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经济看国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8 10:41:18

点击下载

作者:翁礼华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透过经济看国学

透过经济看国学试读:

自序

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简称为“国学”,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组成。其中,儒家、道家文化产生于中国本土;佛教文化本来是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后经本土化改造,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只大鹏,那么其身体就是儒家文化,两翼则分别是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

综观历史,一定的文化总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朝晚期,帝国主义列强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历史上曾经遥遥领先的经济文化强国,在洋枪洋炮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中国传统文化也一度遭到了国人的否定。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重拾信心,并且有了新的认识,国学备受人们青睐。

本书为笔者在浙江大学讲授“国学智慧和人文素养”“国学智慧和家训家风”“清官文化和清官品格”“人情、面子、关系”和“中国财税文化透视”五个课程的要点综合。

这五个课程内容都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少相近、相似之处。为了避免重复叙述,笔者在写作本书时重新进行了调整和梳理。全书从国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代名词开始写起,介绍现代的“文化”一词的由来、文化与生产方式及语言思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对家庭、官场、人际关系和财税的影响,并且对如何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等问题做了探讨。由于本书是在上述几个课程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所以全书口语味较浓,力求通俗易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远非一本书的篇幅所能涵盖。加上本人才疏学浅,力有不逮,自知本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翁礼华2019年11月第一章国学就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一 “国学”一词在国难中产生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国学”一词指的是“国子监”一类的国立学校,并不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简称。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朝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割让香港,开放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元和税率协商。《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富国强兵,中国国内随之掀起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生产机器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当时的洋务派领袖张之洞向清廷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治国指导思想,这才有了中国学问的简称——“中学”。

近代国学的概念,始于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江户时代。1853年7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四艘黑色外壳的军舰进入江户湾(东京湾),递交美国总统要求与日本德川幕府通商的信件,日本历史上称为“黑船事件”。次年2月,佩里第二次率七艘军舰抵达日本,3月31日逼迫日本江户幕府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和亲条约》(也叫《神奈川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开放除长崎以外的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给美国以最惠国待遇。此后,西方列强蜂拥而至,日本被迫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强行打开了国门。

此时,为了富国强兵,日本学者开始倡导国学(日本国之学),主要是为了排除“汉意”,即“去中国化”,弘扬日本的主体价值。后来梁启超等人把日本“国学”一词引入中国,社会上才出现与“西学”相对应的“国学”(中国学)之称。可见,“国学”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思想学术文化,与西方人称中国传统文化为“汉学”一样,是一个诨名。二 欧洲巨变让中国相形见绌(一)欧洲结束了发展缓慢的中世纪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近一千年,欧洲历史上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的欧洲缺乏强有力的政权统治,封建割据带来战争频仍;天主教禁锢人民的思想,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1347年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鼠疫)大瘟疫更是活生生地夺走了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的生命,比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令欧洲损失的人口(占当时欧洲总人口数的二十分之一)还多。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之中,对于欧洲来说,这一千年不仅是一个极为悲惨的时期,也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极为缓慢的时期。所以,中世纪在欧美历史上常常被称作“黑暗时代”。(二)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大解放

14世纪中叶,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的萌芽,东西方交往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的贵族阶层。他们为谋取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名义,变“以神为本”为“以人为本”,重新赋予人在现世中的意义,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萌芽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最终席卷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倡反封建、反神学的人文主义文化,宣扬以“人”为中心,要求个性解放,重视现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知识。其核心思想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

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义无反顾地抨击了封建主义、宗教神权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的禁锢,促进了欧洲国家的宗教、经济、政治和教育的改革;文艺复兴对人和人性的高扬,调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变革积极性,成为西方社会日后不变的追求。(三)开辟新航路——地理大发现

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必然带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涌现出了诸如哥伦布等许多著名的航海家,他们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

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繁荣超越亚洲的基础。新航路的发现,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它既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全世界数百年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在信仰领域内的绝对权威

天主教认为人有原罪,一辈子都要赎罪,中世纪的教会即以此为名向信徒发行赎罪券。1517年,对天主教会通过发行赎罪券敛财深恶痛绝的德国大学教授马丁·路德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他指出:人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用不着通过教会。作为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在信仰领域内的绝对权威,其所倡导的新教不仅迅速影响了德国,而且走向欧美,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五)科学革命——为人类改造世界开辟了道路

