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百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8 13:48:28

点击下载

作者:华图书业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植物百科

植物百科试读:

前言

我们青少年正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阶段,思维能力正向深化和扩散方向发展,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正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鲜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最佳时机。

因此青少年在此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十分重要。特别是通过最初的基础知识学习,可以对世界有一个大概认识,这可以说是青少年的人生指路明灯。

但是,我们青少年的时间都非常有限,那么怎样在学好课本知识之外,再学好广泛的课外知识呢?21世纪是知识爆炸时代,要学的知识很多,怎样精选最有用最基础的知识学习呢?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为此,我们根据中外最新知识的发展,特别编辑了《最新版青少年百科全书》。主要精选编辑了有关兵器、科技、宇宙、地球、自然、动物、植物、人体等最新知识,纵横交错,点面结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同时,我们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还配有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非常易于阅读和欣赏,是广大青少年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最佳选择。

千年古莲开花

1955年,中国的植物学界有一条重要的新闻:千年古莲开花了!

这些古莲的种子是1952年我国的科技人员在辽宁省新金(原名普兰店)县附近的泡子屯村一个旧池塘底下挖出来的。当时挖出来的莲子的外皮已经变得很硬,简直像小铁蛋。

1953年,科学家曾把它们浸泡在水里20个月,可这些古莲子依然发不出芽。后来,科学家给古莲子做了个小“手术”:用锥子在古莲子的外壳上钻了一个孔,然后再泡在水里,结果仅过2天古莲子就抽出了嫩绿的幼芽,而且发芽率高达95%。

1955年的夏天,古莲开出了淡红色的鲜花。当时人们在北京的香山植物园可以欣赏到古莲的风采。其实它与人们常见的莲花很相似,只是花蕾更长些,花瓣更红些。

科学家用放射性C14测定,它的年龄为835~995岁。

据报道,日本千叶县曾发掘出2000多年前的古莲子,而且经过培育,也发芽、开花了。

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莲怎么还会开花呢?

这与莲子的结构有关。莲子的外皮坚硬致密,像个小小“密封舱”,把种子密闭在里面,可防止外面的水分和空气渗入。也可防止种子内的水分和空气散失,因此莲子的生命极为微弱,相当于休息状态。这是古莲子还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与古莲子所埋藏的环境也有关。这些莲子是被埋在深约30~60厘米的泥炭层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层的上面又有很厚的泥土覆盖,因此古莲子几乎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古莲子不具有生根、发芽的条件,便得以长期保存。

叶子的奇异功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在自然界里,确实有能做无米之炊的“巧媳妇”,它能够用水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为原料,借助阳光,制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是谁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说起来大家都熟悉,它就是植物的绿叶。世界上如果没有这些“巧媳妇”制造出大量的粮食、蔬菜、水果和饲料,那人类根本就无法生存了。世界上绿色植物的叶子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叶子从外表看起来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只要太阳一照射到这些叶子上,它们都能够在阳光的作用下将从空气里吸收来的二氧化碳和根部送来的水分,合成为有机物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叶子大小不同,生长的位置也不一样,它们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也有高有低。如小麦的旗叶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就特别高,这已引起了不少科学家的注意。

旗叶就是小麦顶梢上最后长出来的那片叶子,它长在麦穗下边,风一吹,就像旗子一样迎风摆动,于是,人们把它称为“旗叶”。

小麦的一生中在主茎上先后长出的叶片一共有19片,其中以旗叶的寿命最短,从吐叶到枯死只有44天,比寿命最长的第三片叶的寿命短一半以上。旗叶的个子是最小的,可它制造出来的有机物质却是最多的,约占小麦一生积累下的有机物质的一半。它对于小麦的生长、成熟,可以说贡献是最大的。

为了揭开小麦旗叶光合作用效率特别高的秘密,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小麦叶肉细胞的结构,发现小麦的叶肉细胞形状是千姿百态的,有的像一个山楂果,有的像好几个山楂果串在一起那样,中间有几个细腰。还有一些细胞,个子很大,就像一串糖葫芦那样,中间有10多道环。小麦旗叶的叶子里,大多数细胞都像糖葫芦那样,个子比较大,而那种小个子的细胞很少。旗叶里的细胞个子比较大,数量比较少,这对于进行光合作用是有利的。因为细胞大,细胞之间的空隙也就大一点,这样水分和二氧化碳气体容易进入到细胞空隙里,有利于细胞吸收,而且在对光合作用时产生的有机物质进行运输时也占有优势,可以很快把营养送到小麦籽粒里去。这是旗叶光合作用效率高的原因之一。

另外,旗叶细胞里的叶绿体之中,光合膜要比一般叶片里的多2倍左右。光合膜多了,固定在膜上的那些酶也多,这样就有助于吸收太阳光,光合作用的效率也就特别高。

揭开小麦旗叶光合作用效率高的奥秘,对促进小麦增产有重要的作用。

奇妙的探矿植物

1934年,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有两位科学家研究某地种植的玉米的化学成分时,发现把玉米烧成灰后,每吨灰中含有10克黄金,以后他们还在长那种玉米的地方找到了金矿。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不同的植物指示不同的矿藏。例如,生长针茅的地方可能有镍矿,生长三色薹的地方可能有锌矿,生长海州香薷的地方可能有铜矿,生长灰毛紫志槐的地方可能有铅矿,生长喇叭花的地方可能有铀矿,生长羊栖菜的地方可能有硼矿,生长开蓝花的羽扇豆的地方可能有锰矿,生长紫云英的地方可能有硒矿……

这些植物人们叫它为“探矿植物”为什么这些植物会指示矿藏呢?

其实,道理并不复杂。正如人有各种性格一样,植物也有其各自不同的习性。这些探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特别喜欢某种矿物,在某种矿物含量较丰富的地方,生长得也特别好。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有些植物在一般的土壤中可以生长得很好,但在含有某种矿物质较多的土壤中,或是不大适应,或是产生一种生理变化,改变了形状、颜色等。如在含硼较多的地方,猪毛草的枝叶膨大而扭曲,蒿会长得特别矮小;在铜含量多的地方,野玫瑰花朵呈蓝色;镍会使花瓣失去色泽;锰几乎会使所有的花儿变成红色……因此也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态或颜色的变异情况来探矿。

人们不但利用植物寻找矿藏,而且还利用植物“开采”矿藏。

北美洲有个地方叫“有去无回”,因为这个山谷的地层和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硒,而人和牲畜如果食用含有大量硒元素的食物,就会中毒以致死亡。人们决定开采“有去无回”山谷里的硒矿,种植了大量紫云英。紫云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得很快,一年可以收割好几次。人们把紫云英收割后,晒干烧成灰烬,再从灰烬中提取硒,据说每公顷紫云英可提取2.5千克硒,这真是一种“开采”矿藏的好办法。

植物地震预报员

地震,在目前可以说是自然灾害中比较大的一种。人们如果能够得到震前的预报,就可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如何预知地震已引起了有关科学家的重视,并被作为重大的科研课题来研究。

地震仪可以探测到地震预兆,并向人们发出地震预报。据研究发现,有些植物也具有预报地震的本领。如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一座火山的斜坡上,遍地生长着一种花,它能准确地预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发生。人们观察发现,如果这种花开得不是时候,那就是告诉人们,这一地区将有大灾降临,不是将有火山爆发,就是又有地震发生。据说,其准确率高达90%以上,故这种花被人们称之为“地震花”。

日本东京女子大学岛山教授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研究,对合欢树进行了多年生物电位测定,经分析发现,合欢树能预测地震。如在1978年6月10~11日白天,合欢树发出了异常大的电流,特别是在12日上午10时左右观测到更大的电流后,下午5时14分,在宫城海域就发生了7.4级地震。1983年5月26日中午,日本海中部发生了7.7级地震,在震前20小时,岛山教授就观测到合欢树的异常电流变化,并预先发出了警告。

