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8 17:37:34

点击下载

作者:张金桐等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

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试读:

前言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则是模拟业界实际工作,师生共同围绕其关键工作环节逐项设置若干项目开展一系列任务训练。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原则上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一件较完整的模拟作品,逐步掌握某一行业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必备技能。项目教学法属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在德国的职业教育领域已被普遍采用。国内部分高校的某些专业近年来也已经开始推广和实施项目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令人遗憾的是,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国内在新闻传播学教学领域尚未推广和实施项目教学法,也很少开展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

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实质上属于模拟实践教学的范畴。模拟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由于实习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校外实习名存实亡,导致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眼高手低”表示不满;同时也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高学历、低技能”的现象。在新闻传播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数量剧增,明显反映出实验设施、场所不足现象。因此,有的学校将各专业实验学时一压再压,内容一减再减,要求一降再降,致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一步步被削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训练。在实习资源紧缺、实践教学环节被削弱的背景下,开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开展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有助于改变毕业生实践能力差、不能适应岗位需要的状况。有鉴于此,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在新闻传播学各个专业大力推广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从2000年开始陆续开设了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和新闻学专业,2009年取得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设有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硕士点。2008年,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中心;2010年,“新闻学与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被确立为河北省教育创新高地,同时新闻学专业被确立为河北省品牌专业,同年“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模拟传媒集团模式平台建设研究”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经费资助;2012年,新闻学被评为河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时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与新闻学专业同步实施综合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已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教学中重视实践,积极推广和实施项目教学法,在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中进行了大胆尝试。本书正是我们近年来探索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的一个总结和探究。现以著作形式奉献给大家,愿与教育界同行分享,也愿为兄弟院校开展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提供一点借鉴。

本书为新闻学专业学生设置六个实训项目:项目一,新闻工作者职责;项目二,新闻策划;项目三,新闻采访;项目四,新闻写作;项目五,新闻编辑;项目六,综合案例分析。为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设置五个实训项目:项目一,选题策划;项目二,审稿;项目三,编辑加工;项目四,整体设计和排版;项目五,校对。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设置四个实训项目:项目一,非线性编辑;项目二,电视摄像报道;项目三,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项目四,专题片制作。为广告学专业学生设置三个实训项目:项目一,广告调查;项目二,广告策划;项目三,平面广告设计。以上每个项目基本上都是按照以下次序开展实训的:首先,简介项目摘要。其次,设置项目任务,对任务进行分解,讲解相关知识。再次,实施任务,动手操作。最后,在总结本次任务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开展拓展训练。本书为学生设置的模拟实战项目都是该专业训练中最基本的训练,是以报纸、图书、期刊、广播、电视和平面广告的模拟成品的设计与制作为核心开展训练的。由于目前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新媒体如网络和手机传播品的设计和制作训练尚不成熟,正在尝试探索阶段,故本书较少涉及新媒体的设计与制作方面的训练。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具有如下益处:项目的内容设置模仿业界实际工作内容,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过程中都需要撰写或设计制作成品,每个项目的实施都可以立竿见影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整个项目完成以后,学生对某种传媒的各个工作环节了如指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生面对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传媒成品,内心充满成就感,喜悦自豪之情难以言表。

由于我们开展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处于探索阶段,疏漏和不足在所难免,期望我们的做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更多的院校在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中取得丰硕成果。2014年7月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概说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模拟实践教学则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采取的独特的项目化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界的极大关注。那么,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意义?这种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是怎样的?这样的内容设置又有着怎样的特色和优势?本章将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重点探讨,以使大家对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先期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新闻传播学各专业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的发展背景

我国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则为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最佳平台。2013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意欲支持建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从而进一步加快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发展步伐,这一背景为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虚拟仿真实验、实践系统建设,着力建设新闻传播学模拟传媒集团实践教学平台,这个平台是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投资建设的项目。该平台是模拟传媒集团建设的一个虚拟传媒集团,建设该项目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模拟实际传媒集团的环境,使学生在接近传媒集团现实的情形下,亲身体验传媒业务流程,实际开展传媒集团的业务活动。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可以借助虚拟的工作环境,以一个传媒集团工作者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参与一系列具体环节的操作和管理工作。学生可以扮演传媒实体的各种角色,全面了解和参与业务工作流程,从而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本书结合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模拟传媒集团模式平台的建设实践,试图将实践教学提上战略性议程,并力图探索出一种崭新的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摸索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模拟传媒集团模式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阐述依托这一实践教学平台具体的项目化训练开展过程,期望为兄弟院校开展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提供一点借鉴。二、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对理论教学的加深、提高和综合运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依托、社会为舞台的广阔的教学形式,现已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创新角度而言,创新教育作为一种适应性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因此,应将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各种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内容体系。随着我国新闻传播学各专业教学的日益进步和成熟,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均把实践教学视为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相对于一般性的实践教学而言,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开展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新闻传播学一定离不开新闻传播学的实践部分。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明确提出:“改革中国的新闻教育,首先要对新闻传播学有一个开放和诚实的认识,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传播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则对高校的传媒教育现状做出了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跟实际脱节,我觉得未来的传媒教育应该是这样的发展方向——两极化。一极是更加加深传媒业的研究和管理,这是少数高等院校应该做的事情,把握传媒发展各种各样的宏观的、微观的学术因素,再提高高水平的学术质量的人才,为传媒业提供更多的智囊、研究型的人才,这是少数院校去做的。大量的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的、操作型的人才,他们具有各种各样的实用技能,比如说各种软件的使用、各种器具的使用,对于相关的这种写作模块、编辑模块的熟悉等等,以便于迅速上手,应该有这种运用和操作能力”。喻国明教授的观点为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应当大力培养应用型的、操作型的人才。

一般院校的新闻传播学各专业实践教学,目的就是根据传媒业界的需要,重点教授学生诸种融合实践技能,如在“怎样采访”、“怎样写作”、“怎样拍摄”、“怎样编辑”、“怎样播出”等基础上的综合创新技能。在传授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更为注重提高学生采、写、编、播等全面的实战能力。

放眼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各专业教学现状,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实践或脱离实践的情况,一方面是每年大量的新闻传播学各专业学生纷纷毕业,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却是业界人士感叹能满足需求的后继人才匮乏。新闻传播业界对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是理论脱离实际、实践能力较弱。这样的尴尬局面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加强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二)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的实际作用

一般从高校的实践教育而言,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指的是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实践活动。专业实践则是指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对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目前很多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多,实践教学设备数量有限,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即使到业界实习,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得到全面提升。以前,我们的传媒教育只是在课堂上通过讲述或图片展示让学生到传媒窗外转一转、看一看;如今我们的传媒教育是带领学生到模拟传媒集团的内部干一干、练一练。通过实践教学,特别是在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在老师手把手地指导下学习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以传媒业界工作者的身份和角色亲自动手操作,从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切实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且有能力解决在传媒实践活动中遇到的专业实际问题。

第二,提升学生的专业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指在与他人沟通时能进行有效交流,并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在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亲身扮演和体验采访者的角色,通过相关采访策略使得采访对象尽快地进入主题,实施有效的交流,获得有用的相关信息;同时也能够在团队的合作中,围绕某个项目展开与队友的沟通与合作,从而有效提升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及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加强实践教学是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通过模拟实战项目化的创新实践,学生能够有效消化并使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在教师指导下提出一些新的构思和新的设计思路,然后利用模拟实战的专业设备付诸创新实践,完成创新性的传媒作品,最终达到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目的。三、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内容概要

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紧紧围绕传媒业界的常规运营业务板块,采取项目化的实战教学方式,将每个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主体业务模块划分为若干实战项目,每个实战项目下再设置若干具体任务,以完成任务目标为实践考核与衡量标准。项目化教学作为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按照学习目标将课程综合、细化成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同时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于一体,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技能。以下是我们推广实施的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包括的主要内容。(一)新闻学专业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内容

新闻学专业模拟实战共包含六个项目:新闻工作者职责;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综合案例分析。这六个项目的任务安排如下:“新闻工作者职责”项目分解为三个具体任务:明确岗位职责,明确编辑方针,安排新闻选题。“新闻策划”项目分解为四个具体任务:理解新闻策划的含义、类型及对象,掌握新闻策划的操作步骤,领悟新闻策划的作用,了解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新闻采访”项目分解为三个具体任务: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任务的实施,采访后的整理。“新闻写作”分解为五个具体任务:消息报道的写作,非事件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稿报道的写作,专题报道的写作,人物报道的写作。“新闻编辑”分解为三个具体任务:选稿改稿,版面组织,新闻图片的加工与编辑。“综合案例分析”主要是在学生完成前五个项目实训的基础上,进行新闻采、写、编、评综合案例的分析,以期对模拟实战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进一步提升专业实战能力。(二)编辑出版学专业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内容

编辑出版学专业模拟实战共包含五个训练项目:选题策划;审稿;编辑加工;整体设计和排版;校对。五个实战项目的具体任务分解如下:“选题策划”项目具体分解为两项任务:一是策划模拟图书,撰写选题策划报告;二是策划期刊选题,围绕选题撰写征稿启事。“审稿”项目具体分解为两项任务:一是审读书稿,召开模拟审稿会,撰写审读报告,签订图书出版合同;二是审读期刊稿件,填写审稿单。“编辑加工”项目具体分解为两项任务:一是编辑加工书稿,书稿整理与发稿;二是编辑加工期刊稿件,统一格式,撰写导引文字。“整体设计和排版”项目的任务是要求学生对模拟书刊进行整体设计和排版。围绕这个项目的任务,要求学生运用PhotoShop软件设计处理图片,运用InDesign软件制作矢量图,运用方正飞腾创艺5.1软件完成图书的封面和内页的设计与排版,并打印模拟作品。“校对”项目的任务是要求学生对模拟书刊校样进行“三校一读”的检查,包括运用校对知识和校对符号校对校样、通读校样、撰写校对小结。通过以上五个模拟实战项目的分解和实施,可以有效增强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综合性实战能力,为日后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广播电视学专业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内容

广播电视学专业模拟实战共包含四个专业集训项目: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报道;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专题片制作。这四个实战项目的具体任务分解与实施方案如下:“非线性编辑”是广播电视学模拟实战项目的第一个项目,可将这个项目具体分解为四个任务予以实施:认识和了解非线性编辑软件;制作电子相册;制作电影预告片;撰写实验报告。“电视摄像报道”项目可以具体分解为五个任务:学习摄像机的使用;拍摄五种景别;拍摄固定画面;撰写分镜头脚本;拍摄新闻专题。“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项目具体分为两个任务予以实施:制作短消息;运用蒙太奇效果制作校园剧。“专题片制作”可分为两个任务予以实施:人物专题片制作;事件专题片制作。(四)广告学专业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内容

广告学专业模拟实战共包含三个专业实训项目:广告调查;广告策划;平面广告设计。这三个实战项目的具体任务分解与实施方案如下:“广告调查”,这个项目要求全面进行品牌形象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具体的任务包括:调查企业品牌形象,撰写调查报告。“广告策划”项目的任务包括:确定广告战略、广告创意计划;制订媒体传播方案及编制广告预算。“平面广告设计”项目相对其他广告项目而言,包含了更为核心的专业实战技能,任务数量相对也较多,共分解为五个具体任务:户外广告设计,招贴广告设计,产品画册封面设计,画册内页版面设计,易拉宝广告设计。四、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的成书特色

新闻传播学是高校文科类专业中实践性最强的学科之一,其理论教学只有植入新闻传播的实践土壤,建立起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业界需求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本书正是我们近年来探索模拟实践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可以看出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的特色与优势。

目前,国内有大量新闻传播学实务教材光讲不练,而本书的主要内容则是典型的先讲后练、讲练结合,从而能够使学生切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针对传媒业界对新闻传播类各个专业学生的要求,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模拟传媒集团环境中的实战项目展开实战性训练,自主设计和制作传媒成品,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传媒实践创新技能。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让实践教学真正“实”起来,这是本书的主要特色。

本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模仿的实战案例,实战案例中包含相关知识体系的要点、实战操作与分析等部分,注重“例”与“理”的有机联系,集系统知识与鲜活案例于一体,这是本书的另一个典型特色。

本书的编写思路是:以“项目”为纲、“任务”为线,安排充分的训练操练,同时兼顾知识讲解,通过实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种编写思路是本书的又一个特色。

本书呈现的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就目前的教材市场而言,尚无突出实训、案例鲜活的新闻传播学项目化教学用书。虽然国内已经有了新闻传播学案例教学类的教学用书,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前后出版的《新闻传播学综合案例教学》《编辑出版学综合案例教学》等,但它们仍然仅限于案例教学,新闻传播学项目化教学用书目前在国内尚未见到。由此可见,新闻传播学模拟实战项目化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富有开创性的。

第二章 新闻学专业模拟实战项目化训练

项目一 新闻工作者职责

【项目摘要】新闻是媒体对公众生存环境新近发生的重要变动状态的描述。①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报道真实的新闻事件,而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依附于新闻工作者的独立性。这里的独立性主要是指新闻工作者与报道对象避免利益冲突,不受影响和干扰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能力。新闻实践教育的所有活动,在传递新闻的“术”的同时,也特别注重新闻的“道”。无论是课堂,还是实训环节,都是在通过新闻实务的讲解,传递求真唯实、客观公允的价值和理念。本项目通过实践操作、实例分析、对比研究,对新闻工作中的具体岗位职责进行详解,进行运作模式的探索,以新闻特性的角度探究新闻选题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落实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同时具备作为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业务能力。任务一 明确岗位职责一、任务分解

