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军事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8 23:35:27

点击下载

作者:杨新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军事教程

大学军事教程试读:

前言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无法维护国家安全。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长期不懈的国防教育,也不可能有强大的国防。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国防素质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开设军事课,是国家行为,贯彻的是国家意志。军事课教学是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对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具有军事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后备兵员具有重要意义。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1985年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首批学生军训试点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军事课已成为东南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善的军事课程体系,是学校优秀课程之一,2008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根据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军事课要努力建设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此,我们依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在总结过去编写教材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精品课程教学要求,编写了《大学军事教程》一书,供本科生教学使用。《大学军事教程》一书,系东南大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之一,使用以来,受到大学生和兄弟院校的普遍好评。此次修订再版,吸收了军事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编写而成,具有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大学军事教程》一书分为上、下两篇,共九章。上篇为课堂教学内容,着重军事理论教学;下篇为集中军训内容,着重军事技能训练。本书参加编写者均为东南大学军事教研室教师。第一章:唐春燕、潘京苏;第二章:陆华;第三章:游博、潘京苏;第四章:李有祥;第五章:杨新、张淼;第六章:江骏;第七章、第八章:沈荣桂;第九章:江骏。杨新副教授负责全书总体设计和统稿工作,姜亚辉部长参与本书策划和审稿工作。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吸收了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并参考了其他精品教材,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许多专家和教授参与本书的指导和审定工作,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的学术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尽如人意之处。我们将继续努力,同时也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改完善。编者2014年6月于南京上篇军事理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毛泽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习近平第一章中国国防学习目标:

1.了解国防的科学含义、构成要素与基本类型;

2.了解我国国防的发展历史、主要成就与国防思想;

3.了解公民的国防权利与义务,公民的国防教育权利与义务;

4.科学把握中国国防的历史借鉴与启示。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民族的荣辱兴衰。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关注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培养国防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一节 国防概述

国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在不同国体的国家中,国防具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特征。一、国防的含义、要素与类型(一)国防的含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2条规定,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服务于国家利益,有什么样的国家利益就需要有什么性质的国防与之相适应。国防的军事活动与非军事活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二)国防的要素

国防的要素,指构成国防必不可少的因素。由国防的主体、国防的目的、国防的对象、国防的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1.国防的主体

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国家。国防是国家固有的职能,任何国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要固国强边,防备和抵御各种外来侵略,以保障国家安全,维系国家生存,谋求国家发展。因此,国防必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从国家的本质上看,国家是阶级专政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利益与意志的体现,实现这种利益与意志,必须通过国家权力。国防就是要维护国家的这种权力,同时,也只有依靠国家的这种权力才能使国防得以运转。从国防的本义看,国防是国家的防务,是全民族的防务,与国家的各个部门、各种组织以及全体公民都息息相关。加强国防建设,进行国防斗争,必须依靠国家各个方面的综合力量。

2.国防的目的

国防的目的是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捍卫国家的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标志。根据国际法的表述,主权是一国不受外来控制的自由,即一个主权国家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政府,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利和尊严。它是完整无缺、不可分割而独立行使的,如若主权被剥夺,其他一切包括国家独立、领土完整、政治制度、社会准则、传统生活方式等都毫无意义。因此,捍卫国家主权,是国防的首要目的和任务。

二是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国家的统一是指国家由一个中央政府对领土内一切居民和事务行使完整的管辖权,不允许另立政府或分割国家的管辖权。从国际法角度说,保卫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历来是国家的内部事务,不允许外国干涉。领土完整是指凡属本国领土,决不能丢失、决不允许被分裂、肢解和侵占。领土既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又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对象。

三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国家要正常地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个和平安全的外部环境和稳定的内部环境。

3.国防的对象

国防的对象,就是指国防所要防备、抵抗和制止的行为,即“侵略”和“武装颠覆”。把侵略作为国防对象,是有国际法和宪法的依据的。侵略,包括武装侵略和非武装侵略,武装侵略是指战争状态的侵略行为,对付武装侵略,国防行为使用战争手段进行制止;非武装侵略,是指运用各种经济、外交等手段进行的侵略行为,对付非武装侵略,国防行为则相应使用非战争手段。武装颠覆,是指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这些武装叛乱、武装暴乱,对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都构成严重威胁,必须运用国防力量加以制止。

4.国防的手段

国防的手段,是为达到国防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面对对国家利益的各种形式的侵犯,威胁和危害最大的是武装侵犯,因此军事手段始终是主要手段,但又不是唯一手段,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共同构成国防的整体,战时以军事手段为主,和平时期以威慑为主,使平时的国防建设能量有节制地释放,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战略效果。

