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战士大比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1 00:35:39

点击下载

作者:李湖光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强战士大比拼

最强战士大比拼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最强战士大比拼作者:李湖光排版:吱吱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22ISBN:9787510707575本书由重庆指文化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说起封建时代的王牌军人,很多历史爱好者首先想起的就是欧洲的骑士与日本的武士。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欧洲骑士与日本武士也曾经受到过中国军人的挑战……楔子 谁优谁劣“日本”,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欧罗巴”,意思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两地远隔千山万水,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似乎不相往来。但是每当人们回顾封建时代世界上的王牌军人,常常首先想到的是誉满天下的日本武士与欧洲骑士。“骑士”,这个如雷贯耳的名词在欧美古典书籍中出现的次数已不可计数,现代人对它并不陌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传说中那些拥有高贵血统的欧洲各国骑士总是披着锃亮耀眼的盔甲,手持长矛,身挂宝剑,驱使着战马从古老的城堡中疾驰而出,到处锄强扶弱,凭着勇敢赢得永不磨灭的荣誉。◎欧洲中世纪的骑士

骑士总是与尚武、忠诚、英勇、追求荣誉等词语联系在一起。骑士的光辉形象成了当代西方大量文学、音乐、戏剧、影视等艺术作品创作的源泉,成为人们心中仰慕的偶像。而“骑士精神”几百年来一直在西方影响深远,支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流传至今。甚至有一些学者认为西欧在近现代积极向海外扩张,与其文化上受到好战的骑士精神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东方,日本的武士也与欧洲的骑士一样尚武,他们都拥有忠诚、英勇、追求荣誉等相似的价值观。然而,日本武士集团所信奉的“武士道”毕竟植根于东方文化的土壤之中,因而也有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特点。例如在日本武士之中流行的舍生取义式的自杀,就是欧洲骑士难以做到的(因为基督教禁止自杀)。◎骑士在战斗

古老的武士道与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穷兵黩武的日本军方不甘心在太平洋地区一败再败,不断组织一些少壮的飞行员编成“神风特攻队”,驾驶战斗机向美国舰队发动自杀性攻击。这种被现代人认为疯狂的行为生动地显示出武士道对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西方现代国家的勋章喜爱冠以骑士之名,图为法国的高等骑士勋章

如今,有人将欧洲骑士与日本武士等同于中国古代武艺超群、行侠仗义的侠士。

现代人对古代的侠士并不陌生。在娱乐文化盛行的今天,国内铺天盖地的影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几乎千篇一律地把侠士塑造成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高大全”式形象。也许是因为侠士具有尚武的特征,所以才会被看成是欧洲骑士及日本武士的同道中人。而实际上他们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最明显的区别是,骑士与武士都是军人,他们作为一个享有特权的阶级,与特有的军事制度密不可分,是统治阶级所倚靠的军事力量;而中国的侠士却总是与统治阶级若即若离,游离于政治体制之外,用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体制外”的人。古人早就说过“侠以武犯禁”,这反映了侠士因为常常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往往成为统治阶级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可见,将欧洲骑士与日本武士等同于中国古代的侠士,是多么地不合情理。在此要指出一点:欧洲与日本也有类似中国古代侠士的英雄人物,也流传着很多行侠仗义的传说。比如欧洲有“罗宾汉”与“佐罗”等除暴安良的好汉,他们的鼎鼎大名在普罗百姓之中如雷贯耳;日本也有浪迹天涯,身负绝技、神出鬼没的“浪人”。虽然他们当中的某些人与骑士或者武士有很深的渊源,但他们那些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行为却与骑士或者武士的封建义务没有多大关系。有时候,他们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与统治阶级发生冲突。

骑士与武士都是军人,但并非所有的军人都是骑士或武士。古代军队制度多种多样,既有中央政府统一指挥的正规军,也有隶属于封建主的封建武装,而骑士与武士属于后者。一句老话说得好:“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骑士与武士都具有利用军人的身份左右政局的能力,因而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武士在战斗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东西方的文化界人士都喜欢将欧洲的骑士与日本的武士相提并论。例如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所导演的两部以日本战国时代为背景的电影《蜘蛛巢城》与《乱》,其实就是改编自讲述英国中世纪故事的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与《李尔王》。可见,黑泽明是一位非常乐意与国际接轨的导演,他总是努力将日本历史文化以西方人熟悉的方式进行包装推销,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世界解释着日本武士与欧洲中世纪的贵族骑士一样优秀。这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长期奉行的“脱亚入欧”的国策是一致的。

西方学者持同样观点的人也很多。培育出“骑士精神”与“武士道”的社会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西方闻名遐迩的历史学家诺尔曼·雅科布、费尔南·布罗代尔等人都专门对此作过论述。根据一些专家惊人的论断,欧洲的骑士制度与日本的武士制度可能有助于产生“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他们强调指出,骑士制度与武士制度之所以具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性,是因为它们都源于“封建主义”。在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分散,地方上大小诸侯(这些家伙通常具备骑士或武士的身份)林立(例如9世纪晚期的法国有二十九个封建政权,而到了10世纪又增加至五十五个),封建主们保持着相对的独立,上至君主、下至各路诸侯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这些专家坚称只有君权得到限制的封建社会才能顺利催生出资本主义社会。

专家们认为当今世界,除了“欧洲及其海外定居区”之外,只有日本才获得了“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而“日本仿效欧洲模式的近代化过程之所以较为顺利,原因之一正在于日本的前现代社会形态与西欧相似”(冯天瑜《封建考论》)。一位名叫佩里·安德森的西方学者更是认为在广大亚非国家的历史中仅仅只有日本才有过类似于西欧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封建社会。◎神风特攻队的老照片

就这样,西欧与日本的封建社会似乎天生就被赋予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神圣”使命,骑士与武士的军事制度不同于受到君权严密控制的政府常备军,他们享有一定的自由,而这种足以自傲的“自由”使他们的头上增加了一圈耀眼的光环。

封建社会是否真的能催生出资本主义社会,这个问题留到后面讨论。现在先要谈论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是否存在过类似西欧与日本那样的封建社会,然后再谈论中国是否存在骑士与武士那样的封建军人。

