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震撼的探险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1 03:42:33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感震撼的探险故事

最感震撼的探险故事试读:

北极探险日记

1930年,一艘挪威捕海豹的船正在北极附近猎捕。他们来到一个叫怀特的冰雪小岛上。忽然有人发现了一顶破败的帐篷,便进去翻看。结果没有发现任何值钱的东西,倒被一本日记吸引住了。日记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1897年5月10日,今天我为大气球买来了风帆。说实话,乘气球飞到北极,我很清楚这极不安全。没有人知道北极是什么样子的,风向和风势更是无人测知。如果不是因为我是瑞典专利局首席工程师的话,恐怕我的乘气球飞越北极的计划早在两年前就被驳回了。“不过,话说回来,我想把瑞典国旗第一个插在北极的念头太强烈了。一想起那黄蓝两色的旗帜在北极的冰雪世界里迎风飘扬,我就激动不已。况且我有过乘气球飞行成功的经验。别担心。“5月18日,晴。我很满意我选的两名组员——职业摄影师斯川鲍格和气球飞行员法兰克尔,我感觉这两个年轻人是可以生死与共的。今天我们已经来到北极海中的陆地——斯匹次卑尔根,就等老天刮南风了。“7月21日,此刻我正在气球上,手有点发抖。这可恶的南风让我们等了快两个月!今早南风一来,我们兴奋得又蹦又跳,迫不及待地钻进气球坐舱,做好升空准备。当我下令同时砍断气球绳索时,那种瞬间上升的感觉让我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地面远去了,那感觉真好。就写到这儿吧——我们还没吃早餐呢。“7月22日,昨天没等吃早餐,气球就遇到了麻烦——我不愿回忆,可我必须得记下来。先是开始缓缓下坠,费了好大劲才又上升到大约400米的高度。正当我们拿起酒杯准备庆贺时,下面三根大绳索的接头松了,我们开始了自由飘坠,气球完全失控。尽管这样,我们仍在四处打转时发出了报平安的信鸽,希望能带来好运。“7月25日,我们的大气球情况不太妙。它不仅湿淋淋的,甚至还结满了冰。有时候还会在结冰的海面上一路蹦跳,连北极熊看见了都会发呆。但云开雾散时也能上升一点——总之完全凭运气。看来氢气泄漏得比预期快。“7月26日,天哪!我们已抛光所有可丢弃的物品,气球还是瘪气掉了下来,整个儿成了一张皮。我们的飞行计划彻底完了。值得纪念的是我们曾飞到北纬82度55分,离北极的南端只有780多公里了。但看来目前只有等救援队了。“7月30日,谢天谢地我记了日记!因为我们确实已走到了绝境,但我不后悔……上天保佑,将来能有人看到日记……”看完日记,所有的人都记住了日记封面的名字——安德烈·斯特林堡。

死亡之旅

1983年底,巴黎有位工程师,在携家人横贯撒哈拉大沙漠时,不幸迷路了。

12月23日晚,在艾因萨拉赫用过晚餐后,我们就向塔曼腊塞特进发了。他的儿子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打算直接赶到塔曼腊塞特,在那里找个向导再向万阿哈加尔高原进发。车开了不一会儿就发现路挺难走。我们找到一条与主路平行的小道,把车拐了上去。当时我们很有把握,认定再往前开一程,这条小路肯定会与主路汇合的。

此时我们的方位应该是撒哈拉的西部。

第二天清晨,我们才发觉迷路了。到傍晚,我们决定继续向南走。可是汽油不久就用完了,我们只好抛锚。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沙丘,其他什么也没有。

三天过去了,看不到一个人影。我们的汽车瘫痪在那儿,漆着亮闪闪的橙黄色,几乎接近橘红色,人们很远就能看到它。我们还在沙地上划上了大大的“SOS”字样,从汽车的一侧写开去,一直到六公里左右。

一星期过去了,天天都一样,白天非常燥热,而夜晚又很寒冷。置我们于死地的是缺水,但我们并没有绝望。

我们一直在附近走动,借以锻炼自己的身体,但更多的是躺在睡袋里。这种睡袋,有助于防止脱水。我们在汽车上尽可能高地竖起一面白旗,后来我又系上了自己的红纱巾。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我们的心头像压着沉重的铅块。到了第三个星期,每个人都开始出现了脱水的征兆,个个瘦骨嶙峋;大家都开始痉挛,头昏眼花,痛苦万状;吃东西感到非常困难,难以下咽。但我们挨在一起,这样就感到轻松些,暂时忘记了自己的痛苦。

