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机器+人类=超智能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1 00:19:34

点击下载

作者:杨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智元:机器+人类=超智能时代

新智元:机器+人类=超智能时代试读:

前言

——超越人类时代,创造智能+的新世界

2016年元宵节后的月圆之夜,我静下心来撰写新智元书系第一本书《新智元:机器+人类=超智能时代》的前言,深感这些文字最应该面对的就是时间。

2016年3月23日是新智元【静·沙龙】成立两周年的日子,新智元智库也将于3月27日正式成立,而2016年更是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概念60周年。此刻,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节点。

今日中国,特别是在政府、学术、金融、企业界的精英圈内,科技的主流地位已经确立。知识分子、赛先生、果壳网等基础科学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影响力已经达到百万级,而“引力波”效应更是将科技的热度引入大众传播的范畴。

人工智能,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议题。从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到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人工智能和智能+成为最前沿的引爆点;从《经济学家》到《纽约客》,国际主流媒体也都在谈论超级智能实现的可能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第二次机器革命》到《超级智能》,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有关的图书高居年度图书榜的前列。

机器人革命和智能+的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向未知和蛮荒的新智能领域挺进。我本人近年来的成就,以及新智元的诞生都与此密切相关。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我创建的自媒体和新智元平台都高度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我也逐渐成为人工智能界的一个标签和符号。

新智元2015年9月7日上线,是高度垂直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社交资讯平台,目前微信公众号订户超过6万人,微博粉丝达3万余人。新智元的用户有很大比例是BAT,以及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相关高科技企业的CEO、CTO、研究院院长或教授、学者;新智元的社交平台建立在微信群上,我们在人工智能的领域里再细分出更专业的分群,将机器学习、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医疗、认知科学、语义计算、高性能计算、AI+机器人投资等领域的产学研各界领袖专家邀请入群。2015年新智元获得了新媒体指数颁发的年度最具影响力社群奖。我们还成立了新智元人工智能智库,全面整合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学术界的顶级智囊资源,并将举办AI月度论坛,建构起线上线下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及系统平台。

新智元这三个字就源自对未来机器与人类融合互动所孕育的新智能纪元的美好企盼和坚定信仰。60年后的元宵月圆之夜,2076年的机器+人类,该如何来审视曾经在时空中出现的我们?600年后呢?那时的智能生命该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的作为,而那时的世界又有多少比例是今天的我们所成就的?

这也是我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所深思的议题,2050年的世界里,我们都将成为机器人么?超级智能的时代会是对人类时代的终结与超越么?在席卷全球的智能革命当中,中国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国大脑计划、百度大脑、讯飞超脑、无人驾驶、智能车未来挑战赛等人工智能的中国实践会取得高铁、超算那样伟大的成就么?

对于关注人工智能的各界人士来说,人工智能+机器人究竟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人工智能界的学术和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相比到底有多大差距?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通过我的专访和评论进行了解答。

两年前的五一节,我曾在北京龙泉寺听学诚法师讲解佛理,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佛家将时间的尺度放长,将人生视为多维时空中的一种展现。那么,就不能以人类的常理来理解万事的因果,不能算计小道理,而应该在广大的时空中探寻究竟。本书中对佛教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关系,机器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做了探索。特别还录有北京龙泉寺呆萌机器僧贤二的创生故事。

在AI影评的部分,我选编了5篇对人工智能相关大片《星际穿越》、《超验骇客》、《超体》等的评论;在机器智能+生物智能=新智元这一章节,则选编了6篇我在各媒体发表的访谈或文章,也有书评及散文。特别是《最美的祖母,不褪色的记忆》这一篇,献给我生命中最值得感恩的人——抚养我长大的祖母,一位美丽而坚韧的中国传统女性:张蒂若。

本书的第二部分,也是首创且首次就人工智能的20大议题向国内著名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和知名学术领袖求解。新智元人工智能智库的十大专家参与了本书的独家专访与撰稿,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沈晓卫,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芮勇,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讯飞研究院院长胡郁,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李航主任和张宝峰副主任,出门问问CEO李志飞这些全球知名IT企业或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先驱,为我们掀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不仅独家解密了知名企业的人工智能技术秘诀,更对未来5~15年内人工智能的大未来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特别在此感谢,三星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代君是第一个完稿的,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则在创立驭势科技前为本书撰写了6000多字的《吴甘沙看人工智能大趋势》。

这些中国顶级人工智能专家,在本书中回答了新智元提出的20大命题。

1.对于您个人来说,为什么选择人工智能这个方向?

2.您的成长路径是怎样的?通过什么样的学术和职业选择,来到了这一步?