军事手段是国防的主要手段,是斗争的最高形式。国防的根本职能是捍卫国家利益,防备和抵御外来的各种形式侵犯,防备和平息内外部敌对势力相互勾结所发动的武装暴乱。对付武装入侵和武装暴乱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是军事手段,军事手段的威慑作用和即时打击能力,能有效地遏制或中止侵略行动,迫使其放弃侵略意图。军事手段是解决国家之间矛盾冲突的最后手段,在穷尽了非军事手段而无果的情况下,必须用军事打击的方式彻底解决。

政治手段作为国防手段之一,指的是“与军事有关的”政治活动。政治对国防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国家的政治需要决定着国防的根本性质和类型;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和路线决定着国防的方向、方针和原则;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国防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政治素质制约国防的客观效应,其中,构成国防手段的政治活动主要是政治思想工作、政治宣传等。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国防活动的性质,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国防建设的水平。现代条件下,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国防斗争,都要广泛采用经济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国防经济活动、经济动员、经济战和经济制裁等。

国防外交活动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国防目的而开展的外交活动,由于这种外交主要涉及军事领域,所以又称军事外交。它涉及军事政治关系、军队关系、军事战略关系、军事科技关系和军事经济关系等,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从事国防外交活动的主体不单纯是武装力量,还包括国家机关和民间的一些部门。

此外,与军事活动相关的科技、教育等也是国防的重要手段。(三)国防的基本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国防可分为若干类型:按社会形态,可分为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防;按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目标,可分为防御型国防和扩张型国防;按国防力量的构成方式,可分为联盟型国防、自卫型国防和中立型国防。

1.扩张型

扩张型国防奉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以他们所谓的国家安全和防备需要做幌子,打着“防卫”、“人道主义”、“维护人权”的旗号,将其疆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也纳入其势力范围,对别国进行侵略、颠覆和渗透,把国防作为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干涉他国内政的代名词。

2.联盟型

联盟型国防以结盟形式联合一部分国家进行防卫,以弥补自身国防力量的不足。在联盟型国防中,又可分为扩张型和自卫型两种。在联盟型国防中,从联盟国家之间的关系看,还可以分为一元联盟和多元联盟。一元联盟就是有一个大国处于盟主的地位,其他国家处于从属地位;多元联盟就是联盟各国基本是伙伴关系,共同协商确定防卫大事。

3.中立型

中立型国防是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发展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实行中立型国防的国家,有的实行全民防卫式的武装中立,制定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如瑞士、瑞典,是全民皆兵的国防,目的是使潜在的侵略者不敢轻易发动侵略战争;也有采取完全不设防方式的国家,如圣马力诺,是一个无军队的国家,也不实行义务兵役制,只有少数宪兵、警察和民兵用于国内安全、治安和执法。

4.自卫型

自卫型国防以防止外敌侵略为目的,在国防建设上依靠本国力量,广泛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以达到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周边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的目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是阶级利益、民族利益与全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统一。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国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和巩固国防,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坚持全民自卫原则,主张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一贯奉行并坚持和平外交政策和原则,与各国友好合作,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或以核武器相威胁,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不做超级大国,永远不称霸,不搞侵略扩张,也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别国结盟。因此,我国国防属于自卫型国防,而且是全民式、积极防御的自卫型国防。二、现代国防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现代国防又叫做社会国防、大国防、全民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观念和国防实践活动。现代国防已不再是单纯的武力较量,而成为在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以军事手段配合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手段进行的总体较量。(一)现代国防的功能

现代国防有三大主要功能:威慑功能、实战功能、增殖功能。

1.威慑功能

威慑即指一个国家具备的综合国力对其周边国家及至全世界国家所产生的压服的力量或气魄,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国防军事实力是综合国力之硬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越强大,就能产生强大的威慑力量。

2.实战功能

实战即指实际的战争,国防的实战功能是指一个国家一旦面临战争,它会利用本国的国防武装力量把敌人消灭或赶出去,达到以战止战的效果。

3.增殖功能

国防的增殖功能是指在国防建设系统中及国防斗争中衍生出来的对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其他效益。以往世界各国普遍认为,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而国防是“消耗型”国防而非“增殖型”国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国防力量的发展及军事力量的运用,与经济建设愈来愈紧密地联系和结合起来,使“消耗型”国防转变为“增殖型”国防,使国防建设与国防斗争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国防的增殖性,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历史使命,充分体现了我国国防的增殖功能。(二)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1.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现代国防虽然仍以军事力量为主体,但不单纯指军事力量,还包括与国防有关的非军事力量,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此外,现代国防不仅依靠国家的现实实力,还依靠国家的潜力,以及潜力转化为实力的能力。诸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能力、人口数量和质量、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运输和通信状况、国家政策和管理能力以及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等。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并在战时尽快而有效地使其得以增强,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根本体现。

