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成绩更上一层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1 00:29:41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孩子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让孩子的成绩更上一层楼试读:

内容提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即使你所生活的家庭只有父母和你三个人组成,你们也会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上有许多差异,在各种问题的处理以及思想观念上也会出现矛盾冲突。

第一章 让孩子成为一个交际高手

一、与父母相处的方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上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即使你所生活的家庭只有父母和你三个人组成,你们也会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上有许多差异,在各种问题的处理以及思想观念上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如果你在家庭生活中能够恰如其分地协调好这些差异、矛盾,那就等于上好了人际关系的第一课。这就为你日后走上社会、成功地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如果你连与自己的父母相处这种最简单、最易相处的关系都搞不好,你走上社会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很令人怀疑了。

1.了解法

要学会正确与父母相处,就要了解自己生活的家庭,因为不同的家庭的类型对你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你与父母关系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如果按照家庭的自然结构划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核心家庭

指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一般说这种家庭关系比较简单,容易出现的是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这种情况在大城市尤其严重。父母是双职工,有稳定的收人,经济条件不会太差,父母二人共同关心一个或两个孩子,往往会出现“爱过头”的现象,容易养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思想。(2)扩大家庭

指除父母与孩子之外还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或者叔叔、伯伯、姑姑、姨在一起生活。

老舍著的《四世同堂》祁大爷一家就属于这种家庭类型。几代人同住一起,比起核心家庭来关系要复杂得多,无论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孩子与家庭成员的相处都有一定的难度,对孩子来说这种家庭类型的利弊都是十分明显的,近些年,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这种家庭结构越来越少。(3)缺损家庭

这种家庭类型是相对于完全家庭而言的,父母、子女三者齐全的家庭是完全家庭。如果父母离婚,孩子跟着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或者父母中有一人去世,孩子由父母中的一方带着生活都属缺损家庭。

生活在缺损家庭的孩子较之生活在完全家庭的孩子有不少不利因素,如家庭收入减少,得不到父母双方全面的关心爱护,在心灵上也受到某种伤害。当然并不是所有生活在缺损家庭中的孩子就一定得不到幸福,由于父母缺一而父(或母)与子女相依为命,始终保持良好家庭关系的事例并不少见,由于家庭条件不利而促使子女奋发有为的典型更是到处都有。

与缺损家庭相仿,还有几种特殊的家庭类型:(1)再婚家庭。父母离婚或父母一方早亡,一方带着孩子重新结婚,这会使子女的心理带来不利影响。(2)父母不和。父母双方长期关系不好,争吵不休,孩子难以把握好与父母的关系,不知该对谁亲对谁疏。(3)养子家庭。孩子出生后,遭到遗弃或被人收养,一般在幼年时代不会发生什么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懂事,一旦知道现在的父母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心理上、思想上就可能发生一些变化,对其与养父养母的关系带来一定影响。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家庭,只要你已经生活在其中,就不好重新选择了。我们既不必为生活在美满幸福的完全家庭而沾沾自喜,也不必为生活在缺损家庭或反常家庭而自卑,我们应学会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利弊,自觉地去调适与父母的相互关系。

2.谅解法(1)父母私翻了你的日记或信件怎么办

父母私翻子女的日记或私拆信件恐怕不止在一个家庭中发生过,而由此引起的后果也不只是一时的不愉快。

发生此类事情的原因:一般说来未经本人同意之前,是不应随便翻阅他人信件和日记的,不仅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是违法行为。可这种事情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就要具体分析了。

绝大多数家长是出于对子女的责任心,是为了爱护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日记和信件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子女的思想和生活情况,从中可以窥见子女的内心世界,父母觉得只有了解子女才能帮助、教育子女,于是采取了令子女不愉快的鲁莽行动。

原因之一是社会因素的暗示。父母在工作单位与同事闲谈,在家里与邻居聊天免不了听到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谁家的孩子变坏了,谁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写情书。父母听了,怕自己的孩子也有秘密,用不适当的方法了解孩子。

原因之二是与孩子平时的表现有关。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孩子的某些变化,如放学不回家,讲究穿着打扮,行动鬼鬼祟祟……问,孩子又不讲,使他们担忧,于是拆信、翻日记成了家长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孩子应如何处理:作为子女要体谅父母的用心是善良的。他们的初衷并不是要揭你的老底,给你点颜色看,也不是为了惩罚你。更要相信父母不会用信中的内容取笑你,不会轻率地将信中内容外传使你难堪。

对父母的不正确做法要耐心地做工作,要让父母信任你,消除对你的担心,恳切地希望他们不要随便翻阅日记、信件。

增强对父母的信任感,孩子在幼儿时代对父母是没有什么秘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加上中学阶段与外界交往的日益增多,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并且轻易不愿向人吐露。这种情感上的闭锁性促使一些同学向父母关闭起心灵的窗户,担心说出内心的“秘密”会遭到父母的误解。

这种不信任感首先会使自己在感情上逐渐疏远父母,产生距离,另外由于对父母的不信任,可能使自己在本来需要父母及时帮助的关键时刻,失去父母的正确指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与父母及时交流思想是生活中避免失误的保证。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父母也就不会用你不高兴的方式了解你了。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处在青春期的男女孩子,心中的秘密尤其丰富。珍藏心中的秘密,是青年人珍视自我,保护自我的一种表现,也是青年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孩子毕竟还年轻,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对生活充满自信的同时,为什么不主动得到最亲近的生身父母的帮助呢?如果你能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父母也就不会采用你不高兴的方式“了解”你了。

在私翻日记、信件的事情发生后千万不要发脾气、耍态度,不问青红皂白扣上大帽子“私拆信件违法”、“偷看日记可耻”。这样做非但无济于事,还极可能激化矛盾,即使你是有道理的,但也应得饶人处且饶人。(2)当父母错怪你时怎么办

某件事情不是你干的,硬说是你干的,这种不容分辩的误解对任何人都是难以容忍的,这在家庭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如果这种事发生在你身上,千万要沉住气,要能克制自己,避免因过分强烈的反应而加深彼此之间的误会,我们的具体建议是:

①耐心听完指责。对父母的责怪、训斥要耐心听完,以便弄清他们是在什么事情、什么问题上对你产生了误解。

②适当进行解释。如果确实因父母把问题搞错了,那么就可适当做些解释工作,只要事情本身比较简单,父母情绪又比较平稳,误会马上就会消除。

③暂时保持沉默。许多事情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一般事发时父母的情绪又比较激动,你越解释,他们可能越发火,与其如此,不如静下心来不说话,虽这样做有默认过错的危险,但对缓和紧张气氛,减少对父母有伤感情的刺激,从而对真正解决问题是有好处的。

④设法悄然退出。沉默不语不容易,争辩解释又会激化矛盾,在进退两难时,不如设法暂时离开父母,独自到一边去。当你听不到那些刺激性的语言,心清就会慢慢平静,父母找不到数落的对象,怒气也会慢慢消失。

无论采取什么办法,最终目的都是要弄清事情原委,帮助父母消除误会,待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进行详细的解释,要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更不要责怪埋怨父母的一时的不当。当一切真相大白时,父母一定会为错怪你而后悔,你可千万不要忘记给父母以体贴的宽慰。切忌因为父母的误解对父母失去信任,更不要因为一时误解采取过激的行动。父母误解、委屈子女的事总是偶然才发生的,要多想想平时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多想想他们往日的亲情。(3)受到父母的打骂怎么办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历来反对体罚孩子,但父母打骂子女的事还是时有发生,遇到习惯用打骂处理矛盾的父母应如何与之相处?

①了解父母体罚孩子的原因

其一是受我国旧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影响较深,对“棒下出孝子”的不正确说法深信不疑。父母自己从小就挨长辈的打骂,当自己做了父母后也习惯于用这种方法教育子女。

其二是心理上的原因,如恨铁不成钢。父母并非遇事就打骂孩子,当他们使用棍棒时,多半是出于无奈。你的不争气、不努力,辜负了父母的希望,由怨恨导致打骂,来宣泄不满唤起你的觉悟,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苦于无法。有些做父母的平时很少研究孩子的思想、心理发展特点,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事到临头,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中,拿体罚当“救兵”。当然打骂子女常常是在父母性情激怒的情况下发生的,开始父母还能耐心地做你的工作,可是慢慢地越说越生气,待情绪激怒到极点,就忍不住动了手。作子女的应了解家长情绪变化的渐进过程。

②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打骂

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如果父母的打骂完全是因为我们个人的原因,那么应该向父母主动承认错误,表示今后改过的决心,不应过多计较父母的态度,只有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以后不犯类似的错误,才能避免父母的再次打骂。一个真正懂事、孝敬父母的青年是不会斤斤计较自己的父母的,他们更多看到的应该是自己的过错和给父母带来的伤害,体谅父母不正确做法中的合情合理成分,看到隐藏在打骂背后的父母的一片苦心。

如果挨打主要是由于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性情粗暴或者不了解情况,这是可以而且必须做解释工作的,但应该在他们情绪暴怒之前,或者在事情已发生、父母心情平稳后,否则只能是火上浇油。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挨了打,都不能赌气,产生对立情绪,故意在行动上干出违背父母意愿的事。这样做不但会使父母更伤心,矛盾更激化,更重要的是会因为我们不听从父母的忠告,犯更大的错误。

对父母的打骂心里不满,表面上却装得无所谓,为了免受皮肉之苦以消极的态度应付父母,回家报喜不报忧,能瞒就瞒,能骗就骗,这样做的结果是在你避免挨打的同时,也失去了一次父母帮助你的机会,长此下去后果是很难想象的。

二、让老师赏识自己的方法

1.既听话又“不听话”法

怎样才算“听话”

学生应不应该听老师的话?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当然应该听老师的话。这是千古常理,也是作为学生的最起码的要求。但怎样才算听老师的话?是不是老师说是一,他就绝不敢说是二;老师说往东,他就绝不敢往西,就算听老师的话是不是始终扯着老师的后衣襟,瞅着老师的脊背,亦步亦趋,目不斜视,绝不敢越雷池一步,就算听老师的话?不,这不能叫做听老师的话,充其量,这只是鹦鹉学舌,算不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赵学锋是初二(三)班的学生。一次老师讲解一道几何证明题,老师用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方法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证明出来。老师刚一证毕,赵学锋就当即站起来,指出了老师证明过程中的不严谨之处,并且自己提出了一个非常简捷的方法,很快地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老师同学对此都很惊奇。这位老师很是赏识他这种创造精神。而同时,赵学锋又是个非常遵守纪律的学生。他可谓是一个既听话又不听话的学生。而老师呢,也很喜欢他这个既听话又不听话的学生。

老师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唯命是从,像个木头人似的,推一下,动一下,毫无生机,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生搬硬套自己的话,甚至连自己说错的话也不加分辨。

听老师的话,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按老师所说的一成不变、原封不动照做。听老师的话,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必须在老师面前唯唯喏喏,事事顺从,即使老师说错了也不敢指出来。一个学生如果真是这样听老师的话,那么只能养成他盲目依赖的心理,遇事没有自己的见解,不会独立思考。这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王志平是高一(三)班的学生。一次,春游时,老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许多小组,让王志平负责其中一个小组。出发时,老师千叮万嘱他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惹事生非,不要多管闲事,不要打架斗殴,一定要在下午六点钟以前赶回学校。到了下午六点钟,别的同学都回来了,就只有王志平他们那几个同学没有回来。老师很着急,担心他们是不是发生什么意外了。天渐渐地黑了,怎么还不见他们回来?老师和同学们正要去找他们,他们一个个疲惫地回来了。原来,在他们返校的路上,有人偷了游客的钱包,他们把那小偷挡住,要他归还钱包。小偷先是一惊,后来发现他们几个不过是十几岁的毛孩子,就放肆起来,不但不承认偷了钱,反而还说他们栽赃诬陷,正要动手打人,过来了几位游客,大家一起把那小偷围了起来。小偷才不得不把钱交了出来。老师知道后,表扬了他们。

常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该根据具体情况,来作出自己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妨适当地“调皮”一点,“机灵”一点,表现出学生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眼力,老师才真正喜欢和赏识这样的学生。

2.尊重老师劳动法“上语文课最没劲,上来就是分段,总结段落大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这一套。老师讲得枯燥无味,上语文课我总是无精打采,沉沉欲睡。今天我终于忍不住了,就把放在课桌里的数学作业拿出来做。开始我还胆颤心惊,后来做着做着也就无所谓了。做得正带劲时,被老师发现了。他很生气,把我的作业本没收了,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训斥了我一顿。我伤心极了,很不服气。心想,上课做作业又没有浪费时间。别人上课还看小说哩!只要考试能考好,你管我听不听呢!”