中国自秦代之后究竟属于什么社会制度,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一直都有争议。过去的教科书总是认定那时候的社会是封建社会。但现在国内外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倾向于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没有出现过类似于西欧的封建社会。他们指出中国古代流行的是君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言下之意,在中国,君主的权力是难以受到束缚的,而在西欧与日本,君主的权力受到封建主们的制约。

另一种折衷的看法是,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史中,既有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朝代,也有实行封建制度的朝代,有时候这两种制度还并存。这种调和各方面意见的看法可能比较接近事实。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汉语中已有了“封建”这个词(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文中“封建”这个词也是来源于汉语),本意是指远古商周时代的分封制度。那时的国王将土地与人民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以及亲属。受封者成为贵族,这些人在封地有政治管理权,战时有出兵协助君主的义务(有点像骑士与武士)。但到了东周,封建制度就与郡县制并行了(郡县制通常是指在君王的直属之下由各级官僚管理地方行政区域,这与由贵族治理的封建制有重大区别)。因为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所以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在天下大力推行郡县制,并以郡县制为基础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封建分封制也就日渐衰落了。◎电影《乱》在国际上屡获奖项,图为其海报

可是,从汉朝起,封建制又有了复兴的势头。西汉、魏晋南北朝、元、明等朝代的一些君主在实行类似郡县制那样制度的同时,也实行将部分土地与人民分封给同姓亲属或功臣勋戚的封建制,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形容,就是“一国两制”(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等开国皇帝都这样干过)。

中国古代既然在局部地区长期保留着封建制度,那么是否存在骑士与武士那样的封建武装势力呢?

通过翻阅各类史籍,可以知道类似于欧洲骑士及日本武士那样的封建军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事实就摆在面前,秦以后的一些朝代,除了有中央政府直属的常备军之外,各路诸侯还拥有直接听命于己的部属,甚至有些兼并大量田地的地方豪强还趁机发展起带有封建性质的私人武装。在汉朝与魏晋南北朝,不受中央政府管辖的私兵部曲比比皆是,而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地方上的将领权力膨胀,导致各种藩镇林立,极大地削弱了中央对地方武装的控制能力,逐渐形成了事实上的封建割据。唐朝灭亡之后的五代十国与战乱频繁的宋、元、明、清等朝代,同样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封建势力以及私人武装。

看来,在君主专制制度异常强大的中国,也曾经有过类似于日本武士与欧洲骑士的军人。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元、明两朝与封建势力有关的各种武装中,有不少人同欧洲的骑士及日本的武士交过手。在古代漫长的战争史中,既有蒙古军人战胜欧洲骑士的大捷,又有明朝军人压倒日本武士的壮举。其辉煌的战绩足以说明我们也是英雄种族的后裔。

毋庸讳言的是,中国军人在与欧洲骑士及日本武士较量的过程中,也受过挫折、有过失败。但是,瑕不掩瑜!而且,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欧洲骑士与日本武士受到世人的推崇,并非仅仅因为他们尚武,还因为他们都拥有忠诚、英勇、追求荣誉等优秀的品质,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军人文化。自然而然地,培育出“骑士精神”与“武士道”的社会制度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是否也能够孕育出类似“骑士精神”与“武士道”那样的军人文化呢?为了解开种种历史之谜,本书通过大量史实,对这些不同国家的军事集团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进行研究,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之处,以图最后让答案呼之欲出。第一章欧洲骑士一 骑士的发迹史

在世界历史上格外引人注目的骑士与武士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他们能够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扬名立万的秘密是什么?这就需要对他们逐一地加以详细剖析了。

下面首先介绍骑士的来龙去脉。

西方的骑士与骑士制度产生于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罗马帝国是一个超级大国,它兴起于意大利半岛,并于公元前3世纪统一了这个地方,接着环绕地中海进行军事扩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于公元1、2世纪前后达到了全盛,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辽阔的地中海竟然变成了罗马的内湖。最后,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国,由于政治与经济的危机,于39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公元5世纪初,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骚扰下灭亡了。此后,欧洲进入了长达千年的、被一些文人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主要原因是武夫当国、文化衰落以及人们的思想受到宗教的禁锢)的时代,直到14世纪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才渐告结束。

蛮族在西欧长期称王称霸凭借的是武力,而他们的战马正逐渐装备当时发明的马镫。

马镫,是一个供骑手上马时用来踏脚的工具,通常挂在马鞍的两边。假如骑兵没有马镫,那么至少会产生两种不利因素:第一种不利因素是身体在颠簸的马背上双足悬空,很多时候至少要用一只手按在鞍桥上保持平衡(长时间如此会使人感到很疲惫),从而限制了双手在作战中的自由;第二种不利因素是骑兵在双足悬空的情况下,进行刀劈及矛刺等大动作时,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很可能不敢用力过度,否则会受到反作用力的影响而从马上摔下来(但对射箭倒没太大影响)。由此可见,骑兵装配了马镫后战斗力会产生质的飞跃。◎马镫据说由东方传入西方,图为清代郎世宁所绘《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局部

马镫的发明,对当时被视为蛮族的半农耕半游牧民族相当有利。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拥有大量马匹。

散布于西罗马帝国北部疆界的蛮族,主要起源于多瑙河、莱茵河与维斯杜拉河流域,一般被人们统称为日耳曼人,当中包括法兰克、哥特、汪达尔、勃艮第、萨克森等部落联盟。这些人纷纷南下,在西罗马的领土上建立国家。这段时间,大约相当于中国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恰巧在两晋南北朝时,中国北方各式各样的游牧民族闯进中原,建立政权。而在此之前,这些牧民与农耕民族作战时,总是输多胜少,只是在边境地区寇掠而已,无力深入内地。那么,在此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令少数民族的骑兵突然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呢?其中,马镫自然是功不可没。)

技术正在悄悄地改变历史,随着马镫的发明以及推广,骑兵的作战技能已经有了重大进步,骑兵从而取代传统的步兵成为战场的主力。历史继续向前发展,在西欧,马蹬的发明促使骑士阶层在战争中独占鳌头。

骑士,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的战士。再说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四分五裂,在西欧崛起了一个大国——由日耳曼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欧洲的骑士制度是由这个国家来完善的。

不过,骑士并非等于普通骑兵,因为骑士与法兰克王国实行的封建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一般具有贵族的身份。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贵族总是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是骑士的生活却充满了刀光剑影。过惯军旅生活的骑士之所以与贵族联系在一起,主要是与一种具有封建性质的采邑制度有关。