2.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

现代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把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利益同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日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已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奋斗目标。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不仅与其本国利益相关,而且与国际的安全、发展和稳定息息相关。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安全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政治、经济的有序发展也有赖于各国国防的巩固。现代国防已不再仅仅是国家行为,而且日益成为一种国际行为。

3.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随着政治、经济对现代国防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使现代国防呈现出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从范围上,可分为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和全球目标。自卫目标着眼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区域目标在维护本国安全利益的前提下,还努力争取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扩大自卫的纵深和弹性;全球目标着眼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消除战争危险。从内涵上,也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目标:在国家面临严重威胁时,国防目标要首先解决存亡问题;在和平与发展的情况下,要致力于保障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同时还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安全环境。

4.现代国防是多种斗争手段的角逐

现代国防斗争大都以武力为基础,通过非武力的斗争形式进行抗衡,如通过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手段,以达到限制和削弱对手、实现自身国防的目的。21世纪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军事领域已经进入高技术战争和信息化时代,武器的破坏力与杀伤力巨大,使得人们必须更加谨慎地使用武力形式而更多地采用非武力手段。因此,以武力为后盾,通过非武力手段进行较量的威慑形式被普遍采用。三、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国防在国家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荣辱和兴衰,同时,也为我国的和平崛起保驾护航。(一)国防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和兴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兴旺也就没有保障。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屈辱的中国近代历史充分地说明了国防强则国强民安、国防弱则国弱民哀。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家发展,世界各国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努力加强国防建设,让国防的发展水平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强化全民国防教育,树立国民的国防精神,营造全民热心国防、关注国家安危的爱国氛围。当今的中国,经过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国防建设,所取得的巨大的国防建设成就,能够强有力地维护中国的和平发展,使中华民族终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加强国防建设,不仅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我国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安定的和平环境,而和平环境的赢得,主要靠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强大的国防不仅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而且可以遏制战争,使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的环境。同时,中国要和平崛起,不仅需要和平安全的外部环境,而且需要安定团结的内部环境,只有人民团结、社会稳定,才能有国家的经济繁荣,才能使国家在处理外部事务中具有坚强的实力和后盾。(三)强大的国防是巩固我国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地位的高低,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同等重要,如果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国防力量不强,就无法对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得被动挨打,失去国家利益;如果仅有强大的国防实力,而经济实力较弱,那除了军事威慑之外,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领域就没有话语权。现在,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国防实力的“井喷式”发展,使中国在履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职责时更有底气,更能担当,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在国际事务中掌握主动权,表达国家意志,对世界局势发挥应有的影响与作用,对世界和平环境的争取与维护,必须靠强大的国防实力作后盾,强大的国防是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第二节 中国国防历史、成就与启示

中国国防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发展阶段,有着强盛与荣耀、衰败与屈辱、觉醒与复兴的伟大历程。它既记载了中华民族存亡之系的成功经验,也记录了沉痛的教训,更镌刻着中国人民勇敢、智慧的国防思想和精神,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和深刻的启迪。一、中国古代国防

中国古代国防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历经约4000年20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中国古代国防创立了诸多历史性的世界成就,形成了至今仍闪耀着无尽智慧光辉的国防思想。从中国整个古代历史来看,前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和盛唐)国防持续发展,不断强盛。后期(从中唐到两宋、晚清)国防的基本趋势是由强盛走向衰落。虽然中唐以后有明清中前期的振作,但是整个封建社会由盛及衰的基本趋势和规律没有改变。(一)中国古代国防简史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最初国防的产生,筑城防御,建有车兵,以律治军。西周时制定兵制,置燧报警,制造青铜兵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重视武备、变法图强、富国强兵,运用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战略,铁制兵器广泛使用,骑兵成为重要兵种,战略战术创新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国防的内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国防,广修驰道、驿道,扩建长城,实行征兵制,建立了完善的武装力量体制。汉代优先发展经济,实行兵垦戍边、鼓励养马等战略措施,增强了国防实力,至武帝适时反击匈奴,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唐代革除弊政,发展经济,改革府兵制,设立马政,集中兵权,取“内重外轻”的军事布局,实施军事打击与册封招抚相结合的策略,使疆域西至咸海,东到大海,北达外兴安岭、库页岛,南及南海,成为当时世界头等强大国家。宋奉行“守内虚外”、以文制武、议和苟安的政策,最终对金称臣,被元灭亡。元代实行全民皆兵体制,运用骑兵,实施积极进攻、远程奔袭战略,取得横跨欧亚的疆土。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屯田自食”,再修长城,建有炮兵、战车和水师部队,消灭了来犯倭寇,创造了舰队七下西洋的壮举。清朝实行八旗兵制和绿营兵制,康乾年间先后平定了“三藩”割据,统一了台湾,收复雅克萨并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征服准噶尔部叛乱,建立了西到今巴尔喀什湖、塔拉斯河流域,东到大海,北到戈尔诺阿尔泰、外兴安岭一线,南到南海诸岛的大帝国,国防巩固完善。(二)中国古代国防成就

