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单反:摄影光影实用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8 17:01:52

点击下载

作者:曹春海,赵广龙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玩转单反:摄影光影实用手册

玩转单反:摄影光影实用手册试读:

前言

光,对于人类来说,代表着生命;对于摄影来说,则代表着一切。摄影这门艺术,归根结底是一门如何运用光线作“画”的过程。光不仅让照片明亮起来,更让被摄对象呈现出真实的质地、明暗、结构,还可以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绚烂色彩。可以说,不会利用光线、不能对光具有敏锐观察力的摄影人,不可能拍摄出理想的照片。

摄影用光,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来说,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准确而正确地曝光,这是学习摄影的基本功;其次,在掌握曝光方法以后,再训练自己对捕捉光影的敏锐度,让光线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真正实现“用光作画”,让自己在摄影之路上有更深层次的造诣。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大部分,13个章节,下面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简要地介绍,从而方便读者的阅读: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摄影用光的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为本书的1~8章。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光线的分类、光线的特性、相机的曝光和测光技巧、控制光线的附件,光线的作用等。通过这些内容使读者了解光线,加深对光线的认识,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光线在专题摄影中的作用,内容为本书的9~13章。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不同的摄影题材来讲解光线的运用及拍摄技巧,通过分析风光、建筑、生态、夜景、人像等不同摄影题材用光技巧,帮助读者将这些拍摄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并获得满意的照片。

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让摄影爱好者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掌握摄影用光的知识,并将其灵活而技巧性地运用到自身的摄影实践当中去。

本书由曹春海、赵广龙编著,参与编写本书的还有宗丽娜、刘春阳、曹皓、丁虹、刘鹏、曲妮娜、鲍伟、岳淑梅、历彩云、毛冬娇、黄鲁军、孔宇、孙啸晗、郑景文、何海滨、王春艳、梅阳、李放歌、盛阳、王越、董超、郝祁、吕来顺、杨艳等。

由于水平有限,失误在所难免,如果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发现有疑问,欢迎访问http://blog.sina.com.cn/cch2005。编者2011年10月

第1章 认识光线

没有光就没有摄影。光是摄影的基本条件。在英语里,摄影翻译为Photography(光画),即用光作画。光是自然界的一种能量。光从光源发出,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向外辐射。当它照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射。光的反射使我们看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同时,光照也能使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光的照射作用和化学作用使得摄影术的发明成为可能。

1.1 光的本质

五光十色的自然界,通过光波的传递映入人眼产生了视觉。在地球上,太阳是照亮大自然的光源之一,它是热、光和各种射线的辐射体。光兼有波动特性和微粒特性,即光具有波粒二相性,光是一种携带电磁辐射能量的电磁波中的很小一部分。电磁波的波谱范围很广,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谱、紫外线、χ射线、γ射线等,如图1-1所示。图1-1 电磁波的波谱

由图1-1可以看出,不同波长的光所呈现的颜色各不相同,单一波长的光对应着单一的颜色,只要波长发生改变,光谱的颜色就会发生改变。随着波长的缩短,呈现的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只含有单一波长成分的光称为单色光;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波长成分的光称为复合光。太阳辐射出的电磁波是含有各种波长的波谱带,其中波长为380~780纳米的电磁波才能被人眼所感知,并给人以白光的综合感觉。我们平常所说的白光,是由不同颜色(不同波长)的色光混合而成的。所以我们称白光为复合光。

太阳光为典型的白光。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在暗房里,我们让一束白光透过三棱镜,由于组成白光的各单色光的波长不同,再通过三棱镜时的折射率不同,波长越短,折射率越大,这样通过三棱镜后的白光就分解成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如图1-2所示。这七种颜色叫光谱色,由光谱色组成的彩带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光谱,在白光中,光谱色饱和度最纯。图1-2 光的分解

各光谱色波长如表1-1所示。表1-1 各光谱色的波长 纳米

1.2 光的性质

光是一种物质元素,是能对人的视觉神经起到刺激作用,具有一定形式的辐射能。光是表现对象、创作气氛和意境的语言,是摄影艺术赖以生存的基本媒介。光是摄影造型的生命。画面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运用光线进行创作、“用光写作”,必须首先掌握摄影用光的性质。摄影用光的性质包含三个方面,即光的量、光的形和光的色温。

1.2.1 光的量

光的量是指光的明暗、光的(相对)强弱,也就是光的照度和亮度的关系。光的强弱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光源的发光强度,也就是光源的绝对强弱;二是由被照射对象到光源之间的距离决定。由这两个因素一起决定了照到被摄体上的光的强弱,我们称为光源的相对强弱,因为作为摄影师来说,我们更多关心的是光源照到被摄体的光线强度有多大,即相对强弱。人工光条件下的点光源其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关系,与发光强度成正比。2

即E=I/R其中,E为照度、R为对象至光源的距离、I为光源发光强度。

光源的相对强弱是保证摄影画面完成正确曝光的前提。但当同一画面中的被摄体接受光源的照度相同时,它们的明暗差别就只靠物体本身的反光率来决定了。当物体的颜色和亮度相同时,只有靠光的明暗反差来区分物的层次。

1.2.2 光的形

生活中一切光源产生的光线,其形态均可以归纳为两种:直射光和散射光。

1. 直射光

凡发光光源照射到物体上能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均称为直射光,或称硬光,如图1-3所示。像自然光中的太阳、人工光中的聚光灯,具有直射性能的反光器等。图1-3 直射光光圈:F6.3 快门:1/250秒 焦距:75毫米 ISO:100

直射光的特点:光源投射方向明确,能产生明显的投影;物体被光线照到的地方亮,未被照到的地方暗,物体本身形成明暗过渡的层次,有利于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轮廓感和质感;从不同方向上观察,景物有不同的明暗配置变化;光线投射到被摄体上会产生局部光斑。这种光线一般常作为主光、轮廓光、局部修饰光使用,有利于创造画面的丰富影调,显示事件发生的时间。

2. 散射光

凡发光光源照射到物体上只提高普遍亮度,不产生明显投影的光线,均为散射光,如图1-4所示。如自然光中的天光,阴天中的散射光,人工光中的散光灯、具有漫反射性能的反光器等。图1-4 散射光光圈:F3.2 快门:1/60秒 焦距:6毫米 ISO:80

散射光的特点:在画面中很难发现光源的投射方向;光照均匀;照射在景物上可提高普遍亮度,不产生明显的投影;被摄体由于受光均匀,一般不会有明暗过渡的光影层次;不产生局部光斑。在塑造艺术形象中,多用做辅助光、底子光,并用来平衡光线,以柔化影调。

在摄影中,两种性质的光源常常是混合使用的。在自然光照射条件下,只有散射光存在,如阴天、多云等。晴天太阳是直射光,但阳光有一部分透过大气层成为天光,天光是以散射光的性质照射物体的。所以,一个物体在接受太阳光照射的同时还会接受天光的照射,同时还会受到周围环境发出的反射光的照射。这种反射光也多数是散射光。人工光拍摄时,可以只打散射光,也可以只打直射光,但实际拍摄时,一般都是既打直射光又要打散射光,即混合光照明。就算是混合光照明,呈现在画面中的是总体光效,整体光效是决定画面造型的主要因素。

1.2.3 光的色温

为了便于进行比较和衡量白光所含各色光谱成分的多少,引入色温这个概念。

1. 色温

当绝对黑体在某一特定绝对温度下,其辐射的光谱与某一光源的光谱具有相同的特性,则绝对黑体的这一特定温度就定义为该光源的色温。色温的单位是开尔文(K)。例如,一个钨丝灯泡的温度保持在2800K时所发出的白光,与温度保持在2854K的绝对黑体所辐射的白光功率波谱相一致,于是就称该白光的色温为2854K。可见,色温并非光源本身的实际温度,而是用来表征其光谱特性的参量的。

当摄影用光源的色温较高时,我们称该光源为高色温光或者叫冷光源。高色温灯具一般用于外景摄影当中,色温在5500K左右,晴天室外自然光的平均色温为5500K左右;当光源的色温较低时,我们称该光源为低色温光源或者称为暖光源。低色温灯具一般在摄影棚、演播室、照相室中使用,色温有3 200K或3 400K两种。自然光随着季节、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光源的色温也不同。一天之内不同的时间,自然光源的色温也不相同。