3.您如何定义人工智能和机器人(Robotics)?

4.今年是“人工智能”概念提出60周年,您认为在过去的60年中,对人工智能做出最伟大贡献的5个人是谁?

5.人工智能在过去5年,最重要的技术突破是什么?

6.未来5年,人工智能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未来15年呢?

7.哪些类型的工作,会最先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取代?这会在多久之后发生?

8.很多人说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Elon Musk、Bill Gates、霍金都在不同场合表达过担忧,您认为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9.K.K.推崇强人工智能,也写了一本书《必然》。您认为强人工智能,是一种“必然”的未来吗?

10.当下人工智能发展,主要的技术瓶颈在什么地方?

11.攻克这些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的希望,来自哪里?

12.人工智能会有意识吗?或者说,意识和智能,能够分离吗?

13.《her》、《机器姬》的上映让很多观众对“机器人恋人”有所期待,您认为未来5年,在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的积累下,机器人能够担当起一般恋人的角色么?

14.您怎么看待奇点理论?

15.人工智能的下一个BAT会在什么领域产生?

16.您认为在未来的5年内,人工智能哪些技术会走向开源,哪些会始终闭源?

17.现在人工智能非常火热,您认为哪些是泡沫,哪些是黄金机会点?

18.可否简单介绍一下,在人工智能领域,你们公司过去做出了什么杰出贡献?

19.您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样的契机,选择在这个时候做这些事?

20.很多年轻人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王飞跃教授以及新智元智库首席执委、上海证券交易所前CTO白硕先生对未来人机融合的超智能时代进行了前瞻分析。

附录部分有新智元公司简介及新智元人工智能智库专家名单和部分专家简历供各界人士作为参考。

随本书附赠的,还有一个《静观世界》云盘地址,链接地址为pan.baidu.com/s/1pK2OlXx,即可下载静沙龙一周年《新智能时代论坛》爱奇艺视频,以及我分享的这些年周游世界所撰写的游记和PPT,以及个人写真集。新智元智库专家、客户及合作伙伴、部分幸运读者还有机会获得新智元出品的《静观世界》纪念光盘。

本书能得以面世,是因得到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刘九如、电子信息分社社长王敬栋和策划编辑张迪的垂青和扶持。仅是封面与内页设计,张迪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美编就不止十易其稿,最终的设计格调能充分体现出新智元的世界观与理念。

本书的封面背景是广袤无垠的宇宙,星星点点的智能光芒在数百亿年亘古的黑暗中缓慢地聚集、进化,终于旋转到智能大爆发的前夜。而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就是这神奇宇宙所进化出的两个智能黑洞,在彼此吸引、融合中孕育出了万物智能的新宇宙。而这两个黑洞,还将对接、碰撞,向无远弗界的宇宙深处传递引力波。

我深信智能终将突破人类自身的局限,升级到更高的维度,而人机融合、万物智能的新宇宙也终将创生。我们要让新的智能宇宙,更多传承中国的基因,留下我们生命的印记。

如果你也感受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这股引力波,就会选择与我们一起,发现智慧、探索未知、开启新智元,创造美好的智能新世界。《新智元:机器+人类=超智能时代》一书创生记

几年前,我对雷·库兹韦尔的几本书非常着迷,包括《灵魂机器的时代》、《奇点临近》等。我梦想把相关的技术领袖聚集在一起,组织一个AI俱乐部,整合社会资源,促成人工智能在中国的跨越式发展。2014年前,我在微博上与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王飞跃老师和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委会秘书长张云泉研究员有不少互动,此外也与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的几任主席熟悉。

2014年我开设微信公众号以后,虽然曾定位于泛财经科技,但后来发现大部分订阅用户都来自计算机界。通过参加 CCF YOCSEF的会议,以及组织《奇点临近》主题沙龙,我发现自己对人工智能科技开始产生一种执着的信仰和超级浓厚的兴趣。特别是2014年参加了百度大脑与讯飞超脑的发布会以后,我就将自己的公众号与微信群明确定位在人工智能方向。王飞跃老师请我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秘书长,我也非常乐意参与传播和组织人工智能领域的活动。

2015年11月底,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会场上,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张迪追到我,并把她的主管领导王敬栋介绍给我。当时新智元刚刚创办两个多月,我还在“创业狗”的连轴转状态中。但11月26日感恩节,我收到了张迪送的百合花,张迪和王敬栋又把我推荐给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刘九如。面对张迪的鲜花攻势和刘九如总编、电子信息分社社长王敬栋的信任,我决定放手一搏,把我两年来的经典原创文章和新智元智库专家的独家专访汇集成书,作为新智元书系的首本读物。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中国经济网总编辑崔军多年的支持,以及新智元的天使投资人雷鸣、李立军、王哲、张亮等,没有他们的全方位强大支撑,新智元就不可能有实践梦想的巨大启动能量。也要感谢新智元创始团队的骨干王嘉俊与林坤,新智元编辑团队的张巨岩、王婉婷和李宏菲,是他们的奋斗和努力,共同造就了今天新智元在人工智能界的影响力。