在“植物王国”里,能够预报地震的植物还有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的含羞草。在日本发生过一次强地震,地震前一天清晨,含羞草的小叶突然全部张开,到上午10时小叶全部闭合,临震前数小时在半夜零点,含羞草的小叶又突然全部张开,不久就发生了地震。

一些植物可以感知到地震,这已被科学家的研究所证实。那么,植物为什么能够感知到地震,它们又是怎样预先感知到地震信息的呢?据前苏联的一位教授观察,“地震花”开得不合时令,是因为火山爆发或地震出现的先兆——高频超声波而引起的。这种异常出现的超声波振动促使“地震花”的新陈代谢发生突变,于是花就开了,向人们发出了将有火山爆发或地震发生的预报。合欢花能在震前两天作出反应,这是由于它的根部能敏感地捕捉到震前的地球物候变化和磁场变化信息的缘故。

有些植物震前的异常变化可以提供地震预报信息,但对如何通过植物在震前发生的异常变化,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这还需要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才能得知。

只有雄蕊的植物

很早很早以前,当大自然还没有使花朵变得很美以前,它只能把花朵作为一种很实用的东西。它没有费力去把叶子的边缘连成一个口袋来保护种子,它只是把叶子的中脉串起来,使叶子缩在一起。这就很好了,因为大自然很忙碌。松树等树木现在还是这样不加保护地对待自己的种子,而且许多其他植物也是这样。它们是大自然中喜欢古老风格的植物,它们不愿意改变自己延续了几百万年的传统。

这种现在还这样保护自己的种子的老式植物叫做裸子植物。这些种子光秃秃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没有任何保护壳或荚,它们与栗子、豌豆或梨的种子不同。因为这个原因,花粉就不需要花柱的引导,它们也不需要捕捉花粉了,所以属于裸子类的植物就只有雌蕊和子房。我们沿着植物分类等级往下数,就会发现种子没有子房,没有木质外壳的植物。这样的种子叫做孢子,孢子看起来就像充满浆液的柔软绸袋,只是由于它们非常细小,我们无法看到它们的形状。

松树、柏树和落叶松的种子都是裸子,就是说,它们都把种子收藏在一个敞开的球果中,而不像大多数植物那样把种子收在绿色的荚或壳中,松球果中装满了扁平的种子,它们长着褐色的、像甲虫翅翼似的东西。松球果成熟的时候,种子就分裂出来,甲虫翅翼就帮助它们在空中飞翔。如果你能和松树“对话”,它们就会给你“讲出”许多这样的故事。

蕨类植物在叶子的背上保存自己的种子,它们的种子是孢子。也许你们看到过从蕨类植物成串的叶子上取下的长着斑斑锈迹的穗子,这种“锈迹”就是由大量的孢子壳组成的,每个壳都在自己的绸质口袋中装着一点绿色的胶汁。如果你能认识到,它现在还保持着蕨类植物生长的记忆,你就懂得它有多么神奇了,因为人们在火炉中燃烧的煤原来就是绿色的丛林,那时没有人类,甚至连最原始的人类都没有,整个地球只是一片辽阔荒凉的景色。

胎生植物

谁都知道许多动物是胎生的,在植物中有没有胎生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红树科、红树属的红树,就是一种典型的胎生植物。在南美洲、非洲、马来西亚、印度以及我国的台湾、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污泥沉积比较深厚,且有潮水浸没的浅海滩上,生长着丛林状的红树林。在红树茂密的枝条上,常见挂着一条条长形的木棒样的东西,它既不是枝条又不是果实,而是母树结果实后,果实还未落下来时就开始萌芽长成的幼苗,人们便叫它为胎生树。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特有的植物群落。红树生长的泥土基质很松,易被海水冲刷掉,由于红树长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在树干上长出许多支持根弯入地中来固定自己。又因它生活在淤泥中缺少氧气,通气组织特别发达的支持根也具有呼吸根的作用。红树不仅要使自己在海滩上固定下来,同时还逐渐形成了这种胎生的适应性。红树的幼苗在母树上长到一定时候就脱离母树,落入海边淤泥中,几小时就能生根,成一小树。如果没有扎入泥中,它还可以随水漂流到别的地方生长。因为幼苗体含空气,所以它不会下沉。

红树并不是惟一的胎生植物,与红树同属的植物红茄冬、红树科角果木属的角果木,以及红树科秋茄树属的秋茄树等也是胎生植物。紫金牛科的桐花树,马鞭草科的红海榄,天南星科的纤毛隐棒花,葫芦科的佛手瓜,禾本科的胎生早熟禾等等也都是胎生植物。

吃荤的植物

足不出户的“猎人”

大自然界里,有少数植物会捕捉动物来补充自己的营养需要。

猪笼草的叶子具有非常长的叶柄。叶柄的下部宽而扁平,中部变成细长的卷状,上部便成为一个笼筒,叶片本身则成为笼筒的盖。笼筒的口上能分泌蜜液,散发着甜味,引诱一些弱小的昆虫前来吸食。由于笼筒的内壁极为光滑,因此落在笼筒边上的昆虫,常常不小心便掉入筒内。这时筒盖便自动关上,昆虫便被筒内分泌出来的消化液消化掉,成为这个“足不出户的猎人”的一顿美餐。

除了猪笼草外,捕蝇草、毛毡苔、茅膏菜、捕虫堇、水狸藻等等也能捕捉动物。

这些会捕捉动物的“食肉”植物大多都是生长于贫瘠的土地或沼泽,由于没有充足的矿物质供应,它们不得不“学会”这种特殊的本领。

食肉植物通常都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诱捕动物的香会或伪装,如气味、颜色、花蜜等等;二是拥有用于捕捉动物的陷阱;三是会分泌能溶化动物的消化液。

四种巧妙的陷阱

常见“食肉”植物的陷阱,可分为四类:

其一是采用粘的办法。作为陷阱的叶子表面是粘乎乎的,一旦有猎物落在叶上,猎物的脚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就会被粘住。于是,猎物便开始挣扎。一旦这挣扎的信号传给植物,植物叶面上的分泌腺便分泌出更多的粘液,把猎获物粘得更牢。同时叶子也开始卷曲起来,并分泌出消化液,把动物身体的柔软部分溶解成可吸收的液体。捕虫堇便是具有这种捕捉方法的食肉植物的代表。

第二种陷阱,被称为瓶状陷阱,又叫笼状叶。猪笼草便属于这一类。拥有这种“瓶状”陷阱的“猎户”种类较多,形状大小各异,有的小至仅可用来捕捉纤小的昆虫,有的大到足以捕捉蜥蜴、小鸟和青蛙。美国有一种叫做“眼镜蛇”的植物,也具有这一类陷阱。它没有其他叶子,而是挂满了一簇簇的“瓶子”。“瓶子”的外缘会分泌出一种香甜的花蜜。当贪吃的昆虫飞到瓶缘舐吃花蜜时,常会不自觉地钻入“瓶”中,于是,它便成了“眼镜蛇”的猎获物,再也无法逃出来了。

第三种陷阱,被叫做弹簧陷阱。平时,这种陷阱是敞开的,发出一种香甜的气味,引诱那些愚蠢的昆虫上钩。一旦有昆虫飞落它的上面,便会触动那具有非常灵敏感觉的茸毛。瞬时,陷阱就闭合了。捕蝇草便是这种食肉植物的代表。在北美的沼泽地里,还生长有一种被叫做“爱神的陷阱”的食肉植物,它是以能在四分之一秒内紧紧拥抱“爱”上它的昆虫而闻名的。

最后一种,被叫做吸入陷阱,这种陷阱也是一种类似于瓶或气泡的结构物,而且它们都有盖。当动物碰它一下时,盖便会自动打开,把动物吸了进去,然后盖会自动关上。水狸藻便是这种食肉植物的代表。水狸藻产于水中,有着鲜艳的、毛发般的绿叶。在它的叶梗上则长着气球形的陷阱。水里的“居民”,为了逃避追捕者,常会游到水狸藻叶丛中来避难,没想到却成了水狸藻的猎物。因为水狸藻气球状陷阱口的一束束硬毛,受到它们的碰撞,会把陷阱的门打开,本来无水的气泡在吸入水流时便把动物一起吸了进去。一二天以后,当吸入物被“消化”以后,水狸藻的气泡又能重新开始工作。