钻到汽车底下的睡袋里,对未来的憧憬占据着我们的心田。我从未感到过家人如此亲近体贴,没有一次争吵,也没有半点怨言。

一天夜里,记不清是哪一夜了,几声枪响打破了沙漠的寂静。我们无法知道枪声来自何方。但人分明就在附近。我们的嗓门已干得无法叫喊了,爸爸冲到汽车跟前按喇叭,还把收音机开足了音量。很快枪声停止了,随后又听不到一点动静了。我们的情况越来越糟糕。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爱。每天在用餐之前,他们总是优先保证玛丽和我的一份吃食和饮水。每天傍晚,妈妈总是反复描绘着荒漠落日的壮观景色,爸爸则给我讲述大段大段的故事。

第三个星期即将结束了。我发现只剩下桶底的一点点水了,喝完这最后的一点水,我们只能任凭大沙漠的摆布了。我试着用双手挖井,我把手指甲都折断了,但还是一个劲儿地挖着,最后力气使完了,连一滴水也没有。

后来,营救人员在离廷米绍——塔曼腊塞特小路40公里处找到我们时,妹妹和爸爸已经死去了。爸爸活了57岁,妹妹15岁半。54岁的妈妈于14日凌晨两点死于锡累特。这一切我是在很晚才知道的。

一星期后我才睁开了眼睛。我已失去了40%的水分,血液已失去了凝固性,皮肤上的汗毛都已开始脱落了;我得了中毒症,肾脏已失去了能力,肺部也出现了严重的病变。医生给我施行了气管切开手术,使用了人工呼吸器,就这样我在病床上躺了三个星期都不能说话。现在哥哥让米歇尔守在我身边。我们得一起重建新生活,为了我,为了他,为了已经去世的亲人们!

绝处逢生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英国青年探险家鲍勃来到了肯尼亚山下的纳纽基,准备到肯尼亚山中作一番探险。

当地警署安排黑人青年约翰给他做导游。约翰一边在前引路,一边不停地用眼向四方打量,显得很警惕。

鲍勃则跟在后头,也不住地往四周环视,气氛有点紧张。

从山谷进入原始森林,林内变得湿漉漉起来,大树互相倾轧,挤得密密麻麻,树冠连着树冠把整个天空遮得严严实实,透不出一丝光进来,偶有风吹过,树冠发出“哗哗”响声,冠叶间露出一缕缕阳光,像一束束光柱,光柱中水汽飘曳,让人感到好似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进入密林10多个小时后,他们突然发现一株大树边的巨石上,有一只非洲小豹在盯着他们。

豹子的眼睛凶光毕露,约翰和鲍勃也圆睁豹眼与豹子对抗。

究竟过了几分钟呢?不知道。

对手毕竟是一头小豹,一头还缺乏经验和胆量的小豹子。它摸不清敌人的底细,终于忍不住转过身,一纵身从巨石上跳下去,奔向密林深处去了。

他们又继续上路,用了4个半小时穿过密林。这时,肯尼亚山辽阔的山麓展现在他们面前。只见漫山遍野的热带植物都枝繁叶茂,美丽极了。

爬过长满热带高山植物的草原,再向上就到了冰雪覆盖的高海拔地区。

他们停下来,在附近找到一间破烂不堪的小屋过夜。

第二天一早,鲍勃便独自去攀登山顶。

当他回到那间过夜的小屋一看,约翰正躺在里面睡大觉呢。

鲍勃叫醒约翰,建议是否可以走另一条道回去。

约翰点头同意。

两人便一头钻进了另一个原始丛林。

他们的脚下一片滑溜,青苔奇厚,石块奇滑,旱蚂蟥随时会从阴影处跳出弹到你的身上,饱吮鲜血。

突然,密林中一头非洲大象当面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大象野性十足地向他们冲来,他们不得已绕着树兜起圈子来。

