成的细线。她轻声骂了一句,又对化妆师说了声抱歉,怀疑地看着李孜,开玩笑似的问道:“G杀了他?”

李孜没想到她会这么问,愣了一下才回答:“G可能会是个重要的证人,但你刚说过不认识她的。”“别总抓我话里的错。”Ming站起来,看起来有些烦乱,跟化妆师说了几句,便把李孜拉去一个僻静的角落讲话。[1]Leona Lewis:利昂娜·刘易斯,一名英国的Pop、R&B创作型歌手。

08.Wild World 冷酷的世界

Now that Ive lost everything to youYou say you want to start something newAnd it‘s breaking my heart you’re leavingBaby, Im grievingBut if you want to leave, take good careI hope you have a lot of nice things to wearBut then a lot of nice things turn bad out there—Wild World Cat Stevens如今我失去了你的一切你说你想开始新的旅程你的离开深深地刺伤了我的心宝贝,我伤心到了极点如果你真的要走,请保重我希望你带走一切美好的东西一切美好的东西,把痛苦统统留给我——《冷酷的世界》凯特·斯蒂文斯七年前,曼哈顿。

七年前,Ming刚满十八岁,初到美国,读大学一年级。

开学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校园里被人捉住,为一本少女杂志拍了几张照片,事后拿到一百块钱的报酬和一家模特经纪公司的电话号码。

当天晚上,她仰面躺在宿舍的床上,试图以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的分析能力,列出自己在这一行混迹的正反两面。

正面:二十块一小时的收入,做其他的兼职工作几乎不可能拿得到。如果做得好,她就可以不用再问家里要钱,自己负担学费和日常开销。

反面: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各种各样的传闻逸事,让她不能确定自己究竟会面对些什么样的人和事,能得到些什么,又将失去什么。

那个时候的Ming,既不了解这座城市,也不太懂时尚,这两样东西都使她仰慕,同时也叫她害怕。她以为这份工作会是开启这两样东西唯一的钥匙,她没办法对这个机会说“不”,第二天就去参加了那家经纪公司的公开选拔。

那天上午十点,Ming来到东二十三街上那间华美的白色办公室,填了一页纸的申请表,然后就跟另外几个女孩子一样,坐在门厅正中央的沙色卵形沙发上,等着别人叫到她的名字。

她把两只手垫在屁股下面,明知这样做有些孩子气,而且显得有点傻,但却很难控制自己。一个穿深色西服的男人走过她身边,停了一下,对她说:“把头发梳起来,你脖子到肩峰的线条很美。”

Ming抬起头,眼前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栗色短发,棕绿色眼睛,个子很高,穿着时髦洗练。她从来没有跟这样的人打过交道,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那个人也没有为她停下脚步,只回头瞟了一眼就继续朝前走,推开门厅尽头一扇乳白色的磨砂玻璃门,很快消失在门后面。他脸上那种不太认真的表情给她带来的挫败感让她几乎落荒而逃,直到听见秘书叫她的名字,才放弃了逃跑的企图。她被带进门后的那间办公室,发现刚才跟她说话的那个男人就坐在办公桌后面。他正是她此行要见的人,Eli York。

Eli例行公事地问了她几个极其寻常的问题,给她看一份固定格式的合同,又避重就轻地解释了其中的几项约定。

在她挣扎着试图看明白那些条款的时候,他靠在椅背上长时间地打量着她,然后开口说:“我手头上有个工作,你应该去试一下。”

还没来得及搞明白那是份什么样的工作,Ming便被送去面试。她什么都不懂,也毫无准备,连模特卡也只是一张写着身高三围的宝丽来相片,结果却被雇用了。她欣喜若狂,觉得自己既美丽又幸运,一定会在这个行当里有一番作为的。

直到两天之后,Ming在一个场面大到骇人的路演现场见到G,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要她来做这份工作——那天在场所有的人都说,她和这个叫G的女孩子是如何如何的相似,种族、国籍、年纪、三围、鞋码,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也正是因为这些相似的地方,她们被雇来扮演一个人和她在镜子里的影子。两人穿上硬纱刺绣的连衣裙,所有露出的皮肤上都扑着珍珠色的香粉,站在一个镏金黄杨木画框的两边,看起来就像一对并蒂双生的白木莲。可能只有Ming自己觉得她们并不是很像,她装作不经意地观察G,暗自指出那些不同的地方,搞不懂为什么会有人分不清她们谁是谁,甚至还会叫错名字。