16世纪开始,欧洲兴起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很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脱颖而出。哥白尼于1543年公开发表《天体运行论》,这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日心说的提出恢复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来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是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天体力学中,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1632年,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论述了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为人类改造世界奠定了基础。(六)启蒙运动——理性时代的到来

继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后,17世纪到18世纪前后近一百年内,欧洲发生了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启蒙运动提升了哲学思想的地位,并且开始用根据观察和独立理性思考获得的观点,来取代那些传统权威的观点,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七)两次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1785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也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造船工业为主的产业革命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产物。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进了工业文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866年,这一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此后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出现了以内燃机驱动的火车、轮船、汽车和飞机。人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丰富了人类生活。用煤生产焦炭加上应用蒸汽机,促进了钢铁生产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经济发展,还带来政治、经济自由主义的盛行,使得个人主义倾向在社会生活和思想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个人在政治和经济上是自由的,一个人的成功被视为自己努力的结果,一个人的失败也是自己的责任,与他人没有直接关系。社会对个人不承担什么责任,也没有什么义务,一切都要靠个人自己。(八)英国的议会制——废除了个人的绝对权力

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议会权力超过君主的君主立宪制度以及两党制度,不仅对英国此后的历史发展,而且对欧美许多国家的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发的政治思想,对欧洲绝对君主专制制度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一些民主、进步的思想家,如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则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法国大革命的一针催化剂。同时,对亚洲的中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维新派在为改革鼓吹和奋斗的时候,就常常以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楷模。(九)美国革命——摆脱宗主国的统治

英国一直以来对北美殖民地进行剥削,严重阻碍了殖民地经济发展。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奋起抗争。1775年4月,英国军队与殖民地民兵在莱克星顿发生了武装冲突。1776年7月4日,北美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以华盛顿为总司令的北美殖民军经过七个年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胜利,遭受重创的英军不得不于1781年向华盛顿投降。1783年,英国和北美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和约,英国最终承认了美国独立,美国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十)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

发生于1789年至179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它彻底地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进步思想。大革命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后改名《拿破仑法典》)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三 坚持封建专制的明清社会走向衰败

12世纪到14世纪末叶是中国经济严重停滞甚至倒退的时期。从金兵南侵、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到蒙古灭金灭宋、元朝建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重大影响。从1200年到1402年,全国人口从近一亿减少到六千多万。中国失去了在经济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欧洲巨变始于中世纪结束的1453年,这一年是中国明朝景泰四年,距离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1368年已经过去了八十五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制度开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明朝中后期,中国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江南较为发达的丝织业部门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到清代,这种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手工工场不断增加,其规模也比明朝有所扩大。而封建统治者却没有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型,反而千方百计地去强化处于强弩之末的封建制度。

为了强化君权,明太祖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权分六部,把相权并入君权;清朝雍正皇帝为进一步集中权力,架空内阁,增设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手段达到了顶峰。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明清两朝还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竭力压制新兴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排斥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从明朝的“清海政策”“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闭关锁国”等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封建制度已丧失了通过自我调节来推动社会发展的机能,统治者只能不断强化自身权力,用高压政策来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康熙皇帝南巡,五次亲往南京明孝陵谒陵,还为朱元璋题写了“治隆唐宋”的赞语碑,表达他坚决维护封建没落统治的决心。

在西欧国家和美国轰轰烈烈革命时,中国清王朝正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而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列强则虎视眈眈地垂涎着这块能掠取财富的中华大地,这最终诱发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四 鸦片战争:一场由外贸逆差引发的战争

中国是一个缺少白银的国家。在西汉时期,欧洲一个单位的黄金在当地能换取十五个单位的白银,而在中国只能换取五到六个单位的白银。张骞通西域后,曾有不少商人利用这一价差往返于中国和欧洲,通过金银交易获利。

正因为缺银,导致中国历史上长期以铜铸币,流通于市。唐以前中国使用的是重量型货币,如秦半两钱、汉五铢钱。唐王朝为了增加对市场的货币投放,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渊下令铸造通宝型货币,货币本身称谓不再与铜的重量挂钩。