不同的摄影光源色温指数如表1-2所示。表1-2 各种摄影光源色温概数比较

2. 白平衡

虽然用不同色温的光源照明物体,其表现出的色彩是不同的,但由于人眼的视觉适应性,我们对这种色彩的变化并不敏感。而相机却能逼真地在画面上反映出这种色彩的变化。怎样在照片中使被摄体的色彩能够逼真还原,是摄影师进行创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画面的色彩除了与照明光源的色温有关,还与相机本身的白平衡设置有关。

传统胶片相机拍摄时,色温控制不容易掌握,通常用不同类型的胶片来解决。例如有日光型、灯光型胶片之分,或者用转换多种色温滤镜的方法来调整,操作起来较麻烦。数码相机的白平衡装置就是根据色温的不同,调节感光材料(CCD)的各个色彩感应强度,使色彩平衡。

通常我们家用的数码相机都预设了几种光源的色温,来适应不同的光源要求。一般家用数码相机有白炽灯(约3000K色温)、荧光灯(约4200K色温)、直射日光(约5200K色温)、闪光灯(约5400K色温)、多云(约6000K色温)、阴影(约8000K色温)几种模式,如图1-5所示。图1-5 相机内置白平衡调整功能

当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只要设定在相应的白平衡位置,就可以得到自然色彩的准确还原。而且一般数码相机还有自动白平衡设置,可以适应大部分光源色温。但是遇到现场光源复杂时,相机自动白平衡判断也容易失误,我们可以通过取景器观看结果,用手动来调节。

如果当前拍摄环境中的光源色温与相机色温存在较大的差异,则此时拍摄的照片将出现偏色。当光源的色温高于相机的平衡色温时,例如:在日光状态下使用白炽灯白平衡的相机拍摄,所拍摄画面将偏冷(蓝)调,如图1-6所示。图1-6 日光下拍摄的画面偏冷光圈:F8 快门:1/250秒 焦距:6毫米 ISO:100

反之,当光源的色温低于相机的平衡色温时,例如:在室内使用日光白平衡的相机拍摄,所拍摄画面将偏暖(红)调,如图1-7所示。图1-7 室内拍摄的画面偏暖光圈:F8 快门:1秒 焦距:18毫米 ISO:100

第2章 光线的种类

摄影是用光的艺术,摄影光源是供摄影用的光线来源,分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两大类。太阳光是摄影最常用的自然光源,人工光源指各种照明灯,如碘钨灯、闪光灯等。采用自然光源,要注意季节、时间和天气变化的特点;采用人工光源需注意其发光性质。

2.1 自然光

自然光是指太阳光、天空的漫散射光以及月光。自然光的强度和方向是无法任意调节和控制的,只能选择和等待,应了解自然光对摄影的影响。

2.1.1 直射光

太阳光因早晚时刻不同,其照明的强度和角度不一样。我们根据太阳与地面构成的角度,可将全天直射阳光的变化情况分为三个照明阶段,如图2-1所示。图2-1 阳光的各个照明阶段(l)早晚太阳光。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以及傍晚即将西沉时,太阳光线和地面的角度成0°~15°,景物的垂直面被普遍照亮,并留下长长的投影,如图2-2所示。

太阳光透过厚厚的大气层之后,光线柔和,与天空光的光比约为2∶1,早晚还常常伴有晨雾和暮霭,空气透视效果强烈,在逆光下这一特点尤为突出,如图2-3所示。

如利用这种光线照明拍摄近景照片,影调柔和,如图2-4所示。

拍摄大场景照片,则显得浓淡相宜,层次丰富,空间透视感强。如图2-5所示,这段时间非常短暂,光线强弱变化大。图2-2 利用早晚太阳光可以得到长长的投影光圈:F8 快门:1/250秒 焦距:24毫米 ISO:100图2-3 逆光拍摄下空气透视效果强烈光圈:F8 快门:1/640秒 焦距:135毫米 ISO:100图2-4 早晚太阳光拍摄影调柔和的近景光圈:F5.6 快门:1/13秒 焦距:11毫米 ISO:100图2-5 拍摄大场面照片显得层次丰富光圈:F8 快门:1/25秒 焦距:24毫米 ISO:200(2)上午、下午的太阳光。上午、下午的太阳光与地面的角度成15°~60°,这段时间通常是指上午8—11时,下午2—5时。这一时刻的光线,照明强度比较稳定,能较好地表现地面景物的轮廓、立体形态和质感,如图2-6所示。图2-6 上午的太阳光表现景物的立体质感光圈:F4 快门:1/1 600秒 焦距:40毫米 ISO:100

在摄影中,将这段时间称为正常照明时刻,此时主体周围的环境反射大量的光,从而缩小了被摄体的明暗光比,如图2-7所示。此时太阳光和天空光的光比为3∶1~4∶1,画面的明暗层次极好。图2-7 上午的光线可以缩小被摄体的明暗光比光圈:F3.5 快门:1/1 500秒 焦距:50毫米 ISO:100(3)中午的太阳光又称顶光。光线从上向下垂直照射地面景物,景物的水平面被普遍照亮,而垂直面的照明却很少或完全处于阴影中。如图2-8所示,水平表面亮度大而垂直表面亮度小。在中午,特别是夏季的中午,一般不选用直射阳光拍摄人像照片,因为它容易丑化被摄人物。图2-8 水平表面亮度大于垂直表面亮度光圈:F5 快门:1/320秒 焦距:92毫米 ISO:100

2.1.2 散射光

散射光具有以下三种形态。(l)天空光。天空光主要是指太阳光在大气层中经过多次反射,形成的柔和漫散射光。如图2-9所示,在天空光的照明下,虽然有阴影,但是无法从阴影中判断出光线的方向。图2-9 天空光照明下呈散射效果光圈:F3.2 快门:1/100秒 焦距:15毫米 ISO:100 曝光补偿:-0.3EV(2)薄云遮日。当太阳光被薄薄的云雾遮挡时,便失去了直射光的性质,但仍有一定的方向性。景物在这种光线的照明下,明暗光比较小,如图2-10所示。图2-10 薄云遮日照明下明暗光比较小光圈:F3.5 快门:1/250秒 焦距:40毫米 ISO:100

如果利用这种光线照明拍摄人像照片,能获得有一定反差、影调柔和的影像,如图2-11所示。图2-11 薄云遮日拍摄人像可获得影调柔和的影像光圈:F4.3 快门:1/100秒 焦距:128毫米 ISO:100(3)乌云密布。浓云遮日的阴天或雨天、雪天,太阳光被厚厚的云雾遮挡,形成阴沉的漫射光,完全失去了方向性,光线分布均匀。景物在这种光线的照射下,光比小,色彩昏暗。这种光线照明拍摄的照片,立体感差,影调平淡,如图2-12所示。图2-12 乌云密布下拍摄的照片立体感差光圈:F10 快门:1/100秒 焦距:25毫米 ISO:100

2.1.3 室内自然光

室内自然光与室外自然光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看起来是散射光,但有较明显的方向性和较大的光比,它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l)室外自然光的影响。室外自然光的亮度高,能使室内光照明亮;室外自然光的亮度低,室内光线阴暗。如图2-13所示,正午拍摄窗口的景象,此时室外光线强,画面亮度高且光比大。图2-13 室内自然光让画面亮度高且光比大光圈:F4 快门:1/250秒 焦距:8毫米 ISO:200(2)室外景物的影响。室外如果有高大的建筑物、植物等遮挡了门窗,射入室内的光线就少,室内的光线暗;反之,则显得明亮。如图2-14所示,教堂的玻璃通常都是贴花的,这种玻璃的透光性能不好,导致进入室内的光线减少。图2-14 玻璃的透光性能造成进入室内的光线少光圈:F5.6 快门:1/125秒 焦距:35毫米 ISO:100(3)进光门窗的影响。进光门窗大且多,射入室内的自然光就多,室内明亮;反之,则显得阴暗。如图2-15所示,由于进门的宽度以及阳光投射的角度,导致室内只有有限的区域被照亮,这样反而成为作者想要的效果。图2-15 门窗小影响进光量光圈:F3.7 快门:1/125秒 焦距:46毫米 ISO:100(4)被摄主体距门窗远近的影响。被摄主体距门窗近,主体受光多,主体明亮,明暗反差大;反之,则反差小。如图2-16所示,正午充足的阳光只限于照亮窗口位置的影像,而室内其他对象,由于距离窗口较远,无法呈现正常的亮度。图2-16 被摄主体距门窗近,明暗反差大光圈:F4.8 快门:1/80秒 焦距:32毫米 ISO:100