爪哇吃人树

自然界中还存在植株巨大、能捕捉人畜或兽类的“食肉”植物。据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被叫做“奠柏”的可怕吃人树。

这种吃人树拥有弹簧陷阱,由许多柔软的枝条构成。平时,这些枝条是任意舒展的,一旦有人或野兽无意中触动了其中一根枝条,树就会立刻得到警讯,并随即动员所有的枝条以迅猛的动作把人兽牢牢抓住,同时,枝条便会流出一种胶状的液体,把人或野兽消化掉。然后又重新展开它的枝条,等待着另一次机会。

到底有没有吃人树,一些植物学家对此是表示怀疑的。

来自食肉植物的启示

吃人树和各种食肉植物的“行为”,特别是它们对于外来刺激灵敏而快速的反映,使人们对长期以来存在的认为植物是一种无知觉的生物的结论,产生了怀疑。

大家知道,在植物界里对外界有所反应并不只是这些食肉植物。向日葵的幼嫩花盘会随着阳光转动,棉花和其他一些植物的叶子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合欢树的叶子朝开夜合,含羞草对触动的反应,更是众所周知。近年来还发现,让植物经常“听”些音乐也有助于植物的生长。所有这一切似乎表明,植物对光、声、力(触动)的刺激都不是无动于衷的。因此,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外界的刺激信息又是怎样在植物体内进行传递的呢?难道植物也有着它们自己的神经系统吗?

有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植物也有味觉。证据是,一些植物会散发一些气味,来迎合它所欢迎的昆虫及驱赶“不速之客”。他们认为,如果不是植物也能闻到这些气味,否则又如何会在进化的道路上选择这一特有的本能呢?还有的人相信,植物也有痛觉。证据是,当植物的枝叶受到摧折时,植物电位测量仪会显示出电压的激发。

一则来自前苏联的消息说,第比利斯有一个名叫朱娜的妇女,具有异常的特殊功能,竟能听到植物发出的声音。据说,在她听来,每棵树都是一个乐队,每朵花都是一名歌唱家。她还能看到树木花卉上空,都有一圈霓虹般的光晕。

只是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以上这些是真的。而现有的理论在解释植物对外界的反应方面,也显然是不完善的,所有的这一切还有待于人们去作更深入的探索。

植物舞蹈家

葵花的向阳舞,睡莲花在夜幕降临前的闭合舞,含羞草不但在黑夜到来的时候会自动闭上羽状的叶子,就是在白天,只要你轻轻碰它一下,它的叶子也会很快闭合。触动它的力量大一些,连枝干都会下垂,就像一位含羞的少女一般。

在这批植物舞蹈家中,最出色的莫过于电信草(舞草)和舞树了。电信草是生长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种植物,它的每一片大叶的旁边长着两片小叶。这两片小叶就像贪玩的孩子,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跳着舞,直到夜晚才安静下来。在我国西双版纳勐腊县尚勇乡附近的原始森林里,有一棵会跳舞的小树。在这棵小树旁边播放音乐,小树便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曳摆动,翩翩起舞。更令人惊奇的是,如果播放的是轻音乐或抒情歌曲,小树的舞蹈动作便随着节奏变动;音乐越优美动听,小树的动作越婀娜多姿。如果播放的是雄壮的进行曲或嘈杂的音乐,小树反而不跳舞了。因此,当地群众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风流树”。

一种则认为是植物体内微弱的生物电流的强度与方向变化所致;另一种认为是植物体内的生长素的转移,引起植物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化所致。随着研究的深入,植物学家的深入研究,这一奥秘是一定可以真相大白的。

恐怖的“食人树”真相

在许多冒险小说甚至科普读物中,都有关于“食人树”的描写。有的作品还绘声绘色地写出被害的人或动物如何被食人树的藤蔓缠住难于脱身,又被分泌粘液的树叶所捕食、消化,最后只剩根根白骨的悲惨细节。这些作品中食人树生存的地点,则往往是南美的热带森林,或某些人烟罕至的海岛。

动物取食植物,在人们看来已是正常的或不足为奇之事。要说植物能捕食动物,则会使不少人惊讶。那么,世界上真有能捕食人或动物的植物吗?

这个问题要分两句来回答。首先,能捕食动物的植物确实存在,这主要有产于南亚和澳大利亚的猪卷草、茅膏菜与产于南美的捕蝇草及瓶子草等。这些植物大都生长在热带沼泽地带,因为这类地区往往土壤贫瘠,所以植物不得不捕食动物以增加营养。这类植物捕食的方式基本有两种:

一是生有捕捉器或夹子般的叶子,叶子两半能迅速闭合,把牺牲品夹在当中。如茅膏菜,它的叶子平时分两片张开,叶上分泌有甜味的液体,一旦有昆虫类小动物碰到叶子上的触毛,两片叶子立即闭合,把昆虫夹在其中,并分泌消化液把它消化即“吃掉”。大约十天后,消化已毕,叶子重新张开,等候捕捉下一个猎物。另一类如猪卷草、瓶子草,叶子演化成瓶状,瓶口色彩鲜艳如花,并能分泌具有香味的蜜腺,吸引昆虫等小动物。而瓶颈又长着向下斜生的硬毛,昆虫只要爬进瓶中就无法逃出,瓶底的消化液会迅速把它消化掉。

这些能捕食动物的植物,虽然令不少人觉得惊奇,但它们确实存在。然而,这些植物都不高大,一般只有20、30厘米,最高的也不过60、70厘米高。它们只能捕食小动物,主要是捕食昆虫,较大的品种,偶尔也能捕食小型的蛙或壁虎等。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捕虫植物或食虫植物。至于稍大些的动物,哪怕是小老鼠,它们是根本无力捕获的。

了解了这些植物的生活情况,关于“食人树”的问题也就自然明白了。可以说,正是这些食虫植物激起了某些小说作家的想像,从而写出了“食人树”之类耸人听闻的故事。而真正能捕食人或哪怕稍大些的动物的植物,至今还没有在地球上发现过,因此也可以明确地说“食人树”并不存在。

千奇百怪的根

植物离开根系就无法生存,根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呼吸,这是人们都了解的,但你知道,植物的根为什么又是千差万别的呢?

植物的根通常都是长在地下的,但有些植物根却不是长在地下。像印度、马来西亚和我国海南岛一些地方的有淤泥的海岸上生长的一种海桑树,树主干附近的地面上长有许多像竹笋状的根,它不向下而向上长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地方海潮可以到达,涨潮时被淹没了大部分,所以,植物的根呼吸就比较困难。而海桑树生长出许多向上的根,在退潮时,靠这些根可以进行呼吸。这种根的顶端松软、有孔,里面有气道,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和贮藏。这种根也属于气根的一种,它的主要功能是呼气,所以又叫“呼气根”。

植物根中有一种根叫“支柱根”。人们常见的有玉米的支柱根,就是在玉米主茎下部的地面节上环生出的几层不定根,它向下伸入土中,形成辅助根系。这种根长得结实粗壮,它的厚壁组织发达,可以起到协助稳固茎秆的作用。同时在入土后,它也能起到吸收作用。

这些根不管是向上长还是向下长,它们都是不离开地面土壤而各尽其职的。而有的植物根则离开了地面,能够爬墙爬树,墙壁再光滑它也能爬得上去,这种根在植物学上叫做“攀缘根”,像常春藤、爬山虎等植物都长有这种善爬的攀缘根。它生长在茎生叶的部位附近,形状像一小丛刷子。它在幼嫩时能分泌出一种胶水状物,根可以借此粘附在树木或墙壁上,胶水状物干燥后就使根在墙上粘得十分紧密。这些植物的茎就靠着这种根边粘边向上生长,可以爬上墙,爬上几层高的楼,把建筑物染成一片翠绿,所以,它成了人们搞垂直绿化(绿化庭院、房舍)的“好帮手”。