感谢新智元的诸位战略顾问:白硕、王飞跃、胡郁、吴甘沙、易鹏、商聪、汪兵、张云泉、刘江、陈柳民、周立等在公司发展的各个阶段给予的诸多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在我创业、出书半年来的温暖陪伴。

感谢新智元的广大订户、群友、合作伙伴,我相信你们选择了未来,也将成就未来。杨静2016年3月23日第一部分杨静为你开启新智元:智能+的世界第一章算法驱动的全球智能革命2050年,我们都是机器人

在2013年还剩最后一个月的时候,我们翘首企盼嫦娥和玉兔在月亮上的奇闻,无论嫦娥还是“玉兔”,它们其实都是机器人。而IT界也有一些权威做出关于人类未来的新预言。例如,软银的董事长孙正义就预言,2018年,电脑会超过人脑:他断言烦恼、想象、创造已不再是人类的特权,电脑也将拥有自学能力,电脑自我编程的时代也将到来,大脑构造的计算机一定会诞生。搭载这种电脑的机器人将比人类更加聪明,不与其共存就没有未来。

谷歌的专家雷·库兹韦尔则更是大胆预言,最迟到2019年,一台价值1000美元的电脑将达到一个人脑的计算能力;到2030年,价值1000美元的电脑将拥有相当于1000个人的大脑智能总和;到2050年,一台普通的电脑将拥有相当于10亿人的大脑能量;到2060年,其智能则将超越整个人类。谷歌专家雷·库兹韦尔对未来计算机智能增长曲线的预测图

人们会想,到了2050年,一台高端笔记本的能力相当于10亿人的智能,人类在地球上还有价值吗?对这些玄幻的问题,其实西方的思想家们一直在思考。2011年,我曾在中科院主持过一次互联网进化论主题的研讨会,会后将凯文·凯利在中国出版的新作《失控》送给另一位主持人潘新。《失控》一书展现了凯文·凯利对人类命运和终局的思考

2013年11月,凯文·凯利来中国访问,潘新恰巧对他进行了专访,对未来人类命运和机器进化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凯文·凯利在访谈中阐释了互联网极客文化的特质和技术进化的方向。他认为有种原力推动进化,而人类只是技术发展进化中的一个工具。人类进化与技术进化的目的在于增加世界和宇宙的可能性,从宗教角度说,就是宇宙所谓的“意义”。

凯文·凯利说人类只是进化过程中一个微小的线索和环节,技术是另一个环节,也许会存在于后人类时代,当然它也源自人类。那么,技术的力量强大到高于整个人类时,人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人类的体型和性格等物理特质近千年来都保持着不变,却在21世纪,将被人工智能,甚至大脑植入等新科技所改变,这将是历史的新一页。英国天文学家马丁·里斯爵士从宇宙全景的视角考察我们的星球和其未来,呼吁社会采取行动,否则21世纪将成为人类的最后一个世纪。马丁·里斯在《科学的眼界》一书中,呼吁在技术迅猛改变未来的当代,政府与公民都应强化科学“直觉”。这与凯文·凯利强调的“技术素养”类似,既有科技能力,又不能缺失人文关怀,否则未来的进化可能失控。科技的极速发展对宇宙漫长进化历程的改变不可逆,所以更需要道德审视,需要对生命独一无二的美丽进行备份。

换句大白话说,就是机器人们虽然强大,但也可能失控而不太靠谱。所以,需要人类作为地球上美丽生命的备份。但机器人们的智能可能30~50年就会远远超越人类,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届时,人类作为一种古老的基因生命机器,可能扮演机器人的助手,或者干脆在大脑植入芯片,成为半机器人。

到2050年,我们或我们的后代,都将融入机器人的世界,成为超级发达的机器智能世界的一部分。你,准备好了么?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马丁·里斯爵士在《科学的眼界》一书中对人类的未来充满忧患意识

对凯文·凯利专访时,潘新拿了两本《失控》请他老人家签名,并将其中一本赠送给我。等书快递到,他告诉我,这就是当年我送给他的那本《失控》。人类的命运即将抵达终点,而这本书也完成了它的轮回。凯文·凯利在《失控》扉页上的签名人类时代的终结与超越