2.2 人工光

人工光是摄影常用的光源,其光照强度、照明方向、照明高度、光线色温等都可以由摄影者调控。可供摄影照明的人工光源很多,除电子闪光灯外,常用的还有聚光灯、漫散射灯、相机闪光灯、石英碘钨灯、荧光灯、白炽灯以及火光、烛光等。

大多数人工光源都是连续的光线,但是闪光灯是瞬间发光的照明设备,只能发出短暂的照明,非连续光源。用连续的人造光源拍摄,与用自然光源拍摄大致相同。但用非连续性光源拍摄,则要讲求快门开关与发出的闪光的配合问题,即所谓的“同步”。

2.3 混合光

混合光就是将不同光质、不同色温、不同光源的光线混合在一起使用,它可以使画面的光影、色彩、立体等方面产生多变的效果。举例来说,就是在午间的室内,天花板上的钨丝灯泡亮着,而从窗口射入自然光,不同的光线构成混合光,如图2-17所示。图2-17 自然光与人工光构成混合光光圈:F4.4 快门:1/6秒 焦距:10毫米 ISO:200

在遇到混合光的拍摄环境时,需要拍摄者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3.1 分清主次光源

不论拍摄现场同时存在几种光源,在画面中只能将一种光源作为主光,其他都是辅助光。如果让几种光源平均分布在景物上,会导致画面色彩紊乱,失去平衡。如图2-18所示,为了表现烛台的质感和光泽,以阳光作为主光源,并以蜡烛作为测光依据完成拍摄。图2-18 以阳光作为主光光圈:F8 快门:1/100秒 焦距:140毫米 ISO:100

2.3.2 合理选用白平衡

主光确定后,应根据主光选用白平衡。主光为自然光和闪光时,就用日光模式;以灯光为主光时,就用卤素灯模式。若选择不当,就会出现偏色现象,使照片偏橙红色或蓝色,如图2-19所示。图2-19 白平衡选择不当造成偏色光圈:F4 快门:1/13秒 焦距:14毫米 ISO:400

2.3.3 曝光要兼顾

在混合光照明时,光的强度会有较大的差别,不能只顾一方确定曝光值。比如在灯光与闪光灯混合照明的场合,如果只依照闪光的亮度进行曝光,那么灯光效果就会被完全抹杀掉,如图2-20所示。正确的做法是,先根据闪光灯的照射距离确定光圈值,再依照灯光的亮度确定所用的快门速度。图2-20 灯光效果被闪光亮度覆盖光圈:F4.4 快门:1/50秒 焦距:27毫米 ISO:400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借助色温转换滤镜,使其吸收红、蓝光,不过,使用时要注意曝光补偿。

第3章 光线的四大特性

光位、光质、光比和光型是摄影用光的基本要素。无论使用自然光还是人工光,摄影用光的基本要素一定要牢牢掌握,它们对画面的色彩、造型以及影调构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光位是光的位置,不同的光位将会让被摄体产生不同的效果;光质是光线的软硬性质,不同的光质将在画面上形成不同的影调魅力;光比是被摄体的亮度比,光比的差异会影响照片的反差;光型是光线的造型功能,光型在布光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3.1 光位

光位是光源所处的位置。不同的照明方向和照明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照明效果。以被摄体为圆心,在水平面和垂直面各作一圆,可将光线按光位划分为顺光、侧顺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等,如图3-1所示。图3-1 光位图

3.1.1 顺光

顺光,亦称“正面光”,是光线投射方向跟摄影机拍摄方向一致的照明,如图3-2所示。图3-2 顺光拍摄

顺光时,被摄体受到均匀的照明,景物的阴影被自身遮挡,影调比较柔和,能隐没被摄体表面凹凸及褶皱,但处理不当会比较平淡,如图3-3所示。图3-3 顺光拍摄花卉光圈:F5.6 快门:1/500秒 焦距:200毫米 ISO:100

顺光照明不利于在画面中表现大气透视效果,表现空间立体效果也较差。在色调对比和反差上也不如侧光和侧逆光丰富。顺光的优势是影调柔和,同时还能很好地体现景物固有的色彩效果,在进行光线处理时,往往把较暗的顺光用作副光或者造型光,如图3-4所示。图3-4 顺光体现物体固有的色彩光圈:F11 快门:1/3秒 焦距:92毫米 ISO:100

3.1.2 前侧光

光线投射水平方向与摄影机镜头成45°左右时的摄影照明,如图3-5所示。图3-5 前侧光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常用作主要的塑型光。这种光线照明能使被摄体产生明暗变化,很好地表现出被摄体产生的立体感、表面质感和轮廓,并能丰富画面的阴暗层次,起到很好的造型塑型作用,如图3-6所示。图3-6 前侧光丰富画面的明暗层次光圈:F4.5 快门:1/400秒 焦距:150毫米 ISO:100

3.1.3 侧光

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90°左右照明,如图3-7所示。图3-7 侧光

受侧光照明的物体,有明显的阴暗面和投影,对景物的立体形状和质感有较强的表现力,如图3-8所示。缺点是,往往形成一半明一半暗的过于折中的影调和层次,在大场面的景色中往往形成不均衡。这就要求在构图上考虑受光面景物和阴影在构图上的比例关系。图3-8 侧光表现立体形状和质感光圈:F4 快门:1/400秒 焦距:100毫米 ISO:100

侧光照明形成的影子是很重要的造型元素,如影子的形状、面积、长短以及与物体的形状会构成丰富多彩的造型效果。

3.1.4 侧逆光

侧逆光也被称为反侧光、后侧光。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约成水平135°时的照明,如图3-9所示。图3-9 侧逆光

侧逆光照明的被摄体,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被摄体被照明的一侧往往有一条亮轮廓,能较好地表现被摄体的轮廓形式和立体感,如图3-10所示。图3-10 侧逆光表现被摄体的轮廓光圈:F3.2 快门:1/100秒 焦距:17毫米 ISO:100

在外景摄影中这种照明能较好地表现大气透视效果。利用侧逆光进行人物近景和特写时,一般要对人物做辅助照明,以免脸部太暗,但对辅助照明光线的亮度要加以控制,使之不影响侧逆光自然照明效果,如图3-11所示。图3-11 侧逆光表现人像光圈:F2.8 快门:1/500秒 焦距:50毫米 ISO:100

3.1.5 逆光

逆光也被称为“背面光”。来自被摄体后面的光线照明,如图3-12所示。由于从背面照明,只能照亮被摄体的轮廓,所以又称作轮廓光。图3-12 逆光

逆光有正逆光、侧逆光、顶逆光三种形式。在逆光照明条件下,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只有被照明的景物轮廓,使这一景物区别于另一种景物,因此层次分明,能很好地表现大气透视效果,在拍摄全景和远景中,往往采用这种光线,使画面获得丰富的层次,如图3-13所示。图3-13 逆光使画面获得丰富的层次光圈:F5.6 快门:1/25秒 焦距:140毫米 ISO:100

在拍摄植物类或者半透明物体题材的时候,恰当地应用逆光,并适当对被摄体给予补光,往往可以将对象透明的质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图3-14所示。图3-14 逆光表现对象透明的质感光圈:F4.5 快门:1/500秒

3.1.6 顶光

来自被摄体上方的光线照明,如图3-15所示。图3-15 顶光

在顶光照明下,景物的水平面照度大于垂直面照度,景物的亮度间距大,缺乏中间层次,如图3-16所示。图3-16 顶光照明缺乏中间层次光圈:F5 快门:1/500秒 焦距:52毫米 ISO:100

