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口语修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8 03:58:31

点击下载

作者:吴天锡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教师口语修养

教师口语修养试读: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国民的语言能力,也影响到国家的语言竞争力和文化传播力。对个人来说,口语修养是公民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智力包含三个要素:言语能力、计算能力、逻辑能力。言语能力是基础。人在社会中生活,要沟通,要交往,要合作,口语交际能力很重要。所以有专家认为,语言能力也是情商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语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语言教育缺位或者不到位。许多师范院校的《教师口语》课程名存实亡。在语言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育中,它又处于错位的状态。中学毕业,学了12年母语,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什么地方该说话,什么地方不该说话,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该怎样说话。一句话,不会用“活”的语言。因此,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在《语感论》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聚集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上海师大吴忠豪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要从以课文讲读为中心向学生实践为主转变。

增强国民的语言能力还是要从提高青年人,特别是教师的口语修养着手。这本通俗读物《教师口语修养》就献给中青年教师、大中学生和其他青年读者,希望书中各层次、各类型的鲜活的口语交际实例能激发大家学习口语的兴趣,同时,也期待本书能为读者提供一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由普通到专业,循序渐进地提高语言能力的路径。“通”而不“俗”是本书的追求。近几年蓬勃发展的语用学、交际学、教师学等新鲜学说,是支撑本书总体结构的理论框架。本书各章节的引言,以简要的语言关联各部分,阐明其内在的逻辑,意在建构一个新的教师语言教育学习、培训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也可以作为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教师语言教育的有价值的辅助教材。第一章基础口语

教师口语是教师从事崇高职业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工具,教师的口语能力是同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并列的教师能力结构的三大支柱之一。随着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教师口语修养的重要性也越加显现。

一般口语修养是教师职业口语修养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侧重语言结构方面的基础口语能力和侧重语言功能方面的交际口语能力。

基础口语能力主要是指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它是语言规则体系的内化,包括科学发声、把握语音及表达的特点、清晰而符合逻辑地表达、正确地接收信息等有关的语用功能。

基础口语是口语交际的基础,也是教师口语修养的基础。第一节科学的呼吸发声一、学会用气发声

为什么一些教师、演员、主持人、演讲家在讲课、演出、主持、演讲时发出的声音那么清晰、响亮、圆润,具有无穷的魅力?为什么他们的声音能够在近百甚至上千人的会场里传到每个角落?为什么他们能够在几个小时里连续讲话而不会嗓音嘶哑?首先是因为他们懂得科学地用气发声的技巧。笔者曾对一百多位经常嗓子嘶哑甚至失声的中小学教师作过调查,他们几乎都没有学过科学的用气发声方法。

气流是发声的动力。气流的强弱同声音的高低明暗有直接联系,所以,如何呼吸和发出气流是决定语音轻响明暗的关键。当然,良好的气息还有保护嗓子的作用。

呼吸一般有三种方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联合呼吸法。

胸式呼吸法主要是靠肋骨的呼吸运动来实现的。由于呼吸时不运动横膈膜,胸腔不能全面扩展,吸入的气流量自然也不是很多。平时对少数人小范围说话时,我们一般用这种呼吸方式;但在大的教室或会场,这样说话会显得困难。因为这种呼吸法呼出的气流是浅而弱的,发出的声音虚而不实,没有底气,即声音发飘。如果发高音,还会出现中气不足的情况。

腹式呼吸法主要是靠横膈膜的力量来完成的。由于横膈膜的下降,使腹部的内脏向下、向前移动,当然也连带扩大了胸腔,但这不是胸肌有意识的活动。平时说话中,这种呼吸法运用得很多,尤其是男性,说话时可见腹部波动起伏。但这种呼吸法,气流不够强,持久运用会对嗓子有影响,比如老师连续上课,演员连续演出,就比较困难。

胸腹联合呼吸法区别于以上两种自然呼吸法,它是靠肋骨和横膈膜共同运动完成的。这是需要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通过锻炼形成的。只要掌握了这种呼吸技巧,我们说话、讲课、演出,就能随心所欲,随时得到强有力的气息支持。

胸腹联合呼吸法的技巧是:吸气时,两肋展开,横膈膜下沉,胸腔扩大,进气加快,部位加深,气量增大。

它的训练方法是:直立平视,两手下垂,全身放松,喉松鼻通,胸部稍前倾,小腹自然内收。然后深深吸气,扩大两肋,下沉横隔膜,气沉丹田,小腹收缩,控制气息。等到躯干部有胀满感时,停留几秒,慢慢放气。可以边发出“咝——”的声音,边均匀、平稳地吐气。

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懂得科学的呼吸方法,增加肺部的气流量,这是做到了“开源”。为了更有效地运用气息,还要学会“节流”。这就要锻炼肺部和喉部肌肉控制气流的能力,使一口气可以支持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们也要练习慢慢地放气,均匀地吐气。

这里,还要介绍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呼吸方法:补气,也叫偷气。语言工作者如教师、演员,在大段说话或演唱时,语速较快,情绪激昂,需要大量气流以加强语势,但又不可能停下来吸气,这时可以在一刹那打开口腔和鼻腔,同时吸入空气作为补充,这叫“补气”。补气可以保证语气的从容和音色的优美,并且防止气歇现象。这样,说的人顺畅,听的人舒服。

练习一:深呼吸,闻花香。

可站可坐,闭眼,在意念中想象眼前放了一盆花,试用胸腹联合呼吸法,把花的香气吸入肺底,然后慢慢放气,体会小腹及两肋的感觉。

练习二:用气息呼唤。

想象自己要呼唤一位站在100米之外的熟人。先猛吸一口气,然后呼其名,如“王强——”控制气息,延长时间。比一比,谁呼的时间长。

练习三:试连贯顺畅地朗诵舒婷诗中的一段,注意需要补气的“气口”。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二、学会共鸣控制

我们学会了用气发声,知道气息是发声的原动力,它冲击声带,发出语音。但光靠声带发出的声音仍很单薄,需要借助共鸣腔来扩大音量、美化音色,就像铜鼓硕大的鼓身、胡琴中空的筒身一样。

语音的发声主要依靠口腔共鸣,它指口腔内硬腭软腭以下、胸腔以上的共鸣腔体。这部分的共鸣腔体包括喉腔、咽腔和口腔。喉腔要放松,如果缩紧、挤扁,声音就单薄,音色高而尖。咽腔较宽大,扩大咽腔可使音量放大。口腔是最重要的共鸣腔,主要用于中音共鸣。口的开合、舌的高低伸缩、唇的圆扁等都决定着发出的音量和音色的变化。