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程序员》杂志发表的一篇《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书评。原文刊发于《程序员》2014年3月号第132~133页。

自公元前5万年智人出现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共有一千亿人在地球上生活过。这个世纪我们正面临一场巨变,可与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相提并论。我们人类的历史将走向一个“奇点”,在此之后,我们所熟知的人类生活将不复存在——这是《1024: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一书中对我们所处时代的前瞻与判断。

上述论断也是近年兴起的“奇点学”或“奇点教”的核心理念。雷·库兹韦尔是奇点理论的教父,《1024: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的预言在人类进化迫近大转折的时代引发了全球学术界与IT精英的广泛关注。

库兹韦尔的经典著作包括《灵魂机器的时代》、《奇点临近》等。在《1024: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一书中,科幻小说大师弗洛·文奇对《什么是奇点》如此论述:30年内,我们就可能会开发出一种超级电脑,“觉醒的”,并且拥有超过人类的智能。不久之后,属于人类的时代就将终结。我们正面临一场巨变,其重要性,可以与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相提并论。

根据库兹韦尔的“奇点学”理论,他在新书《如何创造思维》中,再次预言生物进化所需的最后一项发明(大脑皮质),如何不可避免地发明出“超级智能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将会自行设计后代,从而导致“智能爆炸”。

对于“奇点理论”预言的生物进化史与人类文明史即将面临的终结与巨变,西方思想界给予了强烈而持续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与对人工智能技术演进的科学论证都围绕着“奇点理论”建构起来。《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一书就汇集了西方知识界精英对“奇点理论”的跨学科深入发掘与最新研究成果。全球知识精英的目光,在此聚集于“人类命运”这一终极命题上。《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一书是全球思想界巨擎就“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命题对垒的前沿阵地。核心作者除雷·库兹韦尔外,还包括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主任尼克·博斯特罗姆;太阳微系统公司联合创始人、计算机科学家比尔·乔伊等。在书中,作者们对奇点理论基本持相信与支持的态度,怀疑论不是主流。由于《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书中的部分作者来自欧洲(主要是英国),所以书中的技术决定论色彩并不浓厚,更有新卢德主义的代表力作——比尔·乔伊的《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他在文中再次发出警告:在21世纪,人类拥有的最强大的三种技术——机器人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纳米技术——正在使我们自己成为濒危物种。总的来说,欧洲思想家对科技进化的态度比美国人谨慎保守,甚至抱有敌意。

既然“奇点理论”已经在全球科技巨头谷歌等公司的推动下自我实践,而非遥不可及的科学幻想,那么人类如何应对“奇点”时刻就成为《1024: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一书的焦点议题,这其中包括人类个体的应变:半机器化、脑机接口、穿戴式设备等与机器融合的共同进化方式,以及人类整体的应变:互联网经济、自动化引发的失业问题等人机竞争融合中,引发的失衡与冲突。例如,机器智能与自动化相结合,很可能会断绝经济与人类之间的联系,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将合并,奇点逐渐临近将使技术性失业成为现实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奇点”创造与大国竞争的未来趋势。在《什么是奇点》一文中,弗洛·文奇强调智慧爆发进程如此之快,可能会超过迄今为止任何一轮技术革命。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在经济、军事乃至艺术方面带来的竞争优势太大,以至通过法律或管制禁止此类行为,都只会令其他人抢先一步实现目标而已。对超人类智能进行约束的难度极大,完全不可行。他还预言人机共同进化将导致超越人类力量的超级大国军备竞赛。人类几百年间进行过的间谍战加起来,也只相当于这种军备竞赛的最后几小时。既然“奇点时刻”的军备竞赛如此危险,那么全球危机处理与安全问题也变得格外重要。书中探讨了怎样让机器对人类的威胁变小,并提出人类、机器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再思考,如在科幻小说《安德的代言》中,智慧生命共处原则:对待弱于自己的事物,要像面对更强者一样。《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对人类终局的预言其实更近似于一种涅槃或者永生的境界,西方思想界认为“奇点时代”的终结与超越出路在于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书中对人与机器融合共生的乐观思考与人机双向进化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理想化的描述。

机器的人性化:《最有人味的人》是一篇关于图灵测试的有趣文章,机器正努力学习让自己像一个真正的人,机器人正变得普及、智能、擅长社交。

人类的机器化与网络化:人类超过一半的记忆来自网络生活,我们在虚拟环境中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区分真实和虚拟世界。最终,虚拟自我和真实自我将合为一体。人的半机器化将从两个方面不断强化,最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社交网络化,“生物”人进化为“社交网络人”与“虚拟人”;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向人类身体移植辅助的控制装置再造“虚拟替身”。《未完成的赛博格》一文展现了俄罗斯千万富翁伊兹科夫的“2045计划”,在这项通往人类永生的计划中,将尝试将人类的意识制作数字拷贝,上传于无机生命载体中,打造拥有人类意识情感和无机躯体的“混合生命”,这个人造的“赛博格”将永葆青春,不会面临衰老或死亡。