在顶光下拍摄人物,会产生反常的、奇特的效果,如前额发亮,眼窝发黑、鼻影下垂,颧骨显得突出,两腮有阴影,不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美感。如果用辅助光提高阴影亮度形成小光比,则可获得较好的造型,如图3-17所示。在风光摄影中,拍摄位置恰当也可获得较好的影调效果。

顶光包括顺顶光、顶光、顶逆光,前两者照明效果相似,后者与逆光效果相似。图3-17 辅助光提高阴影亮度形成小光比光圈:F2.8 快门:1/500秒 焦距:50毫米 ISO:100

3.2 光质

光质是指拍摄所用光线的软硬性质。可分为硬质光和软质光。拍摄用光的软硬不同,表现物体的质感也不同。取得适当的光质,是用光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这涉及到画面影像的表现给人以何种直观感受。

3.2.1 硬质光

摄影中所用的硬质光主要是直射光,有以下两种:一是无遮挡的太阳光;二是能发出直射光的人工光,如聚光灯、电子闪光灯等。

被摄体在硬质光的照明下,受光面的照度很高,非受光面的照度则很低,被摄体的光比大,阴影浓重。直射光拍摄的画面反差强烈,影调明朗,立体感强,能充分表现被摄景物的立体形态,如图3-18所示。图3-18 硬质光照明光圈:F2.8 快门:1/2秒 焦距:7毫米 ISO:200

3.2.2 软质光

软质光又称软光,是一种不会产生明显投影的柔和光线。软质光有两种:一是阴天、雨天、雾天、雪天,以及日出前、日落后单纯的天空光照明效果;二是经过柔化处理的人工光。

使用散射光拍摄的照片明暗反差较小,立体感不明显,影调柔和。在人物摄影中,运用散射光照明可拍出色彩鲜艳、影调柔和、层次丰富的作品,如图3-19所示。图3-19 散射光影调柔和层次丰富光圈:F4.5 快门:1/160秒 焦距:84毫米 ISO:100

在风光摄影中,散射光难以表现被摄景物的立体感和纵深效果,但可拍摄出具有朦胧美的风光摄影作品,如图3-20所示。图3-20 散热光拍摄具有朦胧美的风光作品光圈:F8 快门:10秒 焦距:18毫米 ISO:100

3.3 光比

光比是指被摄体的受光面与阴影面之间的亮度比,是摄影用光的重要参数。光比大的作品,反映在照片上的影调硬,层次少,立体感强,反差大,如图3-21所示。图3-21 光比大的作品光圈:F4 快门:1/300秒 焦距:24毫米 ISO:100

光比小的作品,反映在照片上的影调软,层次丰富,立体感差,反差小,如图3-22所示。图3-22 光比小的作品光圈:F10 快门:1/200秒 焦距:38毫米 ISO:400

在摄影中,应根据被摄体的情况和摄影者的拍摄意图来确定和调控光比。影响光比大小的因素很多。一是光位的影响。被摄体在正面光的照明下,光比小;在前侧光、侧光的照明下,光比适中;在逆光、侧逆光的照明下,光比大。二是光质的影响。直射光光比大,散射光光比小。三是灯具发光功率的影响。灯的发光功率大则光比大;发光功率小则光比小。

当自然光或现有光与拍摄者所需的光照效果不相符时,就应进行调整。

3.3.1 降低反差的处理

在直射光照明下,被摄景物光比很大,当采用侧光或逆光照明时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出的照片,画面反差强烈,暗部的影纹层次得不到应有的表现。为了降低反差,可采用以下措施。

用反光板、反光伞或手持闪光灯对被摄体暗部进行补光,使被摄体暗部的影纹层次得到应有的表现。如图3-23①所示,未添加反光板以前,被摄体的明暗光比较大;在添加反光板以后,情况就得到了改善,如图3-23②所示。图3-23 添加反光板用于改善反差

也可利用被摄主体周围浅色物体的漫反射光对被摄体暗部进行照明。如图3-24所示,使用浅色背景可以帮助更好地体现被摄体底部的细节。同时,还应注意周围环境的色彩,环境的颜色常常会在被摄体的暗部清晰地呈现出来。图3-24 浅色背景的漫反射光有助于物体暗部的照明光圈:F10 快门:1/200秒 焦距:46毫米 ISO:200

3.3.2 提高反差的处理

如果被摄景物的光比过小,会使照片反差小,缺乏立体感。可用以下方法提高画面的明暗反差。

在阴天,被摄景物的光比一般比较小,为了提高影像的明暗反差,可用电子闪光灯作为主光对其进行闪光照明,其亮度明显强于自然光的亮度,如图3-25所示。但照明的方向和角度都应符合自然光的照明效果,以防弄巧成拙。图3-25 使用闪光灯提高光比光圈:F2.8 快门:1/160秒 焦距:50毫米 ISO:100

3.4 光型

按光线的造型作用可把光线分为主光、辅助光、修饰光、环境光、轮廓光、效果光、眼神光等。

3.4.1 主光

在拍摄一个场景时,表现主要光效的光为主光,即在确定被摄对象的造型形象中起主要作用的光线。主光是塑造环境和刻画人物的主要光线,它决定环境光效的特征、光影结构和人物形体的塑造。主光又叫塑型光,前面提到的各种光位、各种性质的光都可以做主光使用,只是完成的造型效果不同。一般常用的主光以直射光从顺侧位照射居多,因为这样的光生活中常见,如太阳、灯光多在被摄对象的上方,它又能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如图3-26所示。图3-26 主光用于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光圈:F8 快门:1/320秒 焦距:81毫米 ISO:400

主光必须有光源依据,是直接来自环境中的主要光源。主光产生的影子,是画面中唯一允许存在的影子。主光是摄影师和照明处理光线时首先考虑的光线。当主光确定之后,也就决定了画面光效和气氛。主光的光位、强度确定后,与不同亮度的辅助光配合使用可创造画面不同的软硬调子,不同的反差,不同的光线气氛和效果。

在室外拍摄,一般是以阳光作主光,摄影师可按自己要完成的造型任务选择确定阳光的位置,或正,或侧,或逆。除拍摄夜景、黄昏、黎明等效果外,一般拍摄外景很少用人工光作主光。外景拍摄时只要与内容吻合,摄影师越来越喜欢使用阳光在逆光位作主光,人物造型显得十分生动、自然、逼真,如图3-27所示。图3-27 使用阳光作为主光拍摄人像光圈:F5.6 快门:1/200秒 焦距:104毫米 ISO:400

拍摄动物、花卉时,用逆光作主光,效果更为栩栩如生,如图3-28所示。图3-28 使用阳光作为主光拍摄动物光圈:F2.8 快门:1/250秒 焦距:80毫米 ISO:200

3.4.2 辅助光

辅助光,是照亮未被主光照到的背光面的光线,对主光起辅助作用,它决定景物阴影部分的质感和层次表现,帮助主光塑造形体。图3-29 添加辅助光改变场景反差

辅助光一般用散射光照明,不能在物体上形成影子;辅助光可提高被摄体阴影部分的亮度,冲淡多余的投影,但它必须保持主光形成的明暗关系。若超过了主光的亮度就破坏了主光在画面中的光效;辅助光要保持阴影的光效。在自然环境中,如果阳光作主光,则天空光和地面环境反射光是辅助光的依据,在室内,墙壁、家具等环境反射光是辅助光的依据。辅助光可以有色度,它由环境色彩所决定。

主光亮度确定以后,辅助光亮度的强弱、与主光形成的明暗对比的变化可以改变景物的反差,确定画面影调的软硬,造成不同的光线气氛,如图3-29所示。

3.4.3 效果光

能够造成某种特殊光效的光线为效果光。在影视艺术中,效果光有两类:即某些光源的效果光和情绪气氛的效果光。

环境中往往同时存在几种光源,除作主光使用的主要光源外,其他光源光的再现都属于效果光范畴。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光源效果,如烛光、台灯光、小油灯、手电光、闪电光、开灯关灯等光效、行驶的车灯光、火光、水面反射光等,如图3-30所示。图3-30 蜡烛光充当效果光光圈:F5.6 快门:1/10秒 焦距:63毫米 ISO:400