语音的发声还要用到鼻腔共鸣,它指软、硬腭以上的共鸣腔体,主要用于高音共鸣。当然,如果说话时过多使用高音共鸣,也会使声音显得飘浮。

发声也要用到胸腔共鸣,主要出于低音共鸣的需要。随着声音高低的变化,胸中的共鸣点会随着肋骨的移动、胸腔的收扩而产生不同的共鸣声,使声音扩大,变得浑厚有力。“口腔为主,三腔共鸣”是语音发声的科学方法。

它的训练要领是:直立平视,两手下垂,气息下沉,打开两肋,放松咽喉,胸部自然舒展。打开后槽牙,分别发出“ai”“ei”“ao”“ou”的语音,使声音通畅,直达前腭,发出响亮、有力、圆润、清晰的声音,体会口腔为主、三腔共鸣的感觉。

不正确的共鸣,容易产生以下弊病:

1.白声。共鸣位置过分靠前,声带发出的声音没有形成共鸣,很快散开形成“白声”。纠正的方法是:放松软腭与喉头肌肉,扩大软腭与咽喉后壁空间,形成较大的共鸣区。

2.音包字。声音很响,但听上去有声无词。这是由于音位靠后,喉头开得太大、共鸣太多的缘故。纠正的方法是:适当张口,使口腔前部和后部形成一个前大后小的喇叭形,让气流打在硬腭上再弹出去,形成声音靠前的发音效果。

3.鼻音太重。由于软腭下垂、舌部抬起,阻挡了咽喉与鼻腔的通道,声音一半从口腔出来,一半从鼻腔出来,变得不干净且带有鼻音。纠正的方法是:抬高软腭,打开口腔通道,阻塞鼻腔通道(发鼻音时除外)。

总之,共鸣的要领是口腔、咽腔、舌头放松,让发声通道畅通无阻,获得最大限度的共鸣腔;控制舌头高低前后的位置,根据需要改变口腔形状。

练习一:口腔共鸣练习。放松下巴,打开口腔(不是张大嘴巴,是打开后槽牙,似打呵欠的感觉),发“i,u,e,o”,体会上下贯通的共鸣感觉。还可以模拟鞭炮声,发“噼里啪啦”之声,体会气流冲击硬腭的感觉。

练习二:鼻腔共鸣练习。头部放松,发“ba-bi,ma-mi”,体会发鼻音时软腭下垂,打开鼻腔通道,形成鼻腔共鸣的感觉。

练习三:胸腔共鸣练习。脊背挺直,胸部放松,用低音读韵母“a,o,e”,感受声音从胸腔透出的感觉,体会声音在胸部回荡的变化。

练习四:三腔共鸣练习。打开口腔,放松胸部,保持鼻腔通畅,用夸张的四声高声朗读词语,体会三腔共鸣的感觉。

阳——光——明——媚 山——明——水——秀

花——好——月——圆 乘——风——破——浪三、学会吐字归音

中国传统说唱艺术有“咬紧字头归字尾”的说法,就是指“吐字归音”。它要求吐字有弹性,干净利落;字字有力度,圆润饱满;字尾要收好,鲜明完整。这样说起话来,就是吐字准确、清晰,声音明亮、圆润,语句流畅、悦耳。一句话:字正腔圆。反之,就会出现吃字、倒字、随便丢音等口齿不清的现象,说起话来含糊其辞,使人不得要领。

一般来说,汉语的音节按发音过程可以分为“出字”(含声母和韵头)、“立字”(韵腹)、“归音”(韵尾)三个阶段。

出字要准确有力。咬紧字头,用气息将语音从受阻部位喷发而口,加强吐字力度。这就是嘴上功夫,即说唱艺术中所谓的“喷口”。

立字要圆润饱满。口腔开合要到位,松紧要适度,音节才能坚实稳定,字音才能拉得开、立得起。

归音要干净利落。字尾收音要到位,既不能唇舌位置不到家,也不能拖泥带水留尾巴。口腔由开到合、肌肉由紧到松、声音由强到弱,韵尾也收缩到位。

总而言之,吐字归音就是要求音节的发音过程有头有尾,形成一个“枣核型”。声母、韵头是一端,韵腹为核心,韵尾是另一端。音节两端发音动程小,时间短;中间发音动程大,时间也长。

对于吐字归音,各人要根据自己发音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有的南方人说普通话时口腔器官不够灵活,就可以加强可控发音器官的训练。如:

1.提软腭。口微开,嘴角微微向两边展开,提起软腭,发“e”,或作打哈欠状。

2.卷舌。舌尖抵硬腭,上卷,直至软腭。反复练习。

3.弹唇。双唇紧闭,用气流突然冲开。反复练习。

有的人音域比较窄,阴平不够高,阳平、上声上不去,去声下不来,可以进行拉长尾音或加大音量的四声练习:光——明——磊——落,英——明——果——断,积——极——努——力,深——谋——远——虑,等等。

有人口齿不清,则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绕口令练习或片段演讲练习。

科学地呼吸发声也是为了保护说话人的嗓子。嗓子是声带的俗称。声带在说话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演员等语言工作者若不注意保护嗓子,容易造成声带充血、发炎甚至喉咙嘶哑、失声。保护嗓子的方法是:

1.经常保持咽喉的清洁与湿润。平时多喝水,常用淡盐水漱口,有条件的可以用清音茶泡水喝,对预防声带充血很有好处。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疲劳,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咽喉受到强烈的刺激,节制烟酒,不吃过度酸、辣、冷、烫的食物。

3.注意心理健康,防止情绪波动,避免高声喊叫。

练习一:词语练习。体会吐字归音的“枣核型”发音过程。

桃——源 电——流 上——床 观——光 快——慢

练习二:成语练习。大声朗读,进行吐字归音综合调控练习。

心——直——口——快 满——园——春——色

鸟——语——花——香 继——往——开——来

气——壮——山——河 超——群——绝——伦

快——马——加——鞭 深——谋——远——虑

练习三:绕口令练习。注意每个音节的吐字归音,由慢到快,做到吐字清晰,圆润饱满,清晰流畅,字正腔圆。

双唇练习: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舌尖练习:大刀对单刀,单刀对大刀,大刀斗单刀,单刀夺大刀。

唇舌练习:会炖我的炖冻豆腐,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不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

归音练习:一个胖娃娃,画了三个大花活蛤蟆,三个胖娃娃,画不出一个大花活蛤蟆。画不出一个大花活蛤蟆的三个胖娃娃,真不如画了三个大花活蛤蟆的一个胖娃娃。第二节口语表达避免歧义