以模拟校园报《青年报》为例,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新闻工作的具体岗位以及各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二、知识讲解(一)总编辑职责

1.负责报纸内容。对整张报纸的宣传内容进行整体新闻策划。

2.负责工作团队。对编辑记者队伍进行管理,组织召开编辑部主任和记者部主任会议,安排采写任务。

3.组织各项活动。组织策划系列主题报道活动。(二)编辑部主任职责《青年报》共4版,每版设有主任和副主任。主任应提前做好所负责版面的选题策划。具体任务如下:

1.确定本版当期头条、当期图片,以及其他栏目设置与内容。

2.指导记者做好采访工作。

3.在编辑负责一审稿件之后,编辑部主任二审,确定当期采用的稿件。(三)记者部主任职责

记者部主任的职责是带领其他记者完成当期稿件的采写任务。具体为:

1.做好与编辑部主任的沟通工作。

2.做好与其他记者的沟通工作,负责安排采访任务。

3.收集记者稿件,提交编辑部主任。(四)编辑、记者的职责《青年报》的编辑、记者工作在第一线,主要职责是采写、编辑稿件。要求每版的编辑、记者结成团队,共同采写稿件,共同编辑所负责的版面。每个版面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由2—4名人员组成,原则上2人一组,每组要有一名编辑和一名记者。每个小组成员最多不超过4人。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明确校园报新闻工作具体岗位划分。

步骤二:了解校园报新闻岗位的职责。

步骤三:熟练掌握校园报新闻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职能。四、任务总结

通过了解总编辑、编辑部主任、记者部主任以及编辑、记者的职责范围,明确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新闻职业素养,提高新闻职业技能。任务二 明确编辑方针一、任务分解

使学生明确编辑方针的定义、类型以及编辑方针的特殊作用,进而确定《青年报》的编辑方针。二、知识讲解(一)编辑方针的定义

编辑方针是编辑人员在选择新闻、修改稿件、制作标题、组织版面时的指导和约束。编辑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凭个人志趣、爱好随心所欲地处理事务,应遵照编辑方针的要求决定取舍、增删、褒贬、扬抑,表明报纸的立场、观点、态度、品格和风貌等,并通过版面、标题、新闻、言论、文章、图片等体现出来。(二)编辑方针的类型

1.综合型。这类编辑方针主要出现在综合性的大报上,具有宏观性和综合性,并显示出大气和大度。如:《人民日报》的编辑方针是“党的报纸,人民的报纸”。《南方日报》的编辑方针是“高度决定影响力”。《经济日报》的编辑方针是“同中央精神贴得更近些,同实际工作贴得更近些,同群众脉搏贴得更近些”。

2.权威型。在编辑方针中突出其具有政党、政府、领袖人物、权威机构或所处的区域的背景,体现其权威性。如:《深圳特区报》的编辑方针是“办权威政经大报,做出色主流媒体”。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办得最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特区报》的编辑方针体现出其“权威政经大报”的战略目标及市场定位。《文汇报》的编辑方针是“上海出版,面向全国,主流、高端、权威、亲和”。《文汇报》办报历史悠久,在广大读者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虽然办在上海,但早已是全国主流大报,它用“主流、高端、权威、亲和”作为编辑方针。

3.特色型。在编辑方针中,打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如:《人民铁道》报的编辑方针是“一份覆盖全国铁路网的报纸,一份每天能让300万铁路旅客看到的报纸”。《羊城地铁报》根据地铁旅客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和阅读时间,制定了“开创快速阅读时代”的编辑方针,具有鲜明的地铁旅客特色。《国际先驱导报》的编辑方针是“换个角度看世界”,该报是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报社主办的时政类周报。

4.专业型。突出自己专业的长处、专业的品牌,争取更多的读者,赢得市场。如:《金融时报》的编辑方针是“准确、迅捷、权威、专业、创新”。《金融时报》是国家主管金融业务部门的机关报,专业性强是该报的一大基石。《文汇读书周报》的编辑方针是“愉快的阅读,阅读的愉快”。《文汇读书周报》是一份专门研究、报道和教你如何读书的专业性报纸,它的这一编辑方针,使你享受到“愉快的阅读,阅读的愉快”。

5.服务型。突出本报刊是读者所需要的,对读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是读者的良师益友。如:《中国消费者报》的编辑方针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环球人物》杂志的编辑方针是“读环球人物,获人生智慧”。(三)《青年报》的编辑方针及内容、版式《青年报》的编辑方针类型以服务型为主。本报全面为在校大学生服务,立足学生目前的生活、学习状况及需求,提供各种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信息,以相对权威的声音给大学生更多的向导,做大学生最信任、依赖的报纸。

1.内容上,刊载大学生关心的内容,即突出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新闻,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闻。作为编辑人员,应明确制定一张报纸稿件的“质量规格”。《青年报》“质量规格”的确定,以“校园新闻见长”,即只要“思想正确、具有新闻性、文从字顺”就可以采用。

2.版式上,《青年报》的基本字体包括两种:一是文章内容用字,二是文章标题用字。文章内容用字一般采用“宋体”,评论部分采用“楷体”。标题用字一般用“粗黑”,也可用“标宋”。头条标题字号一般是“0—10号”,最小的标题一般用4号字。采用横排的方式,基本栏确定为六栏。每个版面的文章不少于5篇,其中第一版不少于10篇。每个版面的图片数量为1—3幅,版面字数为5000—6000字。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了解编辑方针的定义、类型。

步骤二:确定模拟校园报《青年报》的编辑方针。

步骤三:根据《青年报》编辑方针确定其内容及版式。四、任务总结

通过了解编辑方针对报刊的重要意义,学习制定校园报刊的编辑方针,进而确定报刊的内容和版式。任务三 安排新闻选题一、任务分解

了解新闻选题的特性和怎样判断新闻价值。掌握获取新闻选题的途径和方法。在校园生活中多留心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积累丰富的新闻资料,在比较中策划好的新闻选题。二、知识讲解(一)新闻选题的定义

新闻选题是记者、编辑对新闻线索中的新闻价值进行评价、判断之后确定的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对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总体把握和构思。(二)好的新闻选题的特性

1.时效性。新闻应是最新发生的事件。事件报道的时间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就越具有新闻价值。

2.影响力。指新闻事件对受众切身利益的影响程度。事件影响的人越多,就越具有新闻价值。

3.显赫度。事件中的人物与机构越是著名,越具有新闻价值。

4.接近性。指新闻事件与公众利益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事件与受众在地理上和感情上越接近,越具有新闻价值。

5.冲突性。事件所包含的冲突越激烈、越深刻,越具有新闻价值。这些冲突构成了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新闻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

6.异常性。事件越超出常态、越反常,越具有新闻价值。

7.人情味。事件中包含的能够触动人们同情心、能引起人们感情共鸣的可能性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

8.趣味性。指事件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事件的趣味性越强,越具有新闻价值。

事件中含有的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越多,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三)如何寻找新闻线索

新闻采集的任务是认识事物、收集素材,采集新闻素材的过程也是酝酿、形成报道主题、思考表达体裁的过程。采集到的事实比较简单、时效性又强,选择消息体裁;如果材料多而复杂,有生动的细节,事件的过程完整、详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可考虑运用深度报道。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越发感觉到新闻发现力的重要性。依靠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从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实中发掘出不寻常的新闻价值,由普通的题材到不普通的报道,见微知著、举重若轻。

新闻线索的发现需要新闻敏感。对媒体而言,新闻线索分为“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两类。规定动作是可以预见的事件,比如会议的报道、一些重大活动的报道等。自选动作包括突发事件在内的自然发生的新闻,如交通事故、感人的好人好事、一些经济纠纷等。无论是规定动作还是自选动作,同样需要寻找新闻。规定动作的寻找竞争点在于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需要新闻敏感。自选动作在于大海捞针,当新闻发生时需要敏感地意识到。(四)策划新闻选题的几种方法

1.规定性选题。包括灾难、重大事件、纪念日等。

2.非规定选题。(1)自选选题:

①通过“扫大街”用眼睛发现选题,通过“盲聊”从别人口中发现选题。进基层,进社区,进校园,进市场,到被别人遗忘或忽视的角落,多与人聊,多问人,多想问题,在闲谈中捕捉信息。

②从自己经历的事中找选题,但不要写成文,须以第三方立场采写。

③从自己身边的事中找选题,从同学、亲友、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等人群得到选题。

④培养新闻线人,广交朋友,让他们提供新闻线索。

⑤从即将发生的事件中找选题。

⑥抓“第一”新闻(第一次出现或者发生)。

⑦从各种“变化”或“不变”中找新闻。(2)通过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上网看新闻,从同行那找选题:

①从异地媒体的近期新闻中找“雷同选题”。

②寻找已报道新闻的“第二落点”。经常看报、听广播,从刊登出的一些消息中找新闻线索,仔细采访,深入挖掘,小稿做大。

③寻找已报道新闻的“落地”选题。(五)如何判断新闻价值

当新闻线索有了,如何判断新闻价值:这个新闻值不值得写?写多大?是写消息,还是通讯?或者连续报道、深度报道?

这种判断的做出就像你把一个东西放在一个坐标系里衡量,然后告诉别人它的位置。这个新闻坐标的横轴就是国际、国内及当地的经济社会的主要形势及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是什么。坐标系的纵轴就是本媒体(本单位、部门)在历史(以往)上曾对这类新闻做过怎样的报道、都是什么样的角度,现在这件事是否还有报道的必要或者什么新的角度。

例如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这一新闻选题,如果你又有了一个这样的线索,要不要报?以前从励志的角度报道,能否换个角度,比如探讨国家应该有怎样的助学制度解决这类学生的后顾之忧;社会应该有怎样的心态关爱这类学生,以及他们的心态到底怎样;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又是怎样,这样的生活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

这种判断需要阅读和积累。有了一定量的阅读和积累,才能相对容易地做出新闻价值判断。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通过自己或者相关媒体获取新闻线索。

步骤二:对已获得的新闻线索进行梳理、筛选,选取更具新闻价值的选题。

步骤三:对敏感新闻选题做到顾全大局,用事实说话。四、任务总结

通过对新闻选题的特性以及新闻线索获得的学习,从众多线索中分辨具有价值的新闻选题。对于敏感选题,做到服从纪律,平衡报道,用事实说话。五、拓展训练

30名大学生选手在省会石家庄参加河北省第二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总决赛,请依据新闻采集目标方向设计报道计划。

项目二 新闻策划

【项目摘要】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围绕一定的主题或者目标对传播全过程进行决策和谋划,从而制订报道计划作为指导传播活动有效开展的依据的过程。它与新闻调查、新闻实施和新闻反馈一起构成现代新闻传播全过程,目的在于把报道安排得更合理,更能影响受众。新闻策划是做好新闻的基础,在整个新闻过程中起到指挥作用,没有一个思维缜密、安排合理的新闻策划,很难写出一篇吸引读者的报道。本项目通过整体介绍、具体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用具体案例来分析新闻策划的含义、作用、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将新闻策划与新闻操作紧密结合,用策划指挥行动,使学生了解新闻策划的内容,学习新闻策划的写作,熟悉新闻策划的运行。任务一 理解新闻策划的含义、类型及对象一、任务分解

认识和了解新闻策划的含义、类型及对象,学习新闻策划具体的内容,掌握关于新闻策划的理论知识。二、知识讲解(一)新闻策划的定义

新闻策划是关于新闻任务前期的准备工作,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狭义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做的设计与规划。(二)新闻策划的类型

1.以新闻策划的时间周期为标准,分为周期性策划和非周期性策划。周期性策划即策划切入的时间大致相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如媒体以节日、纪念日为主要对象,推出相应的报道策划。这样带有规律性、周期性的报道策划,媒体应在如何报道及报道视角的选择上体现不同以往的独特和新鲜。非周期性策划是指根据某种需要进行的报道策划,策划内容以及策划的时机选择无规律可循。这种非周期性策划因时、因势而做,更多运用在形势、政策、任务等宣传方面。

2.以新闻策划的发生状态为标准,分为可预见性策划和非可预见性策划。可预见性策划是由人来安排和掌握,可以按照事件自身发展的阶段、进程展开。如近几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嫦娥”卫星探测月球等,这类良性事件的报道策划属于此类。可预见的、有重大影响的活动或事件,如“两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典报道等;不可预见的、但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如汶川地震报道等。

3.以新闻策划的运行方式为标准,分为独立型策划和连动型策划。独立型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独立存在,与其他策划活动无关。报道策划者单纯策划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活动。如国务院机构改革等,新闻媒介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客观报道。连动型报道策划,是指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有关联,相互之间发生作用。如策划救助贫困学生的公益活动等。这些活动成为报道客体,报道策划与活动策划“连动”。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了解新闻策划的含义。

步骤二:根据新闻活动灵活运用新闻策划的类型。四、任务总结

通过了解新闻策划的含义、类型及其在新闻活动中的正确运用,培养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新闻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任务二 掌握新闻策划的操作步骤一、任务分解