效果光也指自然界特定时空中的光线效果。如特殊的时间光效:夜景、日出、日落、黄昏等效果光线。特定空间的光效:昏暗的山洞、阴暗的牢房等光线效果,如图3-31所示。效果运用得好,可以创造更为生动、自然、真实的画面造型,增强造型的表现力,创造特定的艺术气氛。图3-31 昏暗的山洞中的光线效果光圈:F5 快门:1/80秒 焦距:55毫米 ISO:1600

第4章 数码相机的曝光设置

对于摄影创作来讲,控制曝光应该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必须熟知摄影曝光中的技术,同时又要结合创作意图和造型艺术中的需要,加以灵活运用。从相机的使用角度来讲,摄影者对一些涉及到曝光方面的基本设置,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们的具体含义和性质,这样才能在后期的拍摄活动中游刃有余。

4.1 什么是曝光

曝光,是指光学镜头吸收景物发出的光线,使它们通过镜头光孔,会聚投影在感光元件(CCD或者CMOS)上,并记录在胶片或内存卡上,从而获得可视的影像。曝光量的大小,取决于感光材料或光导材料受光的照度和曝光时间。

曝光量,是光源照度与曝光时间的乘积,即曝光量=照度×时间。它标志着曝光的强弱。在摄影中,曝光量是通过调节光圈和快门速度来实现的。

这个原理用下面的例子来解释非常简单。相机的曝光过程与日常生活中使用水龙头接水的道理完全相同。如图4-1所示,两个水龙头接水,一个口径比较细,一个口径比较粗。如果想得到相同体积的水,对于口径细的水龙头,拧开开关的时间就会比较长,而对于口径比较粗的那个水龙头,拧开的时间就比较短。由此,可以得到与上面曝光量相似的公式:得到水的体积(曝光量)=水龙头的口径(光圈值)×时间(快门速度)。图4-1 曝光量示意图

4.2 曝光的两大要素——光圈和快门

控制曝光量是通过光圈和快门两个参数共同完成的。光圈是指光线所通过的镜头口径;快门是指光线通过镜头的时间,时间越短,曝光量就越小。

4.2.1 光圈

相机的光圈是由数片金属薄片组成,如图4-2所示。利用金属薄片的移动来调节进光孔的大小,即光圈大小。图4-2 光圈的构成

跟快门速度一样,光圈数值是连续的,光圈每缩小一级,进光量就减少一半,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控光装置按1.4(2的平方根)这个因数缩减光圈开启直径。光圈使用F数值来表示,一般相机的光圈值有F/1.4、F/2、F/2.8、F/4、F/5.6、F/8、F/11、F/16、F/22,越大的F值代表越小的光圈,同时进光量也自然相应减少,如图4-3所示。图4-3 光圈的示意图

4.2.2 快门

快门的速度是拍摄照片时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主要参数,也可以把快门说成是让相机保持当前设定光圈大小的控制时间。快门速度通常标为1、2、4、8、15、30、60、125、250、500等,这些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是1秒的倒数,如“15”是指1/15秒,“250”是指1/250秒。和光圈一样,每一格的快门速度直接的光量差也是2倍。例如,快门1/500秒的光量是1/250秒的一半。因此,使用不同的快门数值来保持单位光圈孔径的时间长短,也同样可以控制拍摄时的进光量,即曝光度。

4.3 光圈和快门相互制约的关系

正确的曝光是拍摄一张照片基本的要素,而曝光量是由光圈和快门所决定的,因此如何选择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式拍摄量最基本的技巧。

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形成了曝光量,在曝光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个组合不是唯一的。例如:当前正常的曝光组合为F5.6、1/30秒,如果将光圈增大一级(也就是F4),那么此时的快门值将变为1/60秒,这样的组合同样也能达到正常的曝光量。不同的组合虽然可以达到相同的曝光量,但是所拍摄出来的照片效果是不同的。这里就涉及到光圈和快门各自在拍摄当中的作用。

4.3.1 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当摄影镜头的焦距和调焦距离不变时,光圈越小,所拍摄画面的景深越大,前后景深范围也就越大;反之,光圈越大,景深则越小,前后景深的范围也就越小。如图4-4、图4-5所示,使用的焦距和调焦距离都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前者使用了F2.4的光圈,后者使用了F8的光圈,从两幅照片可以看出,前者的景深要比后者小,也就是说前者的背景模糊程度比后者要强一些。图4-4 使用F2.4光圈拍摄的静物景深小光圈:F2.4 快门:1/90秒 焦距:50毫米 ISO:400图4-5 使用F8光圈拍摄的静物景深大光圈:F8 快门:1/90秒 焦距:50毫米 ISO:400

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在拍摄浅景深照片的时候,要相应地增加光圈大小,而提高快门速度;反之,如果要想获得大景深照片,则要使用最小光圈来完成拍摄。

如图4-6所示,当表现肖像题材或者将某个拍摄对象从背景中抽离出来,则此时应该使用大光圈浅景深进行拍摄。图4-6 大光圈拍摄浅景深作品光圈:F3.5 快门:1/200秒 焦距:70毫米 ISO:200

如图4-7所示,如果想让照片中所有的拍摄对象清晰可见,例如风景类题材的拍摄,则此时必须使用相机的最小光圈,让照片的细节尽可能地细腻和清楚。图4-7 小光圈拍摄大景深作品光圈:F8 快门:1/200秒 焦距:70毫米 ISO:100

4.3.2 快门对拍摄速度的影响

快门速度用于将画面中移动的目标凝结为静止的照片,所以要想获得清晰的作品,必须在快门速度上有清楚地认识。快门速度对摄影的影响大体上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较快的快门速度有助于帮助我们捕捉移动的目标,例如:高速运动的交通工具、天空飞翔的鸟等,如图4-8所示。此时要设置较快的快门速度,同时相应增大光圈的开启。图4-8 高速快门用于捕捉高速运动物体光圈:F11 快门:1/1000秒 焦距:48毫米 ISO:400

其次,在没有三脚架的帮助下,如要在较暗的环境中或者长焦距进行手持拍摄,则需要高速快门的帮助。按照传统的经验判断,快门速度应该是手持拍摄状态下焦距的倒数,例如在拍摄中,将相机的焦距设置为200毫米,那么相应的快门速度至少应该为1/200秒,甚至更高。如图4-9所示,在长焦距的拍摄下,这张照片的快门速度就达到了1/500秒。图4-9 长焦距拍摄环境下需要使用高速快门光圈:F3.5 快门:1/500秒 焦距:120毫米 ISO:400

最后,有些特殊拍摄手法中,则需要长时间的快门曝光,例如:夜晚中拖曳的车灯、灯光的星芒等,如图4-10所示。图4-10 长时间的快门曝光用于拍摄夜景光圈:F18 快门:30秒 焦距:200毫米 ISO:125

4.3.3 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

纵观上述结论,从中可以看出,在实际拍摄环境下,有些场合需要固定光圈的大小,调整快门;有时则需要固定快门大小,调整光圈大小,这时候就需要使用到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模式了。

对于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数码相机来讲,设置光圈优先或快门优先非常容易,只需要调整相机的转盘或者控制菜单就可以完成。

首先,在数码相机的设置当中,光圈优先被称为“A模式”,快门优先被称为“S模式”,它们一般都出现在相机机身上的转盘位置,并将快门优先和光圈优先单独分开,如图4-11所示。在拨盘中将模式调整到对应的位置,即选择了优先模式,然后进入相机内部设置其他参数就可以了。图4-11 相机拨盘

那么,在面对实际拍摄环境时,应如何决定应用光圈优先还是快门优先呢?摄影者选用曝光模式主要从4个方面考虑:①被摄物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②被摄物所处环境的明亮程度如何;③画面的主体是否要通过景深的控制进行取舍;④画面的整体基调、气氛是取暗舍亮,还是取亮舍暗,还是以中间灰为基调?这些都需要摄影者细加考虑,然后选择适合自己摄影目的的曝光组合。