植物根中还有专靠吃现成饭的寄生根、板状根、带水壶的根、靠叶子供水的根、贮藏根等等,可谓形形色色,千奇百怪。这些根是由于植物长期适应特殊环境条件的结果,其根在形态、构造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形成花样繁多的变态根,这些特性能遗传下来,便形成各种各样根的稳定的性态。

不同寻常的“花”

植物学上,真正的花是由花梗、花托、花萼、雄蕊、雌蕊、花瓣等组成。花梗、花柄都是枝条的一部分;花托是花梗顶略为膨大的部分,它的节间极短,很多节密集在一起;花萼、花瓣、雄蕊、雌蕊都生在花托之上。

然而,有些花卉的“花朵”却与众不同(其实,称之为花朵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

菊花、大丽花等菊科花卉,人们所欣赏到的不是一朵花,而是花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植物学上称为“花序”。菊花的花序是由许多无柄花依一定规律聚生在缩短的花轴上,形成头状,叫“头状花序”;花序边缘的花如舌头状,叫“舌状花”;花序中部形似圆筒的花,叫“筒状花”。

鸡冠花,人们所说的“花”也就是它的花序,称为“穗状花序”,整个花序顶生,形似鸡冠。鸡冠花有深紫、大红、黄、白等色。人们划分鸡冠花的品种,主要依据的是花序的形态,分为扫帚鸡冠、扇面鸡冠、缨络鸡冠。有趣的是还有同一花序上紫黄各半的鸳鸯鸡冠,以及中央有一特大花序而周围有许多小花序的百鸟朝凤等。

马蹄莲,人们所见的“花心”实际上是许多花长在其肥厚的花轴上,叫“肉穗花序”,花序的上部长雄花,下部长雌花。花序外面有一漏斗状的大型苞片,呈白色或乳白色,叫“佛焰花”,常被人们误认为是花瓣。所以,人们所见的马蹄莲的“花”实际上是由一个肉穗花序和一个佛焰花构成的。

一品红(又名“象牙红”、“圣诞花”、“猩猩木”),多朵花形成花序,多数生于枝顶,真正花的花瓣已经退化,只剩下黄绿色的雌雄花,极不显眼。供人们观赏的一品红的“花”是它的苞片的变态,呈叶形,红色,轮状排列于茎顶,所以“花”茎很大,一般都在20厘米左右。

叶子花(又名“三角梅”),每3朵聚生于分枝顶,每朵花下各托一红色(或紫色)的叶状苞片,从远处望去,好像是由3个花瓣组成的花。事实上,真正的叶子花的花位于3片大苞片中,细小,黄绿色,常被人忽视。

鹤望兰(又名“极乐鸟花”),其花梗上总苞斜伸,整个花序像一只仙鹤的头,翘首远望,形态生动,所以名为“鹤望兰”。它真正的花在总苞里,次第开放,每朵花犹如一只美丽的小鸟,有橙黄色的双翅(花萼)、深蓝色的头颈(花瓣)、洁白的小嘴(柱头),故又被称为“极乐鸟花”。

总之,有些花朵,人们所欣赏的主要部分并不是其真正的花,而是花序、苞片、叶片等。

山珍之王蕨菜

蕨菜是其嫩芽可供食用的野生蕨类植物的统称。蕨菜由于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很少受到污染,可作为美味蔬菜,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外贸土产商品,在国内外享有“山珍之王”的美称。

早在我国周朝初年,就有伯夷、叔齐二人采蕨于首阴山(今陕西省西安西南)下,以蕨为食的记载。可供食用的蕨类较多,如蕨属、荚果蕨属、蹄盖蕨属和莲座蕨目的很多种类。采来的蕨菜幼叶在食前须先用米泔水或清水浸泡数日,除去有毒成分。蕨菜可炒食、做菜汤、沙拉或干制成蔬菜。

著名的蕨菜有山蕨菜、薇菜、黄瓜香、猴腿等。山蕨菜是蕨的变种,又名龙头菜,全国各地都有生长。春季采集嫩卷叶,可洗净盐渍。薇菜是紫萁属植物,又叫分枝紫萁,可在春季采幼嫩卷叶,水煮一下,再用清水浸泡片刻,捞出晒成半干,再用手揉搓。炒菜有苦香风味。黄瓜香是球子蕨科的荚果蕨,生长于潮湿疏林下或河流两岸,春末夏初当嫩叶长到13—15厘米时采摘,将嫩叶的褐色鳞片捋去,然后用盐渍或用水煮一下捞出晒干。炒菜嫩脆具黄瓜香味。猴腿又叫多齿蹄盖蕨,产于东北、华北山沟或林下阴湿处。春季采嫩叶,水煮一下晒干,去掉鳞毛,也可用盐渍。

我国的蕨菜资源丰富,是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如出口一吨薇菜干在价格上相当于出口40吨大豆。在开发的同时,一定注意做好资源的保护工作,不能采取见芽就采光的办法。

中草药之王甘草

在中药里甘草可以说是应用最广的一味药了,例如在《伤寒论》的110个处方中就有74个处方用了“甘草”。我国明代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说:“诸药中甘草为君。治72种乳石毒,解1200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因此难怪人们赞誉甘草是“中药之王”了。

甘草是豆科植物,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分布于我国西南、西北至东北部,为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根和根状茎粗壮,皮红棕色,羽状复叶,花序腋生,花冠蓝紫色。荚果镰刀状弯曲,整个植株密生短毛和刺毛状腺体。

甘草的根含有甘草甜素和多种其他药用成分。甘草甜素易溶于水,比蔗糖要甜50倍,即使在1/2000的水溶液中仍有甜味。学者发现甘草的药理作用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它不但有较强的解毒作用,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镇痉镇咳、降血压、降血脂、抗癌作用等等。

甘草不仅是著名中药,而且在糖果、卷烟、医药和啤酒制造工业中可作为调味剂。在蜜饯果品中,如甘草橄揽、甘草梅子、甘草瓜子等也都要用到甘草。

长寿叶

几百年以前,一位名叫乔治的欧洲探险家来到非洲西南部沿海一个叫鲸湾的地方。他在鲸湾附近的纳米布沙漠见到了一片极为荒凉的景色:眼前一片黄沙和碎石,一点绿意也没有。乔治感到十分失望,正准备返回去,忽然,他的眼睛一亮,发现沙地上居然有几只“大萝卜”!

那“萝卜”生长在宽而浅的谷地中,茎粗一米左右,高仅20厘米~30厘米,顶部像个大木盆。“木盆”边缘是两片厚厚的带状叶,宽约30厘米,长2~3米,弯弯地垂身两侧。“萝卜”的生长虽然缓慢,但却可以连续生长100年以上。因此,被人称做“百岁兰”。

冬去春来,百岁兰的茎年年在加粗,到了开花季节,茎的顶部呈现出鲜红色的穗状花序。这种花主要靠风力传粉,种子则生有“翅膀”,凭借着大风,飞到别处生根发芽。

终生生活在纳米布沙漠上的百岁兰,不仅不怕干旱,而且还能长出巨大的叶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百岁兰的根扎得很深,能吸到地下水。纳米布沙漠濒临大海,来自海上的雾气落在百岁兰的叶子上也能成为露水滋润植株。

最粗的植物

相传,古时有一位名叫亚妮的王后,一次兴致勃勃地到地中海中的西西里岛游玩。当她带了一队人马来到埃特纳火山附近的时候,天上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

随从们抬头四望,见四周并无地方可以躲雨,心里不由犯了愁。正在这时,他们发现了坡前一棵高大无比的栗树。那栗树浓阴似伞,遮住了好大一块地面。王后及其100名随从走了进去,却丝毫不觉拥挤。栗树为100余人挡住了风雨,因而被王后亲切地称为“百骑大栗树”。“百骑大栗树”到底有多粗呢?经过实地测量,它的直径有17. 5米,周长有55米。北美的巨杉和非洲的猴面包树可算是世界级的粗树了,但巨杉的直径最粗的也不过12米左右,猴面包树呢,也仅仅10米左右粗。

除了可供游客观瞻以外,“百骑大栗树”的经济价值极为珍贵。它的坚果含有大量的淀粉、糖、脂肪和蛋白质,既可炒食,又可加工成罐头。产量高,质量也好,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如今,这棵“百骑大栗树”虽然经历了沧桑磨难,但仍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每年开花结果时,都能引来大批采栗子的人。

最长的植物

20世纪20年代,一位植物学家深入我国云南地区的原始森林。在那里,他看到了一幅前所未见的景象:一个个藤圈密密匝匝地绕在树木之间,像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玩着莫名其妙的游戏!