口语是用语音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由于汉语普通话音节只有四百多个,而常用的汉字有四五千个,因此,口语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同音字,使我们在传情达意时产生一些歧义。请看下面的句子:

1.这次期中考试我班全部及格。

2.这次期终考试我班全不及格。

这两句话用书面语表达,意思完全清楚;但在口语中,由于语音完全一样,听者很难分辨,容易产生歧义。当然,在特定语境中,我们联系前言后语还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我们在运用汉语语音丰富的表现手段(如重音、停顿、语调等)进行表达时,同样的句子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与情感。这是汉语丰富的表现力的体现,是重要的口语修辞手段,是说话者和听话者,特别是教师、演员等语言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口语修养。一、重音区别语意

请看下面的例子:

小王姑娘的手机出了点毛病,拆开后组装不起来了。她想起隔壁小李哥动手能力特强,电视机都能修,就去敲门问:“小李哥,你会不会修手机?”(加点字重音,下同)“我不会修手机。”“那你一定会装手机吧?求求你,帮我装一下吧。”“我不会装手机!”“那好,正好我家一台照相机也不好使。要不你给我看看吧?”“我告诉你了,我不会修!”“哦,那你弟弟会修吧?”

……

他们的对话出了毛病,无法沟通,就因为小李的答话没有把握好重音。他回答时把重音分别放在“修”“手机”“我”上面,难怪听者误解。如果他第一次回答就说:“我不会修手机。”小王姑娘就不会产生那么多歧义了。

再比如,下列句子由于发问人重音不同,言下之意可能各不相同,听者要细心体会:

你明天开车去杭州?——我们今天去。

你明天开车去杭州?——我们坐动车去。

你明天开车去杭州?——我们不去。

你明天开车去杭州?——我们去苏州。

重音就是说话时需要强调突出的字词。一般需要适当加重音量和气势,使声音饱满有力一点,以引起对方的注意。比如:“老师,我又没有干坏事。”学生在“我”字上加强音量和气势,意思是:这是别人干的,我又没有干,干嘛责备我。如果说:“老师,我又没有干坏事。”学生在“坏事”上加强音量和气势,意思是:我做的是正当的事,老师你没有理由责备我。

当然,有时对一些美好的事物,表达细腻或者复杂的感情时,也可以将重音轻读,即降低音高,加强音势,稍加停顿,然后将重音低而有力地轻轻吐出,同样达到强调的目的。此时,效果会比加强音量更好,这需要我们好好体会。

比如小学课文《桂林山水》中的句子,其中的“真静”“真清”,就可以用重音轻读的方法来表达我们对美好景色的欣喜之情:“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总之,不管是重读还是轻读,我们要善于运用句子中的重音来表达不同的意义,正确地表情达意。

练习一:请根据括号内提示的语意,确定这句话的重音。

1.我知道她会跳舞。(你们都不知道。)

2.我知道她会跳舞。(我怎么会不知道?)

3.我知道她会跳舞。(别人会不会我不知道。)

4.我知道她会跳舞。(怎么能说她不会呢?)

5.我知道她会跳舞。(会不会唱歌我不清楚。)

练习二:根据句子中的重音(加点字),说说该句子表达的特殊意义。

1.今天你跟他们去打球?

2.今天你跟他们去打球?

3.今天你跟他们去打球?

4.今天你跟他们去打球?

5.今天你跟他们去打球?

练习三:读读下列诗句,确定重音以及重音的读法,并说明理由。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二、停顿和语调区别语意(一)停顿

停顿是语音音节间短暂的间隙,也是用语音表情达意的重要的口语修辞手段。恰当的停顿,可以使重点更明确、语意更显豁、语言更富有节奏感,听者也有了思索、回味的时间。这里,我们想重点探讨一下说话时用停顿区别语意、避免误解的问题。

同样一句话,停顿不同,语意也不同。

古时候,有个秀才要招收学生,他决定对穷人子弟实行免费教育,但对富家子弟索要报酬。于是他贴出了一个告示,在收取报酬的地方这样写道:“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穷人子弟来,他这样读:“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富家子弟来,他就那样读:“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又如,“亲爱的新同学老同学欢迎你”这句话中,不同的停顿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意思:“亲爱的新同学,老同学欢迎你。”“亲爱的新同学老同学,欢迎你。”“亲爱的,新同学、老同学欢迎你。”

不恰当的停顿会闹出笑话甚至造成误解。比如,全班同学正在教室里等候比赛的结果,一位同学突然大声喊道:“班长捧着校长,发的奖状回来了!”大家哄堂大笑起来,就是因为这位同学在“校长”后面作了不恰当的停顿。(二)语调

语调主要是指一句话中语音抑扬升降的变化,也叫句调。语调的变化,显示了说话人喜怒哀乐等各种不同的情感态度。据说欧洲有一位表演艺术家,曾尝试用变化的悲伤语调念没有实在意义的阿拉伯数字,123456……,居然引得剧场的听众嚎啕大哭起来。我国著名歌唱家龚琳娜演唱的神曲《忐忑》大部分唱段就是只用了一个语音“啊——”,通过高低升降长短曲直的语调变化,出神入化地演绎出时而欢快、时而激越、时而坦荡、时而急切的复杂情感。这就是语调传情达意的作用。再比如,一个人在接电话时,语调显示了他的不同态度:

啊。知道了。(降抑调,表肯定。)

啊?你说谁?(上升调,表询问。)

啊!怎么是他?(降升调,表疑惑。)

啊!原来这样!(升降调,恍然大悟。)

同样一个字,语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完全不一样。

又如:“你真是个好人!”用降抑调,前高后低,就表示肯定、赞扬、感叹。如用降升调,先降后升,则表示怀疑、否定、讽刺。

姑娘跟小伙儿谈恋爱的时候,常常会撒娇地对男友说:“你真坏!”根据她发音的婉曲调,谁都不会误会。她其实不是在呵斥他,而是在委婉地接受他。这就是特殊语调表达的特殊含义。

此外,汉语一个字一个音节,有四声、轻声、儿化等声调的变化,这也叫字调。字的声调也有区别意义或情感的作用,我们说话听话时要注意。“这个男人是我的男人。”前一个“男人”读nán rén,是泛指男性;后一个“男人”读nán ren(轻声),指丈夫。

又如:“他说的一口普通话真地道。”“地道”的“道”读dao(轻声),声调短而弱,是标准、纯粹的意思。“他在上海挖地道。”“地道”的“道”读dào,声调长而响,是地下通道的意思。

由此可见,汉语中的停顿、语调,包括词语的声调都有区别语意的作用。我们在口语交际中,一定要分辨清楚,防止歧义产生。但汉语很奇妙,有时,同一个词语即使语音没变化,由于语用范围的不同,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初学汉语的人往往需要慢慢体会。比如:

有个老师问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什么是‘东西’?”