了解新闻策划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能够进行新闻策划,并在新闻活动中准确运用。二、知识讲解

新闻策划从实施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七个步骤:

第一,环境分析。对策划对象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了解,了解得越详细,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有可能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点。比如所处环境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的新特点等。

第二,确定宣传对象。确定宣传对象对整个新闻策划起关键作用,影响着后面新闻点的策划、媒体的选择和报道。

第三,策划“新闻点”。这一步,需要策划出能达到宣传目标的“新闻点”。即报道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思想,报道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事件、核心问题。

第四,选择媒体。新闻策划是通过媒体的传播来完成的,因此媒体的选择非常重要。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宣传目标来选择媒体,比如:大众产品应选择大众媒体;如果客户目标是女性,则应选择以女性市场为主的媒体;市场在全国的,则应选择全国性媒体。

第五,策划的实施和控制。这是新闻策划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再精妙的策划,也需要通过媒体进行传达。如果媒体不配合,新闻策划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现在不少媒体已出现“排他性”倾向,一条新闻如果其他媒体(尤其是竞争媒体)已经刊播了,就不再采用。这为新闻策划所需要达到的“大规模轰炸”效果制造了难度。这一情况下,需要策划人有很强的媒体运作和控制能力。

第六,信息反馈与目标校正。任何策划活动在制订计划时期不可能预见一切,因为客观世界是多变的,受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策划的目标定位以及策划的设计方案不可能一成不变。在策划方案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采编人员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搜集信息,及时修订原有目标,即对原有方案加以补充、修正和改进。

第七,策划效果衡量。这是新闻策划的完成阶段。对策划效果进行有效评估,有助于判断整个策划成功与否,也能对下一次策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策划人员可以通过报道的传播效果好坏对报道涉及方案加以检验,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增加下一次新闻策划的成功率。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准备新闻策划前期工作,首先对环境进行分析。

步骤二:确定宣传对象,选择合适的新闻媒体,策划“新闻眼”。

步骤三:具体操作新闻策划,实时控制。

步骤四:对新闻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四、任务总结

通过学习新闻策划的具体实施操作步骤,掌握其阶段流程,能够设计策划、实施策划,并能够在新闻活动中正确运用,使新闻活动或报道达到好的效果。任务三 领悟新闻策划的作用一、任务分解

认识和了解新闻策划的作用,了解新闻策划对于整个新闻活动或报道的积极意义,并在新闻活动或报道中完整实现。二、知识讲解

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宣传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新闻报道是经过策划之后才获得成功的。新闻策划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掘新闻价值,突出报道主题。新闻策划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使大家在思想上取得共识,将新闻报道聚集在主题上。二是有利于调动各种资源。新闻策划要求记者在深度报道和新闻的背景分析上下功夫,写出报道的立体感和纵深感,调动现实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国内外的各种资源为报道服务。三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报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记者深入采访。新闻策划是报道者积极主动的行为表现。它是依据报道者对新闻事件和活动的理解与参与,形成一定的报道思路,积极主动地予以反映。经过策划后进行的新闻报道目标任务明确,要求明确。四是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经过策划的新闻报道,尤其是那些对百姓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报道,可以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了解新闻策划的意义、作用。

步骤二:根据新闻策划的作用制订可有效操作的新闻策划方案。

步骤三:据新闻策划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四、任务总结

了解新闻策划的作用,并能够在实际的新闻活动或报道中正确运用。任务四 了解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一、任务分解

认识和了解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在进行新闻策划时避免此类问题,做出优秀的新闻策划。二、知识讲解(一)新闻策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报道策划的时机和分寸的把握不准确;二是报道方式的选择不当;三是报道策划缺乏预见性和应变性;四是报道策划体现出功利性。(二)如何避免新闻策划实践中的误区

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外在表现,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适当的操作方法进行新闻策划,在新闻实践中具有积极意义。在进行新闻策划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避免在认识上和实践中陷入误区:

第一,尊重客观事实,从实际出发。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报道方式的策划,要围绕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找准切入点。

第二,做好新闻策划,有的放矢做到精心选题。对新闻题材做出判断,避免过多过滥。受众关心的是关系切身利益的、感兴趣的、能引起特别注意的、能满足新闻欲,同时能调动起连续收听、收看、阅读欲的新闻报道。

第三,把握合适的时机。从对报道事实的整体上认知,为报道定基调;从评价事实的着眼点上呈现角度;对事实的表述讲究分寸;从事实发生与传播时差上把握时机。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加强策划的创意性,有独特的构思,着重突出选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规模的设计。

步骤二:思考选题,找准方向,传播主体新闻价值观。

步骤三:正确处理和对待选题、话题、热点,把握报道时机。四、任务总结

通过了解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来指导自己的新闻策划。五、《南方日报》“10+1:相约在西部”报道个案

案例简介2000年是西部大开发的宣传报道年。年初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媒体陆续投入到此项宣传报道活动之中。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在西部大开发报道中并非是先行者,却以其形式上的新颖性后发制人,引起社会及业界的极大关注。它联合西部10个省(区、市)的党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贵州日报》《云南日报》《西藏日报》《陕西日报》《甘肃日报》《青海日报》《宁夏日报》《新疆日报》),共同策划了“10+1:相约在西部”的宣传报道活动,覆盖面广,声势浩大,轰动一时,被誉为“东西部信息沟通的金桥”。《南方日报》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和西部省(区、市)党报组成联合采访团并肩作战,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两地记者的不同视角,互为关照,互为补充,紧紧围绕广东与西部的对接点和切入点做文章,具体地展示了广东与西部共同开发、共同发展的前景和方向。从3月29日《东西媒体携手报道大开发(引)“10+1:相约在西部”(主)本报与西部10家省(市、区)委机关报发起联合行动(副)》标志着活动正式开始,到6月13日《相约在西部__情倾大开发(主)本报赴西部采访记者凯旋(副)》宣告该活动暂告一段落,这两个多月内,《南方日报》发稿近200篇,刊出专版8个、专栏37个,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次报道。《南方日报》认为,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西部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东部经济如何挥师西进的问题,它是东西部共同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同时包括了西部地区如何在东部拓展市场及发展空间的问题。因而,“10+1”活动的基本宗旨之一就是抛开就西部谈西部的传统报道模式,将西部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宏观坐标,置于东西部的互动之中来进行观察和认识。2000年4月初在西安举行的东西部贸易洽谈会为活动开始提供了一个契机。会上广东团气势如虹,与西部省(区、市)签约金额突破200亿元,占整个贸易洽谈会签约总额的1/4!《南方日报》就以“200多亿元说明了什么?”为新闻主题和切入口,以高潮拉开此次新闻报道活动的序幕。同当地党报联合采访之后,《南方日报》推出的宁夏专版、新疆专版、青海专版、广东和西部省区领导系列专访和深度报道“西行断想”系列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舆论引导作用。既有西部各省区投资环境、投资政策、合作需求等方面的详尽介绍,又有西部大开发对广东的期望和召唤;既有宏观方面的分析,如经济结构调整中广东与西部产业、市场的对接和转换等,也有微观方面的介绍,如具体项目、产品的合作前景等,由于融进了多种角度,因而显得真实、全面,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深度报道“西行断想”系列贯穿整个西部报道,是《南方日报》的拳头产品。在这组报道中,记者基于西部各省(区、市)党报提供的大量信息,对西部大开发和广东西进的一些战略性问题,诸如产业结构调整、市场转换、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思想解放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扫描和分析。西部各省(区、市)党报则以开辟专栏、专版、联合采访、联合发稿和相互传递信息等形式,与《南方日报》相呼应,充分体现了延伸新闻触角、共享新闻信息资源、优化新闻质量、扩大宣传报道覆盖面的活动宗旨,切实地起到了沟通东西部的桥梁、纽带作用。《贵州日报》《西藏日报》《陕西日报》对广东省华侨城、康佳、科龙等西进企业的宣传,《贵州日报》转载《南方日报》关于“西电东送”工程的报道等,扩大了广东企业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对广东与西部的经济合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案例观察与分析《南方日报》2000年推出的“10+1:相约在西部”新闻报道活动,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创造性地进行媒介联动,创新报道形式。最早开始“走西口”的是《经济日报》的“东人西行”,自推出后不少媒体随之效仿。在《南方日报》之前,《羊城晚报》也推出了广东人走西部的相关报道。但《南方日报》并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表现在这一报道活动创造性地使用了“媒介联动”的报道方式,联合西部各省(市、区)的机关报,借东西两地媒体的不同视角,使西部大开发呈现立体状态,突出地显现了这一报道的“独特性”与“新颖性”,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并且,报社为这一媒介联合行动进行了专门的包装和宣传,如制作专门的栏标、举办采访团西征报道活动的开启仪式等,使这一报道活动声势浩大、引人瞩目。第二,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南方日报》是广东省的省委机关报,对于广东政府、企业非常了解,但是西部地区并不是很了解,仅依靠该报自身的力量报道新闻、讨论问题都会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这也是走西部的媒体容易犯的通病。《南方日报》因此借力,利用西部当地机关报的影响力、信息资源、社会资源及技术设备力量,“四两拨千斤”,以区区两支采访报道队伍共计约四人完成了整个报道计划。并且通过“10+1”的旗号,通过在合作媒体开辟同名专栏,联合采访、联合发稿等形式扩大了《南方日报》在西部地区乃至在全国的影响,巧妙地为自己做了一次公关形象广告,一石二鸟。第三,以“广东视角”做文章,追求报道实效。广东作为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有责任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重要角色。那么,广东与西部省(区、市)的合作究竟怎样体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发”的原则?西部之于广东的商机何在?这些都是广东读者关心的话题。树立广东企业特别是西进企业的形象、提供西部商业信息、激励本地商家去西部淘金是《南方日报》西部大开发报道的中心任务。综观“10+1”活动的近200篇报道,篇篇都与广东关系密切。报道广东之于西部的政策,广东政府、企业、商业机构在西部的表现,西部创业的广东人,对西部地区的报道也是以“于广东有用有利”为信息选择的原则,做足了“广东视角”的文章,使报道针对性较强,实用价值较高。第四,以有效的策划组织与传播机制保障活动顺利进行。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南方日报》的领导层做出了相当的努力。首先由老总出面向各报发出邀请函,邀请各报负责人于3月27日在深圳具体商讨合作细节,并于会后签订协议,用书面形式将合作方式确定下来。活动开始后,记者在前方报道,老总亲自坐镇后方。夜班分配了专人负责该栏目的稿件,并负责向外派记者通报广东的情况、文章在广东的反应、稿件的处理方式及修改意见。这些是活动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最终保障。西部大开发不是一朝一夕能速成的事情,对西部大开发的宣传报道要有长期的战略打算,因此需要一种能持久发挥作用的纽带和机制,以加强东西部媒体之间长期联系和新闻信息资源共享。“10+1”活动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虽然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其展示的效果已足以证明它的价值。“10+1:相约在西部”作为一个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案例,上述经验和特点是很有借鉴价值的。但我们认为,这一报道活动及其成果还有可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首先,对“10+1”活动本身及参与活动的11家媒体行动的报道在总体上表现得不够突出,而这正是本次活动的最大特色所在。如果在报道伊始,将这一活动的设想和方案详细进行报道,同时也在所有参与行动的西部报纸上公开报道,吸引活动所触及地区的读者为报社提供线索甚至参与报道活动,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在新闻报道选题的设计方面,注重了让西行记者讲述自己的感悟,开设了《西行断想》等栏目,但相比较之下,时效性强、现场感强、表现最新动态的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比重不够大。看来,记者虽然到了现场,但对新闻资源的开发还是有限的,这使报道的深度、报道带给读者的可供“思考”的素材也相应受到了限制。其次,《南方日报》组织这样一个西部报道活动,目的是想沟通东西部信息,实现两地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动。但从报道的成果来看,版面上以广东本省信息为主,有关西部地区的信息相对较少,对西部的政策、现状、特别是需求报道得还不够充分,对本报提供的哪些稿件和信息在西部报纸上刊出,也没有反映。其实,由于这11家党报的发行范围都主要面向本省,只有真正从选题、发稿上做到稿源共享、信息互换,让广东的读者更多地了解西部,也让西部的读者更多地了解广东,才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再次,从整体上看,这一报道在形式的连贯性上也有些欠缺。如4月底到5月18日这段时间,“10+1”没有发出一篇报道,在中断之前对此未加说明,5月18日发表《西行断想之九》时也没有就这20多天的中断做解释。此外,这一报道有时在刊出专版时,没有同时在头版做提要或导读,报道在不同版面、不同时期的专栏的栏头时有也不一样。这些细节上的疏忽,不利于提升报道的影响力。我们认为,上述这些问题在新闻报道的策划与运行中是值得注意的。(资料来源: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六、拓展训练

实施“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新闻策划活动。

项目三 新闻采访

【项目摘要】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特殊采访工作。新闻采访前,要确定采访目的,了解被采访对象的有关信息,为采访做足准备,如:进行文献研究,调查背景信息;策划采访全过程,思考采访的时间、地点、提问的问题以及如何与对方交流。采访过程中,学会倾听,懂得观察,掌握采访技巧,调节采访气氛,控制谈话方向。采访后,不拖延,及时整理采访笔记、录音以及思路。本项目意在通过对新闻采访过程的分析,了解新闻采访的具体过程,掌握采访的要领。任务一 采访前的准备一、任务分解