这位中学生所反映的现象,在中学里的确常有发生。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做别科作业,递条子,打电子游戏机,已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当然,从老师方面来说,应当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材施教,使自己的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从学生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就会发现学习毕竟不是单靠兴趣来维持的。如果缺乏强大的动力,再好的课也会听得乏味。就像害病的人一样,吃什么美味佳肴都会觉得索然无味。那些对学习如饥似渴的人,是绝不会对听课感到厌烦的。

尊重知识的人必定会尊重者师的劳动。作为一个学生,可曾知道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在课前要付出了多少劳动?老师备课不知要做多少准备工作,教案不知修改了多少遍?有时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教学方法,翻来覆去不知想了多少遍,而为了把课文内容讲得具体形象,老师课前制作教具、挂图又花了多少功夫?为了在课上做好实验,老师事先又演示了多少遍?除了这些,老师还要不断地增添新的知识,新的方法,以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时代。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一个学生,这些你可曾想过么?知道么?当老师的确很苦,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当老师来上课的时候,可能家里正有生病的孩子和住院的老母,无人照料;可能家里该买煤买粮了,而没有时间去买,老师也可能会无形中因为家庭的矛盾,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对学生的态度;有多少老师是带病给学生上课的,上课时老师晕倒在课堂上的事,屡见不鲜。但老师都把自己的苦衷埋藏在心底,不愿意告诉他们的学生,不愿意让学生那纯洁无暇的心灵过早地了解社会中的不幸。作为学生,这些你们可曾想过?

有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不管有多少烦恼,一上讲台,一看到学生,就全忘了。作为老师,也不愿意在学生面前诉苦,他们幼小的心灵还承受不了这些东西。我不能把不良情绪传给学生。我上讲台要让我的学生感到愉快,我不能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我要以乐观的情绪影响学生,把乐观的精神传给学生。”

有这么一位男教师,他上课时精神抖擞,可回到家里只有伤心的份儿了。因为他的家庭在长期闹矛盾,并且因此上初中的女儿也出走了。他自己是教师,而他的孩子却在失学。

让学生了解老师的艰辛是必要的。中国有多少这样普通的教师,他们的境遇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艰难、不幸和重负!

尊重知识的人必定会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这只是尊重老师劳动的一个方面。老师的劳动是多方面的。老师大量的劳动还表现在课外。李少辉是高二(一)班的学生。他这样说:“每次发作文本时,我们班好些学生对老师写的批语连看都不看,就把本子扔进抽屉里去了。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老师的批语匆匆瞄了一眼,就开始写下一次的作文了。而对于数理化作业,我们只是看一下老师判的是错号还是对号就行了。”

其实,上面这种情况在不少是普遍的现象。语文老师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把全班几十名学生的作文,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地看,不断地用红笔圈圈点点,到最后才给你的作文写上评语。同样,数理化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每一道题、每一个小数点地看,到最后才判上错号或对号,你可曾知道,老师写的简短评语和判的错号或对号,这其中凝结了老师多少心血?对于老师花了这么大精力才指出的错误、写出的评语,而有些同学竟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这不也是对老师劳动的不尊重吗?这与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不是完全相同的吗?对于老师指出你作业中的错误,不加以改正,而且一犯再犯,屡教不改,这不是对老师劳动的更大的不尊重吗?而且你也因此失去了学习进步的阶梯。

3.得力助手法

老师需要助手。“一面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孤家寡人”是做不好事的,老师也是这样。老师的工作是一种双向工作,像发电机那样,要有输出的电路,也要有回流的电路。如果回路不通,发电机就不能正常工作。每个老师都需要助手,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有得力的助手。

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若事事都要让老师来管,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班集体的好坏,不但要靠老师的努力,更要靠班上每位同学的努力。老师的工作需要每个学生来配合。如果班上每位学生都富有集体荣誉感,都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争取为老师分担一些任务,那么,这个班集体就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成效来。

班干部是老师的当然助手。班干部承担着老师部分角色的作用,可以部分代替老师来组织和管理学生,代替老师处理某些班务。班干部还是联接老师和同学之问感情交流的桥梁,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协调师生间的关系,有时班干部还能处理老师所不能处理的事情。李宏涛是高二(三)班的班长,他这样谈他的工作情况:“作为班长,我负责班里的纪律、卫生及学习等情况,我尽力为老师分担责任,对于自己能处理的事,我都自行处理。对于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我就及时告诉老师。老师不在时,我就顶替老师的角色,全盘负责班上的工作。有一次,我们班主任老师到外面开会去了。这时恰巧学校要进行歌咏比赛。我就把比赛的消息告诉了全班同学,并向同学们强调说班主任不在我们更应该努力为班争光,而不能给班级丢脸。这么一来,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就组织同学们认真为比赛作准备,从选定歌曲,整编队形,朗诵台词,直到指挥和演唱,一切都一丝不苟。真巧,等到班主任回来的那天,正好是我们比赛的当天。班主任亲眼观看了我们的比赛。比赛的结果我们班得了头等奖,班主任很是感动。事后他握着我们几个同学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

是的,这位班干部在关键时刻承担了老师的担子,老师怎能不感动呢?你可能不是一个班干部,但并不是只有班干部才能成为老师助手的。即使是一般同学,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做好老师的得力助手。老师的工作需要每一位同学来配合,仅靠几个班干部显然是不够的。李晓云是初三(一)班的一名学生,她很爱学英语,她讲了这样一件事:“我经常把我们同学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地方反映给老师,也经常把同学们对老师的建议告诉老师。有一次英语老师上了一节语法课,而我们同学们普遍都没有听懂,我就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老师。到了下一次英语课,老师又把上节课的语法内容又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下同学们全都听懂了。老师和同学们心里都感到很高兴。事后,同学们都说我替他们做了一件好事,老师说我帮了他的忙,是他的一个好助手。”是的,李晓云不是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的方式,为老师做了一份事情吗?

三、与同学相处的方法

1.距离美感法

还没成为学生时,多么羡慕别人能用英语对话;周末可到野外去参加篝火晚会;春来可以去踏青,秋到又能去秋游;也多么羡慕学生知识丰富,生活多姿多彩,浪漫无比。

直到身为一名学生时,才知道沉甸甸的书包,乏味而又无奈的功课,没完没了的考试,真令人烦恼。美妙的学生生活,怎么也寻找不到,因而迷惘、孤寂、矛盾、痛苦、淡漠,一古脑儿向我们涌来。此时,真想倾诉,真想把心中的苦闷吐个痛快!

然而,当你把自己的“失望”诉诸长辈时,他们却会责备你“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都无一不追忆着学生时代的生活,透过他们那神情、语气、手势,你会觉察到学生生活在他们的脑海里是那样的“美”,那样令人留恋,并从中理解到他们的忏悔和遗憾:没有很好地珍惜学生时代这段金色年华,没有把“美”留住。

过去的怎么就是那么令人寻味?即使是一些平淡的事情,回味起来也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失去的,才觉得它珍贵;得不到的,才倍觉它的美好。”就像面前摆着两个苹果一样,当你只能作唯一的选择时,你吃了红苹果,会以为青苹果更好吃;而如果吃了青苹果,则又会以为红苹果更好。这也是一种距离效应。“失去”,“得不到”,使主体和客体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于是就产生了“失去的东西更珍贵”的错觉。许多人正是成功地运用这种错觉,形成了别人对他的良好印象。

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都同样能产生美感错觉。许多人常利用这种错觉,来强化自己对别人的吸引力。

友谊可以化作一道鼓励的目光,让你在失败中得到力量;友谊可以冲淡你心灵中的苦楚,让你在寂寞中燃起希望……所以,人们总是渴望和追求友谊。

友谊是质朴的情感,是人心的真诚,是相互的理解,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帮助。但,友谊绝不是同一化的结果,盲目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一致,并非一定能产生真正的友谊。某中学的杨红喜欢刘凌,也希望能和刘凌建立更深的友谊。因而,她改变了自己打乒乓球的爱好,和刘凌一起去学健美操。平时讨论问题也和刘凌保持一致。刘凌做了一件新衣服,她也按同样款式、料子照做一件。这样,她们久而久之简成了同一个人。照说,她们的友谊定是牢固了。但不久,刘凌对杨红失去了兴趣,其他同学也觉得杨红没有以前那种气质了。问及原因,刘凌说:“以前我觉得她挺有个性,她所具有的正是我所缺少的。可现在,觉得她好俗。”

这说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色。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如果善于利用这种“空间距离”,也就是你所独有的个性,你的形象会在人们心目中变得很美。有自己的特色,才引人注目,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保持、展现和发挥自己的个性,也就是保持与别人的“空间距离”,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感觉。

同学之间相处,应该求同存异,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如此双方才有吸引人的美。

一个人就如一本书,要有深刻的内容蕴藏于字里行间,给人看时要经过思考,经过细细嚼味才领悟,要留有问题给人寻味。这样,你这本书才耐读,才吸引人。

2.语言友爱法

语言是和我们最为切近的东西,我们生活在语言中,就像生活在空气中一样。我们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交流感情,倾吐爱心。尽管我们不停地使用语言,但并不总是注意它,就像我们呼吸空气却往往忽略了空气的存在一样。

然而,对语言的使用,却并不像呼吸空气那样容易。俄罗斯有句谚语,说语言象蜂蜜,使用好它就能粘住别人。中国也有句俗语;叫做“一句话使人一笑,一句话使人一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的语言能使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变成非常友爱的朋友;相反,有时一句话就把一个要好的朋友变成一个陌生人。