学生回答:“桌子是东西,椅子是东西,我是东西,你是东西。”

老师说:“不对!不对!”

学生忙更正:“啊,你不是东西。”

老师又好气又好笑,再提醒:“更不对了,不能说‘你不是东西’,这是骂人的话。”

学生愕然:“那你到底是不是东西?如果是东西的话,是什么东西?”

老师连连摇头:“不行!不行!‘你是什么东西’也是骂人的话。”

这个外国留学生听了更加茫然。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该如何向留学生解释呢?

练习一:设置不同的停顿,使下列两个句子表达两种相反的意思。

在这次运动会上,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赢得了胜利。

A.中国队赢了。

B.中国队输了。

练习二: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用恰当的语调说出下面这句话。

你到学校来过?(高兴)

你到学校来过?(惊讶)

你到学校来过?(怀疑)

你到学校来过?(愤怒)

你到学校来过?(惋惜)

你到学校来过?(责怪)

你到学校来过?(冷漠)

练习三:区别下列每个词语在两个不同声调的读法下所表达的不同语意。

好事 兄弟 人家 自然 东西 对头

好事:(上声+去声)指好事情,如:“雷锋做好事。”(去声+去声)指多事,如:“这人很好事。”第三节灵活的思维方式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思维的结果通过语音呈现出来的过程。当然,口语也不是消极的,它赋予思维以生动、鲜明的语音载体,使之具有表现力,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口语交际中反映出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际的质量。因此,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是提高口语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

思维方式的训练,有发散与集中的训练,正向与逆向的训练。一、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思路从一个中心向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辐射,从而引发出许多新的思维方式。训练发散思维可以使说话者思路流畅,长于联想发挥,善于应急变通。

比如,环绕“牛”说一个观点,进行发散思维:

1.脸朝黄土背朝天,牛的苦干精神很可贵;

2.牛总要别人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

3.牛奶、牛肉可以吃,味道美、营养好;

4.国产牛奶不好吃,我宁可喝进口奶粉;

5.牛吃草会反刍,且津津有味,我们学习也要温故知新;

6.牛喜欢窝里斗,缺乏团队精神;

7.斗牛很好看,惊险、刺激,牛至死不屈;

8.牛活着耕地,死后捐躯——牛肉、牛角、牛毛、牛皮、牛骨、牛黄,甚至牛粪,样样有用,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集中思维是将许多有关的信息环绕一个中心进行筛选、归纳、重新组合,用以说明、强化这个观点。

比如,以“养牛好处多”为题进行集中思维。就可选择上述有关材料,进行筛选、归纳、重新组合,形成中心明确的一段话:“牛的体格强健,力气很大。我国农村有些地方还把它作为主要劳动力使用。牛奶、牛肉可以食用,味道美、营养好。牛骨可以制骨胶,牛皮是皮件的好材料,牛角可以做雕刻品甚至当号角,牛黄更是珍贵的中药材。农村有些地方,牛粪还当燃料用。养牛好处真多。”

集中思维在交际、辩论时为证明自己的观点特别有用,它也是口才的重要体现。

训练时可以环绕一个中心,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同时进行,如上例。

其实,上面关于“牛”的发散思维只是从“物”的一个层面发散开去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层面进行发散。从精神层面来看,牛勤勤恳恳、朴素老实、热爱劳动,拉车耕地什么都会做;牛对主人忠诚,要它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讨价还价;牛勤劳、刻苦,风格高尚,它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但牛也有缺点,它比较愚钝,比较被动,它缺少主动性,没有创造性。显然,多层次的发散思维有利于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有利于新思维的开拓。

又如,对“门”的发散思维训练,以“门的联想”为题说一段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进行呢?

1.门的作用:门与窗,门与墙,门与屋顶……;

2.门的材料:草门,柴门,木门,竹门,铁门……;

3.门的性质:房间门,浴室门,家门,院门,园门,校门,厂门,城门,国门……;

4.从有形的门到无形的门:心灵之门——闭锁的,敞开的;坦诚的,隐秘的……

练习一:分别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为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然后用“我喜欢(讨厌)______天”为题进行集中思维训练。

练习二:雨伞是用来挡雨的。请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说出雨伞的其他十个用途。

练习三:以下列词组为中心,先进行多层次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然后确定一个中心,完整地说一段话。

1.路的联想;2.水的遐想;3.谈谈路灯;4.说说砖头。二、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指常规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与常规思维方式反向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要求能从一般人认为正确的观点或现象中发现谬误的成分、不足的地方,或从传统上认为错误的观点或现象中发现真理的因素。逆向思维是通向创新之门。

有个故事说,我国古代有个叫司马光的人,小时候同伙伴们一起玩,一个同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按常规思维,应该把人拉出来,让人离开水。但是缸实在太高了,孩子们很难爬上去,更无法把孩子从缸里捞出来。怎么办?这时,司马光有了个逆向思维的方案:难道只能让人离开水,就不能让水离开人吗?于是他同伙伴们一起搬起大石头,把缸砸了个洞。水哗哗流出来,同伴得救了。

再看一个例子。三国时曹植写过一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斥责了同胞(豆和萁)自相残杀的行为。郭沫若来个逆向思维,他认为,“如果站在萁的方面说,不也是富于牺牲精神的一种表现吗?”于是,他写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本是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善于逆向思维的人,在社会生活和口语交际中思路开阔、新意迭出、如鱼得水,常常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能带你走进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练习一:分正反两方,对下列成语,先由正方按正向思维作3分钟阐述,再由反方按逆向思维作3分钟阐述,然后展开辩论。

赞赏愚公移山——质疑愚公移山

班门岂能弄斧——弄斧必须上班门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乐

不能得寸进尺——得寸必须进尺

练习二:仿照例子,对下列事物分别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列出不同观点:

例:

手电筒 牛奶 荷花 月亮 剪刀

练习三:前些日子有人提出“白毛女”新解:从现代经济法的角度看,黄世仁和杨白劳的关系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而债权人向债务人索取债务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黄世仁向杨白劳讨债,合理合法。杨白劳家破人亡,咎由自取。而且,杨白劳之死责任不在黄世仁,他明知自己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还要盲目举债,结果以自杀来逃避债务,只能是自食其果。