根据某一新闻线索进行采访,需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记者的采访对于采访对象来说,是一种突然闯入的因素,会影响、改变采访对象原有的心理状态与活动方式。因此,采访之前需了解被采访对象的有关信息,提炼采访提纲,寻找采访机会,为新闻采访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二、知识讲解(一)新闻采访准备概述

采访准备是指记者取得采访线索之后、与采访对象见面之前,对采访的人或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打算用什么途径、什么方式与采访对象接触、预计达到什么目标等问题的思考。

采访准备包括:明确采访目的,准备资料,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充实新知识,准备采访提纲和寻找采访机会,必要的物质准备,等等。(二)新闻采访前的资料准备

1.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意义: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提高采访效率,使采访更加深入;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在关键时刻提出精彩的问题;有助于记者在报道中避免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有助于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2.采访前资料准备工作的内容。首先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籍贯、个人爱好、生活经历及业绩等。其次是多了解关于新闻事实的背景资料,既包括新闻事实的历史背景与国际背景,也包括新闻事实的专业知识背景。

3.资料来源:一是查阅相关资料,二是检索相关媒体的报道,三是进行预采访。(三)制订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

采访计划是对整个采访过程的规划,一般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包括表明采访意图、确定采访对象及对前期采访准备的简单回顾。第二部分是计划的主体,包括设定采访的大体顺序和活动安排,采访的手段和方法,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详细的采访计划还包括开场白等。

采访计划的主要内容:一是确定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包括确定采访地点、确定采访时间、确定自己的形象、确定采访的次数、确定采访的方式等。二是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通常情况下,采访比较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多种采访手段的综合运用;采访简单的新闻事件,一次面谈甚至电话中就能解决问题。三是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具体包括明确采访的主要内容、确定进入主题的方式、确定提问的形式、确定提问的顺序、确定提问的态度、拟定采访的开头、过渡及结尾的方式等。(四)创造采访机会

1.合适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合适的场合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适的采访环境,包括该地点的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二是合适的采访语境,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

2.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即想方设法使采访对象对记者的行动表示关注,最终答应记者的采访要求。如果记者始终无法见到采访对象的庐山真面目,迂回战术也能使记者获得足够多的新闻素材,有时甚至比直接采访当事人得到的材料还要丰富、精彩。

3.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在首次采访要求遭到拒绝后,不轻言放弃,明确表示几天后自己还将登门拜访。使用任何可以抓住采访的机会进行采访,让采访对象的一些空闲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4.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记者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有时公开的记者身份反而会使他们得不到采访机会,转换一下角色身份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记者在转换身份时应注意合法性的问题,不能为了采访而与法律法规相违背。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对采访对象的相关背景进行了解。

步骤二:将采访对象与当时发生事件的脉络进行梳理。

步骤三:创造尽可能多的采访机会,或从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人员那里获得信息。

步骤四:做好采访提纲,并且与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前沟通。四、任务总结

在实际采访工作前,首先,要学会搜集被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以及新闻事件的相关人物的关系,梳理新闻脉络。其次,注意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新闻素材,了解当前形势政策,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以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度和新闻应变能力。任务二 采访任务的实施一、任务分解

通过对新闻采访步骤的了解,掌握在采访中各种提问方式和类型的运用,将重要信息在采访中报道出来。在具体实例中感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节奏把握以及与被采访者的交流方式。二、知识讲解(一)新闻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即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二)提问的类型

1.正面提问:基本的提问类型,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

2.引导性提问:提问中“闭和”性问题居多,指的是记者在挖掘事实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3.追问: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目的在于捕捉具体的事实和细节。

4.假设性提问: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法。

5.激将法提问:在对方不愿意回答时采用的强硬的一手,即“正话反说”。(三)提问的方式

1.面对面的交谈:访问的基本方式。在采访比较重要的报道时,一定要找到负责人、当事人、见证人面谈,力争尽量多地拿到第一手材料。

2.侧面访问:访问新闻人物周围的人,从侧面了解新闻人物的事迹和思想。

3.体验式访问:记者深入到现场,目的是写出更好的作品,把体验与采访相结合,实现亲历性表述。

4.书面采访:将提问写在纸条上交给采访对象,或用信函寄给采访对象,然后等待答复。

5.电话采访:记者通过电话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沟通、获取信息的采访。注意提前准备好采访提纲或问题,提问时抓住要害问题,注意聆听被访者的语气和态度。同时做好电话录音。

6.互联网上的采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邮件这种采访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记者采用。当记者联系的采访对象抽不出时间且电话访问不方便时,利用电子邮件事先沟通选题,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四)提问的内容

1.针对最新、最重要、公众最感兴趣的事实,问题要简短、直截了当、具体。

2.不要提模糊、抽象、概念性的问题。问题越具体,越能获得翔实的数字、事实资料。

3.不问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问题,不问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

4.不问令被采访者难堪或显示他愚蠢的问题,不问有成见或偏见的问题。(五)合理分配提问

1.将提问的内容妥当地分配给不同的采访对象,说明采访目的,争取对方协助。与采访对象第一次见面时,记者应当尽快出示介绍信并说明采访目的,得到对方的信任。

2.提问要具体。不要大而空,使得被采访者不知如何作答。

3.把问答变为交流、聊天,可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要学会刨根问底,随机应变,提问要有逻辑性。(六)做好记录

1.心记: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将所见、所闻的真实材料强记心中。

2.笔记:即做笔记的形式。

3.画记:包括新闻照片、新闻录像以及现场作的图画。画图对丰富新闻报道形式有显著作用。

4.录音:用录音机或者录音笔做采访记录。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特别是人物专访常用录音记录。(七)倾听与反馈

1.倾听并鼓励。倾听表示你对对方要说的有兴趣,与人交谈时注意适当运用肢体语言,如点头、摆头、向前倾斜、微笑等,可激发被采访者的表达欲望。

2.运用沉默。遵循“沉默三秒定律”,不要受访者一说完话,马上跳出下一个问题或意见。

3.倾听。记者在采访中要善于倾听,不要随意打断被访者。在问到重点问题时,提高或加强说话次数。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确定提问采用的方式。

步骤二:在采访过程中对被采访对象进行细致观察,包括动作、语气、眼神等的观察。

步骤三: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弄清被采访对象未被挖掘出来的深层次原因。

步骤四:在采访过程中做好笔录,以便之后进行整理。四、任务总结

通过学习新闻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和内容,深层了解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方法。从细节入手,以采访提纲为本,及时发挥。在采访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倾听被采访对象的回答,领会其中的内涵。采访记录细致入微,包括当时的环境以及被采访对象的体态、行为动作等。任务三 采访后的整理一、任务分解

新闻采访的过程不仅包括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提问,还包括采访后对采访内容的总结、归纳整理以及对采访整个过程的反思。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将记录的信息进行整合,按照一定逻辑进行文字呈现,使读者明白所要表达的内容。在回顾采访过程中,对采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二、知识讲解(一)采访后期整理

1.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对采访内容所涉及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将提炼出来的有用信息进行重组、安排。

2.先完成基本框架写作,再加入细节或者相关信息的内容。(二)对采访过程进行总结、反思

1.在采访过程中随时发现材料准备中的不足,及时搜集相关信息。

2.回顾采访提问中出现的问题,包括问题的有效性、提问的方式以及对被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观察。

3.将采访内容或文章中未能全部表述的信息以博客、微博或其他形式与读者沟通。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整理相关采访内容,筛选有用信息。

步骤二: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完成新闻写作。

步骤三:对采访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记录。四、任务总结

通过对采访后期工作内容的学习,掌握采访后对采访内容的处置方式,并对采访过程进行评析、总结。五、拓展训练

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有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研报告,在调研过程中注重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采访内容突出问题并进行详细分析。六、学生作品

朱河村土地流转调研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对农村问题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朱河村作为土地流转的典型,得到了国家级和省级等众多媒体的普遍关注。我们以此为新闻由头,本着实地调研了解的目的,于2008年10月30日来到了正定县朱河村进行采访。通过此次采访,我们发现朱河村在土地流转政策实施过程中,除取得一定成就外,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大家关注。一、采访地点:正定县朱河村二、采访对象:朱河村村委会办公室主任李秋山__________朱河村种粮大户张新麦三、采访主题:农村土地流转现行状况四、朱河村实行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缺少技术人才,缺乏信息指导:一是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二是农业专业的技术人才流失,三是信息渠道不畅通。分析:与以前包产到户相比,土地流转的实行便于承包土地的农民实行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便于农民统一耕种、统一收割、统一买卖,降低投入成本。但另一方面,规模化经营对信息技术的要求更高。据朱河村农民张新麦介绍:“现在种粮最缺的就是信息和技术,我们都没有上过什么学,根本不懂什么技术,而专业的人才根本引进不来,即使引进来了也留不住。”规模化经营对市场信息的依赖性更强。但现在村里对农产品销售和市场需求的信息了解非常有限,他们只是参考上一年的情况来决定今年种什么。市场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影响无疑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风险。只要大家稍加留意就会在中央每年发布的关于农村问题的报告中看到“培养农村技术性人才”、“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这样的字眼。这说明,国家的政策是有的,但为什么还会存在上述问题?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缺乏资金。(二)缺乏资金支持:一是规模经营需要大量资金,二是向金融机构贷款困难,三是国家资金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分析: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培养技术人才和建立信息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据村民张新麦介绍,他在实际耕种过程中发现一亩地需要交纳两百元租金,除此还需要七八百元的种子费、化肥费、收割费等,如果租上一百亩,就需要近十万元。此外,农业生产周期长,一般的农民根本无法独立承担如此高额的费用开支。而农村基层金融体系运行尚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贷款抵押物资。加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够完善,导致许多国家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完善:一是基层组织权力过分集中,村民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二是国家惠农政策的执行存在滞后性。分析: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土地流转这项政策本来是让农民根据自愿、自主、互利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发展各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村委会往往越俎代庖,农民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以朱河村为例,除每位村民分得六分地外,其余的土地作为流转用地由村委会负责承包出去,承包人每年向村委会交纳租金。这不免让村民担心:权利的过分集中,让个别领导把属于集体的土地作为个人获利的资本。

项目四 新闻写作

【项目摘要】新闻写作是将采访中搜集到的信息、材料通过文字写作制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按新闻报道写作的不同形式大致可以分为:消息报道,事件性报道,非事件性报道,特稿报道,人物报道,专题报道。本项目通过具体分析各类报道的特点、方式以及写作格式、步骤的不同,对新闻报道采写的核心技术环节进行解析。本项目在详解过程中,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体裁新闻报道的技巧以及方法,进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任务一 消息报道的写作一、任务分解

了解消息的特点、结构、模式,熟练掌握标题、导语、正文以及结尾的写作方法。学习优秀范文的写作模式,运用到消息写作中。二、知识讲解(一)消息的含义

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新变动的报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二)消息的特征

真:即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新:即时新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已经存在的事实的最新变动。

快:即时效性,是指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

短:即消息应简明扼要、短小精悍,用最精炼的文字描述出新闻事实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这也是消息写作的基本原则。(三)消息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标题是报纸的眉目,消息内容的提要。导语,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揭示新闻的中心,一般包含新闻的六个要素,放在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主体即消息的正文部分,通常是导语部分的具体化,它承接导语,具体、生动地阐述新闻事实,解释、深化导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或回答导语所提出的问题。结语即消息的结束语,有时是一段话或一句话,可省去。

1.消息的标题。消息的标题具有相对独立性,一般由“何人”和“何事”两个要素组成。如:新生军训今天正式开始;我校举行第二届“青春杯”辩论赛;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特点:字少意明,新颖生动,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2.消息的导语。把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第一段。导语包含新闻的六个要素,放在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有三类材料应在首选之列:一是最新鲜的材料;二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三是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来划分,导语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对比式、引语式、提问式等。(1)叙述式导语:简明扼要,直接地叙述消息中主要的事实。例:新华社香港9月17日电昨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设茶会,与数百位长期默默耕耘、为香港回归和繁荣做出贡献的基层人士共度中秋佳节。(2)描写式导语:展示事物的形象和事件的场景。例: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各方的力量、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创职业教育的品牌,我院和东风(十堰)楚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在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的条件下,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经过双方相互进行全面考察和论证,达成了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我院校企合作开拓了又一新模式。1月14日下午,东风(十堰)楚凯公司武汉工厂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揭牌仪式在东风(十堰)楚凯公司武汉工厂(我院新实训楼旁)隆重举行。院长廖世平、党委书记黄凤凯、机械系相关领导及东风(十堰)楚凯公司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揭牌仪式。(3)评论式导语:即对所报道的事实进行评论,揭示其意义。例:中国在体育方面已不再是“东亚病夫”,相反,她正打算在新德里举行的亚运会上取代日本,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体育强国。(4)对比式导语:对一个人或一个事件,与另一个或多个人、多个事件进行比较或对比的导语。例:经济学家们今天说,17日发生在日本中部的大地震已造成近500亿美元的损失,而一年前洛杉矶地震造成的损失为200亿美元。(5)引语式导语:引用新闻人物精彩而生动的语言来揭示消息主体。例:“我现在不是资本家,你最好把我说成是一个商人”,荣毅仁说,“人们称我为资本家是因为我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方式”。(6)提问式导语:先用设问或反问的方式提出某个尖锐、又为受众所关注的问题,然后用事实做简要的回答。例:狠心的年轻父母,你是否想知道被你遗弃的小生命的近况?