总有一天,人将进化成半机器,机器也将进化成为真正超越人类的高智能生命体。《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中预言人类被超越之后,我们还将迎来“后人类时代”。《我想成为后人类》和《人类的进步:一场历史学家与未来学家的辩论》等文章对“后人类时代”的图景进行了乌托邦式的憧憬。

虽然人类是这个星球上最具适应性、最灵活、最创新、学习速度最快的物种,但电脑的个体觉醒与计算机网络整体的觉醒终将到来。大型计算机网络可能会觉醒,成为超越人类的智能实体,导致时代步伐大大加快。世界本身的演进就会带来智能更高的实体,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整个世界就像是对其本身的一种模拟。比人类模拟现实速度更快的方式将会出现,而放弃进化,就等于自杀。奇点时刻之后,人机网络的智慧化、一体化最终将成为现实,全球网络将被视为一个巨大的人机交互工具,而人类的智慧也将逐渐让渡给机器智能。《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虽然只是一本“奇点学”的“烧脑”极客读物,但2014年却在给奇点的到来增添时间的印证。美国国防部、谷歌、苹果等公司在动用高达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大量对机器人领域进行战略投资,奥巴马政府还启动了长达10年的人脑研究项目,绘制大脑图谱。此外,“人类大脑工程”已入选欧盟旗舰技术项目,获得欧盟10~20亿欧元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在2018年前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意识和智能的人造大脑。

时间就是一种开启未来的武器,正如《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的封面所题:如果把机器获得思维能力看作是一种进化,那么人类具备不朽之躯同样也是一种进化。生命和进化的游戏中有三个玩家:人类、自然和机器,自然站在机器的一边。

人类时代的终结与超越,人类的命运与智能世界未来的缔造,需要中国思想界更多关注和中国程序员们的更多参与。《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让思想的光芒跨越地域的局限,在人类的奇点时刻即将到来时,中国智慧岂能缺席。《1024: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恰好在这个历史性的关头及时开启了这扇智慧之门,让我们推开这扇门,一起来思考,共同来创造那个不可思议的未来。做全球智能革命的“中国合伙人”

2014年1月21日下午,国内大部分网站都出现了间歇性无法访问的情况。经初步评估,此故障是国内通用顶级域名的根解析出现问题导致的。当前,全世界的根服务器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瑞典、日本等国,中国尚没有根服务器。目前全世界所有的网络信息,基本都要先传送到美国的根服务器,然后才返回各国。一旦发生战争或者天灾,完全可能出现一个国家的网络被中断的情况。

让人无奈的现实,也昭示着未来的战场,可能会是全面无人化的。

世界的未来是由智能进化与智慧融合主导的信息革命,科技创新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尽管阿拉伯之春和欧洲债务危机占据新闻舆论的主角,但这些溃败现象只是世界进化洪流中被丢弃的客体。当一些国家和文明在世界进化过程中裹足不前或贡献不够时,就将被未来无情地抛在脑后。《华尔街日报》评选出2011年科技领域的七大创新发明,分别为IBM的沃森计算机、诺斯罗普的无人驾驶战斗机、Lytro“会动的画面”、利用杠杆原理的轮椅、无需开胸手术的心脏瓣膜、不到一美分的医疗检测方法、Intel三栅极晶体管。而无人驾驶汽车、军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及物联网的发展,使得未来世界的较量,绝对不是体力或是人的数量决定胜负的,而是智能、意志和精神的系统对决。无论在经济的还是军事的战场,抑或舆论的战场,都是如此。

人类过去的进步是一部摆脱进化约束的历史。人类智慧向网络智慧的转移、融合与进化,将彻底颠覆人类文明的现有格局。从历史上看,人类的精神寿命长于有限的生物寿命,唯一的手段只有将价值观、信仰和知识传递给后来者。

摩尔定律的固定曲线有助于集中全世界的资金和智慧,去实现非常具体的目标。按照摩尔定律的常规预测,大约在2035年,超级计算机的能耗比将会超过人类。届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将是人的12万倍(人脑的运算速度只是猫的36倍、大猩猩的3倍左右),而其能耗比基本与人类大脑相同。人类的科技进化速度是DNA进化速度的100亿倍,人类运用科技与网络1秒处理的信息量等于我们的DNA用10亿年处理的信息量。