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组织正反两方,拓展思路,展开深入辩论。第四节良好的思维品质一、思维的条理性

思维的条理性是指思维逻辑的清晰度,是良好思维的基本品质,要求思路清晰、连贯。

所谓“清晰”就是概念准确,表达清楚,没有歧义。比如有新闻报道教师去边疆农村支教,说“本市幼小教师积极参加支教活动”。何谓“幼小教师”?难道是“没有长大”的教师吗?“幼小”是修饰“学校”不是修饰“教师”的,是指“幼儿园、小学”,这里不能省略。语言混乱反映了思维不清晰,条理性不够。

再看一例:

小李、小张在路上相遇。他激动地问他:“昨晚电视达人秀节目精彩极了,你看了吗?”他说:“我看电视剧,对真人秀不感兴趣。”

你能知道小李和小张谁看“达人秀”、谁看电视剧吗?不能,因为指代不清。这个“指代不清”也有可能是缘于掌控语言的技巧问题,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技巧的运用是受思维制约的:因此根本上还是思维不清晰,缺少条理性——没想清楚就说不清楚。

所谓连贯就是表达的顺序没有错,主要环节没有缺失。

在一所小学的口头作文课上,一个小朋友讲了一个“捉鱼”的故事。

星期天的早晨,我约小明去捉鱼。我们挑了一处鱼多水稳的地方,用泥在两头筑坝,围成了一个小水池,然后,用小盆往外舀水。一会儿工夫,我们就捉到了十几条。水越舀越少,鱼儿惊慌得乱蹦乱跳。我把盆里的鱼倒进桶里,快活极了。之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清楚的;但仔细推敲一下,问题来了:“一会儿工夫,我们就捉到了十几条”是捉鱼的结果;“水越舀越少,鱼儿惊慌得乱蹦乱跳”是捉鱼的经过。应该先讲经过再讲结果才对,因此这两句的前后顺序要调换一下。另外,捉鱼过程中出现的“盆”和“桶”哪里来的?开头要交代一下。在“星期天的早晨,我约小明去捉鱼”的后面加一句:“两个人拿着小盆、拎着小桶,来到小河边上。”这样就清楚了。

叙述过程的顺序不清、重要细节的遗漏,都说明小学生的思维条理性不够,老师应当积极引导。

条理性是思维品质的基本要求,只有思路清晰,说话才不会被人误解,表达才能清晰流畅。怎样的思维才是有条理性的呢?一般来说,叙述事件或描写景物的时候,要按照(事件)时间或空间发展的过程,抒情或议论的时候,要按照心理或逻辑发展的顺序。

练习一:在“她是……教练”的“教练”前面有许多修饰语,你觉得要怎样排列才准确且没有歧义?

1.女 2.排球 3.世界著名

4.有几十年教龄的 5.一位 6.优秀222

练习二:公式(a+b)=a+b+2ab 可以不可以表述为“两个数和的平方等于两个数平方的和加两个数积的两倍”?若不可以,请指出这样表述问题在哪里,并予以改正。

练习三:在一堂小学语文课上,一个小学生介绍气功表演:

演员叔叔举起铁锤朝老爷爷头上的三块砖猛砸下去。我吓呆了,心怦怦直跳。只听得“嘭”的一声,几块砖粉身碎骨,演员叔叔高举双手,广场上一片热烈掌声。我激动得蹦蹦直跳。第二个节目是……

试从思维条理性的角度分析这一段讲述的问题所在,并予以补充修改。(答案参考:练习二,后面“两个数”前加“这”。练习三,最重要的是“老爷爷”结果如何没有交代。)二、思维的开阔性

思维的开阔性是指思维的广度。我们在交际会话过程中,不仅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还要富于想象、善于联想,这样才能纵横开阖、左右逢源。

联想主要有三种形式: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对联想。

比如“砖头”,可以奠基铺路、砌墙造楼。与砖头相关,我们从空间上延伸,可以联想到“大路”“高墙”“楼房”等,这是相关联想。“砖头”不怕万吨重压,不怕日晒雨淋,有一副铮铮铁骨。由此我们能想到类似的水泥、钢筋、花岗石。由它们的共同点引发的联想,叫相似联想。“砖头”坚硬无比,能够承受重压。同样形状的豆腐,制成之后,却洁白柔嫩,入口即化。品性相反或相对,由此引发的叫相对联想。

再比如“茶”,由相关的产地联想到“龙井”,再联想到“西湖”“杭州”等;由同属于“饮料”,联想到类似的“可乐”“咖啡”等;由于“茶”解渴而不耐饥,而联想到相对能吃饱的“饭”“面”等。

练习一:对以下事物展开相关联想、相似联想和相对联想,比一比,谁的联想最丰富,谁的思维最开阔。

1.月亮 2.排球

3.柳树 4.老牛

5.秋天 6.粉笔

练习二:以“今天天气真热”为中心说10句话,但不得出现“热”字。然后组成一段连贯的话。如:

红彤彤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

柏油马路被烤得软绵绵的。

小狗躲在树荫下张大嘴伸出舌头直喘气。

……

练习三:给下面的小故事设想几个结局,要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可以相近,也可以相对(相反)。

课本后面

王老师是高度近视。有一次,她上语文课,双手捧着课本正在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全班同学也都像她那样双手捧着竖在桌上的课本,双眼聚精会神地盯着课文。老师利用朗读停顿的间隙,目光不时从眼镜上方斜视而出,扫视一下全班同学。突然,她探照灯似的目光停留在了角落里的小李同学身上。她依稀觉得小李同学的头特别低,仿佛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桌里的什么东西。老师依然读着课文,同时自然地、慢慢地向他那里踱着步子,一点儿不露声色,仿佛她的踱步是课文情节所需要的。当走到小李同学的身边时,老师突然停了下来……三、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也叫思维的创造性,它指的是思维的深度。独创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它最活跃、最生动、最奇特,也最富生命力。

思维的独创性是逆向思维的一种表现,具有独特性、多端性、变通性三个特点。古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现在不是有“愉快教育”吗?于是有人觉得应改为:“学海无涯乐作舟。”这是一种独创性。有人觉得学习要讲究科学,于是再变通一下,成了:“学海无涯巧作舟。”这就是独创性思维的多端性。

事实上,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特征、多属性、多侧面、多层次、多内涵的复合体,而主观所处的情景、心境都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进行独创性思维的主客观基础。

古今中外吟“中秋”的诗很多,请看诗人流沙河在“文革”逆境中写的具有独创性的“中秋”诗:

纸窗亮,负儿去工场。

赤脚裸身锯大木,

音韵铿锵,节奏悠扬。

爱他铁齿有情,

养我一家四口;

恨他铁齿无情,

啃我壮年时光。

啃完春,啃完夏,

晚归忽闻桂花香。

屈指今夜中秋节,

叫贤妻快来窗前看月亮。

妻说月色果然好,

明晨又该洗衣裳,

不如早上床!