采邑制度,是步入封建社会的法兰克王国从大约8世纪中期开始尝试推行的。由于那时候的欧洲四分五裂,商品经济不发达,法兰克国王没有足够的钱财按时发给臣属做俸禄,便干脆将土地分封给臣属作为酬劳,由此形成了著名的采邑制度。典型的采邑制度是金字塔式的,国王作为最大的领主将土地封给公爵或伯爵,公爵与伯爵再将自己的土地分给手下的子爵或男爵,子爵或男爵也可以根据相同的原则将土地分封给各自的臣属。

随着采邑制度的推广,很多农民连同土地一起被四处分封,从而变成了农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的采邑都成了受封者的世袭领地。

在中世纪,谁被授予土地,谁就等于迈入了贵族的门槛。因为实行封建制度的土地是具有贵族性的,不能随意出售给平民。贵族们在世袭的封地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并世世代代效忠领主。为领主服兵役的骑士也纷纷被授予土地,尽管很多骑士从领主那里获得的土地面积并不大,但却因此与贵族沾了边。

每一个骑士出征时都要自备武器及食品,其装备包括长矛、剑、十字弓(弩)、盾牌、铠甲以及至少一匹马等等。在10至11世纪罗马帝国旧有城市复兴之前,骑士必需的装备很难从城市中买到,也就是说,封建军队的兵器主要由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制造(稍大一点的庄园都有懂得制造各类兵器的工匠)。

采邑制度已经逐渐和军事服役制度相结合,战时,受封的臣属需要根据采邑的大小向领主提供相应数量的骑士以供调遣。上述的军事采邑制度,经过查理·马特、“矮子丕平”与查理大帝等几代君主的努力推广,终于使骑士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主力部队。

然而,骑士中间互相攀比之风盛行,武器制作得越来越精良,成本也越来越高。以上好的铠甲为例,它能够将人体脑袋(只露出双眼)、身躯与四肢覆盖得密不透风,因而价格也异常昂贵,远非平民百姓所能承担。法兰克的《里普阿尔法典》记载,一位骑士的全副装备包括头盔、胸甲、护腿、矛、盾牌、各类刀剑以及马匹等,总共价值四十八索里达(钱币单位),而当时一头牛仅值两至三索里达而已。另外,根据布洛赫《封建社会》的记载,公元8世纪时一位地主用祖传的土地及家奴,仅换来了一匹马及一把剑。上述事实表明,只有手头宽裕的人才可能昂首挺胸地上战场。

为了确保骑士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置武器装备,封建主尽量想办法避免因多子继承而导致世袭的土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在这种背景下,西欧很多地方产生了长子继承制,即主要由长子继承采邑(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比如在意大利某些地方及英国的诺曼人之中实行的是幼子继承制)。而被排除在继承权之外的其余儿子,往往需要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为了过上好日子,这些人经常三五成群,哪里有战乱就跑到哪里去,企求在战争中建立功勋,以得到君主的青睐,获取属于自己的一份封地。◎西欧的封建庄园

法兰克王国的骑士制度并非凭空而生,它源自于日耳曼的亲兵制(按照日耳曼的传统,一个首领在战时身旁总有或多或少的亲兵)。这些依靠武力起家的骑士最初身份低微,他们当中很多人只不过是贵族的军事随从。但是随着战乱的频繁,社会上崇武风气越来越盛,骑士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到后来,甚至连公、侯、伯、子、男爵以及国王都乐意承认自己为骑士的一份子。(西方中世纪的统治阶级尚武,而中国古代的上流社会却比较崇文,例如魏晋南北朝时那些世代为官的门阀士族就专以学术见长。隋唐之后,当政者注意采用科举制度提拔寒门之士,从而造成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没落。但崇文的社会风气在中国却越来越盛,读书人考中状元被世间视为是最荣耀的事,这就是所谓的“金榜题名”。《清实录》里记载甚至连开疆辟土的乾隆皇帝都乐意对外宣称自己是“书生”。)

法兰克王国在查理统治期间(768—814年),积极奉行军事扩张政策,发动了五十多次战争,先后多次讨伐位于莱茵河与易北河流域之间的萨克森人,征服了位于今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还越过比利牛斯山脉,控制了今西班牙东北部的土地,国势空前强大。

军事采邑制度伴随着法兰克王国的扩张而风行一时,查理因在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而获得“查理大帝”的尊称。◎查理大帝

查里大帝死后,他的子孙们彼此争权夺利,致使国家分裂为几个部分。其中位于须耳德河、索恩河流域以西的土地称为西法兰克王国,成了法国的雏形;位于莱茵河以东的号称东法兰克王国,成了德国的雏形;而位于东西法兰克王国之间的亚平宁半岛的土地成了意大利的雏形。当时欧洲陷于封建割据的状态,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到处耀武扬威。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率军渡过海峡,入侵不列颠岛,成为了英国国王。

12世纪之前法国各地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大大小小的贵族们在自己的领地之内呼风唤雨,一些人甚至可以随意制定法律,并铸造钱币控制当地经济贸易。而国王的权力有限,其领地的面积甚至比不上某些大封建主。但法国的骑士制度被视为最典型的骑士制度,在那里,领主与附庸是单线联系,当时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表示附庸在通常情况下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

英国的制度有所不同,国王的权力比较强大,他通过设立在全国的行政、财政、司法机关等中央官僚机构,统治的触角可以到达底层的农民(或农奴)身上。国王直接管辖的领地大于任何一个封建贵族,而各大封建主对国王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强,甚至连封建主们各自拥有的附庸,都算国王的附庸。

德国的骑士最初只是皇帝与诸侯的家臣,其中有些家臣地位类似于农奴,还不能算是贵族,但后来家臣们在皇帝与诸侯的明争暗斗中逐渐崛起,最终融入到了上流社会当中,成为各级贵族。

