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01 17:55:0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篇 学校体育总论

第1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1.1 复习笔记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1.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奴隶社会时期,学校的出现为学校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性条件。在公元前八世纪,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代表。(1)斯巴达的体育教育

①特点

斯巴达教育注重军事体育。

②目的

斯巴达教育训练的惟一目的是要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健壮的武士。

③教育内容

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此外,还包括骑马、游泳、作战游戏与击剑等。

④教育对象

男孩7~18岁,要学习10年的时间。妇女也要接受军事体育的训练。(2)雅典的体育教育

①学校分类

学校一般分为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青年军事训练团。

②学校的分级构成

从学校的分级构成来看,体育在雅典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雅典的体育教育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孩子在7岁时进入第一级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进行初步的体育活动,如跳、跑、游戏以及站、走、坐的姿势的训练。

b.到了12岁,学生便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体操学校以体育操练为主,学习内容包括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以及游泳、舞蹈等。(3)二者的联系

①相同点

a.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这五项竞技及游泳等运动项目是雅典和斯巴达的体育训练中共同具有的项目。

b.在课的目的要求上相同,都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体力,使之成为身体强壮的人。

②不同点

雅典人对精神意志方面的锻炼比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更为重视,体操学校要跟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配合,重视代表奴隶主意志的道德教育。

2.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1)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

①希腊化时期

该时期提出的体育“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是对原本军事体育思想的重大超越。

②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

罗马时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受到排挤。此后一直到中世纪,体育几乎完全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其身影只能在“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即骑士教育”中闪现。(2)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

①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教育要求体魄健美,反对蔑视体格的锻炼,恢复了古代的体育制度,体育重新获得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a.新教派提出了文化知识与身体并重的教育主张,开班新学校进行实践。

b.夸美纽斯提出了“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

②资本主义初期

从1640年到18世纪初,进步资产阶级教育家充分肯定了体育在教育中的价值,为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繁荣做了重要的舆论准备。

a.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洛克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体育、智育做了明确的区分,并着眼于实际的锻炼。从医学角度提出了一套科学性的保健主张。

b.法国激进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和体育思想,直接影响了19世纪以后的教育和体育的实施,推动了人们研究体育和教育的热情。

c.英国资产阶级学者斯宾塞在《论教育》一书中指出:健康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他的思想促进了体育的进一步科学化,对后来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

①1774年,德国博爱派教育实践家巴泽多在德绍创建了第一所博爱学校。他把体育列为正式课程,并创造了著名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

②博爱派教育家古茨穆茨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他主张全民体育,并创造了自己的体操体系——八项运动,使学校体育彻底改变了贵族的性质。

③19世纪初,在博爱派致力于学校体育实践的同时,欧洲各国开始发展自己的学校教育。多个国家先后将体操规定为中小学必须课程。

④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德、法、英等国颁布了许多关于学校体育的法案,标志着学校体育体制的确立。

⑤20世纪初期,出现了美国的“新体育”学说。

a.产生的背景“新体育”学说也称为自然体育学说,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

b.内容

该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育应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c.评价

第一,它带来了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场革命,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育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它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⑤奥地利教育家高尔霍菲尔和其助手施特莱歇尔在战前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较为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实践形式,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1923年规定各中学开设体育必修课。1927年又制定了第一个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

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校体育逐渐转而注重对运动技术和体力增长的研究与教育。学校体育出现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b.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男女分班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已成为各国的普遍趋势。

c.各国在学校推行了体育测试达标制度。

d.在社会主义国家,课间操等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在欧美国家,非常重视运动俱乐部。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1.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1)奴隶社会时期

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教育内容“六艺”中的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具有体育的性质,且“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2)封建社会时期

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截然分途。但该时期的武举制度主要是为了选拔和训练军事人才,与学校体育无太大关系。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在开办的新式学校中才开始有了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2.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洋务运动时期

创办西方式的新式学堂,引进西方体育,规定体操为学堂学习课程,在学校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使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中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2)维新运动时期

维新派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视儿童少年身体的发育与健康,强调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3)清末“新政”

1903年,在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该新学制的执行,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但由于该制度抄袭外国学制,不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4)辛亥革命后

沿袭清末军国民教育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许多学校在课外开展以球类和田径为主的活动和竞赛,形成了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5)“五四”时期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学校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①用先进、科学的观点论述体育的思想陆续出现,具代表性的是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和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