中秋本是美好的日子,但在那苦难的日子里,诗人赤膊当木工,日日操劳,聊以度日,于是只好苦中作乐,笑中含泪。苦情中的诙谐,逆向思维的独特构思,透露出诗人彻悟人生、超然物我的人生哲学。

练习一:运用独创性思维,翻新下列判断。如:“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乐”。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3.有志者事竟成——

4.上梁不正下梁歪——

5.三个和尚没水喝——

6.近水楼台先得月——

练习二:运用创造思维,根据下列翻新的题目,用一段话加以阐述。

1.对牛并非不能“弹琴”

2.忠言应当“顺耳”

3.“班门”不妨“弄斧”

4.“龟兔赛跑”违背公平竞争原则

练习三:“脑筋急转弯”有益于训练独创性思维。试以非常规方式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时候1+2不等于3?

2.黑人和白人生的婴儿,牙齿分别是什么颜色?

3.油漆工的徒弟叫什么?

4.什么东西越洗越脏,不洗有人吃,洗了没人吃?

5.王先生能金鸡独立,不管站多久都很轻松,为什么?

6.什么东西肥得快、瘦得也快?

7.至少要多少时间才能读完“清华大学”?

8.一只被10米长的绳子拴住的老虎,怎样吃到20米外的草?

9.一个人掉进河里,头发都没湿,为什么?四、思维的灵敏性

有一次,读幼儿园大班的雯雯跟爸爸妈妈去北京八达岭爬长城。她和爸爸好不容易爬上了烽火台,得到一张“好汉证书”,上面写着毛泽东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妈妈因为身体不好,爬不上去,当然也就没有证书。

爸爸高兴地挥舞着证书对妈妈喊:“我们都是好汉,你爬不上,你是懒汉!”妈妈不高兴了。雯雯看了看妈妈,立刻对爸爸说:“爸爸,你说得不对。她不是懒汉,她是好汉的妈妈!”雯雯下来后,妈妈立刻迎了上去,激动地一把抱住了雯雯:“你真是妈妈的好宝贝!”

雯雯很乖巧,思维很灵活。在尴尬时刻,没有顺应爸爸的思路,而是审时度势,及时变通,作出切合情景的巧妙应对。

会话中,思维的敏捷性是指通过快捷的思维活动,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抓住要害,作出判断,予以应对。当然,“迅速”的前提是“正确”;如果判断错了,思维再快也是“欲速不达”。上述的例子中,雯雯的思路很快,而且判断很准,应对极佳:既回应了爸爸的嘲笑,又维护了妈妈的面子。

思维的灵敏性是最重要的思维品质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口才的重要标志。比如“人是有感情的”这句话,在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情景中,思维灵敏的人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所有的人,都应该是有感情的。

是的,你,我,他,和所有人一样,都是有感情的。

人世间不存在没有感情的人。

没有感情的人是不存在的。

哪里会有没有感情的人?

作为人,哪能没有感情?

难道有没有感情的人吗?

没听说过,人会没有感情。

莫非你是没有感情的人?

……

练习一:同样一句话,面对不同的情景、目的、对象,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请对下面每句话作出判断:小明哭了还是没哭?若哭了,在( )内写“√”;若没哭,在( )内写“×”。比一比,谁的思维能正确又灵敏?

1.小明并没有哭。  ( )

2.小明并非没有哭。  ( )

3.小明不是没有哭。  ( )

4.难道小明哭了吗?  ( )

5.小明差点没哭。  ( )

6.小明差点哭了。  ( )

7.难道小明没有哭?  ( )

8.谁说小明哭了?  ( )

9.没有人不说小明哭了。  ( )

10.没有人说小明哭了。  ( )

11.没有人说小明没哭。  ( )

12.谁说小明没哭?  ( )

13.小明真的哭了。  ( )

练习二:用一组中的三个词语快速编故事,看谁编得又快又好。

1.太阳 牛奶 剪刀 2.电话 火炉 毛笔字

3.火炉 皮鞋 动车 4.小费 耕地 肌肉

5.回沪 恩赐 教师 6.看戏 飞机 油条

练习三:对对子是训练思维灵敏性的好方法,一般要求对答的词组字数相同、词性相同、词义相反或相对。参照第一句,快速完成以下对子。

虎不怕山高——鱼不惧水深

有眼不识泰山——百闻……

生姜老的辣——笋子……

刀不磨生锈——水……

好花不浇不盛开——小树……

云彩禁不住风吹——露水……第五节增强听知能力

成年人生活中70%的时间花在与人的口头交往上,而一般人在听说读写上花的时间比例大约为听40%、说35%、读16%、写9%。可见,用听来获取信息的时间,比读多两倍以上。当然,这里的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觉,而是指通过听觉感收器接收言语信息,继而通过思维活动对信息进行记忆、理解、辨析、组合、吸收等加工处理的全过程。听是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有规律,也有技巧。正如俗语说的:说话是人生的需要,听话是人生的艺术。

良好的听知能力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学校中学习,除了阅读,主要靠听讲、听记,比如听讲课、听报告、听讲座、听发言、听广播等。听知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因此日本教育界称听知能力为基础学力。凡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大都能在听课时快速而准确地捕捉住知识的要点,对关键语句有敏锐的感知,能边听、边想、边记,有从老师讲授的众多材料中比较、选择、重新组合为系统知识的能力。

反之,由于缺乏听的技巧和能力,不仅在学习中比较吃力,在交往中也容易造成误会、引起矛盾、错失信息,导致挫折甚至不幸的事发生。所以人们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怎样听,是会不会交际的重要标志。一、听知注意力

听的基本步骤是注意,理解,记忆。听知注意力,是听力的基础。要集中注意力倾听,先要排除一些影响听知的障碍:

1.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急于表现自己,对对方的话其实“不听”;

2.讨厌对方,带有偏见,似听非听,实是“假听”;

3.受个人情绪影响,或对话题不感兴趣,心不在焉,只是“瞎听”。

听说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排除了听话者本人的主观障碍,才能进行科学的听知训练,增强听知能力。

训练听知注意力,首先要有明确的倾听动机。如果没有听话的愿望,你会听而不闻,或者你听见的不是别人对你说话的全部,而只是你想听的那一小部分。因此,确立动机是倾听的前提。