由此可见,世界未来的发展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变量,而非人类内部对既有财富与资源分割的存量。我们与其静态地观察国与国之间的人力资源、物质力量对比,不如动态地促进新智能系统的迸发与进化。

丘吉尔说:未来的帝国是思想的帝国。尽管互联网的精神源自开放、分享、民主、自由、冒险和创造,但在信息网络的帝国里,成功者和控制者永远都只是极少数。最顶尖的程序员写出了全世界99%的优秀软件,而巨额财富作为技术革新的激励涌向极少数科技天才。华尔街客观上帮助了科技行业的优胜劣汰,但经济的效率最大化使得一般人力资源越来越边缘化。

在信息帝国的疆界内,赢家通吃是法则。科技巨头、金融巨头及为其代言的政治领袖是未来世界的统治者。顶尖的极少数人占有世界上大多数财富及智慧资源(人类及非人类的),大多数人只能忿忿不平地进行旁观,或者装模作样地通过发言、发怒展示自我的存在。

既有的国家组织或国家联盟试图挑战信息霸权,但也不过是徒劳地在人类文明既有存量的版图上进行排列组合。衰落的文明将被加速淘汰。

信息帝国越来越去物质化,人类的体力与脑力参与也越来越成为形式。无论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失业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可以使用机器低成本解决的体力与脑力问题,资本的意志就会决定不再选择使用人力资源。

从欧洲到日本,老龄化与僵化的产业机制将使得衰弱的经济被债务危机彻底拖垮。俄罗斯、巴西还将作为物质原料供应方处于智能进化生态链的低端。中国、印度有潜力在未来的信息帝国占有一席之地,但前景也不容乐观。

人类社会衰败,信息技术崛起。过程迅速,阵痛剧烈。但不一定导致崩溃。

未来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竞争,就在于谁能在新一轮智能革命中始终走在前沿。相对于此,所谓多极化世界的合纵连横,都只是被淘汰出局者的自我娱乐罢了。

经济学家通常按照固定的增长率预测各国GDP的未来规模,而忽略了智能革命的影响。

举一个中国的例子,成立于1998年的腾讯公司2011年总收入为人民币285亿元,同比增长45%。毛利为人民币186亿元,毛利率为65%。净利润102.3亿,超越万科的96.2亿;而成立于1958年的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广告收入增长率仅在10%左右,按2008奥运年总收入230亿人民币估算,2011年收入规模应不超过300亿元。据瑞信分析,2013年,百度的广告收入规模就将超过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国最大的广告公司。从舆论影响力看,2014年,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用户总数就分别超过5亿,大有超越传统媒体之势。腾讯的员工总数为2万人,而Facebook的员工总数仅为3000多人。但Facebook月活跃用户数目前已达9亿人,这就是一个信息的帝国。而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第一个离京考察的互联网企业就是腾讯,马化腾在2014年年初还参加了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座谈会,为产业升级献计献策。

智能革命席卷世界的速度,永远超乎人类的想象力。中国也无法长期用有形的或无形的长城去抵御信息帝国的扩张。

智能革命的法则是快鱼吃慢鱼、大鱼吃小鱼。数年间,通用、丰田、索尼、松下、诺基亚、惠普,一系列传统产业或前科技企业濒临破产。什么百年老店、基业长青,在信息帝国里,进化的残酷法则就是:不创新,便灭亡;创新慢,也灭亡。

未来的世界,在指数级的进化中存在,而与进化无关的大部分,将停滞在旧的世界里。

中国在未来的世界里扮演什么角色呢?

1.个体层面:在硅谷,大批华裔参与高科技企业的创建运营,如杨致远的雅虎。实际上,美国高科技企业和华尔街精英,犹太人、印度人和中国人比例很高。

2.总体层面: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如华为、中兴,高铁、核电及新能源企业等。政府推动的物联网、光纤通信、云计算、航空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也具有潜在的国际竞争力。新浪、腾讯、百度、淘宝、中国移动等企业占领了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而不是像欧洲那样,臣服于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垄断统治。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强国,积累了大量精神与物质财富。尽管应试教育体制与创新机制冲突,但在高科技层面储备的拔尖创新人才也是未来发展的巨大支撑。

人类智慧终将与未来的智能融为一体,我们应争取让中国精神的DNA也在其中。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我们在智慧的探索历程中担负着推动历史的使命。正如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一书中所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任何时间,都能为将来的我们,牺牲现在的我们。也许还要补充一句,为本质的我牺牲表象的我,为成就大我牺牲小我。