中国古代国防有着多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军制、军事工程、军事技术和边海防措施等方面。

一是具有完善的军制。军制是军事制度的简称,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兵役制度和军队编制等。在武装力量体制上,一般区分为京师兵、郡县兵和戍边兵。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兵权归于皇权,并设有主管军事的部门——兵部。在兵役制度上,各朝代依据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曾实行过民军制、征兵制、世兵制和募兵制。唐朝的府兵制和明朝的卫所制都是颇具成效的寓兵于农的世兵制。

二是修筑城防特征的军事工程体系。据险隘设立边塞、边关和海防要塞,修筑高墙将各边塞连成一线,形成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修大道、凿运河均为调动军队驰援边海防需要而建的巨大军事工程。

三是发明了多项军事技术。春秋发明了弩,西汉发明马鞍,唐发明了火药,元发明了钢火枪,明发明了炮舰和战车。

四是形成了较系统的边海防战略。对于边防实行“以险制塞”、“以墙制骑”、“以骑制骑”、“以夷制夷”以及屯兵实边、军垦固边等方针,采取点与线、机动与城守相结合的作战形式;对于海防则实行“御海洋”、“固海岸”、“严城守”的海陆结合、多层设防的战略。(三)中国古代国防思想

中国古代在长期的国防实践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完善的国防思想,其中有很多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国防建设的目的是“安国保民”、“长治久安”。《孙子兵法》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淮南子》也指出:“古之用兵者,非利壤土之广,而贪金玉之赂,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除万民之害也。”指明了国防建设的目的是“安国保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鲁哀公十一年》)则指出了和平时期不可忘记祸患骤起,必须建设国泰民安的战略保障——国防军备。西汉政治家认为“文武并用”方能长治久安,唐太宗也持相似观点,成就了享誉世代的“贞观之治”。

二是国防建设的路径是“富国强兵”、“寓兵于农”。春秋齐相管仲主张“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管子·奢靡》), “凡治国之首,必先富民”,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管子·治国》),指明了强大国防的基础是富国,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霸业。“寓兵于民”是依据中国农耕立国的特点而采取的强兵之路,与“富国强兵”相辅相成,中国历史上盛世王朝都实施这种大政方针。

三是国防建设的措施是“武植文种”、“教戒为先”。中国古代“国防”的涵义是指维护国体、严明礼义而采取的防禁措施。这是一种综合的国防观念,即把政治理念、礼义秩序、国家安全都归入国防的范畴。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孔子家语·相鲁》), 《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都是说明国防要从文武两方面建设。吴起则提出更明确的措施:“明法审令”, “教戒为先”,以达到“以治为胜”的国防标准。

四是国防斗争的策略是“实边固防”、“德威并重”。古代君主大多重视稳固边防,多采取屯兵边境防守,“以险制塞”,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周易·系辞下》)等措施。此外,贤明的君主还非常重视“不战而胜”,实施“德威并用”的斗争策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资治通鉴》卷197, 《唐纪十三》),即以强大的军力为后盾,以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吸引少数民族政权,最终实现“天下一家”的宏愿。二、中国近代国防

中国近代国防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经历了清朝后期、北洋军阀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在这110年间,腐败的统治阶级面对外国的入侵,奉行消极防御的国防政策,顽固守旧,软弱无力,致使有国无防。中国近代国防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惨遭欺凌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寻求民族独立与解放道路的历史。(一)中国近代国防简史

清朝后期正值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张之时,清政府抗击外国较大的侵华战争共有5次,均以失败告终,被迫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上百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近160万平方千米。