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常常为表达对朋友、同学的友爱和激情找不到适合的语言。甚至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以为一个人要想善于表达自己,就应该富于辞令、口若悬河,就应该让自己要表达的内心世界穿上华丽的词藻出场。其实,真正的好朋友之间,并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语言,最友爱的最有魅力的语言往往是朴实无华的。文华和清柯是同班同学,又是极要好的朋友,他们放学常常一块回家。这天,当他们走到半路时,文华的自行车坏了。附近又没有修理铺,清柯就停下来,自己帮文华修车。车修好了,却又赶上一场大雨。文华看清柯为自己淋了一场大雨,心里很过意不去。他感动地对清柯说:“你对我太好了,我一定要报答你。”清柯说:“别瞎说,好朋友还说什么报答不报答的。”可自以为博览群书,享有“博士”外号的文华并没有就此停住,他继续说:“清柯,我觉得我们的友谊是经过风雨考验的,是真正的友谊。我这人就是这样,如果我和一个人交上朋友,我愿意把自己的心掏出来。”清柯笑了笑,没做声,继续听文华侃:“清柯,我觉得你这人非常够朋友,我对谁都这样说。平时你虽然成绩不好,但我愿意帮你,我绝对能帮你把成绩搞上去。”文华只顾一个劲地说,没有注意到清柯的脸由红转白,最后,清柯一声不响地骑车向岔路走去,文华还迷茫地睁着双眼,感到不可理解。

其实,文华不知道,对朋友的爱与感激,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而需要的是默默的行动。假如当时文华只说声“谢谢”,就够了。人们对简朴的妙处往往不够理解,总爱把简单装饰成纷繁,结果吃力不讨好。让两颗心在简朴中真诚相见,才是真正的友谊。校园的林荫小路上,柳峰和杨江在漫步。柳峰真诚地对杨江说:“今天全靠你,要不是你的劝阻,我肯定控制不住自己和春明打架了。”杨江说:“你确实应该注意,以后千万不要太激动。”柳峰说:“脾气坏确实是我的大毛病。”扬江说:“不过你也别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自己的性格缺点,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慢慢来吧!”柳峰本来要说:知我者,杨江也。但他终于没有说。只是平淡地说:“杨江,快上课了,我们回教室吧。”

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友爱的语言往往只有在平淡与简朴中才能现出真诚与美。两个知心的朋友,往往彼此心有灵犀,并不需要多少华美的词语。像上例中,杨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柳峰的毛病,并劝其改正,而柳峰也真诚地接受了。他把自己对杨江的友爱只表现在极平常的一句话中:“我们一起回教室吧!”我敢说杨江也一定能明白柳峰这句话潜在的含义。他们都很懂得真正的友爱并不需要多少语言来渲染。

丁俊曾经和我谈起一段话,颇有意思。他说:“我时常觉得真正的好朋友之间,语言往往是多余的,即使非要使用语言不可,也应该用简朴的语言让真诚的心清晰可见。平时,我的好友帮了我,说实在的,我感到了友谊的温暖。正如普希金说的:不论是多美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快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我确实有一种感激,并有强烈的表达念头,但我还是忍住了。我怕我一说出来,就降低了朋友给我的爱,也怕我的言词变成一种虚伪的敷衍,我觉得沉默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或者一句平淡的语言,让我和朋友都处在真诚的友谊的氛围之中。”

丁俊的话,说出了一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试着用一种朴实的语言表达友爱,将会使友谊变得更为醇香、甜美。

3.助人为乐法

小时候,自理能力低,连吃饭、穿衣、走路也需在大人的帮助下才能顺利完成。长大了,“我可以”、“我能”、“我会”、“我自己来”……已成为嘴边话。此时,总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难倒我,只要我努力。”这是一种自信。事实上,在这纷繁的社会当中,一个渺小的个体,为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需要求助于他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总有些意外,总会遇到些困难。这时,他人的帮助会令你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发现生命的意义,获得生活勇气。因而,你会身不由己地被帮助你的人所吸引,敬佩他的为人。由于社会需要助人为乐的精神,学生又最爱崇拜英雄,因而助人为乐的人,对他们最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学校尤如一个小社会,同学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多或少要求助于他人。譬如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经济上出现“危机”,一时难以接济;感情上冒出小疙瘩,需要及时解开……这些都希望得到同学的热情帮助,盼望有一个“有求必应”的环境。黄刚从小就爱足球,因为有一双“好脚”,他成了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长大后成为国家队员为国争光”是他的理想。但不幸降临到他身上了,在一次意外的火灾中,他失去了双腿。这对他是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足球”、“双腿”……他常常从梦中惊醒。理想破灭了,行动不便了,生活变得暗淡起来,现实严峻得令他难以接受。这时候,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极需同学的帮助。但他去对谁倾诉呢?去求谁呢?谁能帮得了他?他几乎要绝望了。这时,李力和韦平主动地向他伸出了援助的双手。每天,他俩准时接他上学,送他回家。一天天,一年年,风雨无阻。李力和韦平的帮助,使黄刚寻找到了新的发光点——他爱上了文学,他的作品一天天地多了,笑声一天天地响了,他们三人的友谊也一天天地加深了。

在别人确有困难时,“有求必应”是必要的,但有些人有困难也不一定敢去求人,这时就需要有“不求也应”,助人如救人,只要发现“信号”就应主动上前。这样虽然是给自己增添麻烦,但它一方面是“求”人者对被“求”的人的一种信任,是一种友好的表现。另一方面能体现被求者助人为乐的精神。一个人求人,总是首先向信得过的、友好的人开口的,因而,对于“求”者来说是出于信任而“求”,是出于友好而“求”;而对于被求者则是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表现,是自己对同学有威信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有求而不应,则不仅伤害求者的自尊心,而且也会损害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失去应有的威望,同学也会越来越远离自己。而如果在别人不敢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帮忙,那就是我们现在所极力提倡的助人为乐的精神了。

当然,任何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有求都能应。如果无法答应别人的要求,就应该委婉地说清楚。只要你有助人为乐的诚心,同样能得到朋友的理解信任,永葆相互间的友谊。丽红家境较好,家里每个月给她的生活费都挺多。在丽红身上,好像从没有缺钱过。这天,她又收到了爸爸寄来的200块钱。菲燕家里兄妹多,花费大,爸爸一时还未能把生活费寄给她,饭菜票却没了。因而她向丽红借钱。没想到丽红却说:“我没钱!”“你不是刚收到钱吗?”菲燕怯怯地问。“我是刚收到钱,但我的这些钱不能借!”丽红说得很急并夹有些火气。“啊,你不借,是怕我还不起?还是你的钱是高贵的,像我这样贫困的人不能借?”菲燕受不了丽红的眼光与语气,回击道。“随你怎么说!”……

从此,在丽红和菲燕的友谊之间产生了一道隔膜。产生这样的结果主要就在于丽红。丽红的钱确实不能借。这是家里寄给她去治病的。但丽红却因自己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而把气向菲燕发泄。在菲燕看来,丽红你有钱不借,是怕我还不起。她哪里知道你的困难?假若丽红委婉地跟菲燕说明不能借的原因,那也就不可能产生如此误会,或许,菲燕会更关心丽红,两人友谊会更深。

4.默默奉献法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自大”。有了功劳,有些人就狂妄自大。而有的人虽无“自大”之意,但由于在与同学交谈中,有意或无意地念着自己的功劳经。对方第一次听,可能还感觉新鲜,并认为你是个很不错的人——功劳簿写得满满的!然而,说多了或许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认为你老翻那些“老皇历”,是想标榜、炫耀你“曾经拥有过的光辉的一幕”;甚至会认为你是在以自己的功劳来压倒他,在他面前示威。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在嘴边,会使同学们认为你在“吹牛”。在同学面前常“炒”自己功劳的人在追述时往往不是有褒有贬,褒贬平衡,而是为了面子,为了功劳的升值只褒不贬,只大谈特谈光辉的一面,保守不很光辉,或自己失误的一面,使自己完美化。人毕竟无完人,神化了的人是远离人群的人。把自己完美化是令人不信服的,是不很实际的屈而使人感到你不现实,是在“吹牛”。你因此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

把自己的功劳常挂嘴上,会使同学们认为你是“小人”。功劳只属于过去,对于现在或将来都证明不了什么。然而,常把功劳挂在嘴边的人恰是相反,他们常提起自己的功劳,不单是对过去的眷恋,更重要的是想把功劳延伸,过去自己是有功者,现在以至将来也是功臣。他们只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洋洋自得,睡大觉,并不着眼于现在的努力,更不期望对将来的开创,认为过去的功劳已足以“维持生计”,用不着再去建功立业。他们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上说是一种无能,一种虚伪,是“小人”的表现。

功劳是为他人、为集体有所奉献而获得的,如果常把功劳挂在嘴边,同学们就会因此怀疑起你的“奉献”,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为了获取“功劳”。这种功利主义,会使同学们感到你的功劳掺有水份。怀疑你只是利用他们当工具去达到你的目的。这种被利用、被捉弄的感觉,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

功劳不是靠说出来的。默默地工作,无需豪言壮语,别人就会发现你的功劳,并对你倍加崇敬与佩服。“沉默是金”,有功劳越不说,它的含金量越高。李桃是班上的生活委员。为了管理好班费,她一个人默默地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以及宝贵的复习时间,把班费算得一清二楚;节日学校给同学的礼品,她按时领取,并井然有序地分发给同学。对这些,她从无怨言。哪位同学身体不舒服,她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同学生活有困难,她真诚地伸出援助的双手。对这些,她从不提起。“我应该”、“我乐意”是她的口头禅。在新学期改选班干时,她的票数最高。这说明,她的功劳,虽然她自己不说,但同学们看到了,感受到了,是忘不掉的。默默地奉献者才最受人尊敬。

功劳,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有功劳,说明有能力。谁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能力,也就免不了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道。但是,可别忘了,越把功劳挂嘴边,人家越不买帐。

功劳,是对事业的奉献。有奉献,应有回应,人的心理才平衡。物质上的回应,当然有其意义,但精神上的回应,是最能激发人的动力,更令人精神焕发。因而,人们总想把功劳挂在嘴边,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赞赏与肯定。但,常挂在嘴边的功劳,犹如单调的音符,重复起来令人听了生厌,谁还愿意接近他呢?

5.尊重法

人,都有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交往中,自尊心的具体表现就是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

周末组织班会,讨论某一问题,当轮到自己发言时,谁也不会喜欢别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或交头接耳,充耳不听。如果别人都无心听下去,发言也就没意思了。为什么?因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己的发言得不到尊重。如果同学们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听讲,频频点头和热烈鼓掌,发言人会越讲越来劲,越说越精彩。为什么?因为尊重会增强发言人的自信,启发发言人的灵感。

同学之间的交往,相互尊重是非常必要的,相互诋毁只能造成彼此伤害。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使得自己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寻找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位置。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使自尊心得到一种保护,使自己觉得人际关系和睦,产生“安全”感。人们往往觉得最尊重我的人也最可爱,因而特别愿意同他接近。所以说,尊重同学是一种征服。

中国有句古话:“敬人者人恒敬之。”我能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我。某班班长甘露,性格秉直,办事公正,敢说敢干,一心为班。有一次,班上的吴茵同学违犯了纪律。甘露不顾平时好朋友的面子,批评了吴茵。吴茵因此认为甘露不够朋友,慢慢疏远了甘露。但甘露并不为此对吴茵有什么成见。吴茵出现情绪波动,她就耐心劝说,即使碰到吴茵不领情,也还是真心一片,一如既往地对待她。有几次吴茵有意为难甘露,让甘露在同学们面前出洋相,而甘露也没有责怪。吴茵做了好事,甘露也同样表扬。对班上的管理,当吴茵提出合理的建议时,甘露也十分尊重地接受……慢慢地,吴茵觉得对不起甘露,就写了张字条给她:“对不起,甘露。当我犯错误时,你批评我,你是对的;当我使你出丑时,你还一样地尊重我,没有怨恨我;而当我提建议时,你也一样地尊重我,采纳我的意见,并还表扬我!你真是我们的好班长。我错了,我俩还和以前一样好,行吗?”