②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废除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一系列的政策使我国学校体育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④女子体育发展迅速,开始重视对体育师资的培养。最为典型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6)国共对峙时期

①在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政府成立了学校体育的领导机构,先后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体育法令。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开展。

3.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初创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建立之始,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十分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

①在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曾两次做出“健康第一”的指示。

②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开始设立体育处,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为上海体育学院)

③1953年毛泽东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

①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也曾出现以劳动代替体育、盲目追求指标、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违背了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规律。

②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材。第一次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应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的指导思想。根据我国国情把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以满足各地不同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③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好转,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学校体育要面向广大学生。学校体育运动又蓬勃开展起来。(3)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我国学校体育基本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4)改革开放阶段(1977年至今)

学校体育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逐渐恢复并得到加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管理体系也逐步健全,从而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开始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①加强了体育的法规制度建设,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学校体育的法规制度。

1990年3月12日,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②重视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术气氛空前活跃。

③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改革大量兴起。

④学校课外运动训练工作不断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⑤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较快。

⑥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有所加强。

⑦港澳回归后促进了两个地区的学校体育的发展。

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1.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

从改良主义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思潮中,对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启蒙于清王朝末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维新派提出对学生要进行“德教、体教、智教”的全面教育观点,认为“体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之物”。

①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提出了各年龄段身体发展的要求。

②严复在其名著《原强》中指出,一国富强之效,以民之体强为基础,提出练体力是教人的三纲之一。(2)“五四”新文化运动

①毛泽东等人用近代科学的观点研究和提倡体育,特别是对学校体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对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体育之研究》中深刻阐述了体育的概念。

②陈独秀把“健全体魄”作为青年爱国的条件之一,主张“全身的教育”,特别应当注意以“体操发展全身的力量”,使学生都能成为“意志顽强、体魄强健”的新青年。

③恽代英发表了《学校体育之研究》的著名论文,提出学校体育应是“保学生之健康”的教育,并呼吁改片面的、骤进的、枯燥的体育为系统的、圆满的、渐进的、有趣的体育。

2.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1)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于1902年正式提出,是指军国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即对学生施行军事训练与教育,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使之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军国民体育思想达到高潮。

①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a.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立论基础

军国民体育的各种论说,以救亡图存、保国强种的强烈忧患意识、振兴国势、挽救民族危难的民族自立作为立论的依据。

b.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

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大都依附在各种教育问题的论述中,相对来说比较零散。在关于小学校体育功能、地位、目的等的论述中缺乏理论色彩。

c.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军国民体育思想具有强身健体、尚武和集体纪律教育等积极因素。但由于受机械的锻炼方式和专制、盲从的思想的影响,体育课机械、生硬和单调。过于偏重兵式体操的做法,影响和限制了田径、球类等其他体育活动的展开。

②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a.军国民体育思想在中国被赋予了爱国保家、捍卫主权的进步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

b.军国民体育思想带动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国民重视体育。

c.军国民体育思想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对学校体育地位的确立,以及学校体育体制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d.在军国民体育思想下,体操课作为正式科目列入学校教育制度之中,开创了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阶段。

e.军国民体育思想还推动了体育专门学校的建立。(2)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广泛传播,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弊端日益突出,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成为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

①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a.强调体育育人的教育目的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教育人,谋求达到教育的目的。体育具有陶冶品性之价值。体育应以传达文化和创造文化为目的。

b.强调体育融于生活

由于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也明确提出,“体育必须和生活打成一片,使体育成为生活的实践”,并指出生活等于技能、理想、态度、习惯的总和。

c.推崇自然活动作为体育的重要手段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主张应尽量采用符合儿童本性的游戏、舞蹈、竞技运动和野外活动等。

②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a.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系统引入,使我国当时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建构初具规模。

b.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为田径、球类等竞技运动进入学校创造了条件,调动了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使我国当时以学校为主体的竞技运动走向了初步兴盛时期。

c.在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加重视体育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活跃体育教学的气氛,更加注重对体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3)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社会政治背景,全面向苏联学习是一种必然趋势,使得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成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

①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a.强调学校体育的“阶级性”和“工具性”