不料刚兜了两圈,屁股后面又响起了一片撞击树木的哗啦声。他们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又一头大象立在他们的后面!两人吓得灵魂出窍,忙往旁边一闪,躲到另一株大树后。

眼前惟一的出路是逃,是绕,是从树林的小夹缝中求生。

约翰和鲍勃在林中走着“S”形,眼看要逃脱野象巨腿的蹂躏,不料祸不单行,斜刺里一阵冷风骤然袭来,他们斜眼偷看,原来是一只凶猛的豹子从树上跃下,向着两人猛扑过来。

说时迟,那时快,正当豹子从树上纵身跃到地上,几个跳跃,横窜到一块空地前的一瞬间,紧追约翰、鲍勃而来的两头大象也同时冲到这块空地上。由于脚下青苔又湿又滑,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两只豹子被大象压成了肉饼,倒在地上的两头大象也气喘吁吁,不知是一时爬不起来呢,还是一时被撞昏了头,躺在地上不停地“哼哼”。

鲍勃还在愣头愣脑地看得起劲,约翰赶紧拉住他的衣摆,悄声说:“快逃命吧,上帝保佑你呢。”

鲍勃被约翰这一提醒,才如梦初醒,立即拿起冰镐跟着约翰往山下狂奔,直到山下警察署,他们还惊魂未定,想起刚才那一幕历险,还真有些后怕呢。

太空历险

1970年4月,美国的宇宙飞船“奥德赛”号在执行“阿波罗-13”太空计划时,由于太空舱中的电力不足以及氧气严重泄漏,使得人类第三次登月行动宣告失败。4月13日的夜晚,美国得克萨斯南部的休斯敦航空航天控制中心灯火通明,工作人员正密切注视着监控台上的两个超大屏幕。此时,载有三名宇航员——机长吉姆·洛维尔、宇航员弗雷德·海斯和杰克·斯维格特的宇宙飞船“奥德赛”号,正以3500公里的时速向着月球飞去,企图第二次敲开广阔宇宙的大门。这就是著名的“阿波罗-13”登月行动。

现在是21点07分。突然,驾驶舱内的一只主警报灯亮了起来,远在33万公里外的“奥德赛”号宇宙飞船上发生了严重的机械故障,三名宇航员的生命危在旦夕。

21点30分。此时,“奥德赛”号宇宙飞船依旧如醉汉般摇摇晃晃地在太空中航行。

经过仔细的检测,地面控制中心发现情况简直糟透了:飞船上第一燃料箱的氧气已经漏光,第二燃料箱也开始发生泄漏。

导致泄漏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氧气的纯度不够,经过低温处理后,一部分气体并没有凝固,而氧气舱的密封盖又因为质量问题无法密封。“奥德赛”号越飞越远,它已经驶入了原先为登月而准备的下降轨道中,为了安全返航,飞船必须重新加速脱离原先的轨道,并从月球的另一面绕回来,摆脱月球引力,在地球引力作用下,重新进入回归地球的轨道。

尽管还可能出现许多的问题,但采取行动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现在是22点20分。一位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登月舱当做“救生艇”,把登月舱上配备的电力、燃料和给养全部转移到主驾驶舱来。而且附在“奥德塞”号上的登月舱内还配有火箭助推装置,这样三名宇航员或许还可以重返地球哩!

洛维尔机长觉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最后一搏,因为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而且氧气的泄漏比人们预计的还要快。形势十分危急,不能再犹豫了!斯维格特已将控制系统的转换开关拨到了登月舱一边,海斯也正打开通向登月舱的门。与此同时,洛维尔正进行着更为重要的工作——将“奥德赛”号的飞行数据和控制命令输入到太空舱的电脑中。其中许多数值的转换都是洛维尔用手工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在停电前保留下重要的信息,为以后的登月计划提供一些宝贵的资料。

现在是4月14日零点三十分,三名宇航员身着宇航服正进入登月舱转移给养。真是祸不单行!“奥德赛”号的一组蓄电池能量转换时又发生了故障,使得登月舱又失去了一部分宝贵的能源。

半小时后,休斯敦中心立即组成了临时救援小组。全美最有威望的飞行教练克朗茨率领20多名专业工程师进入位于地下一层的210控制大厅,投入了紧张的救援工作。经过反复计算,他们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点火时间,并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试验。之后,他们立即向“奥德赛”号的机组人员发出了指令。