唐代中国化的佛教席卷全国,信徒遍及城乡。信众为了表达他们的敬意,纷纷将铜钱捐献给寺院,而寺院则将铜钱铸造成铜质佛像和宗教器具,从而造成了流通货币迅速减少。为了解决铜钱奇缺而产生的通货紧缩问题,北宋政府不得不使用生铁铸钱,实行铜钱、铁钱并用政策,以应付“钱荒”。

由于铜作为有色金属的价值大于黑色金属的铁,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铁钱不得不比铜钱铸得重一些。当时的铁钱重量分为大小两种,大铁钱每贯重量为十二斤,小铁钱则为六斤半。如此沉重的铁钱,对商人来说,若“腰缠万贯”,势必寸步难行,于是在蜀道难行的四川,十六家富商联合起来发行称为“交子”的纸币。

中国传统文化有个特点,许多有利可图的事,都会收归国家经营。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朝廷看到纸币发行有利可图,就决定收为官办,改名为“钱引”,在全国范围发行。南宋继续发行纸币,改称为“关子”“会子”。

元代更变本加厉禁止金银、铜钱交易,实行纯纸币流通制度。其纸币品种主要有“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由于滥发纸币导致物价飞涨,元朝顺帝时,十锭纸币买不到一斗粮食,每天供军用纸币竟用舟车装运。

明初,朝廷发行称为“大明通行宝钞”的纸币,后来由于这种无准备金和实物做保证的纸币会造成极其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了中央政府的警觉。为了避免重蹈元王朝大量发行纸币导致政权倾覆的覆辙,明中叶以后,朝廷一方面把发行货币的重点放在铜钱上,另一方面开始使用白银为货币,因为中西贸易给中国带来了白银。

随着欧洲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资本主义迅速兴起,西方开始从中国大量进口丝绸、瓷器、茶叶,作为中国人能接受的国际货币——白银,也就大量流入中国,从而产生了中国对西方的整体巨额贸易顺差。根据德国籍学者贡德·弗兰克(AndreGunderFrank)在《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中提供的世界白银生产、出口和进口的图表,可以估算出在1500年至1800年的三百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5 1万吨—7 3万吨(16 3亿两—23 36亿两),约占1545年至1800年前后二百五十六年间世界白银总产量13 7万吨的37 2%—53 3%。

由于18世纪后期,美洲的白银产量大幅度下降,西方人已没有足够的白银来购买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为了解决贸易逆差,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1793年,英国使团经天津大沽抵达热河行宫,向乾隆皇帝提出通商的要求,清廷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理由断然拒绝了马戛尔尼的要求。仍不死心的英国国王又于1816年派遣阿美士德作为特使再次来华洽谈通商,结果由于阿美士德拒绝对嘉庆皇帝行三跪九叩礼而彻底失败。正当英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与中国通商无望之时,英国商人已经找到了改变贸易逆差的救命稻草——鸦片。

鸦片,又称罂粟,是中东医药传统中的宁神剂。唐代从中亚引入中国;在明代药典中,鸦片已是药物。当时东南亚诸国进贡,常常以鸦片为贡品,但数量不大。中医用鸦片入药,也只是配合其他药物煎汤服用而已。自明至清,广州税关的进口税,鸦片都是进口货物,数量不大,税率也不过百分之二三。鸦片成为嗜好性的麻药,则始于清代。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人学会了抽烟。明末,荷兰人通过台湾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烟斗连同烟叶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人吸烟,福建、广东两省百姓也开始在自己的粮田上种植烟草。吸烟、种烟在中国传播之广,速度之快,占用粮田之多,令朝廷恐慌。为了确保种粮土地面积,以免老百姓灾年饿死,崇祯皇帝发布诏令禁止福建、广东两省百姓种烟草,禁止中国人吸烟。因为当时人们只知道抽烟,不知道抽鸦片,所以诏令上没有禁止抽鸦片和禁种鸦片字样。

据说,清代广州十三行(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牙行,名义数量为十三,其实并无定数)一个行首(相当于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女儿年轻漂亮,结婚后与丈夫恩爱有加,不料女婿暴病而亡,英年早逝。悲伤至极的行首之女伤心不已,以至于一病不起,长年卧床。爱女心切的行首便将国外进口的很多好玩的东西拿来供爱女把玩,其中就有鸦片。一天,行首爱女模仿抽烟的方法试着抽鸦片,结果美好的东西在脑海里浮现,抽了不到半年,出现了奇迹,爱女忘却忧愁,能下地如常行走了。这一消息,让很多人震惊不已,替广州抽鸦片开了先河。