从这我们可看到“尊重”的力量,尊重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可以吸住同学;尊重好比万能胶,可以粘合破裂的感情;尊重还像催化剂,可以促进同学间友谊的成长。

尊重不是弱者的体现。它同委屈求全,阿谀逢迎,风马牛不相及。它是在坚守自己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对别人人格的肯定。如果别人不够尊重你,而你仍能尊重别人,说明你有宽阔的胸怀容纳别人,别人只会觉得你的涵养高人一等。尊重那些不尊重你的人,表面上看你是亏了,但实质上,你却在心理上战胜了对方。因为对方不要自己的人格尊严,你在教他捡回来。所以,尊重其实是一种胜利者的风度。假如别人不尊重你,而你也以牙还牙,针锋相对,更不尊重对方。这时,你的心理虽然达到了平衡,并认为你占了上风,因为你的攻击比他的强。但实际上,你并没有征服他,反而引起对方更强的抵触心理。这必将导致双方交往趋于危机。

尊重是从感情上战胜对方,争论是从道理上说服对方。小华与翠新正在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好,还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好”进行辩论。本来辩论可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但辩论不久,控制不住情绪激动,促使他们吵起来了:“美国科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高,政治民主!”“美国有什么好?民主是假的,到处都是剥削,生活水平高只是那些剥削者。假如你去那生活,说不定你早就被饿死了!”“我们中国没有剥削,很民主,但为什么不富裕?不要以为你英语学不好,以后去不成美国,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争吵往往不能在道理上说服对方,却在感情上伤害了对方。伤害了对方感情更无法征服别人。相反,若理由在你这一方,不妨在感情上给对方足够尊重,肯定对方观点的合理部分,再以真挚、中肯的语气给对方摆理由,说道理,指出他的片面性,对方反而可能欣然接受你的观点。否则,明知道错了,他也会硬撑。所以,尊重才是真正的征服。

6.批评法

学生时代是“花的季节”,同学们正处在多思多变时期,难免不出现错误。为了让同学们把握住人生的方向盘,确保不误入歧途,不走弯路,同学之间就离不开批评和劝说。

批评、劝说也有很多学问。运用不当,不仅效果不佳,而且有时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破坏同学感情。有位同学自以为吸烟挺有风度,于是想用吸烟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同学们见了,纷纷劝说、批评。有的直说:“吸烟有害,不利健康”;有的当面批评:“抽烟是违反学校纪律的,是要受处分的”……他都不接受,还是“明知故犯”。后来,一位同学改变方法,去跟他谈吸烟的好处,你吸烟真的有风度,因为吸烟起码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防小偷。吸烟会引起深夜剧咳,小偷怎敢上门?二是节省衣料。咳久了终成驼背,衣服可做短些。三可演包公。长期在烟的熏陶中,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不用化妆。四是永远不老。据医学统计,吸烟历史越长,越短命,当然活不到老。所以从现在就培养“风度”,日后就更有“风度”了!

不久,吸烟者就把烟戒了,这原因何在?因为这位同学批评、劝说不但切中要害,而且得法。

一般说来,批评方法有如下几种:(1)明话暗说

同学之间的批评都是在平等的地位上的批评,所以不应用命令口吻,也不宜采用说教式。否则,破坏了同学间的平等关系,对方会产生逆反心理,会认为“你算老几,也来教训我?”而采用明话暗说的方法效果会好得多。前面提到的例子,批评者利用“反语”,罗列吸烟有好处,表面似乎没什么批评,实质上句句有锋芒,句句是批评。这种明话暗说,就像药物带上糖衣片,外面“甜”,里面“苦”,但人人都乐意吞服。(2)直话曲说

对同学的批评不宜采取锋芒毕露直接了当的方法时,可用联想、比喻、拟人等委婉、生动的手法,令人听得舒服,愿意接受。小张平时不太注意,有乱甩废纸,随地吐痰的习惯。有一次,他又搞得满地是纸屑,还肆无忌惮地吐痰。同桌的小李批评他说:“我们的桌位是物产丰富啊!有五彩斑斓的纸片,还有淡黄的“龙涎”,但我们总不能光生产而不出口啊!”小张听后,心里明白,过后进行了清理,改正了这个不良习惯。(3)名句巧用有一次自习课,同学们都在做数学课外作业,个个冥思苦想,然而谭波则在欣赏名曲高声放着录音机。优美的旋律也不时打断同学们的思路。同桌的吴键首当其冲受到干扰。他对谭波这样不顾同学们的做法感到不满,便在旁边自言自语地说:唉!音乐是那么动听,作业又是那么憋人,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谭波听后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于是把录音机关了。

学生是爱诗的年华,对这类妙语、名句特别感兴趣,批评时,若能切合实际,用些妙语名句给予表达,就能委婉地促使犯错误的同学反思,批评的效果也就更佳了。(4)劝说法

劝说和批评一样,目的都在于帮助有错误的同学加以改正,不断进步。然而劝说与批评又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批评是用在同学们已经犯了错误的时候,而劝说则不一定,可以是在已存在错误事实时,也可以在只有某种错误的苗头而不成为现实时。因而,劝说除可用批评的方法外,还有以下方法。

7.心理换位

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就必须与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看作同一整体,处在同一位置和立场上。这样,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们说话,或许你是一心为他们好的。在语言表达上,尽量把“你”、“你们”、“我”换成“我们”;多用“假如我是你……”一类的话;或强调彼此是同一类型的人。这样使对方随时感觉到彼此间的共同点,意识到大家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如此,对方就更容易接受你的劝说。陈彬为了给新老师一个“下马威”,故意出“难题”刁难新老师,使老师在课堂上尴尬、出丑。李然看着,劝他:“我们平时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也像我们一样希望同学们都尊重他。以后我们不要那样对待老师了!”

李然把自己与陈彬视为一体,彼此间消除了隔阂,李然的劝说增强了亲切感,所以效果很好。

我们常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说,谁了解我、信任我,我就愿意为谁牺牲。可见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我们在劝说别人时,学会随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信任,就容易为对方所接受。

例如,有位同学做错了事,我们劝他改正:“你是无意做错事的,是由于你一时的疏忽而造成的。做错事谁都不可避免。只要你以后注意点,就不会再出现这类事情了。”这样,无疑会增强做错事的同学改过的决心,对美好前途的自信。

一般说来,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够全面,会因受到表扬而以为自己一切都好;也会因为做错了事而觉得再无希望。劝说同学时,不妨采用褒贬相生,即既要点明他的不足,又要给以适当的表扬与安慰;或者是在具体罗列错误的同时给以抽象的肯定以平衡对方。这样就能在感情上安抚同学,又有助于同学全面认识自己,使同学更容易接受与改正。

批评、劝说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批评、劝说都必须是中肯的,挖苦、嘲弄、讽刺绝不是批评、劝说。

8.尊重他人个性法“个性是人生命的框架。没有框架“生命”不能算作完整的生命。”“我”之所以成为“我”,是因为“我”有“我”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失去了个性而被同化为他人的人,是别人的附庸,是可悲的。

学生的世界之所以绚丽斑斓,也是由于中学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并按自己的个性发展。

人的个性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性总有一定的可塑性,但它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有个性的人才不会盲目地追随别人,才会在社交活动中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我们常说,要尊重别人,实际就是要尊重别人的个性。因为没有“别人”的个性也就没有了“别人”,侵犯了别人的个性也就侵犯了别人本身。侵犯了别人,当然就难以同他发展友谊了。高一(4)班的张宗和李伟森昨晚打起来了。同班同学有的惊诧,有的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不以为然。惊诧的是因为他们俩刚入学那阵子可谓形影不离,亲如手足,曾经把饭菜票放在一块开支。不以为然的是因为张和李是两个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张是一位性格内向的人,平时总喜爱自己在静谧的环境中看书。李则是一位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唱唱跳跳。两个人刚入学时可能因为互不了解而相好起来,以至称兄道弟的。后来却因为加深了了解反而慢慢疏远了。对他们的友谊危机,双方都曾试图寻求途径加以缓解。张试图“劝”李静下来看一看书,李也“劝”张学会说话,唱唱歌,而且两个人都作过努力,下过不少功夫,但都因为不是“那块料”,而先后放弃了,仍把精力和时间花到自己的“专长”上去了,他们之间的隔膜也就此产生了。同学们都说,昨晚打架是两个月来他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昨天中午,张正好刚从图书馆借回一部小说。吃罢饭就在宿舍自己床上如饥似渴地“啃”起来。而李恰好从其他同学手中拿到一本《卡拉OK曲集》,饭后精神饱满,也抓紧午休前不多的时间,扯开嗓子唱了起来。慢慢地,张不耐烦了,吼了一句:“别唱了!”李哪里服这口气:“你不看行不行?”也怒气冲冲地顶了一句。“空虚,有时间为什么不多看书!”张回一句。“无聊,有精力为什么不唱唱歌!”李也回敬一句。“看看小说倒可以充实自己,唱歌有什么用?想当歌星赚钱?没门!”“唱唱歌可以调节生活情趣,陶冶情操,看小说有什么用?想当文学家,梦想!”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来回攻击,最后打了起来。张和李之所以由亲如手足发展到拳脚相加,原因就在于双方都试图去改变对方的爱好,都认为自己的爱好是好的、高尚的,而对方的爱好是低级的、庸俗的。因此,认为对方应该向“我”学习、转化。

爱好也是个性的一方面,不尊重别人的合理爱好也等于不尊重他人。试图改变别人的爱好也就是试图改变别人的个性。发展爱好、兴趣乃至个性,除违法的和同社会发展不相一致的之外,应该说是自由的行为。想去改变别人的爱好实际上是对别人自由的干涉,当然也就侵犯了别人发展的权利。实际上,彼此互相欣赏,互相信任,是因为受到对方个性的吸引。喜欢上了某个人就等于喜欢上了他的个性。谁都不愿意找到一个和自己“没两样”的人作朋友,否则,倒不如“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个性是两个人认识、建立友谊的最初着眼点。互相尊重对方的个性则是友谊得以维系的保证。有哪位同学愿意成为别人的“附属品”呢?

学生阶段,是个性趋于成熟的时期,个性、兴趣、爱好等都正在形成。发展中。正是这时候,最强调个性,最强调自我的独立。常常听到有同学反映,“某某老师不理解我”,“我爸爸不尊重我”等等,这本身就是强调展自己个性的表现。每个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受到别人侵犯,那就将心比心以实际行动尊重别人的个性,别再试图去改变别人的个性。

请记住:每个人都不希望把自己丢失,而异化为别人——也就是不希望自己的个性被改变。

第二章 动手能力培养方案

一、学做爸妈的好帮手

如果问小朋友在家里都干些什么活的话,不知大家会怎样回答。也许有许多小朋友会列出一大堆来,像扫地、擦桌子、抹玻璃、洗碗、做饭、买菜……可也许有的小朋友却从来没有干过什么家务事。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有着疼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每天下班回来又是做饭,又是收拾房间,还要洗衣服,忙里忙外,多辛苦啊!我们作为家里的小主人,也是家庭的一员,你有没有想过为家里做些事,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些家务劳动呢?