明确学校体育要服从于社会、阶级的利益,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并以此作为确定学校体育的目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等的依据。从根本上与“体育至上”“超阶级”的学校体育观点划清了界限。

b.强调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统一性

第一,国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领导机构,以保证统一学校体育的工作方针和内容。

第二,学校体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强调统一性、衔接性,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走过统一的体育教育途径。包括统一的目的任务、教学大纲、劳卫制和运动等级制度。

c.强调学校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

要求通过学校体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劳动态度以及自觉的纪律教育,并将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全过程。

d.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技巧的传授

在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强调体育教学以传授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品质为目的,重视教学过程中对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

②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在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体育采取的措施包括:

a.我国明确了“体育是共产主义教育手段”的性质。

b.建立了新的体育教学法体系。

c.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

d.重视传授知识、技能。

e.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性、组织性、纪律性。

f.明确提出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劳卫制”为中心改进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张。

3.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1)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文革”初期

受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此阶段未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就开始没落。(2)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1965年期间

学校体育界结合中国学校体育实际,将“苏联模式”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以期探索出更适合中国特殊环境下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但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简单化”和“公式化”现象。在学校体育思想建设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面对我国体育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体质教育”的学校体育思想。该思想强调学校体育“应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导”。在“三维体育观”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潮等的影响下,我国的体育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如“技术教育”(“三基”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全面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等。

4.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

未来的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①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

a.增强未来意识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观念。

b.现代健康观念促使学校体育不仅重视与卫生保健相结合,而且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

c.学校体育不仅注重自身的运动,而且要注意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联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②在学生观层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体育的必然趋势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热情、培养学生自发自主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

③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运动”对人的作用不仅有显性的、直接的、即时的,还有隐性的、间接的和长期的。(2)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

学校体育的最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传递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体育运动,它绝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简单的肢体运动,不能只限于知识、技能的传递,而必须肩负起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体育文化使命。

1.2 课后习题详解

1.简析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答:(1)斯巴达的体育教育

斯巴达的体育教育注重军事体育,教育训练的惟一目的是要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健壮的武士。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此外,还包括骑马、游泳、作战游戏与击剑等。教育对象为 7~18岁的男孩,要学习10年的时间。妇女也要接受军事体育的训练。(2)雅典的体育教育

从学校的分级构成来看,体育在雅典的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雅典的体育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孩子在7岁时进入第一级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进行初步的体育活动;到了12岁,学生便进人体操学校学习。体操学校以体育操练为主,学习内容包括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以及游泳、舞蹈等。(3)二者的异同

①相同点

a.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这五项竞技及游泳等运动项目是雅典和斯巴达的体育训练中共同具有的项目。

b.都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体力,使之成为身体强壮的人。

②不同点

雅典人对精神意志方面的锻炼比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更为重视,体操学校要跟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配合,重视代表奴隶主意志的道德教育。

2.试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答:20世纪初期,出现了美国的“新体育”学说。(1)产生的背景“新体育”学说也称为自然体育学说,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该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育应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2)历史意义

①它带来了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场革命,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育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它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②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3.试析制约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答:制约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有:(1)古代体育除供宫廷享乐之外,在民间基本流落为艺人,社会地位低下。(2)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3)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但这一时期武举制度主要在于选拔和训练军事人才,与学校体育无太大关系,很多体育项目难以普及和推广。(3)统治者不重视,特别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不愿意人民拥有太多的武艺。

4.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答:(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军事学堂,在学校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中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2)维新运动时期

洋务派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视儿童少年身体的发育与健康,强调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3)清末“新政”

1903年,在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这一新学制的执行,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4)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仍沿袭清末军国民教育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在课外开展以球类和田径为主的活动和竞赛,形成了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5)“五四”时期

①极具代表性的是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和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

②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没落。

③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④女子体育发展迅速,重视对体育师资的培养。最为典型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6)国共对峙时期

①在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政府成立了学校体育的领导机构,先后颁布了不少学校体育法令。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开展。

5.简述军国民体育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答:军国民教育于1902年正式提出,是指军国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即对学生施行军事训练与教育,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使之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军国民体育思想达到高潮。(1)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①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立论基础

军国民体育的各种论说,以救亡图存、保国强种的强烈忧患意识、振兴国势、挽救民族危难的民族自立作为立论的依据。

②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

学者们只是仓促地把国外尤其是日本传来的教育、体育学说介绍给国人,没来得及认真理解、消化和吸收,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构筑新理论体系。

③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军国民体育思想具有强身健体、尚武和集体纪律教育等积极因素。但由于受机械的锻炼方式和专制、盲从的思想的影响,体育课机械、生硬和单调。(2)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