植物学家想:这地方人迹罕至,是谁有那么好的兴致绕出那么多的藤圈?

他走近仔细观察,这才知道造成藤圈奇观的不是别人,正是大自然本身。

原来,这种藤条叫白藤,属棕榈科,茎只有4、5厘米粗,但长度却达200~300米,有的甚至达400~500米,堪称世界之最。

白藤十分纤细,它们又是怎样爬上树梢的呢?奥秘就在于白藤的浑身上下都长满小刺。风吹着细细的白藤在林间晃晃悠悠,一旦碰到了大树,倒长的钩刺就紧紧扎住不放。以后,白藤就一边爬,一边长出新的钩刺刺进大树表皮。它爬呀爬呀,待白藤爬到树梢尽头,它就折转身子向下爬,接近地面时又翻转身子,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天然的藤圈。

白藤生活在密林之中,只有顶端才可能接近阳光,所以,它的茎干下部全是光秃秃的。

我国的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地都盛产白藤,它的茎干又软又韧,可以做藤椅、藤榻和藤篮等藤制品。在医学上,白藤还具有解毒的功能,它的全株都可以入药。

最大的花

1818年5月20日,英国探险家莱佛士当时正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丛林里考察。忽然,他闻到了一种难闻的臭气。循着臭味一路寻去,莱佛士发现,臭气是由一种巨大无比的花朵散发出来的。它的直径达到1米,中央长着一个口小肚大的“坛子”,6片肉质的花瓣从“坛口”的边缘伸出。这些花瓣颜色呈暗红色,上面缀有白斑。莱佛士将这怪花称做大花草。以后,人们便将莱佛士这一姓氏作为大花草的学名。

如今,科学家们已经弄清楚了,大花草是靠寄生生活的植物,它既无根,又无叶,也无茎,而仅仅将花茎寄生在白粉藤的身上。初时,只能看到寄生部位的开裂,后来便可见到一个小包。以后,小包慢慢长大,9个月后竟变成一朵大的“卷心菜”。突然有一天,“卷心菜”开放了,它紧紧包裹着的“叶子”向空中舒展开来,散发出一种如同腐肉发出的臭气,招引了许多苍蝇和甲虫前来吮吸花蜜。

数天以后,大花草的花瓣颜色开始变暗,变黑,最后便变成一堆“稀泥”。然而,正是这堆“稀泥”又孕育着未来的花中之王。

植物学家告诉我们,大花草的重量虽然可达十多千克,但种子却出奇的轻。这些种子常常黏附在大象的脚底,到各地去安家落户。

大花草一共有12种,它们全都生活在南亚一带的热带雨林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它们的生存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植物的活化石——水杉

水杉枝繁叶茂,树姿优美。春来嫩绿,夏至青葱,入秋变黄,临冬转红而叶色多变,因其“前无古人”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名贵树种。

水杉为松科落叶乔木,其树身高大挺拔,树高可达40余米,枝条层层舒展,形如宝塔。水杉生长迅速,每年可长高0.3~0.8米,生长10年树高可达10米,20年即可成材。水杉适应性强,遍布欧、亚、美洲,北到阿拉斯加,南到赤道以南的爪哇,都可见到它的身影。

水杉为何被称为植物的“活化石”呢?这要从它的身世说起。在几十万年以前,地球上广大区域里,都生长有繁茂的水杉类植物。后来,由于北半球北部冰川的影响,水杉类植物遭受严寒而基本灭绝了。近代,人们只在它生长的地层中发现约10种水杉化石。人们一直都以为水杉这种植物已经灭绝。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四川万县、湖北利川市首次发现活的水杉植株,其中,“天下第一”的水杉王就生长在湖北省利川市的谋道乡,当然,该市的小河乡也是水杉树的聚居地之一。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世界科学界,这种水杉树便被誉为“活化石”。1975年,国务院把水杉列为我国一类珍贵树种。

为什么能在我国发现活的水杉呢?据研究发现,我国处于较低纬度,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并未被冰川所覆盖,与欧美大陆冰川地区有较大区别。冰川的活动范围较小,整个地势略呈突起向南倾斜的马蹄形盆地,成为了植物的避难所。许多植物在这种特殊地貌的环境中被保留下来,水杉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水杉,使它能更好地生长、繁衍。同时,水杉地的聚居地也引来了众多的外国友人,水杉树被远播到他乡列国。

“东方珍珠”板栗

板栗是我国特产,它是一种优良的干果树种。我国板栗具有四大特点: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产量多,质量好。这些方面均属世界领先地位。

板栗,通称栗子,属壳斗科,落叶大乔木,树高达20米,胸径1米以上。栽培后,一般5~7年即开花结果,15年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为50~80年,少数200多年的老龄树仍结果累累。山东省沂水县有一颗树龄300年的大板栗,年产板栗200多千克。板栗同枣、核桃、柿子一等一样,都是一年种多年收的“铁杆庄稼”。

板栗在我国分布很广,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为集中栽培区。全国有板栗林面积25万多公顷,年产板栗约1000多万千克。主产区为河北、北京、山东。

板栗果实营养丰富,含蛋白质10.7%,脂肪7.4%,糖10%~20%,淀粉60%,以及少量维生素和脂肪酶等。可生食、熟食、妙食,做菜食,还可制作各种精美糕点,自古以来被视为上等食品。

北方栗子特别是河北迁西的栗子,肉质细腻甜香,驰名中外,为传统的出口果品,在国际市场上称为“中国甘栗”,在日本享有“东方珍珠”的声誉。

板栗木是很好的经济用材,材质坚硬、抗湿、耐腐,是做枕木、桥梁、车船、建筑、家具和雕刻的优良用材。树皮、壳斗、嫩枝、木材髓部均含有鞣质和单宁,可提取拷胶。树皮、栗花、果壳、树根均可入药,能治疗喉疾、火霉、瘰疬、赤白痢疾等疾病。栗花又是蜜源植物。板栗树也是很好的绿化树种,多种植板栗,既有利于国土绿化,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利国利民,一举多利。

万能杉木

杉木,属杉科,常绿大乔木,树高可达30~40米,胸径3米多,树冠尖塔形,树干通直圆满。杉木在我国分布很广,栽培区域达16个省区。

杉木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特有的主要用材树种,也是最古老的孑遗树之一。远在周代就有记载,《尔雅·释木》篇中称杉木为“炎占”。我国栽培杉木,至少也有1600年的历史。晋代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陶侃任长沙太尉时,曾种杉于岳麓山,人称“杉庵”。直到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杉庵在战火中被毁。照此推算,陶侃种植的杉树存活了1500年。

杉木是速生丰产树种和长寿巨大树种,中心产区8年即可成材。20年生的杉树,每年胸径增加1厘米、增高1米。贵州省习水县西南8千米的东皇镇太平村下坝有株罕见的巨杉,树高44.66米,胸径2.5米,胸围7.85米,树冠幅宽达22.66米,主干材积达48立方米。经国内专家多次观察认定,习水太平巨杉是我国现存杉树中最为高大的一棵,被认定为全国“巨杉之冠”,取名为“中国杉王”。

杉木的用途很广,被誉为“万能之木”。杉木多用作各种建筑、造船和车辆材料。我国历代帝王建造宫殿、陵寝等,都要用杉木作为栋梁之材。北京城内不少金碧辉煌的古建筑,都是采用杉木建造的。