簸箕里的垃圾满了,主动把它倒掉;家里的玻璃脏了,悄悄把它擦干净;饭前帮助妈妈摘菜、淘米;吃饭的时候再也不用爸爸妈妈动手,就已经把碗筷摆好,把饭盛上;星期天,做几样拿手饭菜给爸爸妈妈露一手……这些平凡的家务事,由于你的参与,使爸爸妈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也会在实践锻炼中体味到劳动的无穷乐趣。

现在许多同学一听说劳动就皱眉头,家务劳动更是推给父母代劳,认为家务劳动耽误时间,与其做家务,还不如多腾些时间搞学习、去玩耍。有些父母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只要孩子生活得幸福,恨不得替他们包揽一切。

美国哈佛大学在经过40年研究后发现:那些从小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即使他们小时只是从事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比起那些不劳动的孩子生活要幸福得多。这是因为经常在家庭和集体中做事,能够使孩子建立起坚强的自信心。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整个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对自己感到满意,别人也对他们感到满意。

乔治·瓦兰特对456名青少年从幼年到成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观察统计表明:从小从事家务劳动的孩子长大后比从不劳动的孩子交际能力高出两倍,失业的可能性低16倍,工资高5倍。与此相反,那些从小不劳动的孩子长大后犯罪的可能性要高得多,而且患神经型疾病的可能要高出10倍。

现在,很多同学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就开始设计自己的目标,有的人长大后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诗人,有的想当教师,还有的想当宇航员……是啊,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有目标、有价值,那么怎么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体现人生的价值呢?那就需要学习实践,通过履行自己在家庭、社会的职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的人,他的人生是毫无价值的。

同学们别看不起这不起眼的家务劳动,帮妈妈洗碗、倒垃圾中含着你对妈妈的尊敬和对劳动的热爱;倒茶、招待客人,小小事情却展示了良好的教养;学会洗衣、做饭,你会受益终生……如果每位同学在家里都能坚持不懈地从一件件具体、平凡的小事做起,如果你能够努力把每件家务事做好,那么你不仅会得到爸爸妈妈和周围亲戚朋友的夸赞,还会提高品德修养水平,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并将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本领,为自己的成长铺平道路。

瓦特在烧开水的时候,发现了蒸汽的巨大威力;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悟出浮力与比重的关系,从而发明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毛泽东经常在他的著作中运用洗脸、扫地、吃饭等生活小事中的道理来阐发深刻的论点……可见科学道理与生活小事的关系多密切啊!

缝缝补补、洗菜做饭,看来是些生活琐事,里面却大有学问。假如爸爸妈妈有事不在家,你又不会做饭,那就只好饿肚子了。其实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干,只要肯学习,掌握了其中的技能技巧,谁都能做得很好。比如怎么包饺子、煮面条、蒸馒头;怎样才能安全使用家用电器;市场上什么样的蔬菜最好;怎么洗衣服……这些活一开始你也还不能干好,可是没关系,只要你肯学,请爸爸妈妈在家里做老师,找书本做先生,边学习、边实践,一次次努力着干下去,你就一定会成功的!

家务劳动是培养子女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孩子通过参加家务劳动,可以体验到劳动的愉快,产生热爱劳动的感情,逐渐培养劳动习惯。还可以使孩子初步认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培养尊敬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通过家务劳动可培养关心父母、家人,同父母一起排忧解难的好品质,从而扩大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的好品质。

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孩子为了完成某项劳动任务,往往要努力克制自己,克服困难,这就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增强了责任感和自制力。

家务劳动是培养子女独立性的起点,养成孩子当家作主的精神。

家务劳动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让孩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可以获得许多感性知识,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扩大眼界,发展智能,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和手指相连的神经所占面积较大,平时经常刺激这部分神经细胞,人脑就会日益发达,达到心灵手巧。手巧能使心灵,如弹钢琴、打算盘、叠纸、剪花等操作活动是提高智力的好方法。家务劳动也是达到手巧心灵的重要方面,拣菜、烧饭、搓洗衣服、扫地、抹桌等可使手指灵活,也是对人脑机能的锻炼,能促使孩子智力发展。

家务劳动能使孩子了解人际关系和懂得处世之道,为提高社会劳动后备军的劳动素质打下基础。

家务劳动也具有美育价值。孩子通过劳动美化了自己,也美化了生活和学习、居住环境,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进而陶冶美的情操。

家务劳动还能增强孩子的体质。总之,家务劳动能促进孩子德、智、体、美诸方面均衡和谐地发展。所以说,劳动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二、为社会做点贡献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人,最亲近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兄弟姐妹,然后是姑姑姨姨、叔叔舅舅、姥姥姥爷,以及许多或远或近的亲戚。这些人都很爱我们,关心我们,使我们能够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下,健康地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上了小学后,我们的同学、朋友更是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我们离不开身边的这些亲人、朋友,离开了他们,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没法生活下去的。

我们活着,不仅需要关怀我们的亲友,也需要更多我们没见过面的朋友。这些人在各个地方、各条战线上为我们服务着。想想看,如果没有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我们能吃到香喷喷的米饭吗?没有电视机厂的叔叔阿姨们细致的工作,我们又怎么能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呢?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吃的面包巧克力、看的图书、玩的玩具,哪一样不是经过人们的劳动得来的?

社会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谁也离不开谁。每办一件事,每生产一个产品,都需要各个岗位上的人们互相协作。就比如一个工厂生产一台机器,需要整条流水线上的人们各司其职,密切地配合。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毛病,也会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这台机器就会是个废品。

同样,我们的成长过程也离不开这个社会。从我们一出生,就有许许多多的人和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牛奶场的工人为我们加工牛奶,服装厂的工人为我们制造衣服、帽子、鞋,幼儿园的阿姨教我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学校的老师教我们识字、学知识。我们在悠闲地看电视,可在这后头又有多少人的辛勤劳动: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紧张地拍摄节目,电视转播台的工作人员在密切地注视着好几个电视屏幕,演员们在认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的每一项工作都与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我们。一个社会要想正常地运转,就需要各个部门都能正常地工作。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有自己特定的责任。只有大家都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各项事业才能成功。我们少先队员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祖国的腾飞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都要为社会做好事。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都来为社会出力,把力量都使在一块,我们的建设步伐才能迈得更快、更稳。

我们要把自己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接受锻炼。另外,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成长又要经过社会的考验,只有在社会性劳动中培养自己完善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故事。林巧稚16岁那年和女友结伴来到上海,参加协和医院的考试。考试铃声响过,林巧稚和大家一同走进考场,安静地坐下来答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林巧稚!”一位监考的美国教师用英语喊着她的名字。林巧稚应声站了起来,她以为老师催她交卷,就用英语回答说:“老师,我还没答完。”“你出来一下!”老师又说。林巧稚以为老师没听清她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我还没答完。”“不,”老师说:“和你一起来的女同学昏倒了,需要你去帮她处理……”林巧稚听后,点点头,马上走出了考场。她忙前跑后帮助照顾同学,直到把同学的姐姐叫来处理完这件事,她才回到考场继续答卷。虽然由于考试的中断,她的卷子没有别人答得完满,但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个女孩子有临危不乱,助人为乐的品质,这对未来做医生的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林巧稚终于被录取了。

按理说,考试对林巧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她的前途,然而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林巧稚果断地挺身而出,先别人后自己,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啊,更重要的是她能够沉着果断地帮助处理突发事件,这与她平时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助人为乐的好榜样。我们要从小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时刻以人民利益为上,在劳动中锻炼自己,学习掌握劳动技能,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在别人的帮助下我们逐渐长大了,就像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一样,社会也要求我们用自己的劳动去帮助别人。我们这个社会里,每个人、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分工。比如说农民要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工人要制造机器等工业产品,军人要保卫祖国,医生要治病救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这些方面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有各个行业的人们的努力工作才保证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才使我们有吃、有穿,安全得到保障,疾病得到治疗。只要你是一个正常的人,你将来就必须在这个社会上从事某一种职业,你就有责任为别人付出你的劳动。现在我们的年龄还小,社会还没有要求我们承担直接社会责任。社会现在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学习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为他人服务的责任心。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投身到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中去,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自我服务性劳动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个人自立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人生活上事事依赖别人,不论有多大学问、多高本领都不会有大的作为。儿童要切切实实学会几件自我服务的劳动小技能,比如从穿衣服、洗手绢开始,循序渐进。

穿衣服是一种最基本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是儿童首先要掌握的技能。

衣服按着穿着的不同部分可以分为上身衣服和下身衣服。按着贴身的不同程度分为内衣、衬衣和外衣。穿衣服要有一定的顺序,一般的原则是“先内后外、先下后上”。就是说,要先穿内衣,再穿外衣;先穿下身衣服,再穿上身衣服。

初学穿衣服的小同学,首先要分清楚衣服的里外和正反面,免得将衣服穿得内外和前后颠倒。生活中最常穿的衣服是上衣和裤子,穿裤子时要分清前后,先把两条腿穿好,提起裤子,系上裤腰上面的扣子,或拉上拉链,然后系上裤带,就可以了。有的人喜欢将上身内衣和衬衣的下摆掖在裤腰里,这就要注意必须将衣服的下摆拉平,然后再系裤扣。这样就会服贴、舒适,看上去轻松、利落。穿上身衣服时,要先穿上两只袖子,再顺势把衣服拉上或套上身,然后理平、系上扣子就可以了。穿衣服需要注意的是:衣服的扣子必须对齐,系好;不要忘记拉上拉链,而且拉链要拉到合适的位置;穿衣服的动作要轻柔,不能硬拉狠拽,免得拉掉扣子或撕开衣缝,尤其是初学穿衣服的小同学,穿衣时不能着急。衣服穿好后,站在镜子前,前后照一照,检查检查,有什么地方还需要再整理。

穿鞋的时候,首先要分清左右,免得两只鞋穿反了。穿鞋时用力不能太猛,否则会损伤鞋子和脚。穿鞋必须选择合适的号码才能舒服。穿鞋之前,可以按鞋的大小,先垫一个大小合适的鞋垫,这样会更舒服。穿皮鞋要事先用油擦亮皮鞋。穿新皮鞋的时候可能会磨脚。可以先在鞋内垫上鞋垫,或在脚跟处贴一块胶布就不会磨伤脚了。穿运动鞋和旅游鞋要特别注意系好鞋带。

系鞋带时先要检查鞋带是否结实。将鞋带的两头分别从内侧穿进靠近鞋尖的扣眼里,拉平,然后左侧的鞋带穿到下一排右侧的扣眼,右侧的鞋带穿进左侧下一排的扣眼,依此类推直到穿完所有的扣眼。将两侧鞋带交叉系一个结实的扣子就系好鞋带了。注意系鞋带时要系活结,而且鞋带长短要适宜,不能太长或太短。无论穿皮鞋还是运动鞋,都不要忘记穿袜子。