人不可能第二次看到同一个世界,但我们往往生活在过去的世界里。万物皆有尽时,人生需要完成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情。对我而言,这就是发现自我,用真、善、美的信仰,全心参与探索更美好的新世界。对中国而言,就是不能甘居人后,而要在新一轮智能革命中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并肩领跑,最终在一体化的人类智慧升级版中成为有分量的“中国合伙人”。数据驱动生活,算法统治世界

第一次参加QCon北京2014大会,深切感受到一种另类的极客文化。首先,第一天的大会主题演讲,就是3个外国人主讲。第一个上台的外国人,讲如何分析火星探测的数据;第二个外国人虽然讲得比较贴近实际,是金融时报网站应用架构的问题,但是他的长相却活像火星人;第三个外国人的演讲题目是“大规模脑计算——操控脑,绘制脑地图”。会议提供了同声传译耳机,成千的程序员将会场塞满。

第二天有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出品的“大数据处理与大数据应用”专题,所以会场也是连过道和地毯上都塞满了程序员。而且,此会议不设VIP席,先来的普通听众就可以直接坐在第一排中间,而后来的重量级嘉宾也只能在过道站着或者找个小凳在边上坐着。听众随来随走,充分体现了互联网行业的平等与自由精神。

吴甘沙将这一天的大数据论坛主题定为“数据驱动生活,算法统治世界”,彰显了程序员们用算法撬动地球的野心与实践路径。从大数据专题的演讲内容看,现在远不止IT业,生物、医学等领域都在运用大数据探索生命的奥秘,用算法创造和改变世界。

来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Jeremy Freeman是一位神经学科学家,平时的工作也是跟很多大数据打交道,他会研究小鸟和老鼠身上的神经元,将这些神经元抽取出来,进行可视化研究。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规律,让这些规律用在人类的大脑上。他们选择了斑马鱼做可视化研究,因为斑马鱼看起来是透明的,它的眼睛就好像两个点一样,使用light-sheet技术可以探索斑马鱼的大脑结构。

对于会发光的神经元,他们采用了一种叫作light-sheet的光学仪器,能够同时记录10万个神经元的发光情况。上图即是该仪器采集的一秒钟内鱼脑的不同工作状态,发光处为正在工作的神经元。图中颜色是代表神经元的活动,最终是形成一个动态的神经元形态。重要的是,每一个追踪的数据都是三维的,是有针对性的,颜色、亮度和位置都是针对具体的神经元,可以把斑马鱼身上的每一个神经元都用图形表示出来。绿颜色的是眼睛,非常明显的,绿颜色先出来,因为眼睛先受到信号刺激,然后是蓝颜色、红颜色、紫颜色。蓝颜色稍微有些延迟,因为是斑马鱼脑中的位置。眼睛肯定是先收到信号的,然后才是蓝颜色大脑的部分收到信号,这些都叫作动作反应区。受到刺激以后,斑马鱼就要开始游泳了。在这个刺激之后,根据绘图,可以发现时间轴和动作反应的大小、速度和位置形成的函数图像。

他们用类似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加上不同神经元的活动方向,每一次实验都是应对着一个具体的刺激信号以不同的方向进行的。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得出大脑的空间和时间的图像。Jeremy Freeman说:“对于我们来讲,在线的数据分析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最终我们希望能够把大脑的反应活动和动物的行为关系图绘制出来,也希望可以了解它的功能及实时的函数图像。”

用传统的并行算法MapReduce做透明鱼神经元的大数据分析不是很灵活,所以Freeman尝试用开源算法Spark来做,得出的结果非常酷炫。上图左边是斑马鱼神经元活动的空间模式,右边是神经元活动的时间模式。做出来一个360°旋转的可视化神经元活动3D动画。

虽然斑马鱼的神经元不能跟人类相提并论,但大规模和分布式的Spark算法能把它的实时神经活动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有人还得出Spark将终结MapReduce的结论。Freeman总结说,未来的挑战在于Spark做深度学习还需大量的数据源。

紧接着 Freeman 登场的是华大基因的研究员陈钢,他的演讲可以说撼动了我的世界观。他说以往人类基因组用30亿美元测出的人类基因组,现在用1000美元就可以进行基因测序。“忘掉什么转基因吧,转基因还是用自然基因拼接的,但是现在生物科技已经可以直接用计算机程序改写基因甚至设计基因了!还有门专业叫作‘基因编辑’”。

陈钢介绍,计算机已经可以合成人工生命,现在做到的,是用计算机设计一个基因,然后将人工设计的基因植入酵母体内,人造的新物种就诞生了——设计者还在这个基因里写了他们的名字。于是现代生物技术把上帝抛在一边,开始创造新物种。转基因与之相比该算小儿科!