2点43分太空登月舱主推进器正式点火,5秒钟以后,洛维尔按下了控制仪上的加速按钮,“奥德塞”号再次呼啸着冲破了夜空。25秒钟后,全部加速过程完成,飞船安全地进入指定轨道。37秒后,地面控制中心的导航系统测出了飞船的准确位置,一切正常!——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行动终于大功告成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经过无线电波很快传到了离地球40万公里的“奥德赛”号上。三名宇航员长长地松了口气,他们终于可以安心地踏上回家的旅途了。

冰岛历险记

在北极一望无际的冰原上,8条高大强壮的纽芬兰狗拉着装满猎物的雪橇正在飞驰。车上坐着11岁的小男孩迈尼和他的父亲,他们是北极的居民因纽克人。

天近黄昏,太阳很快消失不见,寒冷的风刮来,海面传来一阵阵冰群互相撞击的声音。

没过多久,小迈尼便被狗的狂叫和爸爸的大声吆喝惊醒,接着,雪橇骤然停了下来。他急忙探出头,眼前是一条深深的冰裂,像只巨兽的大嘴,张开在雪橇面前。刚才,如果爸爸没让雪橇及时停住,那么狗、橇、人都将跌进无底深渊。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在狂风巨浪的打击下,眼前的冰裂正“吱吱嘎嘎”地越裂越宽。深黑色的海水在下面翻腾,脚下的“地面”摇摇晃晃,他们这个“半岛”很快将变成一块可以随风漂移的巨大冰块!

狂风不断地呼啸,他们的冰岛在缓缓地顺风漂流。

不久,狂风裹着暴雪铺天盖地袭来。他们将雪橇和狗深藏在雪下,在惊恐中熬过白天,开始了第一个漫长的冬夜。夜里,他俩都没有睡好,迷迷糊糊中一直听到冰层炸裂的声响和狗的叫声。第二天早上,他们一醒来便发现,那块原先一眼望不到边的冰岛,大部分都消失了,剩下的正在向洋面深处漂去。

又过去了一天。到第三天早上,脚下的冰岛只剩下篮球场那么大的一块。更糟糕的是,他们脚下的大冰块和一座冰山相撞,再次被分成两块。这回,他们的栖身之地真的就像半个蛋壳一般,在风浪中漂来晃去,随时都会有倾覆的危险……

就在这天晚上,风向变了,风浪也好像正在减弱。黄昏时,他们还隐隐约约地看到,远处有一条灰白色的线条,但愿那就是他们盼望着的陆地。这天夜晚,父子俩终于安安稳稳地睡了一觉。

天快亮的时候,一阵撕心裂肺的狗叫声把父子俩惊醒了。

一头巨大的白色怪兽,口吐浓浓的白烟,踏着冰面径直闯过来。呀!是北极熊!这个饥饿的家伙一定是冲着雪橇上的海豹来的!

迈尼急忙端起枪,“砰”的一声,北极熊被击中,它愣了愣,随即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怒吼,直朝迈尼扑去。迈尼慌忙将身子往旁边一缩,再扣扳机,枪却没有响。原来子弹用完了,迈尼顿时急出了一身冷汗。就在这一瞬间,北极熊身后响起了一阵枪声,“砰砰砰!”是爸爸开的枪。巨兽像是屁股上挨了重重的一击,往前踉跄了几步,然后又一次朝迈尼扑来!

这时8条狗一齐扑到巨兽身上,狂咬它的耳朵、脖子,但巨兽根本不把狗放在眼里,伸爪一抓,狗便全被它拨拉到一边。巨兽的庞大身躯已朝迈尼压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砰砰砰!”爸爸的枪又响了。狂怒的巨兽顿时僵住了,脑袋上尽是红通通的窟窿,鲜血四溅。这头凶狠猖狂的北极熊,终于倒下死去。迈尼这才重重地吸了一口气。