就这样,中世纪的骑士制度,蔓延至西欧各地(包括今天的法、德、英、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诸国),但是各个地方的骑士制度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他们在欧洲耀武扬威,一直活跃到15、16世纪。二 骑士的生活“自由”这个词在中世纪末期伴随着资产阶级的崛起而广为流传,到了今天已经家喻户晓,“自由”成为大多数现代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然而,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老百姓,他们的人身自由普遍受到限制,但是骑士阶级却仿佛成为了异类,他们有时候竟被夸张地形容为“自由战士”,过着在某种程度上看来是“自由化”的生活。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附庸效忠于各自的领主,而不是全部都效忠于国家的君主,从而使君权受到了一定限制,君主不能对那些拒绝效忠的附庸为所欲为。在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极盛时期,天下所有人都要效忠于君主,社会上流行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这种思想对中世纪的欧洲骑士而言是不可想象的。第二,附庸有义务为领主效忠,同时也享受领主授予土地的权利,彼此之间形成了契约。附庸有权反抗领主超过契约之外的那些贪得无厌的索求,如果领主不遵守契约,附庸可以不履行义务。就这样,西方骑士阶级的生活与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人们相比,显得更加体面、有尊严。

下面详细说一说骑士的特殊生活。

骑士是贵族,但并非所有的贵族都是骑士。这很容易理解,一些心理素质差、反应迟钝或身体有缺陷的人怎能上战场呢?所以,贵族们要想成为骑士,往往要从小时候开始长时间训练,并有优秀的表现,才能如愿以偿。◎中世纪的骑士教育

有志成为骑士的贵族子弟要从六七岁时开始接受剑术、骑术等方面的训练。他们甚至还要背井离乡,寄居于父亲的领主的城堡里,成为一名扈从,一边服侍着领主一家,一边继续学习各项军事技能。在中世纪,附庸将自己年幼的子弟送到领主那里当扈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这可以使双方的主从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扈从们平日要干的琐碎活儿有很多,比如打扫庭院、淋花浇草、端茶送饭等,并在与贵族妇女的日常交往中努力将自身培养成为一位举止得体的男士。当然,他们要学习各种知识,其中包括了解大卫(圣经中文武兼备的大卫王)、赫克托(特洛伊军队的统帅,被中世纪骑士所推崇)等《圣经》及《荷马史诗》中描绘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也要记住亚历山大、凯撒等古希腊、罗马国的伟大统帅以及查理大帝等中世纪伟大人物的事迹。他们每天要学习使用各类武器,并经常跟随领主狩猎。贵族少年们带着猎狗与猎鹰,在野外骑在马背上用弓弩猎杀动物,仿佛进行着一场军事演习,这对训练他们成为合格的战士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扈从们还要随时准备跟从领主上战场,并负责细心保管武器、照顾马匹。因为领主作为高贵的骑士,是不会单枪匹马上战场的,他需要身旁的扈从拿着盾牌,需要马夫牵马,需要一位在前面侦察的骑手,还需要步兵配合作战。也就是说,要组成一个以骑士为中心的数人作战小组。在战斗即将开始时,扈从们要帮领主穿戴上厚厚的盔甲;在战斗的过程中,他们活动在领主的鞍前马后,注意及时给领主传递各种武器;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要亲自参加厮杀,尽管他们缺乏良好的武器装备,也要尽最大能力完成任务。为了鼓舞士气,领主常常会在一场重要的战斗爆发之前册封某些扈从成为正式的骑士,并当场举行授剑仪式。◎亚历山大与狮子博斗◎凯撒之像

授剑仪式是领主册封骑士时必不可少的程序。贵族子弟从十五岁起可以接受册封,受封的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岁。授剑仪式有好几种,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由神父或领主在封授仪式上将一把宝剑象征性地赠予新骑士,然后严肃地朗诵惩恶扬善等骑士的基本原则,希望新骑士能够铭记于心。和平时期的授剑仪式往往要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后才告结束。有些家道中落的贵族子弟由于承担不起授剑仪式的昂贵费用,故而一辈子都难以成为正式的骑士。

12世纪之后,德国、西班牙与法国的某些地区规定只有出身于骑士家庭者,才有资格被册封为骑士。但是,随着封建战争的日益频密以及兵源的扩大,很多出身于非贵族家庭的人都被册封为骑士,同时授剑仪式也相应变得简单了。统治者为了收买人心,经常会匆忙在大战来临之前举行一场草率的授剑仪式,当场口头宣布一些参战者为新的骑士。

当年轻的贵族子弟成为骑士时,要对领主宣誓效忠,从而确立双方的主从关系。

忠诚被视为是骑士的一项优良品质,如果哪一位骑士在战场上与领主同生共死,他就会得到人们的赞誉。而作为领主,也应该具有慷慨大方的美德,要经常将一些财富赏赐给部属,否则会因吝啬而失去部属的拥戴。◎骑士的受封仪式

领主与附庸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会注意培养双方间的私人关系。前述的附庸将年幼的子弟送到领主那里当扈从就是很好的例子。而骑士集团的内部也长期存在着带有血缘关系特征的团体,父亲成为几个儿子的领主也是常有的事。然而,中世纪的欧洲也出现了双重甚至多重效忠的现象,即是一位附庸同时向两位或以上的领主宣誓效忠,万一领主们发生冲突,附庸便会陷于尴尬的境地。

骑士对领主重要的义务有服兵役、议政以及管理领地等,其中服兵役是骑士的本职工作,主要包括参加野战及守卫城堡。按规定附庸每年要为领主服兵役不少于四十天,如果领主需要附庸超期服役,则应支付额外的薪酬。骑士难以抽身为领主服役时,也可以交纳金钱,由领主雇人代役。代役钱又称“盾牌钱”。在12世纪末,从领主那里领取薪金的雇佣骑士,在法、英、德等地已经比较常见。

中世纪的欧洲,在国王及公、侯、伯、子、男爵等贵族的领地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堡,作用是防范骑兵的快速突击。很多城堡修建于险要之地及交通要道,以方便封建主对来往的商旅收税,它们有时甚至成为某些不法封建主打家劫舍的据点。早期的城堡以土木结构为主,11世纪的首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受到阿拉伯人的影响,城堡改用石块修筑。城堡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多种形式,主要由护城河、吊桥、坚固的护墙以及高耸的楼塔等构成,里面有走廊、楼梯、大厅、卧室、储物间,驻扎着一批装备了弓弩等武器的骑士与扈从,以保卫居住在此的领主及其一家。◎围绕着城堡进行的战争