1840年英国以清朝政府禁烟为由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军因装备落后、战法陈旧和指挥不当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从此,中国的主权、领土遭到破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至1860年,英国不满足已获得的利益,联合法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廷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与趁火打劫的沙俄签订了《瑷珲条约》。19世纪80年代初,法国殖民主义者在完成了对越南的占领后,入侵中国西南地区。1884年至1885年中法开战。冯子材率领的清军在刘永福黑旗军配合下,痛击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导致了茹费里内阁的倒台。但是在战场取胜的情况下,腐败的清政府却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将广西和云南两省的部分权益出卖给法国,使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1894年蓄谋已久的日本以清政府出兵朝鲜为由发动了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在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失败后,于基地威海卫全军覆没;清军在朝鲜和辽东的陆地作战也一败涂地。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赔款白银2亿两。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极大地激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使中国从此陷入空前绝后的民族灾难之中。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等8国以保护在华侨民“利益”为借口,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上述国家及比利时、荷兰和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条约全面地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统治,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傀儡。绝大部分中国领土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俄国在长城以北,英国在长江流域,日本在台湾、福建,德国在山东,法国在云南,中华民族美丽富饶的国土被蹂躏得支离破碎。

然而,与政府主导的萎靡不振的国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反帝斗争给予了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如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的胜利,甲午战争末台湾军民抵抗日军占领、击毙近卫师团长能久亲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等。这些斗争表现了人民群众抗御外侮的深厚力量。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彻底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列强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纷纷扶植各派军阀为自己的代理人,加紧对华控制掠夺。先有袁世凯称帝,后有张勋复辟,各派军阀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割据称雄,混战不休。直、皖、奉三大派系军阀先后窃取中央政权,贿选国会议员和总统,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民主革命力量没有掌握到政权。“二十一条”的签订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证明了北洋政府与清廷同样腐败无能,激起了中国先进分子联合大众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探索救国新路的决心和勇气。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了新阶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崭新的政治力量——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和救亡图存斗争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孙中山先生确立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使中国民主革命出现了曙光,讨伐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可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斩断了国共合作,使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力量再次夭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入侵中国。蒋介石政府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陷,从而使日本获得了丰富的战争资源,助长了它的侵略野心。1937年日军又制造“卢沟桥事变”,实施对华全面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主动与国民党再度合作,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配合政府军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敌后战场实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抗击侵略者的完全胜利。然而,蒋介石背信弃义,不顾人民盼和平、求安宁的政治愿望,发动了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内战,妄图实施独裁统治,中国建立联合政府、实现民主政治的努力又一次失败。中国共产党被迫进行自卫战争,经过近4年的解放战争,人民军队越战越强,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于1949年10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终结了长达110年的中华民族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二)中国近代国防成就

中国在近代被列强轰开了国门,虽然守旧势力顽固,但是内外形势的压力和有识之士的努力还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变革,在国防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募兵制取代了世兵制

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集团看到了自身武器装备的落后和八旗、绿营兵战斗力的日下。1851年后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咸丰皇帝下令各地编练乡勇。曾国藩在湖南从团练中以三倍绿营兵的军饷招募、编练湘军,李鸿章在安徽从团练中招募淮军。湘军还实行淘汰制,选择智勇、品行兼优者为统兵将领。湘军、淮军逐渐成为清军的主力。这样,募兵制实际取代了八旗、绿营兵的世兵制。此后直到国民政府时期仍主要是募兵制。募兵制为训练近代军事技术的军队、保障军事人才来源提供了保证。

2.初步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掀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建立近代军工企业,如安庆修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国民政府时期,民间资本的投入,使全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纺织和印刷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蒋介石打内战的需求和美国的军事援助,客观上使国民党军工企业的规模和分布有所扩大,尤其是装备维修企业的数量和种类有所增加,并培养了相应的技术人才,如南京的汽车维修企业和无线电企业。

3.建立了近代陆、海、空军队和近代国防体制

购买西方枪炮编练自强军,使清军有了近代陆军;引进西方军舰编练“三洋”水师,清军建设了近代海军。中日甲午战争中海陆军战败,清政府始知军制落后,遂撤兵部,成立陆军部,并“仿用西法,编练新军”,对兵员年龄、体格、文化提出了严格要求。民国时期,国民党成立军事委员会和国防部,颁布《兵役法》,按照近代编制组建军、师、旅、团等陆军建制部队和集团军等野战机动兵团,建设炮兵、工兵、通信兵和少量海、空军的多军兵种合成军队。仿照西方建立黄埔军校等各级各类军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和技术人才,使中国国防实现了近代体制的转变。