最常见的导语形式包括“五w”,即何人(who)、何事(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何因(why)等五个要素。

3.消息的结尾。在一则消息的结束时,经常需要做一个总结、概括、说明或补充,这就是消息的结尾。一般来说,消息的结尾是指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消息的结尾有这样几种形式:(1)总结式。例:20多年的是非终于澄清,冤案终于平反。实践宣布了公允的裁判:真理在他一边。(2)展望式。例:据悉,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解决问题的有关法规即将出台。(3)提问式。例:一些观众说,这出戏真好,给人以启发。我们一些在领导岗位上的同志,是不是可以向唐成学一点什么?(4)呼吁式。例:谷贱伤农。一些农副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势必会伤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此,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4.消息的结构模式。(1)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摆在最前面,稍次要的放在其后,按材料的主次排列。

特点:最重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事实摆在最前面,其他内容是根据重要性程序递减的顺序来安排。(2)时间顺序式结构、编年体结构或金字塔结构。即从头至尾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事实的开头就是新闻的导语,事实的结果通常是在最后叙述,结果出来了,叙述结束。

特点:线索清晰,并且与人们习惯于“从始到终”、“有头有尾”的认识次序相吻合。(3)混合式结构。把倒金字塔与时间顺序两种结构形式结合起来,又称双塔式消息结构。(4)散文式结构。用自由、灵活的手法组织安排材料。

特点:轻松、自由、活泼,具有鲜活的细节描写,有文采。三、任务实施

根据消息写作的特点以及结构,独立完成一篇消息的新闻报道。

步骤一:写标题。标题应包含何人、何事。

步骤二:写导语。导语应包括六要素。

步骤三:写主体。主体结构有四种行文结构。正文中包含直接引语、新闻背景、现场描写等。

步骤四:写结尾。结尾有四种方式可采用。四、任务总结

通过学习导语的构建、行文结构以及语言风格等内容,掌握消息写作的核心技术。五、消息写作范文

以身试弹没人可以指责这个公司的老板没能亲自上公司前线。得克萨斯装甲车公司董事长特伦特·金博尔,拍下了自己在近距离射程内被AK-47射向头部的视频。在金博尔与半自动化武器发出的致命子弹之间,仅有的东西是其公司的一块防弹玻璃。昨日在You Tube网站上公布的关于这位得克萨斯装甲车公司老板令人震惊的视频已经在全球被人们浏览了数千次。金博尔蹲在一块两英寸厚的、汽车挡风玻璃状的玻璃后面,接着枪手直接瞄准他的头部射击了三轮。金博尔距离枪口不超过5米。当然,加固的玻璃阻挡了所有的三轮子弹。该公司的内部人士说,金博尔对顾客一再询问其公司的防弹玻璃是否真的有用感到厌烦了,之后就发布了这段视频。金博尔的血液中充满着冒险因子。据其公司的网站介绍,他的父亲是一名美国政府特工。20世纪70年代,其父在拉丁美洲工作时,有与恐怖分子和绑架者斗争的第一手经验。(资料来源:《防弹车公司老板站在防弹玻璃后,让同事拿着AK-47向其开枪》,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1年9月2日报道)点评:标题准确而精练。导语仅仅一句话,22个字。其简短源自记者将新闻要素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即“谁——公司老板”、“干了什么——一件与上前线一样的壮举”。至于到底是何公司、老板姓甚名谁、做了什么事堪比上前线一样光荣……这些要素均没有在导语中交代。导语的一个功能就是吸引读者想接着看下面的段落。第二自然段开始补充导语中留下的悬念:公司名称、老板名字、具体干了什么事。它没有一下子把事情抖落干净,而是用了两句话:第一句抖了个包袱,令人大吃一惊;看了第二句才长舒一口气。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防弹玻璃多厚?射击距离多远?第三自然段回避了立即回答这些疑问,而是转而告诉读者信息来源:You Tube网站上的一段视频,很受关注。第四自然段才开始回答第二自然段遗留的问题,详细地介绍了测试的经过。第五自然段交代了老板金博尔冒险亲自演示其产品特性的原因:顾客半信半疑,他心烦了,索性做给你看。结尾三句话是新闻背景。读者可能会疑问:这个老板为什么冒险?万一出危险不就后悔莫及?换一种方法不行吗?比如射击一只动物或者物体同样可以验证其防弹玻璃的质量。这三句话正是为了释疑解惑的,让读者看了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老板有家族“遗传”的冒险因子。让读者看了新闻之后没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这正是新闻背景的作用。看上去寥寥几笔,似乎一蹴而就的短消息其实有玄妙的技巧。如何组织材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需要什么,删除什么,需要思量。短消息看似不起眼,其实正是因为言简意赅、言近旨远而需要更高超的写作技巧。六、拓展训练

针对大学生“体验省情、服务群众”实践活动,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消息。采访深入的同学,可以做延伸报道,展现大学生们在基层、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发生的故事,展示他们的成长和收获。任务二 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写作一、任务分解

通过对非事件性新闻定义、特点以及写作方法的了解,掌握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规律,从问题、故事、人物出发,对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有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二、知识讲解(一)非事件性新闻的定义

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是渐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二)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新闻发生的时间是一个时段,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形成的,而不是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里发生的。

2.从空间上看,新闻发生的地点是多个,而不是一人一事一地。

3.从事件上看,新闻是由多个事件组合而成的,或者是多个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或本质。(三)非事件性新闻报道方法

1.把问题“拎”出来。有些非事件性新闻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平静的状态,但平静中有危机、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有时反映在多个地方、多个事件上。把问题“拎”出来,就会一石击起千层浪,就会成为读者关注“事件”。__(1)抓住人们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拎”出问题的实质。(2)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潜在问题,让其浮出水面。(3)关注热点、难点、焦点,由此及彼,让冷问题热起来。

2.把人物“拎”出来。非事件性新闻里有人物,其人物往往是一个群体,甚至是一个不确定的广泛群体。非事件性新闻的事件化报道,可以将其中的特定人物“拎”出来,从特定人物活动入手,将其事件化。__(1)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人物及与人物相关的事能够体现新闻的主题。(2)有一定的戏剧性和悬念,一开始就能抓住读者。(3)有一定的新闻性和接近性,最好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是读者身边的人物。

3.把故事“拎”出来。非事件性新闻里有故事,把故事“拎”出来,从故事入手,可以先声夺人,引导读者往下读。

如何在非事件性新闻里寻找故事的素材?(1)“点”上有故事。非事件性新闻的“面”是由许多“点”构成的,“点”往往容易成为“事件”的由头和载体。《河北日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推出纪念特刊《激流岁月》,共10期,每期4版,讲述对推动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节点和事件。(2)背景里有故事。背景对比,容易提升新闻的价值,也容易产生新闻故事。获“中国新闻奖”的《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通过与60年前26.94米的高水位武汉三镇成泽国的对比而有了故事。背景对比让故事更具有曲折性和戏剧性。(3)原因里有故事。非事件性新闻形成于一个较长的时段,处于一种潜在的动态变化中,同时又具备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向。它的形成有着种种因素,有正向的即推动事物发展的因素,也有反向的即阻碍事物发展的因素。战胜阻碍因素,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战胜阻碍因素,有矛盾和冲突,有戏剧和曲折,形成了“故事”。《随州艾滋病防治创出“中国模式”》是一条反映随州各级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对艾滋病感染者进行“综合关怀”的新闻。为什么要进行“综合关怀”?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个艾滋病患者的遭遇深深地打动了一名医生,这名医生便开始“综合关怀”的构想和实践,并且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这条消息将这名感染者“感动医生”的故事“拎”出来放在开头,让这条消息开门见“故事”。(4)记者参与有“故事”。从表面上看,非事件性新闻是静态的,但从深层次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故事”。记者的参与,便可以让潜在的“故事”浮出水面。《随州日报》报道的《暗访“许半仙”》《春耕时节访农家》等,就是通过记者的亲历、目击、暗访,“制造”出“故事”。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从时间和空间上对非事件性新闻报道进行分析。

步骤二:掌握非事件性新闻报道采用的“拎”出来的方法。四、任务总结

通过对非事件性新闻特性的了解,掌握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熟练运用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过程中常用的基本方法。五、非事件性新闻报道案例

中国离婚率持续增高婚姻指导师行业兴起记者从中国全国妇联人才开发中心培训部获悉,一项旨在培训婚姻家庭指导师的课程今天开始在北京正式开课,这将为北京培训第一批职业从事婚姻家庭咨询指导领域的专业人士。今年5月18日,中国民政部发布的《200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从2002年以来,中国离婚率一直呈现持续走高之势。去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178.5万对,比上年增加12万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离婚率升高是所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本来爱情、家庭关系讲求的是一种奉献的公有关系,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过程中,包括婚姻在内的人际关系凸显的是一种市场条件下的交换关系,在婚姻关系中金钱物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市场交易法则自然破坏了家庭关系的公有基础,离婚率当然就升高了。夏学銮说,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压力增大,人们期待有个安乐窝,有个温馨的家,结果回到家里以后,家庭双方变成一个交换关系,所以对婚姻角色的期待不能实现,家庭于是变成了一个战场,离婚率就增加了。夏表示,离婚率增加并不是人们不要婚姻,而是期待更好的高质量的婚姻。但现实情况下,在市场经济交易法则的冲击下,这样高质量的、传统家庭的婚姻关系很难找到,再婚的质量一般也不会高。夏学銮认为,家庭婚姻指导师能对巩固家庭婚姻关系起积极作用,比离婚咨询师要好多了,前者是带有积极取向的。今年早些时候,家庭婚姻指导师培训项目已经在广州、上海等中国的几个大城市落地开花。全国妇联人才开发中心培训部主任宋光解说,“该培训以共创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为举办宗旨,全力打造婚介咨询领域的专业人才来指导和维护我们的婚姻”。一些人口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离婚率呈U字形分布,即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和文盲半文盲人口的离婚率都比较高,而中等文化水平人口的离婚率则比较低。据负责本次北京培训班的王凯民介绍,北京第一期婚姻家庭指导师培训班已经招收了十多名学员,其中女性居多,其培训课程设置中,三分之二侧重于心理学方面,三分之一侧重于法律方面。据了解,目前婚姻家庭指导师咨询指导的收费标准为每小时300—800元。(资料来源:孙宇挺《中国离婚率呈持续增高婚姻指导师行业兴起》,http:www.sina.com.cn/c/2006-06-04/08209112889s.shtml)六、拓展训练

教室资源紧张,针对学生私自占用自习座位的现象,完成一篇新闻稿件。文章要满足非事件性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任务三 特稿报道的写作一、任务分解

通过对特稿定义和特征的了解,掌握特稿这一新闻写作体裁的写作规范以及方法,以讲一个好故事为核心特征,追求精致。通过阅读优秀特稿范文,掌握细节描述的方法,领会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二、知识讲解(一)特稿的定义

特稿,是近些年来在新闻写作中兴起的一种新文体,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新闻写作门类。特稿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透彻的报道。《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份推出《冰点》特稿专栏;1996年四川《华西都市报》率先成立特稿部,开辟专门版面刊出特别报道;《南方周末》在近两三年注重特稿这一表现形式,探索中国式特稿的写作,涌现出以南香红等为代表的、以写特稿见长的记者。(二)特稿的特征

1.事件故事化。《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认为,特稿是篇幅较长、最接近文学的新闻文体,其线索(或关键人物)明晰而所涉复杂,主观认识在其中,且包含了文字的历险和涉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高钢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及讲好一个故事,是对特稿的最高要求。”

特稿首先是一个好故事,真实是特稿最重要的不可缺失的本质;它是一种非虚构的新闻事件,以故事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特稿这种故事化模式考虑到了受众的心理,因而比宣传说教模式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完成传播信息的使命。

特稿采用故事的形态,将新闻背后的新闻展示给受众,给受众以启示、解释。它剖析事理,切中时弊,直击要害,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冰点、盲点问题展开深入和详尽的讨论。不仅是新闻信息综合全面的告知,而且是生动传神的表现,力求融新闻性、故事性、深刻性于一体的一种新闻文体。

2.故事细节化。特稿写作与新闻写作相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重视细节写作,精彩传达事实。细节是特稿的主要事实,逼真描写细节,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为受众营造想象空间,深深打动人心,这正是文字的魅力。纯粹图像的报道,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所有的细节描写建立在真实基础上,借助文学的手法,但没有超越新闻真实的范畴。细节必须是准确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任何一个不准确的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整篇文章的可信度。特稿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尽量还原现场,不允许想象,少用形容词,应当用最准确的动词,准确、连贯的动词对细节的生动和传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细节是冷静、客观的,作者的感情一般隐藏在细节之后,而不直接表达出来,这也是一种“藏舌头”的方法,通过细节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实现事实让细节说话。细节描写比直接用概括性语言效果要好得多。