其次,我们要做到集中听知注意力,学会克服听话环境的种种干扰。比如我们在一个嘈杂的公众场合听人说话,声音、视像、气味、触觉等信息,能同时通过感觉器官进入我们的大脑。此时,我们必须学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接收言语信息方面,而把扑面而来的其他信息统统排除——哪怕它多么吸引人或者多么强大。

另外,当一个环境里出现多种声音信息(或语音信息)时,听知注意力主要体现在倾听的选择与集中上。比如,上课时突然响起了你熟悉而且喜欢的音乐,个别同学还轻轻地哼了起来。此刻,你必须调控自己的听知注意力,使之集中在有关教学内容的言语信息上,而对于悦耳的音乐声和其他多余的言语信息都采取封闭态度。

当然,我们也要学会注意力的分配。比如教师在教室里听一个学生朗读的时候,他还必须用目光扫视班内其他同学的反应,才能由此决定下一步的教学步骤。也就是说,他除了用听觉器官接收言语信息,还得分出一部分注意用视觉器官接收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图像信息,然后加以整合、判断、决策。

集中注意倾听,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除了适当的目光接触和手势运用外,还可以有“嗯”“啊”“是吗”等语言的呼应,以表达倾听者的情感和态度。

练习一:“窃听”游戏。节日期间,兄弟姊妹回家团聚,天南地北谈兴正浓。你在一旁偷偷打开录音机,并借故离开现场。过一会儿回来独自播放录音机,听清所录内容,并伺机向家人模拟各人的话语。然后请大家评判你听得准确与否,学得像不像。(本练习宜作为游戏,在亲人闲谈时进行,并得到谅解。)

练习二:边听录音故事边看小说。试一试:五分钟后,录音故事与小说的内容哪个能讲出的更多。

练习三:在一个人声鼎沸的会场里,你和同伴们一起闭眼2分钟,记下听见的一切声音。然后睁开眼,比较一下你们听到的声音都一样吗?评一评,看谁的听知注意力更强。二、听知理解力

人类的交往有四分之三是通过听、说(语言)进行的。集中注意接收到言语信息只是听的开始,听懂对方的语意及一段话的主旨,是听的基础——这就是听知理解力。怎样才算听懂了呢?

1.能抓住中心。听人说一段话,立刻能抓住中心,概括它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观点。特别对于内容丰富、语意曲折的话,能听懂它的中心意思。

2.能理清线索。对于一段很长的话,要把握住说话人的思路——是按照时间顺序说的,按空间顺序说的,还是按逻辑顺序说的。句首的连接词往往能提示说话人的思路,比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等,听话人要注意这些连接词。

3.能把握真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心理状态下,有些话是运用了多种口语修辞手法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听话者要善于揣摩话语深层的含义。

请听下面一则故事,揣摩阿凡提回话的真意是什么。

阿凡提给一个吝啬的巴依当仆人。一天,巴依吩咐:“阿凡提,去给我弄一条又瘦又机灵的狗来!”

阿凡提偏偏给他牵去一条又肥又呆板的狗。巴依生气地说:“阿凡提,我不是叫你去给我弄一条又瘦又机灵的狗来吗?!”“我的巴依,”阿凡提说,“这条肥狗只要在你家里待一个星期,自己就会变瘦的。”

阿凡提的真意是说:吝啬而又刻薄的巴依啊,在你的盘剥下,不要说人,就是肥狗也很快会变得精瘦的。

练习一:派2—3人参加报告会,回来后分别用5分钟时间汇报报告会的主要内容,比一比谁的汇报最能准确地抓住报告的中心内容。

练习二:听下列各句,根据你的理解有中心、有顺序地重新组织一段话,中心句可以放在句首。(1)玻璃刀就是依靠一小粒镶在刀尖的金刚石来截断玻璃的。(2)夜间,金刚石还能发出荧光。(3)它有美丽的特征。(4)钻探机械的机头就是金刚石,它比任何岩石都坚硬,可以用来钻透岩层,寻找地下矿藏。(5)如同雨后初晴的空中彩练一样,绚丽夺目。(6)它是一种几乎不可代替的坚硬材料。(7)金刚石不但有美丽的外观,而且以其硬度之最,获得了“硬度之王”的桂冠。(8)金刚石,也叫钻石,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最坚硬的宝石,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宝石之一。(9)阳光经过它反射折射之后,就会变成彩色的光带。

练习三:听下面的故事,理解阿凡提的话,说说他话语的真正含义。

阿凡提同皇帝一起洗澡。皇帝问:“凭我这个模样到奴隶市场能卖几个元宝?”阿凡提说:“10个元宝。”皇帝火了:“胡说!光我那条绣花围巾就值10个元宝!”阿凡提说:“正是啊,高贵的陛下!”三、听知辨析力

在听懂语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讲话内容的正误、是非、优劣,作出判断和评价,这就叫听辨。听知辨析力具体表现为:

1.辨正误。对听到的话,可以就普通话语音是否标准,语气语调是否恰当,用词造句有无不妥,判断推理是否合理,内容是否真实,观点是否正确等作出判断和评价。

试听辨下列成语,判断哪些解释是对的,哪些是错的?(1)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道理。(2)满城风雨:形容全城到处都在刮风下雨。(3)切肤之痛:形容痛苦之深如同刀切皮肤一样。(4)其貌不扬:事物的真实面貌还没有宣扬出来。

2.辨优劣。有比较才有鉴别。辨别优劣是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听辨能力。

比如,在某中学的新生见面会上,两个学生进行自我介绍:

某女生:我叫王丽,今年十三岁,1998年4月3日出生。性别女,我的介绍说完了。

某男生:我叫李斌,家住浦东大道1600号。我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外婆。我从小爱好数学,还喜欢下棋,得过区小学生象棋冠军。我有个坏毛病,爱给人取绰号,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女生很腼腆,她的介绍信息量很少,除了重复的话,就是多余的话。男孩讲了家庭、住址、兴趣爱好、优缺点,自然大方,有助于同学们对他的了解。作为老师,要会辨析,善指导。

3.辨分歧。在人际沟通中,人们常有不同的观点。你在听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分辨他们的分歧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比如,对于学生要不要带手机到学校这一话题,有人认为带手机便于与家长联系,学习上有什么困难也可以上网查阅;有人认为网络上信息量太大,正面的、负面的都有,学生良莠不分,常用手机上网会影响学习。作为评判者,你认为他们的分歧何在?你的意见呢?