4.初步掌握了近代战争的战术

清朝后期陆军虽然使用来复枪和野战火炮,但是仍然受到古代操法阵形的影响,甲午战争后编练新军才开始学习运用散兵战术。蒋介石统治时期,国民政府通过美国军事顾问指导和派遣军官留学等方式,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战争理论,逐步掌握了使用机械化兵器的技能,初步掌握了近代战争的战术。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战争中也掌握了打近代战争的作战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小米加步枪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三)中国近代国防思想

中国近代国防历史虽然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但是国防思想在吸取西方先进理论和改革图新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设国防的思想

魏源在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优势进行深入研究后,他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著了《海国图志》,在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夷”的国防建设新观点,进一步又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倡导学习西方制造战船、兵器的先进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并提出了中国的海权思想。李鸿章提出发展近代工商业为军队建设提供财力,“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2.实行海防塞防并重的防卫思想

鸦片战争后局势的发展改变了晚清政府固有的重北轻南、重陆轻海的防务思想,林则徐、魏源等人强调海防的重要。1866年,清廷采纳了左宗棠提出的“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的建议,设福州船政局,后兴建马尾船厂,开始中国近代海军建设。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四起,尤其是新疆阿古柏受英殖民者怂恿叛乱,形势紧急。清政府内部出现海防塞防大讨论。左宗棠认为新疆为边陲重地,西北屏障,“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清政府终于采纳了他提出的海防塞防并重、海军陆军同时发展的思想,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海防提到与塞防同等重要的地位。

3.产生了综合国防的思想

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认为,国防的基本力量由兵力、武力、国力三个层次构成。从根本上说,兵力之源在武力,武力之源在国力。国力是人力、地理、物质生产力、机械运动力和政治力五者的综合体。在国力综合体之中,政体和制度堪称“原动力”。蒋介石也认为国防既包括军事国防,也包括经济国防和精神国防。杨杰则认为“国防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种力量的结晶”,政治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既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也是加强国家战斗力的手段。国防是整体的、不可分的,国防建设必须同国家其他方面的建设同时并举,始终寓于国家建设之中。三、中国现代国防

中国现代国防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国防从现代战争中认识现代国防建设规律,吸收外国国防建设的经验,依据中国实际探索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国防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思想与理论。(一)中国现代国防简史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现代国防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时期(1949年底—1953年)。这一时期中国国防的主要任务是解放沿海岛屿和西藏,稳定边防,加强海防,肃清大陆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武装,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奠定国内和平安宁局面。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为消除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直接威胁,中国决然发动了抗美援朝战争。经过2年10个月的卓有成效的作战,打败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稳定了朝鲜半岛的格局。在这个时期,新中国统一了军队体制编制,建立了各级军事领导机构,组建了人民空军,创建了100余所军事院校,使人民军队由单一的步兵为主的陆军开始向诸军兵种合成化军队转变。

第二阶段:构建现代国防体系时期(1953—1978年)。1953年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确定了中国国防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亚洲与世界和平。中央制定了“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和“两弹一星”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全面构建中国国防现代化体系,建立了各级国防动员机构。军队精简规模,展开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合同作战能力基本形成。建立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常规武器基本实现国产化,某些领域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并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进行了地对地导弹试验。取得解放“一江山岛”、西藏平叛、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珍宝岛反击战和西沙群岛海战的胜利。“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国防建设虽然受到了严重干扰,军队正常的教育训练也遭受了严重冲击。但国防军队系统基本保持稳定,顶住了国际霸权主义的压力。国防尖端技术在困难中取得了长足发展,跻身航天国家行列,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核威慑力量,极大地增强了国防实力和威慑能力。

第三阶段:现代化国防建设新时期(1978—200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工作转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时期正常建设的轨道上来。确立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裁军100万,人民解放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出重要步伐。取得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和“3.14”海战的胜利,有效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1993年中央军委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由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军队建设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战略转变。以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坚持质量建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

第四阶段:新世纪新形势下国防建设时期(2004年至今)。2004年6月军委扩大会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战略目标和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发展的历史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不断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和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依据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度变革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战略任务,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国防和军事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在联合军演、国际军事竞技、维和与外海护航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全面提升了我国国防和军队的形象。(二)中国现代国防成就

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壮大的脚步,中国国防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1.建设了一支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大军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继续加强革命化建设的同时,尤其注重现代化和正规化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已成为受到世界持续关注的强大的合成军队。人民解放军主要由陆、海、空三军和第二炮兵组成。