洗脸要用洁净的温水,用的毛巾要干净、柔软。洗脸时先用干净的湿毛巾润湿面部,然后在手心抹上香皂,再用手搓洗脸部,注意不要大用力,免得搓破皮肤。然后用清水洗净脸上的香皂沫,用毛巾擦干。洗脸的时候,要注意同时洗干净脖子、耳朵后面的皮肤,这些容易是被忽视的地方。洗脸用的香皂要不含刺激性,不能用含碱性很大的肥皂洗脸,最好用儿童香皂。

洗手的时候要先用清水冲洗,然后抹上香皂,两只手互相揉搓,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香皂沫,用毛巾擦干就可以了。

刷牙用的牙刷宜小不宜大,尤其年龄还比较小的同学。刷牙时先在牙缸内盛好清水漱一漱口,将牙膏挤在牙刷上。刷牙一般分两步,首先要刷上下牙接触的牙面,分别刷净上下左右的牙面。然后上下牙咬住,将牙刷立起刷正面的牙齿。人们常常左右横刷,这是不对的。正确的方法是应按着牙齿的缝隙上下方向顺次刷。刷牙之后,用清水漱净嘴里残留的牙膏,将牙刷用水冲洗干净,牙就刷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刷牙必须保证一天早晚各一次,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好备有两支牙刷,早晚各一支。牙缸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避免在牙刷上滋生细菌,传染疾病。牙刷最好经常更换,这样更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

同学们年龄小,爱跑爱跳,脚最容易脏,所以要养成每天洗脚的好习惯。

洗脚前要准备好一盆温水,脱去鞋袜,用备好的温水洗脚。洗脚时最好能先泡一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和神经放松,得到最充分的休息,然后用手揉搓脚心和脚背。这样可以使脚部的穴位得到按摩,更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冷水洗脚,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更不能用冷水洗脚,以避免得关节炎等疾病。

指甲长了,要经常修整。如果不及时剪指甲,指甲缝里会藏有许多细菌,不卫生。而且指甲太长容易劈裂,会很痛的。所以要学会自己剪指甲。

剪指甲前要准备好指甲刀。剪左手的时候,用右手握住指甲刀,将刀刃夹住指甲的顶端,然后右手用力使两侧刀刃咬合,剪下指甲。然后再移动指甲刀,依次剪下各个手指的指甲,再换右手。

剪脚趾甲的方法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指甲不要剪得太短,只要指甲长短适中就行了。如果指甲太硬,最好先用温水泡一泡,剪起来会容易多了。

人的头发不仅可以增加外表的美观,而且具有保护大脑皮层的重要作用。因为人容易出汗,头部又是散热的器官,所以必须经常洗头,保护头皮、头发的清洁,才更有利于健康。

洗头之前先准备半盆不烫手的温水,把头发充分浸湿,然后用洗发液搓洗,直到头发全部有了泡沫之后,再用手指轻挠头皮,要把每一部分头皮都挠到。女同学的头发长,挠完头皮后,要再把头发搓一搓。洗头时,也可以用预先放在温水盆中的梳子帮助梳理头发与头皮。这样既可以将头皮的每部分都挠到,还可以利用头发上的洗发液把梳子洗干净。然后用温水将洗发液冲洗干净。再准备半盆温水,在头发上均匀地抹上护发素,停两分钟后,用温水冲洗干净,这样头发晾干后,既篷松又有光泽。

洗头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冷水,免得感冒。有慢性鼻炎的人,更不适宜用冷水洗头,否则容易造成鼻出血。

洗头发也不适宜太勤。油性头发一周两次,中性头发一周一次,干性头发,十天洗一次就可以了。

皮肤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不仅有保护体内器官的作用,它还是人体散热的工具。所以必须保持皮肤清洁,才能保证人的健康。这就要求同学们经常洗澡。

洗澡要先准备好洗澡巾、香皂和柔软、干净的毛巾。洗澡的水最好是温热的水,洗澡时先用水冲洗身体,然后用澡巾从头到脚,从上到下地搓洗。用清水洗净后,再用香皂或浴液揉洗一遍。最后,用清水将身体上的香皂或浴液冲净,用干毛巾将身体擦干,就可以了。

要注意的是,洗澡的时候不要用力狠搓,免得搓伤皮肤。另外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澡。有人在天热或干完活出汗时,用冷水洗澡,这是不好的。因为用冷水洗澡,皮肤受到刺激后挥发热量和汗水的毛细孔会紧闭,毛细血管也开始收缩,体内热量就散发不出来。这样不仅会有燥热的感觉,而且可能造成感冒。

铅笔用一段时间以后,笔尖就会磨秃。如果有转笔刀,只要把铅笔头部插进转笔刀的笔孔内,旋转铅笔,笔尖就削好了。

如果没有转笔刀,就要用小刀来削了。先准备好一把小刀,左手握住铅笔稍微靠近笔尖的一方。要将笔尖对着前下方。右手横握小刀,将小刀压在铅笔上要削的部分,使刀和铅笔成十字型。然后用右手拇指压住刀背,用力向外推,同时右手向下方使劲压,就会削下一小块木柄。转动铅笔,依次削下铅笔一周的木柄。露出一段笔蕊,然后用刀略微修理,使笔杆显得整齐光滑,铅笔就削好了。如果需要比较细的笔蕊,可以用小刀将笔蕊修理成圆锥形。

四、社会公益劳动

我们住在楼里,天天要从楼道过。叔叔阿姨们要上班,没时间打扫楼道,爷爷奶奶们年纪又大了,行动不便。楼道脏了,我们住在同单元里的小朋友们应该自动组织起来,利用休息时间把楼道打扫干净。

先从最高层开始,一级一级地往下扫,把每级台阶都打扫干净。打扫前也可以淡淡洒些水,以免楼道里尘土飞扬,弄脏别的地方,也影响上下楼的人。

打扫完楼道后,再用湿抹布把楼梯扶手擦干净。用湿抹布擦过一遍后,再用干抹布把它拭干。

打扫楼道,不要在上下楼的人特别多的时候扫。如果人来往,不仅不利于我们劳动,也妨碍人家走动。更不要在楼道里高声喧哗,影响别人休息,也不能拿扫帚当武器来打闹。垃圾都扫在一起后,要运到垃圾箱里去,不要随便堆在一个角落里了事。

打扫楼道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公益劳动,清洁的楼道有利于整个单元的人上下楼时保持舒适愉快的心情。

清洁区是我们在学校里负责打扫的卫生区,光把学校打扫干净还不够,我匀应该开辟一个校外的清洁区,各班负责某处公共场所,如街道、街心花园、广场等,定期地轮流派人打扫。

公共场所来往的人比较多,打扫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有的同学只顾埋头扫,连扫着别人的脚了还不知道,这就不太好了。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别人,要立即道歉,不要认为自己在做好事就洋洋自得。

打扫街道时要注意来往车辆,不要在马路上跑过来跑过去。车来了,要主动地往路边上让。垃圾不要往马路中间扫,要扫在边上。不要因为我们在打扫卫生而妨碍了交通秩序,也不要挥舞着劳动工具在公共场所打闹,以免打着行人。

花草树木点缀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的环境更加优美,空气更加清新,它们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礼物。

锄草,并不是要把所有的草都除去。公园里的草地绿草茵茵,清凉宜人,可供人们欣赏、游玩,有点缀风景的作用。它们是不能锄去的,只能加以修理。我们要锄去的是野草,是长在花朵边上、树木旁边的野草。这些野草长得很快,和花、树争夺养料,造成花、树营养不良,长势不好。只有除去这些野草,花朵树木才能获得充足的养料,才能长得又快又好。另外还有一些野草,长在大路边上或者其他公共场所,而且长得参差不齐,这些野草很不美观,有碍市容,我们也要把它们除去。

锄草要准备好一把锄头。如果草比较多而且长得旺,我们就要用大锄头,这样锄草的速度就比较快,见效也快。如果野草比较少,而且长得小,又比较稀,我们就要选用小锄头,因为这时候用大锄头比较费劲。

如果是给花、树锄草,就要特别小心,不要让锄头伤着花、树。一般来说,长在花儿旁边的野草,只要用手去拔就行。在没有锄头的情况下,我们也可用别的工具,如用铁铲等去锄野草或者用手拔野草。

锄草一定要把草根除去。草根留在土里,过一段时间就会又长出草来。这就白费了我们的劳动。而且锄草最好在草还没长高长大时进行,这样锄起来比较容易。

锄草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拿锄头或其他工具乱甩。

炎热的夏季,我们喜欢在树下乘凉,边听着风吹树叶沙沙的响声,边听爷爷奶奶讲故事。大树参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绿树的作用是很大的。城市里的树木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森林还能防止风沙,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种各样的树木对我们人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爱护树木。

树木也有生老病死。一般来说,树木的寿命比较长,但人们需要木材就要砍伐树木。因此,树木需要更新。植树造林是一件有长远意义的事,我们要当植树能手。而且植树还能发展兴趣,陶冶性情。

植树,首先要了解每种树木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对气候、阳光、空气、水分和养料的不同需求。一般来说,种在公共场合的树要选择那些生长较快,易养护的树种。

挑好树种后,看看什么地方适合种什么树,要因地制宜。然后选择合适的季节下种或者栽植。

植树时,先挖好坑,坑的大小要合适。把树苗放在坑里,敷上土后,使土能盖住全部树根和树干下方一部分,以免树苗一摇即倒。栽好后,往土上倒一点肥料,如草木灰等,再往上浇点水。

栽种后的树苗需要人精心照料。各种树木应该有各自的培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特性,及时地浇水、施肥,有的还要修剪、整理等等。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知识,科学地养护树木。

养护树木,还要特别注意防止病虫害。发现有病虫害后要及时地给予治疗。许多农药都可以防止病虫害,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不要自己胡乱地给树喷洒农药,以免使用错误,损伤树木。

大气转暖,害虫开始频繁活动。苍蝇、蚊子到处飞,把病菌带到食物上。人们吃下这些食物就会生病。这些害虫很讨厌,我们要想办法消灭它们。

在房间角落、屋顶上发现有苍蝇、蚊子、飞蛾,可以马上喷些杀虫剂。在蟑螂经常出没的地方画上些“灭蟑螂笔”或洒上些药粉。在厨房角落,房子的边边角角洒上些灭鼠药,或使用电笼等别的办法灭鼠。

在使用药物或电笼时要注意安全。要事先告诉家人,免得误食药物。养有家畜的家庭更要注意不要让家畜吃下这些毒药。

为了保持环境卫生,我们可以在楼道边上,街道旁边立几个垃圾箱,或者搁几个纸篓。看哪条水沟堵住了,我们可以带上劳动工具,把水沟清理干净。

第三章 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说话高手

一、我也能保守秘密

1.故设疑问法

提问者有时处于对答问者进行启发教育的地位,为了取得“投石激浪”的良好效果,常常故设疑问,以此启发答问者的心智,随着对问题的解答而晓之以理。

有时提问者为了由被动变为主动,也常常故设疑问,使答问者处于被动地位,以实现提问者的某种主观动机。基辛格巧难记者

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美国记者团介绍这方面会谈的情况了。当时已是凌晨1点,他竟毫无倦意。“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基辛格微笑地透露道:“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啊?”