迈尼和爸爸用足力气,将这头有400多千克的庞然大物搬到雪橇上,雪橇被压得吱吱作响。8条纽芬兰狗重新拖起雪橇,在迈尼悦耳的口哨声伴奏下,欢快地向前奔跑……

人狮共处半个世纪

1986年2月9日,生物学家焦耳季亚当松在非洲草原上度过了他的80岁生日。为他庆祝生日的有弟弟吉连斯和助手们。夜幕降临,当生日蜡烛点起来的时候。吉连斯一边大嚼着,一边对年轻的助手们说:“你们知道吗?我哥哥已经陪伴野狮生活了50年了!”“50年!”他的话引起了助手们的兴趣,急于了解这位老人传奇的一生,于是他们都喊着要焦耳季讲讲他的故事。

80岁的焦耳季老人微笑着,开始从50年前那次狩猎的经历讲起。

当时,30岁的焦耳季已经学会了辨别野兽等多方面知识,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猎人。一天,他跟踪野兽来到一条小溪边,发现溪水变红了,还散发出腥味。原来,偷猎者一次杀害了几十头河马,还残忍地剥去了河马皮,割掉尾巴,敲光牙齿。河马的血染红了整条小溪。焦耳季是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他发誓要用自己的力量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的权利。

经过考察,焦耳季发现,野狮子不善捕食,繁殖率低,成活率也不高,它们的命运是野生动物中最值得关注的。于是,1970年,世界上第一个放养狮子的自然保护区就在肯尼亚的科拉建起来了。

从此,每天清早,焦耳季就和弟弟一起开着车去那里喂狮子。当浑身上下只穿着一条短裤的焦耳季跳下车时,狮子们便冲向他,咆哮着要吃的,争先恐后地拖吃他扔下的肉块。年复一年,一些当初还幼小的狮子已经长大了,它们都很爱焦耳季。每次喂完食,焦耳季总要和狮子并排躺下,摸摸它们的鬃毛,给它们捉捉跳蚤,狮子们此刻也会温顺得像只家猫。

50年来,狮子带给焦耳季的不仅仅是相互的信赖,也有痛苦和不幸。

在从事保护野狮的工作中,焦耳季失去了得力的助手和亲爱的妻子。

有一天,一只名叫博亚的狮子饿得发疯了,突然一跃而起扑向焦耳季的助手斯坚利,猛地将他掀翻在地,一口咬断了他的喉咙。

当然,对这只残暴的野狮,焦耳季也没有宽恕,他当场开枪打死了它。焦耳季的妻子琼也是位自然科学家,她是在一次野外考察时被偷猎者打死的,焦耳季因此更加痛恨那些偷猎者了。

尽管野生动物资源越来越稀少,为了赚钱,总有冒险者围着科拉保护区转。焦耳季虽然老了,但反对偷猎者的行为却一天没有停止过。

焦耳季没有孩子,他把几十年朝夕相处的狮子看成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焦耳季·亚当逊——目前世界上惟一能和野生狮子和平共处的科学家的故事。

挑战库克峰

1882年,一则消息引起了世界登山界的兴趣:新西兰政府提供足够的经费公开招募敢于向库克峰挑战的勇士。

这座库克峰究竟有什么了不起呢?说起来它的海拔并不高,只有3764米,但是,这座位于新西兰南岛的山峰却极难攀登,那里,变幻无常的天气、危机四伏的冰川、来势凶猛的雪崩……令人望而生畏。所以,世界登山界也一直关注着它,自公开招募前,还没有一人征服过它。

终于,勇士出现了,第一位是来自英国的古林牧师。他是一位有名的优秀登山家,他还邀请了两名来自瑞士的向导:考夫曼和艾米尔。登山界议论纷纷,都说他们三人肯定能成为征服库克峰的英雄。

古林牧师等人满怀信心地来到库克峰脚下时,却发现仅仅接近这座山峰就那么难!因为要踏上登山的路,必须穿越一片原始森林,这森林连路都没有!但没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开辟道路。有好几次,他们都以为找到了路,还没来得及欢呼,却发现前面只是道幽谷。几经反复,他们渐渐失去了耐心。当一团乱七八糟的藤蔓出现在古林牧师面前时,他挥起刀正准备砍,却发现藤蔓中有两点东西在闪光。古林牧师细细一看,竟是两只蟒蛇的眼睛,而且这条蛇足足有碗口那么粗!他不由倒吸了口冷气,刚才要是惊动了它,后果不堪设想。