城堡里面经常举行宴会,所以日子也显得不那么单调。在古代,食量大意味着力量大,因而能否大吃大喝成为衡量一个骑士能力大小的标准。而大多数骑士最爱吃的是肉类,最爱喝的是葡萄酒。一些有经济能力的贵族家庭会利用子弟被册封为骑士或者结婚的机会举行盛大的宴会,在宴会时有乐队伴奏、戏班演出,还有远道前来助兴的行吟诗人。

民间行吟诗人喜欢到处传唱那些歌颂英雄人物的史诗。诗人们口里的英雄人物事迹后来被写成了文字,成为书籍出版,其中著名的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这就形成了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对现实中的骑士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年轻的骑士们在日常生活里总是以模仿史诗中的那些英雄人物为荣。据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在1066年征服英国时所进行的哈斯丁斯之战中,曾经要求行吟诗人在战斗开始之前吟唱《罗兰之歌》,以鼓舞部队将士的士气。《罗兰之歌》故事的时代背景是11世纪与12世纪之交,说的是法兰西大将罗兰跟随查理大帝出征西班牙,在与西班牙半岛上的萨拉戈萨王国的军队交战时不慎陷入了重围。对领主忠心耿耿的罗兰为了名誉,宁愿战死沙场也坚决不同意部下吹响要求援军的号角,最后他们寡不敌众,全部殉难。

罗兰为了名誉而不惜喋血疆场,反映了当时骑士的荣誉观是由战争孕育出来的。对一些骑士而言,赢得名誉远比赢得胜利重要。骑士的主流观点认为在战斗时第一个冲锋陷阵可以获得英勇无畏的美名,因此很多人为了追逐这一荣誉,哪怕影响作战计划也在所不惜。他们有时候会不顾军事纪律,提前向敌人发动攻击。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骑士鄙视任何避战的行为,他们在1346年的克雷西会战时不管国王下达的养精蓄锐、暂时避战的命令,以疲惫之师冲向以逸待劳的英军,结果导致惨败。

骑士们很重视自己的高贵血统,很多人保存着精心编写的族谱,以证明自己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光荣的骑士。他们流行在各类长短兵器、盔甲、盾牌或旗帜上绘画一些代表家族的徽章图案,以示与寒门有所区别(每个贵族的徽章都不一样,各类徽章的图案不外乎是一些飞禽走兽以及花草树木,例如法国王室的徽章是鸢尾花,英国王室的徽章有狮子和独角兽等等)。一个在战争中表现勇敢的骑士,不但自己可以获取名誉,也能给家族增光添彩;同样,怯懦避战的行为也会令家族蒙丑。十字军首次东征时,布卢瓦的斯提芬伯爵在安条克之战的前夕临阵退缩,带着部属撤回了欧洲,他的避战行为受到了世人的耻笑,也令家族的声誉受损。三年之后斯提芬在妻子的敦促下又重返东征战场以洗清前耻,直至战死。◎法国王室的鸢尾花徽章◎英国王储查尔斯之纹章

骑士们在作战时经常排列成密集的队伍以排山倒海之势进行冲锋,同时他们也喜欢单打独斗。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王亨利五世公开提议要与法国皇太子进行决斗,谁获得胜利谁就拥有法国领土,然而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有趣的是,类似的例子中国古代也有,《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在公元前3世纪楚汉相争时,由于战争双方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苦不堪言。经常在战场上单打独斗的西楚霸王项羽向汉王刘邦提出建议:“天下因为你我两个人而大乱,我愿意向你单独挑战,决一雌雄,以免天下的老百姓再受苦楚。”汉王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便巧妙地回绝:“我只斗智,不斗力。”项羽是贵族的后裔,他的祖先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大将,看来,中西方的贵族思想也颇有一致之处。)◎打斗的骑士

骑士与骑士之间总是惺惺相惜,即使双方处于敌对状态时也是这样。在1356年普瓦捷之战中,法国国王在战场力竭而被英军俘虏,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却“识英雄重英雄”,认为法王虽败犹荣,并当众赞扬其在战斗时的英勇表现。在中世纪,当骑士在战斗中俘获了另一位骑士时,按照惯例应该对俘虏以礼相待。而沦为俘虏的骑士只需支付足够的赎金,便有机会重获自由。

喜爱单打独斗的骑士,等于把战场当成了竞技场,而和平时期举行的比武大会对骑士的吸引力仅次于战争。比武大会起源于法国,其影响迅速扩大到了国外,深受世人欢迎的英国的《亚瑟王之死》与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等骑士文学中都有很多对比武场面的描写,这无疑对比武大会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就这样,比武大会到了11世纪,已经风靡了整个西欧。大会通常由王公贵族们主办,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骑士进行模拟战斗,他们全副武装,在人山人海的围观之下分为两部分互相拼杀,也常常会造成伤亡。比武大会开始没有什么规则可言,只是一大群人在混战而已,后来经过发展,就显得规范得多了,既有一对一的格斗,也有队列作战。作战方式除了骑战之外,还有步战,此外裁判亦在现场。

参加比试的骑士最常用的作战方式是一只手持盾,另一只手将重型长矛夹在腋下并瞄准对方的要害,利用两匹战马交错而过的一瞬间致敌于死地。长矛在激烈的对抗下常常会折断,因而人们认定哪一位骑士折断的长矛越多,就代表其越骁勇善战。骑士在长矛断为两截的情况下便会抽出随身携带的宝剑应战,而弓弩往往被重视贴身近战的骑士所忽视。天主教会甚至在1139年颁发法令规定基督徒之间禁用十字弓(一种常用的弩的名称),但可以用它来对付异教徒。这也是人类最早限制武器的例子。

参加比武者一般以击打的点数来分出胜负,胜利者有赏金及纪念品,而在比武中因失败而成为俘虏的骑士也需要向胜利者支付赎金。一些身手不凡的骑士专门利用比武大会来捉获俘虏,以赚取赎金。

比武大会与战争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拥有包括行吟诗人及贵妇人在内的大量观众,这使骑士们那些勇敢的行为更容易被旁观者传播颂扬,从而令骑士在尘世间扬名立万。三 骑士的军魂

古人认为,主宰着人类肉体的是灵魂。因此,人们常常将那些能够左右军队的行动,在军队之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各种思想、学说、宗旨、理论等因素比喻为军魂。

世界上每个地方的军队都有自己的军魂,它形成了军队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宗教信仰,它让每一个军人都明白自己为何而战。