敏捷的记者们于是接过话头,探问美国的秘密。“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一个记者问道。

基辛格耸耸肩道:“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说是多少呢?”

记者自知上了当,只好“嘿嘿”一笑。

基辛格面对随行记者探问美国潜艇导弹的秘密,佯装有苦处:“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提出这个问题是故设疑问,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诱使记者作出“不是保密的”回答,记者也只能作出如此回答,否则他要陷于自相矛盾的泥坑。基辛格接过记者“不是保密的”话头,便反问:“那你说是多少呢?”基辛格故设疑问,迫使记者不知不觉就范。记者自知上当,只得“嘿嘿”一笑而了之。

2.选言择问法

人们在公关与交际中有时提出的问题预设着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使答问者只能在预设的供选择的情况中作出选择,提问者以答问者的答案中推出一个结论,达到自己提问的某种目的,这种选言择问也是一种巧问的艺术方法。罗斯福与朋友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里担任要职。

一天,一位朋友向罗斯福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了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答:“能。”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

罗斯福所提出的“你能保守秘密吗”的问题,是一种选言择问。问题预设着“能保守秘密”与“不能保守秘密”两种供选择的可能情况。罗斯福早已断定他的朋友只能回答:“能保守秘密”,他趋势作出“我也能”的判断。这就意味着建立潜艇基地是秘密的不能告诉你的。可见罗斯福的提问是经过精心思考的。他的婉言谢绝的回答,轻松幽默,既表达了自己不泄露秘密的原则立场,又不使朋友尴尬难堪。

3.比喻诘问法

人们在公关与交际中为了反驳敌论,常常运用比喻或类比的方法提出反问。这种比喻或类比的诘问往往可以逼使对方无言以答。

这种比喻或类比洁问是名人马克思的看书方法的提问诀窍。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他为了写这部巨著整整花了40年,阅读并作了札记的书就有1500多种。

有一次,他在英国伦敦图书馆查阅资料。一位图书管理人员对他说:“博士先生,你一下子要看50多种书,为什么呢?”

马克思答道:“朋友,你能一直在一块草地上赏花吗?”

这位图书管理人员对马克思含蓄、幽默的反问式回答很佩服。

马克思的回答实质上是一个比喻反问。他以不能“一直在一块草地上赏花”比喻看书不能一直只看一种书,应该要看各种各样的书。马克思的比喻反问引起图书管理人员的深思,当领悟了马克思比喻反问的意思后,就对马克思的回答很佩服。

4.以问代答法

人们在公关或交际的活动中,答问者明明知道提问者的主观动机,却不直接作出回答,而是为了实现自己某种主观目的,采用以问代答的应答诀窍,反驳提问者的观点。

这是一种常见应答的诀窍。用什么时间来思考

卢瑟福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培养、教育学生有特殊的方法。有一次,卢瑟福深夜走进实验室,看见他的一个学生仍然伏在工作台上。“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卢瑟福问。“我在工作,老师。”学生回答。“那么你白天在做什么呢?”“在工作。”“那你早晨也在工作吗?”“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在工作。你说,好吗?”学生期待着老师的赞赏。

卢瑟福略微迟疑了一下,随即问道:“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学生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深深地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从那以后,那个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特别注意思考问题,学习很出色。

5.模糊应答法

人们在社会交际和公关活动中,有时会遇到很难直接回答的问题,如果直接回答难免不得体,或不正确。在这种特定的场合,有时可以适当地运用模糊的语言作出回答。这就叫做模糊应答法。巧妙的模糊应答往往表现了答话者的聪明才智和协调能力。獐的旁边是鹿

明朝人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中有一则题为《王元泽》的故事:

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当时只有数岁,口齿伶俐,语出惊人。

有一次,一位客人想考考他,送来一只笼,笼内装着一只獐、一只鹿。“何者为獐?何者为鹿?”那位客人听说王元泽是位神童,便故意问。

小元泽不识獐和鹿,思考了一阵,便答:“獐边者为鹿,鹿边者为獐。”

那位客人和其他在场人对此连连称奇,王元泽的回答博得了满堂的喝彩。

6.曲解应答法

答问者在回答过程中把无意误解变成有意误解,这在修辞手法中叫做曲解法。这种曲解法运用于应答中就形成了巧妙的曲解应答法。

这种曲解应答的技巧在人们成功的公关或交际活动中,往往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18元8角8分

1964年,在北京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外国记者突然向周恩来总理发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总理沉着地回答:“18元8角8分。”

在场记者无不惊愕。周总理接着从容不迫地解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l分,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信用卓著,实力雄厚。”话音未落,全场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7.回绝应答法

在公关或人际交往活动中,还有一种巧妙问答叫回绝应答法,即答案是对问题已知成分的否定。这种妙答法要由具体的语境和场合而确定运用得是否得当,以及效果怎样。回绝问答又叫做回驳问答,实际上它指出了问题的预设是虚假的。林肯答难题

林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林肯,你是愿意考一道难题呢,还是考二道容易的题?”“考一道难题吧。”“好吧,那么你回答,”老师说,“蛋是怎么来的?”“鸡生的嘛。”林肯答道。“鸡又是哪里来的呢?”“老师,这是第二个问题了。”林肯答。

8.假言应答法

假言应答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公关与交际的妙答方法。这种应答法不是对问题直接作出回答,而是通过“假使……那么……”、“如果……那么……”等语言形式,作出逻辑上的假言判断而形成了巧妙的回答。

这种巧妙的应答法常见于反讥讽,或回答较难回答的问题,表达的效果常常十分显著,语言幽默、含蓄,回答的内容引入深思,值得玩味。“大名鼎鼎”的皮箱

苏联作家盖达尔外出旅行常常带着一只箱子。有一次,一个小学生知道他是著名儿童文学家,热情地要为他提箱子。

这个小学生一看箱子很普通,惊奇地问:“你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为什么旅行用的箱子却这样随随便便呢?”

盖达尔反问学生:“假如皮箱“大名鼎鼎”而人却是“随随便便”,岂不更糟糕吗?”

小学生沉默了……

9.归谬应答法

在公关或交际活动中,答问者针对提问者的动机,有时故意地假设提问者的谬论是真实的,从而引出一个极其明显的荒谬结果,这样又可以推出提问者论点是极其荒谬的。这种应答的方法就是归谬应答法。帽子底下的玩艺

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一生简朴,常常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走路。

有个绅士嘲笑他道:“你脑袋上边的那玩艺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

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底下那个玩艺是什么东西,能算是个脑袋吗?”

10.连续应答法

人们在公关或交际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提问者发出一系列的问题,答问者针对提问者先后不断提出的问题,妙语连珠,连续不断地作出回答,或反驳对方的论题、这就是妙答中的应答法。晏子反讥楚王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天,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小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我访问楚国,不应当从狗门进。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流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跟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会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上等人就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就派往下等的国家。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也只好陪着笑。

一天,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很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去。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是个强盗,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他们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他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克服说话“恐惧症”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迈向演讲成功的第一步应是大胆开口和反复练习。

心理障碍无疑在我们通向演讲成功的路上筑起了一道高墙!不拆除这道高墙,一个孩子要想学好口才,成为一个演说家显然是十分困难的。而要拆除这道高墙,除了在客观上加强对学生的口才训练,克服语文传统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外,关键的关键就在于孩子自己敢于排除或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

急需克服的心理障碍之一:羞怯

羞怯是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这种羞怯心理影响到孩子的各个方面:课堂上大家不敢大胆举手发言,即使是老师指名提问,也常常红着脸,细声细气地回答,很少有理直气壮的;公开场合,尤其有异性或师长在场时,多数人会变得腼腆沉默,不敢开口。

只有克服“羞怯”这道心理壁障,努力消除孤独感,大胆开口说话,我们才能练好口才,取得演讲的成功。

急需克服的心理障碍之二:恐惧

害怕当众说话是我国孩子的通病。1992年初,几位电视台记者前往安徽灾区中学采访,中心话题是“大灾之年还能正常学习,欢欢乐乐迎新年,对此有何感想。”结果大失所望,非但没有抓到孩子们的“闪光语言”和“激动人心的句子”,而且摄下的镜头形象也“惨不忍睹”。一位记者感叹说:“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见话筒就怕;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只能说一至三句话,却又是空话、概念话。好不容易逮到一个让他谈谈,一看镜头正对着他,马上语无伦次,抓耳挠腮,惊恐万状起来。那样子比在洪水中挣扎还要可怜!”

记者的话未免有点夸大其辞,但我国孩子普遍患有当众说话的“恐惧症”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有的同学平时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但一到正经场合就冷汗直冒,脑中一片空白,变得吞吞吐吐,语无论次了。

造成孩子当众说话“恐惧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一条就是缺乏锻炼所致。因为孩子普遍有着害羞心理,因而缺乏自我训练的积极性;更因为我国中学教育不象美国、日本那样专门开设说话课,缺乏强制孩子进行说话训练的外部机制。这样久而久之,一个人童年时代那点“勇敢”就自然消失殆尽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你要他上电视、当众讲话,恐怕真的比在洪水中挣扎还可怜了。

1.消除恐惧法

消除“恐惧症”的唯一办法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世界上许多著名演说家开始登台时同样是犯有“恐惧症”的;他们克服“恐惧症”的办法也是反复练习。有这么一则故事,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受到启发:杰出演说家艾伯特·爱德华·威格恩读中学时,一想到要起立作五分钟的演讲,就会惊悸莫名。演讲的日子临近之际,他为此病倒了:血直往脑门冲,两颊烧得难过,他不得不跑到学校后边,把脸紧贴在冰凉的砖墙上,设法减少汹涌而来的潮红。直到读大学时,他在一次演讲中,也只能勉强挤出演讲词开头一句:“亚当斯与杰佛逊已经过世。”然后即只好鞠躬退回座位。他的校长站起来说:“唔,爱德华,我们听到这则悲伤的消息真是震惊,不过在现在情况下,我们会尽量节哀的。”校长的幽默调侃,引来了震耳欲聋的笑声,弄得爱德华恨不得钻到地里去。之后,他又为此病了好几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活在这世上,我最不敢期望做到的,便是当个大众演说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患有严重的当众说话“恐惧症”的爱德华,后来凭着自己的刻苦练习,竞成为了一个“全世界最感吃惊的人”,即成为一个“把大众演说当成自己吃饭的行业”的著名演说家。

爱德华的故事正说明了“恐惧症”完全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而克服的道理。中国有句俗语说:“习惯成自然。”怕鬼的人只要独自多走几次夜路,一个人多到医院的太平房里转几回,就会自然不怕的。同理,害怕当众说话的人,只要多在大众面前说话,久而久之,也一定会习惯成自然,不再害怕的。

急需克服的心理障碍之三:自卑

有些孩子本身先天素质较差,比如口吃或者舌头不灵活,或者自幼胆怯或者在学习各方面不如他人等,这不仅容易造成他们对说话的恐惧感,而且也容易造成了他们极度的自卑感:演说?演说家?我这样的人行吗?于是,他们由怀疑自我到自暴自弃,时刻谨守“献丑不如藏拙”的古训,干脆把口闭起来,把头低下去,变得越来越不敢开口,越来越笨嘴拙舌、不会说话了。

2.克服先天不足法

患有自卑感的同学主要是把先天因素看得太重要了。仿佛演说家只有具备了口语天才的人才能达到。其实,据专家论证,一个人的口才先天因素只占20%,80%是靠后天勤奋学习得来的。除了那些患了无法矫正的严重“口吃症”者外,一般人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成功的。

萧伯纳和丘吉尔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萧小时候是伦敦最胆怯的人之一。他为了克服自己的弱点,每天到堤坝上走二、三十分钟,轻松自如后又壮起胆子去敲人家的门。后来,他索性加入了一个辩论学会,只要伦敦有公众讨论聚会,他就必定参加。结果,他使自己成为了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国最具信心、最出色的演说家之一。

丘吉尔的先天条件更差。他原来患有严重的口吃症,说话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开始演讲时也还是这样:口吃、声音尖锐刺耳,心情急躁,阐述又过细……但他虚心接受他妻子的矫正,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及时改掉缺点,尽量发挥短语的智慧,寻找谚语的精华……终于,他成为了一流的演讲家。

同学们,当你对自己失去信心,自卑感抬头之时,请你记住:萧伯纳原来是伦敦最有名的胆小鬼;丘吉尔原来是个患有“口吃症”的人!