终于,他们走出了森林。可第二天便遇到了大风雪。三位勇士顶着鹅毛般的大雪继续前进。“小心!”艾米尔忽然喊。古林和考夫曼抬头一看,大块的积雪从空中滚滚而来。雪崩!三人急忙躲避。好在灾难来得并不大。小雪崩断断续续地发生了十几次,都未阻止古林牧师他们向上的脚步。

躲过雪崩,三人来到了一座冰壁下。“只有60米了!”古林牧师拿出地图对照看,并鼓励着同伴。可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这最后的60米也是最艰难的一段。

眼前的这面冰壁,就像一面大镜子,任凭三人想尽办法,还是一次次滑了下来。正当他们一次次冲击时,忽然刮起了大风,古林牧师他们只有紧扒住冰凹,同时贴住冰壁,才不至于被狂风吹走。慢慢地,三人的手脚都麻木了……狂风暴雪愈刮愈烈。无奈之下,古林牧师只好放弃了继续攀登的念头。

直到几年后,这座库克峰终于被新西兰的三位登山家征服了。

海底探宝

很久以前,地球上还没有飞机、火车这样的先进交通工具,许多大规模的运输工作是依靠海上的航路来完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旅途都会一帆风顺,好多载着奇珍异宝的商船难逃沉船的厄运。南中国海就埋藏着许多这样的商船。这些宝藏吸引着探险家们来研究和寻找沉船的记录,再去潜水探险,一些有经验和胆识的人还因此发了大财。黑切尔就是其中的一个。1985年3月,他来到了南中国海。有过二十几年打捞经验的黑切尔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了。他已经从这片海洋中打捞出过一艘日本战舰和一艘明代货船,他为此获得了几百万美元的财富。

这天,黑切尔想寻找的是“吉尔德麦尔森”号沉船。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获悉,这艘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1752年从广州返回荷兰时触礁沉没,船上有50千克黄金,239000件中国瓷器和343吨茶叶。

四艘快艇和一艘打捞驳船悄悄来到当年失事的海区。他们用最先进的仪器进行着全面搜索。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已经花了40万美元,依然一无所获。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他们几乎要放弃搜索的这天,一种仪器的显示屏忽然出现了一艘完整的船形图像!黑切尔和著名海洋地球物理学家马克斯喜出望外一同下潜,找到了一件凹凸不平的小东西,他们抹去上面的海洋附着物,眼前出现了美丽的蓝色光芒。

经鉴定,这是一件18世纪的中国青花瓷瓶。也就是说:“吉尔德麦尔森”十有八九是在那儿了!

5月,大规模的打捞开始了。潜水员发现了一只只破碎的柳条箱,打开一看,里面竟是:排列整齐完好无损的青花瓷器,包括碗、盆、盂、罐在内的一整套瓷餐具,最大的一套可供144人使用!而且这些瓷器上无一不绘着素雅的中国风景:小桥、流水、人家……正当人们仔细观赏着瓷器时,又一位潜水员在水下传来了欢呼:“黄金!我找到黄金了!”不一会儿,这个潜水员全身鼓鼓囊囊地回来了,他拉开潜水服拉链,一个个金锭相继滚出。就这样,深藏海底20多年的125块黄金锭重见天日,其中18块标有“南京马蹄金”字样,这说明,他们找到的正是“吉尔德麦尔森”号。第二年4月,这些打捞物品进行拍卖,本身就价值不菲的宝物在经过233年后身价又提升了近900倍!当然,黑切尔还是获利最高的——300万美元。

海底金字塔探秘

1977年4月7日,法新社发自墨西哥的一则电讯说,科学家们在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底,发现了一座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大的金字塔。这真是一件奇事珍闻。

人们知道,埃及是以金字塔而著称于世的,而事实上,除了埃及之外,在今天的墨西哥、洪都拉斯、秘鲁等地,即古代玛雅人活动的地区,都先后发现有金字塔式的宏伟建筑。然而,玛雅的金字塔和埃及的金字塔略有不同,埃及的金字塔,是尖顶的,而玛雅的金字塔的顶端却是平的一块,相对而言,玛雅的金字塔大多比埃及的金字塔要小。