对中世纪的骑士而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天主教的宗教信仰血肉相连。

在这个世界还没有骑士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天主教,它是基督教的主要流派之一。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初兴起于罗马帝国辖下的巴勒斯坦。根据该教的经典书籍的记载,上帝之子耶稣曾经在巴勒斯坦宣传创造万物的天主是宇宙唯一的真神等宗教学说,并认为人需要痛改前非,死后方可升入天堂。他传道时遭到罗马总督的逮捕,最后被钉死于十字架上。但教徒们传说他死后三天又复活升天,未来还要降临人间,建立“千年王国”。后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中流行,并被官方承认。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前,由信徒们组织的宗教团体——教会已经拥有自己的首脑,称为“教皇”。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各自为政的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也随之分裂为两部分,活动在西罗马帝国的称为“天主教”,在东罗马帝国的则称“东正教”。

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部落也信奉基督教。法兰克王国在8世纪中期将包括罗马在内的意大利中部地区交给天主教教皇,从此世上便多了一个教皇国,教廷设在梵蒂冈。

法兰克王国对天主教的推广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查理大帝,他为在日耳曼世界普及天主教而呕心沥血,死后其遗骨摆放在亚琛大教堂里。即使是法兰克王国崩溃后,天主教徒们也没有失去传教的热情。原法兰克王国的东部逐渐发展成德国,德国的历任统治者均自认为是查理事业的继承者,始终没有停止过使用武力向东部推广天主教的政策。他们每征服一处日耳曼异教徒居住的地方,便在其地建立一座教堂,并从亚琛拿走一部分查理大帝的遗骨摆放入教堂中,因而帝国的疆土之内很多教堂里面都在显眼的位置上摆放着查理大帝的遗骨,作为圣物。

忠于天主教、忠于教皇,是西欧各阶层的狂热信徒的坚强信念,骑士也不例外。各个国家的君主都在天主教的宏伟事业之前相形见绌。

那时,以教皇为首的教会所拥有的宗教权威能与国王的世俗权威并存。它使君主不能从精神上控制附庸,这是君权不能为所欲为的原因之一(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西欧各国都未能形成政教合一,这对君主集权的形成是一个重大障碍)。

尽管教会对骑士寄予厚望,但骑士本质是穷兵黩武之徒。在中世纪封建割据的历史背景之下,由于缺少正常的税收收入,一些桀骜不驯的封建主为了在战时能够按时向军队支付粮饷,故意纵容部下对辖区之内的老百姓进行抢劫,并把此类强盗行为视作理所当然。

教会针对当时在骑士之间盛行的互相劫掠的私战,在10世纪前后提出了“上帝的和平”与“上帝的休战”等口号。教士们频繁在公众场合主持和平集会,谴责伤害平民的行为,并向各地人民建议在纪念耶稣基督受难的日子里停止一切暴力行为。不过,很多封建主对这些善意的建议置若罔闻。

教会不屈不挠地利用各种教条来引导及劝诫骑士,让骑士肩负起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为天主教而战的责任。一位德高望重的天主教主教在10世纪公开声称人类应该分为三类,有的人负责祈祷(指教会人士),有的人负责战斗(指骑士),有的人负责生产劳动(指工农)。换言之,骑士的责任是保护那些手无寸铁的人,并维护社会秩序。◎耶稣受难图

教会反复宣扬只有信教者才能成为一名众望所归的骑士,并积极用行动在各种隆重的仪式上推销有利于自身的观点。例如在德国皇帝奥托的盛大加冕礼中,大主教亲手将一把剑佩带在奥托的身上,并勉励他要用这把剑消灭基督的敌人。而教会也利用册封新骑士的仪式来坚定受封者的信仰,帮助他们举行弥撒等宗教活动。教会人士将一把祈祷过的剑授予新骑士时,也会说一些诸如“双刃剑有两面,一面用来打击异教徒,另一面用来保护教会及人民”之类的话。因为天主教是承认咒术与奇迹的,所以骑士的武器中往往会镶上一些宗教圣徒的遗物(如遗骨、毛发等),目的是希望这些东西能够保佑自己逢凶化吉。

教会认为世俗的骑士应该具备忠诚的品质,因为骑士对任何人(包括领主)的忠诚归根到底等于对上帝的忠诚。他们还长年累月地告诫骑士们要虔诚、谦逊、保护弱者。这种宣传逐渐深入人心,这在骑士文学中也有反映,《罗兰之歌》与《亚瑟王之死》等著名作品中塑造的理想骑士都是虔诚并富有责任感的天主教徒。

天主教会一直努力倡导着教徒之间不要进行战争,但不反对使用武力对付那些不信教者及异教徒。这使因在西欧开战而饱受非议的骑士有了新的用武之地,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到东方去大动干戈。1095年,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皇帝在西亚兴起的塞尔柱土耳其帝国的威胁之下向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这正中乌尔班二世的下怀。他在克勒芒城召开的宗教大会上向参加会议的宗教人士和西欧各地的领主、骑士、市民发表演说,号召各阶层人士进行圣战,组织十字军收复处于土耳其人控制下的宗教圣地——耶路撒冷。

影响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十字军即将横空出世。英国中世纪史专家赫恩肖教授认为骑士的“鼎盛期其实就是十字军东征时期”。这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也显示出十字军在骑士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乌尔班二世在克勒芒城号召东征

十字军的主要目标是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东部亚、非、欧三洲的枢纽地带。它是上帝之子耶稣死亡、复活与升天的地方,因而有大量圣迹(包括钉死耶稣的“真十字架”、圣墓、耶稣复活地以及一些教堂、修道院等),被视为基督教的圣地,每年都有大量教徒从各地前来朝圣(但耶路撒冷同时也是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圣地,有哭墙、岩顶穹顶寺、萨赫莱清真寺等宗教遗迹)。

准备东征的十字军,大多在战袍上绣有十字,这起源于《圣经》的记载,据说古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在一次战斗之前看见天空中隐约出现了一个十字架,以及“有此征兆你将胜利”的字迹,他在作战中大获全胜之后,便皈依了基督教。从此以后,基督徒逐渐流行在武器装备上面刻画一个十字。另外,很多骑士使用的宝剑都是十字形状的,方便战时祈祷。