近年来,人民解放军按照履行使命任务和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军队改革,强化军委总部战略管理功能,组建人民解放军战略规划部,将总参通信部改编为信息化部,将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改编为军训部;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调整优化各军兵种规模结构,改革部队编组模式,推动作战力量编成向精干、联合、多能、高效方向发展;完善新型军队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军事人力资源和后勤政策制度调整改革,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决心、有能力打赢未来任何信息化局部战争,有信心、有能力维护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有信心、有能力维护我国的海洋安全、网络安全和太空安全。

2.建立了门类齐全、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前苏联的工业设备和科技成果,依靠我国科研技术力量的自力更生,建成了包括兵器、船舶、航空、信息、航天和核能等门类齐全、系统配套的科研实验生产体系;进入新时期后,通过改革发展,积极转变军工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规范和引导军工企事业单位利用民用工业能力和社会资本,我国已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其发展状况是:

依托目标规划管理,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新型装备生产线,形成先进的军工核心能力;鼓励军工企事业单位、基础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国防科研创新活动,增强自主创新武器装备的能力;强化国防科技基础平台、运行和管理,发挥国防科技实验室和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的重要作用,提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基础能力;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家产业振兴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遵照国际通行准则,严格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国际国防技术交流与合作。

兵器科技和工业方面,研制生产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装甲车辆、火炮、弹药、轻武器等新型武器装备,为我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船舶科技和工业方面,自行研制了新一代核动力潜艇、常规潜艇和隐身驱逐舰、护卫舰、两栖登陆舰、导弹快艇等作战舰艇,以及各种辅助船舶和新型鱼雷、水雷、反水雷等新装备。在航空科技和工业方面,已能够研制出歼-10、歼-11、歼-20、歼-31等三代半和第四代制空战机,以及轰炸机、直升机、运输机、预警机、反潜机、教练机等各种类型军用飞机,基本上满足了空军、海军作战和飞行训练的需要。信息科技和产业方面,在指挥自动化、情报侦察、预警探测、电子对抗和通信、导航等方面,为我军提供了新一代装备,进一步增强了部队侦察、通信、指挥和作战能力。航天科技和工业方面,已拥有研发先进地地、地空、海空和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能力,运载火箭、应用卫星的研制发射和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实验的进行,已在世界航天技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核工业方面,我国不仅掌握了制造原子弹、氢弹技术,还掌握了新一代核潜艇技术,有效地增强了二次核打击能力,我国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3.构建了中国特色国防动员与国防后备力量体系

建国后经过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国防动员与国防后备力量体系。2010年2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进一步健全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科学规范了各级政府、机构和公民在国防动员活动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使国防动员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入法治轨道。

一是确立民兵与预备相结合的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国防后备力量体系。重点加强基干民兵队伍建设和预备役部队建设,强化训练,更新武器装备,使我国后备兵员的整体素质较过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二是注重宏观指导,合理布局,加强边海防、大中城市和重点地区的民兵工作。三是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参战支前、守卫边疆、发展生产、抢险救灾、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四是健全了国防动员机构。为保证在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国家能很快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调动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应付战争,1994年成立了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兵员动员、经济动员等四个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国的后备力量建设和动员工作。军队从总部机关到各军区、集团军、师团均设有动员机构和动员军官。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既是同级党委的军事部门,又是政府的兵役机关,是集后备力量建设与动员工作于一体的机构。五是加强了国防教育,恢复并加强了对大学、高中(含相当于高中)在校学生的军训工作,使国防教育正逐步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4.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全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妄图把新生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1950年9月,美国扩大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决定于10月出兵朝鲜,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和平与安全环境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美国的封锁和苏联的压力下,取得了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进一步稳定了我国周边安全环境。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在我国北方陈兵百万,对我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我国坚决顶住了苏联霸权主义的压力,并且在1979年取得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以及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以后,我军派出驻港部队和驻澳部队,恢复在港澳行使主权和国土防卫。2008年12月26日,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我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截至2014年4月21日,共派出17批护航编队,已为5585艘中外船舶实施了安全护航。我军在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打击“东突”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民族宗教团结等方面也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我军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且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雪救灾以及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三)中国现代国防思想