4.4 正确曝光、过曝与欠曝

根据照片获得曝光量的多少,可以分为正确曝光、过曝与欠曝三种情况。

4.4.1 目测判断曝光量

如果照片中的景物过亮,而且亮的部分没有层次或细节,就可以被认定为曝光过度(过曝),如图4-12所示。图4-12 照片曝光过度光圈:F4 快门:1/200秒 焦距:40毫米 ISO:200

如果拍摄的照片过暗,无法真实反映被摄体的颜色和形态,就可以被认定为曝光不足(欠曝),如图4-13所示。图4-13 照片曝光不足光圈:F5.6 快门:1/250秒 焦距:141毫米 ISO:100

正确曝光从理论上讲,就是把被摄体的明暗光亮比纳入到宽容度之内。换句话说,就是让照片中的被摄体以最接近现实状态呈现在照片中的曝光量,则称为正确曝光,如图4-14所示。图4-14 正确曝光的照片光圈:F8 快门:1/640秒 焦距:150毫米 ISO:400

4.4.2 正确曝光的相对性

对正确曝光的认识、理解,不能完全停留在技术上。所谓正确曝光,应该是通过控制曝光量使被摄体的明暗光亮比在画面中得到最佳效果。这就可以理解为通过控制曝光将不同的景物亮度恰当地容纳在相机的宽容度范围内,使景物的层次、质感和色彩真实地得到再现,这种曝光就是正确的。而另外通过调整曝光量,不同的景物亮度有时没能全部容纳在宽容度范围之内,某些景物亮度失去了层次,但是拍摄后都恰恰是由于某些景物在画面中失去层次,而达到了创作者想实现的画面效果,这种画面效果符合造型的需要,那么,曝光也是正确的。

如图4-15所示,拍摄者为了去除多余的视觉干扰,人为地减少曝光量,从而使整幅照片看起来很暗。在此,不能将其归类于欠曝,可以认为是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

与上图同样的原因,如图4-16所示,为了构图需要,将被摄主体上方的多余要素用曝光排除掉,从而获得比较简洁的照片。在此,也不能将其归类于过曝,可以认为是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图4-15 人为减少曝光量光圈:F4 快门:1/250秒 焦距:92毫米 ISO:100图4-16 人为增加曝光量光圈:F4.5 快门:1/500秒 焦距:150毫米 ISO:400

因此,曝光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说它是技术是因为它有着科学的规律,拍摄时违背了这些规律,就会使画面达不到较高的技术质量。说它是艺术,是因为不同的曝光组合,直接体现着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形成不同的风格样式。所以,在创作实践中,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正确曝光是从摄影技术的角度保证完成造型表现任务的一个关键。拍摄时,应该结合艺术要求去考虑一切曝光上的技术因素,也应该根据曝光上的技术条件考虑画面的表现方法。既要考虑景物的亮度范围,也要考虑创作意图和将来产生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正确曝光的方法。

4.4.3 准确判断曝光

我们可以通过相机的LCD实时地进行照片预览,但是液晶屏的像素较低,因此根本不能完全表现出所拍照片的细节效果。特别是LCD对于光线并不那么敏感,很多时候拍摄的照片即使过曝或者欠曝,通过LCD也难以反映出来,这里就需要借助相机内置的“直方图显示”功能判断拍摄的照片曝光是否准确了。

直方图是通过在LCD上显示出来的波形参数来确定照片曝光情况的工具,现在大多数码相机在取景的时候都能够看到实时直方图,如图4-17所示。图4-17 相机取景器中的直方图

直方图是使用曲线峰值的方式来显示像素在图像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图像在暗调(直方图的左侧显示)、中间调(中间部分)和高光(右侧部分)中是否包含足够的细节,以便于用户进行较好的曝光校正,如图4-18所示。图4-18 直方图中的曲线峰值显示意义

由于数码相机当中的直方图不是非常清楚,我们使用Photoshop当中的图像直方图进行说明,它们对同样一幅照片的显示是完全一致的。

直方图的图标横轴代表亮度数值,范围为0(暗部)~255(高光),而纵轴代表每个亮度值当中图像所含的像素数量。

可以通过LCD当中的直方图显示了解当前场景的曝光情况。当色调分布偏向左侧时,表示该照片偏暗;当色调分布偏向右侧时,表示该照片偏亮;当色调分布集中于中间时,表示照片偏弱。

如图4-19所示的直方图,图像在暗调上,几乎没有多少像素,像素的分布几乎都集中到高光区域,并且在高光部分有像素溢出,所以这幅照片属于过曝。

如图4-20所示的直方图正好相反,所有像素都偏移到了暗调和中间调区域,高光部分像素分布得很少,所以致使图像显得过于暗淡,照片欠曝。

如图4-21所示的直方图,所有像素几乎都集中在中间调附近,暗调和高光部分少得可怜。因此这幅照片缺乏的是对比度,致使照片没有层次感。

如图4-22所示的照片,给人的感觉就比较舒服了。整幅照片层次感比较强,而且暗调和高光突出,又不显得对比过于强烈。从直方图当中可以看到,像素集中到中间调,而暗调和高光部分也都有一部分像素,因此这幅照片的曝光基本正确。图4-19 过曝照片的直方图图4-20 欠曝照片的直方图图4-21 缺乏对比度照片的直方图图4-22 曝光准确照片的直方图

如图4-23所示的就是对上面几种情况进行的归纳图标,通过它希望使大家能够明白各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所在。

当然,对于可能接触到的各种拍摄场景,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参照,里面罗列的也只是几种典型现象。在有些具体的拍摄场景或者特殊的艺术效果面前,上述直方图判断曝光的方式未必符合要求,所以应该在拍摄以前进行测光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图4-23 各种直方图显示与照片曝光情况对比

4.5 数码相机的感光度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胶卷感光速度的标准,把胶卷的感光速度确定为ISO100、ISO200……ISO值越大,标示胶卷的感光速度越快。感光速度快意味着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高的快门速度得到同样的曝光量。ISO100的感光速度比ISO50快一倍。例如,在相同情况下,使用ISO100时使用1/125秒,如果换成ISO200的胶卷只要1/250秒。

数码相机同样模仿传统的胶卷,设定了ISO值标示感光度。不过改变数码相机的感光度并不需要更换胶卷,只需调节ISO值即可,如图4-24所示的就是一部数码相机当中的感光度设置窗口。

常见的感光度数值从ISO50、ISO200到ISO1600,比较高级的单反相机更可以将ISO扩展到6400甚至更高,从而保证在弱光环境下优秀的拍摄性能。图4-24 相机内的感光度调整

4.5.1 感光度对摄影的影响

感光度对摄影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速度,更高的感光度能获得更快的快门速度,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其二是画质,越低的感光度带来更细腻的成像质量,而高感光度的画质则是噪点比较多。比较图4-25和图4-26所示的不同ISO感光度拍摄,所得到的不同画质的照片。低ISO感光度拍摄时,表现相当细腻,质感真实;而高ISO感光度拍摄时,噪点非常明显。图4-25 使用低感光度拍摄的照片噪点较少 图4-26 使用高感光度拍摄的照片噪点比较多

在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手持相机很稳,但最后拍摄的照片还是不清楚,噪点比较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很多数码相机默认选择的是“自动ISO”模式,光线稍弱的时候,相机便自动提高了ISO值,使得拍摄的照片噪点较大。如果需要成像细腻的照片,只要把相机ISO值从“自动ISO”改成最小ISO值即可。当然,在较低ISO值而光线又较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拍摄时相机的稳定性。

4.5.2 如何选择感光度

根据被摄对象的不同以及拍摄环境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两点来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感光度。

首先体现在对画质的要求上,在拍摄许多作品的时候,画质细腻几乎是决定一幅好作品的重要因素,例如,景物拍摄、人物肖像、风光等,这时可以选用低感光度来拍摄。如图4-27所示,为了体现出鲜花细腻的质感,使用了感光度为100的设置,从而保证照片在细节上具有最大限度的感染力。越低的感光度,是保证照片细节丰富,作品干净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对快门速度的要求,快门速度可以通过加大光圈、增加光线、使用闪光灯等方法来提高,使用三脚架也能让我们在慢速快门下获得稳定地拍摄。但在上述条件都不符合时,也可以考虑提高数码相机的ISO值来提高快门速度。图4-27 低感光度体现细腻的质感光圈:F2.8 快门:1/160秒 焦距:70毫米 ISO:100