杉木纹理通直,结构均匀,不翘不裂,内含“杉脑”,气味芳香,防腐、抗虫、耐水浸,早在汉代就被作为棺椁的上等用材。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棺椁板,用的就是杉木,历经二千多年而不腐,并且有效地保护了尸体。

“虚心守节”的翠竹

我国乃物华天宝之国,在长城以南的大半壁疆土上,到处都有翠竹分布。竹类资源之丰富和使用竹子的历史之悠久,均居世界首位。

全世界有竹类50属,我国就占有30属300多个品种。各类竹林面积近330多万公顷,其中产量多、经济价值大的毛竹有230多万公顷,占全部竹类总面积的70%左右。毛竹是竹类中的“巨人”,一般高10~15米,胸径10~16厘米,最高的可达20米以上,胸径超过20厘米。

竹子是多属性植物,它具有以下特性。

适应性强山地、平川、沟谷、河畔、庭院、公园都能够“安家落户”。

守节不变竹子出笋时多少节,长成大竹还是多少节。

生长快竹笋一经出土,拔地而起。在一般情况下,两三个月可长成大竹,三四年即可成材。

繁殖力强竹子栽培后,子而孙,孙而子,几年即形成大片竹林。

用途广我国人民使用竹子可追溯到史前时期。从古至今,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竹子得到最广泛的应用。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描述岭南人:“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音cuàn)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子形态优美,婀娜多姿,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青翠,是森林中的闺秀,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古老的珍稀树种珙桐

珙桐别名水梨子,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0多米,是距今6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的孑遗树种,为我国所特有。珙桐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的深山区,它同水杉、银杏、银杉等古老树种一样,被誉为植物“活化石”,列为我国一类保护树种。

珙桐多生长在海拔1600~2000米左右的森林中,有散生的,也有成片分布的。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就有一片600~700公顷的珙桐原始林。珙桐树形端正,树干通直,茂密的枝杈向上斜生,好似一个巨大的“鸽笼”。每年四五月间开白花,花由一簇簇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近似于球形的头状花序,花色紫红,像鸽子头;花序生长在嫩枝的顶端,花没有花萼和花瓣。花序有总花梗,其上长有2~3枚大型乳白色的苞片,看上去整个花序被乳白色的苞片所遮蔽,像伸展着的鸽翅。当山风吹来时,“鸽笼”摇荡,“群鸽”在“鸽笼”里随风摇摆,酷似翩翩欲飞的白鸽,故有“鸽子树”之称。

在湖北省秭归(今兴山县)王昭君故里,至今还流传着鸽子传书的动人故事。相传王昭君和亲出塞后,带去了一群白鸽,她常怀思乡之情,每逢年节都要朝南三拜,并派白鸽传递家书。有一年春天,一群白鸽衔着家书,搏风雨、穿云雾,飞过九十九道河,翻越九十九座山,飞回昭君故里万朝山下。因山高路远,群鸽极度疲乏,栖息于珙桐树上,一瞬间,变成一朵朵大而美的鸽子花。从此,每年春末夏初,“鸽子树”开花,代昭君向故里的父老乡亲们问好。

我国已将珙桐列为一级保护植物,在湖北、湖南等地的林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已经成功培育出新的珙桐树苗,不但在国内种植,而且还像白鸽一样,带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漂洋过海,飞到世界五大洲去安家落户。

“绿色医院”是怎么回事

有病到医院里去求医治疗,这是人所皆知的事。可你知道绿色的森林也能治疗某些疾病吗?这就是目前在国外比较盛行的一种“绿色疗法”。

森林中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满足人类的需要,使大气中的碳氧循环保持平衡,而且还能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细菌,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据科学家测定:1万平方米的树木每天可吸收1吨的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的氧气。如果有10平方米的树,就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掉。树木还可以吸收有毒气体,每1万平方米的垂柳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千克二氧化硫;1万平方米刺槐,每天可吸收氯气40千克;加拿大杨、桂香柳等树还能吸收醛、酮、醇、醚和致癌物质安息毗琳等毒气;松树、榆树、桧柏等树木能分泌出一种挥发性的植物杀菌素,可以杀死空气中的细菌。据研究,1万平方米松柏林,1天能分泌出60千克杀菌素,故有“天然防疫站”之称。

森林同时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极为有益的带电负离子。负离子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和改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可以镇咳、止痉、镇痛、镇静、制汗和利尿,所以人们把它誉为空气中的“维生素”。如果有烧伤病人在做过手术后到林区里呼吸负离子空气,就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患有气喘病、流感、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等疾病的人,到林区里进行疗养,可以收到比吃药、打针还要好的效果。

森林中的树木分泌出的一种植物杀菌素,可以杀死结核、伤寒、痢疾、霍乱、白喉等病菌,所以,森林可以作为治疗结核病和肺气肿病的“医院”。病人在这里只要每天清晨和傍晚到林中呼吸1~2个小时带有杀菌素的空气,就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坚持数月,病情会大有好转以至痊愈。

这种“绿色医院”具有不需要设备、成本低、疗效好、没有副作用等优点,所以这种疗法在欧美和日本一些国家被采用后,很受人们的欢迎。

植物——“绿色吸尘器”

粉尘有害人体健康,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你知道社会发展到今天空气中的粉尘之多,危害之大吗?你又知道那神奇的“吸尘器”是什么吗?

在古代,空气中的粉尘主要是来自地面上的细小尘土。到了工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在空气中的粉尘,除了尘土之外,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金属和矿物质的微小颗粒。特别是工业使用煤和石油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的烟尘,卷入到空气中的数量大得惊人。据测试,每燃烧1吨煤至少有3千克粉尘上天,多的可达11千克。这些粉尘中只有10%比较大的颗粒沉降到地面,而有3%的小颗粒在空中飘游。如果发生一次大的火山爆发,就会有1亿立方米的细小颗粒喷出。据载,全世界每年大约向空中排放1亿多吨烟尘,1500万吨二氧化硫。全世界每年因发生火灾而使约66.7公顷的森林被烧毁。燃烧100千克干柴,排入大气中的粉尘约为二千克,那么,约66.7公顷的森林火灾,就有5亿吨粉尘进入大气中。

这些粉尘在空中分布也不均匀。一些工业集中的城市,空气中的粉尘可多达30~40种,每年光是沉落地面的粉尘,在每平方千米的面积内就有500~1000吨,多的地方可达5000吨。如果把大气中飘游的粉尘平铺在地球表面上,厚度约达0.5厘米。飘游在空气中的这些粉尘,多是对人体有害的。如果空气中飘游的粉尘的浓度达到每立方米含100微克的时候,儿童呼吸道受感染的人数就会显著增加;含200微克的时候,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就会显著增高;含300微克时,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死亡者就会突增。这些粉尘同其他有毒气体混合一起,在阳光照射下,能形成毒性很强的光化学烟雾,容易引起各种癌症,直接危害人的生命。如何控制这些有害人体健康的粉尘对环境的污染,方法有很多,而大量植树造林则是一种重要的措施。

据研究人员测试,约0.2公顷杉树林,每年可阻留粉尘22吨;约0.2公顷松树林,每年可以阻留粉尘26吨。在城市里,绿化的地方比不栽树的地方粉尘降落量要少23%~25%,空中飘尘量要少37%~60%。就连树木在落叶的冬天,其枝干也能使空中的粉尘降低18%以上。树木和其他一切绿色植物所以有吸尘能力,主要在于它们有着庞大的表面积。约0.2公顷正常生长的草地,它的叶片和茎表面,可达占地面积的22~38倍;一株生长多年的松树,它的针叶连接起来,约有200千米长,加上树的枝干表面,总面积在900平方米以上;0.2公顷生长繁茂的阔叶树林,仅叶面积就有占地面积的75~80倍。树木等绿色植物同空间有着这样大的接触,就好像一张张的嘴巴,伸向空中,把粉尘吸了进去。