3.以小见大。特稿打动人心的地方首先表现在题材选择从小处着手,将时代背景下的大问题以微观角度来剖析,注重新闻的题材与时代背景的结合,避免空泛的说教。如《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的创刊号文章《最后的粪桶》,讲述北京返城知青淘粪工人的生存状态,真切地表现了为都市喧嚣与冷漠所遮蔽的善良情怀,以及他们的自尊与敬业精神,引起很大的反响。选择读者真正关注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发掘报道题材,表现“小人物,大问题”,在题材选择上着重具有普遍关注、普遍阅读兴趣的题材,人物很小,但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很大,社会辐射力很强。(三)怎样讲好故事

1.细节的选择。特稿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是为主题服务的,用来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细致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增强报道的现场感。精彩的细节描写,在经典的特稿作品中很容易找到。《她把所有的15万美元都捐给了一所大学》中写到麦卡锡如何节俭:“她的《圣经》已经破烂不堪,她就用透明胶将它粘住,以防《哥林多书》掉出来。”这样的描绘令人惊叹:一个生活如此简朴的老人,却将15万美元的巨款都捐给大学,她的心灵是多么美丽。

2.细节描写的层次递进。特稿中选用具有递进关系的细节反复加深印象,层层地剥开,事实也在这层层递进中突显出来。2003年度普利策特稿类获奖作品《恩里克的旅程》读起来像一部悬念迭起的惊险小说。特稿中采用小说的叙述格式,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平淡,通过埋伏笔、设悬念抓住读者。特稿的标题制作和文章开头的五六百字,要使读者产生阅读惯性或阅读悬念。如特稿标题《世纪末的弥天大谎》,就使读者有阅读欲望。特稿是新闻的展开,这种展开必须借助文学或小说的手法为整个叙述搭起一个好的结构框架,它可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也可能有意安排一个戏剧性的开篇,抑或是一段精彩的对白。

对于特稿而言,必须在准确基础上达到完美、丰富、多维度、立体化,通过重视细节的写作、悬念的设置、小说的形态讲好一个故事,这是一个表达方式的问题,这也是特稿打动人心的地方。

特稿以其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主题,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运用立体化的报道手法,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现其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但是特稿不是虚构的故事,它不是小说,它永远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向读者娓娓道来的一种新闻叙述方式。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从细节入手进行特稿新闻的写作。

步骤二:通过细节的选择,以及细节的层次递进方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描述。四、任务总结

通过对特稿这一新闻体裁知识的了解,掌握特稿的特征,完成特稿的写作。注意应从细节入手,贴近生活,反映时代主题。五、范文分析

盲艺人的乐与路一群被邀请到北京舞台上的太行山区的盲艺人,在这个秋天引起了音乐圈的震动,人们惊叹:“阿炳”还活着。他们是大山里最活跃的一群,但也是最封闭的一群。民间艺术被传承的过程里,他们同时播撒了快乐,给乡亲,也给自己。音乐成为他们生存的唯一理由,也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2003年10月10日下午,一群太行山的盲艺人来到了北京,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厅举行了首场演出。操办这次演出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说,他在太行山听到这些盲艺人演出的时候,感动得“涕泪滂沱”,在残破的古戏台的房山下,“听到了真实的歌声”。于是有了这些从没有走出大山的盲人们的北京之行。北京之行赢得了赞誉,但所有人都感觉到了,这群盲艺人的舞台,其实还在太行山。11月10日,我们走向左权县的太行山深处,踏上了追寻盲艺人太行山足迹的行程。同行的有本报摄影记者王景春、《华夏时报》记者刘红庆。11月11日桃园村“盲宣队”来了盲人宣传队究竟在哪里?前一天夜里左权县文化局打听的结果是:一支在县域的南部,一支在县域的东部。我们先奔向东部。拐儿镇,一个枯干萧瑟的崇山峻岭中的小镇,一座牌坊,一条街,一棵老槐树,槐树上缠着红布,下面摆着香炉,有人祭树。拐儿镇没有什么名气,但它所辖的一个村赫赫有名——那个把地球打穿都不会打出水的老井村,电影《老井》的拍摄地。一群羊从山坡上漫下来,站在羊群中间的羊倌高声回答我们的问题:“看见哩,夜里(昨天)从那边山路上过哩。”羊鞭向远处的群山一指。一群牛慢吞吞地要过公路,牛倌的样子相当兴奋:“吃罢早饭,他们在过河,往那边去。”手里的棍子指向更远的群山。拉煤的拖拉机被拦了下来,一只乌黑的大手从马路左边的大山移向右边的大山——这一次消息非常确实,他们正从上五指村走向桃园村的路上。我们发现,大山里的人没有一个不认识他们的。太行山的雪突然就落了下来,密密地扑向人的脸。很大的山,很深的河谷,乱石丛中很少的一点田地。小路随着山势弯曲上升,一个村庄悬挂在高高的山腰上。他们就出现在桃园村后的乱石丛生的小路上。前面两个挑着担子,后面两个背着捆成方形的行李,一根棍子牵起两个人,另外的手搭着前面人的肩膀,串成一个长串。他们仰头向天,脚尖轻轻地颤抖着试探之后,身体的重量才落下来,细长的导盲棍碰在乱石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盲人串起的队伍拐过一间屋角,走在最前面的人陷进了泥里,沉重的担子从右肩换到左肩,拔出了脚,但不知向何处落,一个村民把他们引出了泥水。“盲人宣传队来了!”小孩子们跑起来,几只狗吠起来,端着饭碗在街头吃饭的人围了过来。

千家饭《桃花红杏花白》是盲人们最爱唱、山民们最爱听的一首左权民歌,据说被写进了中国高等音乐学府的教材。就像歌里唱的一样,当某个季节来临的时候,一群盲人就会准时出现在远远的山梁上,融入一个小山村的夜色里,搅得小山村活跃一阵子,然后这热闹在匆匆的一夜之后就消失了。等一年之后的这个季节,再一次出现。这样的习俗,维持了将近一个世纪。桃园村小学的天井里,一群村民围了上来。“8月就该来咧,咋才来?”“山上落雪了,受罪哩,担那么重的担子。”“山路可不好走吧,啥时演?今晚住不?”“演咧、演咧,吃了饭就演。”盲人们用双手试探着,摸着一块石桌,放下担子,一边擦拭着汗水,一边应答着。82岁的张世和拄着拐棍、披着棉大衣出来,他走到年龄最大的盲人王贵明跟前,大声地问:“七十几了?”“七十五了。”双目已经干瘪成深洞的王贵明回答。“该歇了,该歇了,受罪咧。”王贵明把耳朵朝向张世和的方向,脸微仰着,笑而不答。张继续聊着他背驼了耳聋了眼睛也不好使了,身体比不上王贵明了,他们显然是老相识。“咳!一年听一次,听了七八十回了。”张世和说他两岁时听盲人唱,年年不落。而王贵明来这个村演唱,也已经五十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世和曾是桃园村的书记,盲人们来了都是他招呼,“早先是给一碗饭,再后来是给点钱,从十块二十块到七八十块,吃千家饭,进千家门,可怜的嘛。”张世和的话里满是沧桑和感慨的味道。一个穿天蓝色制服的中年男人出现了,是村里的会计郭秀林,四个盲人里唯一有一点点视力的药成江迎上去,两人说了几句话,走了,一会儿又回来,带来了现任的书记,开了一间村办公室的门,里面没有火,很冷。这里显然是村里唯一的公共场所,左边是一排村办公室,右边是村小学,前边是一个破旧的戏台子,黑洞洞的。盲人们站在这个院子里,跺着脚,搓着手,他们不愿意进那没有火的办公室,也不进那有火的屋子——那是一间大屋子,一半辟成教室,一半是老师的宿舍,盲人们显然保持着某种自律、矜持和自尊。五个盲人,加上我们——三个记者,这个队伍就是八个人,会计郭秀林拦住站在门口的人家,商量安排饭食。村里把这个叫作派饭——不给钱,但会计会记账、算工。他问了七八户人家,有一户人家不愿意。一家只能安排一个人吃饭。这天中午,52岁的盲艺人陈玉文吃的是山药蛋剥利(音,山药拌面粉蒸出的一种食物),吃饭前他坐在火炉旁的小板凳上睡着了。70多岁的女主人看到他冷得哆嗦,忙捅旺了炉火,直到饭好了才叫醒他。太行山里的农家,冬天为了省柴火,不管有几间房,一家人的全部生活都集中在一个屋里,一张大炕睡全家人,一个小铁炉又做饭又取暖。老太太说她是从大山的另一边嫁过来的,出嫁前在山那边听盲人唱,出嫁后在山这边听,小时候在爹娘怀里听,一年一年地就听到七十多了。“山药蛋剥利”盛在碗里发灰黑色,看起来山药多白面少。陈玉文的碗始终不离嘴边,他说这种饭很好吃。筷子在里面无目标地扒拉着,吃完一碗,老太太从他手里接过来,装满,双手递到陈玉文的手里,为了陈玉文,她还特地下了点挂面。这天的午饭药成江吃的是挂面,张林庆和一名记者吃的是薄面饺,刘红权吃的是捞面,王贵明吃的是抿疙斗(一种杂面食),另两名记者吃的是包子和鸡蛋汤。这就是老支书张世和所说的“千家饭”吧,不管到谁家里,碰到什么吃什么。

讨钱午饭后演出在学校的院子里进行。村长和会计从办公室里搬出一张桌子两张长条椅,盲人们把乐器一件件地摆上桌。学校老师放了孩子们的学,村民们慢慢汇集而来。“打镗——”药成江高叫一声,“咣”的一声铜锣敲响。张林庆的残臂上挂着锣,药成江把鼓挂在脖子上,陈玉文一手持镲拍向桌子上的另一只镲,一手持鼓槌将一只鼓敲响。如天上滚过的一阵暴雷,整个屋子震得发抖。“再打一遍镗——”这是向全体村民发出的召唤令——演出开始了。唱了三个曲子演出就结束了,桃园村不是今天的重点,这一天,盲人们的晚饭和睡眠在大山更深处的后板峪村。离开的时候,钱讨得不太顺利。双方在讨价还价,都有些尴尬。桃园村盲艺人们要的是150元,村长说太多了,给100吧,村里今年收成不好,没有钱。盲人们坚持说去年也是150元,今年不能少了。双方站在学校院子的一角,小声商讨。盲人们的代表是药成江,其他盲人也都停下手中的活,静静地立着听。“我们刚刚出来,就少这么多,以后的村就没法要了。”盲人们帮腔。最后是村长让了一步,盲人们也让了一步,药成江眼睛贴在纸上,艰难地开出了一张收据:130元。村里看样子确实很困难,村长是个忠厚老实的人,没说假话。会计拿了借据到村民家借,走进一户人家,向一个老妇说了一阵子,老妇人转身进了里屋,关上了门,好半天才出来,手里拿着60元;另一户人家回答得挺干脆:没钱!会计又进了两家门,才借足了130元。药成江把几张纸币对着太阳贴在眼前仔仔细细看了个遍,又把它递到张林庆手上,张林庆一张一张地摸过,又传到陈玉文手里再摸了个遍,才递回来。药成江解开棉衣扣子,把它们揣进贴肉的口袋里。药成江说,当钱攒到500元的时候,他就会存进信用社里。一年300多天游走下来,盲艺人的每月三五百块的活命钱就有了。他们甚至还给老得走不动的盲艺人发退休费,50元、100元的。“很多村子说,明年别来了,农村费改税后,村上更拿不出钱了。”药成江说。越来越多的村民已经不再稀罕盲艺人们的演出了。11月11日后板峪村“保爹”们“走,走哟——走,走哟哎……”盲人们再一次串成串,踏上青石板的小路,他们仰头向天高声呼喊着,不是向某个人,而似乎是向整个村庄告别。没有人应答,但有男男女女、老人小孩跟着他们移动、相送。村口,山路,转弯,人群消失,大山扑面而来。四公里曲曲折折上升的山路和一条乱石丛生的干枯河连接着三个村庄——桃园、板峪、后板峪。板峪村是明天返回时的午餐地点,所以当路过这个村子的时候,盲人们没有进村。后板峪村窝在大山深处,四面的山合拢而来,围成一个深“井”,村民的住房高高低低悬挂在山壁上。就像远方的游子回家一样,盲人们熟门熟路地沿着一条高陡的石板路上去,拐进一条窄巷,进了一家大门。大山里的天是一下子黑下来的,白雪在院子里金黄的玉米垛上闪光。“来咧,来咧,咋这晚来?快进屋。”院子的东厢房打开了门,有人引着盲人们上台阶,进屋,放下行李。这是村保管员的家,那是一个黄头发黄眼睛的小个子的男人,他很快就往各家派饭去了。一群一群的媳妇们往屋里挤,叽叽喳喳嘻嘻哈哈互相打趣。“饭好了。”不断有媳妇推门进来,盲人们一个个被领走。“亲家呢,我的亲家红权呢?”一个妇女进来找,盲人们忙说红权病了没来。原来刘红权是这个妇女的孩子的“保爹”,也称作“亲家”。乡里的孩子体弱多病担心活不了的,都讲究找一个保爹,这个保爹要是残疾人,离本村越远越好,最好姓刘(取“留”字意)、姓陈(取“成”字意)。乡民们认为残疾人阎王爷是不要的,命硬。孩子的命再不好,有了残疾人做底,就坏不到哪里去。保爹来到,会被隆重地请到家里,享受到“上盘”(炒菜)的待遇,晚上可以睡在干亲家的热炕头上,盲艺人们每个人都当着七八个孩子的保爹。