吸食鸦片烟,能忘忧,却会上瘾,其成瘾的强烈程度是饮酒难以比拟的。而且鸦片不像饮酒的狂躁,它使人安静,使人产生幻想,比较符合当时许多中国人的需求。凡是毒品都是以美好为诱饵,让人一步一步走向毁灭,作为毒品的鸦片也不例外。一旦吸食鸦片成瘾,神经中枢就会被麻痹,于是好端端的人,就渐渐变成废物。18世纪中叶,清朝有个叫黄喻普的官员首次记录了吸食鸦片的具体过程及其严重后果。他断言:除非杀掉吸食鸦片者,否则无法令其戒除恶习。

崇祯皇帝恐怕未曾想到,明末连烟草都禁,清代竟然会鸦片泛滥。清代烟民人数迅速增加,每年的进口数量也由雍正年间的一百余箱,增长到乾隆中期的一千余箱,三四十年间,进口数量增长了近十倍。鸦片从药品变成了英国商人有厚利可图的毒品!

当时的鸦片,大多由英国的殖民地孟加拉邦出产,英国看到了这一足以改变贸易逆差的资源,便让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贸易垄断起来,即使转包私人贩卖,也要招标拍卖许可证,从而大大提高了鸦片的销售价格。

由于白银外流,19世纪初清政府已明令进口船舶不许夹带鸦片,英商则用中国小船走私。由于烟民人数日增和英商利诱中国私商承运承销,私商进口的鸦片数量,每年迅速增加:1811年至1821年每年平均4500箱,1821年至1825年每年平均9800箱,1828年至1835年每年平均1 8万箱,1838年则为2 8万箱,平均每七年进口量增加一倍。1790年至1838年间,英商输入中国的鸦片多达440576箱,价值2 4亿两白银。

从1808年起,原本白银净流入的中国开始成为净输出国,中国的白银以每年700万两—800万两的速度外流。白银外流迅速导致中国国内白银的通货紧缩。从清代河北宁津县大柳镇一家商店当时出入银两流水账所记载的银钱比价中可以看出:一两白银在1801年只能兑换1040?7文铜钱,到1838年上涨至能够兑换1637 8文,铜钱相对白银贬值了60%之多。

此时中国朝野对吸食鸦片造成白银外流,使中国国内通货紧缩已有共识。但如何处置则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从经济利益出发,主张鸦片贸易化私为公,课以重税,并以中国自种罂粟,抵制外来的鸦片;二是从鸦片危害国民健康出发,强调“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主张严禁鸦片贸易和不准百姓吸食。前者以包括军机大臣穆彰阿、两江总督伊里布及直隶总督琦善在内的满族大臣为主,后者以包括湖广总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桢、鸿胪寺卿黄爵滋在内的汉臣为主。而直接经手此事的粤海关监督文祥及代理国家外贸的广州十三行行商则站在主张开放鸦片贸易的满洲大臣一边。1839年,道光皇帝采纳了汉臣的意见,任命林则徐为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40年虎门销烟后,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赔款为2100万银元,折合白银1491万两。此后,又相继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不断战败赔款。自1840至1915年的七十五年间,战败赔款和外贸逆差,使中国白银外流达到12 5亿两之巨。中国经济也由于贵金属货币——白银的供给不足,陷入了一蹶不振的长期衰退之中。五 今天的中国人又回头青睐国学

自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从一个历史上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的经济文化强国,沦落为在西方列强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国将不国、种族不保的巨大反差,令当时的中国人把一切都归咎于传统文化,好像中国社会之所以沦落到这个样子,全是中国传统文化惹的祸。于是,打倒“孔家店”、批判传统文化就成了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神州大地上的主流思潮。当时,有人(以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蔡元培为代表)甚至提出中国要免于被侵害,免于亡国灭种,第一要务就是要废除汉字,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国人放开手脚,大胆追求利益,以效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让中国迅速崛起。2010年起,中国GDP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今天,中国人回过头来一看,真正阻碍中国进步的并不是汉字和科技,而是人们思想的禁锢。明代官员徐光启与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1552—1610)合作翻译的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书籍早就在中国刻印和传播,却得不到国人的响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