树木吸收粉尘的第二个绝技是“抓俘虏”。粉尘在空中飘游需要借助风的力量。粉尘颗粒的大小不同,所需要的风力也不一样。如直径0.03毫米的粉尘移动时,所需要的风速是每秒0.25米,而直径1毫米以上的粉尘移动时,则需要每秒11米以上的风速。没有相应的风力,粉尘是无法飘游的。树木有降低风速的“魔力”,当粉尘经过树木时,突然失去飘游的动力,只好被迫降落,于是便成为了树木的“俘虏”。

绿色植物吸收粉尘的第三个绝技是它有特殊的捕捉粉尘的工具。这种工具就是它那叶面上许许多多的绒毛和大量的粘液,多数树叶的叶面,每平方厘米的面积长有绒毛约1000~2000根,分布的粘液有0.1~0.2毫克,只要粉尘落上就别想逃走。它虽不能把粉尘吞下吃掉,但可以把大量粉尘收集起来,待下雨时借助雨水把粉尘送到地面。粉尘落入林内,如同掉进了万丈深渊,再也不能回到空中到处飘游,污染环境。

每时每刻,绿色植物都在默默地过滤着空气中的粉尘,净化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故被称为“绿色吸尘器”。

树中的“寿星”

公元19世纪,著名的德国自然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德堡,来到了位于非洲西北岸、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

在那里,洪德堡看见了一棵被风刮倒的大树。这棵大树树高约15米,主干的直径将近5米。大风将它从离地3米处吹折,吹折处的直径超过了1米。

看到如此好的一棵大树被风吹倒,洪德堡心中大呼可惜。不过,他又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何不乘此机会测量一下年轮的数目,看看它到底活了多少年。

可是,树干的内部已经被蛀空了,根本无法研究这棵大树的准确年龄。他只好数了一下树干外圈的年轮。嘿,还真不少!竟有2000多圈。加上蛀去部分的年轮,洪德堡估计,大树的年轮约有8000多圈,换句话说,它已经活了8000多年!

这棵大树就是赫赫有名的龙血树,一种属于单子叶百合科的常绿乔木。在一般情况下,龙血树可长到20米高,它的主干的直径常超过1米。为什么普通的单子叶植物,比如玉米、小麦等植物,茎干不能无限制加粗,而龙血树却能不断长粗呢?原来,这是因为龙血树茎里的薄壁细胞终生都能分裂,茎的直径因此就逐年增加。

龙血树的形体非常美观,它树形婀娜,呈“Y”型。叶略带白色,似根根小剑倒插在枝条的顶端。全世界共有150多种龙血树,它们全都生活在热带森林中。

龙血树因能分泌紫红色树脂而得名,这种树脂俗称“血竭”,有异香,可止血,也可治疗跌打损伤。正因为“血竭”有如此大的药用价值,所以我国的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龙血树。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2年,我国植物学家终于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石灰岩上,发现了大片的野生龙血树。从此,依赖进口“血竭”治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龙血树是树中的“寿星”。因为在植物界中能活到8000多岁的除了龙血树,实在找不出第二种树。但最近有消息传出,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山中,有人发现了已经生活了15000年的一种苏铁科植物。是真是假,还有待进一步的查证。

南瓜能长多大

南瓜是葫芦科一年生蔓生植物,卷须分枝。花单性,花冠钟形,雌雄同株。果梗有棱,果实形状多种多样,因品种不同而异。

南瓜在世界普遍栽培,我国也广泛栽培。它是价廉物美的蔬菜。南瓜的种子是美味食品,还可入药,能驱除绦虫和血吸虫。

南瓜的果实可以长得很大。美国各州每年都有南瓜比赛。加利福尼亚州曾举行过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南瓜锦标赛,来自加拿大温索尔市的一个大南瓜,重171千克,战胜了美国彭塔卢马市的一个重143千克的大南瓜。美国来自卡斯特罗谷的一位农民也曾以他种的218千克的大南瓜获得过加利福尼亚州南瓜比赛的第一名。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农民迪尔,1983年收获了一个特大南瓜,达224.3千克。

1986年10月,美国新泽西州的雅各布斯敦的罗伯特·甘卡兹收获了一个大南瓜,重304.6千克,周长3.6米,赢得了国际南瓜联盟比赛的冠军。当然了,这项记录将来还会被突破。

最高大的树

望天树是我国最高大的常绿阔叶乔木。它是我国70年代新发现的稀有珍贵树种,产于云南南部励腊一带。在产地海拔700—1100米间低山山地可组成纯林,或组成优势森林群落。它的树型高大,常在40~65米之间,或者更高。它不仅树干高大通直,气魄雄伟,而且干形圆满,生长快,出材量高,材质优良,耐腐性强,适宜做胶合板、造船、建筑、桥梁、乐器、体育器材、高级家具及细木工材料等。

澳大利亚的杏仁桉是植物界的“高个子”,有棵杏仁桉高达156米,直径约10米,估计重约2000吨,是世界上最高的树木。杏仁桉由于树体高大,吸水量特多,人们往往将它种植在低湿的土地上。由于这种树的种植,沼泽地变成了干燥地,蚊子失去了滋生的环境,有效地防止了疟疾的传播,当地人就给它起了“防疟树”的美名。杏仁桉为桃金娘科桉属植物。桉属植物全世界有600种以上,我国引种桉树约有80多年的历史,共80余种,主要栽培在温暖湿润的南方。桉树适应性强,耐瘠土,凡是广种桉树的地区,到处变得绿树成阴,木材自给有余,还遏制了疟疾的发生。桉树的枝叶可提取各种不同的桉油,在工业、医药和选矿上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们平常吃的桉叶糖就是用桉油制成的。

有趣的蛋树

不久前,蛋树在美国风靡一时,种植成风,庭院里,屋前屋后,都有广泛栽培。不久,它又从美洲传到了欧洲。

蛋树像小灌木那样,有50厘米高,茄科,模样像一株番茄树,但叶子要阔一点。开紫色的五角形小花,结的是一只只白色的、椭圆形果实,表面坚硬而光滑。看上去仿佛绿叶下悬挂着一只只鸡蛋,饶有情趣。成熟后可以生吃,味道像“甜瓜”。它还可以做冷盘菜,也可以红烧了吃。

说来有趣,据法国自然博物馆的助教伊夫·德朗日说,蛋树最早来自中国。200年前,西班牙人把它从亚洲带到了美国的佛罗里达州。

蛋树的重新发现是很偶然的。1978年,有个美国人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地上看到了一粒种子,他好奇地拾了起来,并把它种在园里。不久这棵小树长出一种奇异的白色的“蛋”,他将它大量繁殖成幼苗,卖到市场上去,得到了惊人的欢迎,二个月里就售出了10万株。而且,不久在美国还成立了一个蛋树协会。

另一个法国人在佛罗里达州从美国人手中买下了蛋树在欧洲的专卖权,从1979年开始,他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蛋树批发商,8个月里就成交了1亿棵蛋树交易。从此蛋树传到了欧洲。

蛋树容易繁殖,种植也很方便,不需要特殊的培育,只要有水、阳光,它就可以生长。20℃左右的温度就可结出“蛋”来。

蛋树是喜温植物,它经得起夏日的暴晒,却受不了严冬的冰霜。现在,欧美国家用暖房来大量培育蛋树,蛋树热正方兴未艾,商店的橱窗也纷纷用它来装饰,以求增添新的光彩。

方形植物

假如问你:西瓜是什么形状?竹子是什么形状?蟒蛇是什么形状?你一定会正确地给予回答的。因为你吃过西瓜,用过竹子,在动物园里你也见过蟒蛇,你对它们的圆形身躯是太熟悉了。

数学家告诉我们,圆形物体耗材最省而容积最大,所以酒瓶、油瓶等容器总是圆形的。在自然界,生物多数也采用这种最佳设计方案。

可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少数生物就生成一副方形模样。

1990年底的一则报道说,地处大瑶山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有7位农民就捕获了一条身躯呈方形的大蟒,大蟒身长4米多,重达40千克。