英国著名演说家丹尼尔·韦伯斯特说:“一个人毫无准备地进行演讲,就好像未穿衣裤出现在众人面前一样。”

古今中外那些著名演说家们的出色演讲大多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毛泽东为《矛盾论》的演讲,足足准备了一星期之久;美国总统兼演说家伍德罗·威尔逊也自我声称:写一段五分钟的演讲大约需要一个星期;英国大演说家丘吉尔的演说之所以引人,是因为他“为了撰写那些即席演说的讲稿,耗费了大半生精力。”

所以,要想自己的演讲取得成功,光有胆量和勇气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而写出一份扣人心弦的演讲稿就是准备工作的最重要一步。

撰写演讲稿应着重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演讲稿不是平时所写的作文。

演讲稿与平时的作文是有相当差别的。这差别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大致有下面两个特点:(1)表达受具体环境的制约

演讲稿是要通过演讲者的口直接与听众沟通的,因而,它无论在思想内容、情感基调,还是在时间长短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演讲环境的各种因素:诸如听众是些什么人?有些什么爱好、愿望或要求?他们听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你前面的演讲者讲了些什么?效果如何?你大概讲多少时间最为合适?如何开讲、如何展开、如何结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演讲的宣传效果等等。(2)语言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

演讲稿是要由演讲者讲给别人听的,因而必须口语化,通俗易懂,做到让人一听就明白。否则,再好的演讲内容、再合理的结构、再出色的口才,也会令人失望。上面的例文就是相当口语化的。

当然,演讲稿与平时的作文还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主要的就是这两点,只要我们撰写演讲稿时能从演讲环境氛围来决定内容的取舍、结构的组织、时间的安排、语言的运用,尽量使语言通俗晓畅、平白如话,就一定不会写成平时的文章了。

三、题好一半文

别小看了演讲的题目,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演讲也应该如此。因为一个演讲题目,往往在未曾演讲、刚以海报形式贴出时,就开始对听众产生影响了。好的演讲题目,往往会有“未曾开口先有情”的效果。即使是小型的演讲活动,题目一经报出,同样会在听众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响。所以,我们决不能小看了演讲的题目。

演讲题目的来源大致有二:一是上级命题,二是自选题目。上级命题的演讲一般也是出个大题目,允许演讲者在其范围内自选题目的。因而,题目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演讲者本身。

一个好的演讲题目应该具有鲜明、生动、新颖的特点。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接了当法

演讲的内容比较新颖,题目不妨直接了当,点破演讲大要,让人一听而喜。比如《差等生的呼唤》、《读点课外书很有趣儿》、《树立好校风,关键在女生》,以及谈孩子早恋的《情也朦胧,爱也朦胧》等,都属于这一类。

2.呼告提问法

提问是引起人们注意的常用手段之一,演讲的题目采取这种方法同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象《让我们轻松一点行吗》、《我是谁》、《孩子,你怎么啦》,以及《雷锋叔叔,费强死了》、《你愿意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等,都是通过提问或呼告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的。

3.广泛联想法

这是最能出奇制胜的取题方法。它或用一两句诗的语言,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如《熔铸在心头的丰碑》、《孤独走过一段路》等);或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广泛的联想,让人感到妙趣横生(如讨论差等生的《“五类苗”不是“黑五类”》、歌颂母爱和父爱的《妈妈是大地,爸爸是太阳》以及讨论戒烟酒的《吸烟喝酒话时髦》等);或用一句半句含蓄的语言,以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比如《在学校我最怕的》、《我卖冰糖葫芦》等)。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取题,一般都应该遵循以小见大、以具体见抽象的原则,切忌把题取得太大、太空泛、太抽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演讲开头,不仅可以给听众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会直接影响演讲者整个演讲水平的发挥,关系到演讲的成功与失败。古今中外那些著名的演说家,没有谁不重视开头的。

为了使开头留给听众一个好的“印象”,就必须遵循下面几条原则:(1)谦虚谨慎,尊重听众情感。

尊重听众情感,与听众建立起和谐、密切的关系,是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演讲活动的重要原则之一,而在演讲开头尤其不可违背。

记得笔者读中学时,有位比较“能干”的赖老师来做我们的班主任,第一次开口训话时他就说:“你们班是全校有名的“赖”班(差班),我呢,是全校有名的“赖辣子”(同学送给他的绰号)。我来接你班之前,就在校长面前说过我赖某不把这个赖班整治好,就不姓赖!今天,我还是这样说:一个学期下来,我赖某不把你们班抓好,就把我的“赖字倒转写!”几句火辣辣的开场白,虽然说得我们大家心里呼呼直跳,但也一下子引起了我们大家对“赖辣子”的反感。尽管当时并无人发作,但对于“赖辣子”下面的所谓“施政方案”就再也无人听了,而更为糟糕的是,这几句话给他以后的工作带来了极大麻烦。结果,他当了一年班主任后,我们班非但没有洗掉“赖”宇,而且越来越“赖”了。“赖辣子”也觉得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孩子演讲时,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虽没有“居高临下”的地位,但自以为是,看不起他人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在演讲中,尤其在演讲开头时要特别注意克服。记住:只有谦虚谨慎,尊重听众情感,方能获得听众的好感。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法则。(2)简明扼要,迅速进入正题。

作文的开头有一种叫开门见山或开宗明意的方法,这可以作为演讲开头的一条原则。因为演讲开头必须让听众初步知道你要说的中心之点和你为什么确定这个题目,使整篇演说有个头绪和内容重点。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上场就老是说些闲言碎语,什么“没有准备”啦,“第一次演讲”啦,等等,啰啰嗦嗦,令人生厌。(3)根据环境,适当临时调整。

演讲稿的开场白虽然可以事先准备,但上场时决不能完全照搬。必须在临上场之际,根据演讲环境情况,如现场气氛、听众心态和情绪,以及在你之前别人演说的内容和情况等,作些适当的变通调整。否则,往往会出现削足适履、机械照搬的错误。

为了一开头就给听众留下好的“印象”,除了遵循上面三条原则外,还应讲究一些具体的方法。常见的演讲开头方法有:

4.警句开头法

所谓诗文、警句,就是指前人的诗文名句、民间妙语、俗语,也包括演讲者自己说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采用这种方法开头,可以起到生动别致、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1980年来桂林给当地大学生演讲时,一上场就这样说道:“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这是当代诗人贺敬之写的桂林山水诗,我以前读这诗的时候,心中就充满了对桂林山水的无限向往之情。今天,当我有幸饱览了美如仙境的桂林山水后,心中又涌出了陈老总(陈毅元帅)的诗句:“不愿做神仙,愿作桂林人!”因为桂林人不仅生活在仙境之中,而且桂林人的心灵、尤其是青年学生们的心灵亦如仙人一般纯洁善良,如漓江水一样清亮照人……

短短几句开场白,就引用了四句赞美桂林山水的诗,既切合情境,又含蓄隽永。

为了使同学们对这种开头方法有更深的印象,下面我们再举两个孩子演讲开头的例子,以供大家体会学习。

例1:为孩子麻将潮唱挽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麻将潮来,校园大悲歌。”这是老师们对社会上这股“热”那股“潮”不断扫荡校园,又一次“望潮”发出的感叹……(吕林)

例2:与老师挥手之间——毕业典礼告别演说

再见了,我的校园;再见了,我的老师。几度回首,还是魂绕情牵;不停挥手,还是抹不去一腔留恋……(王锐)

以上两例开头,前一例把苏东坡的词句略加改换,使人一听妙趣横生;后一例则是演讲者用情感写出的诗章,充满了激情和依恋,在毕业典礼会上一开头就来这么几句,师生们听后一定很受感动的。

5.赞美听众法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指出:“任何人都是喜欢他人赞美的。”因而,演讲一开头即给予听众以真诚的赞美,是与听众建立起和谐、密切关系的重要方法。拿破仑的演说之所以那么具有鼓动性,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把真诚的赞美给了他的士兵。下面我们看看他的两篇演说开头。

例1:在蒙特诺特战役中的演说

士兵们!你们在十五天内赢得了六次胜利,徼获了二十一面旗帜和五十门大炮,攻下了几座要塞,征服了彼埃蒙特的最富饶的地方,你们捉住了一万五千名俘虏,你们杀伤了一万多敌人……(1796年4月28日)

例2:在米兰的演说

士兵们!你们象山洪一样从亚平宁高原上迅速地猛冲下来。你们战胜并消灭了一切阻拦你们前进的敌人。

从奥地利暴政下解放出来的彼埃蒙特,表现了与法国和平友好相处的天然感情。

米兰是你们的!在全伦巴迪亚上空,到处飘扬着共和国的旗帜……(1796年5月15日)

拿破仑正是以他澎湃的激情和对士兵们的高度赞美,呼风唤雨,鼓动他的士兵冲锋陷阵、横扫欧洲的。

赞美听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拿破仑那种直接了当的方式,也可以象前面提到的谢冕那样,通过赞美与听众有关的东西间接赞美听众,甚至于向听众鞠个躬、行个礼也属于赞美的范畴。有位叫韩彬的同学在《迎接一轮新的太阳》的演说中就这样开头道:“爆竹一声除旧,歌舞多姿迎新。”韩彬向大家鞠躬了,祝各位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在新年晚会上演说,一开口就给大家鞠躬,给大家一个良好的祝愿,无疑可以留给大家一个好的印象。

赞美听众的原则是:真诚、恰当。切忌虚情假意和过份肉麻。

6.自贬自嘲法

自贬自嘲既是一种幽默,又是一种自谦。采取这种方法开头,可以挑逗起听众的情绪,赢得他们尊重和喜爱。

自贬自嘲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真诚的自我解剖,二是故意自我嘲讽。请看下面两则例子的开头。

例1:吸烟喝酒话时髦——向我学习:戒掉坏毛病

站在这里,实在有点难为情。可是男子汉做事,敢做敢当,我抽过烟,喝过酒,而且差一点就学会了“修长城”(打麻将)……

例2:一个九十二岁老人的讲话开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