光棍苦晚饭后的山村完全陷入了黑暗,雪停了,山风更加凛冽。废弃的学校的教室里吊上了一只巨亮的灯泡。“哎,红权呢,他咋没来?”“病哩。”刘红权是这支队伍里的唢呐手,主唱。大家很喜欢他,有人提到他唱的《光棍苦》。“那就是个光棍嘛,34岁还没混上个闺女。”黄头发的保管正推门进来,一个媳妇指着他说,大家“哄”地笑起来。“光棍多呢,山大哩嘛,没有闺女愿意嫁来。”“混闺女”是乡民们的方言,意思等同于找对象。“林庆,你走的地方多,唱的地方也多,混不上闺女,也能混几个寡妇吧。”众人大笑。在一旁一直沉默得像一块石头似的张林庆忙说:“混不上,混不上,谁跟一个瞎子跑嘛。”这支分队的五个盲艺人中(包括生病的刘红权),只有75岁的王明贵娶过媳妇,其余的都是光棍,整年游走于乡里,背上的行李里背着一年四季的全部家当。人,越来越多,烟草的味道也越来越浓。开场白之后的第一个曲子,唱的是退耕还林,一对小夫妻,为退耕还林发生的一场小口角。张林庆一开口,引来一片笑声,他一边用残臂打着梆子,一边用尖细娇媚的声音模仿女子。陈玉文张开大嘴刚一唱,假牙就要掉下来,他赶忙用舌头抵上去。观众很快就发现了,每当牙掉下来的时候,他们就放肆地大笑一次。一曲唱罢,黄头发的保管准时出现,提着一只壶三只大碗高叫:“茶来了!”尽管是白开水,盲人们还是觉得受到了很好的礼遇,兴致高起来。“别喝了,”一位盲人小声提醒,“喝多了晚上要尿!”孩子在母亲的怀里睡熟了,演出在乡民的热情中继续。夜越深,所唱的也从“宣传”内容转向乡俚的戏谑、幽默。板胡的高音吱吱呀呀地扭在一起,二把弦单调的鸣叫刺人耳鼓,锣的声音急急嘈嘈,人们越来越兴奋。《双满意》唱的是一个光棍和寡妇的故事,光棍愁着没有人爱,寡妇孤单没人怜,两个人玉米地里相遇,都有心思,却扭扭捏捏说不出口。不知道一群光棍们唱这个故事时是什么心情。“盲宣队”总队队长王玉忠结了婚,找的就是寡妇,带来两个孩子,又和他生了一个女孩,五口人已经过了十多年。两年前女人得了子宫癌,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大孩子没考上大学,王玉忠正在让他复读,决心供他上大学。第二个孩子现在正在上高中。小女儿在北京打工,给人做家务。家里的两亩地无人耕种,全家的主要收入完全靠他走乡串村演出。75岁的王贵明也有家室,那是旧社会“说下的”,也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再有就是已经死去的盲人喜兆娶过亲,但娶的是个智障者。喜兆是吹唢呐的,攒了一点钱,30多岁时娶了“疯桂珍”。“疯桂珍”成天涂个大花脸、扎个朝天小辫在街上被人逗着,不停地舞蹈不停地唱:“黑狗跳,黄狗叫,花狗咬掉喜兆鸟。”喜兆为她买了好看的衣裳,两人却没法过夫妻生活。运气好的也许能娶到寡妇,要不然就是找一个傻子或者残疾者,不愿凑合的,就得打一辈子的光棍。“正月里梅花开,花开人人爱,光棍有心采一枝,拿回家里没人戴……”“十二月一年了,大小人都说过年好,案板上家家响得叮叮当当,有老婆的人家吃饺子,光棍只有面条条……”曲调反反复复吟唱着光棍一年十二个月的苦日子。有父母的盲艺人跟着父母过,没有父母的傍着哥姐过,52岁还跟着哥嫂过的陈玉文说,好在自己还能挣钱。“光棍和寡妇合了吧。”曲子唱到最后,光棍和寡妇同声合唱。演出到了高潮。11月12日路上

寻找另一支小山村早晨的饭都差不多,小米南瓜稀饭。吃过饭后讨钱讨得很顺利。后板峪村的演出,报酬是100元人民币。“这是老规矩,村子小,年年一百。”当盲人们离开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等在村里唯一一块半个篮球场大的平地上,人们一直送到村口,看着盲人们拐进大山里。我们就此和这支盲人告别,去南部寻找另一支盲艺人。下午6时到达桐峪镇,一打听,盲人们就在桐峪村。桐峪村紧挨着桐峪镇,是一个有1500多人口的大村子。这里被称为左权的“京广线”,经济相对发达,村民们自然“开化多了”。11月13日桐峪“鲁艺”的根上武村每年6月20日开始是要连唱四天大戏的,请的是大班子,唱晋剧、上党梆子,连唱八九场。当王玉忠领的那支盲人宣传队从桐峪村步行一个上午来到这个村的时候,这个坐落在半山腰的小山村正热闹着:一天以后,一家人家要娶媳妇;两天以后,另一家人要送葬。吹吹打打的喜丧班子早都准备好了。全村唯一一条笔直的200米长的街道上支着几口巨型炉灶,大锅里煮着海带,炸着油豆腐,洗碗的水流得满街都是。人来人往,小孩们兴奋地窜来窜去。盲人们先到村办公室院子里放下行李,这是一个大而整齐的院子,院子的正中心是一个高大的砖砌戏台子。两边是整齐的平房。这里显然也是村民的公共广场。“样式太老了,准备拆了重盖。”村长指着那座看起来有些历史的戏台说。“每年的大戏,村里是要花上万元的,这里的人‘好这口儿’,除了村上请的,各种班子常来常往,谁想听谁就凑钱。上武是抗战‘鲁艺’所在地,当年文艺人才汇集,留下了根。”村长说。

一场热闹盲人们午饭就安置在那几口大锅旁——一顿白水煮面条。就着吃饭的饭桌,演出不一会儿就开始了。王树伟的唢呐刚要吹响,人群中突然发出“哄”的笑声,一个穿着大红衣服的女疯子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开始手舞足蹈地唱歌跳舞。人们的眼睛随着疯子的跑动而飘忽,人群里一会儿是哗笑一会是惊呼声。显然疯子更能吸引眼球。只有盲人们没有动,两只笙的音调好了,各种铜器在桌子上各就各位,王玉忠的断臂上绑牢了弓子,王树伟的腿上绑好了镲,三弦抱在了怀里。他们开始脸向着天歌唱,似乎只唱给自己听。他们的情绪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们似乎不管有没有观众,也不在乎观众的态度,只唱心中的歌。刷碗的妇女刷着碗,大锅里继续煮着食物,人们会停下手中的活听上片刻。热闹的人群里,又出现了流着口水的智障者,一个哑巴孩子和一个盲人,哑孩子好奇地摸着盲艺人们的乐器,脸上表现出无比的快乐;那个盲人则蹲在稍远一点的墙角,摆开了算卦的摊子。这个村子的所有东西都因为婚礼、葬礼和盲艺人的到来而展示到这条街上。据说当年“鲁艺”的很多东西都散落在了民间,一个老百姓家的门板就有可能是一位大师的作品,有很多人来这里凭吊;也有很多文艺演出团队来到这样比较富裕的村子,挣走一把一把的钞票。盲艺人们演出结束,还要去下一个村庄。钱算得也很痛快,160元。盲人们背着行李离开村子的时候,没有人相送,也没有人注意,一团团的人群还在那里忙碌着自己的事,孩子们围着疯子窜来窜去。那条路笔直,一下去,是一条黑烟腾腾的公路,一辆辆卡车穿梭往来。村庄的下面是左权县煤炭出境的咽喉——上武煤站。五个盲艺人串成的蹒跚而行的长串,一上马路,立即被鸣叫的卡车惊得乱了阵,慌乱的躲闪当中,一阵黑烟将他们完全吞没了。(资料来源:南香红、王景春《盲艺人的乐与路》,《南方周末》2003年11月27日)点评:《南方周末》特稿中存在冲突的形式。冲突是新闻的核心,惊世骇俗、轰轰烈烈当然是最接近“新闻性”。但在重大热点题材上,《南方周末》特稿关注的多属于“弱冲突”或“隐性冲突”的范畴。特稿之所以称为特稿,不仅仅是因为文本的写作,特稿更多的是需要对新闻的洞察与发现……一般的新闻记者,像追着球满场跑的运动员,而特稿记者似乎要站得离事件远一些、高一些,以便能够在纵横各方面为事件定位。也许在日常报道的记者都离去的时候,特稿记者才出现在现场寻觅,寻找真正的东西。日常报道的记者有时候会像是一团扑向新闻的火,但是特稿记者就像是在穿越一条通道,前方只有微弱的亮光,特稿记者心里明白只有耐着性子不断向前开掘才能寻找到光明。在一些别人不关注的陌生领域发现一些对社会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从凝固的历史中发现重大的新闻,从流动的生活中发掘历史的蕴含。(资料来源:《南方周末》前记者南香红2005年10月27日在“《南方周末》与‘中国式特稿’——南香红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六、拓展训练

写一篇事件特稿或人物特稿,要符合特稿的基本结构和要领,从细节探究现象原因。任务四 专题报道的写作一、任务分析

通过对专题报道定义、格式和写作方法的了解,掌握专题报道写作的具体步骤,并精确分析专题报道所需材料。对材料可进行梳理归纳,以更好地运用到写作中。好的专题一定是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一定是带有明确的编辑工作意图,某种意义上也是观点先行——不是说还未采访就下结论,而是编辑、记者在提出专题选题的时候已经做了深入的思考。当记者做了足够的案头工作之后,采访的效率就会很高。二、知识讲解

专题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美国新闻界认为,“专题报道是媒体深入时代的表现。进行专题报道的记者使报纸读者及时了解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以及他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对现在产生什么影响。”专题报道成为媒体向受众揭示其生存环境变化的深层原因、现实影响以及未来趋向的主要报道手段之一。专题报道有自己一些专门的技术规则。专题报道是从不同角度对新闻进行解释与剖析的系列报道的组合,它是围绕一个报道主题而由数篇独立成章的报道组合而成的报道集群,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新闻的主题进行描述、分析与说明。专题报道适用于重大的、复杂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一)专题报道的定义

专题报道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具有典型意义和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人物、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进行记录、调查、分析、解释、评述等,深入系统而又生动反映其发生、发展、结果及影响的全过程,揭示主题的深刻意义。这种报道类似报纸、广播的通讯这一新闻体裁,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各大门户网站追踪报道的主题。(二)专题报道写作步骤

明确报道主题——切割报道角度——归类报道素材——选择报道形式——形成报道集群。(三)专题报道的格式____

本报(或刊)讯(空一格)记者某某报道(可以写上)(正文)第一段要出现被报道事件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事件。最后进行总结。(四)如何写专题报道

在这里,我们看到新闻信息的开发至少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新闻信息的核心层,即信息本身;第二层是说明层,也就是背景,起衬托说明作用;第三层是外界的评价层;第四层是受众的认知层,这就进入了解读;第五层是原始新闻信息的延伸或扩展,实现价值扩张。

1.善于分析材料。由于综合性新闻不受某一具体事物发展的局限,可以在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里,广泛地选用材料,游刃空间较大。(1)把杂乱纷繁的素材系统化。综合消息涉及的范围广、方面多,材料也就非常丰富。面对这大量的材料,作者一定要善于分析。写综合消息,要把材料分类排队,然后加以分析,弄清楚这材料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说明本质的、哪些是只说明现象的,哪些是新鲜的、哪些是陈旧的。分析出这些材料之间有些什么联系,能够说明一些什么问题,然后进行归纳、综合,提炼出大观点、小观点,使繁多的素材系统化。(2)把报道的事实与全局联系起来。在分析材料的时候,把这些材料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起来,既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报道局部,又从报道局部反映全局。这里讲的局部,对综合消息所报道的范围来说,又是一个“全局”。(3)把好的和一般的各类事实进行归纳比较。在分析综合材料时,突出综合性。专题新闻既不是对一人一事的报道,也不是面对庞杂的材料有闻必录,统统写进消息中,而是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事件,归纳综合成一个有机体。这种综合,是围绕分析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对众多的单位或众多的事实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把好的和一般的各类事实进行归纳比较,实事求是地选材用材,使人们对事物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使之具有启发、提高受众认知的作用。

2.善于精选典型事例。专题新闻对事实的选择,应力求有个性,有代表性,有视觉冲击力。只有这样,才能有说服力,有可看性,有指导性。(1)兼顾。在选择事实的时候,既要着重客观实际,又要对实际工作的艰苦性、复杂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既要抓住新问题,又要防止片面性;既要顾及事实的典型意义,又要考虑社会的客观效果。做到这些,就要认真做好采访工作,选择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2)新颖。通过采访提炼出新颖的主题。专题新闻对事实的选择不同于事件性新闻,专题新闻时间跨度较长,空间跨度也较大,加上报道范围广,容易给人以陈旧之感。这就要在提炼新颖的主题上下功夫,巧妙地衔接时间与空间的跨度,力求以新的事实和数字为由头,使背景介绍、事实的综合能有一个最近距离的新闻依据,起到以新带旧的作用,使人有亲近感和新鲜感。当然不是把旧材料贴上新标签,换上新提法,对准新口径。既要选好典型材料,又要选好主题,才能用线索把珍珠串起来。(3)好看。考虑到如何把它写得耐看、耐听一点,吸引人一点。由于专题新闻材料繁多,跨度较大,加之要竭力为表述比较抽象的观点服务,很容易写得枯燥无味。对所写的事物有透彻的了解,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是写好专题新闻的基础。此外,还要尽力把文字写得生动活泼一点,以求把抽象的观点在生动形象的文字表述下增强可看性。