陈钢介绍华大基因在用天河一号和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跑大数据。在基因组分析中,GPU应用比较多,其中天河一号用GPU给基因组做聚类分析。他们现在也在尝试用阿里的飞天5000跑数据。

目前谷歌投资了不少生物基因公司,华大公司近年也得到较大规模融资。他总结说,现在生命科学也是IT业在推动。

听完吴甘沙组织的这个大数据专题,深受震撼。原来不仅IT业的程序员在架构虚拟世界,而且生物医学界的科学家们也在运用大数据分析大脑,分析基因,并且在用不断迭代更新的算法设计新基因,创造合成生命。

在真实世界、网络虚拟世界之外,未来可能还会出现人工合成的世界。在QCon的会场,真切感受到来自真实世界以外的两个世界的冲击。很明显,虚拟世界与合成世界或许会快速融入真实世界,占有的权重也可能越来越高。

大数据已经在驱动人类的现实生活,未来,算法真的会统治世界么?让我们拭目以待。《算法帝国》:被算法和算法交易改变的未来

当我们用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与思考,世界就会变成另外的模样。这是我们筹备举办“改变未来的算法与算法交易”研讨会的初衷。

美国雄霸全球,依赖华尔街与硅谷等强大支柱,而近年来,算法对华尔街的渗透与控制体现出颠覆未来产业生态的力量。图灵公司出版的《算法帝国》一书中介绍,2000年,华尔街通过计算机程序交易的比率不足美国股市交易量的10%;2008年上半年,自动化电子交易占了全美股市交易量的60%;现在,华尔街70%以上的交易依靠所谓的黑盒子或者算法交易(闪电交易)运行。银行家和股票经纪人也闻风而动,不仅招聘聪明的交易员,还大量雇佣聪明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将数学和科学融入金融交易,算法交易在华尔街引发巨震。

2014年6月21日,以《算法帝国》为延伸,财讯传媒集团网络智酷与静沙龙联合图灵公司共同邀请了中国计算机领域三位杰出专家——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陈熙霖,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上海证券交易所CTO白硕,从算法和算法交易的角度探究算法如何改变未来并统治世界,以及算法交易在中国引发的技术生态变革。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飞跃,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杨义先等诸多业界高手前来论道。

研讨会由财讯传媒集团总裁戴小京和图灵公司总经理武卫东开场,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和我共同担任主持。由于财讯传媒集团在中国金融界包括“一行三会”的强大舆论影响力,以及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密码学会等“三会”权威齐聚会场,本次研讨会吸引了金融投资界与IT界、媒体界精英的热烈参与。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财讯传媒集团网络智酷的发起人段永朝老师和赵婷婷对会议筹备的支持,婷婷不仅会议流程操办专业,还特地为研讨会设计了羊皮古卷风格的封面图,让这场思想风暴更具经典意味。【陈熙霖】改变未来的算法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陈熙霖首先引领大家“用算法来看世界”,他将抽象的算法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隐匿在世界运行表象背后的9大算法进行了生动剖析。陈熙霖的演讲开宗明义地说:“算法无处不在”,从这个独特的维度出发,似乎世界无处不算法。

他面对在座中国自动化学会和密码学会的权威,谦虚且风趣地说:“一个翻译胡言乱语,两个翻译吞吞吐吐,三个翻译金口难开”,但他用深入浅出的实例与比喻,对搜索引擎索引、PageRank、公钥加密、纠错编码、图形识别(模式识别)、数据压缩、数据库、数字签名等算法的本质与机理进行了精准到位的“翻译”。

在陈熙霖看来,算法无处不在,但算法运行的效果往往受设计的目标、实现能力等的制约。例如,对于一个多部电梯联动的系统,如果调度的目标是“能量最优”,则不可避免地出现电梯响应迟缓,甚至久等不来的情况,相反如果调度的目标是响应时间最小化,那么即使电梯的数量减少些,仍然能够做出快速的响应。没错,我们身边的电梯,就是被算法操控的。

被算法操控的不止是电梯,还有人类的精神生活。例如,搜索引擎,借助与图书后面的倒排索引没有本质区别的类似算法,谷歌网站上为我们推荐图书、电影和音乐的是算法;Facebook网站上为我们推荐朋友的也是算法:PageRank就是一种将繁杂的网页信息通过类似众望所归的引用机理为核心的,通过计算扇入和扇出进行网页排序的算法。

陈熙霖还用算法看人类历史,如“密码”,他开玩笑说中国古代的“文字狱”就是一种对密码学的误用,是用臆想的密码误读他人的作品。已知最早的密码就是斯巴达密码,把条绕在树棍上,写上文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