排练的间隙,Ming想在盘杂交错的消防通道里找个地方偷闲,她推开一扇浅绿色的玻璃门,却发现好几个一起工作的女模特都躲在那里面,有人打牌,有人聊天,还有一个只穿着条牛仔裤,光着上身,头发垂下来刚刚可以遮住胸部,正对着光亮的不锈钢墙面摆各种姿势,并用一架小照相机拍下来。

尽管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同样颀长羸弱,有几个仍旧是一张娃娃脸,乍一看还像是容易受到惊吓的孩子,这些女孩子都比Ming成熟许多,她们似乎已经老于此道,习惯了独来独往,自己找乐子。没人招呼她,Ming想要退出去,幸好终于有人抬起头,对她笑了一下,说了声“嗨”,那表情和声音平实自然,让她不由得喜欢——那人正是她的“双胞胎”,手里捧着一本书,坐在门后的角落里。

Ming也露出微笑,走过去问:“你在看什么?”“一本旧书。”G合上书,让她看封面。

许多年过去,那本书的名字Ming早已经忘了,只记得书很旧,付梓的年代可能还没有轻图纸,姜黄色的书页很软很重,散发着图书馆特有的味道。“你也是Clef的?”G问,“谁让你来的?”“Eli。”Ming回答,“你呢?”“同一个奴隶主。”G笑道。

Ming盘腿在她身边坐下,感觉终于找到一小块地方容纳自己。她告诉G,她是刚刚开始做这行,这一次几乎可以说是她第一份像模像样的工作。“噢,你还是个小孩!”边上其他的女孩子们笑着感叹,她们说话的样子并不像最初的印象里那样冰冷,有人还伸手过来拍了拍Ming的肩膀。

G则笑着问:“你怎么回答他那个问题的?”“什么问题?”Ming不明白。“就那个经典问题,Eli那家伙总是会问,‘你为什么想做模特?’你是怎么说的?”“因为钱,我想赚些钱付学费。”Ming回忆了一下,回答。

有人笑起来,不等G开口,就有个女孩子插进来告诉Ming,这个问题其实是有标准答案的——

问:为什么想做模特?

答:因为我对时尚产业很有兴趣,而且我觉得做模特会是一段宝贵的经验,能学到很多东西,等等。

Ming并不觉得自己的回答有什么不对,她撇撇嘴说:“我只是实话实说。”

G安慰她,说:“放心吧,那只是个没用的套路罢了,他不会对你有什么看法的,他那个人对自己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无所谓。而且,我的答案可能比你的更差。”

她告诉Ming, Eli问她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说想要赚很多很多钱,拥有世界上所有美丽的东西,过公主一样的生活。说着她就笑起来,向着天花板张开手臂,好像真的有金币和绿色的美钞从天上落下来似的。

Ming也笑,觉得这也是个不错的答案,可能她俩真是一对失散的双胞胎吧。

那天的工作一直到凌晨才散,拿到工资单之后,Ming叫住G,问:“你住在哪儿?”

G回头看着她,显得有点意外。

Ming有些不好意思,又多问了一句:“能跟你一起走吗?”

G似乎犹豫了一下,Ming以为她会拒绝,但她最后还是笑了笑回答:“当然,走吧。”

她们上了一辆出租车,Ming报了大学宿舍的地址,又问G:“你住在哪儿?”“中城。”G只说了个大致的地方,“先送你吧。”

Ming在华盛顿广场附近下车,有些依依不舍,希望很快能再见到G,却又隐约察觉到人家并不像她那样热络,可能这种好感只是单方面的吧,她不得而知,也拉不下面子去问。

那天之后,Ming又接连做过几份模特工作,许多同样初入行的姑娘都羡慕死了她这么快就能崭露头角,但对于她来说,这最初的模特生涯在她记忆中留下的印象却只是浑身酸痛和无尽的困倦。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疲惫和紧张,让她头昏脑涨,觉得恶心,从肩膀后背到腰屁股大腿小腿无一不酸痛。而且,她又是初来乍到,英文程度尚不够跟人深谈,也没来得及在此地交到新朋友,学校里的同学都不过是一些浮泛的交情,只有打招呼和讨论功课的时候说几句话。工作上遇到的人更是不跟她讲什么多余的话,只除了Eli偶尔会打电话过来交代一些琐碎的事情,关照她不要迟到,记得修面,不要晒得太黑,不要吃得太多,两份工作之间务必把妆卸干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