现在,教皇乌尔班二世将“这是上帝的意愿”这句话定为东征的口号,他以收复圣地为名,梦想控制拜占庭的东正教,借此恢复宗教权威,还想迫使穆斯林改宗基督教。他也迎合了西欧封建主想到东方夺取土地、穷人想到东方寻找财富的欲望,因而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响应。由此断断续续进行了两百多年的东征,而骑士在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廷表示凡参与圣战者均可赎罪,死后升上天堂。这对因过去参加私战而罪恶感强烈的骑士们而言,吸引力非常之大。大规模的十字军东征先后进行了八次,主要兵源来自于骑士阶层,但这并不意味着参战的平民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后来,在向耶路撒冷进军途中的一些战斗表明,十字军的骑士如果得到由平民组成的步兵的协助,就会取得更大的战果。◎君士坦丁大帝

一些西欧君主也踏上了东征的路程,其中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先后参加过第七次和第八次东征,最后于1270年死于征途,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死后被罗马教廷封为“圣人”,号称“圣路易”。

前后八次十字军东征中,战绩最辉煌的是第一次。首次东征发生于1096年。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的封建贵族带领着由骑士及其扈从们组成的十字军主力,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准备,于1096年秋天在各地区集结完毕,踌躇满志地踏上东征路程。由各地诸侯组织的十字军于1097年上半年陆续到达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时共有三万人左右(不包括跟随队伍前进的大量朝圣者),这次东征没有任何一位西欧君主参加,教皇特使阿德马是军队的名义领袖。十字军在拜占庭军队的协助下渡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穿越安纳托利亚地区,先后经过连番血战,在尼西亚、多利勒伊城等地击败了土耳其人,并进入安条克平原,其中德国贵族鲍德温在埃德萨伯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十字军国家,此举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而十字军主力从10月份开始对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安条克城进行了长达八个月的围困。在这场漫长的围城战中,由于粮食短缺的缘故,大部分参战的拜占庭军队离开西欧十字军退回本国了,此举导致双方关系出现了裂痕。坚持到底的十字军则(1)于次年的6月2日,在安条克城内叛徒的配合下攻陷了安条克城。

在东征期间,很多十字军日夜祈祷,将希望寄予上帝。一位参战的农民在安条克城内自称得到了神的启示而发现了深埋于地下的“圣矛”(基督教徒们把任何与耶稣身体接触过的东西都当作“圣物”。当年耶稣被钉于十字架上的时候,罗马士兵拿着长矛刺入耶稣的身体,从此这支与耶稣身体接触过的长矛便具有了神性,成为了“圣矛”)。随军神父们趁机对件事大加渲染,从而成功激起了十字军的宗教狂热情绪。骑士们仿佛被打了一支强心针,他们在6月28日与反攻安条克的土耳其部队决战时,无不信心倍增。战前,他们集体做完弥撒后,在一名举着“圣矛”的战士带头之下,一起涌出城外与土耳其大军进行野战。恰巧这时候,战场滚滚的硝烟在上升时变成了一些奇形怪状的云朵,有的基督徒指着云朵高喊着:“上帝派圣徒骑白马来助战了!”十字军顿时勇气倍增,在宗教热情的鼓舞下无不以一当十,最终粉碎了土耳其人的包围圈,迫使剩余的土耳其人撤回摩苏尔。◎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

不断的战乱使瘟疫流行,教皇特使阿德马在安条克保卫战获胜的一个月后染病身亡。但十字军并未停止军事行动,不久又攻克了马拉坦要塞,其后一路经库尔兹、阿尔卡、贝鲁特等城镇,于1099年6月7日到达了位于地中海旁边的耶路撒冷。

这时,塞尔柱土耳其因内部矛盾激化而四分五裂。而埃及的法蒂玛王朝早在大半年前已经乘机从土耳其人手中夺走了耶路撒冷的控制权,并在城内驻扎了四万大军。

带有狂热宗教情绪的十字军在斋戒之后于6月13日这一天对耶路撒冷发起了试探性攻击,因未能成功,遂决定择期再战。7月8日,十字军临战之前开始进行斋戒并祈祷,他们在随军神父的带领下绕城巡游。接着,参战将士从7月10日起持续进行了五天攻城战,终于,一名勇敢的骑士经过浴血奋战,率先登上了城北的城墙。诸军紧随其后纷纷越过城墙,争先恐后地攻入城内。这些横冲直撞的十字军整整用了两天时间对城内残存的军民进行屠戮。战事结束后,基督徒们在“圣墓”之前举行了宗教仪式,此举意味着夺取圣地的行动已经成功,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也达到了目的。◎跨越国界征战的十字军

十字军将领们将西欧那一套封建制度照搬到西亚地区,建立了以来自德国的贵族哥德夫雷公爵为首的耶路撒冷王国。而安条克公国与埃德萨公国的封建主也视耶路撒冷王国的首脑为自己的领主。后来,十字军又与穆斯林作战,于1109年夺取了的黎波里,建立了的黎波里公国。至此,在西亚一共出现了四个十字军国家,它们和埃及以及土耳其的统治者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当时,为了保护从欧洲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朝圣者,从12世纪初起在十字军的领地上出现了僧侣骑士团。僧侣骑士团将骑士与修士合二为一,加入其中的成员必须具备勇敢、虔诚等品质,并要宣誓效忠教皇,同时严格遵守宗教教规,过着严谨清贫的生活。僧侣骑士团成员由骑士、军士与僧侣组成,最高首领是直接听命于教皇的大团长,其下还有团长等职。这些骑士团成员依靠军费供养,而款项主要来自经商和属地征税,另外西欧各国封建主也进行了慷慨的捐赠。

僧侣骑士团其实等于跨越国界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们为了天主教的事业而进行跨越国界的战争,几乎等同于进行一次胜负难测的“世界革命”。

最早的僧侣骑士团是由法国骑士于1119年创建的圣殿骑士团(圣殿是指耶路撒冷所罗门宫圣殿),成员身体披着的白色袍子上绣着红十字作为标志。骑士团拥有封地,并在内部有明确的分工:由修士负责劳动,神父负责祈祷,骑士与军士负责打仗。它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集团,并在巴黎与伦敦均设有总部,此外在西欧其它地方也设有分支机构。