如图4-28所示,如果遇到漂亮的夜景,而这个时候又没有三脚架,只能通过调高感光度提高快门速度完成抓拍,虽然缺少夜景当中应有的星芒效果,但是能够得到如此清晰的照片,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图4-28 高感光度拍摄夜景 光圈:F2.8 快门:1/100秒 焦距:5毫米 ISO:800

纪实性的照片最重要的是能够快速反应,对画质的要求不高,而对快门速度的要求较高。因此,提高相机的ISO,是比较好的选择,如图4-29所示。图4-29 高ISO用以增加快门速度光圈:F2.8 快门:1/90秒 焦距:185毫米 ISO:800

4.6 灵活调整曝光补偿

相机会通过内部程序对环境光线进行计算,自动调整光圈、快门,甚至ISO值。但在复杂的光线及光比较大的环境下,使用相机的自动挡(P挡)拍出的照片曝光往往不准确,这时就需要拍摄者手工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曝光参数调整,这就是曝光补偿EV(Expose Value)。

4.6.1 曝光补偿的方法

曝光补偿,调整的手段很多,一般有闪光灯、摄影灯、反光板的外源光线补偿;调整光圈值、曝光时间的光通量参数补偿。上面这几种补偿的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属于“光线补偿或曝光控制”。

除了上述介绍的以外,最常用的手法是进行EV的调整,从而达到曝光补偿的目的。消费级数码相机大多具备±2.0EV调节范围,高档些的单反可以达到±3.0EV。考验一台数码相机的指标之一就是它的手动调节功能,而在EV调整的精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般以0.3或0.5为级别。

对于曝光补偿的方法,每种型号的相机大体相同,如图4-30所示的就是一种相机的曝光补偿设置窗口,我们可以每次以1/3EV自-3EV至+3EV补偿。图4-30 曝光补偿设置

4.6.2 曝光补偿的原则

正确调整EV值是在典型欠曝的场景(物体亮部的区域较多,如逆光、强光下的水面、雪景、日出日落场景等)使用EV+(正补偿),在典型过曝场景(物体暗部的区域较多,如密林、阴影中的物体、黑色物体的特写等)使用EV-(负补偿)。简单通俗地说就是“白加黑减、亮加暗减”。

如图4-31所示,拍摄的是黄昏时分的一片雪地,由于使用了自动曝光,从而导致雪地的颜色显得太暗。图4-31 自动曝光显得雪地的颜色偏暗光圈:F4.5 快门:1/2000秒 焦距:38毫米 ISO:500

如图4-32所示,同样的一个场景,同样的时间,将曝光补偿增加+1EV挡,从而让雪地的颜色恢复正常。图4-32 增加曝光补偿后的雪景光圈:F9 快门:1/800秒 焦距:90毫米 ISO:320 曝光补偿:+1EV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在P挡还是S/A挡下,当对EV值进行调整时,相机的光圈/快门参数也会相应地变化:P挡下EV调整时,相机光圈、快门都会作出自动调整;A挡下光圈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快门的速度变化;S挡下快门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光圈大小变化。但是这些光圈、快门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最终成像后的曝光补偿效果。

第5章 数码相机的测光技巧

能用相机给周围的人或景物拍摄的原理是:光线照射在物体的表面,然后由物体表面反射到相机里,接下来相机内部的测光机构就会根据进入的光线作出相应提示,然后对光圈和快门加以调整,使使用者能够拍摄出曝光准确的照片,而有些情况下拍摄出来的照片,会出现主体部分细节表现不佳或明暗度与现实情况相差较大,这就是由于曝光控制不适当造成的。测光就是相机对所拍摄物体亮度的测量,以得到正确的曝光。

5.1 测光的原理

在介绍数码相机的测光原理前,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在使用相机摄影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使用肉眼能够看到的一些对象细节,比如说很多场景的暗部,但是从拍摄出来的照片会发现,这些暗部完全变黑了,细节体现不出来,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曝光不足;反之,过曝的时候其道理也是相同。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5.1.1 感光宽容度

从最明亮到最黑暗,假设人眼能够看到一定的范围,我们使用一个灰阶的颜色条代替,如图5-1所示。那么胶片(或CCD等电子感光器件)所能表现的远比人眼看到的范围小得多,而这个有限的范围就是感光宽容度。图5-1 感光宽容度示意图

了解这个概念之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逆光的条件下,人眼能看清背光的建筑物(暗部)以及耀眼的天空云彩(高光)。而一旦拍摄出来,要么就是云彩颜色绚烂而建筑物变成了黑糊糊的剪影,要么就是建筑物色彩细节清楚而原本美丽的云彩却成了白色的一片。不过我们要明白一点,那就是人眼的感光宽容度比胶片要高很多,而胶片的感光宽容度要比数码相机的CCD高出很多。

5.1.2 18%的灰度标准从何而来

所谓的测光,就是相机根据入射光线的条件自动确定曝光量。测光原理比较简单,就是假设所测光区域的反光率均为18%来给出光圈快门组合参数。18%这个数值来源是根据自然景物中中间调(灰色调)的反光表现而定,一般白色表面可以反射近90%的光线。标准灰卡是一张(8英寸×10英寸)的卡片,如图5-2所示。将这张灰卡放置于主景同一测光处,则所得的测光区域的整体反光率就是18%,然后按相机测光所给出的光圈快门组合去拍摄,得到的照片就会是准确的曝光。

如果测光区域的整体反光率大于18%,例如对着一张白纸测光,按相机自动测光所给出的光圈快门组合去拍摄,得到的照片会曝光不足,白纸会在照片上看起来发灰。所以,拍摄反光率大于18%的场景,需要增加EV曝光补偿值。同理,如果测光区域的整体反光率低于18%,例如:对着一张黑纸测光,则得到的照片将会过曝,黑纸也会被拍成灰纸(深灰)。所以,拍摄反光率低于18%的场景,需要减少曝光。这也就是曝光补偿中“白加黑减、亮加暗减”规律的由来。图5-2 灰卡

5.2 相机的测光模式

通过操作相机中测光模式选择器的设置,来测量环境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光线。大多数的相机有三种测光模式:分区测光(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如图5-3所示。

5.2.1 分区测光(平均测光)

多区测光模式的特点是在拍摄时相机测光曝光系统根据具体情况作多点取样,然后测算出整个画面所需的最适合的平均曝光量,以确保最后获得准确曝光。从实际拍摄的角度分析,平均测光模式主要适合拍摄画面反差比较正常的内容,适合于被摄主体与背景没有强烈反差对比,亮度差异相对平和的对象。图5-3 三种常用的测光模式

如图5-4所示,当时的场景光线很平,取景区内的色彩和光线都比较平均。使用平均测光模式,就能得到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

平均测光模式最适合的内容是顺光、侧光下的风景、人物特写、中景、团体照等,也适合拍摄一般人物室内或室外活动场景等,该模式在一般情况下都可正常发挥作用,尤其是拍摄顺光,前侧光以及阴天或大面积亮度比较均匀的场景时都非常有效。图5-4 使用平均测光模式得到曝光准确的照片光圈:F4.5 快门:1/160秒 焦距:27毫米 ISO:100

5.2.2 中央重点测光

测量整个景物,把重点落在框中心处,因为最重要的对象通常在这个位置。这种测光模式是最广为采用的一种测光模式,也是很多相机厂商内定的测光模式之一。中心重点测光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测光模式,但如果画面主题不在中央或是逆光拍摄,中央重点测光就不适用了。

这种测光模式在拍摄人像的时候最为常用,因为在拍摄人像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人物的脸部曝光正常,其他地方可以不管。而拍人物的时候,人像脸部的这一点在人物和背景的光线相差不大时可能难以体会,但是一旦所拍摄对象和背景的光线条件相差比较大时,这时中央重点测光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如图5-5所示,使用了多重测光进行拍摄,结果稍微过亮的大面积背景使相机的测光系统自动降低快门速度和缩小光圈,以至于使照片的主体人物脸部过于阴暗。