1.“国防不可不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就强调:“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来侵略我们的国土。”1956年毛泽东在论述“十大关系”时,进一步明确了“国防不可不有”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加强国防建设,邓小平强调:“四个现代化,其中就有一个国防现代化。”“现在国际局势并不太平,我们必须巩固国防……”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国防建设,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就必须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建设起巩固的国防。”“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对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胡锦涛对新时期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做了新的论述,并强调要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从党的领导集体的上述重要思想来看,“国防不可不有”的思想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始终致力于加强国防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

2.国防须适应国家利益的需要

国家利益随着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变化而不断衍化,成为诱发战争和导向和平的一个基本动因。因而维护国家利益是国防的根本目的,必须适应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国防建设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维护国家利益是我国国防的最高准则,但维护国家利益中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的优先次序是不同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解放台湾的任务、朝鲜战争的威胁,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长期面临较大的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利益受到严峻挑战,因此,毛泽东强调我们一定要建设强大的国防,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军,并把“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作为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把反侵略战争放在了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首要地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邓小平科学地判断“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从而确立了中国国防的任务主要是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和平稳定的环境,为国家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把国家的发展利益放在优先位置,国防建设由临战状态转入和平建设的轨道上来,依托经济发展实现国防现代化。江泽民在领导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提出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在保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和优先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大国防建设的投入,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提高军队在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使我国的国防实力与我们国家的地位相适应。进入21世纪后,胡锦涛着眼国家利益和国防与军队建设战略全局,确立了我军新的历史使命,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使军队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党的领导集体把我国的国家利益之所及和所需,一直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我国的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国防和军队的任务与使命就延伸到哪里。

3.国防建设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党的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的方针,并采取压缩军队员额节省费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措施。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明确:“唯有经济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也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并把“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列为“战略方针的问题”。邓小平领导国家建设期间,明确了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其他一切工作,包括国防建设都要围绕这个中心,都要服从经济建设的大局。江泽民主持军委工作期间,也明确指出,要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国防建设要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应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胡锦涛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重要思想,并且发展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涵,即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好中求快的发展。从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实践来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对国防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

4.国防建设坚持以现代化为中心

国防建设坚持以现代化为中心,是党的领导集体的一贯指导思想。毛泽东在给军事学院成立的贺词中发出了“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事而奋斗”的号召。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53年底召开的全军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确定,把“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作为我军军事建设的总方针。1981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我军建设成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强调现代化是“三化”的中心。江泽民坚持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思想,同时还指出,国防科技现代化是国防现代化的关键,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赖科技进步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现代化,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胡锦涛依据国际安全和军事发展形势,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内涵阐发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增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国防建设坚持以现代化为中心的思想,也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战争的需要、国家安全的需要同我国国防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的矛盾。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就科学地找到了加强国防建设的基本规律。

5.遵循独立自主和改革创新的方针

独立自主地建设国防,就是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来建设和巩固国防。坚持独立自主建设国防的方针,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对外政策、历史经验和大国地位等国情所决定的。从中国大国地位的情况来看,幻想外援,幻想他国来武装自己,是行不通的。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及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来看,我国的国防任务艰巨繁重,不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国防体系,必定受制于人。从我国的外交政策来看,中国坚持不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独立自主地处理外交事务,也必须依靠自己力量建设的强大国防为后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国防思想的重点内容。他强调在国防建设上,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邓小平、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强调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应善于“学习外国”,坚持“自强不息”,即要处理好借鉴外国和保持中国特色的关系,以我为主,发挥优势,广泛借鉴,博采众长。历史一再证明了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才能建设强大的国防。独立自主并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要积极借鉴国外一切先进的技术、军事理论等为我国的国防建设服务。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基础差,要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安全和国家的发展利益,就必须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不对自身落后的制度实施改革和创新,不在别人的技术和理论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就不可能又好又快地建设现代国防。所以,改革创新也是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

6.全国军民团结共建国防

1950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都有赖于同志们和全体人民解放军的指导员、战斗员一道,和全国工人、农民及其他人民一道,团结一致,协同努力,方能达到目的。”邓小平也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仍然要坚持全民办国防的指导思想”。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强调:“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胡锦涛在新的形势下将全民建设国防的思想纳入国防发展战略之中,他在党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民建设国防,包括开展全民国防教育这个内容。深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国防教育,就是要激发全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全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力量,增强全民居安思危、共御外辱的国防观念。只有全民都接受了良好的国防教育,都自觉地参加和支持国防建设及国防斗争,才能真正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四、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

我国4000多年的国防历史,有过声威远播、天下归附的武功,有过引而不发、强虏驻足的宁静,有过遍体创伤、不堪回首的屈辱,也有过抗敌卫国、强边固防的巨大胜利。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重温这一漫长的国防历史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