据称,百慕大三角区海底有一座巨大的金字塔,是由一位美国海军上校发现的。尽管当时许多人、包括他本人在内,都不太相信这是真的,但是,声纳探测装置上清楚地显示出这座金字塔位于360米的海面之下,高度约为230米,每边长300米。在金字塔的四周是平坦的海底,没有火山喷发过的痕迹,也没有海底山脉从中横过。

于是,有关方面便成立一支探险队,到该地区从事进一步的探测,使用深水潜艇、水下闭路电视摄像机等先进设备,以期能够揭示海底金字塔的真相。

如果百慕大三角区之谜被解开的话,如果证明海底金字塔确实是人工之杰作的话,那么,科学史就将要作修改,甚至人类的历史也要改写。就目前来说,没有人相信,这座金字塔是在海水下面建造起来的。因为以现代科技能力来说,要在360米以下的海底建造如此之大的金字塔,也是不可能的,况且它又何必修建在海底呢?人们宁愿相信这座金字塔原先是建造在地面上的。

而如今金字塔却在海底,想必一定是因为陆地下沉的缘故。科学家们相信其中之理,但不敢贸然接受这样的一个结论,因为仅在短短的数千年中,这块陆地怎么“沉入”得那么深?是因为这块陆地的下面是一块巨大的海底盆地?也就是说,这块原来被用来修建大金字塔的陆地不但沉入海中,而且沉得比原来的海底还要凹深一些。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位于海水下面360米的金字塔,会对海上的船只、天上的飞机的失踪产生影响,而且每一次失踪事件发生后为什么没有留下痕迹?这真是怪事。

神秘的圣贝尔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英国官方的记录簿上,有一段这样的记录:在土耳其境内追击土军的诺福连队341名官兵,全部失踪,生死下落不明。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15年8月21日,英国陆军诺福连队的341名官兵奉命在土耳其圣贝尔山丘追击土耳其军队。为了及时了解战况,英军司令部随后又派出20余名官兵,登上圣贝尔山丘附近的高山上观察。

由于当时乌云密布,天色太暗,这些负责观察战况的官兵什么也看不清。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圣贝尔山丘上空的乌云突然消散了,阳光把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的一切照耀得一清二楚,地面、山沟、树木、石块清晰可见。可是,令人奇怪的是,341名官兵却踪影全无。

一个拥有几百名官兵的连队,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悄然消失,使得英军司令部的指挥官们大惑不解。

难道在一个小时之内,这些官兵可以走出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几十公里之外?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是中了埋伏?还是被土军俘虏?如果是这样,无论如何也应留下战斗的痕迹,但现场什么也未发现,甚至连土耳其军队的踪影也未发现,而且战后土耳其也一口咬定从未在圣贝尔附近俘虏过一名英军士兵。有人猜测,这可能和“第四度空间”有关,或许这一连英军在追击中凑巧走向通往第四度(维)空间的入口,因此便在人们眼皮底下消失了。但这种猜测又毫无根据……

英国曾下决心揭开这341名官兵失踪的奥秘。他们派出气象学家在圣贝尔山丘做了非常细致的调查,发现山丘上的大小石块竟然呈现涡旋状,直径约达1公里;后来,还在荆棘上找到几缕破碎的军服布料:附近居民也传说圣贝尔100多公里的山区曾发现过一些七零八落的骨骼。于是,他们猜想这连官兵可能是在山丘上遇到了龙卷风的袭击,被极为强大的旋转气流卷走了。

然而,通过对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类似失踪事件的分析,这种猜想又有些站不住脚了。

1711年,4000余名西班牙士兵驻扎在派连民山上过夜。第二天援军到达那里时,军营中营火依然燃烧着,马匹、火炮原封不动,而数千名官兵却全部消逝了。军方搜寻了好几个月,仍然全无踪影。1930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加拿大北部一个小村庄里的100余名爱斯基摩人突然失踪,而且连村头的坟墓也被掘开,埋在里面的尸骨不翼而飞,只有衣物、食具、饮具等生活用品完好无损。如果说被别人所掳,为什么毫无痕迹?如果说和“第四度空间”有关,那他们又未曾走动;如果说被龙卷风卷走,为什么火仍燃着,物仍留着……于是,也有人只好将之解释为可能被“外星人”掳获走了。

总之,迄今为止,这仍然没有答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