如图5-6所示,使用了中央重点测光模式进行拍摄,并且测光范围放在主体人物的脸部,所以即使背景稍微过曝,但是可以使人物脸部的曝光正确。图5-5 使用多重测光人像脸部过暗光圈:F3.5 快门:1/125秒 焦距:40毫米 ISO:100图5-6 中央重点测光可让人像脸部曝光准确光圈:F3.7 快门:1/125秒 焦距:53毫米 ISO:100

5.2.3 点测光

仅仅测量取景器中央的一小片区域。这样我们就可以只测量景物的一个特定部分而无须依靠平均。

点测光模式适用的情况:点测光方式在取景内光线分布不均而且反差很大的情况下适用。这种情况如果不用点测光,可能会造成需要表现的主体曝光不正确,太亮至白或者太暗没有细节。在应用点测光的时候,还需要注意测光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直接导致的问题是拍摄出来的照片主题不同。

点测光位置不同,所以曝光参数也不一样。如图5-7所示,对着明亮的灯光进行点测光,目的是以灯光为主题,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就使背景以及其他的细节都被忽略,而整个照片的主题也就比较突出了。

如图5-8所示,为了表现周边环境的细节而对着灯光下方的建筑进行测光,这样整个画面就比较亮,很明显灯光部分是过曝了,但是周边环境的细节就明显了。图5-7 点测光让主题更加突出光圈:F5.6 快门:1/30秒 焦距:45毫米 ISO:400图5-8 对暗部点测光让周围环境的细节显现出来光圈:F4.5 快门:1/500秒 焦距:150毫米 ISO:400

相机内部的测光模式,只是为了在拍摄过程中的曝光控制更为方便而设置的功能。但是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测光情况就没有那么单纯,复杂的自然界光影、光线和色彩等,往往会干扰测光的准确性。什么时候选择中央重点测光或者点测光,到最后都要依靠拍摄者自己去积累经验来判断。而且曝光量都是可以使用手动模式来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说,即使没有那么多的测光模式,拍摄者也可以通过手动组合光圈和快门参数来进行曝光控制,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总而言之,数码相机的测光模式仅仅是为了测光方便而设置的功能,但是相机的内部处理是死的,它永远不会懂得拍摄者的意图,只有拍摄者能做到充分熟悉它并熟练驾驭它,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5.3 特殊拍摄环境的测光

虽然可以使用自动曝光,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光圈和快门的数值,但是在一些场合,拍摄出来的照片也会出现过曝或者欠曝,对于这些场景,自动曝光将不再适用,应该从测光方面考虑,并适当使用曝光补偿获得准确曝光的画面。

5.3.1 比中性灰度更亮的景物

比中性灰度更亮的景物,比如海滩景物,明亮沙滩或白雪覆盖的风景,反射多于18%的光线。自动曝光系统不知道景物会这么明亮,用它计算出来的设置拍摄出来的图像就比较暗。为了使图像明亮一些,我们必须考虑增强曝光,以便于还原景色的真实颜色。

雪景是典型的影调亮于中灰色调的景物,其中的大部分重要细节都是色阶中较亮的部分。整个景色的平均影调大约要比标准的中灰色调高一个亮度,这就会导致测光发生偏差,所以在拍摄平均影调亮于中灰调的照片时,应该增加一挡光圈或者适用曝光补偿,以正确恢复景物的原来影调。如果不增加曝光,拍摄出的照片就会发灰,如图5-9所示。图5-9 不使用曝光补偿拍摄雪景会显得发灰光圈:F6.3 快门:1/800秒 焦距:6毫米 ISO:80

另外,在进行雪景拍摄的时候,切忌对太阳或者较亮的光源进行测光,否则将会使雪的颜色呈现比较暗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即使在后期使用Photoshop也难以调整回原始面貌,如图5-10所示。图5-10 对太阳测光会让雪地显得过暗光圈:F5.6 快门:1/400秒 焦距:6毫米 ISO:200

5.3.2 比中性灰度更暗的景物

比中性灰度暗的景物,如深度阴影,黑色植物和黑布,反射不足18%的光线。虽然与那些比中度灰色更亮的景物相比,这些景物不怎么常见,但有时候也会碰到它们。如果我们用自动曝光拍摄上述景物,景物很亮。测光时无法判断是比较暗的景物还是光线不足的一般景物。在这两种情况下,测光都曝光过度,使景物更加明亮。在进行上述操作时,测光导致图像曝光过度,看起来太亮。在拍摄整体色调低于中性灰度的景物时,需要减少曝光,使图像更暗一些。

如图5-11所示,作为被摄主体的影调比中性灰度更暗一些。这个时候,如果对主体应用自动曝光,将使后面的背景过曝。所以想得到背景和主体的真实影调,应该适当地减少一挡的曝光。图5-11 对暗主体测光会让亮背景过曝光圈:F5.6 快门:1/320秒 焦距:55毫米 ISO:100

5.3.3 强光下的对象

强光下的对象,如天空下明亮的沙滩或雪地上的肖像画,会使自动曝光系统出现错误,尤其当对象占据景物相对较小的一部分时,背景亮度非常突出,以致自动曝光系统要减少曝光,使整个色调变为中度灰度。结果是曝光不足,主要对象会比较暗,如图5-12所示。图5-12 对强光下的主体测光会让被摄体欠曝光圈:F7.1 快门:1/250秒 焦距:200毫米 ISO:100

5.3.4 黑暗背景下的对象

当一个小的亮光对象出现在一个大的黑暗背景下时,自动曝光系统假定整个色调比实际上要暗,原因是与小部分的亮光相比,景物的大部分都比较暗。自动曝光系统增加曝光率,产生中度色调。结果是曝光过度,主要对象会比较亮,如图5-13所示。图5-13 对黑暗中的亮主体测光会让被摄体过曝光圈:F11 快门:2秒 焦距:33毫米 ISO:100

5.3.5 光强对比较大的情况

许多景物,尤其是那些带有亮光部分和深色阴影的,有一个亮度范围,但无法完全记录在图像传感器上。遇到这些景物时,必须判断是亮光还是阴影区对作品的表达更重要,然后设置曝光,景物就会准确地显示在最终照片上。

如图5-14所示,天空和下方的房屋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为了突出天空部分的影调,将曝光减少两挡,从而让下方的房屋形成剪影的效果,同时让上方的天空曝光正常。图5-14 突出天空并让房屋形成剪影光圈:F5 快门:1/640秒 焦距:8毫米 ISO:100

与上面相反,如图5-15所示,为了让教堂周围的建筑细节完整地体现出来,而对旁边的建筑进行测光,这样也势必造成了灯光的过曝。图5-15 突出教堂的建筑细节而让灯光过曝光圈:F2.8 快门:1/2秒 焦距:6毫米 ISO:100

第6章 控制曝光的器材和附件

前面,我们介绍过相机自身控制光线的方法以及如何完成准确曝光。但是在很多拍摄条件下,由于相机自身功能的局限,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于一些器材和附件来获得满意的光感。

6.1 闪光灯

现在拥有数码相机的摄影爱好者越来越多,在使用中,常常会遇到使用内置闪光灯也不能满足拍摄要求的情况,拍摄出的照片效果往往不很理想,常见问题有背景过暗、闪光在人物身后留下浓重的阴影、部分照片人物曝光不足等。如果所使用的数码相机上具备热靴,选择使用外置闪光灯就成为必然。

6.1.1 性能与特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闪光灯日臻完善,其种类也越来越多,不管是哪一种闪光灯,从它的外形看,大体有电源和闪光两个部分。电源部分由电池、变压器、电容器组成;闪光部分包括闪光管和固定的反光罩、灯柄、开关等部件,如图6-1所示。图6-1 闪光灯的组成

目前,闪光灯的闪光管可多次闪光,故又称万次闪光灯。早期的闪光灯,又大又重。后经不断改进,变得越来越轻便,并且还增加了光敏传感装置、专用色片等,功能也逐渐扩大了。有的可自动控制闪光灯的发光量,任意调节输出的发光量,有的闪光灯可调整它发出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