3.善于概括材料。综合消息反映的内容比较丰富,范围比较广阔,因此材料就特别多。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才能对事物做全面、高度的概括。(1)准确。即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全貌、特点、意义,不能轻率、浮夸。语言要贴切,分寸要得当。还要中肯,不含含糊糊。(2)形象。有的事实一经作者概括,就变得没有什么感染力。要给人以具体、实在的感觉,有时可以以小见大、由近及远地反映全局,还可以用见闻式、感受式的写法来介绍全局的情况。(3)全面。专题新闻会不自觉地出现思想方法上片面性、绝对化,从而影响新闻的真实性。这是由于我们对材料的理解角度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也许我们主观上并不想说假话、说绝话,甚至选取的某一具体材料也确是客观真实的,但由于思想方法上缺乏辩证法,所以说好一切都好,说坏一切都坏,结果导致以偏概全。在写稿时,既要以事实概括,又不能以现象代替本质。说好的不可写成“完人”,坏的也不能概括为一无是处。三、任务实施

掌握专题报道的写作要领,独立完成一项专题报道。

步骤一:了解专题报道的格式。

步骤二:从材料或者事例中把握专题报道的核心内容,表达个人独特见解和建议,采用趣味性的方式使文章更添吸引力。四、任务总结

通过对专题报道这一新闻体裁内容的学习探究,熟练掌握专题报道的格式、结构,并运用多种方式赋予新闻专题趣味性和可读性。五、拓展训练

完成校园新闻专题报道。要求:写明专题报道的总主题,至少从四个不同角度形成四篇报道。为每篇报道制作出标题和层次提纲,保证每篇报道有独特的角度和内容,能够从不同侧面说明和解释这组专题报道的总主题。任务五 人物报道的写作一、任务分解

通过对人物故事的挖掘,呈现普通人的精神风貌,选出大家公认的最好的选题。二、知识讲解(一)挖掘人物故事

好的人物故事体现普遍的人性:一是人性中本能寻找真善美;二是展现人物情感;三是以小见大;四是普通人眼中的事件。(二)对故事进行整理编辑,写成特写

1.采集故事的步骤。第一,采集人物故事素材。第二,采访前做好充分的调查,了解人物的生平、成绩等。第三,安排采访,获得直接引语;观察值得深入挖掘之处;采访周围的人,侧面了解人物。

2.人物特写的写作。(1)人物特写遵循的原则:真实性是根本,对事实进行选择,明确吸引读者关注的人物。(2)采写顺序:焦点——主题——故事——直接引语——背景信息——外貌描写——辅助视觉。(3)人物特写的组织:人物特写以人物为特写对象,要求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或行动,并透视其思想境界;或者是通过对人物活动的展示,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以此来解释人物行为的时代依据,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特征。三、任务实施

具体操作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一是抓住好的采访时机,灵活处理。二是观察人物所处环境,记录细节和事实。三是新闻由头的运用。四是加入出人意料的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加入对话,增加故事感。五是挖掘打破常规生活的事件,呈现人性的本质及人生意义。四、任务总结

学习人物报道,从普通人身上挖掘出好的人物故事;掌握选择好的人物的原则,人物特写素材的获取来源;采写人物故事,组织人物特写。五、拓展训练

采访“感动校园人物”的事迹,写一篇1300字左右的人物报道,突出表现人物特征,从细节入手进行描述,增加人物的丰富性和报道的可读性,展现他们向上的生存状态及积极的幸福观。六、学生作业成品及教师点评图2-1点评:写作呈现清新、疏朗的风格。显著的特点是引语的使用,使人物性格、心理表现跃然纸上,细节表现较好。行文中注入了深度理念,深度与速度,长度与维度,组合精美。版式采用方便读者阅读的瘦报型。新闻的聚焦从“人”开始,选择在叙述人物故事中夹叙夹议、新闻故事带出新闻分析的写作模式,配以简明扼要的新闻背景等,每一组报道互为补充、互为印证,形成一个立体的报道格局。不足之处有两点:其一,人物名片内容单薄;其二,吸引人的元素——时效性,需要进一步关注。

项目五 新闻编辑

【项目摘要】报刊新闻编辑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实践环节尤其重要。因此,科学、系统地设计报刊新闻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报刊新闻编辑培养目标体系,构建课堂实训、模拟实验、课外实践、流程设计等与现代报刊新闻编辑理论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本项目将对在新闻编辑中涉及的选稿改稿、版面组织、标题制作、新闻照片进行讲解,通过具体的报纸编辑,使学生掌握新闻编辑的操作技能。任务一 选稿改稿一、任务分解

了解怎样选择稿件、修改稿件,掌握新闻编辑选稿、改稿的技能。二、知识讲解(一)选稿阶段

1.稿件分析与选择。(1)选稿程序:初选——复选——定选。(2)选稿依据:报刊编辑方针——中心工作——热点关注。(3)选稿目的:判断稿件是否适用——判断稿件意义大小——发现稿件潜在价值——检查稿件有何缺陷——确定稿件如何利用。

2.分析方法。(1)新闻价值分析法: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人情味。(2)社会效果分析法:政治标准——社会影响——法规标准。(3)报刊个性分析法:编辑方针——版面平衡——当前报道主题。(二)改稿阶段

1.修改程序:通读全文分析稿件——设计方案着手修改——检查复读精益求精。

2.修改原则:事实关——政治关——文字关。

3.修改依据:报刊功能与任务——读者对象——报刊风格和版面需要——参照过去同类报道。

4.修改方法:压缩——增补——摘编——改写——分篇——综合。(三)新闻标题的制作

1.制作程序:通过读稿找出制题的内容——从导语中找到制题的材料——确定标题是否表态及表态的方式。

2.制作原则:概括新闻事实—突出新闻价值——评价新闻内容——激发读者兴趣——引导读者阅读——美化报刊版面——体现报刊风格。

3.掌握类型:(1)主题——引题——助题。(2)提要题——分题——栏目题——通栏题。(3)实题——虚题。

4.制作要领:准确——鲜明——简洁——生动。

5.制作技巧:活用动词——点染意境——戏剧效应——巧用数字——妙用修辞。(四)新闻的稿件配置

1.配稿原则:克服单稿的局限性——增加组合效果,凸现各版个性。

2.稿件组合:同题集中——专栏组合——集纳排版。

3.稿件配补:配评论——配资料——配图片。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独立进行稿件选择,要求稿件符合报纸文风,符合国家主流思想。

步骤二:对所选稿件进行修改,在修改中发现问题并改正问题,拔高其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四、任务总结

通过对选稿、改稿的学习,了解稿件的选择运用,掌握选择稿件、修改稿件的方法。任务二 版面组织一、任务分解

版面组织是对报纸版面的整体布局,包括报纸开张、版序、中缝、报头以及报纸的版面文风。通过对报纸版面组织的分析以及对如何设计版面的讲解,强化版面组织的意义,认识版面组织的原则。通过具体设计报纸,掌握版面组织的要领。二、知识讲解(一)版面的含义

版面是指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的布局整体。(二)版面常识介绍

1.开张:指全张报纸的面积。

2.版序:指版面分布的先后顺序。

3.报头:指报纸第一版上放报名的地方。

4.报眉:指报纸每版版线上面的地方。

5.分栏:指报纸内容编排的分栏情况。

6.中缝:指报纸相邻的两个版面中间的地方。

7.字体、字号等关于报纸外观最基本的常识。(三)版面组织的具体设计编排

1.报刊版面设计。(1)整体规划设计:版面总量——出版周期——每日、每周或每月出版数安排。(2)内部结构设计:版面功能分工——版组分布与排列顺序——各版排列顺序——各版组或版面出版时间安排。(3)外部形象设计:报头——版头——版式——字符、图片、线条运用——色彩基调。(4)局部内容设计:各版的读者定位和编辑思想——各版名称、报道范围和重点——版中主要专栏名称、内容、篇幅、体裁、文风——广告在各个版所占的篇幅和位置,以及广告的类型——各个版的版式特点和风格特色报道策划与组织。

2.版面设计与编排。(1)了解版面功能:导读功能——导向功能——标志功能。(2)熟悉版面常识:开张——版心——版序——报头——报眼——报线——报眉——中缝——头条——通版。(3)认知版面语言:区域——大小——形状——距离——字符——图像——线条——色彩。(4)掌握版面结构:稿件布局结构——排文基本形式——标题排列形式——题文布局结构——版面基本样式——版面美化原则。(5)版面设计程序:通读所有稿件——确定编排思想——把握用稿总量——组合配补稿件——计算稿件篇幅——设计版面样式——处理编排误差——审查大样清样。(四)版面组织的基本原则

1.版面是一个整体,注重其整体性与协调性。

2.版面组织要与各内容元素合理搭配。

3.版面组织要富有吸引力。三、任务实施

步骤一:了解报纸的基本常识,对报纸进行灵活运用。

步骤二:根据报纸内容确定报纸风格,选择适合报纸内容的风格。

步骤三:进行版面设计,包括分栏、字体、版式等具体内容。

步骤四:获得反馈,进行改进。四、任务总结

学习报纸版面组织的基本内容,在报纸设计中能够灵活运动所学知识,掌握报纸版面组织的要求、实施步骤和要领。任务三 新闻图片的加工与编辑一、任务分解

了解新闻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闻图片选取的原则,掌握有关新闻图片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新技术对新闻图片进行编辑加工,同时了解新闻图片真实性的重要意义。二、知识讲解(一)新闻图片的选取

新闻图片是用新鲜、真实、生动、感人的图像和简短的文字说明,及时报道新闻事件,其主要特征是借助视觉图像及时生动地报道新闻。新闻图片选取的注意事项:

1.新闻图片要有新闻价值。

新闻图片要具备新闻性、真实性、及时性等特点。新闻性,指摄影记者确定的新闻报道的主题应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真实性,指拍摄的事物是真实的,照片应符合事物或人物的原来面目。及时性,指新闻图片应符合新闻特征,具有及时性,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地出现在报道中。

2.新闻图片内部形式要好。新闻图片内部形式上要具有瞬间的张力、强烈的现场气氛以及体现人物的情感与性格。

3.新闻图片质量要过关。成像、曝光以及构图应过关。成像清晰是实现新闻图片基本目标的基础。曝光要准确、反差适中。构图要合理有新意,要突出主题、充分利用陪体、恰当烘托环境,要注重线条的运用,讲求整体的均衡。(二)报纸新闻图片与网络新闻图片的异同

新闻图片在报纸上和网络上的要求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1.报纸新闻图片。报纸印刷图片层次表现差,如果图片层次过于丰富,印刷是无法表现的。

2.网络新闻图片。新闻图片在网络版面安排的困难:在网络版面中,图片传输速度较慢,这就意味着,提高网络版的信息传输速度就要以牺牲图片的数量与质量为代价。网络新闻图片在网页版面上的安放:网站首页上的新闻照片应注意其版位要和整个网页的视觉中心相配合。作为新闻传播的把关人,编辑如何尽快选取并及时地把重要的图像新闻信息传递给受众,已经成为新闻传媒改进传播工作的关键。(三)对新闻图片的合理化加工与编辑

对新闻图片的合理化加工与编辑指对新闻图片进行适当的裁剪或者对不同图片进行组合来达到图片专题的目的,还要对图片予以必要的图片说明。严禁使用图片编辑软件对图片进行二次加工,最后要注意图片在版面的艺术化安排。

1.注意图片的剪裁和组合。编辑应根据画面主题的需要,对图片进行必要的剪裁加工。

2.图片要有准确的文字说明。图片文字说明不仅是对图片进行解说、补白,更要对新闻形象有所升华。这就要求编辑图片的时候要认真推敲,咬文嚼字。

3.严谨使用图片编辑软件。许林借鉴《华盛顿邮报》的规定指出:不违背新闻真实性是修改新闻照片的底线;纪实照片边框内的所有内容都不能改变;后期需改的照片要让读者能够一眼识别出来;纪实照片不得被拉伸、变形以适应版面需要;纪实照片应尽量减少侧面影像图片的使用,这些图片容易造成特征性元素的缺失;应减少标题压图片的用法,如使用则必须与摄影者和图片编辑共同论证;可以创造性地使用照片图示来表达编辑思想;应读者需要刊登的、从读者那里获得的有关婚礼、讣告等的图片不能做任何改动。美术总监、责任编辑和编辑部应对有疑点的图片及时做出质疑,必要时总编辑应参与决策;原始文件必须保留;所有在本报刊登过的照片在参加摄影比赛时都必须遵照本报图片处理原则,依照原始图片加以调整。

4.制作照片的标题。新闻照片的标题与文字报道的标题一样,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