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医院骑士团与条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起源于意大利阿玛菲人于11世纪中期在耶路撒冷成立的医疗机构,最初的目的是帮助那些朝圣的穷人与病人,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军事宗教组织,并获得了教廷的承认。其成员身体披着的黑袍上绣着白十字。医院骑士团与圣殿骑士团一样,经常与十字军国家的将士并肩作战,并负有守卫要塞的责任。◎圣殿骑士团

以德国人为主的条顿骑士团成立于1198年,其成员身披白袍,白袍上绣着黑色十字,并以“我不是送来和平,而是送来剑”这句源于《圣经》的话标榜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个组织在西亚的影响力比不上圣殿骑士团与医院骑士团,但它的军事活动范围不限于西亚,而是远及欧洲。它于1225年在教会的支持下用武力镇压了波罗的海地区拒绝信奉基督教的普鲁士人,后来干脆在那里成立了史无前例的普鲁士骑士团国家,这个国家分有二十多个行省,由骑士团团长及总管等行政官员管理。◎欧洲几大主要骑士团及其标志,从左至右分别为圣墓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圣地亚哥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成员

(1) 由于本书内容时间跨度长、涉及的欧亚国家众多,各种史料来源不一,书中的日期难以统一采用公历。为了忠于史实,亚洲史以及蒙古历次西征的具体时间(月、日)主要采用传统的农历,而与欧洲史有关的部分内容采用公历。第二章蒙古伴当一 伴当的发迹史

蒙古入侵过欧洲。在中国的历史上,唯一跟欧洲骑士作过战的就是蒙古的游牧战士。巧合的是,当时蒙古人的社会制度和欧洲的封建社会非常相似。如果说西欧有骑士,那么,蒙古就有“伴当”。

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历朝历代的统一政权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封建分封制,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等制度仍然是各个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的主要选择。可是,在公元11世纪崛起的蒙古帝国却似乎是一个例外,它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封建分封制度。

说起蒙古,人们往往会想起名扬世界的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最初叫做铁木真),想起那个由他一手创建的,前古未有、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蒙古帝国创建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而蒙古族就起源于蒙古地区无数次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混合之中。在蒙古族诞生的前夕,中国的政治形势正在发生剧变,两晋南北朝接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大混乱已经逐渐结束。到了公元6、7世纪时,在中国先后建立了隋、唐这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在唐朝,活动在塞外的室韦诸部里面有一个名叫蒙兀室韦的部落,它属于东胡后裔。史载蒙古族就是从这一部落中慢慢发展壮大的。盛极一时的唐朝在10世纪初覆灭,中国亦陷入长期的战乱。此后几个世纪,由汉人建立的宋朝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开始了长期对峙。辽、金相继在公元10至12世纪前后统治过蒙古草原,而蒙古族正是在此期间开始崭露头角的。这个民族的主要活动范围广及杭爱山、叶尼塞河流域、阴山、大兴安岭等区域。那时候,生活在森林地区的部落主要从事狩猎业,狩猎的对象主要是貂鼠与青鼠等野生动物,他们还进行渔捞,驯养鹿、马作为交通工具。而生活在草原地区的部落主要经营游牧畜牧业,养着牛、羊、马、骆驼等,同时以狩猎业为辅,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日子。

蒙古部落开始实行封建制度是在11世纪,这与西欧、日本相比较,已经有点晚了。在此之前,人们以亲族组成氏族,祭祀共同的祖先,财产为氏族所共有,一起过着人人平等、以氏族利益为上的原始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部落离开森林来到草原,放弃狩猎业而从事游牧畜牧业,因而畜牲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牧民们用乳制品、皮毛等剩余的畜牧业产品来进行对外贸易,促进了商业的兴盛。蒙古地区经济水平持续提高,致使氏族公有制逐渐崩溃。牧民们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也出现了贫富悬殊的现象。很多先富起来的家庭喜欢组成若干个帐幕与幌车,脱离群体进行单独游牧。

当时,贫穷者投靠富有者,弱者依附强者已经成为社会风尚。那些机智能干的富人开始篡夺氏族长老的权力,从而控制氏族,并成为了世袭的贵族。而富裕的氏族亦通过各种手段控制贫困的氏族,将其变成为自己效劳的属部(这样的属部叫做“兀纳罕·孛斡勒”)。属部要世世代代为领主氏族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为主人放牧、狩猎以及在战时出征等(虽然有些氏族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因战败而沦为别的氏族的属部,但他们毕竟与最下层的奴隶不同,因为他们拥有个人财产,也享有个人自由,甚至可以和领主氏族的人通婚。例如一个名叫巴牙兀惕的氏族世世代代是威名显赫的成吉思汗所在氏族的“兀纳罕·孛斡勒”,这种关系比较牢固,不能任意解除)。

由贵族们把持的强大氏族一方面拥有属部,一方面又在战争中掠夺了大量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为自己无偿劳动。因此,类似的氏族组织已经不再单纯由共同血缘的人组成,它包含了领主氏族、属部与奴隶等几个互有主从关系的不同社会单位。就这样,原来的血缘氏族集团经过一系列血腥的兼并后,规模不断扩大,人员不断增多,氏族内部不再人人平等,出现了统治阶级(贵族)与被统治阶级(属部与奴隶),实际上形成了很多新的游牧集团。

在旧的氏族不断分崩瓦解的背景下,大批氏族不同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通过互相结为义父子与义兄弟等方式扩大势力。如两人通过起誓订盟、交换礼物,便可以结为平等的盟友,相当于义兄弟(蒙古语叫做“安答”,在金庸的名著《射雕英雄传》中,主人公郭靖就与拖雷结成了安答)。但是就像《史集》中所说的那样,在那个“子不尊父教,弟不聆兄言,夫不信妻贞,妻不顺夫意”的社会转型时期,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

氏族制度的崩溃意味着封建制度的开始。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自由战士慕名投靠那些拥有“拔都儿”(勇士)、“火儿赤”(弓箭手)、“孛可”(力士)等称号的贵族首领,自愿成为他们的军事侍从,履行操持家务、担任卫士甚至统率部队的职责。◎结为安答

这种为首领服军役的自由战士叫做“伴当”(蒙古语又叫“那可儿”,有“朋友、战士”等意思)。伴当服务的对象并不仅限于本氏族的首领,他们还可以为别的氏族的首领服务。例如阿儿剌氏族的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