方竹已为许多人所知晓,尤其是在贵州的桐樟县。我国共有6个方竹品种,桐樟境内就有5个。

方竹之外,还有方柿。方柿又称四棱柿,食之甜美可口。

1985年,在浙江山区新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方树,共120多株。树的主干株株成方形,棱角分明,树皮呈黄绿色。专家们从不知道这种树,现正在探究它的来龙去脉。在美洲巴拿马地区也曾发现过这种奇树,这种树不仅树身是正方形的,连年轮也是正方形的。人们也在努力地研究它。

除了自然变异而由圆变方的生物品种,人们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让圆滑的生物变得棱角分明起来。例如,1984年香港曾培育出一种体形四方的瘦肉猪种,谓之“四方猪”。

10多年前,日本培育出了方形西瓜。美国培养育出了方形西红柿,轰动一时。然而我国早在明代就有方形葫芦在市场上出售了。有些葫芦上“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为什么会有方形西瓜和方形葫芦呢?这是人工加工的结果。原来,在西瓜或葫芦初生时,就用木板围成四方,强行使它们长成方形,若在木板上事先雕刻诗句,那么,葫芦和西瓜上面就会“长出”诗句。

育种家为什么要花力气去培育方形品种呢?原因是:方形树木可减少建筑用材的损耗。方形蕃茄可方便机械采摘,能提高采摘的速度和质量。方形西瓜是在方框中结瓜的,这就不愁虫害的侵袭。方形瓜面积较小而且不会滚动,这就便于运输。加之方形瓜小巧玲珑,纹理美观,于是成了受欢迎的礼品。

金松之娇

金松是常绿乔木,高达30——40米,胸径3米。它是现代于古植物之一,它的树形端正,仪态万方,是世界五大庭院树木之一。

金松又名日本金松、伞松,属杉科。叶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两片针叶愈合成狭长线形叶,扁平而厚,深绿有光泽。另一种是黄褐色鳞状小叶片。4月上旬开花,雌雄同珠,球果卵状长椭圆形,10月成熟,种子有狭翅。

在我国杭州、上海、青岛、南京、庐山、武汉等地均栽植有金松。

能够自卫的树

人和动物在遭到威胁时,都会进行自卫,那么植物可不可以自卫呢?

美国东北部生长着大片橡树林。1981年,一种叫舞毒蛾的森林害虫大肆蔓延,把400万公顷橡树叶子啃食得一点不剩,橡树林受到了严重危害。可是,1982年,当地的舞毒蛾却突然销声匿迹,而橡树叶子却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使森林科学家们感到非常奇怪,因为舞毒蛾是一种极难扑灭的森林害虫,大面积虫害更难防治。而且,自从舞毒蛾为害以来,当地既没有派人捉虫,也没有施用杀虫药剂,舞毒蛾怎么会自行消失呢?通过分析橡树叶子化学成分的变化,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在遭受舞毒蛾咬食之前,橡树叶子中含有单宁酸很少,而在咬食之后,叶子中单宁酸大量增加。单宁酸跟害虫胃里的蛋白质结合,使得叶子很难被害虫消化。吃了含大量单宁酸的橡树叶子,害虫浑身不舒服,变得食欲减退,行动呆滞,不是病死,就是被鸟类吃掉。依靠单宁酸这样奇妙的自卫武器,植物居然战胜了动物!

此外,在阿拉斯加,也发生过这样有趣的事。1970年,阿拉斯加原始森林中的野兔繁殖发展非常迅速。它们啃食植物嫩芽,破坏树木根系,严重威胁森林的存在。

眼看大量森林就要遭到毁灭,这时,野兔却突然集体生起病来,有的拉肚子,有的病死,几个月之内,野兔数量迅速减少,最后在森林中消失了。野兔怎么会突然消失呢?科学家发现,森林中所有被野兔咬过的树木,在它们新长出的芽、叶中,都产生一种叫萜烯的化学物质。就是这种物质使得野兔生病、死亡,最终远离这片森林。

以上事实引起植物学家们的极大兴趣。森林战胜舞毒蛾和野兔,能不能算是植物的自卫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英国植物学家厄金·豪克伊亚对白桦树林进行了大量观察研究。他发现,白桦树在被昆虫咬伤后,树叶中含有的酚会增加,这样,叶子对昆虫的营养价值就降低了。通常,酚类在叶子遭到昆虫咬食后的几小时到几天内就生成,这能抑制昆虫的进攻。这种酚的形成是暂时的,一旦害虫的威胁解除,叶子中的酚也会减少。如果白桦树经常受到昆虫侵袭,树叶中会产生一种长期抵抗昆虫的化学物质。别的有关科学家,也在枫树、柳树等其他植物叶子中,发现了树内酚醛、树脂等抵抗害虫的化学物质。根据这些研究,一部分植物学家提出,植物是有自卫能力的,它们在遭到昆虫或其他动物侵害时,能象动物一样,迅速作出自卫反应。通过体内的化学变化,产生出抵抗害虫的物质。

更奇怪的是,美国华盛顿大学戴维·罗兹还发现,当柳树受到毛虫咬食时,不但受到咬食的柳树会产生抵抗物质,而且3米以外没有受到咬食的相邻的柳树也会产生抵抗物质。也就是说,植物还能“互通情报”,进行集体自卫!美国达特默思学院的伊恩·鲍得温也发现,糖槭树受到昆虫袭击时,不但受到袭击的树产生抵抗物质,而且还产生挥发性化学物质,通过空气向四处散发,像“防虫警报”一样,使周围的糖槭树也产生抵抗物质,做好自卫准备。罗兹和鲍得温报道了这样奇妙的植物“集体自卫”现象,他们也认为,这是植物特殊的自卫现象,植物能够进行自卫,能够为自卫而进行化学通讯。

然而,有的植物学家不同意植物能够自卫的说法。他们认为,自卫是有目的的反应,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没有意识,不可能产生自卫行为。他们还指出,尽管人们发现了一些能产生抵抗物质的植物,但是种类并不多,还有许多植物并不表现这种所谓的“自卫”能力。

植物有没有自卫能力?这一争论引起众多植物学家、生态学家的注意。使研究者们困惑不解的是,植物没有感觉神经,没有意识,它们是如何感知害虫的侵袭,又是如何调整体内化学反应,去合成一些对于自身生长代谢并无作用,却能使害虫不感接近的化学物质?它们又是怎样散发和接受化学“警报”,协调群体抵抗害虫的“行为”呢?只有弄清这些植物生理学机理,才能最终解开植物自卫之谜。

花的特殊本领

古巴有种花,一到傍晚就发光,像千万只萤火虫。发光的原因是花蕊中含有大量的磷。人们称之为“会发光的花”。

在我国青海、新疆有一种能报时的花。春夏之际,在青海湖畔和新疆的玛纳斯草原,到处盛开着艳丽的花儿。橙红色的蝶花在中午时开,淡黄色的花在早晨8点左右开,灰色的烛状花在下午6点开。

在新西兰有一种报雨花。当空气中的湿度升到一定值时,它的花瓣就萎缩包卷起来;而当湿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它的花瓣又会慢慢地伸展开来。当地居民们出门时总要先看看它,如果花开得很精神,就预示着不会下雨;如果花萎缩不展,就说明天要下雨了。

我国广西桂北山区有一种罕见的花卉植物,当地人称它为“魔术花”。这种花每到春季就长出形似桂花的小花苞,4~5月间,每棵树约有600~700百朵花相继开放。最为奇特的是,这种花从花开到花谢阶段会有规律地喷射出一个个白色的、直径约3厘米的环形烟雾,喷到20厘米长才消散。而后花朵就由红晶体变成透明的水晶花。这种奇观每年一般可持续40天之久,直到花朵完全凋谢为止。

印度尼西亚有一种能预知火山爆发的花。每当它开花之后,当地便会发生火山爆发。因此,当岛上居民见到这种花开放时,就搬到安全的地方,以躲过灾祸。人们也叫它为“会报警的花”。

在非洲扎伊尔惹与湖的水面上有种荷花,它的花盘很大,在花的茎部有4个气孔,气孔的内壁上覆盖着一层润湿的花膜,好像贴在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