当然,还可以通过话语的倾听,辨别说话人的语言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内心是谦卑的还是狂傲的,性格是乐群的还是孤独的,等等。这是更高层次的听辨,需要进一步练好我们的耳朵。

练习一:听下面的小故事,辨析一下“名人”讲的那句话的意思。

某人很自负,写了一篇文章,语言不通,却自我感觉很好。于是他带着文章去拜访名人,假意请求指点,其实是要炫耀。

名人看了之后说:“名人文章有七窍,如今你已通了六窍。”此人大为高兴,到处炫耀自己文章“已通六窍”。众人闻之大笑。

练习二:你能否通过人们会话时经常运用的插入语,辨析这些人的内心想法或性格特征?(1)“也许……”“可能……”“好像……”“听说……”(2)“你懂吗……”“我告诉你……”“我跟你说……”

练习三:听下面的小故事,辨析马克·吐温的道歉启事的含义。

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真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投机行为和政治腐败。当记者采访他时,马克·吐温压抑不住对政客的愤懑,骂道:“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

采访发表后,国会议员大为恼火,纷纷要求马克·吐温予以澄清并赔礼道歉。马克·吐温无奈,只好在《纽约时报》刊登启事:“日前我在酒会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再三考虑,觉得此言不妥,特此声明,把我的话修改于下,欣祈鉴谅: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的。”四、听知记忆力

听是为了输入信息,如果前听后忘,就失去了听的意义,什么信息也不会收到。因此,听记能力是听知能力的基础。

听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实录式听记。对收听到的信息一字不漏地记住,这是实录式听记。为了准确地听记,有时可以采用形象识记的办法。比如形象鲜明的诗歌,记忆时可以在脑海里迅速地把语音转化为图像,记住了图像,词句就容易记忆。有时也可以试着把机械识记变成理解识记。比如电话号码85371889,很难记住。如果我们用上海话谐音识记,就成了“拨(给)和尚吃一百杯酒”,怎么也不会忘记了。又如圆周率“3.141592653589”,你能不能想个法子记住它呢?

2.概括式听记。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观点),这就是概括式听记。为了帮助概括,我们在听话时要注意说话人话语中的提示语、总结语:“首先……”“其次……”,这是帮我们理清层次;“总而言之……”“综上所述……”,这往往是提示结论;“请注意……”“请记住……”,这是提示重点,等等。

3.选择式听记。根据需要,一边听、一边筛选有用的信息加以整理吸收,这是较高层次的选择式听记方式。比如,要回答“小船在流水里漂浮,是船快、水快还是一样快”这个问题,请你静听下面几句话,选择正确的观点和相关材料,组合成一段话,予以回答:(1)小船有自重,会降低漂浮的速度,所以速度比水慢。(2)小船顺着水漂,速度和流水一样。(3)小船的速度要比流水快些。(4)流水的水面是倾斜的,有高低水才会流动。(5)小船在有些倾斜的水面上有向前的分力,就如斜面上的物体一样。(6)这个力使小船有一个向前运动的速度。(7)小船具有水流的速度之外,还有一个自身重力引起的速度。

练习一:仔细聆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听后每人至少写下十条新闻,看看谁写得正确,写得多。

练习二:小组听记接力比赛。

老师请各小组第一个人上台,轻声对他们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他们回去后立即轻声告诉第二个人(不能让其他人听到),再一个个传下去,最后一个人上台写出这个故事。看哪一组传得快速,传得准确。

练习三:快速听一遍下列成语,迅速选择其中正面的、褒义的成语并记下。

人面兽心 高山景行 寡廉鲜耻 光风霁月 曳尾泥涂

丰取刻与 毁家纾难 舍身求法 善自为谋 肝脑涂地

胸无城府 屈节辱命 虚怀若谷 殊勋异绩 妙笔生花五、听知应对力

言语交际中的“听”不仅仅只是一种被动地接收信息,倾听者的一个眼神、一个语词的回应,往往会影响到说话者话语的内容形式,甚至影响到会话的走向。所以,言语交际中的倾听技巧应当包括倾听时的应对。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倾听者不需要在对方说话的过程中作明显的插话应对,比如:说话者急于想告诉你事实的真相时;说话者很想对某事表明态度,说出自己的观点时;说话者在对长辈、领导或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倾诉自己的心声时。这时,听者的认真倾听是他们最迫切需要的。

倾听的应对可以分为非口头言语(无声语言)的应对和口头言语的应对两类。其实,就上述情况而言,我们也并不排斥无声语言的应对。比如,倾听时信任的目光接触、微笑的面部表情、诚恳的点头示意、平等开放的坐姿等,都能体现出倾听者对说话人的善意。

至于口头言语(口语)的应对,有消极应对与积极应对之分。消极应对会导致会话的终止或破裂。积极应对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核实法。核实,就是向说话者问明他所发出的信息的确切意思。对说话者而言,这是倾听者对他的重视和信任。对倾听者而言,这有助于准确地接收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倾听者常常使用的语言是:“请再说一遍好吗?”“我还不太清楚你的意思,能再详细点吗?”“嗯,能举个例子吗?”等。

2.重复法。重复,是指听话者重复说话者的表述以证实他讲的内容。重复法一般是在听话者觉得已经理解了对方的信息而加以确认的时候运用。重复法的引入语是:“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你是认为……”“如果我说的不对,你可以纠正。你是说……”等。

3.情感法。情感法强调的不是信息的内容,而是听话者对说话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态度的反应。我们知道,人际交往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取决于实际信息,而且取决于对说话人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反应。因此,听人说固然重要,理解说话人的情感也不能忽视。对此常用的应对语是:“你是否感到……”“你一定感觉十分……”“我觉得你有点……”等。

当然,如果说话人表达的情感十分强烈,引起你的共鸣,而对方也渴望得到你的同情和支持,你也可以直接表达你的情感和态度:“我十分忧虑……”“真有这样的事?我感到愤怒……”“啊,你做得太好了,我为你骄傲……”等。

此时,还可以辅以非口语的应对。比如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缩小空间距离等。当然,应对言语的语气语调也应该有相应变化。

4.归纳法。归纳法就是对说话人表述的主要信息和情感作一个总结。这有助于将对方长时间说出的许多片段内容和提供的零碎信息结合为有意义的连贯的统一体。这能使说话者明白他表述得是否清楚,是否要进一步补充;使听话者确信自己明白无误地接收了说话者发出的重要信息。用归纳法应对的开头语是:“我明白了,你要说的是……”“你的主要意思是……”“我归纳一下,你认为……”等。

会话中听的应对,不仅仅是技巧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在工作、生活中反复运用,大量实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